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发展

2024-05-08

弘扬发展(精选十篇)

弘扬发展 篇1

1 武术发展的内涵

任何事物,当它与外界建立了联系,其发展就不仅仅表现在自身内部结构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上,还表现在其向外的延伸渗透及延伸渗透过程中对周围与之相联事物的影响上,是纵向与横向,深度与广度,历史与地域的发展总合。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它的发展就不仅表现在内部物质、能量的变化上,还表现在该生态系统不断向外的扩张以及扩张过程中给另一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上。同样,武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武术自身内部结构体系(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上。

2 武德的内涵

武术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突出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自强不息,崇德扬善道德观来协调着从事武术活动的人(习武者、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体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修养)”与“艺(武技)”的统一。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武德被概括规范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武德既表现了武术人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又包涵着对理想品性的追求。武德是一个文化概念,具有历史性,其内容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其精神实质却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我们要弘扬武德促进武术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武德的科学内涵。下面本文从武德的本质,武德与武术实践的关系,武德与武术精神的关系三方面来全面考察武德的特征与内涵。

2.1 武德的本质

人对道德的需要,源自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统一的需要。从本质上讲,武德是一种在中国社会传统武术群体中产生的道德现象。考察中国社会发展史与武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稳定、繁荣的历史时期武德在内容上几乎从未与主流社会道德发生过矛盾或冲突。因此,从武德自身及武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看,武德是为调节武术文化系统内各要素平衡,协调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促进武术文化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 武德与武术实践的关系

从武德与武术实践的关系看,武术套路的产生本身受中国传统政治、伦理、道德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其中蕴涵着“道”与“礼”的思想,因此,在武艺演练过程中注重以身行道,以技显德。武德通过武术实践来展现,同时,武术实践丰富了武德的内涵。

2.3 武德与武术精神

武术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历史,汉代卫青、霍去病,宋朝岳飞、辛弃疾等等习武从军,报效国家。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招募民众,教以武艺,抵御倭寇,消除外来侵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华,国难当头,义和团爱国义士顺应时局变化,“扶清灭洋”,前赴后继,为国捐躯。“鉴湖女侠”秋瑾习武革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以“学习武术,锻炼身体,振兴中华”为目的。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以“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为乐”为武德规范,强调习武者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这些催人奋进的事例中,我们可将武术精神概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爱国图强,振兴中华;务实自重,精益求精;追求社会正义、良知、公德与和谐。武术精神是对先进武术人在数千年的武术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武术道德的高度概括,是一种高尚的武术情操。

3 弘扬武德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既然武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武术自身内部结构体系(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上。那么弘扬武德对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表现在对以上两方面的促进上。

3.1 弘扬武德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对武德内涵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武德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自身包含着技术(功法、搏斗、套路)和理论两部分,而武术理论又包括武术技术理论和武术文化理论(当然,技击也是一种文化,但为了强调非技术文化内容,这里我们将技术以外的内容称为武术文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基本构成,而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着武术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弘扬武德,在武术社会实践中不断吸收伦理学、哲学、美学的先进成分,丰厚武德内涵,提升武德的文化高度,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武术发展的先进武德。

3.2 弘扬武德是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的需要

推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是促进武术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弘扬武德,对于促进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3.2.1“德艺结合”是武术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方式

武德是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艺结合”是武术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方式。人们喜欢武术,不仅仅表现在武术的技术上,还表现在武术所内涵的文化底蕴上。由于武术自然地融会了祖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形成了武术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合二为一的武术文化,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的各种表现形式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将以武德为核心的武术文化作为武术传播与推广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就以此为传播推广思想,在培养了大批武术家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社会上的传播。另外,韩国跆拳道在传播与推广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倡导“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普适价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了这种“德艺结合”的传播方式。

3.2.2 弘扬武德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高素质的武术人才一方面是促进武术自身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是促进武术传播与推广的中坚力量,是其他任何形式诸如影视、书刊、杂志等不可替代的。优秀的习武者,不仅具有精湛的武技,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怀,更具有发扬武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对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往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如,杨露禅、孙禄堂等一代宗师,在太极拳向社会各阶层的传播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实施的武术段位制充分强调了武德对一个优秀武术人才的重要性。在对习武者的武术水平进行考核时,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武术段位制组织管理暂行办法》、《武术段位制晋段考评办法》的规定,将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起来进行严格考核,这样有利于培养、选拔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3.2.3 弘扬武德有利于为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发展的需要,弘扬武德有利于为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武德的内涵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但我们也应看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武术的传播与推广也不例外,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如果策略、方式不当,内容不合理,传播者素质不高,组织管理不科学等,可能对武术发展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进而阻碍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武术的传播与推广过程中离不开对武德的大力弘扬。近代竞技体育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壮大、完善,表现出强大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看到其繁荣盛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竞技赛场上出现的运动员为了个人或小群体的利益而服用“兴奋剂”,踢“假球”,进行“假摔”等等违背体育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正成为阻碍竞技体育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赛风、赛纪不良的现象,这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武德,加强对竞赛管理人员、裁判员、运动员的武德教育,彰显武德,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竞赛,为武术的传播与推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武术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站在民族兴衰的高度来审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武术实践过程中结合武术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不断探索武术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本着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武术自身的发展与传播,武术活动者武艺与素养提高的原则,做好各方面工作,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

摘要: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武术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武术自身内部结构体系(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武术向外的传播与推广以及传播与推广过程中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上。弘扬武德,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是武术向外传播与推广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德,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材出版社,2005.

[3]郭守靖,郭志禹.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弘扬劳模精神 共谋企业发展 篇2

--公司召开劳模先进座谈会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讨会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5月11日下午,公司召开了劳模先进座谈会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讨会,热烈祝贺吴培玉同志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公司总经理周磊、副经理刘存富以及2014公司十大标兵、单位先进代表、共计3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公司副经理刘存富主持。

座谈会上,吴培玉同志首先动情回忆了4月28日上午在县政府五楼会议室参加全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接受县委、政府领导人的颁奖的激动时刻。他说,段新书记朴实而又真切的话语始终萦绕在耳边,激励着自己要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用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公司广大职工,努力在公交建设的新征途上再创新业、再立新功。

十大标兵、班组长代表等与会人员也纷纷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和心得感受,就如何学习好劳模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行了踊跃发言,也对公司安全、服务、技术等方面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大家表示,要以吴培玉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秀作风,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带动更多职工投身到公交建设中。

车队负责人尹宝刚同志围绕吴培玉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情况及取得工作成效先后发言,介绍了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优质服务、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三个小组16名人员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创新,总结归纳出“十心”工作法和“六点服务法”,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二公司职工为单位节约燃油费近17万元,节约材料费近14万元,事故费支出较去年同期减少近20万元。

公司总经理周磊针对劳模创新工作室下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固成绩,强辐射,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示范作用,放大劳模效应;二是抓共识、强领导,吸纳2014十大标兵加入工作室,发挥劳模先进的引领作用;三是加强保障工作机制,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加入工作室领导小组,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总公司工会提供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市总资金,保障工作室的运转;四是突出三个结合,即与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司精细化管理相结合;五是强宣传,造氛围,开展“劳模一线传经验”活动,搭建技艺传授平台,逐步将工作室打造成制度规范、长期坚持、企业欢迎、职工认可、影响广泛的工作室,掀起推进公司服务质量大提升的热潮,为我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弘扬“国粹” 发展“中医” 篇3

《人民日报》载文《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只因“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不愿意用这把‘钥匙’,无形中将中医边缘化”。其实,对中医药的挞伐近百年来从未消停过。尽管国家早就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线图”,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有些学者专家不以为然。以科普作家方舟子为代表的“讨伐”派,在“中医新世纪大论战”中,抛出《批评中医》的专著,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为丛书作序的竟然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的袁钟先生。“批评”的内容颇有“颠覆”性——“中医学不是科学”、“中医‘神话’剖析”、“中医疗效不稳定”、“中药毒性要当心”……还拉大旗,断章意会用鲁迅、陈寅恪、傅斯年等名人的话作帮衬,看那架势,非“批倒批臭”不罢休也!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和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蒋介石先生也曾针对“废止旧医案”的闹剧慷慨陈词——“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至于美国财阀洛克菲勒与中医结缘,正是因为老洛克菲勒先生走遍了美、英、法、德等国没能治好眼疾,来到中国抱着“死马只当活马医”的侥幸一试,殊不料只用不值几分钱的草药灌之,妙手回春,重见光明。于是慷慨解囊,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医药”,这就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今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付梓《批评中医》的大作,咂摸滋味,似嫌有数典忘祖的意味和滑稽幽默。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批评中医》者岂能不知,为何只字不提呢!

无须讳言,今日中医药的处境确实让人忧虑。据经济学家陈胜昌先生披露,业界专家绝非杞人忧天,是有根据的: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乏力,有渐渐沦为“原料药基地”之虞。东邻日本占据了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的80%,韩国占据10%。其所用的中药原材,八成都是从我国进口的。国人卖出“一筐草”,洋人变成“一堆宝”。中医药在神州大地日趋式微之时,却是域外大力发展中医药之日。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0多个植物药研究机构。不仅筛选中药,取其精华,而且对中药复方药理进行研究,觊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调查数字显示,“洋中药”侵吞中国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土中药”内忧外困,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名骤减至现今不足500名。没有中医药专家,又何谈中医药的复兴!日本有人扬言:在21世纪一定要将“汉医汉药”改为“东方医药”。呜呼!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弘扬燕赵精神,发展文化产业 篇4

一、弘扬燕赵精神的重要意义

1. 燕赵精神是河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燕赵古属冀州, 土地贫瘠, 灾难频仍, 处于农耕者与游牧人争斗的前沿。几千年来, 多灾多难的燕赵儿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其深邃的思想铸造了鲜明的燕赵文明。炎黄始祖“涿鹿联盟”成为中华民族融合的起点并逐步形成燕赵文化中的典型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泥河湾早期文明是燕赵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荆柯刺秦王”标志着燕赵英雄“不畏强暴、重诺守信、慷慨赴义、视死如归及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牺牲精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诠释出燕赵祖先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革新和创造”精神;荀子、董仲舒、关汉卿、郭守敬、曹雪芹等伟大的思想家与科学家都是燕赵儿女中“人文理性之光”的杰出代表。光阴荏苒, 以广大包容性和无比活力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成为燕赵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河北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传统, 更是河北人民的宝贵财富, 必将以独特的气质绽放永恒的光彩。

2. 燕赵精神是构建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 即一个国家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总和。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的核心, 是河北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软实力”是精神实力而不是利润实力, 没有燕赵精神, 即使河北文化产业有再高的利润, 河北文化的“软实力”也将缺乏根基。“软实力”是与文化精神含量成正比的, 媚俗、迎合低级趣味以及各种文化快餐都是对文化精神的销蚀;任何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产业理念也都是对经典文化体味浅薄和背离文化精神的表现。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最重要的内在表征和河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河北文化产业只有奠基于这种不断生长着的燕赵精神, 才能凸显其本身的意蕴与价值, 抛开和远离燕赵精神的河北文化产业开发对于河北的文化“软实力”是没有意义的。

3. 传播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的崇高目的

任何一种产业都有自己的使命。文化产业的使命就是传播一种民族精神。所以, 文化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形象大使。美国大片一直在传播美国传统个人英雄主义, 崇尚个人自由和独立。韩国音乐、电视剧之所以大举登陆中国, 形成“韩流”现象, 就是因为其作品重视挖掘、发展和传播其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 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特性, 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我们必须强调, 与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相比, 传播民族精神是文化产业更崇高的目的。真正的精神往往具有永恒的意义, 河北文化产业是传播燕赵精神的重要载体, 让世界从深层次上了解中国、了解河北;让燕赵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去参与世界文化现代化过程;让燕赵文化中慷慨赴义、不畏强暴、重诺守信等宝贵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得到弘扬。传播燕赵精神应该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创造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

二、燕赵精神的时代价值

1. 燕赵精神是新时期河北精神的重要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燕赵大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创造了闻名遐迩的燕赵文化体系;哺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以慷慨刚健、兼容并蓄、开放革新为文化特质的燕赵文化。新时期的河北精神是在继承燕赵文化并不断吸收、融合各种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对燕赵精神的扬弃。燕赵精神是几千年来凝聚出的河北人民精神的中坚力量, 抛开燕赵精神去塑造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河北就不再是真正的河北;但燕赵精神又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它必须以开放、包容、革新的精神, 完成其现代化的过程。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深刻体现了燕赵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

2. 燕赵精神需与现代沿海意识对接

燕赵大地处于中原文化与山地、草原文化交接的地方, 其独特的地理区域造就了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当前提出的“现代沿海意识”正是对“开放性”的文化特质的补充与现代化表现。河北省拥有487公里的海岸线, 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三大港口排布在渤海。2006年11月, 在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 河北省委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 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广袤的燕赵大地, 从渤海之滨到太行山麓, 从坝上草原到冀南平原, 无论临海还是腹地, 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带, 全省所有地方都是建设沿海强省的组成部分, 都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沿海意识”。塑造新时期的河北精神就是把燕赵精神的“开放性”与“沿海意识”结合起来, 把我们的精神从“易水河畔”拓展到“渤海之滨”。“沿海意识”是在燕赵精神“开放、包容、革新”等文化特质基础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历程, 是以世界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思想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去建构新时期的河北精神。

3. 燕赵精神需与构建“和谐河北”的时代精神对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和谐世界是“共同富裕、民主包容、多样并存、和平共处”的世界, 是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世界, 是“血浓于水”的人本情怀的世界。燕赵文化融山地、平原、草原以及水乡文化为一体, 以宽广的胸襟大量吸纳移民和不断接受与拓展异域文化, 塑造出凸显燕赵文化特征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之精神, 其正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生动体现。燕赵精神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和一批又一批名垂青史的思想家、政治家, 而且孕育了具有燕赵文化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人文精神, 如彰显“人最贵”、“尊民生”、“爱民”、“裕民”、“利民”、“富民”的人本精神;倡导“爱敬”、崇尚礼义、明辨荣辱的道德精神;追求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和合”精神;改革创新、自强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等[1]。省委六届八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构建“和谐河北”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 相信经过5至15年的努力, 7000万燕赵儿女必将再次传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和谐发展”之精神, 使河北省的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协调、民主法治、社会管理、公民素质、生态环境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一个跨越式的科学发展。

三、承载燕赵精神的河北文化产业需要创新与整合

1. 燕赵精神需借助创意去实现产业化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人的个性与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特征要求文化产品的着眼点在个性化、类型化。米老鼠跑遍全世界, 带来了一个富可敌国的迪斯尼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创意要植根于传统。河北文化产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产业还属于实体文化, 比如长城文化、各种民间文化等还没有走上创意的道路。美国人运用中国资料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 就是利用创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创新, 对我们应该是一个警示。目前, 中国国内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供给有70%的缺口, 中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不到4%[2]。文化产业不能做强做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缺乏创意是其中重要因素。所以, 河北要培养有创意的人才, 要为这些人才提供体制保障。只有创意机制建立起来, 文化产业才能发展, 燕赵精神才得以深化。

2. 燕赵精神需借助现代传媒实现河北文化产业腾飞

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 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网络影像, 还是舞台表演。一部《走西口》的电视连续剧就使大家了解了山西和晋商文化, “韩流”同样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输出现象, 但河北却还没有这么一部戏弘扬典型的燕赵精神。河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 但更多的属于静态文化。我们的“燕赵慷慨悲歌之精神”如何让世界了解,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责任。精神产品不能“默默等待”, 而是要“积极传播”, 因而选择适合燕赵精神传播的现代媒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3. 以燕赵精神去整合品牌是河北文化产业自我更新的途径

河北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3项世界文化遗产、1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但河北目前并没有成为文化产业强省, 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没有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南宁的民歌艺术节, 郑州的世界武术节、潍坊的风筝节都已成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形式, 并成为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相比之下, 河北省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因小、乱、散、差而不足以展示河北文化风貌。我们必须对全省文化资源以及对文化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战略策划, 形成河北特色的文化品牌, 才能以文化品牌的“名片”效应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

总之, 河北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与燕赵精神息息相关, 燕赵精神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河北文化产业应该成为生长着的燕赵精神。产业以此为基点, 不仅能实现经济上的增长, 而且能成为重塑新时期河北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仕文, 焦存朝, 杨文圣.弘扬燕赵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河北[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4) :46-49.

[2]邓清波.文化产业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意义”[EB/OL].http://kxfz.people.com.cn/GB/135100/8309857.html, 2008-11-10.

弘扬安全文化助推企业发展 篇5

————漳泽发电分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漳泽发电分公司热电控制部郝文清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远、持久、快速和高效的发展,就必需创

建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健康的文化氛

围,同时还要有一支在理论与技术上懂安全、在意识与观念上愿安全、大事小情讲安全、时时刻刻想安全的职工队伍,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让安全文化得到传承。

漳泽发电分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经历了从陌生到认知、从起

步到延伸、从雏形到定位的发展过程。几年来,在集团公司的部署和

指导下,分公司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充分贯彻

落实集团公司关于“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违章都可以预防,任

何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政策声明,并紧紧围绕国务院提出的:“安

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为天、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首位”等管理理

念,指明方向,找准定位,构建了分公司 “安全承诺千人签名、在安全旗下宣誓、人人参观安全教育室、人人写出观后感、定期举办安

康杯知识竞赛、定期听消防知识讲座、定期学习触电急救、班组每周召开安全工作会、人人签定三不伤害保证书”等系列特色的安全文化,经过扎实运作、系统推进,取得了显署成效,为分公司的安全生产注

入了生机与活力。

漳泽发电分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是以历史积淀为基点,不断总结、提炼,融合创新,形成模式,长期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扩大影响,在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说得出、想得到,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种文化的存在,也实实在在的培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入企青工,为漳泽发电分公司的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

一、漳泽发电分公司安全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

1、加强安全引导渗透安全文化

职工们从往日的“要我安全”到如今的“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经历了无数的曲折,也付出了巨大的教训。记得在投产初期,部分职工对安全规定的漠视,对安全管理者的误解,甚至还表现出及为不满的抵触情绪,尤其在一些老职工身上,他们怕程序多,怨手续麻烦,不相信科学,只想凭过去的一些侥幸经验屡屡与危险擦肩而过,习惯性的违章随时都会出现,这让分公司曾一度出现安全难管、安全难抓的艰难时局。但分公司领导没有姑息,而是从人性化管理开始,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报纸、漫画展、电视和广播等形式大力开展对安全的学习与宣传,扩大安全生产的影响力,从思想上引导职工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让每个职工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无小事,它无论是对本人、家庭、企业和社会影响及其重要。当然,要想让职工们自觉自愿的讲安全,还必须有一个强制的过程,为此,分公司领导确保人手一份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程书籍,定期进行测试,并建立了严格的考评制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逐条逐项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奖惩规定和细分严格的考核制度作为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通过正确引导和

安全管理,使部门职工们提高了安全认识,明白了安全在工作中所占比重,从思想上接受了安全规定和安全工作的要求,“安全”的种子在职工心目中生根发芽,安全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2、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努力营造安全氛围

为了突出安全工作,集团公司提出了“任何风险都是可以控制,任何违章都可以预防,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政策声明,分公司以此为契机,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比武,并长期坚持举办的“安康杯”知识竞赛,发动全体职工到安全教育室里共同回顾曾经发生的事故经过,并写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对造成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确保类似悲剧不再重演,还定期举办安全承诺千人签名、在职工中大量征集警言警句、在安全旗下宣誓等活动,并与集团公司的安全理念共同融合,形成特色。同时在各班组选拨安全责任心强、敢管、敢担的优秀人才担任安全员,强调班组周安全会的学习活动必需按时进行,实实在在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分公司为了扩大影响,加强宣传,在工作现场,在办公数前,在道路两旁处处悬挂安全标语,展览由职工自己描绘的安全慢画,用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氛围。

3、建立各种安全体系形成合力促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紧密配合。因此,分公司建立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文化大格局,形成了以分公司总经理为主的安全目标责任体系、安全监督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党委书记为主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以安监副总为主的安全督查考核等多种责任体系,做到了责任同担、工作同步、安全同管,责权利三位一体,使安全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各单位、各部门同舟共济、形成合力,建立建全各种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并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促进安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二、继续提炼坚持传承让分公司的安全文化发展壮大

1、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融合安全文化是传承、发展、创新的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在不断改进中创新提升。变则通,通则久。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途径,当一种机制、一种办法、一种手段不能满足一个新时代、大企业和快发展的安全要求时,我们就应审时度势、实时跟进,及时转变观念,以传统安全文化为基础共同融合。漳泽发电分公司也曾由原来的“三不放过”增加为“四不放过”;由单纯的周二安全学习变为一周五主题;由原来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变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等等,遵循了客观,坚持了真理,实现了全覆盖,更具有严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所有这些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今后的安全文化,既要传承传统的安全文化,同时也要在发展中走创新之路的安全文化,不断注入新活力的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贵在坚持做久,而不能虎头蛇尾“一阵风”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贵在坚持长久,而不能虎头蛇尾 “一阵风”,更来不得半点儿的虚假。安全生产工作既要抓当前,更要抓长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致力于坚持做久,实现长治久安。

要运用好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特别是落实好二十五项反措和重大危险点控制等治本之策,发挥政策导向的保证作用,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要坚持人才治本,大力引进培养安全专业技术人员,要抓紧抓好安全基础管理与基层监督工作。要努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评机制、重大隐患整治与督办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协调沟通机制。分公司应始终把做实做久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说了就算,定了就办,力戒短期行为,不搞形式主义,非抓出成效不可。比如,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新载体一旦形成,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它固化下来,实实在在地抓,持之以恒地抓,循规蹈矩地抓,一抓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3、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发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本质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带着感情抓安全,用真情换真心,以监督管理为手段,以培养教育为目的。几年来,分公司职工由原来的“要我安全”变为现在的“我要安全”,变被动为主动,在分公司上上下下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职工队伍。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员工,倾听职工们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赢得广大员工所认同、所接受,夯实安全基础,全面打造优秀的安全文化。

4、巩固安全文化与企业共破难题

受火电市场危机影响,大批火电企业又将步入新一轮的“寒冬”,火电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安全生产也将步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形势。漳泽发电分公司做为一个火电

企业,同样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在我们的企业面临跨越、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职工的安全观念可能会有所松动,分公司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时制定有力措施,并用多形式、多元化、从多角度,宣传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充分利用安全文化的影响力,安全组织机构的监管力,各项安全监督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快速高效发展,要号召一大批安全思想过硬,安全技术娴熟,工作负责任的职工,就近带动身力的其他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党员干部更应走近基层,走进班组,为职工剖析企业的安全文化,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巩固我们的安全文化,与企业共破难题,总之,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常性的坚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工作和必要的硬件工程建设。要采取先进的宣传手段和科学的宣传内容教育职工,用最合理的管理方式引领安 全,以创新思维探索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安全文化,助推企业发展把企业安全文化不断推向一个个崭新的里程。

弘扬法治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 篇6

主题探究

1.请对2008年法制宣传日主题作简要说明。

法律课堂

2.请你说出右面图标中“12·4”的来历。

现身说法

3.据报道:重庆垫江文兴中学高三学生张仁龙因高考准考证被老师扣押而失去语文考试机会,一纸诉状将学校告上法庭。垫江县法院一审当庭宣判:垫江县文兴中学扣证行为违反了我国宪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判决由该校赔偿原告高考报名费219元、精神抚慰金1.5万元。

垫江县法院根据我国宪法判决原告胜诉给了你什么启示?

实践活动

4.为配合2008年的法制宣传,你还准备用哪些方式参与?

参考答案:

1.①弘扬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新命题,这一提法使依法治国方略从制度建设层面深入到了法治精神的层面。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当前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政治任务。③弘扬法治精神可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科学发展可为建设法治国家指引方向,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2.“12·4”即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作为全国法制宣传日。2001年12月4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制宣传日。

3.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②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权利,每个公民都要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宪法意识。③青少年应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弘扬红色文化促进跨越发展 篇7

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建成于战火中的长钢,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艰难困苦的历练,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这是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宝贵财富。因此,长钢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红色长钢。

为了深入宣传红色文化,长钢于2011年5月建成了厂史展览馆。展览馆布展面积1200平方米,展出了长钢建厂以来各个时期的图片600余幅,实物240余件,仿制实景6处,设电子触摸屏和电子翻书两处。展出内容共分红色序曲、艰苦创业、风雨历程、自强不息、浴火重生、和谐家园、群英选粹、领导关怀、前景展望、长钢沙盘等,全面反映了长钢6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长钢制作了《红色钢铁的摇篮——走近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的专题片,在央视网《先锋中国》频道播放。专题片包括企业历史沿革、成果再现、发展进程、红色底蕴、“十二五”规划、未来展望等内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版了《炉火映太行》、《铸魂》、《丰碑》、《铁流》、《长钢三十三年》等五部红色丛书,并举办了“红色长钢”系列丛书首发式。通过这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长钢的红色历史。

长钢以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推进红色文化宣传。分别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党员组织生活会”、“讲党课、忆厂史”、“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兵工”、“老兵工老遗孀座谈会”、“五个一献礼活动”、“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赛”、“党风廉政制度、党史、党建知识竞赛”、“我为党的生日祝福主题配乐诗歌朗诵赛”、“红歌大赛”、“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表彰”、“庆七一文艺晚会”、“红色长钢专题片制作”、“厂情厂史教育”、“征文比赛”、“红色故事影片展播”、“把根留住主题摄影书画展”、“红色丛书出版”等18项主题活动。红色宣传教育活动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辐射面之广,效果之明显,为长钢历史之最。

首钢重组长钢后,长钢把首钢的“三创”(创新、创优、创业)、“三个首钢”(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四个一流”(一流生产,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等企业理念融入长钢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中,实现了首钢文化与长钢红色文化的充分融合。

目前,长钢已经形成了新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战略——实施“三步走”跨越式发展,第一步,2011年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行业平均水平;第二步,按照山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前,通过对旧区减量置换、淘汰落后、升级改造,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行业前10名;第三步,到2020年,和首钢总公司一道向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冲刺。

发展目标:打造世界一流长材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七大系列产品:高强度热轧带肋钢筋、高质量热轧圆钢、精品线材、大规模棒材、中厚板、H型钢工字钢、无缝钢管。

企业愿景——建设“五个长钢”:红色长钢、低碳长钢、科技长钢、实力长钢、和谐长钢。

企业精神——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科学求实、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服务人民。

发展模式:构建煤—电—钢—化工—装备制造“五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链。

促进自主发展 弘扬学生个性 篇8

一、鼓励质疑问难、增强自主意识

我们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懂得只有自己主动地学、主动地问,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其中之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形成探究意识,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的, 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问题教学, 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提出问题, 问题权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传统的问题教学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的自主探索和超越的质疑教学, 是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主线, 以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和产生新问题为教学成功的归宿。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尽量做到让全体学生尽可能拥有充分的提问权, 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也信赖于学生自主的探索学习。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 学生提出:“有三组元素对应相等, 且其中有一对是对应边的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吗?这句话为什么是对的, 边边角不是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针对学生的质疑, 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很快就有同学点出了“可能”两字在此段文字中的作用, 于是我让学生们进一步展开讨论:若没有这两个字会是怎样的结论, 为什么?可见, 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能增进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我们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旨在促进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坦途。在一年多的数学“课改”教学中, 我们逐渐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透这个传统的观念, 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 津津有味地上课,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创设学习氛围、实现自主发展

在“课改”进程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特别注重与学生沟通, 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了解其认知的规律和兴趣点, 与学生谈心、交朋友, 进行书信交流沟通, 努力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环境空间,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的品质,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策略措施, 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乐学、爱学为舟, 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学习氛围,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 尤其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在课堂上着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学习氛围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质疑问难, 让学生真正感到所学有意思, 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思考, 使其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求知的规律和方法;要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

如:学习勾股定理时, 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利用格点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然后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向直角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 最后利用方格求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做完这些后, 先让学生自己猜想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和结论, 再利用其他同学的结果来判断自己结论的正确性, 最后再一起想办法来验证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a2+b2=c2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感悟知识, 理解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

三、重视合作交流, 提倡个性张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学生的独立学习, 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学生学习没有独立的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 伙伴的交互作用, 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又具有关键的作用。这种合作, 主要是指伙伴之间的合作, 当然也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如何加强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讨论与交流, 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

如: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课时, 我将几个红球和白球分别放进了几个大盒子里, 盒子里分别有10个球, 盒盖上只有一个能容一只手通过的小洞, 问学生:“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猜测, 有的说能摸到, 有的说不能摸到, 一时无法做出定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并记录下来摸到的球的颜色,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分析并作出结论。其间, 老师巡视、指导, 并参与小组讨论, 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这样, 学生既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 互相启发, 共同进步, 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 我们教师的教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 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让课堂成为师生施展个人魅力与才华的天地, 让课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动力功能, 让课堂富有挑战性与激情,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摘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因, 只有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鼓励学生“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新”地进行质疑问难。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

弘扬发展 篇9

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干部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沭阳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责任缺失、不到位等问题,如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精神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考核中,出现“打和牌”、“和稀泥”现象;讲待遇享受,不讲履职尽责;工作缺乏主动性,办事拖拉、推诿;精力不集中,热衷于应酬,搞迎来送往等;有的同志持有“无法负责论”,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有的持有“负责无用论”,认为“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有的持有“负责吃亏论”,认为“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等等,与沭阳和谐发展的主流极不一致。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教育不经常、责任文化建设不到位。

通过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改变干部队伍中的这些不良现象,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组织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期望,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值很高,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为他们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县大力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就是为了顺应群众的意愿,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尽心尽责为群众办实事,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

针对以上情况,2009年9月5日,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在工业强县暨督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提出“责任文化”建设概念,指出通过大力弘扬责任文化,让敢于负责成为沭阳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初步形成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把责任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观。9月7日在首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研班沭阳26名干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9月26日在新任职干部集体谈话会上,11月5日在十月份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上,11月16日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蒋建明多次强调“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沭阳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党员干部责任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细化责任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由此,沭阳责任文化进入行政管理领域,旨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更高举起“工业强县”大旗、全面做活“六大投资”文章,加快沭阳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保证。

二、沭阳责任文化的全面培育

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既是自律,也是他律,和其他任何美好品格的形成一样,教育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一)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弘扬责任文化,首先就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始终强化一种理念:“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是以责任为依托的,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总是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一个有能力而没有责任感的人,充其量也只能说这个人有潜力,缺乏责任感将会失去社会对他的基本认可、信任与尊重,甚至失去信誉和尊严。在责任意识培育中,沭阳干群培养一种习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坚持一种精神:“敢于亮剑、敢于负责”。实践证明没有胆识就没有成功,干事创业就要有敢试敢闯、敢抓敢管、敢做敢当的精神,只有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批评、敢于落实,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非议所动摇,才能集中精力干大事,孜孜以求成大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一是重视学习。为弘扬责任文化,沭阳县直机关、各乡镇形成学习制度,每周确定一个“学习日”,通过开设讲坛、讲座,认真学习《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立足本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关键在于落实》等有关责任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给人带来深刻教育。二是打造文化景观,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在各乡镇、各单位征集一条责任文化建设名言、在办公场所制作一块责任文化标语牌、在城区重要地段设置一系列责任文化宣传牌,从而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三是重视典型引导在全县开展学沭城、学南关派出所活动,“自加压力、勇夺第一”的实干精神,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强势心态,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的先进集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沭阳责任文化的制度保障

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加压的主观努力是责任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而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则是机关责任文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弘扬责任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每个人责任到位,而且还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责任到位,要求整个团队的配合。沭阳县委决定,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弘扬责任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责任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县督查办定期检查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弘扬责任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联系实际开展这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宣传各单位、各部门的典型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细化岗位责任,实行定岗定责,将每个岗位、每个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具体到人,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互不交叉,互不重叠,避免形成责任落实上的“真空”。量化责任考核,借鉴县直机关和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机关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硬化责任追究,形成比较完整而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有责必负、失责必究。

四、沭阳责任文化运行实绩

沭阳责任文化经过一年时间的大力推动和精心打造,取得初步成绩如下:

(一)责任品牌初步形成。

特色,是品牌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一是形成“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行“天天紧逼”、“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立即就办、立办立结、结果最优”。二是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以高标准的要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切实抓好牵连大事的“小事”和关系全局的“细节”。“细节体现责任、责任决定成败”,对细小的工作,不厌其烦,不断提高分析细节问题、解决细节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处处体现“五干”精神。把更快的工作节奏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作为竞争制胜的法宝,大力弘扬“晚上当做白天干,雨天当作睛天干,假日当作平时干,两人事情一人干,两天事情一天干”的“五干”精神,不断增强紧张快干意识,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要素快落实,矛盾快处理,目标快完成,时时处处体现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责任文化品牌进一步培育,沭阳干部负责形象进一步彰显。

(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坚持勇争一流不放松。争先是一种方向、一种精神、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自我加压、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在当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中,松一松就会掉队伍,慢一慢就会错失良机,等一等就会前功尽弃。相反,如果自加压力,不甘落后,抢一抢就能乘势而上,拼一拼就能后来居上,争一争就能领跑率先。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沭阳党校2009年获得党建信息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两篇信息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采用,这是争先创优、敢于负责的一个小的实例,是沭阳各单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勇争诸多第一的一个缩影;县委办要在狠抓落实上争第一,要在建言献策上争第一,要在团结协作上争第一;组织部表态要全省有地位、全市争第一,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省沭阳中学确定了“清华、北大录取实现突破,文化生本科达线数全市第一”的目标;沭阳县委明确增幅苏北争四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领跑全市的发展思路。

(三)履责能力有效提升。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工作,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有许多鲜活的事例,都是身边人、身边事。原桑墟镇镇长吴锋冒着雨雪,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第二天,当吴锋如约出现在浙商的办公室时,老总感感慨不已,“没想到他来的这么快,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成功招商的一个范例;沭阳财政局树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责任到此、不能再推”的文化理念;县粮食局把“责任炼就事业”作为机关精神;县委政法委要求全委工作人员都必须做到“到一线了解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帮一线完成任务”,采取主要领导包到片,专职人员包到乡,将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包到底;县农机局将责任文化与农机为民服务相结合,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县药监局向全体干部职工荐读《你为谁工作》和《学会感恩担当责任》等优秀读本,使责任教育成为职工素质建设的永恒主题;县广电局以《工作就是责任Ⅱ》为主体,组织各部门主任、书记授课学习;沭阳县委组织部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责任文化建设,着力强化“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工作理念,在大学生村官中培育和形成以“责任、诚信、奉献、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让团结协作、敢于负责、顽强拼搏和善于创新成为沭阳大学生村官的鲜明特质。

五、沭阳责任文化效果评价

进入沭阳行政中心12楼,楼梯口醒目地摆放县委办“攀岩理论”标语牌:“我们都是攀岩人,只有用心攀、用力攀,才能到达目的地;否则,就会摔下来”。穿行于沭阳城区,主干道两侧、公交站台前、广告灯箱上,“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责任重于泰山”等各种关于“责任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

冒着雨雪,桑墟镇镇长吴锋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感动浙商,“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责任文化,打造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就是要使敢于负责成为新时期沭阳干部的鲜明特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县长乔翠聪说。

针对现有干部管理制度强调“一把手”的责任和考核,使副职干部长期处于“上有一把手遮风挡雨、下有办事员具体干事”中间位置,沭阳加大乡镇和县直单位的副职领导责任,启动副职考核机制,根据副职考评结果,县委提拔重用12名,诫勉谈话11名,调整岗位1名。“实施副职实绩考核,健全了工作压力传递机制,使人数众多、潜力巨大的副职干部感受到了相互间的竞争压力,认识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客观上浇灭了那些‘熬官’、‘混事’者的消极想法,也封死了‘跑官’、‘要官’的腐败缝隙。”县委组织部部长王晓东说。

每月5日前,沭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召开一次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对首次未落实工作的责任单位,督查指挥部责成该单位主要领导在电视上曝光、检讨;对第二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领导班子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对第三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乃至全体干部职工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真正通过查不落实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每月的未落实工作推进会,让我们时刻感到工作推进的压力,没有回旋余地,工作落实必须一竿子插到底。”一位县级领导坦言。

所有的切片和细节,都演化为沭阳经济变革的生动符号,都展开在“责任文化”系列活动的脉络上,以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动力支撑着沭阳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肯定,弘扬责任文化为沭阳跨越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保证。

高校发展要重视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篇10

一、大学之道贵在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顶层理念与核心内容, 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凝练而形成并为师生所认同的, 对师生行为起引导、熏陶、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之所以有无穷的魅力、巨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了一种为自身所需要、社会所必需, 并且对整个社会起引领示范作用的独特精神。大学之大, 在于精神之大, 在于有“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持价值”的内在神韵。

大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孕育着独特的精神色彩, 大学精神与大学与生俱来。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大学人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追求, 又深深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先进社会理念和精神, 大学精神是时代精神和大学人价值追求相结合的产物。

西方现代大学精神是伴随着西方现代大学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现代大学起缘于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使大学从中世纪教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诞生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伴随着现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由文艺复兴运动启蒙的倡导自由平等、大胆怀疑的人文批判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尊重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便在催生现代大学诞生的同时, 深深扎根于以传播知识、探究学问、传承文化为使命的大学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逐渐形成了既体现大学的普遍价值追求又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大学精神[2]。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滋养下, 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涌现出牛津、剑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精神不仅推动了大学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社会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带动了社会意识变革与进步, 从精神层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是基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 吸纳西方进步思潮, 由大学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经过创造、凝练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是伴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和西方进步思潮的传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8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就是中国大学人变法图存、维新西学的产物。此后, 由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推行的改革和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北大精神得以确立。纵观我国现代大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中始终贯穿着对“变法图强”、“科学、民主”精神的执着追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直接推动了大学精神的创立, 也使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兼容并包, 学术自由” (北大)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清华) 、“允公允能” (南开) 、“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 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的相继形成, 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确立。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曲折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直接推动着大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造就了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一批中国一流大学;而且激励了一代代大学人和莘莘学子为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作贡献;更重要的是成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对社会起了巨大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尤其是其“科学”、“民主”、“创新”等核心内容对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纵观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 是大学发展的最初推动力和深厚根基, 大学自身的发展又不断积淀优秀的精神财富, 为自身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是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华所在, 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社会意识的引领。大学之大, 不在于规模大小, 不在于层次高低, 贵在精神之大。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精神是确保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说, “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 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建设好大学精神, 守护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是大学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1. 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 坚定不移地守护和建设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现实的呼唤。

在现阶段, 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我国大学精神建设处于一种非理想状态。一是由于相当多的大学建校历史不长, 还没有积淀、凝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二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众多大学面临着巨大的外延扩张压力, 学校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筹措资金、抓硬件建设和引进稳定人才上,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精神建设;三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冲击下, 不正之风强劲地侵袭着大学校园, 不断挤压着大学的信念与精神, 使大学校园失去了应有的宁静, 出现了种种大学精神家园失守、大学精神滑坡等现象, 如实用主义取代了理想信念, 功利主义突破了原则规范, 学术不端事件频出, 考试作弊现象常见, 各种“潜规则”盛行。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 大学的“典范”与“崇高”已今非昔比, “变革时代大学精神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3]。凡此诸种大学精神建设缺位和大学精神缺失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大学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教育,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而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大学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着眼于塑造健全的人格, 注重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大学有传授知识的任务, 更有培育道德的职责, 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自觉, 用大学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 用大学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田, 引导学生崇真、向善、求美。

3.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匡正学术风气, 推动大学创新的迫切需要。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但创新必须有优秀的精神支撑。在现阶段, 大学普遍存在着学术心态浮躁, 学术风气不正的现象, 导致大学在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表现不佳, 出现了整体创新乏力的状况。这就特别需要通过弘扬、培育追求科学、崇尚真理, 潜心探索、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来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精神涵养。

4.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发挥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曾指出:“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 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大学不仅应是科学知识、先进技术的诞生之地, 而且应是人文思想、理性与道德的发源之地。构建大学精神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的创新能力, 更有利于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使人面临“物化”危险的新形势下, 大学要通过构建大学精神, 为淳化民俗、改良社会风气提供精神“典范”和引领。引导全社会崇真、向善、求美。

5.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守护大学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当前大学精神建设既存在着缺位的遗憾, 又存在着缺失的危险。在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影响下, 不少大学为“发展”而放弃原则, 为“生存”而改变信仰, 为利益而不讲操守。大学面临精神危机, 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培育和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守护好大学的精神家园, 已成为中国大学人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特别要破除一种错误认识, 即认为大学精神构建是一流大学或重点大学的事, 一般性高校毋需重视大学精神建设。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论调。因为大学精神建设的必要性是由于大学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功能决定的, 而不是由大学的层次决定的。如果说, 没有优秀的大学精神, 就办不成一流大学, 出不了一流人才这句话是正确的, 那么, 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讲, 没有优秀的大学精神, 就办不成合格大学, 出不了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强调,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是一切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的着力点

大学精神是在对传统文化、教育本质、办学规律、时代特征和校情校史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形成的, 是历史继承、自身实践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优秀的大学精神不仅内涵丰富, 而且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大学精神既具有基于历史文化、时代精神、教育本质、普遍规律的共性特征, 又因校史校情不同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从共性特征上看, 基于大学精神的历史渊源、当今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大学的实际, 我们认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应着力培育和弘扬以下六个方面的大学精神。

1. 科学探索精神是大学的立校之本。

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大学就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产物。大学从诞生之日起, 就以科学探索为己任, 要求师生在传播文化、学习知识和研究学问的过程中, 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 坚持“与真理为友”,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自然与社会, 求真务实, 严谨治学, 破除迷信, 反对臆造, 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 勇于探索, 敢于攀登, 刻苦钻研, 百折不挠, 潜心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理性批判精神是大学独立自由特征的重要体现。

大学在履行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时, 要有特别的独立与批判意识, 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这种理性批判精神, 一方面表现在对待已有知识和前人创造的成果, 不轻信不盲从, 要敢于怀疑质问, 做到去伪存真, 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另一方面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评判、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上, 做到匡正除邪、超凡脱俗、明辨是非、正本清源, 明事理、讲原则、正风气, 从而对整个社会精神与风气起引领作用。

3. 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

自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以来, 大学集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 大学的地位、作用和基本功能决定了大学必须弘扬和培育改革创新精神。现代大学无不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旨。重大社会变革理论,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高水平的大学, 但凡世界一流大学无不着力追求改革创新。因此改革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进步之魂, 更是大学精神之魂。

4. 开放宽容精神是大学学术繁荣的前提。

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必须有开放的眼界、宽广的胸襟, 因为开放宽容是学术繁荣昌盛所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大学要有开放的眼光, 能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学者指出:“大学之为大学, 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4]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 大学处于国内外各种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 大学必须用开放的理念和视野来审视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勤于学习, 敢于借鉴, 善于吸纳, 勇于超越, 追求卓越。大学要有宽容精神, 能包纳不同学术见解, 宽容错误和失败。大学之大, 应体现在有宽容大度精神上。

5. 人文关怀精神是大学教育功能的最高体现, 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扬人性之善之美。

在科技经济快速发展, 人文精神不断丧失的大趋势下,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大学的人文精神特质内涵很丰富, 主要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突出人格培养;二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过程, 要摆脱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对社会负责, 对历史负责, 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大学精神虽然具有显著的共性特征, 但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精神的构建, 还应在体现大学普遍价值追求的同时, 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发展历程, 发展条件、发展环境等具体特点, 突出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定位, 形成自成风格和特色的大学精神。

四、大学精神建设的文化要素

大学精神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主要通过一系列大学文化要素建设来实现。

1. 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大学自己设定的一种价值追求目标, 因而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基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 体现出大学人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的根本性思考。它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规格等重要内容, 有什么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大学精神的确立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所以大学精神构建应从确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抓起。

2. 校训 (校歌和校徽) 。

校训常常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概括地讲, 校训是学校提出的对师生的道德养成、行为规范的戒律, 反映大学的办学思想、价值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对师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一个能反映大学文化核心, 抓住大学精神精华的、言简意赅、凝练精深的好校训, 一旦形成师生共识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自觉传承弘扬, 就会演变成为代表一所大学共同价值追求的主导精神, 居于学校精神文化的顶层,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从而成为大学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校训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规范行为、引领办学的重要作用。同校训相似, 可以起凝聚、规范、激励作用的还有校歌、校徽等从不同角度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载体。

3. 师德师风。

大学的师德师风, 是指大学教师在治学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范。大学教师尤其是名师, 在大学精神的积淀、凝练和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教师是培育弘扬大学精神的主体, 他们通过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处世方式、行为准则等内容展现出的人品学识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来接受大学精神。因此, 大学在大学精神建设上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特别是要重视名师文化的培育与传承, 充分发挥师德师风熏陶带动作用, 大力突出名师文化的示范激励作用。

4. 校风 (教风学风) 。

校风是体现大学精神的重要文化因素, 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风貌。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就是一面旗帜, 激励着教师和员工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教风学风与校风衔接配套, 也是体现大学精神, 起规范、激励作用的重要文化因素, 是大学精神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大学要通过精心培育和努力实践, 建立起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风、教风、学风, 使其成为践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5. 校史。

校史是一个大学的发展史, 也是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积淀、凝练、传承和践行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史的凝结, 校史是大学精神最生动、最具体、最鲜活的诠释。因此, 挖掘、总结好校史并深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 是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6.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产生的土壤, 也是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具有灌输特征的直接教育转化为以感染熏陶为特征的间接教育, 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产生一种精神内化、文化自觉, 大学生长期置身于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能自觉形成一种与校园文化精神相适应的精神品格。高校要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 尤其是要重视围绕学校的校园精神积极开展主题创建活动,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大学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精神气质。

7. 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是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所必须的保障。大学精神的弘扬、培育与传承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 师生员工大学精神的涵养, 主要靠内心的自觉、内在的修养, 但离不开外在的约束与规范。因此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必须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基础上, 致力于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全面系统、相互配套、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把大学的主体精神具体清晰地表达在各种规章制度中, 把学校倡导的价值理念变成可把握、可操作的规范要求, 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养成与学校主体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汪元宏, 安徽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安徽凤阳

2331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事业发展很快, 成绩卓著, 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大学精神建设重视不够, 导致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和滑坡的现象。因此, 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具有其特有内涵, 大学精神经历了形成、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学精神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从科学探索精神、办学指导思想、文化建设要素等方面来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关键词:高校,大学精神,建设

参考文献

[1]庐岩.守护好大学的精神家园[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7) .

[2]段宝岩.大学文化的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4) .

[3]纪宝成.变革时代大学精神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N].人民日报, 2007-11-12.

上一篇:部署虚拟化下一篇:预防和控制、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