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消费结构

2024-08-21

市场消费结构(精选十篇)

市场消费结构 篇1

1997—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者从5758.79万人次增加到13376.22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从120.74亿美元增加到458.14 亿美元。亚太旅游协会PATA 战略情报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旅游监测报告(年初版)》中提到,2010 年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1]。西藏旅游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14年间西藏入境旅游者由75003人次增加到228321人次,年均增长率27.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2955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59万美元,年均增长率36.3%(图1)。中国入境旅游指标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中国入境旅游消费的增长和变化,必然影响到西藏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消费的综合[2]。研究旅游消费结构及其变化特征,可获取旅游者消费水平、层次和今后演变趋势重要信息,可促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从而使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可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提供有益思路[3]。本文以1997—2010年的西藏旅游指标为基础[4,5],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及其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以1997年、2002年、2007年、2010年等几个峰值年度数据作为典型年度。研究成果及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西藏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西藏入境旅游市场结构

2.1 总量特征

1997—2010年,西藏入境旅游市场构成以外国人为主体,占统计期内接待游客总量的91%;其次是港澳同胞,占总量的4.2%;台湾同胞最少仅占4.8%(图2)。外国旅游者数量呈现波动增长,港澳台游客数量较少,但波动规律、峰值年度与外国游客基本一致,2007年达到最大值,港澳游客为13379人次,台湾游客为13247人次,说明西藏港澳台旅游市场仍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2.2 人口结构

旅游者的人口结构主要指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职业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6]。1997—2010年,西藏入境旅游者人口结构有如下特征:①性别结构。男性游客居多,女性游客有所下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0年的调查人数中男性游客的比重分别为54.1%、56.4%、74.3%和49%,女性游客分别占45.9%、43.6%、25.7%和51%。从性别构成的变化来看,西藏入境游客中男性游客的比重高于女性游客,男性游客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女性游客数量比重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但2007年西藏入境游客性别比例变化巨大,男女游客比接近3∶1。但从较长时间来看,“男多女少”格局明显。②年龄结构。青年和中老年人为主,老年人增加较快。西藏的入境游客年龄结构以45—64岁中老年人为主,2006年分别占总量的40.1%和47%,2010年分别为33.5%和36.5%;14—24岁青少年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8%—1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由3%上升到17%,老年人市场增长较快。③职业结构。职员、专业、商贸人员为主。西藏入境旅游者职业结构特征为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商贸人员为主,2007分别占17.3%、17.8%和7.4%;2010年分别占10%、8.5%和20%。学生旅游者数量呈波动性变化,1997年占11.5%,2007年占3%,2010年占13%。随着国际游学旅游的兴起,学生入境旅游者数量将会较快增长。

2.3 行为特征

主要是:①旅游目的——观光为主,宗教旅游有所增长。按照旅游目的来分,西藏入境旅游者中观光旅游者占绝大多数,1997年接近80%,2010年超过40%。近年来休闲度假旅游者和宗教朝拜旅游者数量增长较快,说明“藏文化”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强,国际度假旅游的兴起也影响到西藏旅游的发展。②来藏旅游次数——首次游为主,重游率有所提高。2002年西藏旅游的入境旅游者中首次游比例为64.9%,2—3次游比例为24.9%,4次以上游的比例为6.2%。2007年三者的比例依次为54.8%、45.2%和0;2010年三者比例分别为77.6%、14.9%和7.5%。由于独特的资源,西藏入境旅游有较强的重游率,有较大的开发空间。③停留时间——保持平稳,低于全国水平。14年来,西藏入境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较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年、2002年、2007年、2010年入境游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分别为2.41d、2.25d、2.33d和2.45d。除1997年外,外国人、香港人和台湾同胞在西藏停留时间差别不大。④旅游资源偏好——由自然资源转向人文资源。根据《中国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入境游客对西藏旅游资源的偏好2006年以前以自然风光为主,2006年以后对旅游资源的偏好向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文化艺术等)转移。2002年对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文化艺术感兴趣的游客分别占57%、67%、59%和25.5%,2009年分别为28%、35%、46%、43.5%(表1)。这一转变说明西藏文化的吸引力逐渐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入境文化旅游市场具有巨大开发潜力。⑤对旅游商品的偏好。根据入境旅游者花费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在4类旅游商品中(仅有4类商品调查数据),入境旅游者对西藏旅游商品中最感兴趣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感兴趣游客比例达57.4%;其次是地毯/挂毯,第三是文复品/字画、首饰/珍珠。不同来源地的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偏好各不相同,外国人对旅游商品的偏好与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但对首饰/珍珠兴趣不高;香港游客对纪念品/工艺品兴趣最高,其次是地毯、文复品和首饰/珍珠;澳门游客对首饰/珍珠的偏好高于文复品/字画;台胞同胞最感兴趣的是纪念品/工艺品,对地毯和文复品兴趣差别不大。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西藏自治区的旅游商品开发应集中在地毯、纪念品/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入境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以下图和表相同。

3 入境旅游消费结构

3.1 入境旅游消费基本特征

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存在差异。根据抽样调查资料,西藏入境旅游者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图3),1997年人均花费117.69美元/d,2010年为176.56美元/d。从出游形式来看,2005年前团体游客的人均消费高于散客,1997年散客的人均消费为96.06美元/d,团队为125.37美元/d;2005年散客的人均花费为163.71美元/d,团队为144.36美元/d;2010年散客人均消费为200.41美元/d,团队为171.15美元/d。说明散客旅游市场增长迅速,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西藏不同的入境旅游细分市场消费特征有所不同,分别为:①按游客来源,整体增长稳定,台湾游客消费水平增长迅速。1997—2010年,不同来源地的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整体增长平稳,由1996年的人均160.7美元/d增长到2010年的176.6美元/d。2001年以后,台湾游客消费增长迅速,逐渐超过外国人和香港游客,2010年达187.0美元/d;澳门同胞的消费水平也有所增长,2010年达175.9美元/d,说明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较大。②按性别划分,男性游客消费略高。近年来,旅游消费增长迅速,男性游客消费略高于女性。1997年,男性游客消费为118.81美元/d、女性为116.34美元/d;2010年,男性游客消费为186.80美元/d、女性为166.73美元/d。1997—2010年,男、女性游客人均消费均分别为156.51美元/d和154.71美元/d,男性入境游客消费略高于女性。③按年龄划分,中老年游客消费偏高。根据历年平均值,1997—2010年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西藏入境游客中,45—64岁的中老年游客人均消费最高,为159.59美元/d;其次是25—44岁的青少年,为155.84美元/d;第三是65岁以上老人和15—24岁青少年游客,最低的是14岁以下游客,为124.05美元/d(表2)。④不同职业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根据表3的统计情况,1997—2010年不同职业的入境旅游者,军人旅游消费最高,其他依次为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贸人员、职员,退休人员、技术工人、家庭妇女,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在各职业的旅游者中,军人和退休人员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⑤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文体科技交流者费用最高,会议、宗教旅游者的消费增长较快。1997—2010年,西藏入境旅游者中,文化/体育/科技交流旅游者的消费最高,平均值达到184.50美元/d,休闲度假者次之,为154.43美元/d,第三为观光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和宗教朝拜旅游者消费水平增长迅速,分别由1997年的82.15美元/d和67.46美元/d增长到2010年的144.84美元/d和129.03美元/d(表4)。

3.2 基础性旅游消费偏高,旅游消费结构有待调整

旅游消费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7]。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表5),1997—2010年西藏入境旅游者消费构成中基本旅游消费长期占较大比重,为总消费的60%左右,但总体趋势还在上升;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总体为下降趋势。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增长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藏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从基本旅游消费构成来看(图4),交通(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占第一,其中长途交通费用支出居各类旅游消费首位,住宿消费居第二位,餐饮消费居第三,景区游览和市内交通分别居第四和第五位。长途交通所占比重最高,2008年最高(52.2%),2004年最低(为21.6%),2006年以前基本在20%—40%之间波动,2006—2009间变化剧烈,2009—2010年保持40%左右。住宿消费水平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占16.7%,2010年为11.3%。餐饮消费水平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市内交通所占比重较少,变化不明显,景区游览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7年的1.4%上升到2010年的5.4%,在总体消费中依然占较小比重。

在非基本旅游消费中(图5),购物支出占第一位,历年所占比重均值为20.11%;其次是其他消费、娱乐和通讯支出,历年均值分别为6.6%、6.1%和4.5%。非基本消费水平呈总体变化趋势,2004年前变化趋势基本稳定,2004年以后旅游购物的消费水平有较大波动,2006年购物消费支出占39%,2010年占26%。邮电通讯费用和其他费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娱乐消费占较小比例,且呈现下降趋势。以上分析说明,在西藏的入境游客消费结构中,基本消费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交通费用消费较多,是制约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非基本消费中的娱乐消费较低,说明西藏地区的旅游娱乐设施水平同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很不配套,需要积极改进。

4 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与分析表明,近14年来西藏入境旅游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在客源市场均衡、旅游消费结构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急需通过相关对策和措施积极解决,从而提高入境旅游收入,促进区域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使旅游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成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使命。

4.1 加强旅游客源市场开发

青藏地区最主要的客源国是美国和日本[8]。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西藏应采取差异化营销方式,保证美国、日本等主要客源市场的稳定增长,而对其他客源市场通过强化旅游形象宣传等手段,使其成为青藏地区的潜在客源市场,要加大对港澳台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根据入境旅游客源结构的特点,在保证团队旅游服务的同时,应注重散客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同时对老年旅游市场和青少年游学旅游市场也应引起充分重视,提出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措施。

4.2 调整旅游消费结构

淡化空间距离影响,降低交通消费水平:两地间的空间距离是旅游活动的自然障碍因素,而两地间的交通又起着跨越这种障碍的主要作用[9]。交通消费在入境旅游者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是入境旅游者最基本的消费,对旅游消费结构的影响较大。西藏远离客源国,过高的交通消费支出影响着游客对西藏的旅游决策,因此有必要通过强化形象宣传和客源地促销来淡化距离和旅游交通费用对游客决策的消极影响。此外,应积极联系各大航空公司,通过开展旺季增开航班、旅游包机,淡季优惠等形式来降低交通费用,通过价格优惠吸引更多客源。另外亦可加大交通投入,改善交通发展中其他限制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缓解淡旺季需求差异,扩大餐饮消费比例:气候因素造成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适合旅游的季节较短,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较差[10]。西藏旅游的旺季较短、时间较集中,所以星级宾馆数量呈现严重季节性不足,需扩大星级宾馆规模和数量,并通过相关调控措施解决季节性不足的问题,以会议旅游、冬季旅游等形式缓解酒店宾馆淡季闲置问题。此外,加强住宿餐饮管理、规范服务质量,扩大住宿消费餐饮消费在入境游客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加强景区开发,延长消费链:景点游览支出较低,说明相对于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西藏旅游景点开发严重不足;景点开发形式单一,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游客在景点停留时间较短、旅游消费偏低。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发型景区的主要问题[11]。因此,应加大景点开发力度,邀请国内外旅游规划专家进行全面考察和规划,建设西藏精品旅游景区体系;注重景区活动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娱乐性,延长游客在景区的消费链,进一步平衡游客消费结构,使景区成为入境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路径。

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增加购物支出:购物指向较集中,说明目前青藏地区的旅游商品结构单一、发展水平滞后、旅游商品种类少、缺少地方特色,难以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地方特色(或称“地方性”)是旅游纪念品最为本质的特征[12],需要加强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根据旅游商品市场调查结果,依托原有企业,扩大规模,逐步发展品牌商品生产基地,实现旅游商品多元化,建立新的旅游商品产销体系。强调旅游商品民族性、地方性和特色性。

增加娱乐实施,加大非基本消费比重: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开发青藏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旅游演艺业,以参与型、娱乐化、舞台化的展示为主要形式,积极增加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大的旅游娱乐空间;积极促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基本消费在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改进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旅游服务品牌:针对西藏自治区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较低的情况,必须尽快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规范化服务体系规范化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相统一,创建特色旅游服务品牌。在服务营销上,通过政府协调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在宾馆饭店、景区、交通、购物、娱乐场所等之间形成一体化协作关系;建立现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加强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北京商报[N].2011-04-11(4).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

[3]席建超.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以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2)∶38-41.

[4]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2011.

[5]国家旅游局.中国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2011.

[6]谢彦君,梁春媚.旅游营销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6.

[7]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8]陈蓉,马耀峰,李振亭,等.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市场格局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9)∶837-840.

[9]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10]陈蓉.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11.

市场消费结构 篇2

结合笔者数年来新婚购买市场开发的经验,现浅谈新婚购买消费群体开发的一些方法,供方家指正。

一、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特点: 1、新婚购买消费群体分析

按照我国婚姻法以及根据现今新婚年龄层次分析,我们将新婚购买消费群体的年龄段定位于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青年。这一年龄层次对于计划经济产品匮乏时代有一定的印象,但是,他们文化积累和获取的方式又区别于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较而言,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群更着重于品位和科技感,个性化、数字化消费意识比较强,品牌和个性化产品是他们的首选,而产品质量和价位的选择则退居其次,

同时,这一代人收入可观,也不容忽视。

2、对于耐用消费品生产厂家和渠道经销商而言,认识新婚消费群体的年龄、收入结构和将来的家庭人员组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限制,未来家庭基本上以三口之家为主,所以新婚购买群体在耐用消费品规格的选择方面趋小,而在外观、性能、品位等附加价值方面趋高。对于制造商和流通商而言,必须认清这一趋势,开发出更高品位和营造时代感更加强的消费环境,以迎合新婚购买群体的特殊需求。而必须摒弃大而全、质优价廉单纯靠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产品,极低的价格取胜的生产、经营观念。

市场消费结构 篇3

关键词:西部;消费品市场;失衡

一、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一)城乡消费结构失衡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就形成了二元化的消费结构。在西部地区,城乡二元化非常严重,它也带来了城乡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衡。农村的市场消费水平非常低。一方面,大量的工业品相对城市居民已经过时和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却难以购买到合意的商品或根本买不起。下表描述了西部地区200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比较:

从该图表中,我们可以看整个西部地区食品消费比重是很大的,恩格尔系数比较大。同时,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低在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与娱乐这些消费支出上可谓微乎其微。这也说明他们的消费结构还处于满足日常生活水平的低端消费。

(二)高端消费扭曲

近年来,西部地区发展迅速,高端消费人群也随之悄然而生。在这些人里面,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非常盛行,也就更使得高端消费西部地区风靡。收入不斐的人在消费支出上已经走进了误区,认为高价等同于名牌,将崇尚名牌变异为虚荣消费,这些奢华的消费行为与高收入层紧密联系,但同时更多的反映出了收入水平極度不协调,大多数财富掌握在了一小部分人手中。

二、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收入是影响消费结构极其重要的经济因素。因为居民的收入是形成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消费需要的现实基础。因而居民收入的变化必然会使人们的购买力变化,这也会使居民消费在外延和内涵上变化,从而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也会使得城乡消费结构发生扭曲,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都在上涨,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大于农村居民增长速度,这也就拉大了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而这些收入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城乡消费的差距。图表2描述的是从2005年到2009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

从该图表可以看出,城镇、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都在增长,但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非常缓慢,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品市场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况,。同时,可以看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在拉大,这也是由于收入差距在拉大的原因。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大于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

(二)社会因素

影响消费结构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口总量对消费结构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在国民收入和各种消费品总量为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必然影响人均消费额,进而影响消费结构。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对消费结构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结构校正思路

要解决消费问题不能就消费谈消费,必须把他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分析各种有关因素,找出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矫正:

(一)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消费品市场化

西部地区消费品市场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不健康的市场环境,假冒伪劣产品尤其多,挤占了很多正规产品的市场,同时也破坏了消费品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使得消费品市场有一个健康合理、良性竞争的一个环境,同时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合理权益。

(二)合理分配城乡收入

城乡收入的差距,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也会导致消费的不合理。我国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根深蒂固,必须合理分配城乡收入,改变这种分割的消费结构。要调整收入差距应该从提高农民收入做起,大力发展完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得农民在文化素质上提高;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建立健全多形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进而改善整个西部地区的消费结构。

(三)以科学的价值观,消费观为指导

马克思说:“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通过消费,特别是合理的消费,恢复,发展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西部地区由于收入差距很大,低收入的人主要是以节俭的消费观,而高收入的消费群却是奢侈,炫富的消费观,这种严重畸形的消费观必然影响到消费结构的失衡。因此必须要树立一个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去引导消费群体。对于农村地区消费者,加大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的消费观念逐步理性化。对于城镇消费者,也应当加强科学消费的宣传,使得那些愚昧消费,非理性的高端消费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爽.消费的陷阱[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保健消费市场消费趋势 篇4

(2) 从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上看, 以后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完全有可能像彩电、冰箱那样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属于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财富》杂志将健康产品列为未来10年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而且排在第一位。

(3) 而今, 人们对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持比较欢迎的态度, 据分析主要是因为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A、可重复使用;B、环保健身;C、无副作用;

多年来, 一次性保健品多有言过其实的消费误导, 使人们逐渐对其失去信心, 而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 往往能立即感受其效果, 故广受消费者的信任。

(4) 品牌消费正成为保健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形象。

3、保健器械、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态势:

(1) 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市场, 相对于一次性保健品市场更年轻化、规范化且同类产品不多, 市场竞争并不十分激烈。

(2) 目前, 在中国的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市场上, 大部分产品均采取传统的营销方法, 由于经营手段陈旧, 故远远没有挖掘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3) 对国际产品的肯定和向往, 在中国仍然是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情结, 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际保健器械、健康电子产品能够顺利进入中国, 受到广泛欢迎是必然的。

目前, 中国医疗保健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9%左右,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34%左右) 。据预测:以目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速度, 到2010年, 中国医疗保健消费, 由目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14%升到37%左右。

大学生消费结构 篇5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2.调查目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其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消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看法·认识):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4..针对消费的不合理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对策·应对方法·解决方案):

社会和学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正确消费;

在校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树立正确消费观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5.需要加强的教育(学校的作为):

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6.给我们的启示(收获):

市场消费结构 篇6

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有超过7.4亿人次出行。在此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约108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8%、43.7%、49.5%。“互联网+”模式的蓬勃发展也让更多的企业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进一步助推了服务消费的发展。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国庆期间,各地商贸企业深度嫁接“互联网+”,打造全新营销模式成为了新的亮点。商务部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15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正在加速。

与消费结构适应的生产结构研究 篇7

关键词: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农民收入,消费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三。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 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生产。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能力必然不断升级换代, 消费结构必然随之发展变化。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 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

一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消费结构现状

第一, 住房消费比重上升较快。第二, 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增长。第三, 医疗、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比重上升趋势明显。第四, 衣食在消费中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2. 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消费结构随经济发展出现较快的升级过程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房价偏高住房成交量萎缩。第二, 高油价将导致汽车销售萎缩。第三, 教育、医疗体制需进一步理顺。

二产销不对称的分析

1. 消费拉动生产的能力有待提高

(1)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居民对未来的住房、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的预期大增, 将过多的收入用于防范未来风险。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和支出预期上升, 使得人们倾向于更多的储蓄。当期消费过度转入远期消费, 导致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既对当前经济的良性循环和适度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也客观上阻碍着居民消费结构的顺畅升级。

(2) 过高的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居民消费倾向。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到2007年2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12.78万亿元。高储蓄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 保守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的制约。人们“攒钱消费”的传统思想, 严重的制约了提前消费, 信贷市场的发展。

2. 生产消费脱节引起国内市场消费梗阻

消费升级过程中, 消费品生产行业的供给结构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发展。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 它应该随着消费品供给结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 厂商应该敏锐地观察到新的消费热点而及早地进行事前投资, 否则就会跟不上消费需求变化的进程。而我国消费品生产行业正是因为投资方向的失误而在一次次的消费升级中错失良机。经济增长不外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投入资源的增加, 另一个是来源于效率的提高。如果不是靠投资效率来维持增长,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

3. 产品结构升级规划引导滞后导致生产低效率造成消费不足

氢能汽车已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 目前缺乏的只是技术标准支撑, 这使生产者无能为力, 政府部门超前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台的构造将尤为重要。

4. 贫富差距明显导致出现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市场和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 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 达到了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这样势必出现两个市场两种生产。比重较大的居民收入较低必然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三、据消费结构优化生产结构的对策

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当前在优化消费结构方面应当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 抓好住房、汽车生产

偏高的房价与收入两极分化密切相关,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是适合我国多数居民现时消费水平的重大举措也是处理生产消费结构失调的重要措施, 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这些产品和现实消费结构是适应的。

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未来石油短缺涨价将使汽车消费成本上升要求尽早调整生产结构, 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车既经济又环保。

2. 推行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消费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国内消费。我国外汇储备已超万亿美元, 税收总额巨大持续增长, 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准备了基本条件。

我国工资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大概在10%多一点, 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占的比重则高得多。另外工资占企业成本比重更低, 我们是20%, 美国等发达国家是50%到60%。通俗地说, 就是老百姓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过度时期出现了“储蓄过多、消费不足”的现象。 (1) 工资水平太低,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只是被少数人占有, 实际是富裕了一部分人, 而国民收入差距扩大, 这样, 高收入者消费高档的进口品, 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状态。 (2) 工资水平太低, 低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 造成恶性循环。如果人们的收入大部分只是用于解决温饱问题, 那么个人就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投资, 或是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3) 工资水平太低, 不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 多用低成本的劳动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低工资政策并非主张要采取高工资政策, 而是认为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效率相适应, 有利于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 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对接

(1) 发展与消费结构适应的生产结构, 注重生产结构升级换代。从总体上判断,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基本平稳、大体正常, 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稳中有升。但由于收入分布不均, 使不同阶层实现购买力程度不同, 突出表现为收入高的群体实现程度低, 收入低的阶层实现程度高。扩大内需, 启动消费应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高收入群体, 创造投资环境, 促进大额消费;改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提高购买力。消费升级的过程也是消费品结构调整的过程, 食品、服装、住房、汽车在人们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依次上升, 这使消费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2)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部门要以高远的视觉洞察产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是必要的, 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但是实践证明, 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性, 其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往往滞后, 因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 中国坚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 实行政府的宏观控制, 即发展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就能克服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3) 做好宏观市场细分, 针对各个消费群体制订不同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首先, 城乡消费结构变化的主题不同。城镇消费结构升级的主题是增加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消费, 而农村则是增加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消费。其次, 不同收入阶层消费增长空间不同。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传统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和娱乐文教服务上;中、高等收入家庭主要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乃至奢侈品消费。最后, 不同年龄阶层的消费热点也不同, 如中老年偏重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消费, 年轻人偏重于服装、娱乐、教育、时尚消费。要区别对待不同市场, 分别加以引导和扶植。政策引导主要是税收、信贷支持。

4.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消费能力升级

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生产力, 有针对的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教育使其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国民储蓄率较高, 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较大,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存在问题是农民手中可再生性收入较少。可再生性收入直接来自于农民的生产能力, 而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优化消费环境, 增加农民对电器、电子、运输机械等耐用生产、消费品的需求;引导农村进行“居住革命”, 增加农民对卫生设施等各种附加设备、器具、用品的需求;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促进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农业保险, 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消费权利。

市场消费结构 篇8

2009年, 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 实施了包括提高农产品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家电下乡, 农机下乡”等一系列刺激农民消费需求的政策。然而, 一些学者对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实施表示了疑虑, 如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经济参考报》撰文称“由于中国统计制度的缘故, 内需不足的情况被大大地高估了”, 并进而认为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内需不足”。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认为“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使农民陷入更大的贫困”。这些善意的提醒使我们注意到了刺激消费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 负面效应的大小与农户的富裕程度、消费去向有重要的关系, 如贫困的家庭将生产资金用于购买奢侈消费品, 将会对下一年度的生计有很大的影响, 但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 情况就会不同。将所有农户视为一个整体去判断消费政策的优劣无疑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 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及农户非农活动和外出务工活动的增多, 农村中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 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层。目前, 在大多数文献中, 划分社会层级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及收入, 一些研究表明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 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 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 是消费的主体 (李春玲, 2007) 。然而, 以职业及收入划分农村的阶层有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户在消费模式上有非常谨慎的特征, 面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灾难, 往往有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收入状况并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实际 (邰秀军等, 2009) ;二是目前农户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样化, 使收入情况难以厘清, 用收入作统计指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此, 选择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 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已有的社会分层研究成果中, 消费分层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李培林、张翼, 2000;李春玲, 2007) 。消费分层作为一个与社会地位密切相连的替代指标, 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分层的实际状况。在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闲暇等各个消费领域, 目前消费分层体系都真实地存在着 (马林芳、王建平, 2007;李怀、程华敏, 2010) 。因此, 本文将同时选择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作为农民分层的依据, 对样本户家庭的资产状况、生计策略及其后果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了解不同生活状态农户家庭的消费潜力及政策影响, 并探讨有效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山西师范大学“农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课题组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农户生计和环境”课题组于2010年元月联合在陕西省安康市山区的农户调查, 调查提供了安康市3个县36个行政村1106户家庭在人口统计、资产、收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详细数据。

与以往研究相比, 本文的发展在于同时使用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样本农户进行了分层, 并使用这两种分层的结果对处于不同层级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本文内容包括五部分, 其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 包括调查地、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调查数据的简要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对收入分层后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则使用消费分层对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并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收入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 人均收入5000元-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农户界定为低收入户、中收入户和高收入户, 并对全部样本分成三类子样本, 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 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在前期的试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由于山区气候特点, 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非农收入主要包括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政府发放的各种补助及其他收入。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 在农户的农业产量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都较多, 接下来产量顺序依次是水稻、小麦、油菜。在农户的非农收入来源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都是外出打工所占的收入最高, 分别为6232.43元、16069.61元和27288.58元, 都占到全部非农收入的60%以上。从各种补贴来看, 低收入层获得补贴的比例比高收入层的要多, 这可能和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在其他收入来源中, 明显高收入层在这方面所得收入要多于中、低收入层农户, 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层农户手中有些能够提供其他经营活动所用的本钱, 从而能够获得一些其他经营性收入。

(二) 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在问卷中, 我们详细了解了农户在2 0 0 9 年的各种消费支出, 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 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 三个收入层农户在食品上的消费差异不大, 月消费都在500元左右。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 随着收入层的提高, 对生产的投入增大, 分别为716.74元、746.28元、873.02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 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 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 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60.80%、54.36%;接下来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 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过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 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 三个收入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上的开销仍比较大, 这可能与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有一定关系。另外请客送礼方面花费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户会增加对交往性消费。

三、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以下, 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500元之间和家庭月食品消费500元以上界定为低消费户、中消费户和高消费户, 并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类样本户, 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不同家庭食品月消费区间的农作物总产量无明显趋势, 其中玉米产量较多, 产量分别为588.11公斤、664.22公斤和597.31公斤。尤其是要注意的是食品月消费500元以上家庭的小麦平均产量为120公斤, 与前两项相比明显降低。对于第二项非农业收入, 家庭食品月消费与非农业有明显的正向关系, 即家庭的非农业收入越高, 家庭食品月消费额也越多。其中, 三个消费层中都是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数额最高, 分别为12196.27元、12196.48元和14073.94元。

(二)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 三个消费层月消费平均额分别为233.32元、452.80元和766.83元。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 随着消费层的提高, 对生产性消费的投入增大, 分别为667.58元、697.84元和860.06元。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 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 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 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 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 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55.42%和61.69%;其次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点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 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很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 至于是否有影响, 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 三个消费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与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的消费仍比较大, 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农村中的消费热点。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目前, 随着中国农村农户生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农户间资产、收入、消费的不平等状况在加剧, 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分层。传统的使用职业或收入分层方法已不能满足于对中国现阶段农户研究的需要。本文同时使用了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方法, 利用陕西省安康市3个县1106户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使用收入分层的研究发现, 不同收入层的农户在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电视、洗衣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所拥有的电冰箱、空调、电脑等资产上存在着差异, 高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要多于低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在收入结构上, 高收入层无论是农业收入的平均值还是非农收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低收入层;在消费结构上, 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在食品消费上并没有差异, 但在耐用品消费、子女上学、医药费、社会交往、娱乐和培训上都表现出了差异, 其中,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子女上学的支出反而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依赖于子女的工作。另外,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耐用品 (如盖房或购买家电) 的消费会很明显的增加。使用消费分层的研究发现, 高消费层和低消费层在目前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和电器上并没有差异, 但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电动车上存在着差异, 高消费层的农户拥有的比例要高于低消费的农户;在收入结构上, 不同消费层在农业收入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非农业收入上, 高消费层农户在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收入上明显要高于低消费层农户。在消费结构上, 高消费层的各子项目的消费水平均要高于中低消费层的消费水平。

尽管本文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补充和新的尝试, 但本文的结论对现有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仍有启示。目前, 政府在农村消费市场上的“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并没有区分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依据本文的结论可以在商品结构上做出有差别优惠的新尝试, 如对于低收入和低消费层次的农户, 在电视、洗衣机等目前有较高普及度的电器中给予较高的补助, 对于高收入和高消费层次的农户, 在电脑、空调等目前农村还不是很普及的电器中给予补助。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 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户的住房消费会大幅增长, 因此, 适时开展农村的住房信贷也可能是未来消费政策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学者们关于农村消费市场是否需要刺激的学术讨论提供初步的证据, 研究发现, 不同阶层的农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 家庭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确定了消费去向。因此, 本文的研究并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刺激消费政策对农民有害的观点, 当然, 在进一步的实证之前, 对这一观点仍需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怀, 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J].江汉论坛, 2010 (1) .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 2007 (7) .

[3]、李培林, 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4]、邰秀军等.中国农户谨慎性消费策略的形成机制[J].管理世界, 2009 (7) .

[5]、马林芳, 王建平.消费分层: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会分层[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11) .

[6]、我们真相信国内消费不足吗·[EB/OL].凤凰网, 2009-12-31.

市场消费结构 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不仅仅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更重要的是它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密切关系, 其历史意义不亚于长期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后, 提出“让面小康日标的关键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想调整, 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重大影响。

近年来, 国内学者和媒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有所讨论, 但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内涵和划分标准看法不一, 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还缺少定量分析。

关于中等收入者的界定目前大致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种看法认为, 非常近似于国外的“中产阶级”内涵, 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 国内的中等收入者无论从收入数量, 还是生活方式上看, 还与国外的“中产阶层”有非常大的差异, 目前的中等收入者还主要泛指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群体, 本文倾向于后面这种观点。

根据此前国家统计局的界定, 家庭年收入6万到20万元为“中等收入者”。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 从2007年到2020年的14年时间, 只要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目前年均增长7%的水平, 扣除价格因素, 到2020年, 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可以达到5 5%”。

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 将有利于引导社会消费潮流, 促进消费升级, 从而带动产业和产品的调整升级。现阶段, 中等收入群体对住房、汽车、旅游、教育、耐用消费品、新兴服务业的旺盛需求, 创造了规模巨大的市场购买力, 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一层次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数的60%, 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 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

那么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如何?消费结构与购买行为的特点如何?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浙江省, 其消费特征是否具有特殊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其消费行为又有何变化?本文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定量实证分析, 拟就这些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

二、浙江省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及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

在商品经济社会, 社会阶层的首要表现在于收入阶层, 它主要根据收入水平这一指标对人群进行划分, 不同收入阶层的人其收入水平不同, 进而在消费结构和购买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根据浙江统计局资料显示:从1995年到2 0 0 8年我省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支出以及按8项分类的消费支出情况 (详见表1、表2) , 可以大致了解这一群体在十几年间的消费结构和购买行为及其变化趋势。由于07、08年的特殊经济状况, 本文以06年为界分阶段对消费结构进行讨论。

(一) 1995年—2006年消费结构及行为分析

1、总体趋势分析

从附表的线状图中可以看出, 1995年到2006年的八项分类消费支出中, 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杂项商品四个项目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而衣着、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和居住四项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与生存必需拉开距离, 如果说以前的消费结构主要是温饱型的, 那么, 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而达到了以享受型、发展型为主的多元消费结构。

2、各项消费行为具体分析

(1) 食品方面:按照联合国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6 0%以上为绝对贫困型;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30%—40%为富裕型;30%以下为极富型。从表中可以看出, 食品在消费性支出中的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浙江省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转变的过程, 消费结构在不断地升级。中国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 社会上有“吃饱、吃好、吃草 (野) 、吃药”的等级之说。显然, 我省中等收入群体对食品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吃好”、“吃草”的档次, 追求食品的营养化、健康化和品位化, 要吃“精”、吃“鲜”、吃“新”;此外, 中等收入群体的饮食已经从满足“基本需求”上升到了“钦食享受”, 开始关注饮食文化;最后,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更新, 中等收入居民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 如果扣除在外就餐支出, 中等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就更低。

(2) 衣着方面:份额从1995年的11.51%下降到2000年的8.12%, 之后又逐年稳步增长到2006年的10.3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浙江中等收入群体在收入增加之初, 属于单位弹性商品的衣着支出随之增加, 这种增加更多的是来自于御寒之外的审美需求或攀比炫耀, 表现为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和高档, 但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 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 “时尚、品味、务实、理性”是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追求时尚而不炫耀, 追求品味而不奢侈、追求高档而不豪华”则是对这一群体消费购买行为的形象概括。

(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浙江中等收入群体在这方面的消费十几年来下降了7.51个百分点, 但03年之后绝对数量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表明这一群体对普通耐用品的消费已经基本饱和, 对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消费质量在升级, 主要表现在对家电的质量升级, 现在中等收入者主要选择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质量性能好的中高档家电。如:电脑, 数码、背投电视、变频式空调等。由于理性追求自我的观念, 中等收入者往往对知名家电有较高的忠诚度,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购买风险。

(4) 交通和通讯方面:不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 交通和通讯反面的增长幅度都是所有八项中最大的。这一时期的交通和通讯是一个市场逐步开放和多元化的阶段。在浙江, 自行车从代步工具变为运动工具, 摩托车到家庭轿车不断更新替代;家庭电话从稀缺到普及, 传呼机昙花一现, 移动电话更是从前所未见到随身携带。中产阶层在这方面的需求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为时间是中等收入群体最缺稀的资源之一, “更快、更少、更便捷、更好”是这一阶层的普遍心理。交通和通讯的消费支出比例从1995年的5.81%猛增到2006年的18.67%。

(5) 医疗、文化教育和居住方面:我国自1 9 9 8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 致使2000年之后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三方面的支出比例较之1995年大幅提升。这一方面是制度改革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等收入群体越来越重视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自身充电的心理状态。

(二) 2007和2008年消费情况及相关性分析

(1) 总体趋势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食品、家庭设备、娱乐教育、居住四项比例处于上升的趋势, 而衣着、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则都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 食品、家庭设备和居住三项, 通常被认为是生活所必须, 比例表现为上升趋势不足为奇, 但是娱乐教育文化方面则继续持续上升趋势却不免让人感觉奇怪。对此, 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第一, 思想上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面对经济危机, 中等收入群体向上跃升的愿望和地位的忧虑更为强烈, 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更新知识。在工作之余参加培训是中等收入群体, 尤其是他们当中的白领的重要活动。甚至有专家建议“经济危机是最好的读书时机, 可以趁机储备知识, 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对知识文化消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浙江省抽样调查显示, 在中等收入家庭存款构成中, 子女教育占44.7%。第二, 心理方面的影响。虽然没有确切数据的证明, 但心理学上普遍认为:人们空虚的时候需要心灵的慰藉, 而书籍和知识是较好的手段。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 人们的价值观和物质观受到影响, 对于过去和现在感到怀疑, 对于未来感到迷茫, 不确定感增强, 普遍感觉压力过大、无能为力甚至自我否定或空虚盲目, 在这样的状况下, 娱乐文化消费占据总消费支出比例扩大也不足为奇, 甚至在2007年的时候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消费领域。

(2) 相关性分析

各项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如表4所述。

首先, 我们可以看出, 在此相关系数表中, 相关度最大的0.985, 一是总消费额与食品消费, 这个比较好理解,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二是食品与娱乐教育文化的相关度, 这就表明, 浙江中等收入群体在食品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相关度很高, 接近于1, 投入倾向非常接近。

其次, 与总消费额相关度次高的并非我们日常所认为的“衣食住行”中除了“食”以外的其他三项, 而是娱乐教育文化方面, 相关度高达0.978.

最后, 此表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两个负相关的数字。家庭设备与医疗保健的-0.207和家庭设备与交通通讯的-0.406, 这表明, 当中等收入人群受收入所限要在各项消费之间做取舍之时, 人们通常会为了购置家庭设备用品而减少医疗保健与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要纠正一个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错误观点, 就是公众和媒体普遍认为人们是在买车和买房之间做取舍, 就如最近有不少关于“经济危机, 该买房还是该买车”的调查, 实事上, 我们在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 居住与交通通讯相关度虽然不是很大, 只有0.167, 但这两方面是属于正相关, 即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相互抵触需要做取舍的负相关。

以上是笔者基于历年真实数据所做的一些分析, 相信这些结论将对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制定措施、采取行动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消费的中坚力量, 对社会消费有着示范性的作用, 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本文以浙江省为例, 根据1995年至2008年的消费支出统计数据, 分析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 以及在近期经济危机影响下其消费行为和结构的变化, 并首次对八项消费支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得出一些创新性的结论。

关键词:浙江省,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方烨, 李圆.中产阶层是什么样子[N].经济参考报, 2005-01-24 (5)

市场消费结构 篇10

一、新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1. 变量及模型数据关系形式的选取。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的概念, 可知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通常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的简单的模型形式来表示:C=α+βY, 其中α>0, 0<β<1。模型中, 系数β为边际消费倾, Y代表居民的收入, C代表居民的消费支出。

本文在研究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时选取了新疆1999—2006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 见表1:

(元)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0—2007。

2. 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表1的样本数据和Eviews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新疆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为:

农村居民:C1=213.88+0.658Y1 R2=0.9413 F=96.22

(1.54) (9.81) DW=1.712

其中, C1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Y1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DW=1.712小于2表明残差中可能存在序列相关, 采用Hildreth-Lu方法, 选取不同的ρ值进行一系列回归分析。取ρ=-0.1。此时作广义差分变换, 最后的回归结果为:

C1*=88.345+0.716Y1*R2=0.9654 F=139.591

(0.62) (11.82) DW=1.9807

以上结果显示,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716。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就有0.716元用于消费。R2为0.9654, 表明模型的样本拟合度很强;F检验通过;收入系数的t检验通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DW值接近2, 说明基本消除了残差的序列相关性。因此C1*=88.345+0.716Y1*可作为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

利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作广义差分变换后, 在Eviews5中回归结果:

城市居民:C2*=896.67+0.617Y2* (ρ=0.3)

(1.65) (5.88) R2=0.8736 F=34.56 DW=1.974

以上结果表显示, 与农村居民相比, 新疆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617, 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可支配收入就有0.617元用于消费, 相比之下要比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

二、新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 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为进一步分析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0—2007) 提供的数据, 建立了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各项支出子项之间的关系, 选取双对数模型:

其中, Yi1、Yi2分别表示城市, 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险、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消费性支出的8项指标。X1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2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μij为随机扰动项, 这里假定它满足双对数模型的所有假定。α为参数, β为弹性系数, 它表示收入每增加 (或减少) 1%, 平均而言, 消费支出增加 (或减少) 的百分比.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增加;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变;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减少。因此,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弹性系数β值, 可表示消费结构的变化。

2. 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样本数据和Eviews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新疆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城市居民:食品ln Y11=0.928+0.754ln X1DW=2.24 R2=0.9577 F=135.742

衣着ln Y21=-1.5995+0.9298ln X1DW=1.5549 R2=0.891 F=49.11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ln Y31=0.304+0.8297ln X1DW=2.116 R2=0.9899 F=490.98

医疗保健ln Y41=-4.065+1.1293ln X1R2=0.852 F=34.62 DW=2.368

交通及通讯ln Y51=-11.66+2.03ln X1F=38.1 DW=1.52 R2=0.8639

娱乐文教服务ln Y61=-1.629+0.9027ln X1F=33.15 DW=1.361 R2=0.8689

居住ln Y71=-4.165+1.16ln X1F=15.499 DW=1.283 R2=0.721

杂项商品及服务ln Y81=-3.645+1.01ln X1 F=36.94DW=2.324 R2=0.881

以上结果对DW检验偏小的均进行了残差的序列相关修正。从分析数据看, 除了居住的拟合优度为0.721外, 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都能通过, 说明是显著的T统计值也都符合要求, 说明方程中的变量均显著。因此该模型能够通过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符合要求。这说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线性影响均显著。因此, 使用该模型对新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农村居民:食品ln Y12=3.748+0.371ln X2F=13.86DW=2.30 R2=0.698

衣着ln Y22=-0.90+0.767ln X2F=43.129 DW=1.267R2=0.87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ln Y32=-6.158+1.53ln X2F=642.516 DW=2.12 R2=0.991

医疗保健ln Y42=2.188+0.502ln X2F=13.34 DW=2.625 R2=0.727

交通及通讯ln Y52=-8.05+1.68ln X2F=329.968 DW=2.347 R2=0.982

娱乐文教及服务ln Y62=-1.946+0.965ln X2F=62.33DW=1.835 R2=0.926

居住ln Y72=-4.602+1.478ln X2F=220.863 DW=2.44R2=0.978

杂项商品及服务ln Y82=-2.798+0.981ln X2F=52.31DW=1.51 R2=0.913

3. 经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 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居住及杂项商品及服务项消费性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 反映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正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耐用消费品。交通和通讯支出的弹性系数高达2.03, 这与人们追求信息化与当前通信业的高度发展相吻合。

农村消费性支出中,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及居住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贯彻实施, 近年来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 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 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

三、提高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完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加居民收入。 (2) 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各项改革, 使各项支出趋于合理, 尤其完善住房商品化市场, 大力发展教育。 (3) 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 缩小收入差距。引进人才, 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 (4) 引导合理消费, 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 科学的消费方式, 适度的消费水平, 合理的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经济计量学精要[M].张涛,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美]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钱小军,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陈莹, 张安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市场消费结构】相关文章:

消费市场05-14

旅游消费市场06-03

儿童消费市场06-13

消费信贷市场08-18

音乐消费市场09-08

兔肉消费市场论文04-16

消费市场论文范文05-09

消费市场论文提纲11-15

产品市场是消费品市场10-19

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论文04-19

上一篇:严于律己下一篇: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