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手段

2024-07-27

数学手段(精选十篇)

数学手段 篇1

1.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它既有代数特征又有几何特征。通过向量可以解决许多物理问题。

(1) 向量的大小 :用向量的大小比较判断绳子的受力情况。

例:如图所示, 无弹性的细绳OA, OB的一端分别固定在A、B处 , 同质量的细绳OC下端系着一个称盘 , 且使得OB垂直OC, 试分析OA, OB, OC三根绳子受力的大小, 判断哪根绳受力最大。

由上图可以看出直角三角形OAC中, OA的长度最大, 即向量OA的大小最大。

(2) 向量的加法运算。

例:一物体从0点运动到A点, 然后又从A点运动到B点, 则整个过程的位移是多少?

解:根据向量加法的定义得出的求向量和的方法计算, 总位移OB=OA+AB (矢量表示) 。

根据位移的定义, 位移是由初位置O到末位置B的一个有向线段表示, 则OB (矢量表示) 为整个过程的位移。

同样, 在速度、加速度、力等矢量的合成中, 无不用到了矢量的加法运算。

(3) 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和b, 它们的夹角是θ, 我们把数量|a|| b|cosθ叫做向量a和b的数量积。记做a·b, 即a·b=|a||b|cosθ, |b| cosθ可以解释为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 θ为锐角时, OB1与a同向, 投影为正值;当θ为钝角时, OB1与a反向, 投影为负值;当a与b互相垂直时, 投影为0。

例:一木箱在拉力F的作用下, 发生了位移S, 拉力与位移的夹角为θ, 那么该力对此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根据功的定义,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就是拉力F与在其作用下物体产生的位移S的数量积F·S

W=F·S·cosθ

当力和位移的夹角为锐角时, 拉力F在位移上的投影为正, 所做的功为正值, 当力和位移的夹角为钝角时, 拉力F在位移上的投影为负, 所做的功为负值。当拉力与位移的夹角为90°时, 投影为0, 所做的功为0。

2.利用不等式求物理中的最值问题

例:如图, 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E, 内电阻为r, R1为滑动电阻器, 当R1为多少值时, 其消耗的电功率P最大? 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P=I 2 R) ?

3.利用正余弦函数表示物理规律

物理中运用到正余弦函数的地方很多, 比如, 质点做简谐运动时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机械波的波动方程, 交变电流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的投影规律。笔者以简谐运动为例, 对其进行分析。

例:如图所示为一单摆和它的振动图像, O为平衡位置B、C为最大位移处,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 试回答:

(1) 振幅和周期各为多大?

(2) 单摆在振动过程中通过哪个位置时, 作为起始时刻 (即t=0) ?

(3) 当t=0.75秒时, 单摆通过哪个位置? 运动的方向向哪里?

(4) 在t=0.5秒~0.75秒的时间内 , 单摆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大小分别怎样变化?

4.利用立体几何的空间观解决物理问题

良好的空间观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素质, 学好立体几何, 树立良好的空间观, 会画出各个物理模型的截面分析图, 对学好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图, MN、PQ是两根足够长的固定平行金属导轨, 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垂直于导轨平面斜向上方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 在导轨的M、P端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 一根垂直于导轨放置的金属棒ab, 质量为m, 从静止释放开始沿导轨下滑, 求ab棒的最大速度。 (已知ab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导轨和金属棒电阻不计)

解:对ab棒进行受力分析, 画出侧面的受力分析图,

5.数列在物理中的应用

一固定的斜面, 倾角为θ=45°, 斜面长L=2米。在斜面下端有一与斜面垂直的挡板, 一质量为m的质点, 从斜面的最高点沿斜面下滑, 初速度为零。质点下滑到斜面最底端与挡板发生弹性碰撞, 已知质点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0.20, 试求此质点从开始运动到发生第11次碰撞的过程中运动的总路程。

高中数学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篇2

有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也是教育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最近几年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很多大学都在研究如何创办应用型大学,把大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而不再是纯理论性的人才,我认为这需要在初高中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到大学学习过程中,经过大学老师的指引才就能很快蜕变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让老师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积极的热爱学习。教师还要从教学思维上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开对权威的束缚,学会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授课过程是“给予”和“被给予”的课堂活动,教师授课不能只注重把课本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在课本基础上知识延伸。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备课准备阶段。教师传授知识面的宽度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数学方面还是非数学方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学习提升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授课阶段。教师在授课阶段,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要灵活教学引导学生。现阶段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强灌输”教育,把数学理论灌输给大家,然后进行大量模拟训练,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厌烦情绪。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善用直观手段 教学小学数学 篇3

关键词:直观性;借助图画;启发思维;加深理解

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6~12周岁之间,他们处于人生的幼儿、少年期。受成长阶段所限,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形象思维,他们认识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是:在感知具体形象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表象,经由表象概括、归纳得出概念。据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对诸多抽象性的概念、公式或者定理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善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善用直观手段呢?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借助图画,化抽象为直观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直观的图画更是他们理解和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应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色彩斑斓的图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观察中,对相关的教学概念形成认识。我们还可以通过画简笔画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例如,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首要面对的是“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对我们成人而言是极其简单的,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因为他们没有“数”的概念,自然也就难以理解数的表达。于是,我通过先让学生看图然后画简笔画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学会书写10以内的数。比方认识“4”的教学,我就先出示了一幅许多三角形的彩旗迎风飘动画面,然后,出示了三角形旗子的放大图,接着我就引导学生画一个三角形旗子简笔画。接着我说:“这个旗子是不是和‘4‘长得一样呀?小朋友们,记住4像小旗迎风飘,你们就可以认准‘4了。”通过图画,为学生理解抽的数字搭建了沟通之桥,学生凭借形象直观的图画展示,牢牢记住了抽象的数字。

二、开展活动,化枯燥为游戏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自己,喜欢“争第一”。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化抽象教学内容为具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更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表象,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时,仅凭语言直观,我想,即便教师磨破嘴皮子,也只会让学生心生厌烦,很难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的。这一情况下,可以开展“气球悬挂”游戏:校园艺术节就要开幕了,课前请学生分红黄蓝三组各准备20个气球,上课后,让学生将气球分配为等量的四份悬挂于教室的四个角,哪个组最先悬挂完,便获胜。为了取胜,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课堂气氛高涨。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把气球均分开了,其实,这一分的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和得出,这就是除法。除法,让我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事物均分成特定的份数……”在动手游戏中,学生理解了除法均分的特性,教学难点水到渠成地被突破了。

三、演示实物,抽象公式“动”起来

相比图画和游戏直观,实物直观是我们更为常用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物或学具演示,可让学生凭借对实物变化的观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求梯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便通过演示实物,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课前,我用硬纸板裁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上课后,我便问道:“用这两个梯形,谁可以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呢?谁要来试试?”我从举手的学生中选出一名到讲台前来拼贴。很快,两个梯形被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立即启发:“同学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原来的梯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呢?梯形面积怎样求呢?大家认真观察思考,自己不会的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不一会儿,学生便一致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S=(上底+下底)×高。我便顺势问道:“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组成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面积要怎么求呢?”学生纷纷说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呀!”我继续跟进道:“怎么表示呢?”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梯形的面积S=(上底+下底)×高÷2。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将梯形面积公式理解得十分透彻,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四、积极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任何知识皆来源于生活,善用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理解抽象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安排一些户外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例如,学习“直线、射线、线段”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容易孤立地理解这几个概念,无法建立起这几个概念间的联系。于是我便让学生走进生活中进行观察。火车的两条轨道无限向远方延伸,在你看不到终点和起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两条铁轨是直线。当你站在终点或者起点位置时,起点或者终点界碑便可以看成一个点,这时铁轨是射线;当我们把起点到终点间的站牌点看成一个点的时候,我们发现铁轨变成了无数条线段。通过实践观察,学生认识到线段、射线、直线是有一定关联的,射线与线段都可能是直线的一部分。通过实践观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全面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图画、活动、实物与实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当然,我们不能为了直观教学而直观,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希望我们能让直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式也能焕发出时代光彩,为小学数学课堂的精彩助力。

参考文献:

[1]邵前亮.直观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添彩[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2):34.

[2]田兴.由一则课堂引入想到的教学方法:例谈小学数学直观教学的失误与精彩[J].数学教学通讯,2015(07):21-22.

正确使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篇4

一、尊重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 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 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 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 获得知识。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在教学中, 我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 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2. 学会“倾听”, 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 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 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 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 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引发争论。此时我会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 放下老师的架子, 做到少“讲”多“听”。这样, 就会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 体验学生的情绪,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 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 并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 教学实践中, 我注意做到:

1.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坚持正面引导

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我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学生答得好, 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 表达不好的时候, 我则及时补充, 不使学生感到难堪, 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在教学中, 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 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以利于取长补短, 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 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 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 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因此, 教学实践中, 我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 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 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这些不仅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 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 我注意实施因材施教, 正确评价学生, 让学生重拾自我, 发挥自己的优势, 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

2. 落实“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评价的目标上, 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 还要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 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 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数学手段 篇5

内容摘要:本文从:“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了探索。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教具动手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或者运用多媒体 1

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我还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表扬,由此建立他们评价的信心,并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以此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2.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言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增多了。他们在小组内、在班里有机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所期待的标准答案,这时候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引发争论。如果在这时候,我们以标准答案来做最终的评价,那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并扼制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样一来,即使是课堂上有了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时间,可学生也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只能成为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因此,我注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做到放下教师的架子,做到少“讲”多“听”。不断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3. 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我注意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并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二、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修改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数学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

1.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坚持正面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可以让我们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思路。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不吝啬赞许和鼓励,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表达不好的时候,我则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评价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准确化,如“你解答得真巧妙,真令教师和同学钦佩。”“你这种解法真是巧妙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等等,这样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这种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注意坚持对学生给予鼓励时因人而异,我注意做到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2.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3.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记录学生的成长,认真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

3录,学生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样记载了学生的点点滴滴,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我再注意实施再因材施教,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重拾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健康成长。

三、启发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2. 落实“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整体,包括数和数的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知识和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因此,在评价的目标上,我们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评价。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注意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并注重学生数学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我注意开放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来系统认识和整理数学课程评价的内容,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情感、行为参与、主动性等)、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方法、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

同时,我还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数的认识和计算及让动手实践等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你解答方法真巧妙,你还能找到更巧妙的解法吗”,“今天你又进步了,谁说你不行,我看你就是很棒,只是一点点不会,只要你大胆地问老师或同学,多想一想,4一定能行。”“你真是一个学习能手!”、“老师真佩服你”等。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这样通过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只要有合适的环境,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教师公正的对待,他们都能在应有的位置上发挥最佳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改变,都是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及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应该进一步开发,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教学中去。让教师与学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氛围更生动。

参考文献赵甲明.论寓德育于科学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1)

浅谈学生热爱数学的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热爱数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31-02

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应用时,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生活实例:

问题一:周六上午语文老师安排你到书店买4本语文辞典,语文练习本若干本。到书店后发现书店门前有一个告示,该店本周促销,推出了两种优惠方法:第一种,买一本语文辞典送一本语文练习本;第二种,所有商品打九折。已知语文辞典的标价为每本20元,语文练习本的标价为每本5元,问你怎样买更省钱?

问题2:小明的爸爸是遵义的一个经商者,他打算投入一笔资金采购一批抢手商品,经市场调查:若月初出售要获利15%,并可用本和利再投资其它商品,到月末又可获利10%;若月末出售,可获利30%,但要花700元钱租仓库放商品。请你用所学知识帮助小明的爸爸设计最赚钱的销售方案。

因为买卖东西是生活中的常事,人人都会遇到。看到以上问题,学生会感觉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存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注意力能集中到解决以上两个实际问题中来。通过以上两例学生真正感到原来我们在学有用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比如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前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让一个女生扮演小明的妈妈。小明的妈妈是玩具厂一名工人,她的工作就是在三角形的钢板上画角的平分线。由于这些角大小各不相同,因此她每次得首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再计算出它的一半,最后才能画出角的平分线,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这样每天工作结束时都感到很辛苦,特别是算角的一半很麻烦。一天爱动脑筋的小明到妈妈的工厂去玩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灵机一动,立即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了一个平分角的仪器。表演完毕,小明妈妈开心的笑了。这一表演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中。

三、创设动画情境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设计了一段精彩回放:祖国的历史悠久,祖国的文化灿烂,祖国的山河美丽,祖国的伟大人民等。播放完后我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有美境,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你去过这些地方了吗?看过这些建筑了吗?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为什么上面的图片如此漂亮?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阐述,最后将各小组相同的地方集中进来。得出什么是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通过以上设计,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学生在这些图案的认识过程中学习新知、应用新新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第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大量图片:同一底板的两张照片、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两个自己的脚印、一幅漂亮的同山水倒影画等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全等形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模具,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具让学生体验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关系。通过学生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亲身体验完成了对三角形全等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对应”含义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去有目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入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圆与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奥运会的会标、美丽的双鱼图、天体中的“日环食”等,都反映卫圆与圆的画面,请问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这样的例子了吗?

学生举出的实例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有了第一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经尝试,学生反应活跃,举出的实例应有尽有,兴趣随即在活跃的气氛中被提起来了。接着出示了问题2。

问题2: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看。通过学生动手画图,组内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交、相切。

随后,同学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判断、选择出自己认为数得比较快的好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我无一不看出孩子们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们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多媒体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 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与工具支持。高等数学的教学在理工类学生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另一方面, 很多学生反映高等数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对其没有兴趣, 不愿意学, 因而高等数学的学习是一塌糊涂。笔者将结合近几年高等数学教学的实践, 与各位读者就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一些探讨。

1.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等数学的第一课, 笔者一般会花一个课时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强调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特别指出, 如果高等数学学不好, 将会影响整个四年的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 给学生指出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完全不同, 在高中时, 几乎天天有老师盯着, 而在大学, 除了上课以外, 几乎没人管你学习与否, 因此,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必须要课前预习与课下复习;再次, 教给学生正确的记笔记方法, 定义与定理课本上都有, 这些可以不记, 但老师讲的一些例题, 尤其是学生一开始就看不出解题方法的例题, 一定要记在笔记本上, 而不是在书上找个空胡乱记两笔;最后, 给学生强调一定要按时上课以及认真完成作业, 这些是要作为平时成绩而计入最后的总评之中的, 并且指出, 老师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较为生动。总之一个目的, 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2. 将数学史融入教学当中

笔者经常将数学发展史以及数学家的一些逸闻趣事等有针对性的融入教学中。比如在介绍导数的概念之前首先介绍微积分的创始人牛顿与莱布尼茨以及二人创立微积分的有关历史知识, 让学生知道, 我们的微积分不是无源之水, 它们来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经常有学生问老师这样的问题, 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高等数学, 学习高等数学有什么用?老师在讲这样的数学史知识的时候, 其实就部分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当然, 如何将数学史讲得生动有趣, 也得看老师自身的讲课风格。比如笔者讲到微积分发明权之争的时候, 用了一句话“牛顿与莱布尼兹都有各自的粉丝, 他们为此而斗得不可开交”, 引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是受到易中天先生启发的。

3.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教学当中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它可以很好的回答学生们的那个疑问, 即学习高等数学有什么用。高等数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要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非常简单的数学建模可以当时就在课堂上讲解, 对于中等难度的, 复杂一点的数学建模题目, 笔者的经验是, 将学生们分成小组, 三人一组, 在课下进行探讨与研究, 最后形成文字提交, 老师将优秀的论文进行展示。这样, 既革新了教学方法, 又对学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另外, 在数学建模题目的选择上, 最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

4.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具有将教学内容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输出功能, 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 使某些方面的教学效果更为突出。另外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 如果老师在课下能够花足够多的时间, 那么在多媒体中, 能够集成很多知识, 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有很多图形学生是想象不出来的, 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这些图形画出来, 这样既节省了老师板书的时间, 又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提高学习效率。又比如, 一些数学建模的例题, 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在多媒体上, 这样既节省板书时间, 又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但是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 一定不能滥用多媒体, 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5.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高等数学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 是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项创新。目前,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数学软件主要有matlab、mathematic、maple等, 通过学习这些软件, 学生能够使用它们认识和解决相关的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和实例。例如, 函数图形性质的认识、空间解析几何中一些复杂的空间图形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等。另外引入数学实验, 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的经验是, 讲解这些软件用法的时候,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而后, 引入数学建模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6. 学生课下必须进行适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课上能听懂老师的解题过程是一种层次, 将老师的解题过程记到笔记本上是另一种层次, 课下, 能够将类似的题目快速准确的解答出来, 才是更深一层的层次。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 认为自己聪明, 课上听老师讲一遍就没问题了, 但真正让他们自己解题的时候, 却有类似于“提笔忘字”的困窘。所以学习是来不得投机取巧的, 一定要能够自己动手写出来, 才是真正掌握了。所以在课下, 一定要学生做足够多的习题, 当然老师也得在批改作业上倾注大量心血。

综上所述,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进行了一些探讨,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加丰富, 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梅.浅谈多媒体教学.机械管理开发, 2005年8月, 58~59, 第4期 (总第85期)

利用数学手段 深化物理教学效果 篇8

《大学物理》中用到的数学知识主要是《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和矢量, 因为各种原因, 《高等数学》教学通常由有数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 课堂上以数学推导为主, 较少涉及对应的物理图像, 因此学生往往将《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看成两门独立的、交集很小的学科, 在物理学习中, 或者不习惯将物理图像与数学定理结合起来, 或者不善于将在《高等数学》学习中掌握的推导能力应用于《大学物理》的学习, 这种物理和数学的剥离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效果。本文通过在教学中的两个例题, 揭示通过数学推导来纵横向贯穿《大学物理》不同知识点的裨益, 阐述数学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题1:一个长直螺线管, 半径为R, 长为l, 其内介质设为空气, 每单位长度有n匝, 载有电流i=i0sinωt。如图1所示。求在螺线管内距轴线为r处某点的坡印廷矢量大小。

这是一道经典的有关坡印廷矢量知识点的习题, 多被采纳用作《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例题, 其解法为:视长直螺线管为无限长, 其内部磁场是均匀场, 以半径r做圆, 设电流方向为圆的顺时针方向, 磁场强度H=ni, 磁感应强度B=μ0ni

由, 求出涡旋电场的分布,

再由求出坡印廷矢量, 其大小为

至此, 例题解答完毕, 但由于能量问题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问题, 在求出坡印廷矢量后不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继续思考:螺线管内电磁波能量源自何处?能量的传输到底是一幅怎样的图像?能量传输规律是怎样的呢?

在螺线管表面处

因此螺线管内单位时间传播的能量为, L为螺线管自感系数, ε自为螺线管自感电动势。可见在螺线管内传播的电磁波的能量源自于克服自感电动势所作的功, 于是利用简单的数学手段进行拓展, 即可将坡印廷矢量、自感电动势、能量守恒等知识点串联起来, 不但使得学生明白了螺线管内传播的能量的来源, 也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

进一步做数学演算, 代入电流的变化情况, 由于, 得到了螺线管内传播的能量的函数式。接下来可以通过作图 (如图2) 说明能量在螺线管内传播的情况。从图2上可以看出在电流变化的第一个、第三个四分之一周期内, 能量朝着螺线管轴线传播, 电流变化的第二个、第四个四分之一周期内, 能量朝螺线管边沿传播, 于是最后总结出结论:长直螺线管内的电磁波能量不会向螺线管外传播, 学生获得了对坡印廷矢量的新的认识。

例题2:一飞船以0.6c的速率相对于地面匀速飞行。飞船上的钟走了5s, 地面上的钟经过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关于时间延缓问题的简单例题, 直接套用时间延缓公式:, 当Δt0=5s, Δt=6.25s。

至此, 例题解答完毕, 但由于题目中提到的是静止在飞船上的钟走的时间和地面上的钟的时间关系, 既然都是钟, 一些学生很有可能会认为地面上的钟也是固定的, 从而产生疑问:地面上的钟显示的6.25s, 那么反推到飞船上, 按照时间延缓, 飞船上的钟经过的时间将大于6.25秒, 可是从例题来看, 和地面上钟显示的6.25秒对应的飞船上的钟不是5秒吗?因此,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 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了“时间延缓”观点。

把飞船上的钟两次不同的时间指示看成是两个事件, 这两个事件在飞船上是同地发生的, 但在地面上看, 这两个时间是不同地的, 也即飞船上的钟在地面上看不是固定的, 空间距离是, 即地面上看到的该钟相对地面运动的距离。因此, 飞船上的钟两次不同的时间指示这两个同地不同时的事件, 在地面上来看是两个既不同时也不同地的事件, 这个钟是运动的。同样, 地面上静止的显示6.25s的钟对应的飞船上的钟也不可能是静止的。不妨在课堂上利用数学推导进一步反证这个结论, 不但加深学生对不同惯性参照性下时空观的认识, 而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因此, 地面上时间间隔6.25s、空间距离为Δx=vΔt的这两个事件在飞船上看才是飞船上的钟显示5s的这两个同地不同时事件。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 要适当选好切入点, 通过一些数学运算, 从一般到特殊, 从点拓展到面, 提炼出物理普遍的概念和规律, 将教材中各个知识点贯穿在一起, 使物理教学思路更清晰, 使学生概念更清晰, 更清楚《大学物理》知识结构。适当的数学推导还可以避免《大学物理》教学中从头到尾的物理定理, 使物理思想渗透在数学推理之中, 充实教学内容, 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学生复习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 郭玉英.物理建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简介[J].大学物理, 2013, (2) :25-30.

数学教学重视多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篇9

1转变意识观念,创设学生思考平台, 驱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还学生主体地位,自主的学习实现高效率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古人云 :“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课前搭造想象空间,让学生有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环境、动手操作冲动、动笔尝试意愿、动脑思考的意识,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为此推荐以下几种办法。

(1) 创新意境用层层递进原理,发掘学生兴趣,巧妙切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要做好铺垫。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引人入胜,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 :“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运用层层递进原理,适时指引,推此及彼,发掘创新设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发现新知识思维方式,通过这样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2) 增加趣味性教学,新奇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

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把一些定义公式变成顺口溜教给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总结成一些直观的口诀,上课时结合教学大纲内容提出几道趣味性数学例题, 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即在研究探求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在获得知识的快乐中培养了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穿插讲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常能收到吸引学生,培养兴趣的效果。激励学生想成为在数学上有作为,对国家有贡献的数学家。教师结合实际端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起。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大社会意义,看到数学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诱发其对数学研究学习动力。

(3) 优化学习氛围,提供机会,全员参与,独立思考,激发灵感思维,打造智慧课堂,创设竞争教学模式。

事物总是矛盾地存在着的,矛盾两面性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针对学生此年龄阶段具有争强好胜、好奇心比较大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可对学生适当创造情景,引入竞争教学模式,而且留给学生有自己思维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问题的节点分叉处提问,就能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竞争,探新求异。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或适时点拔,使学生循序渐进,这样用矛盾的方法提问的形式,使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确是高效课堂提问的好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意义有效果地把他们的潜能培养挖掘出来。

(4) 改变机制使用小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向交叉交流,多边合作学习。

按照不同的成绩层次划分结成学研小组,让学生在学研小组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自己管理,在质疑中求索, 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激发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长实行轮值,轮值小组长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管理、激发、协作、反馈”的作用,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激励,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5) 重视学以致用“数学问题生活化” 的理念,科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类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就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所学内容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实境越是贴近,人类自觉接纳探索知识的需求就越高。所以积极创设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工作生活情境,引入生活中相似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欲望。当学生明白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能够阐述生活现象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与兴趣。

2新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还要善于应用多种的教学手段

(1)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知识结构,增加课堂内容量。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点 :

强大的感官刺激 :多媒体主要指的是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包含多种媒体符号, 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强大的直观感受和视觉冲击,带给我们感官听觉的刺激,进而对大脑产生影响,有助于学生获取记忆。

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为上课提供很大的便利,将多种信息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可以将事物一般条件下不能看到变迁现象,借助多媒体设备,就可以进行模拟,学生可以对事物变化及内在的关系有了客观的感受,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

所以说多媒体教学的有效采用 , 即能有效的增加教学内容量 ,(例如教学中的例题引入、数学图形、诊测练习等都可以提前做成课件 ,)教师上课时一些问题情境就会显现在银屏上 , 表现不但直观、而且学习兴趣增强了 , 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 教师就能更透彻更精力充沛的讲解, 提高了讲解效率;多媒体教学图形更精确,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求真学风。

(2) 利用教具演示及仿真实物比对投影——通过实验,化抽象为具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认真负责的选择、应用模型,合理地仿真实物的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就会成功地演示呈现原理定理,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演示实验的手段越合理越明显,可接受度、 趣味性越浓,就自然的化抽象于具体,就利于学生接受且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效性要提高 , 不仅要提高在校40分钟课堂学习效率 , 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生活中的自主发现、发掘力。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学习新课标,结合重视多手段,想办法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寻找,学习及生活中隐藏的数学因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 ;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探究知识 , 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 放开手鼓励学生组织参与社会活动,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畅游在数学天空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摘要:教师要加强业务素质,新课标指导下积极改变教学思路与方法,多手段打造提高教学高效率。提高学生自主自助学习素质。

数学手段 篇1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教学手段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有着传统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它将抽象数学知识通过静态图片或动态视频的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而且在操作方面也简单易行,改变了数学“教师讲课难,学生理解难”的状态,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思路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兴趣具有化难为易、转苦为乐的作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一难题。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由于受到智力发展阶段的制约,对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一定难度,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则有效化解了这一难题。教师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经过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更为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可以瞬间拉近知识的时空距离,渲染课堂气氛,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也会相对延长。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会起到间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效果,数学知识也会化有形于无形,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中的旋转体时,课本有一道题是观察图中纸篓的几何特征,并探讨它是如何形成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搬进了数学课堂,用几何画板设计了几个可旋转的图形,创设了一个富于动态的学习情境,使原本过于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瞬间调动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尝试旋转这些几何体,并在此基础上自行添加边线等几何要素。这节课结束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旋转体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对知识进行变换应用,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

二、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象,变复杂为简单,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使知识的呈现方式趋于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展示能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构建出立体的知识架构,为突出重点与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同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实物来辅助讲解的教学难点,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对教学难点的讲解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教师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课时,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展示后,则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学习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与极限相关的资料,学生一般对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会比较感兴趣,因而会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整理资料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对“极限”这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大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也会带着疑问继续后面的学习。上课时,教师在解释“极限”这一概念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动画将概念内涵分步导入,并通过形象的图形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活动和思维能力,进而让学生根据对每一部分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极限”的定义,这样既完成了新知识的教学,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中,还体现在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其体验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

三、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全面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把从电影、电视、录像、网络上收集来的素材做成图片,并将其与数学教学内容合理搭配起来,充分发挥其演示的作用。例如,在讲解球体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电影电视中关于球类运动的片段,以助于学生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抽象概念的构建和几何图形的构建。例如,教师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可以事先收集素材做成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和探索,就能根据图像所提示的信息归纳出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通过这种自行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也更加扎实。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地将教学情境展现出来。由于其具有“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尤其是具备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学生在享受这一过程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莉.试论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0(01).

[2]卢小男.信息技术环境下再论数学启发式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颅脑外伤性脑梗死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