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通则

2024-08-07

财务通则(精选十篇)

财务通则 篇1

第五十三条企业通过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实施重组, 对涉及资本权益的事项, 应当由投资者或者授权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 履行内部财务决策程序, 并组织开展以下工作:

(一) 清查财产, 核实债务,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二) 制订职工安置方案, 听取重组企业的职工、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或者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三) 与债权人协商, 制订债务处置或者承继方案。

(四) 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 并以评估价值作为净资产作价或者折股的参考依据。

(五) 拟订股权设置方案和资本重组实施方案, 经过审议后履行报批手续。

第五十四条企业采取分立方式进行重组, 应当明晰分立后的企业产权关系。

企业划分各项资产、债务以及经营业务, 应当按照业务相关性或者资产相关性原则制订分割方案。对不能分割的整体资产, 在评估机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 经分立各方协商, 由拥有整体资产的一方给予他方适当经济补偿。

第五十五条企业可以采取新设或者吸收方式进行合并重组。企业合并前的各项资产、债务以及经营业务, 由合并后的企业承继, 并应当明确合并后企业的产权关系以及各投资者的出资比例。

企业合并的资产税收处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税法的规定, 合并后净资产超出注册资本的部分, 作为资本公积;少于注册资本的部分, 应当变更注册资本或者由投资者补足出资。

对资不抵债的企业以承担债务方式合并的, 合并方应当制定企业重整措施, 按照合并方案履行偿还债务责任, 整合财务资源。

第五十六条企业实行托管经营, 应当由投资者决定, 并签订托管协议, 明确托管经营的资产负债状况、托管经营目标、托管资产处置权限以及收益分配办法等, 并落实财务监管措施。

受托企业应当根据托管协议制订相关方案, 重组托管企业的资产与债务。未经托管企业投资者同意, 不得改组、改制托管企业, 不得转让托管企业及转移托管资产、经营业务, 不得以托管企业名义或者以托管资产对外担保。

第五十七条企业进行重组时, 对已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 履行相关手续, 并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 继续采取划拨方式的, 可以不纳入企业资产管理, 但企业应当明确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 并按规定用途使用, 设立备查账簿登记。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 采取作价人股方式的, 将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转作国家资本, 形成的国有股权由企业重组前的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者主管财政机关确认的单位持有。

(三) 采取出让方式的, 由企业购买土地使用权, 支付出让费用。

(四) 采取租赁方式的, 由企业租赁使用, 租金水平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确定, 并在租赁合同中约定。

企业进行重组时, 对已占用的水域、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国有资源, 依法可以转让的, 比照前款处理。

第五十八条企业重组过程中, 对拖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欠缴的基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应当以企业现有资产优先清偿。

第五十九条企业被责令关闭、依法破产、经营期限届满而终止经营的, 或者经投资者决议解散的,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实施清算。清算财产变卖底价, 参照资产评估结果确定。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企业清算结束, 应当编制清算报告, 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报投资者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后, 向相关部门、债权人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人通告。其中, 属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 其清算报告应当报送主管财政机关。

第六十条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 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当期费用以外, 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 企业重组中发生的, 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付。

财务通则 篇2

2007年8月30日财政部新闻办公室

为组织做好《企业财务通则》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研究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规范,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近日,财政部在北京举办了由中央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负责人参加的《企业财务通则》高级研讨班。财政部副部长张弘力出席研讨班并讲话。

张弘力指出,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它对我国实行了十多年的企业财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功能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等六个方面。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的改革措施:一是改革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方式。财政管理企业财务重在指导、管理、监督、服务,主要工作内容体现为: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财务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检查企业会计报表质量,实施财务评价,监测财务运行状况。二是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政策。三是改革企业职工福利财务制度。将原从职工福利费列支的职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项目统一改为按照规定比例直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按照基本医疗与补充医疗、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实行不同的财务政策,相应停止按工资总额14%提取职工福利费的做法。四是规范了职工激励制度。五是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有关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也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新财务通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 篇3

关键词:新财务通则;财务管理;改革

财务通则是国家财政部门专门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定的相关准则。2007年,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开始施行,针对企业贯彻实施问题,财政部又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和《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34号)。新财务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对新通则再次深入分析,试图探究财务管理的重大改革方向。

1.新财务通则颁布的背景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大型企业并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一样,建立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财务管理也存在管理薄弱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财务舞弊、财务风险等危机。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不是很完善,学者通过研究达成共识:中国的市场是弱势有效市场。换句话说,我国的企业不能通过市场化的运行特点完善自己,反而是种种漏洞伤害了企业,使企业背负了太多的风险,导致整个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凡是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企业都纷纷倒闭或者破产。再者,现存的中国法制不甚合理,中央领导一直在提倡建立有效的法治社会,但是收效甚微。

尽管我国的财务通则一直在更新和完善,而且在2007年颁布了新的财务通则,但是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新的财务通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是众多专家参考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众多大型企业和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编辑而成,而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时代的产物。此次修订,一是适应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贯彻落实公司法的需要。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不仅包括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还包括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等。公司法要求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随着会计准则等的出台,会计制度已逐步地完善。对原《通则》同步修订、施行,有利于全面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制度建设。二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不宜过多地采取直接方式管理国有企业的内部事务,而应当通过法律规范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财务行为提供指导。三是适应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科学管理和决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适应保护和平衡企业各方利益的需要。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确认了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分离。投资者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法人可依法对公司拥有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五是适应实现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需要。现行制度把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确定为对会计要素等进行计量、核算和纳税扣除职能等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税收制度逐步健全,财务制度的纳税扣除职能被取代;随着会计制度的健全和会计职能逐步回归,财务制度中关于企业交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也已被取代。

以上是新财务通则的重点强调的内容,下面将从微观之处重点分析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处理。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改革之处

2.1切实赋予企业财务管理的自主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事项的复杂性要求企业有灵活多变的财务管理决策。特别是之前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政府多是直接干预,减少了企业自己的决策权,这不仅不能增加灵活的应变能力,也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要求。新通则改革了财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比如通则第8条规定:“企业实行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企业集团公司自行决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第9条指出,重大财务事项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另一个亮点是,通则要求企业建立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对投资者、经营者个人与企业利益有冲突的财务决策事项,相关投资者、经营者应当回避。对于一些具体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国家也规定企业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第26条明确规定:“企业自行选择、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有关专家的意见,并由投资者审议批准。”此外,通则在第32条还规定企业有自行建立各项资产损失或者减值准备管理制度的权力。以上的种种规定表明国家已经由全面控制转向下放权力的重大转变,这不仅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多的考虑了自身的环境决策,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中取得的重大实质性突破。

2.2有效保护投资各方的利益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弱势有效市场,因此,对投资者的保护有很大缺陷,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没有发言权,往往是不能利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做出选择,即使选择离场,也是忍痛割肉,所以在我国中小投资者的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有效解决。新通则分别对出资各方规定出资的证据做出如下规范:一是企业筹集的实收资本,应当依法委托法定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而不管这些实收资本以何种资产形式筹集;二是企业依法取得各类财政资金,来源不同,处理情况也不一样。例如,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而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三是企业依法以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债务资金的,应当明确筹资目的,根据资金成本、债务风险和合理的资金需求,进行必要的优化资本结构的决策,并签订书面合同。并且,新通则对企业各类财务活动进行规定和指导性规范,要求企业“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营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并与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也与修订后的新《公司法》和《证券法》等相衔接。这些规定不仅从企业内部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从外部用法律的形式硬性规定了财务管理的种种条例。这是新财务通则与其他配套法规共同作用而带给投资各方的具体实在利益。

2.3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效率

信息化社会这个名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应该加快信息化的步伐。新《通则》在财务管理方面第一次提出将信息管理制度化,企业可以建立财务与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可以实行资源优化,信息共享,降低成本。企业将通过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加之网络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有效的减少人工管理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加大客观计算的精确性。另外,信息化的流程操作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对各环节的财务控制更加高效。对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新财务通则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新财务通则的颁布对我国的财务管理的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变化和加强的方面很多,但是本文只是就“改革”一词而言的,着重分析了我国财务管理的改革之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改革措施将会给我国带来真正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敏,李嘉毅.企业财务通则应用指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财政部“财企[2008]34号”《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S],2008.

新《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十) 篇4

《企业财务通则》第九章财务监督共8条,主要明确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外部财务监督制度,并对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相关违法财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相应规定。

一、企业财务监督概述

企业财务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中介机构、企业内部机构及其人员,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企业内部制度的规定,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检查、控制、督促和处理、处罚等活动的总称。企业财务监督主体一般需要通过法律规范、企业章程及企业内部制度取得合法的监督权。不同财务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力和监督内容也不同。

二、行政机关的外部财务监督

(一)主管财政机关的财务监督。财政机关对企业财务监督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以下法律法规:1.《公司法》赋予了财政机关对公司财务规章制定权和对企业财务违法行为的处罚权,肯定了财政机关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监督的权力。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明确规定,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关于财务等方面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等机关的监督。3.《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授权财政部负责制定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编报办法,并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权。4.《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权力。

根据《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的规定,《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财务违法违规行为设定了责令限期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一定限额罚款等处罚形式。

(二)国家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依法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不得拒绝和阻碍,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企业内部财务监督

(一)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主要形式。《通则》对投资者、经营者具体履行财务监督职责予以指导和规范。投资者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来保障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投资者、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使企业财务活动规范有效地进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有效补充。

(二)投资者对经营者责任的追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投资者的独立利益目标。为了有效保护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通则》规定,对于违反《通则》有关规定的经营者,投资者可以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义务。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负主要责任,他们对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活动实行全面控制和约束,确保完成企业财务目标。此外,经营者的财务监督责任不仅限于实施内部财务控制,还应配合投资者、主管财政机关、中介机构等依法进行的检查,审计工作。

四、企业财务处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主管财政机关追究企业财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可以采取处理与处罚两种手段。处理措施是指对于单位和个人的企业财务违法行为的制止和纠正措施;处罚措施主要是指依法对违反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的相对人给予法律制裁的措施。

主管财政机关进行处理与处罚的情形如下:

(一)违法列支成本费用的情形,主要有:1.企业未按国家有关标准,将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等经费列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费用;2.企业对于发生的销售折扣、折让以及支付的佣金、回扣、手续费、劳务费、业务奖励等支出没有签订相关合同或者没有履行内部审批手续;3.企业对于开展进出口业务收取或者支付的佣金、保险费、运费,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条件处理;4.企业对于向个人以及非经营单位支付的费用,没有严格履行内部审批及支付手续;5.企业未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报酬、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或者没有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6.企业未按规定列支职工报酬、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7.企业承担了属于个人支出的相关费用。

(二)违法截留、隐瞒、侵占企业收入的情形,即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截留、隐瞒、侵占其履行本企业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的收入,包括销售收入以及对方给予的销售折扣、折让、佣金、回扣、手续费、劳务费、提成、返利、进场费、业务奖励等收入。

(三)违法进行利润分配的情形,主要有:1.企业分配利润不符合法定条件;2.未按照法定顺序进行利润分配;3.未按照法定标准进行收益分配。此外,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不依照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如数补足应当提取的金额,并可以对其处以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法处理国有资源的情形,即企业在进行重组时,对已经占用的国有划拨土地、水域、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依法可以转让的国有资源,不按规定处理的行为。

(五)不按规定清偿职工债务的情形,即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未以企业现有资产优先清偿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欠缴的基本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的行为。

五、企业建立财务制度方面的法律责任

对没有按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通则》设置了责令限期改正和警告两种法律责任。主管财政机关进行处理与处罚的情形包括:1.没有按《通则》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2.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显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相抵触的。与前种情形不同,出现此种违法情形时,县级以上主管财政机关应当首先要求企业修正,企业拒绝修正的,主管财政机关才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

六、企业违反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财政税收制度的法律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203条规定: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39条、40条规定,对于企业的违规行为,财政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改正,并对企业及相关人员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对企业以下5种财政违法行为,主管财政机关可以采取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警告、通报批评、罚款等手段,追究企业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1.违反国家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行为;2.违反国家有关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3.违反国家有关财政支出管理规定的行为;4.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5.将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私存私放的行为。

企业税收违法行为的情形较多,主要规定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法》与《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税务机关追究企业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责令限期停止违法活动、追缴税款与滞纳金、罚款等。

七、企业财务监督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对主管财政机关以及政府其他部门、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的,应当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八、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

旅游规划通则 篇5

GB/T 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tourism planning

2003-02-24 发布 2003-05-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小安、张吉林、郑光中、杨锐、邓卫、汪黎明、彭德成、潘肖澎、周梅。

引 言

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我国旅游规划工作总体水平,达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旅游区规划的规范。

本标准的制定,总结了国内并借鉴了国外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体现中国旅游规划特色的同时,在技术和方法上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旅游规划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规划(包括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的编制的原则、程序和内容以及评审的方式,提出了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和评审人员的组成与素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旅游区规划。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9663 旅游业卫生标准

GB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9665 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GB9666 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

GB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9668 体育馆卫生标准

GB9669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

GB9670 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

GB9671 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

GB9672 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

GB9673 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

GB12941-199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旅游发展规划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3.2

旅游区 tourism area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3.3

旅游区规划 tourism area plan

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3.4

旅游客源市场tourist source market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3.5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s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3.6

旅游产品 tourism product

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

3.7

旅游容量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

4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

4.1 旅游规划编制要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根据国民经济形势,对上述规划提出改进的要求。

4.2 旅游规划编制要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

4.3 旅游规划编制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

护,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4.4 旅游规划编制鼓励采用先进方法和技术。编制过程中应当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并征求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

4.5 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采用的勘察、测量方法与图件、资料,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4.6 旅游规划技术指标,应当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具有适度超前性.。技术指标参照本标准的附录A(资料性附录)选择和确立。

4.7 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应有比较广泛的专业构成,如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旅游规划的编制程序

5.1 任务确定阶段

5.1.1 委托方确定编制单位

委托方应根据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的有关规定确定旅游规划编制单位。通常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直接委托等形式。

公开招标:委托方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投标。

邀请招标:委托方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投标。

直接委托:委托方直接委托某一特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5.1.2 制订项目计划书并签订旅游规划编制合同

委托方应制订项目计划书并与规划编制单位签定旅游规划编制合同。

5.2 前期准备阶段

5.2.1 政策法规研究

对国家和本地区旅游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系统研究,全面评估规划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政府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5.2.2 旅游资源调查

对规划区内旅游资源的类别、品位进行全面调查,编制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分类明细表,绘制旅游资源分析图,具备条件时可根据需要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确定其旅游容量,调查方法可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5.2.3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在对规划区的旅游者数量和结构、地理和季节性分布、旅游方式、旅游目的、旅游偏好、停留时间、消费水平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规划区旅游客源市场未来的总量、结构和水平。

5.2.4 对规划区旅游业发展进行竞争性分析,确立规划区在交通可进入性、基础设施、景点现状、服务设施、广告宣传等各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综合分析和评价各种制约因素及机遇。

5.3 规划编制阶段

5.3.1 规划区主题确定

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确立规划区旅游主题,包括主要功能、主打产品和主题形象。

5.3.2 确立规划分期及各分期目标。

5.3.3 提出旅游产品及设施的开发思路和空间布局。

5.3.4 确立重点旅游开发项目,确定投资规模,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评价。

5.3.5 形成规划区的旅游发展战略,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方案和步骤,包括政策支持、经营管理体制、宣传促销、融资方式、教育培训等。

5.3.6 撰写规划文本、说明和附件的草案。

5.4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草案形成后,原则上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6.1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地方各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均依据上一级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6.2 旅游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或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

6.3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6.4 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6.4.1 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及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6.4.2 分析规划区的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预测规划期内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

6.4.3 提出规划区的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

6.4.4 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

6.4.5 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

6.4.6 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作出安排。

6.4.7 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

6.4.8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

6.4.9 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6.4.10 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方面的分析。

6.5 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及附件。规划图表包括区位分析图、旅游资源分析图、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图、旅游业发展目标图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图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等。旅游区规划

7.1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7.2 旅游区总体规划

7.2.1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7.2.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7.2.3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

7.2.4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

7.2.4.1 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7.2.4.2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7.2.4.3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7.2.4.4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7.2.4.5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7.2.4.6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7.2.4.7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

7.2.4.8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

7.2.4.9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7.2.4.10 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7.2.4.11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7.2.4.12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

7.2.4.13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7.2.5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7.2.5.1 规划文本。

7.2.5.2 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7.2.5.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

7.2.5.4 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7.3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1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7.3.2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7.3.3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7.3.3.1 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7.3.3.2 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

7.3.3.3 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

7.3.3.4 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

7.3.3.5 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

7.3.4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7.3.4.1 规划文本。

7.3.4.2 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

7.3.4.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

7.3.4.4 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

7.4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7.4.1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7.4.2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7.4.3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7.4.3.1 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7.4.3.2 用地布局。

7.4.3.3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7.4.3.4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7.4.3.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7.4.3.6 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

7.4.3.7 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

7.4.3.8 竖向规划设计。

7.4.3.9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

7.4.4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7.4.4.1 规划设计说明书。

7.4.4.2 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

7.5 旅游区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功能性专项规划。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与修编

8.1 旅游规划的评审

8.1.1 评审方式

8.1.1.1 旅游规划文本、图件及附件的草案完成后,由规划委托方提出申请,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8.1.1.2 旅游规划的评审采用会议审查方式。规划成果应在会议召开五日前送达评审人员审阅。

8.1.1.3 旅游规划的评审,需经全体评审人员讨论、表决,并有四分之三以上评审人员同意,方为通过。评审意见应形成文字性结论,并经评审小组全体成员签字,评定意见方为有效。

8.1.2 规划评审人员的组成8.1.2.1 旅游发展规划的评审人员由规划委托方与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商定;旅游区规划的评审人员由规划委托方商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旅游规划评审组由7人以上组成。其中行政管理部门代表不超过1/3,本地专家不少于1/3。规划评审小组设组长1人,根据需要可设副组长1~2人。组长、副组长人选由委托方与规划评审小组协商产生。

8.1.2.2 旅游规划评审人员应由经济分析专家、市场开发专家、旅游资源专家、环境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工程建筑专家、旅游规划管理官员、相关部门管理官员等组成。

8.1.3 规划评审重点

旅游规划评审应围绕规划的目标、定位、内容、结构和深度等方面进行重点审议,包括:①旅游产业定位和形象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②规划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③旅游产业开发、项目策划的可行性和创新性;④旅游产业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可行性;⑤旅游设施、交通线路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⑥旅游开发项目投资的经济合理性;⑦规划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可靠性;⑧各项技术指标的合理性;⑨规划文本、附件和图件的规范性;⑩规划实施的操作性和充分性。

8.2 规划的报批

旅游规划文本、图件及附件,经规划评审会议讨论通过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后,由委托方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实施。

8.3 规划的修编

财务通则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通则 会计准则 关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12月7日财政部修订了新企业财务通则,也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这些部门规章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并与国际趋同,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化企业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新企业财务通则和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都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但有所侧重,分工不同。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和会计在市场经济中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财务制度是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实践证明,这样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第二,缺乏制约。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会计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是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做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财务制度。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新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的修订是非常及时有效的,这样一来,使企业财务通则与企

业会计准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分工,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

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都属于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部门规章,主管机关都是政府财政部门。无论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财务对象,还是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对象都是企业资金的价值运动及其体现的各方利益关系。规范的内容尽管各有侧重,但是对企业业务的处理上趋于一致性。如对政府补助内容的规范。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并非均可作为企业本期利润核算,而是需要区分各种情况进行处理: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或者国有资本公积;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作为企业负债管理;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应作为企业本期利润核算。但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持企业的资金大量存在,如果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处理,会造成以财政拨款给股东分红的结果,有违财政扶持企业的目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只有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方可作为政府补助进行核算,并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应先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才能计入当期损益。只有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再如对回购股份奖励的规范。《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因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而收购本公司股份时,用于收购的资金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由于对职工进行股权激励以换取其提供的服务,实质上属于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计入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利润分配处理。即将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及其指南也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以回购股份对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实施股权激励的,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应当预留回购股份所需利润。因此,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固然是“税后利润”,但其支出仍应计入成本费用。根据这一规定,今后上市公司以回购股份形式奖励本企业职工的,首先在拟订利润分配方案时,便应预留回购股份所需部分;其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应作为库存股处理,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进行备查登记;然后在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期间(即“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所授予职工的期权等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取得的职工服务计入成本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

对资产减值内容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要求进行减值处理。一是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二是对适用该准则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在体现谨慎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同时也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会计准则对计提要求、核算方法、确认与计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对其在财务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如要求建立减值准备管理制度以防减值确定内容与范围的随意性;在制订计提标准时,对于减值测试可以征询中介机构或专家的意见;对计提减值后的资产应该实行监督管理;对发生的资产损失要求及时予以核实、查清责任,追偿损失,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对企业重组中清查出的资产损失,经批准后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三是对职工薪酬内容的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保险费用(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以及辞退福利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对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除因解除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辞退福利)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外,其他均按职工受益对象分别处理:应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计入存货成本或劳务成本;应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成本。四是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为体现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关于职工薪酬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应当将薪酬办法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二是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及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职工报酬,并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经营者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对企业技术研发、降低能源消耗、治理“三废”、促进安全生产、开拓市场等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三是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四是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职工教育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专项用于企业职工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会经费按照国家规定比例提取并拨缴工会。五是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做出规定,并区别以下情况处理:取得企业股权的,与其他投资者一同进行企业利润分配;没有取得企业股权的,在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限额和分配标准内,从当期费用中列支。六是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补偿金或者安置费(会计准则中称其为“辞退福利”),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管理费用;企业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付;企业清算时发生的,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

修订后企业财务通则从国有资本投资者角度出发,兼顾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稳定,治理经济秩序,为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内部职工以及外部的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决策依据。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中看,财务管理与会计都是两回事。财务管理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会计核算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但是,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为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两种制度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二、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

企业财务通则围绕企业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要素,为企业提供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利用会计信息,重在对财务行为的前期决策和过程约束,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主要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会计核算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基础,重在对财务行为的过程核算和结果反映,侧重于指导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新企业财务通则是体制、机制、管理和分配,是站在市场经济理念先进、机制明晰、管理创新、分配严谨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代精髓,规范了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等六大要素,夯实了企业财务的观念基础、实践基础。新企业财务通则从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构建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财务体制中,政府通过制定与实施特定的游戏规则,履行社会管理者职能;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则是由政府和投资者共同履行,政府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指导、管理、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从而解决了政府“错位”、“越位”与“缺位”的问题;投资者则履行财务决策权和规章制定权;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的拟定权以及对投资者重大决策的执行权。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不仅着眼于可靠,更着眼于有用,不仅着眼于内容,更加着眼于透明披露。新企业会计准则始终贯穿着经济利益的流动,围绕市场经济的核心,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框架。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改变了以往我国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框架,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三个层,即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2项具有辅助作用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两大类会计科目、报表规定组成的。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根据基本准则制定,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

财务通则 篇7

一、新《企业财务通则》的主要变化

1.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自主权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新通则在章节方面的主要变化, 一是增加了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第九章“财务监督”;二是把原通则主要内容的资产营运合并为一章。这样变化的主导思想是“放权”与“监督”相结合、“放小”与“抓大”相结合。

2. 强调程序透明与制度管理。

新财务通则删减了一些实体性的规定企业“应该做什么”的规定, 增加了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企业“应该怎么做”的规定, 更加重视企业的相关制度建设。新通则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财务决策制度、财务决策回避制度 (第九条) 、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第十条) 、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 (第二十三条) 、财务审核制度 (第二十四条) 、存货管理制度 (第二十四条)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管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 、费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七条) 、销售价格管理制度 (第四十七条) 等;同时对企业接受投资 (第十四、十五、十六条) 、筹集债务资金 (第二十一条) 、对外投资 (第二十七条) 、对外担保 (第二十九条) 、制定高管薪酬 (第四十一条) 、出售股权投资 (第四十八条) 、改制重组 (第五十三条) 、清算 (第五十九条) 等行为都做出了相应的程序性规定。通过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出旧《通则》重在对资产进行定义, 而新《通则》重在阐述如何管理。

3. 理顺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财政代表国家公共权力, 与企业财务这一微观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 首先是依法征纳税的关系 (第六条) 、然后明确了企业取得各种财政资金的处理 (第二十条) 、另外还规定了企业对有关国有划拨土地等国有资源的处理要求 (第五十七条) 。

4. 明确相关各方的权限与职责。

新通则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二、十三条等明确规定了财政部门、出资人、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通过这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 能够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 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落实内部财务责任, 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同时, 《企业财务通则》对于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 也有利于各级财政部门、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各司其责, 各司其职, 防止各责任主体出现“越位”现象。

新《企业财务通则》在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同时, 要求会计主体 (企业) 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特点建立财务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 以便规避、预防、分散、转移、控制财务风险, 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5. 新《通则》与旧《通则》在成本 (费用) 方面的规定, 主要有以下变化:

(1) 旧《通则》对成本费用的确认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而新《通则》主要是要求企业应进行成本控制, 并建立成本控制系统, 强调成本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确定了成本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2) 旧《通则》对成本、费用的项目及其核算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直接工资、直接材料等直接支出计入经营成本, 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并列示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具体内容。新《通则》要求建立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 但没有统一标准, 如业务招待费等, 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 旧《通则》将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全部归入管理费用, 新《通则》规定企业技术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资产, 纳入相关资产进行管理, 即形成资产的相应研发费用可予以资本化, 计入资产成本。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国家鼓励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鼓励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新《通则》规定,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集团, 可以集中使用研发费用, 用于企业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将技术开发费修改为研发费用、规定企业可以建立“研发准备金”, 也是新《通则》的重大变革。

(4) 新《通则》首次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明确要求企业承担为实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提取或承担相关经费, 并按照规定标准列人相关成本或者当期费用。企业可持续发展, 需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当今社会, 对于违反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企业, 即使没有被政府或监管部门惩罚, 也会因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不满和排斥而在市场上受挫。1993年实施的《工业企业财务制度》中, 只是提到把排污费、绿化费等费用作为管理费用处理。新《通则》进一步把社会责任扩大化, 要求企业自行承担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5) 旧《通则》仅规定佣金、手续费的会计处理, 不涉及相关管理问题。新《通则》重点对业务费用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要求签订合同, 按照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执行。加强对业务费用的管理, 可以避免引起不正当竞争, 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也可以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

(6) 旧《通则》要求把劳动保险费计人管理费用, 而新《通则》则规定企业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 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 也就是说根据职工工作对象的不同, 可以归人费用类, 也可归入成本类。另外, 新《通则》明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所需经费, 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 也就是单项奖纳入工资范畴统一管理, 不能多渠道从成本 (费用) 中列支。而旧《通则》则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只把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性收人, 计人成本 (费用) , 不涉及单项奖的财务管理问题。

(7) 旧《通则》及行业企业财务制度等规定,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新《通则》统一规定, 企业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 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

(8) 新《通则》规定, 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 可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可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 从成本 (费用) 中提取使用。旧《通则》没有相关的规定。原有的财务规定是, 补充医疗保险从职工福利费列支, 不足部分可以列入成本 (费用) ;补充养老保险从职工福利费列支, 并且不得导致职工福利费赤字。

(9) 旧《通则》规定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提取。新《通则》没有直接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 但明确规定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企业职工的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0) 企业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财务处理问题, 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后, 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新《通则》对企业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涉及的财务处理, 明确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1) 新《通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财务收支责任界限, 规定了不得由企业承担的个人支出内容。

二、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通过学习新的《企业财务通则》, 我们认识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进行良性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者的角色过去职能是单一的账务管理、资产管理、税务申报等, 而今财务管理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 企业重组和并购等经济行为的发生, 其内容和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决定了一名财务管理者在新形式下抓住机遇, 就必须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树立一套与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相应的财务管理新观念, 为完善企业管理, 提高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的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 包括企业的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营销、财务等众多子系统。在这么多的子系统当中, 财务管理是联系企业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是企业管理中最具综合性的管理活动, 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 企业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发生, 就会有价值形态的变动————即资金运动, 也就有各种财务活动形态, 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通过各项会计要素核算, 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盈利能力;企业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 根据企业的资产关系, 通过全面的预算和差异分析, 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机结合, 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做出初步的判断, 引导企业进行决策。

2. 现金流量观念。

现金是企业机体的血液, 现金只有不断流动企业才有活力。但人们对现金流量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投资方面, 而忽视了从企业经营全过程来研究现金流量规律。在当前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一个企业拥有的现金状况往往是制约其经营活动的主导力量。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 加速现金流动并使现金拥有量保持适当水平才能使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现金不足或过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许多情况下, 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 照样会使企业举步维艰。现在应收帐款的回收率已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考核指标。

3. 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观念。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损益经济, 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 取得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所以财务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树立经济效益观念, 在酬资、投资以及资金运营上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 在日常的理财管理中, 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 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最大化往往只重视当前效果而忽视风险和投入, 价值最大化则全面考虑股东财富的增长, 这其实代表了“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两个不同角度。故将二者统一起来很有必要。企业领导不能为了自己的“业绩”“创造”利润, 同时也要保证股东财富的增值。

4. 财务风险观念。

市场经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较大差异, 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如何防范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财务管理者所必须明确的。财务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 应尽可能回避风险以减少损失, 增加收益, 但要注意风险与报酬是相伴而生的, 低风险往往对应的低报酬, 取得高报酬要冒更大的风险。如何在风险和报酬之间进行选择, 这是财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5. 信息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 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 使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 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 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从全面、准确、迅速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 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6. 处理财务关系观念。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内外部财务关系逐渐复杂,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理顺各方关系, 财务管理者及其下属人员不只要关门算账。对外, 应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 以便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支持。对内, 应协调财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供应部门、公关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关系, 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协调好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系, 并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以上几点都是新时期一名财务管理者所应树立的新观念, 在形势不断发展的21世纪, 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 才能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变成“理财专家”, 做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者。

摘要:文章分析新《企业财务通则》的主要变化, 就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展开深入研究。

财务通则 篇8

此次新的《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原有的通则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时新通则应运而生:1.原通则与会计、税法等法律的协调性差。我国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38项具体会计准则等,这些制度无一不越来越与国际标准趋同,符合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而原通则显得滞后难以与这些规定相匹配。2.原通则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符。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性。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指导、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内部事务,原通则的政府职能应有所改变。3.原通则仅仅包含会计要素的计量、核算和报表等规定,不能适应企业财务创新的需要。经济的发展对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分析、财务风险控制、财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原通则难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在认识到上述不足后,从财政部门、投资者、经营者三个方面规定了财务管理职责,提出了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通则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资金:企业取得各类财政资金应区分情况处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职工福利费: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集团公司资金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实行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合同财务审核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合同的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财务监控;个人支出: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支出;要素分配:企业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在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中对分配办法做出规定;信息处理系统: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财务预警机制: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自行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

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新财务通则,把各项规定真正融入到日常运营中。在落实政策时,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 认清不同的财务管理权限与责任。

新通则对投资者、经营者等的财务管理方法有不同的规定。投资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不能游离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外,应按规定通过企业股东会、董事会或者其他类似的机构进行。经营者履行财务管理职责时,应明确相关法律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授权执行。经营者、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明确,真正做到权力、责任、利益三者的统一。

2. 调整职工福利费,落实职工要素分配。

新通则下企业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福利费,2007年已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也应冲回。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家规定应当“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新通则对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技术等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指出应按照国家规定在企业章程或合同中作出规定。这一规定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工作中的创造性,使分配形式多样化、科学化,分配成果与实现的价值相符合,实现效率优先。

3. 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实现体制变化。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指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对应的关系,包含基本规范和制度规定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企业集团内部,应相互协调,统一财务,避免各自为政,增强竞争力。企业集团外部,应加强与其他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沟通,争取有利的外部理财环境。组建以资本筹集为基础,股权控制为重点,效率提升为依据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实现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之间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同的集团公司类型应建立适合公司体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4. 强化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财务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判断,因此风险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不同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利率风险等),企业应根据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策略。一般获利越高对应的风险也越大,应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应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 以防范、控制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程度及范围。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企业根据对应的行业、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作出规定,合理控制风险。

5. 注意处理好国家税收制度。

企业财务制度与国家税收制度相辅相成、并行存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依法纳税的基础。十二五计划中规定“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这也同时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是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变量,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企业有必要从税收的财务影响出发, 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发展战略, 从而在减轻税收负担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财务收益。

6. 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协调。

新两则互为补充、相互协调。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的基础,通过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对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在落实新财务通则时不能违背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应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新通则的实施对我国经济体制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

1.提供了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财务通则》对各类企业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国有企业,它能够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于其他企业,它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理顺各方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和改善资产结构,根据风险和收益均衡等原则和经营需要,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

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当今社会,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并不十分乐观,一些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管理模式落后;一些大型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缺乏系统化。新通则着力构建“激励、规范、约束有效”的财务机制,表达了不同企业的财务诉求,有利于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实现共赢。

3.维护了国家及各方的利益。新通则尽可能公平、合理的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为维护投资者、经营者和其他职工的权益提供保障。新通则将财政职责转化为行政规章,能够改变企业财务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形,从源头上整治企业财务秩序、化解财政风险。健全公共财政职能。

4.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通则规范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收益分配,促进了企业创新的能力,并承担了环境资源、人工费用、安全生产成本的补偿责任;其次它能够利用财务预算等工具,监测经济运行,控制风险,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符合社会经济政策,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企业财务通则》很好的与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准则,资产评估准则及税法等有机协调, 内容包含了诸多方面, 规范清晰, 尤其是在职工福利费上做了很大改变,强调了职工薪酬的激励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该通则的颁布对于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构建和谐财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转换了财务管理观念,还原了财务管理本质,顺应了财务管理改革,扩宽了财务管理领域。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权责分明的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健全财务运行体制是我国财务通则改革的方向。

摘要:新的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财政部门、投资者、经营者三个方面规定了财务管理职责, 提出了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落实政策时应权责清晰, 改变福利费政策, 注重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 与税法、会计准则相结合。

关键词:新企业财务通则,财务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涛.创新财务制度,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会计之友, 2008;2

[2]邱田春.从企业财务准则看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信息, 2010;1

[3]文明.解读新《企业财务通则》, 深化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管理科学, 2008;1

新企业财务通则成本控制解析 篇9

关键词:新企业财务通则,成本控制

2006年12月7日, 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 (以下简称新通则) , 对1992年的《企业财务通则》 (以下简称旧通则) 进行了改革创新。新通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 将企业重组、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 这对于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旧通则中只对成本费用的组成内容及其含义做出规定, 而新通则提出成本控制的概念, 对成本费用主要是从控制和管理的角度做出规定的。当今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 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 另一方面,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 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新通则从管理高度对成本控制做出规定是必要的。

一、新企业财务通则中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变化

(一)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

新通则中规定:“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 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企业实行费用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 应当建立必要的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这里面包含了完善成本控制的各项制度。而旧通则只是对成本费用的内容作了规定, 没有从财务管理角度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做出规定。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指导性的。这对于会计核算比较健全、管理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可能比较容易实施;但对于会计核算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的一些小型企业来说, 建立成本控制各项制度则比较困难。因此, 新通则对成本控制制度的规定只是引导企业向建立完善成本控制各项制度方向发展。

(二) 进一步明确激励制度

成本控制中的激励制度有利于全体员工长期有效的控制成本, 促使全体员工努力工作。新通则中规定:“企业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实行与其他职工不同的薪酬办法, 属于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 应当将薪酬办法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这样的规定要求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薪酬激励措施。新通则还规定了:“经营者可以在工资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额, 对企业技术研发、降低能源消耗、治理“三废”、促进安全生产、开拓市场等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给予奖励。”可见, 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 这样可以减少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罚款支出或浪费能源造成的其他成本支出,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持续的发展。

(三) 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险费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

新《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了职工福利费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 不再按照旧通则的规定按职工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对2007年已经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应当予以冲回, 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 (不含外商投资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余额) 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1) 余额为赤字的, 转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 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出现负数的, 依次以任意公积金和法定公积金弥补, 仍不足弥补的, 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弥补。

(2) 余额为结余的, 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 待结余使用完毕后, 再按照新《企业财务通则》执行。如果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或者产权转让, 则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转增资本公积。同时, 新《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 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 (费用) 列支。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 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 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 (费用) 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 由职工个人负担。”该规定引导企业为职工支付社会保险费, 并积极提倡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有利于提高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 严格划分成本支出的责任界限

旧通则规定:“企业的下列支出, 不得列入成本、费用为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的财物;各项罚款、赞助、捐赠支出;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而新《企业财务通则》严格划分企业与所有者、管理者及职工个人之间的成本支出的责任界限。详细列举了所有者、管理者及职工个人凡属履行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收入而发生的合理支出企业按规定承担外, 与企业无关应属于个人承担的支出不得由企业负担。例如:新通则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下列支出:1、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2、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3、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4、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5、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这些所列举的支出往往是一些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及职工个人采取直接或者变相要求企业承担成本支出的手段。通过新通则对其的规范化, 使得对此类成本支出的分摊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有效的避免成本支出的乱分摊。

二、新企业财务通则成本控制的意义

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 一方面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提供了财务行为规范, 对约束企业财务行为、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也可以利用财务预算、成本控制等管理工具,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新通则成本控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长期有效地在管理工作中贯彻成本控制

我国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受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 成本控制管理意识淡薄, 重投资、重技术、轻成本现象普遍存在。新通则对成本控制制度进行了规定, 如: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成本定额管理、费用报销审批制度等等, 这些规定可以增强企业成本控制意识, 为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 把健全成本控制管理运行机制放在重要位置上。我院应时而动, 建立健全了以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利润管理中心和以项目或生产经营部门为主体的成本责任中心, 逐步强化了基础管理, 重点抓好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降低了管理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 提高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激励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激励机制, 控制行为无法实现连续性。新通则薪酬激励制度符合财务管理的因地制宜原则, 如:对通过对激励制度的规范化, 可以保证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 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地勘单位内部推行事企分开, 实行内部的“事改企, 拨改投, 任改聘”运行机制背景下, 我院对于一般的员工可采取薪酬激励措施比如加薪、奖金等等, 对于高级管理人员 (院长, 总工等) , 可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通过按持股比例分红能够促使其尽力经营企业。这种激励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从而促进员工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关系, 最终达到双赢。

(三) 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中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提保证。新通则不仅规定基本的社会保险支出, 而且提倡建立由企业和员工共同负担的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 这些规定为国有企业员工生活上提高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友, 郭志英, 新《企业财务通则》为国企财务管理立标准, 2007 (3)

[2]、门韶娟,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 经济研究参考2006 (62)

[3]、鲁桂华, 新《企业财务通则》彰显理论与制度创新, 财务与会计2007 (2)

财务通则 篇10

一、对企业财务观念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 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管理体系, 包括着企业的计划以及生产技术, 质量控制, 营销策划, 财务管理等众多方面。目前在众多的企业管理的子系统中, 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财务管理是联系企业各部分的重要纽带, 在企业综合性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活动的每个方面。简单的说只要企业有经济活动发生, 必然会有价值形态的变动, 资金的运动, 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财务活动形态。因此, 财务管理必然是现代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对于企业的各种信息都是处于核心位置的, 可以说在没有对外公布以前都是属于企业机密信息的。是可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生死存亡的, 所以, 企业经营者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决策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影响企业决策的三部曲:

首先就是依据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通则》, 对于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各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 必须准确完整地从资本结构以及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对于各项资源的数量以及价值分布也是需要真实反映, 对于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等会计信息也是完整记录的。

其次, 新常态的财务管理必须要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和技术, 全面核算和预算分析, 对于提供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及配置的成本, 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方式进行核算和预算。

最后, 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主旨就是财务核算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的相互结合, 更好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劣判断, 以便于更好的引导企业的管理决策。

二、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筹资活动的影响

目前在新通则中对于企业的筹资方面也是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规定, 特别是对企业的筹集权益资金以及企业的债务资金的财务管理都是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的, 可以说这将是给企业的筹资活动带来重大的影响, 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企业资金的筹集范围不断扩大。在新《通则》规定出了企业是可以接受投资者以货币资金, 实物和无形资产, 股权或是特定债权等形式进行出资的。这里所说的特定债权需要解释一下, 特定债券主要就是企业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 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转作股权的债权等。在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对于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都是有着详细的内容规定的。新《企业财务通则》中增加了股权和特定债权这两种出资方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逐渐成熟, 需要投资者出资方式的多样化, 当然相应产生了企业筹资方式的改变, 筹资范围随之扩大。其次, 在新常态的企业财务管理中, 筹资管理理念也是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企业财务通则》中规定了企业在筹集权益资金的过程总, 是需要拟订筹资的方案, 必须要明确的规定出筹资规模, 并且需要履行内部的决策程序和相应的报批手续, 以便可以更好的控制筹资成本。在新的通则下明确的要求了企业筹集债务的资金过程中, 必须要确定的筹资目的, 然后就是根据资金的成本和债务风险以及合理的资金需求, 更好的进行资本结构的管理决策。这一项改变势必要求企业在进行筹资时不能盲目, 不管是权益筹资还是负债筹资都是可以很好的控制资金成本的, 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决策安排。

三、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对于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要求企业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活动, 在通则中对于投资者以及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也是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的。要求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着企业的财务决策制度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等, 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更好的实现科学管理。在对于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中规定财务风险管理必须要建立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依照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合理的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因此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通则》中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主要就是以现金流基本核心,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本的财务目标, 对于企业必须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也是必须要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的, 进行可行性研究, 落实决策以及执行的责任, 实施财务监管。这都是要求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进行事前可行性分析, 通过全面的预算对投资项目实行监督评价, 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考核。

摘要: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通则》对财务管理部门在新常态下管理企业的任务、方式、途径等作出了规范, 从而全面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中筹资活动以及投资活动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财务通则》,影响,改进

参考文献

[1]郑静萍.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J].新疆金融, 2006 (10) .

[2]李媛媛.加强资金管理降低财务费用——浅谈资金集中管理下如何降低财务费用[J].财经界, 2011 (10) .

上一篇:企业环保责任下一篇:文化传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