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教育

2024-08-16

就业指导教育(精选十篇)

就业指导教育 篇1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才培养,作用分析,大学生教育,社会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大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主要力量,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老师应用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比较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 主要是以服务学生为目的, 帮助学生依据学生个人的素质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以便能够增强学生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就业指导则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两者的历史发展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来讲,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教育阶段, 思政教育也有着一定的侧重点。以往的教育模式下, 国家对于大学生实施的是分配制度, 高等院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岗位来完善职业规划。在高等教育改革之后, 学生在毕业之后和用人单位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就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择业观, 在就业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 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思政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思政教育是做好就业指导的关键所在, 只有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整合, 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1、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都有着比较器的功利心, 以薪酬的高低作为了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 这使得一些优秀的大学生丧失了本该具备的职业理想, 没有能够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有效的结合起来, 这种思想的存在很大层面是上因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没有能够充分的结合思政教育的优势, 所以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史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保障。

2、就业指导则是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等院校应当积极主动的将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教学的全过程, 依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端正大学生的就业态度。通过应用就业指导这个十分重要的载体, 一方面可以传授给大学生真实有效的求职技巧和方法, 另外也可以将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其中, 这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得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朝着全面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二、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目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因为高等院校盲目的扩招, 造成工作岗位之间供需的不平衡, 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另外由于高等院校改革和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 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被动的接受用人单位低薪酬和高标准的用工条件。除了这些之外, 高等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也比较多见, 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也会受到所学习专业的限制。

2、就业指导效果不够好

首先是因为一些高等院校缺少实施就业指导的意识。目前我国搞定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刚刚起步, 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还不够明显。一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侧重于自身的教学内容, 而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目前虽然在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 但由于大多是辅导员来上课, 就业指导课程缺少实践性, 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空洞。就业指导作为对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指导老师一方面要具备比较扎实的思政教育能力, 另外还需要掌握专门的就业理念。而辅导员本身缺少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能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等院校就业指导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之间整合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的不断加快,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文明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强健的体魄。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结合, 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高等院校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条件的前提之下, 可以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 注重两种教育之间的有效配合, 实现人才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型的发展, 积极的响应国家的号召, 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切实的落到实处,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这样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将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能够使得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这样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整合的措施分析

1、能够比较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等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引入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变以往的错误的就业观念, 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理论和政治觉悟, 使得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之中。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一些爱好和特点, 只有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才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2、要重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一部分学生还成长在被宠溺的环境之中, 在做事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内心大多比较脆弱, 很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经常会表现的手足无措。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 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有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老师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特点, 认真分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措施, 针对个别的学生采取必要的心里疏导, 以缓解他们可能存在的精神压力, 在学生和生活上要对这些学生多关心, 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未知的未来。

3、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担当

目前面临就业压力的人群主要是90后和80后, 这一代人不仅仅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 还要承担买房买车和赡养父母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很多事情都是由监护人进行代办, 很少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缺少对于社会的责任心。所以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不断的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心,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将就业指导和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融合

首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思政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优势, 认真的做好大学生活的规划, 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可行的个人奋斗目标, 个人职业规划要注重学生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每年高等院校的学生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就业压力, 但这其中一些弱势群体更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主要包含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生理上存在着各种缺陷的学生等等, 思政教育虽然在一定层面上调节了学生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可以更加理智的面对就业中的各种压力, 但是就业难的情况并没有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 为困难学生的就业最大限度的拓展渠道。

五、小结

目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一方面是能够很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起步的比较晚, 但是依然获得了比较好的成就。但是针对目前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 思政教育仍然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 在实践中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以很好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心红.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策略[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1 (04) .

[2]金辉, 李晓华, 李剑玲.对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08 (09) .

[3]吕卫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前沿, 2007 (02) .

[4]张小燕, 姚学峰, 廖远琳, 石沁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思想政治教育为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8) .

[5]刘向阳, 胡登雄, 陈访贤.近期国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02) .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篇2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的功能是指职业活动与职业角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能力2.性格和兴趣3.个人及其家庭的社会地位4.人们的生活方式5.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职业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所谓职业分类,是指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成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从职业结构看,职业的分布有三个特点:第一,技术型和技能型职业占主导。占实际职业总量的60.88%的职业分布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一大类,它们分属我国工业生产的各个主要领域。从这类职业的工作内容分析,其特点是以技术型和技能型操作为主。第二,第三产业职业比重较小,仅占实际职业总量的8%左右。三大产业中的职业分布,以第二产业的职业比重最大。第三,知识型与高新技术型职业较少。现有职业结构中,属于知识型与高新技术型的职业数量不超过总量的3%。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

1、产业性特征

2、行业性特征

3、职位性特征

4、组群性特征

5、时空性特征

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高校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

3、职业指导的内容是给予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4、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总之,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职业指导主要任务

提供职业咨询,开发职业潜力;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指导设计职业生涯;提高求职和招聘用人技巧。目前,全国各地开展了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职业指导工作,建起了职业指导室,配备了职业指导员,在职业介绍的过程中,增加了职业指导的程序,希望通过职业指导,使就业服务工作更有效果和效率。他们利用职业指导技术帮助下岗失业人

员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以更加理智的态度去择业等等。同时,一批规范的职业介绍机构和优秀职业指导人员脱颖而出,把职业指导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几年来的探索,职业指导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这个目标就是要紧密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使之更加有效地促进就业,在就业服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职业指导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实施职业指导不仅是要推广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在实施一种战略。职业指导的产生

职业指导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的。从生产力的发展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社会劳动体制结构到管理部门的职能更新,从企业用人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条件和配套体系。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所带动的全面的社会变革对职业指导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第二,从职业指导的产生来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导致的职业更新与流动性增强,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又一个推动力。

第四,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根据原劳动部印发的《职业指导办法》(劳部发【1994】434号)第6条规定,职业指导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2)开展对劳动者个人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3)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

(4)向劳动者提出培训建议,并负责向就业训练机构推荐;

(5)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退出现役的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

(6)指导用人单位选择招聘办法,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

(7)对从事个体劳动和开办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提供开业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咨询服务;

(8)对就业训练机构的培训方向、训练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导向;

(9)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

职业指导的意义

首先,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第二,从职业指导的产生来看,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指导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社会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导致的职业更新与流动性增强,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又一个推动力。第四,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职业选择的基础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前导部分,决策制订的可行性与否,直接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成功。希望获得最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就需要认真的对自己进行完全剖析,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这一生自己应该在这个社会里获得什么,这就需要自己认真制订职业决策了。而这些只有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并制订出最合适的决策目标。制订方法

一、制订职业决策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

二、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并具有可执行性。

三、职业决策必须有可持续发展性

如下十条原则:

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

一、清晰性原则

二、挑战性原则

三、变动性原则

四、激励性原则

五、合作性原则

六、全程原则

七、具体原则

八、实际原则

九、可评量原则

职业设计的步骤

1、确立职业目标

2、确定职业发展道路

3、准备工作

就业制度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职业提供劳动和工作单位的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与每一个劳动者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都必须签署的协议。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人事代理是指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接受单位或个人委托,在其服务项目范围内,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及各类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出国政审等全方位服务,是实现人员使用与人事关系管理分离的一项人事改革新举措。人事代理的方式有委托人事代理,可由单位委托,也可由个人委托;可多项委托,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人事档案、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等委托区人才服务中心管理,也可单项委托,将人事档案委托区人才服务中心管理。人事代理办理程序单位人事代理办理程序:

1、企业单位持营业执照副本,事业单位持成立批件或法人证书,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填写登记表。

2、委托方领取并填写《人事代理人员登记表》和《单位委托人事代理合同书》,携人事档案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办理代理手续。

3、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审核人事档案与委托方签订《单位委托人事代理合同书》,委托方按规定交纳代理费。

个人人事代理办理程序:

1、个人身份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提供原工作单位同意调出或批准辞职、辞退、解除劳动关系证明。

2、需取档的由现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出具调档函,由本人持函将其档案调入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档案转入时必须密封完好。

3、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代理需提交个人工资卡片、个人申请、单位解除聘用合同和本人考核证明等材料。

4、填写《人事代理登记表》,签订代理合同书。

?大中专毕业生人事代理办理程序:

1、普招生办理程序①择业期内已联系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持接收单位签章的《就业协议书》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签署接收意见,毕业生将协议书送交所在学校,由学校统一到有关部门办理《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就业报到证》需到市人事局或教育局加盖改派印章。外省毕业生需先到省大分办盖章。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报到办理户口迁移和人事代理手续。②择业期内暂未联系到单位或准备复习考研的大中专毕业生,持《就业协议书》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签署意见后,将《就业协议书》交所在学校,由学校统一到有关部门办理《就业报到证》,《就业报到证》需经市人事局或市教育局盖章,外省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到大分办盖章,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身份证等材料到县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中心报到。③择业期内就业后要求改派的毕业生由现接收单位或人事部门出具同意接收证明,原接收单位或人事部门出具同意改派证明到所在地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办理改派手续,并凭新的《就业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18-02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地区、家庭等因素,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或缺乏高水平的师资,或缺乏科学具体的计划,没有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指导与服务。因此,高校要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应及时有效地创新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方法。

一、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1、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学习意识薄弱

当前,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毕业后才存在职业规划的问题。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还为时过早;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和落后是导致大学生不重视职业规划教育的关键。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因教育观念误区以及对现有的职业规划教育的不满意,从而导致误认为职业规划教育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影响不大,从思想上忽视主动学习。

2、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一直以来学校沿袭改革开放初期的职业教育模式,在高年级或者毕业年级才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辅导,忽视大学期间各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具有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与暂时性、突击性等特点。这种模式在近期会影响学生择业、考研、留学等不同发展方向,在远期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择业技巧和包装,忽视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指导与操作。

3、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不足

在师资队伍方面,主要以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和学生辅导员为主,结构单一。由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指导老师专业性不高。能为学生提供的服务水平十分有限。当学生面临择业困惑或者需要放弃所学专业重新选择时,所产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等诸多问题,现有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难以有效解惑;甚至出现用思想教育来替代职业教育的情况,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产生反感。

当前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未能起到指明方向,答疑解惑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年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未来迷茫;高年级学生则在就业与考研之间彷徨,职业定位不明确、面临择业时,或盲目自信蛮不在乎、或自信不足过度自我“包装”,更有甚者出现严重自卑与焦虑或者逃避等,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择业及职业发展。

二、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方法探讨

职业规划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现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等相关领域,并对指导学生求职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机制

职业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对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需要专门的机构.机制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建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制,是要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方法,以及符合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严肃性与规范性,使职业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

2、建立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

应结合学校专业特点,设置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职业素质为导向,不同的年级阶段特点为基础,实现顺利就业和终身职业生涯开发的目的。低年级阶段课程应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专业特点与发展以及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开展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和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加强自身职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规划大学学业。高年级阶段课程应注重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使他们能够熟悉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

3、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并强调师资的专业化;课程管理不一定是课程教研室管理模式,可以实施课程负责人负责制,牵头组织和承担院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科研工作。

师资构成要求师资来源领域广泛、专业性强,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师、人力资源教师、心理学教师、公共关系学教师、社会成功人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等专、兼职人员组成,用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广阔的人生阅历、浓郁的职业素养、丰富的职业体验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职业定位,寻找、发现新的和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同时,有效干预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缓解择业压力,掌握基本就业策略,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优的职业之路,顺利择业。

4、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

个性咨询服务包括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职业生涯咨询两部分。心理咨询在于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职业生涯咨询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职业能力和素质测评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解答就业疑难问题。

5、开展就业能力实训教育

就业能力实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加强素质拓展教育。这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职业综合素养。二是加强职业能力训练。这主要包括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综合管理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团体

辅导、行业训练、情景模拟指导、工作坊和职前培训等进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寻求匹配度相对较高的职业,更应提高他们的职业自我发展素质。要将生涯发展理念融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以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主要任务,进行全程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理念及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就业力和职业发展力。

要把就业指导定位由原来的“就业安置”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引导大学生个体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个人职业选择与人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评估自身发展价值,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2.

[2]李寿国,彭景.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p61-p62.

[3]陈德明.论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化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p7-p8.

就业指导教育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融合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1.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是完全分开的两个课程, 在学校的整体教学中, 对这两门课程的重视度偏低, 造成学生既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就业观上, 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2. 培养应用型人才,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在高职院校中,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就业指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就业指导教育的构成部分, 两者的相互融合, 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 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 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 通过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政策, 能够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改进,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如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就业指导教育

(1) 就业形势的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当今的就业形势, 使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 对自身的就业观念进行调整。

(2) 就业政策的引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就业政策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就业政策的解读时, 多关注国家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 并加以传达, 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3) 职业规划内容的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职业规划内容, 可以正确地处理学生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思想政治理念的关系。在学生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的个人职业实际发展做出规划,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4) 职业道德意识的引入。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职业道德意识,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 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是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1) 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入。在就业指导教育中, 国家政策方针, 尤其是有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政策方针的引入, 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 深刻认识到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 感受到国家对大学生的关怀。

(2) 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入。在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其结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 法制意识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 还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最终成为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晓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之探索[J].高教论坛, 2012, (6) :12-14.

[2]詹忠根, 徐雅萍.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职业时空, 2015, (9) :82-85.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综合说明材料 篇5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

1、目标:《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广博的知识内涵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2、规划: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和求职择业的需要,认真总结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并广泛参考国内外就业创业指导的成熟做法,融入新理念,提出新方法,探讨新途径,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指导。注重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既有理论的概括,又有实际的操作,以及典型案例,以期能够指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择业和规划人生。

3、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结合教学实际,完成三维教材体系,建成由文字教材、网络课件、模拟场景构成的一流三维课程;

(2)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及时总结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并参考国内外就业创业指导的成熟做法,力求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课程梯队由机械学院主管就业的教师和招就办主管就业的教师组成.带给学生就业创业最前沿的知识。

(4)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5)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在08、09,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将相关资料上网;建立网上师生互动平台,使师生能够随时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并根据就业创业的最新发展形势,不断更新网上资源。

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以构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结构优化、合理、有发展后劲的教师队伍为目的制定合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首先我们以深层次的课程建设工作拉动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同时引进和外聘公司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为实践教师,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全面跟踪就业创业发展的前沿;以100% “双师” 型教师为总体目标,完善师资结构。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以“一带

一、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养:

1、所有担任《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年轻教师全部参加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建设工作,拉动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快速形成优秀后备梯队。

2、加大对现有师资的进修培养力度,培养学术带头人。

3、为突出专业教学特色,首先通过资深老教师传带青年教师,保持100%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每年利用假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就业创业信息等,并及时应用到教学中。

三、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本课程最初是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出现,后来经过这8年的发展,总结了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并参考了国内外就业创业指导的成熟做法,融入新理念,提出新方法,探讨新途径,形成《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在这门课程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之在校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这些优秀的教师和专家的不懈努力,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目前多名教师为这门课程的发展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并且在学术上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几位主讲教师,常互相探讨,经常针对学科发展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使教学具有时代感。

2、课程体系改革:实行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网络教学;制定了实践课的同行与学生评课体系,完善了教学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校内外实践活动,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效应。教学计划、教材、大纲、教学日历、辅助教材等齐全、规范。

3、网络教学情况:

结合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制作和开发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课程网站,充分发挥了提供知识信息的平台作用。

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研获奖情况。

在教学科研方面比较深入。近5年在就业指导创新以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方面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取得了9个课题,为省、市、校级课题.其中省级课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获山东省2005高校思政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校级课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体系的创新》、《数学模型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量化应用研究》、《面向齐鲁制造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人本管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研究》均已结题。成功申报了青岛市教研课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薛炜华在机械学院主管就业工作7年,机械学院的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位于全校第一,并且学生聂明勇开我省大学生创业之先河,被评为全国创业自强之星,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张英杰主管我校的就业工作7年,我校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全省前三名,被评为省级就业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省级先进就业工作者。经过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累计,我们这支队伍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这门精品课程。

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网络教学情况

主要教学方法:作为对本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深入,教学过程中及时加入模拟面试、虚拟招聘等内容,极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及时将最新的学科内容和科研前沿引入

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教学信息量,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手段:案例和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师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其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诸如教学方法,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模拟的教学正是将案例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通过每个学生的现场的模仿体现出来。这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网络教学情况: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结合板书、案例讲授、模拟现场面试等丰富多彩的立体授课形式,课下采用网上答疑、开通授课意见网上邮箱,方便师生互动。

该课程教学大纲新颖、教案清晰、教材及参考文献都是省、校级优秀教材、网络课件详细、讲课录像生动,做到了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

课程申报网址:http://jx.qtech.edu.cn/ec/C88

六、实践教学及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

重视实践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模拟面试。设置不同背景、行业的企业,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运用案例和模拟面试方法,采取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提问,培养学生适应面试考场变化的能力,并从不同角度来进行佐证;对于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模拟面试设计,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方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力。

七、教材建设。

注重教材建设,梯队每位成员每人至少已参加了一本教材、讲义的编写和出版(含其他课程),其中大学生就业实战手册、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均获省级奖项。迄今为止本课程已完成三维教材体系,建成由文字教材、网络课件、模拟场景构成的三维立体课程。

八、教学组织管理。

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创新授课形式,率先打破了就业指导的讲几个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开几场学术报告为主的模式,倡导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养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课题组共同努力,教学与管理机制进入良性循环,形成计划、过程、成绩的连带教学体系,并产生了良好的成绩效应和社会效应。

九、课程特色:

就业指导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就业指导指通过多种科学的方法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以及就业信息方面的具体指导,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就业岗位,以便在职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绝不只是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还需要引导学生理顺自己的观念和认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人生理想。

一、就业指导需要遵守的原则

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问题,也受学校教育水平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限制,还有就是就业指导是否合适、科学。所以,在开展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明确的目标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最主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要做好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准备。目标明确才可能在学校生活结束后顺利地融入社会并服务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只有对目标的认识越明确,学习的动力才会越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素质就会越高,融入社会的速度也就越快,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2.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自身的素质符合社会用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有就业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就业指导必须使学生在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就业道路之际,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将社会的要求作为最根本的落脚点。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素养,这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才是最积极的。

3.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件事感兴趣,才可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创造性。就业需要我们从社会进步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努力提升其整体素养,尽最大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预见到就业的美好前景,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水平。

4.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人才能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要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和市场变化的节奏,以市场的需求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方向和目标,做到与时俱进。

5.激发创业意识

高职创业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高校以专业学科中渗透创业指导为主,多渠道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指导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播下毕业后创业的种子,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不仅是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谋职,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毕业生创业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从而使更多的人

就业。

二、当前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性不够

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性是当下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就业指导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其一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就业指导并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性课程,它综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多样的知识和内容。只有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效地综合吸收,才有可能做好就业指导。但现实中,职业院校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非常少,不足以担此重任。其二,课程规划落后。受师资所限,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专业化教材,相关教学内容也非常欠缺,不完整。其三,教学环节异常薄弱。虽然就业指导课已被列为各个学校的必修课,但是总体上来讲,大多数学校对这门课并没予以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该课程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

2.缺乏必要的系统性

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就业指导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它既有自身的体系和结构,又与被教育者的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紧密相连。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就业指导环节还不具备应有的系统性,从组织架构到具体内容的确定,从指导者的人员选用到时间的安排,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机制,各自为政、仓促应对是各就业指导活动主体呈现出的共性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职业教育本身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当下,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国民教育体系以及终身教育的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能够改变职业教育的混乱分散局面,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将职业教育活动系统化,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还能督促他们在就业岗位上进一步学习和深造。

3.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目前,各中、高職院校纷纷引入相关教材,这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符合规定、科学合理且又有特点的教材却少之又少,基本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等书,导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缺乏一定的特色。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照搬普通高校的教材,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违背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形成误导。

三、解决目前就业指导问题的途径

1.以就业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指导体系

就业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活、真正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学校教学的最终归宿。就业情况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建立起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个体系应积极融入专业范畴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2.建立社会资源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绝对不能临阵抱佛脚,即不能仅仅限于在毕业之前进行指导,而是要贯穿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学生顺利毕业。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制订出不同的指导计划,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对学生进行二次指导。同时,通过政府的引导规范竞争,引进社会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例如,引进社会专业机构介入就业指导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3.引入专业化的指导人才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一支专门的团队来进行,所以,必须加强对指导人员的培训,而这样的培训应当交由专业人员来完成。经过培训的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担任何职、在何岗位,都得向专业化过渡,并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内、外部交流,对内共享经验和成果,对外汲取先进理念,了解用人单位的想法及用人特点。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出严格细致的考核标准,将具体的就业落实率作为考核的具体标准,以此来奖优惩差,力求提升整个就业指导队伍的人员素质与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2]陈石清,黄支民.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7(5).

就业指导教育 篇7

一、廉洁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的可行性

“协同”本义指的是在一个系统中的不同主体之间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的协作、合作、协调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 教育领域“协同”更多的与“创新”和“育人”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和同构性。在实践中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具有高度关联性。

(一) “耦合与同构”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协同育人’价值理念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 ‘协同育人’强调‘协同’的教学, 要求从整体的层面开展教学”[1], 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之间都可以随意进行“协同育人”, 它们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关联及“耦合与同构”的基础之上的。耦合性 (Coupling) 原属计算机术语, 它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具有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能性。同构 (isomorphism) 原是数学范畴, 是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 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般表现为同构性思维。课程的耦合需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交错性、教育作用的互补性。不同教育内容建立在特定耦合性的基础之上, 才谈得上同构即新的整合产生新的样态, 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 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耦合与同构分析

首先, 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要求”) 指出该课程性质与目标是“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2]。作为廉洁教育重要目标的廉洁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要素。就实质而言, 廉洁品质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与教育设置的目标之一。其次, 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交错性。《意见》突出强调了培养大学生“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品质, 特别注重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职业诚信素质的教育、职业规则的教育。这些内容也同样从属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再次, 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在教育作用上具有互补性。一方面,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中进行廉洁教育, 能有效弥补我国现阶段职业指导重视就业教育, 忽视从业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中输入廉洁教育, 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可接受与针对性,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耦合要求把两者进行关联性思考和整合即同构, 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新形态, 最终将实现两者协同育人的目的。

(三) 廉洁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廉洁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育人, 是廉洁教育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廉洁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 它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 职业性是它的最显著性。”[3]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科学的财富观念”“诚信的就业观念”有待加强。他们有的没能把幸福与诚恳的劳动结合在一起, 有的没能把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梳理清楚, 有的没能树立诚实守信就业的原则。有的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关系当道、人情重要、能力次要”。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实现协同, 使得大学生廉洁教育不需要“另开炉灶”, 有利于节省教育资源, 使廉洁品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二、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的对策

廉洁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的对策主要为在教育目标上要把廉洁品质作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第一要素;教育内容上要把行业廉洁标准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方法上要把廉洁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类职业实践中去。

(一) 把廉洁品质作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第一要素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就业者除从事某职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学历等基本岗位能力以外所具有的个人品质、职业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国内有学者提出“素质+知识+能力+职业证书”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概念, 并把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第一要素。当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 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由以往的招聘重学历转变为素质、学历、能力并重甚至更专重于素质和能力方面即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评价。实践中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对毕业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树立“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课程结构意识。教学上要把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 牢牢把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个关键点;要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两翼”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协同教育中要把塑造廉洁品质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第一要素。廉洁品质语境中的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诚信素质教育、职业规则教育三个方面。首先,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廉洁从业的先导。在从业中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如何认同自身所从事的职业身份、地位、待遇, 如何处理收获与付出、公与私的矛盾, 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财富观念, 这些都要受职业价值观调控。其次, 职业诚信素质是大学生廉洁从业的基石。职业诚信素质的核心在于一个“实”字, 在从业中能否做到忠实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做到忠实于法律法规要求、能否做到忠实于行业道德的规范, 这些都需要具备职业诚信素质。再次, 职业规则是大学生廉洁从业的底线。遵守职业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标准、单位规章制度等职业规则是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安全防护门, 它起到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的作用。如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扭曲、职业诚信缺失、职业规则意识淡薄, 那么将丧失就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即使从业了也绝不可能有廉洁的职业行为, 必定会陷入腐败的深渊。

(二) 把行业廉洁标准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目前许多高校在学生技能培养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中十分注重“校企合作”“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的运用, 甚至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 有“校企混编”师资队伍。这有效地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距离, 实现了两者的联合、联动、共进。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 特别是一些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同样可以采取学校与行业共育的方式进行。因此,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根据学校所属行业或综合性院校中专业所属行业的不同来引入行业人员廉洁从业标准, 充实、优化和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

如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引入医务人员廉洁从业标准, 弘扬廉洁行医、救死扶伤精神, 倡导不收病人家属“红包”, 不以经济效益为行医目标。财经类院校针对财会类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引入财务人员廉洁从业标准, 弘扬实事求是、不做假账精神, 倡导不弄虚作假, 在金钱面前不铤而走险。师范院校针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引入教师廉洁从业标准, 弘扬廉洁从教、甘于奉献精神, 倡导不介绍学生家长馈赠, 不进行有偿家教。据此, 编写有行业特色的涵盖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就业指导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这样一方面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的从业观念, 另一方也可以改变一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指导缺位、实效欠缺的尴尬境地。

(三) 把廉洁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类职业实践中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仅仅在特定学期开设一门特定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大学生勤工俭学、暑期实践、社会兼职、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职业实践的平台。大学生在学生阶段的职业实践活动中扮演了“准职业人”的角色。这个阶段通过职业实践平台加强正面教育, 有利于直接和现实地培育大学生职前廉洁从业品质, 也有利于通过观察“准职业人”的模拟实践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其廉洁从业品质的偏差。

第一, 加强大学生社会兼职、勤工俭学阶段的廉洁教育。一些大学生出于减轻家庭负担或者能力锻炼的需求, 在大学的早期阶段一般会进行社会兼职和勤工俭学实践。这两种行为使得一些大学生较早的进入工作和社会环境中去体验职业。要加强对社会兼职、勤工俭学学生的教育引导, 使其正确地认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第二, 加强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阶段的廉洁教育。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具有普遍参与性, 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进行生产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社会服务实践, 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要组织大学生走访调查所学专业行业内的模范人物, 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廉洁从业、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第三, 加强大学生见习和顶岗实习阶段的廉洁教育。这个阶段大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 除身份不同外与真正的职业人没有任何区别。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形成合力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合力培育大学生行业的廉洁从业品质,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廉洁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协同的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强力和高压的新常态, 一批“虎贪”“蝇贪”相继落网。然而近年来在查处的大案要案中也不乏一些“80后”“70后”“最年轻”等高学历干部的身影。他们有伪造单据贪污公款的80后大学生村官、有挪用公款440多万元的26岁财务主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好处费”1600多万元的32岁国土规划处长, 等等。他们大都刚刚走出校门,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但是他们犯罪动机的实施却如此迫不及待、犯罪手段却表现出高智商、高隐蔽性,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大学生不仅应当是高级“知识人”、高级“技能人”, 更应争做高级“道德人”。

然而残酷的事实却倒逼我们必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重视大学生廉洁教育, 实现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 给大学生注射“腐败疫苗”。廉洁教育具有较强的岗前职业教育属性, 在实践中要把廉洁教育渗透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中来实现两者的协同。这种协同体现在教育目标上需要把大学生的廉洁品质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这种协同体现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中引入行业人员廉洁从业标准, 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这种协同体现在教育方法上需要把廉洁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各类职业实践中去, 使大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职业实践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努力帮助大学生在职前扣好廉洁品质这粒扣子, 为其未来职业生命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婷, 赵清海.浅析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14 (17) :169-169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教高厅[2007]7号) [Z].2007-12-08.

就业指导教育 篇8

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并不是一种对立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就业教育”与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的就业特征相对应, 以传统的教授式教学培养专业对口、能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个体, 它强调个体与岗位之间的“填充性”与匹配。他们认为就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就业, 以寻找到已有工作为目的, 是一种被动的求职者。其实, 就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在我国, 如果, 按照学生就业模式来划分的话, 的确有毕业分配教育时期。由于那时学生就业是政府分配, 高校谈不上就业教育。

中国的就业教育是起步于1998年大学生自主择业开始之后, 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 就业教育, 更多的是帮助、指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制定正确的职业取向、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以及开创今后的事业之路。所以目前我们的就业教育, 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习、学业进步、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等关系的指导与服务, 促进他们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这种教育并不排斥创业教育, 恰好相反, 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试想, 一个连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都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取向都不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事业目标都不正确的大学生, 能够很好地创业么?所以, 创业教育需要就业教育作为基础, 甚至可以说, 创业教育的内容, 其实是就业教育的一种延伸。所以, 不能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对立起来。事实上, 即便是在创业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英国等国家, 他们的就业教育也做的非常好。

可见, 不能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否则, 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似乎我们现在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 而极力鼓励他们去创业了。

二、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改变观念, 适应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如今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掀起了科技与教育竞争的热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 以此来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因此,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 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决策。

2、教育转型适应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转变的需求。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 注入新的教育内容, 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 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这就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因此,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加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 使

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 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 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敢想敢干, 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 注重经济效益, 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善于社会交往, 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素质的培养, 正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大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 而是重在教给大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对大学生创业教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5、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先进的

理念管理学生, 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学生, 充分发挥创业教育中的团队优势, 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不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 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社会调研和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创业教育在基础理论上,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在社会实践上,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科研立项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创业教育终会创造新的辉煌。

创业教育是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 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 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 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 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 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陈木河:《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刍议》, 《社科纵横》, 2006 (9) 。

浅议就业指导与人文素质教育 篇9

一、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与人文素质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 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可以看出, 就业指导既注重学生就业技能与技巧的习得, 也注重就业观念、职业意识的培养。在现阶段, 对学生观念和意识的教育要先于技能技巧的教育, 因为只有改变观念, 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主动性, 才能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积极主动, 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可以认为, 就业指导课程与文、史、哲、艺术、心理 (健康) 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一样, 都应列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 就业观念与人文素质

在就业指导教育中, 首先是就业观的改变, 这会涉及职业规划中价值观、人生观等核心内容, 是解决学生人生方向的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学会辨别和鉴赏真善美, 理性看待周围世界, 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 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义务、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 这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职生敬业、诚信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等优秀职业道德。

3. 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主要回答“应当怎么样”的问题。高职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这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 其内容包括实践精神教育, 即“说到不如做到”的实践精神, 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责任心培养, 即对事负责的态度, 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有追求完美的精神, 不做到最好就决不放弃;合作意识教育, 即善于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发挥团队力量创造更多的效益;奉献精神培养, 即不求私利、胸怀大局、与人为善, 奉献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

4. 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

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就业指导教育中, 有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但更要重视观念和心理的改变, 在课程中要注重以团队游戏、模拟体验、讨论分享、活动实践等达到教育目的, 实现受教育者心理的完善和人格的升华。因此, 要通过就业指导教育, 帮助高职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于合作, 拥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以及乐观积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 创新创业素质与人文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去自主创业, 而是对所有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新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 以及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技能的训练。因此, 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需要在校期间接受创业创新教育, 具备创业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则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 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 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要求人具有不拘限于常规的自由想象能力, 这正是人文素质赋予人的重要能力。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要突出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较强的创业创新意识。

二、就业指导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

人文素质教育的形成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也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在实践活动及自我修养中将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内化为人文精神。

1. 课堂教学

首先, 人文知识传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发掘真善美的人文教育因素, 可以使学生丰厚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思维、升华心灵, 因此, 要深入挖掘和组织就业指导中的人文知识。其次, 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极为重要, 通过真实、多彩、深入的实践体悟, 学生才能真正将人文知识、人文思维最终内化为个体的人文素质,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堂中的活动实践、游戏体验。最后, 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 自我教育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使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 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将外在的积极的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个体素质。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它通过隐蔽的方式, 经教育者有目的、有规划地设计,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环境的暗示和熏陶, 获得课堂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就业指导的教育效果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上, 应注意到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 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 并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 校园内的各种纪念物、雕塑、宣传设施、视觉传媒、校园形象等环境布局应与职业信息密切相关, 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的职业环境和氛围, 如可以将校园的建筑物、道路等命以有职业特色的名称。

3. 教师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体系的呈现者, 还是学生学习、创新、发展的促进者。一方面,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 努力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 通过“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 使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也收获情感、态度、理想等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 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高, 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育人过程中以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亲和的教态、精湛的技能、人本的理念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熏陶、感化学生, 用自己汲取的人文清泉去浇灌学生正待成长的人文素质之树。

目前, 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有必要对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长、短期脱产培训和校本培训, 教师将在系统的学习中深化对就业指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更加全面地了解培养目标, 把握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以及改进评价的方式等, 促进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 .

[2]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代祖良.试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

[4]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5) .

实践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建构 篇10

1.1 高校组织体制亟待完善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过于老套,不够灵活多变,没能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和社会、学校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大部分还是侧重于简单的传统型的就业指导教育。其次,在课程实施上,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代为实施教务处统一组织协调安排课程工作。再次,在教育考核方面,许多高校不能充分调动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在科研、课程考核体系、职称评聘等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高校教育指导教育教学的质量,还影响了大学生实际就业教育的目标方向。

1.2 就业指导实践课程匮乏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现在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然而,学校为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效能,统一安排了学生大部分课程,学生只是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地点上课,得到所学课程的学分,致使学生缺乏应有的教学指导。课程设置时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课程设置、自身专业以及教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与了解。致使学生在上课时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偏低,不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认真复习,考试更是不认真对待。而这种情景在实践课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说,对实践课程的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这将导致学生课程学习不系统、学习内容较乱、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1.3 就业指导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职业设计,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科学认知,实际规划中多是模仿和抄袭,对未来职业设计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其次,职业期望值偏高,他们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选择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职位,这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相矛盾。在职业选择中重名利、发展条件、轻内在价值等。再次,就业目标不明确。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够明确,自我认知错位,缺少对自身和专业特点的了解,在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的问题上,缺乏明晰的人生规划,面对可供选择的机会犹疑不定,难以抉择,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致使一些毕业生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大打折扣。

1.4 就业指导测评机制欠缺

一是,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指导和择业时,往往缺乏对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做出最终的选择,找到合适的职业。二是,缺乏专业的指导测评指导,现在多数高校组织专业的职业测评的缺乏,这样不仅导致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在网上进行自我测验或者借助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来测评,还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测评的针对性、实效性。

2 实践取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建构

2.1 完善就业指导咨询机构

大学生涉世较浅,社会经验欠缺,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只有概念上的模糊认知,对职业生涯的设计缺乏专业性,只有加强面向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开设职业规划咨询室,开展有关职业生涯问题的咨询活动。2005年2月,清华大学在(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29页)我国成立了首个大学生职业测评室,同时制定了一套完善职业测评体系,大学生可以免费在网上进行职业测评与辅导。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渴望得到更加专业、更加科学、更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咨询可以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立,要加强职业规划辅导教师专业化建设,建立咨询机构专业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职业生涯辅导资料系统,要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在线咨询、书信咨询、面对面咨询或团体辅导等方式,就职业设计、职业困惑、考研保研、就业困难、专业调整、就业咨询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职业生涯咨询,一对一地解决学生职业困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择业观、有效的行动实现就业。

2.2 壮大职业规划导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而学校的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对职场生活、职业技能接触与体验甚少,所以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职业实践等方面教学指导时,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高校可以实施职业前行计划,即在校企之间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使双向沟通制度化、经常化。邀请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走入高校,将企业细化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及早准确地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做好职业人生规划,使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尽快的适应岗位要求,成为职业人。

2.3 开展多元化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开展模拟招聘活动。校园模拟招聘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实战能力,让大学生能够提前做好择业准备和职业技能储备,感受就业和择业的氛围,正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在真正招聘时能做到应对自如地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要转变择业的认知观念,不管个人的学校和专业,择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规划训练营不同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模式,它更侧重对大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式教学、综合开展小组讨论互动、职业实习、职业测试多元化指导教育。

2.4 健全校企合作交流

为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发展,它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参与和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其次,校企要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知名企业与高校主动联姻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大格局局面。这样校企才能在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使校企合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发展,有利于实践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建构。

摘要:我国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本文试图对我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建构实践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建议,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关键词:实践导向,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2]曾伏云.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3]徐晓春,贾万刚.德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上一篇:八年级文言文教学下一篇:动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