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2024-08-21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精选九篇)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1

一、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机制不健全,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限制金融支持。目前,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发展初期, 不少经营主体都是家庭式管理, 自身积累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制度不健全, 市场风险较大, 难以符合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 管理松散,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都是家庭式管理, 内控机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门槛较低, 大多无长期规划, 注册资本采取申报制, 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判断其经营实力, 难以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 限制了金融支持。

2.农村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 信贷支持受限。新型农业主体尚处于初期阶段, 生产规模较小, 缺少有效的固定资产作为抵质押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 但这些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仍然面临一系列法律层面的问题, 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市场化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尚未形成, 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尚未建立, 产权交易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缺乏专业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土地抵押评估和登记机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果园、蔬菜大棚、大型农机具、厂房、应收账款等资产作为抵质押品, 难以被金融机构认可, 多数农村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 金融机构贷款面临较大风险。社会担保机构门槛较高, 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满足担保条件, 社会担保机构对其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不足。

3.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不足, 无法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农业的弱质性制约了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考虑, 更愿意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二、三产业的大企业、大项目。当前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新阶段,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发展, 国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项目不断增加, 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识和研究不足, 在服务方式、营销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其运作特点不相适应, 金融产品多局限于提供传统信贷产品, 缺乏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

4.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当前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周期更长, 投资规模更大, 期盼农业保险分散转嫁风险的需求更强烈。但现行的农业保险品种少、覆盖面低, 在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特殊情况, 农业风险极易向金融机构蔓延, 影响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加之农业保险费率偏低, 经营风险高, 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农业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能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优良品种少, 政策性农业保险仅覆盖有限的种植和养殖行业。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 承保面积、保费、保额、户数、投保人、一卡通号等数据都需要逐一核实无误, 保险机构、政府部门都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 核损定损理赔的压力很大, 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也缺乏认识, 业务难以开展。

二、金融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策略

1.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 (1) 加大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过程涉及农产品收购加工、水利基础设施、农资经销及农业科技运用等多个环节, 资金需求呈多样化特点, 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 研发一批信贷新产品, 以满足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额度、期限和用途上的需求。 (2) 创新特色抵押担保模式。在传统模式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品较少, 但实际却沉淀了许多资产, 金融机构加以创新后便是特色抵押担保物。随着农村产权改革的推进, 农村相关产权登记和抵押制度逐步完善, 产权交易流转平台也会逐渐形成, 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养殖水面和滩涂等产权的抵质押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 农机设备是其重要固定资产, 往往投入资金较多, 金融机构可尝试与农机销售商、当地农经部门合作, 办理农机设备抵押贷款。如果当地具备仓储物流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可以针对粮食、棉花、橡胶等大宗农产品开发存货质押以及仓单质押, 对于开展订单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农产品订单质押。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产业链越来越普遍, 常常是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核心企业”持续辐射并带动上下游农户发展。金融机构要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上下游企业的关系, 围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寻找合适投放点。比如, 对于认为有风险的项目可采取“土地经营权抵押+上下游企业担保”和“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产品订单抵押”等模式;对于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 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和“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保险”模式。 (3)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围绕支农重点, 积极拓宽服务领域, 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第一, 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加农村网点, 争取做到每个大型村镇都有营业网点,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第二, 应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积极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移动终端等现代支付结算方式方兴未艾,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 要紧跟时代步伐, 善于抓住机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服务, 除了增加银行卡的办理, 还应该积极推广网银、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创新业务, 在偏远地区要增设ATM机、POS机与电话支付终端等。第三, 适当简化农业信贷手续, 使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 成立专门服务窗口, 提高审批效率以节约审批时间, 促使贷款流程规范化、便捷化。第四, 应该针对农户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 比如启用贷款服务热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通消息服务、手机银行, 为贷款主体提供包括生产资料釆购和产品销售等增值服务。

2.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 (社区) 、信用镇 (街道) ”建设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 会同林业、财政、人行、银监、工商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 共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经营、金融信贷、市场合作、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信用记录, 积极探索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 实现信用评估全覆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好的守信氛围, 严格信用监督奖惩制度, 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及公示力度, 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

3.调整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农村金融机构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 重新对农村市场进行定位, 建立起多层次普惠型农村信贷支持体系。一要强化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金融主体地位, 增强资金实力, 规范经营行为, 增设新型农业经营服务机构, 拓展农户小额、联保贷款、林权抵押等特色信贷业务。二要调整农业银行经营战略, 发挥商业性信贷资金的支农优势,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金需求。三要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网点开设到乡镇一级, 降低设立门槛, 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性金融服务,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四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资金流向的杠杆引导作用, 对支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扶持政策, 激发其金融支持的积极性。

宁波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浅析 篇2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当代经济》2008年第9期(下)

文/管红萍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宁波市金融运行总体呈现健康平稳态势,但存在着贷款发放速度增速减缓,贷款集中向大企业、传统项目和个人消费信贷投资,中小型的创新企业贷款困难的问题。扫清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障碍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好地支持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执行中央的政策,对自身来说,也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宁波市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银行的市场功能定位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功能定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心城市,没有顾及点多面广的创新型企业,因而也难以满足创新型企业临时性、突发性的金融需求。并且,国有商业银行对创新型企业仍心有余悸,存在偏见。对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来说,不少创新型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银行往往把资产投进去就很难收回来。因此,这些金融机构也不是主动积极地帮助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困难,而是“恐小”“、拒小”,有的甚至加入了“攀富傍大”“、嫌贫怕小”的行列,不愿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金融机构怕担风险

目前银行对信贷员实行了以资产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一旦放出的贷款出现了风险即要求信贷员下岗催收,这使得信贷人员产生了“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的想法。中小型的创新企业因其对贷款需求“急、小、险”的特点,使得银行对其贷款极为慎重,不少规模小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

3、政府服务机制缺乏

从创新型企业外部环境来说,政策环境和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缺乏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对于有发展前景而本身还没有足够自有资本进行抵押的创新型企业,担保型放款是解决这些企业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专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这种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即便有的地区建立了这种机构,也因担保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问题而难以正常运作。同时,自银行开始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集中调控力度,贷款重点投向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型企业,对基层行分配的贷款规模较小,尤其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级支行,基本上没有贷款权限。

4、创新型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佳

首先,发展的盲目性。创新型企业大多是家庭式的经营,作坊式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自身资本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潜在风险极大。其次,创新型企业在组织、人事、财务、生产以及市场运作等方面,规范性较差,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银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监督、检查,从而不敢对其放款。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创新型企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行为优势不明显。再次,管理缺乏规范性。创新型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内部管理混乱,业务人员素质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账表数字不真实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使得金融部门信贷投入心有余悸。

二、促进宁波市金融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措施

1、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加快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步伐,尽快建立起多层次、能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市场体系,重点是发展证券市场和建立健全面向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结构。首先要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及国有、民营和外资等金融机构,以满足经济对金融的多层次需求。其次要实现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包括间接和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必须有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运用效率。直接融资市场必须有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基金融资等,吸纳和集聚社会资金,提高资金融通和配置能力。再次是积极发展和运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筹资方式。政府必须加强宏观引导,主要措施为:加强宣传,提高企业特别是广大民营企业的融资租赁意识,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与措施,如允许租赁设备加速折旧,推行租赁保险制度,减免有关税收等。

2、增加信贷有效投入

各金融机构必须立足于宁波经济发展的重点,以更新的经营理念和更先进的管理模式,积极支持宁波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在业务的发展策略上,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面向市场、了解市场、融入市场、服务市场。在信贷策略上突出“不论大中小,只求效益好”,打破以“成分”和“规模”论优劣的旧观念。要从宁波经济结构的调整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能源、交通、电力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城市建设、桥梁、供水和供气等公用事业的投入,增加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和医院等

项目信贷的投入,为加快宁波城市化进程打好基础。要从宁波经济多元化结构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外商投资企业、上市公司、优秀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将是金融重点服务和支持的对象,尤其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适合宁波市创新型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及其担保方式。

3、改进对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需要建立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交易行为的信用制度。因此,从外部环境上,要引导创新型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加强信用管理,确立信用观念。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创新型企业诚信系统,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提供外在硬约束。从银行来讲,要改变程序化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利用业务创新手段,来科学地收集企业真实信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要建立对信贷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相配套的考核机制,调动信贷人员积极性,使信贷人员走出银行,深入创新型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客户和贷款项目。还要改进金融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处置违反《商业银行法》关于贷款应当遵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的行为,遏止贷款集中倾向,尤其是小银行向大企业集中贷款的势头,引导各家商业银行提供分散的零售贷款业务,在法律上保证小企业平等借贷的机会。商业银行要建立向小型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对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

4、加快企业的创新

创新型企业方面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龙头”,走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集约化发展道路,此外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实行规范的、制度化的决策体制与决策程序,降低企业决策失误,才能为自己信贷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必要条件。为此企业要健全财务管理,增强信用观念。一方面规范和完善企业财务规章制度,定期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创造条件使企业在硬件上更多地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经营者要加强金融法规的学习。应充分尊重银行的债权,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树立起守信用的形象。健全创新型企业资信评估制度,灵活运用多种贷款方式。从行业选择来看,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企业。从企业财务状况来看,可重点支持信用级别高资产负债率低的先进流动量大、生产稳定、有担保的企业。

总之,完善面向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是一项多层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宁波市有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持创新 篇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基于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包括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农业高度发达、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等五方面内容[1]。厉以宁认为从2009年算起, 改革开放后的后30年以致更长时间, 我国改革的重点将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 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2]。加快城乡一体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十分必要[3],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 在统筹城乡、加速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问题上, 各国相继采用了各种金融手段, 政府投入大量补贴资金, 设计出各种干预政策[4]。

近年来, 我国金融业积极探索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金融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持能力, 如薛建峰等[5]对青海省海西州、王铁[6]对黑龙江北安市、和毅[7]对河南新乡的研究, 基本上都认为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的现有能力依然不足, 在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金融机构远未达到共赢局面[8]。有鉴于此, 需要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任务和金融支持供需存在的问题, 创新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支持。

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分析

2.1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改革的首要举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有待扩大、结构有待优化, 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还缺乏高效有机的连接, 服务现代农业的二三产业还有待发展完善,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因此, 有必要继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性举措, 推进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内在联系, 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 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

2.2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需要将农村人口从农业和农村转移出来, 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化要求, 并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加工、销售及社会化服务环节提供劳动力供给, 这种转移就业应该以“离土不离乡”模式为主, 而不是简单地涌向大中城市就业。要真正让农民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 必须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政府加强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工资机制、权益保护、社保体系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如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等。

2.3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完善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主攻点和关键点, 也是城乡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发挥“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看得见的手”——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建立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 推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 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 如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 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水平,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2.4 以县域为重点,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县域, 县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两个并行不悖的重要抓手, 在中国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背景下, 构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 重点是推动大中城市与县域小城市及城镇的协调发展, 优化都市区、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域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需要优先重点建设县域城乡基础设施, 逐步缩小大中城市和县域小城市、城镇及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条件的差距。

2.5 探索城乡生态资源使用、补偿与保护机制, 统筹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相对较为薄弱, 需要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和用途、加快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等。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 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和生态村庄,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供需问题分析

3.1 资金供给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供求失衡矛盾全面显现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 现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对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产生了大量需求, 但金融机构在商业化经营和逐利原则指导下, 金融资源配置难以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需求。从现实来看, 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户来说, 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 现代农业的规模大、资金投入高, 但农业因其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的支农信贷门槛较高, 信贷规模和比重都相对较低;中小企业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 然而由于缺少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银行信贷等外部融资明显不足, 涉农企业获得商业贷款的难度更大。城乡一体化所必须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电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 单纯依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 但是其所体现的社会效益和长期经济效益与商业银行短期盈利性目标并不一致。

3.2 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滞后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

自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以来, 县域金融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 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是县域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 金融服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明显滞后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供给要求, 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需求。相对于城市金融来说, 县域金融机构结构单一, 网点覆盖率较低, 主要由农信社系统、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构成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较少且地区间县域金融供求严重失衡, 相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更少, 依然存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城乡一体化迫切要求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如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在总量上出现了大幅增加, 其结构也更加全面性、多样性、便捷性, 还出现了创新性的新要求。但是, 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开发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手段、创新服务产品方面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积极性, 不能满足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需要。普遍开展的小额农贷业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紧张状况, 但因额度过小, 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要求。

3.3 新型农民和农民市民化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金融产品有待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包含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个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培养了新型农民,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为市民。新型农民和农民向市民化的发展, 需要金融业为其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等提供相配套的服务。有别于传统农民, 新型农民和农民市民更需要全方位、差异性的金融服务。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建设者,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其工资性收入会增长较快, 对金融服务的层次和领域方面改变会很大, 需要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支付手段、投资理财等多方面为其提供方便、快捷、创新、差异性的金融服务, 满足农民创业、住房、规模化多种经营等资金迅速增加的需求。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存款仍是农民理财保值的主要方式, 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复制城市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 而忽视适合于县域农村尤其是普通农户和小城镇居民的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供给,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3.4 担保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融资, 在目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信贷结构中, 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可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来满足, 但对大额贷款需求多数要求提供可靠的担保。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为中小微规模的经济实体, 自有资本金有限, 固定资产少, 可抵质押资产更少, 只能依托于担保公司。由于担保体系的不完善, 城镇产业发展缺乏融资基础, 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融资, 不利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县域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交易成本高昂, 经济主体信用观念淡薄, 信用体系严重缺损, 约束了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此外, 多数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信贷风险的分担机制缺失, 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缺乏合格承贷主体, 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蕴藏的巨大金融缺口难以转化为有效的金融需求。

3.5 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 金融体制有待深化改革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 服务链的末端才是众多县域小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 新式金融工具的推广应用较为滞后。以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型金融机构掌握主要金融资源, 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缺失且作用发挥不充分, 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 金融服务体系与城乡一体化经济主体结构不匹配,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县域金融资源较为短缺, 且缺乏引导城市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有效机制。理论认为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资金缺口时, 如果政府财政资金无法覆盖, 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来弥补, 但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供需并没有得到有效匹配。被广泛认为风险偏高的地方融资平台又受到银行监管部门严格的控制;我国法律禁止发行市政债, 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平均利率高于7%, 超过了国际安全标准, 地方政府从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空间被压缩;现有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长期忽视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 甚至对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建设领域设置了很多障碍与歧视性条款, 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城镇化建设之外。

4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持创新

4.1 建立多方沟通机制, 引导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供给

地方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打造银、政、企交流沟通平台,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更好地支持银行业服务城乡一体化。一是人民银行应凭借其优势综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信贷环境, 可以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灵活调整调控的方式、力度和取向, 同时对货币政策在城乡地区的实施效应进行监测和分析;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手段, 引导并支持金融机构对城乡建设的有效信贷加大投入。二是提高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鼓励农业银行扩展其农业市场的布局, 发挥支农功能;引导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信社系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 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应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 提高服务效率。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引导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基础建设、公共事业领域的各种限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4.2 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支持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多元化、多层次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借鉴国际经验, 如美国的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占到整个金融市场的40%左右, 日本、韩国的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占比更大, 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在我国县域金融市场中, 商业性金融占主导地位, 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占比很小。近年来, 虽然在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和激励政策下, 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明显加大, 县域金融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来看, 县域和农村缺资金、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居民和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等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应着力推进城乡金融横向协作、联动发展, 巩固和拓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持力度, 整合和创新地方金融发展, 实现城乡地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4.3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金融需求特征,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任务及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应当加大制度、业务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适应贷款对象、期限、抵押担保及用途等方面的新需求, 持续创新业务种类, 量身定做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满足县域城镇和农村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金融需求, 也可移植城市金融中开发成功的金融产品到农村, 全方位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积极推进农用生产设备、农村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 不断提高结算服务水平, 强化结算功能, 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POS机等结算渠道和方式, 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差距也会逐步缩小;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消费融资供给主体, 尽快修订相关的消费信贷政策, 消除障碍, 从政策上鼓励农村建房、购买农用汽车、经营性运输车辆、大额耐用消费品等。

4.4 完善征信和担保体系建设, 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征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个人以及企业征信数据库, 在农村地区尽快建立起健全涵盖全社会的个人征信体系, 这样银行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借款人资信情况。同时, 大力推广贷款卡, 使征信服务覆盖到广大城乡地区。二是加强对征信知识的宣传, 要联手工商、税务、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 运用各方面的力量采用多种手段打击恶意违约行为, 惩戒失信者, 完善征信系统中的黑名单制度, 使得城乡居民及其他承贷主体的信用意识得到增强, 同时培育信用文化。三是进一步完善县域城乡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办法等, 为信用担保机构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鼓励发展稳健的互助担保组织, 有效帮助农户、中小企业等经营实体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设置农村贷款风险基金, 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制度, 农村信贷资金安全得到保障。四是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建立非盈利性的政府担保基金, 专门为产业龙头企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贷款提供担保, 实时监控贷款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五是完善农业经济风险保障机制, 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 2013 (2) .

[2]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 2010 (11) .

[3]郑良芳.金融业要力促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6) .

[4]朱晓君.他山之石——“金融助推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金融家, 2010 (9) .

[5]薛建峰, 田铁社, 冯丽勤.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 2010 (6) .

[6]王铁.对金融机构支持城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黑河学刊, 2011 (3) .

[7]和毅.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缺失问题研究——以新乡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5) .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4

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决定(总工发〔2009〕25号)、《中国金融工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建功立业竞赛活动的决定》(金工发〔2009〕32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的决定》(银发〔2009〕323号),县政府决定开展海安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以下简称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本次业务竞赛活动参赛对象为海安县辖内金融机构及其全体在职员工。

二、时间安排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0年4月):组建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局域网、宣传栏和电子刊物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二)竞赛评比阶段(2010年10月份前):本次业务竞赛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全县统一组织的业务竞赛活动。由县人行和县总工会牵头开展,相关业务竞赛活动时间及要求、竞赛活动实施细则等另行下发。二是各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业务竞赛及评比活动。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开展的业务竞赛或评比活动情况,以及各金融机构评比产生的业务能手、标兵等,于2010年11月份前报送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0年11月):召开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竞赛活动开展情况,对竞赛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工作要求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竞赛活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海安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竞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县人行、县总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县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人行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民银行,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宣传发动、联系协调、评选表彰等工作。县各金融机构作为业务竞赛活动的实施单位,要建立竞赛活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的业务竞赛活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做到既有目标任务又有具体要求。

2.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县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提高金融工作水平,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题,力争金融系统广大员工履职水平和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提高,以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客观要求,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树立和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工作标兵,使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全面提升辖区金融系统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业务竞赛活动应以日常工作为基础,与创一流服务的评比和业务竞赛相结合,充分体现群众性、日常性和全员参与性。县各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业务操作技能培训、业务知识学习等活动,开展实际操作、岗位练兵、业务达标、综合能力测试,真正选拔出业务骨干和操作能手,带动全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4、明确专人,协调有序。为促进业务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县各金融机构要明确业务竞赛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业务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推动、考核评比。4月15日前,县各金融机构要将业务竞赛活动部门及人员名单报县业务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海安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方案

为如何更有创造性地做好金融服务工作,4月16日,县人民银行组织全行职工召开文明单位创建、廉政文化建设暨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工作推进会。会议结合我县经济特点,围绕支持农业农村、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全面部署金融创新服务、支持经济发展工作,努力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

会议要求,全行干部职工要以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环节,提高人民银行工作质量,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出发点,在货币政策传导、货币发行管理、征信体系建设、国库业务、支付结算等各项业务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业务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强化服务理念,为促进我县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讯(曾斌)自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以来,资阳中支党委高度重视,按照总分行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核心、扭住“业务”这个重点、突出“服务”这个根本,迅即采取有力措施展开行动,使此次面向全系统干部职工、涉及人民银行全面业务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在资阳中支辖区掀起了高潮。

高度重视,强势发动。中支党委及时成立了业务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结合辖区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推进业务竞赛活动开展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与此同时,一方面,利用启动大会、宣传专栏、宣传标语、内联网、电子屏、信息简报等多种宣传载体进行广泛深入发动,让辖区每一位干部职工对业务竞赛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都入眼、入耳、深植于脑,从而凝聚共识;另一方面,采取启动会、推进会、科务会、座谈会等互动方式,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我为央行展才智”的职责意识,做到既有心动的激情、更有行动的信心和使命感,充分激发出了干部职工参与业务竞赛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业务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炽热的氛围。

务实创新,精心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资阳中支实际,初步拟订了辖区业务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深入到中支各业务部门面对面广泛征求科室意见,几经反复,并两次提交行长办公会讨论,最后再由中支党委审定印发实施。竞赛方案的制定,不仅充分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群众性,而且内容紧贴业务、目标定位适度、考核科学合理,避免了“空中楼阁”和“两不沾”现象发生,有效促进了方案的顺利实施。

明确责任,统筹协调。为促进业务竞赛活动健康有序开展,中支切实制定了业务竞赛活动责任制,分别明确了业务竞赛领导小组、业务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参与业务竞赛各单位共16条职责。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五个坚持”,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赛活动工作机制,确保了竞赛活动高效有序、协调运行。

务求实效,稳步推进。结合竞赛方案的实施,中支配套出台了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考核奖励办法、先进评选办法,建立了竞赛项目申报表、竞赛项目推进一览表、先进集体(个人)登记表,制度化、流程化、系统化推进业务竞赛活动的开展。第一阶段活动结束后,中支党委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推进大会,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放宽视野、拓展思维,坚决消除形式主义思想,正确处理好业务竞赛与促进本职业务工作的关系,以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效的途径,积极把握社会各界对金融的需求,突出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方法创新,全力以赴参与到各项业务竞赛活动中,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金融服务。

为了进一步在全辖掀起开展“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的热潮,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日前召开辖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业务竞赛座谈会,与会人员就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中支党委委员、工会主任、中支业务竞赛领导小组副组长胡征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后,对业务竞赛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安排部署,并要求各单位(部门)按照中支业务竞赛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加强沟通和协调,正确处理开展竞赛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集中全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竞赛任务并精心组织好自定的业务竞赛项目,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支党委书记、行长王安明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对开展业务竞赛活动进行了强调,要求大家树立“五种意识”:

一是要树立业务竞赛就是中心工作的意识。2010年是人民银行总行确定的“业务竞赛年”,分行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方案及细则,这是为全行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支点和载体,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业务竞赛的重要性,把业务竞赛作为年度中心工作来抓,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业务竞赛。

二是要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分行及对口处室将陆续下达业务竞赛项目,各科室要在确定基础工作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分行及对口处室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参赛,凭自己的实力在分行各种业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是要树立团队意识。业务竞赛是集体项目,不是单打独斗,既要靠每个人实力的充分发挥,也要靠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各个参加比赛的集体或个人都必须抓好分工协作,以个人的优异表现确保整个团队集体力量的发挥。

四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各科室在完成上级竞赛项目的基础上,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以业务竞赛为契机,不断推出能够得到上级行肯定和推广的创新成果,为实现中支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五是要树立大局意识。中支成立的工作专班人员属于“身兼二职”,既要圆满完成本科室安排的工作任务,又要集中精力做好业务竞赛的日常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专班人员要有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要把业务竞赛的各项相关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份内事,兢兢业业地服务中支业务竞赛工作这个大局。同时,专班人员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按照各自分工,各司其职,既有分工,又要配合,扎扎实实地做好业务竞赛的各项基础工作,为中支在分行争先创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襄樊市中支召开“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动员大会 为贯彻落实总、分行关于开展“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的有关精神,大力推进辖区业务竞赛活动深入开展,1月28日,襄樊市中支组织召开了“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动员大会,中支党委委员、副行长吴安斌主持会议,中支党委书记、行长王安明、中支在家各位行领导出席了会议。辖内各支行行长、办公室主任,中支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及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党委委员、工会主任胡征代表中支党委作了动员讲话。

胡主任在讲话中就竞赛活动的意义、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时间安排、评选办法、参赛对象、承办部门等进行了详尽部署,同时代表党委向全辖干部职工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10年是总行确定的“业务竞赛年”。这次“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内容涉及全行各个部门的各项工作。竞赛活动将为促进金融法制建设、内控体系建设、金融业务建设、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通过业务竞赛活动,将充分调动全辖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全辖干部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履职水平。为此,他要求全辖要认真贯彻落实总、分行会议精神和中支的工作要求,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识这次竞赛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发动和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央行岗位,积极投身到业务竞赛活动中来,为有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做出新的贡献。

二是广泛动员,稳步推进。各单位、各部门在竞赛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宏观调控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和发展创新的服务理念,讲求竞赛活动的方式和实效;要做好业务竞赛活动与“创争”活动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中支干部队伍建设;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竞赛活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人人奋发进取、个个争先向上的良好局面。为此,全辖各单位作为业务竞赛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开展业务竞赛活动中,既要发挥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的带头作用,又要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到活动中来;既要统筹兼顾,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又要把握重点,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这次业务竞赛活动,从2009年11月开始,至2011年1月份结束。将分为竞赛准备阶段(2009年11月)、动员规划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竞赛实施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总结表彰阶段(2011年1月)四个阶段。竞赛将围绕基层央行中心工作,开展货币信贷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工作业务竞赛和金融服务与内控建设工作业务竞赛等,是一次全方位的、全员性的业务工作、业务知识大比武。业务竞赛时间跨度久,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所以各单位要在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认真组织、精心谋划,既要保证竞赛形式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又要通过竞赛切实达到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基层央行履职水平的目标。

近年来,中支在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狠下功夫,辖内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品牌示范效应明显增强。尤其是依托市场化经济组织推动信贷产品创新工作,2009年被分行评为特色金融服务创新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去年在总行召开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全国电视电话会以及分行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方案下发之后,中支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党委书记、行长王安明要求全辖各单位要把竞赛活动作为贯穿于中支近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全辖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每个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中支履职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辖内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央行的客观要求。吴安斌副行长、陈万和副行长就如何开展竞赛活动先后作了批示。随后中支及时成立了由中支党委书记、行长王安明任组长,中支党委委员、工会主任胡征为副组长,中支机关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国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业务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业务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并从办公室、人事科、宣传部、纪检监察室、工会办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竞赛工作专班,具体负责业务竞赛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下发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提前启动了中支辖内的“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

此次动员大会,全面吹响了全辖业务竞赛的号角,全面拉开了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的帷幕。中支全体干部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业务竞赛活动中去,为创新履行基层央行职能,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日,人民银行平塘县支行组织开展了“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业务竞赛活动。

一是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各工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业务竞赛领导小组,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扎实推进。

二是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平塘县支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和《中国人民银行平塘县支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业务竞赛活动工作措施》,结合各工作部门与岗位的特点和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三是竞赛活动以提高人民银行县支行的履职水平,以保金融稳定和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为方针,以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为目的,以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为重点,解决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以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为竞赛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活动。

四是将“创支”活动与“创争”、“文明创建”、“创先争优”“整脏治乱”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推进支行的整体创建有序的开展,同时将“创支”活动与日常各项工作相结合。

五是对内抓好内强素质工作,对外抓好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特别是人民银行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二是组织职工上街、进社区、到农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月”活动,向社会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三是通过工作流程图展板等多种形式、抓好政务公开工作。四是协助政府召开金融服务工作会议,展示人民银行金融工作的服务和宏观调控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与创新 篇5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对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爆, 2007~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 世界各国陆续将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相结合, 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革命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且有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 还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技术创新。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 金融业的支持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低碳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 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 等等。

(二) 低碳金融。

“低碳金融”是近1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制度的创新, 王宇和李季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 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他们指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一是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二是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四是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本文的“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 低碳经济对金融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具有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动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扶持要求等特点, 低碳经济对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工具要求、服务能级、风险评级都更加严格, 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三、我国低碳金融发展不足

在碳交易方面, 根据《京都议定书》,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义务, 所以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

(一) 低碳项目开发融资不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 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由于碳金融在我国传播时间有限, 企业对CDM项目的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加之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金融机构不愿向其融资, 金融服务不够。

(二) 碳交易市场不成熟。

我国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最有潜力的供应方, 但始终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 市场机制尚不成熟。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 一些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构建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对我国而言, 虽然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 但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 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 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三) 缺乏碳金融衍生品。

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 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随着金融机构的介入, 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碳排放权这种基本产品外, 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上还没有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类金融创新产品能为交易双方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 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更丰富多样化。

四、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 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 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 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一) 商业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 必然会带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拓宽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 同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和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巨大, 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做出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 积极推出相应的贷款政策, 扩展融资渠道, 加大对相关产业的融资力度, 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使低碳项目开发有效进行。

(二) 构建国家级碳交易管理平台, 统一碳交易市场。

近年来, 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第二大市场———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008年在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4%。但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碳减排量资源, 却始终位于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充分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 建立中国碳基金制度和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 对碳源量与碳汇量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 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 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 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 并适时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 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三) 开发碳金融衍生品。

当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金融工具, 金融资本将介入低碳经济模式催生的碳排放权市场, 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载体,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金融创新品的出现, 因此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过程中, 应逐步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并能够开发出适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 增加交易的内容, 丰富市场结构, 扩大市场规模。

(四) 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 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金融监管机构要拓宽视野, 更新服务理念, 转换监管方式, 探索监管新思路。金融监管当局应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 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 对相关碳金融业务的具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 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 制定和完善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保障碳金融市场运转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陈柳软.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2.

[2]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6.

[3]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 2008.6.

[4]崔利平.碳基金四大特色初探[J].证券日报, 2007.12.26.

[5]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6

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相关概述

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和创新阶段, 需要足够的金融支持, 保障中小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可以顺利完成, 进而有效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借由中小企业的发展, 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体系架构建设的意义

针对体系架构主要是通过专门的金融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基础帮助, 并建立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 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并积极引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基金或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辅导, 重视外来资金有效利用, 进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架构, 保障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创新过程中, 具有足够的金融支持, 推动中小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的完善, 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而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2.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体系架构

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保险市场等, 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架构是这一体系中的一部分, 且具有自身的本身特性。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情况, 需要科学的展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其主要特点有:

(1) 政府扶持,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国内部分省市, 制定了相关政策, 为中小企业的构建了适宜的融资环境, 采用的安排资金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的进行贷款支持, 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主要是来源与社会资金, 采用服务和贷款的方式, 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 达到为中小企业的解决资源来源的问题。

(3) 银行支持支持, 信用担保是促使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广泛的重要途径, 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通过信用担保的方式, 由银行进行的信用借贷, 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一些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质量, 为此, 需要强化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为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对策思路提供帮助。

1.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同样会导致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效果不够理想, 为此, 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制约因素进行解读。

(1) 信用等级有待提升, 根据不完全调查分析, 部分中小企业对自身的信用观念存在误差, 对于已欠的贷款没有及时的进行的偿还, 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始终不高, 始终处于A级以下, 甚至有部分中小企业的被银行设置为限制对象,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2) 自身担保抵押物不够, 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固定资产的数量有限, 这也就使得中小企在借贷过程中, 不能按照银行的需求提供足够的抵押和担保, 也就严重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3)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就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力不够强的特点, 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和金融支持。另外, 中小企业的财务水平和财务状况, 通常情况下, 金融机构和银行同样将其作为竞争力的一个标准,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

2. 金融支持不足问题

(1) 银行信贷支持不够, 现阶段, 银行信贷是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关键, 也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具有直接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例,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创新中, 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 而且由于技术创新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和分析。受到银行信贷支持不够的情况影响, 就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长线进展不够理想, 使得中小企业的一些好的产品和项目不够顺利完成, 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2) 银行贷款的程序繁琐, 金融支持中, 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 获得主要的资金来源, 但是受到银行办理贷款程序复杂的影响, 使得中小企业的需要经过的长期的审核, 而且, 担保抵押的流程复杂, 收费项目对, 制约中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3. 金融担保机构不够健全

(1) 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主要方式, 但是受到的抵押担保体系的影响, 金融机构和银行对抵押担保的风险评估较高, 也就导致金融机构和银行对担保的审核和办理的控制十分严格, 使得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效率不够明显。

(2) 由于担保机构本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中小的规模较小, 资金不够充足, 使得中小企业想要获得担保, 所要付出的代价较高。而且, 担保机构受到本身因素的影响, 使得中小企业在进行担保的审核和门槛设置较为严苛,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获得, 干扰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4.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达到强化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但是, 在实际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中小企业的银行间接融资的比例并不高, 其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方式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方式, 而这些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的方式, 这也就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制约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

三、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 提出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为中小企业的项目实施和产品研发提供基础动力, 实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创新,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中小企业的自身问题

针对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金融支持的情况, 需要对中小企业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使得中小企业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的强化后的金融支持。首先, 需要重视自身的信用等级, 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而提高银行的信用等级。其次, 重视对自身固定资产的审核和分析, 明确中小企业具体资产情况, 为抵押担保提供保障。最后, 重视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强化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中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直接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 促使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逐渐认可中小企业,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2. 解决金融支持问题

实施“银、政、企”三方联动的方式, 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 保障中小企业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1) 金融机构积极的展开制度创新, 为中小企业的制定个性化的融资产品, 从而有效的达到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的信贷方式, 解决银行信贷支持不足和程序繁琐的问题, 实现对应收账款和抵押款的控制, 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2) 银行部分, 需要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审核流程, 减少传统繁琐流程, 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完成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 政府有关部门, 需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适当拨款的同时, 适当的展开多种层次的银企洽谈会,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水平提升,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

(4) 中小企业需要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建立良好的产业信息、企业信息交流, 推动银企之间的信息透明度, 增加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

3. 完善抵押担保

针对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 金融支持效果不好和代价的情况。首先,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配合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大道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能力, 并量身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活动, 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

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置的贷款抵押方式: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抵押贷款、信用证担保贷款等, 抵押担保方式, 进而有效的转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抵押不足的情况, 进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优化抵押担保的审核流程, 在确保审核合理的情况, 适当的对服务费用等收费内容进行调整, 减少中小企业的负担。

政府有关部门, 需要针对抵押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优化和完善, 减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 实现风险补偿的方式。并鼓励各个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的参与到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中, 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4. 多元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了保障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和融资质量, 必须转变传统中小企业的单一的融资方式, 达到多元化融资的效果, 进而有效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可以得到提升。种子期融资模式、成长期融资模式和成熟期的融资模式、衰退期的融资模式, 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 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适当的对民进资本、国家补助和银行信贷等资金进行吸收, 尽快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水平, 并广泛的对资金运作方式进行应用, 从而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需求。另外, 中小企业需要强化与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交流, 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逐渐形成有力与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趋势。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 但是, 中小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受到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制约, 导致中小企业部分产品和项目不能顺利完成。针对这类情况, 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多方协作, 改善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健全担保机制,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实现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乐芬, 张昆, 丁鹏.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分析——基于江苏八家银行的问卷调查[J].学海, 2012, 01:40-47.

[2]丁英.强化四川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5:85-90.

[3]周建珊.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财政与金融支持对策[J].经济纵横, 2012, 11:64-66.

[4]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01:79-88.

[5]李鹏飞, 张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的国内外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8:4-5.

[6]李惠蓉, 赵小克.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以靖江市为例[J].知识经济, 2016, 10:57.

[7]李刚.经济下行背景下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J].时代金融, 2016, 15:38-39.

[8]黄冠豪.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14, 03:16-20.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7

2013年上半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战略部署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事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出的发达农业, 是一种应用现代农业, 生态高效、经营集约化的农业形态。现代农业发展一方面为金融创新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空间,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对金融服务手段、方式和理念创新的新要求。

二、黑龙江省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 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1. 加强了窗口指导。

近年来, 人民银行引导对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 先后对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以服务三农为主方向, 开展了“普惠金融的工程行动计划”, 加速城乡金融服务的均等化。

2. 发展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黑龙江省开始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系统试点, 实施了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 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 主要按一定比例给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

3. 培育了家庭农场。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培育家庭农场, 为此金融机构创新出台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了满足家庭农场个性化、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涉农贷款模式。

(二) 拓宽了农村抵押担保物的范围

1. 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人民银行为了推动林权抵押贷款的快速增长, 贯彻实施了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 全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登记林权、发放权证、流转权证、评估林木、登记抵押都已建立, 省内拥有林业资源的所有地市都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财政贴息的范围包括了省、市、县三级。

2. 推动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

黑龙江省踊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农民住房改造贷款、农业用房抵押等融资模式, 到2013年底, 全省以上三项贷款的余额达到了1.5亿元、340亿元、78亿元。同时金融机构大肆推动食粮订单质押贷款, 联合粮食功能区建造, 种粮大户总计放款粮食订单质押贷款2亿元。

3. 深入开展农村金融变革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省政府为了探索出城乡居民金融服务平等化的一条普惠型的现代农业金融发展道路, 开展了农村变革的金融试点, 发动了支出便农工作、保险为农工作、信贷支农工作、创新利农工作、信用惠农工作等金融变革工作。

三、黑龙江省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信用社没有找准定位, 农民贷款困难

个别农村信用社不管服务三农的方针, 单方面寻求利润的最大化, 离农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市场定位“错位”现象严重, 没有处理好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 “三农”经济的有效需求在没有满足的情形下, 却先发放了大批经营性的商业贷款。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农村信用社提高了经济效益, 却保障不了社会效益, 长此下去, 农村信用社将失去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在农民心中的崇高威望也将失去, 最终导致经济效益也不能保障。

(二) 农信社的贷款利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农民增收困难

因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太呆板, 违背市场规律, 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客户一视同仁, 也就是说, 没有科学合理的按照利率市场化制定贷款的利率定价机制, 所以根本不能体现利率市场化的有利之处, 统一一刀切, 农户贷款按照基准利率上浮40%, 其他的贷款按照基准利率上浮70%。于是根本起不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 使农户的还款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三) 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展缓慢

农村金融部门因为受主客观等要素的影响, 金融创新的步调迟缓, 仍处于比较传统的经营方法、方式。创新是民族前进的动力源泉, 金融业固然也不例外。在人民银行积极引导下, 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推出了专业农户+农场+征信贷款、直补保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的信贷产品。但是,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非常单一, 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需求。所以不仅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营销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也影响了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金融创新对接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推行金融创新机制

1. 经营理念的创新。

农村金融部门要防止“唯领域”和“唯成分”论的过时传统的思想方式, 要探索新的信贷增长点和新的客户群,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诚信良好、机制好、经营效果好、市场效益好, 无论城乡、无论行业、无论大小都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撑。

2. 信贷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贷款审批的步骤中, 做到放而不乱, 管而不死, 集中有度, 以信贷的增长量盘活信贷的存量, 从而改观贷款不符合实际的“零风险”要求, 实现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双赢的目的。

3. 金融品种的创新。

各农村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仓单抵押、林权抵押和土地收益权抵押等贷款业务, 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努力拓展网上银行、银行卡业务, 同时积极开展金融担保咨询、投融资理财、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等中间业务, 使农户的金融需求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同时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二) 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不断探索适宜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和抵押担保方法, 联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换, 农村的土地资源灵活化, 拓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 伴随着全体林权制度的变革, 扩大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农副产品的仓单质押、大型农机具抵押, 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围绕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需求, 探索专利权、商标权等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围绕上下游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以农业中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通过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 为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发展提供新的综合化平台。

(三) 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重点扶持现代农业新型的生产经营主体, 优化支农贷款投放, 盘活涉农贷款增量, 用好存量。金融部门通过同业协作、银团贷款、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等各种形式, 重点支持粮食功用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造等园区项目建设, 进而推进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 大力提倡农业科技创新, 向农业农村推动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业务,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发展为金融创新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空间, 也对金融服务手段、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新要求。目前, 黑龙江省的金融创新, 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 拓宽了农村抵押担保物的范围, 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 也存在农村信用社没有找准定位、贷款利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进展缓慢等问题。为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应推行金融创新机制,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金融创新,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宇.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服务[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4) :16-17

[2]杨金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J].金融发展研究, 2011 (11) :18-20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8

1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经济理论发展综述

金融可为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手段。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 1969) 认为, 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将金融因素视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手段及内生性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学者伍海华、张旭 (2001) 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三者关系的角度, 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促进作用。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机理: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 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 传递过程和影响越明显。杨琳、李建伟 (2002) 对我国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进行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科技创新引导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进行质的改进, 亟须金融业做出相应的变革, 以满足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更高需求。范方志、张立军 (2003) 对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 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发现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结构转变或金融深化程度提高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Liugi等 (2008) 、Ang (2010) 、Vasilescu和Popa (2011) 、叶子荣和贾宪洲 (2011) 等围绕金融体系中银行、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研究;Berger (2003) 、Schinckus (2008) 、Agbolade (2011) 等研究了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须具备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条件, 同时金融须具备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条件, 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具有产业范围选择功能, 金融通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 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中后期开始, 服务业便异军突起, 逐渐成长为主导产业部门。越是到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技术创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从事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 对于创新项目的分散投资决策, 将降低风险并提高在创新活动上的投资, 所以有利于风险分散的金融系统可以加快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银行部门可以通过产业多样化的投资分散风险;保险公司可以对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提供保险, 以降低其创业者的风险;证券公司可以通过风险社会化转移风险, 而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机构, 将以能更好适应技术进步投融资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推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金融业还通过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业务, 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闲置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 以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稳步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后,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在经历短期低潮后迅速恢复。全球企业研发投入和国际专利授权增长率于2009年跌入谷底, 但2010年就出现反弹, 2011年国际专利授权数增长率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点。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已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幅最快和申请最多的领域。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页岩气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机器人以及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成为研发热点。

科技创新蕴含了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新技术的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据预测, 大数据每年可为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 可为欧洲公共部门管理节省2500亿欧元。到2030年, 生物技术对化工和其他工业产品领域的贡献将占到35%, 对药品和诊断产品领域的贡献达到80%, 对农业领域的贡献达到50%。2010-2020年, 全球节能产业投资将达2万亿美元。未来10-15年全球纳米相关产品市场将超过1.3万亿美元。

国际技术竞争空前激烈, 发达经济体在技术创新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但中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可望进一步缩小。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与国外差距总体上呈缩小趋势, 不少领域的差距由过去的“望尘莫及”发展到现在的“望其项背”。2011年我国研发支出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占全球的比重由1993年的2.2%增加到12.7%。专利申请数跃居全球第一, 国际专利申请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在影响未来研发走向的十大关键性领域中, 我国有8项进入研发领先国家前五位, 其中, 在农业和食品生产, 军事航天、国防安全, 能源生产与效率, 信息与通信4个领域进入前三位。未来5-10年, 如果我国能够抓住全球技术产业竞争格局变革的机遇, 加快改革不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企业家精神, 依托庞大的市场应用空间、稳定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科技人口红利”, 技术创新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成为全球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3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抢占国际产业和技术制高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规划和政策, 努力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发现一些地方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对立起来, 存在“新兴产业就是先进产业、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的认识误区, 大量的优惠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而传统产业面临转移、退出的局面。

当前, 传统产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2010年, 我国传统产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4%, 职工人数占全国工业的90%以上, 产值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的90%以上, 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未来我国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关键在于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发达国家, 即便是经济发展到较高的阶段, 传统制造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对保证就业、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都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在产业发展上, 不应厚此薄彼, 要正视和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的创新改造, 借助产业梯度转移推动价值链的合理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 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 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促进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技术创新求发展。

以科技和智力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新为生存手段, 拥有成熟技术, 但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同时具有较大潜在风险的传统产业的企业存在共同的特点, 资金是其发展的关键, 一旦缺钱, 很多企业就会在转型中夭折。但是由于这类企业的科研面世周期较长, 而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对资金需求量大, 企业往往无法凭借自身的资产实力来长期支撑。所以, 除了国家对传统产业的企业进行政策补贴、省市的支持外, 企业自身仍然需要借助金融资本市场来获取支持。

广义的经济发展定义, 已不是单单对GDP数据的衡量, 还包括提高社会福利, 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就业、效率和公平的均衡等层面。促进就业是民生普惠的一项重要内容, 需要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结构的持续改善, 也依赖于各类企业的发展、就业增长点的培育。对企业发展的支持, 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实施, 消费金融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金融机构需要通过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设计和创新, 不断提升和丰富其服务内涵。

近年来, 关注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日渐凸显。金融部门理应成为生态文明、绿色金融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创新者。事实上, 环境保护政策成为西方金融机构融资决策日益重要的考虑因素。越来越多的西方金融机构采取了IFC的赤道原则和UNEP FI的负责任的投资原则。除了国际通用原则外, 还结合赤道原则、世界银行的污染预防与削减手册、OECD共同指南等相关规定, 制定了融资环境保护的内部操作指南。并且, 西方金融机构为加强对融资环境保护管理, 相应进行了业务改革和机构改革, 比如将环境管理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成立环境管理或可持续发展部门等。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为早日实现中国梦, “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持续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也更加迫切。在此过程中, 金融机构通过提供金融支持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

4.1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 进行金融资源倾斜

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 应当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为重点,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高成长性关联产业,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金融业要逐步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提供金融支持和进行资源倾斜, 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 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 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2 积极开拓资本市场, 大力推进直接融资

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当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境外市场、国内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全面股权融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除了新三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其他四个市场中企业均已经挂牌上市。“十二五”期间, 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将是各类企业获取大额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为此, 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政策奖励力度, 对企业改制和上市进程中有关税收、费用、资金占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积极鼓励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适当奖励措施, 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以适当方式进入新三板市场和场外股权交易市场, 可以大幅度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可以有效地消除信贷配给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实质性伤害。不断创新直接融资方式。科技创新中对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将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 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如BOT、BT、TOT等融资方式, 灵活运作以吸引各种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 通过创新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形成政府筹、融资的良性循环。

4.3 推行绿色信贷, 支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积极研究低碳金融服务, 推行绿色信贷。将绿色概念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流程, 加强对低耗能、低排放的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将太阳能发电、生物燃料、污水处理、火电脱硫等涉及新能源、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的项目作为投放重点。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行业的资金投放, 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通过项目融资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此外, 金融机构融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集系统性、专业性、技术性于一体, 专业性强, 并要求建立相关部门的相互制约机制, 这要求金融机构进行专业人才的配备, 人员机构的配套改革和调整。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当前在投融资环境保护政策方面, 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 对此要在认真学习、研究、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特色, 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这是确保银行通过融资项目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4.4 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企业集群扩张效应

依靠不断创新投资模式和服务, 构建新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了创投与担保、创投与小额贷款的业务协同机制的科技金融机构, 实现了“投担联动”和“投贷联动”。高科技企业通常涉足高风险的产业, 并且融资需求比较大。针对高新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开发出直接股权投资、“委贷+认股权投资”、知识产权共享投资等多种投资模式, 创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新机制。创新开发出能够无缝覆盖高新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科技金融服务品种。比如“种子资本”或“起步资本”, 通过对早期创业企业和小 (微) 型科技企业、“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项目的股权投资支持, 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桶金”;又如“成长资本”, 对进入成长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股权质押委托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委托贷款;再如“加速资本”, 对较为成熟、规模较大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企业提供直接股权投资、并购重组资金支持, 以推动企业“手拉手”走向创业板或其他资本市场。还有“引导资本”, 对活跃的创业投资企业进行投资, 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资有潜质的科技企业, 形成对科技企业投资的集群扩张效应。加快科技金融创新步伐, 凝聚整合为科技企业服务的各类金融服务资源, 健全完善创业投资、科技担保、小额贷款、科技租赁、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等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4.5 加大地方政府监管力度, 推动金融产业合规发展

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要求“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各地方政府加强对金融产业监管, 建立一个高效规范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 必须以推动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原则, 针对金融产业运行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法律法规, 使各级政府在加强对金融行业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明确职能部门权责。进一步增强省、市金融办与中央“一行三会”驻各地机构互动, 增进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金融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建立地区性金融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危机紧急干预机制, 维护各地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是地方金融主管部门面临的长期任务。只有在良好的金融环境下, 正确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健全企业、区域创新的激励和倒逼机制, 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形成合理分工, 提升把握新机遇、驾驭大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嘉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之道[J].今日科技, 2012 (9) :20-22.

[2]李留宇.科技金融如何促进科技创新[J].国际融资, 2012 (10) :28-31.

[3]郭庆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 2012 (23) :16-17.

金融支持种业创新发展 篇9

“十二五”规划仍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现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一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亟需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技术创新作为知识资源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无疑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金融由于其融资功能, 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 金融资源的动员程度与配置效率决定了一国或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1]。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及其配套政策中, 涉及科技金融的政策多达9项, 涵盖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保险、担保、创业投资等[2]。“科技金融”越来越多的被提到战略层面。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安徽正迅速地发展。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 有必要弄清安徽省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合的现状。安徽的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程度是否一样?因为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由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较全面, 本文以安徽省1998—2010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依据, 采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安徽省金融发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

本文的其他部分框架是, 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是用现有数据对安徽省技术创新现状的简要描述;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过程和结果;第五部分是相关对策建议。

2 相关文献回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但“资金缺乏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因素”。关于金融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文献很早就被提及, 比较著名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他认为银行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辨别和资助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辅助创新活动的完成[3]。这与金融与技术创新领域的风险投资研究课题中的监管和激励问题的观点相似。一些学者认为风险投资往往投资于具有较强技术或产品创新的企业, 同时通过其投资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其对企业风险的监管促进企业的成长, 如昆德兰 (Quindlen, 2000) [4], 萨尔曼 (sahlman, 1990) [5]。

金融往往通过资本形成机制、价格发现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徐建军 (2010) 从金融功能观的视角总结揭示金融系统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金融通过动员储蓄、信息揭示、影响公司治理、分散风险和便利交易等途径和功能促进技术创新[6]。

国内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在中国银行贷款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 而股市融资的作用要小得多。徐建军 (2010) 通过构建多项分布滞后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 就金融机构贷款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金融机构贷款对我国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6]。朱欢 (2010) 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的做法, 对我国31个省市2000年至2007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效果比较明显, 而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非常有限[7]。

汤清, 李晓霞 (2010) 基于广东省的面板数据发现金融中介的发展对各项技术创新成果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发明专利的影响尤为突出[8]。而庞咏刚, 王君 (2010) 提出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 指出当前金融中介在我国技术创新领域主要发挥融资的作用, 对于风险管理和二次融资功能认识不够, 这导致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中介发展的影响较小[9]。

国内现有文献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从金融功能角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应的金融安排制度、金融结构、金融改革;从不同类型的截面数据如不同的省市、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资金来源等角度作实证分析。虽然角度丰富, 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 且以理论分析为主, 实证分析较少。

现有文献大多在国家或区域层面进行研究, 或通过一些省级数据研究金融与技术创新中的某个问题, 较少针对某个省份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王认真, 邱凤鸣 (2010) 通过研究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 分析安徽省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10]。安玉侠 (2011) 结合1993—2009年间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金融结构和创新资金投入与科技创新长期正相关;金融效率与科技创新显著负相关的结论[11]。但安徽省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怎样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金融模式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对这些问题相关文献还没有涉及, 因此, 笔者在相关研究地基础上以上述两个问题为目的做了实证分析, 以期对安徽省的金融现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做更深的了解。

3 安徽省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现状和问题

安徽省作为自主创新省份这几年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比较重视, 特别是两年前成立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果。2011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330亿元, 较上年增长46.5%;新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54个、省级 (重点) 新产品511个、高新技术产品1127个, 实现新产品产值2089.8亿元, 较上年增长41.5%;专利授权量达到32681件, 较上年增长104%;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026件, 较上年增长82.3%;新增高层次人才12980名, 较上年增长22%;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5亿元, 较上年增长40.9%。

(1) 科技经费来源主要以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安徽省每年的科技经费支出都在增长, 2008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总额2514649, 较07年增长24.8%。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在整个来源比占中不断上升, 由2005年的57.63%上升到2008年的71.01%;政府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投入占比呈下降趋势 (见图1) 。从来源结构上看, 企业科技经费50%以上靠企业自筹, 其次是政府投入, 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只占较小部分。而且这里的科技活动经费包括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 一般政府资金主要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 则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筹资金比重更高。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6—2010)

(2) 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 不论是R&D经费投入量还是投入强度安徽均有待提高。2010年安徽R&D经费是163.7亿元, 在中部各省中除江西外均比安徽经费投入多。超过300亿元的有江苏、北京、广东、山东、浙江和上海6个省 (市) , 共投入经费4136.5亿元, 占全国经费投入总量的58.6%。R&D经费投入强度 (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安徽是1.32%, 全国平均水平是1.76%。这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R&D经费投入强度也是较低, 美国2007年是2.68, 日本是3.44%, 英国是1.79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3) 从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看, 金融机构的贷款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 这对于研发周期长, 风险较高的创新项目不利。从表1可以看出, 各项贷款中用于工业贷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从2003年的15.29%下降到2009年的8.16%。而且中长期贷款中的技术改造贷款也在逐年下降, 从2003年的6%降低到2009年的0.97%。这种情况在科技金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是不正常的, 安徽省金融在资金投向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还应进一步加大。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4—2010)

(4) 在资本市场的筹资额有所提升。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低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安徽省的技术创新经费也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但由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2002—2007年股票市场筹资额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2008年和2009年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安徽省的资本市场有了较大发展, 企业从资本市场得到的创新资金支持有了比以往有了提高。

单位:亿元, %

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 (2003—2010) 和中国统计年鉴 (2003—2010)

总体来看, 安徽省工业企业发展较快, 创新投入也有较快增长, 但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增长不是很明显, 还应加大金融投入力度。

4 金融支持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研究文献比较较多, 但分析方法各种各样, 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从模型的选取上看, 有的是用产出的效率来衡量技术创新, 这种效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定和比较, 大部分用DEA模型测定。如孙伍琴, 朱顺林 (2008) [12]。有的是用生产函数的形式, 大部分采用C-D生产函数, 将技术创新作为产出, 然后设定一些指标来衡量产出, 投入变量包括金融、人力资本和财政支持等, 然后对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回归。如朱欢 (2010) [7]、安玉侠 (2011) [11]。

4.1 模型的设定

技术创新的指标有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本文采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来衡量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因为: (1) 多数文献将金融环境指标作为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二级指标, 如果采用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话, 有可能出现因部分解释整体而导致计量模型中的虚假回归问题; (2) 效应问题的检验一般采用作用对象的结果来反映, 所以产出指标更能直观、准确地反映功能的实现程度[13]。本文将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看作是技术创新的“投入”, 将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看作对应的产出, 采用较成熟的C-D生产函数[7]:

T代表技术创新产出;L代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人力投入;F代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投入;A表示影响技术创新的其他因素。具体表示如下:

资金投入主要分为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金和金融市场资金。其中金融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最具代表的是银行机构贷款和股市融资。[14]因此, 将技术创新的产出数学模型设定为:

其中, 其中, δ表示系数, L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 α表示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 F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 F2表示股票市场筹资额, F3表示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 F4表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β1、β2、β3、β4分别表示上述四种资金投入方式的产出弹性系数。

4.2 样本选择与说明

本文以1998—2010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GT) 为安徽省技术创新产出的代理变量, 以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 (LB)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 以金融机构贷款数额 (LF) 作为银行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代理变量, 以股市融资额 (RC) 作为安徽省股票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代理变量, 以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FP) 作为政府资金的代理变量, 以工业增加值 (VAI) 作为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的代理变量。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

4.3 实证结果

选取样本后, 上述模型转变为计量经济模型:

GT=δLBαLFβ1RCβ2VAIβ3FPβ4, 为方便参数估计, 将方程取对数进行了回归:

ε、α、β1、β2、β3、β4均为待估参数, ε表示其他影响技术创新产出因素和随机误差等。

在进行实证分析时, 为保证模型更接近现实, 针对目标变量进行考察, 一直保留了人力投入的变量 (LLB) 、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变量 (LVAI) 和政府资金的变量 (LFP) , 而对金融市场的两种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LLF) 和股市融资额 (LRC) 加以控制, 结果见表3。

表3为控制金融机构贷款和股市融资后的回归分析结果。方程1至6是控制不同变量的回归方程。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 因此方程1、2分别控制其他变量而只将金融机构贷款和股市融资作为单一资金来源。由方程2可知, 将股市作为单一资金来源时, 相关系数很低 (0.015) , 未通过t检验 (t值仅为0.1) , 方程的调整R2最低 (0.675633) ,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低。残差平方和最大 (2.443557) 说明方程误差较大, 随机误差项考虑因素较多。方程1表明考虑进入金融机构贷款作为单一资金来源时, 方程的相关系数较高, 通过了t检验, 残差平方和也较小, 方程拟合度也较好, 说明金融机构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较显著。但方程1中劳动者投入的系数为负且显著, 说明劳动者投入并没有发挥出作用。

由于金融机构贷款的作用效果较大, 方程3、4是在考虑银行贷款的前提下, 分别加上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金的代理变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 方程拟合优度较高, 但加入企业自有资金后残差平方和降低了, 拟合优度也有所增加, 加入政府资金后残差平方和有所增加, 拟合优度有所降低, 说明企业自有资金比政府资金作用效果更大, 但在方程3中, 金融机构贷款的作用并不显著。方程5是在银行贷款的前提下同时加入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金, 此时方程拟合度达到最大 (0.998422) , 残差平方和也较小 (0.009510) , 但政府资金的相关系数变为负数。方程6是在方程5的基础上加入股市融资, 此时方程拟合优度有所降低。政府资金的相关系数变为负数。

在回归分析中, 各个变量有些情况下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但有时又不显著, 说明各种因素促进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 金融机构贷款、股市融资和企业自有资金与技术创新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府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则不太稳定, 有时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4.4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 对安徽省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1) 金融机构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较显著, 但还有待加强, 这有可能是金融机构贷款投入力度不够, 也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没有投入到最具创新意识的企业中。但本文选取的样本为大中型工业企业, 根据我国现状商业银行一般更愿意向大企业提供贷款。由此可能是由于金融贷款投入力度不够或由于其他原因技术创新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的融资渠道。因此, 安徽省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上还要借鉴一些其他先进省市的经验以发挥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2) 以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微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安徽省的直接融资市场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作用。安徽的股市筹资额在2007年以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从2008年起增长较明显, 但有可能它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而且从全国来看, 直接融资市场无论从深度还是层次性与准入性都有待成熟和完善。

(3) 企业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从前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企业资金在科技机构经费来源中一直占有较高比重, 这说明安徽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也较高, 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

(4) 政府资金的作用不显著甚至为负, 但无疑政府资金是引导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安徽省应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 拓宽渠道, 积极引导。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银行科技投入的同时, 注重资金的利用效率问题

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 但安徽省的科技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资金, 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加大安徽省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但不是盲目投入, 而是要使资源优化配置, 真正发挥出金融机构的最大作用。从实证分析也可知, 安徽省的金融机构贷款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效果有限, 这可能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 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许多研究表明,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往往创新效率最高, 但却最缺乏资金。金融机构应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投入力度。比如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标准。当然在这当中, 政府要做好引导沟通的作用, 建立相关的支持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

(2) 加快银行科技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 事物更新换代很快,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手段也要随着不断革新。比如组建区域性的科技银行利用区域资源来共同分享区域的科技成果和信息。与风险基金等风险投资机构及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科技产品, 利用各自的特点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3) 及时调整信贷结构。要建立效率指标, 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及时减少或停止对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企业的信贷支持, 使贷款的投放更加科学。

5.2 建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

目前安徽省直接融资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有限, 应调整结构, 加快创新力度。

(1) 降低资本市场的投资门槛, 扩大资本市场的宣传, 简化投资模式。建立像存款一样能使广大百姓参与的市场, 这个问题解决了, 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过小问题就解决了。

(2) 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 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直接融资市场规模较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银行等间接融资市场系统复杂, 交易费用较高, 不仅将一些私营企业排除在外, 也将资金有限的个人排除在外。因此, 如何降低交易费用等各种交易壁垒不仅是安徽省需要改进的问题。

5.3 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还离不开其他相关措施构建起来的金融体系, 如保险、担保、民间资金、风险投资等。信用较高, 运行平稳的金融环境能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1)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民间资本是金融市场的“新鲜血液”, 吸引民间资本, 会改变目前金融结构失衡、增加竞争会使金融结构效率得以提高, 而且民间资本由于其来源于民间及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更容易与私营企业和小企业结合, 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支持。

(2) 加大发展风险投资。目前安徽省的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多, 应该加强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顺畅风险资金的进入渠道以使科技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 这样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3) 加强相关秩序的管理。政府应重视相关信用法规的建设以使金融主体各司其职, 健康有序地发展。

此外, 政府资金一直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 但政府资金的作用却没有预期的那样有效, 甚至表现出抑制作用。对此汤清, 李小霞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政府财政支持会对研发资源产生“挤出效应”, 导致研发资源相对短缺, 研发资源价格提高[8]。其实政府的角色不在“干预”而在于“桥梁”、“平台”。

上一篇:肿瘤切除术下一篇:旅游摄影引领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