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俄语学习兴趣

2024-07-04

激发俄语学习兴趣(精选九篇)

激发俄语学习兴趣 篇1

关键词:俄语教学,兴趣,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教育家C.E.Eckeisly曾说过:教授外语最好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对这一语言的兴趣爱好;而让学生感到厌烦, 则是最糟糕不过的了。据某些专家调查统计:学习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 记忆可能性可以增加几乎一倍半。所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条件。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使其转变为学习的自觉性, 这是学习俄语的最好方法, 也是教学潜力之所在。

具体而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Lozanov将“愉悦” (enjoyment) 和“放松” (relaxation) 视为学习的第一原则。他认为学习的最大敌人是焦虑和厌倦, 而欢乐和放松则是高效率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 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是将学生从焦虑和其它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 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在语言教学中, 让学生心情愉快满怀兴趣地进行各种有意义的语言学习活动, 这首先要求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 适当的幽默及恰当的身势语去感染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然可亲, 充满活力, 那么学生的情绪自然会随之大振;反之, 如果教师本人萎靡不振, 课堂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例如:每次课前, 可以利用10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到讲台上用俄语讲一个幽默小故事, 每人一次, 要求必须引起大家发笑, 否则下次再讲。这样, 教师很容易在上课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使学生自然地带着一种期待、愉悦的情绪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锻炼了俄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锻炼了在公众前演讲的心理素质。

第二, 在学习中去触摸神秘的俄罗斯异域文化。

语言的习得与该语言所处的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去积极, 有意识地接触所学语言, 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该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结合语言点向学生介绍一些俄罗斯的文化国情背景知识, 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感受俄罗斯民族的伟大与神秘, 在理解记忆语言点的同时, 感受俄罗斯民族的风土人情。例如, 在讲到《愚人节》一课时, 结合课文语词讲解, 我们适时地将俄罗斯愚人节的来历、关于愚人节的俄语民间歌谣、笑话等语言文化国情知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补充到授课内容中, 从而使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节日形成了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 听俄文歌曲也是俄语教学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音乐的心理与生理功能, 及其开发人类智力与潜能的积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音乐学家的重视。奥地利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更多的音乐教育的学生, 身心发育良好, 学习上更有才能。听歌法的特色在于它融俄语学习与娱乐为一体, 运用听歌词的方法, 对俄文歌词中的单词、短语、语法、句子加以解释, 使学生能够理解体会歌曲的丰富含义, 从而达到学习俄文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思考歌曲主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在优美的曲调中, 使他们的记忆变得清晰、隽永。实践证明, 欣赏俄语歌曲的教学方法在学员中深受欢迎。在赏析过程中, 许多学员甚至能很快地感受到俄罗斯音乐与其它国家音乐在曲风上的明显不同, 并进而喜欢上俄罗斯歌曲, 为此着迷, 唱好俄语歌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学习俄语的动力。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教学针对性。

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不仅包括学习语言本身的因素, 如日常的学习消化、复习巩固等, 还包括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的需求, 这往往容易忽视。教师可结合所学语言点,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增加一些专业性语料。对于我校学员来讲, 结合语言点, 适当地为他们补充军事俄语、尤其是航空飞行方面的俄语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对他们将来的工作也会大有裨益。事实证明, 学员对此怀有极大的兴趣, 反映强烈。利用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语境, 将所学的新的语言知识融入其中, 会让学习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同时也会活跃课堂气氛,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

外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 不应只关注语言教学本身, 同时还应考虑如何通过语言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褒扬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贬责人性中的卑鄙、猥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有利于其人格的塑造。俄语作为一种语言, 属于人文科学, 在授课实例上具有相对宽阔的选择范围, 教师不妨从古今中外文化知识和思想的宝库中挑选既能体现知识性、趣味性, 还能体现时代性和思考性的素材, 从感性上让学生去认识俄语, 在他们的思想上引发共鸣, 从而激起学生的热情, 调动其学习俄语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到《伟人》这一单元时, 我们举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名言。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 我们不仅仅要使学生们理解语言点,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学会去用俄语认识可贵的保尔精神, 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心灵上得到震撼。

综上所述, 如何在大学俄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去快乐学习, 享受学习, 体会到“为学”之乐, 从而使教学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这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不断地思考与探索——这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庆华:《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 (第1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2]乐苓:《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 (第2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2。

[3]林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习过程 篇2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有效性

感受

过程

内容摘要:小学生是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我所上的几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提前好多分钟到计算机教室,下课后也要过好几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说明他们都是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想学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孩子也能较多地接触电脑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这几年我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最想做的是上网玩小游戏和QQ,而不是想掌握我们教材上要求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正文: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而要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我认为让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我这几年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我渐渐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我所上的几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提前好多分钟到计算机教室,下课后也要过好几分钟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说明他们都是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真正想学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孩子也能较多地接触电脑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通过这几年我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最想做的是上网玩小游戏和QQ,而不是想掌握我们教材上要求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信息技

术教学有效性的反思。通过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在网上的其它地方的老师交流,我总结了几条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感爱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如何让学生才能感受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呢?我认为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精彩的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非常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课型生动活泼,素材可爱、有童趣;突出实用性,体现生活的实际,课型侧重综合动手能力。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主题就是学会制作非常有趣的小人的动画制作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逐帧动画。

二、搞好课堂的组织。有收有放,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欣赏教材素材中的欣赏作品《小小之过关斩将》,精彩的动画作品让学生们的情绪非常激动。然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刚才的动画精彩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吧。”学生们兴高采烈地一起回答:“好的”。课堂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我让学生们先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制作,和有问题的学生一起交流完成,学生二三个也可以商量着完成。等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以后,我找几个学生进行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大家都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能不能在今天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多做几帧动画,能不能让你的作品有所发展(在动作的精彩度、人物的个数等方面)。

三、准备丰富实用的素材和资源。有时候为了让讲、练的效率更高,让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保证。资源包括两大类:教师讲课应用的范例资源、学生制作作品使用的素材资源。资源可以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来存储与传输,分类要准确,检索要方便。为了便于学生使用,尽量做成按教学设计所需的主题资源网站,节约

学生的检索时间。资源的质量要高,包括图片、声音的清晰度以及视频等资源的丰富性都要有所保证。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准备了学生的动画欣赏素材《小小之过关斩将》和一些打斗的声音素材,通过计算机教室软件,发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中,方便学生取用。

四、乐于接受不同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的作品要在教材和老师讲评的基础是有所发挥,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要让学生明白,和老师以及其它同学做的一样,哪就是没有完全成功的。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就发现有几个学生的作品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有的把小人的颜色改成了其它颜色,有的做的动作不一样,有的增加了小人的个数,有的增加了很多帖,有的在小人的旁边还画了其它的东西,我都表扬了他们,我觉得有些同学已经有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这是很好的。

五、恰当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不能把评价沦为形式,这样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

1、过程性评价。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完成作品,发现一些完成效果好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极待解决的重大新问题。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在要下课时,我对班上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检查后,对有发展创新的学生作品进行了展示,让学生的作品不局限于教材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

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六、延伸拓展课堂教学。课讲完了,如果时间有剩余,要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可持续教育创造条件。在六年级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动画小人》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老早就完成作品了,我让他们完成课后的“试一试”,并完成“我的记录”。布置课后作业,有条件的学生到网上收集三个Flash小动画。

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以无意识注意为主。结合信息技术本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对小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至关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为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奠定基础,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任务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设计一些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事物,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提高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咨询》浅谈在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光平

2、《科学咨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导入

作者:赵安文

涪陵区马武镇中心小学校

余冲澜

创造激发俄语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 篇3

一、理论基础

动机理论可以从生物学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及认知视角加以研究分析, 而与俄语学习密切相关的就是从认知视角的研究。从该视角出发的理论有期望和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归因理论、目标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

期望和价值理论强调个人期望得到有价值的奖赏, 即潜在激励。期望和价值理论认为 (王振宏, 2001) , 学习者能够意识到学习目标, 并且明白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它, 并使自己受益。期望和价值理论中的激励是两个因素的结合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本身的价值, 它们导致人们追求目标的行为。也就是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和价值越大, 动机强度也就越大, 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都不会产生行为。

自我效能是人们对于一定时期内能够达到某种目的的信念。关于自我效能的作用, Bandura认为, 1) 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以及从事该任务的持续性;2) 影响完成任务时的情绪;3) 影响面对完成任务中出现的困难的态度;4) 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有行为的表现。

归因理论 (Weiner) 探讨的是人们对过去行为的解释。归因 (邵瑞珍, 1997) 可从三个纬度进行归类:内在性 (外部原因/内部原因) 、稳定性 (稳定原因/不稳定原因) 和控制性 (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 。成功时的能力归因和失败时的不稳定可控归因均属于适应性归因。前者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提高动机水平;后者有助于学习者在失败的情况下仍坚持努力, 并相信将来能取得成功。

目标理论有目标方向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之分。目标方向理论 (王振宏, 2001) 确认了精通目标和行为目标, 它们表明了不同的成功标准。如果学习者确定的是行为目标, 则这类学生只强调能力和暂时结果;如果学习者确定的是精通目标, 则这类学生注重发展新技能和学习过程, 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显然, 精通目标更有利于提高动机水平。目标设置理论的研究表明 (Lokce&Krstio, f1996) (秦晓晴, 2002) , 设置比较具体的并且难度大的目标的学习者, 成绩优于目标不具体的学生或目标具体但难度不大的学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Deci, 1992) , 内在动机能带来更有效地学习, 而且当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结合在一起时, 更有助于内在动机的提高。

二、如何创造激发俄语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

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 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皮连生, 1997) 。目前, 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界已确认的主要动机因素有: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期望值和效价、目标定向、结果归因、学习目的、自信心和努力程度等。

通过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 想要创造一个能够激发俄语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培养俄语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理解俄语, 并产生热诚的感情是俄语课堂教学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强制学习更重要。在基础阶段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小游戏、俄语知识小竞赛、俄语经典剧目表演及学唱俄罗斯歌曲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俄语文化习俗的引入, 例如:讲解关于俄罗斯人过节的篇章时, 要介绍给学生俄罗斯民族比较重视的民族节日和纪念日;讲到做客时, 应讲解怎样到俄罗斯人家做客, 怎样带礼物;讲到俄罗斯的预兆, 俄罗斯人的迷信, 涉及宗教对俄语的影响等, 使学生对俄罗斯发生兴趣, 进而对俄语发生兴趣。

其次,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中实行鼓励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头都要给学生讲述这堂课所要重点学习的知识点和语法点,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俄语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在课堂上提出表扬, 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 鼓励学生敢说, 给予学生不怕犯错误的勇气,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持肯定态度, 给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避免施加过分的压力, 使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俄语知识, 并能够做到敢于犯错, 勇于该改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克服焦虑、挫折心理, 增加信心, 使其全部的精神要素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的。

再次, 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在正式讲课前抽出10分钟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小幽默以及介绍一些谚语、成语等, 吸引住学生, 为接下来的正式授课做好铺垫。讲课过程中教师应当照顾到大部分同学, 对于俄语学习一般的同学也不应采取忽视的态度, 这种忽视的态度使他们受冷落体会不到成功喜悦, 长期下去, 势必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双人对话、小组场景模拟演练、小组口语辩论赛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也可以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 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发挥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俄语学习的兴趣, 增加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 将学生的俄语学习任务分解成更为细小和明确的目标, 使之更容易达到, 例如一堂课要学会几组对话, 可以在每讲解一段对话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当场背下来, 然后让他们运用背下的知识做一个类似的对话, 这使他们自己能够在当堂获得新知识运用的成就感, 让学生在每堂俄语课中能获得成功体验, 激发学生在俄语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 比如不够努力、不够认真等, 树立典型的通过努力认真获得成功的榜样, 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余源.甘肃省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篇4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景,通过展示课件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

二、巧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鼓励他们。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调动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秋的原野》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为学生多提供参与机会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秋的原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美丽景色,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贪婪、不由自主、生气”等词及重点句子赏析,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理解。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

五、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入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严密准确的逻辑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熟记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激发俄语学习兴趣 篇5

一、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并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疲于应付,语文的美感与教育意义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促使其主动发展,使之成长、成熟。

2.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教学双方友好和谐的关系、轻松温馨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授课也容易被学生喜欢;反之,敌对隔膜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难以接受甚至有意拒绝的逆反心理,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声嘶力竭,也难达到希望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情感培养,塑造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激励、鞭策、鼓舞、指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自信、愉悦的情绪体验。

二、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

1.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活跃学生的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资料,社会生活中富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古典名著、优美诗文、格言警句、经典歌曲等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结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冲动。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 借助语言魅力,牢牢“粘住”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这样的说法:“做教师的绝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所以教师合理使用体态语能使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抓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这一特征。

3. 表扬鼓励,多点肯定。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够听到别人的表扬,这样会使他有信心继续进步,如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肯定、表扬,学习兴趣会随之而高涨。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有点滴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在小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我有意识地组织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拥有的东西与体验并不比老师少,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本来就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让他们自己来开发创造,比教师准备更能切合他们的实际,也容易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地予以补救。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选出扮演角色的同学:一个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个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个扮演赫留金、一个扮演小狗、三个扮演人群中的人。我和学生一起创作出课本剧,指导学生分角色排练好,重点抓住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学生积极投入,情绪高涨,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不过有的表现为特殊天才的创造性,有的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但它们同样都表现出了热爱人生、维护生存的无比热情,特别是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有利于掌握如何调节智慧杠杆的支点,既保持原作的精髓,又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这时的学生,已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物性格,已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积极体验者。

总之,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会自动加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并不是教师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用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中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有所获。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持久兴趣, 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 学而忘我, 乐此不疲。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思想上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 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空间, 培养创新精神;活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激发学习兴趣探究自主学习 篇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 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 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通过自主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这便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前提

1.转换角色, 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都是采取“灌输式”, 教师整节课都在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无条件接受, 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角, 学生都是配角。这样剥夺了学生思考空间, 也占用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即使装进肚子里的, 也不会被有效地吸收。因此, 教师现在应转换角色, 把学生变成主角, 把自己变成配角, 给足他们探究、合作讨论的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想办法充分发挥主角的作用, 且把这台“戏”演好。当然教师在这里面也要发挥配角的作用。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筹划下一台“戏”如何演。

2.注重个性, 教师能够张扬自己的个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 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 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 在语文教学上,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实践证明, 教师个性的张扬,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赏识学生,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现在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 是学生没认真听讲、没有开动脑筋, 或是认为他们天生就很笨。我想学生不愿回答问题, 主要原因是信心不足, 担心答错后受批评和嘲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不要一味地追求完全和自己的答案一模一样, 况且, 这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 久而久之, 他们自信心足了, 就能把自己当学习的主人, 从而自主地学习。

二.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 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在自读课文学习中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课前预习, 找出问题

战争中有句名言“不打无准备之战”, 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亦如是。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 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

教师可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 让学生独立地解决, 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在学《我与地坛》时, 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文章, 预习生字词, 相关的文学背景及作者个人经历, 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母亲的情感。

2.积极参与, 勤于动脑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地位, 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须的, 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承担起“小主人”的重任, 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在学习《雷雨》这篇课文时, 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 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不会很深刻, 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因此, 我采取戏剧舞台的模式, 让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繁漪、侍萍、鲁大海、周萍。一堂课下来, 效果相当好, 同学的提问比较精准且与文章的中心联系较紧密, 五个文中人物的扮演者, 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 还额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人物的精神。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科学的方法是培养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我在自读课文学习中, 注意教给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 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会积累、运用语言

首先, 学会理解、鉴赏语言。理解、鉴赏语言主要是对妙词、美句、好段的理解与赏析。例如《观舞记》中的美句, 我指导学生从内容 (语句内容) 、修辞 (修辞手法) 、情感 (作者情感) 、作用 (结构作用) 四个方面去分析, 学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对号入座即可。

其次, 学会摘录, 积累词句。理解并会鉴赏语言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积累摘录, 这几个环节是相互链接、缺一不可的。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就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来后, 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

再次, 运用语言, 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在课文学习中, 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最终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去, 即“学为己用”。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在大多数课文中都可以尝试进行。

2.掌握步骤、理解文意

学会积累、运用语言只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层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体验、达到审美享受则是更高层面。而这一层面的感受是一个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 学生学习课文, 往往东看一点, 西看一点, 没有顺序, 缺乏条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认为读懂了, 不会逐步深入学习, 因此教他们有步骤地学习就很重要。一篇课文, 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维度的学习: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学习中, 我要求学生第一遍通读文章, 对文章整体“初步感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分析,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最后回过来统观全文, 掌握表达形式上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过程。此外,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文章所传达的主要内涵中, 联系自身经验, 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并逐渐培养起正确健康的人生观。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 既使得“三个维度”的学习统一融合起来,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条理清晰、逐层深入的领受, 真正达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标。

3.利用文本, 辅助学习

这里的信息主要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后习题、课下注解等。

“单元提示”是对一个单元的整体“俯瞰”。“阅读提示”是文章的导读, 它或揭示文章主题、或指导重点内容、或引领进行情感体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学课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可以这么说阅读提示读懂了、会用了, 课文就学好了一半。所以上新课前我会有意提起单元的内容, 考察学生对其熟练程度。“课后习题”是对“阅读提示”的扩充与落实, 它通过具体的题目使“阅读提示”提示的重点在文章中体现出来。当然它也更兼顾三个维度的学习, 其中既有内容的理解, 又有语言的赏析, 还有情感的体验, 而且题目设计也是逐层深入的。这些都大大扩充了“阅读提示”所涵盖的内容。因此从“课后习题”入手来学习课文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课下注解”则是学习课文的突破口, 比如对课题的解读。综上所述, 充分利用课本中提供的信息, 对于自学课文是大有帮助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跳出语文课难上的怪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 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 学生学得主动, 教师也教得轻松, 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 一石三鸟, 何乐而不为呢?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主动学习 篇7

一、重视新课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 采取一些新颖、直观、奇特的手段,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浓厚。下面我谈谈几种新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 实验引入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引课时, 做一些精彩小实验, 可以把学生引入奇妙的世界, 激发兴趣。例如, 在学习汽化吸热时, 将棉手帕浸在70%的酒精中, 浸湿后取出并展开, 用镊子夹住两角, 用火点燃, 待火灭后, 手帕完好无损。学生看后, 感到惊奇, 探究兴致很高。这样的引入,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兴趣浓厚,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故事引入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 使学生情绪高涨, 精神集中。例如, 在学习压强时, 讲个故事:那是一个北方寒冷的冬天, 河水结了厚厚的冰, 一群小孩正在冰面上玩耍。突然, 冰面出现了裂缝, 裂缝正在变大, 怎么办?“快趴下!”其中一个大哥哥一声令下, 大家都趴下了……最终在行人的帮助下孩子们得救了。老师讲故事,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听后马上提出问题:“老师, 为什么要趴下呢?快跑出来不行吗?”“为什么趴下后冰面裂缝不会变大?”听了故事, 进入新课压强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了!

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娓娓动听的故事,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在乐中学, 轻松地掌握知识。

(3) 利用多媒体引入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 许多兼具影、像、声等功能的教学设备, 如实物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都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例如, 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时, 可以播放“神六”在太空中飞行的画面和它拍摄的地球的图片, 学生兴趣浓厚, 探究欲望强烈。

(4) 利用生活实际引入

科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生活现象丰富多彩, 是导入新课的好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讲物态变化时, 利用“下雪不冷, 化雪冷”;冬天, 窗玻璃上会出现水, 而且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 “用久了的日光灯和灯泡的玻璃壁会发黑”等现象引入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5) 诗歌引入

诗词歌赋, 朗朗上口。应用得法, 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例如, 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 我和学生们一起念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它包含了什么道理?

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通俗易懂, 且易生趣, 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等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髓引入课堂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谜语、歇后语引入

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太阳和月球时, 叫学生猜谜语:“有个老公公, 天亮就出工, 一朝一夕不见它, 不是下雨就刮风。 (太阳) ”接着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很浓。

(7) 歌曲引入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欢快动听的歌曲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蜗牛时, 可以播放《蜗牛与黄鹂鸟》, 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重视探究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科学知识都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总结归纳出来的。而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迅猛的阶段, 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他们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愿望也非常强。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科学课程的特点,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学习蜗牛这一知识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蜗牛有没有听觉?有没有视觉?有没有味觉?有没有触觉?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资源, 一方面让学生人人参与, 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 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时, 模拟帆船在大海上远去的情景, 证明地球是圆的。我设问:如何利用你身边的器材去模拟这个实验?有的学生拿着一支铅笔在另一学生头上操作, 有的学生一手拿铅笔, 另一手握着拳头进行操作, 有的学生拿着铅笔卷着书本进行操作, 有的学生拿着铅笔在自己手臂上进行操作……看!有了兴趣后, 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教师指导下人人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强烈、持久, 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深刻。

三、重视构建和谐课堂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 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 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 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 获得创新的环境, 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关系融洽, 双方配合得好, 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学生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四、重视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得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 会情绪高昂, 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 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给学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 增强自信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 应结合实际, 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 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 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 时时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随时表达教师的关爱之心, 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 主动学习。

例如, 在设置课堂提问时, 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较难的问题不提问后进生, 以免他们因答不出而尴尬, 影响自尊心。而当提问后, 后进生举手时, 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若答对了, 要及时肯定与表扬;答错了, 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 适时分析与引导, 并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设问时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 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 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 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这样, 学生兴趣更浓, 积极性更高。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学生将一次比一次进步, 一次比一次成功!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足, 兴趣越来越浓!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指出:“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 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将使教与学进入双赢状态。作为教师,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成效, 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不断创新。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挚友,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作为教师, 只有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本文从科学教学角度阐述学生兴趣培养的途径。

享受学习乐趣 激发学习兴趣 篇8

如何开展好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成为每个专业教师面临的课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职教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而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笔者就如何在专业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激发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还课堂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否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究出结论, 诸如电工、液压、气动等课程对一些电路、油路、气路的设计、分析等, 避免上成满堂灌的讲授课程, 而是要留给学生去讨论、分析、模拟实践,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结论和规律, 享受探寻结果的成就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类课程的教学可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茶馆式”分组讨论法

所谓的“茶馆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 由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上讲台阐述本小组讨论过程、理论依据和最后结论, 教师对各组的方法、结论进行比较和评估, 指出各组的优缺点,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使学生在辨析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2、模拟验证法

计算机模拟软件已经被广泛的用于专业教学, 在专业理论教学中适时的应用模拟软件能够让学生在模拟中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结果, 知道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这种感性上的认知胜过课堂讲授的理性认识。

二、动手参与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动手参与是任何一名学生在学习阶段具有的天性, 学生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 能够找到自我价值, 找到学习的乐趣。做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动手, 在动手中享受学习。

1、创造条件使学生动手学习

如今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划分已经很模糊, 专业课堂教学教师也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 如将课堂搬入实验室, 教师在授课中只提出项目要求, 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进度、实施方案。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结果变为主动地探究, 自主动手动脑寻找结论,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牢固。

2、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积极性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因素, 鼓励动手参与, 保护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力。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 既要使学生参与的项目有一定的难度, 结果需要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才能得到, 又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 享受到完成任务的乐趣, 享受自我价值。即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果子, 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培养合作精神, 在团队协作中享受学习乐趣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苦难往往会产生退缩和逃避现象, 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丧失信心, 产生为难情绪进而厌学、放弃, 这是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团队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专业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在知识掌握、灵活应用、资料收集和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长进行有效组合, 使得每位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都能发挥一技之长有用武之地, 小组的成功有每一位成员的劳动和心血, 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学生在小组学习和工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会了协调工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互尊重;另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增强了信心。

以上几点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做为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而且应当掌握本学科的实际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设计和模拟操作中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2、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经常性的要给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进行规范、正确的演示操作。

3、较强的课堂组织和操控能力

分组讨论、模拟操作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组织和掌握往往会出现课堂失控现象, 达不到预期目标。就要求教师要能够进行有效的组织, 掌握课堂进度。

总之, 我们专业教师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激发其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一定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教研, 就中职院校如何利用有效手段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倡导快乐学习。

关键词:享受,兴趣,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J], 青年教师, 2009, (01)

[2]王志玲:提高教学艺术创建高效课堂[J], 黑河教育, 2009, (0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篇9

一、善于激励,鼓励学生发言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一般很少发言,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习题的讲解,学生在底下认真做笔记。即使遇到自己有些不会、不懂的地方,学生也不会进行提问。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非常深刻,这时,教师就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提问并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教师不妨多问“这道题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有没有哪位同学没听懂?”通过这种反复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言。

教师在讲试卷的时候,不妨留心哪些题学生出错比较多,然后就这道问题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多叫几个学生,问问他们有哪些听不懂的地方。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报之以微笑。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隔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开玩笑,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适当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同学的帮助下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在每次月考过后,教师分发下去数学试卷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让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由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可以很好地交流,学生对同学的讲解也会认真听讲,对于最后的大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也许就会做出来。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主动帮助学生,并对那些借着讨论问题而玩耍的人要加以管束。在一次次的主动帮助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消除对教师的害怕心理,会慢慢对老师产生好感,这种好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比如,对于一些经典的题型,可以在讲解完以后,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并给每个小组分配足够的任务,让组内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教师进行小组提问的时候,尽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发言。

三、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比较茫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讲桌的形状,然后再看黑板的形状,之后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他们身边有什么平行四边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鼓励,时刻对学生进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可以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妨布置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以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把自己家里像平行四边形的物品记录下来,并将这些记录在课堂上念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家庭作业的趣味性,还能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已经渐渐成为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慢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分组讨论

参考文献

[1]蔡光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

上一篇:流动性比率下一篇:园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