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档案

2024-08-21

刑事侦查档案(精选十篇)

刑事侦查档案 篇1

一、刑事侦查档案

刑事侦查档案是指具有刑事侦查权力的机关在从事刑事侦查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整个刑事侦查过程、措施和结果的材料, 它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部分, 决定了整个刑事诉讼的成败和整个案件的定型。在内容上, 刑事侦查档案包括了所有凡根据公安部有关刑事侦查工作的规定立案侦查的案件, 在案件侦查过程当中形成的相关的文书材料。具体包括刑事案件的受理材料, 包括受理登记表和报案材料等;对相关人员的传唤通知书及其回执;公安机关制作的呈请拘留报告书以及拘留证, 还要包括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时给被拘留人家属或单位的通知书及其副本;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决定书连同取保候审的保证书, 撤销取保候审决定书;监视居住决定书, 撤销监视居住决定书;公安机关的提请批准逮捕书, 检察机关作出的批准逮捕决定书, 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的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检察机关发出的逮捕证以及给被捕人家属或单位的通知书及其副页;对案件相关人员的询问笔录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申辩材料;检举揭发的相关材料, 调查材料;案件现场照片、现场勘查图纸和笔录, 证据材料及鉴定材料;搜查报告, 搜查证的搜查笔录, 扣押物品清单等。这些材料在形成以后有两个流向, 正本在犯罪嫌疑人被批捕案件侦查终结以后随相关的法律文书一并转为预审卷一并移交给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 另一个流向是材料卷宗副本有公安机关、检察院侦查部门、监狱侦查部门和军队侦查部门移交给本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 这时候形成的档案就是刑事侦查档案。

刑事侦查档案在功能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进入到下面环节, 即公诉环节和刑事审判环节。在公诉和刑事审判环节上刑事侦查档案的功能就体现为据材料和案件来源, 是整个案件事实的重塑, 在经过审判环节的质证以后就成为法律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即具有证据的性质, 证明案件事实, 又具有主体性本身就是案件事实的反映。另外一个方面的功能是进入到侦查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作为原始的案件事实情况予以保存, 为案件公诉和审判过程中的材料丢失或者材料篡改等提供证明依据。

二、刑事侦查档案的管理责任

1991年公安部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刑事侦查档案管理的法规《公安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规定了公安部门刑事侦查档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 使中国的刑事侦查档案管理开始有章可循, 档案管理责任的追究也有法可依。同时, 对刑事侦查档案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制定的《公安机关档案类别划分与档号编写办法》、《公安机关文书材料立卷归档工作细则》, 以及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颁布的《公安档案管理办法》, 连同《公安机关业务档案管理办法》一同构成了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和档案管理责任体系。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之下, 我国的刑事侦查档案管理责任包括三个环节的法律责任, 第一个为入卷责任, 即档案归档时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二个法律责任为存卷责任, 即在刑事侦查档案归档以后的档案保存过程当中的法律责任;第三种责任为用卷责任, 即在刑事侦查档案入档保存的过程当中相关机关和个人对刑事侦查档案的使用过程当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 入卷责任。

刑事侦查档案的入卷责任是指刑事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当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刑事侦查过程和案件事实的材料按照一定的编排方法和保护方法收集整理并且编排序号的过程, 这一过程当中产生的责任就是刑事侦查档案的入卷责任。在现代的公安机关档案管理制度下, 刑事侦查档案的入卷过程是在公安机关的业务部门进行的, 是由参与刑事侦查的侦查业务人员根据案件侦查过程的时间顺序对涉及的相关的程序性和事实性材料依照法律程序收集、获取和固定, 并在刑事侦查过程结束以后, 公安机关或者结案或者进入到下一个审查起诉环节而将案件移交给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 或者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行政处罚等等程序以后, 案件结办。此时, 虽然案件已经结案但是刑事侦查档案作为案件真实事实的反映, 仍然是案件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其他程序性、实体性案卷材料共同构成案件的卷宗, 亦为刑事侦查档案, 不同的是这一类刑事侦查档案只保存在刑事侦查机关。在这一阶段, 档案管理的主要责任在刑事侦查部门从事档案归档活动的人员。一旦在这一过程当中出现了丢失、篡改以及故意销毁能够证明刑事侦查人员在刑事侦查过程中违法搜集证据的材料或者故意捏造、毁坏能够说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的材料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存卷责任。

存卷责任就是指在刑事侦查档案搜集入档完成, 刑事侦查档案移转到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以后, 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责任。《公安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了公安档案工作机构应当建立公安档案统计制度, 对公安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这是刑事侦查档案进入到档案管理环节的第一步, 即经过公安档案工作机构对档案的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 这是在刑事侦查档案由业务部门进入到档案管理部门以后划分接管环节的管理责任范围的依据。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公安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还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责:第一, 定期对刑事侦查档案进行鉴定;第二, 提供适宜的档案保存环境, 防止刑事侦查档案的毁损与丢失;第三, 不断研究和提高档案的保护技术和制度, 使档案能够更加方便地利用与保存。在刑事侦查档案的存卷过程中, 档案管理人的责任主要在保证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 否则可能会造成档案能力的丧失, 比如对于电子证据档案来说, 影响电子文件法律证据价值的, 主要有法律性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如果在档案管理过程当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那么可能就会使电子证据在物理体不消失的情况下丧失发挥实际效果的本质而失去效力。

3. 用卷责任。

刑事侦查档案形成并由公安机关业务部门交由公安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后, 由公安机关档案管理部门检查验收后进行编目、存放、建立备查卷、整理、接受、保管和利用。在利用环节, 公安机关档案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使存档的档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借阅制度。即使是本机关人员借阅本机关形成的档案也要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借阅本机关的重要文件和绝密文件则需要经过本机关的经办部门或者主管领导批准;非公安人员借阅刑事侦查档案的时候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办理批准手续;秘密材料则一般不能借给非公安保卫部门使用。借阅人员不得私自抄录、复制文件, 如果有特殊需要必须事先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刑事侦查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在档案的利用环节做好保密工作, 即使是本单位的员工也要按照规定办事, 否则酿成后果就要承担责任。

对于刑事侦查档案的管理来说虽然存在三个环节的责任, 但事实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衔接相互关联的, 比如说如果入档的时候没有将档案的材料清点清楚, 那么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档案保存与利用。同样档案的保存出现质量问题与否也是要以入档过程中的记录为依据来判断。因此, 就刑事侦查档案的档案管理来说, 从档案的形成一直到利用与保护过程的管理人员都要具有管理责任, 只有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刑事侦查档案发挥应有的功能, 保证国家的法律秩序和司法程序的正常运行。

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建立起了刑事侦查档案管理制度,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包括入卷责任、保存责任和用卷责任, 保障刑事侦查档案更好地保管和使用, 最终达到控制刑事侦查权力和维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目的。

关键词:刑事侦查,刑事侦查档案,管理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维.刑事侦查行政化取向之法律效果浅析[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刑事侦查工作论文 篇2

背景:

关键词:刑警 刑侦体制 刑警战斗力 公安机关 刑警保障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治安形势更趋复杂,公安机关体制改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作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刑事侦查部门更是加快了改革步伐。但应当看到,在影响刑警战斗力的相关因素中,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刑侦基层调查情况来看,上述问题不容乐观。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提高刑警战斗力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

一、从刑侦体制本身来看,存在许多制约刑警战斗力发挥的问题

1、基层刑警晋职、晋级难没有完全解决,论资排辈问题仍然存在,使刑警工作缺乏吸引力 刑警是战斗在第一线的警种,他们必须面对面与罪犯打交道,通过艰苦的工作去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因而其工作既辛苦又紧张。我国加入WTO后,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刑事犯罪越来越呈现出跨国化和国际性特点,犯罪数量大幅度攀升,危害程度加深;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和国外境外的黑社会犯罪集团相互勾结,打击难度日趋加大;劫机、投毒、绑架、暗杀等带有恐怖色彩的犯罪严重危害广大社会公众的安全。一方面,客观形势对刑事警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破案难度大增;另一方面,刑侦工作也存在着刑警晋职难,选拔人才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

实践证明,要保证刑警具有战斗力,刑警晋职、晋级难这一瓶颈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尽管刑警出生入死,辛辛苦苦,默默奉献,风险性大,牺牲性强,但在晋级晋职方面与其他警种相比仍然机会不多。如,某地刑警大队24名刑警,警龄皆10年以上,除正、副大队长和教导员外,仅有主任科员1名,副主任科员2名,其余都只是科员。这种状况有碍于刑警对自我价值的认定,难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士气低落。另外,在用人机制上,尚未完全打破论资排辈陈规,让优秀刑侦人才脱颖而出的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刑警的工作潜能的发挥。

因此,在加强刑侦体制改革的同时,多给刑警一点晋升的机会,革除弊端,打破“顺次而上,依级而进”的陈规,对于提高刑警战斗力大有裨益。2002年江苏省公安厅实施“111工程”,在全省刑侦部门选拔10名刑侦专家、100名刑侦行家、1000名破案能手。此举一出,在基层刑侦部门引起强烈的积极反响。这种让优秀刑侦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刑侦体制改革进程中,在基层刑警工作价值认证体系方面,迈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一步。

2、办案经费不足使基层刑侦部门正常工作运转艰难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基层刑侦部门正常工作运转的大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更加严重。由于经费开支不能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导致刑侦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捉襟见肘,办案经费、通讯车辆维修费、油料费、日常工作开支、干警福利等在收支方面严重失衡。不少地方刑侦部门不得不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去搞罚没款,以维持正常开支,越是基层部门这方面问题越突出。

江苏苏北某地刑警队由于经费不足,不仅无法按期完成追逃计划,还出现了乘车换船去追坐飞机的逃犯的局面,极大地妨碍了追逃任务的按期完成。

截止2000年,江苏省扬州市全市公安经费缺口近3000万元,其中公安民警应报未报的出差费、医疗费达407万元,不同程度地妨碍了刑警战斗力的实现。

2001年6月,重庆酉阳县公安局刑警二中队3位民警在破案过程中,因经费制约,无法按期完成破案任务,只能以个人名义贷款3000元弥补破案经费不足。此事在重庆市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使刑警特别能战斗,在办案经费上建立保障制度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3、基础设施简陋,装备条件差,极大制约了刑警战斗力的发挥

从基层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基层刑侦部门基础设施简陋,装备条件差,难以适应实战需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跟不上形势发展。(2)车辆少,车况差,燃油及维修费用不能保证正常供应,无法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3)办公用房不到位,给日常工作带来极大麻烦。按照公安部要求,区县刑警大队技术用房应达到120平方米,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地方都实现不了。责任区刑警中队大部分仍在和派出所合用办公用房甚至外线电话,没有条件独立办公。(4)技术装备落后,不能适应变化的治安形势。老少边穷地区问题更加严重。有的连最基本的勘查现场器材都不能及时配备。(5)警械配备不全,非杀伤性武器(催泪弹、高压水枪)的配备处于空白状态,防弹背心不能保证人手一件;杀伤性武器的配备不能到位,从管理到使用都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与犯罪分子进行交锋过程中,赤手空拳上阵的时候多,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也难以有效发挥辅助实战功能。

4、教育训练处于空白状态,技能技巧训练难以有效落实

从基层刑侦部门反馈信息来看,刑警的常规化教育训练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参加刑侦工作十年以上的刑警,除了参加晋衔培训、相应的法律法规素质培训外,基本上都没有参加过刑侦业务培训和查缉技能技巧的培训活动。过场式的学习活动,达不到真正培训提高的目的。

刑警知识结构老化、查缉技巧低下成为普遍问题,由此带来执法水平低、伤亡率上升等问题。资料显示,2001年牺牲的民警有458人,因暴力袭警牺牲的有68人,执行查缉、追捕时牺牲的有38人。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领导同志不够重视,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不少领导同志认为凭老经验、老办法足以应对公安工作,没有必要搞什么教育训练。(2)由于刑侦工作紧张辛苦,大部分人都在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教育训练。(3)办案经费普遍不足,在场地、设施、师资方面都存在问题,没有能力进行教育训练。

因此,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加强刑警的教育训练成为当务之急。北京市公安局宣武分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1年专门拨款35万元用于支持民警体育达标训练,并将体能测试列入民警基本素质考核内容,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从保障机制来看,存在许多影响刑警个体战斗力的相关因素

1、生活待遇问题

(1)住房问题

各警种由于所处科室不同,生活待遇差异也大。分配在省级或市级公安机关的警察时间不长即可获得住房并交付微少的房款。而同龄分到基层的刑警则相形见绌,即使有了分房的机会,也要全局上下论资排辈,各科均衡。刑警虽然辛苦紧张,风险性大,但因为种种原因,很难通过分房渠道解决住房问题。某地刑警大队20名刑警,已成家的有15名。其中,民警贷款买房的7人,占人员总数的47%;与岳父岳母合住的4人,占人员总数的27%;由爱人单位提供房源的2人,占人员总数的13%;住单位集体宿舍的1人,占人员总数的6%;通过分局分房的仅1人,占人员总数的6%。由于房源混杂,居住分散,一旦有大要案需要召集警力时,除少数值班人员外,其余大部分因交通、车辆等各方面原因,难以做到招之即来,极大地妨碍了破案时机的把握和战斗力的发挥。应建立刑警楼,让刑警住地相对集中,使其既有安身之地,又能及时奔赴一线,同时为刑警家庭的互帮互助提供便利,真正解决刑警生活困难。要实现这一点,光靠公安一家不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工资以及福利待遇问题

从基层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刑警工资能够按时足月发放,而经济落后地区刑警工资则难以为继。江苏作为发达省份,仍存在着苏北有些地区民警工资不能足额发放问题,西北、西南地区

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宁夏某贫困县80%民警在农村,工资时常拿不全,警衔工资拖了近十年才发。由于工资无保障,直接影响刑警身体健康,积劳成疾者越来越多。该地区约有80%的民警患有肝病、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刑警更首当其冲。由于地区差异,刑警的福利待遇也存在很大差别。对老少边贫地区来说,工资尚且不能按时发放,福利待遇更成了一种奢望。按照刑警职业性质,发放刑警津贴应该成为必然,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区津贴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与此同时,同一地区派出所与治安部门明贴暗补的福利远高于刑侦部门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2、医疗保健问题

刑警工作的艰苦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但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大批刑警体质严重下降,患有各种疾病者越来越多。1999年福州市台江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在体检中,发现83%的民警患有肝病、胃病、心血管病等各种带有职业特点的疾病,并且在40岁左右处于高发态势。原福州市刑警郑祥金,长期劳累,积劳成疾,在加班工作时突发脑溢血死亡。

公安系统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目前正在深入进行。对于医疗费用的报销,刑警由最初的全额报销,改为不同警龄、不同年龄、不同职务、分层次、按比例报销,并划定定点医院。对于不同疾病,使用药品种类上也进行限制。种种附加的限制,决定了刑警不能随时随地根据身体状况看病,并要自己负担部分医疗费用。不少刑警小病拖成了大病。贫困地区拖欠民警医疗费问题一直十分严重。1999年,福州市辖四县937位民警中,有328人治病后公家无钱报销,累计医药费发票达到100多万元,其中有187人因病无钱治疗而使病情恶化。在这些生病人员中,刑警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刑警这支队伍拉出去、打得响,就必须从医疗保健方面给刑警提供足够的保障。一些地方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如,上海市公安局树立科学养警的观念,采取措施,努力减轻民警医疗负担,保证每年对民警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立民警健康档案,由专人将民警的健康检查状况录入电脑,同时掌握病情;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完成休假的发放奖金,不休假者取消评选先进资格。面对将来的治安形势,科学养警,从优待警是大势所趋。

3、人身保险问题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建国以来,有90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10多万民警因公负伤。刑警作为打击犯罪的尖兵,历来是风险性最大、伤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江苏省南京市有一位刑警,从事刑侦工作十几年来,抓获过1万多名犯罪嫌疑人,搜出数千件凶器。

刑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随时有为事业献身的可能。因此,对于一直在承担生命风险的广大刑警来说,必须从机制上给他们一定的保障,应该建立刑警人身保险机制,切实有效保障刑警的生命健康权。江苏省公安厅正在筹备建立“江苏省公安民警抚恤互助协会“,进一步扩大抚恤范围,提高抚恤标准,使抚恤补助的对象由目前因公牺牲民警家庭扩大到因公伤残的在职民警。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逐步扩大到民警正常死亡的抚恤和特困家庭补助,刑警正在成为最早受惠的群体之一。各地公安机关还陆续建立了民警因公负伤紧急救治网络,形成了畅通的绿色通道,为因公负伤的民警及家属提供紧急救治,受到了广大民警的拥护和好评。

4、家庭后顾之忧

刑警常年无暇顾家,家庭负担普遍较重,刑警既不能分担家庭责任,又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家庭与事业的矛盾难以妥善处理,天长日久,难免滋生矛盾。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刑警的工作质量,也严重影响到刑警家庭关系的稳固性,有些家庭因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导致夫妻关系恶化引起家庭解体。

因公捐躯的警察群体中,其家庭更因经济困难、结构残缺而使赡养父母、子女教育问题无法解决而陷入困境。据杭州市公安局进行的问卷调查,95%的刑警感到愧对妻子儿女。福州市公安局在问卷调查中得知,82.6%的民警感到精神压力较大,50.8%的民警表达了对父母、妻子

儿女的愧疚之情。有位老刑警说,当了一辈子刑警,干了两辈子的活,苦了三代人。

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刑警事业与家庭的矛盾冲突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势必削弱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严重影响刑警战斗力的发挥。应当注意的是,仅靠刑警个人力量解决家庭困难显然有一定难度,必须借助一定社会力量才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江苏省公安机关为了解决刑警的家庭困难,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建立民警家政服务中心,切实帮助民警家庭排难解忧。江苏某县级市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分层次的原则,专门召开劳动、邮电、乡镇企业等7个单位的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决定解决刑警家庭困难,使广大刑警深受鼓舞。

新形势下要增强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光强调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使刑警家庭走出困境,振奋精神,才有助于提高刑警战斗力。

5、休息休假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从基层刑侦部门反馈信息来看,刑警休息休假制度很难得以落实,双休日、节假日形同虚设。据对某刑警大队调查发现,该大队民警在双休日年人均加班达1536小时,在法定节假日年人均加班达300多小时。也就是说,刑警在国家规定的法定休息日期间,连1/3的休息时间都无法保障。至于公休假在该基层刑侦部门已成为一个陌生的概念,该队刑警从未有过公休假。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基层部门领导对民警自身权益重视不够,观念落后,仍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方式,动用行政手段擅自取消刑警休息休假制度。(2)基层刑侦部门破案任务繁重,警力严重不足,只能动员刑警加班加点,打疲劳战。(3)因专项行动和突击性工作冲击临时取消休息、休假,但事后又无暇补休。(4)基层警察执法素质差,工作效率低,在规定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只能向节假日要效率。

在当今呼吁从优待警的大背景下,要求刑警无偿加班加点之风不可长。目前江苏、上海、大连等市公安局都出台了鼓励民警休息休假制度,规定凡民警未完成休假的单位,将被视为班子目标管理不达标予以整改。可以说,这给那些不重视刑警休息休假权利、不懂得科学养警用警的部门敲了警钟。

6、心理危机问题

随着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违法犯罪分子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一些作案现场可以做到无指纹、无足迹、无嗅源,给侦查破案带来极大困难,一些疑难案件久侦不破,成了无头案件。社会公众过高的期望值和疑难案件难以侦破造成的巨大落差,使刑警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刑警身体素质普遍不容乐观,40岁不到大多疾病缠身,45岁以后刑警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态势;家庭后顾之忧的难以解决使刑警的家庭矛盾愈演愈烈。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在广大刑警心理上积淀起一系列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刑警的身心健康。

面对着不断深入的刑侦体制改革,刑警任职资格考试、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等激励机制,在给广大刑警带来工作动力的同时,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刑警处于身心交瘁,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刑警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畅通的减压渠道,给刑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在刑侦实践中存在的刑讯逼供、激情杀人问题;由于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导致家庭关系恶化甚至破裂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在社会救助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建立刑侦心理咨询机构势在必行理咨询机构可以有效疏导刑警在工作、前途、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心理压力,调节刑警的工作情绪,使他们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开展工作,不至于将心理上积淀的不良情绪带入工作中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刑警工作的内功和后劲。

事实上,国外警界早就采用了将心理医生引入警察机构的做法。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刑警心理健康工程。2000年,深圳成立了首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为常年工作在第一线的民警进行心理减压。2002年4月,北京刑侦总队实施“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为常年奋战在刑侦一线的刑警提供心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入世后,我国违法犯罪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刑警在打击犯罪斗争中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将进 无忧论文网 一步加剧。在我国刑警警力严重不足、装备待遇相对滞后、后顾之忧日益突出、犯罪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决策部门应当将用兵与养兵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科学养警的观念,注重刑警的切身利益,从优待警,切实解决刑侦体制和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刑警战斗力的提高。这对于推动刑侦体制改革,顺应新形势下的刑侦实战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 要:刑警战斗力的实现由诸多因素促成,目前公安机关从刑侦体制本身到刑警保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刑事侦查工作论文发表许多制约刑警战斗力的不利因素。探讨上述问题的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提高刑警战斗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足迹检验与刑事侦查 篇3

关键词:足迹;足迹检验;刑事侦查

一、足迹检验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科学性

足迹的检验鉴定是一种专门的科学活动。它是具体运用刑事足迹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现场罪犯足迹所反映出的特征,对嫌疑人的足迹(包括赤脚或鞋、袜的样本以及鞋袜本身)进行检验、论证并就事实做出应有的意见,即认定同一或否定同一等意见。

足迹鉴定的科学性问题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且足迹也因为其固有的某些特征,在破案侦查和司法审判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者聘请,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做出的意见性的判断。为侦查破案提供准确、可靠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

依据刑事诉讼法证据的相关规定,足迹的检验鉴定意见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鉴定人依据同一认定理论,运用痕迹学的检验方法,对现场足迹与嫌疑人的足迹样本进行观察、测量、比对根据其特征认定或否定意见,得出科学的足迹检验鉴定意见,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七种证据之一鉴定意见。

二、足迹检验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客观性

足迹物证及规律特点串并案运用现场痕迹物证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于刑事案件中,是人在站立、行走、蹬、踩、跑、跳时留下的痕迹,它能够真实的反应出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

罪犯实施犯罪过程中,会引起相关事物的变异,这种变异包括罪犯在现场上遗留的形象痕迹,鞋印动力定型痕迹,罪犯作案的时间、空间、部位、目标和侵害对象等规律和罪犯的体貌、语言以及各类遗留物特征等。在案件侦查中,罪犯使用相同作案工具,采用相同的手段、技巧和方法,交叉观察,相互比对释差异点,为检验结论提供充分依据。符合点的肯定,交叉观察,相互比对,吃透足迹各区域内的特征,必须是现场足迹与嫌疑人足迹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检验鉴定的关键所在,就可将多起案件进行串并,开展侦破工作。

足迹物证作为形象物证的一种,在刑事案件的侦查破案过程中,对提供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串并案件,判明法律责任以及提供诉讼证据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属于死者的还是第三人的,或者现场有几个人等等,如果现场有除了死者足迹之外的其他的足迹,这就为我们判断他杀的可能性提供有力证据。同时,利用现场足迹可以分析作案时间、作案人数、作案过程等,为判明案情提供材料,澄清事实,判明案件性质在刑事案件的侦查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所发生的事件是否构成犯罪,是否需要立案侦查。

三、足迹检验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特定性

足迹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形象特征还是步法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定性。由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步行姿势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每个人所反映出的步伐特征也不一样,具有个体上的差异和特征。

所谓特定性不但单个足迹所反映的赤脚、鞋或袜外表结构特征;同时足迹的步法特征就是单个或成趟足迹,它能反映人的行走习惯和规律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通过对足迹的分析鉴定,可以判断人的身高、年龄、体重、走路姿势等,还可以分析遗留的时间、作案人逃跑的方向等,在条件较好时,通过足迹循迹追踪,或将足迹作为警犬嗅源,直接抓获或认定犯罪嫌疑人。

人身认定或者鞋袜认定,为侦查破案和审判提供证据。此外,现场足迹是人体嗅源的重要载体,根据现场足迹有助于警犬追踪和鉴别犯罪嫌疑人。随着现代科技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足迹检验在侦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刑事侦查中,足迹鉴定意见在一些情况下能确定案件事实的某些情节存在与否,或在一些疑难案件中对案情的认定起关键的作用。

四、足迹检验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稳定性

足迹的反应性足迹不仅仅能反映赤足、鞋袜的结构形态,还能反映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步行姿势等,是相对稳定的。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会导致个体特征与普遍性规律之间产生差异。各年龄阶段的人足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会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逐渐有所改变,反映在足迹上就出现了步法、步态的特殊性。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通过足迹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提供了可能。

足迹的稳定性为足迹分析和足迹鉴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有研究表明,提取到一个人的足印,通过一系列分析,就可以获得其身高、性别、体重等数据,准确性与指纹鉴定相当。足、鞋、袜的结构形态以及行走运动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他们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长期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本身所特有的基本性质。

根据现场遗留的足迹,及足迹的连续性能反映足的运动形态,可以用于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以及足迹追踪。通过与犯罪嫌疑人的足迹的比对检验,可以作为侦查依据。

五、足迹检验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的不足

足迹的检验者有时会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激动,现场足迹发现和提取是非常重要的,在提取过程中一旦损坏就无法再次修复,检验鉴定的结果就不再具有使用的价值。

但也不能把足迹的鉴定意见绝对化,排除其他证据,只有把鉴定意见摆在适当的位置,与其他证据相互呼应,才是科学的态度。

综上所述,足迹的检验鉴定意见已经成为公安司法机查明案件事实、确定案件性质、判断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也是审查判断其他证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足迹的检验鉴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循鉴定程序,坚持检验工作的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犯罪痕迹进行勘查、检验和鉴定,认真细致的检验,切实可靠的作出意见,以求准确、及时的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足迹的鉴定意见在侦查及诉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力民.足迹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樊崇义.证据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徐立根.物证技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冬云,王炳成.痕迹检验技术[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刑事技术侦查制度解析 篇4

技术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采取秘密的方式调查犯罪嫌疑人, 来获取犯罪证据, 从而揭露犯罪, 证明犯罪事实的一种侦查措施, 它主要包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录音、秘密拍照、秘密录像、秘密截取电子资料信息等。

目前我国国内对技术侦查之概念有广义上和狭义上的两种概念, 我广义上的概念理解, 我们所说的技术侦查, 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依据该概念界定的标准, 所有的适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设备的手段我们都可以看作是技术侦查措施, 比如测谎、鉴定声纹、指纹通讯检查、秘拍密取。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非技术侦查措施, 比如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搜查、扣押等等。

而从狭义上来讲, 我们说的技术侦查, 指的是侦查机关当办理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案件之中, 根据法律所赋予的特殊的侦查的权利, 也就是运用各种专门技术方法即技术装备进行侦查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狭义的技术侦查措施, 实质上是以是否公开实施侦查手段为标准, 对广义的侦查措施又做了以此划分, 其中秘密实施的才被看做是技术侦查措施。

二、技术侦查制度的合法性基础

技术侦查措施因其强制性和隐蔽性难免会与公民的个人的隐私权相互冲突。现代法意义上的隐身权已经从最初的关于涉及个人隐私资料方面的规制扩大发展为在现代社会中独处的权利。

技术侦查措施为了解决特定案件侦破难度大所采的相关监听、监视等措施毋庸置疑是会侵害到现代法意义上的隐私权的, 二者价值冲突的解决更类似于一种善和善的抉择。在进行这种价值冲突的抉择之时, 理论界一般采取公众利益的价值优先选择的价值位阶模式, 将隐私权的侵害视为一种迫不得已的必要的代价, 这也就是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理论基础所在。我国传统上延续大陆法系精神, 在诉讼程序的价值上更倾向于重实体而轻程序, 强调犯罪控制的功效而忽略正当程序的意义, 在进行技术侦查这种以牺牲公民隐私权为代价来保证社会利益的措施时要想限制其滥用, 需有健全的程序体制保证其正确而有效的运行, 我们已看到现行立法的努力, 但是由于首次立法, 有些程序方面还不尽完善。

三、对与我国技术侦查制度完善建议

不可否认“技术侦查”是具有高效的作用, 但是也很容易出现权利的滥用, 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规定来限制其本身的危险性。尤其是修改过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技术侦查措施的问题尚不明确。作为隐私权牺牲的必要代价也不能无限牺牲, 那么如何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应当是我们在本此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技术侦查之后的细化上寻求的价值目标。初次立法规范由于技术和实践的问题, 仍有许多问题趋待于完善。

(一) 关于补救措施的完善

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刑事诉讼法中》考虑到技术侦查的危险性, 因而在补救措施中规定了销毁不必要材料, 和对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保密与封存, 以及在特殊情况下的庭外核实, 但是对于当事人的告知确置若罔闻, 完善技术侦查的正当程序应当增添告知当事人的规定。采取此种措施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当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由于价值选择遭到侵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尊重他的知情权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涉及到他在诉讼程序中辩护权利正当行使, 对此德国和意大利的刑事诉讼法中都有相关规定,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二) 当事人应当享有求偿权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目前的国家赔偿中并没有纳入因违法使用技术侦查措施而导致公民合法利益受损的情况, 这是趋待完善的。首先技术侦查是国家在刑事过程中的公权力行为, 当侦查人员违法使用而导致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侦查措施的合法性基础就丧失了, 理应由国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这也符合技术侦查措施慎用少用的立法理念, 并且使得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不法侵害时的得到了赔偿, 尽力减少对公民的侵害, 因此, 在之后的相关立法理应将滥用技术侦查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畴, 是公民获得求偿权。

参考文献

刑事侦查案例分析 篇5

案例分析

200X年x月xx日,xx省xx市xx市(县级市)xx镇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件(案件A),一个年仅6岁的小女孩A被杀死之后,尸体被作案嫌疑人抛到距被害人的住处1000m之外的河堤下面。该案件发生之后的11天,在距离该抛尸现场1350m左右的农田土路旁边,又有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B被抛到那里(案件

B)。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了专案侦查指挥部,在第一起案件侦查的基础上,由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市公安局长担任指挥长,随即全面开展侦查工作。问题1.指挥员在现场勘验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2.指挥员在初始侦查阶段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经过现场勘验中对各种痕迹物证的提取和法医对被害人尸体的解剖,案件A中的被害人A,面部左侧的大面积毛细血管遭到破坏和擦伤,面部右侧有明显的规则和不规则的挤压伤痕,左额部有片状擦伤,口唇内挫裂,会阴部撕裂,腹部留有一根阴毛(在做DNA检验时没有发现毛囊),胃内留有没有完全消化的干脆面,尸体的前部有尸斑,后部没有尸斑,系窒息死亡。

问题3.从现场勘验的结果中是否能够寻找到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问题4.是否能够从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场合、作案环境和作案空间等因素的构成中寻找到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通过调查访问、摸底排队等基础性侦查措施的细致工作,对作案嫌疑人的年龄、身高、说话的口音、相貌特征、体态特征、衣着打扮、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亚白色昌河牌微型面包车?存疑)等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问题5.调查访问、摸底排队等工作获得的信息,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6.交通运输工具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在案件发生的前后数月之内,在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多起针对幼女和中小学女生的以性侵害为主要作案动机的事件或者治安案件(未遂)。案件A和案件B,两起案件的抛尸地点相距约1350m左右,案件B中的被害人B,左额部有片状擦伤,口唇内有泥土,鼻腔内有杂物,胃内留有没有完全消化的水果类食物,尸体的前部有尸斑,后部没有尸斑,颈部有勒痕,系窒息死亡。抽检6个样本,有8处精斑,系同一男性所留。

问题7.通过串联分析,案件A与案件B并案侦查的条件和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问题8.未遂的几起事件或者治安案件是否可能成为案件的切入点?为什么。

刑事侦查档案 篇6

一、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工作的影响

(一) 强化了侦查活动的法制化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对讯问过程中有关录像、物证查封以及扣押等细节的要求进行了修订, 为规范侦查活动提供了法律约束 (1) 。以往, 为了打击犯罪, 公安机关通常采取一些强制性的侦查措施, 如诱惑侦查、强制采样等, 这些侦查措施根据以往的法条, 并没有明确的书面法律依据, 而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对这些侦查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 侦查措施的使用范围、条件更为明确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对线人、侦查卧底的现象进行了认同, 同时对使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有案情需要的情况下, 经有关部门同意后, 办案人员可以潜入犯罪嫌疑人内部进行侦查。但不得危害他人人身安全, 且不得诱使他人犯罪。此外,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针对毒品犯罪案件, 首次提出了“控制下交付”这一说法。即侦查人员在发现线索后, 先按兵不动, 撒网观察, 对犯罪活动进行监控, 待犯罪嫌疑人将毒品进行交付后, 再一举擒获。这一措施目前已在国际毒品案件中广泛使用。

(三) 进一步保护了人权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对人权进行了充分保护, 对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时, 应为其提供休息时间和正餐, 以避免犯罪嫌疑人不堪长期讯问, 发生无罪招认的情况, 对人权进行了有效保障。

二、新刑事诉讼法视阈下刑事侦查工作的应对措施

当前, 我国公安部门对于侦查权力的运用存在制约不足的现象, 究其原因在于对侦查工作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以及制裁措施, 侦查模式以口供本位为主导, 在刑讯过程中采取强制措施进行逼供的现象屡见不鲜, 冤假错案时有发生。以往的侦查方式一笔、一纸、一嘴足矣, 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是以口供为中心, 长期以来, 侦查工作对于口供过度依赖, “无供不录案”的理念仍占主导;二是侦查观念陈旧, 在侦查工作中, 侦查人员往往凭经验办案, 对科技的利用率不高, 对言辞证据过分重视, 时常导致冤假错案 (2) 。在新刑事诉讼法下, 刑事侦查工作应转变原有侦查模式, 以及侦查工作的运作方式, 对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保障。

(一) 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

公安机关应摒弃传统的执法理念, 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根植心中, 并在执法时进行深入贯彻。首先, 从以口供为中心转变为用物证说话。一直以来, 我国侦查工作对口供过于信赖, 坚持口供至上的理念, 侦查的思路为先得到口供, 而后由口供来作证, 这一理念致使刑讯过程中非法取证现象屡见不鲜。在新刑诉法下, 侦查人员应改变传统执法理念, 弱化口供的重要性, 将侦查工作的重点进行转移, 提升物证或其他证据的重要性, 发挥其他证据的功能。其次, 从仅关注证据的客观性转变为对证据客观性与合法性的双重审视。侦查人员的执能便是还原真相, 在揭开真相的过程中, 侦查人员应秉执依法办案的原则, 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取证, 避免逼供或是非法取证的现象发生。

(二) 提高侦查队伍业务素质

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用科技手段武装公安队伍, 提高侦查队伍的专业素质, 是现阶段教育培训科技强警的主要内容 (3) 。要定期开展培训、研讨、岗位练兵等活动, 不断的更新提高侦查队伍的专业技能。侦查人员应尽快适应新刑事诉讼法, 并掌握其中的精神要领, 在新刑诉法的指引下开展侦查、审讯工作, 依法办案。并且积极参加模拟训练, 提高自身处理突发时件的能力,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并重发展。通过这些方法切实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使办案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新刑事诉讼法的施行, 完善了侦查工作的法律依据, 同时也对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在法治社会背景下, 侦查工作诉讼化、法制化, 已成为刑事侦查工作的发展方向, 为保障人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业已成为我国文明执法的一道亮丽风景。

注释

1叶莉莉.论新刑事诉讼法对侦查工作的影响[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7) :125-126.

2谢盛坚, 李松梅.论新时期常见刑事案件侦查的基本思路[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2) :215-216.

解析我国刑事侦查监督的有效途径 篇7

(一) 侦诉分立模式——英美法模式

此种模式是在刑事诉讼活动中, 侦查和起诉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进行, 警察与检察官之间相对独立且各自行使职权, 不存在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其长处在于能够使侦查和公诉两种权力相互制约, 有利于侦查和公诉职能的充分发挥, 但使权力分散。侦查和公诉职能结合性不强, 不利于有效地打击犯罪, 同时也延长了诉讼时效, 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 侦诉一体模式—大陆法系模式

在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此种模式, 侦查开始时侦查权一般归于警察机关, 但终结侦查权则往往属于检察官, 检察官介入侦查活动就有了相对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在德国, 检察官是侦查活动的主导者, 可以亲自侦查, 也可以指挥侦查, 有权利用警力进行侦查。

观察研究两种侦诉模式, 我们并不能孤立的单单评论谁是谁非, 因为不同侦诉模式总有相配套的政治传统、法律文化及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其运作。在大陆法系中, 检察官在侦查阶段拥有对于犯罪案件的侦查职能, 并且拥有较高的地位能够提起公诉, 同时能够对警察的侦查进行监督。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法律观念与大陆法系并不完全相同, 但在具体职能上基本一致。由此, 我认为我国的侦查监督途径和方式可以更多的借鉴大陆法系侦诉一体的模式, 认同检察机关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侦查活动之中, 以同步的视角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

二、我国现行侦查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立法对于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关系定位模糊

一方面, 法律规定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以确保法律得以准确有效地执行。另一方面, 法律又确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两项规定不分主次, 由立法的模糊看来, 在侦检关系中双方依照法律赋予各自的职权分工进行诉讼活动, 是平等的相互制约关系;检察机关建立在此种关系基础上的侦查监督权的权威性似乎缺乏说服力。立法原则规定的目的本是理想的, 通过三机关的配合共同追诉指控犯罪, 但实际上, 同一水平线上的平等与监督的关系定位难免影响刑事诉讼功能的发挥, 同时削弱检察机关监督的职能。

(二) 事后监督模式的滞后性

根据现行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实践中我国检察机关对于侦查机关的侦查监督基本集中于几个重要环节:立案监督、审查逮捕环节、纠正违法环节等。

(三) 侦查监督制裁力度不足

《刑诉规则》规定:“人民检察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 应当根据公安机关的回复, 监督落实情况;没有回复的, 应当督促公安机关回复。”由于监督权力的不全面, 检察机关多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对侦查机关不正当行为要求予以纠正, 若侦查机关不予认同, 检察机关也没有多大整治制裁的权力, 没有行之有效的制裁措施。

三、对于加强和完善刑事侦查监督制度的思考与构想

各国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政治结构和法律文化传统形成并决定了各具特色侦诉模式的运作机理和内在规律。综合我国检警关系情况以及侦查监督制度的现状, 对于刑事侦查进行监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一) 重视强调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

鉴于我国检察机关具有追诉犯罪与法律监督的双重职能, 侦检关系的定位首先应该更加强调的是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 引起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足够的重视。监督权能在正常行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侦查活动的质量, 从而为提起公诉等刑事诉讼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能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强权力的侵犯。

(二) 强化必要时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监督提前介入

要重视对于侦查活动整个过程的监督, 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限制或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的强制措施。例如搜查、扣押等, 可以通过相应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颁布将这些强制措施的实施在检察机关建立备案制度, 及时了解侦查动态。关注在押人员的羁押动态, 利用提示机制对于将要羁押到期进行督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仪器设备对侦查机关讯问活动进行记录。例如监控器、录音设备等, 能够有效的增强侦查人员的自律。

在参与侦查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了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方式违法, 应及时制止。对非法收集的证据, 例如经过刑讯逼供、诱供、欺骗、威胁等方式获取证据, 应当给与检察机关依据获取证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要求, 在提供证据当时对其一票否决的权利, 这样也避免了在审判阶段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以证据收集违法为理由再由法院决定或否定其效力而降低诉讼效率。

监督并不代表过多的干预, 侦查机关行使侦查权也是职能分工的要求, 并非要求检察机关取代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而是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督促侦查活动在合法有序的前提下追求破案率。

(三) 针对侦查活动过程中的错误违法行为加强监督和纠正的力度

1. 对于不按照法定侦查程序办事的, 应当视情况发出书面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书, 责令有关机关及侦查人员限期进行修正,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仍然消极应对检察院纠正通知的, 应在相关规章条例中规定相关人员的失职责任, 以追究其个人责任。

2. 对于严重的侵犯公民和单位合法权益的行为, 造成其人身及财产损失的, 相关赔偿制度应在立法活动中得到重视。

3. 对于公民人身、生命权侵害的性质恶劣的行为, 理应受到刑法的制裁, 这样才能增强监督的刚性和权威公信力。

(四) 建立内外结合多角度的监督体系

侦查监督既应该有国家权力体系内部的检察制约机制, 同时又有外部的约束机制, 以此共同构成一个内外结合的全面立体监督网络。检察机关对于侦查机关的监督以维护程序正当及权利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必然是正当合理的, 但任何制度难免有其缺陷与弊端, 对于侦查的监督可以通过拓宽监督的渠道, 让多方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监督侦查权力的行使, 更加全面且更行之有效, 阳光之下的权力行使更加透明更加令人信服。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借鉴在企业生产经营运作过程中严密的“监督”体系, 自材料入库, 材料成本便有成本会计严密控制。材料的数量及增加减少都通过材料入库单、领料单进入会计系统, 继而产品的生产, 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成本支出都通过各类明细账目加以反映, 同时则是总分类账目对于各项明细账目的汇总。而在生产期间, 各种盘存制度又是将生产成本予以实地考察验证, 在会计期末的会计报表是第三道关卡。内部的监督尚如此层层叠叠, 加之每年年末的外部审计控制, 通过具有资质的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年检, 并且税务部门在纳税的通过各项纳税措施促进企业完善其会计核算体系。由此, 同步监督与事后检验相结合,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多方主体相结合, 各种检验方法的多重验证, 让企业的运行得以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下。

当然, 在侦查监督中, 毕竟侦查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秘密进行才能有效获取证据。对其监督不可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方式, 如若其然,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侦查的障碍, 何谈调查取证追诉犯罪。但企业经营的监督体系的方法和结构式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例如, 律师的介入在侦查监督中是否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呢?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 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由于律师在此时并不具有辩护人的身份, 在诸如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时候无权在场, “在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时, 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 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律师的参与范围。

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提高探究 篇8

一、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现状分析

(一) 刑事技术工作软硬件建设问题仍旧突出

群众看公安, 关键在破案。刑事技术在公安机关侦查破案过程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便如此, 刑事技术由于受历史、政策、经济、人才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软硬件建设方面仍旧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刑事技术人少质差, 工作量大、压力强, 待遇低且无发展空间。

首先, 由于历史的原因, 公安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 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现象, 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培训, 而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由老技术员培养。这样一来, 发展受到局限, 难以把高新技术运用到专业上来。据统计, XX省有鉴定权证的技术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全部技术人员的76%, 更谈不上是科班出身。在这种情形下, 技术人员在侦查破案中还得采取较陈旧, 较低层次的手段方法来进行, 就使得技术直破率在整个破案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轻, 刑事技术在有些案件的侦破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少案件因此久侦不破。

其次, 工作量大、压力大, 勘查忙于应付、质量低。刑事技术劳动强度大, 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 稍一疏漏就会给案件侦破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且由于各类刑事案件的大幅上升趋势, 刑事技术人员不但没有得到相应补充, 相反经常有受待遇低且无发展空间的影响“成熟一个离开一个”, 工作量大, 如某区公安分局每位技术员每年平均出现场达140次以上, 有时一天出现场达4次。因为人员缺少, 所以技术专业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区分, 往往痕迹员既要搞现场勘查、提取痕迹物证, 还要兼职刑事照相工作, 拍照现场、痕迹物证等。由于疲于应对, 以致有些刑事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 勘查工作马虎、粗糙, 该做的不做, 到现场转一转, 看一看, 照几张照片就走。

再次, 刑事技术工作责任重、要求高, 工作条件艰苦且必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 然而相对公安其它部门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待遇都要低, 政策上无保障, 即使有政策, 也很难或很少落实。如普通技术人员, 工作再出色, 退休能混一个副科级就算上是“祖上积德”了。因而出现技术员外流、队伍不稳定, 业务素质相对下降的局面。

2、刑事技术装备触角延伸不够, 现有设备滞后犯罪形势,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就湖南省来说, 派出所基本上无专职刑事技术人员, 勘查设备有的甚至连一台数码相机都没有。辖区一般案件, 有的基本上做个笔录就算完事。刑侦队刑事技术人员只对全县 (区) 比较大一点的或是离城区近一点的现场进行勘查, 无法或是无精力完成全县 (区) 所有发案现场勘查任务。同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各地方财政投入购买先进刑事技术设备的意识薄弱、支持力度低。

3、刑事技术人员专业培训、进修学习不足。

由于刑侦队刑事技术人员数量少, 案子多, 经常连正常的节假日或是休息时间都无法保障, 即使有外出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 也无法脱身。此外, 各地办案经费有限, 即使有经费往往用于招待时, 用于外出培训、进修学习却“经费紧张、挤不出”了, 没有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4、疑难鉴定送检用时长, 侦破服务效能低。

由于经济条件、区域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各县市均设立所有刑事技术检验鉴定场所, 往往是几个县市区或省设立一个检验鉴定中心, 且由于司法鉴定制度规定公安内部刑事案件不收费, 导致鉴定中心工作人员效能低下, 驱利性强, 有利或有关系的加班出结果, 无利或无关系的, 以案多为由拖拉。如某地2009年“6.5”抛尸案, 胃内容物送省厅检验, 案子半个月破后知道是毒鼠强致死, 结果是送检几个月省厅还没结果出来, 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可想而知。

5、刑事技术管理工作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如现场原始材料不齐全, 凌乱, 物证缺乏管理。很多地方原始材料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在日历纸上等, 时间久了, 难于寻找, 缺少统一规范的原始记录。经常出现很多案件破了, 抓到嫌疑人, 但却找不到完整的原始材料, 案件无法起诉的情况。物证的管理也存在较多问题, 如没有专门的物证室, 物证随意堆放, 不认真保管;痕迹物证的发现、固定、提取、使用、保管、移交等过程无章可循。出现积案破了, 抓获了嫌疑人, 但物证却找不到了。物证保管不好, 直接影响办案质量, 影响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的效能。

(二) 普通民警现场保护意识薄弱, 利用科学技术侦破案件视野不广

普通老百姓现场保护意识薄弱尚可理解, 且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的宣传, 绝大部分老百姓都已有现场保护意识, 可我们还有许多民警, 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接到群众报案后, 先期到达现场的民警随意翻动触摸、随处乱坐、抽烟喝水污染现场的现象时有发生, 直接妨碍甚至是破坏了技术人员对现场的有效勘查。同时, 公安部门许多干警对现场哪些信息可为我们侦查破案服务、怎么服务等科学技术侦破案件知识领域不广, 视野不宽, 影响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如利用微量物证、生物物证等侦破案件等。

(三) 综合运用现场犯罪信息侦破案件力弱

侦查破案的核心就是“证据”, 许多与案件相关的物证, 是需要靠科学技术手段才能发现、获取和确认的。如痕迹检验以案件现场遗留的各类痕迹为工作对象, 可用来解决同一认定的问题, 是刑事案件侦查和诉讼中用的最为普遍的狭义犯罪痕迹。在实际公安工作中, 许多刑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后, 往往仅限于现场勘查寻找、发现、提取、固定常见的典型痕迹物证, 而对广义犯罪痕迹中狭义犯罪痕迹以外的那部分痕迹即“非典型痕迹”却不善于发现、分析和运用, 对常规痕迹及其它犯罪信息背后的潜在非典型痕迹进行挖掘, 对于发掘出来的非典型痕迹, 从中找到有价值的非典型痕迹, 结合现场常规痕迹及其它犯罪信息, 综合分析, 合理推断, 为我所用。

(四) 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结合不紧密

现场勘查工作是刑事侦查工作的基础, 要将现场采集到的信息运用到侦查工作中, 为侦查破案服务。有的技术人员不了解侦查工作, 只管勘查现场, 提取痕迹物证, 不管对现场的分析判断, 不能及时将现场的信息反馈给侦查员, 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破案机会。有的侦查员与技术员缺乏沟通, 一味搞调查摸底, 形成了侦查与技术脱节的现象, 同时侦查员在询、讯问过程中, 不能将调查情况与现场情况结合起来, 不能辨识被询问人和被讯问人言词真伪, 影响案件的侦查。

(五) 重技侦轻刑技思想, 削弱了刑事技术服务刑事侦查的效能

技侦在公安部门刑侦破案中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以致许多侦查员形成了“刑事技术无用, 技侦万能, 遇案首先想到的是技侦甚至完全倚赖技侦”的局面。技侦从某种角度来说, 确实为公安机关大量案件的侦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 案件有很多种和很多类型, 目前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还是离不刑事技术, 同时利用技侦侦破的案件基本上都要倚赖刑事技术作为线索和证据的补充, 可以说刑事技术是刑事侦查“赖以存在的供货商”, 技侦应是刑事技术服务刑事侦查的“有力补充”。

二、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提高途径

刑事技术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科技支撑, 是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提高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 更有利于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 有效构建刑事技术人才引进、培养以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 做到思想上重视、经费上保证, 政策上保障、实际上落实。刑事技术服务刑事侦查效能的提高离不开刑事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公安部门要商同政府其他部门, 制定并落实优于其他行业、部门、职位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 该机制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专业人才政治、经济等福利待遇。如根据发案情况, 配备相应充足甚至可稍余数量刑事技术人员;经济待遇上比局里同等条件任何人要好, 政治上比同等条件下任何人优先解决职级;保障刑事技术专业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的时间、经费等。真正用感情、事业、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造就一支政治坚定、技术过硬、工作规范、作风严谨的刑事科学技术队伍。

其次, 优化刑事技术中队勘查能力, 配齐配强派出所勘查条件。刑事技术中队是各县 (区) 对发案进行现场勘查主要部门, 其专业人员素质的高低、仪器设备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该辖区刑事技术服务刑事侦查的效能。公安部门要积极取得党委、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 从软、硬件各方面优化刑事技术中队现场勘查的能力。派出所是一般案件最主要的受理部门, 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派出所配备必要的勘查设备以及一名以上刑事技术专职人员, 使之具有一般案件勘查处理能力

再次, 建立规范的刑事技术管理工作机制。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成绩, 没有管理, 刑事技术服务刑事侦查就会大打折扣。要建立规范的刑事技术工作、设备、人员等方面规章制度, 制度要可行, 要赏罚分明, 并抓落实。对外出送检工作, 公安内部应从上至下合理进行规范, 按案件重特大轻重缓急、检验难易等制定透明规范的检验制度, 实行检验时间承诺制, 同时放宽疑难案件或急检外送其它鉴定机构鉴定渠道 (拓宽鉴定经费来源) , 公安鉴定中心部门此外还应配备适应犯罪形势的鉴定设备和鉴定人员, 对送检部门, 应核实送检检材, 对无证明力或多余证明力的检材不需送检的, 应当取消送检。

最后, 加大干警刑事技术知识培训力度, 纠正一些错误观念。要加强干警刑事技术业务知识的普及力度, 拓宽干警利用刑事技术侦破案件的视野, 当前公安机关有很多干警不是公安院校毕业的, 对刑事技术知之甚少, 对现场信息哪些可以为侦查破案服务以及怎么运用不了解, 通过培训, 使接触刑事侦查的干警掌握现场保护知识, 掌握刑事技术包括哪些方面, 有些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为侦查破案服务等等。要提高侦技结合力度, 在干警掌握刑事技术知识后, 侦查员和技术员在案发后加强沟通和交流, 使侦查员能够利用技术员提供的勘查信息为侦查破案服务, 技术员能够通过侦查员的反馈, 更好的勘查现场, 辨别现场有效犯罪信息为侦查破案服务。要纠正“重技侦轻刑技”的片面思想, 让刑事技术和技侦成为插向犯罪分子的两把“尖刀”。

摘要:刑事技术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安机关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科技支撑, 是维护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提高刑事技术服务侦查破案效能, 有利于更好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刑事技术,侦查破案,效能

参考文献

[1]、邓绍秋, 谢滨键.论公安院校刑事技术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 .

[2]、周永康.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建设.提高打击犯罪能力[EB/OL].http://www.gov.cn/ldhd/2006-09/26/content_399255.htm.

[3]、谢滨键, 李中文, 王艳.论非典型痕迹及其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0 (1) .

浅议刑事技术与侦查工作的衔接 篇9

一、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工作脱节现状及其危害性

(一) 业务素质

在业务素质方面, 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工作相互脱节主要表现为:作为技术员, 往往只懂技术, 却不懂侦查;作为侦查员, 常常只懂侦查, 却不懂技术。这样造成二者工作相互脱节。一些技术员不结合侦查办案的实际展开现场勘查工作时, 仅草草记录现场情况, 凭主观臆断分析, 结果不能为侦查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和可靠依据。另一方面, 一些侦查员由于缺乏必需的刑事技术知识和技能, 现场保护和痕迹物证提取、移送等操作不当, 导致一些重要物证被破坏。

(二) 侦查环节

侦查环节上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工作相互的脱节主要表现为:技术人员只进行现场勘查, 侦查人员仅仅调查访问, 相互之间无有效沟通。一些技术员现场勘查结束, 简单介绍情况之后, 认为侦查工作事不关己, 便一走了事, 不过问侦查进展情况;而侦查人员在侦查工作进行中, 往往凭经验, 缺乏突破性与创造性, 并且不及时和技术人员沟通, 致使技术人员无法进行及时的再认识。

(三) 现场认识

有些侦查员认为自己只负责对当事人制作各类笔录, 现场是由技术员处理的。技术员出现场, 派出所民警、侦查员不在现场, 甚至会出现现场勘查笔录与现场访问笔录有着明显的差别。技术员只记录现场、提取痕迹物证, 而不进行分析和研究;侦查员不深入现场, 不与技术员相沟通, 这势必导致侦查破案水平的下降。

(四) 管理制度和奖惩环节

在管理制度方面, 缺乏刑事侦查工作和刑事技术工作相互促进的有效竞争激励机制。对侦查工作考核中没有刑事技术的要求, 因此, 侦查人员不重视刑事技术工作。在案件侦破后, 出现“重侦查, 轻技术”的认识偏差, 使得技术人员干了许多工作, 工作得不到认同, 从而影响了其积极性。

二、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工作的衔接配合

要发挥刑事技术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第一破案力的作用, 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工作就必须在现场勘查、审查讯问、发现和认定嫌疑人、考核管理等阶段展开配合, 实现无缝衔接。

(一) 现场勘查工作

刑事案件现场是犯罪行为的实际发生地, 是犯罪证据及犯罪信息的保留和储存地。现场勘查是侦查破案的第一道工序, 是侦查工作的门户。要依法、及时、全面、客观、细致地进行现场勘查。在实际工作中, 要把刑事技术工作和侦查破案有机衔接, 使刑事技术成为破案的现实力量, 提高其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二者都要改变观念, 技术人员要有侦查意识, 侦查人员要有刑事技术意识, 改变刑事技术人员只专注现场勘查、侦查人员只调查访问的现状。二者共同承担起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工作, 共同分析, 共同研究制订方案。这样, 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案情, 提取线索, 及时反馈;而侦查人员及时掌握一手资料, 迅速破案, 同时, 又利于侦查员熟悉技术业务, 及时把现场信息转变为侦查资源, 增加破案效能。

(二) 审查讯问工作

审查讯问工作是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为查明犯罪嫌疑人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犯罪情节的轻重, 是种面对面的强制性的调查活动。侦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共同参与初次审查讯问工作。当前, 技术人员认为审查讯问是侦查人员的事, 自己只负责勘查现场, 不参与审查讯问工作。这容易导致侦查人员审讯时就案论案, 影响侦查效果, 且易陷入僵局。审讯之前, 侦查人员要分析把握作案过程的细节特征、深挖其罪行。技术员通过参与审查讯问工作, 进一步反思现场勘查工作的不足, 总结得失,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 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阶段

刑事侦查破案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认定犯罪嫌疑人。摸底排查、调查访问的传统的侦查模式己无法适应当前刑事案件要求。目前, 犯罪分子异地作案、交叉结伙、外来流窜犯罪逐年上升, 对侦查破案提出了更高要求。侦查部门要必须更新观念, 转变机制。以现代科技对付现代犯罪是刑事侦查破案的发展方向和制胜捷径。技术部门应及时将包括现场信息、物证资料、手段特点等材料传递给侦查部门, 使之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去发现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案件信息, 及时进行阵地控制等工作, 发现嫌疑人员时, 及时将资料送技术部门查对, 以及时认定犯罪嫌疑人。

(四) 建立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相结合的考核规范

加强和完善目标考核管理体制, 严格科学的目标管理, 将刑事技术的考核纳人刑侦的考核目标之中, 强化竞争机制, 建立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相结合的考核规范。把刑事技术工作纳入到侦查员的考核中, 如现场保护、收集、犯罪嫌疑人样本的质量以及所采集样本的利用、认定情况, 侦查员利用刑事技术手段破获案件等, 量化考核, 从而加强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的有机结合, 增强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许爱东.现场勘查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刑事侦查档案 篇10

1 利用人肉搜索辅助刑事侦查的依据

1.1 犯罪人的社会性与行为的留痕性

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犯罪人也不例外。在学习、生活、生产以及犯罪预备、实施、逃跑的过程中, 犯罪人必然与他人产生接触从而被人所认知。那么犯罪人的各类信息有可能被搜索暴露出来。

1.2“人肉搜索”的智能性

“人肉搜索”聚集了大量拥智慧的“人脑”, 通过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进行理解、分析、判断, 从而发现线索, 得出结论。人脑的智能性使“人肉搜索”能够准确理解提问人的意图, 这是传统搜索引擎无法比拟的。

1.3“人肉搜索”的公众认知度、参与度

迅捷的网络传播以及庞大网民数量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在某著名网络社区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1183名参与者中99%的网民知道“人肉搜索”;91%的网民表示支持公安机关利用“人肉搜索辅”助侦查活动。这表明, 利用人肉搜索辅助刑事侦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 人肉搜索辅助侦查的作用

2.1 查明身份信息, 对犯罪嫌疑人、无名尸、受害人进行身份确认

1) 通过发布犯罪嫌疑人的照片、画像、音频、视频、行为特征、网络痕迹等线索, 发动人肉搜索可以辅助确认嫌疑人身份。

2) 无名尸的尸源可以通过人身辨认、DNA鉴定、查找比对失踪人口等方式进行确认, 人肉搜索也是很好的补充措施。发布无名尸的人像照片, 大量网民通过其体貌特征、衣着、佩饰、携带物品、所处位置等信息进行交流分析, 有可能得到有用线索进而确认身份。

3) 对于无法确认身份且无行为能力的被拐卖婴儿、流浪精神病患者等, 同样可通过个人特征来进行人肉搜索查明身份。

2.2 锁定位置信息, 以追捕逃犯、解

救受害人

1) 中国具有海量网民, 且分布密集随机, 为锁定逃犯藏匿地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发布网上通缉令, 依赖网民随机分布性与网络信息发布实时性, 可以有效缩小排查范围快速锁定目标。

2) 一些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受害人, 如被拐卖妇女、身陷传销组织者等往往在传递信息时无法准确指明所处位置, 通过发动“人肉搜索”往往会得到超出预期的有价值线索。

2.3 扩大线索来源, 以查明案件真相

1) 利用“人肉搜索”征集线索时, 原本有人身安全顾虑不愿出面的知情人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匿名提供线索, 举报犯罪事实同时又能实现自我保护。

2) “人肉搜索”以极高的效率迅速对海量信息进行搜索、提炼、推理、判断, 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和可疑信息, 并提出有效的侦查方向, 帮助查明案件真相。

3 人肉搜索辅助刑事侦查的应用形式

3.1 以公安机关的名义直接发起官方“人肉搜索”

1) 直接将通缉令在网上发布。通缉令是公安机关发布的对犯罪嫌疑人与在逃犯进行通缉抓捕的法律文件。通缉令上网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网上通缉”的对象身份非常明确, 要借助人肉搜索的是对其位置信息进行锁定。

2) 由公安机关在官方网站或微博等网络媒体发布案件有关信息, 发动网民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案件情况, 征集案件线索, 并承诺支付一定报酬。这种方式是类似于公开悬赏。

3.2 由公安机关授权以个人名义发起“人肉搜索”

有时基于案件侦查的保密性, 由公安机关授权网民或者侦查人员以普通公民的身份, 如受害人、知情人、受害人的亲朋好友、媒体记者等, 在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网络社区发起“人肉搜索”。

3.3 利用并监控民间“人肉搜索”, 获取有价值信息

可由公安机关与政府机构或民间公益团体例如一些妇女权益保护组织等进行合作, 利用“人肉搜索”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针对同时期的社会热点案件, 公安机关应密切监控网上由网民自发的讨论贴, 积极寻找有价值线索;还应积极关注网上的“死亡直播贴”, 利用回帖网友挖掘出的有用信息, 快速确定自杀者的位置并进行解救。

4“人肉搜索”辅助刑事侦查涉及的问题及对策

4.1 侦查权以及程序规范问题

由公安机关直接在网上进行“人肉搜索”的行为可能引发侦查权滥用、不当侵权等法律后果, 从而影响公权力的威信, 因此应受到国家机关的管理和法律的制约, 必须有相应严格的规范程序对其进行制约。

在进行网络“人肉搜索”前应进行严格的行政审批或司法授权, 当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恶性案件进入侦查僵局或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 确信有必要时才可发动网民进行“人肉搜索”。必须明确责任主体为公安机关而非被授权的个人。

4.2 名誉权、隐私权问题

“人肉搜索”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可能侵犯目标人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然而“人肉搜索”并不必然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在侦查中使用“人肉搜索”在利用其正面功能的同时, 也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出现, 应根据《刑法修正案 (七) 》中新增的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对此作出规范。在“人肉搜索”中还要杜绝利用黑客手段等侵犯他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刑事违法性搜索行为, 此类情况应根据我国《刑法》285条相关规定依法制裁。

4.3 网络获取信息的真伪判断问题

网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流失或扭曲。网络的公开性, 又使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是嫌疑人也匿名参与其中散布不实谣言, 混淆视听, 误导侦查方向。因此, 必须对网上信息进行有效筛查、去伪存真。

对于各个信息要素清晰, 来源明确, 与案情符合, 与其他线索相互印证的信息, 可以直接用于侦查;对于对侦查破案有重大帮助的全新线索, 应通过网站技术手段直接与发帖人联系沟通, 以确认信息真实性;对可能侵犯他人权益的, 应当授权网站及时删帖。

4.4 人肉搜索的结果不可控制问题

“人肉搜索”一旦发出, 其传播的范围与程度便无法控制, 如果使用不当, 就会超越网络道德文明的界限, 引发网络暴力。在网络搜索中, 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使警方对网民的言行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规制, 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在案件有实质性进展时, 应及时终止人肉。

“人肉搜索”虽然有其负面作用, 但不能因噎废食。在刑事案件侦查中, 利用其信息搜索的广泛性、信息汇集的快捷性、信息分析的智能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展侦查线索来源, 提高侦查效率, 同时唤起公民的正义感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摘要:“人肉搜索”具有两面性, 利用其辅助刑事侦查将发挥正面社会效应。本文分析利用“人肉搜索”辅助刑事侦查的可能性, 具体效用, 运用形式, 并针对运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人肉搜索,刑事侦查,监控引导,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刘南男, 郝宏奎.论网络“人肉搜索”在侦查工作中的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11~16

[2]吕泽华, 刘晶.论公安机关“网络通缉”的法律规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 (9) 91~95

[3]戴靖, 彭拥兵.网络“人肉搜索”对公安侦查工作的积极作用—以网络调查报告为基础.文史博览, 2009, (10) 63~65

上一篇:采煤塌陷区下一篇:侦查错案的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