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2024-08-01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精选七篇)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1

一、把时间交给学生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阅读速度等会有所不同。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每位学生有机会自由地阅读、思考、体会, 是保证学生真正投入阅读活动的基础。新授课上我会让学生先读四五遍课文, 阅读课上我更是把80%以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由阅读。有了学生读的基础, 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点拨, 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学生就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如果在学生没有读或读的少的情况下, 老师就开始单向地灌输, 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老师讲的内容, 阅读能力也就无从提高。

二、设置问题, 调动学生的思维

每位同学的思维方式、角度、速度等都有所不同, 阅读时的侧重点、理解的深度也会有所差异。如果老师在学生开始阅读时适当设置问题加以引导, 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否则, 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在阅读中有意识地掌握课文中的部分知识点, 理解课文中的语句, 但还是有些同学不能做到主动学习, 阅读效率较低。例如, 在学生阅读《最后一课》之前, 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 “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中,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逐渐走向深入, 阅读思维能力也就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小组讨论, 激发兴趣

有的老师认为, 小组讨论浪费时间, 无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想法其实过于急功近利, 轻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思维的僵化和兴趣的减弱。小组讨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如果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就会在阅读时思考他在小组发言时能说什么, 这样他在读书时会积极地思考, 为自己的发言作准备。在小组讨论的和谐氛围中, 学生会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也能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这是阅读之后的进一步升华。

四、引导“学困生”阅读, 体验阅读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让他们学习上取得进步, 很多教育工作者选择拿出大量时间来为他们补课, 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教育思路的问题在于, 教师对于“学困生”一味地降低要求, 导致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以致在学习中死记硬背, 反而越来越感到困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论述:“对这些儿童来说, 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 ——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变得更加迟钝。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 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 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文中作者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扩大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 还列举了几个教学中的成功实例。仅仅让这些学生在划定的范围内被动学习, 学习就变得枯燥无味。反之, 更多地引导“学困生”阅读, 开拓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 才能开发智力, 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 提高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高效学习。

五、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阅读有精读和速读之分, 精读是为了赏析精美词句与段落, 而速读则能有效获取信息, 拓宽视野,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我有计划地分步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训练。首先, 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养成默读的习惯, 让学生有意控制发声动作。形成习惯后,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文字阅读, 然后循序渐进, 使阅读的文字不断增多, 还可以通过速读比赛的形式, 让学生读完后看谁回答问题准确、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速度就会得到提高。

六、以“写作”促进“阅读”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2

请看读书名言书签:生命的内涵, 感受生命的幸福。

教学案例:

一、认知名言赢车票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出示10句读书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纽斯) ……

通过活动, 强化对上述名言的记忆, 增强对喜欢名言的兴趣, 了解名人对书籍的看法, 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增强自己多读书的动力。

二、走近名人登列车

有了车票, 要想登上列车, 只需讲述自己搜集的名人的读书故事, 特别是最令人感动的实例, 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书籍, 书籍究竟带给他们什么, 他们的读书故事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等等。

三、列车启动赏风景

随着列车的启动, 我们启程了。听, 沿途有悦耳的音乐, 那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沿途有动听的歌声, 那是激扬的《红梅赞歌》, 你还听到了什么有趣的声音?看, 沿途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 沿途有高尔基《海燕》中海燕搏击狂风骤雨的场面, 你还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景?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吧。 (学生交流, 教师讲评)

四、插上翅膀去远行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随着列车的汽笛声响起, 我们来到了传说中的神秘岛。看, 这是岛上最有名的智慧树 (课件) , 据说看了这上面的书果 (课件) , 就会变得智慧无比。

1. 看《木偶奇遇记》, 猜:

木偶是谁?有什么奇遇呢?看看书中的一系列插图和目录, 猜猜发生了什么事?那个穿纸衣服的木偶是不是变为真正的小男子汉了呢?让书告诉你这一切, 读书吧!

2. 你还想出什么?

出示《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看封面, 猜猜爱德华是谁?他在哪?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脸上有裂痕, 究竟发生了什么?想知道答案吗?赶快读书吧!

3. 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主持人和一个少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我怎样才能找到你呢?

我就在书中等你。

是啊, 我就在书中等你, 这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相约。

让我们来相约《草房子》, 这本书中可有很多可爱的人喔, 你们大多数都认识, 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课件)

他挺着瘦巴巴的胸脯, 有节奏地迈着长腿, 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 这样的白, 在夏天就显得很稀罕, 格外显眼……

这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中, 最能打动你、让你难以忘怀的是谁?为什么? (板书:桑桑、秃鹤……)

五、书海徜徉话心得

返航的时间到了, 离开小岛之前, 必须要把你认为有价值的书名留下, 让以后来岛上的人学习借鉴。

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并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名写在读书卡上, 贴在神秘岛上。

列车在《读书郎》的音乐声中缓缓开回到班级, 多媒体上传来画外音:与书籍为缘的人, 必定拥有智慧的人生;有想象相伴的人, 必定拥有快乐的人生!

教学反思:

巴甫洛夫说:想象是科学的翅膀, 缺乏想象, 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和空气。是啊, 让学生爱上阅读, 迷上阅读, 就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用动画设立迷局, 激发想象的冲动

孩子天生爱幻想, 有着极强的好奇心。针对这种情况, 在导入时就以一个动画开始———米老鼠正在睡觉, 突然建筑物强烈震动起来, 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在上课伊始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在交流阅读收获时, 我顺势提问, 同学们:如果当时贝多芬是健康的人他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吗?同学们利用自己知晓或掌握的名人名言及历代伟人读书的事迹来阐述读书的好处, 使得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受到启迪, 激发了学生读书和想象的兴趣。

二、看画面步步为营, 插上想象的翅膀

当列车载着同学们终于启程时, 静下心来仔细听音乐, 看画面 (课件) , 让自己的思绪与音乐一起互动。听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那隆隆的炮声, 想象那硝烟弥漫的战场;看《木偶奇遇记》猜木偶有什么奇遇呢?看《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封面, 猜猜爱德华脸上有裂痕, 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 引导学生说说还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情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 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编故事自由驰骋, 享受想象的乐趣

学生的一切就如童话故事一样具有幻想性, 想象中往往寄托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教学《拨动成长的心弦》时, 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想象, 可以把自己和周围的同学编进去, 让孩子们都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恶来改变故事情节, 如请同学们编写《今天我是升旗手》里的肖晓长大后的职业时, 有的同学就写到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 长大后真的当上了天安门国旗班的班长, 多年后同学聚会时, 他没有参加, 原来他在这一天,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中, 正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学生们可以想象几十年后的情景, 他们的想象够丰富吧!想象就如神奇的魔法, 它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将世界幻化得缤纷而绚丽, 将学生的枯燥生活变幻得丰富而多彩。

如果说学生正在知识的天空中寻觅, 那就让我们帮他们插上隐形的翅膀, 在阅读的太空中自由地翱翔吧!

参考文献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目标

新语文课程为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提供了文本基础和契机。新语文课程便于教师制定宏观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设计策划出有创意、综合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 从而达到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 提升学生的精神素质这一目的。

新课程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 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 帮助他们初步构筑精神家园, 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生的思想与精神的园圃中, 应该绽放如许绚烂的春天的繁花;热爱祖国的情感, 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高尚的品德修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挚爱人生、社会和大自然, 关注现实生活,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崇尚真知, 好学上进, 求知若渴, 主动进取等。学生的美好心灵有待于教师去塑造。利用新语文课程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帮助学生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的神圣事业中, 广大的语文教师是会有一番作为的。

而种种做法中一条最基本、最便于操作的途径就是———强化语文课程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 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的方法作浅显的探究。

一、“纲举目张法”———围绕单元主题, 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

新课程语文学本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基本上每个单元都设计或体现了一个主题, 单元内各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和阐发。单元主题是“纲”, 单元内各篇课文是“目”, 纲举才能目张。或者说, 单元主题是高高矗立的金字塔, 单元内的每篇课文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堆砌, 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 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

同理,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 也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 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 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功能, 才能最有效地促成学生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的构筑。

下面我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作一说明:

本单元以“金色年华”为主题, 共有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 (于漪《往事依依》、记叙文 (沈复《幼时记趣》) 、随笔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小说 (秦文君《伟人细胞》) , 有现代的, 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 有的回顾学生时代徜徉书海的往事;有的记述童年时尽享来自大自然乐趣的故事;有的是成功少年学子尽情抒写在北大的青春往事, 有的写聪明调皮的男生的成长历程。这些课文从四个不同的角度, 对“金色年华”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 以给学生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 紧紧围绕“金色年华”这一主题,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对每篇文章确定解读的角度:《往事依依》———“金色的年华”;《幼时记趣》———“快乐的童年”;《十三岁的际遇》———“非凡的青春”;《伟人细胞》———“成长的历程”。

二、“课外拓展法”———迁移延伸, 扩充视野, 强化主题的心灵冲撞力。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由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 另一块就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 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靠课堂文本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大量地扩充课外读物, 增加课外阅读量。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课外拓展, 到底是放在课堂上还是放在课外, 灵活机动, 没有一定之规。下面我就如何进行课外拓展,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这个问题, 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我在执教苏教版新课程语文学本时, 是这样选择课外拓展材料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的主旨, 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我往往会从《读者》等课外杂志中精心挑选出跟课文有着相同或相近主旨的时文来辅助教学。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童年的朋友》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外祖母之间的浓浓亲情, 我精心选择了《读者》中的《父亲》及《母亲, 请让我给你安宁》这两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父亲》主要写了一位儿子因没能在众人面前维护貌丑的父亲的尊严而一生心怀愧疚;《母亲, 请让我给你安宁》表达的感情则更加真挚、细腻, 文章表现了自己对因疏于对母亲的照顾而使得母亲受到伤害的愧疚及对母亲的感恩。这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饱含浓浓的亲情。如果说《童年的朋友》让学生对外祖母倍加崇敬的话, 那么《读者》上的两篇时文更促使学生警醒———不要忽视父母的爱, 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这样拓展教学之后, 就由热爱亲人这个主题延伸到如何善待亲人, 回报亲人。

开展多角度的课外拓展, 对强化文本主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我执教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这一课, 我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扩充了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以及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同时还在课后为学生扩充了清代彭端淑的《为学》、元朝王冕“僧寺夜读”、东汉任末“削荆为笔”等文章, 对“勤学”这一文本主题进行了专题“集束轰炸”,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读写结合法”———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 将“主题化阅读”成果内化成一种写作与生命的激情。

为了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 我还进行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的尝试。

以下是我在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教学中围绕此项训练设计的小作文篇目 (“———”左为课文, 右为小作文) :

《为你打开一扇门》———《我心中的文学》;《繁星》———《数星星》;《纸船》———《女儿的心》;《“诺曼底”号遇难记》———《我心中的英雄》;《往事依依》———《金色的年华》;《幼时记趣》———《童年趣事》;《十三岁的际遇》等。

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一篇美文, 完成50字的积累, 或摘抄或点评, 让学生做到“一文一得”或“一文多得”。

WENJIAOZILIAO

四、“实践活动法”———带着“主题”走向生活, 从生活中带回“主题”。

新课程语文应是一种“大语文”, 新课程语文课堂应是一种“大课堂”。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 又包括课外学习资源, 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无疑是课外学习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带着“主题”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索、去强化学习文本之后的体悟和情感;再从社会、从生活中带回新的感悟、新的情感、新的思想, 最终形成新的强化了的“主题”。

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大有小, 包括听报告, 参加演讲、辩论、研讨, 观看戏剧表演, 进图书馆, 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浏览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游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 考察民俗风情, 收看新闻时事, 体验家庭生活、社区生活, 等等。

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后,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情, 加深对文本所表现的共产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体悟和理解, 要求同学们回家上网, 给网上“白求恩纪念馆”献花。同学们返校后纷纷向我“汇报”, 有的说给白求恩同志献了一朵君子兰, 有的说给白求恩同志献了一支梅花, 还有的说给白求恩同志献了一簇秋菊,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告诉我, 她代表爸爸妈妈给白求恩同志献了一支康乃馨。更多的同学说, 通过这次上网, 他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有关白求恩同志的资料, 对这位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的了解更深刻了。一次小小的上网活动, 竟收到了这么大的效果,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主题阅读课堂教学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 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 引领学生关注文化, 亲近母语, 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 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 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 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 沐浴母语文化的光辉, 通过体验与熏陶, 理解与扬弃, 鉴赏与反思, 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 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品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典范作品的过程中, 感受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意境, 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领悟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体味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陶冶情操,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与道德的修养。

一、整体阅读, 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

作者总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表达观点的一种外在形式, 而作者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遵循的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只要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作者借以文字所要表达出的感情或观点, 对文章也就有了大概的理解。所以, 散文阅读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在课前通过对作者的了解, 让学生知道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经历了艰难曲折, 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因此, 文中也就有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开头。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文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抓住这一点, 再去阅读, 找到心里颇不宁静到淡淡的月光下, 有淡淡的忧愁到沉浸在美景中, 有淡淡的喜悦到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到惦记江南的行文脉络, 理解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穿透语言, 凸显文中深潜的语言盲点

日本学者浜田正秀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 半是精神与感情的代名词, 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体。”散文是一种有洁癖的文体。如何穿透语言的壁垒抵达核心, 首先得抓住诗话语言,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美语句, 这样也契合高考考纲中对重要语句理解能力的培养。诗话语言包括优美的用词、诗句的引用和妙用修辞的句子。例如, 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时, 就可以紧扣一些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诉诸视觉, 同时也录下了风雨的声响, “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富有听觉的刺激力;《乡土情结》中众多引用的诗句;《荷塘月色》中的“微风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其次, 解读有哲理性的句子, 《我的四季》《直面苦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也不乏哲理性语句。其他还有一些陌生化处理的句子、中心句、结构上起作用的句子等等也是解读对象。洪镇涛先生认为, 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及运用语言就印证了这一点, 散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从某个层面说就是“学习语言”。

三、课题教学, 表达散文诗意般的情感

散文精美的语言应该经由教师或者学生的口中表现出来。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深刻揣测散文情感, 学生也应该在学习前进行认真预习。在课堂上要么师生用心、用情朗诵倾听, 要么提问学生在预习后对课文情感最基本的了解, 然后综合起来全面深刻把握散文中蕴藏的情感。例如, 《陈情表》这篇散文中, 如泣如诉地讲述了作者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感情。在朗诵中, 教师或者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在当时情境下为难的李密, 身临其境地朗诵这篇散文, 用情、用心近距离体会李密万般难全的怖惧之情。“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第一段我们体会出关键词——凄苦, 悲凉;第二段感激与恳切之情;第三段真挚与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和期待。在学完本课散文之后,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名句,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化对文章的认识。经过这样的学习, 师生都会对散文作者抒发的感情留下深刻印象并进行扩展, 达到深层次理解。

四、逆向推进, 赏析散文语言表现方式

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通过散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作文能力。所以, 在散文教学中要结合写作方面的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某些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及时地进行评价, 与学生仪器评点他们作文, 获取写作的经验。在逆向推进的过程中, 不妨采用这样的方法: (1) 诵读。学生要大声地朗读、轻读;教师也可范读, 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自由朗读也可以用比赛的形式阅读。通过这样的诵读,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 进而对作者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2) 开展比较阅读。这种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探究中。比较阅读又可分为类比与对比,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相近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的教学中。例如, 在教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雨果《巴尔扎克葬词》时, 既可以类比同是悼词的特点与文中的修辞方法, 也可以对比其他方面的不同。

总之,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学中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选择作品时可以按作品、按时代、按作家、按题材、按文体等分类组合, 由此及彼, 由点到面, 由分到合, 循序渐进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 2011 (6) .

[2]陈云波.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 2009 (1) .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5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 离开了文本的阅读教学,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进行文本主导价值的挖掘意义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全面把握和了解文本的意义和编著意图, 确保教师、学生以及文本间的对话能够全部到位, 这样才能够将文本对话的教育价值切实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这也是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从整体出发, 进行文本内容解读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 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教师只有找到并抓住这个切入点, 才能够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知, 给文本留下的印象也会比较完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努力找到切入点, 从下面几处出发来进行文本解读。

(一) 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能够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有的课文中, 若是能够抓住题目便可以慢慢深入, 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人教版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课题中的“美丽”重点研读, 它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让学生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 而在于她的心灵和人格。所以说这种美丽是长久的, 是跨越百年的。这样, 一下子就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二) 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现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全文的概括, 有的是段落的小结, 有的开篇点题, 有的篇末总结。如:我在上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先让学生找出这一课的中心句,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然后针对“了不起”提问:父亲和儿子为什么了不起?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纷纷从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交流体会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三) 从关键词切入

在进行文章语言文字的阅读以及品位时, 很容易发现, 课文中很多词语的内涵比较丰富, 并且高度的概括, 这些词语的存在对于文章中心内容表达作用重大。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奇丽”和“奇特”这两个词语, 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词语阅读, 就事半功倍了。

(四) 找变化切入

曾观摩过《草船借箭》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几个“诸葛亮说”, 然后接着问:在这十一个“诸葛亮说”中, 只有最后一个有提示语“笑着说”, 他在笑什么? 学生们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争先恐后的发言, 有的说笑曹操, 有的说笑周瑜, 有的说笑鲁肃, 更有的说笑他自己。这种深入而独到的文本解读, 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二、转换角色, 解读文本的主导价值

《课标》指出, 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一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进行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作为老师, 怎样让学生能感受到老教授的这种美德呢?在备课时, 我仔细阅读文本, 知道了要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作者在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来感受, 把握文章主旨。结合学生的实际, 开展文本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去讨论、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 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那最敏感的神经,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心灵从这里放飞。

三、局部细读, 解读文本的艺术特色

通过进行文本的阅读, 很容易发现, 每个文章的特点都比较鲜明, 其中有结构特点、表达方法、写作风格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 教师教学时, 应该从细节出发, 进行重点的突出, 并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其找到文本中的精华和细节, 让学生学习文章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段。

(一) 细读词句, 品味语言

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 解读文本时, 需要教师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如五年级的《将相和》有这样一句话;“于是, 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以就“脱下战袍” 这样设计:他披着战袍, 立下了哪些功劳? 战袍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这样一问, 就能感受到廉颇道歉的诚恳, 突出了“和”字。在教学时,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二) 感悟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结构特点, 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 (1) 总分总结构,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共六个自然段, 先写对小兴安岭总的印象, 接着分别介绍了春、夏、秋、 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最后概括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2) 前后呼应结构,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 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 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

(三) 学习写作方法

很多课文中总有一些关键句子, 例如中心句、过渡句等, 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文中有句“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是个可爱的地方”,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围绕这一句话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在写风景优美; 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物产丰富。虽然三年级的学生不强调课文的写作方法, 但这样做, 可以让他们瞬间记住课文的内容, 达到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要达到对文本深入而独特的解读, 必须要熟悉文本、 直面文本、回归文本, 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深处的沟通与交流, 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摘要:文本解读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阅读解释, 二是指分析、研究, 三是指理解、体会。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情, 在开放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激活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因此, 我经常采用谜语、故事、儿歌、录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 我采用以恩科西的故事导入, 当我以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的语调将恩科西这位艾滋病小斗士的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 六十多双眼睛都饱含着晶莹的泪花, 这就为课文的感情基调做好了铺垫。尤其是当我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话“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 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作为故事的结束语时, 同学们的情感更是掀起了大的波澜, 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迫切愿望, 从而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此时再趁机让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透过字里行间, 就能够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 获得了一次独特的人文教育。

二、以读悟情, 情理交融, 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每篇文章的每个字、每个词, 都犹如一个个跳动的生命, 都体现着作者的深思、睿智与激情;同时, 每一句、每一段、每一篇都无不体现出作者所要表现的丰富的美 (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等) 。阅读, 就是要还原于这种情思、这种美, 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而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则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最佳途径。

1. 读品结合, 读中体味人物的美好情感和心灵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 是通过叙述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可怕的艾滋病, 却能坦然面对生活, 顽强地与病魔斗争, 并关心同样患病儿童的感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恩科西热爱生活, 关爱社会, 关心艾滋病人的美好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段, 引领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 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可贵精神的洗礼。

2. 读悟结合, 品味文字的情真意远

自悟, 即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 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点拨, 适时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文中所隐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精髓。譬如《长征》一文, 全篇始终洋溢着红军战士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到这一点, 确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提出“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有什么不同时?紧扣“暖”“寒”二字, 借助有关电教媒体, 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咀嚼、品味、领悟, 从读中由感而悟, 由悟入境, 最终完成心灵的对话过程。这种借读而达到的悟性理解是最富有创造力的。

三、填补空白, 强化感受, 在放飞想象中享受语文的意境

每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课文语言的未定点, 教师若能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就能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 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 从而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 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如, 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中, 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先后以“儿童节那天, 艾滋病小斗士恩科西去世了, 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 并给大家描绘那备受世人关注的一幕吗?”“透过字里行间, 你认为恩科西是个什么人呢?”“假如你亲眼目睹了恩科西的一生, 你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而学生也从个性化解读中, 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心灵阅读的多边教学 篇7

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复习教学呢?笔者通过反复地调整, 设计了一节复习课, 经过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教学过程整理如下, 与大家交流。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 我们这几天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图形面积公式?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那你们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

师:按公式的写法, 你们可以把公式分成哪几类?

生: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一类,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末尾有除以2, 而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 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梯形是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公式, 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生: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割补、平移法变成长方形求到的面积公式。

师:你们都学得非常好。在推导这几种图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但是这些方法有着共同点, 你们知道吗?

生:把要求面积的图形变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

师:对, 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化归法。也就是通过变换把未知的知识变成已知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大量存在。以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碰到。

[教学思考]

复习课中, 我们没有必要再详细重复各知识点。在这里我授课的重点是基本知识的整理, 使学生通过复习, 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同时, 对本章最重要的化归思想进行了总结, 使学生看到平行四边形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化成平行四边形, 这样看上去完全不同的推导方法使用的是同一种数学思想。并指出化归思想在数学上被大量使用, 也为在练习中使用化归思想作好铺垫。

[教学片断二]

出示练习:三角形的面积是21平方米, 底是7米, 求高是多少? (学生练习)

生:6米。

师:怎么求的?第一步怎么算?

生:第一步先用面积乘2。

师:为什么要先用面积乘2?

生: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最后是除以2。

师:对, 这是从计算公式的角度得到的方法。谁能从图形的角度说说为什么要乘2吗?

生:乘2之后就有了2个一样的三角形。

师:对, 为什么要有2个一样的三角形?

生:2个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对, 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 利用平行四边形求高, 是吗?

[教学思考]

三角形已知面积求底或高, 一直是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错就错在学生忘了先要将三角形面积乘2。而在知识复习过程中, 不单从公式角度让学生明白要先乘2, 而且数形结合,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三角形面积乘2是得到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之间的理解。

[教学片断三]

出示练习: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师:这个图形你准备怎么求面积?

生1:可以从中间分成两个梯形。

生2:可以分成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生3:可以在右边补上一个三角形或长方形求出面积, 然后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师:你们的方法都对, 都可以求出这个图形面积, 那么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讨论交流并回答自己的答案。

师:你们说的都有自己道理, 其实这里很难说哪种方法更好。你在练习时觉得哪种方便就用哪种。现在我们来看这几种方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

生讨论交流。

生:这几种方法都是把这个图形变成学过的图形求面积。就是刚刚讲的化归的方法。

师:对。看上去这些方法各不相同, 但它们和我们推导公式用的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就是化归法。事实上复杂的组合图形, 我们都是用化归法或割或补, 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组合, 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思考]

组合图形面积是本单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数学思想的综合应用。在复习过程中, 老师通过各种方法对比, 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 顺势引导学生总结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点, 从而再次回到本单元最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这样又和前面的公式推导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做到以数学思想为主线贯穿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后反思]

1.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数学思想却是抽象的、隐性的, 限于小学生的知识和水平, 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渗透式的, 是与具体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本单元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转化, 在新课中具体的转化方法———割、补、拼几乎天天在用。学生已有了这方面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复习基本知识时适时总结, 在课的后半段结合练习, 再次予以强调。

2.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 因为直观性的原因, 学生动手直接操作、验证的机会相对较多, 所以他们的活动经验也相对直接。在复习课中, 利用适当方式重复或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 对于课堂效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脑海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记忆被唤醒, 学生对已知三角形面积求底或高要先用三角形面积乘2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一篇:语文媒体教育下一篇:中国花鸟画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