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资源

2024-07-09

地理教育资源(精选十篇)

地理教育资源 篇1

由于这段学习经历, 踏上地理教学工作岗位后, 我也特别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工作。但是, 由于当地的大屯煤电公司属上海能源基地, 而学校属于矿区中学, 因此, 教育归上海市黄浦区管辖, 学生使用的是上海教材, 当然乡土地理学习内容也是《上海市乡土地理》。学生生活在沛县, 不学习沛县的乡土地理, 而要学习上海市的乡土地理, 我即使要给学生讲授当地的乡土地理知识, 也没有当地的乡土地理教材, 这就造成教学现状与地方实际脱节。因此, 我只得自己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当地乡土地理资源, 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的尝试。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如何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 成为我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思索和研究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我对大屯矿区的地理教学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对乡土地理教学有了一定研究。下面我就如何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地理分散与集中教学相结合

《上海市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中国地理区域篇”中要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上海市乡土地理》, 于是我就利用这段时间, 除了给学生讲授上海市乡土地理知识外, 还补充讲授沛县的乡土地理知识。另外在“中国地理全国篇”中, 我利用学习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运输、人口、城市、旅游、环境保护和防治等章节的时候, 穿插讲授沛县的乡土地理相关知识。这样, 一学年下来, 对于沛县的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就系统地学习得差不多了。

二、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我利用课堂时间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系统而完整的中国地理知识。另一方面, 我组织各种课外活动, 带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走出大屯矿区, 走进家乡沛县的厂矿、农村等广阔天地, 进行地理调查、地理游戏、地理观察、参观访问、地理研究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把课堂的地理知识和乡土实际联系起来, 相互比较, 相互印证。

三、因地制宜, 开发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地理教学, 还逐步开发了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我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班制宜的原则, 从而使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我曾带学生到矿区附近的魏营农村进行过农作物种类及熟制调查, 还对当地土壤类型、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和种类、微山湖京杭大运河二级坝船闸进行过参观考察, 加深了学生对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湖泊综合价值及开发利用等知识的理解。我还曾带学生参观过大屯煤电公司污水处理厂, 煤矸石环保热电厂, 公司铁路处沛屯火车站, 公司地震台, 让学生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学习相关地理知识, 起到了良好效果。

四、师生相互交流对乡土地理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讲, 虽然祖籍外地的不少, 但大多出生在沛县, 生长在沛县, 沛县就是他们的故乡。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我既让学生对沛县的乡土地理有所了解, 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上课时, 我经常提到自己的家乡四川乐山市夹江县, 当地虽然名山圣水众多, 风景秀丽, 地理事物丰富, 但自然灾害也多, 滑坡、泥石流、暴雨、洪涝、地震、雷灾经常发生。来到沛县“第二故乡”, 我真切感受到沛县是风水宝地, “千古龙飞地, 一代帝王乡”, 沃野千里, 水旱无忧, 物产丰沛。同时和学生相互交流, 让他们从地理学习角度谈谈对家乡沛县的认识。

有的学生说:沛县的地理位置很好, 通过查资料, 我知道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 东靠微山湖、昭阳湖, 与山东省微山县毗连, 西北与山东省鱼台县接壤, 西邻丰县, 南界铜山县。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1万。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边缘, 是华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 境内无山丘, 全部为冲积平原。

有的学生说:沛县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河渠纵横, 适合农牧业发展, 农林资源特色鲜明, 数量充足, 牛蒡、山药、浅水藕等特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 林地面积40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160万立方米, 44种农副产品被省有关部门论证为无公害农副产品, 23个农产品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

还有的学生说: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 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籍地, 素有“千古龙飞地, 帝王将相乡”之美誉。文化遗产丰富, 名胜古迹众多, 泗水亭、歌风台、高祖原庙、射戟台等历史景点驰明中外。沛县民风淳厚刚毅, 崇文尚武, 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唢呐之乡。

我还重点介绍了沛县经济发展很快, 已形成煤炭、电力、化工、机械、食品、纺织六大工业体系。农业已形成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来沛县投资办企业, 现已有新加坡, 以及香港、台湾、广东、珠海、浙江等30余家投资商在我县建立了生产经营企业。现在沛县确立了城镇向北发展, 大屯矿区向南发展的正确方向, 必将促进沛县经济的腾飞。城市建设正朝着塑造苏北名城的目标迈进。

总之, 乡土地理的知识就在学生和我们周围, 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结合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 了解沛县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联系乡土实际, 学习课本中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学教学全书地理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地理教育资源 篇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主干课程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时)。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设置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产在线质量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质量控制等一般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篇3

一、征稿内容

中学地理学科公开发行的各版本课标教材或各省、市地方教材中任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均可。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由作者原创,使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大小不超过30M,仅需课件主体幻灯片部分,视频、歌曲等无需纳入。课件末尾写明作者姓名、邮编、通讯地址、电话或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

2.作品可制成光盘寄往本刊编辑部(邮寄地址与汇款地址相同),或直接发往dljy@cqnu.edu.cn电子邮箱,邮件主题注明“课件大赛”。

3.参评课件参赛费为120元(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参赛费为100元),寄出课件时请同时从邮局汇款并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课件大赛”。汇款人姓名、地址必须与课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汇款地址:(400030)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重庆师范大学办公大楼719室《地理教育》杂志社,收款人:办公室。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成立由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分别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于本刊2015年第3期公布获奖名单并赠阅样刊一本。

四、特别说明

所有参赛课件一律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5年1月1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欢迎集体组织参赛,大赛咨询电话:023-65362774。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教育资源 篇4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 “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 选择题占60分, 综合题占90分, 试题量大, 覆盖面广, 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 选择题占44分, 综合题占56分, 重在能力的考查, 题型求新求活, 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 后者突出活。因此, 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 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 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 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 改革教学内容, 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 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 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 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 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 资料较陈旧, 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 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 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 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 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 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 使其各得其所, 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 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 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 是指变换角度, 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 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 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 (2) 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 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 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 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 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 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 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 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 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1) 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 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 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 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 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 (2) 综合 (概括) 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 (概括) 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 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 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 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 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 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特别是自己家乡) 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 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

(1) 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 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 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 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 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 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 技巧的应用, 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 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 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 知识的拓展, 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摘要: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着手, 通过分析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条件, 以改革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学科渗透几方面改革的方法、途径来探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特别是地理高考的变革。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1]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地理教育叙事 篇5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较会学生自己动手绘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心图”,在头脑中形成此同时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依照初中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我感受很深的是进行了几种描绘技能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彩描训练。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用彩色笔绘初所要掌握的地理要素,使图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简明扼要、表现力强。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时,让学生在“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彩色笔描绘出“32摄氏度”、“0摄氏度”的等温线,突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以及秦岭一潍河这一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摹绘训练。依照课本插图或地图进行绘图。指导学生边描边熟悉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名称、特片等,通过多次勾绘,学生对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海岸线状况就有了深刻记忆,使头脑中的地图形象更加准确,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例如:学习“中国政区”时,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按方位分成七大块,然后教师逐一指图读名,()让学生借助地图依次摹绘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轮廓,就性状特征作拟物形象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勾出北回归线、长江、黄河、提醒学生注意: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哪些省区?长江、黄河各流经我国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自北而南沿海地区有哪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还可以让学生标初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及其简称等。

简论中学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素质;地理教育;耦合

G633.55

随着各国经济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重大世界性问题日益突显,均与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新世纪急切需要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人才,而中学地理教育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耦合发展,密不可分

地理教育是指将所有相关地理学知识及能力进行专业培训和大众普及的过程。通常可将其分为社会地理教育与学校地理教育,学校地理教育又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3个阶段,大学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地理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地理工作者,中学地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小学地理教育则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素质是指学生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上的素质等,即国民所应该具备的地理常识及在行为活动中应该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能力素质三方面内容。

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教育始终围绕素质培养为核心展开,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密切关联。地理教育培养地理素质,是地理素质的外在实现形式,地理素质反作用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的内在表现结果,因此把地理教育与实现地理素质结合起来刻不容缓。

二、地理教育逐步重视,相应的素质培育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中学地理教育转向质量的提升,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素质培育初现端倪

21世纪始,国家教育部提出教育要狠抓素质与教育质量,然而直到今天,我国中学地理课堂仍然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进行着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虽然增加了一些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素质的内容,但要达到学生融会贯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及实现自主动脑创新学习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中学生地理素质教育强调力度不断加大,对学生兴趣培养显现良好开端

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强调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对地理课程的正常开设,许多学生开始渐渐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根据福建省一中学对学生地理科目的兴趣程度调查发现,喜欢地理的学生甚至超过了60%,而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学生地理素质提升的一个良好开端。

三、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相互脱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1.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仍有脱节

当前,应试教育较为普遍,尤其非重点的普通中学或者是私立中学,以及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只安排应考科目的学习,甚至违背国家政策占用学生的假期时间来补习应考课程,地理教育与地理素质的培养仍有脱节。

2.地理教育地位低下,教师观念尚未转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许多老师仍然认为地理是副科不重要,只是教学生背诵一些固定和简单的地理内容原因,而忽略对学生地理素质培养,对地理教育的价值缺乏一个较高的认同。

3.地理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地理课程结构单一

我国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多采取教师教和学生听的动静结合的教育模式,较少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地理资料和解决地理问题。

四、地理教育价值观的社会丧失导致地理素质社会化的缺失

1.过分追求学校升学率,地理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中,其中安排中小学校应设置地理活动课程,然而除少数几个学校外,大多学校因缺乏一定的活动空间与时间或缺乏必要的资金与设备投入。

2.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一些公立中学有许多较年长的地理教师来说,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在实践动手能力上却存在一定的欠缺,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无法适应实践课的要求,为了提高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而获取奖金便只是应付考试,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对地理教育价值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

自1993年国家试点取消地理高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学科有着价值不大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和消极态度,同样也使得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地理的自我学习也产生厌倦情绪。

五、促进地理教育发展,提升地理素质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1.完善地理实践设施,重塑新型园丁,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质

开辟地理实验场所和实践基地,将实践课落到实处,同时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领会地理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掌握各种实践方法,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以激励并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素质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素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预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3.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品德素质

教育改革后,新地理教材中增加了我国基本国情的章节,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成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充分交流,挖掘教材思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更新地理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作为基础学科的地理,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树立正确的地理教育新观念,转“副科”和“不重要”的观念为“一视同仁”与“重要”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地理教學,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其次,要切实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错误模式,以培养学生地理素质为目的,开展地理素质教育模式,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从思想高度重视地理教育,并予以各方面的支持,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优点相结合,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地理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近十年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特点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12-15.

[2]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3]罗坤.当代高中生地理素养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24-225.

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7

一、乡土地理教育适合于我国的国情

我国在“三个面向”精神的指引下, 乡土地理教育也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和突破口。乡土地理教育是贯彻中小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计划的重要措施, 适合于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参加当地建设的国情, 有利于破除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还可以直接为乡土经济建设服务。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地资源、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 懂得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从当地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 确定自己为家乡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途径等。

二、乡土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学生过去对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虽有接触, 但往往是一鳞半爪, 支离破碎, 互不联系, 理解得不深刻。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乡土地理后, 才上升为比较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家住河流附近的学生, 往往不了解小河为什么朝这一方向流, 而不朝另一方向流, 这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河水为什么会受到污染?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观察研究, 对上述问题就会明白, 并形成河流的地理表象, 以后阅读家乡平面图时便会感到亲切而具体。再学习其它大河, 经过比较两河的异同, 对大河的形象就容易形成了。

三、乡土地理教育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

乡土地理教育除使学生具备若干乡土地理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参加乡土建设所必需的能力和观念, 如与乡土实际结合体现有关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有关的法令教育等。乡土地理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 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有个学校对王庄村劳动力情况作了调查, 得出如下数据:

通过调查, 某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农业……文盲、半文盲太多了, 以后种田需要许多机器, 农业现代化光靠文盲和半文盲的老年人怎么行, 只有靠我们这一代去奋斗, 把家乡变得更美好!”

再如, 河南大学附中通过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根据日影长短的计算分析, 得出当地南北两平行房建设间的距离应大于南面房屋建筑高度的一倍半。这样才能使房屋在冬季获得最为充足的阳光, 从而为当地建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乡土地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为乡土地理知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是客观物质的转变过程,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 家乡的生产、居民的生活, 往往跟其他地区甚至全国息息相关, 从而让学生认识家乡是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经过实地观察, 向家乡、亲友询问, 向乡镇干部请教, 向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 把收集来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或用图表方式, 或用象形符合号, 填绘在家乡平面图上, 再配合实物标本, 陈列起来。通过师生合作, 把零碎的材料整理成系统的乡土地理知识。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 了解到建设家乡与建设祖国的关系, 便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保护家乡环境而努力学习的思想感情。

论地理的教育功能 篇8

一、培养爱国情感

地理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在分科制的教育体系中, 爱国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导学生去观察他们所生活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认识它, 了解它, 进而关心它, 与它和谐相处, 使学生从与周围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中, 获得爱国情感的亲身体验。

二、增强全球意识

当今, 人类的活动空间更广阔, 相互联系更紧密, 地球也相对“变小”了。与此同时, 也产生了诸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性的问题, 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解决。因而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强, 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基础教育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基础地理教育是扩大青年学生眼界的一种有效工具。这并不是说要在地理课上向他们介绍许许多多的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传播这些信息的任务完全可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等社会媒体来完成。然而青年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基础地理教育能够做到的是, 教给青年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任何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三、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 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占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 如果每个公民都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 那么我国的环境状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反之, 如果大部分人, 尤其是领导者缺乏环境意识, 或环境意识被眼前的利益所淡漠, 环境恶化将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已经认识到, 为了使前一种理想尽早成为现实, 避免后一种状况的发生, 在基础教育中增强环境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 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各科渗透的方式, 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媒介之一。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地理教育不仅关注自然环境本身的状况和它对人们的影响, 更关注人—地系统中, 人们在利用、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时所采取的办法, 以及这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 这要看人们对环境的了解程度, 以及利用环境时所作的决定。例如, 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它控制了洪水, 利用水能发电, 通过灌溉发展农业, 但同时也改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 减少了河床和冲积平原上的沉积物, 而且减少了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它物种生存的危害, 心灵会受到触动, 他们在考虑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对环境更多一点关心。又如:在家庭购买冰箱时, 孩子可能会劝说父母购买无氟冰箱;在旅行乘坐火车时, 他们就不会把快餐盒随手丢出车窗外;他们会选择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玩具和文具;他们会节约利用纸张, 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造纸污染, 等等。通过地理课的学习, 他们会成为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公民。

四、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的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发生在生活中的智力、体力、社会和道德各方面。它的要素是知识、技能和世界观 (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地理学科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世界观的培养, 还有助于促进三者的和谐统一。

例如, 青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有关鸟的文章, 其中讲述了鸟的形态、灵性。他们在生物课上了解了鸟的种属、结构和习性, 以及对人类的益处。在地理课上, 他们又知道了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概念。一天, 一个学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这位学生该如何对待这只鸟呢?他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 仔细观察这只鸟, 然后作出一篇好文章。又联想到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 想把这只鸟放归自然, 让它回到森林或田野中为树木、庄稼去除害虫。这时又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过的每种生物与它所生存的环境都是相互适应的。他想:要是这只鸟属于本地的种群, 放飞之后, 它能很快适应熟悉的环境, 很好地生存下去。但也许它来自遥远的地方, 那里的生态环境与本地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把它放到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它会因对环境的不适应而很快死去。经过反复思考, 他决定把鸟留下来, 细心地照料它, 友善地对待它。这个例子说明了通过课堂教学, 尤其是地理课堂教学, 这个学生获得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保护环境的技能和爱护环境的态度及价值观。

五、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角色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育通过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世界观, 鼓励并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技能、世界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能够适应未来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青年学生在未来生活的各种角色中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需要运用地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比如:作为一个社会成员, 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 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又如作为一个生产者,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学生在对以上问题作决定时, 所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 其中一些可能是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获得的。这些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世界观被称为“个人地理”, 学校地理教育就是要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地理”, 使他们在担任各种生活角色中更有能力。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增强全球意识, 进行环境教育, 促进知识、技能、世界观的和谐统一, 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角色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地理的教育功能。

浅析地理教学实施资源忧患意识教育 篇9

一、资源忧患意识的含义

资源忧患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获得、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种种问题时应持有的一种积极的认识与态度。资源忧患意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不只表现为对各种资源危机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更包括在生活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意义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三、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四、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受到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知识量明显不足,也难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更新,尤其联系现实拓展有关资源问题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某一问题,强化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一切有利于增强学生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方式都可以采用。课堂是主要途径,课外相互配合。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参与,使教育多样化,满足中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具有全球性,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很多国家都会纪念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有关保护环境的节日。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部门也会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与教育,帮助人们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外地理资源,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思索其可能的影响,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活动。例如:木材造纸的主要原料之一,我国每年造纸消耗的木材达上万立方米,同时造纸也会造成大量的水体污染。如果教师只是罗列一些数据,因为缺乏与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学生可能理解不深。教师组织学生搜集造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资料,以及组织学生访问再生纸厂等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意识。当教师列举每造四千个纸质贺卡,就需要砍伐一棵大树时,学生体验到节假日寄送纸质贺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可以倡导学生开展“减卡救树”活动,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中学地理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资源忧患意识,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教育的任务。地理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拓展多种途径,在教学中渗透资源忧患意识教育。

地理教育资源 篇1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面对着当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培养具有浓厚爱国意志的下一代, 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具有强烈的报国之志, 这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政治素质。报国之志来源于爱国之心, 爱国之心则取决于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乡土地理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易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家乡是了解祖国的窗口, 一个人只有了解家乡, 才能热爱家乡, 只有熟识祖国, 才能热爱祖国, 了解愈透, 爱得愈深, 进而立意建设家乡, 报效祖国。

乡土地理是每个学生看得见的“祖国”, 爱国主义的感情, 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爱家乡和爱祖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家乡的地理环境之中, 亲身感觉到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看到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这都有利于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由热爱家乡而发展到热爱祖国, 把爱国主义的热情化为建设祖国, 保卫祖国的巨大力量。乡土地理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这方面地理学科得天独厚, 责无旁贷。

教学实践证明,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 适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可满足他们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强烈愿望, 树立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总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五彩缤纷的世界, 去解释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有。绝大多数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很想用自己学过的地理知识重新认识家乡的一山一水, 一景一物, 他们更希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正确解释, 有的同学说:“在课本上我们只能学到别的地方, 现在我们更想知道自己的家乡”每当我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讲到有关乡土地理知识时, 他们的神情格外专注, 情绪十分饱满,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在地理教学中, 多联系学生耳闻目见的乡土地理素材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二、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增强公民人口、环境意识的必要途径

乡土地理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而协调好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21世纪的建设人才不能不具备环境和生态意识。乡土地理以人们耳闻目睹的事实, 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如我国北方各省区普遍存在的干旱少雨、荒漠化和沙尘暴天气等, 不公已威胁到自己的家门口, 甚至已威胁到首都北京,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使人产生忧患。那么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其结果又如何呢?当然这其中有自然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前事一不忘后事之师, 这些沉痛的教训不能不使人引以为戒。所以对学生加强乡土地理教育, 使其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 也是21世纪的建设人才必备的地理行为素质。

三、加强乡土地理教学, 使学生充分认识国情乡情, 有利于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人才大部分从事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 无论他们是未来的决策者还是普通公民, 都必须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乡情, 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的经济。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和考察, 可以使学生对于某些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内容联系当地实例进行分析员和说明, 这样学生容易掌握, 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理解地理规律。在教学中, 增讲一些乡土地理知识, 如介绍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经济状况, 利用地理学原理, 分析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家乡优势, 便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改变家乡经济面貌的使命感, 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 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能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干, 对推进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在许多学校地理课成了不起眼“副课”, 地理课教师本学科出身的较少, 往往由其它学科多余的教师来顶替, 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更是无人问津。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 也影响到对其它文化课的学习, 造成学习知识结构不全面, 从长远看, 将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只有加强乡土地理教学, 才能使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 和人文地理概况 (人口和民族、历史和文化、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等) 的分析, 总结出本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找准振兴家乡经济的切入点,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 尽快实现本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摘要:乡土地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需要, 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乡土地理是每个学生看得见的“祖国”, 爱国主义的感情, 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

上一篇:安全监理管理下一篇:价格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