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制度

2024-07-26

研究生招生制度(精选十篇)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1

一、运行机构

中国是政府主导下的集权制,自1906年“废科举”至今的100多年间,我国高校招生政策走过了一条坷曲折之路。恢复统一高考后,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是高考的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应该说,我国高考实行国家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与当时国家计划经济模式适应,确保了高等教育公平,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由精英走向大众,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现,通过改革在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如何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1]

英国是合作伙伴关系,英国高等院招生服务处(UCAS)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正式注册的财团法人,性质是非营利机构,其成员是通过UCAS进行招生录取的高等院校。它的主要功能是处理学生入学申请、提供与高校招生相关的广泛的服务,收集、处理、公布有关高校入学的信息和数据,为申请人提供尽可能充分的信息供其作决定参考,使申请人能够利用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成功申请进入大学学习。

二、选拔模式

中国是以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为主,主要是每年六月份由国家统一举办考试,考生依据考试所取得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由高校择优录取,这也就是我国高校招收新生的基本特色。对于中国来说,高考是“功能强大的指挥棒”,特别是对于推行整个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为了回应来自各方的批评和指责,对于高考进行了不断改革,其中,高考科目的设置一直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改革,试图扩大考试考目,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

英国是以考试机构认证为准。英国在2004年,由英格兰资格证书与课程管理局,威尔士资格证书、课程局,北爱尔兰课程、考试与评价委员会联合颁发了《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国各类证书共分8级,其中,三级证书相当于高等院校入学水平的证书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招生分数转换系统”(UCAS Tariff)包含了国家资格架体系中的各类三级证书和其他相关证书22项,[2]但实际在高等院校招生使用最多仍然是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s)、普通教育证书补充证书(AS)和经过对高级职业教育证书考试(AVCE)改造,于2005年引入新教育应用学科证书高级水平考试(GCES一Levels in applied subjects)。

三、英国招生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所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提供以下几点经验。

1、打破全国垄断统一的考试模式,增加学校的自主权

根据国外情况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全国实施统一的高校招生模式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只能是一种固定的、简单地模式。实施统一的招生考试并不是说完全赞同目前政府所主导的每年举行一次的统一高考制度,这种招生模式缺乏灵活性,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并没有实现其价值。然而在这方面,英国所实施的证书制考试模式就可以地体现出其灵活性,一方面可以摆脱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同时又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机会,这种统一考试与多元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进一步增强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力。

2、建立统一的高校招生服务机构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具有:校外考试机构负责实施考试,校外招生机构负责办理申请,而高校只负责选择录取学生的特点,这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所实施的“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分散办理”的思想大不相同。[3]考试和招生机构都是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实施高校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因此,借鉴英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我国应该有统一的高校招生服务机构,这样可以作为领导部门,代表政府行使高校招生监督管理权,可以为更多的学生、家长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

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评估和录取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依然是把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分数在高考录取中取决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评价体系应该把内容改革作为核心重点来抓,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依据,考试的形式也多元化。比如,还可以把学生的特长,专利发明作为其中一个考核依据,建立可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4]

摘要:英国的招考制度大多数是证书的形式,本科招生制度大多数是以英国主要的考试机构主考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s)的考试成绩为主,以等级评分的资格证书是成绩评定方式的基础。而中国是以高考制为主要的招生方式。文章主要对中英两国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及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等作了简要介绍和比较,针对英国高校招生制度所取得的有利经验,为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高校,招生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晓鹏.走向公平——英国精英大学自主招生后[J].上海教育:B,2005(3):34236.

[2]Ridder-symoens:hilde de Ridder-symo ens,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Volu me 1,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 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71[2]《罗宾斯报告》

[3]王立科.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6.

黑冲小学招生工作制度招生工作制度 篇2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水平,组织适龄儿童全部按时就近入学,严格执行上级的招生工作要求,规范我校招生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1、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2、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做好调查摸底工作,招生须深入学校所辖地区对未入学的学龄儿童进行户口摸底登记。除无学习能力者外,都要劝其入学。

学校按本校服务半径,就近招收适龄儿童入学,同时实行免试入学,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或变相考试,不得组织选拔或变相选拔。保证适龄儿童依法入学,强化义务教育责任。

3、坚持户口与实际居住地相一致的原则。适龄儿童招生入学,以其实际居住地房产证或户籍证明为依据。

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在招生过程中应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应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5、凡本辖区居住的年满6周岁(8月31日以前出生)的适龄儿童,均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6、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我校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接收转入生,学校不得违规拒收。、新生招生严格控制班生数,班生40人左右,插班要视班生规模严格把关加以控制。招生、插班生情况要及时公示。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3

【关键词】招生制度 中外 比较 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那么能否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的起点,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生质量的好坏。我国在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及在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之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阶段,但是面对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足之处逐渐的凸显出来。在国际上比如说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着比较完善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非常强的研究意义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对这些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发展趋势等进行研究和借鉴。

一、中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比较

1.招生目的和任务的比较

国外的研究生制度的共性的特点就是研究生通常重视的只是教育本身,但是我国的研究生制度是根据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来进行招生计划的制定。其次国外的研究生制度主要体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一位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研究生就是本科生的上一级,使用统一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生的选拔。

从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来讲,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否,取决于高等院校的投资是否加大,政府对于招生计划以及招生规模等问题并不具有强制性。而我国对于研究生的招生则制定严格的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的研究生考试,最后确定研究生招生的最低录取的分数线,研究生招生直接受到政府公共正常的调控。那么通过对于中日两国的研究生招生的对比,从政府的方面来讲,日本对于研究生采用的是间接地态度,而中国采用的是直接的调控。

从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来讲,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虽然要进行考试,但是美国的考试与中国的入学考试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一般来说美国的理工类学生需要参加GRE考试,商科类的学生需要参加GMAT考试,但是这两者考试都是由美国的民间组织进行命题和考试的,更加注重的是学会说呢过的综合能力的测试。日本的研究生招生也设置了统一的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以及最后的评价都是由学校自主进行决定的。德国、法国的研究生招生都没有设置统一的考试。由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生考试具有比较独特的统一性。

2.招生管理体制的比较

美国在研究生的招生中的管理中更加明显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和民间性。美国的研究生考试并不是由政府组织考试,研究生院录取研究生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GRE的考试成绩。管理中的民间性体现在GRE考试是由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专门负责的。其中的专业性体现在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对于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等方面都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士。而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都是由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的。

我国在考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考察之中,学生应对考试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靠死记硬背,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出现了大部分的应试型人才,而美国实行的GRE考试更加注重对于能力的考察,这样也能够保证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高效性。

二、对于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借鉴及我国招生制度改革

1.政府部门要下放权力,转变职能

政府应该借鉴日本以及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使研究生的招生受到政府的间接的管理。目前在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问题就是高校缺乏自主权,政府的权利过于集中,从招生计划的审批到报考条件、考试时间、科目、录取分数线等的划定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下进行的。而招生自主权是各大高校本来就应该有的权利,当然也是教育遵循的客观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下放权力”实际就是“还权”,就是政府部门将原本就应该属于高校的权利归还给高校,使用各种必须的行政手段等对于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进行宏观的调控而不是直接的管理。

2.扩大复试比例增加复试的重要性

根据国外的研究生招生的经验,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是实行“免试入学”,唯一的考试就是导师的面试,但是在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制度中,复试相当于虚设的,复试在研究生的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考生能否被录取的重点还是在于研究生考试的初试成绩,所以应该适当的扩大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比例,增加复试的权重。

笔者认为在扩大复试比例以及加大复试权重的应该从两点入手,分别是进一步的扩大研究生复试的数量,研究生考试的初始成绩不应该作为研究生考试唯一依据,复试也应该最为另外重要的依据,加大复试的比例,使参加复试的学生增多,这样也能够让高校进行自主招生的权利更充分的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复试的成绩,加大复试的权重。研究生考试的初试成绩只是展示考生知识的,但是复试能够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的考察。在复试的过程中考官与考生之间近距离的直观交流与正面接触,能够帮助考官更快速更真实更好的了解考生。所以应该将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成绩的比重增加,尽量的与考生的初试成绩持平,是两种的成绩在研究生考试成绩中能够各占百分之五十。

三、结束语

现代国家的研究生的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竞争实力,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程度。我国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比较和借鉴,也提出了对于我国研究生招生改革新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带来一些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超培,李志国,李大伟.中外研究生招生制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建设教育,2010.01.15.

[2]李旭,张群,张喜梅.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06.30.

[3]索昭昭.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苏州大学,2008.05.01.

高校招生制度国际横向比较研究 篇4

1. 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概况

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统一考试为主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对象是任何具有适宜文化程度的公民。高考采取笔试方法, 考试科目通常为4科, 并存在几种具体的考试方案:“3+X”、“3+X+1”、“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评”等, 即以考察语、数、外为主加上选修科目考试或综合测评。从2003年起我国诞生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制度, 已有80所大学实行。

此外, 中国大陆地区还有6所高校面向中专技校生源学生开展“单独招生”, 由这6所高校自行出题共考4科, 学习5年可获学士学位。本人所任教的高校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台湾地区的考试近年进行了较大改革:取消联考, 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负责进行学术能力测验, 同时也开展高校自主招生, 录取的主要依据也是考试成绩。中国香港地区学的是英国的制度:实行联合招生制度, 高中生同样要参加独立于高校之外的标准考试。由此可见, 整个中国还是实行以统一考试为主的高招制度。

2. 国外高校招生制度探析

2.1“高考制”的高校招生制度组织统一考试

(1)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负责。这种机构主要是美国国内教育测验服务处, 它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有学能测验和各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测验。通常分为两种标准化测试:SA T (A CT) 和TO EFL (IELTS) 考试。美国多数大学也对入学申请者的G PA (1) 有最低规定。同时, 美国大学也大量存在“自主招生”。近100所院校实行竞争性的招生, 除了学能测验外还要求学业成绩测验。中学教师及学生的其他顾问对学生进行的书面评语通常也是此类院校招生档案中的重要内容。

(2) 法国大学招生制度。法国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得到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 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法国的一年一次的全国高中会考主要有3类 (2) 。考试形式仍以书面形式为主, 同时有广纳式和筛选式的招生制度。法国大学的招生制度比较灵活, 面向全社会招生。

(3) 日本大学招生制度。日本高考有两次, 第一次考试, 即“全国共同第一次学力考试”, 由日本文部省制定的《高中教学大纲》命题, 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的考试并不分文理科。考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决定第二次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第二次考试由各大学自行组织, 考试形式也由各大学自行决定, 有笔试、面试、小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

(4) 西班牙、瑞士、巴西、葡萄牙、韩国等国高考制度。

西班牙——从2010年起西班牙教育部推行了新的高考制度:普通阶段和特殊阶段测评。普通阶段主要评估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特殊阶段的考试采取自愿原则评估学生专业学科上的知识水平。葡萄牙也类似。

瑞士——以资格考试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分流机制以及公立大学与高校的自治机制是瑞士的高招特点。

巴西——实行每年一次的由各大学自行组织的高考, 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

韩国——韩国也有统一考试, 但对考试成绩不再计算总分, 而将各科目成绩分别打分, 然后依据分数段确定各科目的等级以及综合等级。

此类高招制度可细分为两类———以统考为主、以自主招生为辅型:以中国、日本为典型;以自主招生为主以统考为辅型:以美国、瑞士为典型。

2.2“证书制”高校招生制度———采取中等教育终了资格认定的高招方式

(1) 英国大学招生制度——英国的中学生在接受5年的中学教育后要参加G CSE考试, 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 而且中学实行累积分制。高招中也实行严格的客观、公正的“推荐信”制。

(2) 德国大学招生制度可追溯到他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其基础教育体制就与中国不同, 学生会在小学4年级后根据各自的成绩和学习表现被分入文理中学、实科中学以及九年制中学。某种程度上说, 基础教育就是德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3) 澳大利亚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

(4) 奥地利、比利时可称之为世界上高校录取制度最为自由的国家。奥地利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后可以直接升入奥地利或欧盟任何一所大学继续学习。比利时所有正规大学也都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政策。

(5) 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国也没有统一高考。

3.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各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效度问题

语言学上讲求运用效度 (validity) 和信度 (reliability) 2个指标对语言教学进行评估。但我认为, 无论对于“高考制”还是“证书制”都涉及到一个问题:笔试是否能科学、可靠地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一次考试的质量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表明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 即考试是否检测了它所要检测的东西。这种效度总是针对某一目的。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所以, 组织和设计考试应该是一项极具技术含量的工作。而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有创立多年的非盈利组织的考试研究机构作为“高考”的开发商。而且这种机构通常会管理境内外多国的各类考试, 这种专业的考试组织机构能更好的保证考试的信度、效度、安全性和创新性。这种专业化、细分化的考试机构会开发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 叫做以实据为中心的设计, 可以给出详细的测试规划标准。比如美国的托业考题, 每道题大概有20名审查员会去考察, 很多题都要经过大量修改才能成为真正的考题。这种专业化考试机构可以从人力、物力上尽可能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4.“高考制”的高校招生制度优劣势分析

我认为此制度的诞生是为了解决考生众多和有限大学名额之间的矛盾而由国家介入所产生的。而由于高额的考试成本, 不可能各大学自行组织一次考试, 所以出现全国统考。统一考试可以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量化标准,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招中的主观人为影响。同时, 像中日等国这种有激烈高考制度的国家, 考生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就有重大的人生收获:磨练意志, 训练耐力。而这种品质的塑造恐怕仅靠高等教育是很难实现的。

我国的统一考试与美国等国的做法还不一样:在美国, 考生每年有多次参与“高考”的机会, 考后还会有详细的试卷分析以及意见, 帮助考生不断完善自己。

但此体制下质疑的核心是如何看待高考分数, 它能否完全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严酷的高考制度, 基础教育也承受巨大压力, 出现了统一课程标准。这种教育在失去了教育个性和教育目的的同时, 也让学生丧失了个性发展空间。同时, 作为补充形式的自主招生制度也可能会引发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而产生的马太效应 (3) 。

5.“证书制”高校招生制度优劣势分析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学业分轨, 于是就形成了学业指导教育, 其理念也从“一考定终身”转向“具有职业导性”。但这种中等教育做主导的“证书制”高校招生制度也会造成中学教师直接支配学生前途的权利过大。目前我国还不具备直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招方法的基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师生比例不协调、整个社会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国情, 像西方大学实行的某些方案如:入学推荐信, 中学毕业会考制等未必能在我国公平有效落实。

6.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个人认为, 中国高招制度目前要改进的是可借鉴瑞士做法从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教育中期分流, 根据中国国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借鉴美国做法增加统考次数、提高考试的效度、尝试和规范学校面试;给予重点高校办学自主权———即日合理的多元化的招考模式。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 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最后, 我想说实现和维护教育的相对公平, 就是我们各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愿景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敏.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研究, 上海商学院, 2006.

[2]张利菊张欣.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比较, 理工高教研究, 2003.

[3]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 2005.

[4]姜钢.完善高校招生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学校招生管理制度 篇5

一、建立学校招生领导小组

二、扩大招生范围,在抓好招收本地生源的同时,积极招收外地生源,千方百计完成区教体局下达的招生任务。

三、公开招生政策,招生条件及招生计划。

四、规范招生行为,严禁“超买炒卖学生”。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向招生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组织经费。学校不得采取经济手段组织生源。

五、坚决打击非法招生活动,学校任何教职工不准向未经教育部门批准的任何非法机构和个人提供生源信息。招生学校不准利用中介机构或个人招拉生源,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中介招生机构和招生贩子。

六、招生过程钟,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尊重学生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不准误导学生,不违背学生意愿。

七、严禁违规收费,招生学校按照物价部门核准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学生费用。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6

【关键词】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4-02

我国目前处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1]。但是,在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固化的招生管控与考试机制中,均无一幸免地陷入路径单一的境地。招生考试机制作为建立健全高效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效能的践行与人才培育目标的达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变革已步入重点阶段,而且体现出下述趋势:立足于招生计划管理层面而言,更为注重调整与健全招生计划分配方法,健全整合招生架构;更注重加强招生计划的能动性,尽力满足政府战略需要。在这一新形势下,本文认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可尝试从以下路径进行改革。

一、扩大高校研究生招生自主权

对于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而言,自行决定招生的数量与招生的专业,依据本学校的特点自主招录相对应的人才是高校提高教育成效的基础与保障。回顾国内研究生招生变革的整个过程,持续探索先进、合理的招生模式的过程也恰是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权利逐步增大的过程。分步骤、有计划地给予高校更宽泛的自主权力,会让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全面发挥自身的功能,有助于提高招收人才的品质。

二、注重招生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招生考试变革应当和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构建和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招录机制是深入实施研究生招生变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招生旨在培养人才,可以招录到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学生才是科学、高效的招生。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前进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各种类型的学生本身的潜能也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一些学生适宜进行专业方面的深层次探究,一些学生适合处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此,不管是招生制度的变革或是考试内容的变革,均应重视经济社会的需求与考生的差异性,应当让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均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环节,重点强调复试环节改革

研究生招生考试在“改革初试、强调复试”的变革准则指引下,将来会更加重视测试工作对考生基础共性水平、整体素养的测试功能[2];了解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知识、专业素质、处理实践问题的潜能等状况将更倚重复试环节。在变革过程中,应当整体协调好初试与复试,一方面让两个环节的自身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另一方面注重初试和复试的互相促进,让其形成“1+1大于2”的效应。在增大复试比重方面,应当注重下述几点:

第一,复试工作一定要力争“三公”,流程公开,过程标准。复试人员应该具有过硬的基础素质,有较强的自控意识,而且有很高的学术判断水平。引进监督体系,对复试环节加以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

第二,专业科目考试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初试环节的自主命题考试,另一个是复试环节的专业课测试,可适度抬升困难程度,提升开放性题目所占比重,测试学生职业素养和是否具有以创新性理念与方式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面试环节也应当测试笔试环节无法体现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进行学术探究不可缺少的素养。

第三,增强对复试环节考试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明晰其的权责,制定健全的追责制度,确保复试环节命题内容不被泄露。如此,利用先进化与高效化的复试举措,增强对复试的管控,来提升招生品质。

四、建立具备特长人才的选拔绿色通道

高等院校针对拥有某个方面特长与拥有培养潜能的学生,可构建和运用推荐制,由所就学院校或者教师加以推介,也可以自己推荐,招生部门运用规范而多样的考评举措,重视审核推荐人员的推荐信与表现学生特长的资料,应当组建考评小组,在创造性思维、整体素养、培养潜能、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对推荐对象加以全方位的科学的评定,使具有特长的学生利用此种特殊的途径招录为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教育选拔多样化人才拓展崭新途径。

五、结语

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是政府发展策略的内在需要,同时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在研究生教育中,招生工作是第一个环节,是源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招生机制为研究生教育把控“入口关”,对研究生教育长期、稳健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总而言之,研究生招生机制变革事关诸多方面,我们一定要尽早健全研究生招生机制,让人才选拔工作更科学、更高效,为政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静,卢晓中.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60年嬗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4,(04):70-75.

[2]张玉辉,郑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设计思路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104-108.

作者简介: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7

一、深化体制改革, 提升招生管理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调整研究生招生体制是改革的关键。在这方面, 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招生体制是典型的“市场主导”模式, 具体表现为招生自主权在各招生院校, 招生院校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确定生源计划、设置课程和录取标准; 社会性的考试服务机构根据招生院校的需要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院校根据考试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 自主选用任何一家考试机构提供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这种模式的优点非常明显: 招生院校和导师自主权大, 可以根据人才需要和自身条件进行人才选拔培养; 考试机构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 考试更加科学、公平、经济; 录取标准多元, 符合人才选拔规律, 效度高。欧洲一些国家的招生体制则是“学术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术和知识的代表———教授或教授委员会为主导力量决定招考方式。研究生招生不设考试, 教授或教授委员会根据学生成绩、论文或研究报告、面试等环节决定录取与否。这种模式与这些国家的学术传统以及招生规模有关, 利弊参半。有利的方面是导师作为招生主体, 自主权大, 体现了高层次人才选拔的专业性; 其弊端是招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下, 选拔效率低, 成本高, 如果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还容易滋生腐败[1]。

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 我们建议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 在坚持当前统一管理的模式下,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向地方和招生单位逐步下放研究生招生中的一些核心权力。包括: ( 1) 下放部分招生计划制定权。全国总体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仍由中央制定, 但不是每年下达一次具体到各类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招生计划, 而是每5年下达一次各省分类型招生计划。各省再在综合评估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学科实力、教育资源、历年报考生源数量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分类型下达各招生单位的招生总量计划。招生单位则可以在省下达的招生总量计划范围内,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相对自主地、动态地制定年度招生计划。 ( 2) 扩大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的范围。在现有考试方式未做变革的情况下, 逐步将所有“211”高校确定为自主划线招生单位。第二步是, 在完成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 再用3 ~ 5年的时间, 建立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和监督, 考试机构提供考试服务, 招生单位自主决定招生计划、自主确定考试方式与录取标准的招生体制。

二、调整招生结构, 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性质

今后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在控制当前研究生总体规模的基础上,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招生的结构。要确立硕士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主、学术型学位为辅的招生基本原则。特别是传统文科专业及一些纯理论性理科专业, 要大幅降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的总体比例控制在3∶7左右。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术型硕士规模过大、供过于求的问题, 实现学术型硕士的精细化培养, 也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切实配置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上。

三、改革招生初试, 提高考试方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考试方式上, 第一, 将当前“以初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考试录取标准, 改变为“以初试成绩为辅、复试成绩为主”的考试录取标准。将初试定位为资格考试, 通过初试者方可进入复试阶段, 但初试阶段的成绩不带入复试阶段。这样, 国家可以在基本要求层面保持对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总体控制, 而招生单位和导师也可以基于复试, 切实拥有招生的自主权。第二, 简化初试形式, 取消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 只保留全国统一考试及推荐免试招生方式。这样有利于总体上把握生源质量, 避免当前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正当的做法。作为补充, 对于那些原本通过单独考试解决的有特殊情况和要求的考生, 国家可以组织实施专项硕士计划, 以推荐和面试的方式录取考生。第三, 调整初试次数, 变1年1次为1年2次。两次初试可考虑放在每年的3月和9月举行, 在校大学生只有升入四年级后方可参加初试, 这样可以保证应届大学生能有2次参加初试的机会。同时, 所有参加初试的考生, 初试的单科成绩具有2年有效期, 超过2年仍未获得初试资格或未通过复试的, 需要重新参加相关科目的初试。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考试与管理任务, 也可以增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弹性, 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协调学习、考试、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考试内容上, 第一, 不再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国家统考科目。只在复试阶段要求考生提供大学期间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单, 以及由其所在单位出具的思想政治表现评定表。第二, 不再将外国语作为每一位考生必须参加的国家统考科目。可统一依据一定时间限期内的各权威性的外语等级考试成绩, 划定招生资格线。听力和会话能力, 仍按现制, 放在复试阶段考察。国家可以针对那些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超过4年, 或没有获得外国语等级成绩的考生, 组织实施统一的外国语考试。第三, 改变目前全国统一命题与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并存的格局, 改为全部统一命题[2]。第四, 今后全国统一命题的初试, 主要设置三门科目的考试: 外国语、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其中, 外国语为部分未达相关外国语等级考试成绩考生的必考科目。综合能力主要考察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理运算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专业基础则根据一级学科层面考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考虑考试内容的设置。第五, 实施专业特长生破格录取制度。对于初试科目中外国语和综合能力2科未达到资格线10分之内, 但有特殊才能的考生, 由本人申请, 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招生单位审核, 报省考试院审批同意的, 可以破格参加复试, 破格比例不能超过招生单位年度招生总计划的1%。

四、健全复试制度, 提高复试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定位、形式与内容的变化, 复试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建议: 第一, 复试每年举行一次, 具体时间由各招生单位自己确定。各招生单位确定复试时间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结合1年2次的初试时间安排复试时间; 二是各招生单位复试的时间应尽量错开。第二, 复试包括2个环节、5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笔试, 进行专业课1和专业课2两项内容的考试; 然后是面试, 进行外国语听力和会话能力、专业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三项内容的考察。第三, 取消调剂制度。第四, 坚持差额复试。差额比例不低于1∶1. 5。如果报考考生人数等于或少于计划招收名额, 则通过减少招收名额的方式实现差额复试。第五, 强化复试的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复试考生产生方式、面试分组方法、面试的评分方法、面试成绩与总分的关系、面试的结果、总分排名、录取的基本原则等, 都应该通过校园网、公告栏张贴等渠道明确地告知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 接受大家的监督。

五、完善推免制度, 改进优秀应届本科人才选拔机制

第一, 取消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学校的限制, 使每所本科院校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同时, 可根据学校综合实力分配不同的推免指标。第二, 统一为各专业推免生比例设置一个上限。第三, 禁止用强制手段将学生留在本校, 亦不可硬性将学生推免资格规定为学术型或专业学位型。第四, 建立推免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避免工作混乱和信息黑箱。同时, 合理安排推免工作的时间, 各招生单位复试时间尽量错开, 以保障招生单位推免工作的秩序和学生的选择权。第五, 探索推荐免试与公开招考有机结合的方式。考虑将推荐免试定位为“免初试”, 他们同样都要参加公开招考的复试。

六、优化工作方式, 提升招生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提升质量、促进公平、增进效率, 是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根本目标。以上建议, 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展开的。除此之外, 现行招生工作中还有两个方面直接妨碍着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公平与效率, 结合实际, 建议: 改进工作方式与程序, 完善网络应用和服务功能。其一, 可探索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网上机考。这样, 可以优化命题 ( 采用试题库形式) 、试卷寄送、试卷评阅、成绩登报等工作流程, 减轻工作任务。其二, 建立更具综合性的网络报名系统, 增加报考条件的审核功能。报名工作环节中, 考生网报时增加考生上传电子照片、网上支付报名考试费, 并确认考试资格; 加强网络验证, 和教育部学历、学籍库互联, 网络在线自动验证, 并要求考生打印核对, 以简化资格审核、现场确认等工作环节。其三, 改进招生数据的管理流程, 建议逐步取消数据的上传下载功能, 推广实时在线的招生管理系统, 提高数据的安全和权威性。

七、建立保障机制, 形成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整体的、系统的改革, 必须有相关工作作为支撑, 并与其他制度形成联动, 改革才能切实展开, 取得实效。第一, 要进一步完善招生工作的监督与惩罚机制。强化对招生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二, 要进一步完善申诉规则和程序。考生和导师权利受到侵害时, 应能够依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进行必要的申诉, 请求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应制定复议制度, 规范复议的程序、处理方式和结果反馈办法。第三, 要深化招生专业进退机制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改革。建立招生单位招生专业与学科结构调整的同步进退机制, 鼓励招生单位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学科布局规划和定位, 凝练学科方向[3]。对一些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难、生源不足的专业, 可以通过学位授权审核定期评估, 予以撤销, 并将报考生源数量和招生质量, 与授权学位点定期自评结果挂钩。第四, 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导师招生计划分配的联动机制。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 成绩突出, 评价较好的导师, 可适当增加其招生名额。

参考文献

[1]陈睿.关于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考试, 2011, (2) .

[2]孙晓.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

中美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分析及思考 篇8

一、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分析

在美国, 大多数研究生院要求申请者提供GRE考生的成绩, 该考试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TS) 承办。GRE考试分为普通考试 (General Test) 和专业考试 (Subject Test) 两种, 考试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所有申请学校的要求参加其中一项或两项考试。普通考试主要由语言、数学和分析写作部分构成。普通考试目的在于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 对考生在高阶段从事学术研究的一般能力和潜在能力做出衡量, 而不涉及任何专业的特殊要求;专业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在学科领域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水平的高低。除了GRE这种综合的考试类型外, 还有专业型的统一考试, 如LAST (The 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 法学院入学考试, MCAT (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 医学院入学考试, GMAT (The 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 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

1. 考试管理权具有民间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在美国, 政府并不参与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招生权基本属于各招生单位。因而对于研究生入学来说并不存在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现行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部分是由民间组织和管理的。上面提到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 (ETS) 、美国法学院入学管理委员会 (LSAC) 和美国医学院委员会 (AAMC) , 都是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 政府对于它们的运行并不作过多的干预。由它们组织的各种考试, 并不划定全国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而是各招生单位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分数线, 从而作为各大研究生院的招生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各校研究生的录取名额通常没有限制, 一般是根据申请者的情况和研究生导师申请的课题和科研经费来确定。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而与此相对应, 由ETS、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和美国研究生院协会联合成立的GRE董事会, 负责制定GRE政策, 它们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由熟悉大学课程、研究生教育以及考试、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构成, 也有不少部分是教育行政官员。简而言之, 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权的民间性和自主性是美国研究生考试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2. 考试内容多样化, 注重能力考查。

美国的GRE考试内容比较合理, 考试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它既有考查每个考生的一般能力测验, 又有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专业测验, 对能力和知识有比较全面和合理的考虑。在这些测试中, 靠死记硬背短期突击取得好的成绩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它能更加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 并且反映了学生在自己想要深造的学科的实际研究潜能, 帮助学生找好定位, 是对学校和学生双方都负责的一种考核制度。

3. 录取标准多元化, 强调综合素质考核。

尽管GRE成绩是学生申请研究生入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 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条件。考生在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时, 要提供以下几项材料: (1) 考试本科时的全部课程成绩; (2) GRE成绩; (3) 2—3封教授签署的推荐信, 推荐信要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科研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4) 考生的申请书, 要表明申请此专业的目的、学习计划等。学校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最后录取考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招生导师所在院系的教师联合会。[1]

4. 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象国际化。

在美国,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对象是面向全球的, 积极欢迎海外留学生来美进修深造。为了给海外考生提供方便, EST在全世界的15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00多个考试中心。同时在招生对象的条件上也没有过多的硬性规定, 比如说年龄、民族、国籍上的限制。这些都说明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一种开放的、世界性的考试制度。

二、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制定, 制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原则主要考虑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现有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可能。一般的程序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这样的招生单位各自制定下一年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 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送国家教育部批准, 国家教育部一般根据国家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 制定全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在汇总全国各招生单位拟定的招生计划基础上, 本着全面衡量、保证质量的原则, 确定并下达下一年度全国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招收计划。为了适当控制研究生的招生人数, 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国家教育部规定, 每位指导教师每届招收硕士生的人数一般不超过3名。我国每年于1月中旬举行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考试科目包括统考科目和专业科目。统考科目一般包括外语、政治理论、数学 (一、二) , 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划定最低录取分数线。专业科目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有些专业是由全国统一命题, 但有不少专业由报考的招生单位自行出题、自行阅卷、自行划定分数线, 但总分最低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部分学校可以自主划线, 但大部分要比国家线高。划定分数线后由招生单位确定复试名额, 最后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综合情况并对考生进行最后政治审核后, 确定录取名单, 发放录取通知书。

三、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1. 比较单一, 而且有效期短。美国硕士生考试一般采取GRE考试, 把GRE成绩作为一种资格, 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并且GRE考试时间灵活, 每年有5次, 考试成绩保留5年有效。[2]相比之下, 我国硕士招生采取一年一度的统考, 成绩只是当年这次有效。考试科目中, 政治理论考试有较大的投机性和功利性, 因为各式各样的考研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高分的好途径, 短短几个月的复习也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也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课方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记忆水平, 尤其是文科类的专业课考试, 多数题目属记忆题, 如名词解释、简答等, 这类题目较难测出学生的理论功底和研究潜能。

2. 严重冲击本科教育。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定在1月份, 准备考研的学生整个大四上学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考研要考的几门科目上, 经常旷课, 即使来上课也是复习考研资料。甚至有的学生在大三就准备考研, 放弃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硕士考生趋同于高考, 严重影响了本科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初试过后又要紧锣密鼓地准备复试。这与写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时间相冲突, 考生根本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本对培养本科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然而, 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不考查学生在校成绩和毕业论文情况, 而且应届生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还要忙着准备复试, 使得许多通过初试分数线的学生根本不重视毕业设计, 只是敷衍了事。

3. 缺乏统一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美国采取的是标准化的GRE成绩, 并且考生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大学, 在录取时具有可比性, 而我国专业课题目各校单独出题, 调剂时却用统一的分数来决定调剂名额。与美国相比, 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标准稍欠公正和公平, 缺乏全面衡量申报者的能力。另外我国硕士录取初试成绩占较大比重, 有些复试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同时, 复试比例过小,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潜力, 有些过冷或因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为录取学生而放低要求,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会使招生单位不能好把握硕士研究生的入口关, 从而影响整个研究生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在录取环节上, 导师一般没有多大的招生自主权, 这虽然防止了人情漏洞, 但导师想招到自己认为有科研潜质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很难。

4. 招生单位自行命题不同科目试题内容和难度差异较大, 影响了公平公正, 不同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的同一专业相同考试科目内容和形式不同, 而且试题难度也有很大差异, 有些招生单位为抢生源, 有意降低自行命题试题难度, 造成报考该招生单位的考生成绩明显高于其他考生。如此这样按照教育部统一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 这些院校就很容易揽到生源, 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平公正原则;但同时也说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不同招生单位自行命制的相同考试科目名称, 试题内容和难度不同的试卷, 竟然划定统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显然有失合理性。

四、关于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几点思考

1.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很明确地提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拨人才,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原则, 探索招生与考生相对分离的方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3]因此, 我们应深化招生单位及导师主体观意识, 扩大招生单位和导师的自主权, 确立招生单位和导师在选拔研究生中的主体地位, 对现行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地调整和理顺。推动考试社会化,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根据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财力可及的程度, 制定每年招生计划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具体规定, 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和协调, 全国各招生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一样, 不能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因此, 建议放宽对招生计划的限制, 使各个招生单位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教育部实行总量控制。

2. 招考应有利于促进本科教学。

目前, 我国在研究生录取时并没有考虑到考生本科阶段的学习, 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完全脱节。不少考生为了考上研, 都放弃了本科大三大四的学习, 而大三正是学习专业课的时期, 大四是写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时间, 有学者作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改革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研究生导师对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选择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基础知识 (95.80%) , 创新能力 (80.57%) , 语言表达能力 (72.79%) , 外语运用能力 (70.80%) , 动手操作能力 (66.34%) , 阅读理解能力 (65.95%) , 推理能力 (56.85%) , 数学运算能力 (42.31%) , 思想政治素质 (38.52%) , 空间感知能力 (15.11%) 。[4]从这看出重点知识和技能认同率最高的是专业基础知识, 即应重点考查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导师们也是不希望考生为了考研而放弃本科阶段专业课的学习的。所以本科阶段的学习成就也应该在研究生录取时占到的一定的比例, 使考研促进本科教学。

3. 录取参考应多元化。

我国各招生单位的录取硕士研究生的原则一般为, 对考生的初试成绩, 复试成绩按权重相加, 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排序, 然后按照招生单位的计划指标额度, 来确定录取名单。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标准。招生单位可根据考生大学本科在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教师评语、入学考试成绩、考生的科研成果及论文等多元化资料。录取标准多元化的招生考核制度, 符合高校研究生优秀人才的选拔, 其效度也较高。

4. 进一步完善“推荐免试”制度。

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复试, 可以减少考试成本, 加快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改进“推荐免试”制度, 一是要逐渐改变推荐免试生人数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挂钩的计算方法, 应当把推荐免试生和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培养质量等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要逐步扩大推荐免试生的比例, 对于研究生院、“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 依据其培养质量和学科特色, 按学科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三是可以发挥推荐免试制度的调节作用, 向一些统考生源报考较少的专业 (如艰苦行业、基础研究等) 倾斜名额, 对于报名人数较多的专业可以适当限制推荐免试生人数, 这样有利于营造公平与效率双赢的研究生入学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高媛, 孙萍, 陈玉芬.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变革走势及借鉴[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12) .

[2]孙侠.中美硕士生招生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文教资料, 2007, (10) .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7.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9

关键词:研究生考试,招生考试制度,现状,改革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把创新改革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研究招生考试制度是我国研究生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 是保障我国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前提,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我国国家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新时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认真研究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现状, 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 完善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体系, 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 为我国选拔和培养更多的优质研究人才, 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一、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现状分析

我国研究生招生实行“初试+复试”的选拔制度, 全国统一考试是我国研究生初试的主要形式, 也有部分高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通过免试推荐的方式直接进入复试, 也有一些符合高校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组织考试, 这些是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辅助形式。全国统考研究生初试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分数线才能进入复试, 各个研究生招生高校和具有研究生培训能力的机构将考试的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综合排名, 根据招生计划确定录取考生名单。研究生招生考试一般每年一次机会, 成绩只在当年有效。

考试科目包括思政理论、外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必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和外语, 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根据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设置不同的考试科目, 研究生招生高校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机构自主命制题目的科目则有超过2万种。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实施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代表我国政府意志、行使制度和监督管理的国家教育部, 主管全国研究生会招生管理工作, 制定招生计划、方针、政策, 根据国家考研和人才需求变化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 规定各个门类、学科考试报名条件, 确立考试科目、时间以及录取原则等等。各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或者省招生办公室负责落实教育部招生政策, 并做好本省 (自治区、 直辖市) 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而研究生具体招生学校需要具体实施招生工作, 组织复试工作, 并根据计划确定最终的录取名额。

二、我国现行研究生考试制度的特点分析

从上述分析来看,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和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 我国研究生考试是国家统一管理下的高校自主选拔模式。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国家统一管理, 研究生招生院校自主选拔, 二者紧密配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宏观制度、政策, 控制研究生招生的规模。作为自主选拔单位则更多地把权利放在复试环节, 对研究生的选拔需要首先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分数及能力要求。根据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和管理理念, 我国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是招生管理权力和责任的双重主体, 需要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市场人才需求确定自主人才选拔和培养计划。当前, 我国实行由政府统一管理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 实行统一的管理, 是招生单位权限的分割, 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招生单位的自主选拔权, 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的发言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

其次,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形式灵活多样。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形式不拘一格, 既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和联合考试, 又有高等院校优秀本科生面试推荐以及单独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有统一命题科目, 也有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联合命题科目, 还有招生单位的自主命题科目。我国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主体形式, 而另外的三种形式是补充, 也是我国进一步增强高校自主选拔权和导师自主权的体现。但是,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些招生形式存在明显的异化现象, 并暴露出比较明显的问题, 影响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质量, 不利于我国教育公平, 更不利于选拔高质量人才。比如单独考试在在招生单位自命科目时也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 不少单位为了能够抢到生源, 降低命题难度, 降低录取分数线, 这有悖于教育公平。

再次, 研究生考试每年一次, 成绩在在当年有效的制度规定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研究生教育需求存在矛盾, 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高利害的考试, 社会关注度非常高, 对考试的影响非常大, 也成为一些人铤而走险的对象, 窃取和泄密现象成为影响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重大危害。并且, 成绩当年有效的制度, 不少考试因为复试没有通过, 还要再等一年重新考试, 浪费时间, 又增加社会成本。

最后, 当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内容设置较为复杂。有的需要考两门, 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有的要考试三门, 比如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有的要考试四门, 比如工学、理学等。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来看, 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考试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依照重要程度分别为基础知识、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有些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通过笔试的形式来考察, 比如, 专业基础知识、外语运用、书面表达、阅读理解、数学运算、推理等能力;而有些内容则不能通过笔试检测出来, 比如, 创新能力、口语表达、动手操作等, 需要在复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当前的研究生考试设置缺乏对考生阅读理解、数学运算、书面表达等能力的考查;以理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不符合实际;经过多年模式化考生和考前辅导, 试卷评卷按点给分的机械化评卷现象非常突出。

三、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路径分析

1.教育考试管理放权, 突出招生考试单位和导师的主体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 依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社会正义、凸显教育公平、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 坚持考试、招生和人才培养分离的思想, 做好政府在宏观方面的监控和指导, 突出人才培养单位的教育主导地位, 专业机构负责专业考试和培养, 高等院校依法自主进行招生考试。教育主管部门重在宏观调控与监督, 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全局进行统筹布局, 依照我国社会需求和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确定招生计划和比例, 审核各个研究生招生院校和培养机构的招生规模, 做好学位授予点的评估、定期考核, 做好研究生选拔、培训、毕业把关等方面的监督指导;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监督落实, 确保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真正实现国家对研究生招生的宏观管理。由考生机构负责考试工作, 提供公平的考试环境, 完善的考试服务体系, 根据招生单位的要求确立考试内容, 编制优质、安全的考试试卷, 并组织高规格的研究生考试。考试机构为招生单位提供科学、客观、 公正的考试成绩和评价信息, 真正实现招生和考试的分离。招生单位根据专业学科特点, 立足本校办学规模和人才定位, 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需要和培养能力, 充分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自主确定招生人数和人才标准, 确立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录取标准, 依法实现自主招生。

2.优化考试形式, 坚持全国统一考试的主体形式。 全国统一考试和免试推荐作为最为主要的考试形式, 也是最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模式, 取消一些不合时宜的联合考试, 严格限制甚至取消单独考试。针对现实中的考试利害因素, 以及各种漏题泄密问题, 国家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 对于漏题以及泄密的涉事主体和个人依照泄露国家秘密罪给予处罚。 同时, 完善考试命题、印刷、试卷运送等保密程序, 确保考试的各个环节没有纰漏。逐步取消各种形式的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 强化全国统一考试, 一方面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 有利于做好监督, 确保招生考试的透明, 保障公平。

3.变每年一次为多次, 增加考试成绩的有效时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初试+复试”的考试选拔模式。研究生考试打破每年一次的考试模式, 可以根据需要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为招生院校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源;增加考试成绩的有效时间, 改革当年有效的限制, 可以把考试成绩的有效期放宽到3年;同时严格实行“初试+复试”的模式, 尤其重视复试在整个招生考试中的地位和权重, 复试是招生单位和导师自主权的重要体现, 通过复试更好地考查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应用能力, 选拔高素质人才,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改革初试内容。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重在改革初试, 重在改革初试考试内容, 以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进行初试, 从选拔人才的需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设置考试科目, 初试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外语运用能力、书面表达、阅读理解和数学推理运算能力。以此将初试考试科目设置为外语、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综合三个科目, 其中综合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总之,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并且改革没有终点。制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从考试内容到考试方式到管理体制, 做好全面改革, 以选拔优质人才为根本, 以突出社会公平为关键,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做到科学、公平、公正、 务实。

参考文献

[1]董立彬, 王铭.对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3, (07) .

[2]苏芮.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1, (17) .

研究生招生制度 篇10

1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

在制度经济学中, 经过诺斯等多位学者的努力, 目前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已经相当系统和完善。在此, 笔者就不将所有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系统介绍, 仅仅介绍其核心内容。

1.1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其原理是:制度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 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 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 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 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 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 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 而第二行动集团是制度变迁的实施者, 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经济主体的不同, 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 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是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 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又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

2 国内高职招生制度的变迁

2.1 我国高职招生制度的变迁路径

2.1.1 20世纪80年代,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滞后

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将高职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概念也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决定》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但由于当时我国的高中后教育以大学本科、大中专为主, 新开办的职业大学屈指可数, 因此, 在20世纪80年代, 整个社会缺乏对高职教育的关注。

2.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1994年,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 即通过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来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并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 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1998年, 教育部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提出“三多一改”的发展方针, 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时期。199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 指出, 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可采取多种方式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各省级政府普遍采取通过高考录取的方式招收高职学生。

2.1.3 2000年以后,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数目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 教育部在全国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 各试点院校自主制定招生政策、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方案, 并在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 普通高考已不再是高职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唯一途径。

2.1.4 2 0 1 0 年开始, 国家关于高职招生改革工作明显提速2 0 1 0 年2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2 02 0年) 》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要求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2 0 1 0 年3月, 教育部《关于2 0 1 0 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学司[2 0 1 0]6号) 提出, 继续在全国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之后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2 0 1 0]8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 0 12]4号)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国家一系列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支持各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改革。2 0 13年4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学[2 0 13]3号) 就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建立健全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2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截至目前, 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在我国已经形成雏形, 国内高职院校招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7种。

(1) 通过普通高考招生。这仍然是国内绝大多数省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

(2) 单独考试招生。2005年, 上海市开始单独招生试点工作;随后, 北京、天津、重庆、江苏等省、市的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开始单独招生试点;2010年, 国家扩大试点范围, 示范性高职院校均开始单独招生。目前, 大部分省份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都在进行单独考试招生, 部分省份的省级示范校也开始进行单独考试招生试点。

(3) 综合评价招生。适用于办学定位明确及招生管理规范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农林、水利、地矿等行业特色鲜明且社会急需的专业。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 依据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参加招生的学校、专业及规模由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4) 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这是一种以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办法。

(5) 中高职贯通招生。这是按照教育部要求, 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招生专业结构, 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 但实际很多地方并未严格执行上述专业限制。

(6) 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对于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或联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以及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 (或相当职业资格) 、获得县级劳动模范或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经报名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 可由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免试录取。

(7) 注册入学。2005年起, 上海高职学校对中职毕业生实行“开放注册入学”;2011年起, 江苏省开始注册入学试点;2014年, 更多的省、市, 如北京、陕西等也开始高职注册入学试点。

3 国内高职招生制度变迁的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高职招生制度发生了比较大的变迁, 那么, 这些变迁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我国高职招生制度变迁, 一是制度需求因素, 二是制度供给因素。

3.1 制度需求因素:生源不断减少、院校竞争加剧

2007年,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首次下降, 2008年虽然再度增加, 但2009年仅增加不到1%, 2010年则再度下降, 具体情况见表1。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生育率下降导致生源不足。2010年, 黑龙江、海南、辽宁、上海、北京、浙江、湖南、山东的高考录取率超过80%。在高考报名人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 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到2010年底已经达到1 246家, 且近几年仍在不断增加。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 供求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通过普通高考无法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在我国目前的高校生存体制下, 学生就意味着收入, 因此,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招生饥渴症”。

注:数据来源于1999—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经整理得出

由于升格的原因, 从1999年到2008年, 我国专科学校的数量在下降。1999年, 我国专科学校的数量为313所, 2008年, 该数目为148所, 也就是说, 从1999年, 我国高职高专数量的增加实际是由于高职院校增加导致。

3.2 制度供给因素:国家对高考和高职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若仅有制度需求, 那么制度变革是无法发生的, 因为制度也有可能被“锁定”, 例如, 国家完全可以像前些年一样, 仅仅通过普通高考这一种方式为高职院校招收学生。那么, 国家推动高职招生改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近年来, 国家对普通高考和高职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这是导致高职招生制度发生变化的供给性原因。长期以来, 社会对我国的高考制度多有诟病, 因此, 国家在高考方面也试图有所创新。与此同时, 随着对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类型, 应该有不同的选拔机制。在这种背景下, 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试验田”的角色。高职目前的招生困境也给了国家选择其作为改革突破口的动力。因此, 才会出现高职招生改革的力度远大于普通高校的情况。制度收益曲线见图1。

4 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高职招生制度变迁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的高职招生制度变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在这一领域的改革, 对国内来说尚属新生事物, 鉴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来之不易的局面,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政府应当审慎地推行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本科的新的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尚不足20年, 政府和理论界还有很多的理论及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探索和总结。我们不怀疑政府改革的良好动机, 但是良好的动机有时不一定能带来良好的结果。例如, 对于注册入学,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省、市在推行该项制度, 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没有门槛, 只怕社会会低看高职、不认可高职。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后不但未能挽回其生源下降的颓势, 反而由于社会声誉不佳, 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因此, 对改革时机、路径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政府在推行高职招生制度改革时不能过于急迫, 应当持谨慎的态度。

4.2 高职院校要尽快适应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不断提升自身吸引力

上一篇:言语智慧下一篇:工程档案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