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造假与打假

2024-08-02

财务会计造假与打假(精选八篇)

财务会计造假与打假 篇1

会计造假行为和其它违法行为一样, 是人的理性趋利和法律、制度、监管博弈乃至均衡的结果。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之后, “理性人”为追求私利的最大化而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理念就成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不见的手”在分析一些经济学命题时显示出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也有其失灵的时候, 会计造假出于个人实体追求效用最大而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一例。本文利用经济博弈分析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试图对会计造假与治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会计造假的博弈分析

(一) 会计信息造假与会计信息识假的博弈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市场的参与者具有完全的信息, 但在现实的市场中, 这一假设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就会计信息来说, 信息生产者往往比信息使用者掌握更多的会计信息, 即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正因为人们在使用会计信息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一些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不充分揭示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从而为一些不法会计主体提供了会计造假的环境条件。事实上, 对于任何一个“生产”或“消费” 会计信息的主体, 都能 (至少是期望能) 从“生产”或“消费”行为中获取收益, 这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信息“生产者”, 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润, 理所当然的要尽可能节省成本和尽可能增加收益。于是, 只要能蒙混过去, 会计信息生产者就会铤而走险的以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欺诈行为追求经济利益。然而在市场经济中, 除生产会计信息主体外, 每一个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也同样是理性经济人, 后者必然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抵制虚假会计信息。可见, 在市场经济中, 存在着具有相同本性的相互对立的两类理性经济人:一方是会计信息生产者, 另一方是会计信息消费者, 他们围绕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直在进行着生产者造假与消费者识假的动态博弈问题。

假设会计信息消费者能识别出会计信息虚假的概率为P, 未识别出会计信息虚假的概率为1-P, 当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 信息消费者识别出虚假信息而造成信息生产者市场损失值为S, 信息消费者未识别出假信息而使信息生产者获得预期收益为R。当会计信息生产者不造假, 信息生产者获得真实收益为R′, 则这一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

显然, 若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 则期望收益为:-SP+R (1-P) , 若会计信息生产者不造假, 则预期收益为:RP+R′ (1-P) 。作为理性经济人, 当造假期望收益大于不造假期望收益, 会计信息生产者便会选择造假, 即:SP+R (1-P) ﹥RP+R′ (1-P) 。整理得: PR-R′/ R+S;在现实中, 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市场损失值S很小, 而获得的预期收益R远远大于不造假获得的真实收益R′, 因此, R-R′﹥R+S

由于专业的限制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一般情况下, 信息消费者较难识别出虚假会计信息, 这意味着虚假信息被发现的概率极小, 造假的预期收益越大, 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的可能性越大;信息生产者因虚假信息而造成的市场损失值越大, 会计信息生产者造假的概率越小。这说明一旦信息消费者放松警惕, 会计信息生产主体凭借其信息优势, 为其实施虚假信息提供了前提, 会计造假将会充斥信息市场。

(二) 会计主体之间造假的博弈

由于会计主体在造假中将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 因此市场上一旦有会计造假行为, 且其造假行为一时没有被消费者识别, 会计造假的企业将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与会计不造假企业提供的真实会计信息展开资源竞争, 不造假企业在造假企业的“优势”信息的冲击下, 往往处于资源竞争的劣势, 而造假企业以其虚假的“优势”信息获得额外的资源分配, 从而诱使不造假企业放弃其不造假行为, 不得不融入造假行列。

假如市场上有两个竞争的会计主体 (A企业和B企业) , 他们面临着对会计信息造假或不造假的战略选择, 若两主体均造假, 则两者均获得高于不造假的预期收入, 其支付均为 R ; 若两企业均不造假, 则两者均获得相同的预期收入, 其支付均为R′ (RR′) ;若一个造假另一个不造假, 则造假者获得超额利益△R , 其支付为R+△R, 而不造假者发生支付为R﹣△R (R﹣△RR′) , 则这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如下表1:

从前面假设可知, RR′, R﹣△RR′。则: (R+ΔRR) (R-ΔRR) ;如果成立, 博弈存在唯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两个主体均将造假战略作为其占优战略 (即造假;造假) 。这一博弈的分析充分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当市场存在造假会计主体时, 在造假主体的资源竞争干扰下, 常会诱使一些不造假主体放弃不造假行为, 加入到造假行列。

二、会计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加里·贝克尔关于犯罪及其惩治的研究一改前人的“以道德的颓废, 心理机能的欠缺和遗传特征等因素来解释犯罪行为”的思维定势, 转而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犯罪并将其分析扩展到了一般违法行为, 在不使违法蔓延的同时, 极大地节约了政府开支和社会资源。

行为人经济学假定社会具有一个能够衡量违法造成社会损失的函数, 并为研究方便限定了损失函数为:

L (p, f) =D (O) +C (p, O) +bpfO;

其中, D为违法造成的社会净损害, 他是违法造成的损害与收益 (包括违法主体的收益和社会的其它收益) 的差额。C为治理违法所花费的社会成本 (包括查办、审理等费用) 。O为违法数量, p是查办力度表现为查处的可能性, b表示惩罚的形式系数, f为惩治力度, bf表示由f转化为社会成本的额度。为了便于分析, 将p而非CO视为决策变量, 而且系数b在这里也被视为大于0的常数。pf是上述模型中仅有的决策变量, 同时假定D′ (O) >0, CP>0, CO>0, OP<0, Of<0, 这些假定都与实际相符, 否则违法行为会被认为是一种有益的人类活动而“应予鼓励”。

L (p, f) 达到最优值的一阶条件为:

Lf=DΟf+CΟf+bpfΟf+bpΟ=0;

Lp=DΟp+CΟp+Cp+bpfΟp+bpΟ=0;

OfOp不为0时, 用OfOp约简, 移项得一个对称的表达式:

D+C=-bpf (1-1εf) (1) D+C+Cp1Οp=-bpf (1-1εp) (2)

这里:εf=-fΟΟf, εp=-pΟΟp

(1) 、 (2) 两个等式的左边表示增加违法数量O的社会边际成本。 (1) 式是由f减少引起的违法数量的增加; (2) 式则是由p的减少引起的违法数量的增加;因为C′>0, D′>0, 所以通过f增加的社会边际成本必定为正。又由于Op<0, Cp>0, 所以

D+C>D+C+Cp1Οp

即由p减少所增加的O的社会边际成本必定少于当f减少时增加的O的社会边际成本。如图2所示。

-bpf表示由违法活动产生的社会平均收益, 显然为负。因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损失最小, 当 (1) 、 (2) 两个等式成立时应有

0<εf<1, 0<εp<1;并且此时边际收益:

ΜRf=-bpf (1-1εf) ΜRp=-bpf (1-1εp) ;

也均为正。如图2。

如果违法主体为风险偏好者, 即εp>εf (违法主体对查处力度比惩罚力度敏感) , 此时加大p是使违法造成社会损失最小的最优途径, 但并不是要无限加大, 而是由 (1) 、 (2) 决定的最优组合。

如果违法主体对风险持中性态度, 即εp=εf

-pΟΟp=-fΟΟfpΟp=fΟf;

进一步有:pΟp=fΟf。如果要使违法数量达到均衡, 应有pdp=-fdf, 即

fp=常数。

说明fp相互消长, 只要维持pf不变就可以使OD (O) 及bpfO不变。此时最优的策略应是增加f, 同时同百分比的减少p, 因为p的减少不但会减少C (p, O) , 而且也会减少L

如果违法主体对风险持回避态度, 即εp<εfCp>0 将有MRp>MRf 又由于一定有MCp<MCf , 则 (2) 式的均衡条件将不能达到, 如果MRf=MCf成立, 则MRp>Mcp, 此时Lp>0;或者Cp<0时 (1) 、 (2) 式的均衡依然能够实现。如果Cpp>0 (查处的边际成本上升) , 则两种情形 (Lp>0;Cp<0) 都可以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即这体现了一种法制清明和道德回归的社会现状。前者说明减少查办力度p使违法的社会成本L减少的同时使治理成本C也减少, 这是治国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后者表现出查办力度在比Cp=0还低的水平运行而依然达到了相应的治理目标, 另一方面社会秩序的保持或 (1) 式的均衡由惩办力度保证, 这是全社会道德回归的表现, 即人人都不愿意违法, 而人人 (包括治理机构) 又都愿意同违法做斗争 (例如Cp<0) 。

从以上分析来看, 会计造假既是造假主体追求利益与监管在最小支出下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 也是一般经济行为谋求经济利益的一种违法方式。正如加里·贝克尔所言“当某人从事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它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 此人便会从事违法”。这与人们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的结论完全一致。加里·贝克尔从其犯罪模型中得出虽然增加定罪的可能性 (查办力度) 对犯罪的遏制, 会优于增加惩办力度, 但是前者从其模型的社会成本角度显示了会占用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因此如何增加查办力度和惩办力度使其达到“最优配置”又取决于用同样社会成本去惩罚犯罪和用于投资, 哪一个“投资收益”更大。这恰是进行会计造假违法性分析并用于会计监管制度安排研究的原则。

经济社会系统的有序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前提基础, 而在充满信息不对称和各利益主体理性行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系统, 其能否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 这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这些制度安排, 将有利于规范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也有利于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 以规避与化解因理性行为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矛盾、冲突和无序现象。针对会计造假问题, 提出如下制度性建议:

建立监管法规体系。在协调《会计法》、《审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等法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及时补充、修改法律条文, 使监管部门在打击会计造假时有法可依;建立会计市场规则,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 通过发达而完善的会计市场减少会计主体造假的生存空间;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充分发挥对会计行业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的监督作用, 以实现对会计行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化监管;积极开展预防体系研究, 建立以日常预防为主的政策规范, 确定会计造假的“预警”指标, 以促使监管机构对会计造假有效打击;合理配置会计监管资源, 选择多种方式打击会计造假行为 (如提高定罪概率、增加定罪后的惩罚力度等) , 提高会计主体的造假成本和边际风险成本, 大力加强会计的电算化建设, 以最少的会计监管资源实现高效能的威慑目标;建立以法律威慑为主, 制度建设为辅的综合治理会计造假的策略, 在加大执法力度, 严打会计违法典型的同时, 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 以制度引导会计主体的会计活动;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 对会计监管机构形成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促使其积极执法, 从管理上治理会计监管者的监管不力行为;建立信息揭示制度。对造假的会计主体及造假行为进行新闻“曝光”, 公布造假名单, 让造假会计主体的“信誉”受损, 同时对长期不造假会计主体应给予政策支持, 定期进行信誉等级的评定, 给不造假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文海涛, 孙敏.会计造假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2) .

[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 1993.

[3]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姚海鑫.关于会计监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J].会计研究, 2003 (5) .

[5]林丽, 郭桂花, 张红彩.论加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J].商业研究, 2004 (14) .

[6]龙子午, 陈万平.两大法系国家会计监管模式趋同及启示[J].财会月刊, 2007 (8) .

[7]宋在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博弈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3) .

[8]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J].金融经济, 2007 (4) .

浅谈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 篇2

胡凤斌

目前,对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有计划、有目的的舞弊行为(包括贪污、挪用公款等纯粹个人犯罪行为),我国会计界、审计界普遍采用“会计信息失真”概念。我认为这一概念不够恰当,实际上,上述行为如果用“财务造假”概念就比较合适。在上述行为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章,是财务造假行为的本质;违背真实性核算原则,造成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失实,是财务造假行为的结果和表现形式;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是财务造假行为的基本特征和判别标志。而“会计信息失真”这一概念则只是说明了一种现象,即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假”的成份和因素,但未能强调“造假”这一人的主观因素特征。由于“假”和“不符”的性质和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有意与无意、违法违规与过失偏差等,而审计工作的重点无疑是查处由主观因素导致的、有意识的、违法违规性的制假舞弊行为。因此,采用“财务造假”概念能够更加明晰地揭示出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实和经济领域违法乱纪甚至犯罪活动的实质,更加有利于制定财务会计打假工作的目标。

一、财务造假的主体和动机

财务造假主体是指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财务造假行为的有关个人、单位或部门。财务造假的主体一般可分为决策指挥者和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所谓决策指挥者是指决定财务造假方案的取舍及实施的各级领导人或领导层集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是指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他们往往十分关心单位的“发展”,进而从“集体利益”出发而充当财务造假的策划人、决策者和指挥者,特别是在重大的集体舞弊中担任着首要角色,处于主动造假地位。所谓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是指财务造假的具体操作人员,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除了纯粹的个人犯罪行为外,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财务造假活动,往往处于被动造假地位。

经济利益是最为常见的财务造假动机。行为人通过财务造假大多是为了得到直接或间接、现实或潜在的个人或单位的经济利益。我国现阶段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暂,一方面,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合作精神、特别是诚实信用等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导致现阶段物质利益关系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利益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产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仍然缺乏明确归属,造成国有企业的共有产权虚置,缺乏有效代理;不明晰的产权,使财务造假的受害对象不明确,从而难以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进而形成厂长(经理)把持企业,实行内部人控制,而扭曲会计信息正是内部人追求自身效益的手段。另外,许多企业把职工工资、奖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承包经营者的收益与企业实现的“利税”挂钩,银行以企业资产状况和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贷款依据,企业申请上市以每股预测盈利为主要依据,上市公司配股圈钱同样也以每股盈利为依据,虽然这些规定本来无可厚非,但客观上确实为企业财务造假“创造”了机会。骗取拨款、出口退税或补贴也成了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往往采取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隐瞒收入,偷漏税款。

政治利益(追求政绩)是财务造假的又一主要动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仍然实行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制,再加上现行的组织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各级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业务水平及其政绩的考核,往往偏重于其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导致一部分企业领导人不是从优质、高产、低耗和市场竞争方面下功夫,而是从财务造假方面下功夫,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厂长成本,书记利润”、“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这一怪现象。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领导为了加快本地、本部门的经济发展速度以显示自己任期内的政绩,为自己的进一步升迁创造条件,热衷于搞浮夸风,常常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就盲目制定经济效益增长指标并以行政命令下达给企业,当企业完成不了目标任务时,又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虚报盈利或隐瞒亏损,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满足上级需要。于是,财务造假就成了一些人保官、升官的绝招。

追逐荣誉、塑造形象是财务造假的一个新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人们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同时也开始注意追求企业形象和领导者个人形象等无形资产。注重荣誉观,追逐知名度,为了使企事业单位在各种评比、升级、验收、检查、取得某种资质或信誉等过程中获得主动或有利地位,他们便不惜采用财务造假的手段掩饰自身的种种缺陷,肆意夸大其优势,进行精心包装,以改变人们的认识。另外,有的企业为了争资金、争项目,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更多地吸引外资,也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在客户中的形象和信誉等等,都使出了财务造假这一“绝招”。

新《会计法》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制止财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主题。

1.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新《会计法》第4条、第21条、第28条等分别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现实情况表明,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真正对会计工作负得起责任,因为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生产和发展能力好坏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负得起这个责任。过去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承担双重责任,这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事实上,现在的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员工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特别是民营企业,都是一把手——老板绝对说了算,被雇员工包括会计人员都只能是“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一般不可能和老板唱对台戏。因此,实行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制,改变了过去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工作负责,实际上谁都负不了责的混乱局面,更加明确了责任人,一旦有财务造假问题被揭露,单位负责人就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不懂业务”,“不了解情况”等为借口来推卸或减轻罪责。

2.规范和细化了会计核算的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核算的记帐规则进行了完善性修订,对单位会计工作从填制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都作出了完善性的规定,明确了我国要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同时对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的披露要求,对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使用会计记录文字等作出了规定。特别是针对企业造假帐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专门增设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一章,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并对虚拟经济业务事项、设帐外帐、随意改变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等常见的造假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所有这些规定,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3.明确规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新《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该条第(四)款还规定:“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含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防范制度,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一个设计良好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二是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三是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四是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诸方面,而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最直接相关的则是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会计资料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则可以对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评价,发现错弊,并提出纠正意见,以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负责的需要。新《会计法》的这一新规定,必将对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制止贪污腐败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法律责任更加具体和易于操作。过去的《会计法》也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制订得比较原则抽象,可操作性差,打击力度也不大。根据有关资料,自1985年颁布《会计法》至今,几乎没有一例由于违反《会计法》而直接受到行政处罚的。这次修订后的新《会计法》使法律责任更加具体、翔实,较全面科学地规范了违反《会计法》的具体行为和适用的条款,并规定了应受到的行政的、经济的处罚尺度。如第44条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从业资格证书。”对涉及会计犯罪的处罚,也已在199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作了相应的补充修改规定。新《会计法》关于会计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还宣告了我国会计行业终身禁入制的建立,这必将对会计违法行为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与财务打假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会计社会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对此出具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不仅上市公司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审计。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会逐渐将一些管理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机构,而且,会计报表使用人日渐增多,他们需要通过分析会计报表据以作出经济决策,因此,最为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审计对会计报表进行鉴证,使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可以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制止和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提高会计报表质量,要依法实行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可见,国家对注册会计师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寄予厚望。实际上,也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存在,才使得违法乱纪分子对其违法行为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最近几年,却出现了不少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共同造假的案例,如“琼民源案”、“红光实业案”、“北京长城案”、“深圳原野案”等著名事件,给注册会计师行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建设,它将能够有效地使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尽量少受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但是,仅仅这样还很不够,我认为还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制度建设。1.借鉴欧洲国家经验,实行两家同时审计制度。据我国有关人员考察,大多数欧洲国家对企业财务审计都规定,对任一客户的财务审计都必须同时由两家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当两家事务所的审计结论一致时,则共同出具审计报告;若两家的审计意见不一致时,则只能各自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还规定从事代理财务记帐、税务咨询和财务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对其服务的客户进行审计和出具审计报告,以达到互相制约,保证客观公正的目的。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研究,完善注册会计师法规,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再监督。目前,我国会计界和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尚无统一意见,两者的观点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当抓紧研究,尽快使二者找到结合点,从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执业。

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3

1、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 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可以说是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是一种道德的进步。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拥有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 这支队伍的定理不能仅靠凭着良心的职业道德, 还要依赖健全的法规法制来约束, 建立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 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市场经济中参与各方的会计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奖惩制度, 建立舆论评论机制。

针对以往会计造假事件的情况, 我们能够看出在老的会计造假结束后就会有新的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 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从业管理相结合的考评与奖惩机制, 建议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发证、注册、年检等工作, 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 建立道德行为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扬善抑恶的舆论评论机制, 社会舆论具有强有力的宣传鼓动作用, 它会使道德主体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 甚至改变其行为, 所以政府如果能够利用各种社会舆论大力宣传“诚信、真实”的会计职业道德观, 批判个人主义的职业观念, 指导群众舆论, 使其纳入集体主义舆论机制, 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会计职业道德社会舆论范围。

3、全面倡导会计人格道德教育。

会计人格道德亦称会计人道德品质, 是社会道德在会计人个体身上的表现, 是会计人通过长期的会计道德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的个人心理和行为品质上的倾向与状态, 一般由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几个道德品质范畴构成。

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会计造假行为的一项手段, 也是形成会计造假事实的结果, 随着会计日益国家化和国际化,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加强人工管理来实现的, 无法有效地控制授权失误, 确保会计信息安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要根据新的业务发展趋势, 根据经营决策的需要, 及时修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明确会计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详细规定, 形成规范化制度, 以弥补表内业务信息披露的不足。

会计信息披露已不再只是公司行为, 它的供给将主要受市场机制和公共权力等力量的交叉影响, 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 会计产生的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一致性等导致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 从而造成市场力量不能最有效地调节会计信息的供求, 因此必须借助第三方 (政府) 加紧干预 (准则制定) 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标准化, 以限制资本市场上的垄断和投机行为。

2、合理运用稳健和重要原则。

在反映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要求会计人员适度应用稳健原则, 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由于物价变动, 历史成本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方法可反映企业各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财务成果, 避免历史成本会计产生虚增收益。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 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 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 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 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按企业业务动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内部责任机制, 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

(1) 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 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 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2) 加大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监管力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 外部由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 上级主管单位及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内部由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 并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才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并认真贯彻执行, 以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方飞虎.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经济, 2003.7.

[2]葛家澍.安然事件的反思[J].会计研究, 2003.9.

企业会计造假的分析与防范 篇4

一、企业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会计造假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甚至真实度都不复存在。针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究。

(一) 委托代理制的缺陷

现代企业的典型特点就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经营者作为代理人, 可以直接操纵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表编制, 当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代理人会为了追求自身的财富, 通过会计造假制造虚假信息来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为了使自己的经营业绩更好看, 显示自己的管理水平, 获取高额的经济利益或得到升迁,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会经常指使或暗示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进而导致投资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二) 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不完备

我国目前还处在经济改革攻坚时期, 会计法律法规及一些准则和政策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使许多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利用准则和制度规定的不严密、不明确进行会计利润操纵,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实际可能影响到的相关方的利益, 必然会造成会计准则颁布的初衷与实际运行的效果相去甚远。社会各界包括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准则的发布没有太大的反响, 只是当作一项国家政策规定、技术学习任务来执行和完成, 使会计准则的实施流于形式。

(三) 会计职业道德滑坡

会计造假现象的大面积发生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 这主要表现在进行会计职业活动时, 会计人员违反其职业道德规范。比如, 单位负责人指使或暗示会计人员造假。据调查, 在大部分会计造假案件中, 许多会计人员是在负责人的指使、强令下进行会计造假, 此时他们在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保住工作饭碗之间往往就选择了后者。另外, 业务胜任能力差, 缺少遵守法律的意识也是一个原因。会计是一门特殊行业, 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会计准则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而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墨守成规, 不思进取, 导致专业技术水平低, 无法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开展工作。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一) 改善外部环境, 完善单位治理结构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负责人授意、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而根源又在于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代理人行为进行控制。因此, 要想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 改变不合理的内部激励方式。可以适当增加非财务指标对管理者的评价, 将对管理者的长期绩效补偿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其次,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成立审计委员会。业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 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任命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为独立董事, 并组成审计委员会, 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 以最大限度地约束会计造假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避免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的现象。同时,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 形成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各级部门人员权责利相统一, 互相牵制、互相监督。

(二)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制度及政策

建立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认定标准, 对一些模糊的概念性问题从法律上进行规范, 防止有人利用法律空白从事违法活动;加强《会计法》、《刑法》、《证券法》等法律之间的匹配性, 防止出现各自为政, 不能有机结合, 使会计造假人员逍遥法外的现象。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相应主管部门应及时根据经济活动的发展情况作出修订, 一方面及时检查已颁布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发现其不合理或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并给予纠正, 防止有居心叵测者钻制度的漏洞与空白;另一方面, 结合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交易, 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与准则加以规范。

(三)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诚信水平

法律和道德, 是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我们不仅要加强法制建设, 更要依靠道德力量。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 明确要求会计人员应遵守诚实守信原则, 做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职业谨慎, 信誉至上, 不为利益所诱惑, 不弄虚作假。要增强企业会计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 要着眼于长远利益, 不贪图眼前小利, 权责分明, 不指使或干预会计人员的工作。同时, 加强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自觉遵循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学习观念, 经常自觉接受培训,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符合岗位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会计造假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它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损害行业信誉和从业人员的形象, 更严重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治理会计造假对解决当前经济领域中造假猖獗、秩序混乱问题十分重要, 从个人到企业, 再到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严加防范。

参考文献

[1]马云飞.基于会计伦理的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失信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9:2-3.

[2]富国海.我国上市会计财务舞弊成因及治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13-14.

企业财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5

一、加强执法力度, 履行负责人主体职责

《会计法》早已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但就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违法行为来看, 更多的却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造假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度, 加强执法力度, 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从重从严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使单位负责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 能够切实履行领导责任, 以身作则, 严守法纪。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意识,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在落实工作职责中通过制订必要的企业内控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同时单位负责人要确保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履行《会计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营造重视会计管理、支持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 从而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打造会计队伍, 提高会计水平

会计人员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信息加工处理成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 应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会计工作者。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准确掌握新会计准则, 按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强化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培养, 明确职业道德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业务, 加强管理, 制造相应奖惩办法, 不断吸取优秀的人才加入会计队伍, 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从专业角度观察,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与企业改制相辅相成, 涉面广泛, 内容丰富, 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 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新的形势, 广大财会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 紧跟时代步伐,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 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 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

三、抓原始凭证, 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会计人员应依据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及时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真实、合法但内容不够完整、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 应退给有关人员, 待补充完整、更正错误后, 再正式办理会计手续。

四、健全制度法规, 完善监督职能

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 使我国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 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 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完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 加强自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 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 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 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 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 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 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

五、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财务造假成本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6

所谓会计造假,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擅自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伪造虚假财务信息的一种违法行为,一般分为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两类,前一种是指,通过欺诈等不法手段,将公家财产变为自己的私有资产,后一种则是指,利用虚假的财务指标,发布虚假会计报告,使人们产生一种公司具备获利能力的错觉,从而欺骗股东等与公司有密切利益关系的人。

作为世界性的企业监管方面的难题,发达国家对于会计造假的问题也颇为头痛,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也不时会出现会计造假的现象,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也并不是很乐观,由于法律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对下级的压力及部分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良好职业操守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也是频频出现会计造假的情况,给企业和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一、会计造假原因

(一)会计人员本身缺乏职业道德

社会经济发展,使得物质的极大丰富,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不良利益的诱惑,而最易被其所触及的,便是工作在财务管理领域的会计人员了,能否抵御住变化多端的利益诱惑,考验着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内心。

不幸的是,有部分的企业会计工作者,被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蒙蔽了双眼,置会计工作的职业操守于不顾,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肆意瞒报、谎报公司真实的财务数据,编造假账,私自挪用公司资产,服务于自己的丑恶私利,毫不在意虚假财报的恶劣影响。在相关职能部门到公司查询账目时,还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对不实的账务记载进行遮掩,更有甚者, 与稽查人员开展钱权交易,通过金钱、美色等无耻手段,腐蚀公权力机关工作人员,无视法律的职业道德,在损害企业投资人及其他员工合法权利的同时,更加有损国家的公正、公平形象。

(二)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给予下级压力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当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关系是很明确的,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会计人员作为下属, 对于财务账目的处理,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尤其对于一些重大事项账目的记录和处置,必须要上级领导拍板,才能去做,否则一旦账目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比如公司最近要扩大融资规模,但因财务报表不好看,而被投资人拒之门外;又或者公司计划上市,但因一些有关盈利能力的会计科目未达上市标准,而延迟计划;再比如公司近年来发展不顺,有退市风险,又恰恰是在这时,会计报告显示公司已无上市融资资格,导致退市,那么,公司的会计人员在类似上述情况中,因上级主管的压力,很有可能违背会计所应遵守的“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职业精神,对所记录的账目进行适当的 “技术处理”,以满足公司高层管理者的要求,否则,在这种从属关系中,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会计人员,极有可能被公司辞退,丢掉饭碗。

(三)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没有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对相关法律规范知之甚少,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违反法律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加之,现在企业的财务人员多以内部提拔为主,有部分的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的学习过程,甚至连基本的会计从业证件都不具备,使得其专业素质低下,在记录账目时频频出现漏记、错记等不规范现象,使原本应当清楚明晰的账簿变得混淆错乱。其次, 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不求进步,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以至于不能及时地反映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

(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项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法律约束体系看似完备,实则不然。会计行业所用的这些法律法规大都属于方向性的指导,是对会计工作人员在实务中的意见和建议,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其次,正是的法律对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很多的会计人员和企业因犯罪成本的低廉,铤而走险,最后,是国家公权力的不集中,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财政、税收等监管部门无法产生联合效应,公共监管的不力,使得会计造假行为有了更大的犯罪空间。

二、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要改善会计造假的情况,首先就应当从思想上着手,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使之明白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正如当年朱镕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的题字一样“不做假账”,这条最基本的准则,现在看来,却成了最难坚守的防线。

每一个企业人都应懂得,企业的责任并不仅仅是追求利润,至少还应当履行社会交托的使命,对财务的处理,要本着 “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态度,切不可因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社会的责任,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大众,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定期进行“诚信”教育,用真实的案例来讲解编造假账的危害,使之自觉树立诚信观念,时刻保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对外部的种种利益诱惑,敢于说不,始终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越雷池一步。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运营工作,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封闭的,单靠外部监管,理论上很难对其实行及时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管体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关系,特别是在管理上存在密切联系的部门之间, 加强沟通交流,打通曾经封闭的渠道,实现管理监督上的无缝衔接,从而建立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而内部监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及时纠正会计记录时的疏漏和错误,杜绝徇私舞弊的情况,将会计造假现象扼杀于萌芽之中,降低监督的总成本,同时又提升了监管的效果,保证了会计工作的纯洁性。

(三)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企业日常财务工作正常进行的核心,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财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研究如何改善会计造假现象时,有必要考量财会人员本身素质的提升。

首先,在公司招募财会人员时,就应当尽量寻找有一定责任心、做事认真踏实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来公司任职,这样从源头上,防止财会人员素质的低下;其次,对于已经上岗的财会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课程培训。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尚处在完善的过程中,因此,某些会计记账方式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变动,公司必须让财务人员掌握最新的会计方法,与时俱进,去除掉一些原有的错误观念,保持其专业的水平,减少因知识储备的落后,而产生的账目方面的疏漏,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再者,由于会计工作与法律,尤其是税务、审计等法律的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让财会人员经常关注一些相关法律文件的变动,据此对自己的账务处理作出相应的调整,知法懂法才能不违法。

(四)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约束财会工作者的一套法律体系,但其中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就其现实的可操作性和管控的范围而言,也远远未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对一些看似违法的行为,并未作出明确说明,使得法律在对待这类灰色地带时,显得软弱无力,无法对其进行应有的制裁,助长了不良习气。因此,国家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扩大约束的范围,甚至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事例法的形式,通过某些具体案例,对会计法条做适时地增减或出台修正案,使得会计领域更多的灰色地带被纳入正式的法律文书中,强化法律的权威。

其次,要加强处罚力度,很多情况下,企业或个人就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廉而产生造假念头的,因此,法律应当给予这些人应有的、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制裁力度,对于事件的当事人,要严肃处理,其中情形恶劣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使这批人因畏惧制裁而断绝犯罪的想法。

最后,法律要保障会计人员的利益,因为很多时候,财会人员是受制于高层的压力,才不得不造假,如果其基本权利能得到有效保护,他们就可以更有底气地对这种行为说不, 从而减少造假事件的发生。

结语

浅谈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7

关键词:会计造假,原因危害,防范治理

一、会计造假的危害

( 一) 经济危害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决定的依据之一, 也是政府进行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的依据。会计信息是一种很宝贵的信息, 它是政府了解社会的重要市场经济资料。如果会计信息造假, 轻者会给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管理着带来一些错误的信息, 影响他们做出正确明智的决定。重者会使国家经济混乱, 市场调控失灵, 严重影响国家稳定, 人民的正常生活。[1]

( 二) 社会危害

会计造假的社会危害也很大。首先, 会计造假会损害会计行业的诚信度, 会使人们不再相信会计信息, 引起行业危机;其次, 如果太多的人都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 就会损害会计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与我国建立法制化国家, 人人守法, 护法的理念背道而驰, 引发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质疑, 怀疑违法的成本, 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违法中, 给社会风气带来恶劣的影响。

二、会计造假原因

( 一)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在现今这个社会上, 很多已经上市的公司自身就存在一些缺陷, 因此, 为了回避自身的一些缺陷, 公司就会在信息披露方面往往采取一种模糊的态度来回避一些问题。就算公司对自身信息进行披露, 也是披露没有暗点的部分, 不会进行有质量, 完整的披露。[2]而我国在信息披露的问题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披露事件的发生, 常见的非法批露包括:伪造合同、虚构交易对象、高估收益、低估损失等。

( 二) 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数十年, 但还是处在不断发展中, 尤其是证券交易市场, 我国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 市场管理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导致许多上市公司钻法律的空子。不仅如此, 会计造假行为如果被发现, 我国执法机关对造假的惩罚力度也不重, 导致会计造假的违法成本很低, 使得会计造假的事情越来越多。

( 三)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

现阶段, 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还不高, 对会计人员的的考核评价还不是那么严格, 在考核过程中存在作弊等不良的行为。除此之外, 有的在职会计人员也参与到了会计造假当中, 把职务作为赚钱的工具, 而不是为企业, 为国家创造生产力。上述种种不良行为是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 我们要加大会计行业的管理与整治,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改进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3]

三、治理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

( 一) 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针对现行会计行业的问题, 我们要不断提高会计工作者的素质,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建立深刻的会计荣辱观, 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观, 行业价值观。使会计人员都不去做违背道德的事, 这样就能保持会计行业的良好风范,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 二)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 就会有自己独特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能定时的进行自我检验。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力度, 对会计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造假的现象。在国家发布的《会计法》的基础上, 逐渐调整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的规范和条文, 提升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

( 三) 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对会计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大, 例如《会计法》对会计造假的处罚是:会计触犯法律视情节而定, 情节严重的取消会计本人的资格证书, 并且在两年内不能再申请, 情节特别严重的五年内不能重新申请资格证书。触犯会计法的人, 犯法成本太小, 就算犯法了也不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还不足以威慑所有人。正因为如此, 我们要加大处罚力度, 对触犯会计法的行为给予处罚。[4]充分体现法律的威慑性, 使会计人员再也不敢触犯会计法, 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 四)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 为了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掌握管理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活动情况, 一般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从而保证单位有计划的、有序的进行资金活动。另外, 为了确保账务真实、信息真实, 对于日常资金收支实务, 会计核算中心应挑选有资格的高素质业务员来管理负责, 定期盘查资金收支,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一些会计电算化系统, 尽可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同时, 对于那些滥发钱物的现象, 我们还需要建立会犯经费开支标准, 实现经费支出渠道的规范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会计造假不仅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的有序运行, 还会造成证券市场不能正常运作的情况。因此, 为了杜绝会计造假的事情发生, 对于会计行业必须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

参考文献

[1]李欢.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商场现代化, 2014 (32) :214-216.

[2]张宇, 薛玉玲.浅谈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16) :112-113.

[3]赵英昌.公司治理视角下会计造假的防范[J].中外企业家, 2016 (04) :165+167.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篇8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概念、特点及危害

1.会计造假的概念

会计造假行为就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 会计主体由于某种原因进行主观性的造假, 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出现错误, 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出公司内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简单地说, 会计造假目的是为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 经济政策, 法律制度是构成会计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 当环境因素变化时, 会计行为以特有的运行方式去实现会计行为目标, 可以说, 会计造假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会计行为的选择。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经济市场秩序。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特点

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其一就是事实上的虚假信息, 这能够严重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判断。其二就是指明显的有个人或局部利益性质的倾向, 造成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 以满足一少部分人的私人利益。其三就是指主观意义上的欺诈行为, 这种行为会对企业内部其他人员进行故意性的隐瞒, 再有就是对国家有关机构的隐瞒行为, 使得国家不能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控制, 失去对企业的真实了解。其四就是指会计造假具有违法性, 这种违法性能够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3.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造假主要能够导致上市公司在实际的经营中, 会计信息失真, 经营成果造假及财务状况不实, 这些造假行为能够使得内部管理者不能真实的了解上市公司信息, 同时还会造成外部投资者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上市公司现状, 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进一步发展。此外, 会计造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产生社会信用危机, 影响职业道德建设。20 世纪初期美国四大财务造假案件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恶劣影响就是典型的例证。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是对每个公司或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会计造假者见利忘义、弄虚作假, 同样会败坏会计行业的诚信, 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诚信, 想要在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简直是痴人说梦, 破产可能性极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1.对利益获取的强烈欲望

会计造假行为并不是只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会计造假行为十分严重, 并且有很多的会计造假案例使得部分上市公司破产, 会计人员本身需要的诚信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有很多都被抛弃, 使得上市公司内部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利润最大化, 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都是对会计行为的经济性提出本质要求, 因而会计造假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的问题。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 选择造假的基本前提是风险成本小于其造假的风险收益。由于目前我国《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经济责任的安排存在某些缺陷, 形成了会计造假低廉的成本, 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又给会计造假者提供了高额收益, 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动因到造假行为的转移, 这是会计造假屡治不止的主要原因。比如, 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满足上市条件, 上市后, 公司发行股票, 能为公司赢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这种行为同样会有利于银行信贷。从公司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等个人来讲, 对利益的获取同样有着强烈的欲望。首先就是业绩方面的考核动机, 经营业绩方面的考核不仅会涉及到公司的未来发展, 还会影响到个人的工资问题及升职情况, 所以经营业绩对于公司和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样看来, 很多的工作人员及管理者都会希望业绩提高, 在造假成本低于收益的情况下, 同样会实施会计造假。

2.职业道德的缺失

会计造假, 既是上市公司领导者和会计人员职业技能不高, 又是这些人的法制观念薄弱造成的。这是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会计造假现象严重。某些会计人员没有积极的形成法律观念, 导致会计人员对法律的概念不清晰, 视法律为儿戏, 经常会出现不按章程办事的情况。如果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 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机构没有较好的执行力, 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创新力不足, 缺少上进心。没有及时的对法律和基础知识进行更新, 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低下, 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其工作。在不了解新会计准则的时候, 进行市场决策和商业运作, 很容易犯下错误。同时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和规范体系没有很好地进行完善, 导致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有很多的漏洞, 遇到一些财务危机时, 会显得捉襟见肘。当利益出现某些冲突时,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很容易出现会计造假行为, 为了迎合某些利益者的基本权益, 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出现危机。

3.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证券市场中, 一些上市公司经常有法不依, 证监会在行驶权限时也常会存在执法不严。使得大众投资者怨声频出。这种现象造成上市公司法律意识淡薄, 削弱了上市公司自我约束能力, 当公司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相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自身利益, 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等各部委条块分割, 在管理上各自为政, 功能上相互交叉, 各方面的一些法规及监督标准又不统一, 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同时, 审计监管也不到位。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验证, 但其广度、深度、力度都很难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 存在很多的不规范行为, 同时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予有力的监管, 不仅是因为外部法律和法规存在很多的漏洞, 再有就是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没有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更新和重新修订。导致法律法规对一些现如今先进的技术和造价方式没有专门的处罚机制, 并且当下的处罚机制还比较宽松, 不能起到警示和阻碍的作用。很多的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

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方式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方式或手段较多, 早期使用较多的是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费用与资本互相转化、利用关联交易等手段, 而近几年使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等手段较频繁, 做法从明显到隐蔽, 但都是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

1.虚假确认收入与费用

在财务报表中通过杜撰收入与费用, 调整损益, 是较明显的造假行为。一般是在上市公司半年报或年报即将公布之前, 有些公司为掩盖重大亏损或制造虚假业绩, 千方百计虚构收入或隐瞒费用, 来调整利润。例如, 利用跨年度时间差异提前开具销售发票, 提前确认销售收入;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等。隐瞒费用, 蓄意推迟费用的确认, 虚增当年利润。比如, 蓝田公司进行会计造假时, 造假手法之一就是将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漏报, 找不到支出, 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会计报表上反映出销售收入与营业费用比例严重失调,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呈背离趋势, 甚至出现很少或负值的现金净流量匹配巨额净利润的不合理现象。通过虚假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方式, 能够使得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力和经营成果, 但是从长期上来看, 能够导致企业管理者不能明确的了解内部经营状况, 导致市场决策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由此可见, 会计造假行为能够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利用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 根据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 有90%以上的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隐蔽、复杂、难以识破, 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关联交易。很容易调整、控制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美国安然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的会计欺诈。具体说来,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作假的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欠公允价格的商品交易, 虚增虚减利润;二是通过相互投资、参股、资产出售, 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虚增资本和资产;三是通过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彼此之间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 隐瞒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四是通过所谓的资产重组、租赁、托管经营, 名为“优化资产”, 实为转移利润或亏损。

3.滥用会计准则

会计本身是一项主观性较强的活动,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活动一定的灵活性。如一些运用灵活性较强的准则, 充满了主观判断。虽然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一再强调滥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将会受到严惩。但一些上市公司还是从公司利益或个人利益出发, 对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进行变更, 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进而调节当期及以后年度的利润。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巨大变更, 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递延资产的摊销期, 对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例如, 对已经贬值的资产长期搁置不处理, 对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长期不计提或少提坏账准备, 隐瞒损失, 虚增利润, 直到因关联公司无力还款, 问题彻底暴露, 才不得不对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造成当年巨额亏损。

四、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建议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的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大, 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管理, 遏制会计造假, 帮助企业内部进行和谐稳定的发展。可以说, 科学的、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是预防和处理会计造假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跟随着时代的脚步, 及时完善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才能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管。最近几年, 我国陆续制定、修订并颁发了数十项针对会计职业的法律, 法规、条例等, 虽改善了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情况, 但是还应该及时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的细则及进一步明确违反法律应执行的处罚标准, 使得会计法规具有可操作性。另外, 很多会计资料造假的主使者是公司管理层, 为追求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 以身份指使或强迫会计人员作假。而一旦被查处, 往往以“不懂业务”、“不了解情况”等理由来推卸责任。为解决这个问题, 还需在法律法规方面强调公司管理层全面的领导责任, 增加处罚力度, 一旦违法违规, 让他们面临无法承受之重罚, ?财务造假行为自会大幅减少。只要这样, 才能够有效的防止会计造假行为, 就能够保障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 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

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奖励机制

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进行防范和治理, 在企业内部就需要做好部署,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奖励机制, 以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能够紧随奖励机制进行欲望的达成, 而不是通过会计造假的方式进行利益获取。一个完善的企业, 想要对内部进行有效的整合, 就需要在内部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正是由于现如今企业的奖励机制存在漏洞, 才会使得很多的会计人员想要通过会计造假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当员工的业绩上升的时候, 没有对其进行奖励或者奖励程度不足, 使得人员的心态不能保持稳定。导致会计人员或管理者想要通过会计造假的方式进行经济获取的渠道。上市公司需要及时的建立一套自身能够发挥出作用的业绩评估体系, 对会计人员的业绩进行合理分析, 并给出适当的奖励, 鼓励会计人员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 在源头上杜绝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

3.建立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很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 这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市场秩序, 导致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只有合理的建立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有效的监管企业内部员工, 以防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如果企业内部会计造假行为时常发生, 也证明企业内部存在过多的漏洞, 并且这些漏洞极大可能的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上市公司内部建立现代化的公司管理制度尤其重要, 能够保证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正确的对会计工作进行管理, 防范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只有通过对企业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这样才能对企业产权进行明晰, 正确的分离责任, 每个会计人员都有自身工作, 对会计工作进行负责, 科学化的管理上市公司的会计基础工作。同时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与时代相适应,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 按照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 合理的处置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

4.完善会计审计体系, 强化监督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审计机构和人员素质及数量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就会造成企业不能被审计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因此我国需要及时的建立相关的审计机构,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审计体系, 这样会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一方面, 应强化社会审计, 积极改善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强现状, 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放在首位,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规范、科学、合理, 真正起到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保障作用。另一方面,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 注重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 使其能依法办事, 尽职尽责。还有, 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也应各司其职, 实现层层把关, 相互牵制, 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造假行为。

五、结束语

简言之, 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目前来看是比较普遍的, 而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 已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所以, 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 掌握其手法, 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准则, 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管系统, 才能增强法律法规威慑力和增加造假成本,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充分地披露。

摘要:随着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屡屡出现, 导致投资者蒙受重大的损失, 严重者使得造假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同时也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 深入讨论会计造假原因, 寻求其治理对策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就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方式进行总结, 并深入分析造假原因, 提出几点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原因,治理

参考文献

[1]杨萍萍.ZXYY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 2014 (05) .

[2]刘飞.浅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1) .

[3]孙玉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4 (09) .

[4]熊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分析及其审计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11) .

上一篇:青贮饲料的利用技术下一篇:并行程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