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铜

2024-07-23

氢氧化铜(精选十篇)

氢氧化铜 篇1

方案1:研究新制氢氧化铜与久置氢氧化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选定实验药品均为10%NaOH溶液8mL, 2%CuSO4溶液1mL, 40%乙醛溶液3滴。选定温度均为沸腾, 改变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制备时间。

对比药品: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和放置七天后氢氧化铜悬浊液。

具体操作:均加入3滴乙醛溶液, 振荡加热至沸腾。

现象对比: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砖红色;放置七天后氢氧化铜悬浊液颜色变化过程为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砖红色。

原因分析:氢氧化铜为蓝色是Cu (OH) 42-, 开始加热是Cu2+浓度加大变为绿色, 接着产生黄色CuOH, 也有红色Cu2O, 两者混合一起为砖红色。

结论:悬浊液久放对实验结果基本无影响。

方案2:研究不同浓度的乙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选定实验药品均为10%NaOH溶液8mL, 2%CuSO4溶液1mL, 选定温度均为沸腾, 改变乙醛的浓度 (如表所示) 。

方案3:研究不同铜化合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选定实验药品均为10%NaOH溶液8mL, 40%乙醛溶液3滴, 选定温度均为沸腾, 使用不同的铜化合物。

对比药品:氢氧化铜固体、碱式碳酸铜、氧化铜粉末, 铜氨络合物 (用硫酸铜溶液和浓氨水制备得到) 。

现象对比:氢氧化铜固体中有棕黄色物质产生;碱式碳酸铜颜色由蓝色到黑色再到棕黄色转变;氧化铜粉末中有棕黄色物质产生;铜氨络合物颜色由蓝色向棕黄色转变。

结论:不管是什么形态的铜的化合物, 都有Cu2O生成, 由于反应物不同, 反应速率不同, 生成Cu2O的色泽有些差别。

方案4:不同pH值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试管中分别加少许氢氧化铜固体, 加入40%乙醛1mL, 通过加20%NaOH调整pH值, 加热沸腾。

pH值变化分析:pH≤9:不反应。强碱性环境中能看到明显现象;pH在11—12间:部分溶解—浅蓝色—红色—黑色;pH约14:溶液绛蓝色加深, 加热迅速产生Cu2O红色沉淀。

二、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 得出乙醛与氢氧化铜的最佳反应条件:

(1) Cu (OH) 2最好是新制备的Cu (OH) 2悬浊液, 悬浊液久放对实验结果基本无影响。

(2) 反应溶液必须NaOH过量呈碱性。乙醛跟氢氧化铜在强碱性环境中能够发生反应, 在强碱性环境中, 氢氧化铜已部分或全部转化成羟基与铜离子的络合物。Cu (OH) 42-和醛类反应是均相反应, 反应速度较快。

(3) 乙醛用量对实验也有显著影响, 用量以少为好。乙醛溶液久置后易发生聚合反应, 聚合后的乙醛不发生乙醛的特性反应。最好用新制的乙醛溶液。

三、思考

氢氧化铜 篇2

武昌铜剑歌(并叙)

作者:苏轼朝代: 供奉官郑文,尝官于武昌。

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以遗余。

冶铸精巧,非锻冶所成者。

雨余江清风卷沙,雷公蹑云捕黄蛇。

蛇行空中如枉矢,电光煜煜烧蛇尾。

或投以块铿有声,雷飞上天蛇入水。

水上青山如削铁,神物欲出山自裂。

细看两肋生碧花,犹是西江老蛟血。

苏子得之何所为,蒯缑弹铗咏新诗。

氢氧化铜 篇3

1. 材料和方法

①试验示范药剂。药剂有30%氢氧化铜悬浮剂(江西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6.1%氢氧化铜(美国杜邦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以及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果树为纽荷尔脐橙成年(6年生)树,施药器械使用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方红”背负式机动喷雾器。

②试验示范场地。试验示范选择在道县下汶脐橙基地某承包户6年生纽荷尔脐橙果园(每亩45株),园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较为开阔,坡度较缓。土质为红壤,pH值6.1,有机质含量为2.4%,肥力中等,试验面积1公顷,示范面积5公顷。药前溃疡病发病株率9%,发病叶率1.3%,病情指数0.13%。试验示范期间5月20日至6月30日一直阴雨绵绵,42天中雨日数占26天;7月1~18日均为晴好天气,雨日数为0。

③试验示范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各处理不设重复。处理1使用30%氢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面积0.2公顷;处理2使用30%氢氧化铜悬浮剂700倍液,面积0.2公顷;处理3使用30%氢氧化铜悬浮剂800倍液,面积0.2公顷;处理4使用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面积0.2公顷;处理5使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面积0.1公顷;处理6为空白对照(不施药),面积0.1公顷。示范面积5公顷,使用药剂为30%氢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

④施药时期与方法。5月中下旬开始第一次施药,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施4次。具体施药日期为5月20日(多云)、5月30日(多云)、6月21日(晴)、7月1日(晴)。每次施药均当天完成。

⑤药效调查与试验统计。药前调查:对整片试验示范区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按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顺序抽查10株,每株分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抽查2个梢,调查病株率、病叶数,计算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药后调查:第四次施药后20天,即7月20~21日调查各处理病情,每个处理按棋盘式10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每个方位调查10个嫩梢或10个果实,根据分级标准记录病级,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0、1、3、5、7、9级分别指每叶(果)有病斑0个、1~5个、6~10个、11~15个、16~20个、21个以上。

注:CKi为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PTi为药剂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

安全性观察:每次施药后1~7天,观察药剂的安全性,如有药害发生,详细描述药害症状,并确定药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对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迟春梢(或早夏梢)溃疡病的防治,通过连续4次用药后,保叶效果以处理4为最好,为94.01%,其次依次是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随着氢氧化铜悬浮剂用量的减少,其保叶效果随之变差。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药剂的保果效果与保叶效果次序一致,以处理4为最好,保果效果为88.81%,其次依次是处理1、处理5、处理2、处理3,即随着氢氧化铜悬浮剂用量的减少,其保果效果也随之变差。

从参试药剂的保叶效果和保果效果来看,30%氢氧化铜悬浮剂以600倍液防治效果最理想,保果效果和保叶效果均在80%以上,在整个试验示范过程中均没有发现药害现象。同时,调查使用30%氢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的5公顷示范区,其结果与试验区完全一致。由此可见,30%氢氧化铜悬浮剂能有效防治柑橘溃疡病,而且不会对柑橘产生不良影响,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稀释浓度以600倍为宜。2011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一直阴雨连绵,对药效影响很大,而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表现优异,初步分析应当与其良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有关。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道县植保植检站 邮编:425300)

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反应吗? 篇4

1 理论计算

(1) 计算氢氧化铜在水中达到溶解平衡时, 氢氧化铜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浓度 (忽略水电离的影响) 。

查表[1]可知, 25℃时, Ksp[Cu (OH) 2]=2.2×10-20。

(2) 计算苯酚的饱和溶液中H+物质的量浓度。

查表[2]可知, 25℃时, Ka (C6H5OH) =1.0×10-10。

若想计算苯酚的饱和溶液中C (H+) , 必须知道20℃时苯酚的溶解度。中学教材只描述为常温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大学教材高鸿宾主编的《有机化学》[3]中苯酚的溶解度为8g, 吉林师范大学等五院校合编的《有机化学》[4]中苯酚的溶解度约为9g, 版本不同数据不同, 按那个数据计算?笔者自己动手测定了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 装置如图1。

实验步骤有以下几点。

(1) 用托盘天平称取1g稍带粉红色的苯酚晶体, 放入大试管中。

(2) 用10mL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加入到大试管中, 充分振荡, 形成乳浊液, 再将试管放入水浴中, 以控制分散系的温度为20℃。

(3) 用10mL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用滴管从量筒中吸取水, 逐滴滴入到大试管中, 边滴边充分振荡 (振荡时取出温度计) , 直到乳浊液中的小液滴完全消失为止。此时, 量筒内剩余蒸馏水7.6mL。

(4) 再用10mL量筒测量所配制的苯酚饱和溶液的体积为13.6mL。

(5) 计算:20℃时, 苯酚的饱和溶液中:

(6) 计算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可能性。

故理论上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能够反应。

2 实验验证

(1) 制取氢氧化铜:在试管里加入2%的CUSO4溶液1mL, 滴入10%的NaOH溶液至稍过量, 用蒸馏水洗涤至上层清夜pH=7为止, 倒出上层清夜。

(2) 配制室温下苯酚的饱和溶液。

(3) 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的反应:为了使实验更严谨, 笔者设计了对比实验, 分别取3mL蒸馏水、3mL苯酚的饱和溶液于二支试管中, 各滴入4滴氢氧化铜悬浊液, 充分振荡, 静置。可以看到, 原盛蒸馏水的试管中有蓝色沉淀, 原盛苯酚的饱和溶液的试管中有绿色沉淀。说明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且生成的苯酚铜难容于水。反应原理如下:

(4) 探讨苯酚铜的溶解性:取0.5g苯酚于试管中, 加入2mL蒸馏水, 充分振荡后滴入10%的NaOH溶液至乳浊液变澄清, 滴入4滴氢氧化铜悬浊液, 振荡, 溶液中有绿色沉淀产生, 再滴入醋酸溶液, 绿色沉淀消失。

实验说明苯酚铜比氢氧化铜更难溶与水, 但能溶于稀酸。

反应原理如下:

综上所述, 不论是理论计算, 还是实验, 都证明了苯酚的饱和溶液与氢氧化铜能够反应。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高鸿宾.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17.

[4]吉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和编.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 83:25 9.

铜浮雕教学 篇5

一、自我介绍

二、2010艺术与工艺的结合

三、材料介绍、工具介绍

四、工艺流程

五、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表现

一、自我介绍

尊重的领导老师,各位万里挑一的天之骄子,大家好!很意外也很荣幸中央美院壁画系能给我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锻铜浮雕工艺,仅作交流,在此谢谢各位领导前辈们的信任!也谢谢你们不怕在工厂吃苦愿意弘扬中国传统工艺!

我叫张哲长,目前任职于北京远古时空艺术公司艺术首席设计师,从事锻铜工艺十多年了。在艺术与锻铜工艺结合方面有自己的一些经验。

二、铜浮雕壁画艺术设计与锻铜工艺的结合

在设计方面的结合:设计之前要先想到作品完成之后的效果,与建筑机会的效果,与作品的欣赏性。① 构图方面,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要考虑的

② 材质方面,是如何结合,材质与环境是协调与统一,用几种材料:黄铜、紫铜、白铜,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的结合。

③ 制作过程中各种层次低的对比关系:这需要作者根据之前的设想效果来调整的,包括a层次相对亮度的对比 b各种肌理的对比 c各种材质的对比

表面颜色效果的处理,铜本身颜色通过烧、酸洗、药水反应,金银宝石镶嵌会出现各种肌理与色彩的变化,很丰富的─这个需要去才会达到效果,而且事半功倍。这是我开厂十多年的目的与经验。

三、①紫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②黄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③白铜 颜色与小样介绍

工具:①錾子 ②铁锤 皮锤 木锤 ③沙子 ④胶 ⑤气焊 ⑥角磨机 ⑦

工艺流程

(一)浅浮雕或图案浮雕工艺 ① 构图设计小稿

② 小稿效样,问一下各位有知道几种效样法的吗?

a、九宫格(缺点慢)b、机器放样(缺点线放大后变粗,不准确)c、投影仪放样,可边放修(缺点慢)

③铜板猝火(掌握火候烧红即可,否则易烧化)铜板按图纸略大点拼 ④大样图粘到铜板上 ⑤放到胶上铺平,铺实,刻线 ⑥放沙地上起大行一遍 ⑦猝火

⑧放胶上敲一遍,敲鼓起 ⑨猝火

⑩反面朝放在软胶上敲一遍,修行,做深 11.猝火

12.正面朝下整形,做细部关系,中途可翻过来检查 13.猝火

14.正面朝下灌上烧化的硬胶,待冷却固定后,翻过来空胶处填胶,表面关系调整修轮廓,做各种对比关系的肌理 15.用氧气枪在铜浮雕上烤化硬胶,起出浮雕 16.焊上铁架

17.用硫酸稀释(大约10%)(操作时必须戴上防水手套)先在塑料桶里放上水(不能用金属铜)再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稀释后用布水洗浮雕表面 18.用清水冲洗

19.兑各种化学药水做颜色 20.揉出交点亮色 21.用水洗

22.干透后表面喷保护漆或上蜡 23装车安装 24.清洁保养

要点:什么造型要用相应形状的錾子

(二)做写实人物或较交浮雕造型工艺流程

1.构图设计小稿

2.小稿做成1:1的泥稿浮雕 3.翻制成玻璃钢造型

4.把拼接好的铜板铺在玻璃钢浮雕上指接敲,要点:把铜板敲到浮雕的最底点上为目的,紧贴造型

5.铜敲多了变硬,要猝火,否则易破裂,千万不能图省事 6.来回敲一猝火几遍 7.放在硬胶上做肌理 8.表面处理作色,喷漆保护

五、我就自己的观点与各位交流,请问我们学壁画目的是干什么?就是想把自己的创作构想与实践结合是不是?各位自己去想一个与环境配套的作品或自己的纯作品表现

六、接下里只针对个别有恒心有志于锻铜行业的人要讲解,如何把自己的作品让别人来接受并上墙,而且给以报酬的,创作者亲自动手去体会吧。

某含铜氧化型钼矿选矿试验研究 篇6

本研究针对某含铜氧化型钼矿石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较好的选别效果。

1矿石性质

1. 1矿石化学组成

原矿化学多项分析结果见表1,钼、铜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2、3。

表2、3结果表明,矿石中钼、铜矿物形态复杂, 且氧化率较高,综合回收利用存在较大难度。

1. 2矿物组成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辉钼矿、黄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黄铁矿、斑铜矿、白钨矿、赤铁矿、钼钙矿、孔雀石、磁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褐铁矿、毒砂、钼华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钙铝( 铁) 榴石、方解石、透辉石、石英、绿泥石、云母、绿帘石、蛇纹石、闪石、萤石、 少量粘土等,约占矿石总量的93. 41% 。

1. 3主要矿物嵌布特征

辉钼矿: 主要嵌布在石榴子石粒间,呈稀疏斑状、短脉状产出。部分嵌布在石榴石粒间充填的方解石中,呈板片状产出。少量在方解石脉与石榴子石接触边界上,单独产出。也有少量包含在石榴石、 石英、透辉石中或与赤铁矿相互混杂嵌布在脉石中。

黄铜矿: 黄铜矿多数以浸染粒状产出,偶见似条带状产出。颗粒较细,多为- 0. 04 mm,呈它形粒状集合体,最大颗粒0. 9 mm,最小的仅0. 01 mm,黄铜矿多数嵌布在硅酸盐粒间或方解石中。偶见黄铜矿与磁铁矿和黄铜矿与黄铁矿相互嵌布现象,部分矿石中见黄铜矿被斑铜矿和辉铜矿交代。

2工艺流程选择

根据矿石性质分析,钼、铜矿物形态复杂,且氧化率较高。研究样铜品位0. 087% ,品位极低,但考虑到铜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依照先硫后氧原则,拟采用铜钼混合浮选- 铜钼分离- 混合浮选尾矿选氧化钼的工艺流程,单独产出一个低品位的铜精矿与一个高品位的钼精矿。

3硫化铜钼回收试验

3. 1粗选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决定了矿物达到单体解离的程度。在较细的磨矿细度下,黄铜矿与辉钼矿矿物均能得到较好的解离,但过磨时,产生的次生矿泥影响浮选效果,使矿物可浮性下降。必须选择合适的磨矿细度, 尽可能减少过磨和次生矿泥的产生,以利于浮选回收铜钼矿物。粗选磨矿细度试验结果见图1。

由图1可知,当磨矿细度- 0. 075 mm 72. 1% 时,精矿钼、铜回收率相对较高。增加磨矿细度钼回收率指标没有明显改善,且易造成鳞片状辉钼矿的过磨。故确定适宜的磨矿细度为- 0. 075 mm 72. 1% 。

3. 2介质调整剂Na OH用量试验

对于辉钼矿的浮选,p H值太高会影响其可浮性。同时,由于原矿含有较多的矿泥,石灰对矿泥有团絮作用,考虑用氢氧化钠代替石灰作为介质调整剂。

试验条件: 磨矿细度- 0. 075 mm72. 1% ,水玻璃1200 g /t,煤油210 g /t; 2#油150 g /t,Na OH用量为变量。试验结果见图2。

由图2试验结果可知,当Na OH用量为900 g /t时,钼、铜回收率均较高,故确定铅Na OH用量为900 g / t。

3. 3抑制剂EMF-19用量试验

铜钼矿浮选时,一般采用水玻璃作为脉石抑制剂。但因脉石种类有差异,需选择适宜的脉石抑制剂,以达到较佳抑制效果,脉石抑制剂种类的选择, 对于改善技术指标尤为重要。通过探索试验对比, 确定采用EMF-19作为抑制剂。

试验条件: 磨矿细度- 0. 075 mm72. 1% ,Na OH 900 g / t,煤油210 g / t; 2#油150 g /t,抑制剂用量为变量。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的试验结果可知,当EMF-19用量为900 g / t时,钼、铜回收率均处于较高水平,故确定铅EMF-19用量为900 g / t。

3. 4捕收剂用量试验

烃油是辉钼矿最常用的捕收剂,国内大多数选钼厂和铜钼选厂使用煤油或柴油捕收辉钼矿。试验采用新型药剂EM701作为辉钼矿捕收剂,相比常规烃油类辉钼矿捕收剂,其选择性好、捕收能力强。同时,试验过程中为了保证铜的有效上浮,添加少量丁铵黑药作为辅助捕收剂,以利于铜的回收。

试验条件: 磨矿细度- 0. 075 mm72. 1% ,Na OH 900 g / t,EMF-19 900 g / t,丁胺黑药20 g / t,EM701用量为变量。试验结果见图4。

由图4试验结果可知,当EM701用量为248 g /t时,铜、钼回收率均较高。增加药剂用量对回收率增加没有明显影响,故选择EM701用量为248 g /t。

3. 5铜钼混合精选再磨细度试验

铜钼混合精矿的进一步精选,一般需要再磨,以使铜、钼矿物与脉石矿物充分解离。试验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混合粗精矿不再磨( - 0. 045 mm 62. 7% ) 的指标明显较差,再磨后铜、钼指标较优, 再磨磨矿细度为- 0. 045 mm 89. 93% 时铜、钼指标较佳。确定粗精矿再磨磨矿细度为- 0. 045 mm 89. 93% 。

3. 6铜钼分离抑制剂用量试验

硫化钠是铜钼混合精矿进行铜、钼分离最常用的药剂之一,它既是良好的脱药药剂又是铜矿物的抑制剂。在浮选过程中,硫化钠产生的HS-排挤掉铜矿物表面的捕收剂后,吸附在铜矿物的表面,使其疏水,已达到对铜矿物抑制的目的。

硫化钠用量试验结果见图6。

由图6试验结果可知,随着硫化钠用量的增加, 钼粗精矿中钼品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钼回收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技术指标,铜钼分离硫化钠用量选择500 g /t较为适宜。

4铜钼回收闭路试验

根据详细的条件试验和开路试验,进行了浮选闭路试验,其闭路试验结果见表4。

由于原矿中铜品位极低,且氧化率较高,导致闭路产品中铜精矿品位较低。但进行铜钼分离的工艺流程是十分必要的,对该矿区其他矿点铜的回收利用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5尾矿氧化钼的回收利用

闭路试验中尾矿钼品位偏高,主要是由于该样品钼氧化率较高,且主要以钼钙矿形式存在,采用常规浮选硫化矿的方法及先硫化后浮选氧化矿的方法均不能将其有效回收。可考虑采用其他选别方法将其初步富集,然后通过冶金工艺进行综合回收。

6结论

( 1) 原矿中含铜0. 087% ,含钼0. 37% ,可回收的主要金属矿物为辉钼矿、黄铜矿。原矿中铜、钼矿物形态复杂,氧化率高,属复杂难选的含铜氧化型钼矿石。

( 2) 针对该含铜氧化型钼矿石开展的可选性试验,采用“铜钼混合浮选- 铜钼分离”的工艺技术方案,可以得到高品质的钼精矿、低品位的铜精矿。

某金铜氧化矿提金探索试验 篇7

该矿石为细脉浸染状金铜氧化矿,矿石含金,伴生有银、铜、砷、硫,有害组分复杂、含量高,属于难选冶矿石。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少见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等。

金主要见自然金形式,半包裹在黝铜矿或包裹在方解石中,粒度≤0.002mm。银主要为自然银形式,粒度<0.004mm。金、银被毒砂和黄铜矿包裹在颗粒内,形成显微超显微他形粒状包含结构。铜主要赋存在黄铜矿中,少量赋存在黝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中。砷是主要的有害元素,主要赋存在毒砂中。原矿主要化学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原矿筛分分析结果见表2。

原矿筛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粒级中,铜、金和银的品位比较接近,几乎不随粒度的大小而改变。

2试验研究

2.1浮选试验

*含量单位为g/t。

在实验室用Ф330×280mm棒磨机,将原矿磨矿至-0.075mm80%,用XFD-3L浮选机进行粗选和扫选,用XFD-1L浮选机进行精选,浮选试验均采用1次粗选、2次精选、2次扫选、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工艺流程,浮选矿浆浓度为28%。

试验结果表明:当硫化钠100g/t、丁基黄药160g/t、丁铵黑药44g/t和2号油28g/t,原矿磨矿细度-0.075mm80%,原矿品位铜0.393%、金5.87g/t和银13.35g/t时,得到的浮选精矿品位为铜1.241%、金34.80g/t和银45.35g/t,回收率为铜13.65%、金25.60%和银14.69%。其浮选效果很差,因此应考虑采用湿法冶金或其他工艺进行处理。

2.2 全泥氰化浸出提金试验

2.2.1 原矿全泥氰化浸出提金试验

由于原矿中金的嵌布粒度很细及有包裹金存在,所以选择将原矿样磨至-0.075mm75.4%和-0.075mm85%的磨矿细度进行对比试验,考查磨矿细度及浸出时间对浸出率指标的影响,结果见表3。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提高磨矿细度,延长浸出时间,氰化浸出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氰化浸出21~27h金的浸出率为72.52%~75.65%。

2.2.2 浮选尾矿全泥氰化浸出提金试验

对上述浮选试验的浮选尾矿,在液固比为2、pH10.5和氰化钠0.3kg/t的条件下进行全泥氰化浸出试验。结果表明,当原矿磨矿细度为-0.075mm80%时,金的氰化浸出率为72.12%,浮选精矿和浮选尾矿全泥氰化金的总回收率为79.26%。

2.3 柱浸试验

从原矿综合样中缩分出4个平行样,在试验室用Ф210mm×2000mm浸出柱进行柱浸氰化提金试验,喷淋强度为15.58L/m2h,吸附炭用新的活性炭。其中,1号柱和2号柱活性炭吸附后浸出液不再返回,3号柱和4号柱活性炭吸附后的贫液再依次返回原浸出柱浸出,最后考查各柱的浸出率指标,其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证明:柱浸时无论是使用新浸出液浸出,还是使用活性炭吸附后的贫液返回各浸出柱浸出,其浸出率指标基本相同;入浸粒度对金的浸出率指标影响不大。

2.4 高浓度氰化钠浸出试验

将原矿磨细至-0.075mm占75.40%,液固比2∶1,氰化时间24h、石灰调节pH值至10.5,氰化钠一次性加入,氰化钠用量分别为7.0kg/t、10kg/t、15kg/t、20kg/t、25kg/t,进行全泥氰化浸出试验,其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氰化钠用量的增加,金、银和铜的浸出率指标提高不大。

3 不同试验方案提金指标比较

试验共采用了浮选、浮选-浮选尾矿全泥氰化、原矿全泥氰化、柱浸方案进行提金试验,不同试验方案提金指标比较见表6。从表6看出:浮选-浮选尾矿全泥氰化浸出提金方案的回收率最高,但要考虑冶炼回收率和工艺成本;原矿全泥氰化浸出提金方案的回收率也比较高,最终产品为载金炭,其生产成本较低;柱浸氰化浸出提金方案虽然生产成本最低,但是回收率较低,比全泥氰化提金方案低8.69%。通过生产成本和技术指标比较,该矿石应选用全泥氰化浸出提金工艺。

4 结 语

当磨矿细度为-0.075mm80%,原矿品位铜0.393%、金5.87g/t和银13.35g/t时,采用浮选得到的浮选精矿品位为铜1.241%、金34.80g/t和银45.35g/t,回收率为铜13.65%、金25.60%和银14.69%,该方案金、铜和银的回收率低;采用浮选-浮选尾矿全泥氰化浸出提金方案时,金氰化浸出率为72.12%,浮选精矿和浮选尾矿全泥氰化金的总回收率为79.26%;全泥氰化浸出提金方案的金浸出率为75.65%,柱浸氰化浸出提金方案的金浸出率为66.96%。

该矿含银、铜、砷、硫及其他有害成分,金呈显微状被包裹在毒砂等矿物中,属于难选冶矿石,但全泥氰化浸出时浸出率指标比较理想,通过生产成本和技术指标比较,该矿石应选用全泥氰化浸出提金方案。浸渣单独堆放,便于以后回收其中的金属铜和银。

摘要:对某难选氧化金铜矿进行了浮选、全泥氰化和柱浸等提金探索试验,以实现经济合理地开发该金铜氧化矿。结果表明,采用全泥氰化浸出提金的工艺流程,可得到比较理想的经济技术指标。

氢氧化铜 篇8

关键词:水热合成,羟基磷酸铜,染料脱色

染料废水是排放量大而难以处理的工业废水, 废水的脱色是主要难点, 湿法氧化是处理此类难降解废水的重要方法。温和条件下的非均相催化氧化, 有较传统芬顿试剂独特优势而受到重视, 廉价高效催化剂开发是该处理工艺的关键。

天然的羟基磷酸铜 (Copper hydroxyphosphate) 矿物称为磷铜矿 (Libethenite) , 肖丰收等[1]首先发现合成的羟基磷酸铜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催化材料, 在温和条件下的一系列绿色氧化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例如, 在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苯、苯酚羟化反应[2],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醇的氧化反应中[3,4], 羟基磷酸铜的催化活性优于著名的钛硅分子筛TS-1。但由于氧化活性过高, 易于深度氧化生成焦油, 限制了其应用。为了发挥该催化剂高氧化活性的特点, 我们首先将其用于对硝基苯酚废水的降解处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5]。

上述文献报道的羟基磷酸铜合成, 是采用乙二胺、乙酸铜和磷酸为原料[1,2,3,4]。其中乙二胺的作用只是调节pH值, 而且价格较贵, 还极易还原铜离子为单质铜, 使产物纯度不高。本文报道仅采用铜盐和磷酸盐为原料合成羟基磷酸铜, 并用于催化氧化8种工业染料脱色。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实验所用染料为工业品, 其他试剂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合成羟基磷酸铜的晶体结构用Dmax-ⅢX射线衍射仪 (日本理学公司) 测定;晶体形貌由JSM56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 (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观察。染料脱色实验在自制玻璃夹套恒温反应器中进行。脱色率由756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测定。

1.2 羟基磷酸铜的制备

羟基磷酸铜由水热法合成。典型合成方法为:将铜盐和磷酸盐分别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然后在不断搅拌的过程中, 将两溶液混合均匀, 再搅拌1h。然后转入装有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 在一定温度下晶化一定时间。将产物抽滤、洗涤、干燥。

1.3 染料催化降解实验

染料催化降解反应在夹套反应器中进行, 夹套内通恒温水, 电磁搅拌。染料浓度为10mg/L, 体积为100mL, 初始pH值为5.0, 催化剂用量为0.10g。当温度稳定在50℃后, 加入30%过氧化氢0.8mL, 开始计时。定时取样, 在各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染料脱色率按下式计算:

脱色率= (A0-A) /A0×100%

式中A0和A分别是染料溶液降解前后的吸光度。

2 结果与讨论

合成羟基磷酸铜的主要原料是铜盐和磷酸盐, 合成条件见表1。实验发现, 采用氯化铜为含铜原料, 磷酸氢二铵为含磷酸根原料, 可以在铜/磷比1:2到2:1, 温度150℃到180℃, 晶化时间24h到72h的范围内合成羟基磷酸铜。采用乙酸铜代替氯化铜, 同样可以获得羟基磷酸铜。实验还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若用磷酸氢二钠代替磷酸氢二铵, 则产物呈无定型, 不能得到目的产物。这可能是由于合成对酸度条件有较严格要求, 磷酸氢二铵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可以保持合成体系酸度的稳定。

合成产物的XRD图见图1, 扫描电镜图见图2。在不同条件下均可获得纯的羟基磷酸铜结晶相, 与JCPDS卡片36-0404号符合, 分子式为Cu2 (OH) PO4 , 没有杂晶。但不同条件下所得产物衍射峰的相对强度差别较大, 这反映了晶体的形貌差异。样品A和B的 (110) 等峰较强, (011) 等峰较弱, 产物大致呈八面体型。样品C、D、E和F的 (011) 衍射峰较强而 (110) 等峰较弱, 产物呈拉长的八面体型。另外, 样品A除有100微米左右的较大结晶外, 还有不少较小的晶粒交错生长在一起。样品B的合成温度高, 时间长, 晶粒更均匀。值得注意的是, 样品F合成时加入了占原料总量0.1%的正硅酸乙酯 (TEOS) , 所得产物较C更均匀, 粒径也更小。这可能是正硅酸乙酯水解产生水合硅酸有利于羟基磷酸铜晶体成核, 大量晶核的生成使产物粒径变小且更均匀。

采用样品F做催化剂, 过氧化氢为氧化剂, 催化染料的氧化脱色, 结果见图3。羟基磷酸铜做催化剂, 对8种染料均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反应2h基本达到最大脱色率70%~90%,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 结 论

采用磷酸氢二铵、氯化铜或乙酸铜为原料, 在相当宽松的条件下可以合成纯净的羟基磷酸铜晶体。晶体形貌随合成条件而变化。在合成体系中加入少量正硅酸乙酯可使产物粒径小且均匀。合成的羟基磷酸铜具有较高催化氧化染料脱色的活性。

参考文献

[1]Fengshou Xiao, Jianmin Sun, Ranbo Yu, et al.Synthesis and Structureof Copper Hydroxyphosp-hate and Its High Catalyti-Activity in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by H2O2[J].J Catal, 2001, 199:273-281.

[2]Fengshou Xiao, Jianmin Sun, Xiangju Meng, et al.A novel catalyst ofcopper hydroxyphosphate with high activity in wet oxidation of aromatics[J].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2001, 207:267-271.

[3]Xiangju Meng, Kaifeng Lin, Xiaoyu Yang, et al.Catalytic oxidation ofolefins and alcohols by molecular oxygen under air pressure over Cu2 (OH) PO4and Cu4O (PO4) 2catalysts[J].J Catal, 2003, 218:460-464.

[4]林凯峰, 孟祥举, 孙振华, 等.在Cu2 (OH) PO4催化剂上温和条件下H2O2对醇类化合物的催化氧化[J].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3, 3:369-373.

氢氧化铜 篇9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微波,浸铜,影响

随着自然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品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 贫矿、复杂矿、多金属共生矿的开发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利用传统的矿物加工技术, 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很多困难, 而利用生物技术和传统湿法冶金技术相结合用以处理矿石,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56年美国应用细菌浸出铜;1966年加拿大用细菌浸出铀研究成功。氧化亚铁硫杆菌 (T.f菌) 属微生物中原核生物界、硫杆菌属。T.f菌生理特性为化能自养, 好氧嗜酸, 革兰氏阴性。一般认为T.f菌能在9K培养基上生长, 条件为p H值2.0, 温度为30℃, 接种量为10%,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矿效果最好, 在9K固体培养基上呈红棕色菌落。细菌直接浸出是指细菌和矿物表面接触, 将金属硫化物氧化为酸溶性的二价金属离子和高价硫化物的原子团[1,2,3]。在有水和空气的情况下, 细菌会和许多金属硫化矿发生直接浸出反应。主要反应式如下:

细菌浸矿的直接作用在排除Fe3+存在情况下, 用人造的纯铜蓝 (Cu S) 进行细菌浸出研究,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细菌吸附在被侵蚀矿物表面, 同时在浸出过的纯铜蓝晶格表面有明显被侵蚀的痕迹得到证明。

尽管细菌浸矿在金属提取上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工业应用, 但由于受到温度、酸度、细菌生长周期等因素限制, 细菌生长缓慢, 浸出周期长, 浸出率不高, 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在工业上的快速发展[4,5,6]。因此, 如何加快细菌浸矿速度, 提高细菌适应能力, 促进其生长繁殖以提高金属浸出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波加热是指在0.3~300.0 GHz频率范围内对物体进行加热, 它不同于一般加热方式, 后者是由表及里, 由外到内的热传递过程。微波加热是全面的加热方式, 是材料在微波交变电场介质中由介质损耗而引起的体加热, 是靠电介质的偶极子转向极化和界面转化来实现的。水具有永久性偶极矩, 在交变电场中能发生偶极弛豫, 在体系内部直接引起微波能的损耗。水分子互相碰撞, 导致分子化学键破裂或改变水分子的原结构形式, 引起水分子结构变化, 如由水的大分子变为水的小分子, 致使不能形成水合物, 这样游离的Fe3+数目会更多, 有利于提高浸出。另外, 电磁辐射的微波也具有相应的磁场, 引起溶液界面压力差, 促进氧气在水中的溶解, 从而促进了细菌的生长。目前, 影响微生物浸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添加表面活性剂、对浸出体系施加电场、磁场以及添加Ag+等金属离子。笔者通过试验研究微波对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金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菌种:氧化亚铁硫杆菌株。培养基成分:9K液体培养基。矿石:硫化铜矿石。试验仪器:微生物恒温振荡培养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天平、可调万用电炉、格兰仕微波炉、100级洁净工作台、精密p H计。

1.2 试验方法

称取5 g矿粉, 加入100 m L的9K灭菌液体培养基, 用1∶1硫酸调节p H值为2, 等待p H值稳定后, 接种10 m L氧化亚铁硫杆菌, 并称重, 在30℃、120 r/min下摇瓶浸出10d。试验过程中, 用1∶1的硫酸调节p H值恒为2, 用蒸馏水补充所蒸发水分。

1.3 铜含量测定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它是基于测量蒸汽中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 以测定化学元素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对细菌浸矿的影响

将200 m L蒸馏水放入微波炉中, 在功率560 W处分别处理1、3、5、10 min。将处理过的蒸馏水配置成9K培养基, 在温度30℃, 接种量10%, 固液比5%, p H值为2, 振荡速度120 r/min情况下浸出15 d, 所得结果见表1。

2.2 微波辐射强度对细菌浸出矿物的影响

在功率分别为560、670、700 W辐射3 min时的矿物浸出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 在处理时间相同 (3 min) 时, 微波辐射的强度越大, 铜浸出率越高。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 金属浸出率也相应提高, 微波处理水对细菌浸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中, 10 min处理的效果最好。处理10 min以后, 微波对浸出矿物无促进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处理时间越长, 水的温度越高, 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也越小, 从而使细菌生长变缓, 浸出率也随之减小。随着微波辐射的强度增加, 金属的浸出率也相应增加了。在用微波700 W处理3 min后, 金属铜的浸出率高达28.01%。

注:Ⅰ、Ⅱ、Ⅲ分别表示微波功率为560、670、700 W。

参考文献

[1]《浸矿技术》编委会.浸矿技术[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4.

[2]刘小荣, 李宏煦.生物浸矿的电化学催化[J].湿法冶金, 2000, 19 (3) , 22-26, 27.

[3]耿冰, 郑宇, 邸进申.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 2004, 14 (2) :71-74.

[4]柳建设, 邱冠周, 王淀佐, 等.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过程中铁的行为[J].湿法冶金, 1998 (2) :29-31.

[5]金钦汉.微波化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9.

氢氧化铜 篇10

研究人员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手段来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态和正常态的相关性质, 其中包括位相敏感的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针对不同配对对称性的测量, 以及非位相敏感的核磁共振、光电子发射光谱、比热测量等。对于同一个超导体材料, 通过不同测量方式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的实验结果均只能通过间接测量来得到, 而我们测量的实验条件, 如杂质散射、样本质量等, 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7,8]。

对于高温超导体材料来说, 绝大多数都是复杂的多层晶体结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验测试结果来构建一个与之相关的近似有效的理论模型, 并通过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算法平台, 对这个近似有效的理论模型进行模拟, 从而达到研究高温超导体的性质。在1987年, 人们通过相关的实验测试结果就提出了许多高温超导可能的机制和相关模型, 其中包括Kresin、Ruvalds、Sinha、Jagadish和Varma提出的电子激子交换相互作用机制, Sinha和Jagadish提出的局域位元元错场模式下的相互作用模型, Liang等提出的相互关联价键涨落机制, Anderson等由Hubbard模型推导得到的自旋反铁磁涨落机制, Nesting的任意子模型等[9,10,11]。可是, 通过这些模型和机制得到的相关结果和推论, 与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结果总是存在着某些矛盾不一的情况, 因而这些模型和机制还不能完全解释主要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而言, Anderson提出的有效二维Hubbard模型哈密顿量来处理RVB理论能够得到更多完全的解释。

人们为研究高温超导固体材料的磁性、绝缘性以及超导电性, 通过对系统电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而提出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最简单有效的模型——Hubbard模型。在1960年初, 人们提出了这个重要的Hubbard模型, 并用于研究如Co O、Ni O、Fe O等反铁磁绝缘体的过渡金属化合物, 也从这些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中成功预测了Mott绝缘体的存在[12]。而在这之前, 因为相关反铁磁绝缘体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材料没有考虑其系统内电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通过理论研究得出, 这些材料具有导电性和金属性, 而这与实验结果完全不一致。

Hubbard模型的哈密顿量包含紧束中的动力学项和势能项这两部分, 其可以写为。其中c+jσ, cjσ分别为在格点j处的自旋为σ的产生和湮灭算符, 而niσ=c+jσcjσ是表示粒子数算符。在上式中, 动能项是第一项, 所有点的相互作用能量是第二项, 控制电子占据数的化学势项是第三项。在Hubbard模型中, 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质如反铁磁序、Mott绝缘体都发生在半占据下, 所谓半占据就是在每个格点上只有一个电子占据。近年来, 我们应用Hubbard模型研究了各种各样的系统, Hubbard模型被广泛地引入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重费米子系统以及相关高温超导电性中的应用。

对于Hubbard模型来说, 这个模型虽然表述非常简单, 但内涵却相当丰富, 可以成功揭示一些固体材料的丰富多彩的行为。人们在研究Hubbard模型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凝聚态物理理论中的一些分析方法, 比如量子数简并空间级数展开、场论的费曼图、平均场理论等方法。通过Hubbard模型, 对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量子多体系统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已经被大量运用, 如量子蒙特卡洛方法、对角化方法。人们在研究凝聚态物理光格子中的极冷原子中, 认为可能即将在实验室实现Hubbard模型。对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来说, 我们希望建立与结构完全一致的理论模型, 但因其复杂的结构,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实验上观测到铜氧化物大多是准二维层状结构, 因此可以把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模型简化到二维, 只研究准二维层状结构的一个铜氧面的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先不考虑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层间耦合。

Anderson在相关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也提出了可以用二维Hubburd模型来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 认为该模型是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最小模型。在1986年发现高温超导体后, 基于实验上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 美国科学家Anderson提出了重要的RVB理论。同时, Anderson也再次提出了应用二维Hubburd模型来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的配对机制, 他认为能够最充分地研究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相关最简化模型, 就是具有单带的二维Hubburd模型。从此以后, 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也一直在研究二维Hubburd模型的相关机制和相图, 也有研究用石墨烯实现六角格子Hubburd模型的实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正常态发现的短程RVB不但解释了有限自旋能隙的存在, 还解释了正常态在掺杂的情况下对应的自旋液体态有可能成为高温超导态。我们考虑到强关联相互作用的电子系统, 是不允许双重占据的, 那么二维Hubburd模型就简化为二维t-J模型, 也证明二维Hubburd模型哈密顿量通过不允许存在双重占据, 即投影算子就可以得到系统的二维t-J模型哈密顿量。在二维t-J模型中,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存在着d波配对特征。之后, Zhang和Rice也通过研究掺杂的铜氧化物铜氧面P-d模型, 导出了相关系统对应的t-J模型有效的哈密顿量。这个有效的哈密顿量是铜氧化物超导实际材料配对对称的t-J模型形式。他们通过研究推导发现, 二维t-J模型的哈密顿量, 可以表示为空穴掺杂后铜氧化物的一个正则模型。在二维t-J模型的哈密顿量中的相关参数, 与在实验上的实际超导材料的相关参数, 具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在实验上的的实际超导材料的相关参数范围内, 通过一些计算机数值模拟算法, 如张量网络算法、变分蒙特卡洛算法等, 可以用来模拟二维t-J模型的哈密顿量。我们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绝对零温度下, 二维t-J模型中存在着超导配对序参量, 而这与实验结果完全相一致。

我们重新定义数值重整化的Hubburd模型哈密顿量为, 即

在上式中, 当时, 系统的哈密顿量H变形为

其数值重整化后的哈密顿量, 满足下列递归关系

我们定义数值重整化转化的R为

这里的基态能。

对于Hubburd模型来说, 计算结果也表明, 高能态的忽略确实是一个有效的近似。数值重整化方法在量子杂质相关模型中的运用, 主要在输运性质、动力学计算和热力学计算领域。按照Wilson对Hubburd模型的数值重整化思想, 可以来研究系统的不动点以及其他许多量子杂质模型的热力学性质, 其中包括共振能级模型、Anderson杂质模型、两信道Kondon模型和两杂质模型, 以及进一步加入屏蔽的Anderson模型、超导的Kondo杂质、电导通道、赝能隙系统。数值重整化方法模拟进一步研究表明, 高温超导材料实验上发现的反铁磁可能对超导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 现在已经有很多高温超导铜氧化物的实验结果给出了高温超导显示的崭新的特征, 其中包括比热测量、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核磁共振、光电子发射光谱等位相不敏感的实验结果, 以及超导SQUID等位相敏感的实验结果。同时实验中的中微子实验、中子散射结果也表明, 超导态中存在反铁磁自旋涨落。数值重整化方法模拟为反铁磁自旋涨落引起的超导、d波主导的超导、掺杂s波主导的超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参考文献

[1]K.G.Wilson, P.J.Grout, J.Maruani, et al.Frontiers in Quantum Systems in Chemistry and Physics[J].Theor.Chem.Phys., 2008 (18) .

[2]Wilson K G.The renormalization group:Critical phe-nomena and the Kondo problem[J].Rev.mod.phys, 1975 (47) .

[3]H.R.Krishnamurthy, J.W.Wilkins, K.G.Wilson.Renormal-ization-group approach to the Anderson model of dilute mag-netic alloys[J].II.Static properties for the asymmetric case.Phys.Rev.B, 1980 (21) .

[4]C.S.Hellberg, E.Manousakis.Two-dimensional t-J modelat low electron density[J].Phys.Rev.B, 1995 (52) .

[5]C.T.Shih, Y.C.Chen, T.k.Lee.Phase separ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t-J model[J].Phys.Rev.B, 1998 (57) .

[6]C.S.Hellberg, E.Manousakis.Green’s-function MonteCarlo for lattice fermions:Application to the t-J model[J].Phys.Rev.B, 2000 (61) .

[7]W.O.Putikka, M.U.Luchini.Limits on phase separationfor two-dimensional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J].Phys.Rev.B, 2000 (62) .

[8]M.Calandra, F.Becca, S.Sorella.Charge Fluctuations Close to Phase Separation in the Two-Dimensional t-J Model[J].Phys.Rev.Lett., 1998 (81) .

[9]Sakai, Y.Shimizu.Excitation Spectra of the Two Impurity Anderson Model.I.:Critical Transition in the Two MagneticImpurity Problem and the Roles of the Parity Splitting[J].J.Phys.Soc.Japan, 1991 (61) .

[10]Sakai, Y.Shimizu.Excitation Spectra of the Two Impurity Anderson Model.II.Interplay between the Kondo Effectand the Inter Site Interactions[J].J.Phys.Soc.Japan, 1992 (61) .

[11]D.M.Cragg, P.Lloyd, P.Nozieres.On the ground statesof some s-d exchange Kondo Hamiltonians[J].J.Phys.C:SolidState Phys., 1980 (13) .

上一篇:竞走技术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