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2024-07-24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精选十篇)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1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一条崭新道路

所谓新型工业化,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它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缘于传统工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首先, 我国城镇化率于1996年超过30%, 进入了加速城镇化的阶段。但传统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导致耕地到2010年有可能接近0.8亩的警戒线。其次,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大幅上升, 一方面带来了较高的环境、资源压力;另一方面使我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石油进口大国, 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 就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安全。第三, 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过14亿, 若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发展, 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要承受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而且, 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 走发达国家的老路, 很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崩溃。因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动工业化迅速发展;要求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 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 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要求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的无端浪费和过量消耗;要求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文明生产的生产方式, 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 加强环境和生态的建设与保护, 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相协调;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突出条件, 提高经济竞争力, 并妥善解决工业化进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不断增加就业。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效率为核心, 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与环境成本发展经济,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的一种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 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 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 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 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表现在: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 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 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三是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 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 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 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 扩大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要求恰是循环经济的一般特征, 是循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效果。不仅如此, 循环经济还强调对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强调工业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可以说, 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发展形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使新型工业化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 我国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途径。理论和实践证明, 按循环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兼顾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链网间的中循环, 以及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积极促进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 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 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企业的清洁生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环节, 也是实现企业层面的小循环的重要措施。

目前, 清洁生产要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 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的管理, 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覆盖率, 全面促进清洁生产。结合开发区建设, 出台企业入园清洁生产标准, 促进区内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2、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以开发区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园, 是实现经济的中层次循环的重要措施, 也是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各有关部门应互相协调, 加强对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争取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 示范成功后向全国开发区推广经验。现有工业园区中, 一些工业园区已有一定基础, 可进行改造试点。其他规划中的工业开发区、新建园区, 要直接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同时, 要促进其他工业开发区的生态化基础建设, 为创建生态工业园创造条件。

3、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化。

再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是社会层次的大循环, 也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目前, 中国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 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十分丰富, 政府业已着手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产业链。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 再生资源下游处理和再生加工环节发展滞后, 影响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化, 可采取以下游处理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拉动式”发展模式, 落实若干重点领域示范项目,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形成。目前, 各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 着力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以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环境建设, 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通过支持废纸再生、废旧家电处理、再生建材、家具再制造、汽车拆解等一批重点示范项目, 发挥政策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二) 制定配套措施。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法律, 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要从战略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循环经济法,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方针、主体、权利和义务等作出原则规定。要从专业的角度,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特定生产、消费活动主体,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明确它们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法定责任和义务。

2、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 在制定以后的中长期规划时, 把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 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 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各省市应当在普遍开展循环经济区域试点的基础上,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3、在政策层面上, 要建立消费拉动、

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其次, 要在政府采购中, 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 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第三, 要通过政策调整, 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例如, 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 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 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建议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 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4、完善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 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 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 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 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结果, 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5、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GDP等主要经济指标是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尺度, 也成为影响他们行为的重要导向器。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用科学的考核评价引导他们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头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改变只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和劳动保护的评价方法, 采取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经济核算方式, 综合考核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情况, 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干部政绩。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缘于传统工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而提出的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和高级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通过企业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建设和废弃物再利用等途径实现, 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去落实。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2

------------------发布时间:2008-6-12 9:02:46 点击:1111 来源:驻马店日报 编辑:徐明霞 〖大 中 小〗

------------------

□王俊林

我市工业化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对工业化阶段的一般判断,分析我市工业化发展程度:

从人均GDP水平看,经济学家钱纳里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均530~1200美元)、工业化阶段(1200~9000美元)、发达经济阶段(9000~25000美元)。2006年,我市人均GDP为6813元,相当于920.8美元,是全省人均GDP的一半。2007年,我市人均GDP达到8910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说明我市仍然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初期,农业占GDP比重较高,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当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工业比重大于服务业时,就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格局;工业化进入后期,农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服务业比重大于工业,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我市2000年产业结构是35.0∶36.9∶28.1,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2007年产业结构是31.0∶39.7∶29.3,与2000年相比,虽然“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稳固,但第一产业比重仍偏大,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城市化水平看,国内外专家认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30%~60%;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率在80%左右。2006年,我市城市化率仅为20.6%,低于全国城市化率23.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9个百分点;2007年达25.9%,仍低于全省8.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76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71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341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41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3%。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总的来看,我市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经济总量偏小。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247.9亿元,只占全省的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只占全省的2.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3.3%;工业占GDP的比重是36.1%,低于全省1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19.6%,低于全省16.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偏低。2001~2006年我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1.2和0.5个百分点。2007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7.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6.6%,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一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产品少,科技含量低。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较低。2006年,我市大中型企业仅占5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20家,而我市最多的一家才60亿元。

科技进步相对缓慢。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科技投入低,科技力量较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截至2007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5家,占全市限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7.7%;申请专利66项,占全省的比重不到1%。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落后主要落后在工业上,差距在工业上,要加快发展,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希望在工业上,出路也正在工业上。作为农业大市,要正确把握农业基础和工业主导的关系,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理念,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这是驻马店加快发展、平安崛起的现实选择。

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重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全民创业为动力,着力扩充工业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力深化项目建设。工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继续推进“三项建设”,重中之重是围绕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当前,要认真开展好“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炒热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要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工作导向和用人机制,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要制定科学的招商引资考评奖惩办法,鼓励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招商引资中来,形成全民创业的氛围。二是树立全新的招商引资理念。要树立大小并招、重在培育的理念,重点引进大项目,但也不放过小项目,通过对项目的培育引发出“滚雪球”效应;要树立全面招商、全力留商的理念,把招商和留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留商促招商。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法。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人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优质项目招商、环境招商等活动,提高招商引资的有效性。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驿城大道工业走廊”。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工业园区硬件建设。把工业园区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布局,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高标准建设,达到“七通一平”,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筑巢引凤。二是发挥优势,建设特色园区。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明确园区功能定位,探索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发展之路。三是尽快实施“两区两县一体化”,构建“驿城大道工业走廊”。“驿城大道工业走廊”是以驿城大道为轴线,南至确山,北至遂平,东起京珠高速,西至107国道,南北37公里,东西6公里。随着“两区两县一体化”的实施,这一区域将建成一个工业走廊,成为驻马店工业经济增长极、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未来驻马店的新城区。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招商引资“洼地”。要明白三个道理:一是开明比开放重要。要看长远、看全局,而不能只看眼前、只看局部。二是环境比资源更重要。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法宝。要学习借鉴焦作的“效能革命”,树立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简化、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人人体现招商环境。同时,要敢于扫除一切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对吃拿卡要、强买强卖、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查处,以儆效尤。三是解放思想比什么都重要。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招商引资的力度。

“开源”与“节流”并重,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破解工业用地难题在于“开源”与“节流”并重。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二是最大限度地搞好土地置换。三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节约集约用地。四是搞好土地清查,对批而未建或不具备开发能力的,依法收回土地。五是建立土地指标购买基金,必要时购买用地指标,调剂土地不足。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3

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以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尽快走出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根本途径。近期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安徽的实证研究》一书,着重剖析了近三十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性问题,寻找以技术创新促进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对策。该书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体系架构

该书以理论阐述—现象分析—特征把握—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透析,构建了具有逻辑内洽性的完整研究体系。从篇章结构看,开篇介绍了工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相关重要研究专题,接下来的四个章节探讨了安徽工业化进程及结构性问题,再以四个章节篇幅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最后提出了以自主创新加速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从研究重点看,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条件,以国内外工业化实践为比照样本,研究了安徽工业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1)按照工业生产力提升水平,将建国以来安徽工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2)以发展动力为尺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1978-1999年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起步阶段;轻工业推动农业省向农业—工业省转变;重工业带动农业—工业省转变为工业—农业省。(3)综合运用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参考陈佳贵划分标准,对2000年以来的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评判,指出:工业化加速推进奠定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格局;非农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比较生产率稳步提高、劳动力供给弹性增强;城镇化快速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二次产业发展效率出现了下降,速度规模型工业增长方式疲态初显。

第二,抓住关键因子,分三个层面探讨安徽工业结构升级问题。(1)分别从行业、企业层面入手,总结安徽主导产业演进特点。(2)分析和评价轻重工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技术结构状况,从而描述安徽工业内部结构及特征。(3)从要素层面探讨投资的影响及作用。通过对安徽投资形成能力、投资来源及规模、投资结构和方向变化、投资效果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投资与工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区域创新绩效以及知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安徽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总结。(1)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描述科技资源总量、结构、流向、区域布局等基本状况,从而勾画出安徽科技要素总体状况。(2)通过对政府财政投入及其引导作用、各类市场主体研发投入结构、科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状况的分析,揭示安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3)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安徽科技创新模式特点。

二、制度视角的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但是工业化发展又是与各国(地区)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特点。论著很好地把握了中国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以制度视角透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工业技术进步等相关问题,通过理论演绎、归纳总结,将问题充分展开。

在考察和比较安徽区域工业化发展问题时,将各地企业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变革、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工业发展绩效紧密联系起来阐述。在考察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将制度因素作为首位影响因子,分析了制度变革对投资增长率影响及其导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状况。

针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的状况,提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认为在市场弱而政府强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在公共服务、政策扶持、信贷资源、税外负担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承担了政府差别政策造成的高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要素市场效率低、中介组织支持少、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者权益保护制度落后,民营企业又较多地承担着市场缺陷带来的低效率。

在研究安徽研发结构及效率时,认为安徽科技资源初始布局及其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各类主体研发环节前移,形成偏重基础研究的研发结构特点;而区域制度环境又固化了这一格局。研发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研发滞后效应加大,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研发体系效率难以充分发挥。

三、研究方法

该书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理论探索性。在研究安徽区域经济布局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时,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地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安徽实际经济类型区基本状况,对要素流动、资源开发、工业初始布局、产业承接、城市发展等引起的工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全省17个城市工业化阶段进行评判。在研究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从合肥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圈内城市之间产业整合与经济圈成长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化发展及工业化阶段性特征,通过25幅图表、近200个指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对改革开放30年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对个阶段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该书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印证结合,容量大、视角开阔、观点有新意。运用宏观分析方法,把区域或产业部门作为对象,可研究把握经济总量变动规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各个经济主体特点,可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被认为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生产率提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出路。该书通过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与企业层面研究相结合,提出和回答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及突破方向何在?”等若干重要问题。

四、理论及应用价值

该书作者蒋晓岚和孔令刚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计划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诊断咨询等相关课题,对安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选择等问题产生许多思考,历经多年打磨而成就了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

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属于现阶段学术及应用对策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以省区为标本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该书在研究范围上有所拓展,研究视角有所创新,一些结论和观点颇有新意。比如第五章《安徽科技资源状况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科技创新状况的对比分析,认为浙江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科技创新模式;陕西呈现科技供给型区域创新特点。安徽科技供给与需求均不强,但是某些高科技领域、某些传统产业、某些大中企业具有创新优势,呈现具有一定结构性优势的中间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等相适应,探索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

要科学和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必须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方法、技术创新项目组合及融资渠道选择方法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己有不少成果,但是对影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研究。第六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模式》,结合安徽实际做出了探讨。认为:由于区域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决定该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安徽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给出从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的路径、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提升安徽区域内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发展以外部创新源推进的集群创新的策略选择等对策建议。

该书积极发掘现实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通过260多个图表、近万个基础及生成数据的展示分析,提出和解释了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方面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安徽在全国人均指标排位居后?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否合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影响安徽区域工业化乃至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安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由此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以及应用指导性、决策咨询性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4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以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也就是不同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就理所当然地强调和定义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性及其特点。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而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给出了新的概括: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确确实实发挥好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理论上讲,中国绝对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工业的道路。但是,就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破坏、浪费、对环境的污染有加剧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政策主张,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等方面的治理,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大面积的污染、以高昂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换取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与新型工业化的现象和科学发展观是格格不入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采取新的发展方式,不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仍然会步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后尘。治理的作用、效果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相比,治理是皮毛,而污染与破坏仍然是实质性的。就政府、企业对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和投入而言,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2 产出效益低下的问题突出

我国至今产出效益低下,例如,2006年我国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24.6亿t标准煤,约占世界的15%,12.4亿t水泥,约占世界的54%;3.98亿t钢铁,约占世界的30%;其他资源、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和比重也很大。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火电供电煤耗高20%;水泥综合能耗高23.6%。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了我国,相应地加大了国内资源消耗总量,通过能源、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供应能力。由于国内能源资源保障程度持续下降,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资源性产品。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约1.52亿t,进口石油依存度为47%;2007年上半年进口石油近亿吨,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升。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约3.26亿t,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1%;2007年上半年进口铁矿石约1.61亿t,进口依存度为53%。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铁矿石销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由于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严重缺乏,原始创新滞后,由于机制、体制、制度和人员素质、管理等因素致使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日本的11.15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用水量的4倍;是美国的10倍;是日本的24倍。此外,我国每年约有7亿t农作物秸秆,近230亿t工业有机废水,500多万t废钢铁,大量的电子垃圾,多数白白地浪费掉了。另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从1949~2003年,我国累计产煤350亿t,而煤炭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t,回收率平均不到30%。这意味着50年间扔掉了6个百亿t煤田,浪费极为严重。

3 引进与消化的矛盾突出

如果我们有了高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机制好,如果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高,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与浪费问题出现。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已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从芯片生产说起,20世纪50年代中国自行研制出第一台大型计算机时,比美国只差十几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内不断买进生产线,尽管先后分别引进了3、6、8、12英寸的硅单晶的生产线,但在研发和生产的若干关键环节,且出现了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空缺。如今我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比50年前还要大。这种差距的增大,造成了战略上的潜在危险。据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芯片是美国制造的,通过高科技手段美国军方截获了伊拉克的军事机密,造成伊拉克军事指挥的失灵。

我国的企业忽视研发,其实好多企业也没有能力进行研发。据2005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3成企业有研发活动。高新技术研发费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中国的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的7%,而韩国、日本等国却要花比引进项目费用多3~10倍的钱来消化吸收,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自主创新性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和韩国等20个国家,创新型国家的特点是:创新的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以下;这些国家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到世界总量的97%。我国与创新型国家比,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较大。技术瓶颈约束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花大价钱买技术,单纯依赖引进,导致了国内高新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的跑到国外去了。有人评论,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了国外,给国外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再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人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

有些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严厉批评:合资企业扼杀了自主创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糟踏了我方科技人员,打压了我民族工业,侮辱了我民族尊严,尤其是丢失了优良传统,泯灭了民族精神。

合资企业用高薪养着专业技术人员,但不搞研发,专业技术人员没事干,流失得很严重。琦瑞公司曾经创造了8个月内设计出两款轿车的奇迹。参与设计的20多人,正好来自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东风汽车集团。这些人是在东风汽车集团,决心全面合资,准备拆散技术中心的情况下“走出”的。再如,襄樊柴油机厂花了几亿元引进康明斯的技术,图纸修改了20几处,设计出的产品受到欢迎。可是后来与康明斯合资,中国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合资后,产品还是按照康明斯以前的图纸生产,并没有出资的康明斯获得了50%的股权。有人把中国的合资厂比作跨国公司的手和脚,在跨国公司糊弄中国人的情况下,没有知识产权的中方,形成了丫鬟管钥匙,当家不做主的现象。

4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的问题突出

“中国制造”,“世界工厂”已扬名天下。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业在内共100多种产品类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就突破了30000亿人民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4.4%,在世界制造业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国制造的商品,在世界上是以低质、低价的形象出现的。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在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中没有中国的名字。每年公布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中一直没有我国的品牌。

我国企业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不过几万家,能做原始设备开发商的也不过几千家。既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又有自主品牌的只有几十家。我国的家电企业比较强势,但是真正能做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企业比率只有1/5。品牌名气大的也只有四五家。

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费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外国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32.5美元,中国企业只获得1.5美元。中国的微波炉第一大品牌格兰仕利润率也低到3%~5%。

我们过去引进设备和技术,制造新产品,特别是外资企业,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资源创造财富,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的资源。我们只重视生产加工能力的投入,长期忽视了研发创新的投入,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建设。

我国曾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各地政府用廉价的土地、用工、环境保护、税收等方面给予外来企业比国内企业特别优惠的条件,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率高出外资企业一倍。这样更使国内企业驮载着更大的包袱与外企竞争。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国的好多企业不堪负重,疲于奔命。

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资企业59.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6919亿美元,并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使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超国民待遇所得到的好处也非常丰厚。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外汇与资本已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中国的好多企业在发展中仍然很缺钱。

至目前,市场份额却不断地被外资品牌所蚕食,真正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企手中。因此,还有依附于外资企业来解决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至目前,我国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设备、技术、市场,基本上都被外资所控制,中国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的装备已经形成了进口依赖。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都被进口品牌所占有。

我国的民族品牌已经遭受到了国外品牌的强力打压和严峻挑战。大众、丰田汽车奔驰中国;可达胶卷拍遍中国;麦当劳、肯德基喂饱中国;洋酒、洋饮料罐醉中国;皮尔卡丹包装中国;外资千方百计要买下中国。

中国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国人一直在呼喊:搞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老是喊要抓住最后机遇,要搭上最后一班车。现在,我们深深感到,面临的确确实实是最后的机遇。要抓住最后的机遇,武器就是两个字——创新。

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国家到一件事情发展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回过头来寻求出路。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大跃进”决策的失误造成数以亿千计的重大损失。这还只是物质财富方面可以计算出来的损失。有的学者估计,“文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亿元左右。另外,20世纪60年代搞三线建设,要求每一个省建一个小钢铁厂,损失在4000亿元左右。这样算来,三中全会前20多年,重大决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万亿元以上。再看1978年以来的状况,“七五”到“九五”,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按照全社会投资决策成功率70%计,每年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由此可见,这种决策体制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比如说发展名牌,前些年叫喊抓名牌,中间几年不那么激烈了,去年以来,又在叫喊。迫于形势,现在国家又把装备制造业提到日程上来。现在使人担心的把创新喊成了口号。关键是抓落实。政府的宏观战略与微观政策,欠科学或失误,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对企业束缚特别严重。我国对于申请专利费一直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需要1.1万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大约需要8万多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重庆力帆集团拥有2000多项专利,2005年申请了1000多项,付出了350万元,一年的养护和再申请费用需要450万元,像这样发展下去,力帆要不了多久,每年要交1000多万。世界上大企业本田公司拥有15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需要2亿元。所以政府的政策和环境要彻底改变。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虽然我国的产品贱卖,卖出去了,总比卖不出去好。薄利多收嘛!1980年,杨振宁在北京演讲,一位省部级干部递了一张纸条:问什么是当前中国最需要的追求和目标,什么是中国集中力量要做的事?杨振宁毫无迟疑地讲:“中国当今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产品铺到世界各地。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有钱发展教育和科技,有了发达的教育和科技,中国就强大了。”当时这位同志的反应是:把产品卖到全世界,谈何容易!现在我们做到了,可是,现在我们不能继续贱卖下去了,而要贵卖。这就要抓机遇,抓创新,抓知识产权。我们只有走品牌国际化之路,再没有退路。

我们仍然还有最后的机遇:我们的人均贸易顺差还很低。反向思维,这就是一个机遇。日本与德国,在二战以后的出口高峰人均出口额都达到8000美元以上;人均贸易顺差额达到1500美元以上;按照中国的人口15倍与德国计算,未来的中国贸易顺差最高可以超过两万亿美元。那么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人均还不到100美元,2006年人均贸易顺差也就是100多美元左右。但是中国仍然积蓄了巨大的增长势能。

另外,中国经济发展的势能最主要体现在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03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一年的工资平均约为14040元,约合1708美元;如果平均每年增长10%,大概30年后才能接近美国2003的水平(17.75美元/h)。如果按照目前实际工资增长,也就是中国年增长6%,发达国家年增长3%,需要100年才能赶上。这期间,肯定会有汇率的调整。但是即使人民币在2003年前升值3倍,中国与美国的工资差距,到2030年仍相差3倍。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类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消费类产业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1/3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占2/3的重型制造业并没有大规模地转移。未来10~15年内,发达国家的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器设备制造业、甚至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向中国大规模转移,而中国将以现在1/3乃至1/4的价格进军国际市场。

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如果产业转移顺利,201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完全可望达到3000亿美元。假设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扩大内需达到贸易平衡,到2030年,中国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上升到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重化工业产品比重将超过75%。这一比重才与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相当。这样的水平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崛起。

从这些数字差距和预测中,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最后的机遇。但是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护知识产权,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创新-突破-超越,再创新-再突破-再超越,循环往复地把创新继续下去。这是唯一的选择。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这不仅仅是人们的评论与期盼,其实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伟大历史使命。如果要把21世纪真正变成中国世纪,首先要使中国的科技创新世纪的到来。

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凡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同期世界总数的25%的国家,就会成为这一时期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中心,并且就把这一时期称为科学技术的兴隆期。从1540~1920年的380年的时间里,科学活动的中心先后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发生过5次大转移。在转移的相对时间里,这5个国家除了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占居领先地位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且在国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影响深远的经验。因而,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一个相对的历史时期内,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与民族。我国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要实现这一巨大的历史使命,是非常艰巨的。加之,我们国家要把长期形成的科技活动企业边缘化的趋势扭转过来,要打破现在世界上6万多家跨国公司控制着90%的世界技术、80%的投资的格局,实属不易。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内,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严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超过了极限。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20年内已经最集中地凸现出来了,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堪设想的后果。我国的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大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侵蚀。

5 解决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对策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一科学论断,为我们推进工业化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生产力,工业化过程不可逾越,但信息化可使其进程大大缩短。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主要标志,以工业化为后盾,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业制造技术和产品水平,并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创新。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但可以缩短工业化的过程。英国实现工业化大约用了200年,日本用了100多年,而韩国后来居上,只用了30多年。事实上,韩国就是紧紧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技术来促进工业化的。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临猗县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要立足赶超,加快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必须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资源的矛盾,必须解决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二、正确认识临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现状

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本地转移;面向居民消费,重点发展通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形成以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第三,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和扶持。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资金启动、技术支持、典型示范和舆论宣传等方式,帮助企业克服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惰性和盲目性。

第四,要优化企业信息化的支撑环境。首先,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互联网在临猗发展了,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才有基础。其次,要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和培训手段,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劳动者信息化技能。再次,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上网,实行网上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最后,要加强信息化的统筹管理,通过落实政策法规,突出安全性和法制管理,使全县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6

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提出,使得现阶段农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农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求。现阶段,为了提升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提升农民学历层次,为其提供学历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接受高学历教育,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且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机制,促进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其学历层次提升的真正价值。本文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进而探讨其提升方式。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方式;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0.03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出了正确的指引,使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高效、优质的开展。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过程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还能够促进农民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升农民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使其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为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使农业院校采取有效的招生手段扩大农业专业学生招收,同时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学历教育,以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农业专业人才就业市场,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的现实意义

1.1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农业转型黄金时期,正从传统农业向着产业化、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在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农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者,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并且能够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1]。因此,应当对其实施学历教育,促使其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运用先进的思维和理念创新现代农业生產,进而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2实现农民职业化培养目标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民这一职业。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农业工作者向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被提出并广泛实施,这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满足了从事专业化生产人员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做出了正确的指引。其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是保证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的重要前提,只有提高其文化水平,才能使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娴熟的农业生产技能,具有较高水平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高效性和优质性,促使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充分保障[2]。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是农民实现身份转变的重要前提,是其从兼职变为专职的有效措施。

1.3提升农民社会地位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较为看重学历,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历较高的人素质较高,智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较强。在这样的形势下,知识分子在我国的地位较高,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正是由于人们的学历层次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导致很多人对“农民”的认识产生偏差,曾戏言“学习不刻苦,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民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并且将学习和农民这一职业挂钩,暗示不能获得高学历就去当农民的思想。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能够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融入社会,促使其树立较好的公众形象,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2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的有效措施

2.1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为了提升新型农民学历层次,国家应适当出台一些鼓励农民参加高等学历教育的优惠政策,促使农业院校、中职院校以及农广校等顺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招生范围。例如可减免新型职业农民的学费和考试费用,使家庭较为困难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机会接受学历教育。

2.2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宣传工作

国家和社会应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宣传工作,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促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意识到接受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的重要意义,以及加大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促使其了解相关政策。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学历教育专项资金,为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学历教育提供资金支持[3],并且给予那些取得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一定优惠政策,让他们获得看得见的实惠。

3结语

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中,在国家方面,应当出台学历教育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院校进一步扩大农业相关专业招生。在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其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的重视,促使其采取多元化的有效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农业院校还应当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双重掌握。有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促使农业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得到规范、严格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新招生手段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学历层次[J].农民科技培训,2015(6):32-32.

[2] 周自政,陶永红.试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策略与成效[J].新农村(黑龙江),2014(16):255-255.

[3] 郭珊玲,吴锦程.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提升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1154-1157.

对哈密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评价 篇7

哈密地处亚欧腹部、中西亚经济圈范围内, 是新疆联系内地, 向西沟通中亚、西亚、欧洲的必经之地, 既是新疆距离内地最近的地区、向内地开放的门户, 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还是我国西北地区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枢纽, 拥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战略地位, 具有东联、西出、南通、北拓的交通区位优势。哈密地区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 是自治区五大煤炭基地之一, 是疆电东送、西煤东运的主战场, 被国家确定为千万千瓦级风电、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示范基地。

近年来, 哈密地区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综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加工业迅猛发展, 煤-电-化 (材) 产业链和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初步建成。本文选用高志刚2012年构建的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 对哈密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

总体看, 哈密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稳步推进, 进程快于全疆平均水平, 但质量不高, 增长方式粗放,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

1 新型工业化处于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 实现程度略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2013年, 哈密地区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为55.6%, 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51.1%) , 处于新型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纵向看, 2009—2013年哈密地区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小幅上升, 4年增加14.9%, 2011年即进入新型工业化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横向比, 哈密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快于全疆, 2011年起超过全疆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工业化水平和结构快速推进, 工业化潜力和可持续性实现程度始终高于新疆平均水平;工业化质量实现程度虽然低于新疆平均水平, 但差距逐年缩小, 见图1。

2 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程和推进的速度均快于全疆

2013年, 哈密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结构实现程度为81.9%, 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71.9%) 。其中工业化水平的实现程度为85.1%, 显著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64.85%) ;产业结构实现程度 (78.5%) 与全疆平均水平 (79.4%) 大致相当。分指标看, 城市化率已提前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 人均GDP的实现程度高达92.7%, 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实现程度为81.8%, 其余指标的实现程度均低于80%。纵向看, 2009—2013年哈密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结构实现程度稳步提升, 推进的速度也快于新疆, 主要得益于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均GDP、人均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主导力量, 见图2。

3 工业化质量持续改善, 与全疆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3年哈密地区工业化质量实现程度为38.9%, 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45.34%) , 但与全疆的差距由2009年的26%缩小到2013年的6.44% (全疆同期在缓慢下降) , 说明哈密地区工业化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且改善的步伐快于全疆。主要得益于万人互联网用户数的较快增长, 2013年是2009年的1.53倍;万人科技人员拥有的专利数迅猛增加, 2013年是2009年的54倍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逐年上升带动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见图3。

4 工业化潜力和可持续性实现程度提升缓慢, 但始终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2013年, 哈密地区工业化潜力和可持续性实现程度为47%, 比2009年上升了3%, 且始终高于全疆平均水平。从反映工业化潜力和可持续性水平的三个方面分析, 4年间哈密地区工业化潜力、资源消耗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实现程度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从具体指标看, 工业化潜力4项指标中, 除万人拥有教师数外其余3项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资源消耗方面, 反映单位产出资源消耗水平的3项指标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环境治理方面, 废水和废气排放指标优于全疆平均水平。从各指标变动趋势看, 工业化潜力类的万人专业技术人员, 资源消耗类的工业工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万元GDP水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环境治理类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和废气排放量总体趋势向好, 见图4。

5 新型工业化各方面进展不协调, 部分领域进展十分滞后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8

一、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评价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 工业化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方法有多种, 衡量指标也有很多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进行分析。

(一) 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 在衡量工业化程度及发展阶段上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对工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 人均GDP水平越高, 工业化程度越高。从人均GDP指标来看, 2010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25057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9.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5元、东部地区16362元、东北地区9246元, 但高于中部地区815元, 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581元, 位居全国第19位。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 人均3690美元, 首次突破人均3000美元大关。

(二) 经济结构分析

1.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工业化是产业不断重组和升级的过程, 其演进过程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 新疆第一产业的经济产出比重由2003年的21.9%下降到2010年的19.8%, 与此同时工业产值比例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 占到国民经济的40%~50%之间。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较高,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也比西部平均水平要高 (见图1) 。

2.就业结构分析。

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新疆的就业结构可以看出 (见表1) , 新疆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持续下降, 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10年的49.0%, 但依旧占据总就业人口的近一半, 且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12.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者比例接近50%, 近50%的劳动力提供了19.8%的GDP, 而全国为36.7%的劳动力创造了10.1%的GDP, 由此可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低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步伐成为新疆工业化进程的一大制约因素。另外工业内部的劳动力聚集趋势尚不明显,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3.工业内部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东西部地区的垂直分工关系使新疆成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 工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重工业比重大, 轻工业比重小。2010年新疆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6.3%,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 轻工业所占比重不足1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9个百分点。在比例较高的重工业中, 采掘、原料工业所占比重大, 占87%, 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工业不足13%, 轻工业的95.7%以农产品为原料,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不到5%, 仍处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

4.区域结构分析。

新疆的工业成果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州、巴州等地区, 其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总产值就占到全疆工业总产值的66.3%, 其余广大地区面临工业化不足的困扰, 如南疆三地州等地区, 这种工业化不足在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表现的更为充分, 如克州的主要工业品有饮料酒、塑料制品、原煤、水泥等, 但产量都不高。由于就业机会过度集中于区内经济相对发达, 致使全区的发展呈现出更为不协调的态势, 2010年, 喀什、和田和克州三地州实现工业产值43.50亿元, 仅占全区工业产值的2.01%, 三地州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到全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84%以上。

(三) 人口城市化率

人口城市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 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 都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反过来又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新疆的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的33.75%上升至2010年的41.3%, 平均每年约提高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较落后。新疆城镇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8个百分点, 比一些发达的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24.8%、20.3%、19.3%, 与西部五省相比, 低于陕西、宁夏、青海, 仅略高于甘肃。

(四) 科技水平分析

新型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科技水平高, 它是衡量工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从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的指标体系来看 (见表2) , 新疆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有所提高, 但仍较落后。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新疆的科技进步指数在全国排名23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03个百分比, 与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北京、天津等相差的就更多了, 分别达36.79个百分点、36.6个百分点、30.35个百分点。

注:表中括号里为当年指标值。数据资料来源:根据1999-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评价整理所得, http://www.most.gov.cn/kjtj中华人民科学技术部网站, 2002年前科技进步环境这项用的是统计报告里的科技进步基础的数据。

(五) 信息化水平分析

新疆无论是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是在信息技术的信用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但与内地发达省市信息化水平及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差距较大, 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处于初级水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据调查统计, 2010年, 新疆固定电话普及率25.4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63.0部/百人, 截至2010年底, 新疆的互联网普及率37.9%, IPV4地址数仅占全国的0.7%, 域名占域名总数的0.3% , 其中, CN域名数占CN域名总数的0.2%, 拥有网站3885个, 占网站总数的0.2%, 网络平均连接速度为99.4kb/s, 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导致信息产业规模小, 2009年信息产业在岗职工占总在岗职工的0.9%,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96%, 这些导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不稳固。

综上所述, 新疆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从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来看, 新疆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但从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等来看, 新疆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考虑到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受政策的影响较大, 将其作为辅助指标综合判断, 新疆的工业化还具有一些初期的典型特点, 因而可以判断新疆目前的工业化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度阶段, 对于新疆这个工业化较全国其他地方低的地区来看,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更是意义重大。

二、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措施

(一) 优化工业结构, 提升发展水平

1.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新疆的石油石化、煤炭、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立足现实产业基础,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第一, 加快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步伐, 围绕煤炭、铁、铜镍、铅锌、金等急缺的大宗矿产和稀有金属, 加强国家急需钾盐、钠硝石等矿产以及南疆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 形成一批开采、储备基地;鼓励企业走出去, 参与周边国家能源的勘探开发。第二, 应积极参与下游产品的开发, 最大限度的延长产业链条, 打造石油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等产业链建设, 积极发展铁、铜、镍、黄金、铅锌等重要有色金属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特色非金属矿深加工业, 形成一批石油石化、煤化工、矿产资源等加工基地。③第三, 围绕棉花、粮油、林果、畜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 有效承接内地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实现从原料输出向成品输出的转变, 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绿色食品以及清真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积极发展地毯、玉雕、民族手工艺等具备独特新疆区域特色的产业。第四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环节, 运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电、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 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等特点, 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眼新疆的比较优势, 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充分论证, 编制《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突出发展在国内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的风机制造、太阳能级硅片、干空气能驱动独立空调系统等新能源项目, 铝电子材料, 新型储能电极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新材料项目、输变电装备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要加强科技创新储备, 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的科技专项支持,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要从产业发展资金补助、企业研发经费税金抵扣、自主创新产品认定、自主知识产权抵押、风险投资补贴、贷款担保补助等方面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另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避免遍地开花和一拥而上, 应统筹各地区发展和资源优势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化和区域布局的功能。

3.着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高智力、高聚集、高辐射、高成长的产业, 具有运用密集知识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特点, 可以直接推动相关性生产部门的经济发展, 产生连带效应, 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 因而新疆应拓展和规范法律、信息、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投资顾问、广告、战略策划、市场研究等咨询服务业;加快物流信息化, 建立面向社会的第三方公共物流平台, 加快在乌鲁木齐、奎屯、哈密、喀什、库尔勒、精河、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交通枢纽和口岸建设一批集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 形成区内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互动发展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现代金融的发展, 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注重产业集群的建设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化能够催生和推动工业化进程。新疆的工业企业组织较为分散, 轻工业以及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的发展水平低, 从而形成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以及原材料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错位, 区内企业关联度低, 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具有高度分工合作关系的产业发展链条。将关联度高的工业集中安置在工业园区内, 有利于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获得规模效应, 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 新疆应该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规划布局、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形成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园区, 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 聚集生产力要素, 引导产业向集约化发展, 并积极培植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将其引到战略管理、核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上来, 通过其技术链、供需链等的分解, 发挥其聚集带动效应, 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进入, 以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三)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是经济活力的显现。新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非公经济,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依法清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 进一步减少、合并行政审批事项, 放宽市场准入范围, 允许其参与公路、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建设;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来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④

(四) 推进信息化建设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决定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因素, 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因而新疆应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渗透, 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 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改善产品质量, 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换代;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 提升管理、营销、物流、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能力;加快关键装备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另外,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 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系统, 扶持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 发展农产品和农资现代物流,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 实现供需对接。

(五)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环境

首先,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增强政府在线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建设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作用;其次,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系统、科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医疗保健信息网络工程、社区与家庭信息化建设等, 有效整合各类信息服务系统和资源, 提高社保就业、社区等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工业化发展创造市场和有利的环境。第三, 培育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支撑条件, 是吸引外资的硬环境, 良好的交通设施和便捷的现代物流,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 增强新疆对东部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因此新疆应加快建设和完善新疆与周边省份及国家接轨的快速交通网络, 以加强这些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加快口岸基础设施的改造;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第四, 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 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实施, 新疆的劳动力资源并不符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要求, 新疆更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因而应通过校企联合, 订单 (定向) 培训等形式, 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人员。第五, 完善法律法规环境, 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给予了新疆很大的政策支持, 对于东部的企业有一定的吸引力, 新疆应尽快完善细化相关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简新华, 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曹海英.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价值取向实现机制发展路径[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孙久文, 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新才, 高宏霞.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新疆卷[J].人民出版社, 200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6]中国统计年鉴[G].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7]张春贤.抓住机遇后发赶超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EB/OL].WWW.tianshannet.com.cn.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9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水平,实现途径

一、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评价

工业化既是一个经济范畴, 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 即经济重心从农业生产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甘肃省也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基本思路:争取用10年的时间, 使我省工业化水平达到中级阶段, 到2020年, 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因此科学的评价甘肃省新型工业化水平, 有助于为甘肃新型工业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甘肃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判定

(一) 甘肃省工业化总量

用H.钱纳里指标来评价甘肃工业化进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为初期;3000美元为中期;5000美元为后期, 以汇率100$=630¥换算, 2010年甘肃人均生产总值15655元, 即2421$, 可以判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从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初期为20-40%, 中期为40%-60%, 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甘肃省的工业贡献率2001年到2003年高于40%, 而2004年以后都低于40%, 2007年为37.13%, 2008年为34.60%, 2010年为35.17%, 这说明甘肃省处于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迈向中期阶段。

资料来源:《甘肃统计年鉴》 (2000-2010)

(二) 甘肃省三大产业产值之比及就业人数

判断工业化阶段的另一个指标是:三大产业产值之比及就业人数之比。依据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来看, “一个工农生产体系完整的地区, 工业化初始阶段比值为35︰35︰30, 工业化高级阶段三次产业比值为4︰35︰61”。从历史数据来看,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比例在略有回升中呈递减趋势;第二产业的比例在起伏中增加, 尤其2009到2010年一年上升了5.61%, 是十年来上升速度最快的一年;第三产业的比例基本围绕着40%在变化, 2009年到2010年显著的下降了4.41%, 是十年来速度下降最快的一年, 但就2010年横截面数据来看, 第一产业仍然占较大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优势不明显, 甘肃省的工业化仍然是由初始阶段转向中期阶段。

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 第二、三产业将增加。由上表可以看出, 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随时间的增加而递减, 从2001年的59.4%到2010年减少为51.1%。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整体看随时间而递增, 但从2001到2009年变化不是很明显, 到2010年比例达到了15%。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持续上升, 从2001年的27.2%上升到2010年的33.8%, 说明甘肃省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 甘肃省工业化内部结构

工业化也表现为内部结构的优化, 霍夫曼法表明在工业化早期, 工业结构以轻工业化为主,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加工程度高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必定优先发展, 从而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增加, 即霍夫曼比例越小, 重工业化程度越高, 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分析表1, 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轻重工业的的比例呈递减的趋势, 从2001年的31.63%减少为2010年的17.84%, 尤其在2006年, 下降速度明显加快, 由2005年的23.1%减少为18.87%。

(四)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 即城市化率。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准备期, 城市化率小于32.0%;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 城市化率在32.0%-65.2%;工业化的后期, 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城市化率在65.2%以上。甘肃省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以来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 由2001年的24.01%增加到2010年的32.65%, 但是仍然处于32.0%-65.2%之间, 由此判定甘肃省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阶段。

(五) 甘肃省对外贸易结构

新型工业化要求进一步对外开放, 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实现工业化和国际化的互动。从总体上看, 2010年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3.25亿美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0.25%, 进口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0.41%和0.10%, 说明甘肃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小, 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甘肃省的贸易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较大的距离, 2010年甘肃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分别为17.8%、4.0%、13.8%, 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4.7%、39.6%、35.1%。从内部结构上看, 目前甘肃出口的主导产品仍然是资源密集型的工矿产品、农、副、牧、土、特产品等一般贸易产品, 2010年此类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为50.5%, 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仅占一小部分,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为19.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为5.6%。

三、甘肃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一) 提高技术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

甘肃省工业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高耗能重型工业, 能源利用率低, 能源消耗大, 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甘肃应改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经济, 提高技术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加大对经济技术的投入, 其中, 包括对清洁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最后给予生态型企业优惠贷款利率、提供技术帮助, 培育生态型企业, 提高能源利用率, 倡导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

(二) 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

第一, 以信息化为先导, 提升优化传统产业。甘肃省应大力推进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以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 特别要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 应用于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实现物流、信息流的集成和优化, 提高企业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二, 以高科技引领新型工业化,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 继续发展壮大现有高新技术产业, 集中力量使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几个重点行业上规模、上台阶, 并在此基础上向其他领域进一步拓展, 提高装备制造业和技术水平,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大科学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 开发生产信息网络设备和电子产品, 以增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

(三) 提高甘肃省贸易方式层次

甘肃省现有的贸易结构,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今后应减少资源性初级产品的出口, 通过制定政策引导资金转向较高层次的一般贸易, 加大技术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 利用好外国资金和技术, 鼓励加工贸易出口, 将低层次的贸易方式逐步转化成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

(四) 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甘肃省的工业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传统工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应该建立起工业化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应该加大乡镇企业改造力度, 主要任务是不断加强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加快乡镇企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 农村工业化能否能够顺利推进工业化进程, 关键在于是否有牢固的农业基础。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变迁是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农业变迁作为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内生变量, 其实质在于农业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源环境变化和市场发展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所进行的制度和技术选择。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矛盾的有效形式,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发展各种合作经济组织, 组成农民协会, 还要培育好“龙头”企业, 加快“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步伐, 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形成特色, 并通过签订农业订单, 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五)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劳动者素质不高是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转移的重要因素。改革现存的教育体制, 首先要重视义务教育, 减少农村文盲率, 提高劳动力基本学习能力, 使庞大的劳动力从数量上的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质量上的优势, 促进就业。其次加大对各种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投资比例, 提高劳动力的“岗位转换力”, 使这一部分人员转化为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最后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保留住高科技人才,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进一步完善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1999.

[3].桂拉旦.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04 (4) .

[4].马雪峰.甘肃“工业强省”战略的资本支持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5].张晋平.甘肃新型工业化道路路径分析[J].发展研究, 2003 (5) .

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篇10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层次分析法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而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正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规划, 体现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 深入研究其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其新型工业化的综合水平, 深化2014年两会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经济升级版”和2015两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 从而提出河南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这对河南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决策都有一定地参考意义。

2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分析

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 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过程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工业化前期, 轻工业或消费品工业 (或消费资料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中后期, 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 (或生产资料工业) 比重显著上升, 即出现“重工业化”。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即轻工业→进口替代工业→重化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根据该规律, 不单是河南、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重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难以跨越的, 但同时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势必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1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人均收入7阶段理论

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4174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518美元。2012年河南省人均GDP为31753元人民币, 按汇率折算为5052美元。对比钱纳里标准模式可以清晰看出, 当前河南省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数据见表1。

注:1.资料来源于H钱纳里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1980年 (中译本) ;

2.该表已经过美元折算因子的换算。

2.2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库兹涅茨产值结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1999) 给出的产值结构5阶段理论对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但仍最大,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化中期,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且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工业化后期,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最大。从该标准产值结构“二三一”模式看, 河南省近年来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2。

资料来源: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2.3 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库兹涅茨就业结构理论

库兹涅兹 (1999) 给出的5阶段就业结构理论指出工业的扩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 这种转变又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变动, 因此,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从该标准就业结构“一二三”来看, 河南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数据见表2。

2.4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钱纳里城市化率理论

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 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 城镇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城镇化率在30%-5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 城市化率在80%以上。依此标准, 河南省近年来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数据见表3。

资料来源:各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3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所出现的新特征, 其仍属于工业化的范畴, 但它是工业化演进规律的高级阶段, 即知识技术密集型阶段, 技术高、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 是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延续和扬弃。

3.1 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的评价模型是:

该公式中K代表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 X代表指标值, X0代表标准值, f代表权数。K的结果可参照如下数据定量界定:

第一: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以下, 可判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第二: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60%-100%之间, 可界定为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第三:凡K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在100%以上, 应视为新型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3.2 指标X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及采用可比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等原则, 借鉴国内外关于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 设定衡量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为7组26项。第一组是发展水平指标, 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人数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第二组是科技水平指标, 包括新产品产值率、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重、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第三组是效益水平指标, 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第四组是集约化水平指标, 包括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第五组是生态化水平指标, 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第六组是信息化水平指标, 包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城镇每百户计算机数、电话普及率;第七组是人力资本水平指标, 包括每万人拥有大学生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文盲率。以上指标均取自于2013年和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4。

3.3 标准值X0的确定

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是判断新型工业化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 其大小直接影响判断的结果。在本文中标准值制定的主要依据有: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制定的《中国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国内外学者相关科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工业化评价标准。标准值的数据见表4。

3.4 权重f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本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完成。首先确定层次结构 (见表4) , 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C、方案层P三个部分;其次采用专家评判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用相对重要程度———奇数来表示)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和绝对权重f (见表4) ;最后做一致性检验, 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并借助平均随机性指标得到这几个结果都是符合一致性要求的。

3.5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水平的计算结果

将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的指标值X, 前面给出的标准值X0和计算的绝对权重带入K的计算公式, 并得出2012年和2011年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总得分K分别是88.5%和86.3%, 说明河南省2012年和2011年都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也间接说明河南省近些年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4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在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其选择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将势必会导致不同的工业化和社会化结果, 因此, 势必要正确分析和选择工业化发展模式。

4.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信息化是信息全面渗透的过程, 河南省可以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牵引工业化朝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向技术密集的层次跃进。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方面, 使之带动河南省的工业化, 并最终成为一种整合资源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4.2 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近几年, 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也在提高, 但发展步伐并不是很快, 2012年河南省的城市化率为42.4%, 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6个百分点, 城市化滞后也阻碍了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因此, 河南省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在政策制定和意识观念向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方面倾斜, 加快我省的城市化步伐。

4.3 发展优势产业, 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

大力发展河南省具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产业, 重点发展农业、装备制造、铝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支柱产业。除此之外, 还应该发展产业集群, 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发展规律, 能够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产业集群也是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是河南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模式。

4.4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虽然经历了几十年, 但其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 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势必会成为河南省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重点, 也是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更为现实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23-127.

[2]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 2012, (6) .

[3]姜红.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5.

[4]武广.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3.

[5]张锋.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0.

[6]叶祥凤, 廖功磊, 宾勇.四川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 2010, (2) .

上一篇:公园和广场下一篇:互联网世界杯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