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2024-07-24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精选十篇)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特点,任务

1. 教学改革的特点

教学, 尤其是课堂教学 (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 , 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 教学改革已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了, 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 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 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教改典型, 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

但从总的形势来看,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长久影响, 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 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 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里, 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 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 从总体上看, 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 一方面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 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 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 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 更为重要的是, 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2. 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2.1 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 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 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 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形势下, 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组织学习与培训, 开展反思与讨论,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 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2 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 此外, 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 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 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 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 失去了落脚点。所以, 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 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讲, 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 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2.3 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 重建制度, 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 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 怎么可能让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 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 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当然, 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它本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篇2

(福建省三明市金湖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泰宁 354400)

摘 要: 2012年以来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职组)从市赛、省赛到国赛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各中等职业学校都积极备赛参赛,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已经深入人心,师生对大赛倡导的英语教与学的理念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仅仅停留在积极应对比赛和理解比赛层面远远不够,而应当思考比赛、研究比赛和总结比赛,把比赛的宗旨作为平时教学的导向。

关键词: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 中职英语 教学思考

不知不觉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指导和带队参加过4次市省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竞赛,虽然4次参加省赛未能取得特别好的成绩有点遗憾,但选手和我还是收获很多。每次带队参赛都能和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进行指导比赛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交流,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同时带给我许多的思考,尤其是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思考。

一、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职组)概况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中职组)竞赛赛题是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命题依据。《大纲》明确提出,在公共基础课中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课之一。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打基础;让学生养成较强的文化意识,达到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目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大纲》的引领,确定大赛赛项分为在线测评、情境交流、职场应用、职业风采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都是接近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时的实际工作任务,《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职业英语技能”赛项规程》明确提出竞赛目的是致力于为全国中职学生及英语教师创建一个交流学习、拓展视野、展示才华的平台,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展现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着力于中职学生职场情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服务于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作为一位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我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才能将大赛的竞赛宗旨在一线教学中贯彻。

二、加强学习,更新思想

老教育家刘佛年说:“任何事业的复苏与发展都是从观念的变革开始的。”思想观念就像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教育。教??上的任何一堂课和组织任何一个教学活动,可以说都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新时代呼唤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所以新时期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加强学习,没有理由不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所说: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也就是知识加技能型人才。正因为如此,新时代职业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们应该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观念,勇敢地接受新生事物,吸收精华,激发激情和灵感,勇敢接受新时代的挑战,让自己的教学做到无货架寿命,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三、加强教研,改变教法

革命导师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顶峰,没有理论思维是不行的。”教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把教育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换言之,就是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科学理为指导,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去伪存真,从中找到最本质的东西,再把这些本质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检验,最终把正确的上升到规律,推广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

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都是以教育研究为先导的,每一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往往都是教育研究的成果,每一点教育科学规律的认识都是长期教育研究得出的。当然,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前提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理论,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地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科学合理地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不停留在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经验之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教育科研的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就会是死水一潭。教师只有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教育科研,博采众长,才能改进教学,以达到新时代学生的要求。常言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浅,没有教研的指导,没有教研氛围,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缺乏研究和探索的精神,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度,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永远处于盲人摸象的境况。

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不扎实,尤其英语薄弱,进入职业中学后,要求他们既完成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文化,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确实有不小的难度,这就对中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针对学生特点认真探讨,还要完成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补上漏洞,确保教学质量,这就迫切需要开展好中职教学科研活动,站在教学的前沿加强教学科研指导教学改变教法,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

四、了解学生,创新评价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上高中的门槛降低,使得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中职学校出于生存压力放低招生门槛,所以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质量下降。当前中职在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基础非常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进取心、没有学习压力。

面对这样的学生现状,我们该怎样从外部影响和改变他们呢?我想只有从对他们的评价层面入手,创新评价才能全面调动他们。

如何改进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做到创新评价,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可少:

一方面着眼未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任何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时时都在变化。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做到既有连续又要有动态的发展性。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评价为学生指引方向,让评价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古语说得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只有看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才能避免用僵化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定势思维看待后进学生。

另一方面抓住优点,用突出优点的方式评价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层面,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当然就算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也应该恰当细致地处理。以学习为例,有些学生喜欢语文,有些学生擅长音乐,有些学生特别喜欢体育,在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充分看到其优点,以鼓励他们扬长发展、个性发展,而不能因为其总体文化成绩差将其“一棍子”打死。要学会寻找和抓住他们各方面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学生,了解和评价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抓住他们的优点,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再者,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用“因材施评”的方法评价学生。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学生也一样,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评价时应当把家庭及社会背景、思想、文化、身心发展和知识结构等考虑在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评。评价主要是看发展、看优点、看进步,而不能全体学生一刀切。研究核潜艇的科学家不一定懂音乐,音乐家不一定懂高等数学。教师应当在差异性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着力扬长避短,个性发展,最终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总之,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思考的同时,更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努力思考比赛、研究比赛和总结比赛,就一定能把比赛的宗旨化为教学活动的指引。

参考文献: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启示 篇3

关键词:信息反馈 学习兴趣 实施方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依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针对当前职业学生的特点,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加强技能实训,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培训出一批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高技能的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训工作中有团队协作的精神,有安全操作的意识,以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做好铺垫。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且面广,重点不突出,差不多面面俱到,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无法保证其教学效果。它涵盖了多门课程,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传动以及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内容。以往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就业岗位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并且宽,编写时只是将基本课程内容简单组合,有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描写过于笼统,不能满足“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要求,也让老师无法按照书本的内容讲解,有些内容,如工程力学部分,理论性强,计算推理多,实用性差的内容却占据较大篇幅。这样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二,教材内容简化原则。目前使用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材,一方面由于整个课程重点内容不突出,泛泛而谈,比如每章节都只做了简单介绍;另一方面因为课程内容多且涉及面宽,部分章节内容多,比如材料强度计算、周转轮系计算以及液压传动元件的结构部分等,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详细讲,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需要重点讲解的章节内容又太简化,内容篇幅太少,叙述不完整,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没有详解。

二、基础课程模块构建方案

专业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为主体,促进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助推技能型人才培养,在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与相关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核心课程 + 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最终确定了“以培养技能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现结合笔者学校的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如下调整。

1.课程模块体系

本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教学内容也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做到实用、够用、精炼和简明。同时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内容还需要灵活处理。如讲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一项目时,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的热处理是基础,常用金属材料等是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用性内容,识别汽车上零部件的材料,结合汽车零部件进行直观性教学,加深对材料牌号以及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方面的理解。另外比如讲齿轮系时,教师对汽修专业学生,应通过实物,多媒体和案例等直观教学,针对汽车手动或自动变速器的传动分析,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变速换挡的原理及各档转速的计算方法,从而巩固定轴轮系的传动原理以及传动比计算方法,对照实物重点讲解它的工作过程和传动原理等。根据以上思路,本课程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用为原则进行构建。

2.教学模块内容的合理安排

职院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纯理论性的推导,针对现有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删减、增补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阅读和掌握。如在讲常用机构的铰链四杆机构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堂课外习题训练,另外还有实物以及动画放映,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掌握判断一些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条件的方法,学生在多次做习题的过程中掌握曲柄存在条件的情形,提高教学效果。

3.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实际的需要,从而促进理论教学过程要始终贯彻以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比如:原来教材中有“测量技术基础和形位公差”,这些内容主要是加强学生动手测量,从测量过程中学会工量具的使用以及测量方法,因此要切合实际需要而进行教学。

4.直观教学的课程模式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概念抽象、理论性强,上课时充分利用实物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对各种机构及零件感性认识。例如,讲齿轮、曲柄滑块机构、千斤顶时,可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熟悉零件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增加感性认识,以便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实物展示和模拟演示,以至于将抽象知识变成具体形象。

现场参观也是更直观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把学生带到汽车实训车间或者4S店,让学生观察千斤顶和车辆举升机的动作过程;在讲完常用机构时,可让学生参观牛头刨床的横向进给机构,参观发动机的活塞连杆机构的工作情况,使其熟悉曲柄滑块机构的应用范围;而在城市公交车上,则可观察到车门的开启,了解反平行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当学完技术测量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和百分表等,掌握其测量方法和读数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渐适应职业要求。

5.推行“6+4”的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模式由原来的“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变为现在的“6+4”考核模式,即平时成绩占6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只占40%,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但通过率很高,而且激发了学生在平时的考勤、课堂学习、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学习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思考与启示

教学效果评价好坏,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合适,需从同行教师或者学生评价获得信息,作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调整的依据,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信息反馈

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坐姿、桌上准备的书和笔记本、思维状况和回答老师的提问情况中了解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尽可能快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作业审阅信息反馈

通过对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可以从不交作业、交了作业写得不正确以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登记、总结,及时讲评作业情况和纠正对错误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反复沟通交流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同时,对课件、教案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便在下一轮教学中做相应改进。

3.考试获取反馈信息

通过课堂回答问题、课后练习以及期末考试等手段检测学生成绩,做好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掌握的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小结

以上提到的措施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逐步实行教学内容优化、工学结合一体化、采用直观性教学、加强信息反馈等课程改革模式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是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实施、总结、改进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待进一步实施纠正。对于仍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挖掘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几点启示 篇4

一、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学研究表明,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我们实施分层次教学, 把激励带进课堂, 把信任的目光投给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充满自信, 并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分层次教学, 有利于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补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受到遗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影响,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教学中, 每一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 给予特别指导,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和情感, 理解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同一内容,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不同的学习时间。

二、有利于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放矢, 启智激趣, 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新课程教学观对“因材施教”的内容也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材”不限于学生、教材两方面, 它是观念、环境、资源、个性、差异等广泛且全面的一个涵义。“教”也不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更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和不同层次学生未来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这一原则, 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观念、环境、资源以及学生个性差异等因素, 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学习过程, 要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在面向全体的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正是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所在, 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三、有利于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点, 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开发每一个生命蕴藏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最大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存在和差异, 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一小点进步, 呵护每一个学生纯真幼小的心灵, 珍惜每一个学生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 他们的创造性永远处在生成之中。因此,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的教学, 应该是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每一个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丰富内涵, 使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更加丰富, 每一个生命都能完整和谐的成长。

四、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 是课堂中最具生命活力的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觉悟的提高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 在思考、讨论、顿悟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新课程的教学过程, 准确地说, 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只有通过不同层次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积极的参与,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素质能否全面提升, 是否得到发展的关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 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次教学理念就是源于这点,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卡扎菲之死的几点启示 篇5

是10月19号听到了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被打死的消息,老卡被反对派武装从苏尔特市的一个下水管道里托出来的时候,只是有些轻伤,很虚弱的一个老人,但是反对派的人却不放过他,一顿暴打之后,在他的脑袋和肚子上分别开了一枪,所以他死了,死的干脆而不体面,死了也好,省去了被审讯和被主宰生死的煎熬和折磨,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好事。

卡扎菲有着传奇的人生,在利比亚执政近半个世纪,曾经是利比亚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卡扎菲死了,大家在看热闹之余,应该冷静下来,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以提高风险防范和危机意识。

1、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外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侵略和奴役是资本主义的老传统,在现代,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和花样。西方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为了扩张势力和影响力,为了占领所谓的“民主高地”,打着人权和民主的旗号,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有利益可图,他们都几乎是无孔不入。为了达到目的,他们或援助、或谈判、或威胁、或进攻。现在,他们已经解决了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家,下一步,他们还要解决伊朗、朝鲜、古巴、委瑞内拉等眼中钉、肉中刺,这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

2、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执政者的头等大事。从几个被推翻政权的国家情况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解决好民主、经济和民生问题,国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政局动荡,民怨沸腾,给国外反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国家如果内部出了问题,就容易招致灾祸。对于执政者来说,在和平时期,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锐意进取求创新,解决好政治、经济、民生等几件大事,团结带领民众,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繁荣的局面。在发展的背后,执政者还应该提高警惕,保持忧患和危机意识,因为执政地位和先进性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曾经强大的苏联在一夜之间变色,其中的原因,永远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借鉴。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篇6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学术英语 启示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三十多年历史,逐步在当今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它是一门认知科学,也是一门语言科学;它是由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综合而产生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既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又是认知活动的工具。”简而言之,语言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人类通过语言进一步认知整个世界。因此,语言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而相对应的,学习者的认知影响着其学习外语的能力。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广泛地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启发。

2.学术英语发展现状

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的回归是近年来外语教学界一讨论热点。学术英语(EAP)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种。通用学术英语是被普遍运用的,适用于各学科各专业的英语学习者。例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等。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针对专业领域(如医学、文学、金融等学科)所需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交流能力。

国内学术英语研究者认为,当今中国面临着对外开放带来的激烈竞争,现今高校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而且是为各个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用英语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提供语言支撑的。此前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是打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大学前所接受英语教育的延续。在大学这样一个科研学术氛围浓厚的特殊场所,大学英语就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将英语真正运用到对其自己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加快中国学术研究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通过学术英语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还具备让研究成果被世界所看到的能力,用英语自由地进行国际交流,以此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堂的价值。

3.认知语言学对学术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注重核心词汇

范畴化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是概念和词义形成的出发点。整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但是世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每一个物体都有其特性,人们通过感知这些特性认识物体,并且对感知到的物体进行分析继而分类,这种分类被认知语言学家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分类的过程就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分类的结果就是“范畴”,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正是因为有了“范畴化”这样的高级分类,人类才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的能力,赋予事物意义,才有语言符号的意义。

学习一门语言最基本的就是对于词汇的掌握。在学术英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目的与一般英语课程有所差异,他们并不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为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需要通过学习,进行正常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能力,一切努力都为“学术”服务。因此,仅仅将GRE红宝书、TOFEL词汇等词汇书死记硬背并不能充分达到学习效果,反而使学生的词汇量过于复杂,没有重点和中心。因此,学生更需要的是学术英语的核心词汇。具体来说,是对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专业核心词汇,比如国际商务会议常用词汇,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英译本等专业常用词汇。这类核心词汇的输入能让学生更直接达到学习目的,帮助他们用英语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多知识和成果。

(2)利用原型理论教学

原型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加州大学认知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原型理论的基础是范畴化。认知语言学对原型的研究是从对颜色范畴的研究开始的。原型理论认为,在 同一范畴中,各成员所代表的该范畴的程度不尽相同,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其中典型成员或中心成员是构成该范畴的原型,对该范畴所有成员具有普遍意义。原型就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具有典型性。原型普遍存在于语言范畴之中。

在原型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解释学生知识范围和文化接触外的生词,特别是名词时,除了照搬字典上的抽象解释外,利用该词所指的原型的图片则显得更为生动而容易理解。尤其对于学术英语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专业词汇,将繁杂的专业词汇转换成形象的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会让学生更容易记得和接受。

此外,英语中常常出现多义词。在同一词的众多含义中,有一个意义具有最具典型性,即原型,它是使用者一提及此词首先会想到的词义,而其他词义与这个典型词义并非完全不相关,基本上,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详细讲解一个词义的同时,还要将词的意义进行引申,以使学生能更宽阔地把握词汇;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一词多义的词汇时,首先应理解并牢记词汇的原型意义,然后学会尝试通过扩大、缩小、隐喻等方法,从原型意义逐步引申出其他相关含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学生根据词汇的原型意义推测词汇具体语境意义的能力。

(3)结合语境教学

认知范畴的原型不是固定的,它紧紧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语境的变化可能导致范畴的变化。更广意义上来说,认知范畴依赖于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因此,词汇不可能独立于语境而存在使用,失去了语境的词汇,从某种角度上说,便是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由此可见语境对词汇应用的重要性。

结合语境教学普遍表现在对多义词的处理上。原型的不固定性导致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特殊情况下,同一个词不同的发音与语调甚至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和学习中,绝不能将词汇和语境割裂开来。将词汇和语境紧密联系起来的教学,具体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方面,通过上下文所传递的意义,结合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猜测词汇的意义。另一方面,结合语境记忆词汇,通过不同的语境和例句记忆词汇的不同意义,教师在课堂上举例子,创造语境,引导学生记忆词汇,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词汇效率的提高。

除了多义词外,基于原型的文化依赖,即便是单义词,其所指事物也不是固定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因为习俗、文化熏陶、历史传统等差别,原型概念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词的定义也就会有差别。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结合词汇对不同文化环境的人的意义区别,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多样化理解,树立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少一些困惑,有利于让学生以更广阔的心态进行外语学习。

4.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结合学术英语词汇教学的特殊性,分析认知语言学对学术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包括注重核心词汇,利用原型理论教学,结合语境教学。词汇教学并不是枯燥和无法克服的,词汇教学也能在语境和文化的巧妙融合中展现其规律性、多样化和趣味性,众多科学理论都能给词汇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2]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张颖秋.元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图案设计》教学的几点启示 篇7

(一) 背景

近几年的艺考热潮席卷大江南北, 成千上万的考生徘徊在艺术招生院校门前。随着人数的不断剧增, 艺考的要求也显得越来越高。很多美术院校, 除了传统的素描与色彩考试科目之外, 逐渐增添设计这一科目。作为美术特色学校的教师, 必须顺应高考指挥棒,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应考的基本技能。

(二) 基本过程

1.课前教师要求学生, 以小组合作方式分别收集有关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的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 每组对收集的图片进行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讨论, 共同探究问题。

3.各组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对各自的内容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 从而进行简单的变形。

4.各组评析作业, 教师以其中一组的作业为例, 展开详细的讲评, 同时渗透知识点。优秀作品欣赏。教师演示。

5.各组在原先作业基础上, 运用新知识, 以及自己的创新能力, 做进一步的修改。教师巡回指导。

6.最后教师总结。

二、启示

(一) 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美术高考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 将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 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不以灌输知识为重, 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 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

(二) 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方法

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学的方法, 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思想的要求, 才能体现科学性。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 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 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美术教育上, 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它容易把学生已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 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这一课例的创设, 正是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引领学生从美术学习角度, 运用原有的美术知识自主发现、探究问题, 无疑为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

比如在“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环节, 我引导学生在观察花卉 (玫瑰花) 基本形态的基础上, 继续观察它的特征——主茎上交错生出许多茎片, 茎片上有一组一组向外放射生长的小刺。然后要求学生不拘泥现有的植物形象, 充分运用玫瑰花的特征, 在画面构图上对玫瑰花的形象进行任意组合。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构成组合。有的强调玫瑰花生长的茂密拥挤, 有的突出刺的尖利, 有的把一盆花扩展成多盆花, 有的则把盆栽的玫瑰花“移植”到斑驳围墙环境中。整个小组的学生的画面形态各异, 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思路是: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 不做其他方面的具体要求, 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 任意组合植物生长的状态, 置换植物的生长环境。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 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 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他物体与环境, 从而延伸了学生的视觉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又如在“联想性观察与表现”环节, 我改变了过去仅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是先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紧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 兰花指表示放松和优美;挑大拇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 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 他们根据不同的手形, 通过与其他事物的联想, 将手表现为和平鸽、老鹰、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生命。正如杨丽萍的舞蹈, 舞蹈者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孔雀、大树, 表现水与火。人体的各种姿态, 通过观赏者的审美联想转化为其他形象的艺术再现。这种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 联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他事物的相通之处, 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除了以上两个环节中所用的方法之外, 还运用了“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 即要求学生不满足于客观提供的条件, 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将观察范围再扩大, 再补充。

比如人物图案一组的“眼睛”, 我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 观察别人的眼睛, 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组成的。然后再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眼睛看风景、看动物等时, 瞳孔上会留下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的作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画面, 有的眼睛里装着满天的乌云, 有的眼睛里装着洁净的冬天, 有的眼睛里装着美丽的花朵。还有一名学生画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 生动地表现了大眼睛小世界的特殊关系。

超现实性观察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 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 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 恰似古代园林隔墙上的透窗, 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的话来说就是扩大经验范围, 在新的经验范围内加进已有的旧的经验, 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既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也正验证了杨景芝的一句话:“把学生的参与化为学习的积极性。”

(三) 体现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扎实的学习氛围和基础。可以这么说, 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上得到充分体现。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更具有现实意义。

自然律动对舞蹈教学的几点启示 篇8

1.“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是否是让这些幼儿掌握比别人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的舞蹈技能?

2. 跳舞究竟是为谁而跳的? 父母、老师还是欣赏舞蹈的任何人? 幼儿舞蹈中带了多少的功利色彩?

3. 幼儿在舞蹈中究竟得到了一些什么? 而什么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4. 怎样让幼儿乐于参与到舞蹈活动去, 怎样使舞蹈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更易于幼儿接受?

同属于韵律活动的自然律动却又给人们展示了艺术的另一个方面。

自然律动是在瑞士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指人在音乐的感染下, 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 富于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

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注重自然地运动, 体现了个体对于音乐的本能的反应后者则更侧重于人为的灌输, 通过技能的传授和提高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统而言之, 自然律动侧重于感性的体验与表达, 舞蹈则更侧重于理性的分析与概括。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我获得了众多启示。

启示一: 提供均等机会, 促进幼儿平衡发展。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 孩子们在听音乐时总是摇头晃脑挥手顿足, 很难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条件下, 将本能反应音乐节奏的肌体内在运动自然扩大至外在运动的结果。这也是自然律动所倡导的“唤醒肌体本能”。

由此可见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是天生的, 他们渴望用肌体动作来表现心中的情感, 以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但实际上在幼儿园中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这种满足的机会, 有些被教师划定为平衡感和协调性较差的幼儿往往失却了这种机会。一是因为教师在舞蹈活动中对于动作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这部分幼儿出现畏难情绪从而对舞蹈活动不自觉地抵触二是因为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忽视这部分幼儿感受, 使他们也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感情支持。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这部分幼儿的发展机会就被剥夺了长此以往, 他们就会对音乐无动于衷, 再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对一个孩子无疑是残忍的。

在舞蹈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条件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实际情况, 设计富于弹性动能活动方案, 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得到情感的满足。

启示二: 提供适宜的创造空间, 给予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 总是教师事先编排好舞蹈, 然后再一招一式地教给幼儿, 幼儿也依葫芦画瓢, 最后也不知所云, 更别提情感的体验和感情的共鸣了。

在自然律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情景: 音乐声响, 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节奏性的运动, 陶醉在自我的表现中。为什么幼儿在舞蹈活动中显得木讷, 在自然律动中却都活灵活现呢? 这是因为自然律动具有自由性、个性和创造性。

舞蹈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 事前就进行了分析和构建, 让幼儿进行模仿, 并且要求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在一遍一遍枯燥无味的练习中使幼儿失去了对音乐的个性的; 理解和对动动作的兴趣。其实, 对于艺术活动来说, 感性和直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是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可以不经过理智的分析、判断直接进行艺术创作。实验证明, 幼儿具有超乎成人想象的平衡感和秩序感, 它们完全有能力理解音乐并能用动作表现, 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体验和创编, 但这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空间和条件。

1. 合适的音乐。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幼儿去理解的, 教师必须提供一些主题鲜明, 音乐形象较为具体的音乐, 如: 欢乐的、安静的、雄赳赳的、柔美的等等。另外, 一些富于情节的叙事性音乐, 或者用乐器本身的音色来表现相应表现主体的特点鲜明的音乐也适合幼儿创作。

2. 创造特定的情绪氛围, 诱导幼儿联想、想象。在进行舞蹈活动前, 教师应唤起幼儿的情绪 ( 包括肌体) 的反应, 肯定他们的正确反应, 带动幼儿与音乐、同伴的交流。

3. 体验与技巧的结合。幼儿的创编往往很即兴, 之后便不易再现, 而且幼儿的创作缺乏一定的技能或技巧, 显得有些朦胧的凌乱, 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提炼幼儿的动作并加以技巧化, 把幼儿的自由创作的技巧的目标相结合来进行再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幼儿自由体验和自我愉悦的愿望, 又可以体现幼儿的成就感。例如, 在小班幼儿学习小碎步的时候, 教师无需一遍一遍地分析和强调碎步的要领, 让幼儿模仿教师的示范。教师只需提供背景音乐然后加以提示, “一群小鸟飞来了, 它们飞得又轻又快”, 幼儿便能自然地踮起脚来表现小鸟飞上天的样子。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幼儿便可以掌握碎步的要领了。

启示三: 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用童心创作作品。

幼儿在自然律动中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它是与个体的不同经验相联系的。比如在提供了同样一段音乐《花儿与蝴蝶》后, 幼儿表现的花朵姿态万千, 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将双手举过头顶并踮起脚来, 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开在大树上的花; 有的幼儿将身体缩成一团, 因为她要表现的是还没开花的小花苞; 一名幼儿的脑袋不住的晃动, 因为他向表现的是被风吹动的花。你能否定任何一个幼儿的想法吗? 虽然他们的舞姿不甚漂亮, 但在他们自己看来真的是既真切又有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创编舞蹈时要从幼儿的审美情趣出发,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情需要, 用童心去创作作品, 这样才能时幼儿产生共鸣。例如, 舞蹈《郊游》中, 为了表现孩子们春游的情景, 教师用积木作为道具, 一会儿将大积木搭成桥, 上桥、下桥; 一会儿搭成山洞, 钻来钻去; 然后搭成曲线, 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 在石头上过小溪; 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 一人充当小司机, , 大家排排坐, 表示玩了一天, 开着汽车回家去了! 这个舞蹈选取了幼儿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最为道具, 深深地吸引了幼儿, 同时又显得那么的自然和天真。

这样的舞蹈才能引起幼儿兴趣, 这样的舞蹈才能得到幼儿感情上的共鸣。

启示四: 转变教师的角色, 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在自然律动中, 幼儿是主体, 他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在舞蹈活动中, 幼儿完全是受教师控制的, 教师是舞蹈的编排者、传授者、组织练习者, 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体验和需要, 一股脑儿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孩子, 这样, 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孩子的艺术潜能。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 由一个技能的灌输者转变为一个幼儿艺术潜能的激发者, 在舞蹈活动中不再将幼儿看作一个技能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一个具有艺术潜能的、积极的参与者。

摘要:自然律动鼓励幼儿对音乐做出自然的反应, 并在此基础上诱导, 启发幼儿以身体动态感受和表现音乐, 是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舞蹈的潜能得以发展。比较自然律动和舞蹈, 虽然它们同属于肢体艺术的范畴, 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对比自然律动和传统的舞蹈教学中笔者获得了众多启示。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篇9

关键词:活动教学,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活动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根据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 立足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汉语高等人才的专门机构, 应针对时代要求、立足教育实践、围绕“教学”这一育人的中心环节, 将“活动教学”理念内化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其中的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活动教学”理念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 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素质教育为目的。致力于建立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以求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

一、教学方式的更新――从“灌输型”向“交流型”的转变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 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师资队伍是体现教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是“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实施力量。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结构合理化、人才高层次为基本, 为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各项教学成果的取得提供充分的人力保证。好的师资力量只有与有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外国文学相关课程执教的教师们应具有高层次的理论素养、较高的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既要有不同的人格个性, 又要有共同的教育方向,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启发。在教学工作中, 文本方面的直观感受、与理论相结合的作品分析及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的运用, 可以使学生们在获得丰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理解、辨析、运用, 进而受到自我提升。突破过去教师为主、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因势利导地将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将拥有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 更多地表现出独立探索、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倾向, 表现出热情、活跃、投入等积极的情绪状态。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从“理论知识为主”到“提升文化素质”的转变

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 促进人的不同发展。文学艺术创造性的获得既离不开对以往艺术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也需要在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体验美感、提升审美水平。高校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应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 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审美感受, 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式, 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多个方面, 其中, 文化素质是基础。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保证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改革中应注重学科交叉, 努力拓展和深化教学方向, 将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紧密结合。此外, 专业课的文化素质教育需立足课程特性。外国文学相关课程因知识内容的广泛和授课时间的有限, 应注重以“比较文学”的视野, 着重选择与之相关联的艺术门类, 以文化对比的宏阔背景、以东西兼顾的博大胸襟、以超学科的非凡眼界、以审美素质教育为重点地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从“被动倾听者”到“教学主体”的转变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各方面。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被动性。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以创新性、个性化、重素质为指导, 组织、帮助、启发、促进学生的研究精神、探究兴趣和协作能力。

外国文学相关课程应更多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网络建设, 打造课堂外的学习交流平台, 使学生通过网站学习、自主阅读、信息搜集等方式, 补充加深学科知识。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学的基本任务应着力于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断开拓和丰富。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 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未来的教育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精神生活, 开发其创造潜能, 激发其创新精神, 提高其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我们必须以新胆识、新思维重新审视传统教育, 在外国文学相关课程的改革中, “活动教学”的相关理念无疑颇具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世君主编《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2]《现代教育理念热点透视》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当代教育理念新说》人民教育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篇10

但是,由于全身反应法强调身体反应,借助姿态、感官与行为参与教学,必然导致当教学涉及抽象概念时,全身反应法就无法胜任。因此,全身反应法更多地在低年级学生中发挥作用,如小学或者幼儿园,也有人把它应用在中学或大学的外语初学者中,例如Francisco L.Cabello, Ph.D,他就此写过TotalPhysical Response in First Year Spanish,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in First Year French和Total Physical Response in FirstYear English。总而言之,全身反应法更适合语言初学者。

但是,这并不代表全身反应法在幼师的英语教学中一无是处。它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第一,对理解的强调及适当增加听力训练。全身反应法提出对听力的训练要占用整体训练时间的70%,这自然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它强调先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在幼师课堂上,学生对英语单词、句子以及其他内容不加理解而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这一现象还比较普遍。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进行适当的检测,这是我们所要重视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尤其单词教学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理解方面的要求,也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了听力训练。例如,在第一单元Word Power讲授School Facilities时,给出学校地图及路线,然后让学生多次听材料,通过听和看的结合,以及对学校地理的了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School Facilities相关单词的意义和读音。反复的听的训练,使他们对这些单词理解深刻,记忆深刻。这是因为目标语言已经被“内化”了,学生不但理解了所听到的内容,而且还理解了他们所看到的内容。这种从听力理解到阅读理解的积极的转变会节约大量指导时间,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无意识间达到理解的目的。在第二单元Word Power中,在介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发音区别时,让学生反复听几段不同的英音和美音发音,并观察视频中发音者的口型,直到他们体会到区别,从发音器官和舌位的不同理解发音的不同,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发音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练习和记忆,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好地记住英音和美音发音的区别。经过理解之后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教学。因为幼儿期的发音非常关键,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都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单词,但是有些教师本身发音不标准,这造成了幼儿发音不准确,给幼儿一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在理解之后进行发音,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发音规律,从而掌握标准发音,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借助各种活动及身体反应来强化记忆。身体反应法认为,目标语言的内化主要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进行,因此,大量的活动和身体反应可以在课堂上被尝试。我认为,纸条游戏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无论是词、词组还是句子甚至短文,都可以在纸条游戏中进行学习。而且,这一形式不但可以锻炼听力,还可以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都进行锻炼。在做纸条游戏时,将不同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要求几名学生每人抽取一张纸条。在锻炼听力时,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出纸条内容,然后要求他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机会。但是,也可能会有重复。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通过不断重复,身体反应强化了理解和记忆,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听力的提高。如果是用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抽取纸条后直接快速看一眼,然后用身体活动表现出纸条内容,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提高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这一活动的本意是让学生“看符号”后直接反应出动作,但对于非初学者来说,直接阅读更恰当一些。另外一些游戏也可以借助活动和身体反应来强化记忆。例如“Change your chairs if you…”让学生们分成3组,每组20人。每组学生将椅子排成一圈,人数比椅子数多一。每人坐在椅子上,剩余一人站在圈子中央。圈子中央的人说话,符合条件的人交换位置,圈子中央的人可以乘机去抢座位,最后一名没有座位的人站到圈子中央,游戏继续进行。如果空间不够,三组学生可以轮流做,其余学生监督。这个游戏的难度可以自己控制,可以用简单的,例如:“Change your chairs if you wear glasses.”“Change your chairs if you are over 16.”也可以复杂一点,例如:“Change your chairs if you feel a little upseabout the test result.”“Change your chairs if you don’t bend totouch your toes.”因为借助各种活动和身体反应来强化记忆对幼儿作用最明显,因此,学生今后在幼儿园进行教学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平时的课堂训练,学生对这种方法比较熟练,可以举一反三,发展一些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适当的在幼师英语教学中运用TPR,可以使学生对目标语言有直接的理解,让学生减轻焦虑,增强自信,这是TPR给我带来的一点启示。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TPR的本质基本上还是针对低层次的初级学习者,它很难处理复杂的抽象概念,不可能大量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而且,它过于强调“听”的作用,而忽视其他。因此,如何有度地运用,这一点还需要探讨。

摘要:全身反应法由James Asher教授首先提出, 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进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文章主要阐述受其启发而在幼师课堂上采用的相关方法及理念, 重点讨论理解和听力, 以及通过身体活动进行教学。

关键词:TPR,理解,听力,身体反应

参考文献

[1]Asher J J.The strategy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an appli-cation to learning Russi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5 (3) :291-300.

[2]Asher J J.The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a review[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6 (50) :7-84.

[3]Asher J J.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9 (53) :3-17.

[4]Asher J J.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echnique of learning[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969, 3 (3) :253-262.

[5]Asher J J.Implication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Dale L, Lange, Charles J, James et al.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 Reappraisal (Britannica Review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Volume4.Skokie, Illinois: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72:157-186.

上一篇:群体博弈下一篇:喂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