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2024-06-09

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精选十篇)

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篇1

一、引导学生掌握课前预习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定位预习目标。为了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预习内容时,能够比较准确地定位个人预习目标,教师可以在每次布置预习任务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对新学内容进行分析,查找在初步接触新知时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预习目标。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梳理出学生在接触新知时的产生的疑惑,并引导学生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在教材上或预习本上梳理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正是他们课前预习的目标。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即使教师不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出一些预习目标,并且这种归纳能力会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和能力的目的。

2.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身边的预习资源。学生要实现个人预习目标毫无疑问必须借助一些预习工具和渠道,如字典、磁带、参考书、学习机、点读机、互联网等,学生身边可用工具和渠道自然构成他们可用的预习资源。对于缺乏学习和使用环境的小学英语学科来说,这些资源在预习中体现的重要性比其它学科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对学生实施预习训练的初期,教师对学生在选择和使用预习资源方面进行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学会运用相应的预习资源,才能学会课前预习。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听录音,观看光盘,上网查阅资料,查阅字典或相关书籍,运用英语学习机,点读机等进行预习,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

3.精心补充预习活动,拓展学生思维。实践中笔者发现,在训练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设计的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久而久之难免单调乏味。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方式,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预习活动作为补充,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个性预习的意识。

英语学习活动可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学习的内容,并结合教材的编排结构和特点设计生成,英语预习活动的设计也是如此。

二、运用预习成果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积极性

在预习活动中,学生个体或者小组都或多或少地会形成一些物化的预习成果,如单词卡、头饰、图片、歌曲、文本等,其中一些极具实用价值。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许多单词卡、头饰、教学图片等教具都是学生在预习中制作收集的。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可以节约教具制作成本和时间。从学生角度来说,其预习成果获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认同和肯定,无疑是对他们极大的激励,学生内心的自信、自豪与成就感必定油然而生,而这种源于内心的积极情感对学生在自主预习方面的促进作用是任何其它外部刺激因素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激励将直接催生学生稳定的自主预习动机的生成。

三、实施有效评价保障课前预习长效落实

课前预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从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实施矫正措施,以保障课前预习能在小学英语教学能得到长久有效的落实。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评价包括对每次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评价以及对预习情况进行阶段评价两个方面。在对学生每次的预习任务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兼顾学生的个体与层次性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的预习结果。只要学生在预习中有些许收获,教师就应当予以肯定,并鼓励其再接再厉。对那些在预习活动中有所进步或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则需要大力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其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力的情况进行了解,预习阶段性评价可以采用评价量表的形式,评价可以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无论是任务评价还是阶段评价,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后,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来发挥对学生预习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教师也能够发现在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拟定调整和改进措施。

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篇2

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有的学生预习某门学科花的时间很多,以致认为课堂上没有什么可听的了,这会降低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虽然预习过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利,但这很可能挤掉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对别的学科学习不利。

预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材;

(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

(3)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

(4)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课前预习问题的策略 篇3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从教学内容来看,它分为作文课的准备、阅读课的准备和综合活动课的准备。从学习主体来看,它包括兴趣与动机的准备、思维方式的准备和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备。其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积极主动的自我构建。下面先从五个方面简要谈谈预习的必要性:

第一,从教学的着眼点来看。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哪里?当然是教材和学生。因为各种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以教材为依托,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而且必须是潜心地研究。研究什么?研究教材的内容、技巧和语言特点,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目标,研究情感态度的培养。因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所以我们也要研究学生,而且必须是全面深入地研究。研究什么?研究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研究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研究他们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和知识需要。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动态生成,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体验、经历、能力、情感、态度和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时的感受和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因此研究学生的根本在于研究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他们的知识积累、能力现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接轨。

而预习正是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知识功底、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的重要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学习的,他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所以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而学生预习的过程则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先行经验和兴趣,为我们研究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使我们能较快地找到和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构建。

第二,从课堂教学机智来看。教学机智不仅体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体现在当发现学生的学情与教师的预想不一致时,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先有教学预设,预设要以学情为依据。但是等到具体实施时,教师却常常发现学生的学情、知识能力的储备以及情感体验的积累与自己的预设相去甚远,这时候就必须适时地对预设的教学方法、教学节奏、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等做一些必要的完善、补充与调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而学生在预习时反馈出来的信息正是对教学预设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第三,从教学的终极目标上看。我们知道,所有的课堂行为都是以育人为目标的,而育人活动是一种需要教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的主导活动是一个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它们相辅相成,互动共进。而预习就是一种较好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强化自学过程,强化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其终极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自我构建。

第四,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上看。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前理解和前体验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前理解和前体验,这种前理解和前体验除了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外,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间接经验,而预习就是有意识地获得间接经验的好途径之一。此外,预习本身还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空间,组织学生去寻找、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那么以组织学生课前预读课文、熟悉生字新词、了解作家作品和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为内容的预习,正好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吻合。

总之,预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今天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重视引导学生预习,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养成了预习的习惯。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预习阶段,存在许多不足、空白乃至误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方面:

第一,预习内容单一。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关书籍,更不用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没有来自教材外围的全方位包抄,更没有来自作家背后的知人论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备。因为预习内容单一,导致预习范围过窄,使预习既没有针对性,也缺少深度与广度。

第二,预习形式单一。有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解释新词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第三,预习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嘴上喊预习课文,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仔细琢磨,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所以只好让学生看书,看书,再看书。看什么?当然是教材。可是,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没人管。甚至学生是否预习,教师也没有办法落实,更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到最后,学生的预习质量如何,无从知晓。

第四,预习之前无指导。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既是如此就得有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文体、语体、时代和作家,但是每一类型的作品都有特定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碰到同类作品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

第五,预习时教师游离在外。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与其他学习过程一样也具有双边性,教师要参与其中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否则,就很容易走向形式。

预习要保证质量就得讲究策略,总的原则是先扶后放:教师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预习,然后学生独立预习;先布置较细的预习项目,后粗略布置预习问题。下面就以预习的内容为经、预习的形式为纬,简要谈谈预习的设计策略。

按内容来分,我们把预习分为走近文本的预习、走近作者的预习、走近生活的预习。

1. 走近文本的预习

第一,诵读预习法。接受美学认为:对某一对象而言,文本本身不经过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文本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定的开放性结构,其本身并不具备独立意义,只有读才能使主体走近文本,把自己的理解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为了更快地走近文本,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学生的读可以采取默读、朗读、猜读,单人读、齐读,接力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此外还有诸如变形和虚拟的变式读法,比如用歌唱的形式把诗歌唱出来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顺,然后读懂、读深。如《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等课文就适合在自习课上分角色朗读,余光中的《乡愁》适合男女生对读,篇幅较长的小说则适合接力读。

第二,问题带动法。即通过布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参考书,查找答案。比如教《山中访友》之前,布置学生预习:“作者到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为什么要去寻找山中的朋友?”前一个问题指向文本内容的感知,后一个问题指向文本的理解、指向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态。再如“《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为什么在文中只举两座桥为例?”这个问题直接指向文本的写作方法。

第三,评点批注法。就是课前让学生在不看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感知文本,然后对文本作初步的自由的评点批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他们的想法、感受和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大到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小到精彩词句以及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等,都可以评点批注。这种课前评点批注就是让学生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变成文字表达,是一种为课堂口头表达、质疑讨论做准备的预习活动。

第四,复述法。复述就是学生用语言叙述课文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复述需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要求尽量用课文语言叙述,因为它有利于学生对文中词语、句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复述和简要复述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取舍、补充、重组和改变,这就要比较和思考,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2.走近作者的预习

有些作品的内容所承载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远离学生生活,要让他们理解和感受确实有点困难,而且这些内容又是不可回避的,因为它们构成了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与作者的生活、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态等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和创作情感便是这样的情境和桥梁。比如,《紫藤萝瀑布》(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为什么要写“记忆中”十多年前饱受摧残的紫藤萝?为什么说“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些都是课文的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知识背景,没有宗璞家世和经历作理解的桥梁。于是,让他们通过查资料预习这座桥进入宗璞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便成为一种必要。

3.走近生活的预习

走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也是预习方法之一。比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金色花》之前,可以请学生先准备一则体现母亲关心自己的事例,准备上课时交流。

总之,预习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形式是要讲究策略的,它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附:预习设计案例

案例一《皇帝的新装》预习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

设计一

1.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词语。

2.查阅作家、作品资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安徒生,并介绍童话故事的特点。

3.通读全文,然后从“这是一个的故事”和“这是一群的大臣”“这是一些的百姓”“这是一个的小孩”的格式中,任选一种说一句话。

(此设计主要是采用简要复述的方法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初步感知课文,为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设计二

分角色讲故事,其形式是在分组定角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角色讲述。角色分组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大组: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的故事。

第二大组:两个骗子的故事。

第三大组:两个诚实的大臣的故事。

第四大组:一个敢说真话的小孩的故事。

(此设计是复述法的一个变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学生熟悉字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趣味盎然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积累语言、展示自我。)

设计三

通读课文后,自由组合排练课文剧。要求:皇帝、大臣、典礼官、骗子、百姓和小孩等都有自己的台词和动作,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台词和动作。

(此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走近文本,了解课文的情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让文本中的人物走近学生。)

案例二《家》预习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下)

一、查找预习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与本文内容或情感有关的诗歌或文章(最好是精彩的文段),然后摘录或背诵下来,准备到课堂上交流。

2.到图书馆或音像店查找与《家》的内容或情感相关的歌曲(如《我想有个家》等),然后听唱、学唱,准备在课堂上播放或唱给老师和同学听,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讲述预习

1.讲一个与本文内容或情感有关的故事。

2.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与本文内容或情感相关的体验和感悟。

三、朗读预习

1.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三遍,并从中选择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或精彩段落,然后谈谈喜欢的理由。

2.反复读课文,尝试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和文章主题等方面去赏析喜欢的文段,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操作方法:在相应的内容旁批注,写上赏析的话语。

四、质疑预习

1.读课文,从中找出两个以上不懂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2.把你在阅读本文时最得意的收获设计成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考一考你的同学。

(这是一个自由度、灵活度比较大的预习案例,老师提供的只是一个自助餐式的自选案例,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两个小点来预习。这就既照顾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三《土地的誓言》预习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总体策划:导演

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导演的人选,然后由导演带领大家把课文内容拍摄成电影画面(模拟拍摄)。

二、具体策划:各组组长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音乐组、采拍组、画外音组和宣传组四个大组,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负责人,带领大家分头准备。

三、具体分工

1.采拍组:分四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现实篇。抓拍课文中提到的有代表性的背景,如森林、原野,有代表性的动物、植物及其他特产,以突出东北的美丽和富庶。

(2)回忆篇。要求分三组镜头:第一组镜头总体介绍,突出故乡的美丽和亲切;第二组镜头具体介绍,要求有春天里的各种景色和人们的欢笑,具体突出生活的美好,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第三组是特写镜头,突出秋天的丰收场面。

(3)思恋篇。上网下载一些素材或截取课文中的一些画面,抒发失去故土的人对家乡的思恋。

(4)誓言篇。结合课文内容,针对作者在课文中发出的誓言,配上合适的景色,深化作者的爱国之情。

2.音乐组

(1)负责给《土地的誓言》这部短片选择一首主题曲,要求能勾起听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2)与采拍组和制片组协作,针对不同的画面,准备在电影中插入相应的背景音乐和声响。

(3)说出选取这些音乐和声响的理由,以便说服导演和制片采纳。

3.画外音组

(1)组长协调音乐组和采拍组。

(2)写好与音乐、画面一致的台词,准备在影片合成时与影片的画面、背景音乐、背景声响一同播出,以辅助的形式对影片内容进行解说和深化。

(3)选出两名播音员,准备在影片合成时插入写好的台词,作为影片的画外音。

4.宣传组

(1)组织图片展:与采拍组协商,从采拍的镜头里选取一些画面制成图片,准备在文化馆、少年宫等文化中心展出。

如何设计课前预习 篇4

一、预习要求

1. 时间要求。

学生预习新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前一节课学习完成, 新课没开始之前, 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时间长了会让学生产生怠慢情绪;如果时间太短, 不能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会有应付、敷衍的做法。

2. 内容要求。

课前预习是在离开老师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应路子明晰, 环节清楚, 目标准确, 活动易做、数量适中, 练习适度。首先, 要有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预习内容, 这是学习新课的知识前提, 属于基础知识, 如果不能提前预习, 学生在上新课时就会盲目随从, 不能积极动脑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 预习作业中还要设计中等学生能够完成的预习内容。最后, 还要针对培养优秀生设计预习内容。

二、预习学案

编写预习学案, 首先, 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基础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适量性原则,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 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其次, 在编写预习学案时还要注重题目的多样化, 一些很基础性的知识, 可以通过填空、连线、口头表达或在课本上勾画的形式完成;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 可以通过与身边的人或事联系起来, 整理成材料, 提出问题, 贴近学生生活, 便于学生理解与思考;如果有与课本知识联系密切的电视节目, 预习案上可以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与课本知识结合设计观后感的题目;如果是从网络上查阅资料, 预习案上形式不限, 资料越丰富越好;如果是走访、调查等形式的预习, 在预习案上可以直接设计成调查报告的形式。如果是有争议的预习内容, 在预习案上可以设计上“正方”与“反方”的辩论题目。再次, 编写预习案时, 编写的内容知识结构跨度要适当, 注意从易到难, 从知识到能力的过渡, 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学案内容顺序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 即从定式思维到创新思维转化的习惯。同时, 在预习案的一侧给学生设计边注、旁注的空间, 这是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完新课以后, 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时,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而设计的, 使学生养成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系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

三、预习检查

对学生的预习要有布置有检查, 如果有的学生预习没有到位, 那么在上课时就显得很被动,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是在小组内交流, 都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并且还可能养成不完成作业、自由懒散的坏习惯。因此, 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要认真对待。我一般采用抽查或者小组长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预习任务, 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抽查,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 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重点抽查。根据检查的情况, 一方面及时解决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根据这些问题及时修订教学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对确实不能完成的预习任务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便在课堂上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篇5

兴庆区三小

2010.11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小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预习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等一系列好习惯。所以说,预习是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现今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低估和轻视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小学生已有知识少能力低,于是,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还有一些“预习无用论”的教师,因为自己认识不足,指导不力,耐心欠佳,简易地搞了几次“试验”后,就肤浅地总结出“小学生预不预习一个样”的结论,结果将预习新课这一环节干脆就从教学过程中省略了。

课题“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把着眼点放在“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是学好新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图形、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皮亚杰认为:当一个人对新的学习有所准备时,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兴趣已发展到把新的学习当成他前进的下一步骤。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把握新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后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才会乐此不疲,学而不厌,教师才能驾轻就熟,发挥极至。《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倡导自主学习,提出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实行流动学习群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欧美许多国家普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许多教改实践也都证明,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也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均衡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学科预习的现状分析。

2、探索小学数学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3、提高小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

(三)、研究假设:

1、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很难自我约束,自觉地做作业,一部分学生家长没办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给研究造成阻碍。

2、教师研读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设计预习作业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研究的进度。

(四)、拟创新点

现今教学中老师布置预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在常用的圈、点、勾、画的基础方法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提案,符合学生知规律,体现出年段的递进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既激发老师学生的兴趣,又方便家长的检查。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依据课题核心目标,根据个人分工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技术支持下,进行“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持续改进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把课题的研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研究方法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运用,主要方法有:

1、调查法:在所任班里进行相关预习习惯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

2、文献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领会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3、跟踪法:选择班、小组、个体学生进行相关跟踪,有什么变化,不断加以巩固或调整。

4、对比法:选择一定量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通过一定时间的对比,然后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0 年 10月——2013年4月。

1、准备阶段:2010。10——2011。12(1)、文献资料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思想);(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1。12——2013。3(1)、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2)、寻求一系列有效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预习设计和课题研究课、研究记录等收集各项活动资料。(3)、在课前、课上、课后实施研究方案,并及时反思,撰写论文等。(4)、精心设计,组织学生喜欢的系列化的创新教学活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撰写经验论文,完成阶段研究报告。(5)、参加相关教研活动。

3、课题总结验收阶段2013.3-2013.6(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整理学生问卷、预习笔记、预习练习设计本等资料;(3)、整理个人论文、教学设计、个案研究、学习笔记等资料;(4)、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实验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执笔

梅颖

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篇6

1预习目的

1.1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预习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学习兴趣也就越高。要求课前预习以后,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探究,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

1.2锻炼自学能力

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伸向知识的纵深处,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质疑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初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物理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1.3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预习题进行预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这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就会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目前,已有很多教师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课前预习题的编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2问题透视

2.1预习要求笼统、无可行性

有些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只是要求学生课前看几遍课文,却没有具体的预习任务,也没有相应的预习指导。由于器材的限制,课文中的有些实验探究学生在家中是无法完成的。没有任务,预习要求就会落空;有任务,无可操作性等于没有任务。这种为预习而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无效的。

2.2探究结论填空、机械记忆

有些教师设计的预习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去寻找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量的计算式、物理规律的内容等,完成填空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关信息,但是,学生不能经历物理学习方法的熏陶,多次重复这种机械的填空和记忆,就会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科学素养的形成就会成为空话。

2.3题目呈现呆板、题量过大

有些教师把本该在课堂上或课后提的问题、布置的练习在预习题中出现学生不堪重负,难以完成,往往敷衍了事。学生在预习阶段,对课文只有初步的认知,理解尚浅,领悟不深,对过大、过难的问题往往望而生畏。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布置预习题要少而精,切口小一点,难度低一点,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揭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关的探究过程就算基本达到了预习目标。

笔者认为,精心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前预习题,还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自然的求知过程,回归教育本身,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技能探索

3.1温故知新、形成心向

设计的预习题要力求将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由此,预习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学情,着眼于课标和教材,着力于新旧知识问的逻辑联系,从学生已知的内容人手,注重类比、迁移、拓展、衍生,搭建知识能力的低平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心向。

【案例1】

温故知新——“浮力”课前预习之一

1。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方悬挂了一物体,静止不动,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N,物体受到_____力和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这两个力。如果某一时刻测力计的读数变为2 N,则此时物体又受到_____N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_____。可能的施力物体是_____。

案例中的设计题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把握物体所受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为浮力的引入埋下伏笔,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3.2巧置情景、激趣启思

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在预习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创设物理情境,设置观察体验题,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好奇心,产生观念冲突,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热情。

【案例2】

观察体验——“浮力”课前预习之二

2.把乒乓球逐渐按入水中,观察松开手后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3.将旋紧瓶盖的空饮料瓶逐渐按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受并与你的同伴交流。

4.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由于大象很重,当时还没有这样大的秤可以直接称。曹冲的办法是:先把大象拉到船上,记下船的吃水深度,如图2所示;再用许多石块代替大象,使船达到同样的吃水深度;最后称出这些石块的总重,也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我们知道,载了象或石块的船受到的重力是靠_____来平衡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象或石块越重,船的吃水深度越_____,被船排开的水越_____。

由此,可以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同伴交流。

案例中,乒乓球和空饮料瓶是常见的物品,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到把空饮料瓶按入水中比乒乓球困难,在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猜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学生在预习题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和体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建构起对自然界的新认识,培养学生见物思理、有物说理的学习意识。

3.3凸现基础、彰显梯度

课前预习题中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为学生新知的获得架起思维的阶梯。

【案例3】

思考探索——“浮力”课前预习之三

5.如图3所示,设想一正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一定深度的地方。正方体物块的上表面与水面平行。

(1)正方体物块左右两个侧面相对应的同深度的地方所受水的压强_____,左右两个侧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正方体物块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同深度的地方所受水的压强_____,前后两个侧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3)正方体物块上表面在水中的深度_____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强_____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_____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针对以上分析过程,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你想法与同伴交流。

案例中的设想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剖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预习题深入思考,逐层推进,可以得出浮力与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之间有某种联系。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课前预习题,学生在思考时思维拾级而上,步步为营,通过不断挑战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对学习的愉悦感自然而生。

课前预习的设计策略 篇7

预习是在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前,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包括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过程。很多同学都认为Flash动画设计这门课程没必要预习,老师在课堂都会带着做,只要上课跟着老师操作就没问题。其实,Flash动画设计课程相比其他课程对基本操作及设计思想要求更高,如果要想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堂着重启发创意,而基础知识靠学生在课前了解。将通过介绍预习的重要性、Flash动画设计课程的特点来验证Flash动画设计课程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同时也介绍教师应如何做好预习方案,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

2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开始上学起就应培养的一种学习习惯,而且预习必须长期坚持,不可间断,每次课前都做好预习工作,其达到的课堂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吸收新知识时不会吃力,教师教学过程也变得轻松。如果一个学生预习工作没做好,会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变差,然后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做作业速度变慢,课后复习的时间加长,出现错题率高等。从而带来更大的影响便是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失去学习兴趣,就更不喜欢预习,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出现烦躁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得不到全面发展。

2.1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是学生先通过自己原先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点,预习过程会对旧的知识结构进行回忆,进行重组,可以进一步加深巩固旧知识,因此预习既是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由于事先学习了新内容,在听课过程中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不容易开小差,明确听课目标,很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上就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上,带着目标带着问题去听课,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2.2 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预习是上课前学生自己上课前首次独立地接受、加工处理和运用新知识的自学活动,它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处理新的信息,预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是用所学过的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把预习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将会提高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而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己学得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预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大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单靠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去获取是有限的,课前预习突破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

3 做好课前预习引导工作

作为优秀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外,还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例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除了自身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要求是:必须具有较明确的预习任务,任务难度可以相对大一些,同学间要进行协作学习,要善于同老师和学生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3.1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在Flash课程开设前先介绍Flash动画设计课程开设的重要性,Flash动画设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上网收集一些当前Flash动画设计的就业招聘信息,展示招聘信息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式,二是让学生了解从事与Flash相关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其次,在授课过程每堂课结束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展示下一堂课内容的小作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播放前几届学生的作品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告诉同学们平时在网络看到的一些动画广告或比较有意思的小动画,在学完某节课之后就能自己独立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充满热情,产生创新的欲望。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多找点跟课程相关的案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鉴赏动画的能力,开阔视野,并且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分析动画制作的技巧,让大家提高学习信心。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启动思维,进行思考;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所以要让学生学好Flash,首先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任务驱动法

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除了要确定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应设计合理的前期预习方案。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把下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先提出来。如在讲Flash中Action Script的Play与Stop语句时,老师首先给学生演示人物行走的动画,当点击Play按钮时,人物开始行走;点击Stop按钮时,人物停止行走。学生看到后,知道他们通过下节课的学习也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都会很感兴趣。老师再告诉他们通过预习就能完成这份作品,布置他们去完成类似的作品,在下节课上课前,会让学生先展示作品。老师提供完成这份作品的素材,这样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Flash动画设计中,而不会为寻找素材而浪费时间。通过任务式的方式要求同学完成预习准备工作,也许会让很多学生反感,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而且目的性明确,还能通过下节课展示作品来检验学生是否进行了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也将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教材选得好,适合学生自学,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材不好,深奥难懂,将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失去兴趣。因此,在教材选择过程,应具备3个特点:(1)理论与案例相结合;(2)所选案例难度适宜,并且新颖,贴近生活;(3)具有典型的综合案例;选择带有光盘的教材,一般光盘中都会有课本中实例所需的素材和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尝试实例制作过程,节省了寻找素材的时间,提高预习效率。

4 课前预习实施要求

Flash动画制作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并能运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动画。很多学生认为像Flash动画设计这类课程根本不需要预习,上课跟着老师走,老师让干嘛就干嘛,不必花太多心思。其实如果要真正学好这门课程,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Flash动画设计课前预习很有必要。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课前进行预习训练的学生动手设计能力明显高于那些未预习的学生,而且对动画设计课程的兴趣也更高,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也应设计适宜的预习方案,因此,对Flash课程课前预习的实施有以下要求:

(1)给予预习指导。教师针对学科特点,建立符合学科实际的预习办法,定期指导学生实施,给学生留出适当的预习时间,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预习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将预习坚持到底,不断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2)优化预习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解预习问题,设计预习方案或预习提纲,用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分析,提高的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任务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本节教学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进行细化设计;预习任务要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启迪学生思维,通过旧知识接受新知识;预习任务要具有可接受性,难度不宜过高,较大的问题可分解为几个小问题,便于学生分析解决;预习任务具有可量化性,有具体的练习及实例,能具体检查任务是否完成。

(3)保证预习时间。预习是在课堂前进行的,所以预习时间必须有保证,教师应提前将预习设计或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根据预习提纲做好预习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预习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来判断学生的预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和讨论,集思广益,分析学生的预习能力和预习水平,收集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二次备课,修订完善讲授内容,提高课堂授课的针对性。

(5)完善预习评价。预习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就应该将其纳入考核计划,通过考核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工作。教师定期检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学生综合评价中要有预习评价结果的反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便是砍柴前的预习工作,做好预习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勤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5 结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的对象所研究的内容不同,但终究一个原则都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能够自主学习。通过教学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Flash这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不能只练习课本上的实例,也不能采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其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作为老师,应当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娟,谭永杰.Flash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和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9:1-2.

[2]余胜泉.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中国远程教育,2001,(2):57-61.

[3]李成侠.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J].才智,2011,(23).

课前预习的指导 篇8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提纲,注重提纲的引导性、提示性、趣味性、差异性、可行性

仔细钻研教材后,我把每一节的课前预习内容打印成了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填空,有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突出课程内容的常规性知识要求。同时预习提纲上还适时地插入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应用题以及近几年的中考题,促进优等生开阔视野,使各类学生各有兴趣,各有所得,共享数学预习的乐趣,让学生慢慢地在不自觉中习惯它,接受它,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学贵有疑,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疑而后成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耐心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在哪儿找疑点,逐渐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1.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理清内容纲要

如:在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如下问题: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如何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本节内容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定理有哪些应用?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有哪些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

2.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挖小处,吃透教材

找出每一节纲要性的问题后,要注意深挖细节问题。如:学习概念时,要在概念的生成,内涵的挖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为什么二次项的系数要规定不等于零?

3. 教会学生变换视角提问题,开放思维

学生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可以引导他们既可以正面问,又可以反面问,例如,依次联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具有什么特点?反之知道了所得新四边形的特征,原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习完一个定理后可以考虑它是否存在逆定理?

4. 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这方面,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在关键处扶他们一把,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向。对于提问题积极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使再浅显幼稚,我也给予肯定。

三、检查到位,落实预习,让学生品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预习检查不到位是过去预习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将预习切实地落实到位,老师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对预习提纲的检查,我主要采用交谈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查。在交流中,老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指导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易错点,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发表自己所提问题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问题被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在品尝了预习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关于课前预习的再思量 篇9

1.预习方法:千人一面, 忽视个性。

作为语文教师, 安排预习的一般流程无非是: (1) 给课文标小节号, 读课文三遍; (2) 画出生字词语并读准字音,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义; (3)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 查阅相关资料; (5) 作批注……这样的预习任务, 一位优秀生至少得花30分钟才能达到教师期待的理想效果。事实上, 一个班内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很不错了。这个不争的事实又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不均衡:对于优秀生来说, 上课无非就是复习, 因而失去了新鲜感和挑战性, 容易产生倦怠感;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由于预习不到位而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 时时会有消化不了的感觉。

2.预习过程:缺乏指导, 高耗低效。

平日里, 教师往往将预习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布置下去, 很少过问, 至多请家长督促。学生也往往习以为常, 回家后只把书面作业当成硬性任务, 而预习任务便成为软性的, 时间允许就标标小节号, 画画生字词, 应付性地读一两遍课文。当然, 习惯好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认真去做, 但要花费原本可以用来畅游书海的大量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中, 我还发现一种现象, 就是在预习任务布置后, 学生往往认为充其量只是读读课文, 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课本上也留不下任何预习的痕迹。久而久之, 学生反而会形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同时, 第二天的课堂检查预习环节往往无法与预习步骤相对应。如此预习, 是不是高耗低效呢?因此, 对于预习, 如果没有必要的指导, 缺失有效的反馈, 学生是很难形成预习能力的。

3.预后教学:经历预习, 兴趣打折。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新鲜的事物往往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 对学习新课远比复习旧知有兴趣。然而在反复预习之后, 学生听课的兴趣也随之减弱。我们不可回避, 在学生普遍经过预习的情况下, 许多精心设计的导入也无形中成了摆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 首先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学生应付性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桂花怎么会下雨呢?桂花雨是什么样子的?其实, 学生只要读过课文, 对这些所谓的问题就会一清二楚。这样的课堂导入无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因而是“用心良苦却成空”。

还记得去年班上有一名学生, 他在课堂上几乎很少有端坐听讲的时候, 要么玩玩东西, 要么偷看课外书。后来我经过了解得知, 原来在暑假中他妈妈已经教过他整册教材了。本来是想通过提前学习增强孩子自信的, 没想到对他的学习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此, 他妈妈懊悔不已。

那么, 针对上述不足和误区, 如何规避呢?笔者认为:

1.在起步年级,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带着学生一步步学会预习。进入不同年段的起点, 要能结合年段特征和学生发展水平, 有针对性地指导预习。

2.对于简短课文, 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课文, 可大胆取消预习, 通过设置悬念、触发思维, 使课堂跌宕起伏, 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课文。对于长篇课文而言, 需要有效预习, 因为教师课堂上不会面面俱到地讲解, 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与教师讲解相得益彰。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 应该倡导预习, 但预习绝非一般的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之类, 而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等。

英语学习课前预习的方法 篇10

鉴于英语课的特点, 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做好英语课前预习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端正学生态度, 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知不够, 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反应出学生学习行为的被动性。可见在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仅仅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事, 将大大影响英语教学效率。对于一些想课前预习的学生, 由于没有掌握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 也没有教师有效的指导, 预习效果并不明显, 反而挫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学习上不太自觉或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使其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就更加有难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有条理、有方法做好课前预习是英语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实践证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1. 老师要有督促手段。

例如:做好教学内容衔接, 在教学前就给学生布置下次课程前学生要完成的预习作业并且做好预习检查, 通过有效的监督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温故知新”。古语“学而时习之”, 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时刻复习总结旧短语、语法、词句等内容, 找出新短语、语法、词句, 对比新旧知识点, 找出难点, 并做好预习笔记。老师批改可粗可细, 但有问必答。对预习做得好的, 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们在预习学习中主动创造, 发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们品尝预习所学知识的乐趣, 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以此来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产生预习的无形动力, 激发学生们自觉地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2. 提示学生预习时要重视对课文和语言材料的阅读和理解。

所谓理解是要了解到课文的中心思想,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等。英语阅读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句, 影响阅读的顺利进行。针对预习中出现的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对难以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解决。鼓励学生结合语境, 自我理解生词、句等, 等到课堂上得到正确词义答案后, 实现对新词、句的深刻解读。结合本人的实践, 针对英语教学提出了预习学习的六个重要方面:新单词, 重点单词和句型, 精彩句子和段落, 大意概述和总结, 语法, 重点和难点。 (1) 新单词。新英语单词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到单词学习和记忆的方法, 对英语生词的学习表现得比较畏惧。为了方便学生预习学习, 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本英汉双解词典,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掌握词典的使用方法。借助词典帮助学生自学生词。实践证明:通过英汉词典, 可以很好地解决生词的音、形、义、性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和材料。 (2) 重点单词和句型。英语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词组和短语, 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为了做好重要词组和短语的学习, 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组记忆工具。阅读的过程是要实现对重点词组、词汇的灵活应用。因此, 教学中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做好重要的或难懂的词组预习, 预习中注意句子的形式、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单词、句型的预习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材料, 实现词、句的灵活应用。 (3) 精彩句子和段落。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是英语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重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文化素养, 感受到英语文化的魅力,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我时常重视学生想象力、知识面、英语素养的培养。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有着很大的语言学习潜能, 只要方法得当, 引导得当, 就能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提升。同时本人也感觉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肩上责任重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大胆相信学生的预习学习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学。收益课前预习学习带来的变化, 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英语灵活应用的方法。 (4) 课文概述和总结。对课文的概述和总结, 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鉴证。前面所有内容的学习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归纳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年级差异, 有针对性的要求、训练。 (5) 语法。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要学的语法应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让他们自己能主动查阅语法书籍, 主动学习语法知识。一些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就是语法的学习, 这样的想法将严重误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实上语法的学习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手能力实现的。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 还可以减轻教学负担, 有效提高预习学习效率。 (6) 重点和难点。课前预习要积极思考、大胆设疑。预习的关键是找出疑难, 因此要抓住不放, 从语言的字、词、句去理解。对关键词语, 要认真推敲, 明白意思, 反复对照题目要求, 展开丰富的联想, 并相应地提出问题, 以备上课时去解决, 从而加强课堂学习的效果。

我相信, 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能按上述内容扎实做好英语课前预习工作, 这将对老师的英语教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摘要:凡事事先做好计划和准备, 只要去努力, 就能取得成绩,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大跨钢结构下一篇:担保业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