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赏识

2024-07-14

学生需要赏识(精选五篇)

学生需要赏识 篇1

一、让鼓励成为转变的契机

一般来说, 夸奖好孩子是发自内心的, 是随手拈来的, 可是要夸奖一个习惯差、各方面发展看起来一般的孩子, 特别当我们看到他们做的事情令人不愉快时, 要找到理由来夸奖就需要独具慧眼, 甚至是挖空心思。但是如果一旦让你找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那么在点燃他的闪光点时, 其效果就是不同凡响的。本班的涵涵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 一生病家人事事顺着她, 所以发展下来, 孩子比较任性, 活动中不能遵守常规, 常常让老师头痛, 批评多了, 老师和孩子都觉得不愉快。在一次泥工活动中, 大家学做小鸡, 只有她搓了几条小长条, 我觉得这些挺像小虫子, 就与她交谈, 并且拿她做的作品给大家欣赏, 表扬她会动脑筋、想办法, 让小鸡吃到喜欢的虫子。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中, 我们看到了涵涵的变化:活动中有了一定的约束力, 在老师组织活动时特别专心认真, 从眼神中可以看出她的投入与专注, 活动中的热情也相应提高了。

二、让鼓励扬起自信的风帆

在孩子的发展中, 智商和情商同样影响着孩子, 不过可以说, 有时情商会更多地干预其发展的速度。有些孩子聪明伶俐, 可是见人就紧张, 常常在活动中不能充分地发展与施展自己的才能;有些孩子过于敏感, 别人没有在意的情况下, 甚至没有尝试一下, 他就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活动中缩手缩脚;有些孩子怕羞, 事事不自信, 活动中躲在别人后面, 唯恐自己出丑。在这样的孩子面前, 我们成人更需要及时发现其优秀点, 并将这一点发扬光大, 以此激发其内在的信心, 激活其潜在的实力。本班的语儿很腼腆, 平时很少要求什么, 不会主动争取发展和锻炼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 我努力地寻找机遇, 在一次的排列操作活动中, 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珠珠有规律地串起来, 他们一组14个孩子当时只有一半的孩子完全正确, 而且将穿的珠珠作成项链挂在脖子上, 其中也包括语儿。于是我请语儿第一个上来, 让他戴着这个自制的项链拍了一张照片, 并且放在网上让他的父母也看到。当时语儿是昂着头走到位置上的。这一次经历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以后也比较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了。

恰如其分的称赞能帮助孩子自我超越, 建立信心。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 总是希望孩子更出色, 假如想改变孩子, 就把他看成他已经有了这种杰出的特质, 正像莎士比亚所说:假如他没有一种德行, 就假装他有吧!特别有效的是, 当你公开地假设或宣布他已经有了你所希望的品行, 孩子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送你一份惊喜。

三、鼓励促进师幼间及幼儿间的互动

互动是当事双方在一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有效行为, 是衡量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标志之一。有效的互动能激活双方的思维, 相互启发智慧, 分享他人的经验, 并使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成一致的意见。可在小班集体中, 总有部分孩子不是调皮捣蛋的, 也不是特别优秀的, “中不溜秋”的难以引人注意, 有些孩子口齿不清楚, 说话让别人不知所云, 这些孩子在活动中与老师相伴互动的机会就小一些, 即使有机会说, 也难以说好。针对这类孩子, 我们注重在教育中增强他们的互动的兴趣与欲望。菲菲就是一个中等发展的幼儿, 平时在活动中不冒尖也不落后, 很少说话。在活动中, 虽然菲菲不缺少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但较少有同伴主动与菲菲交流。在菲菲生日那天, 奶奶送来了一只大蛋糕与大家分享, 我们让菲菲找好朋友, 并且说说为什么要找他们做好朋友, 她说:“笑笑很聪明, 天天喜欢帮助老师整理书。”“悠悠改正了动作慢的缺点。”瞧, 她对每一个好朋友都夸奖了一下, 这以后, 情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自由选择同伴游戏中, 菲菲已经变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 旁边的同伴都争着与她合作, 游戏时有商量、有争议, 特别自然, 也较融洽、开心, 可以说互动得较有效, 同时也改变了同伴对她的评价。

学生需要赏识教育 篇2

武汉市九峰中学谢正荣

关键词:赏识关注赞赏

摘要:赏识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报

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灵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大。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父母从不会报怨孩子说话迟、说得差,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而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赏识是成功的教育。”

在我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不断反省自己,并不断学习。作为一位老师和母亲,在长期实践中,我深深认同赏识教育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做。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赏。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工作取得成绩而没有得到赞赏时,心里非常郁闷,做事也没有原来那么积极。孩子们也是如此。当他做好一件事,老师和家长给予赞赏时他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做起事来很积极。反之他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以后做这件事就不积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什么也不愿做。经常鼓励孩子,赏识孩子,他就会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事情就会越做越好。我班有个学生叫周畅,七年级期中考试后,周畅考了三十多分,这已经是很差了,几乎可以不管。我没有向以往那样放弃,而是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学好数学。这孩子表示愿意学好。我也告诉他数学很简单,只要愿意学,一定能学好。以后上数学课时,我总是有意让他回答问题,课后经常询问他,不懂的给他讲解。结果这孩子一次比一次考得好,在这两次期末模拟考试都取得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全班只有五个八十分以上。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谈话,会让这孩子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周畅一向贪玩,习惯不好,字写得很差,小学成绩不好。父母已经放弃了。可以说周畅没什么特殊的地方能让老师注意的闪光点。但从那次谈话之后,我经常提问,鼓励他上课要踊跃发言,要认真做作业,字要写工整。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他这些毛病都改掉了,并且取得巨大的进步。

在教学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许很多老师都有和我相同的感触。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是我们赏识的对象。对于后进生,为了維护班级的正常抶序,老师往往更是加倍关注,用最大的精力压制他们,对他们没有学习上的要求,只要他们不闹事,能保持课堂纪律就可以了。对于那些不太起眼的让人省心的学生,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他们。这种教育模式,让我们的班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让我们的成绩很糟糕,及格率和平均分都很低,教学效果很差。鉴于这种结果,我陷入了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与观察,我发现有两类学生存在巨大潜力。一种是我们忽略的学生,一般有以下特点:成绩一般;行为良好不犯错;性格内向;平时安静。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班的学生时,最后几个被你想起来的基本就是被自己忽略的学生。但这些孩子自身有着很大的潜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在他们身上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班级里,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对优等生构成一种带动,班级的气氛也因此会有较大的改善。还有一种就是后进生,这部分孩子有以下特点: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习惯很差;性格活波;平时多动;上课纪律很难安静下来。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寻自己班的学生时,首先蹦出来的就是他们。这些孩子对课堂纪律起着决定性作用。她们自身也有很大的潜力,他们聪明、活波,老师要用最大努力去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鼓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带动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的正常序,对班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赏识教育,我强迫自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并努力找出他们的优点,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与家长联系,进行个别谈话。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反思一下忽视了那些孩子,并及时进行补救。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及其心理发展需要,因此,每一个孩子在老师心中都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赏识教育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学会赏识。在各类活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捕捉每一个学生某一处或某一刻的闪光点,坚信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盏可以点亮的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班级的主人,发挥它们的长处。让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当领头羊,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热情负责、工作主动、积极肯干的学生作各种工作的推动者,使他们既能想方设法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还能自行搞一些丰富有趣的知识性,问提醒比赛等活动。教育学生上好每一天,做好中学每一天,上好每一堂课,参加每一次活动,为做好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奠定基础。

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惩罚” 篇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上“你真行!”“你真棒”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赞颂声中成长,一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是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一旦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就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吗?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

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当“慈母”又要当“严父”,对待学生既需“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教育。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

上学期周一的班会正在进行中,全班同学表情严肃认真聆听教育,崔同学不是埋下头,我故意当着没看见,也不在朝那方向看,渐渐地,我发现他趴在桌子上睡觉了。见此情景,我非常生气,快步冲到他身边,想狠狠地训他一顿。 只见 他正揉着红红的眼睛,呆呆地站在那里。见此情景,我冷静了下来,下课后我让他去我办公室,了解原因后,才知道他昨晚在网吧上网,一夜未归。我告诉他现在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睡眠要充足。立即安排他去宿舍睡觉,再找来他的父亲,跟他说明了这些情况, 让他冷静处理此事并在假日加强监督。第二天,班长把 日记 交上来。我打开崔X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犯了错,心想老师一定会告诉父母亲,免不了又是一顿打,想不到老师却没这样做,也没有骂我。周老师,你对我的一片真情,我决不会忘记。我再也不去网吧了。”学生的肺腑之言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要知道,崔X是班级有名的“调皮蛋”,从不写日记的,今天能写出上面的话,说明我的处理方式深深地打动了他,而且是从心灵深处打动了他。

从此,我从多方面鼓励他进步 从此,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对班级的工作非常热心。我就让他发挥特长,负责班级的自行车管理工作,受到了学校的好评。他的父亲高兴地对我说:“周老师,太感谢您了,我的孩子有希望了。”

看到崔X的进步,听到家长的称赞,我想,如果当初我大发雷霆,训他一顿,甚至体罚他,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宽容与激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到了第二学期,崔X又有了反复。调皮捣蛋,不完成作业,同学们纷纷来告状,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同学们的说法真有此事,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天,先肯定了他的成绩,接着,严肃地指出他存在的毛病狠狠地训了他一顿,并告诉他,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贵在坚持做好事。在我的批评教育下,崔X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并认真改正,不久,又重新获得同学们的信任,还被同学选为小队长。

赏识学生创新思维 篇4

欣赏学生一切好奇与想象

创新思维是课堂生成的核心,课堂生成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两者相辅相成。日常英语课堂通过转型学教模式、变革学教形式、营造学教氛围,在师生民主平等、学教合作互助的交集中,生发出创新思维的新境界和课堂生成的新景观。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是教师课前备课设计的全部演绎,即简单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过程,而是顺势而为的动态生成过程,其间有师生教学间知识群落的传递、消化、吸收,也有师生互动互学中对知识群落的再生长和再建构。学生所产生的有价值的“高见”和“问题”,往往成为了课堂教学可遇不可求的再生资源,需要教师勇于蹲下身子、敢于放下架子,欣赏学生的一切好奇与想象,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信息,活化运用,引导成为学生素养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张扬的契机。事实上,一节课的精彩绽放点往往源于学生的自我超越和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所产生的生成效应。

创新思维,课堂生成的核心

人类思维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决定了人们活动的定性与变量。常规思维沿袭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而非常规思维则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违反常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以常规思维占主导,其优势为比较经济、有序,但其墨守成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非常规思维即创新思维则是很好的弥补,尤其是一些貌似无头绪却隐含着无限创新的问题群。例如,苏教版年津英语4B Unit 6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如果停留于教材,学生的思维就限于食品与水果。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地引导,就如点燃创新思维火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各自最喜爱的人物、学科、动物、玩具、衣服、颜色等。教学中,孩子们的对话内容内容丰富多元,完全超越教学文本材料,明显地刻着非常规思维的烙印,呈现出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生成妙境。

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和对常规的突破,由于这种“非常规思维能力”基于教材,源于创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规律,它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邻近发展区”,成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力生长点。作为课堂生成核心动力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在邻近发展区里的创新能量。

学教生成,创新思维的磁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言而喻,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的起始阶段。而生成则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交互作用以及师生互动中,超出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和新境界。即学教生成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在适当的条件下,学教生成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例如,在教学“Family tree”时,某老师指着黑板上的人物图片说:“Who's the man?”一学生回答:“He's father and grandpa.”问题出现:一个“他”是he,那么两个怎么说呢?老师针对问题借助手势引导:“Is it right?”马上有同学纠正:“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课堂中不经意的错误小插曲,生成了别开洞天的大智慧。甚而有之,一个学生竟然提出回答“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也不正确,老师问的是Who's the man?而回答 They are father and grandpa.对吗?”多么有思辨的问题啊。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也向师生提出了质疑,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耀。课堂上众说纷纭,创新的智慧在碰撞,最终产生“He's father,and he's grandpa.”这种不曾学过但却意会的自然生成,课堂闪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当然,创新思维若离开课堂生成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绝非学生鹦鹉学舌的训练场,教学过程绝不是借学生之口说老师想说之话的走秀过程。所以,创新思维磁场下的课堂生成,不仅鼓励学生质疑书本、同学、老师,更鼓励有创新烙印的超越,赏识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例如,同样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英语4B Unit 6 read and write 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时,教师可以在示范model的基础上提供对话的逻辑框架:“What's your favourite…?——I like… They're…——But I don't like… They're…”然后,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填空替换,形成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对话语料。很多学生突破了课本常规思维的定式,围绕重点句式进行了举一反三的改编,其生成精彩不言而喻。

架构创新生成通道

创新是思维的高层品质。创新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课堂生成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的产物,生成的出现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的甚至是歪打正着。从这意义上讲,生成与创新是命脉相连、互相依存的。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内外打通,主动建构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论视角,着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决定必须转型教学模式 遵循《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习得,其最终目标是能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正确、灵活、得体的运用,即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包括在一定语言情境中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多元语言素养的整体考量,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具体关照。这就需要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以激发并维护每个学生英语学习情感为本,培植成就感,扶助每个学生搭建起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语用实践能力。由此,英语教学要从“接受模式”到“互动模式”的转型,增强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便之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新思路。endprint

如教学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思路自编“M & S”游戏,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S”类词汇,如apple,orange,etc,得出其“M”是fruit。以此类推,通过复习English,Chinese,etc;bird,cat,etc;red,white,etc;skirt,jacket,etc.等各类词语,为后面创新的延伸拓展提供了预设的依据,拓宽了创新思路。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学语料循序渐进,从“A:What's your fvourite…?”“B:I like…,because…”到“B:I like…But I don't like…,because…”教师都是在自然的对话中示范model,而后自然提供给学生充分而自由的互动交流时空,语言操练组织形式多元展开,从个人自述到同桌对话到小组分享到最后自由式的访问调查,学生从文本中走出,真实走进生活,在贴地而行的实践中创新思维火花,精彩生成不断。

体验得滋味,变革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习得规律,他们既会是争强好胜的竞争对手,又会是互通有无的合作伙伴。这角色的转换全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终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相通有无,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成果,同时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提升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综合素养。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迸发于互相间的你追我赶,需要教师的睿智引导、循循善诱,这其中教师的拿捏至关重要。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某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让小组成员充分分享讨论,创设民主宽松的合作氛围,提供给学生弹性空间,自主选择任务,充分发挥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其间,学生的分享交流,让学习共同体成员获得了知识经验,同时,在交往竞赛中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新的生成,学习成效完全高出目标要求,课堂精彩不期而遇。

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创新作为一种思维境界,其核心要素即思维的创新意识、勇气、习惯和品质都是对创新历程的一种经验累积,绝非停留于对创新目标的简单追求和创新成果的直接获得。基于创新思维综合经验的累积,要求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应是民主的、尊重的,只有教师赏识的视角才能激发学生有勇气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发问、寻问空间,并及时给予肯定,引导推进思索,在寻求思维碰撞互动中最终生成精彩。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是赏识的,心是平等的,尊重和相信学生,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任何困惑,让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这才能为课堂的创新生成创造机会,预约精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生成是多元的,随时需要自由呼吸弹性、灵动的思维氧分,悦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信息;课堂生成不能固于预设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需要激发与呵护每个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师生个体的生命活力,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促成三维目标的融合,真正让每节课成为创新与生成的融通旅程,使学与教呈现出别样精彩。

学生需要赏识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教学

一、关爱与尊重并重,赏识的灵魂

关爱、尊重,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本质,更是赏识教育的灵魂。尊重包容学生,就是要从心里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和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友爱的和谐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弘德曾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包容学生自身的个性,支持与鼓励学生的创意,理解与帮助学生的苦恼,了解学生的缺点,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而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应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他们生活中的悲喜忧愁,及时地捕捉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适度地给予赏识,把关爱的力量融入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心田,把教授的每一位学子都视为有尊严、有价值的特殊的生命个体。教师只有对每位学生都抱有善意与宽容,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放开身心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二、从课堂学习中着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被赏识的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应着重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被赏识的大环境,让他们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那怕学生说的磕磕绊绊,我都会给予肯定的表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在学《麻雀》这篇课文时候,我设计了让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的环节,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自我表现出“最可怜的小麻雀”和“最勇敢的老麻雀”,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感到新奇,都会积极参加,那只孤独无助的小麻雀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及那只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英雄人物”在紧张的比赛中逐渐为同学们所熟悉、牢记,同时节省了背诵的时间。在这表现自我的舞台中,同学们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赏识学生互动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成就感

在教学上,教师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互动互助,在赏识中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跳水》一课中,我除了让学生体会事物间的联系外,还在课文结束之前提出一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船长为了救孩子,急中生智,用枪瞄准站在桅杆上的孩子,迫使他跳下水。如果你是船长,除了这个方法,你还有其他救孩子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最好?这时我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因势利导教育他们要实现心中梦想,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奋斗,积极学习。学生们在受到我表扬后,都饶有兴致,开始了他们大家的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之路。这样,我只是稍微作了正确的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自己想出了很多好的的点子来,并且是通过一个互动与合作的学习小组来完成他们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求知探索、思考问题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中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知识时的成功与喜悦。

四、教师与家长默契配合,共同实施赏识教育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说到底仅仅是一个方面,只有教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完全贯彻落实赏识教育,学生在家里,家长不可因为孩子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就过分的指责和批评,以至于动用武力,这不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会有效提高语文成绩,只会激发学生们的厌学情绪,让他们抵触甚至再也不会喜欢上语文课程,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是广大家长不想得到的结果,所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家长的鼓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成长,他们的认知和发展空间就会增长很多。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及时性,也是作为赏识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环,家长应该时时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知道孩子身上的优缺点,对于优点要继续给予鼓励,缺点则要以鼓励式引导启发,疏导孩子心里的真实想法。比如说,老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高,给予很多鼓励和引导都不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注意力,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肯定会比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来的更走心,孩子也会从心里更愿意接受家长的鼓励和帮助。所以,家长和老师及时、经常的沟通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具有非常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地去探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促使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这样的赏识教育也能够使得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为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

[2]曹明海,潘庆元.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弘.《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

[4]代良杰.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的意义[J].辽宁教育.2014(12)

[5]李翠萍.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上一篇:国画的『气韵』下一篇:新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