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工作

2024-09-02

中学教师工作(精选十篇)

中学教师工作 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

一、前言

压力本质上不是坏大东西,但压力过大或者说是不能很好的处理压力就会给生活、学习与工作带来不便。本文研究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压力状况,分析其压力源并为之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有效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帮组体育教师能够积极应对压力提供一些支持。

二、中学体育教师压力来源

2.1场地器材因素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的物质条件。在很多的中学其体育场地设施极不完善,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过于陈旧,维修与更新力度不够。与中央七号文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指导精神不相符合。在很多的学校在现状是体育场地与器材设施的缺口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锻炼的需求。

2.2工资薪酬因素

待遇能够反映出职业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同时物质奖励也是对教师工作成绩最为直接的激励,如果待遇过低就会导致一些老师无法理性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起来就毫无成就感,最终导致职业压力。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的偏见还没完全改变,使得体育课的地位不如其他文化课,体育教师的地位不如其他文化课程老师,从而导致了体育教师与文化教师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教师与其它科目的教师都存在着一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其它科目教师经常会有早晚自习, 可是在很多学校体育教师是没有的,我们知道在很多学校教师负责早晚自习是有补贴的,这就更加加剧了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差距。

2.3学校重视程度及晋升因素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注重高考,对于学生参与与文化学习的活动是不支持甚至是反对的。体育作为非考试内容, 自然在一些学校和老师的眼里是无关紧要的,一些学校甚至更改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使得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用于上主科,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学生每天的活动得不到保证,这样也就影响了体育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和教学地位以及在学校的晋升机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质的原因,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

三、工作压力产生的危害

3.1影响教师自身及家庭

体育教师工作压力首先对教师本身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无形中构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体育教师身体不适、生理疾病增多、损害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典型症状有易怒,其行为表现为:“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家人发火”在精神状态上容易出现:失眠、睡眠障碍、疲劳、没有归属感。

3.2影响教学

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工作。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对教学的不利影响包括缺勤率上升, 行为下降。另外还会出现教学效率降低、师生关系淡漠、工作投入和参与少、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没有耐心、课堂教学情绪易失控等消极行为。

3.3影响社会

教师工作压力的消极影响还会阻碍学校各项组织的运转效率与效果, 进而导致学生品质下降, 最终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道德水平的下降, 危害社会行为的增加等等。

四、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普遍存在。体育教师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教师应再接再厉,更好的推动体育教学与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4.2建议

4.2.1体育教师进行自身调节

体育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减压,作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从而缓解工作压力;不仅要有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以充实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应积极培养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情感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还要兼顾家庭与事业。

4.2.2学校调节

学校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也要多给予帮助、疏导;加强落实各项教学法规,学校有关领导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体育教师薪酬福利政策,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地位;学校应考虑到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

4.2.3社会调节

教育部门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社会认可程度,加大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程度,加大社会对体育教师工作的信任,使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职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引导人们对体育课及其教师形成合理的期望,从而积极的投入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美娟.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调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中学教师工作简历 篇2

户口所在: 江苏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8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126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大学生

应聘职位: 科研/实验室:实习生,中学教师,电工:

工作年限: 0 职 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以下 希望工作地区: 江苏,,

工作经历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盐城工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7

专 业 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5 2007-07 盐城惠众计算机学校 机械CAD CAD技能证 -

语言能力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掌握CAD基本作图方法

个人技能

1. 了解普通车床,数控车床 操作控制社会

2.暑假在志远家教点做了一个半月老师

3.209月学校组织去(盐城市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南华机床有限公司 恒力机床有限公司)实地参观操作

中学体育教师必备工作能力研究 篇3

摘要:学校体育工作既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基础也是重点,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体育类院校,必须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最需要的工作能力具有明晰的把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师。本文运用调查法,对中学体育教师必备工作能力进行了调查和归纳。

关键词:体育 途径 教师

本研究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中的部分研究结果。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内同时设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分别是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和邯郸市,调查的对象是这些中学的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和学生,分别从中学体育工作需要和学生需要两个方面分析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必备工作能力。

调查结果及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体育教学部负责人的调查

对体育教学部负责人的调查目的是,从他们的工作实践中,由他们总结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调查列出了多能一专能力、一专多能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提供针对个体锻炼方法的能力、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体育科研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这样11项内容中,请体育教学部负责人从中选择5项他认为最应该具备的能力,并按其重要程度排序。

从中学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对能力选择排序的结果来看,组织能力被高度重视,排在第1位,其他4项依次是: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多能一专能力、教学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回访了中学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得到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开展课间操、举办运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身体素质测验、体育课以及运动队训练体育工作,都必须通过对人的组织才能实施,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体育工作很难开展;关于“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排在被选能力第2位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心理叛逆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经常表现与家长和教师发生激烈对抗,他们的行为特点是在抗争中表现自我,证明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不计较行为后果,容易做出十分极端的事情。而体育活动的特点又恰恰是人体能力的外在表现,在不知不觉的比赛或比较中引发冲突,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悉心观察,善于沟通的能力,就很难把学生组织起来,即便组织起来也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他们认为,“多能一专”比“一专多能”更加实用,只有“多能”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多样性需求。关于“教学能力”和“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能够入选前5项,他们认为,体育课是按计划完成的工作,突发情况较少,稳定性较好,但体育课毕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没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就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对其他能力选项也不是不重要,而是入选的这5项与我们的工作特点结合得更紧密,更重要。

二、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为了了解中学生平时都通过什么途径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的作用,设计了“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您最喜欢哪类体育教师”这两个方面的调查,目的在于为我们的体育专业教育,探究适合中学生需要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

本研究以“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为题,列出了:1.体育课。2.课外活动。3.业余运动队训练。4.年级、班级体育比赛。5.校外自己选择的锻炼项目。6.校内同学之间自己组织的锻炼。7.有体育教师组织的课余锻炼。8.与家庭成员一起锻炼。9.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10.定期或不定期到健身场馆锻炼这样10种途径,供中学生从中选择3项,对选择的结果进行排序,调查结果如下。

前三名:1.校内同学之间自己组织的锻炼。2.有体育教师组织的课余锻炼。3.课外活动。通过对中学生的回访,他们对调查结果的解释是:社会体育俱乐部基本都是高水平的专项运动员去参加,健身场所费用太高,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在校内进行锻炼,但是,体育课的内容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而且还要考试,上课还受约束。年级、班级比赛和训练队不一定人人都能参加,所以我们比较喜欢自己选择锻炼内容,这种方式比较自由,内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可以自己把握,没有集体上课或比赛的那种压力。锻炼时间基本上都选在课外活动时间,并希望有体育教师和我们一起活动,因为不是上体育课,有教师也比较随意,而且不用考试,教师还可以指导我们,随时解答我们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最喜欢自己组织的,有教师指导的体育活动。学生的解释无疑道出了他们最理想的体育锻炼途径和方式,学生的这些心声应该是我们对中学体育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学校体育课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保证学生锻炼机会和克服困难使基本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不能为了满足学生要求,淡化了体育课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把体育课变得让学生喜欢,只有让学生喜欢,他们才有积极性,才能参与,才能有效果。

(二)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师类型

本研究以“您最喜欢哪类体育教师”为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例举了专项技术精湛、通晓多种体育技能、课上对动作讲的清楚、课上示范漂亮、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能让我们学到运动技术、能让我们明白锻炼的方法、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能提供适合您本人的锻炼方法、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这样10项内容,供中学生从中选择5项并按喜欢程度进行排序。经统计排序的结果如下。

前五名的是:1.能提供适合您本人的锻炼方法。2.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3.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4.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5.通晓多种体育技能。通过对学生的回访了解到,学生身体条件和体质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最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对于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的教师受欢迎,是因为学生除了增强体质的要求之外,希望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对于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通晓多种体育技能的教师受欢迎,是因为学生渴望在锻炼时随时能受到教师的指导,玩得更科学、内容更丰富、锻炼效果更好。

综合学生的反映,学生最想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放松身心,从中得到快乐,并不是想学到多少运动技术。所以,他们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示范等教学技能方面并不十分关注,另一方面,学生不是体育教师,对讲解、示范的水平很难做出评价,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怎么才能高兴,在这个总前提下,能给他们提供适合本人的锻炼方法、能变换各种方法让他们玩得高兴、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通晓多种体育技能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欢迎。

根据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这些中学体育工作中需要的重要能力和学生喜欢的锻炼途径和教师类型,应该作为师范类体育院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中学体育教师必备工作能力研究 篇4

关键词:体育,途径,教师

本研究为河北师范大学教改课题中的部分研究结果。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北省内同时设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院校所在地的第一中学, 分别是石家庄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和邯郸市, 调查的对象是这些中学的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和学生, 分别从中学体育工作需要和学生需要两个方面分析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必备工作能力。

调查结果及分析归纳如下。

一、对体育教学部负责人的调查

对体育教学部负责人的调查目的是, 从他们的工作实践中, 由他们总结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调查列出了多能一专能力、一专多能能力、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组织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提供针对个体锻炼方法的能力、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体育科研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这样11项内容中, 请体育教学部负责人从中选择5项他认为最应该具备的能力, 并按其重要程度排序。

从中学体育教学部负责人对能力选择排序的结果来看, 组织能力被高度重视, 排在第1位, 其他4项依次是: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多能一专能力、教学能力、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回访了中学体育教学部负责人, 得到的意见可以归纳为:开展课间操、举办运动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身体素质测验、体育课以及运动队训练体育工作, 都必须通过对人的组织才能实施, 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体育工作很难开展;关于“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沟通能力”排在被选能力第2位的结果, 他们认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心理叛逆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经常表现与家长和教师发生激烈对抗, 他们的行为特点是在抗争中表现自我, 证明自己的能力, 结果是不计较行为后果, 容易做出十分极端的事情。而体育活动的特点又恰恰是人体能力的外在表现, 在不知不觉的比赛或比较中引发冲突, 如果体育教师没有对学生悉心观察, 善于沟通的能力, 就很难把学生组织起来, 即便组织起来也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 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另外, 他们认为, “多能一专”比“一专多能”更加实用, 只有“多能”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多样性需求。关于“教学能力”和“健康知识宣传讲解能力”能够入选前5项, 他们认为, 体育课是按计划完成的工作, 突发情况较少, 稳定性较好, 但体育课毕竟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没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就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对其他能力选项也不是不重要, 而是入选的这5项与我们的工作特点结合得更紧密, 更重要。

二、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为了了解中学生平时都通过什么途径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设计了“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您最喜欢哪类体育教师”这两个方面的调查, 目的在于为我们的体育专业教育, 探究适合中学生需要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 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

本研究以“最喜欢的体育锻炼途径”为题, 列出了:1.体育课。2.课外活动。3.业余运动队训练。4.年级、班级体育比赛。5.校外自己选择的锻炼项目。6.校内同学之间自己组织的锻炼。7.有体育教师组织的课余锻炼。8.与家庭成员一起锻炼。9.参加社会体育俱乐部。10.定期或不定期到健身场馆锻炼这样10种途径, 供中学生从中选择3项, 对选择的结果进行排序, 调查结果如下。

前三名:1.校内同学之间自己组织的锻炼。2.有体育教师组织的课余锻炼。3.课外活动。通过对中学生的回访, 他们对调查结果的解释是:社会体育俱乐部基本都是高水平的专项运动员去参加, 健身场所费用太高,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在校内进行锻炼, 但是, 体育课的内容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 而且还要考试, 上课还受约束。年级、班级比赛和训练队不一定人人都能参加, 所以我们比较喜欢自己选择锻炼内容, 这种方式比较自由, 内容可以选自己喜欢的, 运动量、运动强度可以自己把握, 没有集体上课或比赛的那种压力。锻炼时间基本上都选在课外活动时间, 并希望有体育教师和我们一起活动, 因为不是上体育课, 有教师也比较随意, 而且不用考试, 教师还可以指导我们, 随时解答我们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最喜欢自己组织的, 有教师指导的体育活动。学生的解释无疑道出了他们最理想的体育锻炼途径和方式, 学生的这些心声应该是我们对中学体育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 学校体育课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对保证学生锻炼机会和克服困难使基本身体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不能为了满足学生要求, 淡化了体育课的作用, 关键是如何把体育课变得让学生喜欢, 只有让学生喜欢, 他们才有积极性, 才能参与, 才能有效果。

(二) 中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教师类型

本研究以“您最喜欢哪类体育教师”为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具体内容例举了专项技术精湛、通晓多种体育技能、课上对动作讲的清楚、课上示范漂亮、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能让我们学到运动技术、能让我们明白锻炼的方法、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能提供适合您本人的锻炼方法、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这样10项内容, 供中学生从中选择5项并按喜欢程度进行排序。经统计排序的结果如下。

前五名的是:1.能提供适合您本人的锻炼方法。2.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3.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4.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5.通晓多种体育技能。通过对学生的回访了解到, 学生身体条件和体质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最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对于能变换各种方法让我们玩得高兴的教师受欢迎, 是因为学生除了增强体质的要求之外, 希望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对于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通晓多种体育技能的教师受欢迎, 是因为学生渴望在锻炼时随时能受到教师的指导, 玩得更科学、内容更丰富、锻炼效果更好。

综合学生的反映, 学生最想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放松身心, 从中得到快乐, 并不是想学到多少运动技术。所以, 他们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示范等教学技能方面并不十分关注, 另一方面, 学生不是体育教师, 对讲解、示范的水平很难做出评价, 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怎么才能高兴, 在这个总前提下, 能给他们提供适合本人的锻炼方法、能变换各种方法让他们玩得高兴、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通晓多种体育技能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欢迎。

中学教师评中学高级职称-工作总结 篇5

我叫李彬,男,汉族,1975年5月出生,1997年6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电器技术专业,1997年7月参加工作,在新郑市第四职业高中任教,从事与物理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05年8月,到新郑市第二中学分校任教,继续从事与物理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并于2009年担任物理备课组长至今。

任职以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科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培养和扶持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每项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务其完美。做到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书籍、资料及教学案例。多年来,,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具体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服从分配,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新时期,我牢牢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二、教学工作方面:(1)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出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2)我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根据语文课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整合,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给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民族地区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认为语文不好学,作为教师,我首先从思想上进行转化工作,积极引导,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3)我虚心请教老教师,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4)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在上课时作出分析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5)注重个别学生的辅导,注意分层教学.在课上练习时间或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所有学生都愿学,乐学,学有所得.三、学生管理方面: 2010年9月以前,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件责任大,事烦琐的工作.民族地区的学生受环境限制,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学习都比较吃力,我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树立班级良好的学风.部分同学品行有缺失,遵守纪律不够,我多次找他们谈心,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增强他们的纪律观观念,形成好的班风.在平时,我从生活上和学习上等方面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担任班主任的三垭小学2004级,在2006年至2008年连续三年获“九龙县优秀班集体”称号。

四、教改科研工作方面

任现职以来,我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教学教育科研工作。时刻站在教改前沿,努力探索。

1、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方面

作为骨干教师,我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用实际行动影响周边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和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怎样培养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课堂上如何做到关注全体学生?怎样建立大语言教学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样教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等等。对于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我校特色的问题,我都带领同事门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许多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技术方面我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虚心请教。目前能够独立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2.撰写教学论文方面

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我总是及时总结,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为了让同行们有所借鉴。近8年来,我先后在正式刊物发表了国家级论文三篇。获奖的县、州、省级论文4篇。

3.科研立项方面

任现职以来,我带领我校老师们积极进行课题研究。选择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目标问题,大胆实验,科学探究。我是州级科研课题“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的主研人员。目前,正在积极实验阶段。

4.公开课、优质课方面

在九龙全县首届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语文组三等奖;在三垭片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二等奖。平时也积极承担学校公开课。

中学教师工作 篇6

摘 要: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信息技术教育委以重任,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拟从绩效技术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状态中存在的问题,以一种系统方法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09-05

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决定性因素之一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他们的实际工作状态能否达到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能否承载起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重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深入理性的思考。带着这一想法,我们利用半年支教之机,对陕西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严重、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影响学校的信息化进程,进而影响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借鉴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一个概念——绩效技术,从这一角度,以一种系统方法探寻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方位的剖析挖掘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一种解决问题、改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状态的方法。

一、绩效技术概述

1.绩效技术的内涵

绩效技术,又称为人类绩效技术(HPT, 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是一个主要基于经验和反思的新兴领域,现在一般认为绩效技术起源于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1] 在把程序教学和教学系统设计应用于企业培训的过程中一些教育技术专家逐渐认识到:培训和学习对于提高人类绩效是至关重要的,但培训和学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绩效问题。要全面提高个人或团体的绩效,必须综合考虑培训、激励、管理支持、反馈、资源等因素。绩效技术由此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对绩效技术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外对绩效技术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国内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基本上来自于张祖忻教授: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2] 在这里我们对绩效技术的定义不做深入的探讨,主要把绩效技术视为一种认识和解决人的绩效问题的系统方法。

2.绩效技术的模型

为推广绩效技术的应用,并保证其使用的规范性,研究者们开发出了绩效技术模型。绩效技术模型旨在揭示解决绩效问题的过程,以结构化的形式为绩效技术专业人员说明提高绩效的操作步骤。图1是ISPI(美国绩效技术委员会)开发的HPT模型,[3] 许多绩效技术模型的建构都是基于此模型的思想。该模型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五个基本过程:

(1)绩效分析。先分析组织目前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再预期组织完成一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与水平,这个实际状态和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就是绩效差距。绩效技术的目标就是消除这种差距。

(2)原因分析。即分析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原因可能是知识或技能不足,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工作环境、薪酬制度、组织结构等。

(3)干预设计与选择。明确引起绩效问题的原因后,要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系列干预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定措施,最终形成提高绩效的方案。

(4)干预实施及管理。实施第三步形成的方案,管理和支持方案的实施过程。

(5)评价。对绩效技术的整个过程做出评价。

3.绩效技术的特点

首先,绩效技术具有系统性。影响个人或组织绩效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使其它因素产生改变。绩效技术把影响绩效的内外部因素放在一个系统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使用多种干预方法来提高组织绩效。它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影响绩效问题的各个方面入手,统筹安排,形成能够长期和比较全面解决绩效问题的方案。

此外,绩效技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的使用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产出。它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作用,任何干预都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任务明确,行动方向自然就清晰。因此,利用绩效技术解决问题容易达成目的。

绩效技术围绕系统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能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同时使用多种方法,适合于解决复杂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

1.教育信息化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在信息社会,人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需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明确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小学在未来 5~10 年内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的阶段性目标。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在中小学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

(1)教学技能方面的要求。包括把握学科特点进行教学的能力,应用新理论设计教学的能力,正确引导、评价学生的能力等,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2)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作为学科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称为专业人员的一个标志。

(3)专业意识方面的要求。在知识快速增长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更新尤为迅速,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怀有自我发展的理想,有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保持本学科的教学热情,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

(4)服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和其他教师有效沟通,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在完成教学教研工作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为促进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承担一定的工作。

2.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

笔者2008年在陕西省基层中学顶岗实习半年,实习期间发放问卷对陕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与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1)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调查显示,有45%的信息技术教师教龄在三年以内,还处于一个新手教师的阶段。因为教龄较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

(2)信息技术教师知识储备与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不适应。调查结果表明,有17%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知识储备不够,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学。

(3)信息技术教师自我要求较低与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备课、讲课等要求都不高,更没有教学反思和通过学习更新知识的好习惯。在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科研能力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的现象。

(4)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能力与服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不适应。信息技术教师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和其他学科教师有效沟通,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其他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教师应学科教师要求制作课件的层面上。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比其他学科教师突出,而且出现得比较早,通常是从教2~3年就产生倦怠。这种情况又加剧了以上几方面的不适应问题。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已经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有效地转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是一个具有多变环境和复杂因素的系统工程,应该使用一种系统方法来完成。而绩效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从宏观上把握方向,从微观上分析影响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并实施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的系统方法。鉴于此,我们引入了绩效技术来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中的这些不适应状态,以一种系统方法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基于绩效技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状态的探索性方案

目前,绩效技术比较多地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我们引入绩效技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绩效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是否适用于教育系统?实际上,传统的教育系统已经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教育经济学的崛起,对人力资源理论的关注,都在引起理论和实践者对教育系统中绩效的关注。我们在调查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利用绩效技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状态的方案,该方案有机整合了HPT模型的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实施和管理、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需要说明的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可以由学校领导和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担任,还需要绩效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

1.绩效分析

绩效分析包括目标确定、分析现状和找出差距。[4] 目标确定即明确要求教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绩效水平,将其作为绩效改进的目标。目标确定:目标即达到前面所论及的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和其他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能在教学教研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分析现状:(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或结构不合理导致不能完全胜任教学。虽然90%以上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但有46%的学生反映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陈旧或超前,有35%的学生从未或很少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这说明信息技术课教学远离生活,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2)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理论和经验不足,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技巧。有30%的被调查学生反映大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混乱。有34%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气氛活跃但很乱,只有20%的学生反映大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学习,且气氛活跃。(3)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工作缺乏信心和激情,没有自我发展的需求。70%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没有进行教研活动归因为学校没有教研氛围和学校领导不支持。学校的支持固然重要,但自我发展的意识是教研最大的前提和动力。(4)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和其他学科教师有效沟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流于表面形式。以上这几种状况更让信息技术课这一“非高考科目”和信息技术教师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绩效差距为目标状态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2.原因分析

在此阶段,原因分析由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在平等、友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原因有系统因素和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因素。系统因素包括:

(1)课程的性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无章可循”。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学习规律和特征等研究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没有较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援助。加之现今教育评估机制偏重于考试选拔,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重视,认为该课程可学可不学,这对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是一个“致命伤”。

(2)管理的混乱。具体体现在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任用、考核制度,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教研要求。因为该课程不参加统一考试,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自行决定对该课程的评价,评价方式不一,内容各异,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度上的不规范使得教师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放松或降低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3)激励的缺乏。在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中,有90%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资待遇较差或与付出不成比例。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从事着教学以外的其他大量工作。如学校机房管理、校园电视台管理、教师培训、奥赛指导、校园网建设、技术辅教等,造成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专心于教学科研和自身发展,并且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满课时量不一样,有的学校课时费也不一样。信息技术教师在职称和先进的评定中处于劣势,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也较少。这些原因造成学校和社会上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享受的待遇相差太大,优秀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流失。

(4)设施的短缺。部分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足够和适用的软硬件资源,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困难很大。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因素:

一是教学基本功不足。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和管理学生的技能。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也不到位。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改所提倡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每节课老师只讲十几分钟,其它时间都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是专业知识技能不够。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或信息不足,不能较准确地解答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处理学生利用设备和软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者自己就不能操作使用教学设备及软件资源,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是工作动机不强。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或对自己缺乏信心,使得他们处于一个低自我效能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较难工作任务的坚持程度。

3.干预措施的设计与选择

(1)学校加大管理与支持力度。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教师任用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协助信息技术教研组建立教学教研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与信息技术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设备、工具、材料的需要方面,学校要尽力解决,使教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改善教师的待遇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工资待遇,晋升和继续学习的机会要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致。信息技术教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制作优质课课件、开发专题网站等,学校可以设研发奖励,根据研发的过程和成果,学校给予适当补贴,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认可和激励。针对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比较繁杂这一问题,学校可以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负责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个别较困难的工作可以合作完成。这种分工合作结合的形式使教师能专于某一实践领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节省大量的时间。

(3)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培训是目前教师继续学习的主要途径,但调查显示,只有50%的教师比较认同现有培训。要提高培训的认同度,必须解决现行培训在模式、内容上与教师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不适应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多样化,而且教师的原有水平不同,培训前要做周详的调查,结合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分类、分层进行培训。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学校可以和培训机构积极沟通,反映本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如有条件,学校可以和大学联盟,利用大学的资源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大学里的教授和优秀硕士研究生,都是很好的培训师。

(4)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唤醒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是有效培训和有效教研的前提。通过听其他学科或者本学科优质课使信息技术教师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巨大差距才有自我提高的紧迫感。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赛教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弥补自己专业和教学技能上的不足。信息技术教研组定期为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说课评课、讨论交流教学方法等活动,使信息技术教师能充分利用理念和技术上的优势,积极成为新教学思想、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者和实验者。在新课改中,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利用自身优势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帮助,为学校信息化进程加速,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证实自己存在的必要性,自然会受到重视。

4.干预措施的实施与管理

实施干预措施成功的关键是对实施阶段的管理,同时需要得到各方面特别是学校高层领导的支持。对干预措施进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干预措施的阻力和优化干预措施的过程。由于干预就意味着做出改变,就会遇到阻力,阻力或来源于旧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或来源于利益冲突,或来源于对不确定的担心。对管理者和绩效技术人员而言,调查隐藏在阻力背后的根源,采取一定策略消除它们是很重要的。管理者需要给教师解释改革的目的,减少或消除教师们的戒备和抵触情绪,减轻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要让信息技术教师清楚在分析阶段确定的绩效改进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对干预措施实施的成败也至关重要。在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和信息技术教师之间要保持持续的沟通,发现绩效改进的障碍和干预措施的不合适之处,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有必要,出台相应制度来保证干预措施的持续实施。

5.评价

评价贯穿于绩效技术整个过程。在分析阶段,评价绩效差距和原因是否客观;在设计阶段,评价干预措施是否适当;在实施阶段,了解干预措施实际产生的影响,以决定是否继续推行。[4] 评价一般可以采用观察、采访、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绩效技术实施结果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行为与能力。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气氛,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解答学生提问的状况,通过学习更新知识的主动性等方面。(2)态度。对教师的情感因素进行评价,如满意度,对本学科教学工作的热心程度,职业倦怠的轻重程度,对改革的意见或建议等。(3)对组织工作目标的贡献。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情况,信息技术教师所承担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等。如果评价结果是信息技术教师达到预期的绩效,学校需要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稳定改革带来的高绩效状态。最终还要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开始新一轮的绩效改进过程。

四、结语

总的说来,运用绩效技术解决问题,可以把分散的因素加以整合,制定有效的措施,系统地加以管理,确保各种措施的有效性与针对性。[4] 因此,利用绩效技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状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从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是可行的。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稳定而有效的结构。同样,利用绩效技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状态这一系统也需要与教育系统、社会进行交流才能发挥作用。最后,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绩效改善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与支持的过程,而不能期望一次探索就带来长久的高绩效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祖忻.从教学设计到绩效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0 (7).

[2]梁林梅.绩效技术的起源与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3 (2).

[3]吴娟,马宁,何克抗.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4]沈锐.试论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继续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06 (10).

武汉市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篇7

1压力的概念

与心理学研究的许多其他概念一样, 研究者对工作压力所下的定义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将工作压力作为一个刺激变量看待, 有些则将其看作反映变量;有些研究者认为它是环境变量, 有些则认为它是个体与环境互交作用的产物。有些研究者对工作压力给予操作性的定义, 将某些工作特点定义为工作压力, 如工作负荷、工作复杂性、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

但是归纳来说有三种观点:第一是把压力作为个体反应, 也就是个体对于内外环境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第二是把压力作为刺激, 对个人的内在和外在力的冲击;第三是把压力视为介于个人和环境的互交作用, 是环境的刺激和个人的特殊反应彼此互动的结果。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师因职务上所赋予的要求、期许和职责感受的压力。著名学者Kyriacou和Sutcliffe (1979) 将教师工作压力定义为:由教师的工作而产生的负向情感 (如生气或沮丧) 的反应症状。

2国内外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

工作压力是压力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随着人文精神在管理中的普遍提倡, 工作压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管理学、健康学等广泛领域得到研究。教师的工作压力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对于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了解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在国外, 许多研究指出教师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如:Dunham (1976) 调查发现, 今天的教师正经历着比以往更多和更严重的压力;Traver和Cooper (1993) 发现教师的压力水平比一般普通人士要高。在我国, 虽然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工作压力随之增大, 然而在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

二、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的普及, 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育的功能日益扩大, 教师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复杂, 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现实生活中, 社会和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教师的工作结果, 却很少关心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研究和了解中学体育老师的工作压力, 进而采取有效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52所中学 (华师一附中、洪山高中、马房山中学等) 258名体育教师为对象, 其中男性160人 (占62.02%) , 女性98人 (占37.98%) ;1-4年教龄的教师64名, 5-9年教龄的教师72名, 10-19年教龄的教师70名, 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64名。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如体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在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资料的基础上, 对回收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 问卷调查法

在结合国内外以往研究者的教师压力问卷及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确定中学体育教师压力源的6个维度, 并初步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向武汉市的中学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58份, 共回收问卷213份, 通过对问卷回收进行整理, 删除无效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155份,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3%。

(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T检验。

(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 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理论概括, 确保结果与结论的科学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83%的中学体育教师感觉有很大的压力。这与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数据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却远远高于国外关于教师压力的调查结果。

2中学体育教师总体工作压力的比较分析

在调查中, 按照所有被试在压力源各项目上的选择结果统计表明, 在中学体育教师6个工作压力源中, 工作条件和保障的压力感受性最大, 其次是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职业发展和自身素质。在工作强度方面, 工作条件和保障、职业发展、自身素质、工作任务、人际关系的强度超过均值3, 说明具有大的强度, 管理事物压力强度小于3, 强度较小。

体育教师对工作条件和保障的压力感受性最大, 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许多学校, 特别是中学, 存在着一部分教师的收入偏高, 而另一部分教师的收入偏低, 同样是上一节课, 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收入相差很大的现象, 所得到的相应报酬比其他科目教师低很多。同样是在学校工作, 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却很难得到学校领导相应的认可, 这势必会使体育教师产生强烈的不满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第二, 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的压力。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是体育教师的本职任务, 其最本质的特点是实践性强, 由于学生人数多、活动范围大, 受器材、场地等限制,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或组织体育活动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 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阶段, 性格活泼, 叛逆性强, 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在进行体育课上的练习时常常会出现不注意安全纪律要求, 同学之间保护帮助不够, 导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出现伤害事故。一旦出现责任事故, 一方面学生和家长承受重大的痛苦, 另一方面体育老师和校方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还有随之而来的麻烦。第三, 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由于是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重视升学率的高低, 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这样不仅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 对体育逐渐失去兴趣, 而且使体育教师的地位每况愈下, 从而导致体育教师晋升机会较少, 使教师缺乏参与感和上进心。第四,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制度的改革, 学校、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 进行知识更新。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无疑是件好事, 但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受限, 科研能力薄弱, 易产生自悲消极情绪, 缺乏竞争心理。

3中学体育教师不同性别职业压力差异研究

对不同性别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 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在所有变量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体育教师在工作条件和保障、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管理事物方面的职业压力都高于女教师。由此可见, 男体育教师更注重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发面, 对工作任务压力的感受性不大。其原因是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长度和投入逐渐提高,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相比, 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 这就很难体现男教师在家中的地位;女体育教师比较安于现状, 满足于目前的状况, 对工作的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要求, 而男体育教师对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比较高。女教师在工作任务和自身素质方面的压力高于男教师, 由于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标准是家庭和自身方面, 所以女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问题较多;女教师在教学教态方面在学生中的威望不及男教师, 因此工作任务相对而言要重。

五、结论与建议1结论

(1) 目前有83%的中学体育教师感觉到有很大的压力。

(2) 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条件和保障、职业发展、自身素质、工作任务、人际关系和管理事务等六个方面。其中工作条件和保障的百分比最高, 其次是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 最后是职业发展和自身素质。

(3)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 男体育教师在工作条件和保障、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管理事务方面的工作压力都高于女教师。

(4) 不同教龄的体育教师在工作条件和保障、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自身素质、人际关系和管理事务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而在工作任务上无差异。

2建议

(1) 学校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 克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体育的传统偏见, 切实把体育真正摆在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2) 提高体育教师待遇, 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健康, 使教师真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通过培训大量的体育师资, 减少现有教师的压力, 使教学任务适中, 师生比例适当;建立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 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体育教师的参管与受管想结合, 让体育教师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 这样能满足体育教师自尊的需要, 从而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才能从基本上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为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组织气氛, 给体育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人际关系。

(3) 更新思想, 改变观念, 适度放宽对男体育教师的要求, 尽量做到平等对待。

(4) 加强对年轻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的培养, 适度减少高教龄 (20年以上)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鼓励年轻体育教师脱颖而出, 给他们提高业务的机会, 通过进修、攻读在职研究生课程和学位, 提高专业化知识, 在专业及职务的评聘上, 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给予优秀教师晋职。

参考文献

[1]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 2003, 26 (3) :494-496.[1]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 2003, 26 (3) :494-496.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34.[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34.

[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J].应对与管理, 浙江师大学报, 1996:5.[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J].应对与管理, 浙江师大学报, 1996:5.

[4]张力为:《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进》[J].武汉体院学报, 2005, 39 (12) :38-43.[4]张力为:《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进》[J].武汉体院学报, 2005, 39 (12) :38-43.

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提高对策 篇8

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 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 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 (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 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性别、年龄、文化等人口变量, 还有家庭-工作冲突、组织气氛、领导行为等环境及心理因素。总体而言,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偏低, 尤其是对报酬、福利及晋升机会等不满意, 对规章制度、职业认同感也基本不满意, 相比而言, 对所从事职业的性质评价较高。

二、影响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总结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大致可归纳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活压力较重、人际交往关系不融洽、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 具体表现在:

(一) 自我调节能力差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信息闭塞, 部分教师适应环境能力差, 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不客观, 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随时调整自我, 对新观念、新信息难以接受, 封闭自我,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育的自我满足的现状, 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 生活压力较重

有些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看到自己的同事、同学另谋高就, 工作压力小, 收入丰厚, 感觉自己的工作时间长, 压力大, 因此往往产生“工作辛苦、生活清苦、自己命苦”的消极情绪, 工作上得过且过, 混日子、等职称、盼退休。

(三) 人际交往关系不融洽

教师生活在知识分子成群组织中, 总会与领导、教研组或办公室同事产生工作和生活上的交往。其中, 固执、狭隘教师不易接受不同意见, 交际范围窄, 自我封闭意识强, 信息接收少;有的可能自恃才高、教龄长、资格老;有的还可能把在家庭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给教师的工作和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 教师个性差异化

一般来说, 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较低的自我价值和评判力的教师容易感受较强的压力, 在遇到压力时也往往选择自己承受, 不善于向他人倾诉, 久而久之导致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等不良情绪表现。而有些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缺乏深刻的认识, 对自己产生不合实际的过高期望, 所制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 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 导致期望与现实、付出与成就的失衡, 从而时常使自己处于困惑之中。

三、相应的对策

国家一直采取措施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进行帮扶, 但是效果甚微。由于各民族地区情况的多样性、特殊性, 教师的工作满意状况也呈现了不同现象, 因此, 我们应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一) 教师的激励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 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职业导向作用, 要使教师从内心感到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和他人所需要, 认识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 感到教师职业内在的魅力。

(二) 结合区域实际开展对策研究

1. 开展校本研究, 重视教学研究

中学课程教学的实施, 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 同时需要实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同时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和教学科研, 让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尽快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以科研促教学, 与此同时, 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2. 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民族地区现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不对口、高级职称少的情况, 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考核, 持证上岗。建立和完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制度,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师资水准和教学水平。

3. 注意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

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尽可能针对民族地区的现状, 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地开展校本教研, 挖掘课程资源。特别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摸索探求出一套适合本土的路子来。

(三) 为教师发展的提供条件

1. 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 因而要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不求发展、自我满足的封闭意识, 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同时要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之既要提高教育水平, 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 有计划地培训, 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该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聘请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讲学授课, 利用假期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有指导性地鼓励教师自学的积极性,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素质问题。

3. 加强与先进地区学校的交流,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素质, 通过与先进地区及学校挂钩, 做好教育扶贫的“传、帮、带”, 组织教师外出, 听课观摩、观看教学录像等途径, 走出山门, 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 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吸收运用, 并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师的素质将逐步提高, 教学方法也将得到改进和完善, 提高教学质量, 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姗姗, 吴明霞, 张大均, 李娜, 欧阳益, 朱毅.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1)

[2]杨翠娥, 黄祥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中学教师工作 篇9

本人作为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在对有关文件以及名师工作室建设文献研读的基础上, 仔细研究学员申报资料, 对学员进行问卷前测与分析、了解学员专业成长的需求, 与工作室导师、学员进行深入的讨论, 就如何构建物理工作室的研修课程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1.课程理念。海南省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 是促进学员从优秀中学物理教师向杰出中学物理教师跨越的平台。 中学物理卓越教师, 在知识方面, 不仅要精通中学物理知识、 学科教育理论知识, 还要在普通物理学、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科学哲学知识的大背景下, 分析与理解中学物理知识。在能力方面, 有突出的教学、研究、引领能力, 随时随地能够进行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示范;能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深入研究, 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善于沟通, 能将个人物理教育经验转化为其他教师能力成长的课程。在情感态度方面, 热爱学生、热爱中学物理教育, 有稳定深厚的职业情意, 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景, 乐于分享、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基于此认识, 确定课程理念为:面向学员, 树立高尚师德, 优化知识结构, 提升教学、教研与引领能力, 涵养专业智慧与职业情怀;聚焦典籍与名师经验, 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 并引领基层教师学习的模范;勤于实践, 在为基层教师提供教研服务中挑战自我, 相互合作学习, 发展能力, 积累资源;多元评价, 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干预功能、导向功能。

2.课程目标。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材及学科教育与学生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导师、主持人和学员成功的教学教研实践经验和成果为学习资源;以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系列物理教学课例研修, 物理教学理论与技术培训, 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的分散研修体会交流、成果汇报等活动为实践过程;以汇集学员经历、体验、成功的教学、教研案例、成果和研修流程为资源积累, 从而培养有深厚的专业情意, 既能示范上好物理课、又善于学习和进行物理教学研究、 还能引领物理教育同行成长的资源型教师, 探索有借鉴价值的工作室研修课程。

二、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

1.聚焦优化学员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及实施办法。优化课堂教学知识结构的内容有:“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及中学物理教科书, 在人教版、沪科版、教科版、鲁科版、粤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中, 至少研读三个版本的教科书。完善学科教知识体系的内容有:体现物理教学中的逻辑、中学物理知识体系的新概念物理。提高物理教研理论水平的内容有:物理学科教育教学理论, 体现课题研究思路方法、或教师研修方略的书籍。以此作为课程资源, 有组织地进行深入研读。

实施办法:分散研读、集中交流。与教学最密切相关的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散研读, 限定在2015年秋季到2016年春季完成, 要求学员撰写研读笔记。梳理教材中讲述的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联系、与生活实际联系、对学生将来学习的影响等问题;研究教材的编写、编者的意图、体现的过程方法和物理思想;思考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不同版本教材资源的整合。鼓励结合普通物理知识、生活、科技、社会与物理的联系, 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分散研读后, 安排以教材分析为主题的集中研修, 将初、高中课程各分为六个模块, 由初中组和高中组各六位学员抽签, 从初中到高中依次进行研读报告接龙, 接受导师和其他学员提问和点评。其他书籍由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 适时选择阅读。撰写阅读体会、摘录, 通过博客群组共享, 并在集中研修时分期分批进行读书交流。安排有经验的导师进行中学物理核心知识与核心思想的讲座。

2.聚焦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及实施办法。以导师的实践经验、智慧、成果为资源, 学习导师在学科教学, 课题研究, 论文、案例、反思、评课稿撰写,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 有效阅读、集中研修成果提炼等方面的经验。同时, 创造条件性课程资源, 开展让学员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课例研修与主题讲座。选择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单元复习课、物理总复习课等不同内容的课例, 进行教学展示与教学研讨。让学员进行课例点评、说课展示、阅读分享、研究成果分享。

实施办法:根据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 选择不同市县、 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活动, 一方面为基层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教研服务, 一方面让学员在服务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历练队伍。要求学员撰写研修日志, 教育叙事, 论文、或案例、或评论、或反思。课例研修中同学段的学员都要有教学设计, 全体学员要有课例点评稿, 教学展示的学员要有教学反思, 这些都将成为工作室资源, 也是学员成长的见证。

3. 聚焦涵养职业情意与教育情怀的课程内容及实施办法。以导师、学员自身的教育故事为资源, 以优秀的教育书籍为资源。

实施办法:一是导师言传身教的引领。二是学员恳谈, 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成功与喜悦、困惑与思考, 在同伴互助中提升职业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三是阅读具有教育情意与情怀的书籍, 并在恳谈中进行交流, 从优秀的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三、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1.课程管理。文化管理。建立积极向上的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文化。张贴体现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价值取向的口号;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比雄心走得更远; 教育就是在成就他人中丰富自己的一种善行, 工作室就是帮助有志于终身践行这种善行的人获得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在笨笨的坚持中收获满满的幸福。

制度管理。一是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由学员担任组织秘书、学习委员、财务秘书, 分别保障活动的组织工作, 后续作业督促与统计, 经费使用等。根据学员任教学段分为高中组、 初中组, 由两个小组长分别对两个学段学员的物理教学研修进行管理。二是全员参与, 有效干预。无论是分散研修还是集中研修, 从内容和主题、形式与过程, 目标与要求到评价与反馈, 都由学员共同讨论, 贴近学员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在活动中导师、主持人、学员有明确的任务。只有全员完成了前一次研修的所有任务, 并对资源进行了整理、评价、反馈之后, 才启动后一次集中研修活动的程序;到期没有完成研修任务的学员, 下一次集中研修通知中将没有他的名字。

2.课程评价。一是主持人对课程进行总体评价。主持人分阶段对学员从物理专业知识、物理教学技能、物理教研水平等方面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 对照课程目标, 对学员在专业的高度上、宽度上、深度上、影响上的发展、及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评价, 形成各阶段的工作室研修报告。

二是学员自我评价。学员对个人和同伴参加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之后, 在物理知识结构、教育教研能力、物理教育专业素养等方面, 阶段成长和总体成长进行评价, 形成系列个人成长报告和对他人评议文档;每一次集中研修, 主持人和学员都要对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实施、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撰写活动报告。

三是第三方评价。在集中研修活动后, 通过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老师的访谈, 了解服务对象对课程的评价;在工作室结业前, 举办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研修成果展示活动, 接受基层学校师生与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铁道.教师研修: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2]Thomas R.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中学教师工作 篇10

我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中学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对人才培养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 据相关数据显示, 现阶段中学女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已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同时数据也进一步揭示, 家庭——工作冲突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在女教师身上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伴随着国内外学者们对教师教育研究的日益重视, 对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因此, 发掘家庭——工作冲突对中学女教师的重要影响, 提出缓解乃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对塑造教师良好家庭氛围、对中学女教师健康身心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中学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是因为中学女教师不仅和中学男性教师一样在工作上被赋予了重大期望, 而且在家庭生活中要扮演多重角色, 如女儿、妻子、母亲等, 在多重角色压力下, 中学女教师会面临各种冲突, 家庭——工作冲突将是直接影响中学女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的原因。在这样的条件下, 研究中学女教师应对家庭——工作冲突的方法将显得尤为必要。

二、对家庭——工作冲突的界定

本研究把家庭——工作冲突的定义界定为:家庭责任的承担占用了个体过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以至于个体无法按照组织的要求进行工作已造成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的一种现象, 它是一种典型的角色冲突, 即个体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影响到工作中扮演的角色。[1]为了更好地理解家庭——工作冲突的概念, 现将家庭——工作冲突和工作——家庭冲突两个词进行比较, 很多人把它们看做是意思相同的两个词, 认为两者都是揭示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不协调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其实质是一样的, 其实不然, 这是两个看似相同而定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因果关系上。工作——家庭冲突是指个体为了胜任自己的工作, 突出工作业绩, 不惜占用家庭时间来满足自己工作的需要, 从而产生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而家庭——工作冲突却相反, 指个体为了家庭内部事物 (如照顾孩子和老人等) 能井然有序、条条有理进行而占用工作时间而产生的家庭与工作之间的不和谐的关系。由此可见, 前者是因为工作而产生的不和谐关系, 后者是因为家庭而产生的冲突, 其实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会对教师及女性教师的身心和工作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古代社会提倡“中庸”, 当代社会倡导“和谐”, 其实质都在倡导建立一种平和、适度、没有“硝烟”的“战场”, 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中学教师, 不管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 不管是女性教师还是男性教师, 都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在所难免, 如升学压力、评职称的压力、评优质课的压力、家庭——工作冲突带来的压力等。作为女性中学教师, 由于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和性别歧视等不平等因素的影响, 如“男主外, 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强女弱”等, 使得原本就业比例偏低、就业地位处于弱势的中学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更为艰难, 而家庭——工作冲突将成为中学女性教师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

家庭——工作冲突对中学女教师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就像一根弹簧, 当压力适度的时候, 将对教师个体产生激励作用, 如果压力过大, 弹簧则会断裂, 对教师的身心发展产生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相比, 女性教师心思细腻, 性格温和, 感情丰富, 心里承受能力总体上不如男性, 当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超过了女性教师心理承受能力时, 就出出现逃避、恐慌、怨天尤人等心理特征, 最严重的将会出现“过劳死”的后果。具体而言, 家庭——工作冲突对中学女教师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中学女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国际红十字会对健康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定义, 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的健康, 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者缺一不可, 缺乏任何一面都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健康。同时,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发现, 当今世界人口60%以上处于亚健康状态, 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数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左右, 家庭——工作冲突以及其他角色冲突是危及健康的重要原因。中学女教师一方面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 如常规的“三操”, 班主任工作, 批改作业, 升学压力, 评职称等;另一方面中学女教师在家庭中扮演着妻子、母亲、女儿等多重角色, 当二者处理不当时, 家庭——工作冲突将是中学女教师压力形成的重要来源, 如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其将会出现各种不良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反应, 如头痛、恶心、恐慌、畏惧、逃避、自闭、自卑等, 严重的还会导致各种疾病, 如冠心病、心脏病、糖尿病、心肌梗塞等, 这些疾病都会严重影响到中学女教师的身心健康。

2、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所优秀的中学, 不仅要有一流的校风, 一流的学风, 同时还需要一流的教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惑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主体,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担的教书育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压力。因此, 中学女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的分配均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进程,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响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 常此以往, 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3、不利于家庭成员个体独立成长。

国内外学者把家庭结构分为多种模式。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组成方式, 即家庭由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2]例如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在众多种家庭结构中, 核心家庭处于核心地位, 占50%以上。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带领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中学女教师在自己家庭中, 除了父母和配偶等亲属外, 自己的孩子是占据其时间和精力的主要原因, 处于未成年的孩子在同等条件下会占用中学女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中学女教师如果不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话, 常此以往, 孩子将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孩子的自理能力会慢慢减弱, 不利于孩子个体独立成长, 最终影响孩子成才。

四、缓解家庭——工作冲突的策略

学校是中学女教师的工作场所, 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中学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好坏与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庭——工作冲突一旦产生, 超过中学女教师承受能力时, 将对教师、学生和学校产生极大地消极影响。因此, 关注中学女性教师的情感状况和心理健康, 重视其家庭生活质量状况, 使中学女教师的家庭和工作处于平衡和谐和中, 是政府、学校、家庭和教师等部门和个体的共同责任。

1、政府层面

现阶段我国中学教师的基本工资基本来源于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教师的经济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学女教师收入的多少对其家庭生活的质量的高低和家庭氛围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家及政府应该向全社会提出尊师重教的理念并使其深入人心, 为中学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年提高中学教师工资, 提高福利待遇, 为中学女教师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奠定经济基础。因此, 政府应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最大限度确保中学女教师的基本收入的提高, 为平衡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奠定经济基础。

2、学校层面

(1) 走访中学女教师家庭, 关注其情感与生活, 了解其困难。个人的情感变化对个体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息息相关。尽管这些年很多教育机构都对教师个人情感有了很大程度的关注, 但是其形式基本上都是采用问卷的形式, 有些中学女性教师为了维护个人自尊, 根本不愿意透露家庭真实情况, 以至所调查的结果根本不能用来作为学校资助的标准。

(2) 制定灵活的上班和休假制度。现阶段, 我国很多中学还在实行坐班制, 就是除了上课之外的正常上班时间也必须呆在办公室, 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观察教师教学态度, 但是却极大地抹杀了教师自由安排教学和科研的灵活性。借鉴国外经验, 当今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一天工作6小时或者更短时间的工作制度, 有的甚至可以在家办公。可见, 制定灵活的上班与休假制度, 中学女教师可以适当自由安排工作之余的时间, 妥善处理家庭事物, 这对于身担过重的中学女教师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福利。

3、家庭层面

(1) 家务劳动社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家务劳动社会化已成为众多双职工家庭的理想选择。家务劳动社会化是指将部分家务或者全部家务劳动委托给家政服务机构从而支付相应报酬的形式。

(2) 夫妻共担家务劳动。自古以来, “男主外, 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社会性别意识根深蒂固, 因此在这样的性别意识下, 女子变认为是最好的家务劳动的实施者, 男子便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 女子便在这种家庭期望中深深地扎根于家庭内部事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尽管这样的社会性别意识在人们心里已经慢慢移除。但是据相关学者研究显示, 女子每天在家务劳动上花的时间远远高于男子。

4、自我层面

当中学女教师面临家庭——工作冲突时, 应该正视冲突, 勇于面对, 而不应消极逃避, 须知消极应对只会使冲突更为突出, 会对自身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局面, 如内分泌失调, 经期紊乱、忧虑、恐慌等。当中学女教师不能承受家庭——工作冲突带来的压力时, 应该寻求外部支援, 如适当的心理咨询, 通过专家的心理引导和疏通, 对减轻压力有很大帮助;同时可以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 宣泄压抑在心底的愤怒与不满, 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这样才能以最佳姿态面对工作和家庭, 促进自我发展。

结束语

当前, 家庭——工作冲突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如处理不当会对教师身心发展形成阻碍作用。中学女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任, 同时还被赋予了繁衍后代等多重压力。因此, 正视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 提出缓解冲突的策略, 对促进中学女教师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 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摘要:当代社会中, 家庭因素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从家庭——工作冲突概念界定入手, 深究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对学校、自身和家庭的影响, 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自我层面提出缓解中学女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策略, 以期促进中学女性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家庭——工作冲突,中学女教师,身心健康,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志明:《家庭——工作冲突及平衡策略》, 《知识经济》, 2007.10.P167。

上一篇:社会保险缴纳下一篇:线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