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多模式教学方法

2024-05-15

VB多模式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1

VB语言是一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变成语言, 具有功能强大、语法简洁、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等特点, 引入了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机制和可视化的程序设计方法, 极大的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 因此成为各大院校首选的编程课程。然而在日常的VB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以讲授简单的应用作为主导思想, 没有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 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入门容易、深入难, 简单操作容易、理论基础却不扎实的现象。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具体的体现。努力探索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模式,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也是落在当代教师肩上的重担。根据笔者的经验, 可以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1. 采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 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括含有解

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 从广义上讲,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 通过对一个具体功能情景描述、演示和模拟,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改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重视的是思辩和推理过程, 而不是是否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理论的简单描述和说明, 而是启发和引导学院, 对案例设计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VB极富有创造性, 不同人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语序、界面来实现同一功能模块。

精选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作为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运行,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分析按理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 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讨论、归纳, 对案例完善和扩展, 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能力的快速培养。例如: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子彩票开奖器” (如图) 。这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小程序, 在这个例子里可以充分介绍VB教学中的常用对象:窗体、标签、文本框、按钮、计时器等及其常用属性。

首先指导学生实现静态的开奖功能, 即单击按钮即在文本框中显示一个七位数, 以表示开奖结果 (如图1所示) , 此时程序代码只要让文本框通过RND函数显示一个随机的七位数即可。

当学生实现这一功能后, 为程序再添加一个计时器控件, 用以实现动态开奖, 即单击“摇奖”按钮, 在文本框中每隔0.2秒显示一个随机的七位数, 单击“停止”按钮即停止“摇奖”显示本次开出的彩票号码 (如图2所示) 。此例所需要使用的代码除显示随机数以个, 还需要考虑将代码放入哪个事件过程, 并还要考虑到如何设置计时器控件的Enable属性等, 难度较前者加大。

2.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合作性, 强调同伴的重要性, 注重学会学习, 即获得学习的能力。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教学要求的落实, 教学目标的实现, 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 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不是每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 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

例如, 当完成基本控件的教学、即将开始教授数据类型时, 可以通过下例既复习文本框控件又引入数据类型的相关概念。

例题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加法器——在窗体上添加三个文本框, 在文本框3中显示文本框1中的数据与文本框2中数据的和。学生通常想到的程序代码是“Text3.Text=Text1.Text+Text2.Text”。当进行程序演示时, 会发现在文本框3中显示是的字符串的连接而不是数值相加, 此时即可引入数据类型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 要随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特别是学习的开始阶段, 为以后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基础。采用“任务驱动法”,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 从而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VB程序设计已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法”制约了“学法”, 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VB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赣浪.《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初探.2007, 5:100-101.

用VB实现多文档打印VB 篇2

用VB实现多文档打印

作者: 盛放

通常,一般情况下,我们打印文档都是直接从应用程序中打印,例如WORD,这个方法对于单个文件打印比较方便,但是对于文秘等经常需要打印大批量文件的工作人员,如果仍然用WORD一个一个进行打印就比较麻烦了。

应我公司文管中心的要求,我制作了一个多文档打印程序,方便了文秘人员,现介绍如下:

运行VB,新建一个应用程序工程,在Form中添加一个DriveListBox 控件、DirListBox 控件和FileListBox 控件,分别取名为:Drive1、Dir1和File1。设置File1的Pattern 属性为*.doc,设置FileListBox 控件中显示的文件名为DOC文档。

在Form_Load事件中添加一行代码:Drive1.Drive = “c:”,用来设置运行时所选择的驱动器。

在Drive1_Change()事件中添加一行代码:Dir1.Path = Drive1.Drive,这样当驱动器改变时,使目录路径随之改变。

同样在Dir1_Change()事件中添加一行代码:File1.Path = Dir1.Path,当目录改变时,使文件列表同时改变。

因为一般来说,文档都会保存在统一的目录下,所以没有使用CommonDialog 控件进行文件名选择,使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在Form中添加一个CommandButton 控件取名为Print,用来进行打印操作。

在Command1_Click()中添加如下代码:

Dim i As Integer

Dim strfile As String

Dim word As Object

Set word = CreateObject(“word.Basic”)

word.appshow

For i = 0 To File1.ListCount - 1

If Right(Dir1.Path, 1) “” Then

strfile = Dir1.Path + “” + File1.List(i)

Else

strfile = Dir1.Path + File1.List(i)

End If

word.fileopen strfile

word.fileprint

word.fileclose

Next

word.appclose

Set word = Nothing

代码说明:

定义一个对象变量word

使用CreateObject创建一个WORD对象并赋值给word

以FileListBox 控件的列表部分项目的个数作为最大数进行循环打印

判断目录名的最后一个字母是否为“”,如果不是,则添加“”进行修正

通过目录名和文件名获得完整的文件名

使用word对象的fileopen方法打开文件

使用word对象的fileprint方法进行文件打印

使用word对象的fileclose方法关闭文件

最后调用word对象的appclose方法关闭word程序,以及释放对象资源Set word = Nothing,

这样,我们就很简单的实现了多文档的打印,希望对文秘人员有所帮助。

浅谈VB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模式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一、现状分析

在VB教学中,传统课堂授课占据了主要地位,学生听教师讲授,被迫按照相同的节奏接受知识。这导致差生跟不上进度、优等生觉得简单无聊。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一刀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习效益得到改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联上了互联网,学校的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向互联网方向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并对学习进行整理、总结,而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实施

下面本人以VB中“For—next循环嵌套的应用”这一课为例,来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知识预习

1.教师任务:上传资料(word材料、微课视频、PPT演示稿)

2.学生任务:通过网络共享文件下载观看微课及PPT,完成实例操作,上传课前疑问

【word材料】

知识回顾:

格式:FOR〈变量名〉=〈表达式1〉 TO 〈表达式2〉 STEP〈表达式3〉

〈语句序列(循环体)〉

NEXT

说明:

(1)当步长为1时,STEP 1可省略不写;

(2)语句序列中可以含有任意多条语句,也可无任何语句,称为空循环;

(3)语句序列中可以含有循环结构;

(4)有时需中途退出循环,这时用EXIT FOR命令。

【微课视频】

实例1:试写出下述两段循环代码的输出结果。

For i=1 to 6                           for i=1 to 6 step 2

Print “☆”                             print “☆”

Next                                    next

Print “i=”;i                            print “i=”;i

(代码1)                                 (代码2)

知识补充:在屏幕上的一行输出6个“☆”,语句改成print “☆”;

实例2:利用循环的嵌套输出一个3行,每行6个“☆”的图形。

【PPT演示稿】

实例3:查看以下代码,并描述其输出

For a=1 to 2

For b=5 to 3 step -2

Print a,b

Next

Next

Print “a=”;a,“b=”;b

课前设计心得:

本人的课前预习的内容:word材料、微课视频、PPT演示稿由浅入深,通过看、听、操作基本能了解循环嵌套的知识。相比传统教授课堂,“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是由教师布置的任务。本人课前准备的教学视频及上传教学资料,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将课前完成的任务提交给我,课前任务的目的在于让我明白学生在何处存在问题,我们称之为教师课前为学生“号脉”。继而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不再按照以往的教学逻辑讲解新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课前任务,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因此,“翻转课堂”的课前任务与传统的课前预习存在本质区别,它不再是无人指导的预习工作,而是教师精心准备并安排的学习任务,配备教学视频和资料的辅助加以完成。

(二)课内:实践练习、讨论和知识内化

1.实践练习

例题 1:仔细观察下述图形,试着打印下面的图形

☆ ☆

☆☆ ☆☆☆

☆☆☆ ☆☆☆☆☆

☆☆☆☆ ☆☆☆☆☆☆☆

☆☆☆☆☆ ☆☆☆☆☆☆☆☆☆

考察:内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

例题 2:使用for-next循环嵌套打印九九乘法表

考察:内循环体语句的书写及print tab( )对格式的控制及字符连接所构成的表达式格式

For n1=1 to 9

For n2=1 to n1

Print Tab(n2 * 10 - 10); CStr(n2) & “*” & CStr(n1) & “=” & CStr(n1 * n2);

Next

Next

例题3:显示3—99所有素数

考察:循环嵌套综合运用

2.知识讨论

收集学生的问题集合,就集中出现的问题点进行讲解和全班讨论分析,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个性化指导。

课内设计心得:

本人在课内的3个例题出于课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问题反映情况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重在把握两个关键——“内化知识”与“拓展能力”,因此,例题1的目标并非查漏补缺,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例题2、3体现出其“梯度性”,要让学生深化知识学习,使潜能得到深度发挥。在解决例题2、3环节中一定会出现困惑,而通过“协作”环节解决“困惑”,让学生在“协作”中得到同伴的互助,借助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解决问题;同时,本人在整个活动中纠正、引导,不断挖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后:知识巩固

1.学生任务:通过作业巩固课堂内容

对掌握知识进行拓展,布置自学思考内容。

2.教师任务:通过各种网络方式指导答疑

课后设计心得: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VB的兴趣,也极大的提高了VB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意义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重构,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课前,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则转移到课堂上。变“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优化了课堂结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上,与传统教学不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由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真正体现,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

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学生通过课下做作业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内化,而翻转课堂则把灌输式课堂的内容移出课堂。课前,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吸收新知识,课上,师生之间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内化。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翻转课堂是遵循教学本质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有效地教学效果,可以运用混合的教学模式,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斌,王以宁,任建四等.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22.128

[2]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J].成人教育,2014(5):99-101

[3]邹景平.教育的“破坏式创新”上场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4]王星磊,乔爱玲.美国可汗学院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3(5)

[5]金陵.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实践与理论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

VB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4

一、案例为主, 先演示再讲解

在传统教学时, 比如我们要讲某一个控件, 必是先详细讲解它的属性、方法、事件, 如果碰到一个属性、方法、事件都特别复杂的控件, 那讲完理论之后, 课堂时间已过去大半, 大部分学生只觉得枯燥无味, 收效甚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笔者采取"案例为主, 先演示再讲解"的教授方法, 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一个有趣的程序作实例, 这个程序是完整的, 并且包含了当天课程要讲的新的语句, 也大量使用了前面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指令, 再由浅入深地讲解实现这一程序的基本思路, 提出所需解决的问题, 然后在程序中一步步地引出新控件的使用, 讲解新命令的使用方法, 最后总结新指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的教学不仅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不至于掉入VB语言知识的细节里, 很快了解了程序设计的全过程,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时钟控件一课, 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小天使飞翔的小程序, 当小天使的翅膀在屏幕上一开一合缓缓飞翔的时候, 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 然后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是如何实现小天使翅膀开合的动态效果, 再一个便是如何移动, 这时引导同学们思考利用两张静态图像的快速交替显示从而实现动态效果, 当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时, 便可介绍Timer时钟控件的使用了, 学会了小天使的展翅动作, 接下去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用Move方法让小天使在空中飞翔。最终使学生们基本掌握整个程序的编写思路和方法, 让他们感到编程很有意思, 很好玩, 还想编写出更加有趣的程序, 因为只要有了兴趣, 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核心-卫星式案例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感到单单依靠普通零散的案例教学还是不够的, 所以使用了"核心-卫星式案例", 所谓"卫星"就是每节课讲授的零散案例, "核心"就是将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所有的"卫星"都是为"核心"而服务的。"卫星案例"在这里不再赘述, 主要说一下"核心案例"。所谓核心实例是指, 实例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从学完程序设计基础之后, 笔者就引入了一个贯串全书的案例: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学籍管理系统"。从用最基本的概念和最简单的结构, 给出该系统的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版本, 以后的每一章, 都用该章介绍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它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每一章得到该系统的一个增强的新版本, 每章要展开的内容都十分明确。为达到设计目标, 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对核心实例的调试和改进的实践中。在设计、改进这个项目的过程中, 学生从模仿到模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再到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逐渐掌握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单纯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当从科学严谨的系统体系、匠心独具的技术手法、美仑美奂的表现风格来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具体做法如下。在进行每章练习和最后课程设计时,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共同讨论方案, 划分模块, 各自承担一部分任务, 既相对独立, 又共同合作, 最后完成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熟悉熟练了所学的课程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创新、体会了团队、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采用素质考试

目前, 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对VB课程的考试方式仍然多采用传统的笔试, 这种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的考核, 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 其结果往往很难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显然早已不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根据VB的课程特点, 对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学生主体在整个教学项目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以是否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出发点, 打破一份试卷考学生的传统做法, 通过各种各样方式综合评价, 使成绩构成多样化。所以除了期末考试之外, 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还应增加平时考核和操作考核的内容。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 课堂提问的重点是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外作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操作能力考核是既对各小组所做课题进行整体考核, 又对各小组成员所分担的任务进行考核, 采取分组模拟答辩的方式, 对各小组开发的课题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和设计文档的检查考核, 这项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能力和集体工作中的协作能力, 实践证明, 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成为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 而且变成了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条理化、系统化、重组的过程, 丰富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课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 容易忽视学生的情绪及爱好,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所以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第一堂课一开始, 笔者首先运行了一个模拟电影胶片循环放映的小程序, 当学生看到许多美丽图片在屏幕上出现, 就像看到的电影海报循环放映一样时, 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然后笔者又运行了几个程序, 比如"计算器"、"画板"、"幼儿识字程序", 学生感到编写程序很有意思, 觉得做一个编程人员也并不难。只要有了兴趣, 学习就有了动力。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学更多的编程知识了。

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 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 并根据学生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创造性地来组织教学, 正所谓"教学有方, 教无定方, 要在得方", 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枯燥无味、深奥难懂的理论变成生动有趣、简单明了的常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积极创新的能力, 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长云.VB教学之我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

[2].谢红霞."VB程序设计"教学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7.5

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5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VB程序设计 研究与实践 教学改革

0 引言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首先创立,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向21世纪推荐的两大课程模式之一[1]。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笔者尝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形成以下总结。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我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1个班学生共38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9人(采用PBL教学模式)和对照组19人(采用系统讲授法教学),两组学生的入学成绩、性别、年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符合研究要求。

1.2 教材及任课教师。两组学生均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由沈大林主编的《中文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第二版)》教材,并由同一教师授课,围绕《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内容开展PBL教学,共用14个学时,占课堂教学的19.23%。

1.3 教学内容和时数。《VB程序设计》课程中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章节内容,教学时数为14学时,其中《窗体》教学为6学时(1学时为课堂启发,3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几个常用的控件》教学为8学时(2学时为课堂启发,4学时为集中讨论,2学时为归纳总结)。

1.4 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学习窗体和几个常用的控件章节前一周,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核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选择相应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设计原理,以建立问题情境。(2)分组思考: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复习或预习教材相应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每组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提出新的问题。(3)课堂启发:教师在课堂上简要介绍有关问题的背景资料、思维方法、知识要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但不做结论性发言。(4)集中讨论:各组推选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5)课后总结: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对讨论发言情况进行及时点评与修正,总结和归纳知识要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以保证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观点和获取系统的知识。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两组学生授课的课时与教学的重点均相同。

2 考评指标与结果

2.1 考评指标。通过教学质量考评(态度、过程、效果)、学生问卷调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智能考核(论述VB程序设计相关问题)等对PBL教学法进行综合评估。共发放调查问卷38份,最终符合研究要求的学生数分别为实验组19人,对照组19人,有效回收率为100%。

2.2 考评结果。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PBL教学法组认为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分别为82.61%、86.96%和78.26%,系统讲授法组分别为61.91%、71.43%和52.38%,PBL教学法组好于系统讲授法组。

3 效果与存在问题

3.1 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3.1.1 增强师生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明显较传统教学法更活跃,这与调查中74.7%的学生看法相一致,师生的交流更顺畅,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学生们所表现出的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追求创新的意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的PPT 制作技能对教师们有很大触动,同时也鞭策教师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也使教师看到了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2 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91.2%的学生认为通过PBL教学,自己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在参与PBL的教学后,普遍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为PBL所要讨论的题目范围很广,资料纷繁复杂,靠一个人找资料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优秀的学习小组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分工合作,才能将资料收集整理充分,并通过交流、分析、讨论得到比较完善的结果。在小组讨论中,只有每个成员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才能达到问题越辩越清晰的效果。不少学生们表示,是第一次这么全身心地投入一项学习任务中,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群策群力,努力奋斗,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法感受到的。

3.2 PBL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学生方面:(1)合作能力不强,部分学生选择独立完成问题的学习方式;(2)信息获取途径较单一,学生所得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和相关书籍上现有信息,尚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学习;(3)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横向比较少;(4)自学时间不足。学生应从自身情况出发,提高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师方面:(1)PBL教学模式培训在教师中普及面不广,教师经验不足,水平有限;(2)PBL教学模式匹配的教材和教学评估体系未完善;(3)组织讨论时引导、组织能力不够。为使PBL教学模式广泛深入的应用,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拓宽知识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熟悉其教学过程。学校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PBL教学模式培训,让教师正确掌握应用PBL教学模式所必需的知识、技巧。

学校方面:(1)教学设备配置尚不能满足教学所需;(2)教学时间不足,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花在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如果过多地应用PBL教学模式,需要调整课时安排,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3)需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和加强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开通网络服务,为学生全方位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添置必要实验设备和教学器具;建立PBL讨论室作为教学场所,满足小组讨论式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宏玉.护理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675-676.

[2]王婷,于淼,刘琳琳.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30.

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1. VB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

VB程序设计作为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 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然而, 由于该课程主要面向的是此前并未接触过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其他专业学生, 所以课堂进程较为缓慢,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当中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 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弊端。VB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只是按照知识点进行讲解, 其中有举例说明分析并总结知识体系。这种一味地灌输知识内容的教学方式, 即便能够相对较好地保持知识的系统结构, 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保证;又因学生难以理解枯燥的知识点, 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记忆的学习状态, 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其次, 生源基础十分薄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初步接触VB程序设计, 学习知识时记忆大于理解, 考试测评也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再次,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对这些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没有明显意义, 使得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难以调动积极主动性。

2.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1)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可以结合所学习的知识来设计案例内容, 以选取最能够对知识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的案例, 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控制, 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不同的教学案例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2) 具有启发性特点。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讲授知识, 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 也就是通过案例来设计问题, 让学生拥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养成。

(3) 具有参与性。案例的讲解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 如同一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媒介, 让学生置身于灵动的知识环境里, 因而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极大发挥。其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VB程序设计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选择的关键就在于符合所学的知识重点, 选取恰当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实践成功的一半。所谓好的案例, 就是指能够对复杂知识点起点说明作用的案例。如果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但案例选用不当, 同样不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甚至会扰乱学生的思路, 对其产生误导。

提出问题是将知识点和所选案例相互融合的过程, 通过提出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 目的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开启记忆, 在头脑中思考知识内容的过程;学生会主动查阅教材, 联系学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主动与教师开展互动问答, 充分调动思维, 从而提高课堂参与效率。

分析与讨论是将提出的问题作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问题, 让学生进行操作, 让学生在代码的正确输入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上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 教师需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案例的运用来完成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在此过程当中, 离不开教师全程性的引导和指挥, 教师会促使案例教学在VB程序设计的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 纵观我国大学计算机VB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基于实际问题, 着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通过创新教学实践, 达到既发挥传统教学的完整性, 又发挥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的效果, 从而将VB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放大。灵活运用案例教学, 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突出二者的教学优势, 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春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 :119-121.

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财经类院校,VB程序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

随着国家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的经管类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财经类院校应大大加强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经管人才。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提出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和“1+X”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VB程序设计”被众多高校选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Visual Basic语言具有易学易懂、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VB程序设计”非常适合作为程序设计入门课程。但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缺乏兴趣。如何依据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结合财经类专业背景信息,改善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地知识传递,从而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今后在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需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甚至操作。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侧重教师的讲授,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适合于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学科。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知识点或技术点的分布是网络型的,学习者可以从任意一点入门,学习次序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它的知识体系较难把握。近年来,虽然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是教学方式还大多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虽然教学效果生动,但信息量大,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无从下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实践中更是照猫画虎,并不清楚操作的真正含义,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尽管各高校开设该课程多年,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以笔者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为例,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反映出了“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情况中的一些问题:1)教师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采用“知识灌输”式的举例教学法,而非“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示例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2)学生普遍反映VB中的好多知识不容易理解,和自己平常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希望能多一些贴近专业和生活的实例;要求多讲一些VB的实际应用,并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针对质量工程中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分析了VB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并进行课程改革,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适合于财经类院校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财经类院校VB案例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案例。财经类院校的VB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学生生活,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为了使教学案例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兼顾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要用主线型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案例要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所学专业,这样的案例学生才会感兴趣,愿意深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案例的本身要有针对性和关联性,能针对当前所讲知识点,同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介绍当前知识的同时,既有已往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能对今后学习的内容有所涉及。笔者在VB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形成了VB教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2.1 以综合应用型案例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缺乏程序设计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学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VB这门课程,也不了解VB有哪些用途。因此,在案例选取时首要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VB,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案例要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所以,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以“图书管理系统”这个综合型案例为主线案例,将VB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知识点贯穿在案例的各个模块中,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以趣味型实用型案例为辅助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程序设计背景知识,在VB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学生反映VB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她们以往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特别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抽象性太强,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要在围绕主线案例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辅助案例。例如,给学生深入分析的第一个VB案例,我们选取了小汽车往复行驶的案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提了起来,很多学生纷纷在实验课中尝试自己做类似的题目。同时,这个兴趣也辅助我们将“图书管理系统”的第一个窗体——欢迎窗体引申出来,学生有了前面的兴趣铺垫,对于欢迎窗体一下子就理解了,并且很快掌握了计时器这个控件的使用方法。

2.3 以针对型案例关联细化知识点

主线案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但是对于某些知识点来说,案例量小,无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知识点,因此,在主线案例之外,我们还要多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关联性的小型案例组,已达到知识点的细化和承前启后。例如,在介绍基本控件:标签、文本框、按钮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将所有控件列出,一一去介绍他们的属性、事件和方法,这个过程会非常枯燥,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型关联案例组:首先,在给出图1所示窗体的前提下,介绍标签控件,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如若想要输入结果应该怎么做?从而引出文本框控件,如图2所示;再次提问:若想要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做?进而引出命令按钮控件,如图3所示。这样就将三个基本控件的大部分知识点介绍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问,使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提升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被动式接受,变成了主动式探究。同时,这个关联案例组,还帮我们将主线案例中的登录窗体引出,如图4所示,对于我们将主线案例向前推进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3 结束语

财经类专业学生的VB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案例教学模式很好的将学生生活和专业知识与VB教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对编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财经类院校培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经管类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2]冯烟利.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8

VB (《VB语言程序设计》)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 难以理解, 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先讲理论、再演示操作、最后指导练习,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 因其操作性、实践性、直观性强很适宜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 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 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反思, 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 (problemsehema) 以及观念性·理解 (coneeptualunderstanding) ,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 可以说PBL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和设计教学问题库。

1 VB教学问题库设计的总体思路

设计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理解应用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VB课程的PBL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从而形成了VB教学问题库选取和设计的总体思路。PBL问题库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总体要求:

(1) 贴近生活, 与学生专业相关

学生从进入学校后, 所接受的大部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VB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与教学会让很多学生感觉格格不入。在VB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 教师将学习内容细化成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知识点, 就知识点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 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类问题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 会留下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实用性, 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选择结构与标签控件, 时钟控件等知识点的问题设计就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银行、医院、超市等大屏幕上的流动字幕, 笔者根据知识点制作成了一个VB案例———“流动的字幕”, 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运行效果, 然后设置问题:如何让标签移动?标签移出窗体后如何重新回来?给学生讲解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点, 演示界面设计、代码编写等各个步骤,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对VB中的控件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逐渐体会和掌握程序开发的步骤和流程。

(2) 注重案例的趣味性

要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趣味性。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 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 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

比如循环结构知识点可以通过设计完成一个“常胜将军”的VB实例来进行讲解, 还有比如“猜数”游戏、Windows中的“扫雷”等、常用软件功能VB实现的案例、模拟交通红绿灯、秒表、温度计等等都会得到学生的共鸣。

(3) 善于制造错误案例陷阱

“吃一堑, 长一智”, 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得认知时, 往往出错、碰壁比不犯错误、一帆风顺更能增强印象, 加深记忆。基于这一点,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可以专门针对学生容易出错和可能模糊的知识点来设计错误案例。例如在讲解数据类型知识点时, 设计一个“计算器”, 然后在对计算器输入数据时故意输入一个整型数, 一个字符型数据, 演示并查看结果, 学生会发现程序运行得不到正确结果, 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困惑与思考, 进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然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改正错误, 得到正确的运行结果。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加强学生对模糊知识点的印象, 强化学生对模糊知识的理解。

2 结语

本文以《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找到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与该课程的结合点, 对PBL教学的问题设计提出了总体思路。无疑, 高质量的问题库对保证PBL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但并不是简单地把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讲解就可以达到PBL教学的教学目的。在开展PBL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配合使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 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再结合一些实践活动, 便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治初.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 2011, (24) :30.

[2]吴海珍, 蒋加伏.关联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09 (6) :52-54.

VB.NET下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篇9

在操作系统中, 进程被定义为应用程序的运行实例, 是应用程序的一次动态执行。它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每一个进程都拥有一个主线程, 同时还可以建立其他线程。线程是操作系统分配时间的基本实体, 是可以由系统调度的一个最简单的代码单元, 每个线程占用的时间由系统分配, 系统不停地在线程之间切换。也可以将线程理解为是进程内部程序执行的路径, 是进程的一个执行单元。从根本上说, 线程是负责执行包含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的程序代码。

采用多线程技术的应用程序可以较好地利用系统资源。多线程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充分利用CPU的空闲时间片, 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对用户的要求做出响应, 使得进程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 由于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是共享同一内存, 所以不需要特殊的数据传送机制, 不需要建立共享存储区或共享文件, 从而使得不同任务之间的协调操作与运行、数据的交互、资源的分配等问题更加易于解决。

2. Visual Basic.NET多线程编程的实现

用来创建和维护线程的基类是system.Threading.Thread类。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线程以执行与该进程关联的部分程序代码。使用ThreadStart委托指定由线程执行的程序代码。在线程存在期间, 它总是处于由Threadstate定义的一个或多个状态中。可以为线程请求由ThreadPriority定义的调度优先级。大部分的Thread成员都是虚成员, 因此只可以由一个特定Thread类的实例访问。使用AddressOf语句为要运行的procedure传递委派。以下代码创建Thread1实例, 将名为method1的sub过程作为单独的线程运行。

Dim Thread1 As New System.Threading.Thread (AddressOf method1)

Thread1.Start

相类似的, 使用Thread类的Sleep方法可以阻滞当前线程, 使用suspend方法可以挂起线程, 使用Suspend可以重新启动挂起的线程, 使用Abort方法可以停止一个线程, 使用Join方法可以使当前线程等待其他线程运行结束。

3. 线程的同步

多线程应用程序在执行时被分成多个单元执行, 这些单元被抢先型的操作系统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运行, 并且拥有不同的优先权。根据线程的优先权和专门的调度算法, 操作系统分配给每个线程运行一段时间, 称为时间片 (timeslice) 。当某一时间片过去时, 线程就会挂起并放回到队列中, 而另一个线程就会被分配另一个时间片, 接着运行。当线程挂起时, 它的状态就会被保存下来, 以便下一次可以由停下来的地方继续工作。

如果是在独立的线程中运行各种处理, 而不需要访问共享的资源, 则无需担心线程的同步问题。不过, 当两个线程读写同一个数据时, 如果协调不好的话, 线程可能读的数据是不完备的或者根本就读不出来数据;而写的数据也可能写不进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而采取的处理措施称之为线程的同步。在Visual Basic.NET的.NET Framework的CLR中提供了三种方法来完成线程的同步。

(1) 代码域同步。用Monitor类可以同步静态/实例化的方法的全部代码或者部分代码段。不支持静态域的同步。在实例化的方法中, this指针用于同步;而在静态的方法中, 类用于同步。

(2) 手工同步。使用不同的同步类 (诸如WaitHandle, Mutex ReaderWriterLock, Manual ResetEvent, AutoResetEvent和Interlocked等) 创建自己的同步机制。这种同步方式要求你自己手动的为不同的域和方法同步, 这种同步方式也可以用于进程间的同步和对共享资源的等待而造成的死锁解除。

(3) 上下文同步。使用Synchronization Attribute为Context BoundObject对象创建简单的自动的同步。这种同步方式仅用于实例化的方法和域的同步。所有在同一个上下文域的对象共享同一个锁。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visual Basic.NET的多线程机制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多线程的使用方法。Visual Basic.NET支持加强的、多线程开发模型, 它使开发者迅速拥有了开发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能力。实现需要并发执行的应用程序, 尤其对于大部分时间被阻塞的程序段多线程技术是最佳选择。总之, 了解和掌握多线程技术会对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很大的作用。

摘要:线程是操作系统分配时间的基本实体, 可由系统调度的一个最简单的代码单元, 采用多线程技术的应用程序可以较好地利用系统资源。用来创建和维护线程的基类是system.Threading.Thread类。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线程以执行与该进程关联的部分程序代码。

关键词:线程,同步,数据,程序

参考文献

[1]苏葆光, 王渊明.VB.NET下多线程技术的实现[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7

[2]程伟, 肖文教.Visual Basic.NET的多线程机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11

[3]欧广宇, 邓桂英.多线程技术基于VB.NET的实现[J].微机发展.2004.11

上一篇:HRB400下一篇:初中英语: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