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2024-08-22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精选十篇)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心肌酶学及临床心电图检查确诊,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肺部疾病及伴有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中、重度感染、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辛伐他汀组24例, 男14例, 女10例, 年龄43~80岁, 平均 (63.2±7.5) 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8例, 下壁心肌梗死7例, 右心室心肌梗死4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阿托伐他汀钙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年龄42-79岁, 平均 (63.4±7.3) 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8例, 下壁心肌梗死6例, 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溶栓、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口服西之达20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钙组口服阿乐10 mg, 1次/d, 均于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 连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甘油三脂 (TG) 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 并作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降脂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且阿托伐他汀钙组较辛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比较, P<0.05。

2.2 心血管事件比较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辛伐他汀组例数要多于阿托伐他汀钙组,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肌病和严重肝功能损害 (SGPT>2倍正常值) , 且治疗期间亦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粥样斑块破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内血栓形成, 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和管腔严重狭窄所致[3]。较多国内外研究表明, 目前接受降脂治疗的多数患者中, 仅有40%左右的患者LDL-C水平达到控制目标, 在我国血脂水平的治疗中, 其达标率较低, 只有17%的患者血脂控制在合格范围。根据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我国2007年的冠心病指南建议[4], 应将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 且需长期服用, 降低心血管病复发风险, 控制血脂。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有较好疗效[5]。其可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对心肌的作用, 减少心肌肥大的发生率, 促使内皮细胞产生较多一氧化碳 (NO) , 有效抑制心肌肥大, 其还具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抗炎等作用, 使左心室Ⅰ型胶原纤维减少, 减少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临床试验证实,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抗动脉粥样硬化, 阿乐和西之达都属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较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6]。其具有迅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作用, 明显消除炎症的作用。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

本研究采用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通过研究表明, 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患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 提高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 有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7]。阿托伐他汀钙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较辛伐汀他组降低更明显, P<0.05, 且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例数较低, 与辛伐汀他比较, 阿托伐他汀钙可明显降低血脂,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胆固醇血症临床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2) :109-114.

[2]钱菊英, 葛均波, 吴鸿宜, 等.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象技术, 2004, 20 (5) :666-669.

[3]吕蓓, 胡春燕, 陆国平, 等.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12) :622-623.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95-206.

[5]李晓飞, 杨奕青, 刘懿, 等.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8) :378-379.

[6]杨希立.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9 (3) :166-167.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2

【关键词】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56-02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表现[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探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在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且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入院的患者76例,对这76例入院诊疗的冠心病患者按奇数、偶数诊疗的先后顺序分组,奇数则为参照组,而偶数则为研究组。参照组有38例冠心病患者,而研究组亦有38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参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3:15,共有38例,其年龄为49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1.58±7.66)岁。其中单支病变的患者有11例,两支病变或者是两支以上病变的患者有27例。

研究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1:17,共有38例,其年龄为44岁至79岁,平均年龄为(61.58±7.66)岁。其中单支病变的患者有10例,两支病变或者是两支以上病变的患者有28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2],同时也符合自愿原则。

排除标准:本次研究将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患者排除在外,排除了肾脏、肝脏存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对此次实验治疗的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药物过敏的患者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经统计学确认,组间冠心病患者其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后,P值在0.05以上。

1.2治疗冠心病的方法

1.2.1参照组:对该组冠心病患者使用曲美他嗪(国药准字H20083596,湖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20mg)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20mg,分别在三餐用餐之后进行服用。

1.2.2研究组:对该组冠心病患者使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中曲美他嗪的治疗方式与参照组一致,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J20120050,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mg/片)一天一次,一次10mg,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组间治疗效果:无效表示症状没有改变。有效表示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心电图与ST-T段均有改善与回升,心绞痛的频率与程度均获得缓解。显效表示症状获得控制,在治疗后的1周之内心绞痛没有再发作,心电图直立与ST段超过0.15mV[3]。

1.4统计学处理

将参与此次研究的76例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情况数据,于此次研究结束之后,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做数据处理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其对比方法是χ2检验;组间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参照组和研究组之间治疗方式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2.11%,参照组仅为68.42%,组间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方式更具有优势,p<0.05。详细的疗效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临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较多,有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药物、纤溶药物、钙通道阻断剂、调脂治疗等。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是多种药物协调作用以实现治疗目的,此次研究则主要针对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的疗效进行分析。

曲美他嗪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曲美他嗪里的抑制线粒体内长链3-KAT能够使患者的心肌能量代谢由脂肪酸的氧化转换成葡萄糖,并通过有限的氧促使更多的ATP產生,通过这样的代谢作用机制帮助患者维持其缺血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从而维持其收缩功能;同时将脂肪酸氧化给心肌造成的伤害大大降低,也因此将心肌缺血的损害作用降低,使得细胞内的酸中毒情况减轻,自由基的生成大大减少,从而减轻了心肌缺血性痉挛情况的疼痛程度,提高了心肌对缺血情况的耐受性。虽然曲美他嗪起效较硝酸甘油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阿托伐他汀则属于调脂类的药物,主要的作用是帮助降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有最新的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能够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且阿托伐他汀也适用于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心绞痛的风险[4]。

此次研究中,对7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用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2.11%,参照组仅为68.42%,组间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方式更具有优势,p<0.05。这说明,将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的效果要优于单纯使用曲美他嗪的治疗效果。另外也有研究对这两种药物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两者联合治疗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轻以及安全性高的优势结论[5]。

综上所述,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高,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伟光,王眙民,张丽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4):4-6.

[2]王青山.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3(10):2743-2744.

[3]刘兵,杨春梅,张立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791-5792.

[4]王青山.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57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56-3957.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44例, 均符合WHO制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诊断标准, 并均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证实;均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全身感染或免疫性疾病患者。将14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2例。观察组中, 男41例, 女31例;年龄48~70岁, 平均 (62.8±5.4) 岁;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8例;致病原因:TIA (短暂性脑缺血) 30例, 脑梗死42例;对照组中, 男40例, 女32例;年龄50~71岁, 平均 (62.1±6.2) 岁;合并高血压22例, 糖尿病9例;致病原因:TIA 32例, 脑梗死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致病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饮食指导、健康宣教, 同时针对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 进行相应治疗, 并给予阿司匹林等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必要时可选择中医药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 每次20 mg, 每日1次。两组均以12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观察并记录两组甘油三酰 (TG) 、胆固醇 (TC)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 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及斑块面积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G、TC、HDL、LDL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观察组治疗后TG、TC、HDL、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注:A与治疗前比较, P<0.05;B与对照组比较, P<0.05<0.05) 。见表2。

注:A与治疗前比较, P<0.05;B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除观察组有2例轻微恶心、呕吐出现外,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肌肉疼痛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是颈动脉, 这是由于颈动脉极易受血流切应力作用而使动脉内膜损伤出现并进一步形成斑块, 最终致使颈动脉血管出现闭塞或狭窄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3]。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而有研究表明[4], 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病因是脂类代谢紊乱, 而患者血液中TG、TC、LDL升高, HDL降低, 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致病因素。

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是对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干预治疗, 以有效避免脑卒中的发生。有研究表明[5], 他汀类药物能够在使血液中TG、TC和LDL明显降低的同时, 也能使HDL提高。阿托伐他汀钙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降血脂药物, 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它主要通过对机体合成HMG-CoA还原酶产生抑制作用而达到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的目的, 进而降低血液中血清脂蛋白和TC水平, 减少TG含量, 刺激LDL受体增加, 从而降低血清LDL水平;另外, 它还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来增加斑块稳定性, 进而减免血栓形成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同时它对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的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TG、TC、HDL、LDL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而仅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P>0.05) , 且观察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TG、TC、HDL、LDL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明显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斑块面积,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耿全现.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2) :68-69.

[2]徐欣, 马文珠.体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 24 (4) :306-308.

[3]娜孜古丽热多拉.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9C) :45-46.

[4]黄文甫.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5) :77-78.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4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75-02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pectoris,UAP)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阶段,随时有发生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的危险,需要紧急治疗的病症。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血脂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过程中,控制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为重要。另外,他汀类药物的降脂效应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它在预防和阻断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以及突发事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宽了他汀类药物适应证的临床应用范围,从而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目前临床降脂药物有很多种,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7月开始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长期口服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对照,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08年7月~2010年7月确诊为UAP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患者180例,其中男118例,女62例;年龄44~74岁,平均(64±13)岁;病程1~6个月;TC≥4.68 mmol/L,LDL- C≥2.60 mmol/L,无肝功、肾功能不全的心脏病患者。

1.2 方法

随机将入选病例分成两组,阿托伐他汀组(n=90)应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加服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20051408)80 mg,每晚饭后顿服;辛伐他汀组(n=90)在相同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利之舒,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10454)20 mg,每晚饭后顿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心绞痛分型上无显著性差异。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服药前,服药后1、3、6个月化验血脂、肝功,并统计心血管缺血相关事件(1、3、6 个月累计)。包括:①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②心绞痛持续的时间;③再次发病住院次数;④急性心肌梗死(AMI);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⑥心源性猝死(SCD)。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组内比较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生化及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情况

两组治疗6个月后,经化验,两组TC、LDL-C均有显著下降,而HDL-C显著升高(P<0.05),阿托伐他汀组更加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心绞痛发作情况,阿托伐他汀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一半以上,辛伐他汀组也有减少,但阿托伐他汀组减少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心绞痛发作时间,阿托伐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一半以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分别用药治疗6个月,阿托伐他汀组发生AMI 10例,PCI 12例,为辛伐他汀组的一半。再次住院率和心源性猝死率更少于辛伐他汀组的一半,两组各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辛伐他汀组有7例患者出现了一过性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不停药,将辛伐他汀用量减少至10 mg/d,半个月后复查,肝功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急性事件,它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综合征。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继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导致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的综合征。他汀类药物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它能够控制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抑制血小板聚集性血栓的形成,降低血脂。近年来,随着药物作用的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应用广泛,其除了调整血脂作用外,还具有: ①稳定斑块作用。它不仅可以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成分(LDL-C等)和炎症细胞,还减少了巨噬源泡沫细胞的大小和脂纹面积,它能使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稳定性增加[2]体积下降,预防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具有临床意义。②干扰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冠脉急性事件的发生是因为脂质斑块破裂诱导血小板聚集性血栓的形成,LDL-C通过抑制血小板Na+/H+交换,在它表面的GPⅡb/Ⅲa受体与凝血因子Ⅰ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性血栓的形成,引起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可高效地降低LDL-C,从而抑制了血小板聚集,控制了血栓的形成,预防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本研究在UAP治疗中应用的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属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 笔者所在医院对辛伐他汀以及阿伐他汀进行了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治疗1个月及6 个月血脂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或P<0.01),但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两组治疗1个月及6 个月疗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调脂的药物治疗,该试验表明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有显著性疗效, 但是两组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加服他汀类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表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两组均明显减少,但阿托伐他汀组减少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发作时间比较,两组均明显减少,但阿托伐他汀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更加有效,具有临床意义,特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 409-412.

[2] Wong B,Lumma WC,Smith AM,et al.Statins suppress TGP-1 cell migration and secre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by inhibiting geranyl-gerang lation[J].J Leukoc Biol,2001,69:959-962.

[3] Capurse A.Le Promesse delle statine.[The promise of statins][J].Ital Heart J,2001,2:224-229.

(收稿日期:2011-11-23)

(上接第73页)

3 讨论

运动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病,严重的患者多以高强度运动员或者工作强度的工人居多,也有因体育教学、训练或课外活动中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姿势不规范,场地等原因易引起肌肉及韧带的拉伤,如不及时有效的给予治疗,则会加重伤病使组织粘连机化或变成慢性劳损。运动损伤中多以软组织损伤为主,在中医上称之为伤筋,属瘀证范畴,筋脉扭挫、经筋受损、经络被阻,而致气滞血瘀,气血运动不畅则局部肿胀满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疼痛不适,出现关节肌肉活动不利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疗法可激发经气,通经活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机体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患者康复,且无副作用。通络方乳香、没药、红花等含有大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而活血化瘀中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激活巨噬细胞系统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对无菌性水肿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针配合通络方综合疗法治疗常见运动损伤患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4-116.

[2] 魏江玲.按摩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踝关节急性扭伤4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3):273.

[3] 余洁.中药熏洗治疗踝关节扭伤[J].河南中医,2004,24(2):43-44.

[4] 张健,吕沛霖.中医药防治竞技运动损伤的研究探讨[J].陕西中医,2006,27(80):968-969.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 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其中男62例, 女48例;年龄48~76岁, 中位年龄62.5岁;病程13~51 (32.4±7.7)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7.4±2.1) 分。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发病至入院时间<3d;均无脑卒中史。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 排除合并严重风湿性心脏病、周围血管性疾病或栓塞性疾病者, 排除合并自身免疫疾病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恶性肿瘤, 排除近4周严重感染, 近3个月服用降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溶栓治疗以及妊娠者[2]。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氯吡格雷75mg口服, 每天1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 每晚1次, 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仪, 采用氧化酶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 采用终点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 并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90%, 病残程度1~3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 甚至增加或死亡[3]。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0例患者中治愈57例 (51.8%) , 显效48例 (43.6%) , 无效5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的血清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 HDL-C高于治疗前, 血清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较复杂, 病因以血管为中心主要分为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及血流变学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4]。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情况, 通过恢复血供和侧支循环代偿两个途径改善脑梗死的血液循环, 最终改善微循环。恢复血供的最佳途径是最符合脑梗死病理生理的超早期溶栓复流, 但由于受到多因素的限制, 目前及时溶栓治疗尚未推广。因此, 提高梗死灶周围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具有可行性、普遍性。现今临床有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血管扩张剂、中药等改善脑血液循环的方法, 但疗效不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措施对侧支循环的作用, 以及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阶段中的疗效等缺乏可靠、正确的判断。应加强相关研究, 使临床治疗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重视治疗尤其是药物的作用靶点、机制、时间窗等, 成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5]。

本文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血脂的影响, 结果显示, 110例患者中治愈57例 (51.8%) , 显效48例 (43.6%) , 无效5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的血清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 HDL-C高于治疗前, 血清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满意, 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和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给予氯吡格雷治疗, 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及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中治愈57例 (51.8%) , 显效48例 (43.6%) , 无效5例 (4.5%) , 总有效率为95.5%,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的TC、TG及LDL-C低于治疗前, HDL-C高于治疗前, 血清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满意, 可通过迅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而改善病情,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大剂量,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血脂,hs-CRP

参考文献

[1] 刘立海.氯吡格雷治疗二级预防过程中再发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2) :132-133.

[2] 杨永刚, 钱玉中, 赵会颖,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与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疑难病杂志, 2009, 8 (10) :609-610.

[3] 梁兰, 陈茜, 邬丹丹.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4) :76-77.

[4] 朱杰权, 许晓跃, 诸苏杭, 等.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4) :91-92, 95.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6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血脂症,应用价值

大部分高血脂患者通常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主要是由于高血脂症一般合并其他疾病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会发现其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1]。临床认为治疗高血脂症最有效的方法是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控制体重等, 在药物治疗中, 主要的药物是其他汀类、树脂类药物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总胆固醇[2,3]。为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脂症患者采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对比研究,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37~74 (49.1±4.5) 岁;治疗前对患者相关血脂指标测定情况如下:血清TC6.57±0.50mmol/L, LDL-C 4.27±0.24mmol/L, HDL-C 0.86±0.27mmo L, TG 3.02±0.37mmol/L。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4例;年龄38~76 (50.4±4.6) 岁;治疗前对患者相关血脂指标测定情况如下:血清TC 6.58±0.51mmol/L, LDL-C 4.29±0.28mmol/L, HDL-C 0.87±0.32mmol/L, TG 3.01±0.31m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清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前1个月均停止服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辛伐他汀 (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948) , 20mg/次, 1次/d;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托伐他丁 (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 国药准字J20120050) , 10mg/次, 1次/d, 晚饭后服用。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药物临床研究原则规定》进行疗效评价[4]: (1) 显效:甘油三酯的下降幅度>40%, 总胆固醇>20%;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0.26mmol/L; (2) 有效:甘油三酯下降幅度为20%~40%, 总胆固醇为10%~20%;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为0.10~0.26, mmol/L; (3) 无效:患者的所有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高血脂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脂症和继发性高血脂症两种, 其主要是指患者血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均高于正常的一种疾病[5]。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模式有了很大转变, 高血脂症、糖代谢异常以及肥胖等病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资料表明, 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中风等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均与血脂的增高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是降脂治疗[6]。

目前, 他汀类药物被公认为防治高血脂症最为有效的药物, 以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张薇[7]的研究中表示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汀类降脂药物, 其不仅药效强, 还可作为HMG-Co A还原酶的抑制剂, 其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要远远强于辛伐他汀。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临床效果强于辛伐他汀。

综上所述, 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善患者血脂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平.阿托伐他汀联合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10) :36-38.

[2]兰莉.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1) :118.

[3]段卉娣, 于开军, 常宝印, 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1) :42-43.

[4]唐小丰.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与实践, 2013, 35 (11) :55-56.

[5]史钟慧.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脂血症中效果差异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167-168.

[6]郑乐伟.阿托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1) :102-103.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4例, 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确诊, 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哺乳及妊娠期妇女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 女性15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 (53.1±2.8)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6例, 糖尿病患者13例。观察组男性20例, 女性22例, 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 (56.8±2.1)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 高血脂患者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 并接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d, 每晚睡前一次, 期间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8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和/或心电图下移的ST段恢复≥0.1m V;有效:心绞痛分级改善≥级和 (或) 心电图下移的ST恢复≥0.05m V;无效:心绞痛分级及心电图无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 观察组42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5例 (83.4%) , 有效4例 (9.5%) , 无效3例 (7.1%) , 治疗总有效率为92.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轻微肠道反应, 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此外严重不良反应。

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 其发生机制为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其中由于炎症导致斑块破裂, 进而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导致心绞痛的发生[3]。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发生心源性猝死, 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 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是临床常用药物, 而近期的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所具有的调脂、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能够在临床上更好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新型他汀类降脂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而发挥调脂作用, 能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减少血小板聚集, 减缓炎性反应的发展,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稳定作用[4]。

综上所述, 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 降低血脂水平, 抑制炎症反应, 稳定斑块, 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临床疗效确切, 且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四忠.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评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1) :40.

[2]魏峰, 郑若龙, 李伟章, 等.疏血通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 :69.

[3]傅嬿.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1) :89-90.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12月本院共收治86例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脑梗死诊断。同时排除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及对应用药物过敏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对照组, 男27例, 女16例;年龄51~62岁, 平均年龄 (56.32±4.36) 岁。观察组, 男30例, 女13例;年龄52~64岁, 平均年龄 (56.68±4.78) 岁。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 1次/d口服、低分子肝素钠5000 U 12 h 1次皮下注射、胞磷胆碱0.5 g+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及奥扎格雷80 mg+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治疗, 20 mg阿托伐他汀1次/d, 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将对照组中阿托伐他汀改为40 mg 1次/d, 口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14 d治疗。

1.3 观察方法和疗效评价标准

于入组及接受治疗14 d后应用C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分数越高代表病情越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改善情况。同时根据CSS评分治疗前后改善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以评分改善>80%者为显效, 以评分改善50%~80%者为有效, 以评分改善<50%或评分加重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CSS评分为 (32.34±5.98) 分, 与观察组 (33.05±5.59) 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14 d治疗后, 对照组及观察组CSS评分分别为 (23.31±5.25) 分及 (15.86±5.12) 分, 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值为 (18.29±3.63) 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 (10.65±3.85)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观察组在接受14 d治疗后, 共有37例达到有效以上 (显效21例, 有效16例) , 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3例达到有效以上 (显效12例, 有效11例) 53.4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 他汀类药物不仅有着较好的降脂、抗炎及抗氧化作用, 同时还有着提高体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抵抗神经系统因兴奋毒性所产生损害的作用。目前已有较多学者将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中, 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2]。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间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经治疗后, 两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在治疗中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4 d后, 患者的CSS评分较为应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同时在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其在14 d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样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不仅CSS评分可明显改善, 其治疗总有效率同样也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总结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3例接受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和43例接受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中国卒中量表 (C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经治疗后, 两组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切观察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早期应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早期,脑梗死

参考文献

[1]杨平, 张丽芳, 顾淑娥.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6) :543-546.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9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34-01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供血不足或突然停止而造成血管供血区出现缺血、缺氧现象,最终导致患者脑组织软化或坏死的一种脑部病变,多发于老年群体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也日益升高,因此必须重视对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1]。本文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76例老年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入住我院内科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76例老年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75.3±2.9)岁,实验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5.9±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72h内,静下滴注20ml的复方丹参;实验组则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即每次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患者需连续用药1个疗程,此外,在用药期间还应停用其他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脂、细胞粘附分子及C-反应蛋白的變化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达90%,病残程度评分为0级,则为治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在45%~90%间,病残程度评分介于1~3级,则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在18%~45%间,生活基本能自理,则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范围低于18%,或患者死亡,则为无效[2]。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治疗疗效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x2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经有效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8.4%,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细胞粘附、C-反应蛋白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细胞粘附以及C-反应蛋白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数比较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实验组出现头痛、恶心及上腹不适等不良症状3例,不良反应率为7.9%(3/38),对照组出现胸闷、腹泻及局部疼痛等不良症状6例,不良反应率为15.8%(6/38),由于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且经停药后迅速好转,未对整个治疗疗效造成影响,因此可忽略不计,此外,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肌肉组织均正常。

3讨论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有研究表明,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卒中与再发,减少心脑血管的发生率等。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适用于降低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卒中、血管重建术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的他汀类药物,其适应症为高胆固醇血症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除了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及调整心脑血管内皮功能作用[3]。

在本实验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实验组的血脂、细胞粘附分子以及C-反应蛋白下降幅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此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不仅能有效控制血脂、细胞粘附以及C-反应蛋白的含量,而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蔡鸣凡.阿托伐他汀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6):98-100

[2]何荣芬,仇君.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2(20):56-60

阿托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治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患者21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UAP诊断标准[4]。患者平均年龄(59.2±10.2)岁,其中男性130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平均住院(12.12±1.55) d,住院期间除给予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0 mg/d外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等口服药物治疗。抗凝药物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并指导患者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和体重、戒烟限酒等。根据患者出院时肝功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情况将阿托伐他汀用量调整为40 mg/d或20 mg/d,其余口服药物出院后继续应用。患者于出院后1、2个月分别返院进行随访。

1.3 病史记录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高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或根据入院次日晨空腹测定血脂水平判定高胆固醇或三酰甘油血症患者。根据糖尿病史和入院后血糖检查结果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1.4 血脂、肝功能及心肌酶学测定

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化验室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于出院时及出院后1、2个月返院空腹抽取静脉血,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入选符合UAP诊断标准患者218例,平均年龄(59.2±10.2)岁,男性130例,占59.63%。其中,高血压53例(24.31%),糖尿病44例(20.18%),高总胆固醇(TC) 62例(28.44%),高三酰甘油(TG) 48例(22.01%)。22例(10.09%)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2.2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肝功能及心肌酶学指标变化情况

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LDL-C由(3.35±0.84) 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30±1.99) mmol/L,在随访2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1.49±0.78) mmol/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38±0.49) mmol/L下降到(1.19±0.30) mmol/L,至随访2个月时升至(1.67±1.78) mmol/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肝功能指标:出院时谷丙转氨酶(ALT)>120 U/L有22例(10.09%),ALT升高范围为121~262 U/L,谷草转氨酶(AST)>120 U/L有12例(5.50%),AST升高范围为121~230 U/L。出院时共计23例患者因LDL-C<1.8 mmol/L或ALT>120 U/L而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184例患者继续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178例患者返院随访复查。结果随访2个月无ALT>120 U/L的患者。肌酸激酶(CK)指标:出院时无CK>10倍正常上限(ULN)的患者,CK>3~10 ULN有10例(4.58%),未调整用药。随访1、2个月均无CK>3 ULN的患者。

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出院时比较, bP<0.05

3 讨论

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造成出血或破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炎症细胞介导的斑块破裂,是发生UAP的重要机制,因而近些年研究减少脂质沉积、稳定粥样斑块成为热点,继最初的4S研究等几个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后,近几年的HPS、MIRACL、PROVE-IT、AtoZ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明确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这种获益程度与血脂(主要为LDL-C)下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ATPⅢ指南及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5]要求高危患者LDL-C目标为<2.6 mmol/L。

阿托伐他汀降脂作用强,应用剂量为10~80 mg/d,有试验提示大剂量应用可能使动脉粥样斑块停止发展,甚至逆转使斑块部分消退,国内患者常因担心会产生不良反应而减少他汀类药物应用剂量,使高危患者血脂达标率低,进而可能影响预后,本研究对入选UAP患者除其他常规用药外,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根据PROVE-IT、AtoZ和IDEA的研究证实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这样的高危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即LDL-C<1.8mmol/L仍使其进一步获益。因此,我们的研究结合安全性考虑以出院时LDL-C不低于1.8 mmol/L,转氨酶允许则继续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后TC、LDL-C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LDL-C由(3.35±0.84) 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30±1.99) mmol/L,在随访2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1.49±0.78) mmol/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快速降低TC及LDL-C水平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笔者的研究结果阿托伐他汀40 mg/d时ALT>120 U/L即正常上限3倍有22例(10.09%),AST>120 U/L有12例(5.50%)。转氨酶异常高于MIRACL及IDEAL研究结果。这是因为上述研究多是应用阿托伐他汀6周或12周之后进行采血化验检查,而本研究入选患者于入院时及平均应用阿托伐他汀10~15 d进行肝功能化验。正值他汀药物治疗引起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期。根据美国国家血脂协会建议[6]:对于转氨酶升高>120 U/L的患者应该继续检测肝功能变化,若仍旧升高,要排除其他病因学的影响,并且考虑是否继续服用、减量还是停药。因此研究中对于出院时转氨酶升高>120 U/L的患者并未停用他汀药,而是服用剂量减半即阿托伐他汀20 mg/d,共178例患者返院复查各项指标,随访2个月发现无ALT>120 U/L的患者。考虑与饮食指导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同时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减少有关,说明阿托伐他汀对肝功能的影响通过减少剂量可以恢复。CK指标出院时无CK>10 ULN, CK3~10 ULN有10例,占4.58%,未调整用药。随访1、2个月均无CK>3 ULN的患者,说明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治疗及适时的剂量调整情况下肌病发生率低,应用是安全的。

因此,UAP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强化治疗能显著地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预后,副作用少,通过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肌酸激酶可安全使用。同时应用国产阿托伐他汀有利于减少费用,改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Cannon CP, Braunwald E, McCabe CH, et al.Intensive versus moderate lipid lowering with station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2004, 350:1495-1504.

[2]Murphy SA, Cannon CP, Wiviott SD, et al.Effect of intensive lipid low-ering therapy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patient-level analysis of the Aggrastat to Zocor and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Evalu-ation and Infection 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2trials[J].Am J Cardiol, 2007, 100 (7) :1047-1051.

[3]Silva M, Matthews ML, Jarvis C, et al.Meta-analysis of drug-induce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dose statin therapy[J].Clin Ther, 2007, 29 (2) :253-260.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

[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2) :169-175.

上一篇:垃圾无害化处理下一篇:开掘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