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2024-07-31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精选九篇)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1

产业集聚是指相同产业及相关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不同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集中。产业的集聚需要特定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的内部特性, 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中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高技术产业。软件产业是高技术行业, 知识密集, 信息和技术的更新快, 高风险、高投入, 对区域的外部环境具有较高要求。集聚化发展也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那么, 其集聚状况究竟又如何?文章将运用集中率、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指标, 对全国软件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2 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指标设计

(1) 集中率 (CRn) 。

集中率是广泛用于测度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undefined。

式中:X为全国各地产品销售收入之和。我们按照软件销售收入将北京市等29个省份和城市进行排序, 选取位列前七的地区。可以发现, 连续三年来, 排名前七的地区都是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辽宁。因此, 本文中n=7。

(2) 区位商 (Q) 。

区位商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Q= (j1/j2) / (b1/b2) 。

式中, J1和J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其较高层次区域某同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 B1和B2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较高层次区域就业人数, Q代表研究区域某一产业部门的区位商。

(3) 产业集聚指数 (Aijt) 。

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0, t], 有n个产业、m个地区, j地区i产业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qij0和qijt, 用Aijt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 令:

undefined

则考察期内j地区 i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为:Aijt=Sijt/Sit。其中, Sijt表示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 Sit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

3 中国软件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1) 集中率比较分析。

根据上文公式, 运用2004-2006年中国各省份、城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计算集中率, 结果2004、2005和2006三年的集中率分别为0.796209、0.774924、0.791273。可以看出, 三年来, 这三个指标值各自是比较平稳的, 且变化趋势一致。CRn值均接近0.8说明这七个地区软件产业的集聚化程度非常高。

(2) 区位商比较分析。

再运用2005年全国就业人数和各地区软件产业从业人数进行区位商计算, 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能力最强, 其区位商高达16.66, 上海、江苏、辽宁、天津、广东、福建和浙江的区位商也均高于1, 表明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程度很高。

(3) 产业集聚指数比较分析。

最后运用2004-2005年软件增加值计算各地区的产业集聚指数, 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4-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 (软件篇) 》整理排序

经过计算得Sit =0.82>0, 说明软件产业在全国处于成长阶段。天津、辽宁、上海、 江苏和福建的Aijt 均大于1, 说明软件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 且发展水平超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软件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的北京市的Aijt只有0.95, 没有超过1, 说明北京市的软件产业尽管集聚化发展, 但集聚化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 陕西、贵州、河北、甘肃等软件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Aijt 均大于1, 表明这些地区的软件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发展势头好, 上升空间大, 但由于基础薄弱, 要成为真正的软件产业大户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 结论

通过对前文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全国范围内, 软件产业显示出集聚化发展态势, 部分地区集聚效应明显。软件年销售收入排名前七的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辽宁地区软件产业集聚程度非常高, 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近80%。

(2) 由区位商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天津、广东、福建和浙江的软件产业有很强的集聚规模, 但其变化趋势并不相同, 这由产业集聚指数Aijt可以看出, 天津、辽宁、上海、江苏和福建的软件产业集聚正处在上升期, 而北京、广东和浙江的软件产业发展速度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3) 综合考虑静态规模、动态发展水平得出:北京、上海、江苏、辽宁、天津、福建是软件产业综合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北京的集聚化发展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全国各地软件产业集聚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在全国软件产业的特定地位, 制定软件产业发展的不同思路, 促进软件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软件产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是否存在集聚现象?集聚状况又如何?运用集中率、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指标, 对全国软件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软件产业,产业集聚,指标

参考文献

[1]姚慧琴, 胡永亮.软件产业的集聚化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3, (9) :84-86.

[2]褚淑贞, 张丽丽, 韩之俊.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5) :53-55.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2

戈雪梅

周安宁

内容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对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仅是通过建设园区就可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影响因子众多,应该从专业化与分工、产业分化与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角度,考虑政府政策扶持与企业区位选择的互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嵌入等方面综合分析。文章在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子分析模型框架并构建了一个影响因子体系,对江苏省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动漫产业 空间集聚 影响因子 引言

动漫产业隶属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将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意城市的主要举措,但园区数量多、结构雷同的情况却很明显,仅就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产业而言,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动漫基地 20 家,其中长三角地区就有11家。此外,在部分地区,各种名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如此一哄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该如何寻找自身定位?基地到底能够给入驻企业创造怎样的环境?面对一部分入驻企业撤出这一情况,基地该如何反思?基地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基地会不会沦落成房地产项目?对此,我们必须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的动力机制、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自发效应角度加以剖析。

文献回顾 从理论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以国外为主,国外对集聚经济的研究以及对创新和经济增长所起作用历史很长,可以追索到马歇尔。对创意产业园区研究共性的关注点有三方面:一是工业时期遗留的旧厂房、旧仓库、旧货栈,内部空间可塑性大;二是由于旧城区和贫民区等地的房租低廉;三是自由、宽松、活跃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了吸引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创意产业阶层、艺术家和创意阶层对创意集聚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研究。国内有关影响动漫产业空间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因素的文献多是从定性角度出发,利用产业集聚、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学或经济地理相关理论,最为典型的是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进行分析。毫无疑问,作为分析问题的框架或思考的框架是可行的,但创意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利用调研数据,通过经验研究,在辨别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结合政策分析、事件分析方法得出实证分析模型框架应该是研究政府产业园区建设绩效的可行方向之一。

从笔者梳理的相关文献来看,做实证分析的不多。其中褚劲风(2008)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区位因子对创意产业产值回归。选择的区位因子有:人口密度、人口总量、每万人拥有的文化娱乐设施数、每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单位面积专利申报数、单位面积发明专利申报数、单位面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假设创意产业的产出值Y受上述诸区位因子的影响,且其内在联系为线性关系。通过得到的上海有关区县地理数据,考虑多重共线性,方程的最终回归结果剔除部分变量,结论为对创意集聚影响最大的是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发明专利申报数。

王洁(2007)利用主成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调研了发现创意产业集聚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恰好是四个主成分公因子,即创新环境、区位环境、创意产业特性和政府扶持及参与等。笔者根据调研与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中,以下因素显得更为突出:多样化的宽松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政府的支持和参与、相关协会和专业中介机构的支持,同时调研表明,园区企业认为最能提高园区企业效率的政策为:公共设施和信息平台的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区域品牌的建设,还希望政府能有效控制园区的房租。

蒋雁(2008)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通过对杭州四大创意产业园区内的5l家企业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创意产业区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是:创意人才、信任机制、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创意氛围和政府的市场管理对杭州创意产业区的发展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赵谦(2006)通过实际调研考察了北京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北京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几点构想,认为北京应该从创意产业园区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主导企业、配套设施、无形网络连结、对整体产业发展的影响与检验机制六个方面着手发展和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文中引用了“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关键因素”表,指出核心产业的确立与潜力、创意的形成、学校的人力和参与、高科技资源和技术支援、整合文化市场和腹地、地区社会资本和资源的结合、全球网络的经营重视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褚劲风通过分析日本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指出东京动漫产业的集聚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地理接近性以及民族文化的根植性。在集聚的治理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扶持、行业中介组织的指导、民族文化的根植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培育出良好的受众体,并通过动漫产业链环节上的分包与转包等环节,向亚洲其他国家扩散,形成更大范围的受众体。

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子分析模型框架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者是文化创意企业所关注的并非是给土地、给优惠、给政策。创意产业园区或动漫产业空间集聚有自己的规律和演化路径,政府在执行产业政策上的偏差,必然会形成类似我国20世纪80年代各地蜂拥而建开发园区,最终草草收场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分析创意产业园或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应着重考虑如下因素(见图 1):

主导产业或者严格意义上说主题内容产业的界定,这是形成产业链的基础,就是多种产业共享一种资源,可以形成众多衍生产品。政府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动漫产业园区应该有个定位。专业化与分工。杨小凯认为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才是分工,分工会产生网络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其实只是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而已。不管是完全原创性质的或是外包基地或是两者的混合形式,传统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或范围经济效应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都不会太明显。

产业链的协调很重要。市场通路—播出市场的改革、衍生产品市场的繁荣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协会、中介组织、社区平台的搭建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动漫产业集聚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

制度因素: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政府产业政策扶植。

社会资本:城市的包容性、区域人文价值观等社会价值观的浸入很重要。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形态、三产所占比重等。

在此分析框架中,创意人才是核心,产业链构筑与完善是内环,社会、经济、制度的嵌入是平台。在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中,专业化与分工是关键。如上文提及的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可以看出日本东京动漫产业企业规模小型化、劳动分工国际化、动漫产业垂直分工明显。刘学等也通过分析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发现“从南京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模式中可以看出,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这些创意核心对空间的内在需求是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动力

调研发现,南京创意产业集聚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园区建立的政府外力因素起推动作用的,还只是达到企业和个人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和优惠政策加以引导,园区内部集群最重要的标志即企业间自发形成的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较弱”。

江苏省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实证分析

动漫产业是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省建有多个动漫产业基地,2005 年以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建设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已有3个,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正逐步扩大。江苏省动漫产业基地主要集中在苏锡常和南京地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有苏州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和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地方政府自建的动漫产业基地有紫金一号南京动漫产业园、南京高新区软件园内的南京动漫产业基地等。

利用上文提及的内部产业循环及外部环境循环双环模型,我们采用构建指标体系描述分析的方法尝试对江苏省动漫产业空间集聚进行分析。

(一)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课题组根据分析框架,把影响动漫产业空间集聚的因子分解为三类、8 个一级指标、17 个二级指标(见表 1)。

通过对二级指标的量化,可以概要性对区域或园区的吸引力作出评价,又可以对动漫产业基地的空间集聚效应作出初步分析。

(二)江苏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江苏动漫产业发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动漫产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积累了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心指标。

Z1:创意人才。江苏拥有强大的动画制作力量。目前,全国动画产业的从业人员约2万多人,江苏就占了其中的1/3。而且,许多人都是国内动画产业中的策划、制作精英,为快速发展江苏国产影视动画产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另外,江苏省内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影视动漫相关专业,有4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9000多人,为产业的后续人才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是产业链指标。

Z2:主导产业。江苏省漫画在整个动漫产业发展中带来了很大的竞争优势,如漫友文化机构的观念比较前沿,其依靠原创源头加上成功的商业运作,使得本土动漫不断成长实现转型;长期与国外名漫画家签订合约合作或版权合作等形式集中原创作品资源;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漫画家,发掘了更多的原创资源。漫友文化原创资源的源头力量使得江苏省动漫产业可以借鉴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2007年,南京市46家动漫企业实现产值2.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亿元;动漫产业直接从业人员2800多人。南京原创动漫作品总产量名列全国第七。

Z3:专业化与分工。江苏动漫产业基础良好,规模技术全国领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人才、产业运营等方面都积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技术方面,与欧美、日本、韩国等动画业发达国家的动画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使企业能够学习并掌握代表动画发展的高端水平技术,了解动漫文化发展的最新理念;在产业运营方面,衍生产品产业发达、发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又使得江苏在产业运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Z4:终端通路。动漫产业 70%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无锡动漫基地生产的原创动漫片《东方神娃》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原创动画精品。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已有15部原创动画片在央视或已确定在央视播出,“东方神娃”、“哈皮父子”、“吉娃娃”、“恐龙奇奇颗颗”等一批动画形象已初具品牌效益,引起海内外市场的关注。《哈皮父子》、《秦汉英杰》等 7部原创动画片已向欧美、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出售了播映版权和品牌授权,有 10余部动画作品已在图书、音像、玩具、文具、日用品、家具装饰、教育、主题公园等领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衍生开发能力。

江苏省动漫爱好者群体基础雄厚,动漫社团成员主要来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以及年轻一代的上班族。2006 年 4 月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级动漫艺术协会,目前南京各种动漫社团已达 200 多个,大专院校大部分都已经成立了动漫协会,甚至同时存在多个动漫协会,而院校间的动漫交流也非常繁密,2007 年,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Ring 动漫协会获“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此外,不少走向社会的上班族也是动漫发烧友,他们自发组成动漫社,共同创作动漫作品。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动漫不再是学生的专利,上了年纪的动漫发烧友同样大批存在,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一直在推动江苏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环境指标。

Z6:制度安排。江苏影视动画产业的资本大多存在于民营企业,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为快速发展江苏国产影视动画产业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道路,并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产业政策扶持方面,江苏省各动漫产业基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南京市委宣传部与南京市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十一五”期间,每年设立 1500 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苏州国际科技园是国家广电总局授牌的 15 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之一,共聚集了1 7 家以神游科技、蜗牛电子等为代表的游戏研发骨干企业和以泰山动画为代表的动画设计骨干企业。在园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际科技园设立了1 亿元动漫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无锡市进一步完善动漫产业政策体系,围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的目标,开展试点示范企业工程,实行项目攻关和衍生产品计划,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重大项目,一批作品在全国已具有知名度并逐渐形成自主品牌的产业链。无锡市政府下拨给动漫企业的政策奖励及扶持资金累计2000万元。

作为无锡动漫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广新影视动画技术公司结合广播电视集团强大的技术实力,建成了无锡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于无锡中小动漫企业,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集群发展。

Z7:区域经济。江苏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从动画企业的注册主体来看,既有民营资本,也有台资企业和港资企业,还有中外合资企业。从企业的经营方向来看,江苏动画企业以国外动画项目外包加工为主,同时与海外动画企业的版权项目合作也有相当的发展。也就是说,江苏的动画业具有国际化特征,能够从国内外优势产业资源中借力,提升产业发展的能力。当然,相对于全国其它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动漫产业基地的发展情况,江苏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专业化与分工(Z3),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各产业基地布局分散,发展规模偏小,同质化严重。缺少核心产业,产业链不完整,平台不健全(Z2、Z4、Z5),如目前的苏、锡、常、宁等地动漫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雷同,总体呈现出高密度、集约化和混合式的发展特征,未能根据城市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开创品牌,真正建立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制度方面(Z6),由于政策扶持奖励、人才培训、国际交流、高水平的技术设备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投入,导致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平台不健全,又进一步制约动漫产业链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人才和原创力不足(Z1、Z2)。大多数的动漫产品都在故事取材上范围过窄,有创意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造型不多。创意性人才和经营性人才严重缺乏,大部分企业仅仅只对国外动漫进行“来料加工”,既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也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也可以纳入前文所提出的动漫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因子分析模型框架进行分析。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影响因子众多,应该从专业化与分工、产业分化与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角度,考虑政府政策扶持与企业区位选择的互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嵌入等方面综合分析。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对动漫产业空间集聚特点及形成机理加以利用,要形成一套适合于动漫产业发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褚劲风.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世界地理研究,2009(3)2.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3.王洁.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蒋雁.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意产业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5.赵谦.关于创意产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朱庭逸.创意空间:开拓城市新地理学[M].典藏艺术家庭,2004 7.褚劲风.东京动漫产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8.刘学,范占军,张敏,姚磊.南京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河南科学,2009(7)9.高建宁.江苏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9)

作者简介:戈雪梅 副教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安宁 副教授(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3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全新阶段。继科技企业加速器之后,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园又成为各大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头戏。实创股份所属的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这块曾经引领全国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浪潮的宝地,在新一轮竞争中,再次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的弄潮儿。

2012年10月25日,中关村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在实创股份所属的永丰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重点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此举并非主观臆想的逆风飞扬,而是水到渠成的顺势而为。

目前,永丰产业基地所在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集聚了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关键环节的领军企业、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

顺应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产业,已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能源环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国防安全和位置服务等领域。

据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战略资源。如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等管理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二代导航专项总体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斗导航应用重大项目办公室、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等研究资源。

此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聚集了北斗系统民用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军企业,如北斗星通、华力创通、四维图新、超图软件、合众思壮等5家上市公司。全国研制北斗芯片并中标解放军总装备部北斗民用产业化芯片项目的6家单位中,有4家在中关村,分别是华力创通、和芯星通、泰豪联星、中科院微电子所。同时,拥有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理服务资质的单位中,中关村有6家,分别是神州天鸿、北斗星通、国智恒、中寰卫星、航天东方红和中兴恒和。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方面领先全国。在科技部和国家测绘局举行的“2011年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评奖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的创新成果占获奖总数的65%。在芯片研发环节,和芯星通的“多系统多频率高性能导航定位SoC芯片”获得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东方联星的“高性能多模兼容卫星导航芯片”获得卫星导航定位优秀工程和产品奖一等奖。在数据处理方面,四维图新和高德软件的互联网地图调用量占我国互联网地图调用总量的90%以上。在终端方面,北斗星通开发出国内首款多系统多频率卫星导航高性能SoC芯片;华力创通成功开发出北斗/GPS多频精密导航基带芯片。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在空间信息领域有关北斗芯片技术、嵌入式算法及软件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及制造、地理信息与导航地图、应用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遥感对地观测设备研发与制造,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地理集聚衍生产业集群

在空间布局上,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将充分利用中关村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领域的显著优势,围绕永丰产业基地,致力建成国家级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并结合中关村壹号等重点项目,以沿“北清路——七北路”为轴线,打造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制造中心。中关村科学城则形成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人才智库。

永丰产业基地依托紧邻航天城的区位优势,并进一步承接中关村科学城的产业辐射,已经聚集了北斗星通、资源卫星、航天时代、中国船舶系统工程部等导航产业相关企业,加上此次签约的风云气象产业科技园、四维图新、合众思壮、航天天绘、华力创通、东方联星6家企业,已初步具备领航导航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的实力,并已在北斗产业应用方面独占鳌头。

“基地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产学研合作推动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机制;集聚一批国内外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龙头企业;产生一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成果;搭建一个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一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示范基地。”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宣鸿说。

入驻企业四维图新副总裁张亚飞表示,当代社会的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以导航产业来说,在产业链上有芯片、电子地图、软件、硬件、服务等多个环节,仅靠一家企业无法上下游“通吃”。这就要求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工合作,专心致志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入驻产业基地,上下游的企业形成了地理意义上的集聚,这有利于上下游的企业分工合作,形成集团作战。中关村北斗和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建成,为企业搭建了一个强强联合、相互借鉴、协同发展、共同发力的平台,政府将核心资源向平台上的企业倾斜,有利于推动产业链形成示范效应,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

产业链企业进入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在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时形成“集团军”作战,对企业来说能规避市场竞争锋芒,获得更大的市场动力。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入驻基地会形成集群效应,相关资源和政策会更多、更快的向产业集群聚集,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动力,进而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多家同类企业存在,有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热度,并促进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在多家同类企业的合力推动下,相关产业可以更快地升温,市场的蛋糕也可以做得更大,对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通过地理意义上的集聚,发挥上下游的竞争力,进而打造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根据设定的目标,到2015年,中关村卫星及应用产业将实现1000亿元的产业总收入。

在中关村的优势产业领域,未来还将建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云计算等专业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的实力。最终的目标是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2至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4

关键词:物流产业集群,集聚度,区位商系数

1 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集聚

从狭义上说, 物流产业应该定义为专业化地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的集合, 它是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配送业等行业的融合, 其边界在于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即第三方物流。但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物流产业, 因为物流服务的绝大部分仍由生产商、销售商自己完成, 或由交通运输、仓储部门提供。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和模糊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内涵不断充实, 外延不断扩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动态的, 而非静止的。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 当然也不例外。物流业的范畴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可以预计, 现有的运输业、仓储业以及各相关的物流中介业都将归入物流产业的旗下。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业, 服务的对象涉及生产和消费诸多领域。服务业集群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即不可分割性) , 决定了服务产业与消费者的高接触,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需求导向的, 地点选择上优先考虑消费者的地理分布, 需求集中是集群产生的重要诱因。对于制造业来说, 消费相对于生产有滞后性, 制造地可以远离消费地, 所以制造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降低生产成本, 是生产导向的。

物流产业是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间的联结点, 它的需求导向不完全相同于服务业, 即物流产业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是不完备的。集群内部, 制造业主体间是基于产业内部分工的投入产出关系, 物流业主体间是物流资源的协作关系, 共同结合起来一起创造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由于物流各种业态的分工互补性和产业区域市场的相对独立性, 从集群的角度来研究物流产业, 可以将物流产业集群定义为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所展开的, 以流通过程整体优化为目的, 把分散在多个领域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 为其他产业提供物流服务以创造特定价值的物流企业和物流活动的集合。

2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中国物流总额迅速增长, 2006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 增长率高达15.1%, 占全年GDP总额6.7%, 占第三产业产值17.1%, 保持了相当快的增长速度。以开发区、保税区、港口、机场以及传统物资储运企业为轴心, 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等物流产业集群。作为环渤海物流集聚区的重要一环,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 南临渤海, 东接朝鲜半岛, 连接东北与华北地区, 是全国物流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2005年辽宁省物流及相关产业产值1585亿元, 占省生产总值的19.8%, 是东北地区的物流枢纽, 第三方物流业物达到全社会物流业务总量的25%以上。

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很高, 为发展多城市联动的区域物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 大连作为全国九个保税物流园区之一和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 与素有“东北物资集散地”之称的沈阳遥相呼应, 以“两点一线带一片”的方式拉动了全省物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物流设施上来看, 辽宁省各种运输方式齐全, 铁路、公路运输十分发达, 兼以航空、港口、大型物流园区和综合性物流中心, 物流集聚程度很高, 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性很强, 决定了物流产业对辽宁乃至东三省的经济的主导作用。

物流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直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是否形成了物流产业集群, 以及集群的发展程度。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 产业集中度主要分为两种测量方法:一是绝对集聚度, 二是相对集聚度。绝对集聚度即集中率, 通常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 (营业额、资产额、职工人数等) 占整个产业的份额。相对集聚度则包括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熵 (E) 指数等。

3 物流产业集聚度测量

根据辽宁省物流产业出口导向的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区位商系数作为衡量指标, 通过比较区域物流产业与外部区域的物流数量关系, 来反映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3.1 集聚度衡量依据: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数

LQi= (hi/h) / (Hi/H) , LQi为物流区域集聚系数, hi为i地区的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数, h为i地区所有产业从业人员数, Hi为全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数, H为全国所有产业从业人员数。

2006年底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为11713.2万, 城镇物流产业就业人数为612.7万;辽宁省城镇就业总人数为498万, 城镇物流产业就业人数为33.8万。

由此可得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度LQL= (hi/h) / (Hi/H) =1.2975

3.2 集聚度衡量依据:物流产业产值

区位商系数LQi= (ei/e) / (Ei/E) , 其中LQi为物流区域产值集聚系数, ei为i地区的物流产值, e为i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Ei为全国的物流产值, E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区位商系数公式, 设定参数如下: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比较对象的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度:LQN= (e1/e2) / (E1/E2)

以第三产业产值为比较对象的辽宁省物流产业集聚度:LQT= (e1/e3) / (E1/E3)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比较对象的辽宁省第二产业集聚度:LQS= (e4/e2) / (E4/E2)

计算结果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辽宁统计年鉴2006, 中国物流年鉴2007,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4 数据分析与总结

在大多数集群研究里, 区位商系数LQ大于1, 表明该地区物流产业规模较大, LQ大于1.12则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

在以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数为依据的测算中, 可以看出集聚度高达1.2975, 说明辽宁省从事物流行业的人数远远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但与全国相似的是, 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从事低端服务的物流人员数量庞大, 缺乏融合基础知识、物流技能、业务资质于一身的中高端专业型人才。目前, 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 培育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物流人才, 在各种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种相关大、中专院校开展物流技术职业教育, 培养急需的物流应用层面和操作人才是发展物流业的重中之重。

LQN和LQT近四年的发展趋势可看出, 辽宁省物流产业产值相对于全国物流产值和省内第二产业产值来说, 是相对高密集的。省内物流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 说明辽宁省的物流产业已经出现了很高程度的集聚现象,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区域化的物流产业集群。而在服务业内部, 物流产业所占比重也明显高于辽宁省服务业总体水平。2007年是辽宁省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一年, 两个数值相比2006年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 辽宁省拥有1100多家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及厂商, 商业物流业快速发展, 全年物流总量达到9.62亿吨, 总额为12000亿元, 同比增长25%左右。一批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相继落户辽宁, 直接推动了全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工业在辽宁省是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基于第二产业在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强劲的工业实力, 选择第二产业与物流业进行相关分析, 得到的数据结论可比性很高。物流产业集群在初期首先是顾客在区域内的相对集中, 厂商进入, 集聚产生, 此阶段的主导发展因素是集群之外的外生变量, 如消费者的自然居住分布;然后, 集群产生对消费者产生吸引效应, 并吸引外部企业进入, 同时导致内部企业竞争的加剧。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服务范围重叠, 容易产生趋同效应, 资源的紧缺会导致竞争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物流设施建设饱和, 再生能力差, 业务量达到最高点而无法进一步发展, 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变革期、再发展期、衰落期;在这期间, 集群的发展动力逐渐由外生变量变为内生变量, 如创新能力、合作方式、应变机制及文化等, 决定了服务集群的生命周期。2007年物流业区位商系数高于第二产业, 表明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 未来几年内应会保持继续集聚的态势。

参考文献

[1]秦薇薇.物流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库.

[2]夏建忠.物流企业集群形成机理初探[J].China storage&trans-port magazine, 2007, (7) .

[3]傅淞.中国物流发展的集群战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2006, (9) .

[4]王瑛.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以上海市外高桥物流园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王成亮, 张晓燕.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7, (4) .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5

产业集聚是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集中分布于某个特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现象,这些企业与机构能形成具有协作竞争优势的集合体。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最早开始关注产业集聚现象,提出了产业集聚的三个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集聚成为区域产业组织的重要形式,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对其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特征突出。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涌现。旅游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需求,而且能够通过强大的互动关联效应,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带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产业集聚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剖析归纳其形成机理以及动力机制,而且要定量测度产业集聚度。目前,旅游学者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有研究中不乏使用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对旅游产业集聚度的测度研究。与传统工业不同,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关联性等特点,其空间集聚也因此具有独特性。有鉴于此,在测度旅游产业集聚度时不能照搬传统的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应考虑到旅游产业的特点。此外,不同的测度方法侧重点不同,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应按照研究目的需要和数据采集的情况选用适当的方法。

二、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

测度产业集聚度的方法很多,本文首先对如下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评述。

1、行业集中度指数(Concentration Ratio,CRn)

行业集中度指数又称“行业集中率”,以某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相关数值占整个产业的份额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为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通常取n=4或n=8;Xi表示第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N为产业内的企业总数。CRn越大,说明此产业的集中度越高,反之,集中度越低。行业集中度指数计算简单,常常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其缺点是对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敏感,计算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2、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赫芬达尔指数是测度产业集聚度的一种综合指数。假设某地区有n个次一级地理单元,则该地区i行业的赫芬达尔指数Hi为:

其中:Xij表示i行业在第j个地理单元的就业人数。Hi的值越大,代表产业集聚度越高。当Hi取最大值1时,表明i行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集中于一个地理单元;当Hi取最小值1/n时,表明i行业均匀分布在该地区的n个地理单元。[1]赫芬达尔指数主要应用于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集中度研究,在产业的空间分布研究中使用较少。

3、区位基尼系数(Locational Gini Index)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Gini)于1912年根据洛伦兹(Lorenz)曲线提出,用于精确计算收入分配均衡程度。[2]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对基尼系数进行了简化,提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应用最为广泛。假设某地区有n个次一级地理单元,则该地区i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Gi为:

其中,Sj和Sm分别为产业i的指标值在地理单元j和m所占的比重;为i产业的指标值在各地理单元所占份额的均值。Gi的取值范围为[01],在此范围内,Gi值越大,产业集聚度越高。

区位基尼系数的优点:一是易于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可以采用多种指标来计算,除采用产业产值和产业就业人数外,也可以使用产值的增加值、贸易额等指标,增强了数据的可得性,如若进行综合分析,能使经济现象反应的更加真实。二是区位基尼系数对中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产业集聚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3]鉴于以上优点,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该方法没有考虑企业规模的影响,因此有时具有虚假性。

4、区位熵指数。

1这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假设某地区有n个次一级地理单元,则该地区i行业的区位熵指数LQi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i表示某地理单元产业i的就业人数或产值;Ei表示整个地区产业i的就业人数或产值;表示某地理单元所有产业的总就业人数或产值;表示整个地区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或产值。

可以看出,区位熵指数实质上是一个区域中某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之比,既能表现产业空间集聚状况,也能反映某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当LQ>1时,表明某产业在该区域集聚水平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在区域形成了优势产业;当LQ<1时,表明某产业在区域内集聚水平低,处于比较劣势,竞争力较弱,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当LQ=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处于均势,优势和竞争力不明显。

区位熵指数充分考虑了产业的集聚特性,综合性较强,在国内外学者的对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应用广泛。

5、E-G指数

E-G指数是一种较新的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集聚指数,由Elilsion&Glaeser(1997年)创建,通过引入赫芬达尔指数H消除企业规模过大造成的区位基尼指数失真问题。假设某地区的某产业内有n个企业,分布在m个次一级地理单元,则E-G指数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为Ellison和Glaeser定义的一个总体地理集中度指数;H=赫芬达尔指数;Si=第i个地理单元某产业就业人数与该地区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第i个地理单元总就业人数占地区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Zj=该产业内j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若γ>0.05,表明在该区域i产业集聚度比较高。[4,5]

6、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Index)

产业区域集聚程度指数由李太平(2007年)提出。如某地区的某产业内有n个企业,分布在m个次一级地理单元,则该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i定义为:

其中,Xij=i产业在区域j的就业人数;k=i产业中大于平均就业人数的区域个数。i的取值范围为[01],i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i值越小,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低。指数法借鉴了E-G指数法的思路,计算更加简便,可以直接利用现成的统计年鉴数据。[5]

三、旅游产业集聚度的测度

现有文献中,对旅游产业集聚度的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二是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度的测度。

1、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测度

邴振华、高峻(2010年)[6]运用多种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逐步深入地研究:首先,通过计算产业基尼系数验证了我国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进而,运用旅游产业区位熵指数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在全国的地位。然后,分别使用旅游产业中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三大行业的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指标项,计算区位熵指数和区域集聚度指数,测度三大行业的区域集聚度。高楠等(2012年)[7]的研究与思路与邴振华相似,计算指标有所不同。研究比较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构建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检验流程,并运用区位熵指数和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对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在区位熵计算过程中,重点考虑了区域旅游资源数量和旅游总收入两个影响因素,分别选取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旅游总收入为指标计算旅游资源区位熵和旅游收入区位熵,进而求和平均得到旅游区位熵指数。在计算产业区域集聚度指数的过程中,选取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其他旅游企业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人数作为计算指标。杨勇(2010年)[8]在对中国旅游产业区域聚集程度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中,所运用的是空间基尼系数,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产业聚集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赵黎明等(2011年)[9]运用E-G指数法,结果表明星级饭店的集聚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国内旅行社的集聚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刘丽娟(2011年)[10]采用经济联系强度、区位熵系数以及聚类分析法三种方法,对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进行了集聚分析。

2、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测度

王兆峰(2009年)[11]将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分为两个方面: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产业在特定区位的专业化程度;用产业联系密度来衡量产业关联程度。由此得出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公式:旅游产业集群度=(旅游区位熵指数+旅游产业关联密度)/2+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在计算中,根据集聚条件、要素集聚度和聚集效果3个方面,按照区位熵计算公式计算旅游景点资源区位熵、旅游要素企业区位熵、旅游辅助要素机构区位熵、旅游总收入区位熵四个指标,然后进行平均得到旅游区位熵指数。

冯卫红(2010年)[12]测算平遥古城旅游产业区位熵和旅游业产值专业化指数,据此判定平遥古城的集聚现象具备了产业集群的特征。孙金龙等(2010年)[13]通过计算区位熵验证上海旅游产业存在集聚现象,并借助CAD模型计算上海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张河清等(2010年)[14]认为区位熵的值能评估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集聚绩效,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广东省21个城市的数据做了实证分析。

四、结语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6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指数、行业集中度指数、EG系数等,由于收集相关数据的难度较大,且目前并未有学者总结出测算制造业集聚度的方法,因此多数研究者在测量制造业的集聚度时选择区位熵法。Amiti[1](1997)、梁琦[2](2003)、樊秀峰,康晓琴[3](2013)、高婧[4](2014)等均采用区位熵法。现今,对于机电产业集聚度测算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加上机电产业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得,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本文将选择区位熵来测算江苏省机电产业的集聚水平。

区位熵的概念是由哈盖特最先提出的,又称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是一个相对值,能够反映某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相对地位和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Bij为地方专业化指数,为地区j行业i的工业增加值,qj=Σqij是地区j的全部工业增加值,qi=Σqij是产业i的全国工业增加值,q=Σ(Σqij)是全国工业增加值,由此可见,Bij指数的分子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工业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工业的份额。该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借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当地方专业化指数Bij大于1时,说明产业i在地区j存在着集聚状况,地方专业化指数Bij越高,产业i向地区j的集聚程度越强。当地方专业化指数小于1时,说明产业i在地区j的分布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当地方专业化指数等于1时,说明产业i在地区j的分布程度与全国水平相当。[5]

2 基于出口额的江苏机电产业集聚度测算分析

2.1 集聚度测算

目前,多数学者用区位熵计算制造业的集聚度时采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代入计算,但本文想要研究江苏省机电产业的出口情况,因此本文将用出口额替换原来区位熵公式中的产值,其中机电产业出口额是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下简称机电产业八大类)出口额之和。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即江苏机电产业区位熵值=(江苏机电产业出口额/江苏制造业出口额)/(全国机电产业出口额/全国制造业出口额),机电产业八大类区位熵值以此类推,结果见表1。

2.2 数据分析

根据测算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苏省较为重视机电产业的发展,且机电产业对于江苏经济的贡献率还是比较高的;此外江苏机电产品基本都出口,内销较少。

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和上海的区位熵值大都是远远大于1,江苏机电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区位熵值均高于1,集聚程度较高,可保持现有的集聚水平,扩大出口范围和数量,将其慢慢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品牌,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但是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值均低于1,集聚水平是较低的,相对来说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更是远远低于1,约为0.5,需大力扶持,进行引导,逐渐形成集聚的状态。

3 江苏各城市机电产业集聚度水平测算分析

3.1 各城市机电产业集聚度水平测算

本文测算了江苏省各个城市各类机电产业的区位熵值,旨在表明该市某类机电产业在江苏省的地位,也可以看出机电产业在江苏省内的一个分布情况。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即南京金属制品业区位熵值=(南京金属制品业产值/南京机电产业产值)/(江苏金属制品业产值/江苏机电产业产值),机电产业区位熵值以此类推,结果见表2。

另外,基于江苏省各个城市机电产业出口额见表3。

单位:%

注:苏南: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苏中:南通、扬州、泰州;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数据来源:江苏省商务厅的资料整理所得。

将相关数据代入公式,即某城市机电产业区位熵值=(某城市机电产业出口额/某城市制造业出口额)/(江苏机电产业出口额/江苏制造业出口额),基于出口额的江苏省各城市机电产业区位熵值结果计算如表4所示。

3.2 出口额与集聚度的关联度

许多国际经济学者认为产业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在此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即出口额与区位熵值,通过绘制的折线图直接呈现两者的关系。以南京、苏州两个城市为例,见图1和图2。

3.3 数据分析

以南京为例,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汽车制造业的区位熵值高达2.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值为1.25,相对于其他机电类产业,说明南京机电产业的产值主要以汽车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为主,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南京汽车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而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区位熵值较低,都为0.5左右,说明南京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相对于其他机电类产业来说,产值较低,集聚水平较低。

以苏州为例,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为2.06,其他机电类产业区位熵值都较低,可以说机电产业产值基本依赖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的产值,苏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机电产业集聚水平很高。无锡的机电类产业区位熵值除了仪器仪表制造业较低之外,其他的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相对来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集聚度稍高一些。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间,江苏机电产业的出口还是主要依赖于苏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包揽了60%以上的出口额,无锡占江苏省机电产业出口额的12%左右,位居第二,而苏中和苏北城市的出口额所占份额很少,苏北地区的出口额更是微乎其微了。

根据表4的数据可得,2014年江苏省各城市机电产业区位熵值(基于出口额)最高的是苏州,其次为无锡,区位熵值最低的两个城市是宿迁和连云港。除南京、连云港、扬州、泰州等地的区位熵值从2010—2014年间在逐年下降,可能是由于受到近几年大环境的影响,不堪市场的压力,而其他城市基本是处于上升状态的。

根据图1、图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机电产业的出口额与区位熵值的增减具有一致性,有力地说明了机电产业的集聚度越高,机电产业的出口额越高。

结合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江苏省各个城市相对于其他机电类产业而言发展较好、集聚水平较高、重点发展的几类机电产业,详见图3。

注:A1:金属制品业;A2:通用设备制造业;A3:专用设备制造业;A4:汽车制造业;A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A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A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A8:仪器仪表制造业。浅色字体为该城市集聚度特别高的机电类产业。

4 结论

本文采用区位熵测算了江苏机电产业集聚度,更测算分析了江苏各个城市机电产业八大类的集聚水平,就江苏而言,苏州的机电产业集聚水平是相对最高的,而苏州机电产业高水平的集聚度还依赖于它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时借助于苏州具有较大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园区成长迅速,“园区经济”已成为苏州工业最具优势和特点的产业载体,而且依靠于苏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重视节能降耗,提高工业增长质量。这些经验还是很值得江苏其他城市借鉴学习的。

所以,江苏各个城市不但要明确自身城市集聚水平高的机电类产业,保持其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大力推动自身城市集聚水平较低的机电类产业,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城市机电产业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高婧.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来佳飞.开放经济下机电产业集群空间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蒋晓东.产业集群与出口增长:来自浙江的经验证据[D].杭州:浙江大学,2010.

[4]杨丹萍,毛江楠.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5个制造业变系数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0-28.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7

1.1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 韦伯 (A·Weber) 和马歇尔 (A · Marshall) 就对产业集聚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空间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 世界范围内产业集聚明显加快, 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大量涌现, 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趋势, 开始介入到产业集聚的空间或区域问题的研究, 并希望将其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在这些工作中, 首推以保罗·克鲁格曼 (Krugram, Paul) 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克鲁格曼甚至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之后的最新经济理论前沿。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 现在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1.2 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

深入地研究集聚理论, 不仅要探索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以及动力机制等定性因素, 而且要求产业集聚度量等定量分析, 以便更好地检验或者完善产业集聚理论。在这一要求下, 一系列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应运而生, 如标准差系数、集中率、集中指数、区位基尼系数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要追溯到洛伦茨, 洛伦兹 (M · Lorenz) 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 发现将居民家庭户数累积百分比与居民收入百分比联系在一起, 可以揭示收入分配的均衡性。这种揭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 虽然洛伦兹曲线以图示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分配的均衡程度, 但却不能达到精确计量的要求, 为此, 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基尼 (Gini, 1912) 根据洛伦兹曲线, 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确计算收入分配均衡程度的统计指标, 即基尼系数。

既然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计算居民的收入分配均衡程度, 那么, 同样道理, 如果我们将个体与个体的收入替换成地理单元与地理单元上的经济活动 (可以用就业人数, 也可以用产值等其它指标) , 也可以用来计算产业在地区分布的均衡程度。用公式表示即为:

Gj=12n2s¯ij=1nm=1n|sji-smi|

其中, Gj为区位基尼系数;Smi为地区j产业i所占的份额;Smi为地区m产业i所占的份额;n为地区的数量;S¯i为全国产业i的平价份额。区位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变化。洛伦兹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小, 由此得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就越接近零, 说明产业i的空间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 产业相当平均地分布在各地区;反之, 下凹的程度越大, 则区位基尼系数就越接近于1, 说明产业i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分布不相一致, 产业可能集中分布在一个或几个地区, 而在大部分地区分布很少, 从而说明产业的集聚程度很高。因此, 区位基尼系数越大, 产业集聚度越高。

2 区位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

基布尔等人 (Keeble等, 1986) 最先作出了实证上的尝试, 之后, 又有不少学者采用该指标来研究产业地理集聚问题。克鲁格曼计算了美国1991年106个制造业的基尼系数;Amitti计算了西欧等十个国家的工业区位基尼系数;我国学者文玫 (2004) 利用第二次、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计算了1980年、1985年、1995年中国两位数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 梁琦计算了中国24个采掘业与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基尼系数,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上这些实证研究基本反映了各国产业集聚的实际水平, 并印证了有关产业集聚理论的正确性。

注:1.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此区位基尼系数是根据行业产值来计算的。

以下是根据区位基尼系数公式计算的6个中国典型制造业 (分别是资源禀赋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 的区位基尼系数 (如表1所示) :

从以上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来看, 我国的资源禀赋型行业, 如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行业集聚程度最高;其次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它们的集聚程度也较高;最后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其集聚程度最低。这是因为资源禀赋型行业的生产条件受到自然资源的强烈约束,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需求弹性较高, 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相对突出, 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较高因其技术含量低, 本身就具有广布性特征。除去资源型行业, 产业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上是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路径一致, 这说明集聚度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 实质上也是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过程。另外, 我国资源型行业的集聚程度最高的事实, 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产业集聚整体上依然是一种依靠生产要素自然分布自发形成的低端水平集聚。

3 区位基尼系数相对于其他分析工具的优点

衡量产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的指标很多, 较之于其它的方法指标, 区位基尼系数主要有三个优点: (1) 区位基尼系数可以采用多种指标来计算, 适用性强。一般来讲, 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采用两种指标, 一种是产业产值, 另一种是产业人口就业, 具体使用哪种取决于地区经济差异等一系列因素。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使用产值的增加值、贸易额等指标来代替就业人口与产值。几种指标的应用, 增强了研究中数据的可得性, 如果将几种计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更能对经济现象进行真实的反映。早期的研究如Hoover (1936) 、Krugman (1991) 使用的都是就业水平的数据。目前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产值, 如梁琦 (2003, 2004) 以及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和仝月婷 (2004) , 或采用增加值, 如张同升、梁进社和宋金平 (2005) 。 (2) 区位基尼系数可以用来衡量产业集聚的不同层次。产业集聚一般属于中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现象, 它包括中观宏观两个层次:中观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集聚经济, 也被称为“区位经济”;宏观层次是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集聚经济, 也称为“城市化经济”。区位基尼系数可以对两个层次都作出很好的解释。例如, 国际上计算区位基尼系数一般采用两位数行业分类标准, 采用这种行业标准计算的区位基尼系数反映出不同行业的集聚趋势, 属于中观层次的研究。如果将相同年份的不同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相加, 再取其均值, 或者直接取相同年份不同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中值, 那么也可以据此对宏观层次上的产业集聚趋势作出判断。 (3) 区位基尼系数有多种计算方法。尽管用几何方法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最为方便直观, 但也较为复杂, 为此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在基尼工作的基础上, 相继发展了平均差方法、协方差方法以及矩阵方法, 使得我们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方便地计算区位基尼系数。

4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应当注意的问题

(1) 区位基尼系数是一种经济集聚趋势的反映。

区位基尼系数只是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的测度, 它本身没有一个决对的数值来评判其优劣, 我们可以从区位基尼系数大小来看行业分布的区域均衡程度, 但究竟区位基尼系数多大属于均衡, 以及均衡还是非均衡对经济发展更有利, 还是一个经验判断的问题。另外, 区位基尼系数只是对产业集聚程度的相对度量, 并不能反映绝对的产业集聚水平。如某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很小, 我们也不能得出结论, 说这个产业的集聚程度很低, 因为这个产业在某一个特定地区所占的比重可能很大, 而在其他地区均匀分布。为了弥补区位基尼系数的这种缺陷, 最好将其与反映产业绝对量的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计算出行业产值 (就业) 所占份额最大的几个地区的比重, 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下表即是相对于表一计算的产值最大的五省市所占比例 (如表2所示) 。

从对表二绝对量指标的分析来看, 基本也能得出与上文分析我国区位基尼系数时相一致的结论。占行业产值最高的五省市的资源禀赋型行业产值, 几乎都占了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虽然这种绝对量在下降)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如普通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产量最高的五省市所占比例全国总量也较高;而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这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全国的比例最低。

(2) 区位基尼系数的产业适用问题。

区位基尼系数是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产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而产业集聚只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经济现象, 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具有集聚的特征, 这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二三产业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原因。适合应用区位基尼系数的产业应是那些具有良好规模经济效应, 能产生集聚效益的产业, 而一般规模经济效应弱, 集聚效益小的广布产业, 由于分散本身就是它的特征, 也就不适合用此工具来探索其集聚程度。比如农业, 由于其必须依靠无法产生位置变动的生产要素——土地, 也就无所谓集聚与否了。

(3) 区位基尼系数因地域或行业选取标准差异而不同。

所谓区位选取差异, 主要是指在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时, 选取的区位大小等级单位。如果把研究的整体只分成一个区位, 那么区位基尼系数肯定为1;如果把研究的整体区域无限地分割下去, 以至于一个企业所在的地方就是一个区位, 那么区位基尼系数将逐渐接近于0。现实中研究都不可能采取这两种极端的划分方法, 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适当划分。区位选取单位的大小, 必须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 依据研究地区的经济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 应该将经济研究的整体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同质的经济区位, 再进行区位基尼系数的计算。因为产业集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客观上不同产业有向不同区域集聚的趋势, 同质区域的划分更适宜于区位基尼系数的应用。我国学者在计算区位基尼系数时, 往往基于行政地理单元, 但是人为行政界线确立的各个地理单元显然是不同质的, 因此, 也影响了对产业集聚的精确度量。

行业选取标准差异, 指产业选取时采用的分类标准差别问题。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计算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差异是较大的, 一般来讲, 采用行业分类标准的位数越低, 得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就越大, 反之, 得出的区位基尼系数就越小。同样, 产业选取时采用的分类标准也要根据所研究的具体情况来定。另外, 在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产业集聚度比较时, 一定要注意各自行业选取的分类标准问题, 如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同美国的是有差异的, 美国具有的某些行业中国就没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比较口径不一致也就失去了比较的科学性。

(4) 区位基尼系数的缺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的艾利森 (Ellison) 和格莱赛 (Glaeser) 在《美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一文中指出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一定表明有集聚现象存在, 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因为当在一个地区产值一定时, 存在着一些规模大的企业, 其基尼系数和存在一百个小企业的基尼系数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并无明显的集聚现象。利用空间基尼系数来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 会由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地理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跨产业比较上的误差。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区域差异, 因此在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时往往含有虚假成分, 这就要求对区位基尼系数进行改进。

摘要: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 一系列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标应运而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区位基尼系数, 它的出现为我们测度产业集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详细论述了区位基尼系数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以期更好地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解释、预测社会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美]保罗.克鲁格曼, 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美]保罗.克鲁格曼, 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5]Fujita, M.and Thisse, J.E, 1996,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0.

[6]Krugman, P., 1980.“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0, No.5.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8

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主因

产业聚集区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 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 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 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它同时还肩负“产城融合”、促进本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产业集聚区强调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与配套的完整性, 体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产业间的组合、继承与发展。同时, 它强调生产、销售、服务与生活互相融合、链条式的发展趋势的把握。

从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主因来看产业集聚区的特点:

(1) 优势要素——形成主导产业。以某些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种类集聚为基础形成的以此为特征的集聚区。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特有资源集中地 (叶县产业集聚区) 或区域交通枢纽节点 (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园区) 等。这些优势要素作为集聚区形成的重要指向, 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建设。

(2) 经济联系——促进服务升级。要素的集聚必然引起经济活动, 经济联系集聚型集聚区是在政策引导调控的基础上, 我国江浙一带的“领带城”、“袜子城”等都是此类型的集聚, 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集聚。由于我国一、二线以外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 产业集聚区的提出依然是以做大工业为主要目的。上述特定的、带有导向性的经济集聚和发展, 促进了特定产业的做大做强, 同时也将传统的产业集聚区向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延伸, 极大地丰富和带动了地区的发展。

(3) 政府协调——带动均衡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之初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政府行为, 在河南省2009年开始建设180处产业集聚区 (截至2013年末) , 保证了每个县 (市) 至少一处的规模。这些县的现状和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甚至差距很大, 既有国家级贫困县又有全国百强县 (市) 。可以看出,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就是要治疗“市场失灵”的顽疾, 应对经济危机;要兼顾欠发达地区发展, 使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实现全域均衡发展的远景目标。

2013年1—10月,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05亿元, 同比增长28.5%, 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 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其中, 工业投资7323.79亿元, 同比增长27.2%, 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 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72.3%;基础设施投资1592.51亿元, 同比增长32.1%, 高于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 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15.7%。

以优势要素集聚为基本类型, 以经济联系集聚为升级方向, 同时兼顾均衡发展, 这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中部地区如何做好产业的承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动态过程

在一定范围内, 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 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 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 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必然会逐步把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因为, 在当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 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趋势, 集聚的不经济就开始显现出来, 不得不将其比较劣势产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 同时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发展新一轮的产业集聚。这是目前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区现在和今后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现在如何承接这种溢出, 未来如何转移产生的溢出。

目前, 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宏观经济环境上正在经历“分散—集聚—溢出—再扩散—再集聚”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深刻体现在以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正呈现产业与空间上的梯度转移。从产业转入地看, 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产业上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挖掘实现升级改造, 实现对城市产业发展有利的改造。

3 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已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因。

3.1 经济特征明显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 我们研究的尺度与领域是其外部规模经济, 主要体现如下:

(1) 空间——有效地集约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降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平均成本, 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这就使得城市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 它也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

(2) 交通——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减少材料的采购和最终产品交易产生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损耗, 加快产品的流通, 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同时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3) 服务——区内企业能以较低的平均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产品或服务, 使得现代服务业依托第二产业得以发展成为可能。

(4) 就业——由于产业集聚区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对外地相关人才和劳动力产生磁场效应。

(5) 协作——区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 对生产链进分工细化, 可以是横向的分工也可以是纵向的分工, 也便于地方政府或专业协会等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有助于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2 涵盖内容丰富

目前, 产业集聚区规划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工作阶段来看, 它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分区规划”的阶段较为契合;从工作内容来看, 它与“开发区规划”有着诸多共同的内容;从规划的方法上看, 它与“新城规划”、“新区规划”有着相似之处。它在规划范围、发展目标、规划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城市规划存有多样关系。同时, 它是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是对当前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应对。

各地在积极探索规划编制的办法, 并形成了积极的成果。产业集聚区规划涵盖了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诸阶段, 包括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 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指导它的规划或上位规划包括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等。

3.3 组织部门众多

产业集聚区规划涉及诸多部门, 对应的有总体发展规划——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空间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控制性详细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资源厅、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厅、规划环评——环境保护厅, 等等。

产业集聚区规划内容丰富, 对应的组织编制的政府部门众多。这就带来了大量的规划对接工作, 不同部门对不同类型规划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同时不同规划对应何阶段都需要完善的对接, 否则会带来大量的重复工作, 影响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必须做到“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统一联动”。

4 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中所需处理的几类关系

4.1 主导产业链构建与空间布局的关系

竞合策略概念的提出, 为相邻产业集聚区、相似产业集聚区的协同发展, 形成整体的合力找到了出路。

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 主导产业在整个区域内可以是一个大的门类下结合地方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细分, 从而实现双赢。各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上, 实行“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 实现双赢。

4.2 公共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的关系

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应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布局, 留有充分的接口条件;建设计划要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计划, 优先安排并充分考虑城市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这是基础支撑在空间上区位与量的体现。加快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环保、通信、消防、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与产业配套的职工宿舍、住宅小区等居住设施的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 为未来项目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 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4.3“数字”城镇化与实质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既包括了乡村在物质上的城镇化, 也包括了乡村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从“数字”上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本地农民实现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却仅仅是限于居住在城市中 (郊区) 而非工作于城市中, 因为就业的技能所限, 他们维系生活的职能是最低保障, 由此看来, 所谓“数字”上的城镇化实质意义不大, 相反的可能会激发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所谓三四线城市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与扩张, 对于住进去的人固然是好事, 而对于因此失地的农民呢?也就是说谁来为失地的农民来买单?

4.4 土地与建设用地的关系

河南省提出建设产业集聚区, 是与当前大的国际背景与国内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分不开的, 是与河南省中部崛起的战略分不开的, 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又与土地的问题是分不开的。结合国家和河南省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应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发展区和控制区范围。结合区域的发展战略, 统筹区域发展的力量, 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 动态平衡区域的耕地数量, 将产业集聚区发展区调整为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调整在确保耕地保护目标的大前提下, 可通过政策调整或经济补偿的手段, 将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的缺口实现省域内的平衡。这样, 实现了省域内工业与农业的互动互补, 也实现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互换。这在目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前提下,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5 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5.1 叶县产业集聚区概况

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 交通区位占优、人力资源丰厚、矿产资源丰富、周边农牧资源丰富。叶县产业集聚区是以“制盐及盐业物流, 机械装备制造及零部件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规划远期到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8.5万。规划突出“一体两翼”的主导思想, 主要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东环路以西区域, 产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环路以东区域, 产业用地按照主导风向由北到南一类、二类和三类工业梯度布置。

5.2 问题与解决途径

叶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2013年1—10月, 叶县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 (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 ,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 税收8亿元。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导产业尚处于粗加工阶段, 工业增加值亟待提高;资源条件不足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显现;资源利用率低,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财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其产业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中, 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阶段予以控制体现:

(1) 以配套促招商, 以招商带发展。秉承“产城融合”的思想, 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城市功能完善,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宜业新城区”, 使其真正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产业集聚区在规划中存在着重工业集聚、轻人口集聚, 重项目引进、轻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现象。而良好的配套设施和人口集聚又是招商引资的关键, 在很大限度上反制招商引资工作。

因此, 在叶县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过程中, 可一方面照顾叶县作为三四线城市有限的财力, 实施分阶段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 搭建融资平台, 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设配套设施, 实现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2) 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促进产业链的打造和空间布局。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一个完整的上下游产品产业链, 这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目前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项目:年产30万t离子膜烧碱项目、年产100万t电石渣制水泥项目、环保设备厂扩建工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2×12MW秸秆发电项目、120万t水泥粉磨站项目和叶县污水处理厂扩建、管网配套及中水回用工程等。将各入区企业按照自身的特点, 依托基础设施, 进行科学布局, 实现了良好的发展。2010年叶县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产业集聚区。

(3) 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各功能区的联系。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 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结合规划用地布局, 城市主要服务业可沿文化路向东延伸, 形成现代服务轴, 并在产业集聚区腹地形成服务业集中的副中心;在产业集聚区北部, 靠近高速入口和城市北入口的位置, 建设专业物流园, 促进叶县产业集聚区从盐业物流到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打造, 形成体系化的服务, 实现第二、三产业的有效互动, 同时又方便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强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力度, 加速中小微企业培育。依托标准化厂房的建设, 在项目准入的框架之下, 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 从而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也为做好、做大地方品牌提供了思路。

摘要:在对产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主因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产业集聚区的主要特征, 理清产业集聚区实现集聚的动态过程。结合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的要求, 分析了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特点, 强调所需注重的问题, 并从河南省叶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践中得出适合县 (市) 级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配套设施,叶县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3.

[3]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洪群联.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5]雷鹏.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王珺, 等.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 篇9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区位熵,空间布局

1 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概况

西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隶属南阳市, 是河南省通往陕西、湖北的西南门户。全县总面积3 454 km2, 是全省第二区域大县。国道G312, G311, G209 和省道S335, S331, S249 贯穿境内, 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公路东西横穿全县。境内交通纵横交汇, 连接八方, 是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的区域交通枢纽, 是区域经济开放联合的桥头堡和中转基地。西峡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已经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二、三、一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西峡县产业集聚区位于西峡县城的东部浅山丘陵区, 规划总面积约为20. 17 km2。西峡县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其中沪陕高速在区内东西向穿过, 311 国道贯穿南北, 312 国道横贯东西, 宁西铁路在集聚区最南端通过, 对外交通十分通畅, 适合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2 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选择

2. 1 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1) 西峡中药材资源丰富。《中华药典》记载的1 800 多种中草药中, 西峡就有1 300 多种, 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基地面积41. 7 万亩, 其中山茱萸种植面积达22 万亩, 年产量1 800 多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70% , 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西峡县山茱萸基地是“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2) 西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38 种, 其中石墨储量为亚洲四大矿床之一。红柱石、镁、橄榄石储量均居全国首位, 是全国最大的冶金辅助材料生产基地[1]。3) 西峡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国道G312, G311, G209 和省道S331, S335, S249 及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是豫、陕、鄂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城镇, 是中西部之间经济开放联合的桥头堡和中转基地。4) 西峡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积淀深厚。古有“陆通秦晋, 水达吴楚; 山产百货风行, 千里万商云集”[2]之说。由于传统的经商文化和民间资本不断累积, 西峡县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2. 2 集聚区主导产业选择

产业区位熵[3]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所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与该类型产业在较高层次区域所占区域总产值比重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eij为i产业在j地区的产值; ej为j地区的总产值; Ei为i产业在较高层次区域的产值; E为较高层次区域的总产值。

Q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区位熵; 当Qij> 100 时, 说明i产业在整个较高层次区域具有比较优势, 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Qij越大, 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当Qij= 100 时, 说明i产业在区域中处于均势, 该产业优势不明显。当Qij< 100 时, 说明i产业在区域中处于比较劣势, 或者是还未形成比较优势, 或者是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5]。

2013 年, 西峡县与南阳市产业对比区位熵大于100 的是: 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5 个行业, 而2012 年区位熵大于100 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等6 个行业。

选取2012, 2013 年工业企业分行业产值, 计算西峡各个工业行业的区位熵和各个行业比值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表1可知, 这两年区位熵比重均大于100 的行业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4 个行业, 这表明近两年这4 个行业相对南阳市而言专门化程度高。工业分行业占西峡县工业行业的比重, 比重最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达到44. 47% ( 2013 年) , 46. 55% ( 2012 年) ; 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比重达到37. 33% ( 2013 年) , 20. 53% ( 2012 年) ; 再次是医药制造业, 达到6. 92% ( 2013 年) , 9. 29% ( 2012 年) ; 交通运输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 92% ( 2013 年) , 6. 65% ( 2012 年) 。

通过对西峡县产业区位熵的分析, 再结合西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择中药制药、汽车配件、钢铁及冶金辅助材料三大产业作为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

3 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西峡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形成民营生态工业园和宛药、汉冶和通宇三个专业园区, 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规划结合现状产业空间布局, 在沪陕高速以北地区重点发展以新型材料、绿色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在312 国道以东, 沪陕高速以西, 宛西制药以北地区重点培育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依托宛西制药厂, 在其附近形成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依托汉冶钢铁、通宇公司等大型企业, 在312 国道两侧培育形成钢铁和冶金辅助材料产业集群区。

4 结语

本文以西峡县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 对西峡县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历史渊源、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然后采用区位熵分析的方法确定了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三大主导产业; 依托现状产业布局, 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布局形成绿色产品加工和新型材料产业、中药制药产业、钢铁和冶金辅助材料以及汽车配件产业四大产业集群。西峡县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区更为科学的主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规划, 积极尝试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 使西峡县产业集聚区成为提升企业效益、增强竞争优势、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7]。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河南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 并向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迈进。

参考文献

[1]李琳.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3.

[2]西峡县志编篡委员会.西峡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3]严康.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及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北方经济, 2010 (14) :40-41.

[4]陈成栋, 余朋林.基于区位熵的区域物流差异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 2012, 31 (2) :15-17.

[5]魏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 2010.

[6]国家统计局.南阳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上一篇: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下一篇:线性代数考研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