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2024-08-10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精选八篇)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篇1

一、中外银行业利润结构概况

银行业利润结构是指银行业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占比。一般来说, 银行业利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在银行业中, 利润净利息依存度也叫利润净利息收入占比, 等于净利息收入除以总利润。下面, 我们通过数据来分析中国银行业利润结构的主要特点。

注:数据来自2007-2010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银行业利润中超过60%由净利息收入构成,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 而国际上知名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在50%以上, 花旗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是高达70%, 因此我国银行业利润具有净利息依存度过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的特点。

二、中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分析

(一) 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人均收入偏低是中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过高的根本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我国社会信息化水平偏低, 多数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网络通讯设备尚未普及。受人均收入、人口结构和技术设备因素的影响, 相较发达国家, 我国城乡居民对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需求不足, 尤其是农村居民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集中在信贷业务上, 这是我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过高、中间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的根本原因。

(二) 利率管制和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

我国人民币存贷利率没有完全放开, “存贷净息差保护伞”的存在, 让我国银行坐享3%左右的净息差, 导致我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收入占比过高、中间业务收入和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

利率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我国也早就确立了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利率管制下, 人民币存款利率偏低, 将来利率实现市场化后, 人民币存贷利率的形成将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在金融脱媒现象和银行间揽储大战的综合影响下, 人民币存款利率存在上升的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后, 基于以下三点因素, 人民币贷款利率不会太高:首先, 各银行为了争夺和留住优质客户, 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的多样化, 我国各种规模层次上的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增加, 从而银行不易发放高利率贷款;如果银行发放高利率贷款, 那么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将上升, 信用风险加大, 贷款的安全性和资产质量将下降。

高利率贷款以两种方式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高利率贷款会筛选掉优质客户, 选择高利率贷款的往往是自身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 此即逆向选择问题;企业获得高利率贷款后, 为了弥补较高的利息成本, 倾向于投资风险高、收益高的项目, 此即道德风险问题。

我们从存贷款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缩小。由于净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信贷规模和净息差, 利率市场化倾向于降低我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

(三) 金融分业经营和和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

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业务相互分离, 市场主体不能同时经营其中两种及以上的业务。与之相对立的是金融混业经营:市场主体可以同时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在金融分业经营模式下, 银行主要经营信贷业务, 获取净利息收入利润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绝大部分, 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而在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 银行可以从事信贷、证券、保险等领域的多种业务, 收入来源多样化, 利润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比较低。

自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 大多数西方国家选择了金融分业经营模式;20世纪70年代, 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国家又回归到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现在金融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主流模式。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依然采用金融分业经营模式, 但是我国金融市场顺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国际潮流, 通过组建跨行业金融集团、创新金融工具等方式, 冲击着传统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例如, 国内成立了很多大的金融集团, 下设保险、银行、基金公司;银行广泛开展基金理财等投行业务, 参与证券市场。尽管如此, 我国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仍然制约着银行业可以开展的业务种类, 是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较单一、利润净利息依存度过高的重要原因。

(四) 我国银行业经营实体的现状

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较单一、净利息收入占比过高, 除了受利率管制、金融分业经营等因素的影响外, 也有自身的原因。首先, 我国国有大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 尚未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制度, 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推动业务收入多样化的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其次, 我国银行的内部组织架构实质上仍是传统模式, 尚未建立起适应利率市场化、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架构, 内控机制不健全, 进行金融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再次, 缺乏一批现代化的金融人才, 我国国有大商业银行内部裙带关系有巨大市场, 银行招聘人才并没有做到“唯才是举”, 银行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重视继续学习和在职培训, 而我国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 非得有一批熟练掌握经济、金融、计算机、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高端人才不可。由此可见, 我国银行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人才管理创新的程度偏低, 这是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较单一、利润净利息依存度过高的重要原因。

三、改善银行业利润结构的建议:政府角度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受政策影响巨大, 政策的有效性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业已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现在正稳步进行最关键的一步, 即人民币存贷利率的放开。政府应抓住国内宏观经济稳定、金融监管水平提升的有利时机, 适时放开人民币存贷利率。本文二㈡部分已经分析过, 存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后有上升的趋势, 存贷利差有缩小的趋势, 这会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产生负影响, 将降低我国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为了增加利润, 降低存贷利差缩小带来的负面影响, 银行会在压力下积极创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增加这部分业务在利润中的占比。

(二) 适应金融发展趋势, 促成金融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已经对金融分业经营产生冲击, 政府应该继续提高金融市场的完善性、法律法规的健全性、监管的有效性, 在基础条件完备之后, 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从而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等领域, 开展多种类业务, 获得多种非利息收入, 这会提高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占比, 降低银行业利润净利息依存度。

(三)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防范银行发生系统性危机

很多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爆发了金融危机, 尤其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长期的金融抑制造成了我国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扭曲、市场发育程度不完善、市场经营主体抵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监管有效性低的弊病, 如果贸然推行金融市场全面自由化或者改革时机选择有误差, 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就利率市场化改革来说, 许多国家, 包括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都曾发生过银行间竞争白热化、很多银行倒闭的现象。斯蒂格利兹 () 经过研究得出结论, 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践也证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健康程度。因此, 我国政府应该超前部署金融监管, 预防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混业经营有可能带来的问题, 把银行业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四、改善银行业利润结构的建议:银行角度

迎接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挑战、推动业务收入多元化、改善银行业利润结构, 最终要通过市场经营主体——银行来实现。

(一) 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虽然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经上市, 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彻底建立, 产权依然存在不清晰的地方, 五大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依然存在重大缺陷, 五大行和国企之间的关系有待优化。没有产权的清晰, 没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我国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实现业务收入多元化, 将面临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 改革组织架构, 完善部门设置

目前, 我国银行, 尤其是国有大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 这对我国银行的业务创新、收入来源多元化形成巨大阻力, 难以迎接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参照金融自由化国家的银行内部组织结构, 分析其内部控制方式、各业务部门的分工和整合, 并结合自身实际, 提前拟出适合金融自由市场的内部控制、部门设置方案, 唯有如此, 才能在我国实现金融自由化后及时调整自身组织架构, 实现对新情况反应的“零时间间隔”, 争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的先机。

(三)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储备人力资源

人才是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实现收入多元化的第一资源。新业务领域的开拓、新金融工具的推出、与客户洽谈业务, 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必将对我国银行的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产生影响。我国银行应该建立适合业务发展需要、“唯才是举”的人才引进模式, 消除裙带关系;在银行内部培养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 培养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的热情;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在职培训体系, 培养、选拔和任用通晓经济金融、计算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高端人才。只有储备了强大的人力资源, 银行才能在新业务领域开拓、新金融工具设计和推出、提升与客户关系等方面争夺先机, 实现收入增加和业务收入来源多元化。

(四)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扩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收入比重

长期的金融抑制导致我国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利润过多依赖信贷业务。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形成巨大压力;金融混业经营为我国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条件;高端金融人才使我国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成为可能。目前我国银行应大力发展财富顾问、基金理财等投行产品, 并通过资本重组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以信贷业务为纽带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从而实现业务收入多元化、降低利润净利息依存度。

摘要:我国银行业利润很多, 但利润的构成与国际大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利润结构的特点, 并对这种特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银行业利润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利润结构,净利息依存度,存贷息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参考文献

[1]纪东江, 孙阿妞.浅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9 (3) :85-87.

[2]纪勇.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应对措施[N].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 :191-192.

[3]孔德刚.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模式及风险分析[J].财经政法咨询, 2007 (2) :13-19

[4]李强, 王再胜.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机制[J].发展, 2006 (9) :118-119.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篇2

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历时1月有余终于收官。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吸金”能力惊人的商业银行正在遭遇“转型的烦恼”。虽然不少银行的盈利指标依旧好看,但是相比当年的辉煌已经略有褪色。中国银行业告别高利润增速时代。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的现状 据银监会此前数据,2014年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这一增幅较2013年下滑明显,国内商业银行201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累计约1.42万亿元,较2012的1.24万亿元增长14.5%。

就16家上市银行而言,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达到1.25万亿元,较2013年的1.17万亿元增幅不足10%,明显低于2013年13.5%的增幅。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59%,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

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净利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外,其他9家商业银行净利增速均跌至个位数。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净利增速都已降至个位数,分别为5.01%、7.9%、8.08%、6.14%和5.71%。

而在净利润增幅下滑的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也在大幅增加,截至去年底,16家上市银行中13家不良率突破1%,而2013年末仅有3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上。从不良贷款余额来看,去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6683.39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1853.32亿元,增速为27.73%。13家银行不良贷款增速超过了30%,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7家银行更是超过了40%,不良贷款增速最快的为兴业银行,高达69.82%。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和利润增速下降的原因

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不良贷款吞噬利润,是最主要的原因。银行最大宗的客户来自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经济下行也造成了银行资产质量的下行。受经济增速放缓、担保链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和行业信用风险加大,偿债能力下降、资金链断裂等情况的企业有所增加导致银行不良增加迅速。2015 年,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原因。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低位运行、PPI 负增长和工业领域通缩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因此企业层面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改善的余地不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向上下游产业蔓延。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 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将受到波及,尤其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本来就受制于产能过剩而业绩下滑的资源型和贸易流通型企业风险将继续显现。房地产贷款质量走势则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 2014 年“价平量减”的走势后,未来不同地区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波动可能加剧。虽然较低的抵押率保证了按揭贷款质量的总体稳定,但部分中小型开发商因资金回笼放缓而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则有所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质量可能出现波动。总体而言,宏观经济继续在“新常态”下运行,经济增速放缓在短期内仍将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 2015 年下半年,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与 2014 年持平,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 0.2 至 0.3 个百分点,达到 1.5%至 1.6%的 水平。

2.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资产质量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加速,也带来了商业银行利润的下降。银行业垄断程度下降,造成了长期压低的存款利率上升以及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单位存款的获利空间息差进一步收窄。数据显示,工行去年的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04%,而上一年为1.98%;中行去年的存款平均利率为2.02%,较上一年增加了15个基点。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 80%左右来自于其巨大的利差收入。息差收窄势必影响银行的利润,银行面临转型的压力。传统业务利润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各行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3.恶性竞争因素

我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监管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即各银行机构之间产品相似度太高,也就难以保证客户忠诚度的提高以及业务基础的不断扩大。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间的相似性不仅表现在产品类型方面,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资产结构方面,贷款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 50%左右,资本充足率较高而不良贷款比率很低;负债结构方面,居民存款构成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来源的 80%以上;收入结构方面,利息净收入占比最大,达八成左右,而非利息收入中都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主;业务开展方面,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占比较小。国有商业银行间这种高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各机构不得不在有限的客户中展开激烈的恶性的竞争,表现为盲目开设分支机构以及扩大信贷规模等,这在降低了对方获利基础的同时增加了自身的不必要开支。恶性竞争导致银行经营效率的下降,成本支出的迅速增长最终只带来了缓慢的收入增加,利润增长开始走下坡路。三对策

商业银行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加快银行转型,再造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进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多元化。坚持资产多元化目标。一是优选客户、优化结构,做“精”信贷业务;二是在风险与收益并重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产品、投资渠道多元化,增加信托、券商资管、银行理财、有价证券等投资规模,做“强”投资业务;三是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特点,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目标,做“巧”资产证券化业务;四是适应客户直接融资需求变化,为客户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为客户提供并购融资一揽子方案,做“大”投资银行业务;五是通过银行业务与各类非银行业务的跨界合作,利用资产业务租赁化、信托化等手段,做“活”各类资产业务。特别是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实现商业银行向广义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2负债多元化。

另一方面,坚持负债多元化目标,由被动负债为主向主动负债、被动负债合理配置转变。一是通过丰富存款、理财、私人银行产品线,为客户提供资金管理、融资顾问、委放资金托管等综合服务,拓展存款客户资源;二是开展主动型资产负债配置,用好同业负债,发行同业存单;三是积极拓展主动负债业务,通过申请央行定向借款、直接发行债券等方式,提高负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增长性,在风险、回报平衡的前提下做好资产负债总量、期限匹配,促进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3 零售业务互联网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家和监管者意识到互联网将给传统银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呈现逐渐互联网化的趋势,现在的银行形态也将会逐渐“升级”到网络银行形态,并提供更全面、更有效地金融服务。

从发展趋势看,网络银行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业务,还将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创新业务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并通过不断升级换代,拓展技术创新空间和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4公司金融投行化。在中国,间接融资始终是银行业的主导。但随着金融格局的重塑以及金融脱媒不断加剧,单一的信贷业务已不能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直接金融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的重要力量,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银行业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满足优质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利润及其分配表的结构分析 篇3

结构分析是财务报表常用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它主要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为100%, 计算出个体项目占总体指标百分比, 再比较每项个体指标百分比的增减变动情况, 以此判断有关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及变化规律。

一、收入结构分析

企业收入取得的途径有二:一是在主业中获取的经常性收入, 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经常性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性及稳定性;二是在非营业活动中取得的非经常性收入, 包括营业外收入、投资损益、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收入具有偶然性、间断性。因此, 通过分析经常性收入或非经常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 就可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越大, 说明非经常性收入比重越小,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经营风险越小。但在进行收入结构分析时, 不仅要重视收入的量, 更要关注收入的质。收入的本质是经济利益流入, 而经济利益流入的主要形式就是现金的回收。因此, 要判断企业收入的品质与有效性, 还须结合现金流量表计算销售净现率, 该指标可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所获取的变现收益水平。该指标越大, 说明企业货款回笼越及时, 坏账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收入质量越高。

二、销售结构分析

销售结构是指每一种产品的销额在总销额中所占比重, 该指标可用来观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战略和经营风险。若企业每一种产品的销售比重很小或相差无几, 说明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较高;若企业某一产品的销售比重占绝大部分, 说明企业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多元化战略是与专业化经营相对应的企业经营战略, 而专业化经营又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企业在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 需要主营业务提供雄厚实力和稳定保障来支持, 这不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 更是企业避免因多元化的风险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客观要求。如果主营业务已经陷入困境, 欲用多元化使企业摆脱困境, 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内建立新的优势, 甚至还会使原来的经营领域受到连累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多元化进入的程度, 与原企业业务在资源和能力的运用上有较强的关联性。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主营业务, 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兼顾“一元化”与“多元化”。

三、成本结构分析

企业总成本由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 主营业务成本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绝大部分, 它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用。不同的成本项目, 其习性和控制方法也不同。主营业务成本主要靠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使用熟练工等途径来降低消耗, 企业可通过弹性预算来控制成本水平;而期间费用大多与产销量无关, 一般属固定性成本, 企业可通过固定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因此, 通过成本结构分析, 就能找准成本控制方向、重点及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结构分析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与总成本比、期间费用与总成本比、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率等。

四、收入成本结构分析

收入成本结构是用来反映所得与所费、资金耗费与资金产出的关系。收入成本结构分析指标主要有收入成本率、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期间费用率等。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还可以再分解为收入材料费用率、收入人工费用率、收入制造费用率。收入期间费用率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收入管理费用率、收入财务费用率、收入营业费用率、收入研发费用率等指标。

1、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毛利率, 该指标越小, 企业毛利率越大,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可分解为:

(1)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收入材料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收入材料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率

(2)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人工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收入人工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率

(3)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制造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收入制造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率

2、收入期间费用率

收入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由于期间费用大多属于固定成本且有无效消耗的成分, 因此收入期间费用率越大, 企业经营风险就越大, 企业盈利能力越弱。收入期间费用率可分解为: (1) 收入期间费用率=收入研发费用率×期间费用/研发费用=收入研发费用率×1/期间费用研发费用率。对于高科技行业, 在成本费用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 研发费用的比重应提高。这既是知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只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也是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和趋势。

(2) 收入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期间费用/管理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1/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率

(3) 收入期间费用率=收入财务费用率×期间费用/财务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1/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率

银行县域机构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 篇4

一、对利润贡献模型的回归分析

(一) 从全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各项经营指标对利润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的弹性为0.184, 即中间业务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 银行利润增长0.184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对公存款、个人贷款、对公贷款对利润贡献的弹性分别为0.377、0.089、0.053、0.025, 即个人存款对利润贡献最大, 个人业务对利润贡献高于对公业务、存款业务高于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估计系数分别为-0.003、-0.042, 即不良贷款增加1%、利润减少0.3%;成本收入比增加1%、利润减少4.2%。模型估计的个体效应与混合数据相比较, 个人存款对利润的弹性增加0.132, 反映了其对利润实际贡献的增加, 个人存款具有稳定性好、维护成本较低的特点, 是国有银行县支行利润的增长点;对公存款对利润的弹性降低0.189, 反映了对利润实际贡献的下降, 对公存款具有稳定性差的特点, 可能存在较高的营销费用等隐性成本;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的弹性降低0.103, 反映了对利润实际贡献的下降, 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可能来源于存款或贷款的价值转移, 县域机构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真实水平。

(二) 从分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从各区域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的自变量系数的估计值可以推定:西部、环渤海、长三角中间业务对利润增长均有较高的贡献, 但珠三角区域中间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明显较低, 表明珠三角区域中间业务增长受到当地环境的较大制约。西部区域个人存款对利润增长贡献度很高, 而长三角区域个人存款对利润增长贡献较低, 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个人存款的成本可能较高, 可以推测长三角区域近几年民间集资对个人存款影响较大, 推高了区域内银行机构个人存款的成本;各区域对公存款对利润增长贡献明显低于个人存款, 而长三角对公存款对利润增长还呈负向的影响 (统计检验不显著) , 这与对公存款结构的较低基准利率水平严重不符, 表明对公存款有比较高的营销费用等隐性成本。西部地区个人贷款对利润增长贡献很低, 这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不够发达, 个人贷款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有关;长三角区域贷款对利润增长贡献较高, 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可能有利于带动各项业务的增长;珠三角区域对公贷款对利润的贡献很低, 表明珠三角区域对公贷款可能有较高的风险成本。西部和珠三角区域常数项C估计值的统计检验不显著, 反映模型设定的自变量以外其他因素对利润的影响不明显。

注:10%显著性*, 5%显著性**, 1%显著性***, 西部 (四川、云南) 、环渤海 (山东、河北, 辽宁) 、长三角 (江苏、浙江) 、珠三角 (广东、福建) 均为个体固定效应, 分别为95、201、97、116个县支行样本。

二、实证分析的结论及建议

(一) 县域机构的经营呈明显的规模效益特征

中间业务、个人存款、对公存款、个人贷款、对公贷款等对利润弹性均为正数, 且统计检验显著, 这些经营指标规模越大, 银行利润就越大, 拓展经营规模是提高利润的有效手段。县域机构要积极拓展各项业务的有效规模, 抓住规模较大的县支行业务发展, 大力提高金融资源丰富区域的竞争能力。

(二) 存款业务是县域机构的经营重点

个人存款对利润增长贡献最大, 存款对利润的贡献明显高于贷款。可能是银行内部资金定价鼓励存款, 也有县域机构贷款相对存款规模较小的因素。县域机构要坚持存款立行的经营理念, 狠抓存款不放松;银行总部也要灵活设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合理平衡基层机构存贷款的利润分配, 促进提高银行经营的综合收益率水平。

(三) 提高贷款业务经营管理水平

县域机构贷款业务对利润增长贡献度较低, 与当前贷款资源的稀缺性特点不相一致。贷款业务有较高的风险成本外, 样本银行县域机构并没有把握好贷款业务的关联效益, 也意味着稀缺的贷款资源存在价值流失的隐患。一要积极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县域机构个人贷款普遍规模较小, 导致对利润增长的贡献较低;但个人贷款有较低的风险, 形成规模能够较好地提高利润和收益率水平。二要积极稳妥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大企业议价能力较强, 对银行贡献度不断下降, 要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以专注、专业的要求改进业务流程, 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小额化、标准化, 提高小企业客户整体收益水平。

(四) 以中间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增长的弹性仅次于个人存款, 而且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 利息收入在银行收入来源的比重也将逐步缩小, 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经营重要性不断增强。一是强化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联动营销;二是以投资银行业务为突破口推进业务转型;三是把国际业务打造成新的业务亮点。

(五) 提高风险定价和管理水平

由于当前县域机构不良贷款率普遍很低, 风险还不是影响县域机构经营利润的主要因素。一旦经济恶化导致银行风险环境发生变化, 风险就将很快上升为银行经营的主要矛盾。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机构要加快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水平, 要建立以客户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 以专业化提升银行价值创造能力, 提高县域机构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 要重视成本管理和费用控制

经营成本因素对利润有明显的负向影响, 由于央行对利率严格控制形成了稳定的存贷款利差, 当前费用支出增长影响银行利润增长不明显。但如果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缩小, 银行也就必须要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七) 要根据区域金融环境制定区域发展战略

西部区域优先发展低风险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长三角区域要增强节约意识降低存款营销成本, 珠三角区域要推进产品创新, 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八) 区域经营要注意弥补短板, 促进平衡发展

县域机构各项业务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要优化结构控制信贷风险, 珠三角区域要强化对公贷款管理提升综合效益, 西部区域要积极探索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新的发展途径。

摘要:本文使用某国有银行489个县支行2008-2012年5个年度的面板数据, 构建利润影响因素的线性模型。回归分析表明, 县域机构呈明显的规模效益特征, 业务发展区域差异很大, 个人存款对利润贡献最大, 中间业务收入其次;存款业务贡献大于贷款业务, 个人业务贡献大于对公业务。

关键词:经济金融,银行机构,县支行,利润,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威廉·H·格林.计量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6) .

[2]巴蒂H·巴尔塔基 (Badi H.baltagi)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分析 (第四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 .

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利润结构分析 篇5

一、利润结构简介及社会服务业行业概况

1. 利润结构分析简介。

企业的利润结构是指构成企业利润的各种不同性质的要素的有机搭配比例。从质的方面来理解, 表现为企业的利润表是由什么样的项目组成的, 不同的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极不相同的作用和影响。所以, 在利润结构分析中, 不仅要认识不同的盈利项目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的性质, 而且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

2. 社会服务行业概况。

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继商业之后产生的一个行业。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人的食宿、货物的运输和存放等问题, 出现了饮食、旅店等服务业。目前, 我国的社会服务业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服务业, 邮政服务业, 专业、科研服务业, 餐饮业, 旅馆业, 旅游业, 娱乐服务业, 卫生、保健、护理服务业, 租赁服务业, 广告业, 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业, 其他社会服务业, 共计十二个子行业。

3. 样本选取。

目前, 我国社会服务业的十二个子行业中约有七十余家上市公司, 为了能准确的反映整个行业的财务状况, 选取十家上市公司做为样本, 通过分析十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表合并总额, 分析其利润状况, 进而了解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

首先, 根据每个子行业上市公司的数目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例, 采用分层抽的方法, 先确定每个子行业所选取公司的数目, 然后再从子行业内部采取随机选样的方式, 确定样本公司。结果如下表所示:

三、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利润结构和理想利润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将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利润结构与理想的利润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1. 营业成本对比分析。

社会服务业所提供的商品不需要原材料, 其成本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方面。

通过上表我们可知, 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要低于理想状况, 其原因主要可以通过服务产品的特性来反映:

社会服务业的产品为各类服务, 供需直接接触, 上下游行业相关性小、可独立完成, 对原料、能源依存度低, 受高新技术影响小, 投入及流动资金较少。

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 这样, 便会大大降低服务产品的存货成本。

2. 期间费用与营业利润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得知, 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的期间费用与营业利润所占比率分别为14.78%和12.04%, 接近于理想的水平。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对费用的控制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 财务费用分析。

从社会服务行业的财务费用来看, 由于社会服务行业具有资金回笼快的特点, 所以企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拥有大量的资金, 从而对外部资金的需求有所降低。同样就会降低企业因筹集资金所需的财务费用。

(2) 管理费用分析。

从社会服务行业的管理费用来看, 由于社会服务行业的特殊性, 其管理费和其他行业相比, 社会服务行业的管理费中不包括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的盘赢和盘亏。这样就减少了影响企业管理费用波动的因素。

(3) 销售费用分析。

从社会服务行业的销售费用来看, 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 即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 使得企业不再发生包装费、运输费、装卸费, 这样便会降低企业的销售费用。对于服务行业来说, 其品牌效应对企业的影响较大, 所以企业可能会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 借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3. 营业外收支净额对比分析。

社会服务业的营业收支净额明显高于理想水平, 其原因主要是, 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 许多企业会涉足多个经济领域, 所以企业中出现营业外收支净额高于理想状况也不在少见。企业的利润总额已不再是主要来自于营业活动。

4. 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分析对比分析。

在影响利润总额的因素中, 其中期间费用为理想的标准, 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占比例不大, 且社会服务业的营业成本要低于理想状况, 所以社会服务业的利润总额也要高于理想水平。同样, 从利润总额中扣除所得税, 便得到企业的净利润, 在营业总额高于理想标准的情况下, 净利润也必然高于理想水平。

三、结论

对企业利润结构的分析, 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利润结构, 找出其与理想结构的差距, 分析原因, 并从现有利润结构的数据中分析其利润质量, 进而判断出我国社会服务行业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 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企业的利润结构决定着企业的利润质量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分析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的利润表结构, 得出社会服务业目前的盈利状况, 并将其与理想利润结构进行对比, 分析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对社会服务也上市公司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服务业,上市公司,利润结构,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姜楠.服务业将担当起经济结构转型重任[J].经济研究.2010

[2]钱爱民, 张新民.新准则下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重构[J].会计之友2009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篇6

一、研究现状

我国银行按照职能和性质可划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三类。我国商业银行种类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商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进行信用创造。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利差收入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

目前学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关注其利润结构。2015年张珊在《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中,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的不合理进行了揭露,并提出了改善建议。《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中鲁东智提出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大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不可过度依赖利差收入,张楠慕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中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收入中间业务对于提高银行利润的高效性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动趋势及利润结构

(一)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分析

根据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整理,数据如下表所示,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仅有一家重庆农商行且上市不久,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暂且只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类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明显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2014年和2015年间银行业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下滑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带来过多的减值资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的存款利率放开,同业竞争加大使得银行业利润增幅有所下降。(为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对城商行第四家A银行采用前三家平均数得到,单位:百万,以下同)

(二)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利润都呈现上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2015年间销售收入和利息收入均处于上涨状态,但是利息收入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也就是说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业收入占比有所提高,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逐渐降低利差收入在企业收入的占比,或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顾客对银行业的关注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当然,利息收入占比依旧较高,在70%以上,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利息收入占比。对2010至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进行统计,6年间国有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下降16.3%,城商行下降9.9%。股份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下降最快,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较较高,且下降缓慢。

图中数据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整理得出

(三)收入中间业务

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主要组成部分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以及理财、咨询顾问、担保承诺、资产托管、其他等创新类业务组成,本文对2015年各类商业银行的收入中间业务进行统计后得到分析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收入中间业务中三大传统业务(银行卡结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代理类业务)占比较高,占比约为55%,创新类业务发展较慢。

图示数据由2015年商业银行财务报告数据整理得到

三、商业银行利润变动趋势及原因

(一)商业银行利润缓步增长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

2010至2015年间各类商业银行净利润一直处于上涨状态,近两年受经济实体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但不难看出,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依然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其资产和业务规模庞大,竞争优势明显,对外拓宽业务限制较少,政府扶持较多。

(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增大但有下降趋势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主要是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和非利差主导型业务收入,利差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大部分,通过前面的分析,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利息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虽然利息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仍然占据了各类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这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状刚好相左。这与分业监管下的银行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另外市场竞争不足,也导致各类商业银行更容易局限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

(三)银行偏重传统型业务收入中间业务创新性不足

过度依赖利润净利息收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过低,收入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更多的收入是来源于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而对理财投资、咨询顾问等创新型业务投入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外部监管的压制使得银行缺乏创新意识。

四、改善商业银行利润结构的建议

(一)加大非利息收入业务投入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

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意味着创新对于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利差业务更多的偏向于对于社会资本的间接融资,现代的金融经济转型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新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对于非利息收入业务应当投入更多资源,建立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大力拓展自咨询顾问和投资理财等业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满足社会投资者对于金融创新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推动银行业制度创新促进混业经营

现有体制下,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分业经营,使得银行很难进入到非银行业务领域,这本质上就限制了银行业创新,再加上外部监管下银行业的业务开展更多的要经过审批,更加剧了创新性不足的现状。因此,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给予银行业更多的自主性,促进银行业和证券保险业的业务融合,实现混业经营,才能实现体制和业务创新,改善银行利润结构。

(三)鼓励中小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宽松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不会有想要挖掘潜在利润的动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业的主导主要是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较少且发展缓慢,这不利于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优化。我们要鼓励中小银行发展,解决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营造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这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加速资本化市场进程,从而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张珊.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结构[J],财经界,2015(08).

[2]鲁东智.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04).

[3]张楠慕.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4]聂雪飞.论银行业利润增长问题[J].金融理论与研究,2014(09).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篇7

资产负债表观要求企业在努力实现经营效益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避免单纯地追求利润指标。在资产负债表观下,会计工作不仅要关注企业收入与经营成本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更要监控企业的资产质量与资产管理效益,以及企业债务负担对企业持续经营的影响,及时报告改进资产负债结构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而利润应该是建立在资产真实价值基础上的资产利用效果的最终体现,是企业资产在价值转移、处置以及持有过程中的增值质量。因而,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质量与对应的资产质量更加相关,通过分析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便可以考察企业经营资产与投资资产的相对增值质量,从而作为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据。

二、资产负债表观下与利润相关项目的主要变化

(一)利润要素及定义的变化。

新会计准则明确提出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概念的引入,扩展了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奠定了基础。

(二)利润确认计量的变化。

资产负债表观下,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且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以体现资产真实价值对利润的影响。

(三)利润表的变化。

一是不再区分主营与非主营业务利润,将收入和成本统一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列示。二是新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通过单独列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表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收益情况,便于投资者了解企业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是多少及其占企业全部收益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三是新增“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将各项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加以合并,在利润表中单独列项予以反映。四是“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单独予以列示,可以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并可了解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五是净利润的内容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可以更加全面、具体地揭示企业财务业绩,并准确、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变动的结果,充分地揭示企业资产的质量状况。六是在净利润下增设了“每股收益”。这与投资者经常运用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存在较大的区别,基本每股收益不再是简单地用净利润除以期末股本计算,其中股本需要考虑IPO、再融资等因素进行加权。

三、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质量分析体系的指标设置

由于利润表在收益观念、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模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在原有利润分析体系中,增加一些新的利润分析指标。资产负债表观强调监控企业的资产质量与资产管理效益,因此需要在分析利润构成时将资产分为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并注意分析各类资产的内部构成。

(一)核心营业利润及核心营业利润率。

核心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资产从事自身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利润。其计算公式为: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提出“核心营业利润”概念,主要是因为:

第一,核心营业利润有利于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新会计准则中营业利润包括投资收益,但是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企业的经营资产、核心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将营业利润范围扩大后,这种关系变得模糊。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营业利润剔除了减值损失,这是因为该项目本质上属于会计估计事项,且属于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失,并未真正引起企业现金流出。因此这样构建出的“核心营业利润”项目,更有利于将经营资产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比较。

第二,可以通过计算核心营业利润率较为恰当地反映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核心营业利润率=核心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反映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相对盈利能力。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营业利润的内涵扩大,企业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越大,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可比性就越小,而通过计算核心营业利润率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狭义营业利润与经营资产报酬率。

狭义营业利润是指包含了与经营资产有关的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内的营业利润。其计算公式为:狭义营业利润=核心营业利润+经营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性房地产等经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建立“狭义营业利润”概念,主要因为:

第一,狭义营业利润反映了经营资产整体的价值变化。尽管经营资产减值损失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会计估计的内容,并主要取决于市场变化因素,但是在恰当地确认和计量这种价值变化的基础上,狭义营业利润能够更好地反映全部经营资产在价值转移和持有过程中的增值状况。

第二,通过计算经营资产报酬率,可以较为恰当地评价企业经营资产的盈利能力,从而便于对企业经营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经营资产报酬率=狭义营业利润/平均经营资产×100%。

(三)广义投资收益与投资资产报酬率。

广义投资收益是指包括了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和金融资产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内的投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广义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投资资产减值损失+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建立“广义投资收益”概念,主要因为:

第一,广义投资收益进一步扩大了与投资收益有关的概念范围。尽管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场变化因素,但在恰当地确认和计量这种价值变化的基础上,广义投资收益将能够更好地反映全部投资资产在处置和持有过程中的增值状况。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只有当投资企业已经实现收益并表现为企业净资产增加时,才能将该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并且在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时,要将以前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这样,只有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一起考察,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投资资产在当期带来的全部收益。

第二,通过计算投资资产报酬率,可以较为恰当地评价企业投资资产的盈利能力,从而对企业投资资产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投资资产报酬率=广义投资收益/平均投资资产×100%。

四、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质量分析体系的要点

(一)强调利润结构的内在质量分析。

企业利润结构的内在质量分析,就是对利润自身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第一,企业资产管理质量和盈余管理倾向。主要可以通过考察“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规模大小来加以分析与评价。经常出现大规模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可能是正在进行盈余管理的信号,或者反映了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管理疏漏或者重大决策失误。因此,该项目在利润表中的单独披露,为信息使用者分析判断企业可能存在的资产管理质量问题和可能的盈余管理倾向创造了条件。

第二,企业利润结构的波动性。主要可以通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规模大小来初步进行分析与判断。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益,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会导致企业当期业绩更大程度地受到市价波动的影响,增加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如果此项变动引起的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主体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较差,未来利润结构的波动性将会很大。

第三,企业利润结构的持续性。可以通过比较营业利润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相对规模来加以初步分析与评价。营业利润是企业从事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营业外收支净额多数是由偶尔发生的非正常损益项目引起,通常情况下难以持久。因此,可通过考察营业外收支净额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初步判断企业利润结构的持续性。

第四,企业利润的实现质量。主要可以通过将包括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内的未实现损益与利润表中的已实现损益进行比较来加以考察。如果企业利润结构中未实现损益所占比重过大,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获取现金的能力,致使企业出现大量的资产泡沫和利润泡沫,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质量。

(二)利润结构的资产增值质量分析。

企业利润结构的资产增值质量分析,就是对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第一,经营资产的增值质量分析。主要可以通过计算经营资产报酬率来进行分析与评价。除了一般性地比较企业年度间、企业间的经营资产增值能力以外,还应注意的是,对于经营资产而言,由于其种类繁多,不同经营资产的利润贡献方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特别关注经营资产的结构性差异对企业利润贡献造成的不同影响。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篇8

1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

(1) 拖欠工程款。

当前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在一些不讲究社会信誉的小开发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建设单位与审计单位联合, 通过拖延审计时间、不出具审计报告的方法推迟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拖欠时间一般在一年到五年, 许多项目工程款已形成坏死帐。

(2) 要求施工方垫资施工并交纳大量保证金。

近年来建筑企业垫资施工的程度越来越高, 前几年一般垫到工程进度达到正负零的水平, 现在则增加到主体完成一半甚至到主体封顶。另外, 施工企业从投标开始就必须交纳名目繁多的保证金, 如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等, 这些保证金往往数额巨大且占用时间长。垫资施工和各项保证金使得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长期占用, 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资金链的紧绷都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压级压价。

94.4%的企业认为, 建设单位压级压价对建筑企业利润造成严重影响。建设单位在招标过程中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的问题, 部分建设单位甚至在招标过程中设置陷阱诱使建筑企业低于成本价中标。

1.2 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

(1) 招投标代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代理机构普遍存在转嫁费用的行为:招投标环节发生的费用本应该由委托方承担, 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 是由代理机构直接从施工企业的投标保证金中扣除;代理机构在发放招标文件之前就收取大量投标保证金, 且不按期返还, 占用了建筑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许多招投标代理机构业务水平较低, 在招标文件, 尤其是工程量清单文件的编制中错项、漏项现象严重, 且不允许调整, 将损失强加给建筑企业, 更有甚者盲目按照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 在招标文件中提出压缩合理工期、过高质量标准、高额罚款条件等违背法规、不符合实际的规定和要求。

(2) 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审计机构大多都是私人或合伙制单位, 进入门槛低, 存在过度无序竞争的现象, 这是造成其偏袒建设单位的重要原因。目前实施的取费标准不利于施工企业:当前执行的审计取费标准规定, 审减额5%以内的费用由业主承担, 而超过5%的由乙方承担, 这助长了审计单位在审计中只减不增的倾向;部分审计单位在审减额达不到一定要求时拒绝给施工单位出具审计报告, 变相强行增加审减额。

1.3 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资金问题。

资金是企业的流动血液, 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资金紧张、融资不畅的的问题, 融资成本加大降低了企业盈利空间, 影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在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的压力下企业往往依赖银行贷款这一单一方式融资, 对于其他融资方法和策略缺乏深入了解, 并且缺乏具有融资相关知识人才的储备, 因此“融资”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的一大难题, 影响企业的利润和长远发展。

(2) 企业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正确的发展战略。

当前施工企业大都建市场定位于房屋建筑市场, 数量众多的规模和实力相似的企业同时涌向某一个工程项目, 造成了市场的无序竞争, 企业为生存不得不选择“垫资、压价、让利”等优厚条件以赢得市场, 同时也造成了建筑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状况;在新一轮以市场主导为特征的结构调整中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发展战略, 依旧在原产业、原市场寻求发展, 导致企业停滞不前。

(3) 行业自律的问题。

当前建筑施工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商业贿赂现象尚未杜绝;对建筑企业和个人信用的资料收集与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公开, 违反诚信的市场行为受不到应有的惩戒;利益驱动和建筑市场的混乱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治理, 有的企业为扩大产值不惜亏本承揽工程, 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2 提高建筑行业利润率的对策

2.1 立法层面上坚持均衡原则

当前建筑市场上施工企业于建设单位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这是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国家对施工企业的法律约束较为完备, 然而对于建设单位以及中介机构的法律约束仍需加强。只有在国家的立法、政策设计活动过程中始终坚持“均衡保护”的原则, 才会真正维护建筑市场的公平, 保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有效性。

2.2 从资金与技术方面支持大型综合型承包公司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

2.2.1 采取措施扶持有实力的施工企业走出资金困境

现在建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多在70%左右, 有些企业甚至高达90%以上, 债务利息负担沉重, 因此政府应规范建设单位的运作, 防止建设单位将债务转嫁到建筑企业身上, 减轻企业负担, 例如应建立和完善工程担保制度, 做到承包商履约担保和业主支付担保相对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减轻企业包袱;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 防止施工企业既垫资又垫税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应扶持那些有经营能力却缺乏资金的企业, 政府可以在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 如促进银企联合、鼓励银行给予那些大型的、信誉良好的施工企业贷款、引导施工企业转变为融资、投资主体。

2.2.2 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 提升企业竞争力

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技术创新带动管理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促使建筑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和定额, 对特级建筑企业来说, 它们一般都拥有自己的独特技术, 比国家技术和定额更加先进, 它们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参照国家定额来编制自己的技术标准和定额, 就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完善企业功能, 提高企业竞争力:继续引导大企业从单纯从事工程施工的传统型施工企业向会设计、能施工的综合型承包公司方向发展;增强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 即向CM型公司发展, 培育企业的工程咨询能力, 拓展企业价值链, 成为真正有资金技术支持的综合性大型总承包企业。

2.3 大力发展和完善专业承包公司和劳务承包公司

2.3.1 发展专业承包企业, 保证其合理生存空间

专业承包企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 并有一定量的技能劳务骨干, 是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体现者。而我国建筑业目前专业承包企业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三层分工协作产业竞争格局的形成。并且在工程承包市场中存在着综合型企业过渡盘剥专业化企业的正常利润的现象, 造成专业化企业利润水平很低。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发展壮大专业承包企业, 政府应该从金融政策上扶持专业企业, 例如向专业化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贴息贷款;鼓励总承包企业保留和强化专业化子公司, 或者与专业承包企业相互持股, 形成利益共同体;防止当前综合承包企业凭借其上游地位盘剥专业承包企业利益, 要保证专业承包企业的应有利益。

2.3.2 提高劳务报酬, 完善培训机制, 提升劳务层素质

我国建筑业企业已经很少有固定工人队伍, 农民工成为了劳务队伍的主要构成。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务队伍目前大多未经过培训, 文化水平低 (初中以下占91%) 和劳务技能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建设工程质量提高、安全生产和行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障碍, 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当前应该采取的措施包括:

提高人工费。建筑劳务具有“累、险、脏”的特点, 其劳动报酬应该适当高一些, 如美日建筑劳务的价格水平要高于全社会劳务价格水平, 而目前我国建筑业劳务价格却相对较低, 并且定额中的人工费又比实际人工费低50%左右, 这样低的报酬使得建筑行业对于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完善劳务培训机制, 加大培训投入。当前应通过培训尽快提高建筑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比例, 逐步提高高级工所占比例, 优化初、中、高级工的比例结构。加强劳务基地的建设。劳务基地是劳务的输出单位, 也是劳务培训的主要承担者, 加强劳务基地的建设对提高劳务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3.3 规范和发展劳务承包公司

劳务分包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分离的产物, 出现的时间较短, 在运行过程中应加强规范和管理。针对当前劳务分包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以下建议:鼓励和引导大型总承包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组建劳务分包企业, 支持部分资质较低的总承包企业改为劳务分包企业;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行业管理相结合, 建立严格的持证上岗制度, 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 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上岗, 让从业人员产生危机感, 使提高素质成为劳务人员的自觉行为;把劳务的素质和企业的资质等级相结合, 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除应对专业承包公司和劳务承包公司的经济、技术、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有明确的人数要求外, 还要对项目施工人员 (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预算员和材料员等) 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从税收政策上扶持劳务分包企业, 不能将劳务分包企业视为普通的服务行业, 实行同等的征税比例。

除了上述调整政策外, 对于中介机构的约束也是应当加强的, 通过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诚信状况严格检查监督, 合理确定其盈利空间, 设置服务后匿名投诉机制等行为来确保其真正履行公正公平的第三方职能。

根据上述分析, 当前建筑企业处于发展的困境之中, 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全面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形成有效竞争才能提高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真正落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摘要:由当前建筑施工行业高产值、低利润率这一现象入手, 分析了建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探讨建筑业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建筑企业,盈利能力,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李跃平.我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2) .

[2]巢良婷.对当前建筑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基建管理优化, 2007, 19, (1) .

[3]叶新平.论建筑业企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J].建筑经济, 2006, (S1) .

[4]黄卫.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战略性举措[J].建筑, 2006, (15) .

上一篇:实验教学下高中物理下一篇:语料库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