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2024-08-21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精选九篇)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1

散打,俗称散手,又称相搏、手搏、白打、手战、拆手等。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攻防技术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1979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开展散手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研究,1988年首届国际武术节设立了散打项目,是散打散打项目的首次公开亮相,1989年,原国家体委修订出版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将散打正式确定为体育竞赛项目,到1993年被列为全运会项目和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项目,并在1998年成功进入十三届亚运会。

2 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武术散打的发展现状

2.1.1 武术散打竞赛现状

1989年散打被列入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93年被列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历届全运会金牌数也是逐年增加,1993年七运会只设团体一块金牌。八运会增加了小、中、大级别团体三块金牌。到了2001年九运会分六个级别共设六块金牌。十运会上增加到七块金牌。国内散打比赛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常规赛有:全运会散打比赛、全国散打锦标赛、全国散打冠军赛、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散打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散打比赛、全国体育院校散打比赛等。商业比赛有:散打王比赛、武术散打俱乐部赛、散打水上擂台赛等。国际武术散打发展也是轰轰烈烈,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被列为表演项目,只有10几个国家参加比赛。从第二届起,散打被列为比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比赛。并第一次设立了女子散打五个级别的比赛。2002年和2004年分别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世界杯散打赛。1998年起散打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设五枚金牌。亚洲、欧洲、美洲等洲际性武术锦标赛,都设有散打比赛。

2.1.2 目前散打在国内的普及程度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武术散打逐渐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公园、健身俱乐部等都有很多人参与散打锻炼。全国有很多武术馆校,参加学员也多是以散打训练为主。很多高校设置了散打选项课程,作为防身健身项目,武术散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观看散打比赛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

2.1.3 武术散打科学研究现状

近几年武术散打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内容也更加深入,散打文化研究、历史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功能和特征研究、散打美学的研究、散打与其他项目的对比研究等深入研究逐渐开展。武术散打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腿法技术、摔法及组合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研究居多,但对于拳法、步法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武术散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的问题

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性,散打作为这一特性的表现形式,既代表它的本质特点,也应该完全表现出它的民族特性,但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对传统武术进行继承。而同样起源于朝鲜的民族体育项目跆拳道,在国内是“大行其道”,开展的轰轰烈烈,并且还是奥运会项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跆拳道有一整套属于自己的严格的技法、清晰可见,有章可循,很好地继承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而武术散打运动却在发展过程中背离了传统武术的根基,技术体系上参照了国外一些项目的击法,例如在拳法的传授上,很多教练员完全讲授成拳击的直拳、摆拳、勾拳等等。很多散打运动员在学习散打之前,没有一点武术套路的基础,很多教练员也是这样,因此教授的所谓“散打”根本表现不出武术的本质特征。

2.2.2 散打竞赛规则对散打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己严格的竞赛规则,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的要求。可以说竞赛规则严格规定和限制着这项运动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方向,直接影响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从1980年原国家体委制定出台第一部散打竞赛规则以来,到目前已经进行了七次大的调整。虽然竞赛规则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规范,但其更换频率过快,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大型比赛和小型比赛规则的不统一,在和其它搏击项目的对抗比赛中随意限制技术动作等,这样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术体系向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影响了自身发展的周密性和严肃性,误导了专业运动员的竞赛技术风格打法。

2.2.3 武术散打在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散打在发展过程中,其普及程度仍然不高,仅限于省市散打队、各种武术馆校、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等,而且目前国内的武术馆校生存也是举步维艰,难以维持,主要是资金紧张,生源少这样的恶性循环问题。很多高校的主管部门由于对此项目不了解,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直接不开设散打项目。中小学的普及率也极低。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散打是何运动项目,缺乏有效的宣传。专业教练员缺乏。很多教练员只有较高的散打技术水平,而理论知识缺乏,更无武术基础知识,因此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只教授散打技术,而忽略武术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这样在传承和普及过程中对散打的发展大打折扣。

3 武术散打发展对策

3.1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宣传普及

对于散打的发展,主管职能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多搞比赛,提高比赛地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来宣传和包装自己,做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散打,从而加大散打的影响力。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散打运动,可以采用编辑一些简单的拳腿组合散打操的方式进行推广普及,同时将武术散打比赛纳入到各级学校运动会,采用段位等级的高低和比赛成绩与学生升学、加分、录取相挂钩的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散打运动的热情。

3.2 突出技术,提高功力

对传统武术技击应大力继承,尤其是对传统武术经典击法的继承,不能仅满足于现有技术的提高,而且武术散打的技术还要进一步改革,使之更好地体现“更高、更快、更强”。武术散打不能只追求竞技比赛,还要在健身原则指导下对其进行改革,使其走健身、娱乐的道路,加强散打运动员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功力能力,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3.3 加强散打科学研究

在不断收集、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提取其技击精华,充实和发展武术散打技术。提高较有深度的科学研究,要有大规模的、长期的、探索性的、整体改革性的实验研究。加强散打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研究,鼓励训练一线的教练员搞科学研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 稳定和完善散打竞赛规则

稳定完善的竞赛规则可以使散打技术、战术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便于散打教学、训练和科研,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散打技、战术水平,从而使运动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的精华,提高散打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赏性。

摘要: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在竞赛规则、教学、训练等方面已经成为较为系统的体系,文章对散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为散打运动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散打运动,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刚,许可.关于武术散手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刘劲松.对散手推广普及若干因素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

[3]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黄帝全,陈小军.中国散打与泰拳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2(4).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2

关键词:武术散打;比赛得分;时空特征;2007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87-04

武术散打比赛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特征表现为场得分中的局间变化和局得分的时段间变化;空间特征表现为得分的使用技术手段和使用技术击中部位的分布情况。它们对比赛(胜负)的影响是通过武术散打运动员主体表现出来的,并最终反映到“得分”客体的争夺和控制上,反映出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时空控制能力、时空认知水平和时空对抗能力等。本文以2007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团体赛)11个级别前8位的8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比赛得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武术散打运动员训练、参赛等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供的2007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实况录像进行统计,依据2007年新修订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和《武术散打竞赛裁判法》来评判统计:前8位的运动员进16强和进8强的128场288局(优势胜利和每局未打满2min的比赛均不在本文的研究统计范围内)。原始数据以Mierosof Excel的格式输入储存并作一些常规的统计处理。

1比赛得分的时间变化特征

1.1场得分的局间变化规律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规定,每场比赛采取三局两胜制。从各级别武术散打优秀运动员场得分的统计与描述可见:大、中级别运动员表现出相同规律,即第2局>第1局>第3局,只在上升和下降幅度上略显不同;而小级别运动员则表现出:第3局>第2局>第1局的规律,呈逐渐上升趋势(见表1)。

从实况录像来看,各级别大部分武术散打运动员在体力充沛的第1局打法较为保守,为试探、了解对手技战术特点,抢攻与反击次数较少。在经过第l局的试探和局间休息与教练员的沟通后,在基本把握对方技战术特点的情况下,第2局明显加强抢攻与反击,使得得分明显高于第1局;在双方各胜1局的情况下进入第3局争夺时,中、大级别运动员因双方体能下降明显,抢攻与反击次数减少,加之“击打”效果不如第1局和第2局,使得此局得分最低。小级别运动员则因体能充沛,在双方各胜1局的前提下,都想取得第3局胜利,明显加强抢攻与反击次数,加之通过前2局对技战术了解,打法针对性更强,因而使得此局得分最高。

1.2局得分的时段变化规律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规定,每局净打2min。以30s为单元,将每局比赛时间顺次分为4个时段。各级别运动员在各局得分时间段上呈现出较多的共同规律。在第1局的4个时间段里,都表现出两个得分高峰期和两个得分低峰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比赛的初始30s时段,由热身活动的相对低强度状态迅速达到比赛中的大强度运动状态,机体负荷还不适应,加之较紧张,进攻与防反次数较少,因而在比赛的开始30s得分不高,随着机体的调整适应,在30~60s时段,进攻与防反次数加强,出现第一个得分高峰期;其后在一方得分领先的情况下,为保持优势,避免对手抓住反击时机,减少主动进攻次数,加强防守,出现60~90s时段的得分低峰期;在比赛后30s时段,一方因时间和比分落后关系,孤注一掷,多在抢攻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发动抢攻,被优势方抓住破绽反击,从而再次出现得分高峰期。

在第2局的4个时间段里,大级别运动员得分的时段变化,呈现出与第1局相反的规律。中、小级别运动员在比赛的初始30s时段得分较高,30~60s时段得分达到最低,分别只占到该局总得分的21.35%和19.42%,60~90s时段是该局得分的最高时段,分别都占到该局总得分的26.69%和28.16%,最后30s时段,得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相比60~90s时段而言,分别只下降了1.07个百分点和0.33个百分点。结合录像观察和逻辑推理分析各级别运动员第2局的4个时间段得分时间变化认为:各级别运动员在第1局的较量之后,已基本把握对方技战术特点,经过局间短暂休息,大多数运动员在第2局比赛一开始就猛攻对方,掌握比赛主动权,占据心理上的优势,进入30~60s时段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一是为保持比分领先的优势,减少主动进攻次数,以免出现给对方的反击的时机,二是为恢复体能,减少主动进攻次数,以防守为主,因而此时出现得分的最低时段。随比赛时间延续,到第3个30s时段,为扩大比分优势,大多数运动员加强主动进攻和反击,使得比赛再次进入得分高峰期,在比赛的后30s,运动员可能因体能下降,导致有效进攻与反击下降,使得得分下降,大级别运动员体能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中级别。

在第3局4个时段得分上,各级别运动员4个时间段得分曲线总体呈较平滑的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双方运动员势均力敌,都在各胜1局的情况下进入第3局的争夺,都想拿下最后关键局,双方运动员都把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能力都发挥到最大限度。结合比赛录像来看,比赛节奏始终处于控制与反控制的交替激烈状态,比分也呈交替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分落后方加快比赛节奏,从而使得得分时段的得分比逐渐提高。中级别运动员在第3时段和第4时段得分相同,这可能是统计局数过少所致。

2比赛得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2.1得分方式的空间分布

武术散打竞赛规定运动员得分的方式(来源)有拳法得分、腿法得分、摔法得分、使对方下台得分、对方被警告得分以及对方被劝告得分等。从表2可见。各级别运动员都以腿法和摔法为主要得分手段,合计达到总得分的85%以上,具体表现为:大级别和中级别运动员得分分布曲线趋同,即都表现出:腿法得分>摔法得分>拳法得分>使对方下台得分>对方被劝告得分>对方被警告得分。小级别运动员得分分布曲

线不同于中、大级别运动员,表现出:摔法得分>腿法得分>拳法得分>使对方下台得分>对方被警告得分>对方被劝告得分,其中摔法得分占到总得分的50%以上,对方被警告得分也占到一定的比例。

得分方式的空间分布规律表明了武术散打优秀运动员有较明晰的战术意图,因武术散打运动员得分判罚主要取决于场裁判员和边裁判员,场裁判员判罚倒地(摔1、警告、劝告得分;边裁判员判罚拳、腿是否“击中”得分,判罚“击中”的依据是“看进攻、看防守、看位移、听声音”4要素。拳法因其近距离攻击,力度较小,“击打”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拳法不可能成为主要得分手段,比赛中多数运动员选择其作为得分辅助方式,在小级别运动员中表现尤为明显,拳法得分只占到总得分的5.85%。腿法因其击打力度大、速度快,而且攻击距离远的特点,往往“击打”效果较明显,使其成为运动员主要得分方式,大级别和中级别运动员通过腿法得分分别占到总得分的46.30%和50.80%。快摔是武术散打项目区别其它搏击项目的技术之一,在比赛中,抓住战机,将对手摔倒,不仅能为自身增添必胜的信心,多次成功的快摔将使对手产生畏惧心理,抑制住对方的技战术发挥。此外,有场上裁判员直接判罚,相比其它得分方式争议较少,因而成为小级别运动员的首选,其得分占总得分的50.32%。随武术散打竞技水平的提高,当前运动员防下擂的意识都较强,选择使对方下台来得分的较少。通过对方被警告或劝告来得分主要取决于对手,值得一提的是,小级别优秀运动员利用小级别运动员腿法攻击距离较中、大级别近,相比“速度快”,场裁员对“击档”判罚困难,合理利用规则对裁判员施加影响,使得通过对方被警告来得分也占到总得分的2.06%。

2.2得分部位的空间分布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规定得分部位有头部、躯干和大腿;同时也规定,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和躯干得2分,用拳法击中对方头部和躯干部位得1分,用腿法击中对方大腿部位得1分。这种得分部位和得分标准的规定就使得运动员在比赛中要依据比分和对手技战术特点,有意识选择进攻得分部位。从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比赛得分部位的得分统计来看,总体上都表现出:躯干得分>大腿得分>头部得分。从表3各级别运动员得分部位得分所占的比例来看,各级别之间在得分部位的得分上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头部和躯干得分上,小级别>中级别>大级别;而在大腿得分上,大级别>中级别>小级别。

头部因其攻击面较小,一般运动员防头意识较强,因而击中得分难度较大,故多数运动员较少选择头部作为主要攻击得分部位;躯干部位,受攻击面较大,且腿法击中得2分,使其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主要攻击得分部位之一,大、中、小级别运动员攻击对方躯干得分分别占到3个攻击部位总得分的44.84%、44.71%和54.80%;用腿法攻击对手头部和躯干来得分,存在被对手实施接腿摔的风险,而用腿法攻击对手大腿,对手很难实施接腿摔,因而攻击对手大腿得分成为大多数运动员腿法攻击的主要选择部位,大、中、小级别运动员攻击对方大腿得分分别占到3个攻击部位总得分的41.26%、36.14%和27.26%,尤其是大级别运动员因其柔韧相比中、小级别差,攻击对手大腿得分仅次于攻击对方躯干得分。从攻击大腿只能给1分,而攻击躯干给2分的角度来看,大、中、小级别运动员选择攻击对方大腿得分的有效次数大于选择攻击对方躯干和头部得分的次数。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比赛得分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体现出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依据散打竞赛规则和裁判员判罚特点实施战术变化的结果。明确各级别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竞赛得分的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可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和制定竞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3

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由于项目对抗性强,训练者、比赛者容易受到创伤。因此,运动性损伤常常与运动员相伴而行,也是长期困扰运动员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制约系统训练和水平发挥的主要矛盾。由此,从解决散打运动的现存问题出发,找到运动损伤的产生机制与预防措施,对从事散打运动者进行医务监督和理论指导,必将起到更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推动散打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散打队男子运动员和南京体育学院男子散打队员共67人,年龄18—25岁,并访问运动员、教练员及队医进一步了解损伤情况。

1.2 研究方法

发放运动员问卷67份,回收67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实际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82%。发放专家问卷13份,回收13份,有效回收10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各部位的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散打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是用脚底脚背和拳面为进攻点,大腿和小腿的的损伤的几率最高,受伤次数分别是98次和83次,占总数的28.9%和26.1%,其次是面部受伤45次,这几项运动损伤和散打的比赛规则有一定的关系,散打运动使用最多的就是脚和手,尤其是脚,其动作丰富、难度大,且动作力量大,腿部所承受的抗击打力也很大,比较容易造成损伤。面部的抗击打程度相对要弱,也比较容易损伤,损伤达到21.8%。

2.2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在表2中可以看出过度疲劳引起的运动损伤在比例中最大,由于疲劳引起的损伤达46次,散打运动属于技能类格斗项目,由于对抗性强、竞争激烈、动作变化速度和运动强度大等原因,很多运动员在连续的训练和比赛后,不能很好的恢复,体力下降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战术而引发损伤。技术运用不到位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损伤次数38次占29%,很多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不注重动作的技术环节,一味追求效果,导致急于求成,结果却恰恰相反,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发生运动损伤的有30次,占总人数26.5%。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训练内容结合得不好、准备活动和正式训练或比赛之间时间间隔过长等是造成伤害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比赛时应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

3 散打运动员损伤主要因素分析

3.1 身体素质训练不足,

散打运动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快速、灵活、协调、柔韧性好和对抗性强等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训练不足,在平时的大强度训练和长时间的比赛中则表现动作迟缓和僵硬,技术动作变形,节奏混乱。因此,这些极易发生运动创伤。另外,教练未能了解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安排比赛和训练内容,也是发生创伤的原因。

3.2 技术水平不过硬

武术散打运动是对抗性强、拼搏激烈的接触性运动项目。表2表明,该项目的运动损伤亦符合一般运动损伤的规律,急性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多发骨折、脱位和严重的颅脑损伤少见。这些特点与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较短,技术水平不过硬有一定的关系。运动员所掌握技术水平的熟练和高低直接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成绩,在摔法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术不熟练而导致摔倒后的落地姿势,比较容易造成胸部损伤。

3.3 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

散打运动员由于长时间大运动训练和比赛时造成机体过度疲劳,又不能及时恢复,容易发生损伤。运动员在疲劳时身体各部位承受力下降,如果此时运动量过大,就会造成运动员局部部位的损伤,并且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如果这个时期对运动员进行大强度、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就会对运动员的大腿后侧肌肉群造成劳损,从而引起运动损伤。

4 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4.1 准备活动要充分

肌肉伸展性的发挥,充分的热身活动可以减少肌肉粘滞性,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减少肌肉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训练和比赛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准备活动做得充分,不但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能增加身体肌肉中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提高各部分肌肉的机能,增加各关节韧带的伸展性,防止腰、膝、踝等一些易受伤部位的损伤。

4.2 严格的医务监督体制

由于头部的抗击打能力相对要弱,而中枢神经就在头部,容易发生损伤,所以有必要进行严密的医务监督。训练中要注重大、中、小运动量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充分考虑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切忌急于求成,造成损伤。注意观察运动员的临场表现,有条件的可结合定期血液检查、尿样检查,尽早发现其是否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可以用测定脉搏等简单手法进行运动量的测试。严格的医务监督,早一天发现问题,早一天预防,就会将运动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4.3 运动过后的放松措施

当大运动量训练后,肌肉、关节、韧带等软组织会出现疲劳和挛缩,为了保持关节灵活和肌肉韧性,运动后要立即进行肌肉的放松练习,拉伸脊柱和下肢,即静力拉伸练习,对消除大负荷运动训练后肌肉疲劳及收缩反射有非常好的效果。武术散打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恢复就会导致疲劳的积累,引起过度疲劳和某些局部负荷量的增加,从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人工按摩,配合理疗器械的使用,能够更快地消除疲劳,有助于减少损伤的发生。

4.4 加强易受伤部位强化训练

散打运动损伤程度较为严重,最为突出的是脚、膝关节、踝等极易产生过度疲劳的部位。运动损伤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腿部击打时,运动员的脚背、脚趾、膝关节易造成运动损伤;而在拳法中,运动员的手腕、肩关节也容易造成损伤。易损伤的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应针对性地加强,提高其功能是预防散打运动损伤的积极手段。如预防腰部肌肉的损伤要加强腰部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练习,预防小腿后群肌肉的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练习,预防大腿后群肌肉的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的练习,在训练中不应只注重肌肉的柔韧性、伸展性的练习,忽视肌肉力量练习。

5 结语

损伤给运动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为了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可以加强基本功与专项技术动作多方位训练,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不要使运动员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对于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不仅要从主观上进行认识,还要从客观条件上进行分析总结。只有从运动损伤的部位和运动损伤的原因研究出发,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蔡仲林,黄元汛,冯斌.武术运动常见创伤的原因浅析与对策刍议[J].湖北体育科技,1996(4).

[2]朱翠立.浅谈散打训练过程中创伤的产生及预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余学好.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5).

武术散打运动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措施 篇4

关键词:武术散打运动 损伤 预防措施

武术散打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徒手格斗项目,随着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迅速发展和运动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训练和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运动员损伤是武术散打运动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武术散打运动常见的损伤部位、损伤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预防措施。

一、武术散打运动常见的损伤

1.武术散打训练常见的损伤

武术散打训练常见的损伤主要包括运动员使用腿法时造成的腿部肌肉拉伤和下肢小关节(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扭伤,在打靶、踢靶和对练时造成的脚背、手、臂、口、眼、鼻等部位的擦伤。

2.武术散打比赛常见的损伤

(1)进攻时常见的损伤

武术散打进攻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①掌指关节和指关节扭伤。由于碰撞受力较大,使局部关节韧带或关节囊受到损伤形成扭伤;②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当膝关节屈曲时,小腿受力会产生内收、内旋,或大腿受力产生外展、外旋,外侧副韧带就会出现损伤;③内侧副韧带损伤。当小腿受力产生外展、外旋时,或足和小腿固定大腿受力产生内收、内旋时,都可使内侧副韧带损伤;④十字韧带损伤。十字韧带损伤是由于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时,突然出现旋转,或内收、外展动作而引发的损伤;⑤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是由于膝关节处于半屈位,小腿外屈或内收、内旋时受到急剧的研磨、捻转撕裂而引发的损伤;⑥踝关节、趾关节扭伤和脚面擦伤。运动员在使用边腿进攻时,由于对手躲闪,致使脚面或脚趾接触对方造成的扭伤或擦伤。另外,在进攻对方时,受反作用力影响也会形成挫伤。

(2)防守时常见的损伤

武术散打防守时常见的损伤是头面部的伤害。面部是人体直接暴露在外的部位,为取得最终的胜利,运动员常以对方的面部为主要攻击目标,这是面部受伤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面部常见的损伤主要包括眉弓和眼角开裂、鼻腔出血或鼻骨骨折等。如运动员相互搂抱、抱缠时头与头之间的碰撞,以及被摔落地时脸部磕碰台面造成的擦伤,被拳法击中造成的耳部摩擦等都会导致运动员面部损害。

二、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原因

1.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

散打运动主要以狠打、重踢、猛摔对手为攻击手段,采用格、挡、挂、踢等方法进行防守。这些动作的完成都以坚实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如果运动员身体素质差,无法在比赛中有效完成进攻和防守的任务,那么损伤也就无法避免。

2.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

在散打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如果教练没有正确指导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要领,或者运动员没有意识到自己动作的不规范,就会使运动员在技术练习过程中产生错误。长期坚持错误动作的练习,会违反人体结构的特点、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力学原理,最终导致运动员机体组织的损伤。

3.运动员准备活动不充分

散打运动前进行准备活动,主要是为了克服运动员的生理惰性,使运动员的机体快速进入下一阶段的运动状态。充分合理的准备活动是顺利进行散打训练和安全比赛的保障之一,如果运动员忽视了准备活动,就容易产生运动损伤。

4.运动员防伤意识差

散打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与教练、运动员对于损伤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有关。由于教练普遍认为在教学和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就忽视了关于运动损伤的安全教育,这是造成运动损伤多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5.运动员的思想负担重

有些运动员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或者过分看重比赛结果,致使在比赛中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或者故意伤害对方,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不仅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关键。

2.全面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在训练中,教练要注重运动员技术的稳定性和全面性。只有在这两个基础上再发展特长技术,才能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得到循序渐进地提高。

3.准备活动要充分

在散打训练和比赛前,运动员必须进行时间充足、运动量适当的热身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跑步、关节操、压韧带、踢腿等,运动强度由轻到重、由小到大,以达到充分热身的效果。

4.加强预防损伤教育和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练应该指导运动员在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当中,学会自我预防损伤、训练后的自我放松和受伤后的自我急救等知识及技能。如运动员要注意头部的保护,摔倒时要学会团身,以保护头部。

5.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体育教师、教练员、医务监督工作者需走访每一名入训运动员的直系亲属,从中了解运动员是否有家族病史,必要时应对其进行身体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脊柱的正侧位拍片等,以做到心中有数。

6.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运动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运动损伤对其运动生涯的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运动观,严于律己;另一方面,教练员应安排心理课堂,培养运动员积极进取、勇攀高峰、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培养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尤其是他们的内部动机。

四、结束语

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经常发生在训练或者比赛当中,主要表现在头面部损伤、关节损伤、挫伤等。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运动员自身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主要包括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掌握情况、准备活动情况、防伤意识和心理素质等,外在原因主要与运动环境和场地器材有关。要降低散打运动员发生损伤的概率,运动员就要以预防为主,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加强医务监督。笔者相信,只要做好上述两种预防措施,就能起到很好地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东.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与预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2]杨少雄.武术散打运动损伤机制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3]王煜坤,何春晓.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5

关键词:武术散打,科研,述评,前瞻

我国武术散打运动于1979年开始试点以来,历经30余年。期间,武术散打在继承我国传统技击术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文化特质的技击术进行大胆的吸收、借鉴和整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技术体系。在现代武术散打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科研活动功不可没,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有力地推动着武术散打运动基本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不断深入。当然30年的光阴仍然过于短暂,运动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和成熟,因而进一步深化研究还任重道远。

1 武术散打30年科研成果述评

1.1 技战术研究方兴未艾

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的分类标准,散打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都是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理论性质的研究,涉及到散打技战术的概念、分类和原则等,如“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的研究”、“散手战术的理论探讨”等,这些研究对散打技战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提炼,丰富了散打的专项理论体系;另一类为应用性质的研究,主要是对比赛中运动员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如“国际优秀大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法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第10届全运会男子散打决赛中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分析”等,这一类研究在散打技战术研究的成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研究者通过对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寻求对策,为教练员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提供依据和参考,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1.2 训练理论研究渐入佳境

散打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具有最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散打技术体系逐渐成熟,竞赛规则日趋完善,散打训练实践已经进入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相比之下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则显得明显滞后,制约了训练实践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针对此着手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究,例如“散打运动赛前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散手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最佳年龄的探讨”、“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前力量训练”等,从散打赛前阶段的训练安排、专项能量代谢特征、专项体能特征等不同的视角对散打专项训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3 规则研究多元化发展

散打规则对于该项目技术动作的规范、技战术特色的形成、项目的普及与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散打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重点发展竞技运动,因此,对于散打规则的研究也多围绕着竞技散打来进行,例如《指导技术发展,规范竞赛行为——兼论散手竞赛新规则的特点》、《论实施新规则对散打技术体系的影响》等均从竞技散打规则对散打技术体系的导向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而指导散打技术体系的变革。但近年来,随着各种商业散打赛事的举办,竞技散打规则的单一性模式与各类散打运动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对散打规则的多元化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一些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例如《“中国散打VS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技术与规则研究》、《普通高等学校男子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主要内容构建研究》等,从商业性比赛和学校散打比赛的特点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散打竞赛规则进行了探讨,使散打规则体系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4 训练监控研究日趋深入

随着散打运动训练实践的飞速发展,传统经验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已成为制约运动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散打科学化训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而作为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训练监控,更是引起教练员和科研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关于散打训练监控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如《散打运动员训练量监测与评定的生物学研究》、《全国散手运动员体能测试指标的生理生化监测》等,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紧密结合生理、生化、心理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散打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训练负荷的安排、不同负荷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力的影响、运动员疲劳状况的评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效地提高了散打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武术散打30余年的科学研究,我们在充分肯定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相关科研还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而正是这些不足在深刻地制约着我国武术散打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1.5.1 研究领域冷热不均

目前散打科研活动主要集中于竞技散打的研究,而关于健身散打、学校散打、散打文化、散打产业化、散打国际化等非竞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相当匮乏,没能为散打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1.5.2 研究内容泛而不深

散打相关研究成果大幅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散打运动实践的发展,然而还有相当比例的研究成果存在着内容空泛、研究肤浅等诸多弊端。例如在散打专项训练方面的成果中,有相当部分研究直接套用了一般训练学理论,没能结合散打专项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1.5.3 研究方法因循守旧

与其它发展比较成熟的运动项目相比,散打科研的方法和手段还显得较为落后,直接制约了成果的广度和深度。以技战术统计为例,一些隔网对抗项目如乒乓球早已实现了向人工智能化的转化,研究人员能够利用专门的软件对比赛现场进行同步的统计分析,而散打仍停留在人工录像统计法阶段,不能及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准确的比赛信息,从而影响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临场决策。

2 今后武术散打科研的重点

2.1 加强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

训练实践与训练理论是检验一个运动项目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散打经过30年的探索,在训练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其专项训练理论体系却仍然十分薄弱。训练实践证明,就单个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而言,专项训练理论最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对散打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构建完整的训练理论体系应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2.2 注重学校领域的开发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施的是以竞技散打优先发展的策略,忽视了对学校散打应有的重视,使得我国学校领域已经被跆拳道等外域搏击项目占据,而起源于我国的散打运动的学校生存空间却岌岌可危。学生是我国散打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在重视竞技散打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散打的学校化发展,培育散打“守业”和“创业”人才。

2.3 深化产业化的探索

顺应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研究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与日益繁荣的体育产业研究氛围相比,关于散打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却明显偏“冷”,不仅研究层次较低,而且数量也偏少。竞技散打全面走向市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深化散打产业化的探索势在必行。

2.4 加快健身功能的开发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逐步深化,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并积极寻求多样化的健身手段,这从理论上为散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然而,由干长期以来竞技散打一枝独秀,其大众健身形式和功能的开发严重遭到忽视。健身功能是所有体育运动长期保持兴盛的不绝动力,一个忽视群众健身需求的运动项目是难以得到大众的长期关注和强烈支持的。

2.5 重视“源”与“流”文化的挖掘

散打已走过30年,然而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散打是否属于武术心存疑虑,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散打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披着中国武术的外衣,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一观点对散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加大散打文化底蕴的挖掘,积极寻找散打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以及与传统武术之间的渊源关系,“以理服人”,使散打的身份得到真正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0.

[2]曾于久,肖红征.散打运动员智能的概念和结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李士英.散打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4.

[4]白鸿顺.散手战术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1.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影响因素

1 前言

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对抗性、实用性、观赏性、健身性和民族性,受到国人的爱好,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武术散打运动推广、发展30年来,已被作为一项体育项目逐渐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纵观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已严重滞后于学生对其价值功能发展的需求。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如何处理这些因素对高校武术散打的影响作用?这是当前武术教育者面临亟待解答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28所安徽省内所属综合性、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随机抽样56名体育教师,800名学生,并对12位高校相关领导作访谈。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询和搜集与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访谈与实地考察法

对高校相关领导作访谈,实地考察抽样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现实支撑。

2.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并作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发放教师问卷56份,回收56份,有效问卷56份,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92份,回收率99%,有效问卷782份,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影响高校武术散打发展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归纳和总结。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就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发展的诸多因素作了统计学分析。对教师问卷调查中认可度小于50%的影响因素作了剔除,确定了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为:学生对散打的价值需求、散打运动的安全性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环境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各个因素影响程度,具体如表1、图1所示:

3.1 学生对散打运动的价值需求

价值功能,是一种事物或现象对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散打的价值功能,即凝结在散打运动中的精神和物质产品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总和。学生对散打运动所具功能需求,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功能需求直接表现为学习动机,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散打运动动机主要有4种类型:

(1)实用型。

武术散打的技击性本质决定,通过散打的练习能掌握一门实用的防身技术。调查中65.6%的学生学习散打,是看重散打的实用性,其中男生所占比例高达82.7%,女生热衷于散打,在于散打的防身自卫功能。在当今社会中不和谐因素时常存在,社会治安环境比较复杂,暴力、偷盗、身体受到不法侵害的事例屡屡发生,出于自身安全和大学生的社会正义感等因素,大学生对掌握一项防身、抗暴技术有了更强烈的要求。

(2)健身型。

每项运动的健身价值都具有其不同的特征体现,散打运动表现为锻炼身体全面,运动形式多样,方法多变,能有效促进学生柔韧、速度、力量、反应等身体素质的提高。散打运动耗能巨大,一场大强度的训练课下来,体重可下降1.2公斤左右,脉搏常在180次/分以上,一场对抗激烈的比赛下来,体重可下降1.8公斤左右,脉搏可高达220次/分左右;因此散打训练会对身体形态产生良好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适应社会的身体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通过散打学习可以加强自我锻炼,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已成为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新选择。

(3)兴趣型。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散打比赛在社会上风起云涌,尤其中国散打同国外技击术的对抗比赛,渲染了散打运动气氛,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影视中精湛的功夫表现,艺术化的搏击对抗,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受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感染,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外界环境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易发生变化,必须促进学生深入了解散打的运动价值和锻炼意义,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4)塑心型。

散打运动是一项两人间身体接触、激烈对抗的搏击运动。与其它运动相比较,散打运动除了对运动员的熟练技术和体力进行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进行较量。因为散打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要求练习者无论在训练和比赛时必须具备自觉性、自律性、忍耐性、果断性等心理品质。学生也可通过激烈的对抗练习,宣泄情绪、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容忍性、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提高和完善,通过散打运动的参与,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

大学生对武术散打学习的价值功能需求,是高校武术散打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对武术散打运动价值功能拓展开发,积极宣传,有效引导,深化发展,是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2 散打运动的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影响散打运动在高校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的问题。

(1)身体安全问题。

武术散打是两人互以对方身体作为攻击目标,进行徒手对搏的一项对抗性运动,不难看出,技击对抗的形式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在对参加武术散打运动的学生调查中,23.8%的学生害怕散打对抗,而对没有参加过散打运动的学生调查中,担心散打对抗对身体伤害的占64.6%。散打比赛中的强烈身体接触和击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散打的积极性。因此防范散打对抗对身体的伤害是解决高校散打运动深入发展面临的首要技术性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导致散打运动损伤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散打运动损伤原因如图2所示。

实际调查中,这些诱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如运动训练水平不足,可导致比赛双方技术水平悬殊;技术动作不规范可导致动作粗野、违规,受暴力击打等。处理武术散打运动中身体安全性问题时,首先应明确大学生开展该项运动的教育意义。要“以人为本”,学校武术散打要体现教育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应区别于竞技散打以获取胜利,取得奖牌为最终目的的训练、比赛。其次,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如比赛规则调整,运动准备活动,护具的保护,武德修养的培养。再次,要科学训练,严格管理,主观上积极主动避免、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2)社会治安稳定问题。

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人们对“打”字很敏感,武术散打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一种纯暴力性的体育项目,如散打培养了人的暴力倾向意识,散打运动的开展对安定的社会秩序有负面影响。受这些习惯思维和观点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形成一种对散打认识的误区,很多学生对散打运动敬而远之,想学之,而近避之。调查中,学校领导对于本项运动明确表示反对的占26.8%,一些高校领导层基于对校园治安稳定考虑,出现严加干涉和阻碍该项运动开展的现象。这些原因也许是该项运动在一些高校的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而非自觉状态的重要原因,也是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3.3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正面临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对高校散打运动的开展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使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设面临诸多挑战。

(1)高校体育课程普及选课制度,为散打运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使人们萌发了新的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正在由过去低层次的被动接受向高层次的主动追求转化。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选项课、选修课,使得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的专长得到大的发挥。武术散打以其具有独特的实用性、民族性、修心性、健身性,备受青年大学生的青睐,这种普及选课的措施有助于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深层次开展。

(2)武术散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自身呈现出紧迫性。

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在为形成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特色而努力。武术散打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进展,这些为武术散打在高校的发展普及提供了机遇。当今由于国际文化传递加速,体育种类不断扩展,域外体育汹涌逼近,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百花齐放,争奇斗妍。散打运动正受到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同类型搏击运动项目的冲击,武术散打的发展空间面临激烈竞争。这些状况决定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在形式、内容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3)武术散打教学“轻竞技化”改造。

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应是刻意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难、更准、更险的竞技比赛,从跆拳道、拳击、柔道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竞赛规则应向着简单易行、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等几个方面发展。作为体育课程的武术散打项目必需对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区别竞技散打的模式转变。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要体现出运动负荷的轻松化,运动技战术的简化,比赛形式的娱乐化,武德和行为规范的强化,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体验化的发展特征。高校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注重健身教育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散打运动课程正确的发展方向。

3.4 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组织和管理

调查表明,安徽省高校散打运动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自发组织,学生社团协会、学校课程教学等各类短期培训班,也有大学生进入社会上武馆武校学可散打。在问卷调查中,开课教学的学校仅为12.3%,相对于跆拳道为18.6%,高校开办过短期培训的学校占66.5%,可说明高校散打运动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途径,但学生自发组织、短期培训班和学生进入社会武馆武校学练都是短期行为,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不安全性等明显特征,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半途而废。这种无序的组织状态极大地阻碍确了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高校散打运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相对于跆拳道的段位制体系是其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由十级向九段的晋升过程,其考核内容包括了套路和实战两个方面,较全面地保留了传统搏击术的完整性。递进式晋升过程,使习练者得到不断的自我促进,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保持了练习的持久性。因此,在高校推行武术散打段位制管理考核和竞技比赛机制是武术散打在高校蓬勃发展的有效举措。加强高校武术散打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是其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领导和基层体育教师对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态度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如表2所示)高校领导出于对本校稳定和对学生安全考虑,大多数采取不支持态度。

(n=28)

而体育教师由于对武术散打体育性的了解,能深层次的认识到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大部分教师能积极支持。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和领导,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武术散打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武术散打的开展程度,争取他们的支持,是当前影响武术散打推广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3.5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媒体传播影响。这种影响对散打运动发展各有利弊,积极影响有:武侠小说、影视和各种形式的商业性比赛,将散打更快、更直接的推向大学生,为散打运动开展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负面影响有:由于武侠小说、武侠影视对武功片面的夸大、神秘化和艺术化,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广大学生对武术散打的真正了解,甚至是极大地歪曲了中国传统功夫。很多学生一旦接触到真正的散打运动,形成心理落差,影响了学习的持续性。

其次,当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影响。其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大学生对信息接受加剧,生活节奏加快,毕业就业压力加强,造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缩短,更没有闲暇时间用来习练散打。其二,在法制健全、提倡依法治国的当代社会大环境下,安定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们对习武防身的依赖性愈来愈小,原有的习武防身的观念相对淡化。现代高校可选择体育锻炼项目繁多,武术散打的锻炼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这些都减少大学生从事散打运动的参与度,削弱了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群众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第一,大学生对武术散打学习的价值需求是直接推动高校散打运动发展的内部动力。第二,安全性问题是干扰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的首要问题。第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既给武术散打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也构成诸多挑战。第四,安徽省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组织和管理状况总体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第五,社会媒体传播、当代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同类型搏击运动项目的竞争,构成社会外界环境对高校武术散打运动影响的复杂性局面。

4.2 建议

第一,开发、拓展武术散打运动价值,深化高校武术散打运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武术散打价值观,是该项运动在高校持久发展之基础。第二,提高武德修养水平,加强身体安全防范,科学训练、严格管理,是解决高校武术散打安全性问题的有效措施。第三,加强武术散打课程内涵建设,淡化竞技,凸显武术散打独特的实用性、民族性、修心性、健身性等项目特点,是其发展的核心内涵。第四,争取学校领导支持,加大高校武术散打的科研投入,完善高校武术散打组织管理,健全其比赛的体制,将是有效促进高校武术散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聚龙.散打运动功能[J].湖北体育科技,2002(3):3-4.

[2]阳亚雄,等.散打运动在重庆高校开展情况的分析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5):84-85.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7

武术散打比赛下擂方法, 是散打擂台技术之一。随着散打运动技能的不断完善, 散打比赛的竞争更加紧张激烈, 各种技战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下擂方法的运用得当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获胜的有利条件, 并能给对手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双方运动员除了要运用拳打、脚踢、快摔等技法得分外, 还要善于利用场地, 把握时机, 采取有效的方法迫使对方下擂。在下擂方法的运用过程中, 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应根据对手和本人的位置, 在适宜范围内实施, 要正确判断对手在边角的意图防止反被牵引下擂, 使用下擂方法意图要隐蔽攻击要迅速, 发力要迅猛, 才有可能成功。散打下擂方法运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得分, 为自己获得比赛胜利奠定心理优势。因此, 巧妙地运用下擂战术已成为运动员获胜的一项重要手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5—2009 年辽宁省武术散打冠军赛录像中随机抽取大、中、小三个级别 (48kg、52kg、56kg级为小级别;60kg、65kg、70kg为中级别;75kg、80kg、85kg为大级别) 各20 场共60 场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收集近几年与本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观察法

对从2005—2009 年辽宁省武术散打冠军赛录像中随机抽取的60 场比赛进行观察对比, 从而进行分析研究。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观察到的数据用Excel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处理。

1.2.4 对比分析法

对研究的内容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做出相应的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2005—2009年辽宁省武术散打冠军赛下擂战术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到运动员在这60 场比赛中共运用下擂战术227 次, 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的下擂战术的次数是不同的, 大级别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的下擂战术多达89 次, 而中、小级别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下擂战术的次数就相对较少了, 分别为73 次、65 次。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级别越高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下擂战术的次数也就越多。同时, 还可以发现运动员在不同局数的比赛中运用下擂战术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运动员在第一、二、三局比赛中分别运用下擂战术74、73、80 次。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下擂战术是因人而异的, 并不是固定的。

2.2 运动员技术手段、技术类型分析

2.2.1 使用技术手段的情况分析

在迫使对手下台的实战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拳、腿、摔技术都是下擂战术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是一个单个技术动作, 也可以是一个组合的拳、腿、摔技术。在使用技术让对手下擂时, 有些是只使用了拳、腿、摔中的一种技法, 在使用了多种技法才迫使对手下擂的时候, 哪一种技法在促使对手下擂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或最有威胁, 就判定该技法为此次下擂战术的手段。

从表2 中得出, 双方运动员运用下擂战术时, 共使用220 次技术动作, 使用摔法的比较多, 大、中、小级别用的次数几乎都没有区别, 同时运动员在局别之间用的次数也并不因为体力的消耗而减少对摔法的使用, 运动员在使用腿法方面, 大级别的运动员在三局比赛中共用了20 次, 用的次数是使用摔法次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说明在比赛中运动员运用腿法技术还不是很熟练, 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强对腿法的训练。在使用拳法方面也很少, 在60 场比赛中只在大级别的比赛中出现了一次, 并且没有成功地迫使对手下擂。究其原因是因为拳法技术击打对手时, 向前冲的力量不如腿法和摔法。根据表中反映的数据, 在辽宁省武术散打冠军赛上, 运用摔法技术迫使对方下擂占整个下擂战术使用的85.5%。从技术的角度上说, 使用拳、腿技术让对手下擂, 如果没有重击对手, 致使对手昏厥, 对手的防下擂意识和技术总会牵制自己的动作, 而摔法是破坏人的平衡使对手倒地, 人在失去平衡的瞬间, 是没有防下擂意识的。

2.2.2 使用技术类型的分析

从表3 可以看出, 运动员在使用下擂战术的技术类型上, 相对而言, 使用逼打类型的下擂战术消耗的体力大, 使用牵引类型的下擂战术体力消耗少;但在比赛中, 运动员大多运用逼打类型, 而运用牵引类型的比较少, 可以说在比赛中, 逼打类型的下擂次数是牵引类型下擂次数的20 倍。

2.3 下擂战术的运用与运动员的级别、体力所在擂台的位置相关性分析

2.3.1 下擂战术的运用与体力分配

从表4 可以看出, 从不同局数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对比表面上看, 比赛越是进行到最后, 对方运动员的体力越差, 使用下擂战术越容易成功。实际上, 比赛越是到了后面两局, 双方运动员适应了彼此的打法特点, 加之自己体力也有所下降, 反而不容易成功。在我们统计的60 场比赛中, 第一局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为19.2%, 而第2、3 局成功率分别为15%、14.9%, 低于第1 局比赛使用下擂战术成功率4—5 个百分点。

2.3.2 运用下擂战术的级别差异

从表5 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在散打比赛中运用下擂战术次数与成功率是不同的, 大级别的运动员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达到18%, 而中、小级别的运动员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相当就较低一些了, 分别是16.4%、13.8%。从上可以得出:随着体重的增加, 大级别运动员步法相对没有中、小级别那么灵活, 技术风格也不如中、小级别那么全面和细腻。根据这一现象, 散打的很多技术在比赛运用中都有级别差异, 下擂战术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2.3.3 运动员在擂台的不同位置使用下擂战术情况分析

从表6 可以看出, 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在使用同一种下擂战术时, 最适宜的擂台位置也不同。以擂台上的警戒线为标志, 小级别、个子矮的运动员在警戒线内侧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只有8%, 而在警戒线外侧的成功率为20.7%。大级别个子高的运动员恰恰相反, 在警戒线外侧的成功率为5.6%, 而在警戒线内侧的成功率则高达25.6%。可以看出:小级别、个子矮的运动员到警戒线上或外侧使用方法为宜;而大级别、个子高的在警戒线内侧使用技术动作为佳。这要求在下擂战术训练中, 要根据运动员的级别和擂台位置有针对性的培养运动员技术手段和视觉、距离判断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下擂战术次数不同, 体重级别越大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就越高, 局数越多成功率也越高。

(2) 下擂战术类型一般采用牵引下擂和逼打下擂, 但逼打下擂明显多于牵引下擂。

(3) 运动员在不同的局数中运用的下擂成功率也不同, 第二局高于第一、三局。

(4) 从运动员运动下擂手段来看:有拳、腿、摔三种手段, 其中在比赛中摔法运用明显多于腿、拳法。

3.2 建议

(1) 增强擂台观念, 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加强对下擂战术的训练, 尤其是低级别的运动员。

(2) 在比赛中, 运动员要抓好时机, 利用其它战术手段或诱或逼, 诱使对方向台边移动, 为实施下擂战术创造条件, 一旦时机成熟、则立即出击。

(3) 为了在比赛中提高使用下擂战术的成功率, 需要运动员判断准确, 动作突然、巧妙, 所以运动员在平时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提高其判断双方位置的能力, 并要善于借助擂台的警戒线来判断双方的位置, 同时注意动作方法的巧妙性。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下擂战术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下擂技术在不同级别运动员比赛中是否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起到关键作用, 不同级别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下擂技术有差异性存在。

关键词:武术散打,比赛,下擂技术,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升.散手比赛中下擂战术的运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1997 (1) :54-55.

[2]刘鹏.下擂台战术的运用[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0 (1) :43.

[3]罗亮.武术散打实战下擂方法与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1) :96-97.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8

一、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

1、散打的体育性

散打作为一项竞技体育必须符合体育的宗旨, 即“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通过体育运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解决竞赛中的安全问题, 这是体现其“体育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 散打运动明显区别于致伤致残的格斗术。散打规则明确规定禁止击打后脑、颈部、裆部, 在比赛时必须带护具和拳套, 不准出现违反竞赛原则的动作。

2、散打的对抗性

在比赛中, 散打运动员运用的攻防技术没有固定的动作结构和顺序, 是以对方行动以转移, 攻防动作多变, 互相指向对方弱点, 避开对方坚实处, 强调斗智和角技, 具有随机应变、视势而发的特点。

3、散打的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表现在竞赛用语方面采用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汉语。例如“武以修德”“以武会友”等都是练习武术的传世诤言。在礼仪方面, 采用抱拳礼, 既沿用了武术的传统礼节, 又富有现代意义的深刻内涵。采用擂台等竞赛场地, 是我们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 表现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

二、武术散打在高校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有利条件

通过对部分高校老师学生以及部分高校武术社团负责人及其成员调查发现, 散打这一运动在高校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与我院武术协会一位负责人交流时, 该负责人指出, 在他们这个接近有400人的武术协会中, 选择练习散打的人数接近70%, 其他的大多都是选择武术套路、跆拳道这样的运动。对其社团成员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学习散打主要是想了解中华武术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既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增加一份兴趣, 又能强身健体。也有同学指出, 散打相对其他搏击项目来说比较实用。这充分说明了武术散打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这是在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有相当的基础, 其有利的因素可以归纳为:

(1) 大学生喜爱散打。随着武术散打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喜爱散打运动。据统计, 已开设散打课的普通高校中喜爱散打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已占公共选修课的前几位。

(2) 高校有较好的专业教师。每个高校都有专业武术教师, 目前尽管部分高校有些武术教师是从其它专项改教散打课的, 但相比而言高校开展散打课还是有比较好的师资条件。有了专业武术教师指导, 能使学生得到正规、科学的训练, 少走弯路。

(3) 大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 每周都可抽出足够时间进行散打训练,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锻炼了身体, 同时能更好地促进专业课学习。

(4) 高校可提供较好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大部分高校虽然不一定有专用武术散打训练馆, 但大多有体育场馆。同时学校能提供散打专用护具, 有较好的训练和比赛条件。

2、存在问题

(1) 学校领导对散打进入高校认识不足。目前,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开展散打教学的学校约占6%。开办形式且大多为业余散打协会或散打队, 进入公共体育课的很少。究其原因, 校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认识不足, 其中有的领导持反对态度。其原因:散打是一项对抗激烈, 用拳打脚踢摔的技术比较全面的运动, 担心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伤害事故。还担心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产生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 散打运动会诱发学生的暴力思想和行为, 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稳定。由于上述原因, 散打运动得不到部分学校的认可和支持, 致使散打这项运动在部分高校与其他项目的发展不平衡。当然领导的肯定是关键。

(2) 散打专业教师不足。散打开展好的高校, 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拥有懂专业、热情能干, 且有开拓精神的散打教师。他们不怕困难, 全身心地投入到散打的推广和普及中去。而现实是大多高校专职散打教师比较缺乏, 给散打教学带来一些困难。

(3) 缺乏交流和比赛。比赛是训练结果的检验,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通过比赛可以给大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激发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同时, 通过各高校之间的比赛, 以武会友、促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促进高校散打的发展提高。

三、练习散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武术散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华武术拥有着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历史, 从古至今练武之人首先讲究的就是一个“德”字。

“练武修德”就是要求武德教育贯彻于习武全过程中, 如尊师爱友, 讲礼仪、相互交手比试中提倡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谦逊品德。针对练习难免因失误而磕碰的现象, 提倡互相爱护, 团结友爱精神, 切忌报复。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2、散打运动能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研究表现, 散打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 能使力量和柔韧得到充分发展, 提高心血管机能调节能力。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发育会产生影响, 散打运动阻止了体重的增加和身体横向纬度的增长, 长期练习散打有利于肺活量提高。有氧耐力训练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爆发力, 且对学生的力量耐力影响较小。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来看, 在散打教学过程中增加练习次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力量耐力。

3、练习散打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较量比较具有特殊性。散打在产生激烈对抗后所产生的伤痛、缺氧、体力消耗产生的疲劳, 具备在瞬间改变进攻与防守中把握战机。具备坚强性在强手威胁及不利因素情况下能够拼劲十足信心百倍坚持到底。

4、练习散打还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终生体育观念, 使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四、结语

武术散打项目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医学、美学、兵学、养生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内容。武术散打其实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出现的。散打运动非常适合大学生练习, 它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生理、品质、性格等产生终身的积极影响, 而且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散打运动正处在持续发展上升阶段, 为使武术散打在高校中良好稳定地发展下去, 学校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对中国武术散打树立正确的认识, 全面了解武术散打不只是要掌握武术散打的技巧, 还要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总之, 在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运动, 既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又能使武术散打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林等.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程江陵.社会需要与武术的发展[M].2002.

[3]樊守政, 周直模, 张其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1 (3) .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 篇9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散打项目是一项激烈的、技术要求高的对抗性运动,有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具有其特殊的训练竞赛特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项目特点:格斗对抗。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散打运动员日常训练时最注重的一个环节便是实战,虽说有散打护具保护,但是强烈的击打对于戴了护具的散打运动员仍是不小的伤害,特别是对身体重要部位的击打,比如头脑、胸腹,伤害程度或大或小,可能造成对运动员身体器官系统的损伤。有的损伤是显性的、即时的,有的则是隐性的、长期的。这在散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都是无法避免的。

(2)训练方式:大负荷为主。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所承受的负荷中,又分为训练负荷和竞赛负荷。在日常训练中,负荷包括从小到中等到大,大负荷运动量较多,而在临近比赛时甚至会长期处于极限负荷的水平。竞赛负荷就为极限负荷。所以教练员在培养散打运动员时经常出现过度训练。

通过关键字在互联网平台(如中国知网)搜索关于训练竞赛特点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预期寿命关系的论文,无结果。所以,这一课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散打,具有健身、强身,培养毅力,增强刻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等优势,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也给运动员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就着重通过讨论散打的项目特点和训练方式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健康、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性格、心理状态的影响,来说明训练与竞赛中的格斗对抗和高负荷运动训练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寿命的影响,从而得出训练竞赛特点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预期寿命的关系。

1 训练竞赛中的格斗对抗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寿命的影响

散打是以踢、打、摔为内容,以双方格斗为形式的对抗性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散打运动员在比赛时规定必须穿戴护具,同时也规定后脑、颈部、裆部为禁击部位,训练时教练员也会如此要求。但这些规定也无法避免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受到一些较为强烈的击打。

首先,头部损伤是散打和拳击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损伤,其中颅脑损伤是散打运动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头部损伤。散打运动颅脑伤多见于头部反复暴力击打的重复性损伤,大多是颅脑慢性累积性损伤,与其他颅脑伤后的二次损伤有差别,临床症状较隐匿,且易误诊、漏诊。散打运动中,头部被连续击打和重击,可出现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损伤,反复的击打,脑组织的血管受损。头部被击中后,改变了其动、静状态,可使脑干受到机械性牵拉受损;头颅遭重击可发生变形,颅内压升高,可使脑干受到机械性冲击受损;击打前额部、颈部过伸或旋转,常可出现颈部损伤。运动员头部反复被击打,可能每次损伤较轻,但多次的累积损伤相对较重,加上缺乏医务监督,导致运动员出现相当严重的症候群,如头痛、头晕、头昏、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抑郁、焦虑等,但体检时缺乏明确的病理体征,很容易忽略这些症状群对日常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使病人得不到及时康复治疗,后遗症状较常见,导致病情延误。

其次,散打运动员对躯干的防护是在刚开始训练时,教练员便屡屡灌输的思想,也贯穿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生活。保守进攻少的打法会更加慎重,造成对方不易近身攻击躯干,而多采用低鞭腿击打腿部得小分的突袭战术,这也是腿部擦伤、挫伤、膝部损伤较多的原因。躯干部的损伤以胸肋部的挫伤和腰部急性扭伤为主。由于躯干部(胸、腹、背、腰)是腿法进攻得高分的部位,需要防守的面积大,胸肋部又是人体的薄弱环节,受到腿法重击极易造成优势胜利,所以损伤也相对较多。腰部的急性扭伤是由于采用摔法、腿法用力过猛、不当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的。

2 大负荷运动训练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寿命的影响

过度训练即训练过度,是指训练强度、数量、难度等等负荷 量超越身体的承受量,身体过度疲劳的一种病理状态,过度运动训练对身体某些系统和器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1,2,3,4]。

现代社会倡导全民运动,适宜的运动训练对人身心的好处已不言而喻,所以同样,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寿命也有着延长的作用。散打训练中所规定的运动负荷在训练中通过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次都准确到理想负荷,所以过度训练在近年来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下面着重讨论过度训练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影响。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技能更新换代频繁的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要适应这些发展变化,就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在竞技体育界也是如此,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并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更多的优异成绩,达到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和时效性。这里,衍生而出的两个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如何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运动员的身心建康。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需要有一个强健且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体魄,坚忍不挠顽强拼搏的心理,才可以去从事此类对抗性强、体力消耗大、心理素质要求高的项目。

3 大负荷训练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程度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寿命的影响可谓是重中之重。竞技武术散打是一项激烈的、技术要求高的对抗性运动。现阶段各大学校、俱乐部的教练员在培养散打运动员时,一般都会采用持续的高强度训练,很容易造成过度训练,在训练中较为忽略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参加比赛,获得名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通过实验研究发 现[1],过度运动使海 马神经元的表 达发生变化,表明过度运动 可导致海马神 经元的损伤,对神经系统造 成损害。

运用实验法[2],通过不同运动负荷的运动训练对肾脏功能的研究,发现在剧烈运动状态下,肾脏承受严重的危害,组织形态等超微结构及功能受到损害而发生变化,运动性蛋白尿也会随之发生。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3,4],适度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和免疫系统功能,而过度训练则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患病率,从而降低运动能力,导致病毒疾病的发生及运动能力的下降。

根据一家保险公司对6000名已故运动员的资料统计,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其中大多数是运动过量 所造成。一项对参加过1998年洛杉矶马拉松比赛的约2300名运动员的研究发现,赛后病倒的运动员人数约占14%,比接受过训练但没参赛者高出近5倍。这项研究还发现,与每星期训练强度低于32公里的赛跑运动员相比,每星期训练强度超过100km的运动员患病的可能性增加1倍。虽然运动员在短期内可能达到了教练员预期的水平,但该水平持续时间短,高强度的训练对人身体部分器官都有着不可逆的损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指出,人的一生,心脏总共能跳多少下,是有定数的,这个心跳总数决定了人的预期寿命,而心跳总数是由遗传因素和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共同决定的。如果人为地过量运动,人的心跳会提前透支,缩短寿命。朱抗美教授指出,虽然运动能有助于长寿,而那些过量运动的人,他们虽然体魄强壮,但短寿者占多数。从病理基础看,过度运动还可能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肌炎。近年来许多研究还发现,高强度的训练不仅会对人身体某些部位器官造成损害,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运动员的免疫机能下降,有时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疾病。

不论是训练比赛中身体组织器官受伤,还是过度训练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侵害,这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的伤害都是不可逆的,很有可能导致许多运动员被各种病痛缠身。

4 高负荷训练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员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遵循合理饮食、适度训练、保证休息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原则,生活环境也应该是舒适安心,避免紧张焦躁的。但对 于竞技武术散打 运动员来说, 训练为了比赛,而在比赛之前的训练堪称绝对的“魔鬼”式:封闭的高强度长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提高成绩,二是为了消耗身体内多余的重量;为了降体重而进行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断食,断水,只有实在口渴难耐时喝一小口水。这种生活方式在正常人看来简直犹如地狱,对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压力也十分巨大,对其身心都是一种摧残。而过度的训练促使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疾病的发生,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运动员性格偏激,争强好胜,做事冲动、易怒。

由于散打的项目特性,大多数散打运动员个性特征表现为:在个性的意志特征上,一般都好强、固执 、积极、支配性和主动性较强、冒险而少顾忌,这些负面情绪对运动员的不良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过度训练下的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因成绩提高快,所以持续时间不长,好的成绩可能一闪而过便再无下文,或是散打运动员度过自己的最佳年龄段后,其自然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体能下降的趋向。长时间的紧张训练和激烈比赛也会使得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对继续参加比赛、创造优异成绩及获得荣誉的激情下降,甚至产生冷漠感,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因伤、心理状态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达不到原来的水平而不得不选 择退役,也缩短了他们的运动寿命。

综合以上几点,导致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心理状态变差的原因有3点:大负荷训练的生活方式、比赛前的训练压力、不再出好成绩甚至冷漠无感等负面情绪。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散打的训练竞赛特点有别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对散打运动员造成的伤害,包括病痛,压力,以及诸如急功近利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甚至缩减其预期寿命。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散打,具有健身、强身,培养毅力,增强刻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提高防身自卫能力等优势,是我们应该弘扬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也给运动员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就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又一个课题了。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训练竞赛特点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预期寿命关系进行探讨,主要通过竞技武术散打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训练方式对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心造成的伤害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训练竞赛特点与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预期寿命的关系:由于竞技武术散打其特殊的训练竞赛特点,确实会缩减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预期寿命。

上一篇:指导写法下一篇:有效引导学生体悟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