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2024-07-18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精选十篇)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1

一、教学内容

一) 教学内容适应课程

在职业教育中, 计算机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 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 它的理论性东西有些比较抽象, 不但应要求学生理解, 而且要进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以适应该课程的特点,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许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给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 它们通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 这种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溶为一体的最佳教学手段, 能充分协调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 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一种方法。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 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 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 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更新的快, 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 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 又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 从而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计算机教学应以实训为主。并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 把传统的教师角色知识的传播者, 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变成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

二) 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式教学

计算机操作学生学习特别快, 也很容易接受, 即使一些知识点尽管老师没有介绍, 通过学生自己实训摸索也能很好的掌握操作方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 是玩出来的”, 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windwos画图工具中画笔, 首先简单介绍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 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创意画, 可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 也可以自由发挥, 要求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

还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鉴别, 相互探讨, 相互学习, 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授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如上例, 当学生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 提出绘图中如何绘出某以图形?提示利用windows文件操作的技巧, 请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利用激将法, 让学生当小老师, 让最先绘出的同学操作给大家听, 给同学们很大的刺激, 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当然教学效果就很明显了。计算机教学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要面对不同的知识点, 不同的问题, 不同的气氛, 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总之, 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这样教学效果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知识迁移, 激发兴趣

传统教学采取常规教学, 即先讲理论, 在实训, 效果不是很好, 在教室里讲的知识, 到了实训室, 学生差不多都忘了, 计算机的理论非常抽象, 很多知识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是非常抽象的, 在授课中, 即使讲解生动, 学生也可能没有听懂, 有的即使听懂了, 也因为没有及时巩固上机实践, 一段时间后也就陌生了。如键盘的使用, 在第一课时在教室先将键盘的分区、特殊键的功能等, 详细讲解, 并带上键盘实物图, 告知每个键的位置及其功能, 第二课时同学们上机实践, 到了机房, 第一课时讲的内容, 还得重复一遍, 学生才能慢慢的进入状态。经过调查, 有同学开玩笑说:“老师, 你早点把我们领进机房, 每讲一个键, 就让我们操作一下就记住了”。虽然是一个玩笑但是说明教学要有创意, 尤其是新的课程, 传统的常规教学不在适应本课程的特点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他们的感性认识远比理性认识接受来的更快一些。同样是讲述键盘, 现在只需要一个课时, 同学们就能基本掌握使用方法, 每介绍一个键, 大家立即动手, 立竿见影。这种教学方法不止缩短了教学时间, 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计算机教学从内容到方法, 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的模式,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 教学方法上要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绳。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才能使教学达到最高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上习惯于采取单一的教学思维方式, 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 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活动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的发展。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现把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归纳出一下几点。

一) 被动接受式

该模式是一些理论学科一般采用的方法, 但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科, 要注意使用地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兴趣—复习旧课—讲授新课—总结实训—反思评价。

1、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经验的概括,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有以下四种主要途径:

阐明学习的内容对于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说明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设置知识悬念, 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

利用周围生活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即可活跃教学气氛,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旧课

通过有机的重复逐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根据教学需要, 既可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也可以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讲授新课

教师将一门学科系统地按课时进行单元分配,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加工, 通过讲授,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新知识的基本结构体系, 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总结及实训

对所讲授知识进行简短总结, 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思考、练习或实际操作, 进一步理解、消化, 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让学生回顾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 查看自己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的思路清晰, 了解自己的不足。

5、反思评价

通过反思, 弥补授课中的不足, 及时加以改进, 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或组织学生进行自检、互检等方法来印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二) 示范模仿操作式

一般使用于班级人数多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采用该方法最有效。示范—模仿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 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因为许多行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单一动作有机组合而成的, 而口耳相授、形体相传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 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 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 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 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

三) 引导启迪式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注重学生独立活动, 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 首先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其次设置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 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 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 从中发现必然联系, 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再次进行验证,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 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最后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作出总结,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该教学模式实用于计算机内比较枯燥的课程如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课程。

四) 情境教学式

情境教学式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 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首先设置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融入情境, 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其次参与各类活动, 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 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 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最后进行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 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该教学模式实用于艺术性的课程, 利用情景的设置, 让学生融入情景中进行发挥,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总结:

计算机是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志, 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时刻更新发展的信息技术, 是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授课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相结合, 对不同的知识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对症下药。才能使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群李彦军多元化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01月

[2]刘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实务全书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

[3]郭涛最新国外基础教育先进理念与教学模式方法通览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4]简焕镇、戴明生中国高校教学模式全集2006年1月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2

考试科目(模块)类别

1、中文 Windows 98操作系统;

2、Word 97中文字处理;

3、Excel 97中文电子表格;

4、PowerPoint 97中文演示文稿 :

5、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6、Visual FoxPro 5.0数据库管理系统 ;

7、CAD制图软件

8、PhotoShop6.0图像处理;

9、WPS Office办公组合中文字处理;

10、Access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

11、Project 200O项目管理;

12、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3

一、全面了解学员实情、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士官学员为教学的中心,全面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来源、文化基础、对计算机了解掌握的情況、需求、兴趣点和心理特征等,为更好的备课提供基本素材,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计算机应用》课作为必修基础课,系大班授课,难免了解过程中存有疏漏现象,因此,课中和课后及时了解学员对新知识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提供非常珍贵的信息。当然,为能够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学员,作为教师必须与学员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多沟通、彼此尊重并善于发现学员的闪光点,为学员提供一个宽松、快乐、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只有如此,学员才能将教师作为知己,敞开心扉与之进行交流,以便掌握学员的真实情况,及时控制和优化教学。

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抓其中心

教材是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依据,进行备课时,要依据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学员实情和其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熟读、精读,然后将其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同一章节内、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层次和相互关系,认真分析认真分析它们在同一学科内的地位、在交叉学科之间的作用。对于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由于课程设置是面向办公自动化需要,所以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简单操作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知识、Office常用办公然间和网络的简单应用等内容,此内容对医务士官院校的学员而言,容易产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如与所学专业有何关系、与未来任职岗位有何关系、所学信息技术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等问题。所以,作为教员在进行相关环节的准备时,务必考虑到相关问题,并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学员认识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不再是一个单独的领域,而是多学科交叉领域,其研究和发展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同时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员信息素养[1]的培养,使教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学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从而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激发其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突出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突出是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要求。由于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并且课程学习与学员基础文化水平关系密切,学员虽然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含高中学历),但是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再加上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在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实情进行下取舍,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一般情况下,重点内容要具有三个特征:基础性、中介性和使用性,在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要围绕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取舍、组织和实施。难点内容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依据学员现有水平进行理解和掌握又确实存在一定难度的内容。由于士官学员认知水平存有差异,所以难易程度也要分出档次,视其具体教学对象而定。此外,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还要依据学员的基本情况,分析出原因,制定出关于难点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效果。如Excel电子表格的要功能是数据的统计分析,但鉴于学员数学、英语基础的薄弱,将基本操作和常用函数的操作使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复杂函数的应用作为教学的难度,同时采用以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2]为主,同时辅以引导启发、讲练结合、教员和小教员针针对性辅导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与时俱进、追踪前沿

信息技术的日薪月异,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不可能年年更新,为使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跟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则必须与时俱进。作为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时, 科学而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将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及时补充道教学内容中去。此外,因授课对象不同,需求不同,教学方法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版本选用问题。因职称计算机考试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内容涉及的版本均为Office2003,为便于学员学习,同时考虑到不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便将版本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新的版本不断出现,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首先补充教学内容,其次调整教学方法,让让学员时刻领悟到该课程不是为某个软件而设置,重在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提升信息综合素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正向迁移[3]。

总之,要保证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必须全面了解学员实情、掌握学员对新知识的吸收、掌握和运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紧跟IT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使其不失科学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

[2]冯帆,王惠萍,戚红军等.卫生士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82-84.

[3]刘文萍,杨刚,黄心渊.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06:30-31.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4

关键词:硬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0 引言

某院校发展初期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课程设置上软硬件课程所占比利相当,甚至硬件课程更多,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和计算机网络快速、蓬勃地发展,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普遍出现了加大软件课程、减少硬件课程,出现了“重软轻硬”的倾向。这种倾向非常不利于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出现这一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和重复、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实验内容无新意等。本文就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

1 硬件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1.1 当前硬件课程体系的设置

(1)开设的主要硬件课程

某学院开设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路、电路基础、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单片机原理、EDA技术、DSP、嵌入式系统及应用、PLC技术等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来安排课程。

(2)当前硬件课程的设置

某学院共有三个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此,主要讨论前两个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定位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的能力,能胜任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等实际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应用方面的科研、开发能力。根据定位确定该专业的硬件课程设置。

首先把所有开设的硬件课程随某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三类: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方向限选课以及院系任选课;然后确定开设的学期;最后给每门课程分配学时数。

在现有课程设置中硬件课程中没有学科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及数字电路为专业基础课;本专业共分为智能控制方向和多媒体方向两个方向,硬件课程除专业基础课外全开设在智能控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硬件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科研、教育、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设置思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致,本专业不分方向,其硬件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件课程的内容、结构、实现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原先合理的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硬件课程的分类不恰当;其二,硬件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合理。为此,要改革当前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设置[1]。

1.2 硬件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1)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线路图

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线路图给出了计算机硬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并指出了各课程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计算机硬件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紧密,只有确定了各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才能学懂后续的课程。针对某学院两个专业及学生情况,制定计算机硬件课程的线路图如图1所示。

图1中,对于数字电路的先修课程电路基础,如果受课程门数的限制可以把数字电路用到的电路基础的内容穿插到数字电路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根据所讲内容的深浅,确定其先修课程,较为灵活。嵌入式系统分为偏软和偏硬两个方向,其先修课程也较灵活。

(2)新的计算机硬件的设置

根据某学院的师资、硬件条件以及硬件课程线路图,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学时和深度情况下,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限选课及院系选修课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课程设置如表3所示。

在表3中,因为数字电路、汇编语言是学好所有硬件课程的基础,故把这两门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中增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2],考虑到原任选课程中的某些课程的专业性太强,须有扎实的基础,故缩小任选课范围,由原来的4门课缩减为2门课程。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网络,硬件课程只是辅助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院系任选课制定网络工程硬件课程设置如表4所示。

在表4中,因网络工程专业要实现网络互联,与硬件联系较为紧密,把数字电路、汇编语言作为学科基础课,增加电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专业基础课。院系任选课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同。

2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提高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计算机的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需要适时更新。在讲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要穿插新的技术。比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3],讲控制器时,可按照微程序控制器和硬布线控制器两大类来讲它的原理,在基本原理讲完后可引入拓展知识,加入新的内容:流水线技术、分支预测技术、双核多核技术等。这样学生既理解了简单控制器的原理,又在此基础让学生对当前新的CPU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2)整合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常常为了一门课程的完整性[4],导致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表现突出的是汇编语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

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重复的内容: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组成原理重复的内容:半导体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与单片机原理重复的内容:输入输出接口芯片。重复内容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学生刚学一门新课仿佛学过,从而学习起来不再用心;另一方面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不够。为此必须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图1所示的硬件课程线路图,教师在教授某门硬件课程时事先与这门课的先修课程老师及后继课程老师进行讨论,确定每门课所讲的内容,在此要保证课程之间的衔接。比如开课顺序为: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那么在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时,就可以删讲80x86汇编语言、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接口,只花费精力讲学生没学过的内容。讲单片机原理因为一些接口(如8255芯片、8253芯片等)已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讲过,那么在这里就可以不讲或少讲这些内容。

(3)加强计算机硬件课程与软件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和软件联系非常紧密,学好了硬件对于理解软件课程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底层软件的学习。同样学好了软件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的认识会更深入一些。

当前的教学情况是硬件课程教学和软件课程教学互分离,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软件不需要掌握硬件知识。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深度。为此要加强计算机硬件课程与软件课程教学内容的联系。

例如,讲操作系统的虚拟存储器和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虚拟存储器联系。讲C++语言的位运算时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运算器相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同学们更加深入理解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同时也会增强对硬件课程学习的兴趣。

3 结束语

本文一方面就某学院计算机硬件课程的体系结构的设置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某学院的特点制订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另一方面,对硬件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见解,给出了改进的措施。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的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只是硬件课程改革的开始,后续工作将是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改变教学方法。希望这些的改革能改变“重软轻硬”这一倾向。

参考文献

[1]刘超,胡彩萍,胡全连.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研究[J].2009,31(5):44-45.

[2]陆志才.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5

知识与思维需要全面的协调优化,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最小集合,其内涵的知识结构与内容覆盖面较宽。如果在该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完成讲解,则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无法彻底讲完。例如“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当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按照知识来介绍,则每一个知识点当中的内容都可能需要几个学时来完成,仅仅一个二进制和编码就可以讲授很多内容。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从计算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则简单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理解上主要用O和I来表示,由计算机做好处理工作,这便能够压缩很多内容,关注知识的贯通,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思维形态。在以计算思维的处理与引导下,“知识”能够随着“思维”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这种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十分关键与必要[5]。

4.2大思维小技巧的应用实践

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存在诸多“小技巧”,这些技巧有一些需要教师的传授,有一些需要学生本身做好深度挖掘。可以说,任何一种表示方法或者算法都是充满技巧性的,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是以“符号化-计算化-自动化”知识单元为例,为什么几个门电路可以形成“加法器”?为什么符号可以参与到运算当中并且结果还正确?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从中总结小技巧,调动对于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积极性。然而,大学计算机第一门课程还是应该更多的关注计算机学科当中经典的计算思维,以该思维模式为核心,更多的吸引与鼓励学生在新的环境下形成一种创新性思维,即“大思维”。“大思维”与“小技巧”的应用应该同时着眼于实际,为大学计算机教学提供改革所需条件[6]。

4.3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

学生的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思维的基本特性决定着它所能够带给人的启迪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计算思维模式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改革,要求实现宽度教学与深度拓展。从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角度出发,宽度教学指的是能够从社会/自然生活中的广义计算讲起,进一步讲解到计算机技术与计算系统中的`计算,将生活当中的各项基础原理应用到计算机概念当中,这种映射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与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理解大学计算机知识点内容的实现原理与具体层次,全面强化计算思维的深层次理解。所谓深度拓展,则能够从深层次上去探究本质问题,包括思维的本质与思维的应用等,强化思维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思维的影响之下为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4.4思维与实用的相互转化

计算思维模式下谈及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要求思维因素与实用性内容的相互转化。以科学的计算思维为前提,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突出表现为大学计算机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在早期的研究理论当中,认为大学计算机教学并不具备实用性价值,如何运用计算机知识点才具备实用性价值。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认知上显然是狭义层面的。经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用性内容的价值逐渐被改变,可以说其既是容易掌握的,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容易掌握的内容主要是指在对基础的“思维”了解与掌握之后,对具体操作的掌握是容易的,各种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等计算系统都是遵循着某种思维设计而成。提及不容易掌握,则是计算机语言本就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想要在演变中把握一丝规律,则显得较为困难。但根据计算思维发展特性这些问题能迎刃而解[7]。

4.5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而言,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动态化形态,会根据新概念、新原理的产生而发生变化,且这种原理多来自于社会与自然,在抽象化的处理之后进入到不同层次的计算系统之中。正是这种新概念与新原理的存在,才使得学科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对于某一些原理,可能是一个词或者一个描述语言,但其背后的价值与内涵却被忽略。但如果与案例进行结合,则能够将多种概念进行全面的解读,在案例的教学当中引出新的计算学科术语,引发学生从一个较浅的理解层次逐步过渡到一个较深层次。原理与案例的教学实践看似是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变革,实际上也是对思维养成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10:12-15.

[2]李玉,张斯雯,刘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目标[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8:40-44.

[3]谢F.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09-110.

[4]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4:7-11.

[5]柴艳妹.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70-73.

[6]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1:7-12.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前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层出不穷。该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1],为深入学习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及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安全课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严重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1)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体,实验学时不足。由于这门课程是与计算机的单机安全、网络安全相关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还包含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由于资金及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选择了纯理论教学,有的虽然开设了一些实验课,但是这些实验一般均是验证性的实验。(2)教学方法陈旧。本课程目前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极少参与到授课环节中,学生动手机会很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3)缺少实验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计算机安全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而且需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因资金及学校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仍没有专业实验室,无法进行综合性、实践性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3]。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本专业学生低进低出的问题,结合国内著名高校的经验,针对目前我院《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将原来的学时分配由全部的理论学时改变为实验学时的逐渐增加。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遵从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步骤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教材的选用。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安全体系结构、通信安全、数据加密与压缩、WEB安全技术及入侵检测系统等。该教材理论知识覆盖面较广,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计算机安全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但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所以在选用教材时,不仅要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全面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参推荐给学生。教参中应补充上实践部分,如操作系统安全部分的实践操作、数字证书部分认证中心的搭建与数字证书的申请与授权等。

第二部分就是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我学院学生层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基础好、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将更深入的密码学、网络安全编程方面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而对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又不好的学生,我们将理论知识教授时数减少,多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知识。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原理概念部分抽象、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改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动到授课环节中,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讲课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无专业实验室的情况,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不会对计算机产生破坏。将虚拟机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充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积级性。并且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使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的习惯。学生在使用虚拟机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这个工具后,自己可以尝试使用虚拟机做一些实验、测试一些新技术,甚至自己设计实验项目。由于使用了虚拟机这个工具,学生在测试时消除了后顾之忧,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尝试和创新,也因此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今后实训课程做下铺垫。

第三步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因为本课程以往都是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所以采用的考核方式也是闭卷考试。通过本次课程改革,大大提升了实践部分的教学,所以我们将实践过程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在平时的实验课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学习結束之前进行综合实验的部署,通过综合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本门课程的考核。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通行的小组讨论课(seminar)、导修课(tutorial)、研究性教学、互助学习、案例教学、创新实践等现代教学方法将被逐步引进到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重点不同,逐渐解决优等学生吃不饱、较差学生消化不好的问题。将学生按照接受能力混合分组,每组中都有好与差,在布置任务时从简单任务入手,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较难任务,要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基础上辅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力,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来说更能促进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每个知识点的授课前与授课后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而课上是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最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在各种实践竞赛中寻求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针对我学院三表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因材施教,加大实验学时,使学生从理论知识深度的学习过渡到实践能力的积累;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不仅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大量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等.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54.

[2]赵华伟,文卉.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施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7):57-60.

[3]阙海宝,白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6):61-62.

[4]张志勇,黄涛,张丽丽,等.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行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2):67-69.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Y1119)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7

关键词:微内容,微学习,移动学习,教学资源

1引言(Introduction)

在国家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指导下,微学习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成为更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满足实际学习需求,打破客观学习限制的新型学习模式。同时随着移动学习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探讨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在怎样的学习模式下能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和重点[1]。应用于教学中的微内容是指为支持和促进微学习,组合各种数字化的媒体形式来呈现知识、信息的小容量的教学资源。本文通过分析微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优势,探寻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模式。

2微内容的概念(Conceptofmicrocontent)

微内容的概念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2]。微内容应用于教学过程, 主要用于描述具有独立性的微小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是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分解或抽取,也可以在传播过程中进行改造利用。

微内容中的“微”体现在:(1)资源信息容量小,符合人的认知规律;(2)所需学习时间少,资源存储空间小,传输速度快,适合在移动智能学习终端上使用且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3)使用方式灵活,表达形式多样,小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超链接等都可以成为微内容。

3微内容的教育教学意义(Significanceofmicrocontentforeducationandteaching)

微内容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微内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给学生传播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和学时的限制,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连篇累牍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分享给学生篇幅冗长的文章、期刊进行课下阅读,学生难于理解。 但微内容信息容量微小,仅针对单个知识点,教师把复杂的知识内容分化成为若干个微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以微内容的形式存在,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集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对课堂知识消化吸收。

(2)微内容多向互动传播,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微内容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行为从课堂上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时间,师生们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借助微内容进行交流互动来解决。同时学生在对微内容进行转播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并形成讨论,以协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微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深度学习。虽然每个微内容描述了单个知识点,但聚合在一起却成了海量信息,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辅助,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微内容引导学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效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基于“微内容”的教学辅助软件设计方案(Design scheme of teaching assistant software based on micro content)

目前在移动环境下,大量交流工具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用户交互,使移动学习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例如:微博、RSS可以进行资源管理;E-mail很好地完成了师生间的异步交流;QQ、微信更成为师生所熟知的同步交流工具…… 移动学习就是利用移动设备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但移动学习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是对移动终端的要求高,还是移动学习资源少,都使其学习效果低于期望值。

基于“微内容”的教学辅助软件重点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何时需要引入微内容,在哪些方面引入微内容,以何种形式引入微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知识体系等问题。

基于“微内容”的教学辅助软件用户身份设置为教师和学生两种(图1)。为便于教师对所授课程的管理,教师身份只提供给教师管理某一门课程的相关功能;为便于学生形成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身份则提供对学生所参与的所有课程的相关功能。

其中,成员资格审核用于教师确定是否允许学生浏览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维护用于教师管理本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微内容,微内容的形式可以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同时为每项微内容提供评论和提问功能。微内容由章节信息、标题、内容所组成,其中章节信息可以完成对微内容的分类,便于教师、学生对大量微内容的管理。为更好的描述知识点,教师应该选择合理的形式。以“数据结构”课程中“二叉树”内容为例:概念说明、例题描述可以通过简短的小文本进行描述;典型二叉树可以通过图形图像进行描述;二叉树的线索化过程可以通过一段动画描述;二叉树的遍历作为章节重点内容可以通过一段小视频或一段录音进行描述;一个超链接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围绕学科为学生提供优质主题学习资源,进而从学习中积累更多的课程资源,推动学习资源更完善,形成良性循环[3]。资源关注度用于统计微内容的收藏数,学生收藏的越多说明对该知识点不能牢固掌握的学生越多,从而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点对点回答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某一微内容的提问进行解答, 帮助该学生更好的理解资源和学习内容。

每名学生都会参与多门课程的学习,课程管理主要实现对学生所参与的课程维护。浏览资源实现对课程教师所提供的微内容的浏览。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微内容进行收藏,同时对所收藏的众多资源进行维护管理和更新。针对教师所提供的微内容学生可以添加自己的看法,丰富资源形成新的学习知识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点对点提出问题针对某一微内容向教师提问,等待教师的回答,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基于“微内容”的教学辅助软件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和管理,同时对微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确定其所属的课程、所属的章节,便于分类管理。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资源进行管理,能够整合多门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果能让多名教师同时参与课程资源建设,还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实现教师学习共同体。

5结论(Conclusion)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8

1 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白皮书”建议要求,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大一学生已具备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应改变传统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学生已熟练掌握的操作系统和0ffice等内容的教学时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完成课后安排的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目的。由于新生对于数据库知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等内容了解较少,因此适当增加该部分内容授课及实验学时,以实现学生兼顾掌握理论及实际应用知识。为培养学生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并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加程序设计等教学内容,为后续计算机课程打下基础。

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上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通过实践环节发现问题,提高学习理论知识兴趣。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一上机实践内容,通过设置不同内容实践模块使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完成适应自身水平的实践任务。根据不同实践内容设置灵活的考核机制,学生可以通过自选题目操作及答辩,完成掌握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3 教学方法改革

1) 增加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淡化操作性讲解,通过完成内容丰富的具体案例,建立基本概念,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灵活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2)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案例教学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手段,以完成实际任务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日常接触的、感兴趣的具体任务,把复杂任务分解成若干简单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操作步骤,根据各自不同想法完成操作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建立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在实践环节可设置综合大作业的形式,考核和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改进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机制,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设置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及团队成果考核,期末采用上机考核方式,使课程评价机制真正考核学生学习全过程,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4 改革过程中关键问题

1) 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队伍培训,构建一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健全和完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规范教学过程。

5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9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界定

(一)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是界定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界定的主要依据。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有如下特点:

1、专业术语多。

而且派生和新出现的专业用语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些术语的出现和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htemet”、“Intmet”、“Ex一tranet等都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如果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 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

2、缩略词汇多。

而且新的缩略词汇还在不断地增加, 并成为构成新词的词源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占一定的空间, 从节约和简练的原则出发, 为充分发挥其效能, 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 尽量采用缩略的形式。如“CPU (Ceentral Processing Unit) ”、“WPS (wold pro-cessing system) ”、“IT (Intenet Technology) ”等。当然, 对这些词汇的掌握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还要有对新词汇的了解。

3、分词短语使用频繁。

专业英语的专业性就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由于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都是以表达科技概念、理论和事实为主要目的。它很注重客观事实和真理, 并且要求逻辑性强, 条理规范, 表达准确、精练, 因此在表达具体概念、原理时频繁使用分词短语, 包括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 其中尤以过去分词短语为多。如:Most personal computers have operating system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m and made by the computer manufacturer.在这个句子中, designed和made两个并列的过去分词短语作systems的定语, 可译为:被计算机制造商特殊设计和制造的。

4、插图、表格、公式、数字所占比例较大。

由于计算机英语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心理情绪, 而是客观的普遍规律和对过程、概念的描述以及对原理的解释和说明, 所以在表达时, 多使用图表来表达实际工作结构及原理, 并且常常使用具体数字, 使读者更易理解, 从而也更清晰易懂。

5、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

计算机英语文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对计算机某个部件或相关内容的讨论, 介绍软件、硬件组成及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为了表示一种客观性.往往在句子结构上采用被动语态描述, 即以被描述为主体, 或者以第三人称的身份介绍要点和内容。于是, 被动语态反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文体中文体的客观性。如下面这个例子:The procedure by which a computer is told how to work is called programming.译文:告诉计算机如何工作的过程称为程序设计。句子的主要结构为The procedure is called programming, 因为要求客观, 所以用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

二、高职院校教学对象的特点也是界定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高职高专生并不像本科生那样整齐划一, 不少学生还远设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标准。词汇量的缺乏, 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 成为英语学习的瓶颈。而且他们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众所周知,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其实是英语基础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 一个班中由几类学生组成, 其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口语较差, 单词发音不标准, 语音语调存在缺陷, 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

(二) 理解句子的能力弱。

(三) 翻译能力弱, 译文语言不通顺。

(四) 对专业英语有畏惧心理。

三、实用为主, 赋予新的教学内容界定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教学来看,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仍采取传统的讲课方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把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翻译成英语, 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授课的学生人数太多, 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面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针对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我们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 向学生传授抓文章要点的方法。

教学生如何整体把握全书的内容, 如何抓住章节的要点是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 文章内容的讲解是次要的。

(二) 全面掌握阅读技巧, 扩大知识面。

一本教材只能满足该课程最基本的需要,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地接受新事物, 掌握新技术。收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文章, 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加强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训练, 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熟练记忆专业术语和“大词”。

科技文章中经常出现“大词”、“长词”和专业术语, 学生必须掌握一些词汇记忆方法, 举一反三, 熟练运用这些词汇。每章节结束后,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强记该章节中出现的术语和词组, 然后由老师随机提问, 要求能以最快的速度翻译老师所报出的内容, 请其他同学监督。这种游戏的形式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实践表明, 这种“趁热打铁”的方法, 使学生对术语的记忆牢固, 不易遗忘。

(四) 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尝试用英文表达, 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指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表达方法, 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 重视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虽联系于公共英语的讲授, 但又与它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对教师的英语基础、口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之外, 还对其计算机专业知识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对该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事先有全面深入地掌握。由此可见, 看似简单的一门专业英语课, 却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计划在未来五年成为重庆1000亿元级的特色工业园区, 其中, 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是园区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园区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的同时, 将扶持本土软件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进行聚集和发展。一些外资企业的入住和外包业务的开展, 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 篇10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指导思想

进行制图教学内容整合的指导思想为强化能力培养的知识,弱化学术性、工程性理论分析的知识;注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实体构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识读图样的能力水平;在绘图技能上重点培养计算机绘图技能和徒手草图技能;注重使学生养成遵守国家制图标准的习惯。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整合分析

1. 制图课程体系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图样的基本知识、投影基础(包括画法几何和投影作图)和工程制图。

图样的基本知识主要介绍制图国家标准关于图幅、字体、线型等的基本要求。在投影基础中,画法几何是基础部分,教师要按点、线、面、体的投影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立起投影与空间物体的联系。轴侧图的绘制、组合体的识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构型创造力有重要作用。这部分主要使用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其中涉及一些表达几何元素空间关系的图解内容,理论分析性较强,但在实际图样绘制应用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进行删减与合并。

投影作图部分,主要介绍机件的表达方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其它表达方法。这部分在课程顺序上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既是对前面画法几何、投影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为后面零件图、装配图表达方法选择的有效知识预备,在课程体系中地位比较重要。

工程制图部分是在图样基本知识和投影作图基础上,主要学习零件图、装配图的构成和表达方法,是教材中的重点,也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标准件、常用件的表达遵循国标的规定画法,一些绘图软件以图库方式提供有现成的图形,教师可以采用与零件的图、装配图交叉的方式学习,以达到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这些零件理解和认识的目的。在零件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涉及零件的表达方法和尺寸标注外,还要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的标注。所以在课程内容整合时,教师可以将“公差与配合”的内容合并到其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学科内容重复,学时资源浪费。

2. 计算机绘图与传统机械制图的关系分析

各种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广泛使用,尤其是AutoCAD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绘图的速度,增强了图纸的美观性和准确性,并在图纸的重复利用、保存和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手工绘图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实现在工程制图中“甩图板”、“无纸化”。

整合式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避免添加式的计算机绘图知识学习不深入,技能应用不全面的缺点,也可以克服分离式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时间分割、内容脱节的弊端。所以,在将计算机绘图加入传统工程制图时,教师应选用整合式教学。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能实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结合的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中,教师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根据选用的计算机绘图教材AutoCAD 2000的内容体系,选择其中操作技能实用性强的内容,结合制图教学需要整合为若干个功能块,在教学时适时融合进去。

3. 内容整合中制图能力的培养重点分析

在教学内容整合中,学生制图能力的培养要以计算机绘图为培养重点,但教师不能完全舍弃手工尺规作图,需要安排少量的手工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和严谨工作态度,同时还要注重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徒手绘图是一种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快速、灵活、高速的优点,在捕捉现场设计灵感、现场记录、设计思想的快速交流和表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很有用,教师应予以重视。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绘图练习的同时应安排必要的徒手草图练习和适量的手工尺规练习。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方法

1. 根据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内容调整

在实现两门课程的教学融合教改时,教师要在保持原内容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第一,内容整合打破“多而全”的思想,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第二,讲授从整体出发,变抽象为具体,注重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将“公差与配合”内容纳入机械制图中。

2. 计算机绘图功能“块”化

计算机绘图软件AutoCAD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功能整合,形成几个功能块讲授给学生。在教学融合的改革实践中,教师要配合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绘图的一般方法步骤,把AutoCAD的绘图功能化分为:绘图命令功能块、编辑命令功能块、标注(尺寸、文本)命令功能块、图层属性功能块、图块与引用功能块等,按照由简单到夏杂、由基础到综合应用的顺序讲授给学生。这样可基本保障和满足学生学习二维绘图的需要。

3. 计算机绘图功能与机械制图教学融合

在实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教学融合实践中,教师要以制图课程体系为主线,在学习制图的有关章节内容时适时融合进计算机绘图的技能。教师要以“机械制图为理论,计算机绘图为工具”,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原理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教师要改变以往学完制图再学计算机绘图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将这两门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

4.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和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

在制图能力训练的培养方式上,教师应以计算机绘图为主,安排较多的课时让学生上机练习,使学生通过上机作图,掌握对制图投影原理的分析应用和计算机绘图各种技能的灵活使用。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徒手草图能力的培养。这个环节主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让学生采用手工草图的方式补画图线、视图,勾画轴测图。

参考文献

[1]胡宜民.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图学学报, 2003, 1.

[2]朱文新.对《机械制图》进行教改的探讨.现代技能开发, 2003, 2.

上一篇:腹壁切口液化下一篇:民事检察监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