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2024-09-01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精选十篇)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篇1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教师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此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和他们一起阅读, 不但要“引”, 而且要“激发”他们内心的感受, 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看书, 教师首先要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生正处于智力飞速发展、获取知识的大好时期, 课堂45分钟, 课本上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而且要把教育的“触角”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正确地独立阅读, 使他们不仅热爱读书, 读优秀的书, 而且有善读的能力。这对学生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敢于创新

营造民主宽松、主体参与的阅读氛围, 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悦民主的阅读氛围。这样, 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 在阅读中创新。对于学生来说, 课文读准、读通是一个难点,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爱读,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鼓励。当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时, 教师不应该即刻否定, 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只要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加以鼓励、引导, 或让学生进行讨论, 或让学生反复读文, 或让学生查阅资料, 学生就会敢想敢问,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独立阅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这首先涉及自觉性的问题。教师不可能总在学生身边如一个“监工”一般来管制, 逼迫他去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浩瀚奇妙的世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欲望, 应让他看到这个世界光辉灿烂的光芒。可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 用这些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可用你对书的痴迷、热情去感染他, 可用同学们读书的劲头、好的风气带动他……总之, 在这个人与书的大集体中, 有融合, 有吸引, 有一种对阅读的渴求。

四、说说演演, 融入角色, 使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影响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大凡有兴趣的东西, 学生都能学好, 并且有所创造,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 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 乐于自我表现。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 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打开思维之门, 快乐地参与学习, 更能诱发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逆向求异, 使学生融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孩子们有些好的想法、好的问题会在一刹那间产生, 也就是我们说的顿悟。对此, 教师应善于捕捉, 并加以肯定、因势利导, 使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养成沿着新颖的正确的思维方向, 对创造性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在讲到“为什么狐狸说葡萄酸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狐狸不想让别的小动物吃, 所以就骗别人说葡萄是酸的。”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可见他们还有自己的想法。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狐狸因为自己摘不到, 只好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还有同学说:“有的葡萄看起来好, 也有酸的。狐狸这样说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孩子们的思维是那样活跃, 在他们眼里狐狸并不狡猾, 很可爱, 也会动脑。这一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对学生积极地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 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完全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去独立阅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还不善于选择, 读书的方法还不科学, 学生自学也需要教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引导学生认识思维规律, 重点在学习方法上的掌握, 只有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七、读读画画、画画想想, 使学生善于创新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读在课外学习中, 可以扬长避短, 减轻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 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 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当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 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受的形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 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 并且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查找相关资料, 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仅仅会读书, 还懂得把读的书为己所用。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 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因此, 我们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培养兴趣。当然, 有检查才会落实, 有落实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 则肯定不会有上佳的效果。长此以往地训练, 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 实践能力、阅读能力都会明显提高。

总之, 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读书才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从而有所得, 有所乐。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 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孩子们, 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不断学习, 勇于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造思维的沃土, 一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地, 教师应把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激发其阅读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这一问题, 文章进行了探讨。

怎样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完成这些指标,教师必须加强科学的指导和实践。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能早一点喜欢阅读,走进阅读,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来谈谈我的一点做法: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英雄故事等;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一节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我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我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中,从中还学到了很多好听的故事,可以讲给同学们听。于是我就借势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看类似动画节目,或者看看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都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饭后这些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我和同学们听,什么《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对牛弹琴》等等,而且他们讲起故事来个个情趣盎然。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珍惜文化的情感。

2、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刚学完拼音的低年级儿童来说,就要开始积累词汇了。在教学生字时,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扩词,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生字“春”,让学生进行扩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了“春暖花开、春色满园”两个成语,我马上表扬了他“你真棒,说的成语真好!”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春眠不觉晓……”我听了非常高兴说“你也相当不错,你们能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词语和句子,了不起。”又问:“你们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呀?”他们呢都说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于是我又说:“课外书的本领真大,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组出很多很好的词语、背出很多的古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呢!”说完就听到下面有声音在轻轻地说“我明天也要带一本来……我回去也要看了……”。果然第二天就看见很多学生都带了成语书、古诗、字典等等。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故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每周二的晨会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百科知识通大王”,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每周五的下午课外阅读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书。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

三、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把一篇课文读懂不是目的,学会读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才是目的。也就是说,不是要学生“读会”而是要学生“会读”。那么要指导小学生会读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带上路。“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足以证明方法之重要,以不增加小学生的负担为前提,我采用了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法。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低年级注音版《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就画着一个人在静静地望着月亮思考,让学生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后讲讲图,发挥图帮助理解内容的作用。

四、及时评价——用成果鼓励学生 任何人都希望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小学生也是如此。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对于还没养成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如果在低年级开展比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如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上总要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来交流自己在双休日中学到了那些课外知识,比一比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然后评出“读书星”,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非常高;利用每周五的中午课外阅读课上,请学生展示自己本星期看到了那些故事、童话或者是文章,看看谁交流的故事最多、童话最多、文章最多,然后评出各种不同的奖项和不同星级的阅读积极分子,这样也许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使他们始终保持进行阅读的兴趣,能多读书、好读。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篇3

关键词:有效阅读;反思;实施

在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看课外书最多的人却不是写作文最好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结合所在学校、班级情况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有效阅读的反思

1.读书笔记重摘抄不重运用,致使学生做了许多无用功

以前,学校要求每个同学一学期写二三十页读书笔记,寒暑假也是如此。学生抱着完任务的态度去做,重数量轻质量。这就造成了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就是些花架子,还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无压力读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导致过度追求故事性不注重从中吸取精华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上面的做法,我们学校曾就此专门开会研究。会上一些教师提出,孩子们读书时不能给他们压力(不写读书笔记,不写读后感),否则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畏惧情绪。会后,大家从图书馆借来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在这种无压力的气氛下,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提高了,但他们选书时总是选故事性强的,看了一本又一本,只记住了故事情节,没有吸取其中精华。

3.在选书方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选书时也总是选孩子们爱看的,如: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各种童话。而对于历史、动植物方面的书很少推荐,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范围窄,视眼不够开阔。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二、有效阅读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都应制订学生阅读计划

内容包括:根据课本内容需要拓展的知识和相关图书;根据习作要求提前进行的摘抄积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推荐科普读物和他们爱读的书;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书。为学生规定阅读范围便于教师的监督、指导,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掌握、适时变通,不能压制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不断复习阅读方法,切实运用到阅读实践中

课堂上,教师总会根据课文内容讲一些阅读方法,但讲过以后很长时间不用学生就忘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完一种方法后,可提供几篇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来读,及时巩固。

3.读书笔记既要抄,又要记,两者缺一不可

不抄则如入宝山而空回,不记则如过眼烟云。只有既抄又记“宝物”才能变成自己的。抄了记了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篇4

一、精选作品

学生普遍反映, 大多数名著容量太大, 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语言太深 (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 , 不易读懂;有的内容离现实太远, 读起来没意思。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教师优选书目很关键。除了课标推荐的12本名著外, 教师还要与时俱进, 了解学生的喜好, 另外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

二、制订计划

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一个好的阅读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我根据班级的阅读情况作了如下安排:从学期开学到阶段考前读完 (这期间还会推荐读一些别的书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书) 。具体的阅读进度及课堂教学安排如下:①先利用阅读课进行推荐, 包括介绍作者、讲故事梗概、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这些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让学生课下自由阅读, 主要利用星期天时间。③做读书笔记。④在常规训练时片段朗读。⑤在阅读交流课上讨论交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都作出了较具体的要求, 整个过程以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以集体阅读推动个体阅读, 以课堂讨论来检验阅读成效, 并通过一些辅助活动来进一步强化阅读习惯。

三、激发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名著大多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要有意识地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 让学生与名著亲密接触。

1. 课内向课外延伸。

学习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推荐学生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过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学了都德的《最后一课》, 再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 了解大概, 想从书中找到答案, 先让学生能打开书。

2. 播放影视片段。

有的名著拍成了影视剧, 可以播放一点儿其中的精彩片段, 然后告诉学生原著更好看, 吸引学生课下读名著。

四、合理安排, 形成习惯

1. 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

七、八年级, 让学生每天抽出大约30分钟阅读, 更多的是利用星期天读, 寒暑假尽量多安排一些。九年级因为课业重, 主要在周日和假期阅读。

2. 在课前常规训练中推荐名著。

内容包括简单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概述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形象、朗读精彩片段等。通过大家的推荐, 让师生发现更多的好书。

3. 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既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读书笔记应每天一篇, 篇幅不限, 主要是为了养成习惯。

4. 开设阅读交流课。

两周开一节课, 主要是自由阅读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资料, 然后拿到课堂上交流, 这样同学之间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如果说自由阅读课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那么交流讨论课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机会。读的过程, 是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又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一部名著的精神养分的汲取。这种对话是否成功, 可以由课堂上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来检验。

5. 办手抄报。

每学期办两次手抄报, 主要展示前段的阅读成果。张贴在走廊的学习橱窗里, 可以自由打分, 选出自己认为办得好的,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通过有计划地的阅读、交流和积累, 学生的知识储量将大大增加, 鉴赏能力将不断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渐渐形成。

六、以写促读

操千曲而后知音, 观千剑而后识器。经过充分酝酿, 便可以以名著为内容下笔成文了。写什么?可以确立一个中心,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名著中的情节或某个人物, 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也可以采用故事新编写创新作文;特别是精选一个片段, 从选材的典型、叙事的详略、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方面学习记叙文的写法。

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课 篇5

一年级还在识字的阶段,阅读课想对简单,也只是对学过生字的简单运用。

我觉得培养孩子的语感很重要,让他们学会倾听,并听明白你讲的什么,继而是学会表达,流利完整的说话,这样之后,只要他的生字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阅读也就不成问题,理解这个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多给他们读读儿童文学中的好文好句,讲讲故事,让他们学会听。让他们也来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也就是让他们表达。

如何教一年级学生“读好课文”

“读好课文”是一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标准往往拔高,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当做一年级朗读要求。

翻看一年级上下册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题都是“朗读课文”或者“背诵课文”,翻开沪教版教材也一样。教材中都没有“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一年级的很多老师就是从高年级下来的,他们很自然就沿用了高年的要求。在上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做到“有感情”,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也赫然写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上层次不够清晰”是一年级老师的通病,他们往往喜欢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上。课标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要求“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是“学会”,强调的是“学会”。在一年级,学生还没认识几个字,普通话也不是很熟练,这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实在是在为难孩子们。所以一年级重点是读正确,学会词语连读,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那怎样读好课文?

1.读准每个字音。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双横线上的生字和田字格里的生字。虽然两类字教学要求不一样,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会读的,所以学文前,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会认这些生字。字认熟后,还要把字放到生词中去读,做到词语连读。对于课文中生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子,有必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都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2.关注“一”“不”的变调

在学生刚学这两个字的时候,生字表中出现的是本音,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两个字都会出现变调现象。曾经有学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不算是好汉”中的“不”读二声,这个字是不是多音字。所以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本音和变调音,去感受变调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好听一些。

3.强调儿化音。

在鄂教版教材中,“儿”字作为生字出现《好朋友》一课中,生字表中的“儿”读二声,但到了课文中“一块儿”里,就没有了声调,而且还是个儿化韵。很多教师就由着学生读成“一-块-儿”,有些老师也跟学生说是儿化韵,但怎么读,却没有教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发音方法。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强调一下,这个不带声调的“儿”跟在其他字后面,就变成儿化韵了,读的时候不读“儿”,而是发完前一个音,舌头跟着卷起来,发出的音就是儿化韵了。教师多示范几次,学生自然会读好了。

4.读准轻声。

这是读好课文的一个关键。课文中有很多轻声的字,都没有标注声调,一部分生字本身就是词缀,没有声调,如“们”“么”“呢”等,这些字学生很容易关注。但课文中也有一部分字,当生字学时有声调,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读轻声了。如《好朋友》中的“友”,《影子》中的“子”,《我很快乐》中的“小学生”的“生”等等,教师不提醒,很多学生就没关注到这些轻声字了。

5.不读地方音

现在学生在读书时,很多时候没有去关注字的拼音,对于一些早就会认的字,这些孩子会用方音来读,这对于读好课文是不利的。所以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课文,强化记忆正确字音。

6.注意标点的停顿和不同语气

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教学生停顿的方法,渐渐读出句子中的停顿,读出句子的节奏韵律和语感。对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读出感情,用上不同的语气。

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不加字减字,不回读”的习惯。

生物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学生 阅读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49-01

0

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直接来自教材的题目很多,学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考查了学生获取知识、问题表述、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对其破解的关键是阅读教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常常出现这种状况:上课听听都懂,课后却一“做”就错,老师讲评时一“点”又通了。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立足于课本。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有效地阅读课本。一是他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讲解,对老师产生了依赖性,懒于阅读课本;二是有些学生确实不具备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让他看书,便泛泛而读,一无所获。因而,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教师应加强指导。

一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讲授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教师给出具体的预习提纲,使学生能抓住重点阅读,而且每次读有所得,增加预习兴趣。提纲的内容要反映讲课的重点或难点。例如,在讲授“DNA的分子结构”之前,拟订如下的预习提纲:1.DNA分子的组成元素是什么?2.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3.脱氧核糖核酸如何构建DNA分子?4.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有哪些?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范围阅读教材,其目的在于达到听课时的预习性心理状态,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础。带着问题阅读时,在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可以记些笔记,主要是阅读教材时有疑问的地方。上课时教师要对预习检查,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问题调整自己的讲课。

二是课内阅读。教师在课内结合教学过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以收获知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掌握本节教材的知识要点。2.了解本节教材内容与前面已经学习章节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3.找出自己通过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作记录,作为听课特别注意之处。课内阅读指导不要泛泛地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怎样理解和掌握某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实质或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理解。如指导阅读“光合作用“概念时,教师要强调光合作用的概念可以拆分为四个部分,即发生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发生的条件。促使学生把握光合作用的核心知识。指导学生精读时动笔作笔记,作记录,使学生眼到,手到,心到,有利益提高阅读效果。即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1.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如课文中重要的内容用直线表示,更重要的内容一般用波浪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用双线表示,中心词和关键词用小圆圈和小三角形表示,重点段落用括号标出或在其后侧加一条竖线等。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2.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3.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基因在染色体一节中提到的X\Y染色体和性别的关系此节没有解释,但是在下一节伴性遗传中有解释的,可把它批注在旁。

三是指导阅读技巧。1.易混淆的内容对比阅读。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深化的,通过对比更容易区别和掌握实质。如有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比阅读以利益掌握和记忆,像DNA和RNA,光反应和暗反应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2.利用插图,对应阅读。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3.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纯”。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

怎样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篇7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 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同样的,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 发挥故事魅力, 让学生主动阅读。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教师要培养他们从小爱看书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利用每周阅读课的时间, 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故事。学生看到教师讲得有趣, 会无形中受到感染, 通过耳濡目染, 学生会不自觉地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自然地去找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这样从听故事、读故事到说故事, 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让产生的悬念, 调动学生读书欲望。教师在讲故事时, 讲到关键处可戛然而止, 在学生期待大结局之时, 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 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 以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中描写人物动作、表情的段落,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 如, 《西游记》是小学生都感兴趣的读物, 教师可以利用队会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 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阅读的乐趣。

二、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图文结合是低年级课外读物的显著特征, 但是在安排内容方面, 一年级和二年级要有所不同。一年级要选择以图为主的读物, 二年级要选择图文并茂的读物。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 这篇课文的图画色彩非常鲜艳, 画面活泼有趣, 文字也很流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先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概括出低年级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一般方法:一是读文字, 从文字了解书里讲了哪些内容。二是看图画, 通过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意思, 使文字叙述得更加形象、具体。三是看完后, 讲讲故事内容或填写填充式读书卡。最后, 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读《木偶奇遇记》, 边读边指导, 这样全班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这种读书方法。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 为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与爱好,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并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在班上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促进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风气, 并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队会课等, 组织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样,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很多学生生怕自己落后于他人, 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竞争意识, 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阅读兴趣。

四、注重校本阅读教材的运用

近年来, 学校潜心于课外阅读的研究, 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煞费苦心。通过努力, 一套紧扣大纲精神、便于指导学生的校本阅读教材产生了, 校本阅读教材的诞生, 无疑为阅读的开展燃起了希望。如,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后的练习, 要求学生仿照第一段叙述的形式, 写一段小壁虎向某某借尾巴的习作。学生在写作中, 涉及课文中提到的动物以外的有猴子、松鼠、孔雀、啄木鸟等等。一位学生在写向小松鼠借尾巴时, 利用的素材正是校本阅读教材《尾巴的功能》的内容。这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做法, 不仅扩大了信息量,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篇8

其一, 不忠实于原著, 把现当代影视作品与古典名著混为一体, 不懂文学作品的原创与改编, 再加工之间的关系, 把古代名著人物随意进行现代化的曲解, 甚至于把现代人的情趣、爱憎强行施加于作品人物, 如“《西游记》是一部讽剌小说, 隐射社会现实, 孙悟空降妖捉怪, 精神可嘉, 但是妖怪也分三六九等, 在孙悟空棒下丧名的妖怪, 都是无后台者, 大凡有些门径或有后台, 即使十恶不赦, 也可修成正果。他们要么是观音菩萨的善才童子, 要么是某个大仙的坐骑, 要么是如来佛的亲戚”, 等等。这完全与作为“斗战圣佛”的孙悟空的精神气质相悖。

其二, 不会欣赏人物形象, 看待人物, 只看表象, 不看实质, 或者人云亦云, 或者简单的贴标签, 用所谓“好人”或“坏人”而区分之, 根本不懂或不知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样性。

其三, 不知道所读的作品, 反映的主旨、意趣是什么。阅读不作理性的判断, 只满足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全然不理。例如, 读《水浒传》, 只注意热闹的打斗场面, 只论人物武艺的高低, 需不顾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更不理解作者对人作品人物的爱憎情感, 致使人物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躯壳。

其四, 不会或不知汲取作品的精华, 所谓“四大名著”, 名在何处, 全然不知。其实, 它们名就名在语言文字的优美, 既有南腔, 又有北调, 既有口语, 又有书面语, 既有典范文雅、端庄严瑾的文言文, 又有戏谑调侃, 轻松幽默的俚语巷言, 精彩纷呈, 让人赏心悦目, 美不胜收,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名就名在取材的丰富多样性, 如《三国演义》取材历史, “七分真实, 三分虚构”“文不甚深, 言不甚俗”。《西游记》反映人生必须通过艰难困苦的砺练 ( 九九八十一难) , 才能获得正果; 名就名在运用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我们既可以把这些作品当作文学艺术加以看待, 又可以把它们当作风景画、风俗画加以欣赏, 不一而足。

基于上述表现, 要让学生有效地阅读古典名著, 教师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疏浚引导。

一、甄选篇章, 重点阅读

选择的必要, 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认知的差异和阅读的习惯性。四大名著, 不是一口气可以读完的作品, 需要一个日积月累、渐变的认知过程, 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生吞活剥, 粗枝大叶, 泛泛而谈, 其效甚微。阅读《水浒传》, 首先, 选择描写鲁达、林冲的篇章去阅读; 其次, 读一读描写武松以及吴用智取生辰纲的篇章。再次, 延及其它。试举一例: 鲁达、林冲都是军官出身, 前者为兵马提辖, 后者为禁军教头, 生活上应该都是衣食无忧, 但二人的个性气质明显不同, 鲁达孤身一人, 孑然而立, 长期下层军旅生活的磨砺, 使他极富社会生活的阅历, 加之武艺高强, 养成我行我素, 不受约束、活得洒脱, 骨子里面透着一股刚毅和勇气。因之, 他胆大心细, 嫉恶如仇, 脾气暴躁, 性急如电, 直言快语, 狷介耿直, 表面看来是一粗人, 但为人做事堪称一完人。从救金家父女、救林冲便可见一斑。林冲则不然, 有家有室, 生活小康, 面对上级领导高俅的构恶陷害, 忍气吞声。情愿刺配流放, 梦想有朝一日, 举家重新团圆, 岂知高俅焉能放过他, 又千里派人追杀, 一逼再逼, 奋起反抗, 手刃仇人, 无家可归, 终于落草为寇, 这是“逼上梁山”的最成功的范例。阅读《三国演义》, 则围绕官渡之战和诸葛亮出山前后的篇章以及赤壁大战前后的篇章去阅读。因为,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 且基本上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学的表现手法几乎全部用到, 从中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西游记》则侧重于前十三回以及“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篇章去阅读, 其它篇章可以从略。《红楼梦》侧重于前四回, 以及宝玉挨打, 香菱学诗, 探春理财等章节阅读, 亦或进行红楼梦诗抄。广大学子如果能把这些篇章认真阅读, 已经受益无穷了。

二、方法引领, 挖掘内涵

由于四大名著的内容涵盖面极其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 其思想性亦极其复杂, 要想让还未曾涉世的广大中小学子理解它, 确实很困难, 如果老师把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或主要的观点呈现给他们, 无疑会对他们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是非曲直, 许他们日后长大去甄别判断。例如, 一部《水浒传》实际上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斗争史, 针对“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站在不同立场, 从不同的视角看, 对梁山好汉, 人民群众称之为英雄, 需权贵阶层的人则称之为草寇, 因之, 同样的历史事件, 施耐庵等人把它摹写成了《水浒传》, 而俞万春等人则命名为《荡寇志》, 这就是认识的极大差异。《三国演义》宣传封建正统王道思想, 作者的思想倾向为“尊刘贬曹”, 这是作为文学家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作为历史学家的陈寿所写的《三国志》的明显不同之处。曹魏篡汉, 因此曹操为奸雄, 因刘备为汉系血统, 因此为得道明君。也因此, 刘蜀集团被称为忠义之士。曹魏集团被称作乱臣贼子。由于作者的思想倾向差异, 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突显形象, 展现风貌

文学即人学, 小说唯其如此。小说人物的活动, 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作家爱憎情感主观意志的体现。《红楼梦》中的“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 关羽的忠, 张飞的猛, 刘备的仁, 曹操的奸, 吕布的勇而无谋, 周瑜的儒雅但气量小等菒不如此。试以《西游记》中悟能———猪八戒的形象简析之。猪八戒是集人、神、妖为一体的综合形象, 其有人的本质、神的法力、妖的丑陋。先身为天蓬元帅, 英俊萧洒, 因履反天规, 被逐出天庭, 到下界投胎, 遂成猪形, 以示惩戒。在他身上体现最多的是人性的弱点或缺点, 贪财、好色, 存私房钱, 玩小聪明, 打个小算盘, 好吃懒做, 意志不坚定, 动辄散伙, 有时胆小懦弱, 这一切都逃不过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但他心地善良, 有时也勤劳———高老庄的生活可以为证, 虽然食的多, 干的也多, 在取经路上, 最脏的活, 总是他承担, 是孙悟空降妖捉怪的最得力的助手。正因为毛病众多, 所以取名为八戒, 八戒身上的诸多缺点、弱点, 也许你、我、他都有, 所以八戒形象可笑但不可恨, 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语文课文阅读 篇9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素养的提高, 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因此, 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读书亦如此。在一个书香浓厚的环境中, 看到的, 闻到的, 听到的, 都与读书有关, 学生读书的欲望更容易被激起, 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去。因此我们可以从环境的设置着手, 比如把教室布置地富有书香气。你可以张贴一些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图片, 悬挂历史伟人传世的读书经典名言, 用伟人读书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渴望。发挥教室墙壁无声的教育作用, 定期举办读书与成长手抄报活动, 书写他们的读书心得, 把墙壁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还可以在教室里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 小小图书角引领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冲浪, 采撷那些精美的彩贝。此外, 家庭的对悦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的布置也要体现一定的文化气息, 特别是学生卧室的布置, 更要能体现读书的氛围。为学生设置一个书橱, 定期带领学生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尽量把卧室内的各种玩具清除干净。如此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之中, 而不受玩具吸引力的干扰。家长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跟孩子同读一本书, 交流读书感悟, 一同捕捉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灵魂, 在交流与鼓励中让学生体验读书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兴趣才能使阅读得以顺利、长久、有效地进行。要激发阅读兴趣, 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作到心中有数, 作为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 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 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利用故事引导趣。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看书, 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朝会或者每周的班会、队会活动课的时间, 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 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 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 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 这样耳濡目染, 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 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而且, 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设置疑问激发趣。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 可以设置一些疑问, 这样, 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例如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 最后提问: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 它那么小, 还怕猫, 想不想知道结果呢?激起学生兴趣后, 这时老师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 此时孩子们就会有一种迫切读书的愿望。

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 鱼目混珠, 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主题鲜明, 思想健康。

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 收效甚微, 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3、要有趣味性。

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4、要考虑儿童的个性。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 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 有的喜欢文学, 有的喜欢历史, 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鼓励自由发展。

5、要注意阅读的广度。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 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只有广泛地阅读, 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6、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 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 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 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 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 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 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

7、课外读物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这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廊, 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 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 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 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 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 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 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 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篇10

一、以文会“友”,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特征,震撼心灵的思想启迪,这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有了想读书、愿读书、爱读书的兴趣,并在读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友人”,发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这些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在预习中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主动完成预习任务。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1.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预习目标。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的,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都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 阅读要有层次,培养自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 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总结评价。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评价,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三、尊重学生差异,巧妙把握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上,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要有目的地围绕单元训练目标,精心设计预习,有效检查评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实在的收获。

2. 具体精思的原则。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过程则要“精思化”。所谓“具体化”,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3. 因材施教的原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困生的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例如,有四项预习要求,优等生可要求全做,而学困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做到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力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上一篇:语言内涵下一篇:社会效益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