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6-19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精选十篇)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一、对校园行为文化的理解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是学校管理、学校风气 (校风、教风、学风) 的动态体现, 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折射。它是校园文化在学生包括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校园行为文化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在教学管理与学习锻炼中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行为文化强调“人”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 是所有文化的总折射。它是师生员工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规模和文化品位, 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

二、对几种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初探

1. 学生乱扔饮料盒的行为

我校饭堂对学生实行配餐, 出售牛奶、水和饮料, 因天热以及饭堂的饮料价钱比外面便宜的缘故, 73.58%的学生选择在学校里买, 学生平均每天在学校购买牛奶的数量大约是:29.25%的学生买1支, 42.45%的学生买2支, 15.57%的学生买3支, 6.13%的学生买4支, 6.6%的学生买5支以上。如果按学生购买最多的买1支和买2支的这两种情况来计算, 买1支的全校大约会产生382个饮料盒, 买2支的全校大约会产生1110个饮料盒, 全校至少会产生1492个饮料盒。

人们常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

校园行为体现着校园文化, 学校除了制订制度、严加管理外, 我们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 当看到地上有饮料盒时, 我们可以自己拾起来, 当你弯下腰的时候, 学生也就明白了你的行为。

2. 学生向教师问好的行为

在学校里师生经常见面, 见面了难免要打招呼, 这是一种礼貌, 更是一种文化。调查显示, 学生见到教师时, 73.15%的学生会经常叫“老师好”, 24.96%的学生会偶尔叫“老师好”, 1.89%从不叫“老师好”。

学生不叫“老师好”的原因, 9.91%的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该教师26.89%的学生觉得是自己本身性格方面的原因, 56.13%的学生是因为叫了之后教师不理睬, 有7.07%的学生为其他原因。

当学生叫“老师好”时, 希望教师怎么做呢?40.83%的学生希望教师回答“你好”等, 48.32%的学生希望老师点头即可, 3.77%的学生认为教师不用理睬, 7.0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叫出其姓名。

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学生叫“老师好”的这种行为, 这是一种小事, 但却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德育状况, 也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的好坏。

3. 学生上厕所的行为

应该说, 上厕所是一件令人开心和心情放松的事。课间的时候, 学生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教室、走廊和厕所, 教室、走廊因为学校制度的约束, 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但, 学生的情绪还是要释放的, 这样厕所就成了学生最常去的地方。而且, 我校的教室与厕所离得很近, 而且厕所外面就是饮水机, 所以, 学生经常有事没事往厕所方向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特级教师吴非老师强调要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 教育专家张文质也强调生命化教育。对学生上厕所这类的所谓“小事”, 我们是不是应该加以重视、理解并改善一下学生上厕所的环境?

有时候, 厕所就成了学生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校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有很多, 远远不只这三种, 而且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作为一名教师,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行为, 研究学生行为后面隐藏的教育秘密, 找出一些适合我们学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最终促进我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提高。

参考文献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让人如沐春风,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设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要立足于学校本身,在借鉴优秀学校建设经验的同时体现农村学校自身的办学风格。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并进而由点及面,辐射到农(乡)村,促进农(乡)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薄弱,给发展农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介绍在农村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即

一、校园文化建设促师资队伍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关键词; 校园文化;农牧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通俗的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目前,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研穵者、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成为关注的焦点,我将从校园文化建设对新疆边远新建学校建设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展开论述。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是边境县,县域内的哈萨克族牧民一直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背景下,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福海县西城区学校是一所刚刚建校三年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源全部来自农牧区,学生中70%是哈萨克学生,如何发展这所新建的学校,从学校刚建立至今,我们认识到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校园文化为引领,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促师资队伍发展。

(1)毋容置疑,师资队伍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一所学校的兴衰,与教师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校园文化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建学校师资重新组合后,学校管理者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文明优良的校风。在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大胆实践,组织教师对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对学生进行分析,制定了一系列附合农牧区教师发展的上课条例,学校主导老师以爱生为先,鼓励为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我们把每一间教室后排安装一个办公桌,让教师进班办公成为常态化,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纪律(日常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步很大,(学生的学习有原来老师“看着”学,到现在学生“自觉”学;课堂纪律 由原来的“自由散漫”,到现在的“聚精会神”;现在上下课进出楼道个个都是轻声慢步,靠右而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2011年中考内高班(考试)成绩中,学(我)校以16名学生成绩上线(的好成绩)名列全地区第一名。(得到了广大农牧民家长的认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新疆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地方,新建学校中民汉合校是大势所趋,我们在工作中,要提高师生团结是第一位的意识。讲政治,讲团结,老师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我们学校开展了“教师结对子活动,民汉共同办公,共同教研”等一系列工作活动。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更能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尊重民汉教师主体地位,所有制度的执行都提交教代会讨论,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让教职工在公平竞争中开展工作。制度文化的形成,使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促进了学校优良校风的形成,逐步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制度文化要规范。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再用真情去感化)。(因此制度文化更要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全、细、严。(更要切入本校的实际,体现人性化。)在制定前要考虑周 全,注重实效,确保公平,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掌 握各项规章制度,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么 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章制度要受什么处罚,符合 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让广大教职工明白今天如果不努力工作,明天可能没工作的道理)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的制度文化环境。

我校在校园建筑 物(户)外墙壁用醒目标语宣传办学思想,如在教学楼前厅书写“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校训;在综合楼大厅书写“文明、和谐、团结、创新。”的校风;“乐教、善教、严谨、探究。”的教风;“乐学、会学、博学、求实。”的学风。学校生活区门前(学生宿舍)张贴温馨提示;运动区墙面张贴永久性标语、体育运动图标;教学楼走廊张贴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教室门前张贴班主任寄语;各个教室根据班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班级布置,展示了学生的才艺,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学校在设计学校大型校训浮雕时(及)在设计教室牌匾(设计)等(方面),都考虑到学校(是)民汉合校这一中心,在设计元素中(既)体现出了民族风情文化,又有(体现了)汉文化的(内涵)在色调在内。校重在学生2010年3月汇编成册。《福海县西城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

(一)、学校要真正创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校本开发上下功夫。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学生全部来自农(牧)村,学生父母(家长)大多是农(牧)民。学校计划强化“以劳树德、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创新”的观念,从思想上经常教育学生必须具有劳动观念,4 并经常在家长会上宣传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每日进行室内、室外的清扫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美德,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执周班制度,执周班负责本周内学校全面工作。这样以来,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每一个人都受双重制约,“习惯不养成,一切等一零”。农村学校的学生勤劳,诚实,但不够自信,只在(要)正确引导,孩子们就能养成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我们开展了适合区情的系列主题班会和教育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1)团结互爱,注重仪表教育;(2)真诚友爱,勤奋学习教育;(3)勤苦俭朴,孝敬父母教育;(4)尊纪守法,严于律已教育。

通过系列活地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新建学校中,我们立足课本和学生实际,注重双基,关注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低起点,多台阶,稳步提升”的策略。(反对拔苗助长、死板硬套和一刀切)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采取“开放式”班级管理模式,这一模 式是针对传统的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的封闭式班级管理而提出来的,即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以往,许多班级开展活动都是在德育处、团队统一要求下开展的,这样并没有凸显出班级特色来,我校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途径,形成个性化班级特色为目的开放式班级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比较全面的养成教育的形成。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用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其中,是对良好德育环境的有意识创造。而当校园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以物质的形式表现、以精神的形态延续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就真正走到了学生面前,走进了学生的心中,德育也就此得以延伸,不断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果把学生比作向日葵,那么,我愿意把学校校风比作阳光和雨露,把人民教师比作园丁,把校园文化环境比作土壤,三方协力方能使向日葵茁壮、向阳。

一、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的精神风貌,有思想政治风气、也有学术文化空气,体现着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氛围、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学校刚刚建立的时候,学校教师团队的教育理想与工作作风为校风订立了基调,随后加入到学校的每一名学生又不断践行和充实,使其成为独特的传统。比如,有些学校由希望工程、社会人士或者校友捐建,通常会在校园建筑中留下印记,感恩精神在校风中占较大比重。有些学校崇尚自然注重环保教育,有些则依靠历史传承书香校园的氛围,或是树立开放创新的理想,都是学校独特的校风。学校不是工厂,尊重个性塑造人格绝不是标准化生产。进行校风建设,就是要认真总结提炼本校的优良传统,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以校歌,校报校刊和校风宣传牌等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应该通过建立校史馆、荣誉室,举办文化节、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优良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二、师德建设

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纠错者和榜样。在政治思想方面,明确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培养人才的重任。育学生以德,为师者必先有德。师德有三,其一,是爱。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教育。既表现为对自然奥秘、人生法则和教育规律执着求索的热情,又表现为对现代社会和人格的坚定信念,并凝聚为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理智而深挚的爱。潜心求索,诲人不倦。师德之二,是智。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专业有长,精益求精,如此才是“学高为师”,才能成为学生知识积累的榜样,养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优良习惯。师德之三,是艺。师艺首先为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无止境,为师者不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但能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同样,为师者不一定懂得所有的知识但应该灵活运用最能为学生接受的方法教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即为学生发展之土壤,思想政治教育为这片土壤注入了丰厚的养料。建设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充分发挥规范和指引、凝聚和激励、陶冶和渗透的作用,使学生在此环境中潜移默化,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调节、感染和控制, 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

(一)规范和指引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校园设计和校园景点布置来树立一个导向,指引学生。如,在校园的整体设计上,平整开阔且方正的校园可以平衡对称的特点来规划建造,隐性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和纪律性;山湖相间或是其他不规则地形的校园建设则更多地强调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民主自由的思想。校园的卫生整洁,同样意义重大。杜绝校园及周边地区“脏、乱、差”现象,办公室、教室、活动室等教育场所,寝室、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都要干净整洁,墙壁和各种宣传橱窗要整洁有序。一方面是为师生提供纯净文明的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更是引导学生走向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人生道路。

(二)凝聚和激励作用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校训,且每一名学生都把校训铭记在心。反映校园精神的校训已成为团结、凝聚学校各方力量、规范调整师生员工行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力量。校训、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等标牌要与环境相协调;体现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术作品等,也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看似平凡但踏实易懂,进而从认同内化为信仰,真正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形成习惯的行动,凝聚人心,持续激励着学生向榜样学习、进步。

(三)陶冶和渗透作用

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使教育持续、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课堂只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场所之一,第二课堂,或者说第一课堂以外的所有校园场所和资源都能陶冶学生心灵。不一定是注重形式的“体育节”、“艺术月”、“科技周”等形式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光是提供自由的场地、时间、规则,就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聆听音乐、锻炼身体、乐于发明创新的习惯,拥有了更多为终身发展有利、为愉悦身心自由的机会,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怀,且具有冶情养性、抚慰心灵的作用。

四、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校园文化的传导和反馈,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饱含思想内涵。使二者充分结合,相互促进,其教育的能量就大大增强。这样的教育,以生命为原点刻画学生发展的轨迹,不仅有明日的幸福期待,也拥有着今天的幸福体验。教育的关怀将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他们都能展现生命的丰富性和主动性,都有属于个体生命的发展空间,抬着头,以一种阔大和豪放的胸襟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既能成为一名现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又一生拥有健康、充实、丰盈、明亮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黄冬玲: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校园文化塑造[J]。前沿, 2006, (9) 。

[2]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9) 。

[3]易炳秀:从细节看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4) 。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篇5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学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学校园软环境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质量和优良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关系到中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培养。本文拟从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校园文化内涵分析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形态,是校园精神的集中彰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性是文化建设的关键,中学生在校园这个空间场所内进行的文化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构成了中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总体精神风貌的反映和体现,是校园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校园文化是中学校园环境和精神风貌的总体呈现,由校风、学风、班风等校园风气,学校建筑设施等校园硬环境所体现的文化内蕴,校园及班级富有文化内涵的布置等多方面因素组成,可谓是校园处处皆文化。

综观校园大环境,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校园精神的总体现和灵魂。校园文化不是单一建筑或布局的体现,而是包括校园各层面的统一文化内蕴。整体性的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但又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机械相加。整体性文化内涵寓于部分之中,是部分所展现的精神的灵魂和总体性特征。校园文化的整体内蕴是学校精神风貌的文化支撑,是校园精神的总体现。

第二,具体性。与整体性相对,校园文化在微观表现层面就是具体的建筑及校园、班级等校园各处所体现的文化层面的精神表现。校园文化作为整体性的文化呈现,需要各种具体校园载体的支撑。例如班级作为校园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就成为中学生直接参与和建设的活动场所,是中学生发挥自身力量和潜能的舞台。班级的文化建设状况是中学生自身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其建设状况不仅反映出中学生自身素质,而且文化建设反过来也影响中学生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

第三,可塑造性强。校园文化的多种形式决定了其可塑造性较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建设,校园文化较强的可塑性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从细处着手,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展现校园风采、体现校园精神的可塑之地;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可塑性,这就需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每个校园每个角落的文化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引导

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反过来还可以激励中学生奋发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优秀的文化是培养学生的无声教材,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和陶冶情操的功能,用文化的感染力培养中学生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中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优秀的校园文化在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精神引导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和激情,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步提升,为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精神动力,为新时期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培养

优秀的校园文化包含着对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师生和谐关系的培养和塑造不仅是优秀校园文化的题中之意,并且还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促进中学生自身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师生平等互爱的和谐关系。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必将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培养高尚师德,坚持师德的核心在于爱生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教师育人功效的发挥,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在教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素质,尤其是高尚品德的培养。优秀的校园文化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的凝结和积淀,是校园总体精神风貌的显现。文化是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校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校园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为校园风气的积极健康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引导,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形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中学在存在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对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学生课外活动重视不够,或者虽然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没有步入正轨,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活动没有形成相应的培养机制,缺乏专门化的指导和教育,这使得课外活动时间在中学生的闲暇时间中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功能发挥的程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中学面临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教师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都投入到了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时单纯强调学生的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文化活动呈现出自发的发展态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1、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同学,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关系,发挥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借鉴的积极作用,以文化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使中学生的在校闲暇时间成为培养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时间。同时,以积极健康的课外活动带动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身全面的综合素质。

2、教师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建设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文化;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的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他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中学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意识又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或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炼,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竞技体育对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中学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大学生真正地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中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初探 篇7

●明确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 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剧烈, 价值取向更多元化, 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 陶冶情操, 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中, 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 校园传统文化将会与在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 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 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 从而形成网络时代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 已将其特殊性融入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 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师生的认同, 汇入校园主流文化之中。要利用网络以其相应的网络文化, 将其发展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加强学校网络德育教育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我们的国家急需加强网络管理, 成立网控中心, 根据现实需要对现有网络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并结合网络这一特殊的德育阵地制定有关网络法律、法规, 采取强制性手段共同打击网络犯罪;中学学校更应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在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网风”、“网德”教育。充分抓住中学生的世界观, 价值观形成的时机, 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分沉迷于网络文化就等于没文化”, 中学生上网决不能放任自流。因此, 我们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程, 让中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 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利用网络来帮助自己的学习等问题。同时, 在我国现行的网络教育模式中, 不能够只重视网络技术教育, 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加强校园网络软件设施建设

硬件性能的好坏, 配置合理与否是校园网发挥效益的基础。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是校园网发挥效益的关键。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说硬件对于校园网来说, 就好比是人的躯体, 而软件就好比是人的智慧, 有了强健的身体, 但没有了智慧, 同样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校园网络软件主要从网络安全和校园网络资源这两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 要使用网络软件来净化网络环境, 杜绝绝大多数的病毒入侵, 能够自动关闭一些非法的网站。另一方面, 要建设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 走引进与建设相结合的路, 联合多方面的力量, 共同建设资源。资源建设中还应该考虑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 与师生的需求相适应, 使建好的资源库发挥充分的作用。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 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而现在却有很多学生很少上校园网,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校园网没有特色, 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现实, 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事实, 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校园网站的潜力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让学生上网时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校园网上, 既能减少学生浏览不良网站而产生的隐患, 也利于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 逐步在校园网上开辟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栏目, 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通过网站建设, 逐步构建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 通过参与和互动澄净莘莘学子的心灵。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 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 主动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要凭借这支工作队伍, 努力实践并着力打造“绿色网络校园”, 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 要通过网络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加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 增加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促使他们健康上网。最后就是要加强中学生上网的指引和教育。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8

现今, 走进农村中学, 可以看到一些学生随地乱丢垃圾;举止粗俗, 出口骂人, 污言秽语;四壁涂鸦无顾忌;任意践踏草坪、采摘花草;大声喧哗、哗众取宠;男生染发长发;奇装异服, 追求个性;诚信差, 人情薄……农村中学学生存在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究其原因, 主要有: (1) 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缺乏, 致使校园文化贫乏。有些民办中学处于缺编状态, 为应付课堂上课“正常”, 代课、改学科教师就应运而生, 因此, 不可能从高文化、高素质等方面去要求师资, 那么“以己昏昏”的教师又怎么能令学生“昭昭”呢?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更不必说了。 (2) 农村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效益评价, 多以有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学校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驱使着学校重课本知识传授, 轻素质教育, 或是少培养做人道理。 (3) 农村中学学生生活的大环境多是闭塞、不开放的, 家庭又没有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者,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不断递增, 家庭的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和社会大环境影响, 多种媒体误导, 使得精神文化本来就贫乏的农村中学生, 就更会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讲攀比”、“显摆”, 以此来张扬自己的“优势”。

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于不定型期, 我们并不能指望一次英模报告会、一次讲座、一场电影就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就能把他们塑造得尽善尽美, 而是要立体地、全方位地、反复地运用校园文化形式和文化手段, 对他们进行感染、陶冶、磨炼, 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 及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张贴激励人的标语, 如:

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 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 收获一个命运。

求学, 不时冷时热, 要持之以恒;言行, 不浮躁轻妄, 要稳重踏实;律己, 不放纵苟且, 要防微杜渐;待人, 不狭隘争斗, 要豁达利他。

没有大到不可实现的理想, 也没有小到不可设定的目标。

鸟要飞翔, 有天生的翅膀;人要飞翔, 有自己的思想。

这些学生任何时候都能看到, 时刻提醒学生要博闻强记, 奋斗不息。可由值日生在黑板边角写上名言警句, 如:“傲雪欺霜赛严寒, 乘风破浪争上游”、“实力筑才情, 创新显机智”、“巍然蜀道勇者平, 学海无涯智者胜”等。这些名言警句, 既可挖掘人文因素, 调动学习积极性, 又可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在教室的后墙壁上, 开辟“班级文化园地”, 设计“班主任寄语”、“时事纵横”、“温馨提示”、“精文荟萃”、“星语心愿”等栏目, 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又可培育人文素养。

二、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是陶冶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少先队活动阵地、广播站、宣传橱窗、板报、班级文化栏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 对学生个体跨时空地、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 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与感染, 引起情感的共鸣, 产生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进而使之自觉形成学校“规范”和“软约束”的效果。平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校为提醒学生爱护自然环境而题写的警示语, 使得同学们去仔细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用心去体会花、草、树木、建筑、雕塑等, 用心灵与历史对话, 感悟生命, 就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对生命、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从而努力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他们心中积淀浓厚的人文素养。事实上, 我们不难感受到在一个具有优雅文化的校园里, 言谈举止的粗俗无疑会受到约束, 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会有所收敛。实行“文明班集体”评选活动, 并发放“星级班级”标志, 挂在教室外面;实行班级量化考核, 落实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月汇总, 掀起全校性比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竞赛高潮, 极大促进了校园文明行为。

三、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理应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为其弘道扬义, 从中汲取丰厚的养料。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 汲取文化养料。如开展每周的升国旗制度, 进行各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弘扬传统美德”主题班队会活动;开展“古诗文吟诵”, 讲中华美德故事活动;开展“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一句格言”征文活动;爱母亲, 感恩教育;组织学生搜集当地文化名胜、历史名人, 从中感受家乡的文化氛围。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四、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 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 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为此, 我们要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 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外人文活动, 丰富第二课堂, 通过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活动来交流、巩固和检验人文素质训练的效果, 以此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校园文化中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使学生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且能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包括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书画展览、球类、棋类、田径比赛等活动。每年可举行“一二·九越野跑”、“元旦联欢会”、“爬山远足”、“读书汇报会”、“国庆文艺汇演”等活动巩固成果。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等公益性活动, 做“环保小卫士”, 上街清除“牛皮癣”, 扫大街;建立长效的环保机制, 有专人负责校园文明用语, 清洁卫生的监督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说脏话、乱丢乱扔的同学进行集中教育, 用正面典型做引导,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泡菜理论告诉我们:用卤汁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卤汁的味道, 同理, 学校育人的氛围与环境自然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涉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在社会上的声望, 涉及全体学生的素质、精神风貌等诸种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大力重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用心去建设农村中学校园文化, 力争以文兴校, 以文培德, 以文养性, 在校园文化的摇篮里, 丰厚历史的沉淀, 创造纷繁的未来。

摘要: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支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室、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的两大空间。本文从利用教室空间营造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传承传统精神汲取文化养料、开展人文活动巩固训练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校园文化,人文素质,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关世民.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江对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6, (8) .

[3]汤立国.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普教版) , 2006, (5) .

[4]邹祝南.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艺术, 2011, (3) .

中学校园网建设方案 篇9

一、学校概况及建设规模

笔者的母校是一所县级重点中学,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三座,学生餐厅、行政办公楼、体育馆各一座,实验楼两座。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13个现代化的实验室,3个多功能计算机教室,每一个多功能计算机教室内配备了80台计算机。学校现有3栋学生公寓,每栋公寓共6层,203个房间,每个房间8个床位。其中图书馆和教师办公室按学科分布在行政楼内,学校为每位教职工配备一台计算机。

校园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逐步细化分步实施。鉴于目前的学习、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和建设经费及利用率的考虑,并非学校全部的楼宇设施都必须架设网络。本次规划校园网的出□干线使用千兆连接分别连接至CERNET和Internet,目前IP地址按照上网计算机所在位置采取静态分配。校区内部采用100Mbps/1000Mbps光纤交换网络实现高速互联,光缆连接全校大部分主干信息点,初步规划是在行政楼(单人办公室每间一个信息点,集体办公室至少四个适具体情况而定),三栋教学楼(每间教室两个信息点),两栋实验楼(每间实验室两个信息点)架设网络,但要为日后三栋宿舍楼、餐厅和体育馆的网络铺设留有接口。目前餐厅和体育馆可以先只提供闭路电视,待日后完善计算机网络的架设。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面对信息化浪潮,国家教育部已在2000年10月明确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和完善,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也不再是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新型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学校能利用校园网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可共享的、方便存取的信息资源。因此,校园网的建设是一项既反映国家先进教育精神的一项举措,又是全校师生发展提高的一个平台,而且一个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繁荣。

目前,全校师生正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省级的示范性高中,学生成绩作为一项评估因素已不是障碍,硬件建设也基本满足要求。而要实现学校升级,不仅要发挥学校特色,还要积极学习其他高级中学的先进经验并且要扩大自己的影响,校园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力的平台。并且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里,校园网的建设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为校园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因此,我们更应该一鼓作气,加大力度进行校园网的建设。

三、总体设计规划

总体设计是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程蓝图,是搞好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需要从对象需求分析入手进行一系列的建设计划并最终付诸实践。

(一)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学校本身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根据学校管理和教学的要求以及立足于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这一目标,再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国家对中小学应提供服务方面的一些要求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需求,确定校园网应提供以下基本服务:

(1)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学校自身资源还可以是外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其他一些相关资源。

(2)实现图书文献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克服以往图书馆作用发挥不到位的情况。

(3)实现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透明化和快捷化。

(4)能够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5)可以依托校园网、广域网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

(6)能够创建学校网站,使之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

(7)要为广大师生提供宽松、开放、易用的网络环境。比如:进行心理辅导、考试心得交流等。

(二)网络的服务类型

根据以上功能需求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网络除具有WWW、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E-mail)、News、BBS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视频点播(VOD)、办公自动化、网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功能和远程教学功能。

(三)网络拓朴结构

网络拓朴结构是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该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

(四)校园网建设技术设计原则

校园网建设技术设计的原则包含了整体的设计原则和分别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及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环节:网络集成方案设计和信息系统集成。其中信息系统集成是目的,网络集成是手段。网络集成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构化布线与设备选择、网络技术及设备选型。

1. 校园网建设的整体原则

其一,系统性。校园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校园网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的规划、设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网络的使用、扩充等均以系统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以体现其整体最优性。

其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所选用的网络设备采用成熟的技术,在保证成熟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所采用的标准要统一并支持目前业界最新的网络协议,网络标准应符合国际标准。

其三,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建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与外界信息的沟通。

其四,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所选用的网络设备具有高扩展性,使得用户数量的扩展应对网络影响很小。比如:中心交换机应是插槽式的,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交换机应有足够的插槽。

其五,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管理、维护方便。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2. 网络技术选型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以简单的以太网技术为基础,可为网络主干提供lGb/s的带宽,并且它利用自然的方法来升级现有的以太网、工作站、管理工具和管理人员的技能,故方法简单而且成本效益高。千兆位以太网与其他速度相当的高速网络技术相比,价格低并且设计灵活,故建议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

千兆位以太网使用的传输介质有光纤、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或同轴电缆。目前,千兆以太网支持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和同轴电缆。为了保证网络的运行速度,要实现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

为避免物理网络的束缚引起的网络堵塞,便于管理和节约开支,要根据需要将划分相应的逻辑子网,也即vlan,以便网络中的站点可灵活地加入到不同的逻辑子网中。

3. 结构化布线

校园网为园区网,楼群间子系统采用光缆连接,可提供千兆位的带宽,有充分的扩展余地。垂直子系统则位于高层建筑物的竖井内,可采用多模光缆或大对数双绞线。把管理区子系统并入设备间子系统,集中管理。楼内布线包括水平布线和主干布线。水平系统采用超五类双绞线,采用暗装墙内的方式。

在技术标准方面,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性能要符合国内、国际标准和相应规范,并满足各个系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能满足校园内网络应用的实际需求同时又与国际互联网等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布线系统应采用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名牌布线产品,技术上要领先,同时要经过国内、国际广泛和较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在考虑到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以目前的实际应用出发,以需求与应用为主,做到其性价比高和实用性强。

4. 校园网设备选型

硬件是架构校园网的基础硬件产品要选择兼容性好、扩展性强的设备,并且考虑综合设备的性能价格等因素,而且其设备厂家必须能够提供良好的售前及售后服务。鉴于学校刚刚完成校区建设,因此,在校园网建设时要选择“好用、够用、适用”的网络技术,建议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国产品牌来实现。

交换机设备的选择。选择可信的技术指标像交换容量(Gbps)、背板带宽(Gbps)、处理能力(Mpps)、吞吐量(Mpps)等众多技术指标,紧紧抓住“满设置时的吞吐量”这个指标。采用分布式的产品模块以满足校园网运行的音频、视频及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的需求。确保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另外要考虑冗余能力、散热方式等。最后要确保功能齐全并且易于管理。建议选用Cisco的园区交换机6509,3550和华为的汇聚交换机6506以及2403来实现。

路由器设备的选择。路由器产品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成为实现各种网络内外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是路由器技术的领导者,在因特网上流动的数据大多都会通过Cisco的设备,其中绝大多数是Cisco的路由器。推荐使用Cisco 1600系列路由器,它是Cisco公司为中小型网络接入Internet而量身定做的,是中小企业和校园网的理想选择。

服务器的选择。因为要利用校园网传输和存储大量的视音频信息以及数据库的管理等,所以服务器系统CPU要选择处理能力强、I/O处理能力强、系统稳定高,一般采用4路及4路以上的服务器系统,由于数据库系统的高稳定性要求,一般要求使用冗余电源,最好是以N+1冗余电源来实现。中学服务器绝对拥有量不高,可采用塔式服务器,其相对比较容易放置。还要求服务器与机柜系统相搭配以易于管理,硬盘与电源多采用热插拔,以便在出现故障时迅速更换。

传输介质的选择。在中心交换机到各子网的传输介质选择方面,应以应用需求为主,适当考虑成本。由于校园网分布范围较广,在中心交换机到二级交换机之间,线缆以多模光纤为主;如果距离超过多模光纤的极限,需要采用单模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防火墙。校园网存在内网带宽大、出□带宽小的特点,网络健康状态差的首要表现就体现在出□网关设备性能不足、带宽利用不合理上。传统的防火墙、路由器等产品只能是对内网的流量尽力而为的转发,超出的流量只能丢弃,这样既没有改善网络的健康状况,也没有保障内网大多数用户的利益。

防火墙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可使得接入多条宽带线路并用并且互为备份;产品支持策略路由,可以指定学校内的部分客户端只能访问教育网线路,而其他客户端可以按最优路径访问;要优先保证关键应用的带宽并且针对每个IP进行详细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建议使用天网流控防火墙,它通过特有的ABTQ技术,公平合理分配学校的出□带宽,在公平的条件下尽量让学校查询学习资料拥有更多的可用带宽资源。

5. 供电设备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UPS电源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电力部门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UPS电源不同于一般的稳压电源或电源调节器,它是专为保障计算机及其外设正常工作的保护性电源。一般UPS电源是由充电器、逆变器、静态开关、蓄电池、控制器组成。校园网络主服务器(如域名服务器、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和其它主干网络连接设备,因此需要后备时间较长的UPS保证供电。选择设备参数如下:UPS功率为:40KVA,延时3小时;UPS通过Web方式实现远程监视;UPS通过软件实现网络管理功能;后备电池使用大力神、松夏两个任一品牌;主机使用APC。

6. 信息系统集成

是指利用网络体系控制信息的有序流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有效地形成、整理、使用各类信息,分成内部信息建设、外部信息建设。内部信息是指封闭在校园内部的各类信息资源,对内部信息的建设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校园内部主页、内部电子邮件、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系统、校园IC卡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服务系统等;外部信息是指与校园外部相互交流的信息,对于外部信息的建设包括外部主页、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等。

四、网络软件及应用管理

(一)安装网络系统软件及管理和基本应用软件

网络布线完成之后还只是“裸网”,需要安装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后方可利用。

(1)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软件选用Windows2000、LINUX、NETWARE系统。

(2)网络管理系统。本网络中,网络中心采用网管软件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全方位动态在线监视与管理,网管人员在网络中心就可了解整个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进行整个系统的管理。

(3)数据库系统软件。要求数据库软件能与Web服务器做到良好的集成,支持多媒体,支持多种平台,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扩展性;系统运行稳定,有良好的容错能力。

(4)应用软件。在暂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的情况下,为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宜选用国产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和VOD视频点播系统(服务)。

(二)网络应用的管理

(1)确定IP。

(2)子网划分。可根据服务要求采用vlan进行子网划分,比如:分为办公、教学、科研、后勤、图书馆、宿舍等;并指定1P。

(3)通信协议选择(用TCP/IP)。

(4)进行安全管理。主要有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尤其为后者的安全控制。

(5)其他。随着校园网的投入设用,在其应用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要求承办方免费提供一年的技术指导及系统的维护。

五、网络维护管理

校园网的建设,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必须强化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行按章治校、依规办事。

(l)硬件维护管理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场地的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电子讲台、计算机的管理操作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等。

(2)软件维护管理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培训推广应用制度,软件的购买、收集、操作制度,光盘、音像制品、素材库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

此外,还建议学校拟订出一套确实可行的校园网管理机制,防止校园网被破坏,建立设备的使用和保管制度、网络安全制度,以确保校园网运行畅通无阻。并且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管理方案,必须充分发动全校的教师,实行全员管理,人人定岗,明确职责,有奖有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六、校园网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

校园网建设的内容很多,除了主干网络的建设以外,还包括许多应用项目。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其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内部信息资源建设、外部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站建设、资源信息库建设。待网络建设完成之后和学科教师、专家和技术人员商榷之后再定。

校园网的建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教学制度、学校管理等将带来巨大变化。但是,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并非易事,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抓好人员培训工作。要积极更新观念,学校要动员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探索使用计算机的技术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要给学生进行培训,同样包含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和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高效学习的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利军,余鹏飞.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方案.中国电化教育,2004,(03).

[2]王永明,肖红.北京九中校园网建设方案概述[J].教育信息化, 2003,(01).

[3]李娜.某高校校园网建设方案的研究教育论坛.电脑技术与知识, 2006,(04).

[4]洪明军,孙艾林.某中学校园网建设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03, (06).

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中学,校园文化,多元文化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下的一个子系统, 是由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的发展和更新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现今世界变得更加开放, 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全球化影响的加深, 多元文化持续不断涌入中国社会, 甚至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 深刻影响到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中学生, 因此成为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考量的因素。

一、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 校园文化可以通过环境、观念、制度、心里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和管理进行约束和调试, 用有形的规章制度转变师生的错误行为, 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习惯, 实现对师生思维观念及心理素质的隐形塑造。其次, 校园文化吸收社会先进文化, 提升自身文化层次, 并通过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规范师生的行为举止、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发个体的潜能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最后, 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召力和内聚力, 这种共同的目标追求把师生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家为了学校的光荣发展更会努力奋斗, 并通过它的辐射功能对社会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元文化涌入, 加之实用主义的影响, 大多数中学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校方往往只顾抓学生的升学率, 对塑造学生品行起重大影响的校园文化则嗤之以鼻, 校园文化有规模有秩序的建设很少被管理者提到日程安排上来。另外, 由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理解不深刻, 看似紧跟多元文化步伐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开展时往往只停留在物质层面, 认为建造别致的校园景观或者觉得举办几场唱歌、跳舞、诗歌朗诵比赛就称得上是对校园文化的构建, 这种概念理解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上的阻碍。最后, 创建校园文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在创建和开展校园活动中, 学校应形成自己的核心精神,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学校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魅力, 追求目标和行为模式千篇一律, 影响力不持久, 无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长久有益的影响。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色。整体布局上, 要做到一草一木一物一景皆不虚设。比如在校园外部绿化带上, 可以借鉴各大植物园的做法, 在各类植物旁挂上吸引学生眼球的标签, 标明相应植被的名称、种类、分布地点和诗词典故等, 同时还要以标语的形式提醒学生不破坏校园植被, 并由点及面, 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校园教学楼的内外墙壁, 也要发挥其教育宣传功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 在教室里, 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教育实践经验, 教学楼的内外墙壁要有专人负责, 定期更新, 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 力求内容多元化。此外, 还可展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成果, 甚至是校领导的挥毫泼墨之作。这既丰富了校园墙壁的内容, 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体现了紧密团结的校园精神。

(二) 多元文化背景下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 应明确制度在形成和实施中应遵循的价值取向。近年来, “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理念, 然而实践表明, 好的校园制度应以全体师生为本:既要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 又要促进教师的发展, 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其次, 在校园制度形成过程中, 应充分吸收师生的意见, 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管理透明度, 促进相互信任, 更能使制度的执行具有群众基础,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最后, 校园制度文化形成后仍须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 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精华之处, 用发展创新的手段不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三) 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可以渗透在校风校训、人际关系、办学特色等诸多组成方面之中。首先,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要承认当今学生团体的多元性会直接导致校园风气多样性的客观事实, 对不良风气当然要坚决抵制, 但对新思维要积极引导, 创造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因此, 校训、校歌、校徽、校服在设计上不要停留在追求美感的层面上, 更主要的是能传承学校的精神文化,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形成良好品质。第二, 在人际关系上, 要注意处理好多方面关系: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师群体的关系、教师与校领导的关系及校方与家长的关系, 并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体现办学宗旨、教育理念的一贯精神。第三, 在办学特色上, 要避免一个误区, 即虽然鲜明的特色是学校精神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凡事过犹不及, 有的学校过于注重特色, 反而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 教育更应保罗万象, 而特色是为了彰显与其他学校的不同理念, 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教育特色也不只是几句口号和教育模式, 而是一整套教育思想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锦川.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8, (3) .

[2]王迎迎.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8) .

[3]苏国勋, 张旅平, 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上一篇:觅食下一篇:艺术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