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领导危机

2024-08-06

欧洲的领导危机(精选十篇)

欧洲的领导危机 篇1

(一) 二战后, 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普遍采取“高工资”政策。就连希腊这样欧洲较为贫穷国家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在高速增长, 尽管GDP的增速始终在1%~2%左右, 实际工资增速却一直在5%以上, 在2008年达到了8% (高于欧盟国家4个百分点) 。二是巨额社会福利负担。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保险、教育、住房补贴、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各类福利制度,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 这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 但对于一个底子相对比较较薄的国家来说, 失业救济却是沉重的压力。希腊的退休工人享有退休前收入的96%左右, 养老福利在OECD的30个最富有的国家里也是名列前茅。而希腊总体税收一直维持在GDP的40%, 多年没有提高, 支出却处于逐年增加状况。这种财政收入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的情况形成非常明显的对比, 财政压力愈来愈大, 危机隐患也不断积聚。

(二) 欧元单一的货币制度的先天缺陷使其在危机应对上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

单一货币制度对欧元区的各国有着降低成本、增加贸易的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其一, 欧元区诸国在享受统一货币低成本的同时, 也让渡甚至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主动权, 因为在欧元区内不论穷国还是富国, 财政状况以及进出口形势如何, 都实施“一刀切”货币政策, 特别是延续德国“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的模式, 使得希腊等国一直享受到将近十年的低廉借贷成本, 维持了较高经济增长水平, 但同时掩盖了其生产率较低但劳动成本较高等结构性的问题。同时, 单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各国政府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出现矛盾。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挽救本国经济, 各国只有采取依靠财政赤字政策缓解危机的措施, 这在客观上助长诸多国家不负责任的赤字行为。其二, 在实行单一货币制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一国主权债务危机经常会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的国家扩散。其三, 在危机救助机制的方面, 在欧盟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欧洲央行不能对其成员国进行救助, 这难免加剧了市场看空欧元以及看空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冲动。而且, 在欧元区的内部, 德国、法国等诸多发达国家在救助希腊和本国的利益之间很难权衡, 虽然希腊有向IMF寻求援助的想法, 但遭到了欧盟反对, 认为这将很有可能损害到欧元区的信誉和欧元的地位, 危机救助面临“两难”的选择。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一) 欧元贬值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长期一直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比如长期过高的财政赤字会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由此会造成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这样最终使实际利率降低。资金又是从收益高的地方流向收益低的地方, 欧元的利率降低很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对欧元的需求降低, 从而使欧元贬值。

过高通货膨胀率对德国来说是最极不能容忍的, 如果欧洲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势必会引起投资的减少, 这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可能会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萧条。

(二) 劳动力转移加速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使得欧元区各国开始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 主要针对社会福利方面, 改革公民的房屋等方面的补贴, 这有利于提高欧元区各国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阻碍欧盟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 福利制度改革之后有利于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 失业率增加, 社会不稳定成分增加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的失业率已达到9.7%, 同期, 欧盟全部国家的失业率水平由9.1%上升到9.2%, 这是自2000年以来欧盟失业率的最高值。目前为止, 欧盟国家有2, 200多万人失业。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 出口减少

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外部原因, 一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进行了全球产业布局的大调整, 源源不断将其生产和采购基移向东亚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 以便于利用这里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 产品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中国顺应了这一潮流, 以其丰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场”和跨国公司“生产车间”, 由此助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二是,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美国和欧洲都从自身利益出发, 采取甘于当消费国和债务国经济战略, 依靠超量发行美元和欧元以及增加对外负债的手段来支撑其国内的高消费、低储蓄, 从而成为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断吸纳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国家的廉价产品, 由此造成了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 警惕热钱流出对市场造成的波动

2009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呼声不断增大,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造成了国际热钱的纷纷涌入, 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然而美国不得不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一方面由于欧元的贬值, 美元指数不断上升, 以美元为标价的能源和金属价格下跌使得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缓和。另一方面, 美元升值。而且奥巴马政府推行强势美元的政策, 以政府干预为手段在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下滑态势时使美元处于坚挺局面。此时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人们对欧洲经济丧失信心, 再加上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本管制较严格, 于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必将会涌入美国市场, 以直接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推动美国资产价格上涨, 如果此时美国采取加息策略, 提高美元资产的收益率提高则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 甚至会出现新一轮价格泡沫。在世界经济出现新一轮低潮时美国暂缓加息政策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加息是美国的必然选择, 一系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 为了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发生, 美联储必须适时将多余的资金从市场上收回。

摘要:2009年4月自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 欧盟诸国相继发生陷入债务危机的困扰, 并波及国际金融市场, 欧洲债务危机有其潜在的多方面原因,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福利制度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统一等主要原因, 并分析了债务危机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影响,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张尚斌《.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未来十年的榜样》[J].证券市场周刊, 2009.2.

[2]严丽丹《.欧盟施压希腊应对危机措施升级》.金融时报[J], 2010.1.

[3]张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中国货币市场[J], 2010.3.

[4]郭红利《.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之主权债务危机》.商场现代化[J].2010.2.

欧洲难民危机升级 篇2

小虎很虎2015/9/3 15:08:06收藏 分享 > 6284 欧洲难民危机升级!德国承认它不再能应付大量涌入!昨晚边境控制被重新启动。德国被迫要求意大利加强边境管制之后,欧盟的护照自由行区在崩溃的边缘。

成千上万的难民从渡船上出现在希腊首都雅典的街道上,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

难民想要通过警戒线,越过边境,从希腊到马其顿,与军队发生剧烈冲突!

叙利亚移民在希腊与马其顿的交叉边境,不顾危险爬下陡峭的铁路轨道路堤。

希腊马其顿边境男孩走在轨道上。明天就会到达目的地!现实情况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难民人群聚集在挪威去意大利卡利亚里港口的入口。德国要求意大利在布伦内罗,在与奥地利的边境实施检查!

一名穿红上衣、深色短裤的溺亡男童被冲到岸边,脸部朝下埋在沙中,身体不断被海浪拍打,让人看了非常不舍;随后有警察抱走他的尸体。

该名男童应是3岁的艾兰,他的5岁哥哥加利普和母亲蕾哈娜也同样溺亡,只有父亲阿卜杜拉生存下来。

阿卜杜拉库德人来到太平间!

为他的妻子和叙利亚男孩准备做最后的旅程

心碎的阿卜杜拉!

土耳其官方表示,两艘满载叙利亚难民的小船,2日从土耳其博德鲁姆出发要前往希腊的科斯岛,双双翻覆,23人中12人死亡,包括1名妇女和5名孩童;另救起9人,其中1人送医後伤重不治。

在火车站捷克警察用记号笔对儿童写下数字!在通往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火车上拘捕超过200名难民,大多来自叙利亚布雷科夫!

捷克绝大多数反对收容难民,据八月调查当地民调机构集中,百分之9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应该返回他们的原籍国。”他们不是纸面上的数字!他们是人!“面对维权人士引用伦理方的论述。

布拉格律师马立克费克根据法律“我知道这很困难,因为难民没有文件。民众认为警察有权这样做”

警察与成千上万的难民陷入对峙!

警察告诉他们没有有效证件不能登上火车到德国后大约3000名移民正在布达佩斯凯莱蒂站主要入口处对持!

数百人聚集在布达佩斯市中心凯莱蒂站的入口处!

数百难民车站外面与警察紧张对峙!大声呼喊“自由,自由”!

许多人在不断扩大的人群中发布恳求的消息,包括这一个:“欧洲帮助“!

在地铁站附近,许多难民在地下通道等待他们的命运!

当难民等待车站重新开放时,愤怒正在蔓延。不像其他一些欧盟国家,捷克当局认为移民进入该国前应该在出发地发出庇护的请求!

面对封锁,大声高喊“自由,自由”的难民与警察紧张对峙!

抗议中!叙利亚女孩举起一个“帮助我”牌子!

正在制作阿富汗和叙利亚难民的需求口号!

匈牙利警察在布达佩斯的凯莱蒂火车站外面对难民!

抗议中!阿富汗和叙利亚的难民把孩子裹在毛毯里,提醒他们才刚刚逃离恐怖。

难民要求他们能前往德国!

绝望的难民情绪低落!

小女孩睡在长椅上,他家人已经被驱离!

求救!

难民男孩持有一个签名,声称匈牙利警察拿走了他的钱和护照。

匈牙利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打算在难民数量继续增加的时候到达塞尔维亚增加难民营数量!

绝望的难民家庭被匈牙利当局从开往奥地利火车的列车上拖走,要带他们去难民营。

欧洲官僚的危机 篇3

但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很难想象今天的欧洲还会发生战事,因为欧洲已经统一在民主价值观的影响下,甚至朝着政治统一迈出了第一步。的确,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个欧洲都在进行选举,选的不是国家政府,而是欧洲议会议员。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议会的权力十分有限,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对于欧洲一体化的理念而言就是一场胜利。

但现在的情况是:相当高比例的选票投给了右翼极端分子,而这些人对使得选举成行的那些价值观充满了敌意。这样说吧:欧洲大选中的最大赢家,很可能就是在乌克兰危机中站在普京一边的。

真实的情况是欧洲这项事业,即通过民主和繁荣构筑起的和平正深陷困境。整个欧洲大陆的和平尚存,但是繁荣不足,而且在更微妙的程度上,也缺乏民主。此外,如果欧洲有个三长两短,不仅对于欧洲本身,而且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为什么欧洲出现了麻烦?眼前的问题是经济表现不佳。欧洲的统一货币欧元,曾被认为是欧洲大陆经济一体化的最终步骤。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它变成了陷阱。首先,它引起了一种危险的自满情绪,投资者们不计风险,将大把的资金投向了南欧。然后,当繁荣转向萧条时,债务国发现自己已被束缚住手脚,必须经历多年大萧条时期的失业水平才能重拾本国失去的竞争力。

错误的政策已经加剧了欧元内在的问题。在相反的证据面前,欧洲领导者仍然坚持认为,这场危机完全是由财政上的不负责任所引发,并且采取了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使得本已可怕的形势更为糟糕。尽管失误,但是欧元仍然保持统一,为什么欧元会有这么大的韧性呢?部分源于欧洲央行许诺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拯救欧元,甚至包括购买政府债券来遏制利率攀升,这平息了市场的忧虑。此外,欧洲的精英们还在坚定地支持这项事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国政府愿意改变现状。

但是这种精英凝聚力的成本是政府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通过相互支持,精英们实际上已经确保正统的政策中不会出现温和的意见。由于缺乏不同的声音,使得一些团体的权力扩张,比如法国的国民阵线,它所推举的欧洲议会候选人谴责称“有一帮服务于美国和欧洲金融寡头的技术精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洲的精英实际上不是技术专家。欧元的创立关乎政治和意识形态,而并非对谨慎的经济分析的回应。转向财政紧缩也是如此:所有支持转向的经济研究都已遭到驳斥,但政策并没有改变。

而且欧洲精英们惯于将意识形态伪装成专业知识,将自己想要做的事假装成必须要做的事,这已经让合法性出现缺失。精英之所以具备影响力,是因为人们假定他们具备卓越的专业知识。当这种假设被证实为空洞虚伪时,这种影响力就会变得无所依靠。

到目前为止,精英们还有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力量还能持续多久,而且还有一些可怕的人在伺机而动。

如果我们幸运,如果欧洲央行的官员比其他精英更接近于纯粹的技术专家,采取足够大胆的行动对抗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威胁,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看到一些真正的经济复苏。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篇4

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采取了诸多技术性的补救措施。但是,债务危机依然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欧洲大陆的上空。

一、究竟是何原因致使这场危机爆发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人口结构老龄化。不少观察家认为是一年前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欧洲一些国家目前的债务危机。其实,全球金融危机只是让欧洲债务危机提前引爆,即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同样不可避免,因为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而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

纵观欧洲债务危机的拯救史,不难发现,核心措施就一个:注入流动性,增发货币,从证券市场计划到长期融资,直至现在的直接货币交易,都是延缓危机时间而已。继续开闸放水,增加债务未必能治本。欧债危机的根源并不是南欧人懒惰,而是货币生产体系出现了偏差。

二、欧盟最初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虽然,欧盟国家在一体化上不断完善,但是他们在制度上有个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早在英国脱离欧盟时已经显现出来,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个缺陷就是欧盟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而统一制度是由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而欧盟在财政政策上却采取各自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统一使欧元区国家在面临经济问题时,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使用财政刺激手段,而且有扩大财政赤字的内在倾向,最终造成政府债台高筑,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希腊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旅游业发达,实行高福利社会政策,由于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举债度日成为常态。在加入欧元区以前,希腊拥有货币发行的自主权,国家有两种策略可用于应对政府债券可能的偿付隐患:一种是通过增发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来间接实现展期,用跨期手段为解决危机赢得更多时间;另一种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增发货币,通过货币贬值来减轻债务压力。也就是说,希腊经济有它的风险,也有它解决风险的机制。但是加入欧元区以后,希腊失去了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上述两种策略无法实施,剩下的只能指望欧洲央行或债务重组。问题是,欧洲央行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救援一个成员国的债务危机,因为各成员国之间利益平衡问题,希腊债务问题一拖再拖。从本质上来说,欧元区的建立由于剥夺了成员国独立解决风险的可能,实际上是把一种局部的经济风险放大为整体性的风险。

三、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欧元从诞生之日到次贷危机发生前夕累计升值80%之多,导致欧债广泛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相应地,举债成本也就变得十分低廉。各国易于获得低廉、充足的借贷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各国劳动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欧盟国家在1980年至2009年间基本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重负。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以希腊为例,从2001年加入欧元区到2008年危机爆发前夕,希腊年平均债务赤字达到了5%,而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2%;希腊的经常项目赤字年均为9%,同期欧元区数据仅为1%。2009年,希腊外债占GDP比例已高达115%,这个习惯于透支未来的国家已经逐渐失去了继续借贷的资本。这些问题在PIIGS五国中普遍存在。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已经背负巨额债务的五国政府,其进一步借贷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经不能令投资者安心充当债权人的角色。当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不能用新发债务的方式进行弥补时,债务危机就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四、超前的福利政策

经常听人说欧洲国家的人从出生到去世都享受着很好的福利政策。而在希腊加入欧盟开始,自身本来就比法国和德国这样的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有差距,应该加大用工时间,而因为欧盟一体化在工会的压力下,希腊这些国家却享受着和法国、德国这样国家的福利水平。欧洲国家的福利体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旨在平息民众的不满,实现欧洲各国的共同繁荣。在危机爆发之前,由于慷慨的福利体制和丰厚的退休金,希腊人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3岁,在发达国家中首屈一指;每年还有6个星期的休假。最终希腊人仅靠自己的钱已经无法维系其舒适的生活,于是就开始借钱,不断地借钱。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负债,进而危机逐渐积累,逐步扩大。西班牙、爱尔兰等欧元区的高福利水平国家,与希腊情况类似。高福利水平加上低生产力水平导致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缺乏竞争力,财政收入少。而在维护高福利下,政府支出增多,这就导致恶性循环。当政府宣布一系列削减民众福利的措施后,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国民众的大规模抗议和不满说明此前的福利水平已经远超该国实际承受能力。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调节手段的福利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福利开支过高会影响经济发展。福利开支应当遵循适度救助社会最贫困阶层、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原则,在经济增长与福利制度之间保持以经济增长为主题的动态平衡。

五、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为了保护本国环境和提高本国竞争力,欧洲国家纷纷把产业外移,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像这次危机严重的五国,他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

PIIGS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分析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欧债危机真正走出困境,需要欧洲国家自己产业和技术上的相互配合。

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伴随经济逐步复苏,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这样的政策实际上向全球收取通货膨胀税收。后果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各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减少。本来经济发展不好的这五个国家,加上成本上升和出口减少,赤字将不断变大。

欧洲的领导危机 篇5

摘 要:最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其中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核心内容回归到了债务重组准则的相关规定。而对19准则废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基于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探索。从完善证券监督法规、审计监督以及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债务重组;盈余管理

一、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在国外会计学术界有着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它们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当财务报告被用来传递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时,准则也就必将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同时,审计存在缺陷,盈余管理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准则只有强调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此牵制并规范盈余管理。但是大部分相关研究停留在学术层面,对于指导准则的制定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当前,国外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磨合中一直致力于如何完善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来解决财务报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以及决定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拥有多大程度的职业判断(尝试对盈余管理的程度予以定量的规定)。这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及证券监管现状是吻合的,也对国内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摸索中。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市场主体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依然存在一定差异,相应的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基础和结论也与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

国内学者的研究普遍表明,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指向作用。当债务重组损益可以成为利润组成时,诱发了部分企业疯狂的重组行为,为当期产生巨大利润一举扭亏为盈;当债务重组损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时,企业又开始通过资本公积补亏等方式进行隐性盈余管理。也有学者对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提出质疑,认为应当比照坏账损失处理;并且重组损益不应一次计入当期损益,应该分期摊销。作为博弈双方,愈发复杂的规定会让盈余管理愈发隐蔽,唯一能做的是在法规和披露上双管齐下,合理疏导将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当前,我国学者的规范研究依然集中在如何加快会计准则建设、完善监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抑制盈余管理等方面;实证研究则致力于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以事实呼应理论提出来的担忧并找出问题成因。但在如何应对新问题的思考上研究甚少,例如针对2006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与1998准则有惊人的相似,但下一步何去何从却鲜有人考虑,我们是否会无奈之下再次回到2001准则?在国际接轨和国内现实国情的冲撞中我们能够走多远,如何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启示

(一)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市场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在资产价值的计量上多处用公允价值代替了原来的账面价值。并指出当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不存在活跃市场等原因而无法计量的,采用估值技术等方法确定公允价值,这就为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让评估单位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不给那些为了私利而提供违规估值服务的单位留下制度缺口;另一方面,估值单位应形成行业自律组织或充分利用现有的整合资源,规范自身言行,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该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健全证券部门监督机制

“欧洲之星”抛锚折射欧洲交通危机 篇6

欧洲的天气似乎没有在1月迅速走出恶劣,“欧洲之星”依旧往返于英吉利与欧洲大陆之间,公司所说的那些影响列车运行的条件不知哪天还会让列车停在海底隧道中。缺少对事故原因的认真分析,将大大损伤“欧洲之星”的信誉。欧洲的严厉舆论,可能比让“欧洲之星”瘫痪在海底隧道的恶劣天气更加严酷几分。

“事情发生后,大人和孩子

一样害怕”

2009年入冬以来,欧洲特大寒潮让人感受到了几分意外。不过,和经常晚点的欧洲其他列车不同,基本上还算正点的“欧洲之星”,连续几次瘫痪在海底隧道中,让欧洲感到了更多的意外。

12月18日,由于天气暴冷,“欧洲之星”的4列列车几乎同时在英吉利海峡隧道因动力系统故障而停驶,2000多名旅客被困海底隧道达10小时以上,数万旅客行程被耽误。19日又有两列列车在隧道抛锚,随后公司宣布停运。负责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运营的欧洲隧道集团的一名发言人19日说,4列列车同时被困海底隧道的情况极其罕见,海底隧道运营15年来首次发生此类事故。

没有亲身经历事故,只是从电视画面上看新闻的人,不会有切身感受。一名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的英国女子说:“事情发生后,大人和孩子一样害怕。有些人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哮喘发作。有的孩子开始呕吐,有些孩子则尿湿了裤子。”

不过,处理事故的人,经验是否充足暂且不提,英国女子看到的情形是:“在整个令人揪心的过程中,列车工作人员根本不闻不问,不传递外界消息,没有安抚性的举动和话语,没有让乘客自我保护的建议。”

并不是女人胆小,爱抱怨。一名年轻的男乘客说:“到了半夜水忽然没有了,而食品也不是每人能够分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早晨6点。在此期间乘务人员公布的消息混乱不堪,一开始说,两小时后隧道就能重新开通,不一会又说隧道全部关闭,搞得人心惶惶。”

前车之鉴,视若无睹

显然事故发生后公司处置不力,使旅客感到愤怒和不满。公司需要在安抚乘客的同时,给出一个原因分析结果来。

对于事故原因,“欧洲之星”的英国总裁理查德·布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因为欧洲气温骤降,并持续降雪,导致一些细微的雪粉冲进了列车的发动机中。而当“欧洲之星”从低于零摄氏度的法国北部平原驶入英吉利海底隧道24摄氏度的环境后,雪粉带来的湿气凝为水滴后渗入了发动机内部的电路之中,导致列车电力和能源系统出现故障。

这种分析外行听起来有几分说服力。2003年1月31日,一列“欧洲之星”列车从寒冷的户外驶进温暖的隧道后,因水气进入电子系统而抛锚。

不过,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法国籍欧盟议会议员多米尼克·鲍迪斯也是被困者之一,被救出隧道后他就发表声明:“作为一名欧洲议员,我要求欧盟交通部委员成立特别调查团,严查这一严重事故。在隧道内同时出现多辆抛锚列车,这是‘欧洲之星’的懒散所致,让人愤慨。”其实从2003年到2009年,6年时间公司竟然未对如此大的事故进行分析。光从“懒散”方面谴责之,是因为议员先生不太想刨根问底罢了。

在“欧洲之星”的官方网站和Twitter上,人们普遍认为“欧洲之星”公司正在遭受一场公关危机,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将信息提供给受困乘客,同时救援行动显得相当缓慢。

在救援上的相互推诿

技术上的分析人们还可能因为专业的不同,听不明白,但是出了事没有快速的救援体制,这是有目共睹的。

对此,“欧洲之星”公司媒体部负责人莱斯利·丽塔莱克表示,“欧洲之星”有自己的苦衷:“由于事故发生在隧道内,救援被困列车是隧道所有者欧洲隧道公司的责任,我们无能为力。”丽塔莱克推脱说,“欧洲之星”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运营商“欧洲隧道集团”的客户,根据两者约定,隧道内的救援行动由隧道公司负责,这就让“欧洲之星”的拯救行动变得相对复杂。

很快,欧洲隧道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约翰·基弗反驳了丽塔莱克:“在整个事件中,欧洲隧道公司是唯一的救援者,是我们拯救了被困海底隧道中的人们,让他们再次回到英国的土地之上。”

12月21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召见“欧洲之星”公司主席兼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主席纪尧姆·佩皮。萨科齐说,停运事件“对乘客来说不可接受,不能再发生”。而当天法国政府与“欧洲之星”公司均宣布,对列车停运事件展开独立调查。

事故依旧接二连三

在独立调查结果出来之前,12月22日上午8时,一趟搭载着750名乘客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再次驶出巴黎车站。停运3天后,“欧洲之星”部分恢复了运营。但这场由“欧洲之星”引发的欧洲交通危机并没有就此平复。

2010年1月8日,“欧洲之星”列车再次受到寒潮影响而无法正常运行。“欧洲之星”客运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当天表示,往返于巴黎和伦敦之间的一半列车都被取消。这位发言人当天对媒体说,由于天气情况十分复杂,气温始终徘徊在零下9到零下15摄氏度之间,因此公司决定从即日起对列车的流量进行限制,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本月10日。8日当天,有一半的“欧洲之星”列车都被取消。该发言人还建议没有要事的乘客推迟或取消行程,并表示公司将全额退还票款;而对于那些坚持出行的旅客,公司将尽量把他们安置在下一班次的“欧洲之星”列车上。

何时能够让“欧洲之星”平安放心地穿梭于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之间?欧洲人在问。但在地球气候越发紊乱的今天,在还没有拿到事故分析报告的时候,似乎谁也不能给出答案。

“欧洲之星”高速列车(Euro Star)是欧洲首列国际列车,它的设计是针对一项著名的工程:英吉利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底隧道從1987年7月动工,历经7年时间,终于在1994年5月正式通车)。它穿越英吉利海底隧道并把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三个首都连接起来,欧洲人首次可以从英国搭乘火车快速到达欧洲大陆。设计者们更大限度地提高了“欧洲之星”的载客量,使一列“欧洲之星”可以达到2架大型波音客机的载客量,而且旅途舒适便捷,使乘客不用再忍受搭乘飞机的诸多不便。

“欧洲之星”的平均时速可达到300公里/小时。乘客从伦敦的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火车站搭乘“欧洲之星”到达巴黎的北站(Gare duNord)只需要2小时15分钟,到达布鲁塞尔中心站只需要2小时。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博弈解释 篇7

一、危机形成原因的博弈解释

欧盟对于欧元区成立后的经济风险并非毫无防备。早在1991年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规定了实行单一货币的各国需符合财政赤字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60%的标准。1997年欧盟各国又签订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国财政赤字若连续3年超过该国GDP的3%,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GDP之0.5%的罚款”的条款。

然而,这些条约最终全部失灵。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就博弈论的观点来看,欧元区成立之时,区内各国即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对于每个国家而言最优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对整个货币联盟最劣的均衡结果。

欧元区的每个成员国都拥有对称的两种策略即:“守约”和“违约”。如果所有国家共同“守约”就可以保持欧元稳定,对于整了货币联盟来说是最优的。但是对于每个成员国来说都有其违约的理由。

“违约”的动机和收益来源于多种因素。就经济层面而言,《稳约》的条款目的在于保持货币的稳定,但却忽视了经济增长。所以,欧盟各国政府只能依靠单一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导致赤字持续增加。尤其是,2002年以后美元走软,欧洲央行拒绝降息,加剧了欧洲各国的财政赤字。2003年,法国、德国、葡萄牙首先撞破警戒线。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欧元区各国几乎全部超过警戒线。对于欧元区各国政府而言,其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成本将由所有欧元区成员国共同承担。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所产生的“搭便车”问题增加了各国增加赤字的动机。

欧元区各国“违约”也有其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欧元区中的落后国家的民众迫切希望快速达到邻国的高福利水平。在这种社会愿望和政治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债台高筑。如希腊国内各个政党纷纷以高福利政策吸引选民。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福利水平反而降低了希腊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危机爆发的源头。

虽然各国有违约的动机,但按照博弈理论,如果存在着一个可信的约束机制,仍然可以得到整体收益最大的博弈结果。而《稳约》中的确签订了这样的条款。然而现实中这一“过度赤字程序”同样失效了。2003年欧盟委员会对德法实施过度赤字程序的提议被搁置。2005年,欧盟对《稳约》进行修改,允许了德法等国灵活执行《稳约》的提议。在这样的政治妥协之下,《稳约》规定的约束机制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软约束”。因此,欧元区各国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囚徒困境”的最劣的结果。

二、危机形成的市场机制博弈解释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起源于政府层面,却是在市场中酝酿。在资本市场中,发行债务的主权国与购买主权债务的投资人之间存在这一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即“贝叶斯博弈”。欧元区各国的财政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只有其自身准确的知道。市场上的投资人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人都无法准确的获知。投资人只能根据他所获得的有限信息来推测主权国守信的概率。在这一过程中,国际评级机构扮演者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主权国的信用评级,会直接左右投资人对主权国守信概率的预期。

上文已经说明,陷入“囚徒困境”的欧元区各国都有增加自身公共债务的动机。因而,不论主权国财政状况如何,都会发行债券,获取贷款。因此可以将此博弈简化为一个两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中,主权国的策略为“守信”,即到期还本付息;或“不守信”,即到期不能还本付息,而进行债券减值。相应的投资人的策略为“购买”和“抛售”债券。主权国知道自身真实的违约概率。而投资人只能知道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估计对方的违约率。这两者是不对称的。

主权国选择“守信”,可以得到利息较低且稳定的国际贷款,并且可以使评级机构保持或提高其信用评级。而如果主权国选择“不守信”,将会促使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且获得国际贷款的成本上升,乃至于引发连锁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是2009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开始的。对于如同希腊一样经济长期增长缓慢、财政状况堪忧的国家,其主权债务真实的违约概率应该较高。但是,希腊国内官僚系统隐瞒财政赤字。并在欧元区共同的信用担保的庇护下,希腊主权债务的风险远低于其真实水平。当这些信息暴露之后,投资人修正了他们对希腊主权债务违约概率的判断,因而选择“抛售”债券。这就导致了希腊财政困难加剧,其真实的违约概率上升。此时,评级机构将再次下调其债务信用等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投资人进行恐慌性的“抛售”,而主权国则被迫选择“不守信”。

相对而言,财政状况良好的国家有较强的能力应对这种危机。因为即使他们的信用评级被降低,仍然有能力选择“守信”,让市场对其重拾信心。但是在货币政策无法灵活配合的情况下,他们仍要承受短期内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紧缩。对欧元区财政状况较好的德法等国,威胁更大的是由希腊危机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欧盟内部长期的经济一体化,各国金融联系紧密,有复杂的三角债关系。所以希腊的债务危机可能导致整个资金链条的断链。

三、危机拯救的博弈解释

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财政情况好的国家能够迅速的给予财政情况差的国家以资金支持,使财政情况差的国家有能力继续选择“守信”,那么危机将被迅速控制。但现实中,由于法德的反对,欧盟对于希腊的救援却一再拖延,造成了危机的扩大。当前救助希腊的成本已经远超危机爆发之初。这是因为当危机爆发时,欧元区内部的财政状况好的国家与财政状况差的国家即陷入了一个懦夫博弈之中。

在这个博弈中法德的策略为“援救”和“拖延”。而希腊的策略则为“求援”和“自救”。“救援”是指法德等国同意欧盟对希腊的大规模的无偿资金支持,并建立一个长效的危机预防和救助的系统。这一策略可以维持欧元区的长期稳定,但在短期内其成本是高昂的。除了需要承担的大笔资金外,德法政府还要面临国内的政治压力。主权债务危机也引发了欧盟内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认同危机,德国选民并不愿意承担希腊危机的高额救助成本。“拖延”是指法德给予希腊少量的资金援助,而不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救助机制。这会使危机进一步扩大,提高最终的救援成本。但是这一策略可以等待市场的自我调节,寻找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更为有利的救援时机,还能迫使希腊选择“自救”。“自救”策略是指希腊对自身的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整肃税收、提高公共部门效率、降低福利等手段,实现开源节流,扭转自身的财政状况。这一策略在长期中可以根本性的解救希腊的财政困难,但短期内由国内于政治压力将难以实施。而“求援”策略是喊出上述改革的口号而不真实事实,只是以此为条件向欧盟求援,以图暂时缓解危机。

这一博弈可能的均衡有两个。短期中希腊选择“求援”,而法德选择“拖延”。这一策略组合的结果是危机进一步扩大,带来长期的经济衰退。但问题长期化后,合理的均衡结果是希腊选择“自救”,法德选择“救援”。这可能会促使未来欧盟建立统一的财政政策,从而增进欧洲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吴志成、薛晓源.欧洲研究前沿报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弘、沈雁南.欧洲发展报告 (2010~2011)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陈静、张忠永.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前景的博弈分析[J].银行家, 2011 (10) .

[4]洪倩霖.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博弈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5) .

欧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8

欧债危机目前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由于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影响很大。据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 同比增长8%,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近18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艰难行进, 增速回落至个位数, 距离10%的全年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中国经济出现整体下滑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 本次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 出口受到抑制。由于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o%, 因此这一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事实上, 自今年年初以来, 人民币兑欧元已累计升值15%。研究显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仅这一汇率因素就会使对欧出口减少约10%。

此外, 欧债危机不仅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 从而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这种链带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贸易, 主要表现在危机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 如美国、日本的影响。现在看来, 欧元贬值使得美国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削弱, 不利于其经济的恢复。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复苏, 以及中国与之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欧出口份额的减少。不过, 值得关注的是, 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 2010年上半年, 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620亿美元, 高于全部顺差总额的553{L美元。而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现逆差7s{g美元, 对其它3个“金砖”国家 (即巴西、印度、俄罗斯) 的总贸易量也为逆差14{L美元。由此判断, 我国出口的形势依然严峻。

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判断从短期看, 无论是金融渠道还是贸易渠道, 欧债危机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阻碍。但综合各种因素, 这种负面作用是有限的, 可控的。但是, 必须指出的是, 尚在进行中的欧债危机绝非短期问题。未来的潜在风险在于:首先, 如果危机进一步传染, 导致其它国家, 特别是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问题, 那么债务风险的敞口会急剧扩大。如果出现政府债务违约, 将使银行以及其它债权人因为蒙受损失而连锁性地违约, 甚至破产。其次, 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 本已步履蹒跚的欧洲经济复苏会更加艰难。这将使银行对私人部门的风险敞口也大幅提高。而这两种风险的相互加强, 必然给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 危机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还需要密切观察, 不排除外部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中长期看, 由于欧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 欧元区的复苏会相当缓慢, 甚至出现反复。这使得我们在出口多元化以及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要有新的准备和举措。

在出口方面, 由于欧元走弱, 外需下降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问, 过度倚重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中国应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以分散市场风险, 优化贸易结构。面对这样一场大的金融危机冲击, 谁也无法预见它的巨大危害性和持续时间。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实施了超常规应对政策,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升级, 财政政策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欧洲一些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困境之中。我们在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 重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较好处理了兴利与除弊的关系。

财政政策运用坚持统筹兼顾, 注重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2.8%降到2012年的1.5%左右, 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始终保持在安全水平。严格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 规范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货币政策运用注意把握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金融体系运行稳健, 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 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降到4929亿元和0.95%, 拨备覆盖率提高到295.5%, 资本充足率上升到13.3%。

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多管齐下, 不断完善和深化政策, 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等。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实到位, 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这五年,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避免了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 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系列决策部署, 是十分必要和完全正确的。不管怎样, 经济危机还在继续, 而我们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减少对我们国家的冲击。S

参考文献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篇9

从主权债务危机的进程来看, 其爆发是具有群体性的, 不仅仅是个别欧元区国家的问题, 而是大部分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可以把欧洲分为欧元区和非欧元区两种经济体, 把欧元区抽象化为一个货币同盟下的经济体, 分析经济体内政策错配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政策错配前提下同盟国依旧选择大规模举债作为其财政政策扩张的手段。

(一) MF模型下的政策错配及其经济效应

我们作如下假定:

假定1:货币同盟成员国a是一个较大的经济体, b国是货币同盟中的另一国家, c国是货币同盟以外的经济体。

假定2:同盟区统一由同盟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 并且“物价稳定”为同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目标。

假定3:在同盟国内, 资本完全流动;货币同盟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资本由于贸易壁垒等原因资本不完全流动。

假定4:货币同盟正处于经济恢复期。

处于货币同盟内的国家, 资本在成员国之间是完全流动的, 因此, a、b两国采用固定汇率制下的政策搭配模型;对于联盟以外的经济体, 资本并非完全流动, 所以代表外汇市场的EF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所以c国是属于资本不完全流动下的一般均衡。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下, 行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家对货币同盟区其他成员国及同盟外经济体的经济效应, 用MF模型表现如图1所示:

1.财政扩张的收入机制。如图1中的a所示, 对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家而言, 其IS曲线会右移, 国内收入增加, 利率上升;而对于图b表示的同盟内成员国而言, 图a国家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其国家的进口倾向, 成员国IS曲线右移, 收入暂时增加, 利率上升, 由于这样引起的需求增加的程度没有a国直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明显, 所以IS曲线右移幅度不大, 利率仅仅是小有上升;对于c图中的联盟外的经济体而言, a国的进口倾向同样会拉动c类经济体的商品需求暂时增加, 与b国类似的效果会产生, 导致c国收入暂时增加, 利率小幅上升。

2.财政扩张的利率机制。由于财政扩张引起的a国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大于b国和c国, 所以短期内会引起a国以外的国际资本大量流入, 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 a国收入进一步增加, 利率有所下降;而b国、c国由于境内资本大量流出, 引起LM曲线左移, 造成收入减少, 这部分收入减少引起的溢出效应是不确定的, 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之前的经济增长完全被抵消甚至出现负增长, 造成经济衰退。

3.MF模型的分析框架下的经济效应总结。不论是对于货币联盟中的同盟国, 还是其他经济体而言, 一国的财政扩张都在拉动本国经济的同时间接在短期内带动了其他国家经济, 这是收入传导机制的作用;但紧随其后的溢出效应却是十分不确定的, 正的溢出效应可以使其他国家经济保持一定增长, 但大量的资本外流会引起其他国家国内货币供给短缺, 抵消之前的经济增长甚至带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

这种溢出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实施国边际出口倾向的程度大小和相对利率弹性。因此, 选择财政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他在拉动经济的同时抬升了本国利率, 增加了政府举债成本;而且在衰退来临, 资本大量抽逃时, 政府面临的是高昂的偿债压力和破产危机。

(二) 新政治经济学基础下的政治-经济均衡

尽管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至今没有完全统一, 但它有明显的逻辑:即政治过程影响政策形成。政府、利益集团、选民三大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博弈过程, 最终达成政治-经济上的均衡。

1.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均衡。国际政策的合作是囚徒困境下的帕累托改进。从原假定下对MF模型的分析得知, 货币同盟区的成员国任何一个实行财政扩张, 对其他成员国产生的经济效应是基本一致的, 即双方都面临对称性的经济冲击。所以两国为了拉动经济又不至于陷入负溢出效应的被动境地, 都主动负债, 扩张财政, 加大赤字;也为了避免在未来万一经济动荡本国资本大量抽逃后无法偿债, 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同盟, 一同举债, 一同承担风险, 以便形成压力集团与中央银行及世界货币组织的利益博弈, 获得政治经济援助。

2.公共选择理论:国内利益博弈下的政治-经济均衡。从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一国政府在制定其财政政策时, 受选民、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对财政政策有利益需求, 而选民是财政政策的履行者。

一国面临经济复苏的环境, 为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 既要减税降低选民经济负担, 又要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复苏, 所以财政赤字是必然的, 而财政赤字必然伴随着政府的举债行为, 但适度的举债并不会对一国的财务状况产生强烈冲击。

利益集团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受益者, 他们会集中起来对政府施压, 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迫使政府大规模支出, 从而引起大规模赤字, 公债激增。

因此, 在利益集团与选民的“不谋而合”下, 政府扩大财政支出, 大规模举债, 进而出现了大额赤字, 潜在的债务危机风险巨大。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 统一的货币政策:货币主权让渡, 汇率操纵能力丧失

1998年6月, 欧洲中央银行在法兰克福成立, 1999年1月, 欧元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开始代替成员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实现各国货币主权的让渡;同时, 欧洲中央银行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首要目标规定为物价稳定。

在具体的操作中, 欧元的汇率随国际市场货币供求关系变动。这一政策间接导致欧元区成员国汇率工具的丧失。

(二) 相对独立的财政政策:政策扩张过度, 偿债风险激增

欧盟的财政政策一直主要遵循1991年底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生效的《稳定与增长公约》。《马约》规定从94年起, 欧盟成员国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分别不能超过3%和60%, 《公约》是在其基础上针对违反约定的欧盟国家指定的一系列惩罚措施。两大条约的效果基本可以以欧元区成立时间为分水岭来说明:

1.在欧元区成立初期往前, 即1991至2000年间, 欧洲经济欧盟2011年第4期中旬刊 (总第441期) Times成员国处于景气的经济周期, 各国都能遵守条约维持较好的赤字水平和债务水平;

2.随着9.11美国的经济急剧减速, 欧洲经济也开始转寒, 2000年后为抑制经济滑坡和老龄化危机, 欧元区乃至欧盟国家都纷纷违约, 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来刺激经济复苏, 处于欧元区经济核心地位的德国和法国的赤字率 (如表1所示) 也连续三年持高不下, 最终通过德国、法国的政治博弈, 违约惩罚暂缓。许多小国也纷纷“搭便车”避开惩罚继续通过赤字来扩大支出, 避开惩罚后各国更加主动通过债务和赤字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进一步造成财务状况恶化。

数据来源:裘元伦.欧元区财政状况恶化及前景分析.国际金融研究

长久以来政策搭配的极度失衡,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 进一步加剧了成员国政府的激进式财政扩张, 财政赤字和债务比例急速上升, 最后融资困难无法还债弥补赤字, 酿成偿付危机。

(三) 欧元区成员国资质:经济结构、财务状况差异大

1.加入欧元区时:标准放宽, 导致成员国的财务状况有好有坏。虽然在对成员国的准入标准规定中做出了严格的比例控制, 但《马约》中模糊词汇以及事实表明欧元区成员国中有极大部分国家在被批准加入欧元区时, 并没有真正达到马约的趋同性标准, 这里就包括当初粉饰自己的财务“挤”入欧元区, 而最近已经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

2.加入欧元区后:标准松弛, 惩罚机制没有落实, 成员国牺牲主权利益大规模赤字, 比加入前更甚, 同时影响欧元区整体经济。在 (一) 的分析中得知, 欧元区各国的激进式财政扩张最终在经济滑坡中融资失败, 导致资不抵债, 偿付危机出现。说明欧元区成员国早已违背《公约》而迟迟未受惩罚, 其赤字率和债务率早已严重超标, 下面的两组数据分别是欧元区数据对比图3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欧盟执行委员会2009年秋季预测整理

作为欧元区国家, 德国是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 他们的赤字率和债务率都已超出《马约》规定。而在对09年秋的比率预测中意大利的债务比率最高, 希腊紧随其后。

3.债务危机来临时:重债国有违约风险, 与同盟国和国际货币组织进行利益博弈, 以取得政治经济援助;债务健康国隔岸观火, 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拖延产生的时间成本加重了危机蔓延和损失, 直接导致博弈双方将来的偿付成本更大, 危机更严重。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一方面严重挫伤了欧盟国家的经济, 使其从金融危机后复苏的速度放慢, 同时也使全球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分析看出, 欧元区相对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的描述而言, 尚显稚嫩;此次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整个货币区仍缺乏一种有效的对称性政策搭配来平衡成员国内外经济均衡。但如今, 并非仅有欧洲国家有主权债务问题, 全球相当多的经济体都在此次主权债务危机中暴露出其自身的或多或少的财务问题, 所以说, 主权债务危机是一个帮助各个经济体重新认识自身政策制定、反省自身财务状况的好时机。

(一) 对亚洲的启示

1.审慎选择货币联盟的形式。亚洲经济不同于欧洲、美洲区, 亚洲的经济中, 国家地位两极分化严重: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其GDP主导整个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但从90年代开始其经济泡沫后一直未有回升的转机, 且日本的右翼政治令亚洲乃至国际对其认可度下降;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人民币境外流通数量已经以千亿记, 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人民币的经济实力仍有待提高, 且国家“一国多币”、香港的国际自由港地位及其货币局制度使人民Finance NO.4, 2011 (CumulativetyNO.441) 币境地尴尬;亚洲其他经济体规模较小, 影响力甚微。因此, 要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 首先要解决亚洲国家间经济发展的极度失衡, 或者将人民币与中国其他可兑换币种进行全方位统一、整合, 为货币区域化或单一货币联盟打基础。

2.努力平衡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亚洲国家在产业结构、货币制度、收入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 减少差异制造趋同性才有货币合作的可能, 这就需要亚洲各国在进行高度的货币联盟前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高度互通经济, 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为经济融合打下基础, 才有可能实现货币一体。

(二) 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 乃至亚洲, 离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都有一定距离, 但是, 关注欧洲债务危机,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经验性的启示。

首先, 欧洲债务危机短期内将转移国际对人民币的升值的关注。

其次, 作为从09年开始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 要审慎对比经济结构, 关注自身债务结构, 尤其是“临时性负债”变坏张呆账的风险。

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篇10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借来的债务, 当偿债压力发展到一国难以负荷的程度时容易出现主权违约, 即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其势汹汹, 希腊政府通过大量举借外债, 以此谋求国家安然度过危机。一年之后, 希腊财政赤字及债务比重惊人, 同时, 其又试图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当下的债务问题, 债务规模有增无减。2009年12月, 国际评级机构接连下调希腊主权评级, 希腊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 危机爆发。随着市场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的恐慌心理加重, 投资者投资意愿下降, 欧洲股市重挫, 欧元持续下跌, 危机迅速蔓延到了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 就连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难逃危机的影响, 整个欧元地区深受债务危机的困扰, 欧元的“硬”地位、欧元区的稳定备受考验。经济全球化下, 全球股票市场波动扩大, 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加大, 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更加不确定, 金融市场重挫, 高通胀危险加剧, 经济复苏之路举步维艰。

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经济重创, 全球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因此财政赤字程度恶化是大势所趋, 然而, 欧洲债务问题尤为严重。关于危机爆发的原因, 各界纷纷作出了解读, 以下结合各界专家的看法及自我理解, 作出如下归纳:

(一) 外部原因。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外部原因。一是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之后, 金融机构接连倒闭, 金融系统紊乱, 投资萎缩, GDP下降, 通货膨胀严重, 经济衰退, 社会动荡不安。因此, 全球各经济体的发展都遇到极大的困难, 经济增长缓慢, 财政赤字普遍存在。二是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欧洲各经济体在不能自主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 只能依靠大量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主体财政压力剧增, 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 不得不增加外债, 因而促使债务负担更加沉重, 财政情况进一步恶化, 主权违约风险增加。

(二) 内部原因。

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这个外部诱发因素, 欧洲地区长期以来体制、结构、普遍人口老龄化、高社会福利等内在因素也不容忽视。

1.欧元区财政货币政策矛盾。

在货币联盟条件下, 欧元区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各国的财政政策是基本独立的, 但是, 欧元区国家拥有共同的中央银行, 内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种财政政策不统一, 而货币政策统一的体制结构矛盾, 使得多数欧元区国家在遭遇金融危机时, 在经济发展缓慢时, 只能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 如此容易导致财政赤字, 而出现财政赤字时, 除了征税和借债之外没有其他方法。这便给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

2.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截至2011年, 欧元区共由17个成员, 统计超过3亿2千万人口组成。然而, 欧元区各成员经济发展失衡, 成员间的竞争力差距不断增大。作为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德国, 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竞争力, 同时经济基础扎实, 使其平安地度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之相比, 大幅下降的竞争力和严重的贸易赤字却频频在西班牙、希腊及葡萄牙等国家出现。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 最终导致欧元区内部矛盾的爆发。

3.普遍人口老龄化。

从20世纪末开始, 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口结构都相继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阶段。人口结构不断趋于老龄化, 随之带来的便是劳动人口比重下降, 社会抚养负担加重, 政府债务增加, 经济发展受阻。尤其, 欧洲国家向来以高福利水平著称——可观的社会补助、丰厚的退休金、充裕的假期,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退休年龄, 这样的高福利体制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的财政压力。因此, 尹中立博士认为, 一直以来欧元区成员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 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的问题, 同时, 政治家为了投其所好, 赢得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 最终导致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若干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两面的, 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来自欧洲地区的进口需求下降, 同时欧元贬值, 如此, 给我国的商品出口带来巨大压力, 然而, 欧债危机从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经济持续过热的趋势, 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面对这机遇与挑战采取必要的措施刻不容缓。

(一) 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遏制泡沫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实体经济是一个经济体存在的前提, 发展的动力, 繁荣的基石, 是一个经济体经济实力的根本指标。而虚拟经济则是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在现代经济中, 它主要指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虚拟经济往往能迅速带来数倍于实体经济的收益, 但高收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巨大的泡沫与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失衡, 虚拟经济发展过热, 经济泡沫扩大, 那么一旦泡沫破裂, 整个经济都将遭受重挫。

(二)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依靠外需为主转变为依靠内需为主。

欧洲债务危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国家而言, 其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需求下降、出口成本增加、贸易形势严峻等短期影响, 更应该警醒我们从长期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仅仅改变出口战略, 虽然在短期内是可以弥补出口的下降, 维持经济的增长, 但是从长期看, 我们的经济仍然会受到进口国家需求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造成国内经济的不稳定。中国银行国际控股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我们正面临这样的困境:消费基本恒定, 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出口所‘绑架’, 若出口下降, 要维持一定的增速就要加大投资;若出口上升, 不减投资就成了过热。这说明,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确实遇到了困难。”因此,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依靠外需为主转变为依靠内需为主才是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核心。

(三) 重新审视地方政府债务,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欧洲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另一警示是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合理控制,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尽管中国中央政府债务远在警戒线之下, 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财政也不至于崩溃, 但日益突出的地方财政、地方债务问题已不容忽视, 尤其是庞大的隐形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学者指出,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标, 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 必须加强正确的引导与必要的控制, 拓宽地方收入渠道,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减少隐形债务, 降低违约风险, 构建稳健的债务结构, 减少国家在金融风险中遭受的冲击, 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 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精确风险预警机制。

希腊债务问题爆发之初, 小小的希腊经济体并没有引起金融界的足够重视, 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局部危机在欧元区扩大的可能性不大, 更没有预料到危机竟然连累到了老大德国, 甚至还蔓延到欧元区以外, 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影响。因此, 为了主动防范债务及金融危机的冲击, 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必须从长期的、动态的角度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转变为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的过程, 并严格把关, 以管理国外债务风险和处理危机的经验为鉴, 制定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多维的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方案, 同时, 建立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五) 另行计划“计划生育”,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中国走上了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道路, 并将有关规定列入宪法, 40多年来, 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人口增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对于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 增长率高的国家, 我们将计划生育定视为长期的政策和方向。然而,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未老先衰”的言论不断, 有专家更是预言中国将重蹈日本的悲剧, 从2020年开始将加入老龄化的队伍, 也就是说, 中国的最佳发展阶段只剩不到8年的时间。因此, 当前要必须考虑有计划地, 有条件地适度放宽生育计划, 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率, 以保障充足的生产力, 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摘要:以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索的欧洲债务危机自爆发开始, 不断蔓延、升级, 不仅欧元的“硬”地位、欧元区的稳定备受考验, 危机还祸及全球, 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此次危机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催化, 是欧元区长期的体制、结构问题、人口老龄化、高社会福利等内部矛盾的升级。经济全球化之下, 这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审视地方债务、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另行计划“计划生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顾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7

[2].尹中立.如何利用欧洲债务危机[EB].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0-05/31/content_122348.htm?5xf0l82846

[3].印久青.欧洲债务危机的几点启示[EB].http://finance.stockstar.com/JL2010060700002020.shtml

[4].安国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启示[J].领导之友, 2010, 3

上一篇:大型水利泵站机电设备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