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移动模型

2024-05-21

社区移动模型(精选九篇)

社区移动模型 篇1

我国移动终端设备和3G网络逐渐普及, 基于移动终端的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时空,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学习为目的在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的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活动, 加强学习者的交流,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交互性, 增强个性化认知, 促进远程教育, 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不能紧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 不能适应人们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的学习需求。目前有关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率很高, 无线通信方便, 研究高职教育中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构建, 对于有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技术, 拓展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一、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述

虚拟学习社区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 的概念是由霍华德·莱茵戈德 (Howard Rheingold) 较早提出, 他把其定义为在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 是人们带着情感进行平等和公开的讨论, 从而形成了个人关系网络。在国外, 虚拟学习社区的项目有不少, 如CSILE、Lab Net、School Net、Teacher Net等。它们的思想基本都是将不同地域的师生和专家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建立相应的学习资源, 提供助学讨论空间, 形成一个虚拟学习社区。在我国, 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从2001年起开始出现, 自2003年后逐步兴起, 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张志新等对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中, 统计了相关各类期刊论文和博硕学位论文, 以及研究专著和各类课题。国内的相关平台有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团队的智能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西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北京师范大学Web CL网络教学平台等。

在我国教育界, 普遍认同虚拟学习社区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 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 也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的一个学习环境, 是数字化学习的平台, 无疑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有力补充。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目前尚没有统一定义。结合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的特征,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就是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基础, 利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设备技术, 建立起来的可以让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移动学习平台。学习者和助学者围绕共同的学习主题聚集在一起, 建立学习共同体, 形成新的学习组织,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采用交流、讨论、分享、协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移动学习,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形成虚拟社会关系网络。

二、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一) 不受时空限制

传统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虽然使得学习者的学习在时空的局限上得到了改善, 但仍受计算机网络因素的制约导致带来诸多不便。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不论身处何地, 不论是白天晚上, 只要有可上网的移动终端设备, 学习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进入社区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情感交流, 与老师、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 分享学习心得, 实现高度互动, 大大拓宽了学习者的学习范围, 是对正式学习的很好补充。

(二) 资源和社会建构化知识共享

社区学习者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偏好, 学习者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既是学习资源的使用者, 也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资源, 同时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与其他学习进行讨论, 或将学习的领悟、心得、经验与他人分享, 共同建构社会性知识并在社区中共享。其他学习者能够在社区中分享到这种社会建构知识, 体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融合, 进而加深社区中彼此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 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 个性化学习

在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 学习者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学习者按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进度、学习节奏、自己的学习意愿选择学习资源, 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讨论主题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交流。

(四) 目标和规则明确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共同体, 有其明确的组织目的和经学习者共同协商建立起来的社区规则。社区的组建目的是学习, 因此进入社区的成员都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有共同的知识情感需求。大家共同遵守社区规则, 尊重他人的成果, 分享知识, 为更好地建设学习社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五) 交互快捷方便

学习者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进行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内学习资源的学习, 也可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之间的快速交互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者除了个体学习, 还可与社区中的其他学习者开展协作交互学习, 增加个体新知识, 改善认知结构,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则, 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共享平台, 有利于社会建构化知识产生和分享, 实现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的认知结构和自主学习体系的双重提高。

三、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 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 并演化出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 以自我学习为主, 不依赖教师的知识传授, 要有极强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内容并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在学习中无形地构建了新的知识意义, 对原知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形成自己的认知, 传播知识意义。每个学习者都主动学习和构建, 通过双向交互从其他学习者处得到了帮助和提高, 这正是学习共享的意义所在。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移动学习的虚拟平台,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者在一定的移动学习情境下, 自主学习以及同其他学习者共同协作学习, 获取知识,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构建新的知识意义, 帮助学习者认清学习内容所表达的事物特征、规律、事物间内在联系, 形成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二) 协作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主要是个体学习, 除此之外还有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就是协作学习的具体体现。在社区学习的学习者间, 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采用交流对话、讨论等形式深入研讨。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总结的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与探讨, 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学习, 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移动学习的特点既方便个体自主学习, 更方便小组讨论式进行协作学习。个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更容易得到解决, 拓宽了思考问题的思路, 同时增进了小组成员的情感。

(三) 非正式学习理论

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正规学校接受的学历教育以及工作中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是指正式学习外的, 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地点进行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知识学习和传递, 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安排、自我管理。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 学习变得不只是在学校的事情, 而是随时的、终身的, 这些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因此, 非正式学习无处不在, 已融入人们的生活。

移动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都可方便学习的条件, 这也决定了移动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非正式学习的过程,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为这种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学习资源和环境, 更利于非正式学习的积极开展。

四、高职教育背景下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设计

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已具备移动终端设备,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移动通信技术都已具备, 硬件环境都基本到位, 达到了构建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硬件环境。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 利用率非常高, 但主要不是用在手机的基本功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上, 而是充分发挥了手机的智能功能和娱乐功能, 甚至影响到课堂的正常教学和身心健康。如何在已有的教学质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拉回到学习上, 将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多发挥在学习上, 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移动学习正好可以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建立移动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为学生的移动学习提供系统的学习平台。

(一) 社区模型设计

建立移动虚拟学习社区除了移动终端硬件设备和移动网络这些硬环境, 还需要移动学习支持平台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这些软环境。移动学习支持平台需要有平台软件、移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服务、资源服务、交互服务等, 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给予评价。具体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系统架构设计

根据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要求, 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 需要有友好的界面呈现, 能发送、接收数据, 操作方便。本文提出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架构, 包括表示层、网络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 (见图2) 。

表示层用于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 交互式操作, 使用方便, 能够输入数据和显示数据。网络层为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接入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平台, 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技术支持。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学习社区的所有功能, 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 响应并完成学习者提交的请求, 将请求结果返回给学习者。数据层用来保存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系统中的数据, 负责对数据的读写操作。学习资源、用户学习记录及学习服务信息等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 用户在客户端所做的操作基本都要涉及到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读写。

(三) 社区功能设计

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和模型分析, 本系统的功能可设计学习资源、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学习管理、服务中心 (见图3) 。

学习资源模块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课件、学习案例等。学习者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是学习资源的使用者, 也是提供者。有好的学习的资源也可上传, 大家共建共享优质学习资源。

学习中心是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学习者可在线学习, 经过阶段性学习后可以在线测试, 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在线笔记功能, 学习者可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记录学习心得和理解体会、学习总结, 留下学习的过程, 不断进步。

交流中心提供给学习者间进行交流、讨论、协作学习的汇集中心。可以即时交流, 也可发贴至论坛, 大家跟贴讨论。有问题可提出疑问, 教师、同主题学习人、不同学习主题但感兴趣的学习者均可回复。

学习管理模块中由学习者制定个体的学习计划, 跟踪每次的学习过程并记录, 针对学习计划和记录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评价结论给出合理建议, 督促学习者按时学习。

服务中心规定了进入社区的学习者需遵循的一些规则, 便于管理。对不了解社区系统使用方法的, 可查看帮助手册引导学习者顺利学习。另外, 对社区中的新增资源、活动公告等服务给出及时公示, 方便学习者及时了解和参加。

五、结束语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加快了移动学习的进程, 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学习方式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建立了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构建了适合高职教育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 对模型中的系统架构和社区功能进行了阐述。下一步把此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通过开发技术变为现实以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 将是研究的重点。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成为研究热点。将移动虚拟学习社区这种非正式学习形式应用于高职教育中, 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 应从移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研究入手, 构建高职教育背景下的移动虚拟学习社区模型, 并给出系统架构和具体功能。

关键词:高职教育,移动学习,移动虚拟学习社区,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张立国, 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 2009 (4) .

[2]王陆, 杨卉, 董乐.网络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与应用[J].天津电大学报, 2001 (3) .

[3]张志新, 刘静, 郑勤华.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 2014 (3) .

[4]袁宇翔.基于SmartF ox Server的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6) .

[5]赵妍.当今虚拟学习社区的现状及反思:游戏化虚拟学习社区的建构[J].科教纵横, 2011 (9) .

社区移动模型 篇2

(一)PEST分析

1.政治环境

从20世纪末到现在,政府对通信行业一直实行适度、有序的竞争政策,在法制建设、互联互通、资费政策的执行、电信的普遍服务机制、网间结算政策的制定和尽快出台等方面,为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与竞争,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提供了更加权威的依据。

政府一方面积极支持通信产业的发展,充分鼓励竞争,另一方面加大了宏观监控力度,主要通过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限制不正当竞争;确定互联互通规则,保证平等接入和信息流动的畅通安全;实行资源的集中统一调配和监督使用,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和用户权益保障制度,监督管理企业的市场行为等方面,逐渐加大了力度。特别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以国办发75号文件和信部政453号文件,加大对运营商监管的执行力度和监管范围,涉及代理商、资费、合作伙伴、服务、业务流程、技术和设备标准、互联互通、码号资源等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方面,使运营商的经营行为相对比较规范。

与此同时,政府为鼓励和扶持运营商后进入者的发展,在移动通信行业一直实行不对称管制,对中国移动的主要竞争对手一一中国联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促进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成长。

2.经济环境

在中国移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环境表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无形的市场经济规律作用逐渐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和开放经济己经形成,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二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我国GDP年平均增长9%,电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三是社会用于通信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显著增加。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给企业和人们的好处正在得到更加广泛的确认,因此,各家企业用于电信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显著增加。而我国的物价和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降低了投资和融资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长期的低利率,这也促使了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电话用户和手机用户也连年大幅增长。在经济环境方面,对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和转型会造成影响的主要有:①中国市场开放力度加大;②社会消费能力增强;③社会文化环境的逐步形成,手机文化、短信文化、互联网文化等;④技术环境复杂多变,多种技术和标准共存。3.社会环境

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人们逐步接受和认识了“信息社会”的概念,“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信息社会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们对于信息消费的态度和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反映,客观上也对电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我国人口众多,电话普及率相对发达国家还很低的实际,为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有利于电信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通信的需求量迅速扩大,需求内容也更加广泛,具有个性化、人情化的电信增值业务普遍受到欢迎,如移动数据业务、电子商务、宽带互联网业务等。消费者的通信需求带动了通信产业向服务业、娱乐业等多个行业的渗透,信息时代特有的“信息文化”正在逐步形成。4.技术环境

在中国移动持续快速发展的几年时间内,通信技术的演变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通信网与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呈现“三网融合”的趋势,以宽带、分组交换为主要特征的IP电话技术、软交换技术逐渐取代电路交换,对传统话音业务的分流作用十分明显;IPTV,Wi-MAX,SKYPE等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通信产品的多元化。过去几年,在通信技术发展领域,发生了以下显著变化: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概念的提出。在计算机网络看来,下一代网络是以高带宽以及IM为基础的NGI(下一代互联网);在传输网络看来,下一代网络是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以及GFP(通用帧协议)为基础的智能光网络;在移动通信网络看来,下一代网络是3G(第三代移动通信);在电话网看来,下一代网络是指以分组交换和软交换为基础的电话网络;在电信网络层以下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来看,下一代网络在网络层以下将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构建。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是指以软交换为代表、能够为公众大规模灵活提供视讯、话音、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以分组交换为业务统一承载平台,传输层适应数据业务特征及带宽需求,与通信运营商相关,可运营、维护、管理的通信网络。NGN是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通信网络的融合,是IP网络和光网络的融合,是可以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是业务驱动的网络,是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的网络,是基于统一协议的、基于分组的网络。NGN技术包含了电信网络各个层面的新技术,主要包括软交换、MPLS,E-NUM等技术。经过几年发展,基于语音的软交换技术相对较成熟,己经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应用,其优势己经有所体现。NGN在标准上已有很大进展,厂商已推出相应产品,国内外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是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目前NGN从信令系统到体系结构都还需要逐步完善和成熟,AP工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之中。所以NGN的标准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NGN标准研究以及试验仍然是当前业界战略性趋势。

对通信行业发展前景影响巨大的还有工Pv6技术及工Pv6相关标准的制定,智能光网络(ASON)技术,城域网技术,宽带接入技术,万兆以太网技术,以及视讯技术的发展等。

(二)五力模型分析

1.竞争对手分析

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目前电信市场上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参与竞争。由于管制政策上仍然存在不对称,以及相关运营商的违规和恶性竞争,使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处在非常激烈的阶段。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经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重组,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大部分通信的主要业务,中国的通信行业,尤其是3G业务,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趋势。另一方面,入世后发达国家的电信通讯公司也将陆续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电信业的潜在进入者。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服务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因此也将成为中国移动发展的一个潜在的有力的竞争对手。以上这些,将给中国移动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3.替代品的威胁

作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通讯手段,移动通信业务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完善的替代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未来诸如网络通信等通讯手段,可能成为潜在的替代品,对现行的移动通信技术构成威胁。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由于中国政府的管制政策和中国特定的市场现状,供应商只能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公司选择,所以这种相对集中的买家格局决定了中国移动的主导地位,卖方侃价空间非常有限。消费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提高,更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意识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通信业务的逐步渗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移动的垄断地位,消费者如今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有了初步的侃价能力,并且在逐步提高。

(三)SWOT分析

1.优势

(1)随着3G业务的扩大,中国移动的发展向各个经济领域渗透,各项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使移动用户逐渐摆脱了电话用户的单一角色,带给最终用户的是全新体验,带给整个移动通信业的则是产业格局的重新塑造。

(2)中国移动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完善产品体系,面向集团客户/行业客户较早的推出了完备的集团标准化产品和行业应用,并且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使得移动公司在市场已占有一定份额,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3)中国移动的基础设施,即网络系统性能良好,不管是移动网络覆盖率还是其质量,都遥遥领先于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使得移动公司更加具有竞争力。(4)另外,优质的客户服务业使得移动公司赢得了大量用户的好评,良好的口碑让移动公司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慌不乱,为公司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公司推广其3G业务铸造了良好的平台。

2.劣势

(1)中国移动的技术相对落后,与联通的WCDMA技术相比,移动的2G网络面临巨大的挑战。

(2)作为老牌的国有企业,中国移动的管理相对滞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不符合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2.机遇

(1)目前,移动电话的人口普及率还较低,仍然面临着高速增长的、以话音业务为主的用户需求。从1997年开始,中国移动通信通信用户的增长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表现的最为突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超过固定电话的用户增长量。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来自移动通信业务快速发展和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影响正在强有力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通信业务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2)世界范围内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即将形成,并在未来十年内迅速发展,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支持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建设;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再有第二代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的转移过程中,对中国移动运营商和制造厂商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3)3G的商业应用同时激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截止到今年9月份,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统计已经达到1.92亿人,比去年增长了62%。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3G业务不仅在通讯产业是大力推广的一年,更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也逐渐融入。虽然,当前3G虽然与国外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相对于我国当下的国情来说,确是最好的切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3.威胁

(1)通讯技术上的威胁。3G时代,移动的通讯TD-CDMA技术是完全自主研发的,相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技术优势并不明显。T与联通的WCDMA和电信EVDO相比,TD最大的困难就是成熟度不够,系统产品和手机都不够成熟。

(2)3G网络不稳定,技术不成熟。TD网络的同频干扰问题是影响网络质量的最大问题,而这类问题就连国际厂家也完全没有经验,只能中国移动自己逐渐积累经验将问题解决。(3)其他两大运营商高端机型的威胁。比如联通版的IPHONE。在3G时代,移动通讯的服务应该更注重服务的品质而非对象的数量。中国移动缺少类似IPHONE这样的高端明星终端,在高端用户市场上面临不小的威胁。

(4)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没有一个品牌可以保证自己永远立于第一的位置。虽然移动在过去一家独大,但由于3G时代的来临,面临的竞争环境也不同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竞争对手的不断壮大,很难保证消费者对移动的品牌忠诚度始终如一。

(5)竞争机制的完善使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即中国电信、连通、网通等竞争对手将日益强大。且政府不会允许行业垄断过度,移动作为目前中国通信领域最为强大的巨头,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将有可能面临被拆分的威胁。

1.P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2.E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3.S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4.T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市场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背景。

社区移动模型 篇3

“化学平衡移动”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尽管对此内容讲授得很充分,耗费时间很长,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仍然觉得“理论性强,思维难度较大,理解透彻较为困难”;教师尽管对学生进行了多次和较长时间的训练,但学生仍然在分析、解决平衡移动问题时感到困难、抽象,力不从心。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如何把这些笼统、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直观,以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如何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平衡移动问题,等等,是笔者近年一直研究的课题。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进行分析和讲解,是其中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思维模型的研究

(一)传统教学思维模型的不足

化学平衡的移动,就是改变外界条件,破坏旧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1]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图1[2]的思维模型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此思维模型只有“二态”——旧平衡态、新平衡态,故暂且命名为“二态”模型。笔者发现,此“二态”模型应用在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为:“旧平衡态”过渡到“新平衡态”的中间过程比较笼统、抽象,学生较难把握,易被“改变条件”所迷惑,对“改变条件后隐藏着的各种变化”不能很好地挖掘,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显然,很有必要建立一种具体、形象、直观的思维模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二)建立新的、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三态”模型

“三态”模型,就是为弥补“二态”模型的不足而在其“二态”(“旧平衡态”与“新平衡态”)之间虚拟、假设出一种特殊过渡状态——“瞬间态”,从而形成“三态”分析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思维模型。所谓“瞬间态”,就是旧平衡在改变条件的瞬间,平衡还来不及移动时的状态。“三态”模型如图2所示。

“旧平衡态”到“瞬间态”由改变条件的瞬间造成,此时平衡还来不及发生移动。平衡发生移动实则始于“瞬间态”,终于“新平衡态”。

“三态”模型中标注的有关量可以是:浓度、体积、压强、温度、物质的量、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等。其中,“瞬间态”的量由“旧平衡态”的量与“改变条件”的量两部分复合而成。

“三态”模型能变“二态”模型的笼统、抽象为具体、形象。在教学中只需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某个或某几个有关量分别在“三态”模型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增大、减小或不变),就能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成功解决有关问题。

三、“三态”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便于深刻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勒夏特列原理是“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内容为: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只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才能帮助他们熟练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1.如何才算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

在教学中用“二态”模型来考察勒夏特列原理,学生往往对“改变条件”与“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分辨不清,理解模糊,但用“三态”模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三态”模型中,勒夏特列原理实际是针对“旧平衡态”与“瞬间态”而言的,是通过比较“旧平衡态”与“瞬间态”之间的某个量(浓度、温度、压强等)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改变条件后,只有导致“瞬间态”的浓度、压强、温度中的某一量真正比“旧平衡态”增大或减小了,才能算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才“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如果表面上改变了某个条件,但实际上并不造成“瞬间态”与“旧平衡态”之间浓度、压强、温度的不同,则不算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不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例如,反应2A(g)+B(g)?2C(g)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达到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4mol。现在恒温恒压的前提下“改变条件”:将平衡混合物中A、C减少1mol ,B减少0.5mol。这种“改变条件”算不算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呢?

在教学中若以“二态”模型来考察,很容易得出“既然是改变了条件(A、C减少1mol,B减少0.5mol),那肯定是改变了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的错误结论。但若改用“三态”模型来分析,便能排除干扰,看清真相(见图3)。

算不算是“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要通过比较“瞬间态”与“旧平衡态”的浓度大小来回答。“瞬间态”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3mol、1.5mol、3mol,“旧平衡态”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瞬间态”A、B、C的物质的量之和是“旧平衡态”A、B、C的物质的量之和的倍,故恒温恒压下“瞬间态”的容器体积亦应是“旧平衡态”的倍,用c=n/V进行计算,得知“瞬间态”A、B、C的浓度分别与“旧平衡态”A、B、C的浓度对应相等,即浓度不改变,且已知温度和压强亦不改变,故不算“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不发生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有关量将如何变化?endprint

勒夏特列原理告诉我们: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这种改变”,但不能“抵消这种改变”。有些同学对此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且看教学中如何用“三态”模型来直观地表示这个问题(图4为增大某一因素后“三态”有关量的变化、图5为减小某一因素后“三态”有关量的变化)。

从图4、图5可以看出,增大(或减小)某一因素后,“瞬间态”的有关量(浓度、压强、温度等)比“旧平衡态”增大(或减小)得很多,平衡移动后,“新平衡态”的有关量虽然比“瞬间态”减小(或增大)了,但不会恢复回“旧平衡态”,仍然比“旧平衡态”大(或小),只是增大量(或减小量)变少了一些而已。所以说,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这种改变”,但不能“抵消这种改变”。因此,“新平衡态”的相应量应介于“旧平衡态”与“瞬间态”之间,即量的关系是:“旧平衡态”<“新平衡态”<“瞬间态”;或“瞬间态”<“新平衡态”<“旧平衡态”。

(二)便于系统总结和深刻理解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各种方法

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究竟有哪些方法?在教学中只须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三态”模型,便会发现,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实际就是任意“二态”的比较,即只需比较任意“二态”之间的某个或某几个有关量的大小,便能成功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这为我们系统总结更多判断方法,并从一定高度上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任意“二态”共有3种组合:“旧平衡态”与“瞬间态”、“瞬间态”与“新平衡态”、“旧平衡态” 与“新平衡态”。据此可总结出5种判断方法(见图6)。

1.“旧平衡态”与“瞬间态”之间的判断方法

方法1:勒夏特列原理

在“三态”模型中的实质:

如前所述,是通过比较“瞬间态”与“旧平衡态”的浓度、压强、温度中的某一量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

方法2:化学反应速率角度

在“三态”模型中的实质:

通过比较正、逆反应速率由“旧平衡态”变为“瞬间态”的变化程度的大小,进而推知“瞬间态”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若“瞬间态”的正反应速率>“瞬间态”的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若“瞬间态”的正反应速率<“瞬间态”的逆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若“瞬间态”的正反应速率=“瞬间态”的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2.“瞬间态”与“新平衡态”之间的判断方法

方法3:化学平衡常数角度

在“三态”模型中的实质:

通过比较“瞬间态”的浓度商Q与“新平衡态”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当“瞬间态”的Q <“新平衡态”的K时,平衡正向移动;当“瞬间态”的Q >“新平衡态”的 K时,平衡逆向移动;当“瞬间态”的Q =“新平衡态”的K时,平衡不移动。

例如,对于某一吸热反应,处于旧平衡态时,浓度商本来等于化学平衡常数,升高温度后,虽然“旧平衡态”变为“瞬间态”时浓度商保持不变,但“旧平衡态”转为“新平衡态”时化学平衡常数却变大了(变大了的平衡常数显然应是“新平衡态”的平衡常数,须用“新平衡态”而非“旧平衡态”的平衡常数来与“瞬间态”的浓度商进行比较判断),导致Q

方法4:同种物质前后量的比较

平衡发生移动实则始于“瞬间态”,终于“新平衡态”。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同种物质在“瞬间态”与“新平衡态”之间的量的变化(变多、变少或不变)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如,反应aA(g)?bB(g)在一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此时平衡将如何移动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气体B在“瞬间态”与“新平衡态”之间量的变化来判断(见图7)。

“瞬间态”、“新平衡态”气体B的浓度分别是50%cB、60%cB,而容器体积均是2V,用公式n=cV进行计算,得知平衡从“瞬间态”移动到“新平衡态”时气体B变多了,故平衡正向移动。

3.“旧平衡态”与“新平衡态”之间的判断方法

方法5:同种物质前后量的比较

通过比较同种物质在“旧平衡态”与“新平衡态”之间量的变化(变多、变少或不变)也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例如在图7中,我们亦可通过比较气体B由“旧平衡态”变为“新平衡态”时量的变化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因为“旧平衡态”、“新平衡态”气体B的浓度分别是cB、60%cB,而容器体积分别是V、2V,用公式n=cV进行计算,得知“旧平衡态”变为“新平衡态”后气体B变多了,故亦可推出平衡正向移动。

(三)便于突破解题上的思维障碍

在习题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运用“三态”模型来分析平衡移动问题,那么一些抽象、复杂、疑难的问题将变得形象、简单、直观,从而有利于突破解题上的思维障碍。这是“三态”模型最能凸显应用价值的一个方面。

例 在温度为t℃、压强为1.01×106Pa的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内,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A(g)+B(g)?3C,测得此时c(A)=0.022mol/L;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2.02×106Pa,第二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0.05mol/L;若继续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4.04×107Pa,第三次达到平衡时,测得c(A)=0.75mol/L。则下列关于C物质状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C为非气态

B. C为气态

C. 第二次达到平衡时C为气态

D. 第三次达到平衡时C为非气态

解析:此题看似复杂、抽象,但运用“三态”模型能很好地突破思维障碍(见图8)。

压缩容器使压强由1.01×106Pa增大到2.02×106Pa,“瞬间态Ⅰ”的容器体积应是“旧平衡态”的倍,故“瞬间态Ⅰ”的c(A)应是“旧平衡态”的2倍,为c(A)= 0.022mol/L×2 =0.044mol/L,又知“新平衡态Ⅰ”c(A)=0.05mol/L,且“新平衡态Ⅰ”与“瞬间态Ⅰ”的容器体积相等,可知“瞬间态Ⅰ”变为“新平衡态Ⅰ”时气体A的物质的量增多了,故推知平衡逆向移动。因为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根据勒夏特列原理,逆向移动方向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应大于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故物质C只能是气态。继续压缩容器使压强增大到4.04×107Pa,得“瞬间态Ⅱ”,“瞬间态Ⅱ”的容器体积应是“新平衡态Ⅰ”的倍,故“瞬间态Ⅱ”c(A)应是“新平衡态Ⅰ”的20倍,为c(A)=0.05mol/L×20 =1 mol/L,比“新平衡态Ⅱ”的c(A)=0.75mol/L大,且“瞬间态Ⅱ”与“新平衡态Ⅱ”的容器体积相等,可知“瞬间态Ⅱ”变为“新平衡态Ⅱ”时气体A的物质的量减少了,故平衡正向移动,气体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应大于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推知物质C应为非气态。答案:CD。

四、教学反思

为什么我们会普遍感到“化学平衡移动”知识抽象?笔者认为,这与传统的“二态”模型有相当大的关系。具体地说,“二态”模型的笼统、抽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抽象。倘若在教学中能用形象、直观的“三态”模型来分析、讲解,那么“化学平衡移动”的抽象将不复存在,学习知识将变得简单易懂。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教学中运用“三态”模型,可以说是抓住了“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的关键,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笔者曾在高二重点班的“化学平衡移动”教学中仅运用“二态”模型,而在普通班中运用“三态”模型,两班对比,效果迥异。重点班学生普遍反映知识抽象、思维难度较大;而普通班学生反而觉得直观易懂、学好并不是很难。这证明“三态”模型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二态”模型。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三态”模型,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不失为“化学平衡移动”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2.

社区移动模型 篇4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微机电、通信和传感器三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计算机与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采用固定的传感节点收集数据,无法满足未来微型、高移动的应用需求,也无法满足某些需要移动节点的应用,比如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追踪病人的心跳情况等。节点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同时引进移动节点还可以拓宽网络空间的采样能力,因而通过增设一些功能更为强大且可移动的节点构成的多层移动传感网络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介绍移动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而介绍一种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模型,并研究网络结构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1 相关工作

多层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包含大量的物理结构或功能不同的节点。其中,一般的传感节点功能简单,主要用于数据的感知和生成;另外一些功能相对强大的节点充当网络中的数据收集者并承担数据的转发任务。

将移动节点作为Sink进行数据收集已有一些研究,Shah[1]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体系结构用于在低密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收集感知的数据。被称为MULE的Sink通过不停的移动来接近传感器节点以接收数据,得到的数据临时存储在该移动Sink中,待到靠近接入点时将数据传送至接入点。MULE的移动是随机的,且没有考虑网络的覆盖率和生命周期。Lang Tong提出一种SENMA(Sensor Network with Mobile Agents[2]网络模型,网络中具有两种节点:传感器节点和移动代理节点。移动代理节点功能更强,且能在整个传感器网络中移动。移动节点不需要时刻与传感器节点通信,只有当需收集数据或进行网络维护时才工作。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数据处理、接入处理、数据转发传输和路由维护等工作都由移动节点来完成,而移动节点的能量可以补充,以减轻网络的能量负担,提高网络的生存周期。但并没有考虑网络中代理节点如何获得优化的移动轨迹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其能量消耗,且若在网络中采用多个代理节点进行收集时,它们之间如何进行整体地协调控制。在文献[3]中,作者根据移动节点的功能不同,将移动性无线传感网络分为普通节点移动型和代理节点移动型两种网络模型,并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2 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及约束条件

为提高无线传感网络的网络性能,解决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能量、通信和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的缺陷,采取多层移动节点的网络结构,有利于降低节点处理能力,保证传输可靠性,提高网络整体性能。在多层结构的移动传感网络中,节点按处理能力不同分三层:传感节点S(Sensor)、移动聚集节点Sink和控制节点C(Control)。三层节点处理能力依次增强,复杂度依次增大,相互协作完成无线传感网络任务。其中,S节点功能最低,随机部署于监测区域内,用于数据的感知和生成,它可以固定,也可以随环境漂移;Sink节点功能较强,充当网络的数据收集者,将集中后的数据传输至控制节点,初始随机部署,受控移动;控制节点C相当于基站,它的分布取决于监控区域的大小。

约束条件:(1)传感节点S之间不发生通信,将数据直接传送至Sink节点;(2)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3)网络拓扑在一定区域内,S节点可随机移动,但不超过拓扑范围。

本文主要研究位于第二层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3 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模型

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初始随机部署后,定位计算出所有Sink节点的位置坐标。提出一种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分区控制Sink节点的移动策略模型。

3.1 Delaunay三角剖分

Delaunay三角剖分[4]作为计算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结构,它表示空间点集之间的邻近关系,在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城市规划、环境控制、几何数据压缩、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与二维平面内任意离散点集所有可能形成的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r Irregular Network)相比,Delaunay三角网在满足以下性质上最为出色[5]:

(1)唯一性:Delaunay三角网是唯一的;

(2)空外接圆特性:Delaunay三角网内任一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包含离散数据域内的其它点;

(3)最大最小角度特性:Delaunay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角度是最大的。

由于Delaunay三角网的最优特性,决定了它是二维平面三角网中唯一的、最好的三角网。Delaunay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角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Delaunay三角网是“最接近于规则化的”三角网。因而本文提出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Delaunay三角剖分,分区控制Sink节点的移动策略。

3.2 Sink节点的分区移动策略模型

考虑部署在一个有界凸区域R上的sink节点集合(标记为F),首先将Sink节点作为Voronoi产生点,得到R的唯一Voronoi划分。通过连接Voronoi图的所有相邻Vornonoi多边形的Voronoi产生点,即可生成其对偶Delaunay三角剖分。

图一为随机分布在100×100封闭矩形区域R内的10个节点形成的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示意图,其中,红点处代表节点的位置,黑线表示区域R的Voronoi划分,蓝线表示区域R的Delaunay三角剖分。

在这里可以看到,Delaunay三角剖分形成点集的凸壳,边界部分没有进行划分。为了更好地对边界区域进行划分,我们定义边界节点对其包含的目标区域边界作垂线,称为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如图一所示,其中虚线为边界节点对其包含的目标区域边界所作的垂线段。

移动聚集节点Sink功能较强,配备GPS定位系统。初始随机部署后,定位计算出所有Sink节点的位置坐标。进而以Sink节点为产生点进行有界Delaunay三角剖分,将区域划分为规则化的更小区域,每个Sink节点支配其对应的Delaunay三角区域,收集区域内S节点的数据信息。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

4 结束语

本文研究多层移动传感网络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每个Sink节点支配其对应的Delaunay三角区域,局部移动接收S节点的信息。在S节点发生随机移动时,Sink节点仍能维持与节点S的连通性以收集传感节点的感知数据。下一步研究在该移动策略模型下的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区域移动路径。

摘要:本文结合未来传感网络发展方向,研究多层移动传感网络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控制策略。首先介绍移动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而介绍多层移动传感网络结构模型,研究网络结构中移动聚集节点Sink的移动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剖分的Sink节点移动控制策略模型。

关键词:移动传感网络,移动策略,Delaunay

参考文献

[1]R.C.Shah,S.Roy,S.jain,and W.Brunette“.Data MULEs:Modeling a three-tier architecture for sparse sensor networks,”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nsor Network Protocols and Applications,SNPA2003,Anchorage,AK,2003:30-41.

[2]Lang Tong,Qing Zhao,Adireddy S.;Sensor net-works with mobile agents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03.MILCOM2003.IEEE Volume1,13-16Oct.2003Vol.1(s):688-693.

[3]郑杰比,唐碧华,等.移动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J].信号与系统,2006,(07):32-34.

[4]周培德.计算机几何——算法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移动就业”的理念、模型与实施 篇5

一、“移动就业”的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普及,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收发电子简历等环节一般都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实现的, 而用人单位也习惯于依靠计算机网络发布用人信息和网罗人才。数字化的就业环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和招聘成本, 提高了办事效率, 然而, 计算机不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 网络终端在空间上也是受限的, 人们上网的机会仍然受到限制, 而且很多毕业生为了寻找工作机会四处奔波, 其活动场所经常变化, 多处于“移动”状态。因此, 毕业生迫切需要一个“随时、随地、随身”都可以获取、处理和使用就业信息甚至与用人单位实现“面对面”洽谈的就业环境, 我们把在这种环境及其中发生的就业行为称为“移动就业”。

“移动就业”是毕业生实现轻松就业的需要, 更是信息时代的呼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 给“移动就业”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

具体说来, “移动就业”是指毕业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 (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 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就业的求职方式, 它是以移动短信、移动彩信、移动邮箱、WAP、低资费通话和3G平台为载体, 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定制就业信息、移动就业网、手机就业指导报、手机邮箱等模式, 提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有效地沟通桥梁, 让毕业生能够真正及时接收到丰富的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 低资费与用人单位沟通, 以及实现移动收发电子简历和随时视频洽谈。“移动就业”除了数字化就业的共享性、交互性、高效性等基本特征之外, 还具备了其特有的优点:毕业生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前, 不用“守株”就能“待兔”, “随时随地随身”地获取到就业信息, 甚至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洽谈, “移动就业”能够完全为毕业生解除对计算机的依赖。

二、“移动就业”的基本模型

从通信技术角度, “移动就业”主要是依托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 毕业生使用移动就业终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实现就业信息的获取以及与用人单位、学校的交互, 其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 “移动就业”的基本模型包括:移动就业终端、无线移动就业网络和就业资源信息中心。

1. 移动就业终端

我们认为移动就业终端应该具备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的特点。从移动就业终端的特征来看, PDA、智能手机和普通手机是移动就业终端的首选。在这三种设备当中, PDA和智能手机之间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 PDA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智能手机上, 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通话功能外, 还具备了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等功能。对于普通手机而言, 它与智能手机的最大区别在于智能手机具有开放的软件系统, 可以根据需要安装和删除软件, 而手机的内置软件是固定的, 不能随意安装和删除。然而, 普通手机由于其低廉的使用成本和巨大的普及度则有着其他终端无可比拟的优势。

2. 就业资源信息中心

提供充足且适合不同毕业生的就业资源是保证“移动就业”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移动就业”的基本模型中,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就业资源信息中心来存放丰富的就业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管理程序, 以声音、文字、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就业资源, 如:招聘信息、招聘会信息、最新公告、就业指导等。另外, 就业资源信息中心应该能够通过就业资源管理系统对丰富的就业资源进行分类、处理和整合, 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就业资源。

3. 无线移动就业网络

无线移动就业网络是移动就业终端用来向就业资源信息中心发出请求或接收就业资源, 以及实现与互联网无线连接的通信渠道。无线移动就业网络是移动技术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制约”移动就业”发展的瓶颈。3G的全称为3rd Generation, 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相对第一代 (1G) 和第二代 (2G) , 第三代无线网络系统是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通讯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未来3G甚至4G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 将会给“移动就业”搭建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移动就业”可以实施的形式

1. 利用手机短信服务, 定制毕业生就业信息

毕业生通过手机、计算机以及其他方式将个性化需求传输到就业资源服务器上, 就业资源服务器根据毕业生的需求,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将符合请求的就业资源以短信的形式再发送给毕业生, 通过这个过程, 可以实施个性化的招聘信息定制, 实现就业信息大规模的量身定制和从“一对多”到“一对一”的转变, 真正做到“我给的是你想要的”、“不是你跟信息走, 而是信息跟你走”。此外, 也可以利用短信平台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 接收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及时为他们解决身边的就业困惑, 从而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

2. 利用手机上网服务, 浏览就业网站

对于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就业”来说, 毕业生是被动地、定时地获取符合定制条件的有限就业信息, 不能实现移动就业终端对就业网站的实时浏览, 也很难实现多媒体就业资源的传输和显示。而利用手机上网服务的“移动就业”则能让毕业生主动地、随时地获取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就业信息, 实现“就业信息, 尽在‘掌’握”。随着通信芯片和DSP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协议的推出, 移动通信协议将得到很大改进, 通信的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基于手机上网服务的“移动就业”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3. 利用手机绑定邮箱服务, 实时接收电子邮件

得到心仪的招聘岗位后, 毕业生一般需要给用人单位发送一份电子简历, 面对稍纵即逝的就业机会, 到处可见为制作、发送电子简历和等待用人单位回复而到四处寻找计算机的毕业生。我们可以为每一位毕业生配备一个手机邮箱, 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收发电子简历, 与此同时, 电子简历中大量的表格、图片等复杂的必要信息均可通过手机邮箱来查看, 让收发电子简历完全摆脱了对计算机的束缚。此外, 手机邮箱名称与手机号码相同, 实现了信息归一化管理, 极大的方便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通信。

4. 依托手机彩信新媒介使毕业生感受到“就业指导, 就在你身边”

彩信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基于彩信新媒介, 我们可以以就业指导手机报的形式周期性地为毕业生提供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技巧、文件政策资讯等多方面的就业指导信息。

5. 低资费通话, 实现高效率就业

该项服务是由中国移动公司提供的最优惠的电话资费, 让没有工作的毕业生减轻就业经费负担, 最大程度地降低就业成本, 助毕业生求职一臂之力。

6. 利用手机3G服务, 实现就业视频洽谈

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 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利用3G业务对多媒体的支持功能开展很多动态的业务, 如制作、发送视频简历, 实时远程面试等等, 更加方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可视化沟通, 让毕业生在手机上实现就业的全过程。

移动电子商务模型构建研究 篇6

如今,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国原有的商业格局。首先是互联网的出现, 使电子商务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一定地位, 后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将人们带入一个移动电子商务时代。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移动商务的商业应用也在不断创新变化, 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消费理念和方式。因此, 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领域。

1 移动电子商务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希望摆脱固定的互联网终端束缚, 随时随地连接网络, 以满足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获取信息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如今, 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由于手机通信资费的下调,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从2008年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移动通信进入3G网络时代后, 移动手机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随着2014年4G牌照的发放, 移动电子商务步入高速发展期。如今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频率越来越高, 与之相对应的, 使用电脑的频率逐渐下降, 这种习惯的变化逐渐改变了传统电子商务, 使之朝着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从2012年开始, 我国使用移动智能手机终端的用户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到2013年底,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 000亿余元, 说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纵观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 安全与隐私。传统的电子商务为有线方式, 可以利用完善的密码技术实现可靠的认证, 安全性较高, 从而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一定可信度。但在现有移动电子商务中, 更多的是使用移动终端, 使得安全性大大降低。因此, 隐私保障对于移动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2) 移动终端的便利性。在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 要想实现商务活动的普及, 需要普及移动终端, 才能保证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 因此必须推动无线终端各项功能的开发; (3) 网络速度。高速网络也是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一项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处于上升趋势,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信用缺失、商业模式不清晰、移动支付体系不完善、交易安全缺乏保障等, 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2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参与者

移动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其中的各种参与者也有变化。与传统电子商务不同的是, 移动运营商占据了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核心地位。其中的具体参与者如下:

(1) 移动网络运营商:在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中, 移动网络运营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其为用户提供网络保障从而实现网络接入, 这样用户才能使用各类通信业务以及电子商务各种相关业务, 这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移动网络运营商是处于内容服务提供商与移动用户两者间的重要参与者。目前, 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 (移动、联通、电信) 都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移动通信网络, 这些设施奠定了运营商在移动电子商务行业里的主导地位;其次, 运营商拥有大量用户资源以及手机业务门户, 在移动电子商务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在各项商务活动中具有很强的控制权。

(2) 平台提供商:平台提供商也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参与者, 其自己建设开发并自主经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并通过此平台进行交易活动。但该平台与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存在一定区别。

(3) 内容/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能够作为一种重要的参与者, 是因为其拥有电子商务内容的版权, 是信息创造的起源。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在各个平台上为移动用户提供与移动电子商务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分发。

综上述,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各参与者关系及其构成模型如图1所示。

3 移动电子商务模型构建

移动电子商务模型有很多种, 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移动电子商务参与者, 本文主要选取了3种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和比较讨论, 分别为以自主建立交易平台的平台提供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型、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型、以提供各项数据和信息的内容服务提供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型。

模型一:以平台提供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在该模型中占据核心地位, 由于平台是其自主建立并经营的, 因而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多个运营商提供业务链入服务。例如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BREW业务平台, 就是以自己的业务平台为基础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平台提供商通过积极拓展业务服务, 并不断丰富服务种类和内容, 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平台用户访问量的目的。移动运营商只是作为普通参与者提供接入服务, 并从中收取一定接入费用。

模型二: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由移动运营商管理和维护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能利用其拥有完善的用户资料之便, 与用户进行多方面接触。在电子商务中, 最先由移动用户发出服务需求, 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 从而省去银行的参与。这种模型有多种实现方式, 如手机钱包服务, 就是由移动运营商提供的一个业务平台, 该业务平台不仅范围广, 而且使用方便, 能够为移动用户提供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入方式, 并具有计费安全、支付快捷等特点。手机钱包服务中最典型的应用有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门户。在该模型中, 移动运营商通过控制移动网络平台, 在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模型三:以内容/服务提供商为核心的移动电子商务。这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电子商务模型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型, 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让移动用户利用手机上网, 通过登录各种业务平台如淘宝、聚美优品等网站进行商务活动。在该模型中, 电信运营商只是作为提供商务活动的一种通信管道, 从中收取一定通信费用, 其本质还是类似从前的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的传统电子商务, 只是模型由固定转变为移动的。

4 移动电子商务模型构建的启示

通过对比以上几种商务模型, 可以看出不同模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点但也都存在一定缺陷。对比发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因此, 必须对移动商务进行不断的思考和创新, 才能使其平稳快速地发展。

(1) 重新定义商务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关系。确认我国移动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的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其对行业链的整合能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同时, 加强移动运营商与移动终端制造商、平台供应商的合作, 实现各参与者角色的创新, 从而将各参与者之间关系由原先的不良竞争转变为相互协作关系。本文介绍的几种移动电子商务模型中, 都是由重心不同的参与者进行主导的, 这些参与者企业为了各自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利益, 相互间有着激烈竞争关系, 这对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无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要实现移动电子商务模型创新就要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 与内容服务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移动终端制造商、支付服务机构等以恰当方式深化合作, 才能促进移动电子商务更好地发展。

(2) 构建完善的业务体系。要大力发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 需要不断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移动电子商务的成熟业务类型, 来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业务体系。业务体系中的对象有多种, 如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娱乐服务及应用服务等。

5 结语

随着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商务世界也在被逐渐改变, 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同的电子商务参与者进入这个新平台。拓展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务, 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本土优势, 并借鉴其它国家成熟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类型, 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需要充分结合电子商务的各项特征, 发挥手机的移动性优势, 突出业务特色, 充分营销, 以形成巨大的移动商务市场规模。同时, 要重视移动运营商的重要作用, 促进移动电子商务中所有参与者的相互合作, 逐渐建立起适合我国实情的移动电子商务体系, 促进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巍.基于位置服务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 :172-174.

[2]王建军, 张召蒲.移动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J].研究前沿, 2006 (1) :63-65.

[3]彭强.3G环境下基于价值链的移动商务商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Adhoc网络节点移动模型综述 篇7

现有的Ad hoc网络节点运动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实体运动模型 (Entity Mobility Model) ;另一类是群组运动模型 (Group Mobility Model) 。实体运动模型描述了单个节点独立运动的情况;而组运动模型则描述一组运动相关的节点组的运动情况。下面对这两类模型分别介绍。

一、实体运动模型

1.1随机行走移动模型 (Random walk) [1]

这种模型反映的是一种完全不可预测、没有规律的一种极限运动模式, 它是一种类布朗运动。在这种模型中, 节点从当前位置移动到下一个位置时, 在[0, 2π]的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方向, 在[Vmin, Vmax]内随机的选择一个速度, 然后运动一个固定的时间或者一段固定的距离。在运动到仿真区域的边界时, 节点发生反弹, 以和入射角大小相同的角度继续运动。随机走动模型是一种无记忆的运动方式, 因为节点当前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完全独立于先前的移动速度和方向, 因而会使网络中的节点产生不现实的运动方式, 如突然停止或急转, 不符合实际应用的情况, 不利于网络仿真。目前这种模型已经被淘汰。

图1是一个节点以随机行走运动模型在1000×1000的区域内运动, 根据节点的运动数据用NS2软件中的gnuplot工具画出的运动轨迹。

1.2随机路点移动模型 (Random Way Point Mobil-ity Model)

文献[1]中描述此移动模型为:节点首先在当前位置停留一段随机时间Tp∈[Tmin, Tmax], 然后在场景内随机选取一个位置作为目标位置, 并以随机选定的速度v∈[Vmin, Vmax]向该目标位置移动。节点到达目的地后再随机停留一段时间Tp, 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RWM移动模型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运动规律, 具有很好的现实性, 且简单易于实现, 所以成为事实上基准移动模型, 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然而, RWP存在两个问题: (1) 平均速度逐渐降低。文献[2]中通过仿真发现, 若采用RWM模型, 则节点平均速度随着仿真的运行逐渐降低。 (2) 节点稳态分布不均匀。文献[3]通过仿真发现, 当Tp为0时, 10m×10m方形场景内100个节点按RWM模型移动得到的稳态分布具有非均匀特性。当平均停留时间Tp变长时, 节点的稳态分布趋于均匀。文献[11]给出了一种防止节点速度衰减的方法。

1.3随机方向移动模型 (Random Direction Model)

RDM模型是一种在自组网的仿真中经常普遍采用的移动模型, 在文献[4]中为解决邻节点个数波动而首次提出。该节点移动模型的定义是在运动区域内随机找一个点S作为起始点, 从 (0, 2π) 随机均匀选择一个方向, 按照预先定义的速度, 一直走到该运动区域的边界点D, 然后保持静Tpause时间, 再以D作为新的起始点S重新选择一个方向Y一直走到该运动区域新的边界点D, 然后保持静止Tpause时间, 如此反复。

在文献[5]中, 对Random Direction节点移动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给出了Random Direction节点移动模型在一维和二维的空间概率分布函数的公式, 认为运动节点空间的分布在二维坐标下出现中心概率密度小, 边缘概率密度大, 且具有圆对称的非均匀分布等特点。文献[7]中推导出了Random Direction节点移动模型在三维空间概率密度函数。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其存在着固有的缺点就是:边界现象。即由于节点都是碰到边界才一变向, 这样会出现节点在边界处聚集, 其与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不是很符合, 尤其是并不是每个节点都碰到边界才会变向, 而是在运动中每个时刻有可能变向。近年来主要是考虑对这种模型的改进。

图2是一个节点以随机方向移动模型在1000×1000区域内运动的运动轨迹。

1.4 Gauss Markov Model (GMM)

由于随机路点移动模型和随机方向移动模型等模型没有记忆性, 会导致急停、急转弯等不合理的运动情形, 高斯马尔可夫模型 (Gauss Markov Model) [6]中节点新的速度和新的位置都与此前的速度和位置有关, 所以弥补了这方面不足。但是这种模型的实现比较复杂, 所以应用不是很广泛。

该模型通过一个可调的参数来适应随机性程度不同的情况。起始时, 每个移动节点被赋予一个速度和方向, 每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隙n, 每个节点的速度和方向就会发生更新。节点在第n个时间间隙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第n-1个时间间隙的速度和方向和随机变量, 具体由下式给出:

其中, sn和dn是移动节点在第n个时间间隙新的速度和方向, α (0≤α≤1) 是控制随机程度的变量, 是速度和方向的平均值, sxn-1和dxn-1是服从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当α=0时为完全随机运动, α=1时为匀速直线运动。

二、群组移动模型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运动形式只能用群组移动模型来描述, 如行进的士兵队列, 围捕罪犯等。常用的群组移动模型有:

2.1追逐移动模型 (Pursue Mobility Model) [9]

这种模型用于模拟现实生活中多个移动个体共同追逐目标节点的运动模式, 例如警察追逐在逃的罪犯, 士兵追击敌人等。在追逐移动模型中, 每组节点中都有一个特殊节点, 它是组中其它节点追逐的目标。该目标节点按照RWP模型移动。在该模型中, 节点位置的更新按照以下方程进行:

式中acceleration (target-old_position) 是被追逐节点的运动信息, random_vector是每个节点的漂移量。如图3所示, 在该模型中, 追逐节点的运动受到了限制。图中, 黑色节点是被追逐的节点, 白色节点是追逐节点。

2.2参考点组移动模型 (Reference Point Groupmobility Vector model, RPGM) [6]

这种模型如图4所示, 每一个群都有一个群首作为参考点 (RP, Reference Point) , 群内其它节点的运动以群首的运动为参考, 在群首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基础上, 叠加一个随机的偏移量, 作为自己的速度和方向, 即

式中, 0≤SDR、ADR≤1, SDR、ADR分别是速度、角度偏移率。它们用来控制群组成员的速度和方向与群首节点的偏移程度。max_speed和max_angle是群组成员能够获得的最大的偏移量。

RPGM模型是应用较多的群组移动模型。通过编写C++程序来产生这种模型的场景文件, 在产生这种模型时, 首先要产成群首的移动, 群首的运动是个体移动模型 (一般选择RWP模型) 。这种模型的参数包括, 群的个数、每个群内的节点数、仿真时间和区域、群首与成员之间速度和方向的分离度。图5是四个群每群十个节点, 按照RPGM模型运动时, 在NS2中的仿真时的场景。

2.3游牧团体移动模型[1]

游牧部落移动模型 (Nomadic Community Mobility Model) 描述的节点移动情景就像远古的游牧部落从一个领地到另一个领地一样。这种模型代表着一种移动节点的整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在一个群体内部, 各个节点保持着自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内部做个体的随机运动。

如图6所示, 与队列移动模型相比, 在这种模型中所有的节点有一个共同的参考点, 而在队列移动模型中每个节点有一个参考点。因此, 在游牧部落移动模型中节点运动所受的约束较小。

2.4队列移动模型[8]

队列移动模型在一些搜捕工作中是很有用的。节点的运动情况如图7所示。在初始时给定一个运动的参考坐标线, 每个移动的节点置于坐标线上的参考点 (图中的小圆点) 附近, 节点允许在参考点周围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运动。该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一排士兵在搜索敌人的时候, 往往是沿着一个方向进行的, 但士兵在行进的过程中, 又可以有一定的位置偏移。在地震或火灾发生现场的救护工作也有类似的运动情况。

2.4队列移动模型[10]

队列移动模型 (Column Mobility Model) 描述的是一队移动节点在一条线周围运动的情形。如一排士兵在搜索敌人时, 往往是沿着一个方向进行的, 但士兵在行进的过程中, 又可以有一定的位置偏移;在地震或火灾发生现场的救护工作也有类似的运动情况。

如图8所示, 在初始时给定一个运动的参考坐标线, 每个移动节点置于坐标线上的参考点 (图中的小圆点) 附近, 节点允许在参考点周围以一种随机的方式运动。每个节点新的参考点由下式给出:

式中old_refrence_point是移动节点以前的参考位置, advance_vector是预先定义的步进量, 它用来描述参考坐标线的运动量。

摘要:在移动Ad hoc网络仿真研究中, 节点移动模型直接决定了网络的拓扑结构, 进而影响网络性能的评估, 基于合理的节点移动模型的仿真结果才真实可靠。介绍了目前Ad hoc网络仿真研究中所应用的移动节点模型。

关键词:Ad hoc网络,节点移动模型,网络仿真

参考文献

[1]Vanessa Ann Davies.Evaluating Mobility Models Within an Ad Hoc Networks[z].The Faculty and the Colorado School, 2000.

[2]王兵, 朱翠涛.机会式网络中节点移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光通信研究, 2011, 164 (2) :57-59

[3]Yoon J K, LIU Min2yan, Noble B.Random waypoint considered harmful[C].Proceedings of the22nd Annual Joint Conference of theIEE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ocieties (INFOCOM’03) , SanFransisco, California, USA, Apr.2003:1312-1321

[4]Blough D M, Resta G, Santi P.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ong-run nod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J].Wireless Net2works, Special Issue o‘nModeling&Analysis of Mobile Networks, Sep.2004, 10 (1) :543-554

[5]Elizabeth M Royer, P Michael Melliar-Smith, Louise E Moser.An analysis of the optimum node density for ad hoc mobile networks.IEEE Int’l Conf on Communications, Helsinki, Finland, 2001

[6]陈培菊, 唐伦, 陈前斌.车载自组织网络中基于运动状态的簇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 2013, 39 (3) ;87-92

[7]时锐, 杨孝宗.自组网Random Direction移动模型点空间概率分布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 41 (7) :1166-1173.

[8]Liang B, Haas Z J.Predictive distance2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PCS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EE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NFOCOM’99) , New York, USA, Mar.1999:1377-1384

[9]Camp T, Boleng J, Davies V.A survey of mobility models for ad hoc network research[J].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WCMC) , Special Issue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Research,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2002, 2 (4) :483-502

[10]王继良.状态转换和事件触发的机会网络节点移动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3, 776 (01) :102-104

吉林移动手机办公系统模型设计 篇8

经过数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 吉林移动已经具备了NMS、BOSS、OA、MIS等信息处理系统, 涵盖网络、计费、财务、物供及日常办公处理等主要业务部门, 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信息化基础。特别是OA、MIS、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等面向全省每一位员工的信息化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率, 改善了企业沟通与协作环境, 而且强化了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由于企业信息化应用已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以及员工交流与协作的各个方面, 员工的生活与工作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员工希望能及时了解到企业最新的信息、对需要紧急处理的公文或邮件及时答复, 他们希望在会议, 候机、候车或差旅途中能以方便的方式打开文件 (邮件) 予以处理, 不受场地或电源的限制;他们也希望能在日常活动时, 随意查阅、批复相关的信息, 避免打开计算机等繁复的操作。显然, 满足这些需求的最便捷手段莫过于移动电话。

手机作为个人应用最广泛的平台, 未来将作为个人信息终端, 承载着个人和企业商务交流的巨大作用, 如果吉林移动能够以此为契机, 通过本次手机办公系统搭建可扩展的无线业务应用平台, 逐步将手机办公进行应用深化和外部扩展, 则可以提早占领该市场, 拓展增值业务, 提升市场占有量和回报率。

因此, 吉林移动公司现在开始建设“无线应用”系统, 通过将OA以及统一信息平台等功能“无线化”, 在无线数据增值业务方面提早介入, 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设原则

根据吉林移动的规模及实际需要, 无线应用平台系统的网络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长远发展需求, 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充分考虑成熟软件、拥有高可用性及方便的扩展性;应用软件采用成熟的软件, 系统内核稳定可靠, 功能上可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

在具体实施上, 则应根据实际需要分期配置、分期实施、逐步扩展, 保证信息系统建设不同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 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投资回报。因此它必须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 标准化

吉林移动手机办公平台从应用功能、内容组织、界面风格、上下贯通、左右互联、网络支撑、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 都必须遵照标准化原则, 统一规划, 规范建设。

● 集成化

手机办公平台不是独立的系统, 它实现企业内部的应用系统在手机端应用延伸的集成。

● 快速部署

手机办公平台作为原企业内部应用的衍生, 接入平台应在尽量少修改原企业系统的情况下可快速扩展和部署, 保持原应用系统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降低衍生成本。

● 简单易用

手机办公平台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简单的操作、方便用户上手, 保证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经过培训而快速使用。

● 适应性

要求手机接入平台能够适应目前的主流终端设备。

三、建设目标

手机办公系统做为企业信息化手段的延伸, 能够通过手机、PDA等无线终端设备访问企业内部信息系统。

● 实现与统一信息平台系统的统一登录管理;

● 实现待办/待阅查询和浏览;

● 实现公告信息查询与浏览;

● 实现信息速递的查询与浏览;

● 实现企业通讯录查询与分级浏览, 并能够在线发送邮件或短信;

● 实现文公文内容及处理意见查询与浏览, 实现流程处理过程查阅。

● 实现公文文件的审批。但对于文件的起草、归档, 编号等环节不要求实现手机操作, 对于文件的修改不要求在手机上完成;

● 实现常用文件附件 (Word、TXT、HTML、EXCEL、PDF) 文本内容的查看;

● 实现邮件的查阅, 回复、发送、查找、更新列表;

● 充分考虑中后期应用, 预留接口;

● 其他适当扩展功能, 例如WAP中可以扩充结合通讯录打电话、可以扩充天气预报、航班查询等功能。

四、手机办公系统的功能架构设计

根据吉林移动公文办公系统的使用习惯, 我们把手机办公系统的使用功能设计为与办公系统尽量一直的风格, 又因为手机终端屏幕显示有限, 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按键较小因此操作步骤尽可能简化、降低传输压力提高传输效率。

1.手机办公系统的各子模块的功能架构设计

(1) 登录认证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在登录认证子模块主要实现用户身份输入并与OA系统主服务器进行身份鉴权。在此模块还设计了用户登录的一些系统配置参数界面, 可以对系统环境参数进行初始设置并保存在手机终端的配置文件中。

各操作环节功能如下:

●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此功能环节展现出手机办公系统用户名和口令输入对话框, 用户在对话框内完成手机办公系统用户名和密码的输入。

● 登录:在此功能环节完成手机办公系统与OA主服务器间身份验证动作的触发, 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后触发首页展现, 用户身份验证失败后触发错误提示。

● 重新填写:在此功能环节完成对用户名和密码输入对话框的内容清除, 光标返回用户名输入对话框准备重新接受用户输入。

● 系统配置:在此功能环节完成手机办公系统登录环境设置和保存, 在系统配置中可以设置手机办公接入的IP地址和服务端口号, 在提示设置中可以设置返回手机办公系统是否需要提示。

● 退出:在此功能环节完成手机办公系统整体程序在手机终端退出动作。

(2) 待办工作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待办工作是手机办公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模块, 由于吉林移动目前的待办公作分为“待办公文”和“待办业务”两种文体而手机办公系统出于方便用户操作角度考虑将在“待办工作”模块中集中展现这两种待办工作。具体功能设置如图2所示。

● 待办列表: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登录用户所有“待办公文”和“待办业务”的发送时间、文件题目信息并按照文件发送时间逆序展现。

● 详细信息: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的标题、文件类型、当前环节、发送人、发送时间、附件情况等详细情况信息并展现。

● 正文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的正文信息详细并逐屏展现。

● 意见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处于其他处理环节的其他用户填写的处理意见信息和签署时间并展现。

● 流程跟踪: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所有处理环节的名称、处理人、到达时间等信息并展现。

● 填写意见: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的常用处理意见或提示用户在自写意见对话框中填写自写处理意见信息并展现。

● 获取后续处理路径: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后续提交路径信息并展现。

● 获取候选人: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提交候选人信息并展现。

● 附件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办工作附件信息并展现。

(3) 待阅工作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待办工作是手机办公系统中重要的功能模块, 由于吉林移动目前的待办公作分为“待阅公文”和“待阅业务”两种文体而手机办公系统出于方便用户操作角度考虑将在“待阅工作”模块中集中展现这两种待办工作。

● 待阅列表: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登录用户所有“待阅公文”和“待阅业务”的发送时间、文件题目信息并按照文件发送时间逆序展现。

● 详细信息: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工作的标题、文件类型、当前环节、发送人、发送时间、附件情况等详细情况信息并展现。

● 正文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工作的正文信息详细并逐屏展现。

● 意见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工作处于其他处理环节的其他用户填写的处理意见信息和签署时间并展现。

● 流程跟踪: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工作所有处理环节的名称、处理人、到达时间等信息并展现。

● 已阅工作: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已经处理结束的阅办工作信息并展现。

● 附件察看: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工作附件信息并展现。

(4) 公司公告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公司公告是向特定用户群体发布的公司信息, 因此只需要向用户展现公告的正文和附件内容, 不需要用户处理。

● 公告列表: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登录用户所有待阅公告的标题、公告分类、发送人、发送时间和附件情况信息并有序展现。

● 公告信息: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选择待阅公告的正文和附件的内容详细情况信息并展现。

(5) 电子邮件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电子邮件是办公自动化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因此电子邮件子模块也是手机办公系统中重要建设内容。

● 未读邮件列表:在此功能环节获取用户所有未读电子邮件题目、发件人和发送时间信息并按照发送时间顺序逆序展现。用户选择阅读的邮件后展现邮件的标题、发送人、发送时间、摘要、正文和附件情况。用户可以对选择的电子邮件进行回复、转发处理。

● 发送邮件:在此功能环节提供用户编写电子邮件的环境, 用户可以撰写电子邮件的收件人地址、信件主体、信件正文进行发送。

● 查找邮件:在此功能环节对用户的收件箱按照标题、发送人、发送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进行邮件查询。

(6) 通讯录子模块内部功能架构设计

通讯录子模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查询工具。

● 通讯录列表:在此功能环节获取公司通讯录信息并按照组织结构层级顺序展现。

● 查找邮件:在此功能环节对通讯录中的信息按照关键字进行查询。

2.手机办公系统功能键的设计

选择功能操作键, 将产生一个“请求”, 发送到手机办公系统, 手机办公系统将根据请求的类型, 发送所请求的最新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一键即达”的功能键选择, 单一功能只需按键一次即可达到目标, 系统具备 (不限于) 以下类型的功能操作键。

● 首页键:在手机办公系统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选择该功能以便回到系统的主操作界面。

● 上一页:向手机办公系统发送请求以获取当前页上一页的信息, 手机办公系统获得该请求后, 应从后台应用系统中获得最新的页面信息并发送给手机终端。

● 下一页:向手机办公系统发送请求以获取当前页下一页的信息。

● 后退:用于返回至上一处理“节点”。

● 返回:“返回”键不同于“上页”键, “返回”并非返回至上一显示的页面, 而是返回至上一处理节点。例如在文件处理的“查看正文”环节选择了“流程跟踪”, 当希望从“流程跟踪”中退出时, 可以选择“后退”直接返回到“查看正文”环节。

● 退出:用于释放占用的手机办公系统资源, 退出与手机办公系统的连接。

● 查看正文:选择该功能, 向手机办公系统发送请求:请提供文档内容。用于文件处理处理时, 打开文件的正文。

● 查看意见:选择该功能向手机办公系统发送请求, 请提供处理意见。用于文件处理过程, 选择查看针对该文件的各处理人意见。

● 填写意见:选择该功能用户可以浏览并选择存放在手机内存中的常用意见, 如果常用意见中没有合适的条目, 用户可以在常用意见中手工录入相应的内容并保存, 要求系统提供是否保存成功的提示。

● 提交处理:用于文件流转处理。选择该功能时, 向手机办公系统发送请求, 请提供文件处理流程的下一节点。

● 确认:选择该功能, 激发选定的功能键按钮, 进行相应的操作。

● 帮助:选择该功能, 系统能够调出帮助的界面, 提供给用户友好的帮助内容。

● 流程跟踪:用于查阅事务处理的进展情况。

● 附件查看:查看经过转化抽取的附件文本内容。

● 发送邮件:撰写并发送邮件。

● 查找邮件:根据标题、姓名、日期查找邮件。

● 查看备注:查看备注意见。

3.手机办公系统快捷键的设计

为了方便操作, 针对J2ME版本手机办公系统应用, 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快捷键”操作方式。根据需求可以设计如下三种快捷键。

● 在各个操作屏幕中对应各个操作键的快捷操作方式 (一般以0~9数字表示) , 即不需要移动光标, 直接选择对应的数字键激发相关功能。

● 以手机固定键位对应的“快捷键”, 例如“#”快捷键, 在手机已联入系统的情况下, 选择该快捷键, 将激发相应的后退功能。

● 帮助功能:手机能够在联入系统的情况下, 在任何位置选择特定键 (例如“0”) 能够调出帮助界面。

针对WAP版本手机办公系统, 暂时不要求系统作快捷键对应, 所有功能操作通过“链接”进行服务操作。

4.手机办公系统错误提示和交互提醒设计

所有出错页面能给出简洁、友好的错误原因说明或者提示信息, 指导用户进行正确操作。

所有牵扯到重要应用的操作, 例如“提交”等功能需要给出“确认”, 待用户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5.手机办公系统附件处理设计

由于文件附件格式多种多样, 且手机终端支持的件格式十分有限, 本期实现的内容暂不要求直接打开附件的操作, 附件不做实体数据传送, 只在在附件显示项目中只显示对应的附件名称和附件格式, 对一些特定的文件类型 (例如DOC/TXT/HTML/PDF/EXCEL文件) , 系统能将其特定的内容抽出并转换为适宜格式文档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终端。

6.手机办公系统认证和加密设计

手机办公系统能够和现有的LDAP结合进行系统用户认证并够实现用户名和密码输入的认证界面, 能够实现数据的传送加密。

7.系统平台设计

要求能够符合目前主流的运行模式、提供J2ME和WAP两种方式。

其中WAP方式要求很好的兼容性, 能够实现对WAP1.2.1和WAP2.0的兼容。系统运行平台要求支持目前主流的Windows、Linux、Solaris、AIX等操作系统。

系统应用服务器要求支持WAS、Weblogic、OC4J、TOMCAT等。

8.接口设计要求

保证接入不同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接口的标准化、接口的统一性, 手机办公系统采用信息交换方式与各个业务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一期系统因为目前只使用Domino的OA系统, Adapter部署比较简单, 考虑到未来的业务扩展, 可以使用EDI和ESB系统实现接口模型。

● 支持时时通讯调用, 支持Http/Https;

● 应用之间的调用全部通过信息交换服务进行;

● 请求发起端、请求接受端与信息交换服务之间使用的协议可以不用保持一致;

● 信息交换服务需要支持文本格式和二进制两种数据传输模式;

● 信息交换服务可以比较方便的扩展为支持其他数据通讯协议。

● 路由器, 是信息交换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件, 实现信息的自动转发, 发送方无须知道接收方的具体位置, 只需要知道接收方的名称就可以直接通过Router把信息发送到指定的位置。

9.页面及编码设计

页面上所有的汉字文字均使用中文简体字。

页面字符编码采用UTF-8编码方式。

页面图显示采取像素图格式显示。

五、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用户价值动态分析模型 篇9

1传统的用户价值分析模型

传统的互联网用户价值分析模型主要有RFM模型和CLV模型。RFM是由Hughes于1994年提出的价值分析模型, 该模型利用三种指针:最近购买日 (Recency) 、购买频率 (Frequency) 及购买金额 (Monetary) , 以判断顾客的价值模型是衡量客户价值和客户创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为一般的顾客交易数据库中都可以萃取出这些信息, 因此RFM模型成为目前最常用的顾客机制分析方法之一。CLV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顾客终生价值, 是指顾客一生 (或相当长) 的时间内对于企业的利润价值。顾客终身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又称顾客生涯价值, 指的是每个购买者在未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 顾客对于企业利润的贡献也可以分为导入期、快速增长期、成熟 期和衰退期, 从而对处于不同价值周期的用户进行分析。目前也有将RFM和CLV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互联网用户价值分析的模型, 但是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具有的终端、网络以及复杂的服务特性, 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移动互联网用户价值动态分析模型

2.1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特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由于独特的移动性和网络特性, 使其具有比传统互联网用户更多的价值分析特性。

(1) 终端特性:

任何一个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候, 必然是同一种终端绑定在一起的, 因此就具有了终端价值。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的类型主要包括不同的手机, 平板电脑, PDA, 电视机顶盒等移动终端。不同终端的使用者都包含着不同的隐性价值。

(2) 网络特性: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有2G网络发展到3G网络, 网络的接入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同网络的使用者也有着不同的价值特点, 接入速度较高的用户对于需要带宽较大的服务具有较高的价值。

(3) 地理位置特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明显的一个特性就是其地理位置特性。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对服务提供商, 尤其是服务的区域性比较强的服务提供商有着较大的价值差异。

(4) 服务特性:

针对不同的服务, 相同的用户也具有不同的价值特性。因此在分析用户价值的时候需要根据服务做差异性分析。

(5) 传统的互联网特性:

移动互联网用户同传统的互联网用户一样, 具有很多相同的价值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等。

2.2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分析方法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价值由初始价值和用户行为价值两部分组成。用户的初始价值在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之初即可产生, 由用户的包括终端特性、网络特性、地理位置特性、服务特性等因素决定。对于每种服务, 每个用户均有一个初始价值。

用户的行为价值由一系列的用户访问行为组成, 每次用户的访问行为可以用一个三元组表示 (type, time, tvalue) 。

type表示服务的分类, 指该行为所对应的服务的类型。

time表示该行为发生的时间。

tvalue表示该行为对服务的贡献价值评估, 为-100-100之间。

最直观的计算用户行为价值的方法是将所有的三元组累加求均值, 然后根据不同的服务做分类, 给出一个针对不同服务的用户的多边形价值矩阵 (v1, v2, v3……, vn) , 如图1所示。即针对不同服务i, 其价值undefined。

但是这种计算方法缺乏一定的动态性, 每次计算用户价值的时候必须重新计算全部的用户行为数据, 在计算效率和工程实践中缺乏可行性。因此需要一种动态的计算用户价值的方法。

2.3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动态分析模型

2.3.1 模型总体结构

总体结构分为两部分, 会话价值计算子系统和用户当前价值计算子系统, 如图2所示。在会话价值计算系统中, 将用户一个会话的一系列行为进行一次与用户自身价值相关的一次估值, 得出会话价值。在当前价值计算子系统中, 将当前价值对自身价值进行修正, 从而得出用户的当前价值, 供决策者参考。

2.3.2 会话价值计算子系统

根据会话期间的用户行为三元组 (type, time, tvalue) 可以得出用户的会话矩阵, 矩阵的每一行表示用户对应的使用服务i的数据。

undefined

其中的参数说明:value+:会话时间内所有正价值的平均值;value-:会话时间内所有负价值的平均值;t+: 会话时间内tvalue>=0的次数;t-: 会话时间内tvalue<0的次数。

这里定义用户当前价值V为0-100的一个衡量标准, 每个用户在进入系统之前都有一个初始值V0, 与用户的若干因素有关, 包括终端因素、服务因素、网络因素、位置因素等。

undefined

其中I为会话价值, Vn-1为用户上一个会话结束前的价值, P和Q为相应的修正因子。将在用户当前价值计算子系统中讨论分析。

在会话价值子系统中, 我们计算的会话价值即为I。在计算I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输入I中的Value+对价值高的用户 (V值大的用户) 影响大, 对价值低的用户影响小。

(2) 输入I中的Value-对价值低的用户 (V值小的用户) 影响大, 对价值高的用户影响小。

(3) 负价值比正价值的影响因子总体上要大。

(4) 累积次数count对value的影响。

(5) 好坏次数的百分比对计算value的影响, 好的次数越多, 增大value+对vlaue的影响力。

I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undefined

其中t+, t-同时为0时, In= 0;g (Vn) 为正向影响因子, h (Vn) 为负向影响因子, |g’ (Vn) }<|h’ (Vn) |。g (Vn) 与h (Vn) 的函数模型如图3所示。

2.3.3 用户当前价值计算子系统

我们需要在该系统中确定影响因子P和Q。在用户当前价值计算子系统中, 输入为会话价值I和用户上一个会话结束前的价值Vn-1.在这个系统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是, 用户的当前价值Vn-1越高, 在计算Vn的时候, Vn-1占的比重越大。

undefined

f (Vn) 是一个关于价值的权重函数范围在 (80-100) 之间, 成正比关系。

undefined

通过对上式求解, 得到该权重函数应为指数形式

f (Vn) =e-λVnλ≥0

在计算出Vn之后即可得到用户的当前价值。用户的当前价值又可以返回到会话价值计算子系统中用户会话价值的计算。根据每一个服务的类型计算出来的用户价值即可作为系统的最终输出供决策者参考。

3实验与性能分析

本实验主要通过对比用户完整的使用数据计算出来的用户价值和用户在某一段时间内切入之后通过动态算法计算出来的用户价值作分析, 证明其准确性。

系统选取某旅游网站移动服务平台的2010年用户在机票预订 (服务A) 、酒店预订 (服务B) 、旅游线路预订 (服务C) 以及微博客 (服务D) 四项服务的使用数据。分析了20位平台用户的使用数据, 通过对用户的每次访问行为所产生的价值进行估值, 同时结合后台系统的审核等功能给出用户每次行为的不同价值, 做为系统的输入数据。普通算法的计算公式, 针对不同服务i, 其价值undefined。通过累计分析求和取均值, 得出20位用户的价值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动态分析模型, 每一天为一次会话周期, 分析出20位用户的当前价值如表2所示。

(1) 可用性分析。

我们用相关系数r表示矩阵之间的差异, 通常|r|大于0.8时, 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通过计算这20个用户价值的相关系数, r= 0.8042。可以看出动态算法和用户真实价值差别不大, 比较真实的反应了用户的实际价值。具有比较强的可用性。

(2) 动态性分析。

选取动态算法中某一用户在2010年各个月份计算出来的不同时段的用户价值和用户当时的真实价值作比较, 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动态算法的前期用户的动态价值和实际价值有一定的偏差, 后期随着获取的用户数据越来越多, 计算出来的动态价值和用户的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并且, 动态算法在计算用户价值的时候仅仅需要计算用户一个会话期间产生的数据, 大大降低了计算的时间复杂度。假设用普通算法分析用户的n次用户行为得出用户价值的时间复杂度为O (n) , 同时假设用户的n次行为平均分布在m个session期间, 则动态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 (n/m) .m的值可以根据实际计算的需求和工程可接受的计算量进行选取。

(3) 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对不同服务的相关性r的计算, 得出r (A) = 0.8782, r (B) = 0.8977, r (C) = 0.7619, r (D) = 0.6386。可以看出系统的性能针对不同的服务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后续工作中需要通过针对不同的服务类型修正其正向影响因子g (Vn) 和负向影响因子h (Vn) , 使其针对不同的服务都有一个良好的分析结果。

4结束语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的终端特性、网络特性以及复杂的服务特性, 传统的用户价值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价值动态分析模型, 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价值, 同时由于模型可以动态、实时的计算出用户的价值, 在保证算法可用性的前提下, 大大提高了其工程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岩, 白硕, 杨志峰, 张凯.网络日志规模分析和用户兴趣挖掘.计算机学报, 2005, 28 (09) :1483-1496

[2]Peter S.Fader, Bruce G.S.Hardie, Ka Lok Lee1.RFM and CLV:Using Iso-value Curves for Customer Base Analysis 2004.

[3]黄聪, 王东.基于RFM分析模式与马尔可夫链的客户行为预测模型研究.情报杂志, 2009, 28 (z2) :143-146

上一篇:文化力与和谐社会建设下一篇:宁波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