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域

2024-07-24

东北区域(精选十篇)

东北区域 篇1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温热多雨。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 热量显著不同, 大于等于10℃的积温。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 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其与营州、辽东、关东、关外、满洲等地名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 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 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 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2010年GDP总量33367.72亿元, 占中国全国的8.38%, 人口1.21亿, 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是中国的六大经济区块之一。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温带, 四季气候变化明显, 区域内对服装的需求量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体制的建设, 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生活品位和经济基础的消费阶层越来越关注优秀品牌服装, 服装品牌市场消费旺盛。

一、东北区域气候特征对服装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东北地区, 由于所处纬度较高, 所以地处温带半湿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与众多的城市一样, 这里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是典型性的大陆气候的代表。东北的春夏季节, 东北季风常沿着黑龙江吹向东北地区, 使得东北的夏天温度也不是很高, 甚至有很多的地区, 是没有夏季的。而同时, 东北的南面濒临着渤海和黄海, 而东面则是日本洋, 这样来自南方的东南季风, 就为这里带来了充足的水汽, 使这里保持着较多的雨量, 和较长的雨季。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品牌文化通过品牌的建设不断发展并积淀起来, 由三个部分组成: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和品牌精神文化。品牌物质文化是品牌文化思想的实物体现, 是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是一种显性文化。企业通过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产业环境条件、商业硬件设施、行业竞争氛围、企业生产硬件、员工物质生活、福利配套条件等方面体现品牌文化的思想和品牌价值观。由于东北区域典型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在品牌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针对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产品功能等方面, 更应充分考虑季节的因素。一个简单而又典型说明性的例子, 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以及冬季室内外巨大的温差是东北地区最显著的特点, 目前的品牌服装设计能够充分从面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结构的合理、功能的全面等方面进行设计研究的很少。冬季最广泛穿着的服装——羽绒服, 大部分品牌的羽绒服缺乏设计感与实用性, 面料偏薄、防风防水性能差;色彩款式单一;功能性不强;服装整体的保暖性较弱等情况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功能。顾客对品牌的认识主要来自品牌的物态文化, 产品质量和功能是产品的生命, 是竞争力的源泉, 优良的产品对企业赢得信誉、树立形象、满足需要、占领市场和增加收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东北区域性对服装品牌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东北服装品牌建设要充分了解东北区域文化对消费群体产生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服装品牌文化, 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服装心理、穿衣行为、消费习惯等。

一个品牌的行为文化通过品牌传播、营销过程进行展现, 这其中涵盖了企业行为文化 (如服务行业意识、经营管理思想等) 、个人行为文化 (如员工个人形象、个人价值归属等) 、公共关系文化 (如行业关系、社会责任地位等) , 是品牌价值观、企业理念的动态体现, 是构建品牌价值体系、塑造品牌形象的关键。东北区域性表现在人们特定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 比如生活方式、交流形式、心理因素等都直接影响品牌的传播、营销和管理, 既包含企业自身的意识和管理也涵盖了品牌与东北消费群体的交流。

另外, 区域性的差别还表现在消费人群体型的差异上, 东北地区人体体型特征与服装商品的契合与否对东北品牌文化的建设也存在巨大的影响。东北区域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交融性, 导致东北区域市场的服装品牌文化的建设应具有针对性与独特性。准确解读东北区域文化, 准确定位服装款式、材质、色彩、风格、功能等, 准确面对目标消费人群, 对建设东北服装品牌文化的建设起到导向的作用。

三、东北区域文化特征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东北区域文化是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媒介, 是人类长期与东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协调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按照哈耶克的说法, 文化“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人为的, 既不是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 也不是经由理性设计出来的, 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在东北区域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过程中, 文化时刻与之伴随, 并在社会发展、深化当中发挥着重要而巨大的作用。

东北区域文化的形成, 与东北区域特定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相对于有形的地域文化形式而言, 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无形的地域文化形式, 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渗透力,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东北地区族群主要由三种人组成。第一种是流民, 第二种是谪戍, 第三种人是移民。其中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为主, 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以及西方文化, 互相交融, 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基础, 东北土著民族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 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与鲁莽共生, 开放与保守共存。其中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 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 吸收、融和其他文化, 有次序的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 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文化习俗以及日本、俄国和朝鲜的国家风俗文化的共生, 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

东北地区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特征孕育了东北特殊的文化内涵。尽管服装品牌、产品的品类越来越多, 但区域市场内的服装商品却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文化特征不明显、同质化严重、假冒陈旧, 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市场内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影响服装市场的因素受很多, 区域服装市场尤为复杂, 对不同区域文化、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综合认识, 了解东北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与联系, 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勇敢与鲁莽共生, 开放与保守共存的东北文化特征, 孕育了独特的审美标准, 喜爱引人注目的服装风格和简洁大方的款式, 也偏爱那些具有立体结构和亲体性的时装。

在东北服装品牌的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自身的品牌文化包含其具有的东北特色文化内涵势必越来越被东北消费群体认可和接受, 从而体现出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或某种特定利益的特征。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需求水平也随之攀升提高, 人们对服装商品的要求不仅包括了服装商品本身的功能体现等等, 也包括服装商品赋予人们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内涵。这种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作为东北服装品牌文化的核心内容, 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价值内涵, 具体说就是品牌所凝练的东北人价值观念、个性修养、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审美情趣、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品牌的具有东北区域特点的文化内涵为品牌提供附加价值, 为品牌个性塑造奠定基础, 为品牌的形象塑造提供保证, 是连结消费群体与品牌的重要纽带。优秀的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 让消费者产生对其产品的消费自觉, 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忠诚度。

品牌精神文化依附于品牌物态文化, 是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包括社会精神文化 (如政治理念选择、审美价值评判等) 、民族精神文化 (如生活方式解析、传统习俗沿革等) 、企业精神文化 (如企业伦理思辨、财富观念认同等) 。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品牌文化反映了区域内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品味、格调、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个性特征, 同时体现了其自身文化的发展方向, 包括并决定了品牌将成为什么样的品牌, 包括品牌愿景、品牌精神、品牌情感、品牌伦理道德、价值观和目标等, 在品牌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品牌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服装品牌的经营过程中, 东北区域文化与东北服装品牌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文化刺激着服装的需求, 反之服装的需求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东北区域特色品牌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东北服装企业与顾客间的文化联系, 系统地分析东北文化在商品运营过程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所形成的文化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四、结论

东北服装品牌建设要建立在全面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东北区域的整体特征基础上, 不同区域的文化社会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服装品牌文化, 东北区域的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保证了市场对于新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快速接受能力。现在的东北区域服装市场, 已呈现出由实用、模仿式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这种服装消费观, 对于品牌文化建设、区域市场和区域文化的繁荣、持续发展起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晓刚.《服装品牌学》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蒋智威.万艳敏, 顾彤宇, 鲁成, 《服装品牌营销案例集》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刘元风.《我们离世界服装品牌还有多远》北京:中国纺织出版者, 2008.

东北亚区域经济论坛会议记录 篇2

主 讲 人: 梁峰

职务: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时间:2013年10月11日下午14:00-16:00

地点:丹东市皇冠假日酒店钻石大厅

内容:中朝经济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地位和重要性

东北亚区域地域广阔,包含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和蒙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相对发达,市场广阔等众多优势。不管是地缘性还是历史性,都有重要的联系,近几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努力发展经济协助发展,东北亚地区GDP占有量超世界的1/5。

(二)朝鲜经济发展现状

朝鲜近几年的发展十分迅速,在2010年宣布实行部分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使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重视程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朝鲜语俄罗斯签订的《朝俄宣言》,进一步加速了朝鲜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双向发展,有利于增强朝鲜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和受益。

(三)中朝经济关系的基本判断

1、中朝经济合作如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中朝关系是战略性的,具有长远意义的合作。它不仅仅是指在经济领域的友好合作,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安全等方面要达到目标一致的效果。其次,中朝经济合作在政治层面得到了肯定,双方高层领导人共同确立了“政府驻,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的合作发展方针,为中朝经济合作走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正确的指示。第三,中朝经济合作,在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经济区方面已经进入实质阶段。

2、投资合作应居于中朝经济合作的核心地位。

朝鲜经济现处于待开发阶段,中国应增加对朝经济投资,提高产能,提高产

量。提升朝鲜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多的吸引国内对朝投资,也有利于国内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如何看待中朝合作投资

1、中朝合作潜力巨大,优势突出。

中国对朝鲜的投资现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的条件并不完善,所以加强对朝的经济制度和市场情况了解,有利于中国对朝鲜的投资。朝鲜国内对于经济发展的探索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中朝贸易中,朝鲜加强对华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来华资金来充盈自身的市场。而且近几年中朝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关注度和合作领域也不断加强和扩大。

2、中朝经济合作日益成熟,趋于理性。中朝经济合作优势,中国在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两个方面提升较快,为对朝投资提供了保证。

3、民营企业资本,寻找投资出路。中朝经济合作应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合作”十六字方针。它明确了双方的合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合作主体是企业为主,合作原则是市场运作,合作目标和方向是互利合作。

4、双方合作动力不足,潜力巨大。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动力,但是目前双方合作的严峻问题就是缺乏合作动力,由此引发的缺乏合作活力,然后导致无法培养合作实力,最后使得合作缺乏动力的恶性循环。

为此,应确立明确地发展思路:

1、坚持政府主导,有利于化解不同体制的差异;

2、相互适应,增进理解;

3、积极推进重点合作项目;

4、利用中朝传统友好关系的政治关系

5、加强中朝民用科技的合作。

(五)东北亚区域经济的现状和机遇

现状:

1、从单纯的构想阶段进入部分实施阶段;

2、地方合作协商、协调机制已经形成;

3、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关系日趋紧密,整体经济实力与经济规模提升明显。挑战:

1、美国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积极介入,给东北亚区域合作增添了变数;

2、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保护倾向,加大了敏感产业合作判断的难度;

3、战略分歧与地区安全问题并存,对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构成现实干扰。机遇:

1、中、朝、俄区域开发战略的实施;

2、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判断取得进展;

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一、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分析

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三大主体都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从主体视角分析,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需要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框架下,深化市场合作,非政府组参与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在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政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旅游地发展目标一致,是实现整个东北地区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主要体现在社会效应上,有利于推进社会安定、提升社会文明、加强文明功德等,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以政府为媒介,合理规划,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旅游资源,提升规模和范围经济,增强旅游企业竞争能力,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框架是“垂直控制、财政分权、地方问责”,各级政府通过共享区域旅游发展带来收益。

(二)旅游企业。在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企业的目标是获得生存发展、利润回报等好的利益诉求。相比政府,企业更注重经济效应,降低进入旅游业市场的风险,产生规模经济,延伸业务范围,用过剩的生产力转化成利润,推进产品市场的进程,获取互补资源、分担费用等;企业通常也通过以联盟等形式实现联营、重组;通过行业协会、实现与政府沟通合作,实现利益诉求。

(三)旅游者。在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者是积极带动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动力,旅游者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旅游服务、产品等有关旅游方面,利益诉求在食、住、行、游、购、娱消费中得到体验。当前,在区域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设计营销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成为管理者关注的中心环节,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获得享受,完成交换并获得良好的利润。

(四)当地居民。在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地当地居民是旅游合作项目的依附者和项目利益的分享者,主要利益诉求是获得就业机会,提升经济利益,获得良好生活,如获得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等。在旅游合作发展中,本地居民的诉求是保护好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安全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为当地居民提供持续的收益。

(五)旅游从业者。旅游从业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政府应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会影响旅游产品质量高低,旅游从业者的利益诉求主要为获得劳动报酬公平合理、舒适的工作环境、尊重和肯定劳动成果、保障相关权益;实现旅游从业者的自我价值,促使旅游者从业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六)生态。生态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追寻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这种生态利益诉求是通常涉及公共利益等,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或群体实现的,如通过媒体或咨询机构等一些非政府组织,基于一些组织的背景、目标不同,利益诉求也不相同,如媒体与环保组织诉求就相异,媒体是行使监督权益,环保组织是关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监督。

二、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的平台效应是区域旅游合作为企业、政府、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平台,更好的实现利益主体利益,具有多方受益和受利特点,有创新、资本运作平台等。

(一)政府机制

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在旅游产业发展合作中,各地区的政府是重要主体,政府需要在市场管理、产业政策、土地规划等支持,以及加大对旅游合作中的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推进东北地区旅游合作发展中,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东北亚各国政府的支持力度、方式、力度等对区域旅游产业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小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政府还须重视区域内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利用中小企业接近市场、灵活多变的特点,以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二)市场机制

旅游市场的合作是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市场可以为其提供运行机制保障,以价格和供求调节市场的运行。今后,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市场合作,应统一旅游市场运营,积极促使市场内的资本、从业人员、旅游者、旅游商品实现自由流通,根据价格机制,使市场机制下的区域内部旅游产业竞争更激烈,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有效地促进东北亚区域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行业协调机制

旅游业具有关联性、综合性特点的产业。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是为了协调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关系,维护集群旅游企业的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专门的组织协调旅游产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东北地区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可以组织形成集群内旅游行业协会,也可由政府引导建立促进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等的管理,约束旅游企业经营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竞争秩序,有效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春媚.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基本模式与效应[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6):95-99.

[2]张补宏,韩俊刚.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6):96-100.

[3]王良举,李万莲.基于里一直提视角的晚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1):5-9.

[4]EmmaP.Y.Wong,Nina Mistilis,Larry Dwyer.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ergovernmental collaboration[J].The case of ASEA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2011,32(3)367-376.

[5]秦学.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以粤港澳区域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697-703.

东北区域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篇4

一、东北区域物流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区域物流运行的体制限制

东北是受我国计划经济影响较重的地区,行政服务的意识较弱。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东北地区物流运行涉及交通运输、经贸、城市管理、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疫等多个部门,形成了对物流运行的人为分割,违背物流流畅运行的统一管理要求。

(二)东北区域物流缺少系统性规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形成若干区域性经济体,如: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在各经济区内物流业形成统一发展的系统化格局,这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最为突出。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经济社会结构,使东北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一体性。但目前对整个东北地区物流并没有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性差,运转效率不高。比如,东北地区的公路、堆场、仓库只考虑各个省内平衡,却远没有考虑几个省之间的系统平衡。随着国家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视,东北物流系统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三)东北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受计划经济影响较重的东北地区,由于投入不足,现有物流基础设施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配套性差、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较低。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成本控制,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信息控制以及通关、检验、财务结算等高层次物流服务方面,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四)东北区域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不具备现代物流知识和技能,没有物流教育背景。当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进行培训时,对生产流程、系统以及程序的改进只是依靠经验,而不能借鉴行业中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职能部门,职员们接受的培训都是对其他部门的需要做被动的反应,而不是主动地向他们提出如何更好地进行物流运作的建议和意见。

(五)东北区域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东北地区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集中地,受计划经济的“大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不愿意将现有自营的物流业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进行,而自身开展物流业务又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自营物流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东北区域物流的发展对策

东北区域物流与长三角等物流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建设一个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先进物流体系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区域物流的统一规划

由于现代物流业是涉及交通运输、代理服务、仓储管理、加工配送、信息网络、营销策划等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不合理将会造成市场混乱。东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必须把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系统性规划。具体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制定东北区域的物流整体规划,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去进行物流的全局统筹、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东北区域的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按照规划来构建运输大通道。制定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应根据统一规划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关键领域,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

2. 成立东北地区的物流总体协调机构,负责物流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借助哈大客运专线建设的契机,理顺现有物流设施和管理体制,借鉴长三角物流发展与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在以物流相关部门的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把如何调整现有管理体制,避免重复管理、重复查验、部门分割、人为增加流通障碍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二)完善区域物流发展扶持政策和法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创建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对物流业的发展加以扶持。东北区域物流的发展也要依靠适合区域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扶持。如:加大物流区域合作的政策扶持;对跨地区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在工商税务等政策上扶持;统一物流区域服务价格,放松对运输行业的管制,鼓励竞争的扶持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东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主要的原因是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不够。要从物流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东北地区的物流设施建设,强调铁道、水运、公路、航空和运输的有效配置,尽快提高物流设施的水平,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

(四)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结果。因此,通过税收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鼓励企业将物流需求交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实现,支持和促进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东北区域的资源利用率和竞争力。

(五)加强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共享是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重视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共享,具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 发挥政府在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物流信息化具有投资大、涉及部门领域多和社会公益性等特点,政府应该加大对物流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在规划、协调、资金、政策等方面发挥宏观管理优势。

2. 在一些关键性的区域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项目上要重点突破。

比如,GPS,GIS,GSM,、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现代物流中心等共享系统,以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共享数据等方面形成突破,带动区域物流发展。

(六)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全方位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引导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技术管理水平、工作经验等确定等级和可以从事的工作。扩大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摘要:区域经济要求形成系统化、专业化、高效统一的物流体系。东北区域经济具有一体化的显著特征,但由于体制、设施、人才等原因,现有物流无法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采用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策略是解决东北区域物流一体化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东北区域 篇5

吴大明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下面,我就东北区域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对东北区域电力行业安全形势和管理状况怎么看 整体稳定,成绩不小,问题不少。

东北区域电力行业这些年来,安全生产形势是整体稳定的,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重大人身伤亡,重大设备损坏,大坝和灰场垮坝等恶性事故,成果来之不易。这稳定的局面是在什么条件下取得的呢?

一是电网建设和发电装机依然较快增长,2014至2016年累计新增装机1795.2万千瓦,三年累计增长15.82%。电网投资仅2016年和2017两年为504亿元,其中2017年为292亿元,比16年增长37.8%。

二是发电企业大规模升级改造,包括环保改造、灵活性改造,基本上全网全部火电机组均进行了改造升级。

三是在冬季负荷偏小,供热、新能源消纳(包括核电投入)等诸多困难矛盾中完成保供电、保供热、保民生的任务。

四是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安全稳定供电要求越来越高的

条件下,优质保障。如夏季达沃斯、黑龙江呼伦贝尔春节中央台直播等。

五是克服战胜自然灾害侵袭。如龙江战胜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水,东部冰雪霜冻自然灾害,辽宁战胜南部冰雪灾害等。

大量的工程建设和改造以及抢险救灾过程中,高峰期每天有数万人在现场劳动作业,数十万人每天奋战在安全生产第一线,持续数年保持了东北区域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稳定,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和肯定。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在座的各位,得益于全体电力战线上奋斗的干部职工,在此我想表达对各位并通过你们向系统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说问题不少,主要是距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及《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贯彻和落实存在问题;思想观念意识尚未转换到位;法律规定执行不到位等方面。这些问题反映出安全基础不牢,导致人身伤亡事故依然不断,依然有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近几年电力生产和建设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去年发生一起造成3人死亡的较大事故,今年仅1-6月份就发生人身伤亡次数5起,死亡人员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起,死亡人数增加1人。

二、当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方面主要是要落实好两个责任,即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两个责任。政府监管责任从电力行业来说正在探索如何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

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改革和加强电力安全监管。总的来说就是如何落实地方属地监管责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两方面力量。关于如何落实好安全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讲几点: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好。《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我们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1.规章制度的理解:

一是制度的作用,制度是血的教训凝成的,能够有效提高效

率,保证秩序;二是何为建立和健全,凡是企业重复性工作都应进行规范和要求,同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使制度对新出现的例外事项适用。三是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要可行,因此要根据国家和上级的要求和生产管理条件的变化及执行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调整和改进。

2.我们的问题:

一是单位没有健全规章制度,起草、确认、执行及修订没有标准;二是监督执行不力,贯彻落实走形式;三是制度制定不切实际,没有结合上级单位和本单位实际细化。如安全生产责任制法律规定应当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一些单位以责任状代替责任制,一些单位没有细化到所有岗位,很多单位没有对责任制执行进行监督考核。安全生产的职责必须层层落实,分解到人,而这些都为尽职免责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很多企业安全生产出问题究根结底是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没有贯彻落实。

(二)思想理念没有转换到位

主要表现在“安全第一”的理念树立的不牢固。一是发电建设和改造抢工期的现象,电网建设也有抢工期的现象。追求某个时间点竣工,追求缩短工期,向什么献礼。二是出现事故隐瞒,靠做工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今年哈尔滨宾县电业局3月份农网改造工程死亡2人,不向行业监督机关报告。三是对违章行为

处理偏松软,没有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文化。

(三)机制体制上的问题需改革

当前我们在电力工程建设领域事故较多,既有工程量较大、现场作业人员多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管理不到位的主观因素。同时,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发包、施工、监理近亲承揽问题较为突出,导致主业业主和多经不分,甚至混为一谈,监理普遍不负责任。这种问题电网建设有,发电建设也有,需要我们认真地在管理机制、体制上下力气解决。

(四)几个安全管理方面的具体问题 1.电网风险管控的问题

近期,国家能源局以文件形式确认了全国一级电网安全风险和二级电网安全风险,分别明确了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单位、监管(主管)单位。东北区域共有电网安全风险8项,全部为二级电网安全风险,其中辽宁省电网公司1项,为220kV襄平变全停风险。黑龙江省电网公司7项,包括:(1)220kV铁力变单线供电全停风险;(2)阿南变、阿城变、金都变和五常变使用同塔双回供电存在全停风险;(3)加格达奇变220kV单母线全停风险;(4)庆安变220kV单母线全停风险;(5)铁力变220kV单母线全停风险;(6)肇东变220kV单母线全停风险;(7)密山变220kV单母线全停风险。上述风险可能导致的影响和后果包括:兴安岭、肇东市、密山市因可能减供负荷分别超过40%(设区的市)和60%(县级)而构成较大事故,哈尔滨市和伊春市、辽阳市因可能减

供负荷超过10%(省会城市)和20%(设区的市)构成一般事故。

2017年是电网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之年。为了缓解东北区域新能源送出困难的问题,扎鲁特输变电工程等一批电网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施工。电网密集施工、调试和投运也将导致下半年电网运行方式变动频繁,既有短期的电网安全风险,也将形成新的电网安全隐患;既有局地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也有全网安全运行风险。

各责任单位应按要求,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电网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每季度末向地方主管部门和我局报告管控工作落实情况。要不断加强对投资改造工程的监督指导,同时向各省发改委建议,凡是涉及到电网风险改造的项目,予以优先从快核准。各有关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应继续配合做好2017电网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管控与报告工作。

2.发电厂涉网安全问题

2016年我局组织三省一区电网调度开展并网电厂涉网安全专项检查,对19个发电厂的47台机组进行了检查,并现场下达了整改要求。针对个别单位消极整改的问题,经过与调度、电科院等专业部门共同研究,以统一整改时限为原则,2016年12月30日下达了整改要求,2017年6月30日前应完成的全部29项问题中的28项的整改。目前,哈平南、七台河、哈热厂、伊春热电厂已按时完成全部整改工作;泰山厂、沈海厂、金山厂、铁岭厂、东方厂、阜新厂、庄河厂、丹东厂等8个电厂未按照时限

要求重新或补做一次调频试验;沈海厂、金山厂、铁岭厂、泰山厂未按照要求完成调速建模试验;沈海厂、泰山厂未完成励磁系统建模试验;

为严格发电机组并网管理,我局将对上述拖延整改和整改不力的单位将根据情节分别给予通报、约谈、暂停并网发电和行政处罚。

3.隐患排查问题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均有督促、检查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职责;《电力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电力企业应每月对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和上报。

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生产法》规定的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们部分电力企业没有落实国家的有关要求,隐患排查没有完全有效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按时填报率不高。根据电力安全监管平台统计,6月份隐患排查月报填报数量为402家单位,填报率为52.14%。

对经催报仍未按时填报的单位,东北能源监管局将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将给予主要负责人及企业行政处罚,直至将企业纳入安全生产不良记录和安全生产诚信黑名单。

4.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安全

根据《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及《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安全评估导则》的要求,发电企业应对贮灰场每三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并向监管机构备案。根据电力安全监管平台统计的情况,东北区域共有湿式贮灰场41座,三年内进行过第三方安全评估的贮灰场为29座,占比为70.73%,另有近30%的贮灰场未按要求开展安全评估。

下半年,对非正常贮灰场以及未按规定备案的贮灰场将实行挂牌督办,对仍不备案的暂停并网发电。组织开展抽查,如发现贮灰场安全等级与实际不符的或需要进行专项安全评估的,要求发电企业采取措施并重新进行安全评估。

5.水电站大坝安全问题

根据《水电站大坝安全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办法》和《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发电为主、总装机容量五万千瓦及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大坝每三年应安全注册,每五年进行一次定检。目前,东北区域共有大坝16座,除丰满大坝因重建工程原因,全部能够按期进行注册和定检。本正在或将开展大坝定检工作的有蒲石河、石龙、双沟、小山等。

据统计,东北区域今年1至5月份综合来水比常年偏多44%。有关气象部门预计6至8月份嫩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降水偏多,辽宁省部分地区、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降水较往年偏多,局部地区盛夏降水集中,要防范区域性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进入7月份以来辽宁省、吉林省局部地区已先后遭遇强降水。7月1

日,松花江出现了2017年第1号洪水,迎峰度夏期间的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丰满水电站大坝和桓仁水电站大坝分别被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列为已入汛重点监控大坝,存在的风险或问题有:一是丰满水电站大坝重建工程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汛期应对准备和监控。二是桓仁水电站大坝2014年定检提出的隐患长期不整改:21#坝段放空底孔事故检修闸门因启闭机钢丝绳已断无法启闭,事故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因长期得不到维护锈蚀严重,存在无控制泄水安全隐患,最近被大坝安全监察中心列为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大坝。请该大坝主管单位和水电站运行单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立即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如不整改将要求暂停并网发电。

6.电力企业应急管理问题

根据《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电力企业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开展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每三年应对预案至少进行一次修订并报能源监管机构备案。部分发电企业应急预案没有按要求进行重新修订后的备案,不符合应急预案管理的规定。在对2016发电企业安全报告统计中发现,已备案的229个预案应急案中仍在三年以内有效期的只有54个。

在我们日常的现场检查中也多次发现了电力企业存在应急

预案修订不及时,演练周期和频次不符合国家规定的3至5年一次的要求,演练的记录不规范,缺少演练后评估与整改等问题,导致预案缺乏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下一步对未按要求开展预案备案的单位,将按规定责令限期整改。各省、区分别抽查3至5家电力企业预案的演练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督促电力企业开展应急能力建设评估。

7.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监督管理

当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较多。依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目前在我局进行备案的电源新建工程项目共计34项。通过电力安全监管平台统计,2017年发电企业脱硫、脱销、除尘、锅炉等改造、扩建、改建项目56项。此外还有大量电网新建工程、农网改造项目。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东北能源监管局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全国能源领域建设施工安全大检查的通知》(国能安全〔2016〕335号)要求,在区域内开展了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督查工作,共督查42个企业,在建工程项目21个,其中辽宁17个、吉林9个、黑龙江9个、蒙东7个。所督查的电力建设工程涵盖了火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光伏发电、水电、输变电工程及农网升级履行工程,这些项目基本反映了辖区内当前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整体情况。督查发现共计存在的问题374个,其中辽宁检查发现问题178个,吉林检查发现问题110个,黑龙江检查发现问

题53个,蒙东检查发现问题33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单位工程施工合同及安全协议管理不规范,工程监理责任未落实,履职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训培训重视不够等。

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我局已经分别提出了整改要求并监督落实。各单位应按要求落实并报告整改情况。对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违法行为将按《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罚。

8.电力安全信息报送方面的问题

截止2017年6月30日,发电企业的安全报告网上信息报送率为65.42%,各省的报送情况分别为:辽宁省62.70%,吉林省56.58%,黑龙江省72.41%,蒙东66.89%。隐患排查月报表报送率为55.51%,各发电集团下属单位的报送情况分别为:华能集团69.38,大唐集团72.34%,华电集团57.89%,国电集团63.46%,国家电投73.07%。

个别电力企业还存在迟漏报事故信息的问题。上半年,我局根据群众举报,处理了一起黑龙江省宾县电业局未按照要求报送事故信息的问题,对企业负责人做出了顶格处罚。

各单位应按规定报送电力事故、事件和安全信息。我局对所有迟报、漏报、谎报、瞒报信息的单位,都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9.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问题

开展标准化工作以来,东北区域已开展标准化建设的电力企

业共有334家,其中:供电企业30家,发电企业304家。供电企业中,吉林和蒙东标准化建设率均达到100%,辽宁仅两家尚未完成,黑龙江则没有一家开展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能源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电力企业要对照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标准,每年组织开展标准化自查自评工作,并将经上级单位审批的自评报告抄送当地派出机构,作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依据。根据2017报告的统计,发电企业一年内开展安全标准化自查自评工作的仅有140家,占比为18.16%。另国网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下属各供电公司及辽宁省电力公司下属葫芦岛、锦州供电公司尚未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各有关电力企业应立即按国家能源局规定报告安全标准化建设情况。对拒不开展标准化建设和弄虚作假的,将列入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对未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自评未达到70分,并发生电力事故的,依法责令停产整顿。

10.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目前,通过检查发现:各有关电力企业都普遍能够按照《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及其配套办法要求,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原则,规划建设电力网络与信息系统,按要求配备横向物理装置和纵向认证装置。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378家电力企业已对电力网络与信息系统开展定级。其中开展信息系统第三方测评的为302家,但是大部分单位(约占三分之二)的测评周期不满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中所要求的第三级信息系统每年进行一次等级测评,第四级信息系统每半年进行一次等级测评的要求。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明确将能源行业列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实行重点保护,并提出了高于一般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具体工作要求。我局将对未开展信息系统定级的电力企业挂牌督办,并组织抽查电力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质量,重点对电网企业抽查,检查时根据需要延伸检查1至2个发电企业,对发现的问题依法处理。

11.电力反恐怖防范问题

电力企业反恐怖防范核心工作就是做好防范工作。近两年,辽宁省内电力企业我们每年都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听取各单位工作情况,传达国家对反恐怖防范工作的要求。在电力安全检查过程中,也会抽查一些企业现场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有差异,有的集团分子公司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既不清楚企业状况,对防范标准也比较模糊。这项工作重点是要按照能源局已经下发的标准来开展工作。预防恐怖分子袭击,保护企业人员和设施的安全,即与安全保卫工作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就在于我们防冲击、防暴恐的标准落实的如何。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全面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十九大”期间电力生产安

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会议。各单位要按照国家能源局有关要求,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全力确保会议期间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各有关电力企业要全面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对保电关键设备、关键线路、关键时段开展安全巡查。调度部门要发挥电力信息安全技术监督职能,加强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对未按照《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及其配套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分区保护的,要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其整改。各单位要全力配合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认真做好重要电力设施安全保卫和反恐怖防范工作,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二)切实加强电网安全风险管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 各有关电力企业积极从电网规划、建设、技改等方面开展工作,不断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各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配合电网企业,努力降低或消除相关电网安全风险的等级,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对已发现的电网安全风险,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细化工作方案,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电网运行风险的各项防控措施,保证安全风险可控、在控。责任单位每季度末及时向主管单位和负有监管职责的单位报送所辖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下半年,对各电网的电网安全风险治理和发电企业涉网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情况,我局将会同有关地方电力主管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并将督查情况及时

报电力安全监管司。

(三)加强电力建设施工管理,实现电力建设安全年 2017年是国家能源局提出的电力建设安全年。各电力建设项目要切实落实责任制,理顺内外部关系,同心协力,严格按照施工计划和工期安排,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精心打造安全、优质工程。项目甲方要认真组织各参建单位江西丰城电厂“11.24”特别重大事故学习,举一反三,结合工程实际,落实国家和能源局有关要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有针对性的制定、落实事故防范措施。切实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控,甲方与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督促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摸排各类安全隐患,严肃查处违章行为。各参建单位要克服麻痹大意和盲目乐观情绪,戒骄戒躁,进一步提高对当前防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防汛应急准备,确保防汛安全。

(四)夯实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源头控制事故隐患 各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法》所赋予的安全职责,切实落实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认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按周期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评审、备案与演练,认真做好水电站大坝、贮灰场大坝的定期检查与安全评估工作,及时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五)做好电力安全监管平台应用推广,严厉查处安全信息报送违法行为

目前,电力安全监管平台各项功能已全部开通。发、供电企业的安全信息的即时报告、月度报告、季度报告及报告功能,应急预案备案、电力建设项目备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等全面实施网上报送。下半年,根据各单位的建议,我局将集中开展电力安全监管平台的技术培训。希望各有关电力企业加强领导,及时完善本企业在电力安全监管安全平台的通讯信息,明确本企业信息报送的部门,指定专人按时报送安全监管信息。我局也将加大对各单位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监管力度。针对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的单位,我局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给予监管谈话、通报、责令整改、限制电力交易结算及罚款等行政处罚。

东北区域 篇6

【关键词】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机制

一、扩大宣传,争取东北东部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已从民间交流走向政府推动,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已开了两届,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圆桌会议历经三届,也从开始的形成框架期。虽然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力度,走出东三省,走向全国,争取让东北东部区域合作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丹东在推进这个过程中,应从这几个方面切人:第一,组建东北东部区域合作信息平台。一是筹划组建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网站。二是创办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的相关刊物。三是加强媒体联动。继续推动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的联动宣传,形成网站、媒体和刊物多重宣传的强劲势头。第二,协助举办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圆桌会议。丹东刚协助牡丹江筹办了第三届圆桌会议,在鹤岗市举行的下一届圆桌会议上,还将积极地协助鹤岗办好第四届圆桌会议。第三,编制规划,申报同家战略。积极协调市发改委编制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并向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申报国家战略,争取国家对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的重视和相关政策上的倾斜。

二、合理分工,加强同东北东部各城市的产业合作

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

丹东在汽车产业及零配件方面与东北东部各市州进行产业合作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的错位发展。与本溪和通化的钢铁产业整合,让本钢和通钢为我市的汽车零配件提供原材;再与牡丹江、白山的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协商,避免因产业重复造成的不必要竞争,同时这两市的汽车零配件可以为我市的汽车产业做配件牛产;最后丹东的汽车零部件为鹤岗、佳木斯、七台河延边等市(州)的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做零部件的配套牛产。这样整个东北东部会形成一个以汽车及汽车配件行业的完整产业链,且各市之间避免了产业重复,各市产业明确分丁,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丁各市根据各白的资源禀赋形成各白的产业优势。

2.仪器仪表产业方面

丹东“十二五”规划将重点发展流量表、智能仪表、医疗设备及器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和光学仪器等,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在仪器仪表方面与东北东部各市的合作中,应积极承接大连的产业转移,同时其他各市(州)提供支持。比如“十二五”期间东北东部各城市都将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丹东的医疗设备及器械方面將重点发展钼靶X射线乳腺机、医用超声波诊断机、等离子体灭菌器等产品,可以为各城市的医药发展提供支持。

3.牛物制药产业方面方面

独特的地理气候使丹东拥有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丹东中药材种植发展迅猛,大梨树的五味子、振江的石柱参、农科院的短梗五加、宽甸和风城的细辛天麻等产量都十分可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以野牛动植物资源为主的牛物制品,开发新型药用包装材料。“东北东部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几乎都把牛物制药、牛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这为丹东的医药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生产的药材资源可为东北东部各城市供给原材料资源。

4.硼及其硼深加工产业方面

丹东素有“中国硼海”的美誉,硼铁资源储量丰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在硼及硼深加工方面可与东北东部进行产业合作。以牡丹江为例,“十二五”时期牡丹江将打造“中国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牛产基地”。但牡丹江却缺乏硼资源,其牛产所需的原材料硼砂主要从俄岁斯进口。随着东北东部区域合作的不但深化,两市可在硼原料及硼深加工方面进行合作,我市为牡丹江市的硅硼基地提供硼砂、硼酸等原材料,同时丹东也可借助牡丹江市在硼深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拉长“硼”产业链。

三、港口管理,畅通东北东部物流集散通道

丹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加快发展物流业,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东北亚物流中心主要节点之一。在与东北东部城市进行物流合作时,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第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东北东部铁路通道“通化一灌水”、“庄河一前阳”段还在修建中,尤其是“通化一灌水”段铁路,修好后,东北东部铁路到丹东这一段将全线贯通,“铁海联运”将大大降低东北东部区域城市的物流运输成本。第二,编制区域物流合作专项规划。东北东部区域合作应依据此规划编制东北东部区域物流合作规划,以推进区域物流“无缝”对接。第三,继续加强丹东港管理。东北东部各城市的物流合作日益密切,这考验着丹东港的运输承载能力,因此加强港口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港口经济,为东北东部区域大物流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第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传统的物流业无法满足东北东部物流一体化的发展需要,这要求丹东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首先,树立现代物流观念,增加现代物流产业意识;其次,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物流同区和物流中心;然后,整合港口资源,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并致力丁第四方物流研究;最后,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建立东北东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韩同宽.推进区域经济联合构建东北东部经济带[J].中国财政,2010(5)

东北区域物流经济发展解析 篇7

一、现代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彼得·杜拉克就曾预言:“物流领域是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2]现代物流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现代物流经济的形成是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企业改革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性。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上百家企业把物流配送交给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降低了企业供应链成本,增加了盈利,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现代物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资本周转,使企业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据报道,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日本制造企业的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15-18次。设想如果我国国有企业资本周转速度能达到年周转15次,那么企业拥有的10万元的流动资金就相当于拥有150万元,这对于资金尚不充裕的我国企业来说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最后,电子商务的兴起客观上要求建立现代物流经济。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要求物流能够适应电子商务具有的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为电子商务提供配套的物流服务。

二、东北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以及玉米出口基地,素有“东北粮仓”之称,具有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绿色产业的优势。从现代物流经济出发,形成了对物流的一种潜在的市场需求。然而从目前东北地区的物流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问题。

(1)东北地区物流经济以国有资产为主,大多数企业刚刚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走上市场化道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产业而言,尚属起步阶段。由于长期的区域分割、条块独立造成物流营运组织化程度很低,国有企业在发展物流上虽占很大的比例,但在实际使用上存在很大程度的浪费现象。

(2)东北地区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从事物流的企业约有上千家,2007年的流通额约占整个东北地区商贸经济的10%左右。在调查的企业中主要从事物流的企业所占比例比较少,经营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不到三分之一,还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外包方和物流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合作机制,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东北地区物流资源丰富,分布基本合理。东北地区是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密度全国最高的地区,这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几年东北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铁路、公路和水运建设已初建成效。但是,东北三省之间内部的协调却有待加强,尤其是“四白”公路途经的辽宁段至今还没有开通,直接造成了东北经济区内部物流业发展的障碍。

(4)东北地区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快,但由于物流成本高,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国际上石油价格的波动,也造成了物流行业成本的整体走高,这就给物流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困难。

(5)东北地区物流标准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经济体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物流标准化在企业之间运作程度也不高,有不少企业虽已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为企业管理、决策和运作的信息系统,但大部分企业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单证和表格的处理。

(6)东北地区物流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物流企业人才严重匮乏。据调查显示,本地区主营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直接经营物流者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15%,但是物流专业毕业的人员还不足5%。东北地区急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使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三、推动东北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对策

从目前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来看,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利用东北地区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达的交通系统,整个东北三省的物流信息资源,形成一个在区域内畅通无阻的物流系统,同时,与其他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等形成有效的网络,进而与国际物流系统接轨。为了推动东北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对于刚刚起步的物流行业应该予以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2)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合理规划东北地区物流发展体系。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吉林省有拥有一汽集团、客车厂、吉化等大型企业,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辽宁省有丰富的海运资源,这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针对东北三省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各省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使物流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3)注意规模经营,强化科技含量,整合有效资源,提高东北地区物流竞争力。从全国来看,东北地区的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因此,应以东北原材料工业基地矿粉、石油等原材料输入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产品输出为物流节点,改进运输系统结构的完善性,使运输基础设施新增通行能力,与其运营效率保持平衡。

(4)培养重点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促进本地区流通经济发展。物流园区、物流节点是物流建设的重点。根据东北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物流需求、交通优势等,大力扶持物流经济发展。吉林省在长春、吉林两个增长中心城市,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依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园区,从而推动了四平、辽源等物流节点的建设。

(5)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尽快与国际物流接轨。物流标准化建设是现代物流建设基础,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各个分领域如包装、仓储、运输、装卸等各类作业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该紧跟国家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在做好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

(6)重视东北地区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解决物流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东北高校增设本科物流专业,为本地区多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定期对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大部分从业人员都能达到专业水平。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付世军.大事记《区域经济》[EB/OL].区域经济网,http:/www.qyjjnet.com,2008-5-7.

东北区域 篇8

一、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发展的源泉。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 辽宁的落后表面上看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 其根源则在于体制、机制的落伍, 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不发育或发育不良, 是国企背负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规模太小。东北要实现振兴, 首先要实行制度创新。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根本的是要靠改革”, “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主旨明确, 振兴东北必须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先。

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和突破口, 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有利于化解老国有企业的沉重历史包袱, 也有利于推动资源开采型城市的转型, 进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创新落实到一家企业来说,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 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也有利于辽宁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二、加大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力度

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 加快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同时, 着力于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增量改革, 采取以“增量”来盘活“存量”的改革战略。辽宁发展非国有经济, 可以扩大就业门路, 使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获得再就业的机会;促进国有企业减员增效, 甩掉冗员过多的包袱, 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首先, 要把发展包括个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有经济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进出口、信贷担保、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 加大扶持力度, 创造鼓励民间创业的发展环境。其次, 采取国有股减持、外资嫁接和吸引珠三角和江浙民营企业参股、控股等措施, 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三、继续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 加快工业产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依托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对加快作为东北现代化重要依托的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 大力振兴制造业, 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老油田的勘探力度, 形成大型煤矿基地, 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和数控系统、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 搞好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二, 推进工业产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 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特别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第三, 发展现代服务业, 扩大总量, 优化结构。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必须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流通, 发展以国有连锁超市作为主导的零售业。发展交通运输业, 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网, 扩大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网。

四、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

国家对辽宁等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持, 应针对辽宁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 主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 同时辅助一般转移支付方式。第一, 加大对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方面, 要加大对东北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化方面, 国家在重大项目安排、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倾斜。第二, 对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为支持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 当前可以考虑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第三, 设立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建议国家设立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 专项用于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的退出、接续产业的培育、就业安置和职工培训等。

五、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逐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做好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的试点, 通过多方渠道, 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继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 加大矿山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力度。着力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 加大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

六、积极推动对外开放

辽宁的对外开放与东南沿海的广东、深圳和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作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京津唐地区相比, 相对较为迟缓, 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贸易和吸引外资水平等也相对滞后。在今后发展中, 辽宁要面向东北亚营造一个全面大开放的氛围, 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和铁路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东部铁路, 推进对俄罗斯和朝鲜的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建设和巩固边贸物流通道。同时, 充分发挥大连海运中心、大图们江开发区、绥芬河开发区等在交通、贸易、能源、投资方面的中心和辐射作用, 带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科技合作。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完善的服务环境、健康的环保环境和开放的人文环境, 以利于国内外资金的进入。同时, 重点做好对日本、韩国资金和技术引入, 加快辽宁自主创新步伐, 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合作展望 篇9

一、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双边和多边建设进展加快

1. 东北亚区域陆海空口岸互联互通区位具有独特优势

东北亚区域濒临太平洋, 陆路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通, 可连接中东欧, 向东可连接北美洲。与广义范围的中俄日韩朝蒙构成的东北亚区域相比, 狭义的东北亚地区则包括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中国的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国, 人口约3亿, 面积1 728.2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800多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域面积的12.7%。

东北亚地区的陆海空口岸众多, 尤其是日韩、中国东北和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跨境和频海港口群, 形成了东北亚东北部港口群、东部港口群和南部港口群。其中东北部港口中十余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位于世界前50名以内。中国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五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就占中国港口总吞吐量的90%以上, 釜山港约占韩国总吞吐量的78%, 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五港约占日本总吞吐量的80%。虽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中心的港口群和朝鲜东海岸的清津、罗津和元山等港口群也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集装箱吞吐量上辐射能力有限, 需要通过扩大与区域内中心城市开通更多的空运航线扩大影响力。从互联互通的角度, 中日韩已成为利用西伯利亚大陆桥的主要国家, 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陆路集装箱运输新通道。中国的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与日本的新潟、大阪、东京、札幌, 韩国的首尔、釜山之间的空运网络不断扩大, 哈尔滨等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超越千万人大关。未来连接和经由朝鲜半岛的多条走廊一旦开通, 将使东北亚地区的港口和口岸为节点的互联互通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在东北亚区域的口岸构成中, 随着中国深化沿边开发开放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 东北地区尤其是长吉图开发战略和龙江丝路带战略牵动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形成的口岸群和“借港出海”的潜力凸显, 该地区对俄口岸占中国对俄口岸的70%以上, 对朝和对蒙口岸的大部也集中在该区域。长吉图地区的珲春口岸距离日本海仅为15公里, 绥芬河口岸距离俄远东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分别只有几小时车程。哈长城市群战略的正式获批使哈尔滨、长春等城市的机场扩容及临空经济发展潜力凸显, 加上周边布局了跨境合作区、对俄对蒙等产业园区等, 东北地区将以中国深度对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定位, 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 合作潜力日渐凸显。

2. 东北亚区域跨境互联互通取得显著进展

从上个世纪东北亚区域合作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十余条连接各国边境地带的跨境物流通道和贸易大通道, 在互联互通上实现了初级的网络化格局。中日韩利用俄西伯利亚大通道发往俄罗斯西部腹地和欧洲的第一大陆桥通道、中国绥芬河经由俄远东运往亚太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的陆海联运大通道、“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及“黑龙江通道”、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区域内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临空经济布局等, 东北亚地区跨境通道日益向跨境化、网络化和多元化发展。从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形成以满洲里为枢纽和节点的“中蒙国际贸易通道”、以珲春、绥芬河、东宁和黑河为节点的“中俄交通走廊”、以图们、珲春为中心的“中朝交通走廊”、以珲春、扎鲁比诺、新泻、束草为点线的“环日本海航线”的四大国际化通道。这些航线的定期或不定期开通, 不仅加快了中国东北地区从空间角度对接东北亚区域合作, 也直接拉动了东北地区的深度开放。随着跨境旅游增加, 高铁的铺设里程延伸、航空枢纽布局的不断延伸, 作为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发展重要标志的航空枢纽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作为东北亚地区跨境互联互通取得进展的显著标志是吉林省与俄罗斯最大的港口运营商苏玛集团签订的合作建设扎鲁比诺万能海港的框架协议, 将使东北亚跨境互联互通迈上一个新台阶。扎鲁比诺港是俄远东地区的天然不冻港, 有铁路、公路与俄腹地和吉林省珲春市连接, 现在主要转运来自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粮食、煤炭、木材和杂货。现在, 珲春—扎鲁比诺—釜山铁海联运定期航线已正式开通, 成为推动图们江流域多国合作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落成, 不仅将解决长期困扰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出海口问题, 形成东北地区的第二条出江入海通道, 还将有力地推动东北亚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互联互通, 形成密切区域贸易联系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

3. 东北亚区域陆海互联互通综合地位得到提升

东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综合优势得到区域内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的有力支撑。从区域内国家GDP、贸易、投资看, 东北亚各国GDP总值已占全球20%, 亚洲的70%。对外贸易占全球20%, 相互间贸易依存度接近20%。从双边和多边通商谈判看, 在亚太经合组织致力于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趋势中, 区域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进程背景下, 该区域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等双边关系不断升级。中韩FTA已经于2015年6月1日正式签署, 中日韩FTA谈判也刚刚结束第十轮谈判。从跨境旅游看, 中国已成为俄日韩蒙等国的第一大客源市场, 韩日俄蒙也分别成为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八大客源市场。中日韩相互访问已超过1 500万人次, 中国公民赴俄日韩蒙的游客也已接近1500万人次。从金融合作看, 随着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 俄罗斯、蒙古国和韩国都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中俄本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 俄央行还将发行人民币债券, 绥芬河成为中国首个同时流通人民币和卢布的城市。从跨境通道等规划看, 中蒙之间的乔巴山—锦州、达蒙扎德格德—包头、乔巴山—珲春国际铁路建设计划, 中俄之间的珲卡铁路恢复开通, 扎鲁比诺与珲春之间发展海陆航线, 抚远市扩大江海联运换装港, 绥芬河打造陆海联运枢纽站等, 使东北亚作为连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 互联互通综合地位得到提升。

二、东北亚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前景展望

1. 东北亚地区互联互通潜在优势将逐渐获得释放

东北亚地区的中、蒙、俄、朝、韩接壤国家陆路运输网络发达, 口岸体系也很健全, 俄罗斯东南部扎鲁比诺港是俄罗斯对外开放的三级港口, 有铁路、公路连接远东和中国珲春, 波谢特港为煤港, 设有专用运煤铁路。位于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中心位置的罗津港和罗津港南部的清津港均为不冻港。

东北亚跨境陆海联运大通道始于俄罗斯境内欧亚腹地, 经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延伸到乔巴山, 到达中国内蒙古的阿尔山, 继而进入中国吉林省直至东北亚出海口, 最终到达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南部港口和朝鲜东北部港口, 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陆路通道。该通道若建成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新大陆桥, 其中俄罗斯从欧亚腹地赤塔至东部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运距将是其国内铁路运距的43%, 少绕行1 700公里;蒙古东部地区将拥有第二条入海通道;朝鲜将增加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运输网络;中国东北经俄罗斯、朝鲜相关港口到韩国东海岸港口和日本西部港口要比取道中国大连港运距更近;日本、韩国经该大通道运往俄罗斯西部地区的运距将比绕行大西洋航线或借道其他欧亚大陆桥要短。

2. 资源互补与口岸需求将呈上升趋势

东北亚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国家, 也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还有发展中国家, 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梯次明显, 资源条件也各具特点, 互补性强, 合作空间大。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市场潜力巨大;日本优势在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韩国优势在于汽车、造船等传统产业发展快;俄罗斯、蒙古资源丰富。从具体产品看, 俄罗斯的化肥、机械、木材、军工品、矿产品等有一定的优势;中国的剩余劳动力、蔬菜、轻纺、日用工业品、食品、医药等具有优势;朝鲜的海产品具有优势;日本的电子、水产品、家电、汽车、化工、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比较先进;韩国的水产品、轻纺产品、电子产品具有优势;蒙古的畜产品、矿产品优势明显。

东北亚跨境陆海联运大通道若建成, 东北亚区域内各口岸的运量将大幅上升, 据《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一书预测, 大通道建设完成后近期运量可达100万~300万吨/年, 随着中蒙国际运输通道的建成, 该通道中远期运量可达1 000万~3 000万吨/年。

3. 产业转移与口岸经济成为合作新模式

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水平层次性强,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 产业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已完成产业的新技术化,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东日本大地震有一部分产业亟待转移, 而又需要补充一部分高技术产业, 补充产业空洞;韩国处于中间层次, 以掌握熟练技术员工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正步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俄罗斯、朝鲜属于低层次的, 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和高能耗的传统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为主;蒙古则处于农矿业、畜牧业为主的最低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本、韩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及产业必将向周边国家转移。

近年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 亚洲的经济增长一直领跑全球。2015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对全球的贡献率达到44%, 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 亚洲经济也是一枝独秀, 创造了全球最大的贸易份额、最多的投资领域, 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在亚洲经济整体板块表现不俗的背景下, 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增长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日韩经济规模已占全球的20%, 东北亚的90%, 亚洲的70%。经济发展为亚洲各国基础设施改造提供了巨大的可能,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为各国间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蒙俄经济走廊、韩国的欧亚倡议、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等, 各国战略规划下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和产业项目, 旨在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举措, 使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的合作基础日益稳固, 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未来前景更加光明。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在互联互通建设上发挥了中国对俄及东北亚合作桥头堡和枢纽站的作用, 在通道建设、贸易便利、政策沟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上走在了前头, 为东北亚地区整体的互联互通作出了贡献。展望未来, 随着互联互通理念的深入人心, “五通”带给周边国家的实质利好, “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国家各种战略和倡议的不断对接, 东北亚区域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改善, 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规模、科技研发、教育水平、交通格局的互补优势迸发, 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建设, 不仅将造福于区域内的民生和福祉, 也一定会为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和平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东北亚区域互联互通合作在“一带一路”和“龙丝路”战略中, 陆海空口岸互联互通区位具有独特优势, 并在建设中取得显著进展, 陆海互联互通综合地位得到提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东北亚地区互联互通潜在优势将逐渐获得释放, 资源互补与口岸需求将呈上升趋势, 产业转移与口岸经济成为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东北亚,互联互通,前景

参考文献

[1]金英姬.我国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战略研究[J].中国远洋航务, 2016 (2) .

[2]曲伟, 刘爽, 笪志刚.中国东北亚国家年鉴 (2009~2014)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2014.

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发展及对策研究 篇10

一、东北区域服装市场面临的问题

1. 后劲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 在国内外服装市场巨大需求拉动和政策推动下, 东北区域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在服装产业发展上确立了自身的优势。但近20年来, 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购买力不强。同时, 北、上、广, 以及深圳、浙江等沿海城市在服装产业市场的发展上势头迅猛, 形成了强大的服装产业集群。与之相比, 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2. 缺乏竞争力

总体来讲, 东北区域服装产业水平还不高, 在品牌的谋划、投入、开发上都存在短板, 缺乏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服装文化品牌, 致使竞争力缺乏。同时, 由于多年来服装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发展顺利, “红利”充足, 对东北服装市场的开发有所忽略, 没有针对性对东北市场进行品牌研发、开发、推广等, 使东北区域成为服装市场发展“被遗忘的角落”。

3. 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与其他地区相比,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且复苏乏力。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受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影响, 在国内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如当前服装市场的流行时尚元素其发源地都在南方, 且由南向北流动。但是, 因东北区域与南方相比, 在气候、消费者体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致使服装流行文化无法满足东北区域的市场需求, 在这一地区, 缺乏富有东北特色、符合消费需求和习惯的服装产品。

二、推进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发展的对策

虽然东北区域的服装市场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但是, 东北区域在服装市场发展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背景下, 如何抢抓政策机遇, 活跃市场, 开发品牌, 提高市场竞争力, 是推进东北区域服装市场科学发展的关键。

1. 开发区域特色品牌

在市场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 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的研发、确立与推广, 对服装企业、行业、市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和推动力。东北区域服装市场要发展进步, 必须通过品牌的突破与带动, 树立旗帜, 注入动力与活力。

(1) 实施名牌战略

由政府出台政策,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对创名牌、推名牌成效显著的企业加大倾斜力度, 实施政策扶持。借鉴先进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 实行龙头带动策略, 重点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品牌, 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区域竞争力、行业竞争力, 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 带动区域企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 进而实现区域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 深化供给侧改革

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 加快推进服装产业的相关改革, 引导企业加快工艺改进、技术创新, 鼓励服装创意设计发展, 加快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着力促使全区域服装产业由低价低质的低层次发展实现到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的转变, 充分挖掘消费市场的内需潜力。

(3) 创建特色服饰文化

文化是推动品牌创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统筹与规划, 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和消费市场需求特点, 构建东北区域特色服饰文化。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时装发布会、品牌展销会、服装设计大赛、时装模特大赛等方式, 打造服饰文化创建的平台和载体, 持续扩大影响力。同时练好“内功”, 引导服装企业或服饰创意行业与专业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抓好创意与产业的对接, 为服装产业的创新提供源头活力[2]。针对东北区域特点, 以及消费人群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抓好服装设计, 扩大市场占有率。

2. 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对接

当前,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双创”, 各服装设计专业高校和相关机构不断加大对服装设计的人、财、物投入, 创新成果丰硕。与此同时, 有的服装企业囿于人才和技术的限制, 在服装设计上有心无力。对此,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二者之间加强牵线搭桥, 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对接, 将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服装设计方面, 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 做到既符合市场需求, 又引领市场潮流。为此, 要深入把握东北区域的服装文化规律与本质, 立足区域, 以全球眼光科学预判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 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3. 培养专业化队伍

一个行业的发展强大,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当前, 服装产业已不再是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交的基本需求的产业, 而是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印迹, 从一定意义上讲, 文化和创意已成为服装产业的核心动力。这就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要引导各服装企业认识到人才队伍对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意义,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 大力激发专业人才的潜力和活力,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三、结语

当前, 东北区域服装产业面临后劲不足、竞争力缺乏和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对此, 首先要大力开发区域性服装品牌, 并发挥其对产业、行业的带动作用;其次, 要在服装设计方面下功夫, 推动服装设计与创意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后, 要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凤霞, 蒋子正.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5 (1) :15-18.

上一篇:道路路面施工下一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