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焦虑症

2024-07-17

急性焦虑症(精选八篇)

急性焦虑症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患者均为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 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 协会及临床诊断标准, 病程1 d~3个月。从中选择出乏力, 失眠, 焦虑不安, 消极绝望及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 采用汉密斯抑郁量表评价抑郁症状:评分>9分的患者38例, 其中男25例, 女13例, 年龄43~78例 (平均64岁) 合并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性别, 年龄, 梗死部位及入院时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以往无精神障碍, 未经过抗抑郁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如转换酶抑制剂, β-受体阻滞剂, 硝酸脂类, 抗凝, 抗血小板, 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片 (商品名是百忧解。生产厂家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30017;剂型每片20 mg) 20 mg, 1次/d连用1个月。阿普唑仑片 (佳静安宁片, 生产厂家;太原市振兴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1749, 剂型每片0.4 mg) 0.4 mg, 1次/d, 晚上服。

1.3 评定标准

进行心电图, 心肌酶检测。观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心肌梗死后再梗, 心力衰竭,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情况及住院期间的治疗费用。梗死后心绞痛诊断标准:①缺血性胸痛发作;②有或无ST-T改变 (下移或抬高) ;③无相关心肌酶升高。心肌再梗死诊断标准:①再次出现胸痛>30 min; ②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③伴有ST再次提高;④出现CK-MB再次升高。

心力衰竭采用泵功能分级。1级:无心力衰竭指征;2级:轻中度左心力衰竭, 肺啰音在肺门水平以下;3级:急性肺水肿, 肺罗音超过肺门水平;4级: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死亡, 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合并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而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注: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 P<0.05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内科的急危重症, 猝死率极高, 发病后不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躯体痛苦。而且对患者也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 心肌梗死后严重的胸痛, 患者开始既有恐惧感, 频死感, 极度焦虑的负面情绪反应。并因家属或医护人员不适当暗示。连续输液, 监护, 吸氧。卧床等强化这种负面情绪。恢复期又会因考虑家庭, 社会, 疾病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生理心理平衡失调。也就是说疾病带来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的丧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焦虑抑郁的发生。① 冠心病伴发抑郁时预后差, 症状重, 死亡率明显增高;②另外心肌梗死后因患者缺乏心脏健康知识, 导致其患病后对心肌梗死的恐惧。以及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担忧和治疗费用等方面而致焦虑。研究表明, 心肌梗死患者中80%有焦虑58%有抑郁。焦虑对自主神经不稳定, 使交感神经过度亢进, 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 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通过后除极引起室速, 同时由于心室肌致颤阈值降低易发生室颤。另外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可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 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血栓素A2。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又可使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导致心肌缺血, 引起或者加重心绞痛。甚至促使冠脉斑块破裂, 引起心肌梗死及猝死。焦虑抑郁是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危险信号;③过度的焦虑及紧张可导致QT间期延长, 心肌缺血, 窦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等结果;④及时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 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减少患者住院的费用。诊断抑郁后, 目前治疗多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其疗效肯定, 但它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常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类发展较快的新药, 氟西汀其抗抑郁作用显著, 对心脏快速Na+通道无影响, 其不良反应少, 长期服用安全。阿普唑仑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其有抗焦虑, 抑郁, 镇静, 催眠作用。其药效强, 发挥作用快, 口服吸收迅速而安全, 毒副作用小。少数患者可引起头晕, 乏力, 恶心, 精神不集中等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有依赖性。本组观察由于用量较小, 用药时间短, 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期间服用阿普唑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 从而减少患者住院时的不适, 减少医疗干预, 降低住院费用;⑤及时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 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氟西汀与阿普唑仑联合应用。笔者观察没有因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 这对于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医生尤为重要。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焦虑, 抑郁作为一种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状态。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逐步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领域内有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 关注心理问题, 可使患者愈后改善。

摘要:目的观察抗焦虑抑郁治疗对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8例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抑郁焦虑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连用1个月, 观察心肌再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情况, 及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心肌再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发病率明显降低 (P<0.05) 。汉密斯抑郁量表 (HAMD)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抗焦虑抑郁药物干预治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 改善焦虑抑郁症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症,抗焦虑抑郁药物预后

参考文献

[1]高重阳, 路伏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中国使用神经病学杂志, 2006, 9 (2) :65-66.

[2]黄佐, 樊民, 吴宗贵.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3, 31 (5) :329.

[3]杨菊贤.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或抑郁的诊断与治疗.国外医学, 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2, 29 (2) :67-70.

[4]Albert CM, Chae CU, Rexrode KM, et al.Phobic anxiety and risk ofcoronary heat disease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women Cir-culation, 2005, 111 (4) :480-487.

[5]王国勇.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 2008, 11 (4) 104-105.

[6]祝玉娟, 刘紫燕, 陈瑶。阿普唑仑可降低射频导管消融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 (10) 919-922.

急性焦虑症 篇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3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患者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堵塞,导致血流中断,使心脏局部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可由于七情失节而引发,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病情加重[1]。护理工作是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的重要因素[2]。高质量的护理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情绪有所改善,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40~66岁,平均年龄为(49.8±5.6)岁;前壁心肌梗死58例,下后壁心肌梗死32例,侧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30例。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实验组有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为40~63岁,平均年龄为(48.5±7.3)岁;前壁心肌梗死3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5例,高侧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15例。对照组有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2~66岁,平均年龄为(51.3±4.7)岁;前壁心肌梗死28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7例,高侧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15例。患者表现为胸痛胸闷,入院时神志清楚,表情紧张恐惧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用药护理、氧气吸入、心电监护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护理:患者多为急诊入院,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前要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患者突发急症入院,往往伴有焦虑恐惧心理,护士要多安慰、鼓励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对待缓和态度应和蔼亲切,对患者的疑问要耐心解答,给予患者关愛,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病房内环境要安静,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说话声音小,这样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态平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患者讲述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内容,包括病因、病程及自救措施等等。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易于接受。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便配合医护工作者积极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缓解疼痛:心肌梗死患者会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这种疼痛会加重患者焦虑不安,患者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过快、增加组织耗氧量,更加重心脏负担。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医生合作,了解患者的情况后报告医生,给予止痛药物,患者服药后可适当的听听轻音乐,是情绪放松,转移患者注意力。④运动指导:患者度过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下床活动,可慢走、打太极等,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时间。

1.3疗效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估患者入院时和护理干预20d后的焦虑情绪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利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焦虑情绪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作时往往伴有胸部疼痛,患者会产生濒死感,这种疼痛多会引发患者恐惧心理,患者和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4],这种不良情绪会导致多种并发症,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利于患者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与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做好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明确疾病的可治愈性,使患者对生活抱有希望,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这也指明了未来护理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护理应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康复。但是由于面前中医护理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受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需要医务工作者付出更多心血去完善,去研究,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才能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

参考文献:

[1]曾影红,张晓璇.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03):609-611.

[2]张晓河,张文惠.浅谈急救护理思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订版):194-195,235-236.

急性焦虑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 其中男38例, 女36例, 年龄48岁~75岁 (63.2岁±2.7岁) 。所有病人均符合第3版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临床观察, 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给予手术治疗、药物支持、心理护理后, 病人焦虑心理有明显改善, 均痊愈出院。

1.2 方法

分析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引起焦虑心理的因素, 针对性地给予病人健康教育、消除情绪不稳定因素、改善病房环境、加强护患沟通, 以消除病人的思想负担, 解除病人紧张、焦虑心理,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对病人给予1个月的心理干预,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与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心理护理前后病人进行评分[2], 了解病人心理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焦虑因素分析

焦虑心理会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效果, 轻者加重病情, 使病情反复发作,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重者会因病情加重而加速死亡。主要引起病人焦虑因素如下。

3.1.1 疾病原因

由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反复发作, 并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病人常感觉到不同程度的胸闷、心脏疼痛, 给病人一种无法彻底治愈、威胁生命安全的感觉, 常使病人处于焦虑不安状态, 加重病情[3]。

3.1.2 相关知识缺乏

病人对疾病病理、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不了解, 不知道能否彻底治愈, 且害怕手术失败, 担心治疗后是否对未来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同时对医院环境陌生, 使病人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

3.1.3 经济因素

经济条件困难的病人会因担心过高的医疗费用增加家里负担, 无形中给病人施加压力, 促使病人产生焦虑心理[4]。

3.1.4 角色转变

初次患病的病人尚未从健康人转变为病人的角色, 同时担心自己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自己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焦虑心理。

3.2 心理护理

在病人入院后, 对病人基本信息记录备案, 以此推断、查找病人焦虑的原因, 给予针对性的疏导, 以此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 确保干预效果[5]。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3.2.1 健康教育

由于大多数病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了解, 缺乏对临床症状、治疗等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为此,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进行相关知识宣教,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使病人了解疾病, 掌握自我检测疾病变化的能力, 并学会在疾病症状发作时能够自我急救, 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健康, 并提高服药依从性, 从而促进病人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进而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6]。

3.2.2 消除情绪不稳定因素

情绪变化直接反映病人的心理状况, 抑郁和焦虑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负性情绪体验, 病人表现出悲伤、忧虑、紧张等精神状态。若病人情绪波动大, 会引起血压升高而刺激自主神经内分泌反应, 加重病情;若病人情绪低落,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为此, 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共同配合, 保持病人情绪平稳, 倾听病人的述说, 根据病人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对病人每日的心理情绪进行记录, 积极引导病人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在病人病房摆放鲜花、播放轻缓的音乐、给病人读报、陪伴病人散步等, 以此转移影响病人情绪因素的注意力, 从而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7]。

3.2.3 改善病房环境

干净、舒爽的病房环境能调节病人的心情, 为此, 护理人员应时常清洁病房, 给病房通风换气。为避免心电监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给病人带来心理压力, 应给病人讲解医疗仪器的主要功能, 引导病人正确认识仪器对疾病的监护作用, 使病人安心接受仪器监护, 从而提高仪器监护的依从性, 进而减轻病人对医疗仪器的焦虑心理, 提高治疗效果。

3.2.4 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 要使用诚挚的语言、温和的语气,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了解病人的心理, 给予病人细心、体贴、周到的服务, 以消除病人的焦虑心理。给病人介绍成功治疗案例, 鼓励病人积极治疗, 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7]。

焦虑、抑郁心理会加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身心健康, 为了改善预后效果, 应该重视的病人心理护理。通过分析引起焦虑、抑郁心理的因素, 针对性地给予病人健康教育、消除情绪不稳定因素、改善病房环境、加强护患沟通。经1个月的心理护理后, 本组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 能够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抑郁和焦虑心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焦虑的心理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分析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引起焦虑心理的因素, 针对性地给予病人健康教育、消除情绪不稳定因素、改善病房环境、加强护患沟通。[结果]经1个月的心理护理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有效心理护理, 能够减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焦虑心理。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焦虑,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董照辉, 隋海燕, 杨卫边.心理干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抑郁症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8 (3) :243.

[2]梁思宇, 李向平.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障碍常用量表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 (2) :135-138.

[3]范甲卯, 李艳荣, 王爱娥.心内科住院病人抑郁症发病情况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3 (8) :308.

[4]石理, 刘俭雄, 李朝辉.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8 (6) :287.

[5]郭克锋, 吴群强.综合医院门诊冠心病患者精神卫生现状及心理干预的效果[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3 (1) :144.

[6]段海燕, 段金霞.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辅助治疗[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6) :274.

[7]徐婷玉, 翟昌林.预后护理随访指导对提高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1) :367.

急性焦虑症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抓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28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为(63.5±8.9)岁;观察组中29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为(63.8±9.2)岁。两组的病因、发病部位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护理干预:

1.2.1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的疼痛程度、部位、持续时间以及性质等进行正确评估,查看患者有无恶心、面色改变、呕吐以及大汗等症状,避免发生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同时,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尽量保持卧床休息状态,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食用一些清淡的、比较容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给予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1.2.2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甚至还会出现濒死感,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安慰和鼓励患者,多关心患者,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饮食以及休息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耐心解答,多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患者的顾虑,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平复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治疗。

1.2.3病房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定时打扫病房,运用紫外线消毒,将房间内的窗户打开,使病房内保持空气流通,将病房内仪器的声音调低,调节好病房内的光线,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安全的病房环境,使患者保持身心愉悦,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1.3观察指标: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总分与焦虑情绪呈反比关系,即总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2]。1.4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5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组间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的S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诸多危险因素,其中焦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危险因素,容易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例如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搏骤停以及休克等,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对疗效造成影响[3]。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从饮食、心理以及病房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5,6,7,8]。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SAS评分较低,焦虑情绪改善明显。因此,临床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缓解,确保疗效。

参考文献

[1]黄丽君.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9):312-313.

[2]陈秀珍.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152-153.

[3]胡秀芬.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3,10(3):176-177.

[4]李茂华,徐茂雨,谢国惠.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131-132.

[5]卢文苏.心理指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2):188-189.

[6]姚菁波.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等情绪障碍的有效性评价[J].医疗装备,2016,29(6):170-171.

[7]徐徐,修宗谊.罗伊适应模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6,40(1):103-104.

急性焦虑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4例ACS伴有焦虑、抑郁患者,其中男118例, 女66例,年龄33岁 ~ 86岁( 59. 17岁 ± 6. 28岁) 。符合2007年ACC /AHA制定的ACS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并经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确诊为ACS,排除合并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4组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病程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 2. 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2007年ACC / AHA制定的ACS指南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 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 他汀类药物等,冠状动脉狭窄≥75% 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心理干预组以2名二级心理咨询师为指导,加用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疗法、行为干预、放松治疗) ,出院后每1周 ~ 2周1次,每次50 min心理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药物干预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每天早晨1片,症状严重者中午加服1片; 综合干预组在药物干预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心理治疗同心理干预组。

1. 2. 2危险因素评估年龄( 男性≥45岁、女性≥55岁) 、高血压、吸烟( 按照WHO吸烟调查标准规定,每天至少吸烟1支,吸烟连续1年以上,长期吸烟但戒烟少于半年者为阳性)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 TC) > 5. 18 mmol / L、三酰甘油( TG) > 1. 70 mmol /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0. 91 mmol/L( 男) 或 < 1. 04 mmol/ L( 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C) > 3. 37 mmol /L ][5]、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中男性发病时 < 55岁,女性 < 65岁) 、糖尿病、超重[体重指数 ( BMI) > 25 kg /m2]。

1. 2. 3心理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焦虑程度,包括14个项目,0分 ~ 4分5级评分法,总分≥14分为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价抑郁程度,包括17个项目,大部分项目0分 ~ 4分5级评分法,少数项目采用0分 ~ 2分3级评分法,总分≥17分为抑郁,≥24分为严重抑郁[6]。治疗前、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采用HAMA、HAMD评定。

1. 2. 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胸闷症状、心绞痛发作减

少≥70 % ,心功能Ⅰ级 ~ Ⅱ级,心电图缺血性ST改变≥50% 或平基线: 有效: 心绞痛发作次数、胸闷症状减轻50% ~ 69% ,心功能Ⅱ级 ~ Ⅲ级,心电图ST段回升0. 05 m 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 达25% 以上者) ,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心功能Ⅲ 级 ~ Ⅳ级,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恶化。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4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各种心血管病高危因素( 包括高血压病史、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以及PCI手术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 2临床疗效比较出院时综合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 05 ) ,药物干预组 、心理干预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P < 0. 05) ,而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2。

例( % )

2. 3 HAMD、HAMA评分比较综合干预组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HAMD、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 < 0. 01 ) ; 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个月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 01) ,而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 4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详见表3。

2. 4随访1个月、3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1个月、3个月,综合干预组的主要临床事件 ( 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 ) 显著低于 其他3组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P < 0. 01) ,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主要临床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 05) ,而药物干预组与心理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4、表5。

例( % )

例( % )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ACS发病率逐年增加,ACS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至少80%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58% 出现抑郁情绪,16% 烦躁不安、甚至存在自我意识丧失感[7]。焦虑和抑郁状态不仅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同时未经治疗的焦虑、抑郁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增加了患者预后康复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8]。焦虑、 抑郁为缺血性心脏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与冠心病病死率密切相关[9,10]。

诸多研究表明ACS使机体产生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造成胼胝体、前额叶等边缘系统脑深部白质改变[1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12],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13],而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反馈引起大脑皮层抑郁与兴奋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进一步增高,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同时焦虑、抑郁能够促使炎性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 IL-1) 、IL-8、IL-15和肿瘤坏死因子-α ( TNF-α) 等,并黏附于血管内皮,激活巨噬细胞分泌金属蛋白酶,形成不稳定斑块; 负性心理情绪,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激活血小板和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加之炎性介质及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成为ACS的主要促发因素[14]。多重因素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导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促使斑块破裂,发生ACS。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可引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下降,心率变异性降低[15];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增高使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环磷酸腺苷浓度增加,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发生。

ACS发病往往受心理状态影响,发病后心理状态影响患者疾病转归。ACS后既有功能受损的急性焦虑、抑郁发作,也有社会支持不良的持续性焦虑、抑郁。 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均能有效控制焦虑抑郁发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治疗及药物治疗均能明显减少负性情绪,降低焦虑、抑郁程度, 树立患者正确面对及战胜疾病信心,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 ,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8,16]; 综合干预组更有效提高患者对不良心理反应的对抗能力,建立良好有效的认识和对待疾病的认知和生活态度,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降低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现代医学正由过去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实践认为: 心理干预治疗与临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并列为四大治疗。心理因素在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促进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高。通过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提高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本研究病例数较少,进一步证实有待于较大规模临床研究及论证。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有焦虑、抑郁症状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伴有焦虑、抑郁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药物干预组、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病例均给予规范化心血管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美托洛尔、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心理干预组加用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组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综合干预组在药物干预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观察住院期间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各组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干预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其他3组,干预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药物干预组、心理干预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HAMD评分、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药物干预组和心理干预组之间临床缓解率、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临床症状,降低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急性焦虑症 篇6

1一般材料和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0月收入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3.8~80.1岁,平均年龄(58.1±4.8)岁。 心前壁发生梗死21例,广泛性心前壁梗死14例,心下壁发生梗死26例,心侧壁发生梗死者10例,右心室梗死6例,心内膜下梗死3例。

1.2护理路径

1.2.1急救护理、疼痛护理和给氧护理:立即将患者送到监护室,给患者开通呼吸道进行呼吸监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监护,给患者吸氧以补充心肌的氧供。在保证鼻腔通畅的基础上采用鼻塞法给氧,并每24h重新更换一个鼻塞。胸闷胸痛剧烈的患者应该长时间持续给氧,氧流量为5~6L/min,当患者的症状减轻后可以适当减少氧流量的供应,变为3 ~4L/min。持续吸氧时间≥72h。同时,对患者使用硝酸甘油以缓解患者的心绞痛,对疼痛剧烈的患者加用吗啡等,对疼痛不明显者仅使用镇静剂以保证患者的安定情绪。

1.2.2心理护理和教育干预:医护人员应提供给患者一个舒适的护理环境,使患者能够精神放松和心情舒畅,防止患者再受刺激再度发病。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性格特点和患者当前的内心情绪,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对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使家属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并安抚患者。切忌言语不清或者词不达意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甚至长期处于紧张情绪当中。

1.2.3控制饮食:因老年患者心功能下降且长期的绝对卧床休 息会导致 胃肠蠕动 减慢,患者极易 出现便秘。在护理过 程中,医护人员 应该充分 考虑到这个问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进行饮食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合理搭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饮食要求低盐、低胆固醇、并且富含纤维素等 食物。患者应该 做到少食 多餐,尽量减少心功能的负担。出现便秘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单纯的对肠壁进行润滑,如甘油或者液状石蜡等;如便秘严 重可在带 好手套的 情况下用手扣出粪便。

1.2.4出院指导:细心、耐心的对待患者,嘱咐患者随身携开速效救心类药物,要保证充分的休息,不能够劳累,并嘱咐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1.3评价指标

计算患者的治愈率,以症状缓解和治愈的综合为有效率。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使患者对住院期间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分4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

1.4随访

对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和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复发情况。

2结果

2.1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80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患者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其中41例被治愈,占51.25%;34例症状好转,占42.5%;死亡5例, 占6.25%。

2.2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

患者对入院期间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优59例 (占73.75%)、良16例 (占20.00%)、中5例 (占6.25%)、差0例,总体满意度为93.65%,表明患者对针对性护理干预很满意。

3讨论

疼痛是因损伤或炎症刺激,或因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的感觉。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包括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显性因素)和长时间卧床制动及气管插管(隐匿因素)等[2]。 疼痛导致机体应激,睡眠不足和代谢改变,进而出现疲劳和定向力障碍,导致患者心动过速、组织耗氧增加、 凝血过程异常、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增加等。疼痛还可刺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前疼痛区周围肌肉的保护性反应,全身肌肉僵直或痉挛等限制胸壁和膈肌运动进而造成呼吸功能障碍[3]。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配合进行急救护理,迅速的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往急救中心,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测量血压、建立呼吸道、迅速的对患者氧疗,从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状态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迅速解决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保证对其后续静脉用药的方便。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氧疗时也要注意氧气浓度,根据之前的评价使用不同的通气浓度,达到最佳的急救治疗效果[4]。镇痛是为减轻或消除机体对痛觉刺激的应激及病理生理损伤所采取的药物治疗措施。镇痛药物可减轻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反应。可以根据不同的疼痛程度给予不同的镇静和镇痛药物[5]。

焦虑是一种强 烈的忧虑、不确定或 恐惧状态。 50%以上的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焦虑症状,其特征包括躯体症状(如心慌、出汗)和紧张感。焦虑的原因包括1病房环境:包括噪音(仪器报警、人声呼喊和设备运行)、灯光刺激、室温过高或过低;2对自己疾病和生命的担忧;3高强度的医源性刺激(频繁的监测、治疗,被迫更换体位);4各种疼痛;5原发疾病本身的损害;6对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不了解与恐惧;7对家人和亲朋的思念等[6]。减轻焦虑的方法包括保持病人舒适、提供充分镇痛、完善环境和使用镇静药物等。并且,焦虑病人应在充分镇痛和处理可逆性原因基础上开始镇静。当患者的紧急状态得以解除以后, 我们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等进行特异性干预,如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从而判断出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从而采用相对应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消除焦虑辅助治疗效果[7]。

鉴于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殊性,如:心排量降低,胃肠活动减弱,我们对患者的饮食等情况进行控制。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减少心排量的输出,同时要求患者饮食时要注意低盐、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 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如果出现便秘就要采用通便的药物治疗,甚至使用物理方法帮助患者排便[8]。

摘要:目的:探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焦虑及日常生活的护理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发生心肌梗死而入住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80例患者中41例得到治愈,占51.25%;症状好转34例,占42.5%;死亡5例,占6.2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如:心理护理、控制饮食、氧疗、止痛等,可以很大程度消除患者的症状,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焦虑,日常生活,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红兰,李惠莉,董新英.急性心梗的发作特点及防护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6.

[2]Park JS,Cha KS,Shin D,et al.Impact of non-chest pain complaint as a presenting symptom on door-to-balloon time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14,114(12):1801-9.

[3]Wirth B,Amstalden M,Perk M,et al.Respiratory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influence of thoracic spine and chest mobility[J].Man Ther,2014,19(5):440-444.

[4]袁油仙,陈长弓,谢激扬.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对老年心梗患者疗效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1):1333-1334.

[5]马红旗.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3,19(12):60-61.

[6]李美婧,马文林,徐颖,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187-189.

[7]赵玉铁,侯俊梅.心理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患者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2):2076-2078.

急性焦虑症 篇7

1 临床资料

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各项检查报告,心电图报告,既往史,婚育史。选择患者发育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无忧郁症病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到情况:很多患者治疗时感到紧张,总以健忘为由不按时服药,不与护士沟通,自知力存在,夜间睡眠较差。患者入院后予以降压、控制心率的治疗等常规治疗,化验指标逐步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述症状无好转,伴有较强烈的焦虑情绪。制定护理计划,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护理前HAMD和HAMA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评分结果见表1、表2。

注:总分≥20分,可能是轻度或中度的抑郁;总分<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

总分:(18±1)备注:总分≥14分,提示被评估者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结果为:HAMD(25±1)分,HAMA(18±1)分。

原因分析:①生理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胸闷,气促;②社会原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第一次住院;无家属陪伴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不了解。护患沟通少。③心理原因:患者被焦虑情绪所困扰,自己不能缓解,对治疗没有信心;患者性格内向。

2 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护理

2.1 设身处地的理解患者

第一次交谈,先了解了患者一般情况,接着开始与患者交流。护士面带微笑,常到患者床边与患者交谈,与患者进行一些寒暄,聊聊和疾病无关的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谈话内容包括:家住哪里有什么爱好喜欢看电视吗家里有什么人等。主动介绍自己姓名,并询问患者喜欢被称呼的方式,如:您喜欢我称呼您什么交谈时运用面部表情和躯体姿势表示出对患者感受的关注,与患者进行目光接触以及一定数量的点头回应,表达出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注。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理解患者表达的情感和认知,并用自己的言语准确表达出患者主诉潜在的含义,以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感受,主动寻求帮助。

2.2 与患者坦诚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暂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者的角色,与患者交流如同在生活中一样,并与自己的情感一致。和患者交流自己的感情,使患者流畅、自由地表达出对疾病的感受。交流关于疾病的看法,治疗的理解程度、效果和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交流过程中注重倾听患者的主诉,多使用开放式提问如:您最近感觉怎样您对治疗有什么看法多用启发式提问,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在交谈中,患者说出了对治疗的看法,对医生护士的不满意的地方,也谈到对于环境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角色不是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对患者的表达给与真实的情感,不去评价患者对于治疗、护理及对疾病的认识的对错。

2.3 对患者表达无条件关注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尊重、接受、理解、关心患者。对患者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并持有非评判性的态度,对患者的情感表达不予评价,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看到积极的意义,让患者看到自己的潜能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并接受自己的真实情感。

3 结果

经过2周的心理针对性的干预后,结果为:HAMD(11±1)分,HAMA(7±1)分。结果分析表明,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自己的患病事实,夜间睡眠转好,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4 讨论

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进行心理护理,ACS患者HAMD和HAMA评分明显降低,合理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忧郁和焦虑。国外把研究心脏和精神疾病的医学称为:心脏心理学。李学永等人[5]将148例ACS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干预组ACS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94.59%vs.78.38%,P<0.05)证明常规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对合并有焦虑、抑郁症状的ACS患者更有效且安全性良好。包凤娟[6]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护理干预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生活满意度评分、情感指数评分、健康指数评分和该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把生理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护理作为一个整体,在生理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心理问题,增加患者治疗信心,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早日康复,对患者愈后有重要意义[7,8,9]。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与现代护理模式在护理理念上都注重病人的自理能力的恢复,而这一点在“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中非常重要[10,11,12,13,14,1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于ACS患者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缓解更为有效,能够显著提升疗效,而求助者中心疗法更能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值得推广应用。可广泛应用于疏导各种疾病病人的心理问题。

摘要:目的 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焦虑。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2—10月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60例,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护理前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估及对比。结果 护理前HAMD评分(25±1)分,HAMA评分(18±1)分,经过两周护理HAMD/HAMA评分分别为(11±1)分、(7±1)分。结论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能有效缓解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症状。

急性焦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按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42~73岁,平均56.54±5.23岁;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49~69岁,平均55.98±5.4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首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详细并耐心地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宣教,讲解其发展、预后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指导患者配合临床治疗的方法,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其次,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护士积极和患者沟通,经常巡视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变化,及时处理,叮嘱患者绝对卧床,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达出不良负面情绪,减少患者心脏负荷及耗氧量增加,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鼓励;最后,落实出院指导工作,包括饮食及活动的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出院后按时服用药物,定期返院复诊,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学会自我调整心情,避免不良刺激影响患者康复[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与治疗前相比,②P<0.05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发的心肌持久性缺血,患者一般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以难以忍受的压榨性疼痛为主,可伴有窒息感或烧灼样感觉,部分患者大汗、烦躁不安,可出现恐惧感和濒死感,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常给患者带心理压力[3]。此外,部分患者对疾病不了解,患者担心预后生活及工作、对给家庭的负担、婚姻及个人前途的影响、治疗费用等,出现不良的心理压力,加重抑郁、焦虑情绪。

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循证提问并找出解决措施,针对患者刚入院对环境陌生产生的不适感,护士要调节病房温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护理操作时设遮挡屏风,保护患者隐私。患者由于疼痛等不适症状而恐惧、焦虑,护士要用认真服务赢得患者信任,让患者获得安全感;护士要注意仪表,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压力,让患者在治疗过程尽可能保持乐观和舒适心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获得心理满足感。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了解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及其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争取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关心和照顾患者,让患者摆脱失落感,保持心情愉快,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研究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其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闰素芬.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23-26.

[2]孙秀兰,白香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6(21):184-185.

上一篇:植入营销下一篇:林黛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