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建设

2024-08-26

茶园建设(精选十篇)

茶园建设 篇1

生态茶园的建立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 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 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自然资源, 进行立体林、茶、禽等人工群落复合生态茶园建设, 实现茶园微环境改善, 形成良性循环, 维持茶园生态平衡的优良系统, 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茶园必须严格选址和采用良种, 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从而生产出优质的茶叶, 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同时也使茶叶企业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林、茶等物种立体复合生态茶园建设

通常在全面考虑当地土壤与气候特点的情况下, 结合茶类选择适宜的茶树无性系良种为生态茶园的主要种群, 并按发芽早、中、迟搭配种植。此外, 在田间可以由2种或2种以上树种间种, 如果树、经济林等。能较好地利用直射光、反射光、漫射光和透射光, 提高单位面积上光能的利用率, 从而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体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茶园周围也需种植其他林木, 以改善茶园小气候, 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在林茶间作的同时, 在茶园还可种植绿肥, 使光能达到充分利用, 土壤养分也可在不同层次上被吸收利用, 绿肥翻埋到田间能增加土壤肥力, 达到改善茶园微环境, 形成乔—灌—草3层立体复合生态模式。句容市吟春碧芽有限公司的茶园基地采用的就是上层栽植楝树, 中层种植茶树, 下层种植蚕豆的3层立体复合生态园区, 并且在茶园的四周田间都栽上了香樟树。

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 不宜过分密植, 否则不利通风透气、不便采摘、不利田间操作, 反而有利于蚜虫、蚧类、粉虱等害虫的发生。树种不能选择与茶树有共同病虫害的树种, 应尽可能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2. 禽、畜、茶物种复合生态茶园建设

农业生产上推广的稻、鸭共作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稻田养鱼、虾等, 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积极性非常高。在茶园中也可以放养家禽, 利用田间幼嫩小草放养鸡, 鸡吃草, 排出的粪便不仅是茶树理想的有机肥料, 还能改善茶园土壤结构, 增进茶叶内在品质, 同时为普通茶园向生态茶园转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草鸡放养一般每667 m2放养100只左右为宜, 在茶园四周用铁丝网围圈, 利用茶园人工复合林为圈养的鸡提供天然栖息地, 园内杂草和害虫通过鸡的啄、抓得到有效的清除, 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次数, 提高茶园肥力状况, 减少鸡饲料的投入, 形成一个茶、鸡群落食物链。

3. 生态茶园平衡施肥技术

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 在需肥上有别于其它作物。在茶树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和年生长周期中, 既有营养生长, 又有生殖生长, 这就决定了茶树需肥的连续性。同时由于茶树在整个生育周期中有不同的生育阶段, 每个阶段对肥料用量和种类有差别, 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 每个阶段的需肥也有差别。据测定, 茶树在4~11月大量吸收氮肥, 当中有3个吸收高峰, 分别为春、夏季与10月;磷的吸收在5~6月和9~10月;钾在4~11月均可吸收。茶树是复杂的生物体, 在生命活动中需要多种元素的参与, 缺乏某种元素就可能造成生命活动受阻。茶树吸收养分不仅需要多样化, 而且以氮、磷、钾三要素为主, 尤其以氮的吸收量最大。在茶园施肥上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要平衡;基肥与追肥要平衡;根肥与叶面肥要平衡;氮肥与磷、钾肥, 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要平衡。在生态茶园中实行平衡施肥, 可以保证茶叶的增产增收, 避免环境污染。

4. 生态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篇2

题目: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02 姓名:杨晓坤

2010年1月

-1-2009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县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茶叶消费时尚,切实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不断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有效占领无公害茶叶市场,茶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目前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总体需求相比较,我县茶叶在品质上、规模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的整合改造现有低产茶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茶园布局结构,打造高产、质优、园林化生态茶园基地是壮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必然之路。温泉是昌宁县的茶叶大乡,同时茶叶也是温泉乡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我到温泉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近年茶叶市场供求情况,就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泉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尼诺绿茶的主要产地。全乡现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尼诺绿茶曾获“陆羽杯”奖、金钟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机构金奖和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面积26433.5亩,投采面积达25388.5亩,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86个,精制茶厂4个,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初精制生产能力170万公斤以上,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3个。

(二)茶叶是促进温泉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

温泉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168个村民小组的99%以上农户,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全乡总人口4%,全乡农业人口中近三分之二为茶农。茶叶发展集中在光山村、联席村、温泉村、下六甲村、尼诺村、松山村、鹿塘村,这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近80%为茶叶收入。

(三)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

全乡茶叶面积不断增加,茶农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基本培植成功,并且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1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计

划发展3500亩高优生态茶园,5700亩低产老茶园改造正在进行当中。有2家茶叶企业取得了茶叶生产市场准入“QS”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温泉乡有普洱茶生产企业5家,产量近百吨。茶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借“千年茶乡”系列活动之机,大力宣扬了温泉茶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温泉茶品牌对外的知名度,同时引进了新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提升了温泉茶文化底蕴。茶叶价格迅猛增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与农户对茶叶作为产业长远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温泉乡春茶收鲜均价达15.29元/公斤,销售干茶均价达63.9元/公斤。仅春茶期间,全乡户均茶叶收入就达9446元,人均收入达2233元,人均茶叶收入比上年同期499元增1734元,增合347.4%,收入在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539户,就目前温泉农村经济而言,茶叶产业是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

(二)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

在温泉26433.5亩茶园中,有11000多亩茶园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较差,茶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茶农对鲜叶的采摘质量不高,导致部分茶园单产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

(三)投入不足,管理滞后,“温泉茶”品牌效应不高

外地茶叶流入我乡掺充温泉茶出售的情况突出,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措施不到位,有面积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层次较低,制茶企业多而小,品牌多而杂,茶叶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

(四)观念落后,外资引进困难,牵动力不强

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茶叶产业的投资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还有大量低档次的晒青毛茶,群众发展茶叶的效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加快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茶叶进一步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新植茶园建设,对新植的茶园按生态、无公害的技术要求进行发展。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实施整合改造。五是努力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基础好、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六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查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开发。

(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

温泉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挖掘我乡茶历史、文化遗存,向外推介我乡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温泉茶文化底蕴和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继续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全乡茶叶交易市场。

(三)建设高优园林化示范样板,带动温泉茶叶深入发展

2008年,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在“云保线”习谦桥至大桥洼子段的公路两侧常耕地内(涉及温泉村湾塘、红土、里睦、山田、王家寨、中寨、五石美、徐家寨、赵家寨、陈家寨、杨家寨、街子、澡塘、大领岗、西山、何家寨等村民小组)建设1500以上的高优生态园林化样板茶园,在提高温泉茶叶对外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昌宁县南大门的优势,叫响名符其实的“茶乡温泉”,带动温泉茶叶产业深入发展。

(四)打造“温泉茶叶”品牌,扩大温泉茶叶市场影响力

一是整合温泉乡茶叶品牌。对温泉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温泉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温泉乡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

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温泉乡茶叶销售。通过开展温泉乡古茶树资源保护、温泉乡茶文化挖掘与温泉乡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温泉乡茶叶,促进温泉乡茶业发展。

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初探 篇3

摘要:为积极寻找和探索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梁河县茶技站在大面积生态茶园建设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上,加大了有机茶园基地建设力度。文章主要介绍了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茶园建设;技术管理;以草代肥;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132-03

1 概述

有机茶是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有利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措施,不使用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的茶叶及相关产品。

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茶叶产量的不断增加,常规普通的中低档茶叶产品已相对过剩,价格相对下跌,传统种植茶叶产品的效益下降,茶农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十分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消费产品的需求日趋向优质、营养、生态、保健、自然合成方向发展,将来对有机茶叶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认识将会越来越高。所以,有机茶产品的价格将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

力强,产品将会供不应求,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2 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

2.1 茶园补苗

用3~5年生优质无性系茶苗于每年6~7月雨季进行茶园缺株断行补植,通过茶园补苗每亩有效茶树达到了1500~1600株,为有机茶园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茶园施肥

茶园施肥春茶、夏茶结束时,在有机茶园施有机专用肥100公斤/亩,全年共施有机专用肥200公斤/亩;同时,春茶结束时,茶园开挖肥槽沟深×宽为:40×30cm,施入腐熟有机农家肥1500~2000公斤/亩或沼液(肥)2000~2500公斤/亩。

2.3 茶园覆盖

茶园覆盖是有机茶园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茶园覆盖就是利用本地各种落叶、杂草、作物秸秆等代替部分有机肥进行施肥作业。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必将导致对生物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呈逐步递增趋势。以草代肥是梁河茶区有机茶园建设管理技术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茶园肥源短缺的解决途径。

2.3.1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的可行性。一是原料来源种类多,资源丰富,田间、野外所有杂草、落叶、作物秸秆等均可做草肥;二是草肥富含有机质:各种落叶、杂草、作物秸秆腐烂后形成较好的腐殖质,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化肥代替不了的。近几年,各地茶区出现了“茶叶无味”、“产量难提”、“品质下降”等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退化,土质下降,

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量施用化肥所致。

2.3.2 施用效果显著:目前,梁河茶区多数农民在有机茶园利用以草代肥方法取得了增产提质和改土培肥的效果。

2.3.3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的必要性。一是节本增效的需要:由于国际煤炭、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已成事实,化肥价格的不断上涨在所难免,而落叶、杂草无需购买,可就地取材,用低成本甚至不花成本的“草”代替相对高价的商品肥料是一种明智选择;二是改土培肥的需要:梁河茶区在未施草肥以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下,而连续多年施用草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2.0%以上;三是绿色有机食品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草肥因无公害、无污染的特性必将成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所选择的最佳肥料之一;四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各级部门都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以草代肥技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及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3.4 茶园覆盖以草代肥技术。

(1)草肥选择:茶园土壤覆盖草肥可选择山草、麦秸、稻草、豆秸、玉米秸杆、木屑等。

(2)铺草时期:为防旱,可在旱季来临之前进行铺草;若作为保暖防冻,应在土壤冻结之前进行铺草;如果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可在雨水来临之前进行铺草;抑制杂草生长,应在杂草萌芽之前进行铺草;新植茶园,应在移栽结束后立即铺草。

(3)铺草方法:厚度要求12cm以上,以铺草后不露土为宜。

(4)茶园以草代肥的效果分析。茶园杂草覆盖为有机茶园茶树创造一个“吃饱、喝足、住得舒服”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制作的茶叶产品品质自然优异。

茶园杂草覆盖,可就地取材,用木屑、鲜叶、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覆盖物进行覆盖,茶园覆盖杂草具有防止土壤流失、减少杂草生长、保蓄土壤水分、调控土壤温度、改良土壤、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降低成本和提质增效的明显效果。茶园杂草覆盖,增施有机肥料,不但春茶芽叶肥壮,发芽整齐,高级茶比例高,而且所制茶叶产品茶内质优,比施化肥茶园的茶叶香气高、味美、鲜爽、醇厚。

外在感官品质特征:鲜叶:芽叶肥壮、匀净齐整、叶色黄绿、芽毫浓密显露、叶质柔软、持嫩性强。针形茶:外观呈针形挺直,光滑匀齐,白毫显露。曲条形茶:外观条索紧实、卷曲、色泽油润、芽毫突显。

内在品质特征及理化指标:茶园杂草覆盖及梁河县独特的宜茶区域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加之茶区优质的品种资源、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制作工艺,从而,形成了茶叶独具特色的内在品质特征。茶叶的主要突出内在品质特征是:鲜叶芽叶肥壮,内含营养物质积累较为丰富,茶叶开汤鉴评,口感滋味醇厚,浓酽而不烈、回甘而不涩,浓香爽口,回味突出,余味悠长,而且特别耐冲泡;理化检测,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内含营养物质含量均相对较高。回龙茶样品的检测结果为:水浸出物49.5%、茶多酚23.2%、氨基酸3.2%和咖啡碱2.8%,其具体检测理化指标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项目指标实际检测值

水分(%)≤7.03.0

总灰分(%)≤7.05.3

碎末茶(%)≤5.00.1

水浸出物(%)40~4849.5

茶多酚(%)18~3523.2

氨基酸(%)3~53.2

咖啡碱(%)≤32.8

(5)茶园杂草覆盖形成生态环境。一是茶园海拔1500~2200m,年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为1500mm;二是茶园覆盖杂草,即使雨水直下,也不至于造成茶园地表径流,而是逐渐流到地面上,缓慢渗透到茶园土层中,保持了土壤湿度;三是茶园周围空气悬浮大量雾气,冬天早晨均有“寒雾”密布于茶园中,大大提高了空气湿度,空气湿度5~10月为85%~95%,11~4月为75%~85%;四是茶园昼夜温差大,当地茶农有“白天穿短衣,夜间穿棉袄”的习惯,由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特别有利于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的形成;五是种植遮荫树及多雾的生态茶园环境,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散射质点,使太阳光线中的波长变短,增加了漫射光,特别是蓝紫成分,有利茶树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六是茶园土壤多为高山黄壤区的酸性土,从土壤物理环境、土壤化学环境,土壤生物环境三方面来分析:从土壤物理环境看,由于茶树根系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1.0m以上,以壤土为主,土壤表土层结构为粒状和团块状,心土为块状,这样质地和结构均良好的土壤,既能保水、保肥、保温,仅能及时供水、供肥、供温,使茶树吸收,根系发育良好,生长活跃;从土壤化学环境看,茶树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是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无机养分。根据云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8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结果,土壤pH4.5~6.5;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在2.0%以上,是高产优质茶园的理想之地;从土壤生物环境分析,茶园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丰富而协调。生物与茶园之间构成了平衡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有机茶园茶树的生长发育。

(6)有机茶园远离城市,远离工厂,没有污染,茶叶自然品质好。据梁河县茶技站2011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茶园铺草土壤水分比未铺草的增加10.76%,全年土壤平均温度(20cm处)提高0.3℃,鲜叶产量提高64.1公斤/亩,干茶产量提高14.3kg,春茶提前10~15天采摘上市,产量提高15%以上。

2.4 茶园沼液施用

结合梁河县实施国家沼气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沼液(肥)能源优势,在有机茶园地区实施了“茶—沼液(肥)”工程,为有机茶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

2.5 有机茶园有害生物(病虫草害)无害化治理技术及茶园无害化有机药物防治

2.5.1 病害防治:主要病害种类:茶饼病、白星病;发生时间:8~9月;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是及时采摘鲜叶、按时进行修剪、保持茶园通风透光,非采茶期,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尓多液进行预防。

2.5.2 主要虫害种类:小绿叶蝉、蓟马类;发生时间:6~9月;防治方法:一是采用物理防治方法黄、蓝板防治;二是用生物农药1%印楝素或0.5%苦参碱,1000~1200陪液喷施。冬季封园分别喷施0.7%石灰半量式波尓多液和0.5%硫酸铜,可以有效防治虫害。

2.5.3 茶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茶园修剪的废弃枝叶、自然落叶和其他植物经无害化处理,形成优质有机肥,再返回茶园,实现资源的再

利用。

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4

1 生态茶园园址选择

生态茶园要求产地环境良好, 无污染, 植被资源丰富, 水源清洁, 空气清新, 土壤理化性状较好, 山地坡度在25°以下。远离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 以有1 km以上隔离带为佳, 茶园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潜在的污染源。

2 生态茶园的规划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 需对山、水、田、园、林、路进行全面科学规划, 总体要求是“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从而达到土地利用合理, 田间蓄排水方便, 田间操作方便, 同时有利于水土保持, 防止水土流失。

3 生态茶园建设

3.1 开垦茶园

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茶园, 同时保持水土, 提高土壤肥力, 要进行科学劈山, 将不妨碍种茶的部分原生树木作为茶园遮荫树, 严禁烧山开垦, 同时将茶园内的树根、灌丛、碎石等清除[2]。先开路后建园开山, 心土打埂, 杂草及表土回定植沟, 自下而上开等高梯层, 外高内低呈3°~5°的内倾斜, 外有土埂, 内有节节沟, 种植沟经1~2个月的晾晒后施足茶叶专用有机混合肥或农家肥回填表土, 梯壁要尽最大可能多保留原植被。

3.2 茶园道路建设

为使茶园交通便利, 要建设茶园道路。茶园小区面积0.20~0.33 hm2设置步道, 0.53~0.67 hm2设置支道, 主道路、支道路、步道路基宽分别为5.0、3.0、1.5 m, 使茶园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成网, 若茶园坡度较大, 道路修筑成“之”字形较佳。

3.3 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茶园要建设蓄水池、排水系统, 以保证茶园能够及时进行灌排水, 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茶园0.33~0.67 hm2建一个蓄水池, 根据灌溉面积、水源确定蓄水池的大小。若茶园条件较好, 可以建设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 提高茶园的给水能力[3,4]。排水系统建设可根据地形地势在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 在茶园上方开截洪沟, 拦截山洪, 引入排水沟, 防止外界流水冲入茶园。排水沟每隔15~20 m设宽、深分别为2~3、1 m的水池, 以方便蓄水, 减少水土流失。

3.4 优化茶园物种结构

做到以茶为主, 立体种植, 多物种结合。在茶园中有目的地保留部分林木植被, 茶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 遮荫树种植密度为90~150株/hm2, 茶园以0.33~0.67 hm2为一个作业区, 作业区之间有宽5~8 m的隔离带;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每4~5 m种植1株, 实行林、灌、草结合, 以调节茶园小气候。

3.4.1 茶园内遮荫和绿化树种选择。

茶园间作树种应选择适宜当地栽种、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病虫害、不与茶树争肥水的树种。茶园内遮荫以枝叶伸展度大、叶层薄的香椿、楝树、油柿等落叶乔木为佳;楝树、天竺桂、桂花、罗汉松、香椿、杉木、塔松等可在道路两旁、空地种植;茶园周围的隔离带、防护林可种植松树、杉树。

3.4.2 茶园间作树管理。

间作树整枝修剪是调控茶树光、热、水、气, 实现合理遮荫的主要措施, 间作树的分枝高度应控制在2 m以上, 在主杆不同方向的高度上留侧枝3~4个, 在侧枝上留分枝2~4个, 并使侧枝、分枝合理分布, 荫蔽度控制在30%~40%, 保证茶树既能得到直射阳光的照射, 又能得到间作树枝叶的遮荫。

3.4.3 梯壁留草种草和套种绿肥。

为提高茶园的蓄水保肥能力, 保护害虫的栖息地, 对开园时梯壁上没留下原植被的光秃梯壁进行种草护坡, 草种可选爬地兰、百喜草、黄花菜、圆叶决明、三叶草等;茶园前3年可套种圆叶决明、平托花生、印度豇豆、花生、苕子等, 通过割青埋青草物作绿肥用。

4 常规茶园向生态茶园的转换

若常规茶园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条件符合生态茶园要求, 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管理, 不使用任何禁止使用的物质, 实行林、灌、草结合, 园内适度种植遮荫树, 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 园内梯壁改锄草为割草, 经2~3年的转换, 可以从常规茶园转换为生态茶园。

参考文献

[1]潘伟彬.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农学与生态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 :65-67, 70.

[2]蒋迎.浙江茶叶农药残留与生态茶园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3]黄天帆.强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建设生态茶园—附城乡打造万亩有机生态茶园基地[J].中国茶叶, 2012 (8) :8-9.

茶园建设 篇5

实施方案

根据雁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我校教师队伍良好风貌和教育新形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继续在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为使活动能够扎实有序的开展,特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办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关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切实提高师德素养,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组织领导 组 长:黄伟华

成 员:贺诗金 肖连瑚 颜菊秋 刘苏 万东民 胡丽兴

蒋嫦娥

三、主要目标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着力促进师德师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行风、校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着力解决本校教职工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四个提升”: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有新的提升,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有新的提升,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的提升。

四、参加对象 全校小学在职教职工。

五、活动内容

将推出“四大活动”,即:“宣传动员”、“专题培训”、“师生互动”,“深化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活动,着力提升全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

(一)宣传动员

组织部分师德模范撰写提升师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的倡议书,要求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倡议。积极评选 “德能双馨”,大力表彰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组织教师开展“我向师德标兵学习”的活动。开展评选我校1名师德标兵(模范)活动,在教师节时进行表彰,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二)专题培训

1、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每一位教师要对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作出书面承诺,经学校审核后,由学校统一归档备查。

2、汇总各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法规和文件,在学校宣传栏设立“师德师风建设规范”专栏。

3、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组织全体教师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 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采取集中学习、辅导讲座、讨论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有效方式,力求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针对自身实际,组织自查自纠,重点突出以下内容:在职业道德方是否做到热爱本职工作、终身勤奋学习、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有无以教谋私、不思进取、误人子弟的现象;在教育教学方而是否做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无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表明决心,落实整改。

(三)师生互动

1、认开展“爱生月”活动。5月学校集中安排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织全体教师以“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主题,在“爱生月”内每位老师都要和班级每一位学生至少做一次心灵的沟通,每个班对每一位学生家校联系一次,引导教师确立“了解——理解——关爱”的爱生理念。

2、开展“爱师周”活动。集中安排 2-3 周时间。在“爱师周” 让学生和家长走近教师,亲近教师,从而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学校对所有教师要有实质性的关怀,至少为教师办一件实事。开展学校为教师减负活动,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开展“教师的一星期”征文活动,组织老师、学生家长参与征文撰写,描述一位老师一个星期的工作、学习、实践等生活情景,各校组织开展一次优秀教师(先进教师)事迹专题报告会,向社会宣传展示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四)深化学习

1、组织“教学开放周”活动。在“教学开放周”内乡各小学都要向社会开放,所有课堂教学都向学生家长开放,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

2、组织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活动。通过各方评、同事帮、领导点,查找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公开整改情况,并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舆论宣传。学校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做到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合力。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师德典型,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过程督查,强化监督措施。学校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全过程的督查,建立督查制度,层层抓落实。学校可以采取从社会上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设立师德师风监督电话和校长接待日等形式,广泛接受社会对师德师风的监督。

(三)将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注重活动效果。学校要将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思想有触动,素养有提升,从而为更好的教书育人提供动力支撑和政治保障。

(四)大胆探索实践,建立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及示范学校申报的重要指标。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和考核机制,发挥考核结果在教师奖惩、激励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要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解聘。

(五)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展报告制度,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全镇师德师风工作进度。年末对活动进行总结。

茶园小学

建设无性系茶园要坚持抽槽换土 篇6

建设无性系茶园,必须坚持抽槽换土。其主要原因是,无性系茶园大部分建于水田,其水肥条件虽好,但受长期淹作影响,其耕作层浅,而且底部有坚实致密、难以透水透气的犁底层。如果不抽槽换土,一是茶苗根系难以穿透犁底层向下深扎,只能在表层土壤中生长;二是活土层较浅,不仅茶树根系的生长范围非常有限,同时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也非常有限;三是如果遇持续阴雨,水分滞留在表层土壤中难以下渗,容易使茶苗根系遭受水渍危害。这样的茶园,由于茶树地下根系生长受限,因而地上部分生长较弱、抗逆性差,中后期很容易出现早衰甚至死亡。如果实施抽槽换土,虽需增加用工和投入,但可打破水田犁底层,破除土壤板结,加厚活土层,显著增强土壤蓄水纳肥、保水保肥能力,减轻土壤渍害,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根深才能叶茂,有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层,才会有庞大的茶树根群;有庞大的根群,茶树才能健壮生长、抗逆丰产、优质高效。在旱地建设无性系茶园,肥水条件较差,更需要抽槽换土,加厚活土层,为茶园持续稳产、高产打下基础。

建设无性系茶园,抽槽换土时需注意:一要保证抽槽质量,最好使用机械抽槽,双行栽植槽宽80厘米,单行栽植槽宽60厘米,槽深60厘米以上。二要坚持施足底肥,底层填玉米秸、大豆秸、稻草等农作物秸秆,然后施粪肥、土杂肥、饼肥等有机肥,最后再施化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亩施2000公斤以上农作物秸秆、粪肥或土杂肥,回填部分表层熟土后每亩再施饼肥150~200公斤、磷肥75~100公斤,随后回填剩余表层熟土,将底层生土回填在最上层;三要实施高垄栽培,用底层生土在茶槽上起25厘米的高垄,垄面呈龟背形,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厚活土层,同时防止土壤渍水。四要适时移栽茶苗,一般在秋季抽槽施肥、起垄回填,等待降雨使茶槽肥料腐熟、土壤沉降、表土风化后,翌年春季再修整茶垄,移栽茶苗。

(湖北省竹山县农业局 熊飞 邮编:442200)

略谈福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7

1 现有茶园生态问题多影响大

福建茶园生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4个方面:一、山地过度开垦, 水土流失严重;二、施肥不尽科学, 土壤酸化板结;三、用药仍欠合理, 农残超标时发;四、茶园物种单一, 自然灾害频繁。由此导致茶叶自然品质下降, 生产成本上升, 茶业发展后劲乏力。

进行生态茶园建设、发展生态茶园, 可缓解乃至根本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的目的。那么, 什么是生态茶园, 有无统一标准?

2 生态茶园的概念及相对标准

生态茶园古已有之, 其概念于1980年代提出, 迄今仍是个定性概念, 比较抽象, 尚未有个明确、可量化、能用以衡量判断的统一标准。现在所谓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园, 单从茶园生态而言, 相互间也是没有个可用以区别的界限。然而, 作为生态茶园, 应具有一些基本内涵, 并富有一定时代特征。

笔者认为, 当前福建山地生态茶园建设应达到如下几个基本要求:

2.1 水保工程上, 做到“2有2无”:

丘陵山地茶园一般要构筑等高梯级, 外有埂, 内有沟, 土壤基本不裸露, 水土基本不流失。

2.2 生产过程中, 实行“3化”管理:

茶园投入无害化, 用肥用药减量化, 耕作管理规范化。

2.3 茶园产出上, 达到安全、优质、高效。

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茶叶标准以上, 具有较强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3 良性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根据福建茶园生态问题及建设要求, 建设良性生态茶园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3.1 茶园水利设施建设

3.1.1 山地坡度>15°, 建成等高、水平或略向内倾茶园。

3.1.2 梯台面, 外筑埂, 内设沟。

3.1.3 茶园中设蓄水池, 提倡建设喷灌设施系统。

3.2 茶园标准栽培管理

3.2.1 茶园铺草覆盖

茶园全园铺草, 效应良多:减轻土壤冲刷, 保护茶园水土;稳定土壤温度, 增强茶树抗性;

抑制杂草滋生, 降低除草频率;改善土壤质地,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 提质增产增效。

茶园铺草应做到:一、全园覆盖, 以不露土为宜;铺草厚度5cm以上, 用草量1吨/亩以上;在草料不足时, 应先铺裸露面大的高山、阴坡、瘦山茶园。二、梯台散铺, 顺坡覆瓦状横铺;草料不与茶树直接接触;铺草时间一般在除草松土及施肥后。三、山草、绿肥、菇渣、沼渣和稻草等秸秆均可作为覆盖草料, 但草料应达无害化标准。

3.2.2 茶园合理用肥

当前茶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不施、少施有机肥, 导致土壤板结, 肥力衰退;过量偏施化学氮肥, 造成养分失衡, 土壤酸化;多是撒施, 少沟施, 引发根系上浮、吸收能力下降。由此导致“三降”:肥料利用率、茶叶品质、土壤肥力均下降。

茶园合理施肥, 原则上要因树因土因时平衡安全用肥, 具体操作上做到“一基三追”有机无机肥结合施用。

“一基”即基肥施用, 做到:肥料品种以缓效有机肥为主, 质量符合相应要求;一年茶季结束后尽早进行;用量一般占年用氮总量的40%以上;与土壤深耕相结合, 沟施, 20cm以上。

“三追”即一年追施催芽肥、夏肥和秋肥3次, 做到:一、施用的速效肥, 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二、用量上, 以产定肥, 施纯氮12.5Kg/100Kg干茶;春肥:夏肥:秋肥2:1:1。三、氮磷钾比例:幼龄茶园为2:1:1, 成龄茶园2-4:1:1;绿茶适当提高氮素施用比重, 乌龙茶适当提高钾肥施用比重, 红茶适当提高磷、钾肥施用比重。四、施用时间, 一般在茶叶开采前30-40天, 春肥适当早施。五、追肥与浅耕、除草结合, 沟施, 10cm以上。

3.2.3 病虫害绿色防控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 (品种、嫩采、修剪、耕锄、冬季封园) 、物理防治 (杀虫灯、防虫板等和生物防治 (天敌、生物农药) 。采用化学防治时, 做到:一、不用禁用农药品种 (高效长残留及水溶性) , 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23种农药;禁止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优乐得、乐果、八氯二丙醚等。二、选用高效低毒、针对性强农药。三、适时、适量、均匀喷施。四注重安全间隔期和轮换用药。

3.2.4 茶园杂草管理

做到:一、禁用草甘膦等违禁除草剂;二、除草与追肥、浅耕结合, 除尽恶性杂草;三、梯壁留草, 削草管理。

3.3 合理植树种草, 改善茶园生境

3.3.1 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行道树

采用乔-灌结构种植一行或多行;选用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具经济价值的常绿树种, 如下表。

3.3.2 茶园中植树种草

茶园套种主要模式如下:

一、“林 (果) -茶-草 (药) ”模式:为立体式结构, 上乔木, 下草药;优点是可提高茶叶自然品质、系统稳定性、整体产出功能, 缺点是操控难度大;应选用苦楝、天竺桂、塔松等具不同生态位、对茶树生长影响小, 又具经济价值的树种;遮阴度一般控制在30%以内, 因季节、茶类、树种而异, 树冠大及高纬度、高海拔、阴坡茶园, 要稀植;适用于新垦、改植换种, 以及行距大、树冠小的茶园。

二、“茶-防护林”模式:四周、风口、山腰坡地上营造水平或网状林带;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 对茶树影响小;适用于规模大、集中连片平面式的纯茶园。

三、茶-草”套种模式:在茶园行间、梯壁种植草本或绿肥作物;优点是能提高土壤覆盖度;适用于幼龄茶园或重修剪、台刈茶园;适宜茶园套种的绿肥、草种如下表。

浅谈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篇8

我镇大部分生产茶园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建立起来的,许多茶园道路沟渠设计不合理,茶园平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茶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造成茶园管理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不高,难于跟上产业发展之需。通过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实现茶产业升级、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现将高效生态茶园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茶园基地的选择与规划

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018-2001。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充分发挥茶树良种优势。园地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水沟、道路合理布局;等高梯层,面宽合理;全面深垦,重施基肥,合理密植,良种壮苗,适时条栽。茶叶生产应向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发展。茶园道路分主干道和生产道。主干道水泥路2.5—3.5m、生产道宽1.2m (用水泥预制板或现浇水泥);并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以常绿树(桂花树)为主。茶园周边植树造林要求做到“头戴帽、中间留腰带、脚穿鞋”的原则。

2茶园排灌系统建设

2.1排水系统建好路边沟(现浇水泥或梯形槽)。水沟要分主沟和支沟,主沟和支沟要连接,以保证茶地不积水和利于排洪为准。

2.2喷灌系统在有条件的茶园基地建设喷灌系统,通过喷灌系统建设。既可以提高茶园的抗旱能力、又能提高茶叶的品质、产量,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2.3茶园建设蓄水池在茶园园地内侧、周围空旷地和田林交界处建设蓄水池(现浇水泥)。按每667m2茶园需水量1m3的要求计算,合理分布建设。通过茶园蓄水池建设极大方便茶园病虫害防治,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

3新茶园的开垦定植

3.1平缓地开垦要求种植沟行距1.6—2m,沟深宽40×40 cm以上。

3.2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建园要求修建等高梯层,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8m,梯壁高度一般不超过1.6m。

3.3定植前先施基肥、再回土基肥深施30—40 cm,667m2施有机肥,如菜饼、茶叶专业有机肥等150—200 kg、磷肥50—100 kg。

3.4选择壮苗苗高25 cm以上,丛植2-3株,丛距为25-30 cm,667 m2植2000—3000株苗。

3.5定植时间以秋末至次年雨水以前为宜。

4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又具较强抗病虫性的品种,早、中、迟芽种比例相近进行合理搭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品种多样化、良种化,又要考虑初制加工等生产的合理协调。

5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适时合理耕作,采用土壤覆盖、耕作除草、测土施肥、套种绿肥等一系列土壤管理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茶园施肥以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和生物有机肥为主,对无机肥(化肥)进行限量使用。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饼肥或茶叶专用有机肥100-150kg,过钙50-100 kg,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d开沟施入,也可根据茶树生长状况,进行叶面追肥,但在采摘前10d停止使用。

6间、套种绿肥及茶梗的回填利用

在幼龄茶园,间、套种豆科绿肥,不宜套种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或相同病虫害的作物。间、套种绿肥可增强茶园的保水能力;为天敌助迁,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提高茶园生态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充分发挥群落的自我调控功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

在春季杂草生长前将茶梗粉碎发酵施于茶行之间。茶梗回填不仅可增加茶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茶梗回填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防止茶园土壤的板结硬化,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利于茶树的健康成长,促进茶园微生物及天敌的繁育,还可以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尤其是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茶园生态稳定,避免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

7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通过应用生物农药、天敌、物理防治、茶园耕作、定期采摘和修剪等技术,建立适应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此外,通过设立病虫害测报点,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指导茶农准确及时用药,避免盲目用药。7.1农业防治清除茶园病株、残叶、以及田间杂草,进行堆沤处理或集中进行焚毁,减少田间病原和虫源;及时采摘,不仅是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防除病虫。

7.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既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天敌、作物以及其他有益生物基本无害,也不会使病虫产生抗性。且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如利用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来防治害虫。

7.3物理防治利用性诱剂和黄色诱虫板相结合的诱杀技术可大量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利用灯光诱杀鳞翅目害虫。

7.4农药防治选择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农药;适时防治;混用、轮用农药,以提高用药效果,防止病虫害产生抗性;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有机茶园微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 篇9

1 茶、林、果、经人工立体复合模式与效果

1.1 茶、林间作的主要模式与效果

赣榆县徐福有机茶园位于江苏省最北部, 属于我国北方茶区。冬季气温低茶易受冻害, 因而茶园防护林建设非常重要。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可知, 选择适宜树种进行间作, 不但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 而且对改变茶园微环境至关重要。选择黑松作为主要树种, 结合茶园不同地块, 南北向每100 m、东西向每150 m设置一条防风林带, 林带宽6 m, 栽植4行黑松。

1.2 茶、果间作的主要模式与效果

针对茶叶生产的实际特点,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在茶园内间作果树, 即能改善环境, 又能提高茶园经济效益[3,4]。一般在茶园内可间作多种果树, 主要选择大樱桃、柿为主要树种, 根据不同树种的种植要求, 可在茶园内间作120~150株。

1.3 茶、经间作的主要模式与效果

除茶林果间作外, 茶经间作对改善茶园微环境、增加茶园经济效益效果显著。在实践中主要选择的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蓖麻。

2 禽、茶互养模式与效果

我国茶叶生产与世界高产茶叶生产国家相比, 无论是茶叶产量还是人均收入都无法相提并论, 如何利用现有茶园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 徐福茶场通过实践, 在茶园中放养家禽, 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市场食草型鸡以其鸡肉鲜味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根据茶园的布局, 将茶园分成多个小区, 每个小区四周用丝网圈围, 放养草鸡1 500只/hm2左右, 可增加收入逾1.2万元/hm2。茶园放养草鸡, 形成茶鸡群落食物链, 不但增加种植和养殖收入, 而且对改变茶园的微环境具有很大作用[5]。一是茶园人工复合林为草鸡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二是园内杂草通过草鸡活动得到有效控制;三是草鸡对茶园有害生物啄食, 可以有效控制虫害;四是鸡粪可对茶园进行土壤改良, 提高地力。

3 加强茶园管理, 科学防治病虫害

3.1 茶园管理

有机茶园管理具有严格的技术规程, 其中土壤和施肥技术是管理的重要环节。每2年对茶园土壤的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1次检测, 由此可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6]。如收集茶园内的修剪枝和未结籽的杂草, 将其均匀覆盖茶园土壤, 可促进茶园保土蓄水。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 为防止水土流失, 应加强对茶园土壤的耕作管理, 对树冠覆盖度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为提高土壤肥力, 可适当施用有机肥, 也可施入经无害化处理的沤肥、厩肥、绿肥、饼肥及有机茶专用肥, 提倡通过放养蚯蚓和使用有益微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状[7]。对行距较宽、幼龄和台刈改造的茶园, 为促进培肥和保水保肥, 可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优先间作豆科绿肥。在土壤水分含量低于70%、p H值低于4.5~6.0的茶园, 宜实施节水灌溉技术[1]。

3.2 病虫害防治

科学防治茶园病虫害, 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综合运用物理防治, 创造不利于病虫草滋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 增进生物多样性, 保持茶园生物平衡, 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8]。 (1) 农业防治。一是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 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二是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三是分批次采茶, 采除假眼小绿叶蝉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抑制其种群危害的蔓延;四是收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 深埋至茶园行间, 防治叶病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五是于秋末时节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 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基数。 (2) 物理防治。一是利用害虫的趋性, 进行灯光诱杀、糖醋诱杀;二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减少害虫的隐蔽场所;三是采用人工捕杀, 降低蓑蛾、卷叶蛾及绿盲春类等害虫数量[1]。 (3)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天敌昆虫, 减少对天敌的人为伤害, 如蜘蛛、蛙类、捕食螨、晰蜴、鸟类、寄生蜂、草蛉、瓢虫等有益生物;若茶园病虫害发展范围较广, 可选择性地使用生物源农药, 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参考文献

[1]NY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J].茶业通报, 2005, 27 (2) :93-96.

[2]余发根.浮梁山地茶园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化综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5) :121-122, 125.

[3]毛贵飞, 郎进宝, 汪碧丽, 等.茶叶生产的发展与衰老茶园改造[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F10) :94, 97.

[4]汤运林.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11-13.

[5]曾跃辉.茶园土壤管理技术:谈谈茶园土壤改良[J].茶叶通讯, 1990 (2) :59-61.

[6]戴金电, 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农业科技, 2009 (5) :38-41.

[7]戴金电, 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茶叶, 2009, 32 (3) :16-18.

生态茶园的建设规划与要点探讨 篇10

1 生态茶园的概念

生态茶园是保证茶叶纯天然、高品质的重要生产基地,可有效促进茶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也叫做“立体茶园”,主要是指在某一茶叶产区内,以茶树为主要种植品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物种的多样性,采用对植株进行立体复合式的栽培模式,从而打造物种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促进茶树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的和谐生长发育,可有效保证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茶园是与其他物种相联系、相依赖的茶叶生产园区,与一般茶园相比,具有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各个物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能量摄取、生长空间等方面的特点,来满足茶树生长的生态需求,获得茶叶品质及产量的最优最大化;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例如光能和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具有有机化的特性;是园艺与园林协调统一的园林化茶园生态系统等等。生态茶园中对多种树木或梯壁草坪的种植,有效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树害虫的天敌的栖息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有效降低了农药用量及茶叶的农药残留;改善小范围内的气候及湿度,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生态茶园的建设还可实现水、阳光、土壤等各项生态因子的平衡,从而促进茶叶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茶园的建设规划内容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飞速发展,但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垦、种植及培养计划,且对农药化肥等化学药物的依赖只增不减,茶园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严重退化,茶叶产量及质量严重下降。一方面茶叶作为产业支柱,政府对建设高水准茶园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并未严格遵循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进行选种和栽培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在茶园管理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建园质量不均、土壤养分不均、茶园物种单一、耕作方式传统、水利设施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且较为严重。在此种情况下,对生态茶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选地方面,生态茶园多建于环境及空气气候质量较为优越的山区,在水资源、土壤资源、空气资源等方面均应遵循绿色无公害产品的产地选择标准。具体来说,生态茶园的地址应选在距离工业生产区、城市及主要交通道路等较远的位置,且在上风口及上游无污染源及潜在污染源。所选地址的土壤肥力较好,且无重金属和化学材料污染情况,空气及气候条件优越,物种丰富。除此之外,还应具有充足的劳动力和洁净的水源优势。其次,在茶园建设方面,应做好茶园、各树种、水分及道路等多方面的科学合理规划,在建设中遵循“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的茶园建设模式,最大限度的保留山地原有植被,从而增加植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茶园应为高梯田,茶园整体呈外面高内里低的模式,并在茶园内侧建设竹节式的蓄水系统,合理规划排水沟的建设,以此来加强降雨储水,同时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在行政措施方面,政府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生态茶园的建设提供保障,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相关领导、管理和监督,大力宣传,鼓励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茶园建设的积极性。

3 生态茶园的建设措施与要点

3.1 水利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多数茶园的具体状况,在生态茶园的水利建设方面主要着重于对排水和储水系统的建设规划,实现水量较小时能够有效储水、水量较大时能及时排水、干旱时能灌溉浇水。一般来说,排蓄水系统的具体修建方案应根据茶叶园地的具体地形及地势条件制定,充分利用自然地溪沟来进行排水系统的规划,并在整个茶园的上方进行防洪沟的建设。在茶园内侧建设竹节式的蓄水系统,并在园区内建设相应的蓄水池,一般选择在离水源较近地点或雨水聚集量较大的地点,并根据地形、灌溉面积等因素进行规划建设。此外,在地形及地势允许情况下,可进行相应引水管道的铺设,并完善相应水利设施,从而有效加强园区的抗旱性能。

3.2 土壤管理

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产量,它是茶园运营生产的重中之重。保持土壤水分、保持肥土含量、培养土壤肥力是土壤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在茶园进行草地的铺盖、套种绿肥等是预防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行间铺草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质及微生物的含量,从而达到抗寒抗旱的目的,还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减少杂草。另一方面,对茶园的合理耕作也是进行土壤管理的工作之一,它可有效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及活性,增加孔隙度,促进茶树树种的根系的生长发育。

3.3 树木种植

生态茶园建设中,为预防灾害性的大风、寒风对茶园的危害,应在茶园上部的风口处以及茶园四周种植树木,以建造防护林带和隔离带。常选择较为高大繁密、挡风能力较强,且对园区土壤、空气、气候等条件高度适宜,不存在茶树共生病虫害的植株为防护林树种。在茶园主干道及支道常进行行道树的栽种,常选择樟树、橄榄等树种。除此之外,还应对茶园内行间物进行合理间作,梯层梯壁进行种茶绿化,从而有效降低光照强度,调节茶园小范围的气候条件,促进茶叶新枝的生长,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3.4 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多种综合治理措施,例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同时注意在一定的经济阈值内将茶叶的农药残留降到最低。农业防治方面为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茶树树种,并运用翻耕、修剪等有关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物理防治方面有利用趋光性进行的灯光诱杀、直接的人工捕杀以及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的病虫害三种方法。生物防治方面多为对害虫天敌的保护,实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网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不用或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从源头上减少茶叶的农药残留。

3.5 茶树的合理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树龄差异以及树的长势的不同,分为不同的修剪方法。例如对于幼龄的茶树主要应通过打顶采摘与定型修剪的方法来去除顶端优势,促使侧枝增多,形成较为宽广的茶树采摘面。对于成年茶树,主要应进行控制茶树高度和整齐度的轻修剪、去除较细较弱枝干和结节枝干以利于养分运输的深修剪、除去树冠下部枯萎枝干以利于通风的清兜亮脚、利于茶园管理和通风透光的边缘修剪。在采摘方面,应严格遵循采摘的标准———成熟度适宜、均匀、保持新鲜。可采用手采、刀割或机采等方式进行,目前多数茶园采用手采法。茶叶的新芽的萌发、以及新枝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做到及时采、分批采、标准采,能采的每批要采干净,且与茶树品种、气候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应根据茶园的具体情况进行采摘时期的调整。采摘后的新鲜叶片应放置于阴凉处,以保持其鲜灵性,及时送回厂房加工。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茶园的建设在有效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可有效降低产品安全隐患,获得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茶园的建设刻不容缓。生态茶园的结构较为复杂,功能较为多变,因此在生态茶园的建设规划中要从地区选择、气候条件、园区规划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在水利建设、土壤管理、树木种植等重要方面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实现生态茶园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加强,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及安全要求也逐步提高,纯天然的高品质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提升茶叶质量、保证茶叶绿色安全的根本在于解决茶叶种植污染这一源头问题,由此看来,建设生态茶园是促进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本文结合生态茶园的具体含义、特点等理论概念,总结了生态茶园的建设规划内容,并对生态茶园的建设措施和要点进行了相关探讨归纳,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以期参考。

关键词:生态茶园,建设,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1110-1115.

[2]朱兆舜,廖亚生,程蝾.浅谈通江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76-76,91.

[3]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等.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10(5):9-10,13.

[4]谢庆华.云南景谷县民乐镇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32.

[5]刘本容.周宁县高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与关键技术[J].福建茶叶.2015(3):38-40.

上一篇:国库集中支付清算业务下一篇:市场竞争的差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