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案例教学法

2024-06-05

传统案例教学法(精选十篇)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1

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 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不同。比较而言, 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正是我们所缺乏的。目前, 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 难免变得浮躁、功利, 不愿思考, 不善思考。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 是使语文教学融入改革大潮的需要, 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既是一种语言训练, 又是一种思维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 如何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的一节作文课的教学案例, 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启示。

案例描述

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选择写作材料显然是重点, 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正当笔者为选择什么写作材料苦恼时, 脑海中忽然闪现出教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当时归纳“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学生们各抒己见, 讨论异常热烈。我想:这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写作材料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听到这个提议后情绪有了明显变化, 个个跃跃欲试。笔者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要求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任选角度, 合理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然后说说什么是真正的风度。话音未落, 学生们已经开始了讨论。

笔者发现在讨论中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没料到一节看起来普通的作文课竟然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和探究的机会, 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十分钟后, 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发言, 陈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喊着:“老师, 我说!老师, 我说!”

第一小组的代表是这样汇报的:我们小组是从曹操的角度立论的, 有以下三点:

1.什么是真正的风度:一个人的身材、容貌、姿态固然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风度, 但修养、情操、气质对表现一个人的风度更为重要, 人应当追求真正的风度。

2.充分相信自己

3.不要妄自菲薄

第二小组的代表是这样汇报的:我们小组是从匈奴使的角度立论的, 有以下两点:

1.慧眼识英才:赞扬匈奴使对风度的正确认识和敏锐的观察力, 从而论述人的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在其言谈、举止、态度等方面的外在表现, 切不可以“形”取“雄”。

2.人不可貌相

第三小组的代表是这样汇报的:我们小组是对崔琰与曹操进行比较后立论的, 有以下两点:

1.“形”胜不如“神”胜:真正的风度是人的内在气质的外在表现。崔琰形象伟岸, 但英雄气质不足;曹操形象不佳, 却难掩其英雄之气。人们对风度的追求, 应当注重情操的陶冶、气质的培养和修养的提高, 切不可舍本逐末。

2.应当追求真正的风度

在学生们的讨论中笔者适时地将讨论由“人”的角度, 引申到“理”的角度, 针对人们只重形式, 忽视内容, 只言现象, 不看本质, 被表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的社会现实立论。

几分钟后, 又有学生发言。一位学生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一位学生说:“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另一位学生说:“买椟还珠不可取。”就连平时不大发言的一位男生也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接下来的写作课上, 出现了平时少有的、学生埋头奋笔疾书的场景, 交上来的习作也异彩纷呈, 闪烁着理性思维的火花。

教学反思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案例分析 篇2

案例背景:《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主要讲述中西方美术的“现代化”问题,了解东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一些主要表现形式;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学会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绘画作品。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存有纯娱乐心理,对美术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技能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教学的难度设计上不宜太大,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逐步渗透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更高层次拓展与延伸。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在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意思。如果说初中义务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似乎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本课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背景、概念、形式)→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学会鉴赏,学会创新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欧洲3大美术流派(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2、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1914年上海画院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发一场轰动,随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要求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引发学生通过查阅或结合历史知识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起始的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特点以及该时期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基本特点。

学生发言,由教师做出总结。师生相互问候。师(提问设疑):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节奏,必然会反映到视觉艺术领域。那么美术是怎样从传统到现代的呢?请看一段视频《刘海粟——人体**》。学生看后很惊奇,展开了思考,与此同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一些知识讲解,采用人体模特教学正是“西画东渐”现象的一种体现,什么是西画?有哪些留洋的画家?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家的熟悉程度很低,最熟悉的是齐白石,美术知识了解较少。

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

中国画是重要的传统美术门类,在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曲高和寡,是艺术家抒发个人感情的艺术形式,社会意义较少关注。接下的讲解中我首先播放了很有气势磅礴的中国山水画,当《江山如此多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眼前一亮,他们纷纷抬起了头,小声的窃窃私语。

师(设疑):“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生:“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 雪》”

师:“那,让我们齐声朗诵这首词吧!”(在这个环节其实我是有点担心的,因为学生对这首词还是否记忆犹新,我不确定,课前我也未做准备,当然,我相信他们的实力)师生一同在豪迈的音乐声中,齐声有感情的背诵了诗词,偌大的阶梯教室有了气势,学生的激情被点燃,美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也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表情有了变化,谨慎少了,赞许有了,放松了一些,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习的开展。接下来根据诗词对这幅画的观察、感受、体验、联想和分析就变得尤为顺利。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合理突破,视点广阔,创造新社会的豪情,具有现代感。

师:中国人物画从传统向现代迈进,我选择了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当悲凉、悠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教室了响起,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音乐感染,生动的人物图片,让学生的眉头紧蹙,一丝怜悯,一丝愤怒立即写在学生的脸上,打出画面创作背景,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我放大了其中的一副图,引导学生思考从一个小的细节来思考: 师:“小哥俩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抢东西吃。”“好像是面包。”“是馒头。” 师:“再想想还有什么可能?他们的表情说明了什么?”

生:“弟弟还没吃饱,哥哥也没吃”。“哥俩留着下一顿吃。”“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吃不饱,穿不暖”。

师:“画家对人物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用笔墨表现出人物素描形象,既形象,又传神。”

生:观看了视频《流民图》,归纳出画中人物都是真人写生,传统的线条与现代的明暗,使得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进行的,从学生的神态和表情,可以知道他们虽没有亲身体会,却也体会到民族危难时刻人民受到的苦难是多么深重,也体会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人们才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学生的情绪变化需要调整,这时我们开始做书上的习题。阅读课文完成P42思考与交流,学生课堂反馈很顺利。

师:在20世纪里,油画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体现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油画(罗中立)《父亲》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请同学有感情的评述: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他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师(过度):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林风眠《白衣女》个案分析,从“看到什么”—“哪些艺术语言”—“为什么这样画”—“有什么价值”进行鉴赏分析。结合我发给学生的课外知识链接,鉴赏林风眠的画,体现个性,发挥创意进行 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学生分组交流。

师:描述: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坐在花瓶旁的白衣女子正在把玩花朵。(学生的答案很多,但方向是对的。主要是简练不够,还没有学会整体的看。)

师:分析:画中运用了哪些艺术语言呢?

人物的形,动态、眉眼、表情、衣着、色彩、光线、冷暖(学生用很有个性的语言,来描述了这张画)

解释: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大批画家试图以新的形式与语言来革新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民间美术、传统绘画与西方的形式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学生提到了画家的独特个性和观赏效果)

评价:它有什么艺术价值吗?

充分体现了画家综合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视觉经验的特色,是其盛期中的重要作品,对20世纪后期一些画家很有启发。

生(拓展训练):学生尝试个案分析《樱花小鸟》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副可以点击放大的图,学生可以上台自由点击放大观看,近距离观赏细节,课堂氛围活跃了很多。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师生做了点评。

师(课堂总结):中国美术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绘画技巧和形式上借鉴西方的写实主义,内容上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不是传统的花鸟、山水题材,在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中,中国美术正融入世界艺术潮流,并显示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和个性特征,也正是你们新一代的力量继承和创新,将美术发扬光大!

课后反思: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是写实主义古典美的话,那么充满时代感的现代作品更具有抽象主义浪漫的形式美。传统的美术源于生活、充满理性,追求的是质朴严谨的含蓄之美。现代美术注重的是心灵轨迹的自然情感流露的表达,按照自己审美视觉意识逐步确立了现代美术追求形式美。作为美术欣赏课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两者缺一不可。课堂学生的积极思考需要教师认真备教材、备课、备效果才能顺畅进行的,一堂课下来其中包含了诸多心血,作为美术老师,为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们应该不遗余力。最后这节课很圆满,公开课和课件都获得一等奖。但也给我留下了遗憾:

1、本节课是采用了电子白板上课,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加强。

2、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林风眠美术作品进行探讨时显得知识面较窄,在课内不能更多的欣赏到他的其它作品。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干部革命传统教育 体验式学习 重走朱毛挑粮小道

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的灵魂,在干部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首要地位。干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是学员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革命优良传统的感受,从而牢固地记忆革命优良传统知识,深刻理解革命优良传统与精神实质,使心灵受到震撼和领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一种过程学习,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是实现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员传递知识,而是学员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由于每一个学员先前经验的独特性及学习情感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个学员对革命传统意义的建构将会有所不同。

建构主义理论是干部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讲,体验是“理智的直觉”,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在干部革命传统教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一般采用情景模拟方法,通过再现历史的某个场景和片断,做到感性冲击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引发学员的强烈心灵体验和情感共鸣。

(二)一次成功的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

1.充分调研,精心准备。

学院成立了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课题组,经过课题组反复论证,确定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为学院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的主选方案。方案设计如下:选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毛泽东挑粮的小道作为场景,制作了红旗、红军服、标志带(红军时期又叫牺牲带,系在胸前)、扁担、箩筐、红米、南瓜、茄子等教具,让学员身穿红军服,或挑或背,徒步约2小时重走一段10华里的山路,体验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感悟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艰辛。

2.严密组织、认真实施。

教务部根据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实施方案,制定了非常详尽精细的教学流程。学院工作人员严格按照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流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流程包括12个大项、39个小项。其中主要内容有: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动员大会,出发前核实复查准备工作情况,行车途中拉歌,源头村实地简短动员,分队分批开始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徒步行军体验过程,文艺小分队演唱革命歌曲鼓舞士气,在半坳休整,全程录像,胜利到达黄洋界,稍做休息并换衣物,整队上车返回学院。

3.学员的体验和感悟。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学员的体验一般包括三个阶段:①亲历阶段。即学员亲身经历挑粮上山这个特定情境的阶段。②形成阶段。即学员对上述亲历过程中间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认识的阶段。③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并不断循环的阶段。

学员孔泉写道:“……感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让我重温了40年前的课文;感谢朱毛挑粮小道使我明白了40年前背诵这篇课文时似懂非懂的许多道理。”学员陈刚说:“通过体验式教学,学员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朱毛挑粮小道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会把我的人生引向共产党人的无悔之路。”学员唐志萍表示:“当我们背着粮袋走在朱毛挑粮小路上的时候,我们不仅体会到官兵一致的感情,更体会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到如今,前后已经有近8000人次走过了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路,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成了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中的精品课程,这条小路还将给人以深思、给人以激励,留下新的动人的故事。

(三)对新时期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的启示

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改革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员的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重视探究性学习和反思,学员用触及灵魂的万千思绪,震撼心灵的盈眶热泪,劳于体肤的艰辛步履深刻体验感受了什么是井冈山精神,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时刻保持先进性,体验到了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率先垂范的高风亮节,感悟到了红色江山来之不易的艰辛。

通过总结梳理,以下几个方面对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1.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做好干部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教学调研,五易方案,经过统筹考虑反复讨论,最后才确定重走朱毛挑粮小道为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的主选方案。

2.创设情境是干部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这堂体验式教学课,就是通过再现当年红军挑粮的情境,让学员身穿红军服,或挑或背红米、南瓜、茄子等物品,徒步行走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3.勇于创新是干部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途径。从这次教学实践看,创新之处很多:一是创设了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参与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学员主体性作用明显;二是创设了开发学员资源的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学员资源优势,有利于学员发挥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创设了互动机制。通过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学习与体验相结合,推动双方甚至多方相互配合、相互启发,收到多方面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3]陆清华.德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J].今日教育,2004.

[4]孔泉.重走朱毛挑粮小道[N].人民日报,2004-12-23(11).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在今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 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 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 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 课容量太大, 如何既突出重点, 又能完成课标要求, 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 集思广益, 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 (唐装、旗袍) 、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文化悠久, 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 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 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 (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 需要教师进行强调) 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过去到现在, 新旧交融, 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 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 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 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 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 讲究对称, 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 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 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 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 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PP6:“和” (设计红色置在屏幕中间) 教师:“请大家讨论和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1:“讲天人合一, 要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学生2:“和字体现了人们要顺于天, 相信外在的神灵, 讲究君君、臣臣, 让人们服从、服务于君子的统治。”教师:“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给予新的时代内涵, 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就能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 它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呢?”PPt7:传统文化是财富 (正方) , 传统文化是包袱 (反方) ,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准备, 各有30秒的正反方陈述, 然后开始自由辩论。学生辩毕。教师:“请双方各自再找出对方的合理之处。”学生作答。“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教师总结:“这节课分别从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 及对传统文化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来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反思:7张PPt说明课件容量小、内容清晰、化抽象为形象, 同学们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许多问题在老师的追问下完成,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现了教师的引领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另外, 问题的设置较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并且给予一定的探讨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和碰撞。最后在辩论中, 使学生深刻体会、认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更清楚完整地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本次课堂教学还是指令式的教学活动, 严守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完成投影”较普遍的教学流程。如何教学形成一石三鸟甚至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不仅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的进程, 而且要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和广度, 引领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教学给我的提示, 学会挑战, 积极引领, 也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案例 篇5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优美愉快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中国话》。(歌词:heb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sh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ella: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 /s,h: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ella:s,h: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ella: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生聆听。

师:正如歌曲所唱,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国话,对他们来说,以中国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他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呢?

生:我喜欢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种类很多,楷书、行书、草书,柳体、颜体,它们很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书法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师:你很有书法家的潜质!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简介独到!

生:我看过电视上有很多戏曲,每个戏曲里又有很多脸谱,最神奇的是“变脸”表演,真是“瞬息万变”。

生: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大宝贝,比如说瓷器,在世界都很有名,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

师: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同学都有很多话要说,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重阳节。生:端午节。生:元宵节。

生:清明节、中秋节。生:情人节„„

师:中国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

师:是的,它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师:看来,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也是十分了解。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一个传统节日,老师为大家念一首童谣,你猜猜它说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吉祥!” 生:端午节!

师:聆听很认真!有哪位小博士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端午节? 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师:哦,你说的是端午节的来历。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四种是: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其源于古时候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三是将端午节与古代“恶月”、“恶日”说联系在一起;最后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接受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谁能把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详细地说给大家听?

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说的详细又具体!为你喝彩!还有谁愿意谈谈你了解的端午节?

生:端午节要吃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

师:小小美食家,精神可嘉!

生:除了粽子,还有食 “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生: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非常精彩好玩!生:我查阅了资料,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踏百草、斗百草:“青枝满地花狼藉,只是子孙斗草来”。这句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充分展现了斗百草的特征。踏百草是指野外踏青,这个习俗在北方更为常见。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习俗,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习俗都被保留下来了呢? 生: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生:食五黄是为了辟邪,躲避灾害。

生:我觉得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希望像屈原一样的官员得到认可,希望亲人健健康康。师:同学们总结的真是又全面又深刻。把端午节美好的寓意说得清楚又明白,可你们知道吗,2005年,在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正式确定韩国将领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国落败。而紧随其后的孔子、中医、地动仪等等一系列的遗产纷纷被韩国列为被申遗的对象。如果说端午节之争得失败是由于我们的准备工作不及韩国,那之后对上面所提到的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该产生警觉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渐渐流失,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了严重的缺失。因此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这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事件。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案例 篇6

(一)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精神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哈韩”“哈日”,却没有多少了解孔子的“仁义”;他们过圣诞节、愚人节,却没有多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国家开始举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过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学校背景

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严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石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思想美化、情感熏陶,要求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仅是各个班主任,包括每位科任老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时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能爱国爱家。

(三)课程背景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课站在了最前沿,收录在课本里的一篇篇文意兼美的文章,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上一次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畏权贵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为国献身的精神(《离骚》),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至亲至孝的深情(《陈情表》)……这些古典诗文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语文课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古典诗文的翅膀飞翔!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构想

通过对必修、选修中优秀古典诗文的阅读和学习,走进作品所营造的丰富的精神空间,体会文人所表现出的美好的情感,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引领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看到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在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塑造健全而美好的人格。

(二)具体实施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施完成的一个活动,它应该是一个长期贯彻下去的行为,在这里笔者就语文课中屈原诗歌与爱国情怀这一内容进行一个活动展示:

1.课堂文本学习过程

语文课本必修二中选录了屈原的《离骚》,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收录了屈原的《湘夫人》,通过课堂上对文本的集中学习,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对楚国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忠诚之情,从古人的诗作中去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补充教学司马迁《史记》中《屈原列传》的相关内容,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即便是受到排挤、贬谪也不改对国家的忠心。

在课堂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详细介绍屈原的经历,分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知人论世,受到屈原爱国情怀的感染,自己的心中也不由地生出满腔的爱国热情。文本的学习是一个感受吸收的过程。

2.学生体验交流过程

在课堂学习诗歌的同时,课下用周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下的周记选题供学生选择:《屈原,我想对你说……》《站在汨罗江畔》《新时代的爱国之我见》等。然后通过老师的批阅,选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别人的体会再一次牵动每位学生的爱国心,让“忠”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典诗歌的映衬下再一次闪耀光彩。

通过学生自己对屈原诗歌的重新解读,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将自己的体会、感受抒发出来并且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这是对爱国情怀的一次抒发,一种升华,由古典诗文到自己的现实体验。

3.集体活动宣传配合过程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次纪念,这样有代表性的日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好的契机。班级、年级、学校一条线为迎接节日的到来会以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将爱国情怀渗透进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将仅仅从课本中感受到的爱国热情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通过班级、年级、学校集体活动的宣传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更加显著了。

三、活动效果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古典诗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文本学习

通过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对古人美好情感、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强化,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记忆诗文的形象和内容。有学生在周记中表示:“学习了古典诗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那些也是我们现代的高中生应该知道、学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再去看那些文字发现它们变得亲切了,背诵起来也快了很多。”

(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堂下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语文课本上的古典诗文,每一篇都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学生阅读它、学习它、体会它,更将它们深邃的思想、精华吸收进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屈原、陆游、辛弃疾的诗歌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为国效忠、深忧国难的一腔爱国情;学习王维、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不禁陶醉在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中;学习李密、归有光的散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出他们对家人无限的爱与思,学习儒家著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何为“仁”、何为“义”……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各个班级开展的“感恩主题班会”、艺术节书画展中那些壮美山河的照片画作、国庆演讲比赛上慷慨激昂的爱国表达……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结果。

(三)在学校各项活动的配合下,语文课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配合新课改下语文课本中更加多地注入古典诗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纳入教学内容,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很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每年四月、五月的读书节,开展了古典诗歌的专题朗读;在高一高二年级间开展了诗文对抗赛;国庆节进行了“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以别样的方式进一步展现了古典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一举多得。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7

现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迫切地需要复合型人才,又因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是每个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了,不只是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必不可少。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主要开设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因为其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具有完善的模块程序结构,可移植性好,还兼具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功能特点,因此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主流,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并掌握它,本人就就近十年来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体会进行交流探讨。

2 教学现状

现在C语言教学的模式存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第二种很多人提倡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生占主动。

3 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不能一味的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更好些,就如我们打造一座建筑,如果你连钢筋水泥等建筑用材都不认识,如何建造出高楼大厦。而对于高级语言要素的教学使用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对于搭建程序的所有的基本的要素都知道了,然后通过一个案例,启发学生思考算法,以达到分析程序并最终写出程序的目的!

3.1 传统教学的应用

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都是按照数据类型—基本语法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这样的内容编排,对于数据类型到数组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学者,计算机世界中的新术语,新规则,新概念等很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降低这样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不要马上提出新的概念或内容,而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引出,比如数据类型的讲解,先问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汉字或数字,计算机怎么才能辨别是汉字还是数字呢,而数字又有整数和小数,计算机又如何来区分呢,这样才引出数据类型的概念与用途来,从而告诉学生整数,实数和字符型数据类型!进一步询问学生已经告知计算机输入的是整数,那如果进行任意两个整数的加法运算,从而引出运算符和表达式的内容。然后再以如果是对两个整数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又该如何呢,这样引出选择结构的内容。像这样一种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通过前期学生熟悉知识的导入,再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效果是很好的!这样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整个程序搭建的各个要素心里有了印象,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就用案例教学!

3.2 案例教学的应用

对于前面基础知识的简介要点到为止,不能不停的反复的强调,只要让学生有个印象就可以了,重点还是放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个时候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个学生都熟悉的例子来导入,提出问题:求出一个学生十门功课的最高分,并对分数进行升序排序!

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编不出程序也没关系,至少要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让计算机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最多的是在十门功课(用数组实现)中找一个参照物,假定是最大值,然后分别与其他的成绩相比,如果比最大值大,就把新值在赋给最大值。而对于排序,一般使用是冒泡法,有了这些算法,再把整个程序写出来给学生看,从上到下分析,哪是前面说的数据类型,变量,以及一些语法结构,怎么样灵活使用,学生就有了更深的印象,这个程序因为全在主函数中写的,显得比较臃肿,然后写一个用函数来实现,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出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两种程序实现如右图1。

4 总结

学习C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C语言的语法规则掌握的再好,如果没有设计的经验和方法,同样不可能设计出有用的程序来。因此在基本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打好基础,为案例教学铺砖添瓦!在设计环节里,要把常用的程序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把典型的设计方法分别放到不同的案例中,让学生学习到经典的方法、优秀的方法,并能够使用这些方法完成自己的程序设计。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光明,杨静宇.C语言程序与应用开发[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龚民,朱秀兰.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3]蔡宏生.浅谈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J].新天地理论编辑部.2009.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调查对象来自2010年3月~2012年2月年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实习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均处于毕业前实习阶段,已学习过精神医学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共365人,男161人,平均年龄(23.13±1.57)岁,女204人,平均年龄(23.15±1.68)岁,其中五年制本科生215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82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68人。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365名同学分为两组,A组181人参加案例和问题为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查房模式,B组184人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

1.2.2 教学方式

两组由同等资质的副高及以上临床带教老师教师根据本实习大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选出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学查房,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共进行2周。CBL和PBL带教查房流程为:选择病例-备课、撰写教案-主持查房讨论会-指导学生讨论-讲评、补充-总结归纳;学生查房流程为:熟悉病例-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工查阅资料文献、提出解决方法-参加查房讨论-互动提问-评价反馈-回顾与自我总结。传统的教学查房模式,主要针对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专科特点和教学计划选择病例,查找资料,不对实习生做特别的要求,按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疾病相关理论并进行提问。

1.2.3 评定工具和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依据教学查房实施情况和研究目的设置相关问题,以封闭式问题提问,提供假定的被试行为或态度备选,主要采单选,并呈等级式排列,采用5级评分方法,对总体满意度、查房质量、准备工作、上课效果、语言表达、选择内容、参与性、处理问题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定,回答“非常满意”计5分,回答“较满意”计4分,回答“一般”计3分,回答“较差”计2分,回答“差”计1分。调查前,经过20人预调查后由相关专家组对部分不适合条目内容进行修订和删节。查房完毕后由经过统一专业培训的人员发放问卷,采用同一问卷和匿名方式,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后统一收回。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考核。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两者性别、实习生来源分布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组、B组得分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A组男83人,女98人,B组男78人,女106人,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五年制本科生104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44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33人,B组五年制本科生108人,7年制本硕连读生42人,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34人,两组实习生学制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调查问卷评分比较

A组实习生对教学方式的总体满意度、准备工作、上课效果、参与性、处理问题能力评分高于B组实习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2.3 两组临床实习成绩比较

A组临床实习生成绩为(93.4±6.2)分,B组实习生成绩为(91.7±7.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诊治要求有“循证”依据,这就对我们培养精神科医师提出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而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事半功倍。精神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和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及疾病作用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扎实、广泛的精神病学知识基础,很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从而制订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治疗计划,往往会延误患者病情。医学生临床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查房则是达到这些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精神科医师培养的需要。CBL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实习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形式,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侧重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念的培养,局限性在于耗时多、知识系统性差等[5]。而PBL可使实习生善于分析、系统综合,掌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PBL教学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容易出现“闭门造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应的问题[6]。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突出各自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带教老师的“一言堂”形式,充分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分析发言的积极性,而且老师针对学生在思考问题上的某些不足之点予以纠正,加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从临床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本研究中发现在精神科实习中,采用CBL结合PBL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更多地获得实习生的认可,实现了教师-学生、学生-学生间的互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实习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潜在地加强实习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本研究中参加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实习生与参加传统讲座式查房模式的实习生临床实习成绩虽然较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不同[8,9,10]。这可能是因为两组实习生得分均较高,不利于准确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且两组实习生参加不同教学查房模式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

虽然对教学查房模式优劣的评价尚缺乏较科学系统的指标,主要是实习生的主观感受,但仍需要勇于打破思想的桎梏,不断探索,建立新的、更符合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查房模式。CBL结合PBL的教学查房模式有利于培养新一代更具有创新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医学生,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平,杨波,王魁英,等.注重见习教学改革提升临床教学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424-425.

[2]Lohfeld L,Neville A,Norman G.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J].Adv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10(3):189-214.

[3]Prince KJ,van Eus PW,Boshuizen HP,et al.General competencie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2005,39(4):394-401.

[4]李雅轩,赵昕,张飞雄,等.案例在遗传与优生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12,34(5):647-650.

[5]朱焱,祝峙,郑建明.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8):1660-1661.

[6]胡明冬,徐剑铖.医学教育实施PBI教学法的优缺点[J].重庆医学,2010,39(16):2145-2146.

[7]于世勇,陈剑飞,宋明宝,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36):3736-3737.

[8]于爱军,张学军,刘金龙,等.PBL教学方法在普外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00-101.

[9]陈梅唏,覃泱,曾锦荣.内科临床实习中教学法的改进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54-155.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9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 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教学实践, 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 加深感受, 从而理解课文, 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有《春到梅花山》一文, 梅花对于南京的孩子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真正去了解或观察过它的同学并不多。因此, 我们在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 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抓住特点去观察, 然后组织学生去梅花山实地游览参观, 把大自然引入课堂, 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迷人魅力。所以, 在去梅花山之前, 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等问题解决了, 读通顺了课文, 初步感受了梅花山的美丽。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 我们如约快乐地向梅花山进军了。

越往深处走, 游人就越多, 梅花开的也就越茂盛, 数量也从一丛丛、一簇簇变为了眼前的一片片, 孩子们惊叹:“哇, 好多啊!”“好美啊!”我借机让孩子们走近, 到一棵梅花树下来仔细观察, 说说梅花美在哪?有的孩子说它的颜色有粉的、有白的, 感觉很娇嫩, 有的孩子说凑近闻了闻梅花的味道虽然香但是不刺鼻, 我趁机引导说:“这就是淡淡的——清香。老师还想到一首古诗, 就是赞美梅花的, 墙角—”我话音还没落, 性急的孩子们已经接过我的话, 背诵出了王维的《梅》, 可是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 于是平时素有“知识大王”之称的一个孩子就给大家简单说了说意思, 还强调了梅花不怕冷, 这是我没有料到的, 顺势问道:“现在是二月份, 小朋友还穿着什么哪?”有人立刻回答:“我穿着羽绒服呢。”“我也穿着棉袄, 还戴着手套呢!”我指指梅花说:“早春, 寒气还没有退尽, 小朋友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 这梅花就已经开放了, 你觉得梅花怎么样?”“不怕冷。”“梅花很勇敢。”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用微笑来肯定。

“小朋友, 你们看, 这一朵一朵的梅花靠的那么紧、那么近, 课文中怎么说的呀?”

“我知道, 这就是‘我挨着你, 你挨着我’呀!老师, 我现在还知道了那是因为梅花开得很多才挤在一起的。”

“是呀, 你真会动脑筋思考。”我笑了笑。

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老师, 你看, 这朵梅花上还有水呢!”

我窃喜, 有孩子发现重点了, “小朋友们看, 这水其实是什么?”

“是露珠!”

“真的呀, 好漂亮啊!”

“你们再看, 有露珠的这朵梅花看起来怎么样?”

“好透明啊!”

“像闪亮的珍珠一样!”

“老师, 这就是‘晶莹透亮’的意思吧?”一个孩子不太肯定地问道, 我禁不住夸奖道:“你真聪明, 你能联系到课文中的词语, 老师知道你已经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老师, 我想到了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看菊花》, 里面有一句话‘人们边走边看, 边看边走, 舍不得离去’, 现在这些游人也是这样的, 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对着梅花和同伴说着笑着呢!”我立刻说:“是呀, 人们都喜爱这报春的梅花呀, 梅花开了, 就代表寒冷的冬天快要过去了, 温暖的春天就要到了哦。来到这的游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不停地说着笑着, 走着看着, 梅花也开得这么茂盛漂亮, 整座梅花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此情此景不用我再多说什么, 孩子们便都有了深刻独特的体会, 这种直观的体会是课堂上我用多少语言都可能引导不出来的。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和老师告诉他的, 我想前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这儿却是轻而易举,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梅花山回来以后再上第二课时分析文本时, 我觉得轻松很多, 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 比如“满山的”“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等, 孩子们都能通过那天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理解透彻。语文课更关注学生“说什么”“怎么说”, 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最终怎么说上关注自己的表达, 我必须要设计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语言、提升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 而这个活动得建立在梅花山实地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与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 通过倾听、朗读、想象、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孩子对于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很感兴趣, 自己也会很积极主动, 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提高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教学实践的意识。

2.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快乐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变, 学生都不会太喜欢, 因为在学生看来, 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字字句句讲解分析文章实在很无趣, 这种理性的解读怎么可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但如果是语文实践活动, 效果就会不一样, 事实也确实如此。

摘要: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 因此应该回到生活中, 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实践的社会大课堂中, 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氛围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促使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因而求知欲旺盛, 思维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传统案例教学法 篇10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本土文化及文化的本土化显得尤为必要、重要和紧迫, 特别是地方文化背后的精神与思想。现在很多老师不重视地方文化的教育, 只强调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而新课程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 应充分挖掘地方素材, 结合探究性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温州有许多地方文化的素材, 比如:温州方言是温州乡土文化传承的载体, 是联系海内外温州人的情感纽带, 许多海外华侨把孩子留在温州学习,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说故乡的本地方言。

本课结合感悟身边的传统教育一课, 谈谈自己的如何穿插地方文化元素的一些举措和反思。

二、案例实录

片段A导入:

温州童谣《十二月令》:正月灯, 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 做做戏;五月五, 过重午;六月六, 晒霉臭;七月七, 巧食喜鹊啄;八月八, 月饼馅芝麻;九月九, 登高送娘舅;十月末, 水冰骨;十一月, 吃汤圆;十二月, 糖糕印状元。请您从下列童谣中说出有哪些节日?

生:竖起耳朵, 凝心静气在听。连平日不常露脸的小张也在跃跃欲试。

生1:中秋节。

生2:端午节

……

设计意图:“十二月令”就是描写过去温州人一年12个月的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俗的活动, 通过形象直观的视频形式, 附之以本地方言琅琅上口的吟唱, 很快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和探索兴趣。从课堂的气氛来看, 效果挺不错的, 学生们都很积极。

片断B

1、猜谜语:希奇事儿实在多, 纸里竟能包住火, 瞎子有它没用处, 一到节日格外多。[打一节日常用物]

生1:灯笼

2、学生活动:

如一同学抽中下列纸条之一, 则要通过习俗描述、动作展示, 让其他同学知晓该节日名称。

A、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B、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C、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D、三角四楼房, 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 解带脱衣裳。 (打一节日用品)

设计意图:对于A、B、C材料的组织, 设计上, 借助学生的看、思、说、演来进一步理解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 再通过画面图片进一步引进民俗风情, 画面都来自当地的民俗图片, 有许多是学生本人在里面活动的照片。上课到这一环节时, 学生利用漫画来表达C组的鹊桥相会, 董永与七仙女下凡, 画的很逼真。另外一组的学生用《爱妻之墓》来表达B组的清明节, 也超出了老师的课前构思。这里追寻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变迁。社区举行包粽子比赛, 闹元宵猜灯谜活动是另一个当地学生家门口的画面, 还有当地的农民参加了全国赛龙舟比赛的画面, 都体现了浓浓的地方文化色彩。

片断C:温州方言童谣:

(前) 正月初一头, 捉张单个头;走到县前头, 买只酱菜头, 煮起一锅一罇头。阿一夹一夹, 阿二想汤喝, 阿三拔双箸。阿四流眼泪, 阿五给阿妈讲, 阿六头打肿, 阿七端起抿, 阿八挟箸添, 阿九走拉到, 阿十看看罐头非能燥。 (后变成) 腰果核桃八宝茶, 高档饮料往上拿。新年好菜吃个饱, , 时髦衣裤多又好。春节习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经济原因

生2:人们的意识、思想

……

设计意图:童谣是童年的讴歌。没有儿歌童谣就没有童年。有多少童年, 就有多少儿歌童谣的故事, 一首好的童谣儿歌就是一座和孩子沟通的桥梁。儿歌童谣活泼活泼、易记易懂, 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温州的童谣是温州方言文化教育中一朵灿艳的奇葩, 曾以其自身魅力给予一代又一代温州少年儿童奇特而又有效的教育, 这儿材料清晰, 趣味性强, 切合学生生活的现有实际。用方言朗读才能显示这首童谣的原汁原味。再一次验证了传统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的魅力。

三、案例反思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

在新课程教学中, 如何选用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呈现, 是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 特别是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案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大量选取温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材料,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渗透于历史与社会的新课程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中材料的形式新颖精致, 贴近生活, 对材料组织, 做到有梯度地营造探究式问题链条, 通过材料来变式地理解主题, 利用材料背景激发学生的思考, 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2、地方方言体现地方特色

作为历史老师在继承地方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读童谣的过程中, 不难看出学生对温州方言是饶有兴趣的。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地方方言的教学, 以推进地方方言在新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

3、社会实践是素材的源泉

《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只局限于课堂本身, 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把社会的广阔空间引入课堂, 强调社会实践, 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这种开放性正是热血澎湃的青少年所需要的, 他们会因此更爱学习, 学得更好。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 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 才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 本课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活动, 分析地方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突出地方文化在传统节日中所表现出来的“团圆喜庆”、“温馨祥和”之情,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以真情打动学生, 以魅力感染学生, 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生动教材。

参考文献

[1]《话说温州》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

[2]《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学月刊》浙江教育学院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水系治理下一篇:讲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