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节奏

2024-07-23

课堂节奏(精选十篇)

课堂节奏 篇1

弹出高低分明的课堂节奏

前奏:简洁明了, 基调明朗。

一首歌的风格从前奏里就能听出端倪, 同样一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也受本课的引入影响。大家都能意识到引入的重要性, 所以花很大的力气虚拟情境、设计游戏导入、播放视频短片等手段务求花团锦簇、引人注目。强度是够了, 但是往往有些教师把握不好, 强度过大——时间需要7、8分钟, 有些甚至10多分钟才开始进入正题。其实,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们以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Flash制作多媒体作品为例来“弹”前奏。多媒体作品从新建文档到成品纵跨6节课时, 前奏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从前几届学生情况看, 学生纠结主题的选择, 期望值定得很高, 一心想做个完美的作品, 在搜索图片等素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一来前奏就显得冗长, 后面具体制作的时间就不充足, 头重脚轻, 不可取。

为了使前奏简洁, 迅速定下基调, 我建议学生以“美丽的校园”、“我的同学”等身边的生活为主题, 规定只给完成作品的十分之一时间搜索事先规划好的素材。作品设计前, 呈现给学生欣赏的案例不是网络里华美炫目的作品, 而是前几届学生的朴实的小作品。09届有个男生从学校网站里下载了春、夏、秋、冬四张校园景色图, 采用了淡入淡出效果, 配合春、夏、秋、冬的文字, 最后以形状动画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完”。整个作品主题明确, 素材简洁, 技术上也按要求运用到了动作动画和形状动画。

一节课引入环节的“强”节奏后, 适当安排如基础知识的温故、课文内容的简单浏览、幽默的插科打诨、轻松地自由讨论等内容, 让学生的精神状态进入宽松、平和的状态。在引入高潮影响下, 学生就比较自然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挑选各自的“乐器”弹自己的“乐谱”。比如主题、分组、分工等, 再围绕主题和分工搜索资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学生每节课最佳思维状态大概为20分钟。因此, 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 诸如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 都是“张”的体现。

课堂上的张弛有道, 要像写散文一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课堂气氛可以是活跃轻松的, 但师生的心弦应该保持同一频率, 整个课堂的注意力保持一致。高中学生思维虽然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 但是整天数学、物理等学科高度抽象思维, 负担较重。适当地给予直观、感性的问题, 使得学生思维张弛有度。教师缓缓地为接下来的高潮作内容铺垫、节奏铺垫。

高潮:知识点的变式突破难点, 豁然开朗。

案例片段:《Flash元件3——按钮》

教学目标:了解按钮的帧, 并学会设置按钮的四个帧。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按钮元件的第四个帧“点击”。

教材分析:多媒体作品合成时需要制作按钮进行交互。从前几届学生的反映来看, 学生对浙教版《多媒体技术应用》描述按钮的四个状态觉得难以理解。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将“点击”帧里对象故意放在离“弹起”帧对象较远的位置。测试时的结果可想而知, 按钮没有反应了, 为什么呢?

此时我故意东点西点, 怎么点击鼠标都没有反应。“为啥呢?”有学生大声地问出来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又集中起来……

我挺直身躯, 目光巡视整个机房一圈, 与学生期待的眼神对接。特意用缓慢的语速说:“现在我改动一下……”我慢慢地演示修改“点击”帧里对象的位置, 重新测试。此时, 按钮恢复正常了!然后, 我引导学生思考“点击”帧的作用……

弹出课堂节奏的几种有效武器

一位高明的教师, 总是自觉调控教学节奏, 使整个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充满艺术魅力。下面, 介绍几种武器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节节奏。

1.语言的变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比如: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的有无, 停顿的长短等。教师明显提高的音量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样声音的突然低沉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导致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 比如某个学生没有听讲, 而是在玩键盘或鼠标。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如果提醒学生, 则会打破原来的课堂节奏, 同时打断学生的思维;如果不提醒学生, 也不合适。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减慢说话的频率, 或者提高音调, 或者把目光停留在这个学生身上, 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而自动改正。因为对高中生来讲, 此时需要的不是长篇累牍的道理宣讲, 而是自我控制缺失时善意、无声的提醒。

目光、行为等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 也是有效调控节奏的一种手段。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举起手臂并在空中停顿数秒等。再比如, 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发现, 当我站在小板凳上书写板书时, 学生的视线格外统一, 所以需要板书时, 我会配合地站在小板凳上让学生的注意力再集中些。

2.空间节奏的变式

所谓空间节奏, 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教师在机房改变站立方位, 巡视整体情况。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 教师指挥全体学生发出同一个音符的比例相对较少, 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如果教师像个救火队员, 哪里有问题赶到哪里, 不但课堂氛围乱哄哄, 学生问题一多, 教师只能疲于奔命。应该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课堂规范:遇到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 先自己记在笔记本上, 等教师走到身边时再问。教师按东、南、西、北、中方位有规律地巡视。

3.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式

学生之间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 我把操作能力强和弱的学生搭配分组, 有利于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另一方面, 有些内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需要教师演示, 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则需要教师的演示, 怎么办呢?我主要运用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运用极域电子教室软件有选择性地广播。请需要演示的学生“电子举手”, 教师选中这些学生进行广播。这样既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正常独立地完成练习任务, 又帮助有待进步的学生, 避免他们总是完不成任务, 陷入懊恼沮丧情绪中。第二种办法是把广播设置为窗口模式, 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广播演示, 学生如果不需要看演示, 则可把广播窗口最小化, 如果需要看演示, 则可把广播窗口最大化。相对来说, 第二种方法更为简单。

4.时空留白

美学上有一种技法叫留白, 我们的课堂也需要留白。“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 是调控教学节奏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前所述, 教师语言上的停顿, 是要让学生有静心回味的时间、思考的时间……教学间巧妙的空白, 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与语言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篇2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节奏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劣。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教学的节奏调控得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共鸣,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非常高。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低效率的现象。

如: 现象一:头重脚轻。生怕学生不明白,课堂引入内容繁多,不能很快切入主题,一直在引路上兜圈子,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时间,等到去讲重点内容时,时间已经来不及。

现象二:头轻脚重。一心想在重点内容上多花一点时间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为学生一定能理解,没有由浅入深,直奔难于理解的内容,接着反复在难点上讲解,殊不知学生第一步就没有跨过,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就一头雾水了。

现象三:扎乱无章。对教材分析不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一片混乱,把学生搞得不明不白,不知所措。

现象四:宣宾夺主。总想多讲些内容,不顾学生理解了没有,接受了没有,抱着传统教法不放,课堂上搞一言堂,满堂灌,自问自答,整堂课老师是主体,学生犹如摆设。

怎样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首先需要把握教材,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参,承上启下地熟知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定要了如指掌。

其次,把握学生,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十分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要把握教法,教学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根本,教学节奏完全是由教学方法来主宰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还要研究自己,进而决定一节课采用哪种教法,哪个为主,哪个为辅。

课堂节奏 篇3

怎样把握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在物理课堂中做到“乱而有序,课堂气韵流畅,重点突出;动静结合,课堂节奏变化,富于乐感”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教学流程——起伏跌宕

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精心安排教学流程,使教学过程起伏跌宕,抑扬得体,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节奏,达到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教学流程中的起伏跌宕犹如物理中的机械波波形图,“起”好比是波峰,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的高潮状态;“伏”好比是波谷,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兴奋回落,略微感觉疲劳的状态,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做好“热身活动”,制造出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教学后,又要让学生静下来学习;当进入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时,又要制造出一个“大高潮”,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时如果让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这样的绷紧状态,就会像绷紧了的橡皮筋,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弹性,所以又要让学生平静舒缓下来,当发现学生有疲倦感时,教师可以制造一些亮点,如说说笑话、提提问、讨论讨论等帮助学生渡过疲劳的波谷区,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奏乐一样,曲调抑扬顿挫,忽高忽低,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让学生在享受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内容——收展自如

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习惯,收是指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小结和归纳,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扩展合理,做到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味的“展”,会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而一味的“收”,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情绪低落。

3 教学语言——变化有趣

语言节奏表现为:流畅连贯、语速适中、语调清晰、感情丰富、抑扬顿挫、语境自然、简洁明了,教学语言有了节奏美,就可让学生在富于美感的语言中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物理课的逻辑性较强,知识难度较大,在语言表述上也比较单调及抽象,如果教师的语言长时间维持着一种无激情、无节奏的状态,学生难免会疲倦,造成学习上的厌倦与反感,实际上,物理教师可以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富于节奏感,在贵州省第四届物理优质课大赛上,一个教师上《物体的平衡》这一节,入题时,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描述贵州的著名景点“梵净山”,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学生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然后教师话锋一转,用冷静的语言指着梵净山的一幅巨石图片问到:这块石头头大脚小,怎么能立得住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学生从遐想中一下回到现实中,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意识,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了疲倦感时,不妨有意识地改变一下课堂语言节奏,时重时轻,时快时慢,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当然,在教学语言中偶尔插上一两句与物理有关的谜语、诗句、对联等,往往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诸如“处处闻啼鸟”打一物理名词(谜底为“共鸣”)。一幅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对联:(上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下联)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王之焕的诗《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间蕴含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等等,这样一来,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变化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学生思维——张弛有道

“张”是指课堂上学生刻苦学习,埋头钻研,专心致志,紧张思考的状态,“弛”是指学生调节身心,思想放松,充满生机的状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而不论张还是弛,又都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张弛有变才不失生机,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专注思考,也要保持一颗灵动之心,这就是琴弦太紧会崩断,琴弦太松不出声音的道理,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求有效的刺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握课堂思维节奏,让学生思维起伏,苦中有学,学中有乐,“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5

教学用时——快慢相宜

这里所说的“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何时快,何时慢,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当“快”则“快”,宜“慢”须“慢”,切忌平均用力,一般地说,重点、难点处慢节奏,易懂处快节奏,易混处要重锤敲打,一般内容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简洁,过渡处可以快些,转折处就需慢些,有趣处可以快动作,枯燥的、抽象处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快慢节奏交替出“柔性”转换,使教学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例如,一位教师上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首先呈现刘翔110米栏跑到终点时的影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刘翔跑到终点并未立即停下?”学生自然就回答:“由于惯性”,从而引入新课,做到了“引入新课快”,然后老师演示两个矛盾的现象:用力推书,书运动,停止用力,书停止运动;用力推小车,停止用力后,小车仍然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才停下来,让学生说出看法?此时学生说出了两个矛盾的观点,教师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合成组,展开辩论,总结学生的辩论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从实验中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环节教师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这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是一个规律形成与巩固的过程,必须慢一些,让学生有思考、探究的余地,这个部分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的阶段,如果让学生继续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做惯性游戏的方法来缓解学生的紧张状态,这个过程只用了大概6分钟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惯性,对惯性已有一定的了解,且惯性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来讲解惯性问题,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归纳。

6 教学方式——动静互补

“动”和“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氛围,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动”,是指学生讲、做等“声行具备”的环节;“静”,是指学生听、看、想等无声的环节,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剧之后,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而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课堂旋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若能将“听、看、讲、想、做”这些动静要素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得课堂上一会儿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

例如,上面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这位教师巧妙地安排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刚开始上课时,呈现的影片,让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然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这是一个相对静的过程;到了辩论时,教师又让学生动起来,辨论结束后又安排了一个静的过程,总结学生的辩论;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又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去做实验,做完实验后又安排了一个静的过程,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到惯性的学习时,采取了做游戏的方式,这个时候学生又活起来了;最后安排学生阅读和总结,学生又安静下来了。

7 教学容量——疏密相阃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这里所谓“疏”和“密”是指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必须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一节课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足时间,具体到每节课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才可能使课堂教学节奏鲜明,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疏密相间,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驰,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8 课堂约定——安排有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教学中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新接手的班就要立好规矩,教师和学生要有约定,如活动时限、肢体语言、指令、奖惩的规定等,这些约定要严格要求,并且要训练一段时间才会有成效,一开始可能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渐渐的学生和老师间就会有默契,就可以做到在收放自如,安排有序,动静转换也会游刃有余,这样课堂才会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有一位高三年级的物理教师总结力学的五大规律时,是这样安排的: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个题,让学生去找与自己解法有相同规律的朋友,在活动要求中教师没有进行约定,没有指明活动的最终目的,活动开始后,学生们情绪高涨,马上活动起来,教室中立刻一片嘈杂,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和自己有相同规律的题,兴奋不已,大声叫喊;有的学生一时找不到,就聊天或乱窜;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就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时间到后,教师拼命地叫停,直叫到声嘶力竭,学生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后,教师让学生讲述是用什么规律来解答及解答方法。由于事先没有交待,大部分学生未做准备,结果语言组织不好,颠去倒来,逻辑混乱,好一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像这样的空热闹,假互动,问题就出在活动组织的无序,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将学生平均分成7—8个小组,讲明要求,作好约定,在教室中画出五个圈表示五大力学规律,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相应的“规律圈”内,找不到朋友的可直接站在相应的“规律圈”内,重新组合成“规律组”进行讨论,将相应规律的解题方法归纳出来,写在大纸上张贴出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看其他组的成果,最后每个组派出一发言人发言,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漫无目标地满教室跑,如果时间到了仍然有学生未完成任务,老师得用事先约定好的肢体语言或指令示意学生停下来,因为事先已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活动目标性强,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在组与组的交流中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并增加了强化次数,使课堂高效而有序。

注重课堂“双主性”,掌控课堂节奏 篇4

我们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绝不应该是“放羊”式的“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学生作为课堂认知的主体,是不完善的。他们是在不断地成长发展的主体,因而但绝不能喧宾夺主,把我们教师排除在外,教师只是一个学生问题的复述者。所以,课堂必须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一堂课,问题从学生中来,答案的生成也来自于学生,这固然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教师的主体性也应要有所体现。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现在很多文章中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储备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就带有课堂学习的盲目性。比如,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可能因为自身的阅历和积累而无法充分理解,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指引。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自己教学的引导作用。叶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研究学生,那么教师就会成为“留声机”。这句形象的话语就是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完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方式。问题从学生中来,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问题难道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吗?或者,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是不是就一定读懂、理解了呢?我看未必!所以,教师必须放开眼量,要有自己的解读、理解,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毕竟,老师在学科钻研上要远比学生深入,相对而言,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正因如此,做好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理解的引路人,“授以鱼更授以渔”,这对学生将来能更加自如地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他的组织下形成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利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是越来越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不再需要教师的课堂组织了呢?其实不然,只要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身份就绝不会改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共同体。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正是这个意思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基本实践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把自身以外的东西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从而自己也就成了主体。课堂教学无疑也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各自自身“教”与“学”的主体,同时,又成为对方的客体,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共同体,在双方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主体性。

因此,当课堂上有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更加充分地得以展示。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俨然就成了一位控制节奏的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学生得以尽情活动,积极思维。所以,回想那些青年教师赛课的课堂教学,或许就是因为教师自己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才会让一堂课变成了读题解题课,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合理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历,老是听单调乏味的声音,我们整个人就会很快地郁闷抑郁,大脑也似乎陷入停顿的状态,但是相反,我们在听到那些优美的音乐的时候,人就会显得更有活力。由此可见,我们教师的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的确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只有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之美源于它的抑扬顿挫,同样,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课堂教学之美也应该源自于它的张弛有度,疏密结合,留有“空白”。

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疏密结合,学会留有空白。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学生一旦获得大量的知识后,就一定需要一个整理消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慢节奏,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否则学生会“消化不良”,不仅以前的知识学的不扎实,还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快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论文 篇5

一、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

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两种教学安排为例来稍作说明。

安排甲:1.明确教学目标3′;2.逐段讨论分析人物性格35′;3.小结人物性格5′;4.归纳主题思想2′。

安排乙:1.明确教学目标3′;2.学生自读并自选片断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3.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4.重点片断讨论10′;5.归纳人物形象,小结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10′;6.归纳主题2′。

很显然“安排乙”较为合理。“安排甲”中,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的形式重复,教学过程平直呆板,教材处理也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安排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

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期处于较强烈的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就会有干扰。因此在教学黄金时间内,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即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三、在教学语言运用上,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

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匀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具体到一堂课中,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满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则要根据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变化,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回肠荡气。惟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示它的教育力量,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

四、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在情感节奏把握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课堂的感情节奏应和文章的感情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二,师生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朗朗上口,背诵如流。

高效教学要优化课堂节奏 篇6

课堂节奏和音乐诗歌一样,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1 教学进程的紧张读得快慢张弛,表现出的时间方面的关系。2 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表现出的是力量方面的关系。3 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阶梯段构成,他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型,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教学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1 活跃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 显示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3 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过渡。在教学《巴尔扎克葬词》之始,我用多媒体显示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并配乐朗读,他昂着头,披着睡袍,仿佛在展望美丽的晨曦。又似乎对他所揭露和鞭笞的物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表示一种蔑视。要不然就是他自信将留下伟世的巨作——“非人工的纪念碑”,因而怀着“咱们两来拼一拼”的情绪,他那雄狮一样硕大的头,粗壮脖子,鬣毛的头发,略带棱角的头型及健壮的身躯,显示了无限的精力和宏伟的气势,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就是巴尔扎克。1850年8月18日,是举世哀痛的日子,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了,上苍为之动容。在8月20日那天,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让我们学习雨果先生的悼词,来缅怀这位伟人吧。哀乐响起,全体起立,为巴尔扎克先生默哀三分钟。让学生完全忘了课堂局限,完全沉浸在对巴尔扎克的无限崇敬和哀思之中,急于探究巴尔扎克的人生之路,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对悼词的认识和掌握。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节奏相对平稳,但表面平静,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看,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讲解演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对知识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了。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吸取,理解,储存知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教师的讲,不是生硬的“灌”,学生的听,也不是机械的“装”,教师要讲的精当有方,与学生共同和谐,使学生能积极思维,训练有实效,这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只有小的起伏,可以说是蓄势阶段。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因为《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给文中人物形象定位,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简要的了解,我就为学生简述了前五回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为了解人物形象作了蓄势准备。

“高潮”是教学起质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张,到了这时,已具渠成之势。于是,在这一阶段里,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教学难点将会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教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兴奋,因而溢至于外,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高潮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通过作业练习为下一步学习激发兴趣。

在教学,《滕王阁》之后,在结课之时,为了增加学生知识,积累诗文素材,我围绕滕王阁,给学生补充了很多诗歌,如唐代钱起《滕王阁诗》:“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犹是当年旧歌舞。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与落霞”。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既巩固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智能水平。

上述课堂节奏四段法的基本要求,只是总体认识,并非程式,也不够尽善,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不过,我们可以以它为基础。推测出切实实用的变化来。比如:“导入”,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即可省去,开课伊始,来个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节奏就会更快。“终结”,有时也可虚化,高潮过后,来个戛然而止,留有悬念,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景,因为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形成“小铺张——小高潮”的小流程。同时,四阶段的教学紧张度的适时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节奏 篇7

一、快慢有序, 浓墨重彩

快和慢是针对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进程的速度是对教学量的规定的概念, 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唱、演等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如果快慢失调, 学生紧张过度或松弛过度, 就会因此而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切忌抢时问、赶进度, 造成课堂教学整体节奏的失调, 让学生吃“夹生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 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是有“序”可循的, 是渐进的。因此, 教师要从整个教学计划、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对教学重点要浓墨重彩, 要突出讲反复讲而对次要的、学生易理解的部分则应轻描淡写。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快慢有序。

二、灵活多变, 敞开思路

所渭“动”, 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要敞开思路, 广开言路,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所谓“静”, 是指由于某种教学目的的需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 以便让学生积极动脑, 思考问题。动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静是思维的内化深人。好的课堂教学态势, 既要有动, 又要有静, 动静相宜。但是动并不意味着热热闹闹, 乱动一气。而是动中有静, 动中含有让学生深思熟虑、冷静思考的因素;静也不是松松垮垮, 没精打采, 而显静中有动, 让学生在不出声的前提下积极动脑, 启发学生思维的要求, 又是教学节奏所必须的。只有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和请的节奏美。

一堂英语课要获得成功, 教师要研究学生, 要研究学生心理.要研究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的,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具体落实到一堂课的安排, 要在教学设计上考虑怎样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动静相生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有时要“动”, 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等,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 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等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由动转为静,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缓冲, 从而系统化、条理化地掌握了知识。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 精力旺盛, 学习热情高涨, 教学效果甚佳。

三、掀起波澜, 起伏有致

“起”,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 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 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 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 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英语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 必须注意方法的多样、思维的起伏、形式的变化, 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 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不失时机的掀起教学话动的“小高潮”, 并全力把教学的重点推向“大高湖”, 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的积极状态。英语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设置波澜, 忌“平”忌“淡”、也应该给学生留下“空白”, 忌“直”忌“浅”。这样, 丰富多彩、新颖持久, 起伏有致的活动形式, 有力地增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感,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气氛优美, 张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 急促, “驰”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英语课堂教学一味地“张”, 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 影响其学习效果;如果一味地“弛”, 学生会精神涣散, 影响其听课效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课堂都是一个调子, 平铺直叙, 像流水般地淌, 淌, 淌,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 打不起精神。”

“购物”这一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且学生平时就已积累了许多有关生活用品的单词, 围绕该方面知识组织竞赛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又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使用的能力。然后笔者播放一个多媒体有关“购物”的课件, 为学生展示一家购物中心内有许多日常生活用品 (标明单词) , 这步巩固了学生刚才所写单词, 并配上一首优美音乐, 使紧张的课堂气氛得以缓和, 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暂放松。这样的课有张有弛, 形成了鲜明的节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握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 篇8

一、善置情境, 制造学习高峰体验

不可否认,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学生喜欢上数学的重要因素。孩子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 这就是学习的高峰体验, 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愉悦感是催动他前进的原始动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置情境, 调整学习节奏, 使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高峰体验。

【案例1】苏教版小数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 (案例来源于2007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秀课观摩) , 下面这个环节是教师在组织练习的实录。

1. 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 尤其我要表扬一位同学, 他一直积极思考,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3, 2) , 你知道他是谁?

生1:他是钟鑫。

师:判断正确吗? (生齐答:正确)

师:接下来, 请大家来夸夸小伙伴。

出示:我要夸的同学在第 ( ) 列第 ( ) 行, 用数对表示为 ( ) , 因为他 (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2:我要夸的同学在第8列第2行, 用数对表示为 (8, 2) , 因为她学习非常棒。

师:判断她是谁?

生 (齐答) :她是张瑜。

张瑜:我非常感谢同学们对我的肯定。

……

2. 师:

我还要夸一夸听课最认真的同学, 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4, Y) , 他是谁?

生: (鸦雀无声, 没反应)

师:他可能是谁?

生:杨波。

生:吴蔚。

师:他可能是谁呢?请站起来让大家向你学习。

(第4列同学陆续地全站起来了)

生:第4列的同学都有可能在教师的夸奖之内。

师:我很想夸夸坐得最端正的同学, 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X, 1) 。

他可能是谁呢?能和老师心有灵犀吗?

(第1行的同学自豪地站起来)

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

生:因为第1行的同学都有可能被夸到。

师:我最喜欢的同学, 表示的数对是 (X, Y) 。

(全班同学都兴奋得站起来)

师:是呀, 对每个同学, 我都一样喜欢, 一样欣赏。

反思:学生在新授环节已经有所疲惫, 精力自然有所分散, 教师在这时把所学的内容与课堂组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维持了学生的注意力, 缓解了学习疲劳。“尤其我要表扬一位同学, 他一直积极思考, 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其他学生是一种积极的暗示, 稀释了学习的紧张感, 使学习的节奏慢了下来。接着, 教师逐渐加快了提问的节奏, 加大了问题的难度, 不断把教学推向高潮“我最喜欢的同学, 表示的数对是 (X, Y) 。”结果全班同学都兴奋得站起来。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教学案例, 由于执教者深谙学生注意力的变化规律, 不断调整练习的节奏, 舒缓结合, 使学习活动出现了高潮,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对表示位置学习的兴趣。

【案例2】教学《圆的认识》, 课件演示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师出示两个钉绳工具, 找两个学生与教师在黑板上比赛画圆。可是, 画好以后学生发现老师画得很圆, 两位上来表演的学生却画得不圆, 并且速度很慢。

师:怎么回事呢?你们有什么要讲的?

生:我们的线有弹性, 可以拉长缩短, 不好画, 您的线始终是一样的。

师:那么, 画好一个圆, 关键是什么?

生:绳子的长度始终要保持一样长。

师:用圆规画圆, 用钉绳画圆, 这些画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要确定一个点。

生:长度不变。

师:你所说的长度在哪里。

生:两脚之间的距离。

生:这个绳的长度。

生:都要旋转一周。

师:固定的一点、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一些名称。你们知道吗?……

上台画圆的孩子一定会产生这样疑问:为什么我们画得不圆, 而老师用一样的工具却画得这么圆呢?仔细观察后他们发现绳子“弹性”是不一样的。正因如此, 自己在画圆时绳子的长度忽长忽短, 不好控制。通过这个画圆的过程, 在这个高潮迭起的课堂中, 孩子们认识到了圆的本质。

二、以情催情, 调整节奏适应学生

“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教师应以学生的情感为切入点, 以自身的语言、姿态、动作、表情为主要手段, 使他们精神振奋。在常态课上, 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十分民主, 学生就会比较放松, 积极性会比较高。尤其是在低年级, 很容易出现学生提前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与过程提前“爆料”出来, 教师驾驭起来很困难, 如果不加以控制, 就容易把原来的“师灌”变成了“生灌”。如何使教学节奏慢下来, 避免一些学生处于课堂边缘的位置, 而不让其他学生感觉到教学节奏太慢,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实践智慧。

【案例3】教学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下面的线段各长几厘米, 再量一量, 看估计得对不对, 用毫米做单位各是多少。估计线段长度的方法是让学生一厘米一厘米地在线段上标出来, 估计大约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既涉及有关长度的基础知识, 又涉及测量和估计线段长度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A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报得的结果非常精确, 而A老师却没能意识到学生没有进行估计, 而是直接用尺子去测量了事。一个训练学生估测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放过去了。

B教师同样是教学这道题, 在实施教学中, 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进行估计, 而是直接用尺子进行测量, 教师组织同学之间开展互猜游戏。一位同学随机画一条整厘米数的线段, 记下长度, 让对方去猜, 猜对者获胜。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小小的变动就让估计线段的长度落到了实处, 并且加大了练习的强度, 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最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三、张弛有度, 使学生能静思冥想

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 常见的景象是学生一分钟或者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一道题, 然后等着老师评价、反馈, 再做题, 再等着评价、反馈, 如此平行循环是有局限性的。固然, 这样可以让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也促使那部分拖拉的学生抓紧时间。但从长期效果来看, 学生形成的注意力是一种短、频、快的注意力, 很难持久。这样对学生思维的长度和深度的延伸是有害的。前面新授学习可以适当地快节奏, 后面的环节中, 老师可以延长做题时间, 让学生有较长的静下来做题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做完后再集中反馈, 动静结合, 给孩子们静思冥想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案例4】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 创设旅游的情境组织学生认识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本身这个情境是有些“闹”的, 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在此时安排一个相对安静的活动练习比较好, 比如课本上的试一试, 把指南针上的各个方位填写完整。可是这位老师在教学时却安排了一个非常吸引孩子眼球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捉迷藏的判断方向的练习 (如下图)

信息技术课堂的“慢”节奏 篇9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真的懂了吗?会了吗?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丧失了主动思考, 主动对知识内化和提炼的过程。

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技能的提高, 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只有让信息技术课堂节奏慢下来,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信息技术课堂的节奏“慢”下来。在知识与技能的生成上放“慢”教的节奏, 实现信息技术的概念“慢”解读, 知识结构“慢”梳理, 技能操作“慢”训练。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慢”, 是指在教学关键时刻适当放缓授课进程, 促使揭示信息技术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学生的心理节奏同步, 在核心概念教学的讲解上做到“不惜时, 不惜力”。

一、历史概念“慢”解读

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些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软件的演变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体系的关键节点, 也是我们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依据和关键。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八章《动画制作》动画基础知识部分, 涉及多个重要历史概念。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之一是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如何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动画技术的发展”和“动画技术的现状”, 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成效。多数老师对这部分内容讲得很少, 基本是一笔带过, 教学流程看似简洁,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 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拉洋片这一古老的动画形式。这个短片是笔者在北京旅游时拍摄的,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 对这种失传已久的动画起源形式非常感兴趣, 学习兴趣浓厚。接着, 笔者从岩壁上的分解动作画面讲起, 将我国动画技术发展各个阶段的动画片断剪辑成一个短片:《大闹画室》《神笔马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的故事》《魔方大厦》《葫芦娃》《海尔兄弟》《我为歌狂》《喜羊羊》《熊出没》。利用这一短片, 讲解技术变革在动画发展史中的作用。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部动画片?谈一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看法:“功夫, 中国的;熊猫, 中国的;功夫熊猫, 美国的。”使学生认识到在动画技术发展历史中, 中国有其独特的地位, 感受中国动画电影的现状, 从而真正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动画制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信息技术教材中历史概念的“慢”解读, 抓住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概念的历史变迁中学习信息技术、理解相关知识并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知识结构“慢”梳理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 通常的教学关注的是操作技能层面, 主要表现为这个操作掌握了吗?这样的教学, 会分裂知识的整体结构, 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仅仅是一个个的碎片。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采用梳理知识结构的方法, 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来梳理知识的结构。

在学完第八单元《动画制作》后, 我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软件, 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 如图1所示) 。

通过这样的知识结构“慢”梳理, 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理解和内化, 思维与智慧得以启迪和发展。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整理, 从表面上看是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实际上更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 形成智慧。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 促进了学生的建构性学习,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过程与方法“慢”探究

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为主,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 只有放“慢”节奏, 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和理解,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 重点难点“慢”突破

在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图表分析》一节, 教学重点是“认识并理解图表在数据展示中的作用”。通常在课堂上, 教师只通过展示来说明数据表的重要性, 知识的传递仅仅停留在学生“认识”层面, 与“理解”层面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教学中, 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谷歌预测禽流感分析图”, 通过折线图, 学生显而易见地就发现了谷歌预测图的准确程度和美国卫生部门结果分析的相似度高达97% ( 如图2所示) 。这就让学生理解了“一图抵千言”的效果, 体会到图表在数据表达中的优势。

用真实的案例来替代“图表在数据显示中具有直观、清晰的优点”的直接讲述, 看起来花费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但学生在观看案例的同时也能有时间积极地进行思考, 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得以解决。重点难点只有在“慢”节奏中, 才能真正地得以突破。

2. 方法规律“慢”总结

在图表制作与分析这一课中, 教会学生制作图表的步骤, 并不能达成教学目标, 而是要从制作图表的需求出发, 探究制作图表的目的, 设计出图表的格式, 再进行图表的制作, 做出让别人看得懂的图表才是真正掌握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花点时间, 将图表制作与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 提炼出“3W1H法” ( 如图3 所示) , 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了制作图表的方法, 并能学以致用。

可见, 方法规律“慢”总结, 能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作家龙应台在《孩子, 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慢的美丽场景:“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来。”“孩子, 你慢慢来, 慢慢来”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重复, 更不是妇人的喋喋不休, 这是一种关乎灵魂成长的大智慧, 一种还原学生成长的呐喊。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慢”领域, 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好铺垫, 正确的引导,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通畅自然, 才能激起师生间思想碰撞的火花, 触动隐匿的心灵。让信息技术课堂节奏“慢”下来, 还原学生信息技术的成长过程, 让学生的心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健康地成长,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 篇10

怎样才能实现教学节奏的协调和谐?我觉得备课时要对教学进程作出估计, 哪个问题学生可能容易掌握, 哪个问题难掌握, 哪里该放, 哪里该收, 都要成竹在胸。不但要多变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教学方法, 使节奏波澜起伏, 新鲜活泼, 合理摊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防止松紧失调, 以期在每个被分配的单位时间内, 激发学生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 对教材的领会和识记, 达到最大限量。

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性极强的系统, 要使教学节奏和谐协调, 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思维的走向, 做到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例如:一个问题提出后, 全班学生无一人回答, 那就说明学生还没有准备好, 或者问题太难了。此时, 教者不能被动地“等”, 更不能立即“灌”, 而应该给点时间让学生去阅读, 并做好提示、“搭桥”工作, 或者变换一下问题的角度, 适当降低难度。倘若教者在课堂上缺少这种灵活性, 就不能取得良性效果。

调控教学节奏不能“无的放矢”, 而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知识现状、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一般来说,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 他们注意一次性集中能保持在15分钟左右就很不错了, 因而不宜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有些学生听课时如坐针毡, 不会预习, 不会提问题, 不会独立进行知识迁移。对于这些学生, 教学节奏自然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教学注定要失败。

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节奏也应该有差异。讲读课, 要揭示规律性知识, 起“举一”作用, 教学节奏宜稍缓慢些, 阅读课是运用规律性知识, 起“反三”作用, 教学节奏宜稍紧凑些。“长文”要“短教”, 节奏要紧张;“短文”要“深教”, 节奏要稍松驰。只有这样, 才能既避免平均用力, 又利于学习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上一篇:农村贫困大学生下一篇:高强混凝土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