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2024-07-24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精选十篇)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1

一、创设有效情境, 放飞心灵翅膀

1.质疑导入, 唤起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 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课堂导入是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 也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架起了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质疑导入是根据学生好奇心理, 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 对问题产生刨根问底、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决不罢休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唤起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顺利进入新课教学。例如, 在教学“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不朽贡献,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你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纸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发明纸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的?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西汉时期发明了纸, 东汉蔡伦为什么又要改进造纸术呢?”在问题引领下, 迅速导入了新课, 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空间, 让疑问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主线, 让学生怦然心动, 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为新课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

2.联系生活, 妙趣横生。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能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打开学生历史思维的闸门, 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境界。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幻想、好奇, 有强烈的猎奇兴趣。教师授课时要加强历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参与对历史新知的探索、发现和运用过程, 有先声夺人之效。例如, 在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意义, 以此来警示学生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商鞅变法得到众多人的支持, 因为它符合时代的发展, 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多数人的利益,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古今同理,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今天,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 代表了广大公民的利益, 为人民谋福祉。所以, 改革开放顺应民意, 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贴近社会,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了解国家的方针和改革策略, 让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 放飞自己的想象, 为学生的探究广开思路, 让历史课堂生机勃勃。

二、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充满阳光

1.运用媒体, 精彩无限。

多媒体融形、声、光、色于一体, 打破时空限制, 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历史资源, 丰富历史意象, 体现历史教育的本色性。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理念, 吸引学生把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不断展现历史课堂的活力, 感受历史魅力。例如, 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 运用影像资料播放《南北乱世情》片段, 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的主要大事件, 让学生观看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黑人奴隶生活情况, 激发学生对黑人奴隶的无比同情, 更加憎恨奴隶制度, 认识到黑人奴隶制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进一步得出结论:南北战争必然要爆发。多媒体再现了战争史, 把静止、抽象、枯燥的文本资料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形象画面, 感染了学生, 使学生和文本产生了共鸣。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乐学不倦, 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2.利用插图, 放飞思维。

初中历史课插图是静态的, 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插图,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 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放飞学生的思维, 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一幅幅插图, 一段段美文, 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片天空, 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 学生们那神奇的梦就会飞翔得更高、更远。

总之,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凸显创新理念, 发掘有利因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让历史课堂充满阳光。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是通过教师的精彩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创设愉悦的历史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新知, 快速掌握历史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感悟历史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胜利.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3 (35) .87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2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和中考压力,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迎接中考挑战,本人就课堂教学实践体会方面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幽默更好地实现课改精神,改变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枯燥无味”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幽默

促进发展

历史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而幽默则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教学中的幽默不仅能给课堂带来轻松与欢笑,而且能促进学生启迪与思考,它就是巧妙思考和深刻体会的有机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幽默,往往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收和记忆新知识”,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幽默来点亮我的历史课堂。

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导入,内容枯燥难学时,幽默是“开胃菜”,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 如在讲大跃进时,由于大跃进的原因对初中生来说枯燥又难以理解,所以我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边配合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顺势我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学生齐声说:“没有!”,我告诉学生:“当时类似的宣传画和歌谣是相当普遍的,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谎呢?”,由此,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了起来,主动的开始翻书找答案,这为我接下来的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当学生上课疲倦时,幽默是“川菜”,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中,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的时候,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都觉得挺疲惫,个个耷拉着脑袋,当时我心中很是着急,怎么办呢,忽然灵光一闪,想到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清了清嗓子说“毛泽东曾经说过井冈山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知道为什么吗?”当即所有同学抬起了头爆笑,然而笑过后仔细思考,发现这个看似不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一直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根据地对红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出这个方法可能有些“下里巴人”的感觉,但是课堂又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接下来的半节课同学们的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3、当学生不守纪律时,幽默是“特色菜”,可以“提醒教育,和谐课堂”:

在课堂管理中难免会出点状况,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加以幽默处理,便可避免师生的直接冲突,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记》)。上半学期,八(3)班有一名叫李佳成的学生,上课行为习惯很差,屡教不改。一次,在讲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发现他在正大光明的抄别人的英语作业,虽然可气,但我忍了下来,沉声说到:“李佳成同学,你知道香港首富是谁?”,全班的目光一下子都聚到了他身上,齐喊“李佳成”,他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挠了挠头,我继续问:“李佳成,你知道为什么富商李嘉诚在香港回归之后他的事业仍然蒸蒸日上吗?是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啊?”,“不是。”他咕哝了一句,迅速的把英语作业塞到了课桌里。“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低着头不说话,此时大家都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说:“因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现行制度50年不变”,“因为祖国大陆经济实力强,在全力支持着香港”,“因为李嘉诚有经商头脑”,“李嘉诚是白手起家,都是靠他

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就在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接着我语带双关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李佳成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到时,老师脸上就有光啦!”。可见,用幽默的方式,不仅指出了这个学生的错误,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

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呢?

1、上课前,精选“佐料与食材”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化为一眼泉。要在课堂中创造智慧幽默,首先应该在平日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要留意和搜寻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资料(如逸事、对联、诗歌、谚语、民谣、歇后语、漫画、歌曲等),并从中挖掘幽默精华,给教学预设备好足够的精选“佐料”。比如,讲到国民政府黑暗统治时,我找了当时的一些对联和数据,如: ①“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 ②“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刘师亮)

③“为了堵赤字漏洞,国民政府来了个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手是增加苛捐杂税,一手是开足马力印钞票。上海5家1分钟就可印制1600万元纸币的印刷厂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还要到英国和美国去印,后来又发行10万元面额的大钞。物以稀为贵,钱多了就不值钱,而是废纸一张,当卫生纸都不够格,太硬。同样的100元钞票,1937年能买一头牛,10年之后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2、课堂中,修炼“厨艺”

如何让这些精选“佐料”让菜肴更加美味呢?当然需要一个好厨师。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可见,有了幽默材料远远不够,还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推敲和揣摩表达技巧。而教学表达技巧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十几项,要驾轻就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但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回顾教学4年,我从当初上课的惴惴不安,到现在胸有成竹,幽默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幽默教学时教师的眉眼都要动起来,有时需要用到神秘的口吻,有时需要夸张的语气,有时需要用讥讽的态度,有时需要故意严肃,有时需要故意傻笑,而有时甚至需要以上的综合版,如和学生探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时,为体现清政府腐败无能,我讲了奕经“五虎制敌”浙东反攻战的故事,在讲述中就需要我“翻脸”比翻书还快,所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演技派演员。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严格的遵循“预设”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急中生智下制造的幽默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课堂灵活的反应。去年在讲八年级期中复习卷时,学生总记不住清朝灭亡的时间,当时我突然灵光一闪,教了大家一句口诀:药酒一两,清朝完了。至今提及,学生还记忆犹新。

3、课后,完善“菜谱”

对于课上智慧的火花在课后应及时的记录补充,如果不及时把火花捕捉住,它就很可能就此熄灭。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案例、教学反思、甚至是只言片语。

此外,为具备幽默素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有关幽默的报刊、杂志,如《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养成幽默达观的开朗气质。这样,不仅对教学有帮助,而且对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4、厨师备忘录

切记一,运用幽默的首要条件是有正确的师生观。首先,教师不能把嘲讽学生当幽默,与学

生没大没小,乱开玩笑也不是幽默。

切记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精选材料设计教案,和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或不能点题的幽默放在教学中就是一种失败。

在此本人有一例败笔,聊以自嘲和他鉴。在介绍古希腊文学时,为增强学生对“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认识,我特意讲了一个故事:“埃斯库罗斯连死亡都带有悲剧性,传说他是被一只鹰从空中丢下来的乌龟砸死的,因为老鹰为了要吃到乌龟肉,误把他的脑袋当作了石头——原来埃斯库罗斯是一个光头!” 本认为是一个不错的点子,然而今年开学初在分析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子时,再次提到“悲剧之父”,学生唯一记得的仅是乌龟,老鹰和光头。我的目的是要学生记住人名,而要学生以一个感性的故事记住一个抽象的外国人名,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记“哀思哭螺丝”的话,往后名字肯定要写错,如何让学生巧记人名,目前我还是无法做到。

切记三,一切为了学生,所以精选的材料必须要通俗易懂。有位教师在分析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引用了一首当时的民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嘴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李开先《一笑散》)此民谣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但是这样的诗句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教师要浪费课堂宝贵时间解释整首诗,教学效果也就削弱了。

切记四,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使用幽默的最佳时机,如课堂导入时、学生疲倦时、不守纪律时、课文内容枯燥难懂时等。以上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切忌教师兴之所至,到处“幽默”,否则就会给人以油腔滑调,哗众取宠之感,因为上课不是教师自我表演,教是为了学,幽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图片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图片;应用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提上日程。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课堂应将文字与图片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再现历史场面,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是文字,极少部分也涉及有图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仅向学生讲解书本内容,使课堂显得比较空洞,教材内容较虚幻。而历史图片增强课堂内容直观性,与文字相匹配,促进学生了解历史真相,丰富历史知识。

一、精选图片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及感染力,但文字描述往往使得教学内容较枯燥,通过应用历史图片,可激发学习兴趣。但在选择历史图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取的图片资料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具有典型性,图片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因此,精选图片资料显得尤其重要。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内容时,主要将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内容及代表国家的科学成果等。在上课前,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同学们,当你看到标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若有学生课下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就能够联想到“蒸汽机、工厂、火车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各种回答,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不应全盘否定,可鼓励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学生展示一张“蒸汽机”的图片,并对蒸汽机进行解读,配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围绕蒸汽机的一系列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看到蒸汽机的图片联想到本次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加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利用文物图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历史自身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在教材中也有很多典型的文物图片,尤其在介绍我国古代文化时,一张张文物图片记录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通过这种文质兼美的历史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及艺术形式,歌颂真善美,谴责假丑恶。对于此类图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着重强调其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忘陶冶情操。

如:学习“北宋科技文化”内容时,教材中有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图片中描绘了北宋清明节都城的繁荣景象,在图画中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到此时的北宋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乐、经济发展快,同时也可感受到张择端画家的画风,为我们展现社会美。讲解到画风内容时,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也呈现出“吴带当风”的特点,如《天王送子图》,可让学生欣赏到人物画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美,感受当时人群的善良。此外,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也是相当优秀的,如:我国周朝时期的《四羊方尊》、《司马戊鼎》都体现出当时青铜业的繁荣。引导学生观看此类图片,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增强爱国感。

三、引导学生读图,养成总结知识习惯

教师选择历史图片后还应引导学生会读历史图片,从历史图片中能够总结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历史图片具有典型性,学生在解读这些图片时,能够培养其思维性及认知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读历史图片时,需要深层次挖掘图片内涵,更好的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如:学习“文艺复兴”内容时,教师可在课下准备好代表性的图片,在课堂上相学生展示出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圣母子”等,这些图片都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其中教师可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是由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画。若学生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幅“喜庆的用餐画面”,其实不然,在这幅画中暗藏着阴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创作来源于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的传说,当耶稣在餐桌上说“今天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后,餐桌上十二个门徒瞬间的表情,达·芬奇将其表情画出来,从门徒各自的表情可看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大家能不能从中看出谁是出卖耶稣的人呢?你又从中了解到什么历史知识呢?通过这种引导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习惯。

四、丰富图片内容,拓宽学生知识内容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往往强调知识点的记忆,机械的让学生背诵。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的解题内容超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不了解历史发展历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历史图片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可通过图片信息,概括出当时的历史信息,拓展知识内容。

如:学习“中国古代石拱桥”内容时,教师可在课下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桥梁的知识,对我国古代的石拱桥进行了解。然后将学生收集到的桥梁图片集中在一起,在多媒体上展示,有苏州的宝带桥、北京的玉带桥、云南的龙潭桥等,将其与赵州桥相比较。使学生一般观看图片,以便总结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知识内容,逐步形成科学发明的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其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合理应用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养成总结历史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刚.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3,(5):78-78.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篇4

1. 引入历史故事,让初中历史课有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历史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能够使得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效果。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备课时,需要对即将讲解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之后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进行历史故事的选择,确保选取的历史故事能够与历史知识相符合。历史教师应该保证历史故事具有趣味性与真实性,这是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的关键。为了能够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历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实际中充分的应用历史知识,就需要保证选择的历史故事合理、真实。学生对历史内容感兴趣后才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将具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来,借助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针对性也是历史故事所需要具备的一点,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故事的筛选时,应该慎重一些,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利的内容予以保留,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2. 分类历史故事,让初中历史课有秩序

历史教师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应该对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分类,确保所选用的历史故事与讲述的历史知识相吻合。历史教师主要可以将历史故事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进行分类。在目前的历课本上,其历史阶段的划分主要被分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等三个阶段,教师针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划分也可以将历史故事分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等三个阶段。这种阶段的划分比较的具有权威性,也利用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其次,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将历史故事按故事的中心内容进行划分时,主要可以细分成以事件为中心与以人物为中心等两类。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划分的历史故事,而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进行划分的历史故事。如果历史中对特定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时,就可以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等对历史人物的思想状态以及历史时期的变化等进行展示。想要对历史的过程与细节进行分析时,就需要应用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将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充分的反应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的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

最后,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进行分类。虚拟性故事、传说性故事以及史实性故事等都是按照故事与史实的关系进行分类的。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性故事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历史故事,但是这种历史故事有些细节不能够在历史中得到证实。为了保证历史故事的合理性,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历史故事进行相应的调整。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历史故事的主要来源,并且能够通过史实资料对故事进行查询。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故事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历史史实。虚拟的历史故事主要是听歌借鉴当时社会人物与事件背景的历史资料进行创造与想象的,历史教师在应用虚拟性故事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适当的删改故事资料,使得历史故事能够符合教学内容。此外,传说性故事虽然是通过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但是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反映。因此,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时,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历史故事的类型进行合理的选择。

3. 优化历史故事,让初中历史课有滋味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想要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就需要对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选取,在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第一点,确保历史故事的内容生动、激趣动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是应用历史故事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历史教师保证历史故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被历史故事的内容所吸引。故事情节是历史故事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第二点,确保历史故事的主题明确、结构清晰。明确的主题、清晰的情节是历史故事所必须具备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该重视这几点。在应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讲解时,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对其描绘的景象进行清楚的表达。鲜明的故事主题是历史故事的主要特点,并且这个主题应该与教师所讲述的历史内容相吻合,这样才能够使得历史故事的应用更加的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与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应用来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故事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教师能够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简化历史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应用来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故事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教师能够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简化历史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应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5

——“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设想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潮流冲击下,当历史教学面临着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之时,以现代的眼光去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形成真正有效的,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历史教学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提出:“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也就是说,与传统的“教”和“学”的二元论对立,在增加学的比重的同时,去发现学生“动”的重要价值,将教育的主体移向学生,从教育的目的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自我培养。教学做成为一个互动而又统一的链条:做法↔学法↔教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形成了一个以“做”为轴心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我试提出“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来谈谈对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点尝试。传统质疑

现在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学生”的教师,他们虽然比以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的教师要进步许多,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仍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种教学主要是启发式的“问学生”。我们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经济•两宋经济》一课时为例。这一课时内容繁杂,知识点散乱。教师如一味的提问:两宋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在哪里?在手工业以及商业表现在哪里?等等。这就成了学生机械的翻书、应答、记笔记,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完全让学生配合他的叫法,生动的一课丧失了趣味性,且因知识点过多而使学生很难吸收消化。

在进一步,采用问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当堂提出问题请老师解答,即“问老师”。这种方法确是阅读与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机途径。但我认为,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学生所提问题有限。

2、碍于对老师的敬畏,只有部分甚至极少的学生愿意向老师提问。

3、不利于分层指导,破坏在教学过程中的对每个教育主题的“针对性”教学。

实施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比较分析以后,我做出了一种“生生提问”阅读探讨模式的尝试。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如下:

学生自行阅读总结→小组循环提问→提问结果评价→教师更正、补充、总结→学生应用创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变量是:教师的学识与语言及其组织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主动参与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的设问及对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课堂座位方式:四组模块型。讲传统教堂的4列,重新组合形成社和学习活动进行的4组模块型。师生融合。

课堂教学过程:

A、通过多媒体音、像作品展示,引起学生感官刺激,导出新课。

B、在学生兴趣已激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先自行分段阅读教材内容,对要点总结归纳。教师交待要求:在阅读过程中,每人需针对每部分内容,至少分别提出三个问题(根据知识点多少确定),问题要确切,有深度,能够自己给出答案。

C、限时阅读后对每部分内容展开集体分析。由各小组限时循环提问,1组→2组、2组→3 1

组、3组→4组、4组→1组(对后面内容的提问,小组次序可灵活调整,以使机会均等),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由不同的同学提出三个问题,对方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答,答对加分。若提出的问题重复或不恰当,扣半分。若问题不能完全解答,组员可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补充,酌情加分。在学生提问做成中,教师给以指正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熟读教材,而且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培养了他们集体创造的精神。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宋元时期的文化和对外交往•科学技术》一课,学生激发灵感可问出“沈括发现一种„脂水‟,取来烧烟制墨,这种脂水今名为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见学生对教材不仅分析得十分透彻,且已能联系现实,拓宽知识面。而且有的小组在合作总结了指南针的四种制作方法后,课下还亲自制作了这些指南针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十分热烈。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中就提出,让孩子成为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去做去创造。“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试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我们的历史课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这样“做”的空间。

在学生互相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对差生给予更多的启发、鼓励和帮助。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差生甲犹豫不决又跃跃欲试,教师应特别在其他同学酝酿的过程中去关注他提出的问题,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指正,用鼓励的表情让他充满信心。在提问或回答的过程中多给他机会,其后多做表扬和帮助。这样,渐渐地树立起他的自信心,让他逐步增多参与和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在他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D、全节内容进行后,教师对分数统计评比作出表扬或孤立。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对知识点补充介绍、系统归纳。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与材料,以便学生对知识的确切把握和巩固,也使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E、最后,由老师先做出示范,再由每组各请一名同学,以本节内容为情景,以自身为主人公,编设情景故事,做一分钟演讲。既保持了课堂控制的连贯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亲自去“做”,将知识当堂消化、运用、贯通。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九年级第二学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有学生将自己叙述成了一名美国工人(后成为一名政客),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他波折且具戏剧性的“经历”,引来了同学们的满堂喝彩,让大家印象深刻。这样的课堂活了起来,这样的知识有了生命。

自我剖析

“生生提问”阅读讨论模式的实践,是决定于“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重视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感受为基础和前提的。教师在创设民主情境、竞争情境、虚拟情境中,改变传统单一“问学生”或“问老师”的模式,将“教学做”、将“师生”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位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欲、实践欲、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又在集体探讨创造的基础上培养合作互助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陶行知《育才二周岁之前夜》)

某种程度上,该模式是对斯塔克(R.E.Stake)“应答模式”教学评价的一种迁移,引入了他所提出的“多元现实性”和价值观念的发散性,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应答,以使教育能够满足各种人的需要。同时美国阅读学专家G.R.施道佛博士曾强调指出“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在于调动思维”的观点,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增知长智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甚至动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生生提问后,教师筛选补充,以精练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指导,便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当然,这一模式人存在缺陷和不足。如,如何实现实施的长期有效性,如何不断地给学生新奇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灵感,如何引导学生的问题设置不断深入升华

等。这些也有待于其他老师的支持参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历史图片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

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丰富,涉及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地掌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大部分都是文字,图片运用较少,加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文字内容的讲述,对图片运用比较少,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不高。历史图片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把历史图片运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重要性

(一)丰富课堂内容

初中历史知识内容涉及比较广,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部分内容是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对历史图片运用的比较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视觉疲劳。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老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文字讲述过程中适当穿插历史图片,对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能丰富知识点。另外,在教材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运用历史图片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真实地还原,丰富课堂内容[1]。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基本是通过老师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改变教学内容的单一的状态,生动形象的图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有视觉上的享受,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历史知识涉及内容多,加上教材上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基本都是文字表述,本身就枯燥乏味,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更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能改变文字表述的枯燥,还能使历史事件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合理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能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任意地运用历史图片,老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历史图片进行合理地运用。在对历史图片的运用中,老师首先要使历史图片符合教材内容,把历史图片和教材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历史图片在课堂中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乡镇中学的学生,由于社会实践较少,认识水平受限,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老师在对历史图片的运用中,要使历史图片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2]。例如:在对“南京大屠杀”的讲解中,老师对历史图片的运用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不能过于血腥,又要反映历史事实(如图1),让学生对日本人的残暴行径有充分地了解,引起共鸣,激发其爱国情绪。

(二)丰富图片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会使得课堂变得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不能使用单一的历史图片,要丰富图片内容,对历史知识进行全方面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特别是在乡镇中学中,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对课外知识接触较少,也很少有机会去参观历史博物馆,使得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下载丰富的历史图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的讲解中,学生对青铜器了解的比较少,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青铜器的图片展示,在网上下载关于各种青铜器的图片进行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引导学生读图,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能力。因此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作中,老师不仅要对历史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了解更多的历史信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3]。例如:在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讲解中,老师可以利用《清明上河图》进行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通过对图中人物、街道布局、商铺、河流、桥梁结构的仔细观察,总结出北宋时期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建筑特征,体现北宋繁荣的经济景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图片是对历史教材中文字表述的内容补充,对历史教学具有辅助作用。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导致的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对历史图片的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飞.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28):129.

[2]孙皓.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图片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4(6):18.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7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图片,辅助教学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横贯古今的学科,加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在教育部出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充分重视历史图片在辅助初中历史教学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学工作要首先做好历史图片的收集工作。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就在于历史学习是有关于历史纪实材料的分析和探究的过程,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顺序、人物等进行仔细的梳理。初中生对古今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对比较陌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以饱满的热情去探究历史学科。而历史图片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还原,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能够进一步补充文字信息的不足,而且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透过历史图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总结,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

( 二) 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未发育成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逐渐对周围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才刚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有意在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想象力是构建思维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图片具有较强的关注,完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解析和文字概述,来丰富和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如何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难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要想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历史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历史图片来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 一) 运用历史图片讲解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都是存在前后联系的,任何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到位,都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因此,如何掌握历史知识,特别是其中的重难点知识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的利用文字材料进行讲解,并没有辅助的参考资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也并不深刻。这个时候,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习起来也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实践证明,运用历史图片来讲解历史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往往能化难为易,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开运河创科举》中隋朝大运河的规模和分布时,很多同学都很难把握,这个时候,通过让学生仔细在课本上以及在多媒体幻灯片上播放隋朝大运河的地图,学生就直观的掌握了运河的起终点,运河的规模、分布、名称以及所沟通的水系。

( 二) 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加上历史知识的枯燥无味,学生对历史学生产生厌弃的心里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字材料和图片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就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图片,首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讲解战争的背景以及爆发的原因等等。

( 三) 运用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很多历史概念是十分晦涩难懂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历史事件中时间和人物的错综复杂给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历史图片,实现历史图片与历史知识的结合,把历史图片合理的穿插在相应的历史事件中,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理解和掌握。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8

一、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 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树立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在整个班级中, 由于每个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同, 他们在探究同样的知识时, 学习的程度也不相同。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 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充满兴趣的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出发, 使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 他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的主动性指引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在遇到问题时, 他们能主动同教师讨论, 积极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他们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探究的最好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能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在主动探究学习方式中, 学生能积极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 能把历史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图片, 同时, 还能通过视频和影像使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再现, 使历史课堂教学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多媒体创设的历史课堂上,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和探究, 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辛亥革命》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小影片。在影片中, 学生和当时的战争情况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 对他们的思维有了较大地冲击。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内容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分析辛亥革命是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学生积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探究, 有效地掌握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并让他们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 学习方法的优略对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主动学习下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还能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运用, 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找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通过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记忆, 有利于学生掌握同一类事件的要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时, 在最初阶段, 他们还不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师要让他们摆脱急于求成的思想, 不断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最终从生疏到熟练, 真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他们的历史学习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

四、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和地点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 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阅历无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 学习这些知识没什么用。由于受到消极思维的影响, 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探究和思考。为了搭建现实和历史之间的桥梁,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 从中找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知古鉴今, 拓展历史思维面, 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构建联系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了解过去、分析现状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实现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五、通过对比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 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 学习效率不高, 记忆的知识也容易发生混淆,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使他们通过把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对比来进行记忆。通过对比, 使历史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记忆时也更系统化。例如, 在研究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时, 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经过实践调查显示, 部分学生甚至分不清楚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 更无法区别对待不同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学生表示大量的时间节点需要记忆, 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大量的文字, 不但难以记忆, 而且懒于记忆。此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四项战争进行归类, 将其时间、背景、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罗列出来。在对比学习方法指导下, 学生可以系统化的进行知识的记忆, 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历史课堂初中历史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激励机制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的教学目标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以供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初中历史教师备课要充分

课堂中,想要做到放手,这就要求课前的准备工作到位。对新课标要熟悉,还要做好每课的教学设计,认真完成每课的教学任务,每节课的组织教学也要有相应的组织目标。如果不能设置有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没有方向,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主线,整堂课将会被无效分解,导致教学无效。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首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们要从新课标出发,根据初中历史课标总体教学要求、教材章节安排,同时具体到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就跟爬高一样,太高了再怎么努力也爬不上去,那么就会丧失了信心;而如果太低的话,就会轻而易举地爬上去,当然也就没有挑战困难的胜利感。

二、课堂教学中难点部分,要体现教师的“导”

课前, 教师要求初中生积极自主预习, 完成每天的课前预习。上课前,我们还要看初中生预习情况,再决定教法。如果完成较好,就可以进入下阶段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导”,引导初中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一起参与问题的思考并加以解决,有效解疑释疑。接下来指导初中生做巩固练习中的相关练习。这样,课堂中“讲”的内容就少了,与初中生的“互动”就多了,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教学目标也就有效实现了。

三、做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培训工作

一名优秀的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灵魂, 既是小组的领导者,又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更是我们的小助手。小组长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先明确各小组组长的职责, 并在组内进行有效培训, 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良好实施。所以,为有效发挥组长的作用,对组长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并在平时加强对组长的工作的指导,就像开周会一样,每周组织组长开小会,针对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帮助组长建立比较有效的组规,构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组风。

四、给初中生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在课堂上,我们既然把主动权给了初中生,就一定要给予初中生足够的空间。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初中生以时间,让他们真正利用起课堂45分钟,真正用读、用写和用思考走入学习中,积极思维。课堂教学开始时,难以支配,但久而久之,初中生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效率就会就显著提高。值得肯定的是小组合作教学能够有效激励, 初中生的探索学习需要有一个过程, 初中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说得和表现得很好。也许会答非所问,也许会表达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激励初中生展开讨论或辩论,然后因势就导,将他们的讨论引向正途。当然,初中生开始时必然会摸不着头脑,成绩下降;但是,我们要坚信,时间长了初中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成绩也会显著提高。因为高效课堂毕竟是以培养初中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主,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自学,学会探究和创新。

五、积极打造活跃的课堂

只要能让初中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究新知,并使新知转化为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成功的课堂。

我们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初中生创造能力的挖掘者;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我们要牢记初中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选择能调动初中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高效, 只有通过初中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新知,才是最好学习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由“演讲者”转变为课堂“导演”,创设一种使初中生能真正相融的情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新知和探究问题。当然,教师不仅要关注初中生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初中生学习的信心,促进目标的高效实现。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生, 培优补差工作并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没有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中的培优补差工作, 特别是対补差工作, 我们要特殊重视。补差,首先是“预懒”,学困生成为特困生的原因首先是一个字“懒”,有思维上的懒,也有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主要表现为思考过程中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中速度慢,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施之有效措施,在课堂中加大提问密度,分层设计问题,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回答,让他们重建自信心;二是给学生展现板书的机会,让他们养成科学的练习习惯;三是不能让学生有作业拖拉的毛病,只要发现,就要及时批评和处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正是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的必要准备。

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篇10

一、重视问题创设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中的问题创设是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而进行问题的创设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符合新课改的发展需求。详细一点来讲,由于教学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不同,教师所采取的问题创设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教学质量的增强提供更多的活力因素。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法的问题创设形式,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政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情景模仿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良好媒介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争的年代,引导学生在“假如自己是秦始皇,在刚刚统一的国家中如何进行巩固和稳定民心”等的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兴趣大增,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历史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这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积极性,教师就要灵活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注重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尝试将历史课程与其他科目以及生活资源相结合,使得学生认识到当地的风土民情、名胜古迹、日常听过的歌曲、背过的诗词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历史学习的资源和内容,而这其中乡土资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发掘家乡所存在的历史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内涵和家乡传统。还有,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和发挥,而且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步伐并驾齐驱,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就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通过请教长辈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历史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了解自己所选取的历史知识点的有关文物建筑以及文化寓意等,在与大家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知识不仅得到潜移默化的增长,而且增强了热爱家乡、尊敬长辈、热爱祖国的情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之前,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以及感兴趣的历史内容闪光点,并且以教学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策略,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进展提供更多有力的保证。

三、发挥教学情境的独有魅力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开展进程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将会获得良好的成效。首先,教师无论是借助材料还是多媒体等进行情境创设,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并且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为情境的生动性和知识性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其次,情境的创设除了以学生的成绩提升为目的外,还要注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为目标,如在学习有关《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片段,在学生兴致盎然的观看电影之时,教师可以借机提问学生诸如“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等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不仅大大地带动了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而且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空,在激发爱国热情的前提下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完善时,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群体中汲取更多的优秀建议和意见,并且向其他科目的教师借鉴和学习,为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好坚实而有力的铺垫。

上一篇:财务管理经济危机下一篇:现金流匹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