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

2024-07-21

农村居民(精选十篇)

农村居民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然而,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从全国范围内、区域间还是从区域内部来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均有扩大的趋势。[1][2][3]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后发现, 目前我国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

薛军民认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4]周云波亦认为我国农村二元反差的不断扩大拉大了农村收入差距;[5]唐平、陈建东则提出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性原因。[6][7]

2.从微观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陈宗胜和周云波认为, 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积累状况是导致天津市1996~1999年收入差距增加的唯一原因;[8]李学灵和张尚豪也指出非农产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9]胡荣在对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10]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 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从宏观角度分析的多, 从微观角度剖析的较少;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的多, 用泰尔指数的少;且研究数据相对来说已陈旧, 对最近几年数据研究不多。

我国各省的经济实力、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各不相同, 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很大。安徽省是位居我国中部的农业大省, 人口多, 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有关资料显示, 200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 而全国城镇化率则为46.6%;且200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504元, 低于全国水平613元。虽然安徽省经济实力和人口构成均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整体来说, 安徽省的状况是接近于全国水平的。因而笔者选择了安徽省作为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定对象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在此, 结合《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 运用泰尔指数为指标测算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并从分解其收入源入手来探究造成收入差距的内在原因。

二、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1.数据的独特性及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笔者采用的数据是《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004~2009年) 中的收入分组资料, 此数据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有明显不同之处:《安徽省统计年鉴》按人均纯收入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10组, 而《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按农村居民收入高低不同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20组。在计算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或者基尼系数时, 如果分组过少则会忽略组间差距, 从而会造成对测算结果的低估。因此, 相比《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来说, 我们选取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是相对比较精确的。

2.指标选取原因及指标计算方法

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都是常用于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 但基尼系数存在一些缺陷。与基尼系数相比, 使用实证数据计算泰尔指数比较容易;并且在泰尔指数的计算中不对收入阶层赋予权重, 因而测算结果也不会影响对低收入阶层变化的反应;另外, 泰尔指数不仅能测算出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 而且还能测算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变动的贡献率。

根据上述原因, 笔者选用泰尔指数作为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总体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T=∑qilogundefined

上式中qi表示第i组农村居民收入占全省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yi表示第i组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u表示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pi表示第i组的农村人口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3.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

农村居民总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 而纯收入是总收入减去各项费用后的收入。一般情况下, 采用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因此, 笔者亦采用年纯收入作为衡量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

根据公式①并结合《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 笔者计算了安徽省200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的泰尔指数 (参见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 且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降。由此可见,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 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有略微上升之趋势;变化最大的是财产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的泰尔指数起伏不定, 但总体来说, 2004~2008年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比2003年缩小了。这些收入差距的变化原因, 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解释。

同时, 笔者也计算了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平均数与中位数 (见表2) , 计算结果表明, 各类收入的平均数都大于中位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收入来源的差异。

采用表2中的数据, 笔者进一步计算出了各项收入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值 (详见表3) , 以此得出了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差距的走向。

由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 人均纯收入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整体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从2005年持续下降, 这与人均纯收入的泰尔指数走向是一致的。2003~2007年的工资性收入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走向与其泰尔指数的走向是一致的, 只有2008年不同。2003~2008年,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整体走向与各自的泰尔指数走向完全一致。

此外, 笔者还计算了2008年相对于2003年的安徽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长率 (见表4) 。表4数据显示, 2008年与2003年相比, 安徽省农村居民全年纯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 民高0.5个百分点, 全年纯收入中各项增长率只有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在国家经济发展及国家对农村经济大力支持过程中是受益的, 其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城镇居民。

另外, 与全国水平相比较, 2008年相对于2003年的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率, 安徽省要高于全国水平, 并且安徽省2008与2003年城乡居民年纯收入增长率差异小于全国水平, 即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三、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四部分构成。安徽省农村居民的这四类收入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其次是工资性收入, 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 (见表5) , 这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状况是类似的。

利用表5中的数据, 笔者绘制出图2。从图2显示的结果来看, 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在全年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两项收入之和在全年收入中的比重超过90%。因而, 这两项收入的变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起主要作用。但是, 同时也应看到家庭经营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在逐步下降, 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上升。另外,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较小, 但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转移性收入的上升速度很快。

通过对上述四项收入的收入源进一步研究, 笔者发现:

1.安徽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 并且外省从业收入占主要部分

例如:2008年, 安徽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1.88%。另外, 外省从业收入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2.86%。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居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由于外出务工者多数是农村中低收入阶层, 在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的前提下, 其外出务工收入的工资差异也不大, 因而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应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泰尔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收入

如2008年第一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69.34%。但是, 由于受农业生产力的限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 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家庭农业收入减少, 并且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经营性收入泰尔指数的上升。

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主要来自于土地征用补偿收入

2003年,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占财产性纯收入的37.7%, 2008年为62%, 由此可见, 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对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起主要作用。失地农民与有地农民在土地补偿收入上的差异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扩大, 因而,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泰尔指数也随之提高。

4.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是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转移性收入中, 国家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占73.53%。因而, 国家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对改善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是非常有效的。如2008年人均粮食直接补贴占转移性收入的28%, 这项转移支付给主要从事务农的农村居民以补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从事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差距。

而政府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 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所以, 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政策性转移支付的增加, 特别是粮食直接补贴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是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下降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四部分构成中, 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最大, 因而这两项收入差异变化对农村居民总收入差异变化起主要作用。

笔者在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的基础上, 对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行了分解, 并且分析了各部分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化起主导作用。虽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 但是, 这两项收入的影响正日益明显。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构成与安徽省类似的省份情况大体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限制, 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而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因而加快乡村城镇化步伐不仅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 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一个原因是传统农业的生产率低, 因而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重要措施。

3.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教育事业

教育落后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 必须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缩小农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打下基础。而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仅能增加他们外出务工收入, 还能使一部分居民由外出打工变为在农村创业, 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居民自身的“造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更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分析[J].当代经济, 2006, (04) .

[2]李楠, 胡建兰.改革开放3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经济影响[J].求索, 2008, (12) .

[3]王宣, 陈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 2008, (11) .

[4]薛军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与效率[J].财经研究, 2003, (04) .

[5]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J].经济学家, 2004, (01) .

[6]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 2006, (05) .

[7]陈建东.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分解[J].中国经济问题, 2009, (05) .

[8]陈宗胜, 周云波.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就天津市城镇居民家户特征的影响进行的一些讨论[J].经济学, 2002, (03) .

[9]李学灵, 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 (12) .

农村居民收入 篇2

洛江区虹山乡政府陈永泽

本文调查分析了洛江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本情况。从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素质、改善消费环境、构建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农村房屋 篇3

房屋买卖必然涉及宅基地买卖,而宅基地买卖是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行为。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宅基地使用权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权利,与特定的身份关系相联系,不允许转让。目前农村私房房屋中买房人名义上是买房,实际上是买地,在房地一体的格局下,处分房屋的同时也处分了宅基地,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是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搞房地产开发。”

在农村房屋买卖案件中,与本案类似的案例很多,就是城里人买了农村房,房子涨价后原来的房主就想反悔。对于本案,郑立轩退回房子无可争议,因为购买小产权房,房屋买卖合同是无效的。然而,并不是郑立轩就只能吃哑巴亏,他可以向李先生另行起诉,以追讨房价上升所带来的损失。

很多购房人都是到了法庭才知道合同竟然无效,但是法院在判决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也会充分考虑合同无效对双方的实际影响。而且,卖房人也并不是一点风险没有,如果房价下跌,买房子人也可以主张合同无效。只是需要提醒购房者,购买小产权房不受法律保护,即使拆迁,购房人也没有拆迁安置权利,需谨慎购买。

农村居民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经济质量明显提高, 经济集约化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创新经济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程度, 城区建设扩大, 乡村通水泥公路, 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经济的发展。21世纪前十年, 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十年。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地区经济, 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 不同时间段的居民收入状况的分析使我们认识、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经济竞争力状况。本文通过对2000年-2009年的全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得出了我国居民收入的地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1 数据整理

本文收集了自2000年-2009年以来全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其中2000-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09) 。2009年数据来自于文献[1]。

2 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对所有数据的运算, 运用SPSS软件, 采用squard Euclidean distance (欧式距离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 为Measure, 以Between-groups linkage (两类元素中两两之间距离平方的平均值作为类间距离) 为cluster Methods。对收入水平进行聚类分析[2]。

2.1 农村居民收入聚类分析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是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 其次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为第二层次, 其余为第三个层次。地区聚类结果表明:北京市和上海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 发展也比较快。第二层次基本上处于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基础雄厚。其余为第三层次, 主要是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 以及西部省份, 中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 以及部分西部省份属于经济发展一般的省份, 剩余的是部分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从结果中, 还可以看出, 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综合竞争力差距不明显。

2.2 城镇居民收入聚类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 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是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四个省份, 其次为江苏省、福建省、天津市、山东省。其余为第三个层次。地区聚类结果表明: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和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 发展也比较快, 这是因为, 北京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上海、浙江和广东是中国重要沿海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发展具有基础好的优势。江苏省、福建省、天津市、山东省, 基本上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 GDP排在全国前列, 经济实力雄厚[3]。其余为第三层次。

这两组的比较来看, 聚类结果大体相同, 只是个别省份在分类中有变化。说明各地居民收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各个省份居民收入不同步, 同一省份,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发展不同步, 导致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而, 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 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是28838元, 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120元。

2.3 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2.3.1以北京市为例, 2000年,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之差为10349.69-4604.6=5745.09元, 2009年,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之差为26738-11986=14752元, 说明城乡差距在拉大。

2.3.2 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同时,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4]。

2.3.3我国社会总体上, 还处在小康社会的阶段 (从初级的小康阶段向富裕型小康社会迈进) , 要达到发达国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必须长期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3 分年份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聚类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三个阶段, 2000-2004, 2005-2006, 2007-2009。我国居民收入呈阶段性发展, 与国家政策有密切关系。

a.我国居民收入2000-2004年阶段:在这个阶段, 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5], 如2000年, 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因此, 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

b.进入2005-2006年以来, 中央政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2005年,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 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2006年3月, 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善待农民工的新政策;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国务院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 国家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阶段, 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增长较快[6]。

c.进入2007-2009年以来,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 稳定粮食生产,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逐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深化惠民, 从2007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 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 (市、区) 要达到全国县 (市、区) 总数的80%, 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 (市、区) 。2009年, 深化惠民内容, 加大补贴范围。

从图4中可以看出,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三个阶段, 2000-2003, 2004-2005, 2006-2009。我国居民收入呈阶段性发展, 与国家政策有密切关系。

a.2000-2003年, 为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竞争力, 国家政策是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

b.2004-2005年, 国家政策主要是, 使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稳定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向富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c.2006-2009年, 2006年以来, 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相应的行政手段, 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在新世纪的前十年里, 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1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上升, 2000年, 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水平, 在这十年中, 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带来消费结构和层次的多样化[7], 相信将来必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和前景。

4.2国家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程度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家开始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等。

4.3各个省份居民收入不同步, 同一省份,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发展不同步, 地区政策对居民的收入有较大影响, 各级政府应该确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目标, 加强宏伟调控, 逐步优化生产力布局, 充分利用地区优势, 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bohaibbs.org/thread-150538-1-1.html

[2]余锦华, 杨维权.多元统计分析与应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169-177.

[3]李军军, 周利梅.基于聚类分析视角的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4]http://www.cqnews.net/lc/lc6/201002/t20100225_4136311.htm.

[5]李真, 李兴慧.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04, 24:26-27.

[6]http://poll.people.com.cn/192_ctdzb_003/zhengce.php

农村居民个人建房申请 篇5

发表时间:2011-7-6 15:07:17 作者:罗雷 来源:右江区国土资源局地籍股 浏览:2038

一、申请建房及建房验收程序

1、需建房户持《建房报告》到当地辖区村民小组、村委会,核实盖章;

2、建房户持《建房报告》到国土所提出建房申请并领取《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

3、建房户按要求填写好《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后,给村民小组、村民委审查并签署意见。如新申请空地建房,还应当在村民小组内公告;

4、建房户持《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等申请材料交由国土所初步审查;

5、国土所初步审查合格后,到实地调查,内业绘制建房位置红线,在《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内出具审查结论意见;

6、国土所将农户相关建房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7、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合格后,由国土所将建房材料报国土右江分局审查;

8、拆旧建新类:由国土右江分局审查合格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批;

9、如为新申请空地,由国土右江分局审查合格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查;审查合格后,由市国土资源局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10、审批材料由市国土资源局返还国土右江分局,国土右江分局返还国土所,国土所通知建房农户领取建房审批材料并签收;

11、农户根据国土所绘制的建房红线图实施建房,如对建房红线图有疑问,可申请国土所实地放线。

12、建房农户建房竣工后,持原建房审批材料到国土所提出建房竣工申请;

13、国土所初步审查材料合格后,约定时间实地验收。

14、对验收合格的农户,由国土所绘制宗地草图、宗地图,四周邻居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认定界线无异议。对超过审批面积建房的农户则进入监察程序处理后方可进入发证程序。

15、国土所将审查合格的材料交国土分局审查、国土分局审查合格后报市国土局审查、市国土局审查合格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16、审批材料由市国土资源局返还国土右江分局,国土右江分局返还国土所,国土所通知建房农户领取《集体土地使用证》并签收;

二、拆旧建新需建房材料

1、建房申请报告(须有村民小组及村民委员会意见并加盖公章);

2、《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一式二份(表中各项内容要求务必填完);

3、土地使用证原件;

4、身份证及户口簿复印件(属城区内的须加盖户口所属辖区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各乡镇则由国土所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后签字确认。户口簿复印件包括户口簿第一页“户主、住址”的内容);

5、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区内及百里文明河谷两岸沿路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申请建房的须先取得市建规委的规划红线)。

6、各乡镇国土所收件清单一式二份(国土部门、交件人各持一份)。

三、申请使用新空地需建房材料

1、申请使用新空地建房报告(须有村民小组及村民委员会意见并附有已将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情况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期满后无异议的证明、加盖公章);

2、《农村居民建设住宅用地申请表》一式二份(表中各项内容要求务必填完);

3、身份证及户口簿复印件(属城区内的须加盖户口所属辖区派出所户口专用章,各乡镇则由国土所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后签字确认。户口簿复印件包括户口簿第一页“户主、住址”的内容);

4、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区内及百里文明河谷两岸沿路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申请建房的须先取得市建规委的规划红线);

5、申请建房方位示意图一份;

6、属分家另立户的应附分户协议书及原宅居地土地证复印件;

7、各乡镇国土所收件清单一式二份(国土部门、交件人各持一份)。

四、建房面积标准及相关规定

1、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建住宅,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旧村改造,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山坡荒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新批准宅基地的面积按如下标准执行:(1)、平原地区和城市效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00平方米。(2)丘陵地区、山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

2、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一条按照本规定:原确定农村居民宅基地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其面积超过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以后分户建房或现有房屋拆迁、改建、翻建或政府依法实施规划重新建设时,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重新确定使用权,其超过部分退还集体。

五、备注

1、对拆旧建新申请建房户主与《集体土地使用证》登记土地权利人不一致的,需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后,方可进行建房申请程序。

2、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农村村民申请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1)原有宅基地面积已达到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标准的;(2)出租、出卖原住房的;(3)年龄未满18周岁的人要求另立门户的;

农村居民 篇6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理论基础;具体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当前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从而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经济层面探讨该项政策的重要意义、落实情况非常有必要。就目前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研究还非常的少。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话题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

一、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

消费支出水平变动及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是消费研究的重点,理性人假设前提下,相关研究人员采用消费函数对消费支出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讨论。只有建立在整个社会基础上的消费函数才具有研究意义。该消费函数主要包括社会总消费及总投入两个主要变量,它们分别是社会个人消费及投入的总和,通过分析总体数据能够反映个体的情况。这种研究方法需要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展开:居民个体消费支出由消费行为决定、个体居民处于理性消费状态、个人消费行为具有可加性。

长期以来,西方的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消费理论的研究,目前来说,国内外产生的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主要有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的绝对收入情况,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水平提高,利率对于最终消费影响较小,居民消费边际倾向递减。他认为,短期内,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二者关系较为稳定,如果单纯依靠居民消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消费停滞不前的问题,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利用下述公式描述:C=A+αY,C表示的是居民的消费情况,Y指的是居民的收入情况,A为常数项,α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欧洲许多高福利国家的诞生。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同样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假说之一。他认为正确分析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对消费者的收入来源进行严格的区分,他将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情况归为暂时性和持久性两类,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奖金、捐赠等可以归为暂时性收入,工资等则属于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较大。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类会对自身的一生的收入及消费行为进行规划,通过储蓄的手段将财富平均分配到工作期和非工作期。养老保险等死和会保障对于个人可以包成“引致退休效应”和“财富替代效应”,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下,个人养老储蓄的动机变弱,可能会导致个人消费增加。同时,“引致退休效应”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居民产生提前退休的冲动,退休前一段时间消费行为可能会减少。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

二、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1.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水平、收入差距、家庭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都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就明确指出,人们的消费及支出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生命周期假设中也将永久性收入作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居民的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自然会制约居民的消费能力。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2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92元,由这一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比较单一,且十分不稳定,因此增长缓慢,消费能力自然较低。

物价水平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商品零售价指数较高,居民购买单件商品花费的金额增加,因此居民的消费行为被抑制。尤其是在居民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时,商品的零售价格越高,居民生活质量越低。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5元,相差2.73倍,尽管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总体而言,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及部分落后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依然停留在生存型消费阶段,消费能力较弱。家庭人口数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现阶段我国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阶段,虽然孩子数量减少,但每个家庭的老人数量在增加,家庭负担的老人和负担的孩子系数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情况,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预期,降低居民储蓄倾向,推动边际消费倾向增加。

2.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農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缓解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其摆脱传统的家庭养老、储蓄养老的模式,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强农村居民对于未来收入及支出的预期信心,预期收入比较乐观时,农民的当期消费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下,政府的投资力度增加,这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由于养老保险的收益率增加,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必然也会有所提升,能够为农村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人的消费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及阶段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的消费阶段,人的消费状况不同,理性的消费者在收入高于平均消费时会更愿意积极的消费,反之则选择储蓄,因此许多居民在退休前一段时间会减小消费。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养老金的给付会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居民的预期收入心理,有利于缩小收入的差距,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影响居民对于社会环境的看法、增加居民的消费信息,最终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市的农村养老保险推行情况、居民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早、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区域,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较晚、保障水平较低的区域,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情况都比较低,社会保障机制及公共设施建设也都不够完善,因此大部分的农村居民都存在着和过渡的预防储蓄动机,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初期,缴费期居民消费挤出的现象可能比较明显,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会逐渐减弱,消费的信心会缓慢增加,边际消费情况也会提升,最终会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简单的介绍了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等几种与居民消费有关的理论,就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探讨了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尹华北,张恩碧.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 社会科学.2011(07) .

[2]吴淑定,邓小丽.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0(19).

[3]陈亚欧,万山.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行为生命周期模型[J]. 海南金融.2012(10).

[4]李晓颖.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篇7

1. 乐山市的基本情况

乐山市统计局2012年3月2日发布《乐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显示:全市2011年末有户籍人口354.4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43.14万人, 占总人口的68.60%, 年末常住人口324.33万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30亿元, 比上年增长17.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70元, 增长20.6%,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31元, 增长5.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年末全市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10.77万人, 同比增长17.2%, 占参保人数的36.8%;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7万人。

2.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 我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乐山市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呈现下述特征:

2.1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逐年上升。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以来, 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年均增速达19.125%。随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 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2.2 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

2008年以来, 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快增长, 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 年均下降0.975个百分点。目前, 食品在农村居民消费中仍占最大份额, 副食品消费份额上升, 农村居民对食品的营养和口味越来越注重。

2.3 服装类消费增加, 占比仍然较低。

农村居民服装类支出逐年增加, 年均增长为34.27%;但占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村居民服装消费已从传统的布匹消费向成衣消费转化, 品牌意识和时尚意识有所增强。

2.4 住房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和面积得到提升。

2008年“汶川”地震后, 住房支出出现了一个回落阶段, 2009年后农村居民建房支出快速增长, 住房逐渐由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转变。

2.5 家电类消费增加, 人均家电拥有量上升。

乐山市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逐年上升, 年均增长52.7%, 其中2008年出现暴发性增长, 当年同比增长106.5%。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 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非常高, 摩托车的拥有量也已达到较高的比重;这与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引导农村消费密切相关;同时, 农村电网改造也促进了空调、家庭用小型机械等方面的消费, 小家电的拥有量不断攀升。

2.6 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

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 其交通和通讯费用稳步增长, 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 但座机和宽带的拥有量比较少。

2.7 文化娱乐消费占比略降。

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主要为子女教育支出,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等政策的实施, 子女教育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其他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很少。

2.8 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增加。

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消费支出稳步增长, 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增加了农民保障性保险的支出, 促进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2.9 消费商品求廉、求实, 人情消费稳定。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对价格特别敏感, 购买商品优先考虑“结实、耐用、实用”, 其次是“便宜”。农村居民宗族、家庭观念强, 强调人际关系, 好面子, 邻里亲友的红白喜事都要支出和消费, 邻里礼金100元左右, 近亲100-500元左右, 年均支出近千元。

3. 乐山农村居民消费分析

3.1 基本分析

对消费的分析多采用消费倾向指标, 常见的有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APC=C/Y, 即: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 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 即: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乐山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城镇居民, 都接近于1。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都用于了消费, 在这种情况下其收入增加将对消费增长有更大的贡献。

3.2 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措施

3.2.1 支农惠农,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几点入手:一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以土地流转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完善用工机制,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机制建设;五是鼓励返乡能人自主创业, 带动就业和增收。

3.2.2 完善农村市场, 优化消费环境。主要从几点着手:一是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 强化监管力度和售后服务;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打造农资、农产品价格和供需信息化平台;三是加强消费需求调研, 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3.2.3 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资, 引导理性消费。一是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农村居民增收和改进消费结构的能力;二是加大文化建设, 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三是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 抵制低俗消费。

3.2.4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快推进小额贷款业务,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为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供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乐山市统计局网站.www.lstjj.gov.cn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篇8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消费结构变动度 (K) , 是指某地区一段时期内消费项目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 用来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程度, K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越大, 将K除以观察期年数得到年均结构变动度 (K) 。

从表2可以看出, 1997~2004年新疆农村居民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为7.29%, 2005~2012年为5.82%, 消费结构变化较大, 并呈现下降趋势。从时间段上来看, 1997~2004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其他、文娱、衣着, 其中K值最大的食品贡献率为30.86%, 最小的家庭设备, 贡献率为3.52%;2005~2012年消费项目的k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食品、居住、文娱、医疗、交通、衣着、家庭设备、其他, 其中, k值最大的食品, 其对年均消费结构变动度的贡献率为26.80%;小的其他, 贡献率为3.29%。

单位:%

二、实证分析

(一) 消费结构的ELES模型分析

将1997-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纯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LES模型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见表3) 。

从表3的结果表明了, 八个回归模型均通过了F检验, 模型整体显著;调整的拟合有度数值较高, 拟合效果非常好;DW值也表明了各个回归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 同时模型参数大多数通过t检验。整体上看,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0.369, 即收入每增加一元平均0.369用于消费。分项消费中, 食品、居住和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排在前三位, 剩余项目边际消费倾向依次为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文教娱乐和其他服务。

从消费结构看, 食品和居住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依然占居民消费较大比重, 表明了农村居民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 同时交通通讯边际消费倾向增强, 主要是国家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 农村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用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在国家惠农政策下, “新农合”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就医得到了一定保障, 医疗保健消费倾向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家庭设备、文教娱乐消费很低, 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软环境”的提升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 也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

注:括号内为t检验值, ***、**、*分别表示系数通过1%、5%和10%显著性检验。

(二) 因子分析

按上述分类标准, 将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分为8项。它们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分别用xi (i=1, 2, ..., 8) 。运用spss20.0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所得结果见表4和表5。

通过因子分析, 得到两个公共因子, 其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见表4。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5%, 即两个公共因子能很好的解释8个变量。经过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 见表5。

由表5可得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

(三) 结果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 公因子F1在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四方面有较大的载荷, 而F2在衣着和家庭设备两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从F1的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 居住和交通通讯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大于0, 这表明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上升趋势, 其中上升较快的是居住, 其次交通通讯。而食品和文教娱乐两个方面的载荷数和得分均小于0, 即在居民消费结构中这两项呈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较快的是食品, 其次文教娱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教娱乐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从2005-2012年都是持续下降的, 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消费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 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食品在因子分析中呈下降趋势, 但在消费变动度和边际消费倾向上均是最大值, 这说明新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整体上还处于传统消费阶段;交通通讯方面消费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和边际消费倾向的不断增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疆的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农村。

为进一步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和农村、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引导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 大力开拓农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申秋红.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 2007 (5) :36.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2Ol3.

[3]刘晓红.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4) :3-5.

[4]乌德政, 刘鸿渊, 曾艳琳.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1) :109-112.

[5]李鹏, 曾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6) :50-54.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探讨 篇9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尤其重要, 它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基数大,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 我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 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因此,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影响, 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至关重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型消费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并开始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但总体看来,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村居民消费还存在许多问题, 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因此, 关注农村居民消费, 尤其是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高消费质量, 改善消费结构,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并探讨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因素, 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但也存在着明显问题。

(1)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地区差异较大。尽管近年来, 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 经济发展不断加速, 但就大部分地区而言, 产业发展规模不平衡, 导致总体发展相对落后, 消费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偏低。

(2) 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农村居民由于受收入水平、消费理念的制约, 存在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为主, 所带来的收入多用于日常基本生活的消费, 银行存款为主要存放方式, 股票、债券等的投资少之又少。而且, 在消费过程中, 多为同期消费、实物消费, 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的观念几乎不存在, 网络购物覆盖面小, 这些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都使得农村居民消费的狭隘, 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

(3) 消费环境差强人意, 有待改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 但是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一些农村地区甚至没有根本解决用电、通信、道路问题, 农民有消费欲望但却没有消费能力。同时, 在城镇化建设火热进行的同时, 农村市场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产品, 而售后服务和信息市场的滞后, 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导致农民有消费欲望却没有消费信心。

(4) 农民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表现突出。由于农村差距的加剧和消费的竞争性, 有些农村超前消费却没有能力偿还, 这种行为是不理智的。而且,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居民素质相对滞后, 在消费的过程中, 以金钱衡量价值, 什么便宜买什么, 不重视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导致消费环境不断恶化, 加快了农村生活消费的非理性化趋势。

2.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1)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食品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

(2) 电子产品消费增长快速。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过去相比, 电子产品的支出越来越多, 人们日常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消费日渐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 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3)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较稳定。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流出人口较多, 对教育不够重视。

三、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 总的可以归为两大类, 即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其中认为最基本, 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购买力的大小, 收入越高, 消费支出越多。除此之外,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相对较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而影响其消费结构。

2. 国家政策

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依靠当地人民的努力, 也和国家的支持力度有关, 国家政策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惠农政策就是最好的说明。一方面, 国家加大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支持, 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增加收入;另一方面, 减免农业税, 对农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 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进而对其消费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农村居民消费环境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消费环境差, 农村软硬件设施达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要求。农民有消费欲望, 但却没有消费的能力和信心。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这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 也影响了对冰箱、空调等耐用品在农村的普及;二是消费品市场不成熟, 导致农村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致使农民储蓄动机加强, 直接减少可支出的收入, 收入减少, 消费自然也随之减少。

4. 消费方式

消费方式受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克勤克俭的消费观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 农村居民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信息来源较为狭窄, 市场较固定, 缺乏正确的引导, 盲目消费现象随处可见;另一方面, 居民在消费的过程中消费目的也相对单一, 缺乏环保意识、攀比心理盛行, 这些因素都导致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化, 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多过理性消费, 最终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四、优化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需要从多个领域着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生活质量、国家和谐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1. 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对生活消费支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消费水平, 必须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入手。那么, 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不合理的必要手段。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收入是民生之本, 也是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基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且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 消费水平和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 依照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实行山地的立体农业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二是加大机械化和科技的投入, 实行合理科学的种植方法, 充分发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

(2) 倾斜国家政策, 重视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 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外, 国家的倾斜政策也有很大关系。首先, 政府适当的引进外来技术, 结合当地特征, 引导农民创新发展;其次, 政府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权利待遇, 在惠农帮农的基础上, 协调城乡发展, 关注农业生产, 减轻农村居民的负担, 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最后, 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减轻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对于稳定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作用。

(3) 自主创业, 多渠道就业。从根本上来说,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主要取决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靠经济的发展。因此, 大力发展经济, 加快农村区域发展, 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鼓励农村居民多渠道就业至关重要, 在土地收成的基础上, 发展其他技能, 增加收入渠道, 农业耕收不应该是农村居民惟一的收入来源。

2. 转变消费观念, 培养正确的消费方式

农村居民由于生活环境相对较闭塞, 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在消费过程中观念死板固化, 且科学素养缺乏, 导致消费观念的盲区。因此, 要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还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引导其正确合理地进行消费。

(1) 完善信贷消费,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 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是一种超前消费的表现。农村居民由于绝对的支付能力有限, 在消费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特别是发展性资料和享受型资料的消费受到限制。完善消费信贷,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信贷条件, 能极大地鼓励农村居民在自身收入水平基础上提前享受其他消费, 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 能够提前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 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 强化消费理念教育, 鼓励绿色健康消费。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转变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倡现代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 促进消费模式的多样化, 不仅培养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项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经济, 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拉动经济增长。

(3) 淡化攀比情结, 避免盲从, 促成理性消费。当下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竞争意识存在于每一个层面。在消费领域里, 消费者也在进行着无形的竞争。各种攀比之风大肆猖獗, 致使消费者为维护面子, 显摆财富, 忽视自身的经济状况, 盲目攀比。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是以居民自身收入为基础的理性消费。因此, 淡化攀比之风, 避免盲从, 促成理性消费对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

3. 创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和信心

和谐的消费环境是农村居民进行消费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可行的条件下, 居民消费才有可行性。创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能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 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还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道路、供电、通讯存在的问题,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强化与外界的交流联系。

(2)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维护市场秩序。受利益的驱动,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消费市场, 严重影响市场正常的秩序。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也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信息, 消费者一旦购买到价值低下的产品, 就会降低消费欲望或者简化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 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多方面的进行打假活动, 增强打假力度, 对农村居民进行多渠道宣传教育, 提高打假意识, 自觉的维护消费秩序, 进行健康有序的消费活动。

4. 落实国家政策, 培养消费热点, 带动农村居民消费

转变政府职能,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消除造成城乡差别的制度性因素,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 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定价和就业歧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使侵权行为无处藏身, 形成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另外, 国家要切实落实惠农政策, 重视农业发展, 关注民生, 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的投资行为, 增加农村居民预期收入。

五、总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中促进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民的消费需求则是重中之重, 也是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生活中的文化含量地不断提高, 不但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 而且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刁永柞.消费结构与生活质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李筱光, 韩立岩.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书云.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徐振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5]尹小玲.简述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 2004, (6) .

[6]刘甲库.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4, (6) .

浅析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发展 篇10

1、农民消费额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偏低,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偏低, 而且还呈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到2005年, 农村居民的消费额不及城镇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值从2.9增长到3.7 (农村居民=1) , 在没有剔除掉城乡价格因素的情况下, 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增长速度仍然缓慢。

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

我国农村居民的思格尔系数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突破了0.5, 但是与城镇居民36.7%的恩格尔系数相比, 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与国外的农民恩格尔系数相比, 情况更是严重。2003年美国农民恩格尔系数为14.7%, 新加坡为17.1%, 加拿大为15.7%, 法国为18.3%。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的纯收入不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如此高的恩格尔系数下, 用于非食品消费的支出就更加少。因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得到调整, 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刻不容缓。

二、我国农村消费过低的原因

1、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提高缓慢, 从而农民的实际购买力有限。

当前, 我国农民收入还没有走出低速徘徊期。尽管有的年份有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比较高, 但总体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

2、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

(1) 农村中乡镇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这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有特产而运不出去, 城市有工业品也难以上门提供服务, 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2) 我国当前通讯设施虽然进展很快, 但在农村的很多地区仍然是通讯盲区,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对手机等通讯产品的消费。

(3) 农村中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中由于缺乏对消费品的质量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在消费过程中, 深受这些劣质消费品的危害, 从而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 农民不愿也不敢增加自己的消费。

根据凯恩斯的谨慎动机理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个人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而持有的货币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

三、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

1、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

(1)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要提高农民收入, 必须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 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 其发展必然会在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重;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 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 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 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 增加农民收入。

(2)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 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开发领域, 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 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 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 改善投资环境, 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 允许民间投资, 建立投资保险公司,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切实减少农民的负担。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 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取费用以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大力精简乡镇机构, 消减富余人员, 控制乡镇财政支出,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同时, 要积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 使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 改良农村基础环境。首先, 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投入, 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 改造中低产田,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 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 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 实现城乡同价, 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 改善其消费环境, 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最后, 扩大农村商业网点, 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2)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改革, 使农民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第一, 加快信贷消费的立法工作, 建立范围较大直至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评估机构, 为普及信贷消费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制度基础。第二, 银行要与和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等机构紧密合作, 简化手续, 为消费者提供快捷的“一条龙”服务。第三, 放宽贷款的条件, 增加贷款品种, 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3、优化农民消费结构

上一篇:航空摄影测绘下一篇:中职机械基础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