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

2024-07-29

公民科学素质(精选十篇)

公民科学素质 篇1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 当人们没有科学能力去分辨“谣言”的时候, 它们就可能成为“洪水猛兽”。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我们期待经过努力, 国人具备分辨谣言的科学素养、质疑谣言的科学能力、挑战谣言的科学精神, 如此这般, 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才没有市场, 伪道士李一的行骗才能收敛, 方舟子的打假之路才不会略显孤单;如此这般, 有“科学的中国人”做为土壤, 创新型国家的实现才有根基。

一个让人忧虑的调查结果

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 即使我们能够实现“上天入地”, 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

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2010年11月26日, 中国科协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调查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 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中, 不同年龄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表现为随年龄段增加而降级的趋势。

中国人不相信迷信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对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 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何薇说, “历次调查都显示, 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 而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此外, 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

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 有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而在欧盟, 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75%。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 77%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 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政府应该支持”。

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 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

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 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 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 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 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 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 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 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科学的中国人”

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我们任重道远。

越是发展中国家, 越容易对科学寄予厚望。为什么发达国家比我们先进呢?很多人把结论简单归为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 因此指望科学技术改变当下的生活。可以说, 正因为落后, 所以兴趣程度和期望程度才会更高, 这两个现象本身并不矛盾。

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有两个关键词——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美国, 练习题同样也很多, 但却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体悟学习材料,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反观我国的习题, 很多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孩子的想象力不该被“标准答案”绑架, “标准”的解释权也不该被垄断。所以, 我们的教育还应在“去标准化”方面多下功夫, 大力改革, 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就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理解、把握、评价和选择事物的某种习惯性思维框架、手段和途径, 主要包括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形式和方法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实践结果。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并有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复杂系统科学的诞生, 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科学观念, 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七问 篇2

1、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摘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2、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SL)的作用是什么?

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用公民科学素质指标来衡量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式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简称CSL,是反映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由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三部分构成。

3、CSL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CSL数据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的。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我国和欧、美等科技先行国家与地区,以及印度、巴西等国家普遍采用的测度、分析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国共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历次调查均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范围涉及中国大陆(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18-69岁的公民(不含现役军人)。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

“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部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指标,用于测算CSL值。

“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两部分是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指标,目前未参与CSL值得测算。

4、CSL值是如何测算出来的?

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是指达到“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判定标准的公民。具体地说,是指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CSL值)是指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数量(CSL)占总体数量(AC)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5、我国CSL发展状况如何?

从2001年到2010年的非十年间,我国CSL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CSL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和地区的CSL发展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CSL水平仍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我国各地CSL发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有8个省份的CSL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有5个省份的CSL相当于全国水平;有19个省份的CSL低于全国水平,其中7个省份的CSL仍然低于2005年全国水平。

6、我国CSL“十二五”发展目标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CSL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到2020年,“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7、“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重点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

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五大基础工程:

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应取得共识 篇3

此外,批评者还认为,《基准》把争议性的内容作为科学素质的基准也是不适宜的,如要求公众“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

出现争议在于,《基准》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制定的。关于科学素质,中国现在认定的也是制定《基准》时引用的定义,即对科学素质的描述性定义: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的定义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共识也存在差异。科学素质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提出,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后来美国国际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米勒和美国学者肖瓦尔特两者的描述有了某些差异。

米勒提出了科学素质的3个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肖瓦尔特认为科学素质是,明白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与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

按照米勒的定义,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样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划入科学素质的范围内有些不妥,但是,按照肖瓦尔特的定义,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类哲学内容归入科学素质也勉勉强强,因为简单地说,哲学也就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不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写进《基准》,那么中国现代和当代哲学以及西方国家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否也应当写入?

显然,《基准》的内容现在还无法取得共识,但是现在有人批评《基准》,同样是一种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即批评精神,勇于质疑。

因此,关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以扩大共识。

论科学技术普及与公民素质教育 篇4

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出台

现代社会中, 公民素质既包括人的知识水平, 也包括人的技能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等等。探讨公民素质就是要探讨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以什么样的品性、道德观来约束自己, 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观念和能力来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1]。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已经意识到公民素质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作用。科学素质已经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公民在科学素养上差距还很大, 发展也不平衡。综合国力竞争时代, 公民科学素质是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之一。当前, 公民科学素质低下,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改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全面提升公民素质, 2006年, 中国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上,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指出, 中国要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必须靠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靠人民生活富裕幸福, 还要靠国民素质……[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国家、政府行为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 从而促进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二、当前中国科学技术普及的使命

鉴于目前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基础薄弱, 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 未来十年间, 中国科普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普态度, 树立科学精神, 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普及, 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一) 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普态度, 树立科学精神

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良好的公民素质, 特别是良好的科学素质是现代科技研发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公民是科学技术创造的主体, 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与否, 因此, 公民的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 中国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使得伪科学甚至封建迷信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反, 一少部分具有相当水平的知识分子甚至科学技术人员却成为伪科学、甚至邪教的俘虏。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不久, 网络上开始盛传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 中国随之掀起了一股“抢盐”风潮。近年来, 这种“天灾过后尽谣言”的现象并非个案。由此可见, 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自动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仅仅靠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早在九十多年前,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就已经提出“科学”的口号。从那时起, “科学”就不仅仅是要开展自然科学研究, 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 树立科学真理的权威。如今,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我们要树立科学精神, 反对一切迷信, 但不是怀疑一切, 也不是盲目蛮干, 而是要树立一种科学、求真的态度, 一种脚踏实地的人生观。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学精神的树立不仅能够改善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还可以促进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转变, 进而升华其审美境界和意志品质。既然公众素质绝对不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 也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自动提高, 那么科学素质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学习、宣传、教育、灌输等途径来培养。

(二) 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普及, 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当今世界, 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 而科技实力竞争的基础是教育。过去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各类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情况差别非常明显, 主要表现为人均受正规教育年限低、正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大、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成熟、提供的终身教育机会少等特点[3]。国内外科普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国科普的瓶颈难题, 有效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精神的宣传与普及, 依靠系统的有步骤的教育宣传来实现。一般而言, 提到“科普”, 很多人会联想到从粒子到宇宙的未知世界。不可否认, 奇妙的微观世界和浩瀚的外空间的确是科普的一部分, 然而, 充满专业术语的科普知识是无法为广大普通公众所吸收的。科学普及只有将专业化知识转化为面向普通公众的通俗化知识, 才能够真正回归社会, 服务社会。考虑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 既然“少量的基本的科学见闻就可能意味着健康和疾病、生和死的不同结果”。那么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要切实打压伪科学的生存空间, 真正提高科普的实效性, 就必须让科学走下圣坛, 不然的话, 鼓吹只吃绿豆、茄子就能治病的伪科学还是能够招摇撞骗、大行其道。

三、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

鉴于愚昧迷信、伪科学泛滥等诸多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 故而当代中国的科普征途任重道远。着眼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长效, 中国相关部门应注重于全力发展群众文化, 并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

(一) 全力发展群众文化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换句话说, 加强文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 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情况, 更触及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 文化的传播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但不论哪一种都是以人民群众为媒介, 都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变迁。在城市化进程呈加速进行时的社会中,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强调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 以自娱自教为主导, 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作为一种公共文化, 它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于任何环境或形式, 因而符合当前中国推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需求。

当前, 中国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信息。它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会根据媒介的特点结合广大群众的实际需要或爱好选择、组织相关信息。广大群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宣传渠道, 从而增强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但受经济条件等的限制, 目前大众媒体在科技知识、科学精神传播方面的节目、作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信息量不大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鉴于大众科学文化的普及, 树立科学精神的目标要求, 相关部门不仅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 还要做好文化传播的监察力度, 不给伪科学以可趁之机。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针对服务于公众的科普场馆和设施缺乏的现状, 适当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 除了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外, 还要丰富边远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有效推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 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

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改革开放以来, 举国上下都意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但是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却差强人意,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尤其明显。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必须在重点人群中加大普及宣传力度。经验告诉我们, 培养、引进少数杰出人才不难, 但要普遍提高十几亿国民的素质则不是一件易事。有专家表示, “ (科普) 必须瞄准要害问题, 调动现有的力量集中应对。”[4]邓小平同志讲过:“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然而, 传统的科普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很多人简单的认为, 科普就是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广大民众单向操作, 忽略了公众对于科普知识的主动参与乃至信息反馈。

考虑到中国公众的知识水平的不平衡的现实, 结合当前科技普及的宏观目标, 当前阶段, 中国科普事业的核心还是要放在加强重点人群的普及宣传力度, 不能简单的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只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取特点鲜明、有针对性的普及与提高, 才能够真正起到传播高新知识、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公民素质的终极目标。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关键的途径是正规教育, 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 具有科学精神的主体是广大在校学生。这个群体对待科学的态度决定着未来中国的走向, 故而相关部门更应该注重“校园科普”的成效。此外, 针对不同职业群体制定相应的部门标准, 加大普及宣传力度, 从而促进行业内的科学精神的发展。这种强调区域布局, 实施阶梯教育方案目前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 相关部门还要继续拓宽科普渠道, 对不同深度、层次的群众需求做具体分析, 并根据其各自特点做进一步的调整, 从而不断完善科学普及的方法和路径。

摘要:科技时代, 公民科学素质低下,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科技的进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素质的推动。在这一背景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出台。技术时代, 科学技术普及的使命就是要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普态度, 树立科学精神, 在加大科技创新普及宣传的同时, 提高科普的实效性。着眼于此, 必须全力发展群众文化, 并加强重点人群的科学普及宣传力度。

关键词:科学技术普及,公民素质,科学素质,宣传,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1) .

[2]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EB/OL].新华网, http://view.news.qq.com/a/20070227/000005.htm, 2011-02-26.

[3]任定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解读[J].科普研究, 2006, (1) .

公民科学素质 篇5

县政协委员 谭振林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部分,决定着“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说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日益紧迫的摆在我们面前。

一、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与现代科技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大密切相关。而由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又深刻地影响到公民个人的职业变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提高科学素质成为促进人的现代化,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日本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在既缺乏资源,又缺少能源的情况下,他们紧紧抓住了自己唯一的智力资源。日本在政府推动下实现了“让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本科学书籍”的目标,全民科普读物“蓝背书”将科学与日本国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94年美国发布科学政策报告《为了国家利益的科 学》,提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的“国家目标”。明确提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美国应成为一个科学知识普及的社会”。

英国在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成立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提出“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增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保障整个国家福祉而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联合国1992年提出了2000年以后计划,建设“一个有科技素质公民的世界共同体”,目的是唤起世界各国对全民科技脱盲的支持,推动有关国际合作。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并固化为一种永久的国民科技意识,升华为一种民族追求,从而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打下深厚坚实的根基!

二、公民科学素质落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公民的科学素质十分落后,数以亿计的科盲、半科盲,已经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严重滞后因素。

2010年我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比例,全国平均为3.27%,恩施州为2.75%,巴 东县处于恩施州同等水平。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只相当于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我县目前公民科学素质仅为美国2007年25%的1/9,比日本1991年的3%还低。

对此科普研究所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评论道:“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就是说,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分辩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还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公民科学素质低,直接表现在伪科学、愚昧迷信活动盛行,甚至邪教屡禁不止。这些年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伪科学闹剧荒唐而又可悲:从鼓吹生吃茄子治百病的“养生大师”张吾本的走俏,凭借“空盆变蛇”的杂耍艺人王林“大师”的走红,自诩“神仙”道长李一的蒙混江湖,到法轮功、门徒会、实际神等邪教猖狂。日本发生海啸我国公民抢购食盐,蛊惑世界末日我们也有不少人抢购蜡烛。伪科学事件接二连三,甚至一些高学历人士也被卷入。现实社会出现了一种价值观扭曲现象,人们不崇尚科学家,崇尚明星和富豪,不流行科普读物,流行琼瑶小说。我们身边许多人,宇航员已走出天外,还在迷信玉皇大帝统治天庭的荒谬传说,潜艇早就驶入海底,依然津津乐道龙王的种种神威。

从如此等等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我 们公民科学素质之低令人堪忧,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当前经济发展了,公民科学素质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自动提高。科学素质低下影响的是经济社会进步,破坏的是人民的健康生活。

三、必须大力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工程。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核心素质要求。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或者说扫除“科盲”的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我国2002年颁布了《科普法》,并于2006年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实施,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智力资源基础。

《科学素质纲要》从方针目标、行动措施、基础工程几个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划。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要认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认真落实“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科学素质工程基本方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既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担负起领导和推动的责任,又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

2、全社会协作抓科普工作,形成“大科普”工作格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方式、途径是科学技术教育、传播 与普及。《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公务员、城镇职工和居民五类重点人群,分别由教育、农业、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科普行动。强调学校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学教育,打牢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基础。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科技团体要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担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作用。

3、努力夯实四个基础工程。

一是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各级各类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党校、科普场馆、社区文化机构等都必须配备科技教师,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要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

二是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要推进科普公平普惠,整合集成各类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繁荣科普创作。

三是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要提高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能力,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四是科普基础建设工程。加强科技馆、城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科普场所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我县实施科学素质工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我县实施公民科学素质工程,县委政府纳入了议事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与《科 学素质纲要》确立的目标和省政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必须高瞻远瞩,以打牢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为目标,动真感情用真功夫,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1、强化联动协作机制,要提升科普工作协同作战的效率。现在科学素质工作由县政府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挥,办公室设县科协。科协身为群团组织,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去实施科学素质工作上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必须转变科学素质工作是科协工作的观点,一要强化领导小组职能,组长要形成定期听取成员单位工作汇报的制度,研究并解决相关问题。二要强化科普联系会议制度权威,各成员单位必须把参加和执行科普联系会议决定当成本单位义务和职责。三是成员单位必须配备联络员,并在岗位职责上给以明确,工作绩效纳入考核。

2、搞好科普基础设施和工作网络建设,落实科普公共平台和科普队伍。目前我县是恩施州唯一一个没有科技馆的县,由于缺乏科普公共平台,我县无法享受国家一些科普资源分配,也限制了地方科普资源的组织、整合、和开发,县内公民缺少了享受系统化、规模化公益科普的机会,只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碎片化科普。科技馆是公众接受科技教育的场所,是群众学习了解科技知识的场所,是居民感受科技乐趣的场所,是科普示范县否决条件,应该也必要同教育、文化等场馆一样给予重视。同时全县科普网络包括农村科普 “站栏员”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依靠党委政府推进。

3、加强科协组织建设,发挥科技团体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作用。科协机关作为全县科学素质工作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机构,科协组织也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目前在自身建设上还存在许多与职能职责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作为科学素质工程的办事协调机构缺人办事,导致科普工作往往只能应付交账。其次是科协组织薄弱,县级学会、技术协会、基层科协等科技团体,许多成立不注册,多年不年检,常年不工作。需要科技工作者聚集的部门和乡镇加强科技团体建设,为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公民科学素质 篇6

本次调查对象为山西省18至69岁成年公民,旨在考察山西省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共抽取了2244个样本,涉及到全省11个市的26个县(市、区),224个居(村)委会的2244个被访户。

此次调查还对公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和了解。调查显示,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是86.4%和62.8%。山西省公民对科普设施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公民参观各类科普类场馆的比例依次为: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65.6%),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30.2%),自然博物馆(25%);公共图书馆(58.4%),美术馆或展览馆(29.2%)。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61%)、科普画廊或宣传栏(46.6%)。参观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比例依次为: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33%),工农业生产园区(33.7%),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13.9%)。山西省公民对科学技术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赞成“科学技术既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但是好处多于坏处”的观点比例较之东、中、西部更高。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56%)、科学家(43.7%)、医生(42.3%),排在職业声望的前三位,在最希望子女人事的职业排名上,医生、教师、工程师位于科学技术职业的前三位。无论是对职业声望的认识还是希望子女人事的职业,都体现了公民对科学技术相关职业的尊敬和对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高度认可。(山西科技报刊总社 周君彦 编辑:张素琴)

试论公民素质经济 篇7

一、公民素质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公民素质包含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素、科技素质等内容。有人说,现代公民素质与当前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系不大,因此对此漠不关心,甚至以为不屑。其实,现代公民素质是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守法,诚信”为例,一个地区企业的“诚信”环境已经关系到整个地区企业的生存发展。一两家企业的突飞猛进无法立即带动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但一两家企业的不“诚信”就可能毁掉整个地区企业的形象.可见诚实守信,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爱国,知礼”同样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爱国”是推动着我们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知礼”从小的方面说,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大的方面说,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和谐程度。如果我们都能做到“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那么我们建设“两个适宜”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及早的实现。

2、公民素质经济是指参与经济活动中的“人”,如企业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消费者、个体工商户等,在定的公民素质的基础上,对价格、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活动进行调控,决定价格、产量、收入等,进行适当投资和努力工作等,使经济活动朝着理想的目的发展的一种经济。是继计划、市场经济另一种经济手段,是以经济活动中“人”的素质为主导的经济,通过“人”的素质经济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经济。因为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会给经济带来影响,其影响的好与坏,取决于“人”的素质,经济活动根本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人”是经济活动中“第一生产力”。

例如2008年的猪肉涨价,作为消费者的公民,可通过调节饮食,科学、合理选择饮食,来减少对猪肉的要求,从而一方面可规避因涨价所带来的损失,一方面可对整个猪肉市场需求起到调节作用,而作为养殖户的公民,在一定素质的情况下,自行地增产、不囤积、不抬价等,从而缓和整个猪肉市场的供需矛盾。

例如2008年美国互联网泡沫,源于做假帐、瞒骗投资者;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源于投资者的贪婪、某些公司的不负责任、追求暴利的无限的扩张等,这些都是经济活动中“人”的因素所造成的。

例如企业为了顺应国家总体形势,自主地决策增产、减产、降价、升价、压缩利润、增加员工福利等手段来调节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如果大家都有这种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那其素质经济行为就无形中成为调节经济的另一只手,而且这种经济手段成本低、效果快、持久性强。

例如200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情况,如果房地产开发商能自主地为国家经济形势考虑,面对房地产市场疲软、广大居民购买不起的情况下,自主地压缩自己的利润空间,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从长计议,而不是与消费者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公民,也不能等待房地产商的亏本大甩卖,而是允许房地产商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如此这样,房地产市场情况就会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3、公民素质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归根结底受影响于市场经济中“人”的素质经济行为影响,“人”是主导,是中心,同样,市场也可影响“人”的素质经济行为;政府的经济决策和效果,取决于经济活动中“人”的理解和执行;政府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产生一定素质经济行为来达到政府经济目的。

二、怎样发展公民素质经济

1、提高公民素质。加强素质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人之初,如玉璞。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是决定我们的事业将来命运的大事。现在的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对于中国艰难困苦和人民艰苦创业的感受不深,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社会的激烈变迁在部分青少年中造成荣辱倒错,出现了所谓的“新新人类”。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关系到中国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

2、对参与经济活动中主要“人”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经济知识,能理解国家经济政策,执行好国家经济政策,提高其社会经济主人翁责任心,让他们既是创造财富的能手,又是维护经济稳定的能手;既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产生好的社会效益,使整个行业、地区、国家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当政府和市场失灵时,能主动自我调控。现在社会中,“人”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多,但大多数不在乎,所以在领取工商执照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素质培训和学习,然后才能从事经济活动。

3、“素质经济”进课堂。这是发展素质经济的根本保证。我们总在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通过提高综合国力未实现民族复兴,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和谐社会,说到底这些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素质怎么样,关系到未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环境、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但是谁都不否认他们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民族,因为犹太人具有优秀的“经济素质”。

摘要: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公民素质直接影响人的经济行为,因此,公民素质的提高,不仅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种经济手段,而公民素质经济是另一种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

公民科学素质 篇8

一、公民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引发生态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和经济效益第一的发展观念在国民心中根植下来,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不了解、不重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关联特性,意识不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等,导致非生态行为在国内的诸多行业、领域中频繁发生。土壤污染、空气质量超标、水体严重失衡等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众所周知,人类生存的地球圈是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旦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失去安全,处于风险状态,它将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威胁反应。森林的破坏不仅仅造成鸟类的消失,也使土地和森林财产的价值下降;水域的污染不仅仅造成鱼类的死亡和水质的恶化,也使渔业的价值受损;土壤的污染不仅仅带来农业无法有效持续发展,也使土地的资源价值下降……被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森林、河流等不仅使本身系统的生态安全面临风险,由于土壤、河流、森林等彼此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土壤的污染会因为雨水的冲刷致使污染进入河流,污染的土壤破坏森林的正常生长;污染的河流会破坏周围的土壤环境,破坏森林的生长环境;森林的破坏导致土壤的外部环境恶化,破坏河流的孕育环境,致使河流干枯,土壤沙化。人们不重视生态安全的关联性,不关注生态安全的互构性,缺乏对森林、河流、土壤的生态安全意识的认知,结果将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二、公民生态责任意识淡漠,引发生态风险社会

公民生态责任意识意味着人对自然的道德意识,意味着人对自然进行索取与补偿的关怀,意味着对自我和对他人以及自然的高度负责。但现实生产、生活中,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还是淡漠的。从污染的海洋、河流中打捞的鱼不仅威胁吃它的人,而且也威胁所有依赖打渔为生的人;从被污染的土地上收获粮食不仅威胁吃它的人,而且也威胁所有以农业为生的人。打捞被污染的鱼给人吃它仅是为了自己获利而不考虑吃了污染鱼的人的生命和健康,污染河流的人只为自己获利而不考虑被污染的水给打捞鱼的人带来的损失,而污染河流的人有可能去吃被自己污染了的鱼,吃了被污染鱼的人可能去污染河流。在这个污染链条中,每个人都是立足在本我利益的立场上,仅考虑自己的所需和获利而不念及他人、不关心环境,结果造成环境越来越糟糕,人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差,“毒物和污染与工业世界的自然基础和基本生活过程纠缠在一起。”[1]生态责任意识淡漠导致生态风险的存在,社会中到处充满着生态破坏的各种不同现象与后果,公民处在自己编织的生态风险社会网络中。

三、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尽管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并采取一些措施治理环境,但是公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不足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还是很严重的。根据国家委员会对我国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的问卷调查表明,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这与旅游者生态意识不高有直接关系;59%的自然保护区用汽车接送游客,这是产生噪音和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2];现实社会中,一些公民只知道从自然界索取不懂得补偿;只会任意破坏环境而不保护环境;只关心自己的方便好处而不考虑对他人和自然带来的损害。垃圾随便扔随便倒、污染物和污水任意排放、噪音随时播放、花草随意采摘践踏、树木山石乱砍乱伐……公民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浅薄引发生态的直接环境破坏甚至是二次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生态保护意识的不足所造成生态污染、环境破坏是长期的、动态的。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类似“公地悲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对生态环境进行着日积月累的腐蚀。谁都不否认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是谁都不把保护环境当作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事,结果就是生态环境的状况越来越糟。

四、公民生态消费意识不足,引发生态剥夺和资源浪费

消费是人类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又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公民消费的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公民生态意识的消费是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日常消费活动中,它既符合现代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公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公民生态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缺乏与不足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生态的掠夺。一次性消费、过度包装、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鱼的过度捕捞、对动物的过度猎杀,对河流的过度饮用,对山体的过度开发……这一系列违反生态限域的消费行为就是缺乏生态消费观念的行为,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最终导致生产的不可持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的消费观念开始由节俭型转向享受型,奢侈和高档消费品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来生产,甚至会伤害到自然界生物物种的生存,危及自然生态平衡。“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消费还将大规模增加废弃物的数量,从而使生态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3]因此,现代社会公民生态消费意识的缺乏与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五、公民生态价值观念淡薄,制约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公民生态价值观,就是公民具有的珍惜和爱护自然、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本理念。该理念是将现代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态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即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发展,又反映了当代生态主题。公民生态价值观将公民这一生命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不仅关注公民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还关爱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将人类的生存质量提高到与自然系统高度统一的层面。珍惜、爱护、修复、保护、重建等作为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关系到公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人类作为高智商的动物,已经意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离开这些,人类将难以生存。当代社会,公民淡薄的生态价值观给自然界带来了让人心痛的破坏与伤害。令人汗颜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游客在天山私自采摘雪莲,居民露天烧烤,农民焚烧秸秆,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污染液体和气体,牲畜养殖户和企业将养殖基地建立在居民居住区等生态不文明行为。公民的这些不文明的生态行为,根源在于其缺乏生态价值观的指导,这将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六、公民生态参与意识不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角色的普遍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公民都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义务主体。生态参与主体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环境等不同而分为若干层次,社会分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参与者对生态的目标和意义等的认知程度不同,在生态参与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表现。生态参与是一项自主性很强的活动,它对行为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生态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公民无意识参与和被动参与较多,自觉参与和主动参与较少。即使参与的公民也有相当数量不是出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单纯受到宣传鼓动、组织号召的影响。不可否认,我国部分公民的生态参与动机已从单纯关心本我利益上升到为他利益,甚至是全社会层面。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公民参与生态活动的出发点是来自本身的健康和安全,属于“自我保护型”层面,还没有上升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为他服务型”层面。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生态参与意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参与意识薄弱,动员性参与依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公民生态参与自主性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公民生态参与行为理性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七、公民生态合作意识不足,影响生态治理效果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与危害是难以估量的。生态问题具有关联性、持续性、渗透性、全面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性。一旦一个地区或领域发生生态污染或环境破坏,其他地区或领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没有人能躲避生态问题的威胁,因此,对该区域或领域的生态治理需要不同主体在不同层面进行协调与合作。“生态治理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动态过程,它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限定在生态可承载的能力范围之内;生态治理是人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4]生态治理贵在协调与合作。生态治理的主体素质与能力,以及生态治理主体之间协调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态治理的效果。

摘要:现阶段,公民生态安全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参与意识和生态合作意识的缺乏与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

关键词:我国公民,个体角度下,生态素质培育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45.

[2]佟敏,王红姝,黄颖利.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教育[J].绿色中国,2005,(2):61-63.

[3]中科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1.

对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唐山,世园会,公民,文明素质

一座城市的公民文明素质是衡量这座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标尺,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通过这个标尺, 我们也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目前, 唐山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日趋多元化。这给唐山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创新动力, 也给唐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但同时也给唐山的社会进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2016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召开, 唐山要通过“世园会”向世界展示唐山、让世界了解唐山、让世界认可唐山。因此, 唐山的城市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城市形象的最直接的表现, 除了城市卫生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以外, 还需要较高的公民文明素质。

一、“世园会”与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系

唐山“世园会”的举办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同时取得发展。“硬件”方面主要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交通设施、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与唐山发展历史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 仅仅依靠“硬件”设施是不能完成的, 必须要着力提升唐山的“软件”实力, 就是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来实现的, 这两条途径归根结底是要由“人”来实现。因此,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对“世园会”乃至唐山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是举办“世园会”的客观要求。

从整体来看, “世园会”的举办是一个较为系统的项目, 这其中包括物质、体制和精神文化。从物质角度来看, 包括场地的建设与维护和一些必要的用于接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体制角度来看, “世园会”举办是要让唐山面向世界, 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与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相接轨的管理体制;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 其本质就是要提升唐山的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大力宣传《唐山市民文明公约》和《唐山市民公共行为规范》, 使唐山市民真正了解其中内涵, 从而指导人们的实际行动, 让每个唐山市民都自觉遵守《公约》和《规范》, 敢于对违反《公约》和《规范》的行为说“不”, 以做违反《公约》和《规范》的行为为耻。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三个角度始终贯穿于“世园会”。因此, 促进三个角度协调发展, 有助于激励人们遵纪守法、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团结友爱,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足以说明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是举办“世园会”的客观要求, 如果忽略了精神层面, 只是一味地进行物质建设, 即使“世园会”具有一时的华丽的外观, 但终究会因为精神文化的缺失而使得唐山价值取向失衡。

(二)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有利于提高“世园会”建设和举办的质量。

地区的发展总会与人的素质有关。人的素质高, 则地区发展迅速;人的素质低, 则地区发展迟缓。“人的道德觉悟和道德品质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 综合素质提高了, 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 他们才能自觉地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提高操作技能和劳动效率。这样, 能够大幅度增加产量, 提高质量, 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世园会”建设和举办的质量。反过来说, “世园会”的建设和举办为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但同时也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三) “世园会”的举办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强化唐山公民的责任与主人翁意识。

唐山公民是“世园会”的建设者, 是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客体, 同时还是“世园会”举办的最终受益者。这就要求唐山公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在建设唐山的实践中、在“世园会”筹备与举办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质, 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举办“世园会”的要求。

2、要强化唐山公民的规则和秩序意识。

强化唐山公民的规则和秩序意识是举办“世园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树立唐山形象的新的要求。在实际中, 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当前唐山公民的规则和秩序意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公民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强化唐山公民的规则和秩序意识是“世园会”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 它要求把唐山打造成公共场所礼让有序、公共环境整洁有序、公共交通安全有序、诚信经营文明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 形成“谦恭礼让、出行平安、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良好风气。

3、要提高相关单位和窗口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世园会”的举办意在拉动唐山经济发展, 这势必会出现外来投资和外来人口流动的情形, 这就要求唐山的相关单位和窗口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行政审批过程中, 政府相关单位要达到高效便民的要求, 让申报者少跑路、少花时间, 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在就医方面, 医务工作者要提高服务意识和尽职履行职务, 让病患享受最优的医疗服务。因此, 提高相关单位和窗口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享受唐山的优质服务, 以此来向世界展示唐山的形象与魅力所在, 是“世园会”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出的又一新要求。

4、要继续发扬新唐山人文精神。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是新时期的唐山人文精神, 是对唐山人的高度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 “世园会”对唐山的发展可谓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 唐山公民更要继续发扬新唐山人文精神, 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世园会”的经验, 特别是学习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同时要立足唐山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适合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新途径。

二、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来分析, 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公民意识不强。

调查数据显示, 有46.7%的受访者认为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状况为“一般”, 有14.7%和8.1%的受访者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状况“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在与受访者交谈时我们发现, 受访者对状况“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各种不符合公民文明行为标准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

1、交通秩序混乱。

行人与非机动车闯信号现象严重;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车辆随意变道现象严重;出租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现象普遍存在。

2、缺少文明礼让行为。

受访者中虽然有71.4%的人表示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但是他们表示, 在等待公交车和上公交车时秩序明显混乱, 没有排队等候和排队上车的情况, 而是一拥而上, 明显缺乏礼让行为。

3、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主要是在餐厅用餐时很多人大声喧哗, 接打电话声音过大, 粗俗脏话时有出现, 餐厅内吸烟行为仍是屡见不鲜。

4、社区内宠物粪便时常发现。

时下饲养宠物成为一部分公民的生活乐趣, 但是有些饲养宠物的公民并没有注意到宠物的粪便会给我们所居住的社区带来卫生影响, 宠物排出粪便后, 饲养人基本不会去清理。

5、随地扔果皮、包装、垃圾现象集中发生在某些区域。

主要是人流量多的市场、夜市或是举行大型集会活动的区域, 这些现象都是随时可见的。

(二) 社会诚信缺失仍为“重灾区”。

诚信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活动的重要纽带, 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 诚信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如果诚信缺失,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失去了根基, 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社会缺少温暖, 长此以往, 必将影响社会建设与发展。然而, 此次针对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所做的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 受访者的诚信问题令人不容乐观。调查问及是否信任周围的人时, 仅有41.2%的受访者表示“很信任”和“较信任”, 39.2%的受访者表示“一般”, 另有14.5%和5.1%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信任”和“很不信任”。

(三) 公民法律意识薄弱。

公民依法享有和履行公民权利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一, 是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可知, 当被问及“是否知道社区自治或村民自治”时, 57.2%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居民自治或村民自治活动”时, 5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这一结果表明, 一方面多数公民不知道或不了解基层民主自治这一制度, 而这一情况所带来的结果就是, 这些公民不能很好地享受和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居民自治或村民自治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相关的政府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三、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的途径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要完成这项工程不能只靠政府, 还需要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不懈努力。

(一) 着力加强唐山公民道德教育, 提升唐山公民意识。

要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 首先要加强唐山公民道德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重在教学、重在引导、重在实践。

从教学角度来看, 一方面针对青少年来说, 要加强在校期间的道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认知阶段, 合理设置道德教学学科和道德教学内容, 把道德教育真正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把道德教育停留在书本阶段, 要让青少年运用所学到的道德礼仪进行文明实践, 让青少年在道德实践中真正了解道德礼仪的内容、感知道德礼仪的真谛。要通过各种道德教学和实践活动, 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 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为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模式与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公民, 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载体, 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要继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 让“道德讲堂”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和农村, 以“传道”为目的, 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 提高唐山公民的道德水平, 提高唐山公民的道德评价能力和正义感。

从引导角度来看, 一方面要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道德模范的作用在于树立道德标杆, 引导广大公民向道德模范学习、向道德模范看齐, 因此评选道德模范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要充分发挥广大公民的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中来。不仅如此, 还要做好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公民了解和知悉道德模范, 提高道德模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提高现代媒体的引导作用。要通过各种现代媒体, 尤其是网络媒体加强道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加强媒体的引导作用, 不仅要对一切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与现象做出揭露与批判, 而且要大力宣传“正能量”、宣传生活中出现的“热心人”、发生的“暖心事”, 使广大公民感受到唐山“家”一样的贴心和温暖。

从实践角度来看, 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加强唐山公民道德教育是举办“世园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如今, 唐山社会各界都在为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做着紧张而缜密的筹措工作, 这也为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提供了一大契机。要坚持开展“文明志愿者”活动, 以志愿者的行为指导和提高广大公民文明行为的标准, 同时要把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范围扩大, 增加实质内容, 减少志愿者的“招牌效果”, 提高志愿者的实际作用。

(二) 着力加快建立唐山征信系统, 构建唐山诚信体系。

唐山社会诚信体系是以唐山公民为主体的, 但仅以提高唐山公民道德水平是不足以完善唐山社会诚信体系的, 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 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 要加快唐山征信系统建设, 同时还要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 加大对诚信缺失行为的惩罚力度, 提高诚信缺失行为的成本。建设征信系统, 不仅是让失信者受到惩戒, 更重要的是让守信者受益。目前, 唐山正在建立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主要内容的征信系统。这一征信系统的建立, 将逐步使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社会监督相互协调, 形成“四位一体”的社会诚信体系。为此, 加快建立唐山征信系统, 有助于构建唐山诚信体系, 有助于全面树立“诚信唐山”的良好形象。

(三) 完善文明规范立法, 加大普法力度。

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 不仅要依靠道德修养发挥道德自律作用, 还要通过法规规章的强制约束力发挥外部作用, 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的。因此, 要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 仅依靠道德是不够的, 还需要法规规章的硬性约束。通过观察分析新加坡等公民文明素质高的国家, 我们不难发现其成功的经验, 那就是“重罚出文明”。文明不会凭空产生, 更不会自觉产生, 而是要通过法规规章对公民的日常行为加以约束, 经过长时间的约束, 经历了从“不敢犯”到“不能犯”、“不想犯”的行为习惯, 使之形成表现出高素质行为的习惯, 这样, 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因此, 提升唐山公民文明素质, 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法规规章和实施细则, 以此来规范唐山公民的日常行为。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目标, 要实现依法治国, 必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而实现全民守法, 首先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 就是了解法律规定、理解法律内容,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进行普法。提高唐山公民文明素质, 其中的“素质”不仅仅指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 还要求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让公民了解法律的规定, 了解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每一位公民要履行的基本义务。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可知, 唐山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 对其权利与义务了解不够透彻, 这就需要政府和各个社会组织通力协作, 加大普法力度, 宣传法律内容、法律思想和法律思维, 使唐山公民懂法、守法、用法。这样一来, 一方面当公民遇到侵权行为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而不是盲目上访告状;另一方面可以维系社会稳定, 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从而在根本上保证2016年“世园会”的筹办和举行, 为把唐山建设成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综合性沿海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锡.经济的德性[M].人民出版社, 2002.

[2]尉平.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生产力[C].人民日报, 2000.3.28.

[3]冯俊, 龚群.东西方公民道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M].长安出版社, 2004.

[5]王小锡.经济的德性.人民出版社, 2002.

浅析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篇10

一、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一:夯实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从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1. 完善教材体系建构

本课题所说的教材体系建构, 并不是就公民接受教育的某一阶段而言, 而是指应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整个教育过程中关于提高法律素质, 在教材内容上的合理安排和衔接。因此, 此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调查和分析, 对新的教材构建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 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导者,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 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应从知识、能力以及责任心和事业心等方方面面加以强化,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有利于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进行。

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主题班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都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 另一方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应在充分调查和调研的基础上, 切实建立学生实际需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希望能够在实践基地中使学生体会和懂得保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素质。

(二)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二:拓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1. 充实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杜绝家长制作风和思想的前提下, 在学生自理、自立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加强对孩子情与法的影响和教育。

2. 健全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社区应在满足社区成员合理需要的前提下, 遵循整体性、丰富性和现实性的原则, 加强社区教育, 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提升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 自觉维护社区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3. 完善社团教育

这里的社团教育非学校内的学生社团教育, 而是广义的社团教育, 是除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在社团教育中应加强和规范社团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 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做出贡献。

(三)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之三:挖潜法律实践教育。

法律实践教育是对公民进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直观的教育方式和载体。

1. 有效利用宣传媒体

这里媒体是指电视、报纸、期刊等进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一般载体。对于宣传媒体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要通过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加以说明。同时针对宣传媒体中直接对提高公民法律素质起作用的节目, 有意向对电视台的台长、杂志社的主编等进行访谈, 了解近些年法治节目、法治期刊等的比例。从而对媒体法治内容版块的形式、内容和所占比例提出合理化建议。

2.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 青少年群体、管理层等都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网络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网络应作为特殊实践载体进行研究。应在网络中建立不同群体所需要的有关法律的网站, 从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3.加强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媒体与法律实践的结合能够贴近生活、走进群众, 用典型案例的审理等, 生动再现法律知识, 加强和强化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二、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价值

(一) 有助于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研究, 能够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育方法、途径等, 也可以验证现有的教育途径、方式、方法等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同时,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能够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载体等。从而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 在理论上促进学科建设。

(二) 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发生或实现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 达到教育目标即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公民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公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人格的塑造和素质提高, 不是某一种教育或者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就能够完全实现的, 是综合教育的结果。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于公民的法律人格的塑造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 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公民素质。

(三) 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法律意识, 而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法治意识是核心。而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对公民进行的法律素质教育。良好的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必然对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而实现社会整体文明。

(四) 有利于国家提高综合国力, 提升国际地位

公民素质影响着政治民主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研究公民法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 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效率意识等, 能够这些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从而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海燕.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 19 (5) :87-88.

[2]赵利红, 韩弘力.浅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3 (34) :226-227.

[3]向述仲.浅谈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00 (S1) :46-47.

[4]刘善球.关于公民法律素质教育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6) :113-115.

上一篇:装饰美学下一篇:企业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