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协调发展

2024-06-28

可持续协调发展(精选十篇)

可持续协调发展 篇1

一、绿色餐饮消费中存在的缺陷

1、某种绿色食品消费过度。

绿色食品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有机绿色动植物资源索取量, 破坏生态平衡, 而且助长了人们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近年来, 北京人吃涮羊肉过猛, 而北京流行的绿色食品———涮羊肉的供应基地在内蒙古, 导致内蒙的绵羊牧业过分发展, 影响了草原植被的生长, 加速了草原沙漠化的速度。绿色食品的过量生产和消费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和牧草资源的可持续产生和利用。也许大家应该少吃点涮羊肉, 以减少铺天盖地的沙尘暴。

2、传统饮食中的陋习。

在云南昆明, 某餐馆供应“红烧穿山甲”、“红烧眼镜蛇”, 同时给每位食客面前放了两小玻璃盅白酒, 一盅呈淡红色, 是蛇血酒, 一盅呈浅绿色, 是蛇胆酒。穿山甲主食白蚁, 是白蚁的天敌,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控制白蚁的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 一只体重为3kg的穿山甲, 一次能食白蚁300~400g, 可以保护17hm2的森林不受白蚁危害;食用野生蛇的后果将是助鼠为孽, 危害农作物的生长;饮用蛇血、蛇胆酒可能导致鞭节舌虫病。

3、绿色食品供给缺口很大。

化肥农药在农业增产增收、保护农作物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但对自然环境, 对人体或其他动植物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同时, 食品中对人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超标的事件触目惊心。如, “毒奶粉”事件至今令人心有余悸、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震惊世界;此外, “毒猪肉”、劣质食品充斥市场等事件时有发生。因而, 食品的不安全隐患的增加促进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但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 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绿色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 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 绿色产品生产规模还太小, 绿色食品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 绿色产品品种单调, 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绿色餐饮消费中的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 追求奢侈豪华, 以示炫耀。他们的很多餐饮消费不是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 而是想超过别人, 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商品, 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 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北京安华城酒楼10万元一桌12人用餐筵席, 含芝士煎澳洲鲍、堂煎雪花牛肉等13道菜, 外加两瓶50年茅台、两瓶法国顶级拉菲红酒, 其中的堂煎雪花牛肉, 用料为日本神户一种特别供养的牛, 这种牛需精心饲养, 平时喂它啤酒, 给它听音乐, 还要经常进行按摩, 其价格因此特别昂贵, 一斤肉要千元以上。

5、就餐环境问题。

就餐环境问题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硬件是指饭店的设备、设施等一些具体实物;软件是指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以及在服务过程当中所展现的绿色服务意识等。很多餐厅的就餐环境惨不忍睹, 上面空气不流通, 烟雾弥漫;餐厅地面垃圾满地;餐厅厨房苍蝇横飞, 老鼠乱窜。笔者曾经目睹了某地一个五星级饭店西餐厅自助早餐的水果盘等陈列的绿色食品上爬满了“绿头”苍蝇。据可靠消息, 这些“绿头”苍蝇是刚由浇灌附近新栽的绿色椰林所用的绿肥———人畜粪中的蛆蛹变成的;餐厅餐具消毒不够彻底;餐厅服务人员面部表情冷淡, 还未到营业结束时间竟然在就餐客人旁边扫地, 扫帚扬起的灰尘落入客人的菜盘和汤碗之中, 似乎想将客人尽快赶走, 以达到不推迟下班的目的。餐厅肮脏嘈杂的就餐环境让人心烦意乱, 从而破坏了餐厅优雅的就餐气氛, 降低了客人的食欲和下次再来该餐厅就餐的欲望。

二、基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绿色餐饮体系

1、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以确保绿色餐饮市场的健康发展。2002年8月2日由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绿色饭店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它是按国际标准进行的, 将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绿色饭店标准》严格界定了绿色餐饮标准:一是安全、健康的要求;二是环保的要求。第一, 不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 一次性木制筷子, 减少一次性毛巾使用量;第二, 不出售国家禁止销售的野生保护动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缺陷, 使得政府的宏观管理愈显得重要。

2、餐饮企业内部建立绿色组织结构及绿色管理制度。

绿色餐饮管理不仅需要餐饮企业全体员工有绿色意识, 还需要有有形的具体职能部门来履行绿色管理的职能, 需要设置相应的计划制定部门、执行部门以及监督部门。例如, 设立绿色认证研究部门、绿色产品研发部门、绿色市场开拓部门等, 使企业形成一个绿色管理的网络。制定餐饮业食品安全制度, 并对员工进行有计划、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 改正其不良卫生习惯,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整理与保存;做好餐饮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预防改进、监督防范的内部审核工作;将食品安全发生率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 强化食品安全与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关系。对于自然因素致使食品含有害物质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可通过加强对人们食品安全的宣传, 劝导消费者不购、不吃本身有毒的食品或腐败变质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购、不存、不做、不卖变质有毒、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实行绿色会计, 餐饮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 除了包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外, 还应包括环境污染成本, 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 以便全面监督反映企业绿色管理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进行绿色采购, 优先采购当地有机和绿色食品, 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减少食品的运输距离, 优化食品的包装和运输方式,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食品饮料的制作中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三亚亚龙湾某度假饭店餐饮部每日采购大量的当地出产椰子, 在泳池吧和沙滩吧以椰青的产品出售给游客, 让其品尝透明纯甜椰子原汁和香、甜、嫩俱全的白色椰肉, 使游客享受了当地绿色食品带来的口福。有些饭店为显示对VIP客人的尊重及服务档次, 送入客房的水果常常是剥皮或切片盖着保鲜膜的, 但这种做法是没有绿色意识的, 拼盘中的水果既不便于保存长久, 又不见得卫生, 不能让客人见到来自大自然的天然绿色植物, 远不如两个香蕉、一个芒果、一串葡萄和荔枝来得诱人, 而且省去了保鲜膜的使用。

3、优化餐饮消费的绿色环境因素。

一个良好的绿色饮食环境是餐饮消费的基础, 它不仅关系到涉及餐饮服务的企业自身的生存, 更左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海南三亚某五星级度假饭店高大宽敞西餐厅的两侧, 采用落地可推拉折叠的百叶窗, 每当晴天的时候, 窗门全开, 亚龙湾的草坪、椰林、海浪、仙人掌和紫荆花, 尽在画屏中, 秀色和清香的空气, 令度假游客未饮先醉。餐厅利用热带凉爽的海风穿堂而过, 即起到了给餐厅降温的作用, 替代了制冷空调, 节约了电费, 又带来了充足的氧气和负离子, 使游客置身于天然绿色氧吧之中。

4、建立涉及餐饮企业的绿色文化体系。

餐饮企业绿色文化是餐饮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认同、遵循,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 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 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制度法则、精神面貌等, 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餐饮企业绿色文化既是绿色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餐饮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前提。海南许多饭店的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服是布满椰枝、热带鱼、贝壳等当地野生动植物图案的服装, 它是海南的绿色景观与人类自身相亲相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海南各处的餐厅, 岛服处处张扬着的休闲、奔放、纯净、舒爽、健康, 与这里的蓝天、碧海、阳光、森林浑然一体, 营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化环境。三亚亚龙湾某五星级度假饭店的餐厅牙签套、杯垫、筷子套、点菜单上的标志图案为绿色的椰树和红日, 象征了饭店所处的椰林成阴、天空晴朗的优美绿色自然环境, 该饭店餐饮部经理经常组织员工到附近沙滩拣拾客人丢弃的塑料瓶、废纸等废弃物, 集中处理, 并将相关现场摄影图片及其文字说明张贴于饭店宣传栏, 这在保持海滩清洁的同时, 也有助于培养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晓燕.引“林”入室的西餐厅[J].家庭科技, 2006.2.

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篇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发展既包含经济发展,也包含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

促进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中国目前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出现了“社会发展短腿”现象。

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9岁前演奏乐器可促进大脑协调发展 篇3

在美国认知神经系统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演奏乐器能够加强儿童左右半脑之间的联系,使胼胝体的增长率提高25%。

胼胝体是大脑中联系两个半脑的部分,由神经轴索组成。早在1995年,此项研究报告的作者戈特弗里德·施劳格就发现,7岁前开始练习乐器的职业音乐家的胼胝体更加肥厚。

施劳格及其同事马里·福雅尔和埃伦·温纳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1名儿童进行研究,用这一技术分析他们的大脑。他们在孩子们6岁时进行了第一次研究,又在他们9岁时进行了第二次研究。

在首次研究中,6个孩子持续练习乐器,每周至少两个半小时。在6岁到9岁这几年间,他们的胼胝体的增长率比大脑整体的增长率高25%。而在每周只练习1~2个小时或者放弃练习的孩子身上,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胼胝体增长率。所有坚持练习的孩子演奏的都是钢琴或小提琴,这是两种需要双手协调动作的乐器。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所有练习者身上发现,胼胝体的增长和一项需要连续敲打电脑键盘的非音乐测试中的成绩成正比,即练习乐器可以改善与双手协调动作有关的神经联系。

可持续协调发展 篇4

1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投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随着房地产投资工作的不断提升,逐渐大于国内经济的增长率,巨额的经济利益逐渐促使更多的企业向房地产行业发展, 最终促使房地产的价格的提升。以上就是国民经济在房地产投资总量的影响下出现的情况。当房地产投资分配量逐渐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衡,投资过量就会使得房地产出现泡沫[1]。

(2)房地产投资结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当房地产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就会影响到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和有效性,例如酒店、商场等。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赖于房地产投资得到增加,促使其固定投资得到提升,当房地产投资工作出现变化,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提升。中国经济在增长环境下, 会促使房地产投资发生变化,反过来会促使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

2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对房地产投资的要求

(1)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以开拓融资渠道。以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工作,主要是依赖于政府投资。现阶段, 国家在进行民间融资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民间投资的能力,促使民间的富余资金应用于房地产项目的有效发展。房地产产业作为资金的密集型发展,融资成果和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在实际发展中,民间融资存在一定的要求, 需要经过时间的审核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为了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政府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共同点。 当民间投资者获取了政府许可,则可以有效地促使民间投资工作顺利进行[2]。

(2)理性的房地产投资可以改善区域住房供需结构。中国城镇化建设逐渐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短期的房地产投资工作在宏观政策的影响下,有效地控制了房地产市场环境,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健康有效地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住房工作的有效保障促使其逐渐得到了完善。随着房地产投资的逐渐理性化,住房价格也有所控制,住房的供给情况得到改变。为了促使房地场市场供给结构的完善,需要依据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建设,在完善的规定下, 正确地执行标准化工作,促使住房政策得到落实。

(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引导房地产投资的超前环保意识。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相关工作,对于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房地产商以牺牲环境来获取高额利润,但国家却在未来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付出较多的环境治理费用。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观念, 对房地产开发工作进行有效低规划,防止房地产工作破坏生态环境和农业用地, 对废地进行开发利用,对后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地监控,以此确保其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多,雨后春笋般的建筑物出现在城市中,环境污染的问题随之出现。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建造的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对开发区域进行明确地规划,将环境绿化和生活废物等处理工作融入其中。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为居住者提供有效的公共活动空间, 与此同时,房地产还要与政府进行合作, 依据市场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地管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3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受到部分经济的内部影响和部分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发展运动。同时,不同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增长,很容易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长期的社会市场发展形式来看, 经济内部发展对于经济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经济管理者和建设者依据相关的案例及经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还要创造不危害后代人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源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以后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和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效益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经济的增长情况下,不牺牲环境保护,它是一种以最小的自然环境牺牲获取最大利益的经济增长模式[3]。

当然,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考虑到多样化的影响因素。对于房地产投资而言, 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相关的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资金又是投资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说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将两者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在以往的房地产投资过程中,人们过多地考虑房地产投资工作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意义,却忽略了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性。 房地产投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取了经济的增长,但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房地产投资主要是依据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进行的工作,而房地产投资若是应用这些资源一定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工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房地产投资产业发展的依据,若是一个区域内的房地产投资工作的发展,超过了这个区域对房地产的需求量,那么就会造成这个区域的资金积压,促使其投资工作无法引导区域进行经济增长。若是在投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但影响投资项目,还会影响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也在一定情况上影响着房地产的投资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我国的房地产投资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定位,能够有效地管理调控房地产投资工作。只有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房地产投资工作才能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岩.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J].特区经济,2012,(5).

[2]王蒙.刍议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

八年级地理持续协调发展工业教案 篇5

您教学的好帮手

025-58655366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学生抢答]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阶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阶段。

[出示板书]1.工业: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或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小组活动]汽车轮胎“追根寻源”:合成橡胶工业──石油工业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汽车工业与轮胎制造业相互按比例发展的关系。归纳生产过程的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教师承转]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可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每种类型有哪些工业部门?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的工业──采煤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钢铁工业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汽车工业

[教师承转提问]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各个部门:重工业是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满足生产需要;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大部分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消费品,部分用于生产。[学生讨论交流填写下表]

重工业 轻工业

(用图表形式边提示边回答并填表,知识脉络清晰,比较记忆。)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军人、科学家,分别来评述对工业重要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定义

主要工业部门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性的认识。鼓励学生扮演其他多种角色并谈谈对工业的认识。(角色扮演,使学生把身边的生活引入地理课堂。)

[教师小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出示板书]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调查发现]安排调查内容:工业在所在县区三大产业部门中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板书

二、主要工业地带和工业基地

[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

──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出示板书]1.我国工业分布大势

[教师承转]你能说出沿铁路干线、长江沿线、沿海地区的主要工业城市吗?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你能说出主要能源工业吗?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我国工业的分布图”制作的电脑动画,依次指出京广、京沪、哈大等主要铁路干线的工业城市;黄河、长江沿线的工业城市;沿海的四个工业基地的位置和范围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教师指导]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最为丰富的能源分别是什么? [师生小结]上游──水能 中游──煤炭 下游──石油

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工业分布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那么沿铁路线、沿江、沿海三方面来说,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在哪里?

[学生抢答]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就以沿海地区的辽中南和沪宁杭地区为例,看一看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出示板书]2.区域工业分布类型及特点

[教师指导]案例指导学生读图4.27“辽中南地区”、图4.28“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师生小结]

(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师承转]学生自己分析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条件,总结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工业的分布。

[学生讨论交流]政策、环境、劳动力等。

总结:我国工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因此要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资源,发展工业。【作业设计】

沪宁杭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图的描绘和填注。

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1、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

2、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产业特点、分布及发展方向;收集资料加深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技能,读图、析图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的技能。

3、通过感知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形成地理表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抽象、概括思维过程,形成、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进而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及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布特点及发展方向。【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的图片,“武汉·光谷”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特殊的带“洋”的称号,引入我国工业的发展。

读图课本找出我国解放前后工业产品的增长,了解我国工业品产量的增长和布局的变化。板书:

一、我国工业的发展

讲解:旧中国的工业非常落后,产量少,部门不全,只有几个大城市工业相对发达。如上海、广州,重庆、武汉等。

转承: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收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并作简要解释。学生活动: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资料。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展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从互联上收集资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了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体会到互联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那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有什么特点?分布如何呢?发展方向怎样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内容。板书: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出示课件、提问:“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抢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出示板书]1.高新技术产业

[出示课件、教师承转]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填写下表。

项目 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学生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出示板书]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正在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学生抢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出示板书]3.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

[教师承转]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工业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学生抢答]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教师承转]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问题(1)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问题(2)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题(3)国际互联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

[实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行业成了各路求职人员眼中的“香饽饽”,相比之下,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的吸引力就小多了。在不少人眼中,传统工业“老气横秋”,不如所谓“朝阳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前途。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探讨、教师提示点拨]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缩短一个产品从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周期,保证企业产品能紧跟市场需求。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工业生产摆脱了“找米下锅”的局面。纳米技术在材料、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环境技术使工业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并为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造了条件;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用生物技术、生物医学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高效化,为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学以致用]1992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临沂市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你有什么建议呢?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结]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作业设计】

乾洲教育在线

025-58655366 乾洲教育在线()

您教学的好帮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乾洲教育在线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 篇6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可持续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思考

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因此, 作为人类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系统集成, 作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无疑对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并建立在实用技能人才培养上, 必须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 否则高等职业教育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要更加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要更加开放, 核心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因此, 高等职业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成果, 就是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变革。教育的历史性表明,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 永远是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高等教育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要求的产物。教育的超前性要求, 高等教育不能只是被动地服务于社会, 而是应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的重任。作为高等职业教育, 既要发展快也要发展好, 这既是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眼点, 也是把握和运用高等教育规律,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 只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不断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 才能使学校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从而为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发展是硬道理, 但发展决不是简单量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大, 必须避免单纯追求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充实的做法, 使规模保持适度、结构趋于合理、质量稳步提升、效益显著提高, 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 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

二、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作为一所高职院校, 既有高校的共同本质, 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由于历史或现实等多方面原因, 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握校情, 清楚地认识到本身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和现有水平, 既不能盲目跟风, 更不能脱离实际, 实事求是, 准确定位。没有定位, 就没有发展方向。就一所高职院校而言, 定位是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逻辑起点, 是区别于其他高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 是学校发展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动反映, 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社会声誉与地位最直观的反映。因此, 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大学, 就必须与时俱进地确定学校在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定位。就办学特色而言, 特色是本质的外化, 特色就是品牌, 就是竞争力。没有特色, 就没有办学活力。因此, 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集中力量扶持特色, 走以特色带动整体, 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

三、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要发展, 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 要明晰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办学效益要以办学规模为条件。在教育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只有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 才可能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这既有扩大规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问题, 也有对每个人占有的教育资源和产生的效益进行成本核算的问题。只有在开源节流的前提下, 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不断提高人、财、物的利用率, 在高水平的经营能力下低成本运作, 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二是扩大办学规模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前提。在现有高等教育存量不高, 人才总量不足, 整体上并没有“过度”的情况下, 扩大规模是必然的选项。但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这一“瓶颈”远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的情况下, 只有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才能增加教学上的投入, 从而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提供最大的可能。三是结构是规模和效益的基础。办学类别、学科专业及层次结构, 既涉及到高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 又涉及到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是否一致的问题, 既影响着学校招生数量和培养学生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 也关系到办学效益问题。只有努力使学科专业设置保持一种差异性并尽量符合市场的需要, 符合学生的意愿, 同时使技能型、应用型等各层次人才各得其所, 才能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质量是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质量是高校的生命, 决不能以牺牲质量来追求规模效益。只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适应社会的需求, 毕业生就业率才能提高, 进而使学校在社会产生良好的声誉和影响, 从而才可能稳定和扩大生源, 扩大规模也就有了可行的保障。

四、要正确处理好育人工作与“三型校园”建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高等教育来说, 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 对高校而言就是以实现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等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师生员工依法应该享有的各种权益, 让师生员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乃至社会都享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造人人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校园和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提倡节约型校园建设、关爱型校园建设、文化型校园建设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我, 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校作为一个整体, 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和任务。哪方面工作不到位, 都事必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因此, 既要确保育人、教学等主体发展, 不追求一种“五个手指一边长”的截长补短的平衡, 也要兼顾其他系统的发展, 因为“不全面则会顾此失彼, 不协调则必相互掣肘, 不持续则易涸泽而渔”。只有突出中心工作的主导作用, 发挥好其他工作的辅助作用, 才能确保高校职能的发挥。

五、要正确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硬件是软件的载体和支撑, 软件依赖硬件而存在;软件对硬件具有能动作用, 既可以促进硬件建设, 又可以带动硬件建设, 还可以弥补硬件建设的不足。所以, 高校必须加大以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 同时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思想, 加强以师资队伍为主体的软件建设, 为高校积极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由于硬件建设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物, 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容易显效;软件建设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 相对硬件建设来说见效比较慢, 如办学理念的提炼, 校园文化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党员干部和教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等显得比硬件建设更紧迫。

六、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与扩大开放式办学的关系

生态旅游的协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篇8

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后代人的旅游需要,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近期研究指出,生态旅游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构架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破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旅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

(三)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需求。旅游活动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可获得身心运动,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使人们获得满足,除了这些身心获得感受外,也获得知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等,使内心更好地成长。因此,我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二、生态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提高了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筑带来的弊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如何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政府加强其职能,加强立法,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以法律手段保障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屡见不鲜。想要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第三,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要发展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笔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把这一原则贯穿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个整体,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单纯地看作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那就是掠夺式的经营,恶化了甚至是毁灭了其他资源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应在不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贯彻资源的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物,加强对环境质量的检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有限,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对已遭受破坏的旅游景观要进行生态恢复和美化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改造、提高现有设施与景观相容性,有计划地恢复植被和美化环境。在自然保护区搞旅游必须注意搞一些应该采取定点、定线、定时、定量的管理办法。定点就是明确什么地方才能进去,定线就是确定走的路线,定时就是明确什么时间才能进去,定量就是确定可以进多少人。即符合其合理容量。

四、结语

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对策研究 篇9

一、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现状

1. 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优质化、清洁化、高效化的新能源结构方向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约为9亿吨标准煤,而通过农村新能源行业的替代作用和节约作用实现减少能源消耗量达l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58亿吨[2]。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保有量3 471万户,节能炕2 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 65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4 300万时,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同时还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中,优质新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最为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350.5%,年均增长率为24%;而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2007年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67.7%,年增长率为-17.2%,呈现负增长趋势[3]。

2. 地区差异显著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差异很大。户用沼气池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占总量的31.4%和53.5%。2007年,我国试验示范的秸秆气化站有737处,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辽宁省最多,有232处,占全国的1/3,其次是山东省,占12%;太阳灶使用集中在甘肃、西藏、青海等省份,占全国的91%以上;全国建成微水电站6.1万座,装机容量约达到22万k W,主要在广东、江西、广西、云南、陕西和甘肃等水资源丰富地区[4]。

3. 初步建成了配套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经过长期发展与壮大,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科技研发、质量监督与检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15万个,约3.53万人;同时,还构建了研发、培训和质检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20.4万人,其中,沼气生产工19.8万人。

4. 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2006年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同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我国出台了沼气、风电、节能炉具等10项行业标准。在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等有关单位在协会的配合下,共同编写起草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家用太阳热水系统”和“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太阳能集热器”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二)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达7.37亿人,占全国56.1%,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52%仍靠传统生物质资源。根据预测,我国人口未来30年将一直呈增长趋势,2020年将达到14.3亿,在2036年左右达到最大值:14.7亿;2040年以后会稍有下降趋势,2050年人口约为14.2亿。考虑到我国城市化,部分农民将因全国经济发展而转入城市,预计2020年,2050年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为6.4亿和4.5亿,占全国44.8%、32%。2020年,我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205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大目标;农村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业现代化、农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压力在继续扩大。2007年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9.03亿吨标煤,预计2020年,2050年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为15.74亿吨标煤和19.9亿吨标煤。这必然要求未来我国能源生产规模增加,同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不断降低,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改变以秸秆和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为主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优质能源比例低。2007年,在农村生活用能消费中,秸秆和薪柴二者之和所占比例为52%,煤炭占34%,电力占6.4%,沼气和太阳能热水二者之和所占比例仅为2.7%,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同时,生物质能(主要是秸秆和薪柴)直接燃烧,大大降低了利用效率。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能源利用效率仅为25%,仅相当于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水平[5]。

(二)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地区因用能而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来自燃煤和烧柴两方面。研究表明,不同生物质燃烧对SO2、NOX、CH4、CO2等污染物的贡献率方面,秸秆比例最高,其次为薪柴。同时,薪柴的过度采伐还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6],许多地区陷入“能源短缺—滥砍乱伐—生态破坏—能源短缺”的恶性循环。而煤的使用也使得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均增加,较为严重地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30多亿吨,利用率比较低,对水环境污染严重,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约为578万处,已建设沼气工程3 500处,还不到养殖场数目的1%[7]。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农村可持续能源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与科技支撑,因此政府的扶持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政府所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只能是引导性的,关键是必须遵守经济规律,积极利用市场手段,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市场化和产业化。一些欧美国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制定了包括配额制(RPS)、强制购买(Feed-in law)、绿色证书系统(GCS)和特许经营(Concession)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机制,使这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新能源的投融资多是以公益性的政府示范项目为主,缺乏正规的制度安排和专门的投融资体系。以沼气池建设为例,现行农村沼气池加上“三改”、“五改”配套,每口需投入资金3 500—4 500元,国家财政对农村沼气池建设的补助标准为每口1 000元左右,农户需自筹2 500—3 500元。而现有银行机构对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较弱,对装机容量不足10万千瓦的小水电和生物质能(沼气池)、太阳能等未给予贷款支持。

(四)可持续能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可持续能源管理采取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部门为国家能源局,分管部门包括科技、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等部门,这些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对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例如,科技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负有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科学技术力量对有关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示范研究及推广的职责;农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对沼气等农村能源负有管理职责。由于管理职责分散,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同时“双重审批”甚至“多重审批”的体制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可持续能源进入的“门槛”,对可持续能源的发展构成严重障碍。此外,《可再生能源法》对农村可再生能源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农村小水电职能如何进行整合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推进农村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可持续能源监管机制

首先,必须加强国家能源局作为可持续能源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能力,同时应建立有效的部门间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及履行程序,解决权力交叉重叠、职责缺位的问题。其次,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可再生能源管理体制,以加强农村可持续能源的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功能规范或检测认证,加强农村可持续能源和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用能基础条件的改善,保障农村能源的安全。此外,对于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可能造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社会性管理应作出明确规定。

(二)发挥市场在可持续能源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可持续能源体系的良性运行最终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除行使传统的行政监管权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是进一步严格的相关标准,规范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于各类沼气工程、风电项目、小水电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于从事规模化开发经营主体,应通过资金、技术、人员、产品质量等方面设定的资格条件认定,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二是健全农村可持续能源技术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一级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网络建设,解决农村能源“推广断腿”问题。应培育一批相关技术服务主体,使其具备技术培训、规划设计、物料采购、施工安装、质量监管、建后服务等多重功能,努力实现可持续能源项目施工专业化、管理物业化和服务社会化。

(三)完善多元化经济激励与融资机制

可持续能源项目建设初期投入大,农民一般难以承受,必须采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内的相应经济激励措施,而且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和环境能产生很大的外部效益,国家理应给农民相应的利益补偿。同时,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邮政储蓄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全方位服务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开放农村金融领域,引进民间资本投入。一是给民间投资机构以合法身份,加强对民间投资机构的引导和监营:二是从资金供给、利率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民间投资机构参与农村能源建设;三是引入保险机制,加大对农业和民间投资机构的保险力庹,减少和降低信贷风险[8]。

(四)制定可持续能源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

东部和中部较发达地区,要在政策引导下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既要有分散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以适应当前农业和养殖业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抓紧具有规模化效应的工程技术的试验示范。具有丰富太阳能资源和合适气候条件的地区,要更多地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远离城市的西北农牧区和西藏自治区应推广太阳灶。应因地制宜选好技术,并融入到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当中总结农村能源发展经验。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居民的习俗、意愿和承受能力,选好适宜于当地发展的可持续能源技术;技术的选择和发展还应融入到当地农业生产和治理环境污染中去,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9]。

(五)加强宣传教育

从我国国情来看,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全方面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的开展与否,最终还取决于农民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组织参观学习等,提高干部群众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调动其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使农村沼气建设变为自觉行动。最重要的是应大力搞好各种农村可持续能源建设的示范项目,让农民感受到新技术的优越性、可行性。

摘要: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优质化、清洁化、高效化的新能源结构方向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差异很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村可持续能源被赋予了为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任,我国急需研究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村,可持续能源,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2]朱明,王革华.中国农村能源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R].农业工程技术,2008,(2):5-8.

[3]寇建平,赵立欣,等.我国2007年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J].可再生能源,2008,(3):1-6.

[4]孙振清,顾树华,刘滨.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地区特点分析及政策建议[J].可再生能源,2009,(6):2-6.

[5]张曙光,陈永强.改进的Leslie离散型人口模型在我国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30-31.

[6]周英峰,蒋旭峰.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N].中国石化报,2009-03-05(6).

[7]曹国良,张小曳.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J].中国环境科学,2005,(4):389-393.

[8]方淑荣.我国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2):216-219.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文化动因探讨 篇10

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内核与实质

可持续性是指客观事物可以持久或无限地维持或支持下去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1]这里提到的自然禀赋与社会遗赠即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是生成于区域一定自然环境基础上,同时受该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潮孕育出来的,其实质则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进。 旅游活动的实现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旅游活动发生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同时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从而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文化产生直接影响。发展旅游业既可以促进目的地自然环境的美化、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经济环境的活跃、社会环境的改善等,但同时也会造成区域不同程度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污染与破坏、区域文化势差减小、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减弱等。因此,谢彦君教授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影响;旅游需要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来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性;旅游开发过程本身所涉及的界面之广泛和复杂以及目前世界旅游业迅速膨胀的事实以至业以形成的生态与环境效应。所有这些都说明旅游业是应该倡导永续发展的产业”。[2]

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1.旅游文化的内涵挖掘

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形态。这种高层次的消费形态本质上就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它通常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连接在一起,使消费者的各种消费需求得到综合性的满足。因此,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营造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开发区域的文化物质载体,造成不同区域的文化势差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旅游文化的涵义概括为: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隐性文化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实质是旅游客源地文化与旅游接待地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一,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经济性是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但是旅游者作为旅游业的市场动力,以追求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为旨趣,可以称作文化消费者或体验消费者。[3]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适应旅游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体验产品。正是因为旅游业此种特殊的供求关系,从而使该产业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性。

旅游产品的供需关系符合商品交换的一般关系。根据商品等价交换的原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输出与输入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整个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消费过程是代表价值量的货币实体与文化形态的交换。显然,这种文化形态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存在形式,必须符合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且以多种形式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特定产品。可以说,旅游产品是为满足旅游者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是旅游过程中核心文化的载体。据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可以分为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和资源依赖型旅游产品。[1]

首先,绝大多数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结果。这与旅游资源的潜在性有关系。旅游资源大部分存在的最初动因并非是为旅游的,如名山大川、河湖瀑布多是历史地质构造运动和变迁的结果;亭台楼阁、寺庙道观多是历代文人、宗教人士为休闲、修行、交流而建。换言之,任何旅游资源对旅游产业而言,都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虽然对于个别旅游者说,一些旅游资源即使没有经过开发,其旅游价值有时也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如南极科考人员对南极的考察旅游。但从现代的大众旅游意义上来说,真正对大众旅游者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必须经过一定的开发过程才能加以利用,包括对区域文化背景的考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主题文化的提炼、文化形式的选择、文化载体的设计与开发等多种附加劳动的追加。

其次,从文化的过程看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文化简言之“人化”即人文化成的意思。文化是一个活动过程。客观存在的潜在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作为特定区域自然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只有经过“人文化成”的过程,才能表达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才能唤醒人们的旅游意识和欲望。如诸多名山大川则是通过诗词、书画、摩崖石刻等人文要素寄托和寓意人类的情感,从而揭示和提升出景观的意蕴,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慕名前往。如庐山三叠泉的闻名就在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诗篇。人文旅游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表现和积淀,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当对传统人文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并与时尚文化有机融合后,对现代旅游活动开放,便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这种旅游产品不仅反映着自身的文化意韵,而且也囊括了许多关联文化的概念。如山西的晋商大院群不仅书写着晋商文化的历史与传奇,更深刻地将晋中区域在特定阶段的建筑文化、雕刻文化和民俗文化反映得维妙维肖。

以上两类都属于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而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更是依靠文化基底的力量,如主题公园、民俗村等正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概念,结合人类的创意与巧思而诞生的产物。因此,无论资源依托型还是资源脱离型的旅游产品,其内涵都在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三、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动力

1.旅游文化的大众服务性

现代的旅游活动不存在某个阶层的特权,而是一种社会大众性活动,是当代的社会大众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的一种短暂的自由回归和精神追求。现代旅游文化由此表现出大众娱乐性的文化特征。政府鼓励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也是为获取社会效益,即满足人们精神的追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2.旅游文化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旅游文化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融入区域特色文化并连接时代文化整和而成的。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还必须植根于其他学科基础之上,如经济学、文学、民俗学等,将其中有关旅游的内容筛选出来,提炼加工,使之成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基础。再者,旅游文化在保留合理而有特色的成分的同时还必须随时代的发展加以创造。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全盘托出,而是必须吸取文化精华,适时地进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显著特色且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3.旅游文化的时空性

我国跨越地理范围大,民族众多,从而孕育出各种特色文化。正是这种特色文化才具有持久生命力,即“民族的便是世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旅游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创造。 旅游文化的大众性服务性、继承性和创造性、时空性等特性都体现了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特征。这种持续性将推动旅游业持久的发展。

目前,由于经济持续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价值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各国人们的生产与消费,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果再脱离文化说旅游,那只是无实质的低层次的旅游,更谈不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一窝风”式的旅游文化开发热。必须立定区域,符合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尊重开发与保护规律,将旅游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以长远的文化眼光来指导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旅游业要保持持久发展的能力,必须有推动其发展的持久动力。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旅游文化的大众服务性;旅游文化的继承性和创造性;旅游文化的时空性。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发展,等价交换,文化势差,文化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苏勤.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1.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17.

上一篇:评分方法下一篇:中小学新手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