师生纽带

2024-07-26

师生纽带(精选八篇)

师生纽带 篇1

2.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 让学生快乐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氛围, 把学习引入到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同时在心理上形成悬念, 处于“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 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3.树立逆向思维模式, 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变、一题多用等问题来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 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 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 (动感图) , 师问:“六一联欢会上, 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 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 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杠杆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数学教学行为, 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提问

如何帮助学生克

韩贵平河南省中牟

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时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上课心不在焉, 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应付了事;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 不知改正。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 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 对学生还研得不“透”, 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 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 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情感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促使各种感官 (包括大脑) 处于最活跃状态, 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有很多, 这里只强调一点, 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做学生的良师, 更做学生的益友。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总复习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 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 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有效的帮助, 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 克服“高原现象”。

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 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他的心理感受只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 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 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碎喂给学生, 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 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 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 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 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 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中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 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永远带有遗憾的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 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 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 让学生们感到课程内容在不断地推进, 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 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 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 而是用期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跟上教学的节奏。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 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 可以促使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 流露情感, 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促进人际活动。 (3)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 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 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 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 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 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方式, 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 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时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的主题班会。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 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 而是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 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多的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 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 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 选择了消极坐等, 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 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 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 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 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 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 由于前面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 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 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 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运用激励手段, 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 又是教学调节的手段之一。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 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较坚强的意志, 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说师生情感的纽带优秀作文 篇2

作为教师,当然最喜欢“听话的学生”,对那些思想表现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是当作掌上明珠。当然,爱这些学生是应该的。然而,对学生的爱如果存在偏见,班主任只对学优生亲近,而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很冷淡,这实际上没有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会使中等生和学困生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特别是那些不思进取的中等生和学困生,如果在家里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给予的温暖,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可能。这样,班主任就更难管好自己所带的班级。

20xx年秋季,我担任六(3)班的班主任。当时有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涣散,站队集合经常拖拖拉拉,还时不时打架斗殴。班干部对这几个学生的行为很恼火,认为他们给集体抹黑,多次要求我从重处罚他们。我对这几个学生也很冷淡,只求他们在班上不出大乱子就行了,至于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困难,我很少过问。这样一来,这几名学困生由对班干部感情疏远,慢慢与班主任也疏远了。

一天,我在办公室门缝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李老师,你不要把人看扁了,几个学优生是你的宝贝,难道我们就是你的累赘吗?――一群使你讨厌的差等生。”看完纸条,我震惊了。我思量着:难道只有学优生是我的学生,而中等生和学困生就不是我的学生吗?如果对中等生和学困生不管不问,那么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还要教育干什么?当时我心中的悔恨和羞愧此时真的难以言表。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决心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不再给他们增添新的痛苦。于是,我召开班干部会,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学困生,并号召全班成绩好的学生主动与中等生和学困生结成“学习好伙伴”。我也主动亲近中等生和学困生,找他们谈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点亮他们上进的希望之光。在学习上,他们基础知识较差,我就和科任教师商量着对他们把起点放低一点,平时辅导勤一点,有时还开一会儿“小灶”。对于同一件事情,班上不管是谁做得好,我都表扬;不管是谁做错了,我都同样进行批评教育。在我的努力下,几个学困生渐渐地也知道努力,也知道上进了,他们的脸上又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这件事使我深深认识到,公平的师爱万万不可缺少。

二、严和爱是一对“孪生”兄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严”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就必定会严格要求。不过,教师对学生的严一定要得法,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到严厉批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充满人情味的关怀。学生做错了事,教师批评是应该的,但教师的批评要合理,学生才容易接受。

我班有个叫李××的同学,对班级活动特别关心。去年,学校要举办“六一儿童节才艺展”,我派李××和另一个同学组织。一天早晨,我去上早自习,还未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教室里吵翻了天。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教室一看,黄××同学在放开喉咙大哭,几个男同学在拍手讥笑,李××同学和几个女同学还在高声指责:“唱得不好还逞什么能?”我一问,原来是李××认为黄××领唱得不好,组织同学指责她,让她不要领唱了。当时,我气坏了,真想当众狠狠地批评李××一顿。但我知道,那样不仅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课后,我把李××叫到办公室,首先肯定了她的组织积极性。我告诉她我非常非常喜欢她,喜欢她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但同时,我又指出了她的错误,并进行严厉的批评。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影响到了班级纪律,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事后,她主动向黄××道了歉,并找带音乐课的陈老师指点了黄××,使黄××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本班也获得了学校歌咏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这件事上,我再次深深认识到,严和爱简直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三、师爱是一把“万能钥匙”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师爱是一把拥有无穷力量的万能钥匙。有一份爱的耕耘,就会有一份爱的收获。我班有一位号称“野马”的卜××同学,六岁时父母离异,性格孤僻,喜欢做“坏事”。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了。我去看了他几次,并给他补上了落下的功课。那天,我去看他时,正好碰上了医生,医生对他说:“你一定是很讨老师喜欢的学生吧?”他低下了头,流泪了。没想到,出院后,他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大有好转,如今已与“坏事”无缘了。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在尊重与信任之上建立师生情感纽带 篇3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所有的工作的都是新鲜的,也是一无所知的。感觉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书本知识,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完全无用武之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那份理想,对工作的激情、那股拼劲,对孩子们的喜爱、视如己出,慢慢踏上我的“探索之路”。

一、陌生到熟悉的相处

一个人,当他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与一群陌生人相处,他的心理对这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都保持高度警惕和心理戒备。而我与这群孩子也是怀着这样的心理开始了我们的师生关系。刚开始,他们对于我的到来很是新奇,出于陌生又不敢做出大胆的举动,只是自顾自的“忙自己的”。对于我的存在不是很关心,因为我只是在形式上是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还没有确立起我是他们的老师意识,在这种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谈不上听从我的安排、去接受我,从心底里去接受我的教学。他们每天都在给我制造麻烦,让我筋疲力尽,我的话在他们的心里没有分量,因为我们之间缺少那份情感基础。于是,我每天都跟他们泡在一起。虽是中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已经很高了,但我还是坚持在每天中午吃饭时帮他们打汤;他们的鞋带打了死结解不开,我都会弯下腰帮他们解开,再教他们如何系的更牢;他们只要有困难,我就来帮他们。对于他们的想法、意见,我都会慎重的去考虑,及时的答复他们。我们经常谈心,但聊的话题很少是关于学习的。课间,我会跟他们一起玩,他们可以趴在我的背上,我有时把他们高高举起。我把我最真实的一面全都放在他们的面前,从不摆架子,我们如同朋友一般,我答应他们的事情,那必须是说到,做到,但我的要求,他们也要必须遵守。慢慢的,我对他们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我也尊重了,也信任了。开始接受我,接受我的教育方法了。

二、尊重与信任的波折

不到半学期,我与孩子们的感情已相当深厚,对于我的要求,他们也是一呼百应,我尽量放开手脚让他们去做,因为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但也有例外,而恰恰这次意外,给他们上了难忘的一课。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男同学不想去做操,就撒谎骗我说肚子疼。我一直很相信他们,从不怀疑,可这次我上当了。恰好数学老师路过班级,就询问了情况,没想到这孩子“人小鬼大”,竟然以班主任来“压”任课老师,想逃过一劫。最后事情“败露”,丑态百出,搞得自己无地自容。主动跑到我跟前向我道歉,我并没有批评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们的机会:我尊重你们,信任你们,爱护你们,对你们所说的话从不怀疑。没想到有同学却把老师对他的尊重与信任作为欺骗老师的“资本”,如果那样的话,我将永远不会再相信你所说的、所做的,其他同学也将不会在信任你,你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会认为你在撒谎,你永远都摘不掉说谎的这顶“帽子”。诚信之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如果一个人的品质受到怀疑,那么他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告诉他们说谎的严重后果之后,直到现在,班级里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再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对孩子的信任很重要,你相信他,他也会像你相信他那样相信你,他还给你的,正如你给予他的一般。小学生具有“向师”的模仿意识和行为,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带头示范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言传身教的教育目的。

三、享受“爸爸”称呼的欣喜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从陌生到熟悉,由满心的提防到尊重与信任,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积累感情的过程。而恰恰是这弥足珍贵的情感,使我们的心拉的很近很近。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将心比心的体谅、包容,你也会像孩子一般拥有一颗童真般的心,你会觉得即使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也是那么可爱。每天的相处,情感的积淀,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让我们有了朋友般真挚的师生情。你成为了他们学校生活的中心,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忠厚长者。

课间,我经常去倾听一些孩子的谈话,和她们聊天,他们会问一些所不知道的事情。我也会和他们聊一些我自己的事情,让们知道老师的真实的一面,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他们天天看到的板着脸的人。我在学生面前也是有说有笑,放下自己的那份“威严”,其实人的威严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敬出来的,我与他们的距离就显得很亲近,显得很亲。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我和几个同学聊天,聊着聊着,有一个同学对我喊了一声“爸爸”,我当时一惊,我知道当时她很尴尬,但看到她满脸洋溢着的笑容,我心里是幸福满满。此后便有很多同学这样的“口误”,有的同学甚至说:“我爸爸妈妈都没有老师对我们好。”我当时想,我何德何能去与给予你们生命,将你们抚养长大的父母相比,我与你们的父母相比,那是微不足道的。有些家长甚至打电话过来说,孩子在家里说你如何对他们好,如何“崇拜”你,或许我只是更懂你们的心吧。和他们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与同学的感情非常深厚,只因我能够尊重、信任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当朋友一般看待,一处玩耍,一起聊天,一起学习,共同完成一致的目标。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 篇4

一、通过批改交流写法

一些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 以为所谓“我手写我心”, 就是单纯让学生放胆放言。当然, 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这没有错。但是, 放任自流, 不重视写作技法上的指导, 必然导致学生囿于识见, 无章可循, 作文难有进步。通过批改向学生传授作文技法, 应该说是最有效的作文指导。

教师应如何通过批改与学生交流作文技法呢?首先, 应本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态度, 进行全面浏览。看哪些作文写得好一些, 有特色, 哪些作文不符合要求, 存在什么共性问题, 做一些记录, 为作文讲评和个别辅导积累素材。其次, 有选择地批改几篇。批, 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 给学生的“改”

征。为了文章的需要, 语言描写还要推动情节的发展, 要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中的语言描写, 尤其是对话, 不能虚构和拔高, 要有真情实感;进行语言描写时, 要简洁, 不能拖泥带水, 更以启发;改, 则应改在关键之处, 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改”的必要、高明。对一些特殊作文, 如思想感情、写作态度方面有问题的, 或者是特别优秀的、有个性的, 还可以采取面批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共同修改作文中的问题之处,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一学期中, 教师最好能够为每个学生详细地批改一两篇作为示范, 让学生从中获得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 除了教师直接批改之外, 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 也是作文批改的重要形式。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参与其中, 并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提出具体要求, 即本次作文批改的重点是什么, 每次作文批改不宜面面俱到, 应着重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制订有效的组织措施, 尤其互改, 是同桌互改, 还是分小组进行, 包括不同写作水平学生的搭配, 都必须精心安排。三是要对批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 对批改中有争议的问题予以裁决。否则, 自改、互改就会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通过批改交流思想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常常流于肤浅或片面, 作文常常成为他们表述个人见解的

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 让“人物”说个没完。

总之, 细节描写要做到: (1) 注意表现生活的本质, 盲目的、只顾表面现象的细节描写只能属于赘笔; (2) 细节必须真实, 生编硬造的“园地”。例如, 半命题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学生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 写的是学校迎接市县联合检查的事。文中认为学校为迎接检查, 整顿教师工作纪律、全面打扫卫生等, 是虚伪可鄙至极, 作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 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 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他和同学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 很有真情实感, 但说话欠妥当, 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看来,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 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 善于观察, 巧妙入文, 抒发了真情实感, 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观察一下, 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迎检的工作做个比较, 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地去分析某一现象, 而不能简单地把一件事定为好或坏……”我们应该相信, 师生贴心的思想交流, 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克服偏颇和过激的态度、观点, 以免思想上误入歧途, 而作文批改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细节, 常会由于违背生活逻辑而损害全篇; (3) 要用到关键处, 滥用会淹没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 (4) 准确简练, 避免随意铺陈、拖沓冗长。

(作者单位:天祝县石门教育辅导站)

记叙类文体的写作有一重要要求, 就是语言要生动形象。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下面谈一些方法。

一、用意象化的语言陈述事实, 描绘人物和景物, 借助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思想和感情。

我们比较下面几组句子:

(1) 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 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

(2) 朝阳照耀的地方充满生机。

(1) 我曾经流浪在一个听不见风声, 沐不着云雨的角落, 以为在天与地之间, 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就够了, 于是拒绝了阳光。

(2) 我因为拒绝别人的劝告, 曾经一个人出走在外, 蹲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角落。

(1) 昨天, 贴着膏药旗的军舰驶进了我们的海港, 大力丸的广告贴在了整个中华的伤疤上, 六朝古都被鲜血浸染。

(2) 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了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 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

(1) 爷爷用宽阔的肩膀和晶莹的汗滴硬是供爸爸读完初中。

(2) 爷爷用坚定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硬是供爸爸读完初中。

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 直白的陈述 ( (2) 句) 虽然说清了事实, 但枯燥乏味;形象的语言 ( (1) 句) 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批改交流情感

“我手写我心”, 学生写作亦是本心而为。每个人阅历不同, 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对事物的感悟也不同。花季少年无法拥有七旬老人的经验和睿智, 七旬老人也无法再拥有花季少年的单纯与激情。因此, 通过阅读批改学生作文, 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教育学生, 进一步融洽师生情感。比如, 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女生像是有心事似的, 一节

河◎

南记◎◎袁现杰叙◎◎◎

类◎◎

文◎◎写

体◎◎作

如◎◎◎才

何◎◎能

而且在陈述事实时, 带给人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启迪, 意蕴深邃。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要力避直白的陈述, 尽量借助形象的事物或情景去表达, 这样会形象生动, 让人感受鲜明。我们把这种高度形象化的语言称之为意象化语言。

二、灵活运用写作手法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 把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记叙类文章常见的写作手法

课什么都没做, 提问时一问三不知。我在这个女生的作文中找到了答案。她的作文写道:一位女生收到了一位男生的爱情表白, 不知该如何选择, 她不敢告诉父母和同学, 只好求助月亮星星。很显然, 这是写的她自己, 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如果教师放任不管, 学生面临彷徨, 很有可能走上弯路, 如果方法过于简单, 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 伤害学生的情感。我在批语中写道:“主人有:正面描写、侧面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细节描写、白描、巧用修辞等。如果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手法, 文章便会生动感人。我们学过的不少课文就是经典的例子。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 晚霞渐渐从天边退去。远处, 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 村落啦, 树林啦, 坑洼啦, 沟渠啦, 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张洁《挖荠菜》)

作者以景衬情, 把“我”孤独恐惧的心情表现得生动细腻。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作者运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和比喻, 把祥林嫂穷困、绝望、

师生纽带 篇5

一、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重要作用

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能。在同样的动机下,情感不同,人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同,情绪高涨时会全力以赴、努力奋斗,反之则会萎靡不振、缺乏冲劲。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和瓦解的效能。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有积极的组织效能,可以调节人的感知觉活动。不同的情感也会影响人的记忆效果,对思维活动也有调节作用。情绪亦可以影响人的创造能力,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需要大量发散性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参与,需要凭借各种灵感、直觉,而这些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状态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状况会影响师生间认知信息的传递与加工。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宽松,学生就会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会表现出更大的劲头和努力,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信息,不会出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等情形,并且思维灵活,头脑也显得清醒明晰,表现出更多的智慧和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也更容易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才能。

另外,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学生会将对教师的良好情感迁移到与教师相关的某些对象上,喜欢一个教师,进而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言行,反之,若师生关系僵硬、情感抵触,学生会把对教师的不良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不愿接受教师的各种言行。

二、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既然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么就要倡导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通过双方情感交流的加深而形成的一种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积极互动的关系。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就主要依靠教师。

1、教师要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

师生情感交流中最基本的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等构成“尊师爱生”这个师生关系的主流。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情感,在师生情感交流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首先,师爱可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热爱,而这一切又会引起教师的快乐情绪,进一步强化师爱,由此形成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的循环。其次,师爱对师生情感交流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性和突出的教育性,可以有效地保证师生情感交流限制在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避免庸俗化和随意化的倾向。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学生的这一情感,最重要的是使自己对学生的爱从自发转变为自觉,成为自身的一种社会性需要。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需要,是长者对幼者的爱的天性在教育中的延伸,仅停留在这一层次的师爱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师爱,它带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表现的是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情感,这是社会通过教师体现的国家对下一代的期望和关爱,认识到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才会把师爱内化为自己的社会性需要,形成持久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应看到学生的可爱之处。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成熟会使他们表现出一些不令人喜欢甚至令人厌恶的地方,教师要认识到这是学生在发展中必然会具有的一些缺点,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进而巩固自身热爱学生的情感。

2、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塑造一个让学生尊敬热爱的教师形象

良好的形象是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热爱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良好形象包括很多方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品行端正,公正公平,平易近人等,所有这些都可以赢得学生的好感,进而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

首先,教师要满足学生求知求德两大需要。教师在教育中担负的任务主要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升自身素质,丰富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端正自己的品行。教师要认识到本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地自我充实,在知识的深与博两方面提升自己,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尽量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会以一定的道德准则来审视、评价甚至要求教师,学生的这种求德需要是影响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道德风貌若能满足学生的求德需要,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反之则会损害教师形象,导致学生与教师交往时的抵触和逆反。故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正是从教师身上所表现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行中才会产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为师生情感关系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应该满足学生公正、依恋、尊重、理解等其他需要。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尊重学生的理解需要是阻碍师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强烈的理解需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化作更多的理解去赢得学生的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好奇、好问、好独立思考的心理特点,认识学生敢说敢想、不受传统限制等个性特点,并能给予深刻理解,反之就会造成误解,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在管理中,即使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问清原因,考虑学生在当时情况下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理解学生,妥善处理,使学生从教师善解人意的处理中感受教师的爱心,以此来增进师生感情。

三、教师要注意细节之处的情感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否深厚,往往体现在一些细枝末节之处,故而教师要十分重视在细节之处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把目光洒向全体学生。师生目光的接触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一条重要途径。当教师用关心、和蔼的目光注视学生时,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随着目光传递给学生,这样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关注,产生亲切感、温暖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而那些未受到教师目光关注的学生则会感到被冷落、被忽视,情感会受到挫伤,进而引起对教师的不满甚至怨恨等情绪,破坏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控制目光,尽可能地把目光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

使批评充满爱。教师要学会把握批评的时机,注意批评的语言和形式,考虑批评对象的性格差异,使学生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不要让批评影响到师生关系,阻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师生纽带 篇6

一、沟通、赞赏和平等的交流对话, 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法宝

传统的作业批改, 学生完成作业, 教师批改, 教师在本子上留下评分和批语, 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话。但遗憾的是过于单调, 学生把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本交给老师, 老师只是简单地打上“x”和”“√”, 评上一个“优”“良”等就算完事, 学生难免会失望。

也有不少老师洋洋洒洒地精细批改, 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 “精批细改”也许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面对着被批改得“面目全非”的作业本, 那种不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况且班级有几十人, 超负荷地精批细改, 老师劳神伤身, 还得不到学生的好感,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沟通, 进行平等的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

二、让直观的符号, 拭亮学生的眼球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时, 我们可以在等第的旁边, 加上一个小小的笑脸的符号, 或者画上个小小的五角星, 即使是书写得很马虎的作业旁边, 我们可以加一个哭脸,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批改时的情绪, 远远比一个大大的“X”对学生伤害小。如果,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 把肯定、欣赏或者指责、指正通过这些符号传递给学生, 学生一定会欣然接受, 并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滋润, 就会不断扬长避短。另外, 我还创造地设计一些很有特色的作业:二年级学生写字, 画两个田字格, 我写一个, 在旁边写上“和张老师赛一赛, 看谁写得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强的特点, 激发他们练字的热情, 效果很好。

三、用精妙的评语, 激发学生的动力

知识的显现是作业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作业的字里行间, 跳动着学生热切的目光, 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对于教师来说, 学生的作业也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学生做了作业, 不管优劣, 都要有一个交代, 真诚地写上点评, 话不在多, 而在于引起学生共鸣。写上赞赏, 写上感受, 写上鼓励, 写上教诲, 写上幽默的批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也写上类似的话语, 师生坦诚相待, 这时候的作业本, 就成了师生沟通情感、探讨生活, 教学相长的工具。去年, 我班上转来一个成绩很差自卑的女生,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不尽人意, 怎么也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进度, 我没有歧视她, 在批改她的语文作业时把点点滴滴的关爱渗透, 只要发现她字书写工整点, 就及时写上几句赞赏的话语激发她上进心。有时, 她的语文作业错得太多, 简直没有方法批改, 我就一笔一划耐心地为她写上十几个正确的字, 还把他空着的没有写出来的某个词语填上, 然后写上一句鼓励的话。渐渐地, 我发现她上课发言声音大一点了, 字也端正了;下课了, 她会凑近讲台, 默默注视着我和同学谈话, 不时露出灿烂的笑容。慢慢地她的语文成绩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四、用丰富的作业, 激发学生潜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各自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 因此, 我们在作业布置中一改过去单调的形式, 有主体性作业、自主性作业、艺术绘画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作业。鼓励学生作业呈现创新形式, 可以用绘画、照片、剪报、互联网查资料, 甚至手工、植物叶片等表达, 还可以摄像的活动录像, 或家人一起排练短剧等呈现精彩纷呈的作业形式。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 布置学生用双休日走访身边老人, 和它们谈一谈“裹足”, 或者去博物馆参观, 看那些古代的三寸金莲的小鞋, 从而加深对孙中山破陋习的深刻认识, 做这样的作业,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学生喜欢、家长开心、老师看了这样的作业也爽心悦目。

师生纽带 篇7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师生关系和谐了,整个班级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更近,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传统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是无条件服从,这样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陈述的渠道,心理需要也无法满足。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不会顾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也没有平等可言,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小学生也有他们的情感需要,也想取得教师的信任,与教师和谐共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平等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前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但是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总是以“为了学生好”为掩护,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去,这就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学生,也是一种“拔高”的表现,需要深刻反思。小学生的“语言”是需要教师倾听的,小学生的“行为” 是需要教师欣赏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困生存有歧视,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用“好”或者“不好”来界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都应该被尊重。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直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尤其是班级内的规章制度,调皮的孩子总是会忽略而违反,教师也不能因此就给学生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有的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会用“权威”压制学生理由的申辩,无视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如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和谐将不复存在。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是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在教学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思考。即使学生的见解失之偏颇,教师也要谆谆善诱,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方向,而不是斥责、挖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平等和谐。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彰显和谐

集体教育就一定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起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待人接物态度也会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名教师,要承认这种差距,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教师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班内学生的情况, 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在班级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给每个学生提供可以受到表扬的机会,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分层教育古来有之,尤其是文化知识的传授, 更不能要求学生整体化一,要允许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有快慢之别。对学习程度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在任务的布置上要增加一点难度;对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如果教师能够分层设计,课堂提问根据难易程度提问,课下作业按照不同学生的需要布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分层教学有利于每个学生轻松跨过“最近发展区”,在知识的储备和实践应用能力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了压力,在课堂上会有更加积极的表现,班级活动也会有声有色地开展,师生之间很容易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所以,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力, 制订分层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接受知识,发展能力。

三、尊重学生思维,保护学生情感世界

师生和谐相处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学生思维的过程正是智慧的火花飞溅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说话”,可以创设和谐、民主、自由、愉快的气氛。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方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越多的课堂才是成功的、高效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范例,教师要追求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这就需要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如果一节课一直按照教师备课的既定程序进行,则会显得毫无波澜。当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比较片面,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给予引导。只要学生有想法,教师就应该尊重,以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师生纽带 篇8

1. 提问要科学

基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应注意其科学性, 提出的问题内容应是准确的。比如在认识圆时, 教师有如下几种发问:“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圆是怎样的图形”。这几个问题中, 第一种问法应该是最科学的, 因为它强调了“一种”, 而这个“一种”又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的关系时, 教师和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的结论。对于这个答案, 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 但细究下来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存在问题, 因为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 这一结论才成立, 这里有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等底等高”。就问题的科学性、严密性来讲, 这个结论是不科学的, 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不严密、考虑问题不认真的不良习惯。

2. 提问要紧扣重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点,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该重点心中有数, 然后再围绕重点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这些新颖独到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的时候, 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顺, 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 由于学生的基础成绩各不相同, 所以各人的难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知识的基础上, 因材施问, 艺术地提问, 帮助学生进行难点转化。

3. 提问要合理

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 要注意到问题的“质”和“量”。首先, 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 能不问则不问。而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问的频率宜有快有慢, 这样使得课堂一张一弛, 学生就不会疲劳和厌倦。其次, 要保“质”:难度、深度要恰当。提问应以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为标准。最后, 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 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效果。

4. 提问要适时

能否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也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应该做到在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预定的, 都是按照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来确定的;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由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本节课接收知识的程度来决定的。问早了, 学生思维跟不上, 结果是回答不出;问迟了, 提问的结果虽令人满意, 但从提问的本来目的和培养学生思维这个角度看却是低效的。

5. 提问要有价值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指向性要强, 不能过于随意。而这目的性则源于教师对章节内容目标的理解。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善于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 教师就要围绕“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 那么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 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也应该做到逻辑思路慎密, 这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指导作用。

6. 提问要有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面向全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 要考虑题目的深浅度。这个深浅度应该以部分同学经过思考可以答出, 绝大多数人经过老师点拨后也能够答出为准, 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跳一跳, 够得着”的原则。另一方面, 在具体提问上也应该克服部分教师“先提名, 后提问”的习惯, 因为这样会使得其他同学在教师提问的时候思维上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个好的提问,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还可以沟通师生间情感, 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

摘要:课堂提问是任何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本文作者见微知著, 首先从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谈起, 然后分条细缕地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上一篇:苏武牧羊下一篇:金属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