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改革

2024-07-23

军事改革(精选十篇)

军事改革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制度,制度创新,绩效评估

习主席在军委改革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强军兴军,要在得人”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如何推进我国人力资源政策的改革创新,是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军事人力资源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内容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建立健全适应国家发展的完善的军事人力资源制度将成为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创新的要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军事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战略格局和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健全完善与军队职能任务需求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相适应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这一重要举措的提出无疑会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将会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人才培养选拔、人力资源高效开发使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让我军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提高军官管理的人本性、战略性、系统性,锻造出一批批忠诚可靠、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政绩突出、综合能力适应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军事人才,凝聚部队的战斗力,让军事人力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有力人才支撑。

由此可见,深入推进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增强军队战斗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可喜的是,我们以军官职业化为牵引的军事人力资源雁阵式政策制度体系已初见雏形。在培训制度方面,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2007年,中央军委出台了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四个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2006年颁布实施《考核与考试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办法》;在激励制度方面,2005年建立士官优秀人才奖,2006年又设立和实施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参谋人才奖,同年还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规定》,设立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和奖励性津贴。

这一系列制度在军事人力资源的征募、培训、考核评价、激励、退役安置等实施过程中,保证了每个人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每个人能够做到各尽其能。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的人,可以及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官兵对部队的各方面建设可以充分表达个人意愿,各级民主制度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各种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结合在一起更好发挥作用,各项制度的效能和执行力将大大提高。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和实效性正推动军队优秀人才的不断成长进步。

二、我国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1. 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的各个方面较为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

我国军事人力资源制度具体实施的每个方面措施是由不同的部门制定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分散进行而不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的,导致军事人力资源的征募、培训、考核评价、激励、退役安置等实施过程不能协调一致地工作,人力资源的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难以进行统一调配。

2. 征募和培训制度不能适应军队信息化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目前实行的招募和培训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转型的要求。目前的招募、培训制度大部分是适应机械化条件下军队人才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与当今改革条件下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官兵普遍存在信息化能力素质不高、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不够、在一些发展的新型作战领域人才数量不足、专业技术和联合指挥作战人才不够等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队信息化的发展和转型。

3. 薪酬激励制度不能与军人的职业特点相适应

近年来,经过改革,我军的薪酬激励制度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从整体上看,并不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贡献以及学历、能力的高低进行薪酬配置,高文凭、高科技人才与低学历、无职称的军人收入相当,不利于激发军人的积极性,大部分的军人不愿去基层作战部队、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部队人才资源的流失。

4. 部队对人才的选拔任用制度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军事人力资源制度中的选拔任用制度在具体的实施程序,选拔办法,观念标准方面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需要不能很好的适应,在人才的选拔过程中主观性很大,选拔标准随意,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使用。

三、如何推进军事人力资源政策的创新发展

1. 确定清晰的改革思路

进一步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制度发展创新,核心的思想就是把习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和用人之道对军事人力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完善合理的政策制度,基本方向就是建立军人职业化道路,基本要求就是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改革的重点就是解决改革创新人力资源过程中突出问题和矛盾。

2. 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能力本位是人的能力在社会生存和生活发展过程中地位和基础作用的体现,强调人的能力是其他各种价值的基础,否定了目前军队存在的“关系本位”、“身份本位”、“金钱本位”等思想,确定部队官兵的能力是鉴定其他方面的重要依据。深入推进军队人力资源建设,必须树立能力本位观念,这是提高部队广大官兵能力素质,培养和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

3. 坚持基本原则

习主席在军委改革会议上指出,此次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坚持这项基本原则,只有党加强对人才对干部的管理,才能确保无论政策怎么创新变化,军队的战斗力标准不会降低。用正确的导向、良好的政策激励,引导官兵自觉投身军队改革创新发展的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把军事人力资源的改革创新与官兵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4. 系统协调推进改革

系统协调推进军事人力资源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处理好军事人力资源改革与国家和军队改革大局的系统协调;二是处理好军事人力资源征募、培训、考核评价、激励、退役安置等各方面的系统协调。深刻认识到军事人力资源改革创新的整体性、发展性和协调性,以国家和军队改革为突破口,带动人力资源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军事人力资源制度。

四、改革完善军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1. 健全人才征募培训制度

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我国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要求必须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作支持,必须改变以往适应机械化要求的军事人力资源模式。近年来,军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招募和培训人才。例如,积极鼓励大学生入伍,以此提高士兵入伍的学历;委托地方高校为军队培养输出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部队的改革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着手进一步改革征募和培训制度,尤其是能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高科技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制度,扩大大学生士兵入伍范围,加大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四类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整套促进人才建设发展的军队人力资源征募和培训制度。

2. 健全保障机制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人退役后的重新择业将面临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对军队组织和退役军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不仅是保障他们退役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够有所为、有所养,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军人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和认可。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做好退役安置保障工作。目前,在新形势下,退役军人的安置保障问题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着力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突破。比如,借鉴学习外军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调整我国的兵役制度,以军人职业化为出发点征募职业化军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军官职业化道路。对退役军人实行优惠政策,如鼓励退役军人和军转干部自主创业,政府应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对大学生入伍退役的军人对其以后的学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参加事业编、公务员、研究生考试的给予一定的加分优待和学费减免。利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官兵及家人的福利保障水平。

3. 着眼军队改革发展需要,健全选拔任用机制

俄罗斯的军事改革 篇2

一、以减少军费负担,建立精干的军队为目标,继续压缩军队员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管了原苏军75%的兵力,约280万人。俄军从1992年5月开始裁减,截止1996年已经裁减了112.28万人。尽管如此,俄认为维持如此数量的军队仍然力不从心,而且有碍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叶利钦的改革方案中提出1997-1998年再裁减50万人,使总兵力降至120万人。裁减的具体方案,一是重点裁减中央指挥机关,计划把拨给国防部机关的资金削减到占军队总预算的1%,这样一来,中央指挥机关的人数将裁减三分之一。将军的数量将由目前的2865名(其中军队为1928名)减少至2300名。二是重点裁减各军兵种中缺编严重、技术装备程度差的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和机构,保留并充实部署在受潜在威胁的地区以及西部、南部和东部等重要战略方向的部队集群,此外,还将利用裁减下来的部队来补充、加强战略遏制力量、指挥-侦察和通信系统、前线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等。三是重点裁减部队中的士兵,最大限度地保留军官和准尉。四是把国防部道路管理局转交给地方政府,此一项将裁员5.6万人。五是进一步减少军队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

二、以加强战略遏制力量为重点,优化军种结构经叶利钦批准的军事改革方案中提出在1998-2000年期间要把战略火箭军、军事航天力量和反弹道导弹防御部队合并成“战略火箭军”;国土防空军与空军合并,仍称空军。这样一来,俄军就由目前的五大军种变为战略火箭军、空军、海军和一般任务部队四大军种。[!--empirenews.page--]此次结构调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战略遏制力量的重新组建。近年来,经过《欧洲常规力量条约》的实施,俄武装力量自身结构的调整和俄军工潜力的严重下降,俄军的常规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其战斗力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与维护国家安全相适应的水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将不得不把确保国家安全的砝码主要压在战略核力量上。通过对战略力量的合并,裁减多余人员,优化内部结构,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节约资金,二是有利于集中指挥与控制,“大大提高战略遏制力量的战备水平和可靠程度。”

三、按“战役-地域性质”的原则,改革战区指挥体制目前,俄罗斯设8个军区,军区的设置与职能基本与前苏联时期相同,即军区按地区设置,是一种“地区性高级军事行政单位”,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陆军实施指挥,对空军和防空军也有一定的指挥权。新的军事改革方案提出,1999-2000年,军区的数量将由8个减为6个。不仅数量减少,职能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后的军区将具有“战役-地域性质”,赋予军区“战役战略指挥部的地位”。新的军区指挥机构不仅对辖区内武装力量各军兵种的军团、兵团和部队拥有战役指挥权,对其他军队,如边防部队、内卫部队和紧急情况部所属的部队等也拥有战役指挥权。与此同时,宣布将取消陆军总司令一职,其职权由各军区司令部行使,原先属陆军总司令部指挥的防空力量和航空兵将改由军区指挥。这一改革可以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减少了指挥层次,提高了战区对突发事件和局部冲突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加大了战区的战役-战略指挥权,使军区真正成为能对各种军事力量都能实施指挥的机构,将有效地避免在同一战役方向上指挥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的弊端。

四、根据实际需要和国家的财力水平,分步骤建设全职业化军队俄罗斯建军伊始就宣布实行义务兵役与合同兵役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并且逐步扩大职业兵的比例。截止目前,俄军共有23.1万名合同兵占全部现役士兵总数的25%。1996年,叶利钦总统在大选前后提出了取消混合兵役制,全部实行合同制,“按职业原则建立国家武装力量”的改革方案。虽然叶利钦的方案遭到了种种非议,但现在看,建设全职业化军队已经势在必行,只是时间可能不是叶利钦提出的2000年以前,而可能是2005年前,甚至更晚一些。主要障碍是财力不足,据俄总参部组织动员总局估算,维持一个合同制军人要比维持一个义务制军人的费用多2.5倍。因此,俄军打算分步实现建设全职业化军队的目标。第一步,2000年前,首先把参加维和部队和在军事冲突地区执行任务的兵团和部队改为合同制。第二步,2005年前,完成全部建成职业化军队的目标。据透露,1997年秋季,国防部将向政府提交实现职业化的具体计划。

五、以稳定军队和提高战斗力为目的,加强对军人的社会保障自1993年以来,俄已通过了涉及军人生活保障问题的19部联邦法、3项议会决议、20多个总统令和75个政府令。虽然提高军人待遇的口号叫得很响,但对军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却越来越低。据报道,国家拨给军队的大约70%的资金都用于发放津贴、购买食品和支付工资上,既使这样,军队的基本物质生活也得不到保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为军人建造住房的计划一再落空,无房军人家庭已超过10万户,严重影响了军队的社会地位和稳定。为此,俄把加强对军人社会保障也列为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1997-2000年军人社会保障措施。准备从1997年开始,从根本上解决军人工资、退休金和保障金的问题。将大幅度提高军官的工资,目前,俄军上尉和少校级军官平均月工资为140万卢布,到2001年,军官的工资将比目前提高1倍,到2005年,将比目前提高1.5倍。计划为安置退伍军人而建造10万平米的住房,其中国防部将出资建设5万平米,地方政府出资建设5万平米。继续实施保障军人住房的国家专项计划,包括动用国家和地方预算资金购买住房以及对私人建房给予无偿贷款等。[!--empirenews.page--]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 高校《军事理论》 课程考核 考核改革

考核作为教学的最终环节,是检查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有效途径。因此,《军事理论》课程考核应当根据其教学目的提出的要求,思考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并通过考核促进《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通过多年来《军事理论》课程的考核实践,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考试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探索理论考核、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等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实效性最明显的教学环节,必须创新教学考核方式。《军事理论》课要根据其作为公共必修课的这一特点,合理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了解这门课,培养他们的兴趣点,避免以考核作为手段迫使大学生被动地上课,否则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考试可以采用更开放、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开展。我们尝试了理论考核、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

期末总成绩(100%)=理论考核(30%)+平时考核(40%)+实践考核(30%)。

1.理论考核(30%)

理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军事理论的认识程度。理论考核上,改变长期依靠平时作业和卷面考试的成绩评定方式,试行试题库考核方法和计算机考核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编制成试题库,并研发考试程序,让学生在公开、公平的计算机网络考试环境中完成理论考试。

课堂教学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教材统一命题并采用开卷的形式考核,消除闭卷考试所带来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误区。

具体要求:(1)命题不得超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不出偏题、怪题;(2)着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灵活运用的能力;(3)命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易比例适当,从易到难,形成一个适当的梯度;(4)题量要与考试时间的长短相一致;(5)命题要使班级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正态分布”,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6)命题四套,卷面满分30分。

考核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

2.平时考核(40%)

(1)课堂表现(30%):主要包括出勤情况(病假、事假、旷课、迟到、早退等),上课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相互讲话、睡觉、玩手机等情况)。

具体考核:病假、事假严格履行请假手续,有假条。

上课不认真听讲,相互讲话、睡觉、玩手机等,每次课出现上述现象之一者,扣2分,多者累计扣分。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每学期累计旷课、病事假超过1/3学时者,本门课程为不及格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在第一次课上,我们按照学生的班级、学号排列座位,固定学生上课座位。这样做一是为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极大提高到课率。二是为体现军事化管理的特色。三是为便于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情况的考核,如学生出现空座、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教师一目了然。

每周课堂教学按要求考核,期末统计、总结考核情况,评出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

(2)课堂讨论(10%):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近一周国内外的军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的实际情况予以赋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们每次授课前都给学生开辟一个平台,如“一周军事热点”,交流军事热点问题,师生认真讨论,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考核(30%)

实践考核:旨在督促学生积极关注国防、了解国防,投身我国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的伟大实践,培养学生乐于奉献、保卫祖国的国防精神。

(1)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期,让学生课下进行军事题材方面论文写作,由教师统一命题。论文内容既反映军事热点,又照顾全面,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任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完成论文,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论文规范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参与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在课余时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如在国防教育日、抗日战争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期间,组织新生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学校醒目的位置利用悬挂条幅、举办图片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及获奖的情况,适当加分。

不断完善《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机制,引导大学生通过军事课的学习,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为成为优秀的国防后备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

[3]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7).

袁世凯与近代军事教育改革 篇4

早年的袁世凯也像其他传统的读书人一样, 希望通过科举考试, 博取功名富贵。他曾经两次参加科举考试, 两次失败。失败后的袁世凯迈出了反叛科举的第一步, 1881年5月, 袁世凯投笔从戎, 追随吴长庆赴朝鲜处理“壬午兵变”[2]126, 逐渐显示了他非凡的才能。袁世凯受命帮助朝鲜编练新军, 这次经历对袁世凯影响颇深, 他感叹士兵“技艺娴熟, 步伐齐整”, 这只不过经历一个月的训练而已。这也奠定了袁世凯军事教育改革思想的基础。

1895年12月, 袁世凯奉命到天津小站练兵, 明确提出了“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 并且“遇有才具出众, 堪资任使各人员。由臣处不拘阶途, 奏请破格擢用”。这展现了袁世凯军事教育思想上的新气象, 也可以看做是他筹办近代军事学堂的先声。

庚子事变之后, 清廷被迫实施“新政”, 废除武科举成为封疆大吏们的呼声。1901年4月, 袁世凯提出变革科举制度的主张, 主张规划学堂的学制, 他说“学校不难大兴, 而规制实难于初定”[3]317。同年6月, 张之洞和刘坤一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主张立刻废除武科举, “揆之今日时势, 武科无益有损, 拟请宸断, 奋然径将武科小考、乡、会试等场一切停罢。”[4]27迫于压力, 清廷在七月二十六日发布政令废除武科举。武科举的废除也就标示着近代意义上的军事教育开始兴盛,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此后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将完全依赖于近代的军事教育。

1901年11月7日, 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直到1907年4月调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 任职长达六年之久。就任后, 袁世凯提出了关于学制的新标准:“要使等级不至相陵, 规模于焉大备, 庶几人易从学, 学易收效, 而才彦可期蔚兴”[3]318。以此为中心, 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的兴办教育的施政措施最为当时人瞩目, 一时蔚然成风。

1903年3月, 袁世凯奏请朝廷, 以为“各国兵学, 考求至精, 学堂有等次高下之不同, 学业有课程深浅之互异, 必须层次递进未容陵躐而施。臣伏查今日中国情形, 参考西洋各国章制, 谨将学堂分为三等, 曰小学堂、曰中学堂、曰大学堂, 合计通筹以十二年为卒业程度”, 但是袁世凯又认为, “中国风气初开, 根基尚浅”, 中学和大学“只可从缓建立”, 所以, “为今日之计, 惟有赶紧兴办小学, 以为造端之基, 并拟别设速成学堂一区, 以为救时之用”[3]750。根据这个设想, 此年10月, 袁世凯在保定开办北洋速成武备学堂, 属于速成性质, 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军事学堂。第一年招收200人, 分为马、步、炮、经理、测绘等科, 两年毕业。至1909年并入保定军官学堂之前, 共有2000多人毕业。

袁世凯先后共创办军事学堂20余所, 地点基本集中于保定和天津, 亦有部分学校位于大沽和小站, 范围涵盖参谋、测绘、警务、马医、药理、电信信号、军官教育等方面, 许多为当时首创, 展现了袁世凯的对近代军事教育的深刻理解。这些军事学堂中最为闻名的是北洋武备速成军事学堂和保定军官学校, 民国年间横跨军政两界的风云人物多有在这两个学校求学或者任教的背景。可以说, 袁世凯在河北创建的近代军事学堂在中国教育史和军事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督直期间, 袁世凯主持制定多个军事教育法规, 并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积蓄人才, 为近代军事教育的转型打下基础。

据《袁世凯奏议》统计,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 制定的军事教育法规计有《北洋行营将弁学堂试办章程》、《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暂行试办章程》、《北洋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北洋陆军学兵营试办章程》、《北洋军官学堂试办章程》等, 不一而足。这些法规为袁世凯兴办军事教育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推动军事教育的发展。1904年9月, 清廷以袁世凯奏请的《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暂行试办章程》为蓝本, 颁布《陆军学堂办法》, 把军事学堂由高到低分为大学堂、兵官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四个等级。同时规定, 在全国范围内应创建军事小学堂27所, 军事中学堂4所。以此为契机, 清廷又着手制定了《陆军小学堂章程》、《陆军中学堂章程》等法规, 为全国的军事学堂的兴办提供了模仿的蓝本, 各地纷乱的军事教育和管理因之得以规范, 近代化军事学堂教育由此蔚然成风。截至1911年10月, 全国军事教育学堂共计70所, 纵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功绩归到袁世凯一人身上, 但是他的开风气之先、砥砺督办之功还是不容磨灭的。

袁世凯对军事教育的认识是以亲身经历为参照的, 他看到了日本在学习西方之后军事力量的迅猛发展, 因此非常重视学习他国的军事教育经验, 首先是聘请外国军事教官。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 主要模仿德国的军事系统。1896年, 袁世凯创办新建陆军行营武备学堂, 从所属士兵中选取粗通文字的234人, 分别被编入德文、炮队、步队和马队进行学习, 将德文和武备实用各学“切实讲习”, 就开始将德文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总教习也是德国人。袁世凯还注重对日本的学习, 据统计, 1904年聘用的日本人总数就达85人, 北洋各陆军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将弁学堂、军医学堂和宪兵学堂的总教习均为日本人。袁世凯主持制定的《陆军学堂章程》就是仿照日本的军事体制。但是仅仅聘请外国教官不一定能学到精髓, 以张之洞为首的先进之士就认为:“近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 然不教之于学堂, 技艺不能精也;不学之于外洋, 艺虽精, 习不化也”, 袁世凯亦持相似的观点, 认为“亟宜创设学堂成就, 分班出洋游历”[5]218。袁世凯后来所创建的直隶武备学堂, 为了使学员能适应出洋游历时的学习, 更令各生先习德国语言文字, 次学武备, 各兼习汉文, “迨数年有成, 资送出洋游历肄学, 务期能解德国文言, 始能领略德人兵法之妙”。1902年, 他又派出55名学生前往日本学习。1906年, 袁世凯在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中设立留日学生预备班, 学员经半年以上培训者可保送日本军校学习, 杨杰、蒋介石均属此列。

袁世凯主张, 所培养的新式军官必须“熟习西国兵制”, 如此才能做到“训练有素”, 他对挑选军官的标准做了规定:“专为造就将才起见, 挑选学生必须质敏体健、相貌魁梧、性情忠实, 兼能粗通文艺者, 始准入选。”在培养过程中, 还注意因材施教, 按照军官的年龄、体质、文化水平等分别进行培养。如“年幼伶俐, 文字较优者”, 则送德文随营武备学堂学习;“年力强壮, 文字稍次者”, 则选入炮队培养;即使是马队的官弁也要学习测绘、武备等学科, 以增强作战能力。另外, 袁世凯也给予军官丰厚的饷银之外和优厚的津贴, 提高其待遇, 吸引、保留、储存了大批有用之才。同时, 袁世凯对于在职军官的后续培养也十分在意, 1906年6月, 他在天津韩家墅创办北洋讲武堂, 目的是“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袁世凯规定, “全省带队各官均需分班轮流到堂讲习武备”。总共限招收180人, 分为3班, “每班以三个月为限, 周而复始, 依次递推”。这个学校共开办6次, 毕业学员740名。同时, 该学堂还附设学兵营, 由北洋各镇正副兵内考取400名为学兵, “授以各种战时实用及训练新兵等法”, 毕业后回到本镇, 可以担任头目。

袁世凯在编练新军过程中, 倡议并实践“实用”的观念, 既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 又注重军事技能的提高。为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军事学堂的课程设置分为“讲堂功课”和“操场功课”两类, 而且这两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数月以来, 各学生逐日按时进堂, 左图右书, 口讲指画, 于西洋行军新法颇有领悟, 一月之中, 每间三、五日, 由教师督率学生……所习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诸学, 炮台营垒新法皆有实用, 并时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袁世凯还从制度上保证学员的实践技能的训练, 他规定“每日上午半天, 无论何科, 均须进操场加入步操练习”[6]26, 从而更好地提高官弁的实际作战指挥水平。

早在小站练兵时, 袁世凯就注重对士兵的思想教育。他认为, “治军之道, 首重训兵, 其次练兵, 训以开其智识, 固其心性;练以增其技艺, 增其材力”[7]55, 这种观点一直贯穿在袁世凯的军事教育和实践中。袁世凯所注重的思想教育是用传统的忠孝观念桎梏士兵的思想。袁世凯认为, 如果学堂学员“不知尊经, 则虽诸生备谙各种科学, 亦仅造成一泛滥无本之才, 何济于用”, 因此, 他说:“课士之道, 礼法为先, 而宗圣尊王, 尤为要义”。他命令各营设随营学堂或者讲堂, 定期给士兵进行“圣谕广训”、“忠孝经”、“军人精神谭”等教育。在创办军事学堂后, 对于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尤为用力, 各陆军学堂明文规定“忠君尊孔”, 而且都有一所礼堂, 供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以及文武圣牌位, “每逢皇太后、皇上万寿圣节”和“文武圣诞日”以及开学毕业典礼时候, “总办率领各员生衣冠诣礼堂行三跪九叩礼”[3]327。在课程的设置上, 除军事技术课外, “古人嘉言懿行”、“圣谕广训”、《左传》、《春秋》都列为必读的“修身课”, 还明令禁止进步思想的传播, 规定学员“不得妄议时政, 私著邪说, 结党聚会”, 甚至“新闻报纸闲书杂志”也在禁止携带之列[8]。

说白了, 袁世凯练兵以及投身军事教育, 充其量是为自己捞得更多的政治资本, 在看到袁世凯改革近代军事教育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历史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宗一.袁世凯传[M].中华书局, 1980.

[3]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袁世凯奏议[M].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4]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中国书店, 1990.

[5]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第二册)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6]文闻编.旧中国军事院校密档[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

[7]练兵处奏定陆军营制饷章折[J].东方杂志.第2卷.第2期.

论习近平的军事改革思想 篇5

(班别:13级国贸7班

姓名:刘正汉

学号:111333070148)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11月24日至26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指出,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这次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那么习近平主席谈到的关于军改的主要思路和改革重点有哪些?在此我仅代表个人观点做以下探讨。

改革总目标:

·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

·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主要思路

1.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对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

·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

·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3.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使军队更加精干高效。·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

·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4.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

·必须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5.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分类,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加强军事人力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努力使军事人力资源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建立体现军事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体系,以更好凝聚军心、稳定部队、鼓舞士气。

6.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完善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

·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

军事改革思想

1,辛酸与清醒

“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会上,习近平辛酸地言及中国曾经的落后挨打,清醒地判断当下大势,“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2,中流击水

要抓住机遇,避免被动,“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而哪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把脉会诊之后,习近平找出病灶——我军存在“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开出药方

针对顽疾,习近平开出药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是中国军队的宿命。“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而改革从来不是容易之事,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

4,难易转化

说至此,习近平引用了《为学》中的名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说,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难易是相对的。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5,机会窗户

国防与军队改革,势在必行。从空间看,中国外有东海南海挑战,内有反腐呼声。从时间看,2014年之于中国,是甲午战败120周年,同样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为军队改革提供了“同仇敌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敏锐地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一定要把握好”。

6,改革共识

单看中国内部,改革呼声与就重大问题的共识,交相呼应。当前,全党全国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非常关注、非常支持。全军上下对改革期望很高、呼声很大,这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在一些重大改革问题是有共识的。

7,两个力

就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提出两个“进一步”,着眼两个“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一个战斗力,一个活力,两力缺一不可。而任何固守成规的国防政策,任何腐败猖獗的军队,都缺少战斗力,缺少活力。

8,现代战争

国虽大,忘战必危。国防与军队改革,瞄准现代战争。“现代战争需要高效指挥体制。”习近平说,要把领导指挥体制作为重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他强调,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要有紧迫感,不能久拖不决。

9,更加精干

军队结构要调整。对于“我军总的数量规模还有些偏大,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必须优化规模结构,把军队搞得更加精干、编成更加科学。要重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限期把老旧装备数量压下来,为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

10,三位一体

人才队伍是关键。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是军队改革的课题之一,“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培训制度还不够健全,征兵难、军人退役安置难、伤病残人员移交地方难等问题”需要解决。(注:三位一体——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

11,军事经济效益

习近平还提到一个词——“军事经济效益”。军队政策制度改革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钱和物管好用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他指出,要“把军费投向投量搞得更加科学,千万不能让国家投入的钱打了水漂”。

12,绝对忠诚 改革箭在弦上,激情满怀。当然,改革不是莽撞求变,而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改革更要讲政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怎么改,这些都绝对不能变。

13,一场大考

今年3月15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军事理论教学内容措施

根据“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校大部分都先后开设了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掌握国防知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军事理论教学还不能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对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本文主要对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探索。

一、军事理论教学在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普通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从办学条件、办学规范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各高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内部科学管理为重点的内涵发展上来,其核心是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意的高素质人才。改变高校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狭窄,适应能力差,知识更新难度大的现状。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军事理论教学,一方面,拓宽知识面,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军事教学,将涉及到我国周边环境、文化习俗、科技状况,体现了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运用。

2、军事理论教学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主要有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项内容。其中,军事理论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与学生课堂学习的长期习惯相吻合,易于学生接受。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军事理论课教学可以依托高校良好的自身条件,既能集中组织又能穿插进行,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2001]48号文件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暂不具备军事技能训练条件的普通高校,要先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将军事理论教育列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首选内容。

3、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普通高校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

1997年,原国家教委和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向军队输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军建立依托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制度开始起步。为保证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近十年来,国家、军队先后颁布十多个法规性文件。其中2001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把“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列为军官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进一步从法律上将这一制度确定下来。几年来,全军接收地方大学生毕业生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年度接收量占到军官当年新增的1/4。截至2005年5月,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有112所,在校国防生达3万多人,10余万学子携笔从戎。由此可见,普通高等学校不仅从理论上应承担培养军队所需人才的任务,在实践中也证明了普通高等学校是军队所需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二、当前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足

1、注重统一规划,缺乏分类指导

一方面,《教学大纲》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军事理论课五项主要内容和各自教学目标,虽然有利于规范军事理论课教学,但不能满足事物的多样性要求,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统编“军事理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分析和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既不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2、注重思想教育,缺乏理论创新

国防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因为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国家观念、国防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因此,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较好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军事理论课教学目的,应当定位在国家安全观、军事理论与战争理论、军事高技术与战争形态等较高较深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国防建设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并从这个层面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3、注重军事常识,缺乏科技含量

目前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比较侧重于军事基础理论和军事常识,这对于发挥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优势,培养国防后备力量人才是不相适应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科技强军战略。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因应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增加科技含量,促进“高科技”与“高素质”的结合。

三、对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的设想

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深化国防教育领域的改革,从内容上、组织上、方式上适应发展的需要,是国防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必须遵循这些原则和要求,针对存在的不足,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

1、从普遍性出发.完善共同理论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在年龄、思想、学历、经历等层次定位上是基本一致的。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也是十分明确和统一的。这是事物普遍性的反映。我军一直以来靠各种条例和法规制度管理部队,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是面向全军的最主要、最经常的管理依据,合称为“共同条令”。与此相似,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也可以而且应当有一种“共同理论”,高度集中,普遍适用。就当前而言,普通高校共同军事理论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现代国防基本理论。如现代国防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我国的国防政策与国防建设,综合国力与国家安全等。通过学习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大国防”意识,使其更好地树立国家利益观、综合安全观和现代国防观。

二是军事思想。如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军事思想研究,外军主要军事思想介绍等。使大学生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三是军事高技术与现代战争知识。如军事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技术对军事领域的深刻影响,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形成与发展等。使大学生了解高技术战争特点,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强军”的观念,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强化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

四是国防形势。如当代国际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国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使大学生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增强“忧患”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

2、从特殊性出发。促进分类实施

各高校的发展历史、学科结构、办学特色各不相同,这是事物特殊性的反映。《国防教育法》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在共同理论的基础上,应当贯穿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分类组织实施。具体地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专业学科教学相结合。国防教育过程的长期性特征,要求高校国防教育既要集中训,更要经常抓。因此,在各专业学科教材中应当贯穿军事理论,在各专业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国防教育。如法学类专业,可结合课程介绍战争法和相关军事法规;医学类专业,可介绍军事医学的发展;理工学科,可结合课程介绍现代兵器知识和原理;有条件的院校,可结合体育课开展“军体五项”训练,等等。在专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讨论思考题;如何理解本课程知识在现代国防建设中的作用与应用?通过讨论思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科技服务国防建设的能力。

二是与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高校教育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军事理论课程提供了可能性。可以将相同或相近专业军事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有选择地纳入普通高校选修课系列,使学生在自主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防思想,自觉成为强大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

三是与国防科技的发展相结合。国防科技是国防建设的核心力量,国防科技的发展是国防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始终站在国防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3、从实效性出发,突出国家利益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指出:“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利益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综合斗争与较量的根本目标。国防建设是国家利益的内在需求。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必须从实效性出发,时刻突出国家利益。

一是全面了解“当面、背面”。要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从历史角度,从世界范围,了解掌握我国当面之敌和潜在隐患,搞好针对性教育。如全方位了解台湾军情,全面了解朝鲜半岛核问题对我国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必胜信心,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周边国际环境,争强忧患意识。

二是善于抓住“热点、焦点”。要善于抓住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进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搞好专题教育,如我国成功发射和回收“神舟”五号飞船,完成首次载人航天计划,对于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及时分析“动向、走向”。要及时捕捉和分析涉及国家利益、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种新动向、新走向,搞好现实教育。对现实动态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拓展国防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前景分析 篇7

一、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渠道

当前, 为部队培养人才主要的渠道有以下几种: 第一, 着眼于全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全军范围内建立起军官培养机制。第二, 依托全国高校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随着军队与学校之间交流的增加,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与部队签署了代培协议,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为部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后备军官, 即人们口中所说的国防生, 这已经成为我国军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渠道之一。第三, 加大与国外的军事人才交流。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度不断增加, 我国与国外之间的军事交流也更加频繁, 通过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的方式增加向国外高新军事技术学习的机会, 这些军事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成为了高新武器装备和军事科研的骨干力量。

二、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通过改革军事人才培养模式, 可对当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进行整合, 有助于人才培养, 对促进军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善办学环境, 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院校各自的优势, 从而实现军地并举, 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再次, 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时代的需要, 当前的内忧外患要求我国军队必须具备同时应对多个冲突的能力, 而且现代战争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性, 这就需要大批的高质量军事人才的支撑, 而军事人才的质量要想在现有程度上得到质的提升, 就必须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三、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合理设定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对于军事人才培养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 在确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即明确所培养的既是军队的骨干力量, 更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不能简单将军事人才看做是战争机器, 不能只是培养人才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而要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 给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因势利导, 从而使军事人才得到更人性化、更全面的发展。可见, 坚持“以人为本”的军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包括满足现代化信息需要的军事知识, 更应当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完整的人, 这是未来军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 二) 立足于创新精神, 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 改革当前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调查发现, 当前军事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与部队的需求脱节的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当前军事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部队建设的需要, 因此加强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之与作战需求相适应应当是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

第二,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 现代军事人才的培养应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 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法, 即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 改革教学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传统的教学中,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和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独立过程, 而且备课本身是为特定的课堂授课服务的, 而这种方式显然与新时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应当将备课、授课等均纳入到教学管理的范畴, 实现教学的动态管理, 并将教学过程与科学的评价结合起来, 通过教学评价一方面可实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 增强责任心, 另一方面也可调动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使其充分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 逐渐将教师打造成为学者型教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未来军事活动中, 人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为做好改革, 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推陈出新,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并重, 使所培养的人才真正发挥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 孙博, 曹中华.对军校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0 (2) .

军事改革 篇8

关键词:朱德,改革开放,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战略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 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由于“左”的思潮和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 对朱德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都没有系统的研究。改革开放至今, 已经发表研究朱德的论文、回忆录约700余篇, 近70种图书。至今, 对朱德政治和军事思想研究进行梳理的学者主要是江太然和谭幼萍,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朱德军事和政治思想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

一、国内朱德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1978年末至今, 已发表的研究朱德的论文、回忆录约700多篇, 著作约70多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拨乱反正在各个领域进行。1980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成立, 下设朱德研究组, 使朱德研究有了一支专门的队伍, 这为朱德研究工作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及各地党史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 也都在其研究工作中列入了研究朱德的内容, 朱德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1983年8月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朱德选集》, 收入朱德从1931年至1962年的65篇著作。1986年12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又编写出版了《朱德年谱》, 全面记述了朱德生平、思想、业绩、品德和作风。这是为了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 中共中央对朱德历史地位作的比较准确全面的认定, 也成为此后朱德研究的指导思想。1993年8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了《朱德传》, 这部专著的学术价值, 从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代表了当时国内朱德研究的最高水平。在1996年朱德同志诞辰110周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新华社、中央档案馆合作编辑的《朱德军事文选》《朱德》画册、《朱德手迹选》, 分别由解放军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出现了朱德著作新的展现形式, 这就是领袖群体专题著作集。与此同时, 大众化出版物也相继出现, 扩展了社会对朱德的了解渠道。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编辑回忆专集《回忆朱德》、龚希光编《朱德元帅》、郭思敏主编《我眼中的朱德》《康克清回忆录》和朱敏著《我的父亲朱德》等。在1998年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述著《朱德军事战略》, 对朱德军事指挥和战略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在同月, 由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于俊道等编著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出版。该文集是从第四次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征集的70余篇文章中挑选的43篇文章所组成, 内容涉及了朱德的早年革命经历和思想转变过程、朱德军事思想和人民军队贡献、朱德党建思想和对政治工作贡献、朱德的经济思想和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探索、朱德的对外思想和对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论述。在1999年1月, 由昆仑出版社出版, 吴殿荛编著的《朱德》, 该书简要叙述了朱德经历坎坷、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一生, 歌颂了朱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2002年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姚建平著《朱德的最后岁月》出版。该书共有15个部分, 突出表现了朱德在最后的10年忧国忧民、大声疾呼发展生产的强烈感情和愿望。2003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部编撰整理的《朱德自述》一书出版, 这是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上经过比较完整、系统的整理而面世的朱德自述。书中有朱德关于早年经历直到长征胜利抵达陕北的叙述, 是了解朱德半生经历、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情况、土地革命和红军史的宝贵资料。2005年1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李蓉、吴为著的《朱德与毛泽东》出版, 该书对朱德与毛泽东两位世纪伟人如何走到一起、共同缔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及对他们深厚友谊的形成和发展, 所经历的曲折和经验等进行了阐述。2009年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为进一步加强朱德精神风范的研究和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主编的《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于2010年7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论文67篇, 以及收入了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朱德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有关领导的讲话和理事会代表的发言, 还收入了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章程、第一届理事会名单、组织机构名单等相关材料, 计70万字。

二、朱德政治和军事思想研究的进展情况

1. 军事思想的研究情况

朱德作为战略家、军事家, 在军事领域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思想理论和辉煌的军事建树。金邦秋在1988年第2期《军事历史研究》上发表的《略论朱德军事哲学的特色》和张鸿科、柳耀福在1989第6期《兰州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试论朱德的唯物主义军事路线》, 都对朱德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 辩证的结合“方法”, 民族的、人民的、民主的建军三原则以及从实际出发创建人民军队、练兵方法等做了系统阐述。徐求真在1989年第1期《江西大学学报》发表了《朱德游击战争思想初探》, 认为朱德的游击战思想是朱德唯物论战争观和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结合。李善贵在1992年第2期《毛泽东思想研究》上发表了《试论朱德建国初期的国防建设思想》, 认为朱德的国防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建设一支现代国防军是国防建设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是国防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国防建设的根本保证。乔常章在1994年第1期《毛泽东思想研究》上发表了《朱德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 认为朱德在军事理论方面,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关于军事辩证法。郑宁在1997年第1期《北京党史研究》上发表了《朱德对党和军队政治建设的贡献》, 认为朱德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战略高度强调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全面深刻论述了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正确把握政治与军事、政治与技术的关系。王安平在2004年《中共党史研究》第3期发表文章《朱德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三大会师》, 从朱毛部队井冈山会师,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军甘孜会师,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西北大会师的三次会师中, 阐述了朱德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朱德几乎与毛泽东同时决定实行战略转变, 初步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王纪一在2003年第5期《党的文献》中发表《朱德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一文, 从“参与决策‘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战略方针;解决晋察冀军事问题, 组织指挥打歼灭战;攻克石家庄, 指导野战军打城市攻坚战;关注军工生产, 做好战场后勤”这四个方面, 阐述朱德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在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 在军事决策和军事指挥上所发挥的作用和能力。朱德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1]吴殿尧在2005年第1期《党的文献》发表的《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文章, 从“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的贡献, 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的贡献, 艰苦卓绝的表率作用, 对红军在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求的生存的贡献, 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的贡献, 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大西北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的贡献”这五个方面, 阐述了作为中革军委主席和红军总司令的朱德, 对红军战胜千难万险、克服种种危机, 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并实现伟大历史转折, 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胡苗、李正华在2012年第2期《毛泽东思想研究》发表的《朱德与新中国海防建设》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 朱德从海防的第一线地位、海防对解决沿海局势的重大作用、海岛的前哨和纽带地位等方面论述了海防重大战略地位,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2]

2. 政治思想和党建思想的研究情况

朱德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 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并成为这一政权的领导政党”这一新角度, 就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友群撰写的《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 论述了朱德兼任中纪委书记期间, 认真从纪律检查方面保证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对于党员执行党的纪律问题, 始终坚持严肃谨慎的态度。文章还论述了对于党员干部违反党的纪律问题的处理, 朱德一贯坚持严肃慎重、分清是非轻重的原则, 坚持毛主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坚持以党内教育为主, 执行纪律为辅的方法, 反对惩办主义, 反对一棍子把人打死。[3]桂玉麟在1996年《党的文献》第3期发表《一篇值得纪念的历史文献———再谈朱德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认为朱德的文章阐述了纪检工作的重大意义;分析了党员违纪的种种表现及原因, 指出纠正党内违纪行为的正确途径;提出了纪检部门的工作要求。杨绍安在《朱德党建思想概述》一文中, 从“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提高党员素质,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团结, 维护党的统一;加强纪律监督, 巩固执政地位”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朱德的党建思想, 认为朱德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 是朱德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关于分清党政职能、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纪律检查工作、强化党内监督的措施方法和原则等方面的主张, 对我们新时期改善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德还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学民在1988年8月《人民政协报》发表了《朱德与范石生的合作》, 蒲定海在1990年第2期《成都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我军初创时期统一战线的典范———忆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与范石生的合作》。朱清兰在1992年第6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发表《论朱德与范石生在湘南的合作》, 认为朱、范合作是两厢情愿、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原则, 而且为我党在新形势下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宝贵新鲜经验。胡松在1995年第7期《江西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论朱德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认为朱德的贡献有三点:其一, 朱德积极参与了这段时间统一战线工作, 和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联名发表宣言, 提出五项抗日主张。1934年9月, 又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派遣人员取得联系后, 双方派代表谈判, 达成五项协议。其二, 1937年9月上旬, 朱德和彭德怀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 到山西前线, 配合友军抵抗日军进攻。其三, 朱德还利用他早年在西南军界的影响和老关系, 为大后方的地方实力派、国民党军队将领做工作, 团结他们共同抗日。

以上是朱德政治和军事思想研究的概述, 并没有将朱德的经济思想、关于第一代领导集体思想等方面进行述评。关于朱德的研究涵盖了许多方面, 如朱德早期诗词和早期思想历程, 朱德早年革命经历和在德国、苏联留学情况, 朱德与国际友人之间的关系, 朱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涵, 朱德科技思想与实践, 朱德的“三结合”科技思想等等。[1]

三、今后朱德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1.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朱德的研究

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 朱德研究最为薄弱。朱德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四人帮的攻击和污蔑, 这对朱德的研究起了很坏的作用。从学术界来看, 对朱德的研究重视仍然不够, 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在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中, 属于阐释性研究居多, 全面、系统、深层次研究的论著还没有占到相应的比重, 还需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 从新的高度加强综合性研究。还要加强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朱德研究虽不乏力作, 但从质量和深度上来看, 记述性、回忆性、言论归纳性、故事性作品居多, 相比之下, 对他的思想理论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的著述, 力作较少, 专题研究较少。因此, 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中提出观点并上升到理论分析和论证层次, 加大研究比重十分重要。如朱德的军事实践、军事思想、军事贡献, 今后仍然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2. 加强领袖群体的比较研究

由于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集体功劳,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集体的事业。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 无论对毛泽东研究, 还是对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研究, 都应放到这个伟大集体中考察。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进行重大决策的处理, 由于他们各自的领导职务、工作重点、主管领域不同, 个性、风格各异, 因而, 提出问题的角度与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可能一样, 他们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彼此间的理论即有互补关系又有发展和传承的关系。我们应该在这一视域下研究朱德的思想理论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纪一.朱德在解放战争中的历史贡献[J].党的文献, 2003 (5) .

[2]胡苗, 李正华.朱德与新中国海防建设[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2 (2) .

军事改革 篇9

俄罗斯军事改革主要经历了叶利钦 (1991年6月—1999年12月) 、普京 (2000年1月—2008年5月) 、和梅德韦杰夫 (2008年5月至今) 三个阶段, 总体过程相对连贯。针对各个时期的形势, 配合各种方针、政策, 三个阶段各有侧重, 效果各不相同。其中, 普京就任总统以后, 从国家现实安全的需要和经济实力出发, 在叶利钦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大大的加强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显著提高了军队的职业化、现代化的程度, 更为有效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更为切实地维护了俄罗斯的大国形象及其国际地位。认真分析和总结普京时期俄军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不但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而且能给我军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启示。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改革国防领导体制和战略指挥体制, 实现军政军令分离。

首先, 把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的职能改为对总统关于国家安全的辅助决策机构, 恢复了总统正常的战略领导与管理。其次, 重新划分了总参谋部与国防部的职能, 确定了俄罗斯武装力量的领导原则。第三, 建立了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地区司令部, 实现了军政军令分离。

2. 改革兵役制度, 建设职业化军队。

2003年7月, 俄罗斯政府批准了由国防部和其他强力部门联合制定的《2004—2007年用合同制军人补充部队和兵团的联邦专项纲要》, 截止2008年5月, 俄军约有80个兵团和部队过渡到合同制, 共有约25万名士兵和军士按合同制服役, 在相应份额中占到50%。

3. 优化军兵种结构, 强化常备部队建设。

首先, 继续裁剪军队员额, 预计2011年前减至110万, 到2016年裁剪到100万人以内。其次, 优化军兵种结构。把战略火箭军从军种降为兵种, 对战略导弹部队进行大幅度消减, 同时加强常规部队的建设。第三, 强化常备部队的建设。重点建设“强大的、装备精良的、高度机动的”兵团和部队, 满足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4. 改革后勤保障体制, 建立一体化的联勤保障系统。

在叶利钦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俄军的后勤保障体制改革, 对后勤保障机构和技术保障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 建立涵盖所有部门的一体化联勤保障系统。进一步还按划区保障的原则下放后勤指挥权, 组建机动后勤保障力量集团, 为战时后勤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5. 改革军事教育, 拓宽军官的培养渠道。

对军事院校进行的裁撤并改, 既是俄罗斯军事教育资源的配合更加合理, 也为更好地培养俄军高素质军官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 改革军人社会保障, 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

将军人的薪金制度纳入到政府公务员工资体系, 建立了军人的住房保障制度, 不但提高了军人的待遇, 也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

7. 改革国防工业体系, 增强国防潜力。

重点是对国防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政策进行了重新规划, 出台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规划。逐渐扩大了一体化的规模, 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控股的大型股份公司, 为俄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汲取俄军经验把调整体制编制和优化军兵种结构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

普京时期一直把调整军队体制编制和优化军兵种结构作为推进军事变革的突破口, 总体来说实现了军事领导和指挥体制的革新, 实现了军兵种结构的优化, 也为下一步的军事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平台。

纵观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强劲势头, 我军的质量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调整和更高的要求, 而体制编制作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并最终完成新军事变革的关键因素。我军在今后的体制编制调整中, 必须按照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进行从指挥体制到部队编成的全面变革。

应确立合理的军队编成结构。在维持军队现有数量的基础上裁剪军地共有的非作战保障编制和附属机构, 扩大生活保障的社会化范围, 剥离军队承担的社会职能, 推进军队建设的职能化和职业化。

应确立合理的军兵种比例结构。重点整合兵种建设, 在继续建设海空军和二炮的基础上推进陆军的职业化, 增大高技术密集型部队的比重, 优化官兵编配结构。

应确立合理的部队任务结构。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 立足军事斗争准备, 按照适当比例划分、建设各类部队, 确保我军在任何时候都能应对危机、控制危机、决战决胜。

摘要:认真分析和总结普京时期俄军改革额度内容和做法, 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同时给我军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启示。

关键词:普京,俄罗斯,军事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民。战后俄罗斯军事改革及其经验教训。外国军事学术, 2002 (3) ;

[2]邵俊武。浅析俄新总统的军事策略。外国军事学术, 2000 (7) ;

军事改革 篇10

第一, 转变观念, 改革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 建立与素质教育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技能学科体系。军事技能学科的内容改革, 应着眼于信息化战争特点和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 本着区分层次、提高起点、突出重点、军文渗透、指战结合的原则, 按照“新、精、通、会”的思想构建内容体系。“新”就是充实新理论、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训练。“精”就是精选内容, 精选方法, 把理论讲精、把技能练精。“通”就通晓各种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战术运用和军兵种知识, 把原理学通、用法弄通、训法搞通。“会”就是会讲、会做、会教、会应用、会组织训练。

首先, 军事专业技能学科如战术、轻武器射击、军兵种知识与技能等学科都应按照系统化, 规范化, 专业化的要求, 以打牢技能基础为重点, 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 以战术应用为目的, 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教学, 强化技能基础, 把专业技能练精、练活、练实,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内容上区分层次, 提高起点。在训练时间的划分上, 应加大应用训练的比重, 科学划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新战术应用的时间比例。在内容的编排上, 应以理论、技术、应用三者相互服务、相互依托,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术操作熟练和技能综合能力的提高, 合理编排内容, 达到内容优化组合、时间分配合理、课目衔接紧密, 效益明显提高的目的。

其次, 科学编排技能学科的配当流程, 按照互为基础, 相互衔接, 利于应用的原则, 编定各技能学科的配当关系, 构建比较科学的技能学科体系。编制教学流程应按人才培养方案所明确的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编排课目, 只有按照技能训练规律和运用原则, 制定教学流程, 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和效益。

第二, 遵循军事技能教学规律, 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 打牢素质基础, 提高应用能力。军事技能教学与训练, 同其他事物一样, 都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按照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 实施教学和训练, 才能实现训练目标。那么军事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是什么, 如何依据技能形成规律, 确定科学的方法, 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 掌握军事技能形成过程, 按照规律搞训练, 才能提高训练效益,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制定明确的训练指标, 包括时间、标准和措施等;练习速度与准确度并重, 掌握基本要领后, 逐步提高速度, 使动作的准确度和敏捷性同时定型;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包括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表象训练, 让受训者回忆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 越清楚越好, 表象训练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还可以提高技能水平;练习错误的纠正方法。可采取语言暗示、正误交替对比等方法进行纠正。

其次, 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 强化技能应用训练, 为战术运用奠定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不但要求指挥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军事技能, 还必须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使军事技能与作战指挥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较强战斗力, 和较高指挥素质。因此, 军事技能教学, 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 从难从严训练, 提高训练标准, 加大训练难度、强度, 创设与实战近似的训练条件和环境, 让学员在复杂、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强化技能的熟练运用。

一是采取达标升级分层次教学, 加快训练节奏, 缩短基础动作训练时间, 提高训练效益。二是开展比武竞赛, 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训练效果。三是开展军事技能心理训练, 增加干扰条件, 让学员在不良环境中发挥技能水平。四是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 把基本技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战术动作、军兵种知识运用等结合起来, 建立各种技能学科分训联考机制, 共同检验学员各项军事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 让学员在高强度运动和复杂条件下发挥技能, 为战术应用创造条件。五是开展技能比武和尖子培训活动, 争当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 提高军事技能水平, 培养技能尖子人才。

第三, 按照素质教育要求,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的军事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目前, 军事技能考核主要由两部组成:军事技能学科的基础理论, 以文字笔试方式进行;技术和动作按照总参制定的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进行。其中动作和技术考核占主体部分。作为检验军事技能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标准, 必须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是能够检验掌握军事技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标准, 可通过理论考试来完成。二是能够检验军事技能熟练程度的标准, 可按照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或根据指挥素质标准, 制定高于评定标准的指标来考核、评价。三是能够检验运用各种军事技能完成规定动作的标准, 这种考核标准, 主要是评价学员综合运用军事技能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全面地衡量出学员的素质水平的技能应用能力。四是能够检验组织技能训练能力的考核标准, 也就是评价学员技能科目组训能力的标准。

上一篇:乡村景观规划下一篇:京剧的音乐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