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的威廉

2024-08-28

受难的威廉(精选三篇)

受难的威廉 篇1

《约伯记》在《希伯来圣经》中列全书第十八卷,《诗文》部分的第一卷,在基督教《旧约圣经诗歌智慧书》中列于第一卷。《约伯记》以摩西时代的希伯来文写成,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间,早于《创世纪》,是《圣经》全书中最古老的篇章之一。《约伯记》有可能是基于一个真实的受苦故事而编撰,后来由诗人以诗体写成现有的形式。《约伯记》所涉及的论题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结构来看,它的中心论题是义人受苦。《约伯记》语言多姿多彩,行文流畅,文笔、结构俱佳,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不过,约伯记最让后世称道的尚不在于其诗文的优美,而是其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人类苦难的高度敏感,对苦难根源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以及它所反映的人类对信仰追求的终极关注。可以说,《约伯记》是一部体现了高度文学性、神学性和思想性的古代文化杰作。

2. 约伯受难的起因

约伯的故事简单明了:“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然而,谨守上帝之道的“义人”约伯,却因为神与撒旦的一场“赌赛”,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牛、驴、骆驼被抢走,羊群被火烧掉,房屋被风吹倒,仆人被杀死,十个儿女全被压死,约伯本人全身长满毒疮,只能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刮毒度日,欲生不可,欲死不能,受尽折磨。

那么,神与撒旦的这场“赌赛”的起因是什么呢,他们的赌注又是什么呢?

这一切起源于神向撒旦夸耀:“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撒旦却对此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

于是便有了神和撒旦之间的赌赛。而这场赌赛,却牵扯出一个对于一切宗教都极为重要同时也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人类对于神的虔敬,究竟是源自纯粹的精神信念,抑或是出于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利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神和撒旦相约以各种灾难试验约伯,于是约伯遭受无情“试炼”,命运顿时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3. 不同人物对约伯受难的态度

约伯能否经受得住这场考验?这既为《约伯记》中的上帝和撒旦所关心,其实更是我们人类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

3.1 约伯的妻子

无疑,跟约伯朝夕相处妻子相信约伯的义,她丝毫不怀疑丈夫的正直德行。但也正因为她相信丈夫的义,看到他身心痛苦,饱受折磨,她无法继续相信他所信奉的神的公正性。她变得愤世嫉俗,尖酸刻薄地嘲笑他的神和他的信仰。显然,约伯的妻子没能经受住考验—甚至这个考验尚未落到她自己身上。对于她来说,在困难面前,随时可以放弃原则,抛弃信仰,这种放弃既不十分困难,也不显得非常痛苦。

3.2 约伯的朋友

约伯的三位友人同情他的遭遇,希望分担他的痛苦,他们一语不发地陪坐在他的身边达七天七夜。然而令约伯痛苦的是,他们虽然和他一样同样坚信对神的信念,但他们不相信约伯的清白。正如比勒达批评约伯所言,“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8:3-4)约伯一家既然遭受天谴,他和儿女们必定有罪。当约伯重申自己是无辜受苦时,拿玛人琐法即斥责约伯自以为义,气恼他的执迷不悟:“多嘴多舌的人,岂可称为义么。你夸大的话、岂能使人不作声么。你戏笑的时候,岂没有人叫你害羞么。”按照约伯朋友们的逻辑,神作为万物之主,公正而大能,明察秋毫,赏善罚恶。因此若是某人遭灾受难,只能说明这个人有罪。对他们来说,在神的公正和约伯的德行之间,只能相信和选择一个。

继三位朋友之后,以利户对约伯进行了开导。对于约伯遭受的苦难,以利户强调苦难既有防御的作用,使人免于犯罪和自毁前途,“好叫人不从自己的谋算,不行骄傲的事。阻人不陷于坑里、不死在刀下。”(33:17-18),“为要从深坑救回人的灵魂,使他被光照耀与活人一样。”(33:30);也能够达致管教和教育的目的,“(神)开通他们的耳朵,将当受的教训印在他们心上”利户对指出作为一位无所不知的审判者,神看透人的一切作为,而且经常施行审判;不过,即使他没有迅速颁令报应,人也没有资格质疑他。

3.3 约伯自己

对于妻子的讽刺,约伯“并不以口犯罪”,回应说:“你说话愚顽的妇人一样。嗳,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么?”(2:10)然而有时候约伯已经非常接近“以口犯罪”的地步。针对妻子“一死了之”的建议,他没有诅咒神,但他确曾诅咒他出生的日子;他虽然并未自杀,也不打算这样做,但确曾渴望死亡,祈求神将他毁灭。“此后,约伯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说,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愿那夜没有生育,其间也没有欢乐的声音。……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3:1-11)“甚至我宁肯噎死,宁肯死亡,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我厌弃性命,不愿永活。你任凭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虚空。”(7:15-16)

面对命运的折磨,约伯似乎是软弱的。然而,对于他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统派朋友们的无端指责,约伯则从未屈服。“我的手中,却无强暴。我的祈祷,也是清洁。”(16:17)对于自己的德行和正义,约伯没有过丝毫的动摇。即便是死亡也不能让他放弃自己的清白无辜。“我断不以你们为是。我至死必不以自己为不正。”(27:5)

尤为重要的是,约伯从未考虑过通过违心承认那些他没有犯过的过错,假装忏悔自己内心感觉不到的悔意,来平息朋友的指责,重邀神的眷顾和恩宠。“你们要为神说不义的话么、为他说诡诈的言语么。你们要为神徇情么、要为他争论么。”(13:7-8)

在这一点上,约伯表现出了他的崇高。虽然约伯对神有埋怨的情绪,有自己的遭遇想不通,但他坚决拒绝以虚假和诡诈之词来取悦神,以换取神的宽恕和赐福,从而坚守了对自身灵魂的忠诚。为了自证清白,他甚至迫不及待要与神当面理论。尽管约伯知道,他永远也争不过神。“我虽有义,自己的口要定我为有罪。我虽完全,我口必显我为弯曲。”(9:20)

4. 约伯的困境

如上所言,约伯受难,他困惑,他愤懑,他质疑,虽然有过动摇,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对神的信仰,也坚决拒绝背叛自己的内心。一方面,约伯对自己的德行和义坚信不疑,他的灵魂和良知拒绝接受这样的认识:他有罪,他受苦是罪有应得;另一方面,他相信神的伟大,神赏善罚恶,义人必获神佑——这是他整个人生信仰的基石。面对二者在现实中表现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应该怎么办?是放弃神?抑或放弃自己?放弃神,对于希伯来民族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失去信仰的约伯将成为行尸走肉,无主游魂;放弃自己,则既是对神的欺骗,约伯自己的精神和人格也会被撕裂。这里不存在中国式智慧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问题:二者都是不可想象的,正是这种冲突引发了约伯悲剧性的精神体验。

约伯的悲剧性还体现在他的无助上。没有人能帮助他,没有人能够以自己的经验来振作约伯备受打击的信念。妻子不能,她已经抛弃了他的神,放弃了信仰;朋友不能,他们出于自己的愚昧和狭隘,对神的行为和动机进行谄媚性质的解释,为了维持对神表面上的信仰而放弃了对约伯本人的信任。如果约伯相信有来世,那么即便此生暂时得不到公正,死后也可以得到补偿,这似乎也能让约伯有所慰藉—然而在约伯的时代,对生命的普遍看法不过是一口气,气绝了,一切也就结束了,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来世,没有永生:“求你想念,我的生命不过是一口气。我的眼睛必不再见福乐……云彩消散而过。照样,人下阴间也不再上来。”(7:7-9)

约伯的悲剧不在于他失去了财产、儿女和健康;不在于他的妻子离弃了他的信仰,甚而以死来诱惑他犯罪;也不在于朋友们的劝慰非但不能带来任何安慰,反而让他更加失望和抓狂。约伯的悲剧在于,他长期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主宰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的神是一位至为公正的神,这种信念而今被动摇了。约伯的整个人生观念建立在正直和德行的基石上,如今德行和公义却招致灾祸和怀疑,这个基石已经动摇了。约伯的痛苦是内心的痛苦,是精神的痛苦,是信仰被动摇的痛苦。纵观约伯与朋友的论辩,我们可以看出,约伯也曾摇摆,也曾做出巨大的努力,试图在难以接受的现实和自己所坚持的信仰之间取得某种可以接受的平衡。然而,约伯的困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解的,他的努力必然是徒然的。我们似乎听到灵魂饱受折磨、人格近乎撕裂的约伯发出了这样的悲叹:“我已不再是我。”

纵观全文,可以说约伯记本身并未能提供解决约伯困境的途径。虽然在故事的结尾,神在对约伯进行了一番训导之后,终止了对约伯的考验。约伯重获神的眷顾,恢复了健康,生下了同样多的子女,并获得了加倍的财富,似乎一切又恢复了赏善罚恶,义人获福的正常逻辑。然而,这不也正好印证并强化了撒旦的疑问吗:“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因此,从故事开始神与撒旦对约伯的赌赛,到最后神重新嘉奖约伯,只是完成了一轮循环论证而已。约伯的撒旦的疑问,约伯的困境,整个约伯记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我们未能获得一个满意的解答。

5. 约伯记的启示

那么,约伯的困境就真的没有出路了吗?圣经到底试图通过约伯记带给人们何种启示呢?

总所周知,在犹太教的核心价值里,个人应当正直,善良,敬神畏神,相应地,神也应当待人以公义,赏善罚恶。然而,在这种观念里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当人将他在物质和身体上的福祉,与对神的信念直接拉上关系的时候,他已经预设了神一定会按照这个前提来行赏罚。也就是说,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限制了神的至高主权。赏善罚恶当然是是神所设定的一般原则,但如果以此来预设神的行动,便是大错特错了。约伯从这个预设的前提出发,以自己的无辜,来质疑神的公义,挑战神的权威,当然会招来神的严厉斥责。对此,神以“除了耶和华以外,便别无他人”,来强调只有自己才是宇宙至高的主宰。神完全否定了约伯为他设定的准则,明确指出:“谁先给我甚么,使我偿还呢?天下万物都是我的。”(41:11)

当然,作为犹太教智慧文学的代表作,《约伯记》的本意也正是要彰显神的大能。它启示人们,生活中不管遭遇何种困苦,都不应该对神的信念产生丝毫的的犹豫和摇摆。自始至终,神掌控着一切,就终极而言,一切痛苦和磨难乃是出于神,神是为了达致不同的目的而用它试验我们,只是这试验的目地,时常会超越人类的认知范围。在神的大能面前,人不过是渺小的凡夫俗子。对神安排的一切,人不应妄加猜测,不应怀疑,只需顺从、忍耐。圣经中本身就为此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伟大的亚伯拉在神的面前表现出无比的谦恭和服从,毫无怨言地准备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献祭给神,从而成为旧约中信心和义人的楷模。

在约伯之后的时代,随着耶稣的出现,一种全新的信仰原则得以确立,它完全颠覆了约伯时代流行的关于神人之间遵行的“赏善罚恶”的原则。新的基督教教义把受苦的意义抬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苦不是考验,受苦本身即是福,受苦是救赎的一部分,“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10)因此,约伯的受难,放到基督教的背景下,恰好可以证明他的“义”,约伯这样的义人再也不会遭受内心的煎熬,他完全可以从新的教义和对天国永生的期盼中获得慰藉。

《约伯记》本身虽然未能真正解决人类的精神困境,但它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就个人而言,一生中难免有时遭遇困厄;就国家民族而言,一个民族的发展之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希伯来民族尤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屡经苦难,屡遭灭国,几近灭族,然而所谓“祸福相倚”,希伯来文明却得以薪火相传数千年,为世界贡献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两大精神财富。约伯和希伯来民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都不会轻易向苦难低头,困厄和苦难反而促使个人和民族进行思考,而真正的信仰必定要通过对苦难的反思才能更加坚定。纵观整个希伯来民族史,既是一部受苦受难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信仰不断得到坚定和升华的历史。对于他们来说,苦难总会过去,信仰的迷茫也不会持续太长。经过苦难洗礼、重新走出迷茫的信念,必将得到进一步的纯化和升华。而这,或许就是《约伯记》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约伯记》是世界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章,也是旧约中最富启示意义的故事之一,它所直面的是人类最崇高的苦难问题。义人约伯无辜受难,遭受一系列试炼,引发出对人类信仰本质的终极思考。约伯的困境代表了人类的渺小,或许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命运,然而,约伯却以其问天式的对人生和苦难的不懈思考,展开了人类对于自身信仰本质的终极探索,给后人以永恒的精神启示。

关键词:约伯,信仰,受难,困境,启示

参考文献

[1]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慧林.对《圣经·约伯记》的再读解[J].名作欣赏,1995(1).

[3]马刚.苦难的意义一约伯记赏析[J].文教资料,2007(5).

[4]《圣经和合本》.

妈妈的“受难日”作文 篇2

作为一名母亲,在这一生中要走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鬼门关。不是生病,也不是意外,而是生小孩。

在以前看过的一本杨红樱写的《女生日记》中曾有一句话:“我的生日,妈妈的受难日。”经历了10月怀胎,并在鬼门关上走上一遭后,才生下了我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所以说是妈妈的受难日!

小侄女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又带来了更多的喜悦,看她睡得恬静的样子,与世无争,喧嚣褪去,只剩下她那小小的模样,看她那比手掌还要小的,皱巴巴的小脸,便想着她在她母亲肚子里的样子。耳朵轻轻地贴在三姐的`肚子上,听着她在肚子里运动的声音,像是知道是我一样,她用她的小脚轻轻地踢了踢她的母亲,无法想象肚子里有个小人儿的样子。

大年三十,大家都热闹的玩着扑克,摆着龙门阵,她不高兴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她想要挣扎着出来。凌晨2:30我们驱车下了县城,来到了矿山医院,咚咚的脚步声随着步伐爬到了医院4楼,把浅眠的医生给吵醒了。

一系列的检查,一直忙到早上5:00才稍微休息一会儿。她又不想出来了。她在慢慢的寻找着出口,动上动下。一声呻吟,把我和伯母吵醒了。只见三姐紧紧的咬着牙齿,她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伯母和我一个箭步冲上去,紧握着她的双手。三姐紧紧的捏着我和伯母的手,身体轻轻的颤动着,这还只是开始。三姐一痛就要站起来,一站起来就需要有人扶着,一扶着就要紧紧的握住我和伯母的手,一握着我们的手就要颤抖。当医生告诉宫口只开了4公分时,整个房间的气压都降了下来,明明没有开空调,却感觉很闷很闷……

又一波疼痛来袭,双手已被捏得发青,只见三姐的眉头紧紧的皱着,嘴唇早已没了血色,一滴滚烫的眼泪滴在了我的心手背上,却也灼烧了我的心。三姐没有大喊大喊,只是不停的捏着手,眉头从来没有抚平过了,这已是初二下午了。

在痛得几度昏厥后,终于进了手术室,一针无痛分娩,却也缓不了多大的疼痛,手术结束后望着地上的一滩血水。我愣了。历经了5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小小的生命静静地躺在保温箱里,他那经历过风雨后一脸平静的样子,正如一个月后的今天,望着她那纯真的模样,只想感慨……

再看着她生下来的那一瞬间,手机里的那条短信也随之发送到了那个备注为“妈”的号码上……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母亲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名词。所以在生日的那一天一定要想到自己的生日,便是妈妈的受难日。

桂林的受难 篇3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愛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的立在前面。七星岩是最好的防空洞,最安全的避难所。每次要听见了紧急警报,我们才从后门走出菜园向七星岩走去。我们常常在中途田野间停下来,坐在树下,听见轰炸机发出“孔隆”“孔隆”的声音在我们的头上飞过,也听见炸弹爆炸时的巨响。于是我们看见尘土或者黑烟同黄烟一股一股地冒上来。

我们躲警报,有时去月牙山,有时去七星岩。站在那两个地方的洞口,我们看得更清楚,而且觉得更安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桂林市区第一次被敌机大轰炸(在这以前还被炸过一次,省政府图书馆门前落下一颗弹,然而并无损失),那时我们许多人在月牙山上,第二次大轰炸时我和另外几个人又在月牙山,这次还吃了素面。但以后月牙山就作了县政府办公的地方,禁止闲人游览了。

七星岩洞里据说可以容一两万人。山顶即使落一百颗炸弹,洞内也不会有什么损伤。所以避难者都喜欢到这个洞躲警报。但是人一进洞,常常会让警察赶到里面去,不许久站在洞口妨碍别人进出。人进到里面,会觉得快要透不过气,而且非等警报解除休想走出洞去。其实纵使警报解除,洞口也会被人山人海堵塞。要抢先出去,也得费力费时。所以我们不喜欢常去七星岩。

在桂林人不大喜欢看见晴天。晴天的一青无际的蓝空和温暖明亮的阳光虽然使人想笑,想唱歌,想活动。但是凄厉的警报声会给人带走一切。在桂林人比在广州更害怕警报。

我看见同住在这个大院里的几份人家,像做日课似的每天躲警报,觉得奇怪。他们在天刚刚发白时就起身洗脸做饭。吃过饭大家收拾衣物,把被褥箱笼配上两担,挑在肩上,从容地到山洞里去。他们会在洞里坐到下午一点钟。

倘使这天没有警报,他们挑着担子或者抱着包袱负着小孩回来时,便会发出怨言,责怪自己胆小。有一次我们那个中年女佣在厨房里叹息地对我说:“躲警报也很苦。”我便问她:为什么不等发警报时再去躲。她说,她听见警报,腿就软了,跑都跑不动。的确有一两次在阴天她没有早去山洞,后来听见发警报,她那种狼狈的样子,叫人看见觉得可怜又可笑。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的在燃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

……

关于轰炸我真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以上简单的报告里,你们也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受难的情形,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的确,我想写一本书来记录中国的城市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有删节)

作者简介

上一篇:剩余油研究分析综述下一篇:男子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