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时间

2024-05-29

故障时间(精选九篇)

故障时间 篇1

随着“军卫一号”、“军卫二号”信息系统的快速升级和发展, 医院信息化逐渐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医院网络结构也越发复杂和多样化, 它在给医护技人员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多种网络信息系统的共享和使用, 使操作人员在系统的熟练程度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比如LIS和PACS与军卫HIS的融合, 提高了医院信息的全院共享能力;“军卫二号”军事综合信息网的接通也方便了医院机关部门对部队信息的快速了解。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操作中经常发生, 但不容易发现的问题, 现就时间错误导致不能正常工作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供参考。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故障发生在医院军事综合信息网邮箱, 如图1所示, 每次登录邮箱, 都会提示“系统超时或用户其他地方登录, 请重新登录”, 如图2所示 (提示:网络完全通畅) 。

1.2 故障分析与排除

(1) 考虑是用户账号在其他计算机登录, 故换一用户账号登录, 但该错误信息依然存在, 故可排除用户账号在其他地方登录的情况。

(2) 更换计算机, 并尝试用该用户账号登录, 邮箱登录成功, 可排除用户账号错误的情况。

(3) 怀疑是计算机系统故障, 重新安装系统, 故障依旧。

(4) 最后偶然发现计算机系统时间不对, 手动修改计算机时间, 故障排除。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故障发生在医院LIS中, 系统运行正常, 但是检验科体液室数据总是无故丢失。只要数据保存成功, 上传到系统服务器, 再查询数据, 就会发现这些数据都不见了 (提示:我院用的是科华齐效的LIS) 。LIS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2.2 故障分析与排除

(1) 首先排除网络故障。因为医院“军卫一号”HIS和公司LIS网络已经物理联通, 并且做了融合, 可以正常上传数据。

(2) 排除病毒故障。系统进行全面杀毒, 未发现病毒和特殊木马。

(3) 排除数据传输线路故障。查看数据的去向是正常的, 服务器也备份正常。

(4) 远程求助。远程求助公司工程师调试, 故障依旧。

(5) 重新安装公司的软件, 重新登录LIS, 系统突然提示本机时间与服务器时间不同, 发现原来系统时间是2011年6月6日, 而服务器时间是2012年6月6日, 刚好相差1 a, 手动修改系统时间。查看数据, 2012年6月6日无数据, 很显然, 数据肯定保存在2011年6月6日, 采用LIS自带的数据批量复制功能将数据复制到指定时间, 故障排除。但是第二天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 再次手动修改系统时间, 同时重启计算机, 发现系统时间又跳回去一年, 最后重新安装系统, 故障彻底排除。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晚上12点, 无法进入收费室收费系统, 或者进入系统后, 费用记录保存到数据库失败。

3.2 故障分析与排除

医院网络没有出现故障, 服务器正常工作, 客户端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安装没有问题, 因此, 故障不在服务器和应用软件上, 故考虑其他方面原因。因为此故障经常出现在晚上12点, 正是工作人员处理急诊患者病历或者住院结账的时间, 故考虑是否因时间不一致而导致的此问题。网管人员将手表时间和服务器时间进行校准, 然后网管人员在晚上12点前在故障易发科室进行巡视。观察发现客户端计算机时间与手表时间不一致, 将客户端计算机时间与手表时间调整一致后, 故障排除。

4 小结

分析上述网络故障发生的原因, 相同点:

(1) 3例均为时间故障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医技人员不能正常工作。

(2) 三者发生错误的时间均早于准确时间。

不同点:经网管人员逐步排查故障后, 发现发生时间错误的原因不尽相同。

(1) 第1例和第2例时间出错是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硬件所导致的, 并且时间错误都早于准确时间。

(2) 第3例主要发生在晚上12点, 正好是天数交替的时间点, 是人为校准时间出错所致。

(3) 第1例邮箱登录不成功;第3例“军卫一号”收费子系统登录不成功, 或者保存失败;而第2例却可以保存, 只是保存后数据找不到。

很显然, 以上时间错误主要是由2个原因导致: (1) 软件设计存在漏洞, 客户端软件时间没有采用服务器时间, 软件存在bug, 如本文第2例故障。 (2) 发生时间错误, 主要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 如本文第1例和第3例。

短时间排除交换机故障疑问 篇2

交换机故障分类:线缆故障:其实这类故障从理论上讲,不属于交换机本身的故障,但在实际使用中,电缆故障经常导致交换机系统或端口不能正常工作,所以这里也把这类故障归入交换机硬件故障。

比如接头接插不紧,线缆制作时顺序排列错误或者不规范,线缆连接时应该用交叉线却使用了直连线,光缆中的两根光纤交错连接,错误的线路连接导致网络环路等。交换机故障分类:端口故障:

这是最常见的硬件故障,无论是光纤端口还是双绞线的RJ-45端口,在插拔接头时一定要小心。如果不小心把光纤插头弄脏,可能导致光纤端口污染而不能正常通信。一般情况下,端口故障是某一个或者几个端口损坏。

所以,在排除了端口所连计算机的故障后,可以通过更换所连端口,来判断其是否损坏。遇到此类故障,可以在电源关闭后,用酒精棉球清洗端口。如果端口确实被损坏,那就只能更换端口了。

从上面的几种硬件故障来看,机房环境不佳极易导致各种硬件故障,所以我们在建设机房时,必须先做好防雷接地及供电电源、室内温度、室内湿度、防电磁干扰、防静电等环境的建设,为网络设备的正常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交换机故障的一般排障步骤:

交换机的故障多种多样,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障分析时要通过各种现象灵活运用排除方法(如排除发、对比法、替换法),找出故障所在,并及时排除。交换机故障分类和排除方法:排除法:

当我们面对故障现象并分析问题时,无意中就已经学会使用排除法来确定发生故障的方向了。这种方法是指依据所观察到的故障现象,尽可能全面地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然后逐个分析、排除。

在排除时要遵循有简到繁的原则,提高效率。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故障,但维护人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对交换机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交换机故障分类和排除方法:对比法:

所谓对比法,就是利用现有的、相同型号的且能够正常运行的交换机作为参考对象,和故障交换机之间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故障点。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尤其是系统配置上的故障,只要简单地对比一下就能找出配置的不同点,但是有时要找一台型号相同、配置相同的交换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交换机故障分类和排除方法:替换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在维修电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替换法是指使用正常的交换机部件来替换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从而找出故障点的方法。它主要用于硬件故障的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替换的部件必须是相同品牌、相同型号的同类交换机才行。

当然为了使排障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可以在故障分析时,按照以下的原则来分析。由远到近,端口模块D>水平线缆D>跳线D>交换机这样一条路线,逐个检查,先排除远端故障的可能。

由外而内,如果交换机故障存在故障,我们可以先从外部的各种指示灯上辨别,然后根据故障指示,再来检查内部的相应部件是否存在问题。比如POWERLED为绿灯表示电源供应正常。

熄灭表示没有电源供应;LINKLEDs为黄色表示现在该连接工作在10Mb/s,绿色表示为100Mb/s,熄灭表示没有连接,闪烁表示端口被管理员手动关闭;RDPLED表示冗余电源;MGMTLED表示管理员模块。无论能否从外面的出故障所在,都必须登录交换机以确定具体的故障所在,并进行相应的排障措施。

由软到硬,发生故障,谁都不想动不动就那螺丝刀去先拆了交换机再说,所以在检查时,总是先从系统配置或系统软件上着手进行排查。如果软件上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硬件有问题了。比如某端口不好用,那我们可以先检查用户所连接的端口是否不在相应的VLAN中,或者该端口是否被其他的管理员关闭,或者配置上的其他原因。

如果排除了系统和配置上的各种可能,那就可以怀疑到真正的问题所在DD硬件故障上。先易后难,在遇到故障分析较复杂时,必须先从简单操作或配置来着手排除。这样可以加快故障排除的速度,提高效率。

交换机故障分类和排除总结:

由于交换机故障现象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交换机故障分类和排除,而有的故障往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眼就能识别得出。所以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故障对于一个新上任的网络管理员来说都是困难的事。

故障时间 篇3

关键词:时统 同步 预警 TDS2CM

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Title Design of Second Synchronization Fault Distant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ime Unified System

Zeshui Liu, Haidong Zou

(China Satellite Maritime Tracking and Control Department, Jiangyin Jiangsu 214431)

Abstract: In the task, when using the oscilloscope to monitor the synchronization accuracy of time unified system, staff positions will take time to closely monitor the status of the oscilloscope, easy fatigue, and can not detect equipment failure, delays in the processing time to affect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ask. Presents a design ideas which is second synchronization fault distant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ime rnified system, use communication expansion module TDS2CM of oscilloscope to monitor collect monitoring signal of oscilloscope, through microcontroller and network module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to the IP network for remote monitoring. Audible alarm is triggered when native seconds and outer second beyond a certain set of values??, Timely reminder staff positions for manual synchronization to prevent synchronization accuracy beyond the prescribed range of technical indicato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arning fault.Key words:  Time unified system; Synchronous; Warning; TDS2CM

1 引言

时统设备作为任务的重要设备,承担着为其它系统提供标准时间和标准频率信号,实现时间同步的重要任务。在任务过程中,时统设备需要进行“对时”和“守时”操作。所谓“对时”,就是以GPS秒信号或者铷守时钟等外秒信号作为对时标准,使时统时码设备产生的本机秒信号的秒前沿与外秒信号秒前沿取齐,实现同步的目的,时统设备对时原理如图1所示。所谓“守时”,就是对时完毕后,时统设备按照自身的频率进行走时,并将时码信号传输给时统用户。所以,时统设备所采用的频率标准的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决定了时码信号的精度。时统设备采用铷原子钟作为频率标准,在开机运行过程中,铷原子钟的频率会产生一定漂移,使时码信号的秒信号随之产生漂移,开机时间越长,产生的漂移值就越大,最终超出所容许的范围。所以,在任务中,时统岗位人员需用示波器实时监测时统本机秒信号与外秒信号的同步精度。当两者的同步精度超出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时,需要岗位人员及时进行手动同步操作,使同步精度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泽水(1978—),男,贵州玉屏,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有线通信

*通讯联系人,E-mail:maohpu@126.com

图1 时统设备对时原理

然而,由于时统设备本身缺乏有效的故障监测和预警手段,且在使用示波器监测同步精度时,岗位人员需长时间密切注视示波器状态,极易疲劳,无法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延误处理时机,影响任务顺利完成。设备由于老化严重,各项性能指标下降明显,在过去任务中就曾经发生过同步精度超出指标范围而影响任务的情况。所以有必要设计一套时统秒同步故障预警系统对时统同步精度进行实时监测,当同步精度超出某一设定的数值时触发声音告警,及时提醒岗位人员进行手动同步操作,防止同步精度超出规定的技术指标范围,达到故障预警的目的。

2 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硬件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系统采用了TDS2CM通信扩展模块,它的作用是对数字示波器监测信号进行采集。当要对一个高频信号(比如高达100MHZ的雷达波形)进行采集和处理的时候。通常会设计一个高速或者超高速硬件采集电路,包括放大部分、滤波部分、A/D和D/A转换部分等,这种电路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边采集边存储,电路速度高,而且要考虑各种辐射干扰等,同时,目前市场上成品价格很难承受。并且根据采样定理,采样频率F应大于或等于被采样信号的最高频率f的2倍,即F≥2f。考虑到实际恢复波形的低通滤波器不可能具有完全理想的特性,为了正确恢复信号,通常取F=(2.5~5)f或者更高。当采样的信号高达100MHZ时,就应该达到500MHZ的采样率。时统本机秒和外秒信号的同步精度通常需要达到几十个纳秒才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所以,要对时统秒信号进行采样,信号采集设备就需要达到1GS/S左右的采样率。这是一般信号采集卡所达不到的,即便能达到,价格也非常昂贵。

Tektronix公司的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早已经在各处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其配套的扩展模块TDS2CM具有与外部设备双向通信的功能,可直接与打印机、计算机连接,使波形的存储打印等工作变得十分方便。其中TDS220数字示波器拥有100MHZ的带宽,以10倍的扫描方式,达到1GS/S的采样率。 当配套的TDS2CM模块采用RS232电缆用串口通信与计算机连接后,利用相应软件(如Matlab等)可以对示波器的数据、波形直接进行读取和处理。所以,经综合考虑,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决定采用TDS2CM扩展模块作为信号采集设备。

TDS2CM是Tektronix公司针对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开发的通信扩展模块,可直接插入任何TDS200系列示波器的后面板,能够对示波器信号进行采集处理。该模块有GPIB和RS232两种接口,并配有一个centronics硬拷贝打印端口。

在该系统中,将时码器输出的本机秒信号和外秒信号通过示波器探头输入TDS220数字示波器,经TDS2CM通信扩展模块采集后通过RS232接口传输至单片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号送入网络模块,经IP网络传送到远程监控终端,实现时统秒同步故障的远程监控。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涉及两个部分:单片机分系统与网络模块对TDS2CM通信扩展模块现场采集的串口数据进行解析与重新封装处理,以利于网络传输;远程监测终端能够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存储、查询以及实时预警等。

3.1 单片机分系统软件处理

单片机部分的软件主要完成现场监测数据的协议转换与远程传输,也就是将RS232的串口数据转换为利于网络传输的自定义数据包,再通过网络模块实现网络远程传输。主要分为串口数据包的完整性检测,数据预计算与现场预警,数据重新封装与网络传输三个部分。其基本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单片机软件处理流程图

3.2 远程监测终端软件处理

远程监测终端部分主要完成对实时获取的远程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响应查询、实时故障预警等。为了能够快捷、准确的为通信总体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需要给本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设计一个存储数据库系统。远程监测系统可以采用VC编程实现,实现数据库的通信可以通过MFC ODBC编程接口来实现,通过在监测平台中装载ODBC驱动,软件编程调用DatabaseConnect类,即可实现平台与数据库的通信。其基本软件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远程监测终端软件处理流程图

远程监测系统在运行之后,执行与本地数据库的连接建立工作。连接成功之后,系统在固定的端口接收远程传输的数据包,通过对数据包的解析处理之后,进行判断是否超过预设的阈值,如果判断结果为真,则进行远程报警并转入人工处理。同时将所解析的数据按照预定格式写入本地数据库。此后,通过数据可视化处理,实现采集数据的可视化显示,如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与远程预警流程。

4.结束语

利用已经广泛使用的TDS200系列数字示波器和配套的TDS2CM通信扩展模块构建时统秒同步故障远程预警系统,具有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硬件结构搭建简单易行,只需利用现有的TDS220数字示波器,购买相应的硬件模块即可;二是所应用的通信技术成熟可靠;三是系统的可兼容性较强;四是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强,因为数字示波器具有较高的数据采样率,所以只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系统便可对其它高频信号进行采集,构建相应的设备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坤,张君.基于GPS的靶场时统系统技术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9,26(4):10-11.

[1]WU Kun,ZHANG Jun.The unified system research of shooting range based on GPS[J].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fence,2009,26(4):10-11.

[2]李秋娜.CPLD器件在时间统一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05,32(2):55-58.

[2]LI Qiu-nan.CPLD device in the time unified system application[J].Electronic Testing,2005,32(2):55-58.

[3]IEEE Std 1558-2002.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S].2002.

[4]IEEE Std 1558-2008.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S].2008.

[5]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DP83640 precision PHYTER-IEEE 1588 precision time protocol transceiver[DB/OL].http://www.national.com/ds.cgi/DP/ DP83640.pdf.2009.(ZH)

[6]LI Gun,WU Fu-ping.Development of high precision and multifunctional timing system using integrated GPS/BD receiver[J].IEEE Trans.On Neural Network,2008,10(3):626-634.

[7]Paninski L.Estimation of entropy and mutual information[J]. Neural Computation,2006,16(3):1191-1253.

故障时间 篇4

1 分析控制台现象, 少进继电器室,降低延时

处理故障首先要看清现象,“读懂”控制台的显示,然后抓住主线作综合分析,再运用一些有效的办理手段,将故障范围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直到在控制台上不能细化为止。有些疑问应在台上寻求初步答案,不要带进继电器室。只能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进室内核实查找。

6502电气集中电路故障的难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现象有多种原因造成,如信号开放后自动关闭涉及到六种因素;二是同一种原因在控制台上显示出多种现象,如选岔电路中的许多故障与进路排列方式有关,不同的进路,同一原因形成的现象各异。这两种情况,如不在控制台上进行确定,进室内是很难着手的。即使能处理,需要台上、室内多次配合试验,通过观察继电器动态来确定,这个过程就显得太复杂了,如果台上配合的不是专业人员,处理者每次还要上控制台确认一遍,否则,往往由于配合上的失误而导致误判。这样反反复复,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说,“宁在台上误一分,不进室内抢一秒。”处理故障最忌来回跑动,重复操作,多次进出继电器室。

通过分析和总结,6502电气集中电路中各种继电器的动态绝大部分都能在控制台上观察和检验出来,无须进室内确认。少量因特殊情况不能断定,在室内确认的数量是很有限的。这就为我们处理故障提供便利的条件,一者在控制台按压几个按钮进行检验要比进室内反复确认省时得多,二者在单人值班的情况下,节省了许多双人配合的环节;三者为简化下一步处理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记住组合架布局,发生网络故障,降低寻点(故障点)时间

6502大站电气集中,在现场的布置是十分有规律的,那么这些组合在继电器室是以什么顺序进行安装的呢?这也是我们必须记住的。虽然通过看图可以查出组合位置,但是“看图三分慢”。一旦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至少可凭“直觉”找到组合所在的组合架,再凭铭牌找到组合就不难了。室内组合架,一般设置成几排,每排并排4个到5个组合架。组合架的编号,由进门第一排组合架正面,从前向后顺序编排数,从左至右顺序编架数,然后用两位数字合起来给每架编号,十位数表示排数,个位数表示架数。如“24”表示第二排第四架。每架设有十一个组合。其中有一个零层组合,根据设计的需要,有的站设在架的最上面,有的站设在架的最下面。其它的10个组合总是从下至上顺序编号。如“24-3”指的是第二排第四架第三层。“-”的后面为层号。实际站场所需要的组合在继电器室各排架上顺序安装的规律:

2.1 上、下行咽喉是分开安装的

一般情况下,继电器室与站场平行。若这个站的下行咽喉靠继电器室门口,那么下行咽喉的组合就设在前几排,再由前向后顺序安装。上行咽喉的组合设在最后几排,由后向前顺序安装。

2.2 组合之间顺序是“S”形排列法

2.2.1 站场组合之间的“S”形列法

面对站场图。自进站开始沿着站场图最上方的一条进路顺序排列到股道,再从最上方的股道向下方股道顺排,然后沿站内向站外发车口(或尽头线)处的一条进路顺排。若这条进路的下方还有一条平行进路,就再从站外向站内方向顺序排列。另外,对于大站来说,还有一种分段“S”形排列法。与上述的区别是先将站场图按双动道岔为基本单位分成若干小“区域”,再用“S”形将这些小“区域”顺连起来。

2.2.2 架间的“S”形排列法

组合之间排成了一个顺序。那么组合架上的组合又是如何排序的呢?如前例。下行咽喉排列在前几排上,第一个组合一般设在11-1上,然后从下至上顺序安装10个组合。第11个组合就设在12-10,然后从上至下顺序排10个。多的组合又从13-1开始从下至上顺排,直至按这一规律排完为止。

2.2.3 排与排之间的“S”形排列法

如前例。下行咽喉从11-14架排满后,多的组合就从24-21顺排,然后又从31-34的顺序直至将本咽喉组合排完。

2.3 F和DY组合的安装

F组合一般放在本咽喉组合顺序排列起始架而靠近零层的一层上,如零层组合在上面,则F组合就设在第10层。DY组合就安装在与起始架相邻的一架靠近零层组合的一层上。如F组合在11-10上,则DY组合就在12-10上。如零层组合在下面,则F组合就设在第1层。DY组合就安装在与起始架相邻的一架的第1层。如F组合在11-1上,则DY组合在12-1上。

2.4 站间或场间联系零散组合的安装

一般装在靠近联系较为密切的设备组合附近。如单线半自动组合一般安装在进站组合附近。

3 依照定型组合图,加快阅读图纸的时间

3.1 参考定型组合图

因为6502是定型组合,所以可以根据定型的条件,参看定型组合的内部配线图来处理具体的故障。包括缩短处理故障时测试范围。但也仅限于参考,要注意用在不同条件信号点的同一组合配线是不一样的。

3.2 记忆规律性条件

可以记忆一些常用的接点所使用的位置;记忆一些网络线的电源,来加快处理的时间,也便于读图。如:

选择组网络中, 第一组前接点用于自闭;第二组前接点用于传递KZ, 第三组前接点切断KF, 第四组后接点用于互切;

执行组网络中, 接点的组数为网络线数减7, 就是如:8线 (执1线) 网络上串有:XJJ, KJ, DBJ, DGJ…………的第一组接点。如此类推。

系统分析6502电气集中故障的处理方法:

处理故障的一般步骤处理故障时, 可按一看、二试、三查、四测、五处理的五步查找法处理。一看, 就是认真观察控制台现象, 主要是从表示灯亮灯情况, 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 电铃鸣响及各种按钮的位置等方面获取故障信息, 再进行综合分析, 以便确定故障性质和故障尤围以及影响的范围等。二试, 就是办理与试验, 通过重复办理, 核实故障发生的经过, 再采用其它的办理与试验手段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 以确定具体的故障电路或故障部位。三查, 就是核实与复查。首先要核实室内或现场与在控制台作出的判断是否相符, 如根据控制台判断是XJ不励磁, 那么进室内要确认XJ是否在落下状态。其次, 是复查故障电路的条件是否满足, 该动作的设备是否动作, 不该动作的设备是否误动。四测, 就是测试。上述三步的判断结果应该将故障点已确定在某一段电路上, 就要使用电表进行测试, 查出故障点。属室内网络电路故障应采用侧面端子检测法, 先将故障确定在某一组合内;属局部电路故障, 采用接点查找法找出故障点。如果故障与室外有关, 先应在分线盘上确切区分室内外, 再进行查找。五处理, 查出故障原因后, 对症下药, 采取相应的措施, 尽快恢复设备使用。一时不能修复, 应采取应急措施;确不能修复时, 应将设备停用待援。

摘要:简要分析如何缩短6502电气集中故障处理时间。

浅析自动站采集器故障与时间设置 篇5

自2003年6月克拉玛依市气象局自动站建成以来, 自动站运行基本良好。运行期间出现的采集器故障都与采集器时间和 (微机) 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有关。采集器出现故障时, 一般会产生不正常鸣叫, 采集器蜂鸣器共分为两种叫声。第一种:采集器蜂鸣器每隔一分钟叫一次, 第二种:采集器鸣叫不停。通过蜂鸣器的叫声可判断故障。

1 采集器故障现象分析与处理

1.1 蜂鸣器每隔一分钟叫一次有两种可能

(1) 第一种为电源问题。

(2) 第二种为气压传感器缺测。采集器面板上有无气压显示数值。

1.2 采集器鸣叫不停。不正常鸣叫, 有两种可能

(1) 第一种为大风报警, 与计算机联机即可解除;大风预警值存储在FJ.TXT中。

(2) 第二种为自动站遭雷击或强电干扰 (有足够峰值的电源浪涌) 对自动站可能造成程序混乱和损坏。

1.3 克拉玛依区气象自动站第一次采集器故障

2006年5月6日20时21分, 采集器鸣叫不正常鸣叫了一些时间, 不叫了。采集器工作面板指示灯正常, 工作面板上的操作按钮也能操作。并能显示数据和不同的要素值, 就是 (微机) 自动站监控软件无数据值显示。排查故障从观测场到室内, 电源、硬件设备、等等均正常。我们首先按“复位”键, 但不成功, 采集器仍然鸣叫不停。又进行总清零, 将“0/1”开关置到“0”位, 按“复位”键进行总复位, 总清零后把总复位开关拨向“1”位置, 还不行。0SSMO 2004测报软件和自动站监控软件无数据显示, 采集器却工作采集数据。就是查找不出故障原因, 打电话问自治区装备中心和江苏无锡生产厂家。经过咨询问出查找到了原因, 当时无经验 (采集器时间紊乱) , 原因很简单:就是采集器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不同步。处理方法:重新设置采集器时间与0SSMO 2004测报软件和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同步, 自动站恢复正常工作。这次采集器不正常鸣叫, 与第二种可能有关。

1.4 第二种为自动站遭雷击或强电干扰 (有足够峰值的电源浪涌) 对自动站可能造成程序混乱和损坏

强电干扰造成程序混乱, 采集器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不一致;月、日、时都正确, 就是年份不一致。我站2007年7月3日16时07分遭雷击, 特大声响的雷电经过值班室窗户, 击坏了采集器内的采集主板和其他电子原件。采集器被击坏, 当时ZQZ-CII型自动站采集器 (江苏省无锡无线电科学研究所生产) 无避雷装置, 当时无备份自动站采集器。打电话告知自治区装备中心, 自治区装备中心迅速带来了自动站采集器和备用原件, 以及技术人员赶到了克拉玛依。更换了自动站采集器, 更换自动站采集器时我特别注意到, 采集器时间的设置和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的同步一致。

2010年2月28日0点00时, (2010年为平年2月只有28天) 也出现了采集器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不同步的现象。0点00时采集器蜂鸣器叫, 自动站监控软件无数据显示, 这时我按采集器显示时间键, 看到采集器显示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不一样, “年、时”一致, “月、日”不一致, 将采集器“0/1”开关置到“0”位, 按“复位”键进行总复位, 重新设置采集器时间, 将时间改为一致, 又重新输入了本站的气压传感器高度, 0点07分自动站恢复了正常工作。

自动气象站日常使用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关操作, 一般情况下不操作采集器。注意:正常工作状态下, 请勿干预采集器的工作。其一, 采集器后面板的复位开关应始终在“1”的位置上, 即处保护状态, 以保护RAM内的数据。其二, 不要随便按前面板上的“复位”键, 因为复位是对采集器软件运行的干预。

2 结语

自动站采集器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必须同步。自动站运行工作期间,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都要总结经验, 提高认识, 加强学习, 以保证自动站良好稳定的运行。

摘要:自动站采集器时间与自动站监控软件时间不同步, 影响自动站正常运行工作, 出现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才能不耽误资料的上传。

关键词:自动站,采集器故障,时间设置,分析和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故障时间 篇6

煤矿井下配电网络为煤矿工业生产提供动力,保障配电网络的稳定安全运行,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国煤矿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巡线[2],人工成本高,可靠性低。考虑到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部署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在煤矿井下用WSNs构建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传感器节点利用电磁感应以及零序互感器原理采集电流、电压信息,从而判断电缆是否正常工作,并能准确、快速、可靠地确定出故障点所处位置。不过,这种基于WSNs的故障点定位依赖于大量传感器节点的实时协同监测,而精确时间同步则是协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时间同步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种时间同步方法[3]。然而,同步精度与同步能耗作为时间同步中相互矛盾但颇为重要的性能指标,经典时间同步算法未很好地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不能满足WSNs井下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要求。

TPSN(Timingsync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和RBS(Reference Broadcast Synchronization)算法是2种应用广泛的经典时间同步算法,然而在煤矿井下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中,由于网络拓扑的独特性,这2种算法都不能达到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典型的TPSN和RBS算法,利用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和双向成对同步机制,提出了一种能量有效且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同步算法RBTP(Reference Broadcast and Timing-sync Protocol),该算法分别利用最大似然估计以及最小二乘法对TPSN以及RBS算法进行改进,降低同步能耗的同时提高了同步精度。

1 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网络模型

煤矿井下电缆累计长度一般为几十至上百千米,是煤矿供电系统中电能传输的主要介质[4],因此,对其进行故障检测对于矿山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在井下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中,无线传感器节点安装在井下变电所的馈出线上[2],其迅速收集相对微弱的配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将监测到的电缆故障信息实时传输到本地变电所基站,再经井下环网传送至地面智能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故障数据进行处理,自动判断出故障发生位置[5]。由参考文献[6]可知,树型多层网络结构适用于矿井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井下电网故障定位模型如图1所示。

正常情况下,节点均处于休眠状态以节省能耗,一旦电缆出现异常情况,传感器节点中的数据采集装置立刻将采集的电流、电压信息传至自己的簇首节点;簇首节点对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后传输至上一级簇首节点或汇聚节点,并通过井下环网光缆实现基站与地面智能监控中心的通信;地面智能监控中心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实时监控井下电网的运行情况。

2 经典时间同步算法

2.1 TPSN算法

TPSN是实现WSNs全网节点时间同步的算法,采用层次型网络结构,分为层次建立和时间同步2个阶段。在层次建立阶段,由根节点广播级别发现分组,并将根节点级别设为0级,网络中的各节点按照位置层次结构进行分层,直至全网节点都被赋予一个级别。时间同步原理如图2所示,首先,i+1级的节点S向i级的节点R发送同步请求报文,其中包含节点S发送该信息时的本地时间T1,节点R在收到此条信息后记录本地时间T2;然后,节点R向节点S发送应答报文,其中包含T2和节点R发送该信息时的本地时间T3,节点S收到此信息后记录本地时间T4。图2中,d表示节点S和R之间的消息传播延迟。节点S根据T1,T2,T3和T4计算与节点R的时钟偏差,以实现与上层节点的同步,最终,全网节点时钟都同步到根节点时钟。

图2 TPSN算法同步原理

TPSN算法在MAC层给信息加时间戳,并采用双向消息交换机制使得时间同步精度较高。但是每个晶振器都有自己独立的时钟频率,即存在时钟频偏,因此,2个节点间的时钟偏移会不断增大,为保证2个节点间的时钟偏差小于某个限值,需要频繁执行TPSN算法。另外,采用双向消息交换机制会导致全网同步能耗较高。而电网故障定位系统中布置的传感器节点大多采用电池供电,因此,TPSN算法在能耗上不满足需求。

2.2 RBS算法

RBS算法是一种基于接收端-接收端的时间同步方法,RBS算法的信令机制如图3所示。节点A和节点B是参考节点S通信域内的2个节点,设T2A,j和T2B,j分别表示节点A和节点B接收到第j个分组时记录的时间戳,N表示节点A和节点B接收到的相同分组的参照广播次数,那么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时钟偏移offset[A,B]可以表示如下[7]:

RBS算法采用广播同步机制,消除了发送时延、访问时延和传输时延的影响,但接收端需要相互交换各自的记录时间,虽然相比于TPSN算法能耗有所降低,但计算量和同步开销依然相对较大,导致能耗较高。

3 RBTP算法

尽管TPSN和RBS算法的计算都比较复杂,能耗也较高,但是TPSN的层次性结构和双向同步思想与RBS的广播同步机制的优点依然值得借鉴,本文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精确的时间同步算法RBTP。该算法采用以等级广播为基础的单向广播和双向同步相结合的机制,在MAC层打时间戳,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以及最小二乘法同时补偿时钟偏移和频偏,降低了同步能耗,提高了同步精度。RBTP算法分为层次发现及子节点收集和时间同步2个阶段。

3.1 层次发现及子节点收集阶段

层次发现及子节点收集阶段通过广播消息包的形式实现分级,采用适当的头结点选择算法选取根节点,并设定它的级别为0级;之后根节点广播层次发现信息包,该信息包包含发送节点的ID、层级;接收到该信息包的所有节点提取信息包中节点级别并将自己的级别设为1级,同时向上级节点发送同步应答报文,并发送新的包含自己级别的层次发现数据包。依此类推,直到网络中每个节点都被赋予一个层次号,实现全网节点的分级。

分级完成后,计算各节点广播范围内下级节点的个数。i级节点每收到一个i+1级节点发送的同步应答报文,对应的i级节点的下级节点数就加1。依此类推,可计算出每个非叶子节点的下级节点个数,且每层非叶子节点都有了自己广播域内下层节点的信息。通过比较,将同级节点中下级节点数最大的节点确定为应答节点。RBTP算法的层次生成树如图4所示,i级节点2包含3个子节点,与同级的其他节点相比,节点2的下层子节点数目最多,因此,节点2被选为i级的应答节点。

图4 RBTP算法的层次生成树

3.2 时间同步阶段

在时间同步阶段,根节点通过广播时间同步消息包启动同步过程,该消息包中包含根节点的级别、应答节点的ID和当前时间戳T1。所有在根节点广播范围内的1级子节点接收到同步消息后,将各自的本地时间作为消息的接收时间T2。如果是同步消息包中所指定的应答节点,则向上级节点返回应答消息,该应答消息中包括应答节点ID,T1,T2以及返回应答消息的时间T3。根节点记录应答消息的接收时间T4,采用双向成对机制以及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估算根节点和应答节点之间的时钟偏移φ和频偏θ。随后,根节点广播一个包含根节点级别、T2、φ和θ的消息包;接收到此消息的应答节点根据φ和θ调整自己的本地时钟,广播域内的其他子节点根据T2和自身接收到同步报文的时间T2′,并结合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出相对于根节点的时钟偏移和时钟频偏,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各自的本地时钟。

各级节点重复上述过程,最终使整个网络的节点时钟都同步到根节点时钟。

4 RBTP时间同步原理

RBTP算法的时间同步原理如图5所示。传统的双向消息交换算法如TPSN是由下层需要同步的节点向上层的相邻节点请求时间同步,而RBTP算法很好地利用了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减少了同步消息的交换量,分为同步请求报文和同步调整报文2个阶段。

图5 RBTP时间同步原理

4.1 同步请求报文阶段

由参考节点A发起同步请求报文,广播域内的下级子节点分别标记接收到此消息的时间为T2,k,T2,k′,T2,k″,依次类推,但只有指定的应答节点B回复应答消息,并标记回复时间戳T3,k;参考节点A在时间T4,k接收到这个回复消息并根据成对同步机制计算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时钟偏移和频偏。节点A和节点B的双向信息交换模型如图6所示。将T1,1作为参考时间,设T1,1=0,结合上述分析并根据参考文献[8]可得

式中:d为固定部分延迟;Xk,Yk为可变部分延迟。

图6 双向信息交换模型

由式(2)、式(3)可得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y,CLT),如果将延迟看作一些独立随机过程之和,则可变延迟Xk和Yk可以采用高斯模型。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实验室测试已经证实了随机传输延迟服从高斯分布是一种合理的假设[9],因此,可假设是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相互独立且同属于高斯分布的随机变量,同时假设固定延迟d是定值,则似然函数L(φ,θ,σ2)为[8]

对式(6)取对数并分别对φ和θ求偏导数,得到时钟偏移和频偏的联合最大似然估计为

式中:

4.2 同步调整报文阶段

参考节点A将计算得到的以及时间戳信息T2,k通过广播调整报文发送出去;广播域内的节点接收到此报文后,应答节点B根据时钟偏移和时钟频偏调整自己的本地时钟,使之与参考节点同步;其余非应答子节点(以图5中的节点C为例)根据时间戳(T2,k′,T2,k)以及计算相对于参考节点的时钟偏移和频偏,具体过程类似于RBS算法。设T为参考节点时间,t为本地时间,φ′为时钟偏移,θ′为时钟频偏,则本地时间相对于参考时间的数学模型为

由于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光速,且传感器节点间的距离在几十米范围内,所以由传播时延带来的时间误差很小,可将其忽略[10],则可以假设应答节点和非应答节点在相同时刻接收到同步请求报文。另外,如果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本地晶体振荡器的频率变化,可以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节点晶振的频率是不变的[11],那么对于图5中的节点B和节点C,有如下关系式成立:

式中:k表示第k次同步。

由式(10)、式(11)可得

式(12)中,T2,k与T2,k′已知,k=k′=1,2,…,n,则由n个这样的方程式,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θ′2/θ′1和(φ′2-φ′1)/θ′1的值。

令yk=T2,k,xk=T2,k′,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θ′2/θ′1和(φ′2-φ′1)/θ′1的值分别为

因为节点B为应答节点,所以容易求得,则通过式(13)、式(14)可得

节点C可根据计算得出的时钟频偏θ′2和时钟偏移φ′2对本地时钟进行补偿。

5 性能分析

5.1 同步误差分析

利用Matlab软件对RBS,TPSN,RBTP算法的同步误差进行仿真,仿真参数设置:由时钟频偏引起的相对时钟漂移为40~50μs/s[12]。在每层应答节点数与非应答节点数之比不同的情况下,得到的累积同步误差与同步次数的关系如图7所示。

图7 累积同步误差与同步次数的关系

由图7(a)可知,在同步次数小于670次时,RBTP算法的累积同步误差介于RBS算法与TPSN算法之间;同步次数大于670次时,RBTP算法的累积同步误差比RBS算法和TPSN算法低。由图7(b)可知,RBTP算法的同步精度与图7(a)中相比提高了很多。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应答节点采用双向成对同步机制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对时钟偏移和频偏进行估计并校正,而非应答节点采用广播同步机制以及最小二乘法对时钟偏移和频偏进行估计并校正,因此,应答节点的估计值更接近于实际的时钟偏差,当应答节点数所占比例较大时,累积同步误差较低。

(2)随着同步次数的增加,未校正时钟频偏的RBS与TPSN算法的时钟偏移不断增加,导致累积误差增大,相比之下校正时钟频偏的RBTP算法的累积误差变化缓慢,所以误差较小,即同步精度相比于RBS与TPSN算法得到了优化。

5.2 能量消耗分析

在WSNs中,将1bit数据传输100m需要3J的能量,近似等于执行300万条指令所需的能量[13],数据通信需要的能量远大于数据处理所需要的能量,而数据通信所需能量与同步报文数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同步报文交换数目来衡量算法能耗大小。在节点层数为n、每层节点数为m的WSNs中,各算法同步所需报文数分别为

在树状分层模型下,分别对RBS,TPSN,RBTP算法进行仿真。当每层节点数为10时,各算法节点层数与同步消息开销关系如图8所示,其中TPSN和RBS算法所需同步报文数分别约为RBTP算法的6.7倍和30倍。当节点层数为8时,各算法每层节点数与同步消息开销关系如图9所示,随着每层节点数m的增加,TPSN和RBS算法同步所需报文数相比RBTP算法成指数倍增加。

图8 各算法节点层数与同步消息开销的关系

图9 各算法每层节点数与同步消息开销的关系

从上述仿真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RBTP算法通过增加计算的能量,减少了数据的无线传输,且对时钟偏移和频偏联合估计增加了重同步周期,因此,在相同条件下,RBTP算法所需的同步报文数较经典的TPSN和RBS算法明显减少,能量消耗大大降低。

6 结语

缩短V类故障电能表检定时间措施 篇7

关键词:电能表,检定时间,故障

1 技术背景

根据《供电营业规则》, 故障电能表的更换期限是城区不超过一天, 其他地点不超过三天。此规定以缩短电能表检定时间为目的, 确保有效提高用户的供电质量。

2 现状调查

调查一:根据JJ596-1999《机电式电能表检定规程》中的规定, V类电能表的检定都有一定的流程。根据V类电能表检定流程, 工作人员对V类电能表检定的主要工作内容、所用时间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维修时间36min, 运用营销MIS系统操作时间35min, 启动时间13min, 潜动时间12min, 误差检定时间8min, 其他1min。从上面的统计可以很容易地看出, 运用供电营销MIS系统操作和故障维修时间所占的比例较高。

调查二:对计量中心内校班检定人员检定电能表所用工时等关键问题进行现场考核记录。统计得出, 检定人员在电能表检定过程中维修和运用供电营销MIS系统操作时间过长, 也有76min记录的出现, 为我们以后制定目标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原因分析

经过现状调查, 计量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对V类故障电能表检定时间情况展开研讨、分析研究,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查找出影响V类故障电能表检定时间的因素。

我们从各方面进行查找, 最后发现影响运行中V类故障电能表检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1) 维修时间过长; (2) 对用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操作不熟练。

影响运行中V类故障电能检定时间的次要因素有: (1) 检定人员流动大; (2) 奖罚制度不完善; (3) 电能表本身性能不达标; (4) 设备老化; (5) 设备维护保养不足。

4 对策实施

4.1 制定政策, 学习多种维修方法

(1) 订阅多种与计量有关的技术杂志

计量中心订有《中国计量》、《电力自动化产品信息》、《农村电工》等杂志, 方便检定人员学习, 翻阅。检定人员孙同勋在业余时间组织每个职工学习, 互相交流, 探讨维修技术。

(2) 每周内校班检定员想出一个可采纳的新维修方法

利用每周的学习例会, 组织班组成员讨论, 发表见解, 总结工作中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维修方法, 分享给大家。并且在操作现场对好的方法予以实验对比, 使每个员工在交流中不断进步。

(3) 每月组织检定人员进行电能表拆、装强化训练

每个月的中旬, 组织检定员在计量中心修理间进行单相电能表的拆、装训练。

(4) 勇于开拓、大胆创新, 研发新型工具

针对故障电能表的疑难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点子和思路。检定人员群策群力, 分工协作, 克难攻艰, 经过多次的钻研探索, 研制出锈蚀螺钉拆卸钳和封表线绕线器等新型工具, 用于故障电能表的维修使用。

实施效果: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 检定人员不但业务水平有了提升, 自身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检定人员掌握了各种故障的处理办法, 实现快速维修, 学习使用新型工具, 有效缩短维修时间。

4.2 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 进行技术比武

(1) 每月对检定员上机操作进行培训和总结。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二, 组织人员在计量中心校验室里进行实操交流、总结。

(2) 邀请软件开发人员到我局进行技术指导。

(3) 每季度进行技术比武。每季度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比武测试,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 组织人员到周边县局进行学习和技术探讨。2012年9月至10月, 袁德民、刘静组织人员到西峡、内乡等几个周边县局进行学习。

实施效果: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 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用电营销管理信息系统MIS的使用方法, 对电能表检定的自动化程序深入了解。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检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也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检定人员的工作疑问,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把业务技能提高到新的高度, 为今后的检定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5 效果检查

正常情况下, 每个居民用户, 每天平均用电负荷为7.5k Wh, 计量中心检定员每天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检定V类电能表合计160块。活动后检定时间缩短了31min, 每检定一块表较以前提前送电31min, 所以每天就可以多供电160×7.5× (31÷60) =620 (k Wh)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避免了因电能表检定时间过长而造成停电, 给县城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带来不便, 提高了电业服务形象和社会地位, 为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添彩。

通过本次活动, 检定人员的实践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此次活动的成功, 激励检定人员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为今后在工作中克难攻关, 积累了知识和经验, 得到了计量中心检定员的认可, 起到激励成员攻关克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J596-1999.机电式电能表检定规程[S].

故障时间 篇8

关键词:配网故障,定位,抢修技术,影响因素

配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问题, 缩短故障定位与抢修时间, 首先需要明确影响配网故障定位与抢修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来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 采取科学的抢修技术。以此提高配网抢修工作效率, 缩短故障定位与抢修时间, 创造预期的工作效果, 最终达到良好的抢修工作效果, 提高客户用电服务质量。

1 配网故障抢修的影响因素

1.1 故障点定位困难

由于导致配网故障的因素较多, 配网故障类型也较为复杂, 所以, 故障点定位通常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例如:中压故障会扩大断电的规模和范围, 然而, 故障报告用户可能距离维修中心距离较远, 这无疑将影响故障定位时间, 据统计:中压故障的定位时间要达到9.49min, 如果遇到结构复杂的线路会加剧故障定位难度, 进一步耗费时间。由此可见, 配网故障定位需要特定技术的支持, 例如:共组探测仪、配网故障定位仪等, 从而支持故障的高效定位与查找。

1.2 故障隔离质量低下

配网故障类型较多, 其中部分故障来自于用电客户, 此类故障无需隔离处理, 然而, 中压故障由于影响范围较大, 为了减少客户停电数量, 应该实施隔离处理。根据实际的隔离工作经验总结出:中压故障所需的隔离时间要达到几十分钟, 如果配网构造不合理, 线路分段混乱的状态会进一步加剧故障隔离难度, 延长隔离时间。

1.3 抢修不及时

配网故障的定位与抢修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人为工作效率的提高, 然而, 从目前来看, 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依然有待提升, 部分运维中心、供电所的工作人员由于缺少责任心及组织性和纪律性不足等原因, 在接到故障信息后, 未能在第一时间做出高效反应, 也无法规范有序地奔赴故障现场, 在没有特殊的高端的故障检修技术的支持下, 配网故障得不到及时、高效地抢修与处理。

一方面是运维人员工作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是物资调配的缓慢与滞后, 配网故障发生后, 对于特殊的故障, 要想高效抢修必须有特定的物资、设备等的支持, 然而, 实际的工作中, 由于缺乏事先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导致故障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 由于地域偏远, 各类设施配置不健全, 更延长了故障抢修时间, 导致故障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造成用电客户无法及时用电, 供电服务质量受到影响。

2 缩短配网故障定位及抢修时间的技术手段

配网故障发生后, 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抢修, 这样才能缩短停电时间, 这其中抢修技术十分重要, 必须掌握现代化高端的故障定位与抢修技术, 并加强管理和运营,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全面提升配网故障抢修工作质量。

2.1 故障定位系统

(1) 故障指示设备。配网系统中设置故障指示设备, 一旦系统某部位出现故障, 指示设备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并将故障信号传递至其他设备, 发出警报信息。

(2) 监控站。监控站主要负责配网信息监测, 能够有效反映信息的具体地理方位, 并将其呈现于GIS系统, 同时, 也能纠正错误信息, 深入分析故障信息, 从而得出故障类型与具体方位。

(3) 中心站。中心站负责收录来自于通讯系统的各类信息, 再积极转换、传输信息, 使故障信息得到有效处理, 这其中主要依赖于通讯技术, 实现信息的传输, 为故障维护人员提供指导。

2.2 GIS系统

GIS系统作为一种现代化数字智能技术, 已经被有效运用于配网故障定位中, 依赖GIS系统能够对故障进行精准定位, 同时, 该技术具备高强度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 可以将地理状况信息以高清晰图像呈现出来, 从而为故障排查与分析创造便利条件。

第一, 配网故障识别设备将故障信息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传输至GIS系统, GIS对信息加以分析, 运维工作者将故障信息传输至数据系统, 在GIS高强的数据处理能力的辅助下, 故障的具体方位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二, 结合GIS系统呈现的地理定位信息以及图像, 故障维修人员发出紧急通知, 在第一时间奔赴故障现场, 积极抢修, GIS技术具有运行高效、技术精准等特征, 能够为故障排查工作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

2.3 通讯技术

在多种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 配网故障得以高效率定位, 这其中少不了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支持, 在通讯技术高效的信息传输功能支持下, 故障信息得以高效传输, 缩短故障定位与抢修时间。

对于配网系统故障定位来说, 通常可以采用以下通讯技术:

第一, 载波通讯技术。其优势体现在:超越距离的限制, 实际的信息传输中更加稳定、安全, 传输效果更好。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电力系统, 然而, 其维修难度大, 对维修技术要求较高。不适合用在地域较为偏远、线路分布分散的农村配网系统。

第二, 光纤通讯技术。此技术一般用于局域配网系统故障信息传输中, 其优势体现在:能够控制对配网线路的不良破坏, 支持信息数据的高效传输, 且相对稳定、安全。

第三, GPRS技术。作为一种高端通讯技术, 具有信息数据传输优势, 提高信息传输的数量、速度与稳定性, 防止数据的遗失和泄露, 维护数据传输安全, 适合用在偏远山区配网线路故障检测。

同时, 在GPRS技术的支持下, 配网系统出现故障时, 不仅能够高效定位故障, 也能有效抑制其影响范围, 从而为故障抢修赢得更多的时间, 有效控制配网故障损失。

2.4 过流跳闸技术

过流跳闸设备是配网故障定位的有效设备之一, 将跳闸设备配置于配网系统, 配网线路出现非正常电流, 或电流值偏高时, 跳闸设备将自动断开, 防止过电流对线路的危害, 维护配网系统的安全。

实际工作中, 需要参照跳闸设备实际配置的方位对应定位系统故障, 将其同继电器同步运行, 能够科学定位故障, 如果跳闸设备后方线路发生故障, 对应的继电器将发出动作, 再综合分析出故障的实际位置。如果过流跳闸设备发出跳闸动作, 故障指示设备则将相关的故障信号进行传输, 使其达到通讯终端, 再进一步将故障信号传输至故障监测中心, 从而为故障排查与检修赢得时间。

2.5 配网故障负荷监测系统

依托于已有的配网故障定位系统,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化负荷监测系统, 发挥故障指示设备最基本的故障指示功能, 能够实现线路的带电流监测, 依靠短距离光纤通讯技术, 同遥测通讯终端相互配合, 实现了对系统故障的自动化定位, 也能达到对开关设备的自动化遥测。

该监测系统实际运行中, 具有成本低、运行高效、效果好等特征, 更重要的是无需对一次设备实施升级、改造, 能够达到对绝大多数配网系统故障的自动化监测。

实际工作中可以将故障指示设备安装于待测线路, 发挥故障指示设备的指示功能与测量功能, 再同GPRS技术配合, 达到对故障的高效定位与排查的目的。

3 结束语

配网故障定位与抢修技术依然需要不断地改进与更新, 要加大配网运行维护力度, 采用科学的运维技术, 提高故障定位工作效率, 采用先进的抢修技术, 依靠现代科技, 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配网故障抢修工作效率, 带来预期的工作效果, 维护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江萍.县城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4 (2) .

故障时间 篇9

关键词:10 kV线路,接地故障,查找时间

0 引言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用电量不断加大, 这就对线路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终端, 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面对用户端,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配网线路故障必须受到特别关注。然而, 配网线路因点多、面广、线长, 走径复杂, 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查找具体故障点的难度增加, 当故障发生后, 凭经验采用分段逐段试拉、逐级杆塔检查等传统方法进行排查, 耗时费力, 停电范围大、时间长, 很难快速准确查找到故障点。本小组设定活动目标:将10 k V线路单相接地的故障点查找时间由多次平均时间3.11 h降低到2 h以内。

1 工程案例

1.1 基本情况

安徽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 县域面积达3 814 km2, 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 其中10 k V配电线路119条, 电杆共23 896基, 有1 586处分断点, 总长度2 156.83 km。10 k V农网线路的地理环境和线路通道较差, 在雷电、雨雪天气极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10 k V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 会导致非故障单相电压的升高, 长时间接地运行会造成配电设备损坏, 异相接地还会引起多条线路跳闸, 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是影响配网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结合多年运行实践, 通过对10 k V单相接地故障特点的分析, 运用新设备来提高单相接地故障的查找效率, 提高供电可靠性, 减少故障损失。

1.2 现状调查

调查一:小组通过调查调度运行日志, 对2014年3—8月金寨公司119条10 k V线路共56次接地故障的处理时间进行了统计, 得出故障处理最快2 h, 最慢15 h, 平均处理用时5.66 h。

调查二:小组不仅对以上各次故障处理用时进行了统计, 也对以上56次接地故障处理步骤分别进行了统计。其中接收查线工单、人员召集、工作票填写累计耗时占比8.83%;车辆、安全工器具、抢修物资准备与前一项累计耗时占比18.55%;而加上故障点查找一项, 累计百分比就飙升至73.50%。

结论:故障点查找时间过长是造成接地故障排查时间长的主要症结所在, 平均耗时3.11 h, 占合计时间的54.95%。

2 要因分析

(1) 末端因素一:巡查人员少, 耗时长;

确认标准:供电所每次故障处理过程中能否满足2~4人参加;

确认过程:调查运检部各供电所配电工作人员名单及允许登杆作业人员名单, 调查公司10 k V线路现状;

调查结果:公司有17个供电所, 参与故障处理人员共有102人;10 k V线路119条, 每供电所平均6人负责7条10 k V线路的日常维护工作;当线路故障时, 由所长组织3~4人共同对线路进行排查;

确认结果:巡查人员少, 耗时长非要因。

(2) 末端因素二:培训不够;

确认标准:培训平均成绩≥95;

确认过程:QC小组查阅配网抢修人员培训记录;

确认分析:从2014年6月的培训记录可以看出, 培训课时为12课时, 培训平均成绩为97.5, 成绩优秀, 配网抢修人员反事故演习合格率大于95%, 满足培训要求;

确认结果:非要因。

(3) 末端因素三:步行查找耗时长;

确认方法:查阅GIS地形图, 访问配网中心主要负责人;

确认过程: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 公司有17个供电所, 仅江店开发区供电所地处丘陵地带, 车辆可方便开往各级杆塔, 其他16个供电所80%的供电范围处于山高林密区域, 车辆难以到达, 于是配置抢修人员采用就近原则, 可缓解矛盾;

确认结果:非要因。

(4) 末端因素四:兆欧表不能测定故障方向;

确认标准:能否测定故障点;

确认过程:向各供电所巡查人员进行调查, 各供电所查线人员仅使用兆欧表进行线路接地故障查找, 我们知道兆欧表只能测量线路绝缘, 不能在测量点确定故障方向, 为降低排查难度, 线路维护人员不得不多级分断故障线路, 逐步缩小故障范围, 最终通过地面目测甚至登杆目测的办法查找故障点;

确认结果:兆欧表不能测定故障方向, 是要因。

小组通过对以上末端因素进行逐一确认, 最终找到了造成故障排查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兆欧表不能测定故障方向。

3 解决对策

3.1 引进线路故障测试仪

通过网络查新确定西安兴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HFL-600型配电线路故障测试仪可以测定故障方向。其工作原理为:当线路发生接地故障停电后, 在故障线路任意点, 使用信号源向线路注入具有一定功率的低频电流信号, 此电流在故障点、大地、信号源之间产生环流, 再使用分体式钳表测量信号注入点两侧环流, 从而判断故障相别与故障方向。待故障点相别与方向确定后, 信号源无需移动, 在故障线路上, 采用二分法, 使用分体式钳表测量其他点是否存在环流, 从而测定故障点。

(1) 信号注入部分:作用是在线路停电状态下向接地故障线路注入22 Hz检测信号。主要部件包括信号源、信号输出线、三相短接线、接地线、接地钎、绝缘杆一套 (6根) 、充电器、车载逆变器等。

(2) 信号检测部分:包括钳表、手抄器、绝缘杆一套 (5根) 。钳表为手持式可移动电流测量装置, 用于检测电流信号;手抄器用于接收并显示钳表发回的测量数据, 对数据可进行保持、存储、查阅、删除等操作。信号检测部分所有部件可装入装置便携手提包。

3.2 效果测试

在古碑变马鬃岭04线开展一次测试工作。采用这种仪器查线, 可以确定故障方向, 无需分断线路缩小故障范围, 从而节省了登杆检查和分断耐张杆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QC小组完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范本制定, 对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并完善, 上报工区领导审批。

3.3 结论

通过7个变电站7次检测试验, 该装置操作方便, 工作时间最长1.9 h, 最短1.2 h, 平均测量时间为1.62 h。达到了小组将10 k V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点查找时间降低至2 h以内的课题目标。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本次QC活动运用线路故障测试仪, 设备购买费用共计32 500元, 其在提高线路隐形故障查找效率方面作用明显, 降低了传统方式排查时耗时费力的程度, 将排查平均时间由3.11 h降到了1.62 h, 减少了47.9%的研判时间, 进而降低了47.9%的人力补助、车辆台班、伙食等项目费用。从长远发展来看, 也大大提高了供配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降低了人力和经济成本, 增强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4.2 安全效益

传统接地故障查找运用兆欧表重复多次测试, 需要运维人员多, 沿线巡查时间长, 还需多次上下杆塔测量, 而现在抢修小组运用故障测试仪一般无需登杆操作, 即可明晰故障方向, 从而准确查找到故障点位置, 降低了高空作业次数和劳动强度, 减少了安全风险。

4.3 社会效益

长时间停电将给企业的可靠供电和优质服务工作带来压力, 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若能缩短停电时间, 将在提高公司供电可靠率的同时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 制定巩固措施

措施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该项目的标准化程序, 并纳入配电线路检修作业标准化范本, 编写《查找配电线路隐形接地故障作业指导书》, 并绘制对应的工作卡。

措施二:编制《10 k 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测试装置操作规范》, 规定每三个月开展一次对所有作业人员的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

措施三:将该装置纳入日常工器具管理范围, 规定每个月对测试仪维护及测试一次。

6 结语

本次QC活动通过使用接地故障测试仪, 减少了10 k 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排查时间, 实现了预期目标, 节约了生产成本, 降低了作业人员的风险, 同时也提高了小组成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京平, 黄境.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探讨[J].信息通信, 2011 (6) .

上一篇:糖尿病引发的眼疾下一篇:视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