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教改

2024-08-25

《数据结构》课程教改(精选十篇)

《数据结构》课程教改 篇1

根据当前“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要求,初步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如下:

1)确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2)形成“三线融合、一体两翼,五层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3)采用案例法、项目合作及研究法等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5)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作业与教学考核模式。

1 确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CBVE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数据库技术应用”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其课程教学目标应着重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综合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具体培养目标体系的主要组成如表1所示。

在能力培养目标体系中,主要分为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三类。核心技能是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深远影响,通用性强,在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如自我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等。行业通用技能是指以计算机信息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知识和技能要求,如项目工程能力、规范化工作能力等。职业特定技能即能适应计算机信息行业一线职业岗位群的特殊技能要求。如数据库系统能力等。当然,具体技能的划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只是相对而言。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小组学习法”和“研讨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主要体现在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数据库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案例讲解数据库理论与技术,使得以往高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像范式理论、关系模型等)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对学习数据库理论容易产生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的感性认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利用案例来阐述数据库理论,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通过案例项目,模拟企业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学习软件企业开发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基本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应用软件开发基本过程的掌握,提高数据库的应用能力。

2.2 项目小组学习法

采用项目小组学习法教学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项目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数据库应用开发的技巧。学生通过项目开发得到合作学习的锻炼,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到企业专业实训奠定基础。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通过项目开发确实感到理论与实践真正联系在一起,并体会到软件开发是一项团队项目,需要开发者之间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同时,通过项目开发对数据库的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锻炼了自己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建议将该方法推广到其他课程中。

2.3 研讨式学习法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在实训机房中进行,学生按开发项目的项目小组分组研讨和自主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和边研讨,学生能很快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教师只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了解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帮助解决。通过讨论学习,学生能较快掌握数据库的应用和设计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能顺利完成项目开发工作。经学生反映,由于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学习较为主动和积极,为项目开发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通过讨论学习对今后学习其它软件信心更足,掌握了学习软件的方法,对今后学习很有帮助。也正因为有了前期的自学数据库的过程,就有信心完成项目开发,从而使软件开发能顺利完成。

3 实现“三线融合、一体两翼,五层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1“三线融合、一体两翼”的实践教学

三线融合: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将“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计划分解为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和认证课程及认证时间安排等三条计划实施路线,三条线在教学全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体: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两翼:一翼是指行业通用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认证课程及认证时间安排”在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或专门机构的集中实训来实现;另一翼是指职业特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企业项目实习、专项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IT企业的实际环境下来实施。

3.2 五层渐进的技能提高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还应建立实现循序渐进、逐步巩固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结构。具体结构体系详见图1所示。

由图1,实践能力培养层次结构主要包括:

第1层次,随课堂教学开始的实训课:开展程序性、认识性、操作性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系统的常规操作技能。

第2层次,实训室相对集中的教学实训课:开展安装、调试、诊断、操作的反复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丰富的操作经验。

第3层次,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环境下集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对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行业通用技能。

第4层次,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项目实习、生产顶岗实习:对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

第5层次,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事业单位集中毕业实习:对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应用性检验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成毕业项目设计。

4 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灵活教学

由于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各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全新的转化,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

要想实现表2中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化,必须先建立起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系统至少包括: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网站、学习资源网站、教育部远程教育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学生可以在任意时候、任何地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式学习。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点播、题库训练系统、考试系统、在线测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现灵活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脑、眼、耳、手,使得教学不枯燥乏味、教学效果直观清晰,容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5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作业与教学考核模式

课程作业与考核的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5.1 课程作业的教学改革

依据“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课程作业应分为理论方面的习题、程序设计习题(主要是SQL语言方面习题)、数据库设计方面的习题、项目开发等。理论方面的习题要求学生必做,教师要认真批改。程序设计习题要求学生认真读程序,并上机调试,教师检查是否调通,数据库设计方面的习题往往与项目开发结合一起,来考察学生对数据库的应用和软件开发能力。

5.2 课程考核模式的教学改革

由于课程本身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课程考核应该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作业(10%)、学习纪律(10%)、平时测验(30%)、期末考试(50%)四个部分。实践能力的考核包括预习(10%)、上机操作(20%)、实验报告(20%)、上机考核(50%)四个部分,其中上机考核采用答辩的方式,实现边演示、边解答的考核模式。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应强调激励为主的过程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将过程考核理念渗透到网络作业、出勤(态度)、互动参与、实操任务等环节,达到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兴趣。同时严格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勤。

6 结束语

综合诸多因素提出了基于CBVE之上的“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部分措施并已付诸实施。目前在学生中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适应与竞争力。

摘要: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详细阐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小组学习法和研究学习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与“三线融合、一体两翼,五层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还针对课程作业和考核方面的教学改革提出激励性过程考核、内容多样化等思路。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激励性过程考核

参考文献

[1]禹树春.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5:25-26.

[2]高职高专贯通制教材编写组.Visual Foxpro 6.0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吴达胜,刘丽娟,孙圣力.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05(11):31-32.

[6]翟中.数据库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13-114.

[7]孙志挥,倪巍伟,刘亚军.案例教学──开放课程“数据库系统”改革的有效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105-107.

高中政治课程教改思路 篇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集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要求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要达到有机统一。着眼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和应对高考的需要,增强我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内形成群策群力集体合力氛围,开辟校内学科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高中新课程计划和研究性学习要求,我校政治学科组迫切需要开展“政治学科学案配餐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与实施。为此,我们特别提出课题申请,并立项进行研究,望尊敬的学校领导予以批准和支持。

一、课题研究意义

信息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面对“知识爆炸”的形势,如何高效地获取、整理、加工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个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我们对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和创造,以开辟新的道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更突出的责任和功能,但由于历史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我校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长期处于“纸上谈兵”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偏离了科学的教学策略,学生成绩进步与能力提高都深受影响,而“学科配餐制”的研究性学习与实施,必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给本学科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课题原因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轻

我校政治学科老师共11人,40岁以上3人,剩余的年龄都在20岁至30岁之间。整体师资呈现力量薄弱,年轻人偏多,经验不足,课程体系不熟的现状。

2、长期各自为政,坚持年级割据

年级独立备课,同年级不同老师独立备课,如此各自为政的备课形式不仅使年级之间同科老师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同科老师也自成体系,形成典型的割据局面。从而导致同校同科老师不能智慧共生合作共赢,不能共享资源相互借鉴,不能经验共趋教训共避。本来我校师资力量薄弱,又不能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形成合力,以我校单科老师各自的力量去应对其他学校学科老师整体团队,我们岂能获胜!

3、教学因循守旧,工作墨守陈规

囿于传统理念,不少老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不敢放手;迫于考试压力,学科作业堆积如山。思想政治教学本来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结果现在搞得教条死板,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

4、疲于应付常规,缺乏创新精神

因为工作缺乏主动创新,平时常规杂务繁重,所以长此以往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从而形成工作疲于应对,集体观念淡薄,主人翁意识不强等现象,这是我校提高教学成绩最大弊病。

5、师生都不轻松,考试成绩一般

从过去的教学实践看,老师上课不轻松,因为既要讲授知

识,又要从睡梦和走神中唤醒学生;既要闭门造车,又不能出门合辙。学生学习更不轻松,既要硬着头皮配合老师,又要顶着瞌睡完成大量作业。最无奈的是师生共同忙乎的作业和批改都仿佛无用劳动,因为考试成绩足以证明。

从以上几点校本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我校政治学

科教学应该尽快考虑探索实施“学案配餐制”,解放教师思想,整合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合力,积累校本资源,让老教师老有创新,新教师新有所成。总之,该课题的实施能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年长教师的成名,学生成绩的提升。

四、课题整体规划

1、课题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觉悟目标三个方面。

(考点)

(2)学案体系。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教参,借鉴怀仁一中学案,形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案配餐体系。分两个年级,以框题(或课时)为基本单元。(学案)

(3)课件资源。依据远教资源和校本实际建立高中思想政治课件资源库。包括高一高二年级必修课程全部内容。(课件)

(4)单元训练。依据课标要求和高考考点建立高中政治必修部分两个年级单元训练题库。(习题)

2、参与成员及任务安排

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有我校高中政治学科组高一高二7位老师,县教研室政治教研员高锦梅等共8位成员,另外特邀高三老师武俊爱、王建新、邓红艳老师为课题组把关成员。具体情况安排如下:

高一:张志军、卫艳琴、周李强、李二红、刘彩萍负责高一学案整理、课件制作及单元训练题的命制。

高二:杨红革、张斌鹏等人负责高二学案整理、课件制作、单元练习的命制。

高锦梅老师负责本课题可行性研究的开题申请报告与结题汇报报告的撰写工作,以及教学目标或者高考考点的整合与梳理工作。

每组的第一位老师既是年级学科负责人,又是课题组主要

负责人。课题组组长:高锦梅。

学科把关小组成员:武俊爱、王建新、高锦梅、杨红革、张志军、邓红艳。全部个案的审核与教学资源通案的形成皆由学科把关小组成员负责。

3、课堂操作

实施“学案配餐制”的课堂,以课标考点为依据,以教材预习为前提,以学案内容为依托,以学案处理为目的,以教学课件为手段,以单元测试为反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模式。课堂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凸显老师启发引导,加大课堂容量,缩小成绩差距。具体操作流程:第一个环节,课前要求学生预

习课本内容。第二环节,课堂开始亮化本课时学习目标,老师板书知识体系和框架,让学生学习有目的,有指向。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学案与知识体系,自行根据课本内容处理学案设置的问题。第四环节,小组内通过研究合作处理学案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环节,老师综合学生对学案的处理情况,拿出定性的意见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联系、引申与拓展。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反馈训练的过程,基本能够做到当堂清理知识和相关练习,无需再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浪费时间增加负担。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省时高效,但对老师的课前准备要求加大了难度和力度,而且对老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时政内容也提上了日程。

4、实施预期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课题酝酿,理论学习,设计方案。

(1)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2)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培训活动,参加学校教研中心组织的教育科研培训学习、观摩活动,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保证。

2012年2月—2012年8月,实践探究,积累资料,综合应用,分析整合。

(1)在高一高二年级推行学科配餐制教学。

(2)结合思想政治课相关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新和实践的氛围。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会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

(4)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做好学生阶段性的自评、总结工作。

总结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结题报告,形成成果,有效推广。

(1)通过组织课题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体会和收获、为学校展示课题成果与途径。

(2)整理、总结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各种资料。

(3)总结课题经验教训,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参与教师写出课题研究成果性论文,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升华。

五、课题研究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突出政治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与思想政治基本观点、理论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通过探究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并逐步学会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

2、主体性原则。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需

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为其学业发展创造空间。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

3、可行性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让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和认知体验。

4、开放性原则。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开放;信息资料是开放,从研究目标的定位、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应用到结果的表达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5、形式多样性原则。根据思想政治课程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开展学科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高锦梅

高中物理课程教改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改?思路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0-01

1 高中物理课程教法改革

1.1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科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以“随堂探究卷”为桥,架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性评价手段。

1.2 建构“生活化”的课程

大家都清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认知”。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

1.3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原则上应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每个要素都有很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但一个科学的探究流程决不是各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各要素切适的、合理的组合。

1.4 发挥伙伴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应是1+1>2。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交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创设一些合适的空间和时境,勇敢地走下“神坛”——讲台,走进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式的教师”,而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激起他们沉睡的内在的“学习情感”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最终“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1.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评价标准应该多维: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评与互评结合;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1.6 随堂探究卷评价法

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课堂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随堂探究卷”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悉心编制一份在课堂上能架设师生互动平台,在课后能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再处理方式的试卷,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是一种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且便于操作。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

2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它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概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强调课堂的互动合作。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应敢于大胆改变或重组教材相关的内容与结构,做到精选、精讲,并在互动、自主的学习中不断延展与生成。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的各种感官、思维、情感真正“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分析

综合上述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的角度看,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应符合下列条件:第一,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根据生活实例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目标产生的过程及确定目标的理由和依据,使学生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与研究探索。第二,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加以适度的点拨指导。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当然,会有学生面临问题、困惑、挫折甚至失败,这意味着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结果一无所获,但它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量化的长远效果,也是难以言谈的丰厚回报。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还可怎么样、有哪些内在联系和规律、有那些应用、它的发展和前景是怎样的”等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在合作探究中引发创新意识,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小节,反思本节课究竟学了那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进行改进才能做的更好,最后留一些“方法与结果具有多样性”的作业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教学评价设置多维评价手段。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应力促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4 结语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数据结构》课程教改 篇4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科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数据库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重要指标[1]。数据库技术类课程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在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设置中,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数据库应用技术。因此, 不断提升每个学生的数据库应用水平,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2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其中, 数据模型是学习主线, 数据库系统是核心内容, 数据库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据模型知识点讲授中, 概念模型主要介绍E-R模型;逻辑模型主要介绍关系模型 (数据结构、操作和约束) ;物理模型主要介绍存储结构、索引技术等。数据库系统核心技术介绍中, 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介绍存储结构与索引、查询与优化、完整性与安全、事务与恢复等知识点;数据库人员角色中有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数据库应用程序员以及终端用户等。

数据库应用知识教学方面, 应用需求分析要了解业务需求及处理流程、功能需求及数据需求分析、业务规则分析等;数据库设计中, 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等的建模知识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开发阶段, 需要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常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等知识。

由于数据库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偏多、基本原理、方法复杂抽象, 学生们在学习数据库时, 大都反映该课程枯燥难学, 实际应用时又很难上手, 传统的“课堂讲授—演示实例—课后作业”模式[2]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需求。

3 中医药院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目前, 国内中医药院校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生物医学工程等方向, 且均开设有数据库技术类课程。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类专业, 相较于传统的综合性院校的计算机类工科专业, 学生动手能力更显薄弱, 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当代企业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集在工程化的项目合作开发上, 其基本特征是将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 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原则。然而, 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 尤其是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反映出不少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一定差距。

下面以我院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对中医药院校信息类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学模式改进3个方面着手, 构建新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旨在提高学生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能力,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互关联, 环环相扣, 围绕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培养合格人才。

3.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医药院校特点, 对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将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第一步, 数据库基础教学阶段;第二步, 数据库应用开发阶段;第三步, 高级数据库技术拓展阶段。第一步主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 后两步的重点在于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深入。具体实施方案是: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信息类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课程由原来的“数据库原理”1门课程, 扩展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系统应用开发”“高级数据库技术”3门课程。这3门课程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 依序开设,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和应用能力。新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3.2 课程内涵建设

课程内涵建设主要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数据库相关的3门课程, 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设置。

第一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阶段,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以及数据的管理与维护, 要求能够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关系数据库, 并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 先演示、后理论分析、再实践的过程, 加大实践学时, 由教师进行启发性指导, 由浅到深、不断深入。此外, 教学演示实例的选择, 结合医药院校的特色, 选择医药类数据库产品案例, 重点难点覆盖较全面, 涵盖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及多种查询等。在教学中通过剖析这些案例, 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各种算法、原理和规则是如何构成一个真实系统的, 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学内容方面, 需要注意适时进行社会实践理念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将上述传统的数据库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外, 还应与时俱进, 将数据库技术在企业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技术在课堂中进行介绍。例如, 讲授数据库设计过程时, 涉及E-R模型、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内容时, 可以将Power Designer, Visio等CASE工具介绍给学生, 拉近理论学习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距离。数据库产品开发过程介绍中, 既要掌握后台数据库的总体设计过程, 也要兼顾前台应用程序的开发技术的介绍, 注重B/S, C/S架构产品开发理念的传输。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 各种数据库应用新成果不断涌现, 课堂教学中, 可以加强数据库研究新成果、新概念的渗入。

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 理论性知识点比较多, 学生容易感觉枯燥晦涩,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 比如, 药房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网站、银行数据库系统、QQ数据库系统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课程教学阶段,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本阶段的教学工作利用本院的“数字模拟医院”实验室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 并结合软件工程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实训。要求学生在经过HIS系统仿真训练后, 掌握复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等多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 融会贯通, 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信息系统开发, 转变学生在单门课程的学习中“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问题。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建立规范的技术文档, 提高文档写作能力。

第三步“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加深数据库理论以及新技术的学习, 需要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数据库新技术 (如对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并行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云计算、大数据) 等。这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在实验室进行, 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指导工作。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搜集、整理、高级数据库系统知识学习以及OLAP, DW, DM仿真等工作。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对数据库发展新技术、新领域的了解, 贴近企业需求。

3.3 教学模式改进—推进工程化实践应用

教学模式改进方面,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演示实例—课后作业”模式上, 结合CDIO工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3]、利用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启发式自学引导、PBL、分组反馈式教学[4]等多种教学模式混合使用。

第一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环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将原来的6个验证性实验 (4个必做实验, 2个自学实验) , 调整为“6+1”实践教学模式, 即“6个验证性实验+1个分组课程设计大作业”。引入CDIO[4—5]工程教育模式, 利用项目驱动方法, 对学生进行分组, 课程结束每组上交一个数据库系统开发产品, 并撰写相关文档。从小组选题到产品设计完成, 教师需要做好监督、规范、指导和总结工作,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据库软件开发工程理念, 并培养团队开发意识。

第二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教学环节, 依托本院的“数字模拟医院”HIS系统, 通过现实的数据库软件仿真实践, 结合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以及软件工程设计理念,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实训, 培养学生的数据库设计能力, 并可督促学生利用JAVA, C#, JSP, PHP等应用工具, 开发B/S, C/S架构的软件,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第三步“高级数据库技术”教学环节, 通过理论教学、大数据实验、科研项目、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多模式教学。进一步拉近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生个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新的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相脱节的问题,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经过3个学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 证明了教改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推广性。当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数据库领域的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 数据库技术已然呈现出与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局面, 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持续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云, 曲朝阳, 刘瑞英, 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9) :229.

[2]张元, 况立群, 韩燮.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数据库课程体系的教学新模式[J].计算机时代, 2009 (9) :69-70.

[3]马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电子世界, 2012 (5) :164-165.

[4]于永玲, 李向.基于CDIO的软件学院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3) :38-40.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改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教改;传统康复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的是学生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打造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样一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近年来项目化课程教学被广泛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所谓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对口能力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项目化的优越性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现已在当今社会取得广泛的共识,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高职课程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知识多以灌注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知识掌握也仅限于死记硬背,很难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更难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有所脱轨。而比较来看,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是立足于职业岗位需求,课程核心是定位在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实践中,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直接对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使若干个项目模块组成课程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实际任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是将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驱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解决某个问题,学生就会自然的从传统的 “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这种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与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也就变的更加生动,因此,项目化课程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多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了工作实践的参与者,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浅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项目化实施的关键要素

1、解决基本思想认识

项目化教学是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下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传统教学方式在广大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理念当中已经有了惯性思维和认识,因此要想实施项目化,首先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刻的项目化观念教育,必须从本质上认清什么是项目化课程,项目化的优越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等基本认识,只有在思想上解决了迷糊与怀疑,才能真正谈及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学生要学有所获,关键还是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因此组建设符合项目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必要一环。“双师型”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教师素质,更关键是必须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行业中的各项能力和技术操作等,只有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才能胜任完成任务课程项目的发掘与设计,才能更有效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那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为教师提供能深入一线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建立完善专职与兼职相辅相成的师资队伍。

3、合理重构课程教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仍是延用的传统理论式授课的教材,以《传统康复技术》教材而言,编排完全按理论章节进行,体现的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但恰恰忽略了对技能、技术的强调,这也是最终导致学生学成以后形成“高分低能”局面,面临实际工作时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而这也恰恰与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违背。而项目化教材应在本质上与传统教材有所区别,它不单单是一般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对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因些,项目化教材应当包含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要求及规范、相应知识点的点拨与回顾等多项内容。以《传统康复技术》教材来看,在编排上,要突破以往的呆板的理论章节约束,应更多体现以能力串联的知识技能递进式的内容进程,比如,可以按康复科常见的几类病种(如痛证、伤筋、瘫痹证)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再分别以康复穴位选取、针疗技术、艾灸技术、推拿技术、拔罐技术、刮痧技术来序化其中内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将腧穴经络、针灸操作、推拿拔罐等知识通过任务完成方式进行分解,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循序渐进的掌握,且能触类旁通式的掌握常见疾病的传统康复技术。在形式上,《传统康复技术》的项目化教材也不应只拘泥于纸质书本,而应该还包括PPT课件、课程网络平台、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复合式”教材。与此同时,教材还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要在不断的康复行业市场的调研指导下,对每版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增减、修改与重新组合。

4、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化教学要让学生更贴近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那么加强实训基地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只有环境更逼真,操作方便有效的实训场地,才能更有效的对学生职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教育。当然,项目化的实训基地不应只局限于校内的基地建设,更应应尽可能多的与相关的企业单位的进行联系合作,实行校企(院)合作,将课堂延伸到真实的一线职业岗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真实的技能操作的能力培养。endprint

三、以《传统康复技术》课程为例的项目化设计

1、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

课程项目化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在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时必须要以工作需求作为设计目标,需要充分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选取切合实际的项目,要综合考虑教学项目的实用性,趣味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项目的完成来体现对常用的传统康复技能主要能力技术要求的掌握。为此,在充分考虑到康复科常见病种的基础上,确立出以痛证、瘫证、伤筋为主线的项目设计,突出了“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的选取依据。

2、课程教学的项目(任务)构建

通过对临床实际工作的调研,结合我们教学实际的考虑,我们设计了针对痛证、瘫证、伤筋的三大主项目,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每个项目之下的多个子项目,通过子项目间的相互关联与促进,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针对某类病种时常用的一些基本传统康复技能,具体设计如下:

(1)痛证的传统康复护理

在这个项目之下,我们设计了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头痛、胃痛和痛经的传统康复护理,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是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头面部及胸腹部常用康复保健穴位的选取及定位,以及对这些穴位的推拿灸疗护理。此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边做边学,不但认识了一些有关经络穴位的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瘫痹证的传统康复护理

瘫痹证是康复科一个最重要的病种,在这个项目之下,我们设计了三个最常见疾病康复作为的子项目,分别是面瘫、偏瘫、痹证的传统康复护理。同样是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为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头面部,胸腹部常用穴位,也更进一步掌握四肢部常用穴位的选取与定位,同时,还需掌握针对这几个疾病的常用推拿,拔罐及磁疗技术。

(3)伤筋的传统康复护理

同样是选取临床最常见的三个伤筋病种颈椎病,腰肌劳损、漏肩风作为支撑伤筋的三个子项目,同样是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为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对颈腰部,肩臂部穴的选取与定位,同时进一步掌握针对椎间,关节处的推拿、刮痧及医疗体操的康复技术。

3、项目化课程相关素材的制定完善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中需要用到一系列的相关资料,如任务报告单、技能考核表、病案及背景资料准备、项目化教案等,在确定好相应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后,就应逐步加以制定并修改完善,从而为下一步具体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4、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围绕教学内容,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体现项目化教学。

(1)确定并布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在课前先将设定的情境背景资料及所需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以8-10分组,提前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及网络链接,做好课前准备。

(2)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在回顾相关背景资料,明确所需任务后,分小组对所完成任务进行细致讨论和学习,完成相应任务报告单,教师巡回指导,提供思路。之后,由各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提交任务单并相互补充,并适时进行现场技能模拟展示。

(3)指导评价矫正。在学生汇报展示结束后,教师针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矫正,对关键知识点进行点拔,并进行主要技能的演示操作,让学生随同模仿学习。

(4)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扮演护士(治疗师)和病人,对任务中涉及的技能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考核,布置下一次项目任务。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更好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高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选择项目化教学方式是职教教改的明智之举,要实现项目化的教改,需加大对广大师生传统观念的改造,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的教材及实训室配套建设。在具体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需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更加有效的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郝 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3] 郑 红.“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课改实践中的探索[J].华章,2013,(19):212

[4] 万长征,万云辉.高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5] 张峰.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索与研究[J].学园,2012(14):46-47

《彩电维修》课程教改探索 篇6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平板电视机的普及, 高清视听产品和配套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 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经过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电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岗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彩色电视机紧跟当代电子应用技术, 并集高低频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于一体, 是学生学习与掌握电路应用知识的典型载体之一。

然而, 笔者在《彩电维修》课程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作用普遍认识不足。不少学生认为今后不会从事家电维修职业, 就对《彩电维修》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虽然也有部分学生认识到学好《彩电维修》课程对今后工作有帮助, 但又觉得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而没有信心, 说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改革。另一方面, 传统的先理论、再实验、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方法, 即使配备多媒体教学, 并且增加课内实验实训的时间, 也较难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 而学生参加工作后花较短时间就能掌握相同技能, 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高职教学, 促使教师对《彩电维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培养途径进行改革探索。

《彩电维修》课程教改思路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方法对《彩电维修》课程进行改革, 具体措施如下。

1.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新类型。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来看, 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然后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发展。课程设计突破岗位, 面向职业生涯;课程观念发生变化, 探索更高形式的能力本位成为新的课程观;课程传授方式上, 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课程设置面向区域, 注重实用。

2.家电维修企业技术服务人员成长过程的启示。首先, 企业为技术服务人员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并指明努力方向, 即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其次, 企业为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师傅带徒弟上门维修实践、自己学习与实践探索等条件;再次, 企业对技术服务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并与待遇挂钩;最后, 根据技术服务人员自身工作生活需要, 创设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竞争氛围, 同时为技术服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条件。正是这四个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 使技术服务人员由新手逐步成长为技术能手。

彩电维修课程改革思路

要培养深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必须熟悉培养对象的智能特点, 并采取相适应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性、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办学原则。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学生创设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竞争氛围, 同时提供所必需的软硬件条件。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不擅长学习抽象知识、个性化差异较大的特点, 通过课程介绍、企业参观、行业认知、实物展示等方式, 使学生明白学好《彩电维修》课程对今后工作和发展将有较大的帮助, 从而激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到《彩电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也是一门涉及高低频模拟电子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复合技术课程, 而且具有技术更新换代快、机型品种规格多等特点, 单靠校内课堂教学、课内实验与实训, 很难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因此, 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1.在教学内容上, 紧跟当前彩色电视机市场的发展实际, 删除落后的知识与技术, 新增当前市场上流行的数字高清电视机、平板电视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使学习内容与今后工作紧密联系。

2.在教学方法上, 实施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的职教新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分小组协作研讨完成任务等方式有机结合, 融教、学、做于一体, 采用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法。在培养彩电维修技能的同时, 更加重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重点培养认真细致、善于思考、操作规范、诚实守信、服务于群众的良好职业道德。

3.在培养途径上, 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 将校内仿真操作、到家电维修企业顶岗实践及课余组织家电维修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5.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通过职教理念培训、派专任教师到家电企业锻炼、从家电维修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彩电维修实践指导工作、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实行统一培训与管理等措施, 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4.重视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50%, 平时各个教学项目的完成过程与完成质量考核及操作考试成绩占50%。

《彩电维修》课程教改措施

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工作, 包括走访典型家电维修企业、相关电子行业企业、毕业生用人单位, 毕业生跟踪调查, 在校生相关情况调查, 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任课体会的调查, 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意见等方式, 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调整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路知识、分析解决电子产品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电子行业更好地适应新工作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内容选取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在大量社会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相关电子生产企业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专家一起, 采用研讨 (“头脑风暴”) 等方式, 分析《彩电维修》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 再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结合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见表1) 。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是创设学习需求、提高学习兴趣。首先, 通过组织学生到家电商场、家电维修企业、彩电生产企业进行社会调研工作, 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录像、实物照片等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项目, 使学生明白学好《彩电维修》课程对今后的就业与成长是有帮助的, 从而创设课程学习需求。其次,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融教、学、做于一体, 实施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 按照表中划分的12项任务, 由3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研讨协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实施每一项教学任务时, 均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工作步骤来实施, 以保证每一项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再次, 组织学生到家电维修企业顶岗, 课余经常性地到社区举办家电维修活动,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进而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同时, 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还应特别注重学习方法、责任心、操作规范、工作细致、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教与学的指挥棒, 对课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始终围绕培养综合应用电路知识分析解决电子产品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目标, 将课程评价分为两大部分, 其中一部分为期末理论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50%,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电视知识掌握程度、常见电路故障的分析等;另一部分则是由平时成绩 (12个教学项目的完成过程与完成质量的考核) 和操作考试成绩 (综合故障排除考试) 组成, 占总成绩的50%。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元器件的识别与质量鉴别能力、常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能力、常见彩电故障的分析与检修能力、电路故障分析处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教学队伍培养

通过组织课程教师参加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培训班或者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交流活动, 以及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等活动, 不断提升课程教师的职教能力。通过派遣专任教师到家电维修企业顶岗实践、课余参加家电维修活动, 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严格过程管理、实施目标考核、完善奖惩措施、提供发展条件等手段, 激励任课教师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改革精神。同时, 从家电维修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承担《彩电维修》实践指导工作, 将兼职教师编入课程组实行统一培训与管理, 从而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建设与教学任务。

总之, 《彩电维修》课程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 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的职教新方法的运用, 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 校企紧密合作共建课程与教学团队等五个方面的改革, 学生对《彩电维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率均有较大提高。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 学好该课程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电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 重新论证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彩电维修》课程目标。同时阐述了以实施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方法。实践表明, 改革后的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电路应用能力的自信心, 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彩电维修,行动导向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成福.电视机原理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数据结构》课程教改 篇7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但在滨州学院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由于没有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安排课程,缺少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实际应用需要的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并实施了改革,在改革中我们使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定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对该课程的定位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及维护等技能,能熟练使用数据库应用与管理程序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能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从事信息管理等工作,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全面地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与标准等综合素质,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将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1]。

三、教改思路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该课程整体改革思路是:使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把项目作为基准点,利用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结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综合一体化的环境下,按照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具体包括:根据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及职业岗位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所确定的工作过程由浅到深设计教学任务模块;根据从业能力要求来分解教学项目,构造教学内容,把和工作相关的技能要求贯穿在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完善课程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练做一体化[2]。

四、教改实践

在改革中使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具体开展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不再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知识为辅,而是根据从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涉及的相关知识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上, 也不再是按照各章节知识点为主线,而是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所确定的项目、任务及子任务等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通过项目、任务及案例展开教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寻求知识,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能自主发展。

(2)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所需的项目及任务,所设计的项目及任务要包含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要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不断使用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自身体验,进而获得经验型知识。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能完成,而且所设计的任务形式要新颖,要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主地去探究和学习[3]。

(3)在教学组织环节,将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课堂知识讲解、案例教学、课堂操作练习、项目实践等不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案例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且要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网上学习、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

(4)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以3~5人为一组,每组组员合作完成任务,遇到问题时学生需要去思考、探索,寻找解决办法,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时不仅要指出学生的缺点,更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及独特之处,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在最后考核时,不仅包括学生期末试卷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平时完成任务的成绩,对于任务成绩不仅仅是看学生任务的最终完成情况,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所表现的出来的获取知识以及进行创新的能力,还要看学生和团队的合作能力,要注重过程的考核。

五、结语

《C语言》课程教改浅论 篇8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理论教学

C语言是一门计算机基础课, 在传统的教学中, 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科学来传授, 过分纠缠于程序编制时, 语法的细节, 而对于如何吸收使用C语言来编制程序强调不足, 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造成学生学过之后, 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够通过, 却编制不出规范的程序来实现功能的尴尬局面。为此,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混合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方法教学, 课题驱动式作业, 全程式考核方法等措施, 使学生能在学习完本门课程后, 能学以致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混合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模式存在着极端不平衡的现象, 或者是全板书传统的教学模式, 或者是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实际上, 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 不能相互替代, 若能使用混合的教学模式, 则能各取所长, 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在C语言的教学中, 在传授语法规则或者基本概念时板书教学效果较好, 而用多媒体教学则印象不深刻, 过后即忘;而对于程序试行过程及结果, 则使用多媒体教学结果较好, 百闻不如一见, 对错一目了然。因此, 在教学中每堂课的开头用板书教学来传授编程规则, 基本概念, 及强调重点等, 大约占用20~30分钟, 然后立即转入多媒体教学, 将讲过的语法规则立即编制出例子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运行, 进行成果的展示, 对其采用调试中的单步运行模式, 让学生看清楚每一步运行后, 各个变量的变化, 来加深感性的认识, 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语法知识, 又能掌握程序的调试技术, 一举两得。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堂课还留两个简单的题目给学生练习, 现场输入, 老师现场点评, 以加深效果, 经过这样三个步骤, 同学们对于每堂课的内容大都能够当堂消化理解, 而且过程轻松,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2 问题启发式教学

问题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提出新概念, 要讲授新的语法规则时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使其能够透彻理解新的概念及新的语法规则, 因而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能建立所学内容与解决方法之间的定向反射, 在遇到相同问题时能很快的得到答案及相应的表达式真正做到即学即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进行变量及定义的教学时, 首先提问:在平时的生活中, 人数是用什么数表示的, 而身高是用什么数表示的?学生肯定回答人数是用整数来表示的, 而身高是用小数来表示的。然后进一步提问:那么在编制程序该怎么办呢?有的同学就会迷茫, 而有的同学就会根据常识回答:我们可以告诉计算机, 我们要用什么数吗!顺理成章的老师另外一个问题紧接着就会出来:如何告诉计算机呢?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入变量的的概念和定义。学生对于int表示整数, 而float表示浮点数记忆深刻, 而且在以后的编程中也不会忘记, 在要用整数时, 用int来定义;而要用浮点数的时候, 用float来定义, 从而形成定向反射达到了即学即用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传授新知识时非常好用, 对新知识的吸收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使学生能很快的入门, 为学习更深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题驱动型作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后给学生留课题驱动型的作业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而特别设计的。作者在教授本门课程之前就会根据所教学生专业的不同, 精心选择一个与本专业相关, 难易程度适中的课题作为该专业学生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 也把专业知识进行了复习。在布置作业时, 把一个实际课题按照每次讲课内容的不同及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同, 把课题分成不同部分作为其课后作业, 再上课时进行检查。如为机械设计专业授课时, 就把一个轴承设计的课题作为作业布置下去:在讲变量时, 就让学生定义表示轴承滚子个数的整型变量, 和表示轴承动态载荷等浮点型变量;在讲授运算表达式时, 则让学生编制各种计算如动态载荷, 保持架底座厚度等的式子;而到了讲授选择结构时, 则让学生编制根据不同的轴承型号来选择参数的程序;当要讲授循环结构时, 则让学生编制根据一定标准连续输出不同的轴承型号, 及得到相应的技术参数的程序。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正在作一个课题的感觉, 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最后将各个部分组织起来, 就是一个完整的关于本专业的一个课题, 非常有成就感, 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较好的效果。

4 全程考核方式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个体差异不同, 知识的吸收过程也不尽相同, 因此一考定乾坤的考试模式是不科学的。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为了平时就能督促学生的学习, 作者建立了一套渗透于各个环节的评价体系, 真正的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努力情况。在每个作业都有评分, 而在最后对每个作业进行综合, 还可按整个综合的体系来算分。这样既考查了平时努力的同学, 同时又兼顾了接受知识较慢而努力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同学, 而且还安排了平时表现分, 如上课当众编程有加分, 而主动回答问题也有加分等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些氛围,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以上, 我们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程作业、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介绍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所进行的改革。经过几次教学之后, 教学效果显现出来, 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熟练掌握语法规则, 能自然编制出所需的应用程序, 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教学必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今后作者将不断地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 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 使C语言教学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文兵.C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网页设计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篇9

关键词:网页设计基础,兴趣教学,分阶段考核

(1.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江西省科技馆,江西南昌330025)

(1.College of Software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angxi

Nanchang 330013;2.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Jiangxi Nanchang 330025)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日益壮大,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我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技术优先的出发点,开设了网页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网页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包含三部分内容:网页制作(Dreamweaver),Flash动画制作和Photoshop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师根据教材按部就班讲、学生跟着学跟着做”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效果有限,因为学生仅仅停留在照猫画虎的程度上,一旦要求他们自己创新,自己设计一个动画或者网页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如何能够让学生除了学习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让他们全面地了解从网页制作到动画的制作的全过程。笔者将从亲身的实践教学出发,从几个方面谈谈在网页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实施教学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1 课程设计目标与内容

网页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在我院的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均有开设,而且都是针对大一的新生。该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涵盖面广:Web基础知识、HTML语言、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等;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由于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那么他们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网页设计的相关技术不了解,但是对于网页以及Flash动画的接触却不是完全没有的,他们对这些精彩的网页和动画是有兴趣的,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要针对他们的兴趣来进行施教。如果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细心观察,主动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会自己去思考或者大家讨论,学习从而变得有意思,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自主、投入,把学生从应付的思想转变到爱好这门课程上来。兴趣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因此,可在该门课程中采用激发、提高和保持学生兴趣这几方面来进行的。

2 兴趣驱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法注重通过课堂讲解书本上的内容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页制作工具和技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过于专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实例的制作步骤或者相应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的操作,而忽略了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通过实例的学习,自主进行相关网页以及动画或图片的的设计与制作。而兴趣驱动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缺陷,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2.1 素材的选择

优秀的素材,即为学生演示优秀网页,Flash动画或图片的制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2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讲解上选择简单、生动的实例。生动是因为可以保持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简单是因为可以让他们在实力练习中容易上手,不至于对于复杂的实力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用好好学的抵触心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往往先从简单实例入手,让学生感觉其实复杂的网页、动画或者图片的制作都是通过简单操作结合完成的,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有这个能力完成同样的精彩作品;然后,再讲解较为复杂的实例,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通过学到的操作技巧来复合地达到该作品的效果,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能够自己应用,自己思考,而不是只是听老师讲,也要有自己思考,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效果比只是老师讲要好很多。

2.3 选择与学生相关的题材

网页的制作、Flash动画的制作以及图片的制作,老师布置的学生动手制作的课题时,尽量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材,比如学生对于同学录都十分清楚,因此网页制作的题材就可以选择同学录的制作;Flash动画的制作可以根据节日的需要要求学生自制贺卡等等,让学生的兴趣可以从课堂的讲解到自己动手中保持不变。

3 分阶段考核模式

网页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采用笔试或上交某个作品等方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笔试+上机操作的考核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网页设计相关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上交作品的考核模式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而且作品有的是自己动手完成整个作品,但有些学生从网上下载网页模板,填充些内容后就变为了自己的作品,甚至请他人代做。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平时成绩(占50%)+笔试考核成绩(占50%)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按时上下课,按课题要求完成实训内容。笔试考核成绩则考虑到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结束语

在网页设计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兴趣驱动法来进行教学以及分阶段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交互,尤其是学生自我主动学习心理的培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老师进行讨论,而且还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解决方案,使得制作出来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殷贤彪.网页设计与制作在大学课程中的教学探索[J].信息与教学探索,2009,(02).

[2]王艳歌.《网页制作》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电脑学习,2009,(02).

[3]谭慧琳.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独立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教改初探 篇10

關键词:独立学院 分子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61-02分子生物学一方面是在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分子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但是由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背景、自身素质、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而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独立学院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收录取线一般介于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本三学生大部分基础略显薄弱,自控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但是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

1 明确课程目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1.1 明确课程目标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的一门科学[2],涵盖了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发展快的特点。在仅有48个学时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如果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内容泛而不专也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该方案的指导下,确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为围绕中心法则掌握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以及调节控制的分子机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精选教材

近年来,来分子生物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国内外新版教材不断问世,如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本杰明的《基因Ⅷ》译本、沃森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译本等。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适用于研究型大学,通常将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整合在一起,在理论中同时穿插讲解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这使得基础略微薄弱的同学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课程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3]。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郑用琏主编的《基础分子生物学》作为学生用书。该教材系统的阐述了基因的本质及其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所讲内容均为核心基础知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符合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3 优化教学内容

我院分子生物学开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对蛋白质和核酸都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因工程,实际上是将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和技术方法部分,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术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课程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对于前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提前回顾和预习,上课时采用复习和提问的方式,做到温故而知新。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分子生物学内容抽象,单纯语言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知,往往老师以为讲的很透彻,学生却一头雾水,恰当的引入道具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讲解两种拓扑异构酶时可以用细绳比作DNA双链,形象直观的为学生们介绍拓扑异构酶是如何引入或消除超螺旋结构;再比如讲解DNA聚合酶时可以以手掌作为模型,介绍DNA聚合酶的几个部分以及在DNA的合成过程中每一个部分的作用,如何防止错误碱基进入到DNA双链中等等。通过道具的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也是极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该技术通过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通过网络下载或自己制作动画,对分子生物学中抽象的反应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和蛋白质因子的作用,前一种因子的结合又可以招募新的因子,学生很难理清,单纯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上述情况,通过Flash动画演示全过程,将所有酶和蛋白质因子罗列出来,由学生自己选择作用的先后顺序,同时通过语音提示选择的对错。这样不仅使整个合成过程直观形象,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描述性的传播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如果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在课堂上就不会积极思考,感觉课程索然无味,表现出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实际上,大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表现力极强的年龄阶段,只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问题引导式方法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教师在备课阶段将一个知识点用数个问题串联起来,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问题的提出由浅入深,一般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出,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例如,学习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模型时,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深入:生物体内能源物质如果要分解变成能量,需要什么物质的参与?在同时存在葡萄糖和果糖的培养基中,细菌通过什么办法使葡萄糖能够分解而果糖不被分解?分解果糖的相关酶为什么会不表达?在没有葡萄糖的条件下分解果糖的酶为什么又可以表达?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间不断思索,而不会觉得时间漫长,无所事事,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

2.3 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案例讨论教学是指利用典型事例进行讨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案例,提前告知学生,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全面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案例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能够进一步理解、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涵盖范围广泛,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可以从分子生物学中找到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法,非常适合于案例讨论教学法。学生在自行查阅资料、阐述观点的同时,不仅牢牢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也为后期基因工程课程以及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措施的施行,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学生到课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用琏.基础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辉,潘瑶,陈奇.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教改尝试[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7):203-204.

[3]董妍玲,潘学武.民办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研究管理),2010,6.

上一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下一篇:包装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