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特征

2024-07-26

教学能力特征(精选九篇)

教学能力特征 篇1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打基础的, 但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及模型构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同时在学生活动、展示的过程中体现合作精神, 自我锻炼, 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有关种群的特征的相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其他种群的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用种群的特征去描述身边的某个种群;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及采取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观看《新疆北部多地发生蝗虫灾害》视频, 蝗虫肆虐, 所到之处草木殆尽, 不仅给牧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会加速土地的荒漠化进程, 破坏生态环境。如何对蝗灾防患于未然呢?请大家走进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之旅,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问题导学, 复习种群相关知识。提问:“一只蝗虫属于生命系统的那个层次?”“我们研究蝗灾是针对某一区域中的一只蝗虫还是蝗虫群体?”“某一区域中所有的蝗虫我们称为?”让学生明确种群的概念并巩固训练 (PPT展示) , 并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 自主阅读教材, 进行模拟实验, 结合PPT学习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小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获得成就感。 (1) 分析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利用视频中提及的蝗虫密度2600只/m2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种群密度, 并直接显示出此时蝗虫种群数量已经非常庞大, 描述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关系。 (2) 利用模拟实验, 探索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每组有张卡片, 模拟的是一块面积为4 m2的草地, 比例尺为1:100。图中椭圆形代表蒲公英, 其它符号代表其他植物。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得出种群数量。限时2分钟。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学生活动过程。完成后每组同学展示成果。 (3) 自主阅读教材, 利用模拟实验, 借助PPT, 探索如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让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的内容加以明确 (PPT展示) , 利用模拟草地的卡片, 借助于课本第61页相关内容, 分组完成用样方法计算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操作过程中考虑PPT中的几个问题。限时2分钟。学生活动过程中师参与引导或解疑。时间到后展示并交流成果并总结出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的一般步骤。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取样时的注意事项、计数的方法、原则以及如何准确获得种群密度的数值及取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教师提醒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4) 利用模拟实验, 探索如何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 演示模拟实验, 讲解标志重捕法。学生利用材料模拟实验。每组展示计算结果, 学生之间互评并分析误差的原因, 教师引导要想取的相对准确的值需要怎么办, 学生回答出每组的值相加, 取平均值。教师可点评———团结就是力量。

(4)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通过分析我国2010年第六次调查人口数量的调查内容, 探究出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数量特征;通过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学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具体内容, 提高学生信息分析能力;通过展示年龄组成的模型, 让学生描述构建模型的过程,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获得成就感。 (1) 分析资料, 以问题的形式学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分析目前我国大熊猫数量, 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总结出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教师拓展应用, 为了降低人口数量, 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通过分析北京、上海的发达城市人口数量有时大量增加的原因。PPT展示中国性别比例失调漫画图片, 学习性别比例及研究它的意义。 (2) 构建模型, 学习年龄组成。学生分组展示一下课下构建的年龄组成的模型, 描述出它是哪种类型?如何构建的?构建模型的意义是什么?PPT展示中国、德国、美国各年龄段的人口数, 让学生分析年龄组成的类型。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师生互动, 利用卡片, 让学生梳理总结个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列出各数量特征, 并展示出各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的关键词, 让学生思考并画出概念模型, 揭示出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关系。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提示除此之外, 种群在空间上也具有一系列的特征 (PPT展示) 。

五、首尾呼应

对于蝗灾, 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呢?学生利用所学思考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并简单拓展一下中国蝗灾发生的原因 (第一是黄河断流;第二是气温变暖的影响;第三是湖泊、水库水位的变化;第四是“旱涝交替”地带肯定会发生大蝗灾;第五是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第六是我国近年来对蝗虫的监测、治理以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明显放松。) 让学生意识到, 蝗灾的发生, 自然因素是前提条件, 要从根本上防治蝗灾, 应该十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 首先利用从电视新闻报道中节选的触目惊心的蝗灾视频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模拟实验、建构模型, 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进行分组探究, 学生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做出恰当的修订和评价, 同时也学会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用“对我国人口数量的调查数据”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并统领对各项种群特征的学习,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最后首尾呼应, 利用所学提出解决蝗灾的措施,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根本, 提高环保意识, 爱护地球家园。

掌握文体特征 加强探究能力 篇2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新闻、传记、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2008年有四套试卷分别考查了传记、科技论文和评传等。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一是C层级的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二是E层级的鉴赏评价(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三是F层级的探究(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示2008年这类试题的大致情况:

[命题特点]

1、选材方面。体裁包含常见的实用文体。材料内容涉及教育家、科学家、学者等。

2、赋分方面。最低广东卷只有1 5分,最高的海南、宁夏卷虽只有4题,但分值却高达25分。

3、题型方面。以主观题为主,除了海南、宁夏卷分值较高,相应增加了1道客观多选题,江苏卷则是主观题与客观题各两道,其他考区均为主观题,主观题数量为3道或4道。

4、兼顾备个能力层级。能力层级为三个等级,其中分析综合能力属于c级;鉴赏评价能力属于E级;探究能力属于F级。

5、更加强调整体理解。如广东卷第21题要求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这就必然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整体理解能力、准确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探究性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如海南、宁夏卷第18题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这类试题的设计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个性发挥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大背景是相一致的。

[备考指导]

1、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主要有传记、访谈、新闻、调查报告等,而它们有很多特征都是独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如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如山东卷第19题: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要做好这到题,必须要抓住 “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这句话。抓住了这句话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3、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三个方面。这类题开放性大、创新能力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山东卷第22题为例,要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难度不大,材料中总结就行。而要回答“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本找理由并加以概括,形成自己的看法。

[真题演练一]

是否该重新修建圆明园?

从维熙

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伸到建筑学领域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大问题了。

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成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开动了摄影机。

笔者之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是重新修复圆明园还是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这是既关联到建筑又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完全可以理解,但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奋图强;但偏有一些建筑学家与一些考古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再现恢复圆明园昔日的风华。

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溶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举两例: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座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为何许人也?他是第一个将德意志统一成为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峨的青铜雕像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不偏不斜落在这尊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德意志之祖,策马张弓的雕像消失了。待我去这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例证之一。例证之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裆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着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垂询过许多德国人,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当年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更为令人心悸的是,现在又杀出来一个某集团,要拿出200个亿,在并非圆明园遗址的横店,再克隆出另一个新的圆明园来,这种病态心理与科学思维,距离究竟有多远?世界上恐怕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笔者要问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威廉大帝的青铜雕像,就是竖起再多的金像,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近百年来,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国耻?

中国有两句古话,似乎可以拿来当作此文的结论:

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1、怎样理解画线句子“这是既关联到建筑又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 的含意,这句话中的“这”又指代什么内容。

2、作者在文中引用德国人对待“青铜雕像”和“尖顶教堂”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引用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4、依据文意来看,作者对圆明园是否重建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真题演练二]

“国学狂人”刘文典传奇的一生

柳已青

提起古籍校勘大家刘文典,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狂生的形象,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刘文典的逸闻广为流传,在安徽大学任校长时,与蒋介石发生争执,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跑警报遇到沈从文,喝斥沈“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因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这是人们熟悉的刘文典。

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章太炎曾作联语“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赠刘文典。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在新文化运动中,刘文典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 国宝级 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狂人刘文典》作为第一本为刘文典而作的传记,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章玉政在《狂人刘文典》后记中说,尽量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史家态度,强调故事性与学术性并存。写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书中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觉得有些地方作者下的判断过于草率了。

比如,刘文典被西南联大辞退这桩公案。有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分歧,即使相同的史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943年刘文典应普洱(磨黑)大豪绅、盐商张孟希之邀,为其母撰墓志,张孟希赠他“云土”50两。他的普洱之行遭到了联大同事的非议,认为他不堪为人师表。闻一多强烈反对,坚决不再聘请。即使刘文典收到了聘书,也要收回。于是,刘文典被联大解聘。章玉政在“恩怨闻一多”这一章,有为刘文典翻案的意味。刘文典磨黑之行,章玉政解释为生计所迫;刘文典贪食鸦片,章玉政归结为缓解丧子之痛;刘文典被解聘,归结为与闻一多的恩怨和矛盾。刘文典被解聘的真正原因,在梅贻琦延迟回复刘文典的信中,说的很明白:“尊驾亦已于春间离校,致上学期联大课业不无困难。”刘文典的磨黑之行,“自问实无大过”,但犯了联大学者的大忌。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刘文典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魏晋风度和名士派头,这本传记抓住了刘文典的精神内核“狂”。章玉政认为,刘文典的“狂”,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与努力,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与逃离,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与把握。刘文典和他同时代的学者,在那个动荡起伏的时代,集体绽放“思想光芒”。

【注释】《狂人刘文典: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章玉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选自《广州日报》2008年06月14日,略有删节)

1、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怎样的形象?文章列举哪些事例加以佐证?

2、“刘文典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一面。”这“鲜为人知”的事情有哪些?依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写出6点即可)

3、文章说“作者这种严谨、细致、扎实的态度,使得这本传记建立在有价值的史料之上”的依据是什么?

4、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是什么? 依据文章内容,谈谈怎样理解刘文典的“狂”。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一]

1、这句话实际上是作者对这场争论发表的观点,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因而圆明园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而是成了一个民族—— 中华民族——心态上的建筑。“这” 是指重新修复圆明园还是保留其历史原貌的争论。

2、这是一种对比论证的方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国人,保存历史的残缺更容易让后人记住历史,记住自己民族的兴衰成败,记住自己民族的荣辱。

3、这样的结尾的目的有三:一是总结全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警告那些要重修圆明园的人,不要做那些伤财劳民误国的事情;三是号召国人,不要用华丽的外衣或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麻痹自己,掩盖国耻,而是应该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振奋自己的精神,使自己的民族、国家更真正的强大起来。

4、作者的观点是圆明园不需要重建。他的理由有:圆明园是中国百年耻辱的象征,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残破的圆明园更能够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 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发愤图强。

[真题演练二]

1、人们熟悉的刘文典是一个风骨嶙峋,清高孤傲,特立独行的狂生的形象。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痛斥蒋介石为“新军阀”;在西南联大时期,喝斥沈从文“你为何跑警报”;圆月之夜为联大学生讲《月赋》;迷恋云南鸦片和火腿,被称为“二云居士”,最终因贪食鸦片离校未归被解聘。

2、早年参加同盟会,师承刘师培、章太炎,发扬光大“章疯子”的狂狷个性。追随孙中山,担任秘书,起草英文电稿。新文化运动中,加盟《新青年》,高举科学大旗。执教北京大学时,参与营救陈独秀,驱逐章士钊。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时,请陈寅恪出大学入学考题对对子“孙行者”。在云南大学执教时期,被尊为国宝级教授,成了云南省主席的“座上宾”,吸食鸦片,是云南省政府特批的。1946年10月,刘文典为蒋介石60大寿写骈文祝寿。

3、传记《狂人刘文典》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现了被忽略的“国学狂人”传奇的一生。作者章玉政为写此书,深入北京、云南、安徽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第一手的资料,访问知情人,厘清了刘文典生平中的“疑点”,做到了记其事功,传其神采。

4、精神独立,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联大学者的精神写照。

教学能力特征 篇3

1.1 在教育的类型层次上体现高等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 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 还是一种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所承担的是我国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此类人才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属于高等教育领域, 因此,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特征。

1.2 在培养的目标上突出技术性和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 有根本性的区别。学术型人才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直接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技术水平, 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技术性。其技术性体现在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创造性、技术的职业针对性、技术与知识的高度融合性等方面。其内涵的核心概念是“技术”, 表面上看是面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 实际上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支撑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划分, 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和技术型、技能型等类型。学术型、工程型等研究类人才由普通高校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养成技术型、技能型等实用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并且强调“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 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学生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3 在办学的主体上体现多元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职教育是服务行业企业的教育, 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 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 因此, 这一类型的教育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导, 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此,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 (企业) 共建高等职业院校, 探索行业 (企业) 与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 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 办学主体多元性既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和效率的关键元素, 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

1.4 在专业的设置上体现市场性

如上所述, 高职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是服务行业企业的教育, 因此, 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办学围绕市场转, 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 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与普通高等学校主要按学科划分设置专业不同, 高职院校是从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出发, 针对实际应用型岗位中较高层次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专业, 也就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由于生产的发展, 职业岗位也随之千变万化, 高职院校就不必像普通高校那样, 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 而是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 随时灵活地设置或撤并专业。这既是高职教育特色之所在, 也是确保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

1.5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突出应用性

高职教育既然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就必须突出应用性。因此, 其课程内容不是按普通高等学校以学科体系为本位来设计, 而是以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来设计, 其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是职业岗位所需要能力和素质, 其教学内容是来源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其教学过程也是工作化的教学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从教学内容选择组织到教学的过程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手段, 是教师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 高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 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而近年的发展速度又比较快, 扩张的规模也比较大, 从而造成高职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严重匮乏, 而且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与社会的需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

责任感是推动教师尽善尽美、尽职尽责完成分内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撑, 责任感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教师职业说到底也还是个良心职业,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同的心态就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事可多做也可少做, 可积极做也可消极做, 可亦步亦趋做也可创新发展做, 这些都视施教者的好恶而定, 视其对这份事业的敬畏心而定。而当下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存在着人微言轻、不敢言志的心理, 做事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缺乏干事创业的闯劲, 更加缺乏干好事业的韧劲, 从而导致教师的施教能力不高, 施教的方式方法呆板的情况并不少见。

2.2 实践经验不足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还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经历, 缺乏相应工作的实践经验,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也出台了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措施, 但由于时间和非企业在编人员等因素的制约, 教师到企业的实践锻炼往往还是走马观花, 未能完整地参与有关工作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经验还是普遍缺乏。另外, 由于当下的机制体制问题, 职业院校难以招揽到来自企业有较高实践经验的老师。以广西某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为例, 来自行业企业和真正具有较强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到20%。因此,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空对空, 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2.3 教育教学理论缺乏

教育教学理论是人们对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特点和方法、技巧等方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是教育工作者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和依据, 一个教师只有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才能正确地应对和解决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理工科院校, 理工科院校不像师范院校系统开设教育教学理论课程, 因此, 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想当然、凭感觉来教书, 靠“摸石头过河”成效不高。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尚且掌握不多, 更遑论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了。

2.4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 不管是培养的目标、教学的内容, 还是教学的方法、模式等等, 自有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不同之处, 只有准确认识和把握其教学的特点、规律、方法和模式,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在我国由于职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相当部分教师入职职业教育也比较短, 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规律、方法和模式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认识和把握也比较欠缺。

2.5 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

职业教育既是一种类型, 就有它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地方, 因此,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应用上也应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从业人员大多数是直接从普通教育的大学毕业后进入这个行业的, 他们耳濡目染、亲身经历的教学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 常常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直接搬到高职来教学, 采用的往往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很难适应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的, 也很难培养出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的。

3 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 承担了为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 那么其从业者就不可能庸碌无为, 而是应该具备较强的从业能力, 否则就不可能担起这副重任。概括起来, 我们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3.1 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 其基点离不开前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由此总结和升华的专业理论知识。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将有利于灵活施教, 有利于借他山之石攻此山之玉, 有利于推陈出新。一句话, 有利于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3.2 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顶层设计, 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些著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英国的能力本位教学等都对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学习、吸收别人好的经验可免于长时间的摸索、探究, 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摸高, 事半功倍。

3.3 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的最终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面对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能力是要靠正确的训练来获得的。这里所说的“正确”包括了职业标准、工作规范以及工艺要求等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诸多元素。要将这些要素有机融合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 施教者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恐怕难以做到。

3.4 要有较强的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早在2000年教育部[2000]2号文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 就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 这个特征在过去的十来年中就究竟是“产学结合”还是“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上多有争执, 但2011年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再次明确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产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却代表了不同社会责任、运行取向和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有了这个“研”字, 则高职教育就承载了创新科技成果的责任, 这种责任附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业上就是对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活动, 从而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能够从事科研并且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这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学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学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当前, 高职教育正经历着重大变革, 提高质量是重点, 改革创新是主题。因此, 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 围绕当前职教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积累工作经验, 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3.5 要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

高职教育不能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也不能成为简单的培训学校, 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精心组织、精心设计, 要将智力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既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也要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这样才能教有所乐, 学有所成。

3.6 要有较强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

教学资源是职业教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托, 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高效化的重要途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职教学资源建设包括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案例、其他教学资源信息库、习题、课件等等。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要善于接受来自行业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 善于捕捉来自岗位上的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 并将其整合序化为相关的教学资源。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出发, 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五点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征,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龙, 蓝海.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管理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91-93.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篇4

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竞技能力特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造成法,站在训练学角度从竞技健美操的`形态、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方面对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竞技能力特征进行阐述.

作 者:汪玲玲 WANG Ling-ling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917(12)分类号:G831.3关键词:竞技体操 健美操 竞技能力 特征

教学能力特征 篇5

关键词:中医,临床能力,核心内涵,本质特征

临床能力主要是指获取处理临床信息的能力, 临床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 E d u c a t i o n, I I M) 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GMER) , 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方面。GMER的内涵是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呼应, 它的提出给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案与标准, 也给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医学是祖国国粹, 博大精深, 底蕴深厚, 以其“整体观念”为特征, 辨证论治为精髓, 阴阳为纲、八纲辨证。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现代医学技术手段为保障、模拟教学为手段, 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医患沟通技能及创新能力, 全面构建现代中医临床教学体系。一位合格的中医师所具备的中医临床能力包括哪些呢?其核心内涵及本持特征是什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认为, 一位合格的中医师必须具备的中医临床能力必须包括:本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 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 超前的研究创新能力, 灵活的沟通交流能力及积极的团队合作能力[1]。

1 本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 本质特征---辩证性

临床思维是指医师运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中医学在观察日常生活世界各种自然现象, 包括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 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 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中医原创思维方法体系是基于日常生活世界, 认识人体生命规律, 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论基础, 以“关系”为认识的逻辑起点, 以“整体性”为根本特征, 以“象”为主要的思维要素, 以“模式推理”为主要方法, 重视直觉体悟, 富有辨证思维特点, 追求天人形神和谐的方法系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中国传统象思维的特点[2]。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它在哲学上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两条最基本的法则, 即客观世界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 万物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中获得平衡。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体现在以联系的、运动的、矛盾的观点把握思维的对象, 以阴阳为分析事物的分类原则和理解事物的辩证运动的动力原则, 以五行为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联系的原则, 无不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2 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 本质特征----实践性

“思行合一”是任何行为的必备因素,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理论源于实践也发展于实践之中。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是中医临床能力的重要体现,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舌诊、脉诊、按诊等四诊操作能力;中医临床常用技能掌握能力, 如:针灸、推拿、刮痧、捏脊法、敷药、坐浴法等;现代医学基本技能掌握能力, 如体格检查、无菌技术、胸腔穿刺、腰椎穿刺等;另外需要掌握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专科技能, 而这些技能均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 通过医学训练模型、SP、或计算机虚拟实验、临床实习等方式掌握临床技能, 形成了实验、见习、实训、实习四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临床操作能力培养只有通过多学习、反复训练、反复临床获得, 它具有实践性特点。

3 灵活的沟通交流能力, 本质特征-广适性

医患沟通是医师和患者之间交换医疗信息和分享医疗思想及感情的过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的健康意识、自我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医疗服务的内涵也不断延伸, 交流与沟通技能是现代医师重要素质特征。目前, 患者对健康需求的无限性和医学责任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是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最重要原因。医学研究虽然已取得巨大进步, 但还有许多问题没解决, 如许多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明确, 许多疾病还不能根治, 许多疾病晚期还面临着高投入与低效益的巨大矛盾, 社会赋予医学的义务与权力也局限了医学的责任, 它赋予医师的诊断权、处方权和手术权等, 人们甚至认为其所有健康问题可以完全依赖于医师, 而忽视了其本人及其相关背景因素对其健康应尽的至少是一些道德责任。在此背景下, 医师需要反复地、不断地与形形色色的患者沟通, 需要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年龄及不健全的人格特征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需要忍受患者的误解与指责, 需要用豁达的心胸包容一切不公平的待遇。顺此, 医师必须有广适性的交流与沟通技能, 才能应对医患问题。

4 超前的研究创新能力, 本质特征-前瞻性

研究创新能力是中医临床能力另一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变化, 临床出现各种难以解决的新病种、新问题, 需要医务工作者去逐一攻克。超前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尤其重要。中医师在遇到临床问题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解决难题的创新方法, 如何运用中医手段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疾病是钻研的重点。高等中医院校在培养中医人才研究创新能力方面需要注意: (1) 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营造创新氛围,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创新冲动, 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一些创新尝试, 逐渐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在中医教育体系上,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使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 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 树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目标;注重考核方式的创新, 逐步改变以考卷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3) 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介绍一些重大医学问题被发现、提出、研究、解决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体现出分析批判的思路, 养成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自己的独立思考, 去获取人类已有的医学知识, 前瞻性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行为习惯,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创造性[3,4]。

5 积极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质特征-融合性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 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 不仅要有个人能力, 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中医学的医疗行为与现代医学同样, 医疗效果关系到各个治疗环节, 从四诊辨析、病史采集、辅助检查、治疗用药等, 医疗中,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家相互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团队的作用在于: (1) 团队作用大于个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 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 它同时也强调成员的共同贡献, 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2) 团队协作的本质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切实可行、具有挑战意义且让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 不分彼此, 共同奉献。 (3) 团队合作与个人的潜力:当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坦诚相待, 都有一份奉献精神时, 取长补短, 个人的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如果大家把团队里面每一份子的优点长处都变为自己的长处优点, 灵活运用, 不仅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 自己的能力, 潜力也慢慢得到升华。 (4) 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 是建立以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无私奉献, 团队成员因此而互补互助。因此, 每一位中医师需要具有积极的合作能力, 与医务人员、患者都保持良好的融合性, 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成功进行。在医疗团队中只有大家不断地分享自己的长处优点, 不断吸取其它成员的优点, 遇到问题及时交流, 才能让团队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效地解决医疗难题[5]。

纵上所述, 五项临床能力是一个合格中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核心能力, 高等中医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除此这外, 决策与管理能力, 职业道德与伦理素质也是必须要具备的。只有这样, 中医师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医疗问题,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金桂兰, 汪悦, 孙丽霞, 等.中医临床辨治能力训练平台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 :78-79.

[2]杜立英, 吕爱平.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中国传统象思维对中医思维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2) :254-255.

[3]苏坤龙.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医学创新人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10 (5) :289-290.

[4]余风英, 胡承明.医学生创造意识调查与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10 (5) :19-20.

体育舞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篇6

竞技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体育舞蹈竞赛的过程之中。

一、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体育舞蹈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艺术美感。体育舞蹈类型的运动员要有着完美的仪态和表情,比如不能含胸、有小肚子,双肩不一样齐、腿部不直等不自信和不完美的状态。

舞蹈要以个人姿态来传达美感,就必须对运动员有着极高的要求。无论是肢体的美丽还是面部的美丽,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素质特征

(一)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主要是以人体的肌肉内外冲突和控制作为评判的。而力量素质也是运动员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考查点。而这个力量可以划分成耐力、速度、绝对力量以及最大的力量。

(二)速度素质

速度,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而在人体中则代表人体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动作的能力。而其中就可以分为三类移动速度、动作频率、反应速度。根据体育舞蹈的动作特征来看,其专项速度特征主要为反应速度和动作频率。

(三)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工作和运动的抗疲劳能力,也是判断人体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耐力素质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四)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中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是运动员的综合表现。在复杂快速的运动中,运动员可以保持动作的标准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位置的移动。特别是体育舞蹈运动中,十分需要这一点。

(五)柔韧素质

舞蹈演员的肩、腰、髋、腿等部位均需要具备特殊的柔韧性,才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大幅度的活动范围。柔韧性差会影响掌握动作技能,还会限制力量及速度、协调能力的发挥,也会造成肌肉、韧带损伤。在舞蹈教学训练中,既要解决舞者的软开度问题,又要重视舞者的韧性问题,体现出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效果。

三、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特征

在运动员展现的时候,控制好力度是很重要的,速度的快慢以及肢体的改变会影响肌肉的表达效果。控制速度的快慢是影响体育舞蹈的重要因素,其肢体动作要严格到位,肢体表现要求柔软也有力,动时灵活,静时安静,还要与舞伴有一定的默契,两人完美配合。在舞蹈中,力度的控制是很重要的,速度的快慢也是力度表现的一种方式,节奏的控制是其外在表现,而舞伴之间力度的控制就是其内在的表现,两人力量的协调、力度控制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范围,才能使这个舞蹈更加的协调。

四、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性格特征

性格上表现出稳定、乐观、果断。在当今体育舞蹈选手技艺水平日益接近的情况下,体育舞蹈的技术动作越来越朝着高难度、快节奏和大强度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使体育舞蹈选手的技术有了更高的目标,同时对选手的心理意志品质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稳定、乐观、果断的性格(或舞风),才能适应体育舞蹈不断发展的需要。

五、体育舞蹈运动员的运动智力特征

作为表演艺术,认识的目的完全在于想象,而想象的目的又在于促进人们更高层次的认识。而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首要任务就是有丰富想象力。特别在拉丁舞中,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寓意。只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通过反复地练习逐步使动作规范标准化,并把握好动作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技巧,就可以抒发丰富的情感内涵。任何成功的舞蹈动作都必须经过“想象、想象、再想象”这样的过程。第一个想象(创作和编舞)来自编导或指导老师的心理过程;第二个想象(再创作和情感的传递)是由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心理过程,在编导或指导老师的正确指示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第三个想象(鉴赏与联想)则是受到表演者艺术形象的启迪,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来完成的。

良好的体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能够帮助体育舞蹈运动员更快、更好地掌握复杂的技术动作;良好的体能可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现代竞技舞蹈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比赛。有了良好的体能基础、扎实的技术功底,运动员在比赛时才会充满信心,精力充沛。只有在生理方面有了保障,心理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水平,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

关键词:体育舞蹈,竞技能力,运动素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5-68.

[2]余良华,杨高金,叶慧.体操先进技术的动作难度和稳定性理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72-75.

教学能力特征 篇7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 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教室、学校的界限, 实现了班班相连、校校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向发展, 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 发现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然而教师们并没有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两种教育专业实践:一是技术性实践, 如按照教学大纲、提问和指令展开的看得见的实践;二是反思性实践, 如针对情景考察和策略的判断与选择, 决定着教学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实践。简单地理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仅仅表现在技术的应用、备课、授课、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的应用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 教与学的教学空间中充满着难以预料的特殊性、瞬间性, 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运用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技巧、方法, 更多的是面对教学具体过程和突发事件, 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情景、确定问题并寻找适合运用的解决策略。

1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特征

1.1 经验性

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师的经验, 是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重组的过程和结果。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更新, 但是已有教学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 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把其内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是经历不断地批判性审视和重组已有知识技能, 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2 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 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锻炼想象能力的课程。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是在教师帮助下有意义重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 领会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1.3 发展性

信息技术的知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随之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随之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知识、能力进行拓展, 方可胜任更多的专业角色, 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4 情境性

情境是实践的场所, 实践是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 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植入各种难以逾越的情境。课堂、学生、家长、技术的发展等都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情境。教师所处的情境是动态和复杂的, 教师专业实践的存在是确定的, 但它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规律性, 即意向与实践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师对何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对何种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3]

1.5 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动态的、复杂的情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 也不是将技巧、策略简单地应用于课堂, 而是需要教师审慎、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及突发状况。教师的教学实践会随其时间、环境而改变, 而每一次改变都将在新的层面上发生, 是在前一次基础之上的变革。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随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发展, 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先进技术的产生等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创新。

2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1 做好角色定位, 树立教育信念

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有着指导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设计者, 尽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面临着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问题, 但教师始终要坚定教育信念。信息技术教师的“本我”是一名教师, 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 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机房等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 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信念, 要清楚信息技术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 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发挥自己的专长, 成就教育事业, 实现自身的价值。

2.2 建构知识体系, 奠定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体性知识, 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对于这些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 不断地学习和深化,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条件性知识, 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学习特点的知识、有关教育发展脉络的知识等。[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满足学生多方面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知识, 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性知识, 指基于教师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由经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组成。[5]

建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自觉的、不懈追求的职业习惯, 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日常生活方式, 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

2.3 关注教学情境, 推动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在一定情境下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表现教师身处教学实践的情境之中, 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建立与所授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2.4 开展合作学习, 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开展合作学习, 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在平等、开放、伙伴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中, 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开展合作学习: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在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经验及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时, 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针对本校教学的直接教学经验, 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②校际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匮乏, 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会稍有不同, 这种差异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校际之间的合作学习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③网络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虚拟社区的合作交流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工具已经很普及, 依靠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更多本学科的教师、专家等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分享成长经历、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 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 促进知识积累, 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2.5 加强反思意识, 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本质是反思, 反思教学、内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反思能够有助于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实践。教学反思应该全面运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课前对已有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反思, 思考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是否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估计;课堂期间结合具体教学情境, 反思教学过程, 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 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 总结教学经验, 形成教学感想和体会[6]。

3 结语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 更多是因为“自我塑造”, 而不是“被塑造”。[7]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动力是对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 教师需要针对学校教学环境和自身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自主的、合适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提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 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 该变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 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独特的内涵, 使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发展性、情境性、创造性等特征。从教师思想意识、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可行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丽梅, 许震黎.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23) :456.

[2]戚万学, 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12 (8) :95-10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13-16.

[5]徐国财, 张晓梅, 等.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 :92-96.

[6]钟启泉.教师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2) :8-14.

教学能力特征 篇8

1、篮球运动竞技能力概念解析

竞技能力是指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篮球运动的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包括篮球运动员体能、篮球技术、篮球战术、篮球智能以及心理能力, 并综合表现于篮球比赛之中。

2、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2.1、后卫的竞技能力特征

(1) 后卫场上任务。

后卫分控球后卫和得分后卫。控球后卫是球队一次进攻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以及回防对方的快速进攻。因此一个优秀的控球后卫需要具有很好的运球能力、传球能力、开阔的视野、超强的组织能力、快速回防能力以及一定的投篮得分能力。得分后卫, 是场上仅次于小前锋的第二得分手, 因此得分后卫需要在能第一时间找出空档的基础上具有很好的投篮能力、出手速度以及投篮稳定性。

(2) 后卫的竞技能力需求。

体能特征, 在身体形态方面, 要具有健壮的身体以及适中的身高、体重。在身体机能方面, 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来作为持续比赛的体能基础, 而且感官机能要求高度发展。在身体素质方面, 后卫要具有很好的移动速度和反应速度, 超高的灵敏性、柔韧性, 超强的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 以及一定的肌肉力量, 尤其是投篮上肢的力量。

技术和战术能力特征, 控球后卫需要有熟练的运球技术、精准的传球技术、快速回防的能力以及较好的投篮技术, 得分后卫则需要非常精确、熟练、稳定的投篮技术以及灵活的跑位技术。良好的战术观念、战术意识、战术知识以及攻防转换的战术能力是一个后卫尤其是控球后卫所必须具备的。

心理和智能特征, 后卫必须保持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球感。而智能特征主要表现在组织战术能力、创造性的传球能力以及较高的语言智商等方面。

2.2、前锋的竞技能力特征

(1) 前锋的场上任务。

前锋可分为大前锋和小前锋。大前锋对力量的需求较高, 不仅要抢篮板和中距离投篮, 需要有一定的运球能力, 并在进攻端处和防守端处充当“掩护”。大前锋的得分多数是接球得分, 而很少由自己持球进攻和单打。小前锋是球队进攻的第一选择, 除了内外线兼具的投篮能力和高超的切入技巧为主要的能力之外, 必须能在场上持球单打, 自己创造得分机会。在防守的时候, 小前锋通常也需要负责抢断和篮板球。

(2) 前锋的竞技能力需求。

体能特征, 在身体形态方面, 小前锋的身高和体型都低于中锋和大前锋, 但是又高于得分后卫与组织后卫。大前锋对身高体重要求较高, 在球队中一般仅次于中锋。在身体机能方面, 要求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能力很强, 具有很好的心肺耐力和力量耐力。而且前锋的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在运动素质上, 要有超强的弹跳力和优异的冲撞力, 大前锋比小前锋对力量的要求更高一些, 但小前锋的速度要比大前锋快。

技术和战术能力特征, 大前锋在进攻端具有很好的篮板球技术、熟练的挡拆技术、精确的中距离和篮下投篮技术;在防守端则需要娴熟的禁区策应技术、利用身体合理干扰进攻者的技术以及一定的盖帽技术。而小前锋需要精准的上篮突破技术、持球单打进攻技术、很好的投篮技术以及一定的传球技术。前锋要有很好的站位跑位战术, 移动进攻战术以及快速攻防转换的战术等。

心理和智能特征, 要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能灵活的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 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比赛经验。

2.3、中锋的竞技能力特征

(1) 中锋的场上任务。

中锋 (Center) , 在一个球队中担任着中心人物的角色,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都是球队的枢纽。作为球队最高大的球员, 中锋必须具备抢篮板球的能力。此外, 中锋还应具备良好的传球能力、封堵阻挡进攻能力以及盖帽能力。当然, 中锋还是主要的内线得分者。

(2) 中锋的竞技能力需求。

体能特征, 在身体形态上, 中锋具有强壮、高大的身体以及较长的四肢。在身体机能上, 中锋作为内线的统治者,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强大, 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在身体素质方面, 中锋对力量的要求较高, 反应速度要快, 耐力要强, 但对于移动速度和柔韧性要求并不高。

技术和战术特征, 首先要具有优异的抢篮板技术和二次进攻篮板技术。其次是很强的篮下得分技术以及一定的中距离投篮技术。此外, 还要具备娴熟的脚步移动、卡位技术、协防技术以及一定的导球技术。在战术方面中锋要在拿到后场篮板时有很好的快攻意识和以少防多的战术能力。

心理和智能特征, 主要包括超好的球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而在智能方面, 则要有在比赛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记忆能力以及丰富的技战术知识储备等。

3、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训练建议

后卫在训练中除了一般的体能训练外, 更要加强速度的练习。在技术方面, 要重点训练控球后卫的运球能力和传球能力, 而得分后卫则要多加练习跑位和投篮技术;大前锋除注重力量的练习外, 还要练习接球、中距离投篮技术以及掩护技术。小前锋要重点训练力量和速度。技术上, 要着重练习突破上篮技术和内外各点的投篮技术;中锋必须有强壮高大的身体, 训练时要重视力量和耐力素质。技术上要在多人防守的条件下练习抢篮板球技术、分球技术、篮下得分技术, 以及防守时的封堵、盖帽技术。

总之, 不同位置运动员训练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所需竞技能力的练习, 以使球队整体竞技能力有所提升, 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徐淑玲, 张卉.对篮球运动中对抗性问题的探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05) .

[3]庞阳康.第十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后卫进攻技术特点[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12) .

[4]韦蕾, 吴涛, 欧立明.浅谈篮球比赛中大前锋的进攻手段和特点[J].四川体育科学, 2009, 9 (3) .

教学能力特征 篇9

散手, 是在武德的要求下, 双方运动员格斗招法、体能、智能和胆勇的大拼搏。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组成的、瞬息多变的综合体。散手比赛时, 这些诸多因素的任何一个方面, 对散手比赛的胜负都会起决定的作用, 且瞬息可以分晓胜负, 散手格斗具有激烈的对抗性, 在规则允许下, 以击中对方得分部位的多少, 击重对方的程度分晓胜负与评价格斗水平的高低, 为此, 优秀的散手运动员竞技能力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武德高尚遵守规则

散手虽然继承了古代徒手搏斗的实战性, 然而, 它又以一种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 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健身与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竞技项目。它是在一定规则的要求下, 运动员尽量做到保护自己, 制胜对方。散手运动的实质是在打人、被人打与防人打的格斗过程中, 增强人的体质, 训练人的格斗技能, 培养人的敢为、拼搏精神, 调节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散手格斗的实践也证实, 运动员易出现伤残、昏迷、晕厥、休克以及死亡现象。如用手、脚击打后脑、耳门, 用膝顶撞裆部, 用迫使对方反关节的动作折臂等等。也就是说, 在散手格斗中, 如果不择手段地采用一些残忍的、野蛮的、带刺激性的招法战胜对方, 则会使散手运动变成了人与人的殊死相搏, 使擂台变成了屠宰场, 使运动员变成了斗士、杀手。必然会使对方伤残, 甚至死亡, 这就改变了散手运动的体育竞技的性质。这与杜绝伤害事故, 增强体质, 训练格斗技能, 培养敢为拼搏精神是违背的, 与社会在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武术的散打比赛, 如果这样开展, 必然没有生命力。这样的散手运动员难以培养成功, 即使是高手, 也是双手沾满他人鲜血的罪恶杀手。可见, 杜绝伤害事故, 发扬健身作用训练格斗技能是开展散手运动的基本方针, 也是制订散手竞赛规则的出发点。散手运动, 并不简单的只是实战招法、动作技术的训练和运用, 它这是一种思维方法、人生态度、人格修养与行为规范的自然显露。在几千年的武术发展史上, 中华武林的志士同仁们, 突击了“武以德先”、“武以德立”、“武以观德”的习武用武原则, 把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传统的道德思想作为约束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这种传统的道德思想就是武德, 是武术活动中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公共的行为准则, 是武术活动参与者对待是非、荣辱、善恶的行为规范, 它是武术之魂。因此, 散手运动员在散打训练、竞赛中, 应武德高尚, 遵守规则。

招法实效运用自如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攻防技击性, 一般武术的拳势、招法都有攻防含义。散手格斗的主要特色是攻防招法的实战运用。也就是说, 在规则允许下, 任何流派的武术徒手招法, 都可以作为散手格斗的招法, 但必须具有实战性。攻防招法的实战性, 指的是在进攻、防守、还击时, 所施用的招法实效于人, 即进攻时能击中或重击对方, 防守时能使对方的攻击失效, 还击时能使对方的攻击失败且反而受击。基此, 攻防格斗招法的结构、程序必须简单、顺遂、合理、易行, 攻防招法在实施时的步型、步法、身法、拳法、腿法、摔法、跌法等都应以节省体力, 打击实效、保护自身为前提, 技术规格、要领、要点以合理地打击对方, 或防住对方的打击为准则。

散手格斗中, 任何攻防招法的运用。或变化运用, 都是人体肌肉运动在空间、时间里实现的, 招法运用的实效程度取决于运动员的空间感、时间感和肌肉运动感的掌握程度, 正确地感知决定于自身的体会、经验和对现场的敏锐观察, 体会、经验来自实践, 准确地分析、判断能力, 也在于经常开展实战较量中获得提高。这时, 招法运用的实效程度, 也取决于运动员能否抓住散打格斗过程中瞬息多变、稍纵即逝的战机。散打的实践向人们揭示, 散打运动员具备反应快、判断快、动作本身快的特点, 才能抓住战机, 有效地运用攻防格斗招法。而运动员所具备的反应快、判断快、动作本身快的特点, 只有在从事有计划、有步骤、有科学训练手段的实践中获得。

拳谚云:“不怕一招会, 就怕一招熟。”又云:“熟能生巧, 巧能生法, 法能一击, 神矣。”说明拳势招法的内容丰富。然而, 每个习拳者不可能招招精通, 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身型、身体素质、习惯动作等特长, 选择其中极少部分, 从实战出发, 经常练习, 日子长了, 就会变为自己的“绝招”。这里提到的所谓“绝招”, 本不是固定的某一招法, 或某些招法,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招法,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绝招”。而这里所提到的自己的“绝招”, 是指与人格斗时, 自己通过某一招法的运用, 能够使对方“有招必来, 要挥必去”。一个运动员要使某一招法达到“绝招”的运用程度, 关键是招法运用或变化运用时, 要合理、熟练。即, 动作结构巧妙, 运用顺遂、自如、劲力顺达, 力点清晰, 且能快速娴熟地因人、因机、因势变化。散打运动员只要具有了实效招法, 且运用自如, 格斗时方能顺势借力, 避实就虚, 以逸待劳, 真假兼施, 出奇制胜, 神秘莫测。

身型优良体能雄厚

散手格斗的体能, 是指运动员身型、身体素质在散打格斗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一切技、战术产生与变化的基础。运动员身型条件的优劣, 身体素质的好坏, 对散手格斗技、战术的发挥, 对散打格斗的胜负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散打格斗时, 身型的优劣;对散手格斗的胜负效果的影响, 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一般来讲, 同一级别, 身高臂长者, 有利于用拳击打对方头部;身矮体壮者, 多善于使用摔法;四肢长者, 宜远距离格斗, 四肢短者, 宜近身格斗, 或速进速撤。散手格斗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坏的较量, 散手格斗时要迅速地变换身体位置, 或改变身体某一部位的运动立向, 是通过灵敏素质而实现的, 而灵敏素质又是通过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协调性、爆发力、动作速度等基本身体素质实现的。格斗时, 要想击中、击重对方是通过力量素质实现的。格斗时一般讲究神决速战, 要求“脚底如鱼窜, 使招似闪电”, 给对方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 它是通过速度素质实现的, 快速的攻防, 是通过快速的反应速度。快速的专项速度和一般的身体速度实现的。耐力对散打格斗中一切技、战术的协调配合, 招法快速有力的发挥至关重要。激烈的、千变万化的散打格斗, 需要格斗者一般身体耐力和专项身体耐力作基础,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功能良好者较长时间持续猛打硬拼。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攻防招法的掌握与运用。由此可见, 要使攻防招法精益求精, 要使技、战术的运用合理实效, 就必须要有优良的身型和雄厚身体素质与其相适应。运动员身体素质愈雄厚, 攻防格斗招法掌握得就愈快, 运用起来也愈自如, 战术的组成与运用也愈容易, 格斗也就愈容易取胜。

洞察力强战术灵活

散手战术, 是指散手格斗中, 运动员为了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克人制胜, 在智谋的运筹下攻防招法的运用。在复杂、激烈、易变的散打运动中, 不仅双方的攻防格斗招法千变万化、瞬息万变, 而且运动员的体能时耗时蓄, 情绪也有高亢、低沉、焦虑、沉着等多种变化, 临场这些客观实际的变化, 必然引起格斗战机的时显时隐, 也必然蕴藏着许许多多格斗的谋略, 谋略是实施战术的出发点, 格斗的胜负常常决定于赛谋斗智, 而智谋运用的及时性、正确性决定于运动员对现场客观实际的洞察力。通常把运动员敏锐的洞察、权衡彼此间攻防招法的特点, 所处位置、姿势、体力、情绪等现状, 并决定自己对策的思维活动, 称谓战术意识。

运动员临场战术意识的及时、正确与否, 实质上就指的是运动员洞察力的好坏, 而洞察力的好坏, 又取决于战术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格斗经验累积的多少。平时人们针对格斗项目所说的“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 ”其中的知己知彼, 就是通过洞察力获得的。

战术方法多种多样, 就类型而言, 一般有以下几种, 即:强攻战术、还击战术、佯攻巧击战术、避实击虚战术、出奇制胜战术、以逸待劳战术以及与不同对手战术、利用场地战术等。运动员运用战术的目的在于争取主动、避免被动、制胜对方。然而, 这么多战术类型又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战术方法, 格斗取胜往往只是通过一招一势, 一局一场的过程来决定的, 这种取胜过程, 说明运动员只能根据临场的客观实际选择、运用一种或有限的几种战术方法。也就是说, 运动员不仅要洞察、权衡彼此间的体型、体力、技术特长、姿态变化、情绪反应, 通过瞬间的综合分析、判断, 迅速、准确地制订与实施自己的战术的方法, 而且又要根据临场的具体情况, 及时地改变自己的战术方法, 以免因拘泥与某种战术打法而被对方识破, 造成对方反乘之机。可见, 变化莫测的散打格斗中, 运动员还必须具备灵活机动的战术意识和战术方法。

胆勇过人敢于拼搏

散手格斗中, 打人、被人打和防人打特点的客观存在, 往往使散打格斗参与者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即临阵怯场的心理与临阵不怯场心理。临阵怯场往往因为怕挨打、或怕打伤人, 或对格斗的刺激不适应, 或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足等等, 表现出视、听错乱, 神经传导紊乱, 新陈代谢紊乱, 易导致反应迟钝、失常, 判断不及时、不准确, 肌肉僵滞, 动作无所适从, 应变能力差, 信心不足, 行动消极, 技、战术及体能发挥不出来, 正如拳谚所云:“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惊慌之下无拳艺。”“惊慌忘艺, 一败涂地。”临阵不怯场者, 这部分运动员由于深晓学练散打的意义, 懂得散打格斗的规律,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多次尝试过打人和挨人打的滋味, 格斗经验丰富。因之, 临场则表现出心静、胆正、心志坚定、决策果断。能全力以赴争取胜利, 善于随时捕捉战机, 敢于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下手击人。这样技、战术和体能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讲:“对敌若无胆何先, 空自眼明手便”, 说明格斗应以胆气为先, 这是他领兵打仗实践中所悟得的格斗真谛。格斗实践也证实, 人的心理素质与技能、战术、体能的有机结合, 能使人的运动潜能得到发挥, 尤其在技术、体力、智力等诸方面两人实力相等时, 往往怯者败, 勇者胜;善者败, 狠者胜。正如拳谚所云:“二强相搏, 勇者胜。”拳谚又云:“欲学技, 先学不动心”, 是指要学习、掌握格斗本领, 首先应学会临阵不慌, 有人若无人, 无人若有人的道理, 战略上敢于藐视对手, 视对手如草芥, 犹如不存在, 做到临危不惧, 遇败不馁;战术要重视对手, 视对手如强敌猛兽, 从实战出发, 要以狮子搏兔也得全力以赴为名训, 严格要求自己, 要有过人的胆量和勇气, 顽强拼搏。

综上所述, 一个优秀的散手运动员竞技能力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武德高尚, 遵守规则;招法实效, 运用自如;身型优良, 体能雄厚;洞察力强, 战术灵活;胆勇过人, 敢于拼搏。

参考文献

[1]武术.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2]武术理论基础.体育院校专业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学能力特征】相关文章:

企业能力特征05-01

教学能力09-13

教学能力培养04-16

教学监控能力08-14

教学认知能力05-07

体操教学能力06-07

舞蹈教学能力06-12

教学能力素质06-24

教学能力结构07-01

学生教学能力07-01

上一篇:教学综合性学习下一篇:石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