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2024-06-12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精选十篇)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篇1

一、中国企业文化中人本思想的源文化

中国文化里, “人物”这一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先有“人”, 后有“物”。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活动, 人是社会发展之根本。在中国哲学史上, 管仲是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家, 他说:“夫霸王之所也, 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 如果治国不可以人为本则会出乱。由此可见, 管仲对人的价值及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儒家思想把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 主张“仁”道, 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民, 使民以时”等。心切孔子所分析的, 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 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孔子重视人和强调人的价值, 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表现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张扬。他提倡人本精神内在深层的含义是“仁”, “仁者爱人”。根《论语·乡党篇》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怎么样, 首先问伤人没有。这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 已经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之一, 人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体包括以上几层意思。首先把人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中心, 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孔子曾说“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这和西方传统文化中以上帝为最高标准的神本文化有天壤之别的。其次是强调“爱人”思想。孔子把“仁”作为他学说“一以贯之”的惟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 而“仁”的内涵说是“爱人”, 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 舍己利人、舍已爱人。再次是人只要努力, 皆可成才。孟子也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上述人本思想和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旨是相符的, 对于培养企业“重视人、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的人本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我国企业应将这一文化价值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扬光大。

现代企业管理中, “以人为本”是指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把做人的工作, 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说到底,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因此,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员工人格、价值, 充分信任员工、理解员工, 激励员工, 使员工能动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从而充分展示员工创造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 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

1.正确认识企业员工是很有必要的, 人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因此, 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怎样去正确控制、利用管理客体角度来看待员工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将企业人分为“自我实现的人”和“文化人”是对企业员工看法的质的突破, 把员工看成是企业的主人, 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者必须高度重视其主体, 重视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使企业文化的主体成为高度素养的文化人, 成为关注自身与社会双重价值的现代企业人。

2.企业管理无非是“管人”和“管物”, 长期以来在实际管理中, 企业管理只见物不见人, 只重视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来进行外部强制, 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把人作为外在文化约束的对象, 不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 最终都有会背叛管理的预期目的, 也不可能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所以, 管理者必须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来。

(二) 有效地激励人、培养员工成自由发展的人

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如何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如何看待股东、员工、顾客、公众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在如何兼顾企业、员工的双重利益, 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同样是员工激励机制所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企业以物质机制为保证, 建立相应的工资福利制度, 保证一切关心企业、符合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 并为企业取得实际效益的员工及其行为得到尊重, 同时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 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2.企业在管理过程中, 要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要确保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聪明才智。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抱负条件, 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 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需求。

3.企业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术素质和企业文化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深化企业员工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企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也是企业能否成功地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的决定因素。

在美国, 尽管员工在就业之前一般就有很高的专业技术素质, 但公司仍十分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 有的公司与大学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让其代公司进行培训, 美国教育委员会已经确认7000家公司能够自己颁发学位。近年来, 用于教育培训的支出每年已达到500亿美元以上。

在我国, 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应在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能力, 也就要造就名牌员工, 名牌员工是事业心、忠诚心、责任心、高超的技术、守纪律、创造性等的统一。海尔在发展过程中, 以优秀技术员工名字来命名某一个零部件。企业员工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 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主体, 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人的素质来进行。

4.使企业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能合成

一个企业总有某种需要实现的特定目标。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有自己在阶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企业的任务, 就是在帮助员工积极作为, 去争取实现目标, 帮助他们把自己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企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统一起来。因此企业应全面关心人, 这就要求, 一是要全面满足员工的经济、安全、社交、心理和成就等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全面关心企业内部各种不同的人员;三是全面关心全社会各种各样的人, 如顾客、社区居民等。企业“以人为本”原则, 无论是从社会、企业、员工来讲, 都要始终围绕“人”来考虑, 目标是促成企业中的成员与企业整合成“命运共同体”、促使企业产品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般来说, 人们到岗工作, 最初的动机是获得一定的薪金, 但工作稳定后, 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前途等问题, 因此企业的任务, 就是帮助员工积极作为, 去争取实现目标, 帮助他们把自己个人努力和奋斗与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始终是围绕“人”来考虑, 因此企业积极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促成企业中的成员与企业整合成“命运共同体”, 不断地推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总之,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应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的精髓, 把她同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 把传统的中国“家族”式企业管理变成现代企业管理, 使这种特色的中国现代企业管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泽炎.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3]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篇2

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

[摘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首先对学校精神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进行阐释,然后从塑造人本精神环境,培养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三个方面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武凤翔(1962-),男,河南禹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高级讲师,双学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河南 郑州 450011)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037-02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解释范式

“精神”一词,内涵丰富,统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人有思维、有思想。因此,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实质之所在,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等实质都在以不同形式体现着精神创造。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心理层面,即人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气质、性格、能力等思想意识层面;第二是理念层面,主要体现为学校精神,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行为方式和作风,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一个“文化效应场”,师生员工在这个“场”的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第三个层面是学校形象,学校形象也称为学校品牌,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以得到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师生的认同。它可以优化学校自下而上与发展的空间,形成无形的精神财富。

二、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内涵

第一次从人的角度讨论“精神文化”,如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思想家。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斯普兰格的文化陶冶论,等等。斯普兰格曾解释了之所以要以人为起点理解文化的本质,是因为文化对人的精神生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他认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寻求,只能通过人的灵魂的唤醒才能实现。”因而,学校精神文化的研究,离开了人的存在,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呼唤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种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重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生活、生命体验和道德理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学校的发展依托教师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项教育管理活动之中。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建设路径

以人为本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内,全校师生才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其次,办学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办学理念上,是否以人为本直接决定着办学的成败;第三,学校形象主要是校风、学风、校容、校貌的综合体现,它是代表学校精神文化是否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塑造人本精神环境,培养人本意识

1.树立学校“人本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生活、生长在同一个环境内,这个环境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个环境的隐性因素,如办学理念、环境氛围等都会潜在的影响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此,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学校共同体,是学校师生

员工共生的一个精神场域,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可和实践的一种综合追求,它指导、制约和统率着学校内部各种群体价值和形形色色的个人价值观。只有树立了学校的“人本共同体”,才能使学校师生员工树立起对学校整体发展的信念,在促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抱负的同时,也促使学校的每个个体都能超越自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培养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何谓道德意识?有学者将意识视为“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是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道德意识不是以单纯的文字符号的逻辑转换为主的思维活动,而是跨越时空的、积极自觉的、整体性的、直觉意识的道德实践与创造活动。当一个人具有较高的道德意识时,就会在面对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时,尤其是面对艰难的道德抉择时,穿透迷雾而表现出一种平淡恬静、从容自如的睿智。当有了道德时,便有了有德和缺德人的分别。当有了较高的道德意识时,也便开始了“高尚”与“庸俗”、“平凡”与“卓越”的差异。

如果校长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就会在管理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对待教师和学生上,就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想教师所想、思学生所思,也才能切实理解教师的疾苦,解决教师的困难,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教师有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就会站到其他教师的立场上替他人着想。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也就不会因为升学的压力、功课的紧迫性而“无情”地扼杀学生的天分。学生有了人本道德意识,便懂得了互相帮助,避免了恶性学习竞争,就能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珍惜体验,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个经历。即使平日难以驯服,学习一塌糊涂者,也会体会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教师们为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便学会了体谅、理解和关心他人,也便不会为自己的个人趣愿而想当然地做一些事。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者如何办学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进程。它来源于办学者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设计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其得到发展。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以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探索社会和自然界的规律性。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而不是刻意地把学生束缚在一定的轨道上,按照固有的方式、事先预定的规则运行,更多的是运用间接的、不做明确规定的指导方式,围绕问题的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出路。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教学就是要找到每个学生发展的起点,使学生在其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达到发展的最优化。二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智力能力外,还有言语、操作、音乐、身体动觉、交往能力等。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让学生经历生命体验。“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体验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生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人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就是其自身生命的表现、生命活力的释放和生命体验的获得。人的生命怎么表现自己、体验自己,他就怎么样生存。生命存在取决于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能力,更取决于自己的体验。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应是生命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乐观的精神,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失败的体验,是其经受磨砺的必然之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体验,才能在成功之

后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三)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形象

所谓学校形象,是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教风、学风给予的整体看法或综合评价,是学校外在和内涵的统一,是学校物质、精神和文化的统一。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当代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学校形象能够使一所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较高的社会认同,最终会收到由社会效应转化而来的“无形”的社会回报。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形象还可以产生强烈的学校向心力。学校的良好形象赋予学校师生员工的是崇高的荣誉感,可以使他们在社会上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学校形象而给自己带来的荣耀,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凝聚力。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学校的形象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校风的培育方面,校长在领导作风上,要切实关心师生员工,领导角色应从“官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学校领导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角色的服务性定位,才能够建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领导的行为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环境,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保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领导只有这样认识自己的角色,才能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尽量避免师生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以促进教师发展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作风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切实考虑到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尊重爱护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智能发挥出来。同时,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注重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在学风上要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校貌的设计上,校园雕塑的设计要注重代表学校形象的、在学校建设的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人物。没有楷模的学校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楷模是一面旗帜,指引大家前进,如果缺少了这面旗帜,大家就会觉得失落,没有了目标。多数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楷模式人物,即使学校不存在了,学校文化依然存在。楷模式人物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师生员工开拓进取,激励学生不断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选择还是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设计,都要体现人性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建设人本文化 促进蒙牛发展 篇3

我们在抓企业文化建设时深深地感觉到,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像一个陶冶人的大熔炉。当员工进入这个大熔炉之后,会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吸收、消化,以及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与磨合并伴随创新,逐步完成由“勉强”向“习惯”的适应,再由“习惯”向“自然”的飞跃,使员工在思想至行动上实现升华,在企业内形成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和谐工作生活环境。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首先致力于造就大品牌、讲大道理,顾大利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造大品牌,就是建设好中华民族乳业这个大品牌。2000年9月2日我们推出的第一项大型户外广告牌是为内蒙古喝彩。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蒙牛的液态奶在“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行业第一,并成为中国乳制品出口量最大、香港超市唯一获奖的大陆食品品牌,2004年在香港市场一举超越欧洲雀巢、子母,澳洲保利、澳牛、日本北海道等众多国际名牌,成为港民的首选品牌,市场占有率达50%。在乳业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蒙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OMP特仑苏”牛奶,2006年10月22日,在上海举办的IDF世界乳业大会上摘得新产品开发奖。为内蒙、中国乃至亚洲的乳业赢得了荣誉。2005年8月,呼和浩特被正式授予“中国乳都”。截至2007年7月,蒙牛的日收奶量突破10000吨大关,居全国第一,为中国乳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讲大道德,就是讲正气,用公司董事长牛根生的话来说就是两句话:一是“与自己较劲”,二是“讲诚信”,着眼点是提升自己。一个好的品牌,不是消灭对手的结果,而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倡导“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要“发射自己的光,无需吹熄别人的灯”。要求员工无论出了什么问题,都不要怨天尤人,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企业塑造成一个道德高尚的集体。公司强调“经营人心”,但只准向下经营,不准向上经营;只准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不准挣钱少的请挣钱多的;只准上级给下级送礼,不准下级给上级送礼。目前,“上级礼遇下级”在公司蔚然成风。管理者有向部下送书、送钱、送衣服的,也有送车、送房、送股票的,形式多样,各有千秋。董事长牛根生于2004年把股份全部捐出来,成立了“老牛专项基金”,按市值计算,目前已经达到40亿多元。基金的用途面向“三农”,面向蒙牛的发展,面向中国乳业,面向公益事业。

顾大利益就是在战略决策中,将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合作伙伴和社会“六满意”作为企业立身之本,将企业利益寓于社会利益之中。用“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的经营理念教育员工。当然在大利益的格局中,核心是消费者的利益。企业积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例如: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第一个捐款,总共捐款捐奶计1200万元;同年教师节前夕,发出“向人民教师送健康”的倡议,给全国16個城市125万名教师每人送去一箱牛奶,总价值达3000多万元。凡是关系国家民族的大事,我们都积极参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我们是“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我们的产品是宇航员的专用产品,不仅是“神五”,就是“神六”、或“神七”的宇航员也是饮用蒙牛牛奶;迎战2004雅典奥运会、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为国家队运动员配置“牛奶套餐”;去年,在“志愿北京,蒙牛同行”的活动中,我们把自己称作“第十万零一个志愿者”;连战、宋楚瑜来访的时候,公司在媒体上投巨资传播这样一句话——“祖国统一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愿望”……只要事关中国经济繁荣、事关中华民族尊严、事关中华复兴的事业,我们通常都会站在前列。“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从2006年7月开始,蒙牛向全国1000所小学的学生免费提供一年的牛奶。实际上,一个企业要是不关心大家的事,大家也就不会关心你的事,建立和谐社会,首先从自己做起,建和谐企业,做和谐人。我们的员工置身于企业中,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在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油然而生。

正是由于确立了“强乳兴农”的企业使命,坚持“多赢”思维,蒙牛创立仅7年多,便在各级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行业排名由1116位迅速上升到前两位,销售收入分别是1999年0.37亿元,2000年2.47亿元,2001年7.24亿元,2002年16.68亿元,2003年40.71亿元,2004年72.14亿元,2005年108.25亿元,2006年162.46亿元,200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00多亿元,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感染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在蒙牛厂区,你可以看到上百个标语牌。例如:

在销售部,“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在生产车间,“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谁做不好产品就追究谁的人品。

人力资源部门亮出的标语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品控部门的是“宁可为真话负罪,决不为假话开脱”;

供应部的是“股东一分钱,掰成两瓣花”;

在容易产生人际磨擦的地方写的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上班途中遇到的是“有干劲,你就洒下汗水;有知识,你就献出智慧;二者都不具备,请你让出岗位”;

办公区走廊里写的是“骄傲的后面是毁灭,狂妄的后面是堕落;为了放射自己的光,无须吹灭别人的灯”;

餐厅门口写的是“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等等。

这些标语它会随时随地告诉员工,公司在提倡什么,员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公司反对什么,员工不该做什么,如何去约束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使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规范。

公司力图给员工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每年都拿出几百万的资金,并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的活动。如:利用升国旗仪式、新党员入党宣誓、迎“五四”青年演讲等活动,对员工进行爱党、爱国、爱厂和人生观的教育;还结合青年人多、思想活跃的特点,每年都举办员工运动会、文艺晚会、卡拉OK赛、知识竞赛、书画、摄影、美术作品展等活动,为广大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公司创办了《蒙牛足迹》报、《百年蒙牛》杂志和“蒙牛之声”广播站,它们已成为企业员工的知心朋友,成为连接企业经营者与广大员工的桥梁,成为激发广大员工积极性的宣传阵地。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中,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应的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这是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公司规定,员工入厂前都要进行企业文化培训,考试不合格不能上岗。我们曾经有一名员工因为企业文化不合格,三次补考上岗。员工上岗后采用OEC管理方法,岗位业绩每月量化考核,考核分三个等级,红牌:优,蓝牌:合格,黄牌:试用,连续三次试用,转岗。中高层管理人员半年经民主评议的形式考核一次,党委把评议的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公布于众,连续三次末位,实行转岗。在激励机制方面,公司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把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起来,配套了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和标准。坚持事情做到那,规矩就立到哪,并严格执行,公司高管也不利外。靠制度来管人、约束人。实践证明,要想做到每个人都自觉地去做好每件事,必须形成一个文化共识的道德规范。

几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企业发展方向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起来。

把握路线,管好干部,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原则,我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也要体现这个原则。企业向什么方向发展,必须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首先,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其二,确定百年蒙牛、强乳兴农的宗旨,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三农发展积极推动小康社会的建立。其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按市场规律办事,倡导双赢和多赢的竞争方式。其四,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服务去管理,通过服务去领导,通过服务去监督考核。我们教育员工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我们的供应商、奶农、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结合起来。

执政能力不仅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涉及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党员管理者都应该具备,这样我们企业的管理才能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具体来讲是:

强化执政意识,明白为什么执政,怎样执好政。把权力和义务对等起来,实际上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也就标志着你的执政能力也提高了。

正确理解执政能力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把提高执政能力落实到每个人的岗位要求上、本职工作上。

加强知识技能學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公司不仅要生产合格的产品,还要造就合格的人才,人人要有铁饭碗。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三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在“三个文明”建设过程当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方向,抛开物质文明建设谈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工作就很难做,而且也很抽象,不好贯彻。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精神文明,相对来说更有效。同时,精神文明反过来又会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用企业文化作为载体贯彻是行之有效的。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确实能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规范行为的作用,让员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更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做到以身作则,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整体意识。而企业员工的行为则是价值观、经营理念和整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是非常对的。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就要吸收国内外乃至本企业员工的先进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和价值观,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得到本企业绝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并付诸行动以后,这才形成了本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做到以身作则是企业家使自己的理念被绝大多数员工认可的最好方式,否则就是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精心培养和提炼而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挽救一个企业,卑劣的企业文化则会断送一个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作不懈的努力。我们决心在抓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同时,把企业文化建设长期、持久、认真地抓下去,为“建设世界乳都 打造国际品牌”作出不懈努力。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篇4

一、人本、专业、本土特征社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 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根据社区档案提炼、升华的档案文化产品, 其内在丰富的档案资源直接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 具有延伸记忆、延续历史、延续科学技术与积累知识的作用, 引领社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社区档案部门应充分依靠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以体现人本、专业、本土特征的档案先进文化的特点和要求为核心, 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实践的创新, 打造档案文化品牌, 不断提升社区档案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社区档案文化建设朝竞争力、影响力、亲和力的方向发展。

人本、专业、本土特征的档案文化建设,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从正确认识档案文化价值为基点, 增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的档案文化意识, 增强社区全体人员对档案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充分调动社区档案人员以及社区全员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使社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成为社区全员乐于接受与参与的活动, 才能使社区档案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 在社区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 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档案资源的开发, 社区档案人员必须具备档案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能力, 提升档案文化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最后, 立足于本土特征的档案文化建设, 应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本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事业服务。

二、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档案文化理念, 开展社区档案资源整合

社区档案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从社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让档案文化成果惠及社区居民。

一是以人为本确立社区档案的归档范围, 对社区档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社区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不可再生的、发挥凭证作用的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区档案的作用日益明显,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居委会的工作查考, 而更多运用于私人领域的利用, 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因为诉讼、公证、婚姻、社保等各种需要查找档案资料。制定社区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为宗旨, 开展社区各类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 改变档案部门只收集社区居委会党团、行政组织形成的文件材料的传统做法, 各类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直接利益的档案文件材料也应纳入社区档案的归档范围;如社区选举、文书、基建、会计、社保档案、计生档案、婚姻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居民房地产档案、低保档案、优抚档案、声像、实物、谱碟等。整合社区档案资源是社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不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社区档案资料收集、整合, 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是以人为本实行社区档案由事务型管理, 转变为工作行为管理。传统的社区档案管理都是通过制定“社区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的。尽管“社区档案管理制度”包含了档案机构职责、档案分类、整理、保管、利用范畴, 由于社区各种门类的档案形成部门繁多, 仅仅依靠“社区档案管理制度”是很难实现社区档案归档率和完整率达到98%以上。这就要求社区档案由事务型管理, 转变为工作行为管理, 要建立和落实社区档案资料收集人工作责任制, 负责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 应兼任该工作范围形成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把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纳入日常的工作行为规范。例如, 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材料 (居民选举委员会成员名单、选民名单、选民登记表、居民代表组成人员名册、候选人提名情况汇总表、正式候选人名单、选举结果报告表、选举期间的各类公告、样票、选举记录等, 负责该项工作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应跟踪档案资料情况, 及时收集已经形成的档案资料, 在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归档。社区档案牵涉到社保管理、低保管理、计生管理、、居民健康等管理领域, 只要落实社区各管理人员的档案工作职责, 档案资料的收集与他们日常工作行为紧密衔接, 就能够破解目前社区档案资料收集的难题, 为有效整合社区档案资源, 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档案人员具备档案文化建设能力, 提升社区档案文化专业化水平

社区档案人员是参与社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责任人之一, 由于有些社区的档案人员, 对社区档案工作缺乏了解, 没有执行档案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制约了档案在社区档案文化建设中文化传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社区档案人员应具备以下从事档案文化建设能力。一是社区档案资源整合能力。社区档案资源是否丰富, 为该社区档案文化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 整合集聚社区档案资源是进行档案利用工作和档案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不进行系统的档案资源整合, 就难以进行后续的档案文献整理、研究、利用工作。提高社区档案资源的整合能力, 社区档案人员要熟悉社区各类成档案形成的来源原则, 关注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档案文件资料形成的责任单位和责任者, 进行有效档案文件资料收集的前端控制, 如制定各类档案文件资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为相关人员收集档案文件资料提供依据。同时社区档案人员要了解档案内容, 熟悉各类档案的整理规则, 指导社区形成的各类档案文件资料收集完整齐全、整理符合规范。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文化建设能力。社区档案人员必须注重自我完善, 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 使自己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要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社区实现档案资料收集、编研电子化。同时, 档案文化产品的发布与社区信息发布紧密的联系, 让居民在家中通过计算机网络, 获取其需求的档案文化信息。

四、强化本土特征社区档案文化建设, 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的精品品牌

社区档案资源及其丰富, 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其在城市某个地域与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发展脉络。社区档案文化建设要突出本土特征, 使展示本乡本土及人或事物特点征象的档案文化真正融入社会大众文化洪流, 并产生社会积极影响。

泉州是我国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自古以来海上交通就很发达, 早在唐代已经成为中国的四大外贸港口之一, 宋元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 通商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同时, 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 使它成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泉州市的鲤城、丰泽、洛江行政区域的不同社区保留了经过千年不断发展, 各具有不同特征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名人文化和大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地区的社区档案文化建设, 要坚持泉州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承接, 有效利用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创造更有魅力的泉州档案文化。为此, 社区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档案文化建设, 紧密围绕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主题, 充分依托社区独特的档案资源优势, 积极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与宣传教育功能, 不断地延续城市文化建设脉络。例如, 泉州以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 坚持以文兴业、以文塑城, 推动泉州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区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大收集在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闽南风俗、小吃食谱等档案资料的力度, 形成全面的、系统的、珍贵的、有特色的社区本土特征档案文化体系, 为文化强市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 提供源源不绝的档案文化资源。今年, 泉州利用社区的口述历史档案资料, 倾力打造的首部“东亚文化之都丛书”——连环画册《泉州少林寺群英谱》, 在泉州少林寺首发, 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同时, 在力求还原闽南童谣的本色基础上, 搜集选编出版了《闽南童谣》, 其包含了流传在民间的170多首闽南童谣。

本土特征社区档案文化要抓好档案文化精品建设, 社区档案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档案价值的认识, 努力转变服务观念, 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 提炼升华建立优秀特色档案, 这里的特色, 指的是唯我独有的地方特色, 包括历史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民俗特色。档案文化精品建设, 要追求档案文化信息编撰的“含金量”, 以质取胜, 出精品、出效益, 努力打出档案文化的精品品牌, 充分体现档案与文化建设的相互联系, 以及档案工作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为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有效地发挥社区档案文化功能, 除了要加强对档案文化的理论研究外, 应结合不同社区的档案文化建设实践, 着力开展档案文化的数字化工作, 多途径利用社区档案资源开发档案文化产品;通过社区档案文化建设来提升档案文化价值,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服务功能, 使档案资源建设触角由历史向现实社会生活延伸, 培育“档案文化建设服务”精品。

参考文献

[1]张忠鸣.谈谈档案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 2011 (8) .

浅谈班组建设与人本文化 篇5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确保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前沿阵地,而每个员工又是细胞中的基本单元,是班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在实施“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坚强的电网必须有坚强的队伍来支撑,“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必须通过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创造性,激活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来实现。所以企业的班组建设如果脱离了人的需要,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无疑不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崇尚团结讲和谐。一是要以宽容人。不论是班长和班员之间,还是班员之间,要有一种容人、容事、容言的宽阔胸怀。二是要以诚待人。做到心胸坦荡,言行一致,对上不吹吹拍拍,对下不亲亲疏疏,对人不团团伙伙.三是要以情感人。在制度的“大棒”下“管而不理”,员工对制度执行“行愿而心不愿”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要站在人性化的高度上思考,沟通从心开始,工作从点滴细微处入手,共同建设和谐班组。

“理”和“利”并举。要正确处理好“理”和“利”的关系,既要理直气壮的讲大道理,又要认识到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求实性,全过程的关注每个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企业给员工一个苹果,员工才会奉献给企业一个果园的收获。

用活动激活班组。一是在班组中广泛开展“班组是我家,我要忠诚他”的信念教育活动。要让每一位职工都把班组当成自己的家,把班组的每一件工作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情去尽心尽力,树立奉献忠诚的班组精神。二是积极开展“创学”活动,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快乐、专业学习与政治学习有机结合的学习理念。用学习来提高素质,提升品位。三是注重班组工作环境的净化。谁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整洁舒适、明亮干净的地方,这是人性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基本需求。无论是办公桌椅、电脑电视、安全工具等硬件的舍得投入,还是环境卫生、文化生活、技术革新等活动的丰富多彩,都能让每个员工感到家的美丽和人性化的温暖。

注重班员合理搭配。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性”,每个员工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性格爱好各有所长,要把不同个性、能力、专长的人组合在合适的班组中,合理搭配,相辅相成,就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如男女的比例、外向和内向的比例、业务水平高低的比例、综合素质与特长爱好的比例、年龄大小的比例等等。

用心去经营班组。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在整个生产经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好班长除了应具备一名普通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水平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综合业务水平、基础管理技能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把班员当作自己的家人,用爱去凝聚,用工作去振奋,用行动去感化。要把握

好当班长的尺度,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权威性,适当学一点领导艺术,带好带活一个班组。

强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班员是班组的“主人”,但现实中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有时是模糊的。所以要强化班组的民主管理,如合理化建设、QC成果、表彰或惩处等,事事讲民主,件件班务公开。每位员工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企业班组的建设,除了管理者对员工进行考核,管理者权力也要接受全体员工的全方位监督,充分考虑人情,尊重人权,让员工感到平等。

力戒形式求实效.目前班组的各种记录台帐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项,上级检查要求的标准也不一致,班组负担过重。疲于应付,又怎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安全生产和营销服务中去。所以要把班组从忙于应付上级检查,疲于整理班组记录的形式主义“围城”中解放出来,从关爱职工,体现人性的角度去改进工作作风,与他们交朋友,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 科学发展观 企业文化 人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8-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难以跨越的瓶颈问题:员工平均素质偏低,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发展速度;企业内部管理薄弱,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管理,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消极的企业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凝聚力很小,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全体人员正当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并进而实现组织内全体人员全面的发展,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七大明确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如此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民营企业主必须端正思想认识,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对待员工,搞好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管理跟不上,应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探索一条民营企业的人本管理之路,使民营企业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 以"人本化"管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理论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企业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最根本含义是人本管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有效激励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并通过员工价值的实现来达到企业价值的实现,它所确立的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2.1 企业文化和人本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人是企业之本,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财、物的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必然产生与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观念,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功能有:第一,导向功能。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企业所确定的目标;第二,约束功能。指企业文化对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这不是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它产生于企业中弥漫的企业文化氛围;第三,凝聚功能。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第四,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使每个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为企业拼搏的献身精神;第五,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

企业通过文化来引导、控制和凝聚人,用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的深层次规范企业和职工行为,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整体素质,以达到企业的人本管理目的,对促使企业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强调用文化开发人力资源,而且把人看作生产、管理的中心,确立了人处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心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的短视行为,更注重企业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本管理中,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使企业的目标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现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人本管理把职工看做企业的主人、管理的主人,不仅重视人力,更重视人才,不仅重视人的体力,更重视人的智力和首创精神,用各种激励机制,把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科学地调动起来,充分地发挥出来。

另外,人本管理文化具有约束激励作用,能以特有的企业精神、无形的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促进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提升企业和职工的综合素质。

2.2 人本管理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动力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可靠保证。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 员工的素质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变革,学习型企业把学习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措施,以学习推动个人成长和组织变革,不断提高团体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个人与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国际上的先进企业都在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把学习看成是核心力量,而人本管理的文化是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一种不同凡响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的过程,都是通过学习修炼才能掌握的。其中,创建学习型团队具有正确的核心价值、强韧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让人从学习中体悟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并将个人愿景转化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共同创造优异的成绩,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就企业而言,要适应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必须通过倡导学习,用文化力量提升企业的群体智力,使企业进入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新境界。

2.3 用人本管理营造深厚的企业亲情文化

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依靠职工办企业的理念,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的亲情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深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和“创业、敬业、精业”的企业精神,培育职工热爱企业、忠于企业、感恩企业、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良好品质,唤起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形成目标共识,感情共鸣、任务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在引导职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同时,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引导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职工的创新精神,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建立选人、育人、爱才、重才的用人机制,创新“敬而待之,爱而使之”的人才观,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持适度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但是, 如果员工流动率过高, 员工队伍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优秀人才和核心员工的大量流失必然会使企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如何创造条件,“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并且创造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就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战略的重要因素。防止人才流失除了通过建立公平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薪酬体系,完善各种激励手段这些通行的方法以外,创造良好的机制和亲情文化氛围来增加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失为避免人才流失的一剂良方。

3 结语

人本管理有利于创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亲和力,促进合作,有效地消除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和内耗,形成目标同向、事业同干的坚强合力,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企业文化。用人本管理的文化力打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企业建设与改革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对企业转制、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以及弘扬企业精神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3] 高新华.论企业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6(7).

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7

廉政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源远流长, “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礼》中, 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现今来看, 廉政文化是一种意识文化形式, 它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文化媒介, 营造一个崇尚廉洁, 歌颂平等、惩恶扬善的社会舆论氛围, 弘扬正力量, 鼓舞和凝聚人心。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党和人民的思想保持一致的先进性;有利于检察队伍建设的良好发展, 团结协作;有利于培养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干警。不难看出, 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开展, 既体现出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迫切的法治要求, 又体现出公正的道德观念和公平的道德要求。它是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融合,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举措。

二、如何构建检察机关廉政文化

(一) 严守理念关, 坚持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1. 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提出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把“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重要目标, 这给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理念, 不断深化“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公平正义”, “公生明, 廉生威”, 清正廉洁的检察官, 自然能够能提高执法效率, 促进执法公正, 增强执法公信力, 维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2. 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是倡导平和司法的内在需要

平和司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司法心态, 其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构建司法和谐要, 这与廉政文化的外延不谋而合。平和司法, 向社区, 向学校, 向监狱推广的过程正是廉政文化随之宣传的和接受监督的过程, 平和司法适用的案件要公开透明, 主动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司法机关要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检察机关更是要强化法律监督职能, 加大监督力度, 确保案件的公正, 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检察干警要廉洁自律, 克己奉公。

(二) 严把落实关, 推动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1. 完善措施方法,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增强建设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主动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司法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检察干警要树立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本质, 自主提高建设廉政文化的主动性。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体现依法治国的内在需要。检察干警应该把廉政文化通过检察官的廉洁文明执法体现出来, 落实到具体检察工作和政治思想建设之中, 同时, 发挥党的指导指向作用, 从党员和检察干警的双重责任和使命中寻求廉洁自律的动力。

2. 加强思想学习, 深入学习检察职业道德规范, 增强建设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专属性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发展廉政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决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人民检察院干警尤其是基层检察干警要把握学用结合的理念, 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做到干中学、学中干,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增强检察工作本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引领检察官的执法行为, 尽而实现执法公正。

(三) 坚守廉洁关, 明确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桥头堡

1. 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一段时期, 通过新兴媒体, 如微信, 微博爆出的腐败案层出不穷, 不难发现, 价值观念产生的错位, 损害着党风、政风和民风。正视不良文化的挑战, 增强廉政意识, 倡导廉政道德, 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是构建检察机关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提高廉洁从检意识,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可以促成检察干警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一致, 是构建廉洁从检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这同时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内在要求, 检察机关廉政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树立政治坚定、执法为民、奋发进取、团结和谐、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检察工作作风的形成。

三、结语

一种文化, 无论是什么形式, 什么内容, 它对人的影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 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 其影响却是根本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加强检察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探索检察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完善检察廉政建设的新方法, 对于我国的检察事业和国家机关依法履行各自职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制定具体的廉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长远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 开拓途径、拓展渠道、扩充手段,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弘扬检察廉政思想, 增强检察廉政意识, 倡导检察廉政道德, 使广大检察干警注重廉洁文化修养的培育, 自觉做到不义之事不为、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行不干, 真正做到高检院“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

摘要:廉洁文化是从根本上反映着本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 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自身的廉政建设更是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的良好运行。因此, 检察机关廉政教育必须不断引向深入,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高检院“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工作要求,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而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篇8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重要建设,文化可以说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文化从所有检察人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中提炼出来,为检察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什么样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建设高素质的检察队伍离不开良好的检察文化的滋养,检察文化在培养检察精神,营造工作氛围,提高履行法律监督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紧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条主线,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从促进检察工作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改革创新上用力,把脉检察文化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第二,树立大格局意识,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检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谋划好设计好,重点围绕执法办案这个中心任务,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个新常态服务。第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检察文化建设,在检察文化中展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通过提升检察职业素质能力,规范司法行为,开展丰富的检察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载体,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检察精神,塑造检察人员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检察文化对检察队伍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检察文化建设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只有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才会从内心拥护和信仰法律。这其中,检察文化也可以在潜移默化影响人民群众的法律信仰,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检察官释法”的要求,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各类法制宣传活动、检察开放日、检务公开平台等渠道来传播“廉”、“正”等检察文化内涵,向社会辐射检察正能量,提升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

(二)检察文化建设可以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可以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树立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新的形势下,检察人员受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影响的趋势明显增强,检察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辨析和抵制错误腐朽思想文化的能力有待提高。此外,有的检察人员违反“八小时之外”禁令,有的检察人员到身份不相符合的场所参加活动;有的检察人员参加与自己职务、职责相关的宴请;有的检察人员在社会上耍特权、逞威风、寻衅滋事;有的检察人员公权私用,损害检察机关形象。可见,目前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这支队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先进文化的熏陶、高尚精神的鼓舞,也同样离不开职业操守、执法能力的提升和良好执法形象的树立。

三、以检察文化视角谈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几条路径

笔者认为,加强检察文化建设需要突出检察人员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服务检察工作这个中心,在开展各类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中,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从根本上服务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一)加强检察职业形象建设,着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1.深化学习培训,提升职业素质

深入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扎实搞好领导素能培训、任职资格培训、专项业务培训和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当前要突出抓好基层检察人员全员轮训和修改后法律的学习培训。重视检察业务专家、检察业务拔尖人才、各业务条线的十佳标兵和能手、检察调研人才等人才培养和选拔,开展业务比武、检律辩论赛等各类学习型检察院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2.开展树立检察形象等各类活动

检验检察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树立良好的检察形象,因此,要加强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建设,应该以司法规范化为着力点,下功夫解决影响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不公、不廉等突出问题,规范检察人员行为,加强廉洁教育,严肃检察纪律,保证检察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强化职业责任,严肃职业纪律,推行“阳光检察”、“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切实以公开促公正。广泛开展为民实践活动,宣传树立一批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先进典型,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加强文化基础建设投入,营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

1.打造办公区域法治文化

着力打造既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体现法治内涵,还能彰显文化底蕴的检察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园地、警示教育基地等。在建设检察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园地、警示教育基地时,注重调动检察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名检察人员都参与到检察文化建设当中,鼓励检察人员主动设计、策划、制作能反映检察精神的文字标示、电脑屏保、座右铭等,通过人人参与营造崇法尊法、廉政公正的办公环境。

2.建立和完善检察陈列室等硬件设施

注重对检察文化的历史传承研究,搜集、整理和研究检察历史材料和物件,重视挖掘检察历史,突出检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笔者认为,有能力的一些单位可以通过建设陈列室、院史馆、荣誉室,出版检察志书、检察年鉴等方式传承检察历史文化,激发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另外,还应当加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藏书数量和内容,为检察人员工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1.建立经常性文化活动机制

结合各单位实际,可以开展形式活泼、寓教于乐、受检察人员喜爱的书画、摄影、文艺表演、球类、棋类以及趣味运动会、春节联欢会等文化活动,创新开展不受环境条件和时间限制、便于组织安排、便于参与、适合机关特点的文体活动。探索建立检察文化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举办书画摄影、京剧鉴赏、美学研究、职业礼仪、新闻舆情等文化培训活动。

2.注重打造检察文化品牌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亮点,通过举办“文化育检论坛”、“检察艺术节”、“检察文化建设巡礼”、“读书节”等形式,形成富有特色的检察文化品牌。加强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继承,总结推广检察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各单位或各项工作的理念要求,提升审美情趣,铸造人文精神。

3.运用高科技推进文化创新

通过移动视频、手机报纸、短信、网络出版、博客、微博等新的文化传播手段,丰富检察文化内容,拓展检察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文化宣传资料和设备建设,探索制作检察职能FLASH宣传片,使检察文化宣传阵地拓展到公交、地铁、楼宇内的数字电视,提高检察工作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张涛.浅谈检察文化建设与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之间的关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

[2]黄健.浅谈检察文化的自觉与群体共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5(28).

检察文化的人本建设 篇9

关键词:“人本”思想,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有生力量。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民营企业在享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做大做强、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 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 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1]。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人本”思想是这种管理模式的指南, 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 进而凝心聚力, 形成共识, 共同推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之上的一个根本原则。在人的世界里, 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以人为本包含着以人为目的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 要求人们在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人的尺度, 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关怀人、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解放人和发展人。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前提, 以人为基础和动力, 以人为中心。“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源于殷商形成于春秋战国, 绵延数千年至今的一个朴素真理, 那就是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儒家的人生哲学肯定了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位置, 把人视为万物之首, 体现了儒家学说“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这里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由于现实的、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组织之中, 所以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 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层面解读:一是通过企业这个中介, 使人与社会产生关系。人既是企业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 既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手段, 又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在人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中, 既要使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惠及民众,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又要积极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讲, 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 有工作关系, 有管理关系, 有分配关系, 有上下级及同事关系等。组织内部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就要坚持“人本”思想, 建立公平合理的各项制度, 用科学规范合理的制度管人, 能起到理顺关系, 化解矛盾的目的。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环境, 有利于每个员工自我发展和企业的良性运转。三是从人与具体的劳动组织的关系来讲,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具体的劳动组织既要注重解放和开发人的潜力, 为每位员工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 又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和得其应得。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人

既然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 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那么管理者就应该重视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讲, 民心最重要, 失去民心, 违背民意, 必定要垮台的。因为, 人民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 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 失天下。一个政权的巩固, 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都要得乎民心, 顺乎民意, 更何况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可见, 员工的人心向背, 决定着企业的兴衰荣辱, 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靠人去学习掌握, 现代化的管理要靠人来加强, 有限的资金要靠人来合理使用, 企业的价值要靠人来创造。当今社会, 在企业间, 资源、技术等条件相同的状况下, 为什么会出现竞争力不同的事实。现代经济学从超越理性主义的行为假定出发, 假设个人和企业存在观念、伦理、价值观和知识水平的差异, 这样“企业理念、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信仰以及社会人文条件 (信任) 等就可以成为竞争力研究所关注的重要因素。而且, 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中, 这些因素具有原生性, 甚至可以被论证为是决定竞争力的最终解释变量[2]。”因此, “重视人”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务之一, “重视人”就是要认真对待并尊重每一位企业员工, 上至企业精英下至普通员工, 管理者都要一视同仁, 不能把企业员工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能把部分员工当作动辄训斥、责罚和克扣的对象。如何凝聚人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竞争力, 这是对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智慧的考验。只有管理者率先垂范, 加强自我修养, 以“人本”思想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打造共同价值观, 形成企业伦理, 以企业的核心精神来统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知道关心人并爱护人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除了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外, 还应形成关心人和爱护人的文化氛围。企业的管理者如果要实现有效管理, 除了各种规章制度、规则守则的管理之外,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有人文情怀, 对员工的情绪、情感要实现温暖管理。工作中, 员工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力量都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进而影响其工作表现、决策、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如今, 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 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由于疲劳、不顺心等产生烦躁、焦虑、压抑、痛苦等不良情绪, 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和排解, 不仅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进而影响正常工作, 甚至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业绩。因此, 管理者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家庭、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不仅关心在任的企业员工, 还要关心、关注那些已经退休甚至是辞职、离职的员工, 这无疑对在任员工也是一种情感激励。谭小芳在《领导者人性化管理》总结出“管理之魂”, 即:“靠领导的魅力影响人, 靠双赢的理念吸引人, 靠忠诚的法则留住人, 靠和谐的管理感化人, 靠卓越的文化激励人, 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工作”。当一位民营企业家与一名非常优秀但意外生病的员工在共同完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的时候, 如果企业家一味地督促工作任务的重要性, 完成工作任务的紧迫性, 赶时间、赶工期等, 而对身边生病的员工不管不顾, 这样的企业领导无法获得员工内心真正的尊重和爱戴, 也不会真正留住人才, 因为他太缺乏人文精神了。可见, 人文关怀、对员工情绪、情感的管理在有效管理中是何等重要。

另外, 员工的首创精神、主人翁精神都离不开给予员工的自由和权利。企业给予员工相应的自由和权利, 有利于员工发挥首创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进而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责任感和被信任感。怎样才能让大部分员工具有工作的动力呢?除了给予员工相应的自由和权利之外, 还可以通过实行股份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人精神, 入股形式可以多样化, 除资金入股外, 还可技术入股、劳动入股。通过多种方式的入股, 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

4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知人善任

民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知人善任, 而不是任人唯亲。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企业之间会越来越激烈且多样化, 但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 重视人才, 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至关重要。

一要尊重人才, 知人善任。人才素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支柱, 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之所在。因此, 民营企业家不能因为担心外人插足权力, 就将三亲六故安排在企业的重要岗位而不考虑其是否胜任;或又担心大权被分割和削弱, 就一切自己独断专行。如此状况, 集体智慧从何而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这样的民营企业岂能长久?可见, 尊重人才、任人唯贤才是民营企业家的首要责任。

二要重视教育培养, 积蓄人才。管理者要明白培训是企业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手段, 通过职前职后的定期轮训, 不断给员工充电, 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 满足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促进企业的兴旺发达。

三要树立求贤若渴意识, 学会使用人才。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说:“小公司做事, 大公司做人, 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 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大赢家。”民营企业家也应确立“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意识, 聚贤才, 共谋略,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把权力授给合适的人才, 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四要秉持人文情怀, 留住人才。民营企业要给各类人才创造其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和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丰厚回报, 使各个人才各得其所, 各尽所能。做到用感情留人, 用事业留人, 用待遇留人。

总之, 民营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动力, 就必须立足“人本”理念支配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人的物质利益为本, 更要以人的精神利益为本, 尤其要以人实现自身的理想信念为本。只有这样, 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3:12-13.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0

一、检察文化的内涵理解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及全体检察干警在长期工作、生活及其它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集中体现, 是检察工作人员的检察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是检察机关思想理念建设、执法能力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等方面的高度概括, 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检察文化其内容包涵广泛, 包括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执法理念、作风行为、道德规范、职业形象建设等多方面, 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宏观概念。包括物质层面、思想道德层面、检察业务工作层面、制度层面、精神生活层面等等。

二、当前检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全国检察机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作用, 但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对检察文化认识不到位, 对检察文化建设意义认识不高, 对检察文化内在本质把握不准确、对检察文化内容理解不深刻、同时也出现对检察队伍的文化建设大搞形式主义、大作表面文章的错误现象, 并存在检察文化形式单一、被动应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一) 对检察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重要性认识。

基层检察院普遍由于财政经费紧张, 正常业务工作繁忙, 普遍存有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或以后慢慢建设的错误认识;对检察文化的培育和完善缺乏正确的系统认识, 将检察文化理解为仅仅就是检察系统内部开展的文艺、体育、娱乐等活动, 对于检察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表层化的局限和形式上的单一。没有形成或者塑造成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检察文化精神, 缺少引领本单位检察实践工作的“神”和“魂”, 殊不知如果形成有效的检察文化是将实现促进本地区检察工作快速发展的反作用的关系, 未认识到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将检察文化物质化, 忽略检察文化的精神实质。

在我国检察文化建设中, 检察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支撑检察文化的基本要义, 而物质文化更多的主要是充当实践载体, 发挥媒介作用。检察文化物质层面的构架与建设, 其主要目的是为检察文化的核心精神提供培育、弘扬、发展和升华的平台和土壤。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固然要关注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但更重要的是检察队伍的思想境界, 执法作风, 检察人员的素能气质, 以及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出发, 下大力气构筑具有一定档次和内涵的检察精神。不能把检察文化建设的等同于检察机关办公环境的美化和加大干警的业余生活, 只看物质不看文化。因此, 对于检察文化的建设必须物质和文化齐头并进, 缺一不可。

三、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基层检察院文化建设的现状, 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 领导重视, 坚持党对检察文化的领导。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检察人员的通力合作, 周密协同, 各业务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检察文化建设的设计方案。各级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在检察文化建设中要亲力亲为、率先垂范, 起到带头作用。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育检”理念, 使检察文化充满人文关怀, 使队伍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各地区检察院要结合地域人文环境、历史渊源、检察成长史, 深入挖掘本地区检察历史沿革积累的各类文化资源, 结合队伍现况, 提炼出具有本院或本地区检察系统特色的“检察精神”。例如, 本溪检察系统结合本地区大力弘扬的“本乃万物之根, 溪乃四海之源。本本分分做人, 点点滴滴做事。”的本溪精神和药都精神, 注重特色检察文化建设, 党组织积极号召成立青年检察官先锋队, 通过先锋队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提炼出了本溪检察精神, 这一精神提升了本溪检察系统的全体干警奋发向上的团队氛围, 提高了能办案、会办案、办铁案过硬业务素质, 有效地促进了本溪检察各项业务工作的飞跃发展, 本溪检察系统已连续几年在全省两大考评中名列前茅, 这正是得益于大力建设本溪检察文化而取得的明显效果。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引导检察干警自觉投入到检察文化建设中来。

检察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检察干警产生影响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这种检察“精神”, 要简明扼要、琅琅上口, 要在“精神”里, 告诉干警要干什么, 要倡导什么风尚, 要求干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检察干警的精神需求, 促进全体检察干警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进而坚决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例如, 在本溪检察系统中, 本溪检察文化的建设依托本溪检察精神即“尚德、奋进、笃学、敬业”已完全通过青年检察官先锋队这一个载体, 得到全方位的建设。本溪检察精神已经深入本溪检察系统的全体检察干警心中, 使得每名检察官都有一种立足本岗、钻研业务, 无畏艰苦、担当重任, 奉献爱心、无私忘我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优秀检察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

总之, 检察事业的兴旺发达, 离不开检察文化的支撑,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检察队伍, 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培育。在检察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检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 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法治精神。

参考文献

[1]答作俊.《和谐社会与检察文化建设》.《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第12期.

上一篇:救援模式下一篇: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