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

2024-07-31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精选十篇)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 篇1

不可否认, “三资”企业进入我国农业市场后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三资”企业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势头更加强劲, 为农业带来的效益更大。

1.“三资”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我国农村经济,

带动农民发展经济农业, 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的调整, 也加快传统的农业跨越到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2.“三资”企业进入农业市场, 培育出了一大批具备国际水平的三农竞争主体, 提高了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3.“三资”企业进入农业, 可以盘活启动农村很多闲置的资产, 使我国农村生产要素实现了更加优化的配置。

这些“三资”企业进入我国农业市场为我国“三农”带来很大的成效。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农业“三资”企业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和隐患。

其一, 农业“三资“企业还面临着较大的制约因素。一方面, 现代农业要发展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而我国信贷行业对农业存在较为普遍的歧视, 认为其周期长、自然风险也较大, 因而慎贷、惧贷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 这些企业的产品销售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较为明显, 农村跟风现象严重, 某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产品一夜之间可能就会冒出众多的“克隆”, 加之农业投机者的宣传误导, 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农产品销售和价格出现不正常的大涨大落。

其二, 农业“三资”企业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引导。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够合理, 外资的利用较少。例如: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养殖业中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只占到全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1%, 而民资与工商资本的增长较快, 资金结构不够合理。

其三,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指标, 做出“政绩工程”, 不惜低价出卖农业资源, 大幅度降低土地的租金, 随意修改既定的政策, 放宽对“三资”企业的准入限制, 对其检查和税收倾斜太过严重。这些不当的行为不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也损害了地方甚至国家的利益, 以极大的自然成本换取较小的经济收入是极不可取的。

面对这些问题:

1.各级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即能鼓励“三资”企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也能对这些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约束, 坚决不在损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经济。

2. 要处理好地方与企业, 农民与企业的关系, 处理好产

权关系, 某些不能放弃的农业生产资源的归属权和决定权坚决不能让步。

3. 要建好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科技和技术的创新,

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 营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农业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的效益提高都离不开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一系列基本设施的建设, 也离不开农业技术和科技。

参考文献

[1]陈迪云.我国农业“三资”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环境科学进展, 2008.3 (2) :61-62.

[2]李玉琴, 王慧欣.浅析农村“三资”企业发展带来的隐患[J].大众科技, 2010, 9:134-136.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 篇2

摘要:龙头企业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问题,是根本的问题,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背景下,如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参考了多方资料后,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部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利益机制的农副产

【1】 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专业批发市场或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也

【】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一种带动

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在带动和牵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

【3】意义。

近年来,各地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着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与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相比,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少、规模较小,辐射性较弱

到目前为止,截至2012年2月,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有1253家,仅占全国各类龙头企业总数的1%左右。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地区龙头企业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现有龙头企业绝大部分规模较小,档次不高,并存在对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带动一个产业,并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企业还是比较少。规模小、效益差必然导致竞争力弱,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对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够强,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还不足。

(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中合同契约制联结形式占了很大部分。在现实中,还有不少“合同”仍是口头约定,真正意义上的“合同”或“订单”较少。由于所订合同不够规范,导致单方毁约的成本很低,龙头企业和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执行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者不予收购,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产品好卖时,农户则自己高价销售产品,独享生产利润。由于毁约造成的卖难买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3)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

在贯彻执行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另外,部分龙头企业在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没得到落实。

(4)部分经营者素质不高

部分龙头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小富即安”、“小则满” 的小农意识较浓,市场开拓意识不强,有些农民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尚不能完全承担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任。

(5)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差,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完善

部分地区龙头企业在区域上比较分散,尚未形成集群经济,如郑州市。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未能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中小龙头企业,随着规模扩大,简单家族式或合伙制的弊端和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企业经营,甚至导致企业四分五裂。在经营机制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上未能与农户形成牢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联机制,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真正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产业化组织的稳定和存在。

(6)龙头企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国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农业科技推广在企业中缺乏推广的效率。由于农业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难以容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力的限制,也无法进行技术上的创新。直接导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

信息技术使农业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信息传输与交换,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虽然建设了网站,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缺少实质性的网络服务,农业网络平台建设有待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暴露的主要问题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上

(1)政府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办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在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生产基地上做好统筹规划。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整理和传播;要完善政策法规,培育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整合,促进人、财、物最佳结合。

(2)完善筹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制定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外资,多角度利用资源。进一步完善机制,落实措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实效。通过政府贴息、扩大金融信贷、鼓励自筹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等途径,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对金融机制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提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造血功能。争取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引导和形成财政、企业、农户及其它经济组织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民间投资、其它金融机构的投资。

(二)企业自身发展上

(1)努力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素质。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家素质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国外农业企业的挑战,作为农业企业家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努力学习现代管理技能、管理理论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勇于实践和总结创新,把握农业企业的运作规律,善于从自己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把自己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有战略思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经营管理能力、有魄力和有自信心的经营管理人才。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从源头抓起,保证商品源安全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国家用于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等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予以适当支持。

(3)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联结机制模式

龙头企业和农户间联结机制的构成主要是内在和外在联结机制两种,有关人员在研究利益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联接机制的研究。在模式的选择上,要积极地发展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模式,农民合作组织能够把农产品的利润留在农业、农户及农村的内部,这能够促进农业的增效、农户的增收及农村的发展,另外,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实现松散、过度型利益的联结向紧密联结的转变,让原来在产权上和农户无关系的相关龙头企业向农民合作组织参股及控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形成风险共担及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我国的市场带动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农户订单的方式,但纯粹的契约联结机制是并不完善的,可引导龙头企业将初加工及销售环节利润中的一部分返还给农户,逐步向农户订单、服务及利润返还的联结形式。

(4)加强品牌建设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给予适当奖励。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加强区域品牌的宣传和保护,严厉打击仿冒伪造品牌行为。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5)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等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承担相应创新和推广项目。

(6)提高企业营销能力,不断开拓市场

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研发和应用农产品物联网,推广流通标准化,提高流通效率。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承担重要农产品收储业务。

(7)开展社会化服务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海芳.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及措施[J].河南农业2011年第9期(下).【3】.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0.(1):22-2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08-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建设一批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各地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优势产业,着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与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相比,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效益不够理想

到目前为止,安阳县只有2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比较滞后,由于农产品基地建设、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发育不全,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还不够足。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对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够强。规模小、效益差必然导致竞争力弱。

1.2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利益联结机制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基本保证条件。在现实中,许多仍是口头约定,真正意义的“合同”或“订单”不到半数,还有不少“合同”很不规范。由于所订合同的不规范,导致单方毁约的成本很低。产品不好卖时,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或者不予收购。由于毁约造成的卖难买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1.3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执行中,由于受到传统落后观念和体制束缚影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着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另外,部分龙头企业在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没落实。

2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2.1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走龙头规模化、原料基地化、贸工农链条化的路子,做大做强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讲,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2健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成熟,将最终决定于其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要积极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可以采用“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采用这种模式后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之道,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道。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2.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村,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要在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生产基地上做好统筹规划。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层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整理和传播;要完善政策法规,培育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更大范围的整合,促进人、财、物最佳结合。

2.4努力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素质

实践证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家素质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国外农业企业的挑战,作为农业企业家要始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努力学习现代管理技能、管理理论和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勇于实践和总结创新,把握农业企业的运作规律,善于从自己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把自己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有战略思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经营管理能力、有魄力和有自信心的经营管理人才。

總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反映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促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全面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郭东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问题 篇4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秦州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以产业富民为目标,以壮大提升产业为核心,切实加大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延升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9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7家;固定资产达到66372万元,销售收入达到67359万元,上缴税金716.94万元,净利润5255.64万元,出口创汇280万美元,带动农户13.2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4173万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6家,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家。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秦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

㈠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全市69家龙头企业中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仅2家,2000万元以上7家,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占全区龙头企业总数的13%;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仅占全市龙头企业的5.8%,目前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

!!!!!!!!!!!!!!!!!!!!!!!!!!!!!!!!!!!!!!!!!!!!!!!!!!!!!!!!!!!

毒制度。三是强化动物疫情测报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四是加强对调入和调出畜禽的监管,严防外地动物疫情传入凉州区。五是全面落实“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抓好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六是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

㈤狠抓政策扶持,加大猪禽产业投入一是有效整合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机补贴等项目政策,积极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进一步强化对生猪生产的信贷支持,加大对猪禽产业的扶持。二是强化监测预警统计,加强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促进猪禽生产发展。

㈥狠抓服务创新,促进养殖水平提升继续实施“领导+首席专家+技术服务组+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大力推行畜牧技术人员规划设计挂牌负责制、技术服务承包制、动物防疫责任制,全程搞好技术服务,促进猪禽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升。

㈦狠抓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武威天祥肉类加工有限公司60万头猪屠宰分割生产线及肉食品深加工生产线,尽快扩大屠宰数量,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肉类深加工企业入驻凉州区,推进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二是大力发展各类养殖协会和合作社,壮大畜产品运销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建立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编辑王丽芬)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弱,对整个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还十分有限。

㈡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滞后于种养业发展,加工层次低,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粗产品多,精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创汇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增值能力弱,增收能力不强。

㈢企业家素质普遍较低,经营管理水平较差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渠道不顺,职务职称等待遇落实困难,科技人才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企业普遍缺乏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与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㈣组织化程度低,联结机制不健全秦州区大多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实力不强,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进行市场运作和产业化服务的能力较差。一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当市场行情低迷、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企业压级压价;一旦行情看涨、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民又不遵守协议,谁出高价就卖给谁,订单履约率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接机制。

三、几点建议

㈠围绕秦州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中药材等四大主导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一是着力打造“大龙头”,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其开展产品推介和招商引资,加强银企对接和信贷担保,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和带动能力。三要加快培育“新龙头”,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

㈡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与新产品开发,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逐步把企业培养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㈢加大企业家队伍培训力度目前,秦州区龙头企业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积极开展企业家的辅导培训,提高企业家队伍素质,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智力支持迫在眉睫。重点选择有基础、有前景、有潜力的企业家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启迪思路、开阔眼界,提升天水市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

㈣加强产地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藉河流域、西汉水流域、白家河流域,围绕主导产业,以建设大中小结合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推动建立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相衔接、市内外市场相呼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工程”,建成一批标准化连锁经营店。加大以果品为重点的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分级分类、包装、检测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市场的规模、水平和效益。扶持与招商并重,组建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果品运销、加工、保鲜、包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一批不同区域中心保鲜贮藏和精深加工企业。

㈤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提高优势品牌竞争力加快制定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农业标准,突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节能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准入管理,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农业和质监部门支持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引导农民、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产品、产地环境认证,大力推广安全生产技术,逐步实现农产品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标准方向发展的目标,力争每年培育1到2个知名品牌。

㈥成立龙头企业协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了适应秦州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组建秦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通过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探索建立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会员联保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开展项目筛选推介等活动,加强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诚信经营、共同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㈦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完善各个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形式,建立自己的基地,形成企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利益连接模式。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让农民通过稳定的市场销售从种养环节获得稳定的收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汇报 篇5

下面,就黑龙江山里田项目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 一,抓机遇,促发展,撑起稻米产业龙头大旗,黑龙江山里田米糠油有限公司,是齐齐哈尔宏河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一期投资2.2亿元,总占地面积 17万平方米,项目规划涵盖了大米自动化生产项目,米糠油生产项目和米粉项目,建成后日产高中低档大米400吨,成品稻米油3000吨,其中米粉项目一期1万吨产品将被法国士多集团包销,未来的黑龙江山里田公司的米粉将远渡重洋,走向欧洲市民的餐桌上,山里田稻米产业正是响应黑龙江省政府的工作指示,顺应农业发展潮流,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国际,国内现代化农业新浪潮,解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稻米经营企业小而散、资源浪费,产品品牌杂等诸多问题。山里田公司应运而生,我们公司将坚守循环经济的创新理念,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每粒水稻“吃干榨净”,最大限度地开发稻米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对稻米的精深加工。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八化”特征,即规模化、低碳化、精深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

该产业项目的设计,将使齐齐哈尔稻米加工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建品牌,壮实力,做大项目创效益

围绕“高新技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品牌化”三大主导思想,突出地方特色稻米产业集群,引导特色产业增效益,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业化经营求突破,社会化服务做保障,企业化运作活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化特色稻米产业发展水平。

我们始终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按照“重投入、提规模、强管理、建品牌”的发展思路,全面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十几年来,我们企业生产加工规模由原来的不足200平方米,扩大到目前的17万平方米;年产能由原来的日产20吨,增加到目前的400吨;生产加工方式由原来的传统小作坊,到现在的现代化厂房和国际高端设备;年产值、年利税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加30倍以上,该项目建成后,稻谷单体加工能力在30万吨以上,到2020年稻米加工规模将突破90万吨以上,项目设计在2017年形成年加工水稻达到50万吨,加工米糠10万吨,年产米糠油3000吨,米粉制品2万吨,带动农户1万户,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可安置就业人员500人,单亩稻田增值300元以上,实现社会综合效益1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收入1亿元以上。我们的稻米产业项目将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民就业增收为支撑,切实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规模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稻米精深加工;物流集散批发;现代稻米技术集成。藉此平台,激活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经济,树起一面特色农业产业化大旗,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促进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关注三大问题 篇6

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看到,农业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农产品总体状态还是供不应求,粮、棉、油、糖、肉这几大农产品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比如,2011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包括大豆在内,一共是5800多万吨,相当于1160多亿斤,相对于2011年国内的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进口的粮食已超过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再比如,2011年,我国进口棉花331万吨,国内总产量660万吨;进口植物油674万吨,国内总产量1000万吨;进口食糖200万吨;海关统计的进口猪肉量接近100万吨。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通过保护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市场化进程,努力提高我们的农业产业水平。

总体来讲,增加粮食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总人口接近72亿,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到19%。目前,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上已处于前列。我们用拥有占全球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球22%左右的粮食,农产品人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国际水平;但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决定了我国对植物油的大量需求,供给压力很大。我国全年的食用植物油的消费总量超过2500万吨,而国内生产的植物油大约1000万吨,缺口是1500万吨。除了进口的植物油600万至700万吨,剩下的缺口以进口大豆弥补。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还在迅速增长,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接近40斤。缺口的增大将带来更多的进口压力。以大豆为例,出口量和生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但去年大豆产量已下降为1300万吨,产量排位已降到世界第三。我国大豆的进口量,2010年是5480万吨,2011年5264万吨,今年预计会超过5500万吨。今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量预计总和为7000万吨,大豆的自给率不足20%。2010年,全球大豆出口量9200万吨,57%以上的大豆被进口到中国。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很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改变大豆供不应求的状况,因为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很难减少。我国共有18.2亿亩耕地,再加上复种指数,正常年景可达到23.5亿亩左右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其中,16.5亿亩用于播种粮食。以2011年680多斤的粮食亩产量计算,现有的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是不可再减少的。油料的播种面积大约2.1亿亩,棉花7000多万亩,糖料约3000万亩,蔬菜瓜果3.2亿亩,再加上麻、茶、药等,几乎没有可能去减少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要通过增加耕地来替代大豆和油料进口,按照我国目前大豆亩产254斤、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那么5500万吨大豆缺口至少需要自种4.4亿亩播种面积。按照菜籽油亩产量85斤计算,700万吨植物油缺口至少需要自种1.6亿至1.7亿亩播种面积。这说明,我们需要使用6亿至7亿亩的境外播种面积才能维持当前的现状。按照土地产能来计算,我国的播种面积缺口达到20%。可见,我国农产品供求的现状非常严峻,这也是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强调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原因。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解决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以大豆为例,不论谁种大豆,在哪里种大豆,都需要经过市场的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全球主要农产品总量能增长,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能得到相应提高,至于谁种大豆则是相对次要的问题。我国还可以采取向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方式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投资能为东道国带来经济利益,当地不仅可以增加税收,也能促进就业,也利于满足我们的豆油和豆饼需求,从而实现双赢。对有潜力的后发地区、后发国家给予大规模的经济技术援助,可以提高這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产量,改善人们生活,增加消费。目前,我国已经在14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农业技术援助,开展了100多个项目。非洲有很大的种植潜力,目前整个非洲小麦的进口量超过自身需求的45%。把非洲的供给量提高了,全球粮食总量就会提高,就会促进粮食价格稳定,也利于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问题

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土地问题既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我国要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严格的土地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征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征地的补偿较低,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低地价甚至零地价,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偏低,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水平就被压低了。这不仅有损农民的利益,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集约用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工业用地低价在其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应当有所变革。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是一件大事,一头连着农民利益,一头连着工业和城镇建设。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有必要、也有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当前,有一些解决办法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比如不改变所有权而转变土地用途的方式,像北京西郊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时建立的,土地所有权至今仍属于四季青乡,在这种方式下,土地的使用符合政府规划,不仅酒店正常运营,农民还能收取租金或者得到分红。

必须注意的是,不论是农民的土地还是国家的土地,都应该按照规划使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引领社会制定出科学、公开、公正的规划,履行好政府的职能。同时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规划中经济总量的阀门,决不允许违反规划的建设发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制定出的规划,无论是土地所有者还是使用者都应当服从。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土地管理问题上,都有依据规划制定的用途管制,即使是土地的所有者也应当在政府规划的合法范围内使用土地。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问题非常复杂。当前,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怎么让已进城的农民融入城镇。第二,农村还有大量人口,如果继续进入城镇,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就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顶层设计。

有的国家在城市化水平不太高的时候就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到大规模开始城镇化进程的时候,由于解决了社保问题,农民进城没有增加太多负担。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已经实行农村土地的长子继承法,不允许分割。次子、末子如果想留在家中,就只能做长子的“长工”。所以,明治维新一开始,政府就意识到要考虑对没有财产的农家次子、末子在进入城镇后的社保问题。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推出了终身雇佣的制度,向雇员提供基本食宿和一定的社会保障。等到了城镇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农民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社会保障。

有的国家在早期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了过渡性制度。比如泰国曼谷大约有300万农民工,市政府针对不同打工目的的农民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到曼谷来打工的农民,一部分人赚了钱以后要回到家乡,一部分则希望将来成为曼谷市民。针对第一种情况,农民工进城在劳工局登记、缴纳工伤保险就可以,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针对第二种情况,农民工进城要在劳工局和社保局都进行登记,之后个人和用人企业按要求缴纳各种社保费用,缴满8年以后便可以享受与曼谷市民同等的待遇。这样的政策设计很有序,让农民自己做选择。与此同时,这8年也给了社会足够的消化时间。

相较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城镇化经验,我国缺乏这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做好制度设计,通过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等问题,以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社会更加和谐,农民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农业部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 篇7

农业部近日表示, 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将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全产业生态农业, 并着力解决当前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

农业部介绍, 农业生产的“国家队”农垦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 全系统220个企业开展农产品 (行情股吧买卖点) 质量全程可追溯制度的应用。以光明食品 (行情专区) 为例, 从牛奶生产到牛粪利用的全产业链已经形成, 传统的重污染农业已基本实现零污染。

尽管全国各垦区已实现经济连续10年12%以上增速, 但农业部总经济师杨绍品坦言, 农民种地亩效益仍然偏低, 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问题与对策 篇8

一、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近年来, 易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初步形成了以东威集团、广源养殖、正四方牧业等为龙头的畜牧产业经济;以狼牙山食品有限公司、圣霖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为龙头的林果产业经济;以太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等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经济。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逐步成为支撑县域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08年底, 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 其中, 生态型林业产值达2.9亿元, 市场型畜牧业产值达9.8亿元, 优质型种植业产值达1.9亿元。

2、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坚持“扶大龙、育新龙、兴小龙”,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 共有圣霖板业、正四方牧业等10家县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产品发展。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得到提高。

易县始终把基地和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带动农户4万多户。东威集团依托北京鲲鹏食品有限公司, 以良种推广、仔猪回收放养、肥猪购销、饲料供应、防疫治病、技术培训服务为主, 带动养猪户3, 500多家。其中, 年出栏百头以上养猪大户200多家, 年出栏1, 000头以上养猪场3个, 年产仔猪1, 000头以上专业村15个。

4、树立了易县农产品形象。

近年来, 全县共注册“易水”牌柴鸡蛋、“贡品”牌磨盘柿, “独乐”牌李子, “西陵”知母等农产品商标17个。其中, “独乐”牌李子等4个品牌在中国 (廊坊) 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这些品牌为树立易县农产品形象, 开拓农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 全县年外销售柴鸡蛋200万公斤, 小杂粮7万公斤, 磨盘柿0.8亿公斤, 李子900万公斤。其中, 李子、磨盘柿成功打入香港、俄罗斯果品市场。

5、扩展了销售网络。

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狼牙山果品交易市场、北方牛市和东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扶持农产品市场建设, 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 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 全县已形成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15个,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2, 000多人,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0家, 带动农户2.4万户。

二、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 实力不强。

全县重点扶持的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 资产总值在5, 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圣霖板业1家, 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的不足。虽然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毕竟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易县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 不仅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 而且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融资难, 后劲不足。

资金缺口较大是易县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生产周期较长, 风险较大, 效益较低, 资金回收较慢, 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易县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少, 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但由于龙头企业受信用和担保机制等因素的影响, 向金融部门贷款较难, 许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例如狼牙山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正四方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因资金制约难以扩大生产, 只能维持现状。

3、利益联系松散, 活力不够。

易县多数龙头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 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仅仅是企业与农户简单相加的松散关系, 带动能力弱。“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虽然在少数企业和农户间有所发展, 但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种、技术、资金等方面还很难为农户提供有效服务, 那种“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联系机制很少。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企业与农户虽然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交易, 获取最大的利益, 但农户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企业则由于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关系, 收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从而影响企业的规模生产。

4、精品少, 名气不大。

易县的果品、小杂粮、中药材、柴鸡蛋等多是无公害绿色产品, 也形成了部分品牌, 但产业有“优”无“势”, 产品有“特”不“强”, 品牌有“名”不“响”的状况较为普遍。加之企业重生产, 轻促销, 没有培养一支强有力的营销队伍, 导致易县的农产品挤不进市场, 打不出特色, 形不成自己的精品品牌。

三、建议和对策

1、广开渠道, 大力发展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必须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地方切入。从长远角度看, 简单的“生产+流通”的形式增值潜力有限, 加工上去了, 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可在现有的基础上, 选择市场前景广阔, 产业关联度高, 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大中小并举, 改扩建结合, 多渠道、多途径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形成群龙共舞的发展格局。一是围绕产业基地建龙头。应进一步加快以林果、药材、肉牛、柴鸡、生猪、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基地建设, 以此为支撑, 大力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引龙头。易县毗邻京津, 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龙头企业建设上, 应进一步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融合和产业对接, 依托京津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 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 培植更多的龙头企业,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三是围绕现有企业强龙头。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 不怕现在规模小, 只要有发展潜力, 就全力支持, 促使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壮实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上龙头。要积极鼓励个体民营大户创办农业龙头企业, 并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调动民营企业家干事业、图发展的积极性,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增强带动能力。

2、规范引导,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重点抓好“三个衔接”。一是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衔接。要坚持政府搞规划, 企业建基地, 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全过程, 并提供各项服务, 负责基地农产品的收购, 而基地要接受龙头企业的指导, 并按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 从而使龙头企业拥有稳定的农副产品原料供应;二是企业与生产农户的衔接。要坚持互补、互惠、互利、让利于民的方针,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衔接和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企业以“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通过合同价格、保护价格、利润返还、入股分配等形式, 使企业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三是企业与市场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 大力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 积极开拓京津市场。同时, 切实抓好本地市场的培育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对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功能。

3、依靠科技, 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要用质量标准化指导结构调整。参照国际标准, 建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 引导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加工、包装和贮运。同时, 要建立质量监测体系, 完善检测手段, 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 推进产品向优质化、标准化转变,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用产业生态化打响绿色品牌。应顺应当今的绿色消费热潮, 依靠科技, 依托资源, 加大绿色农业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 把易县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三是用科技产业化破解发展难题。深化县校合作, 加强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联姻, 重点围绕林果、药材、畜牧、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技术课题, 集中力量攻关,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此节本降耗,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的开发效益。

4、统筹协调, 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探析 篇9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农业服务为主, 与农民有机结合,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并能够带动农业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加工企业、有相当规模的流通组织批发市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为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本文对灵乡镇、陈贵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实地研究。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近几年来, 在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大力指导和政策扶持下, 在“龙头带动战略”的实施下,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通过调查发现, 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性不强。一是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 工作手段原始, 生产规模不大, 效益不明显。如灵溪公司年销售额不足一千万, 虽然产品畅销省内外, 但生产量不足, 常常出现断货现象。二是几家较大的龙头企业消耗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外地, 很难带动本地农产品的生产。

(2) 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 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等行业先进水平比有较大差距。另外, 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强, 无公害农产品牌很少。

(3) 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因缺乏履约保障机制, 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常常成为废纸, 从而会出现价高时农民直接向市场出售和价低时企业压级压价的现象。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内部发展机制不够畅通和完善。一是思想观念落伍。长期以来, 由于受矿铁资源型经济的影响, 人们一直把农业视为一项弱势低利产业, 投入很少。据调查显示, 人们对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占了很大比重,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且年龄趋向老龄化, 大部分农民还经营着“生活农业”, 仅满足于饱肚子。从龙头企业的角度看,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特别是龙头企业建设中, 还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机制落后、开拓市场意识差、不注重人才和科技的开发等问题。

二是资源配置效率低。由于该地区的种植业结构、品种和质量与龙头企业之间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 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 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另外, 企业加工能力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存在粗加工企业较多、深加工企业较少、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等问题。

三是企业发展存在制度缺憾。企业龙型功能不完善。如“公司+农户”的原始组织形式已经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相适应, 农户和公司各自的违约事件也频频发生。同时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龙头企业在产权上划分不清、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等因素, 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四是企业发展缺乏畅通融资渠道。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要边生产边购置先进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 还要不断投入资金, 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短缺, 而事实上中小型龙头企业在争取银行贷款方面的难度非常大。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吸引民间投资的能力弱、企业获取资金渠道少、金融系统支持力度不够, 这些都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 影响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

五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目前农产品加工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都很少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较高要求, 认证率较低, 品牌效应不好, 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销售市场竞争力。

(2)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从政治环境来看, 涉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涉农部门虽然为农业基地提供了市场信息, 技术培训等服务, 但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要求农民种什么、弄什么的多, 而指导农民怎样加工、怎样进入市场的却少。另外, 缺乏切身的指导, 真正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生产实践的并不多。从经济环境上看, 企业发展缺乏优良的市场环境, 竞争压力大、发展空间受限。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各省、市、区都在大搞农业产业化, 国内同类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国际市场环境壁垒重。我国加入W T O后虽然对一些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有利, 但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除固有的高关税壁垒外, 技术壁垒、反倾销“舆论壁垒”等新型“绿色”壁垒都呈上升趋势, 这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从社会环境上看,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上还不够完善, 发展相对滞后。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 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 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1、从内部发展机制上, 实施五个“跨越”

(1) 创新发展理念, 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跨越。一般意义上讲, 农业产业化需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以及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发展龙头企业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 而且各有关部门也要把支持产业化经营作为自己的责任。根据灵乡镇的实际情况,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考虑。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 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二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 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把基地浓缩成园区。要在主导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 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 建成一批高标准的科技园区。四是用工业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 逐步完成以原材料产品结构为主导向以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过渡, 实现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控。

(2) 强化扶持保障, 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重点倾斜, 提供财政金融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国债资金和财政补给等其他涉农专项资金的支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龙头企业与金融系统关系, 为龙头企业争取到更多的低息贷款或正常贷款;龙头企业自身应该积极吸收各类社会资金。另外, 加快建立推进农业专业化的投资融资新机制, 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 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最大限度地吸收外项资金。

(3) 采取多种对策, 盘大盘活盘强龙头企业上的跨越。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应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对策。对有影响的企业要一企一策;对有基础的企业要进行改造, 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手段, 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对有潜力的项目要招商引资;对现在有基础、无龙头企业, 要围绕产业的纵向配套和横向延伸进行项目创新, 延长产业链, 制定优惠政策, 创造宽松环境, 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4) 处理好利益关系, 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是一个利益机制分配问题, 要处理好利益关系需建立三个有效机制。即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真正实现利益共享, 农户与企业连体又连心;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产业化组织要建立风险基金, 以补偿市场所造成的农户减收和企业亏损;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以保证合同顺利履行。

(5) 推进科技创新, 实现发展动力上的跨越。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的跨越, 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 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积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等单位合作, 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 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 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 实行多元化发展, 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 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的、有技术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充分利用农副产品, 推进产业化的科技进步。

2、从外部环境条件上, 搞好五个“加强”

(1) 加强改进农业领导方式和工作。建立一个相应明确的组织协调机构, 统一负责规划、指挥、监督、管理和服务。对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需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有关部门协助抓, 形成上下抓龙头企业的合力。镇党委、镇政府对龙头企业建设情况应每年定期组织专项检查进行总结评比。充分尊重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不断探索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途径。

(2) 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市场网络建设, 规划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 壮大经纪人队伍,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为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加强农技部门搞好科技服务。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良产品, 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保证原料来源, 不仅要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加工、流通、仓储等各种设施, 提高产品档次, 增强竞争力, 还要安排农业产业化建设专用资金, 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

(5) 加强对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 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需继续加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 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 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2]梁荣:农业产业化的顺应和推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3]大冶市灵乡政府信息网[EB/OL].http:www.daye.gov.com.

[4]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9) .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 篇10

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颁布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1996年, 财政部、农业部又联合发布了《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当时的农业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国家在1985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的基础上,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分别于1993、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两次修订, 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2004年, 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社会性收支》, 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补充。通过上述农业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实施, 使我国的农业会计核算工作走出了混乱状态, 满足了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2014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6年, 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 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三十多年。近期的基本思路应当是继续完善我国的会计模式, 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紧紧依靠广大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 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全面推进我国的会计改革。

2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不明确

农业活动的主体在性质、规模和组织结构各不相同, 农业活动主体下农业会计确认和计量记录, 报告的标准理应有所不同。大中型涉农企业要求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公司制企业会计标准进行会计处理将农业会计核算作为一般通用性会计标准补充, 比如国有农场、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各自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对其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有明显的不同。过去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收获粮食后由政府统一收购, 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按计划进行农业企业并不直接向市场提供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以及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因此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目前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2 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问题随之出现, 目前的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所要求内容更为复杂多样, 包括企业收益的社会贡献、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对人力资源的责任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责任等。由于农业会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尤其是当这些事项没有进入市场, 不以交易形式发生时, 便要求企业在提供这些信息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农业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体现在服务客户、关爱员工、注重环保、回馈社会等具体的责任实践欠缺,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理念, 农业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管理体系中去。责任管理要低于责任实践, 说明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落后于责任管理。

2.3 农业企业信息披露成本过高

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 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的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 只编制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 承包费的收取与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 农场本身也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根本无法提供完整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无法提供反映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的详细的会计核算资料, 尤其是某一种农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 部分国有农场实行报账制以国有农场为单位建立会计核算中心, 基层单位发生的会计核算业务由报账员汇总到核算中心统一组织核算。取消基层所属生产经营单位, 但报账制的实施并没有解决农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特殊性问题。

2.4 农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农业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导致资产安全完整性系数低, 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存货控制薄弱。而农业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 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 造成资金呆滞忽视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 引起无形资产的流失, 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给企业生存带来较大困难。

3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改进

3.1 明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标准

农业会计制度的改进要明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标准,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是十分重要的。目前, 我国仍有必要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 按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农业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对农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

3.2 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农业企业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需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推进环保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对这部分经营者来说, 是要求他们对农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和损失进行流水账式的记录和反映, 以便为农业公司系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3.3 降低农业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

降低农业企业信息披露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一刀切, 应按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分类, 例如不涉及农业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可以执行统一的新《企业会计制度》, 应按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 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这样, 既能反映农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 又能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 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以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

3.4 强化农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上一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下一篇:中学校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