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数学导学案

2024-07-29

用好数学导学案(精选十篇)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1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 全面提升学生自由发展的潜能, 使学生获得和谐的、有个性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它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目标, 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进而更好的与教师配合, 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导学互动”模式的内涵

1.“导学互动”的定义

“导学互动”教学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 以导促学, 学思结合, 导学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是“自学导纲”, 教师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然后出示提前编写好的导学提纲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环是“合作互动”, 学生自学中发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解决, 共性的难题再通过教师精讲来解决。第三环是“导学归纳”, 教师先简要的概括, 然后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第四环节是“反馈训练”, 这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 它包括两个步骤:课堂训练和反馈指导。

其操作流程及基本要求如下:

2.“导学互动”模式的目标与基本特征

“导学互动”模式的目标主要有:

一、它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能力、学科知识能力, 使得初中数学对数学教学的热情得到大大的提高, 改变以往死板教学的模式, 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利用“导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将数学课堂变成学生们喜欢的乐园, 在其中自由充分发挥、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潜能;

三、利用“导纲”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知识的大部分基础问题, 教师针对所有学生都理解不了的问题进行解读, 这样既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又为实现素质教育做了更好的铺垫, 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学。

它的基本特征:一是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 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以课堂训练达标作为控制的教学过程。二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初中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1. 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早期, 学生的身体和大脑的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平衡, 这为学习复杂的思维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一定的能力去学习初中多样的学科知识。依靠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培养并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对一些简单的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 有意记忆成为他们记忆的主导方式。在心理方面, 他们开始关注“自我”, 情绪的不稳定性逐渐减弱, 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重视友谊并迫切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导纲”教学提供了条件。“互动”, 互相帮助、合作交流, 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长处, 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 进而提高自己。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进行课堂教育之前, 教师应该编写好自己的“导纲”, 根据“导纲”的内容进行教育教学。“导纲”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导学互动”展开的主线。课堂教学导纲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在编写“导纲”时, 应注意情景的创新、问题的梯度设计和习题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只是在照本宣科, 在教师的眼中知识是固定的, 只有把概念解释清楚, 再做点练习题和相似题型的题海演练, 就完成了教育教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理解能力越来越差, 最后变得不愿意看书、思考问题, 学生的兴趣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就成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的首要任务。

如何进行发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我们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例进行研究。

讲解导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这一课时, 我们先进行新课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导入,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胃口”。在教授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先让学生进行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不懂得写下来, 有针对性的学习新课程。进行讲解新课之前, 对之前学过的单向乘以单向式请一两位学生做一个回顾, 强化旧知识的掌握。再进行下一步时, 教师要做好中间的过渡, 语言简单简练, 让学生从前到后的思维链接紧密。回顾完单向式乘以单向式, 接着进行回顾学习单向式乘以多项式, 例如:a (x+y) 去括号, 它等于a分别与x和y相乘, 因此有a (x+y) =ax+ay, 得出了单向式与多项式相乘等于单向式分别与多项式里的每一个因式相乘的和。

简洁的新课导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步骤, 出示由教师深入分析学情后精心编写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思想的“导学纲领”, 简称“导纲”, 它指导学生自我学习。

进行简要提示, 提示的内容主要是本节课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数学思想方法等;其次, 学生预习教材内容, 能认知问题并解决基础性的问题, 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并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最后, 利用习题训练反馈自己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目标, 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及时自我梳理, 巩固已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困惑之处。

把理论应用到课堂中, 首先根据前面的导入, 简要提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和数学思想, 提问学生在预习中不懂、模糊的地方, 让学生们先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 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他们遇到的问题, 老师集中解决, 教师在讲解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语言要精练, 思路清楚, 合理利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本节课中的作用, 使学生轻轻松松前后联系学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把握其运算法则和基本数学思想。学生快乐的学, 教师开心的教, 这是一种理想的课堂, “导学互动”这种好的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

教学模式仅仅是促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一种辅助手段, 每一种现行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哪一个模式是无可挑剔的, 更没有哪一个模式能取代其他所有的教学形式。模式选择的关键是在实际的运用中, 是否符合学校的情况, 是否为师生接受,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当好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灵活运用及学好的学习习惯三者结合, 才能成就完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32.

[2]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333.

初中数学导学案 篇2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知识、思维能力编写的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核心是变“教材”为“学材”、变“学会”为“会学”直至“乐学”。

一、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编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与“教”合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2、探究性原则: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要强调“以问拓思,因问造势”,要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借助于研讨和交流,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及运用建议

(一)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学到或达到哪些技能和能力。过程方法目标: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及问题解决探究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仔细挖掘学习材料中蕴含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学习目标要进行务实性地解说、引导,表述要简洁、准确、全面,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等。

(二)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应掌握的问题,增强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学习过程

以问题为主线引导探究(启发式教学)或自学——展示(点拨)——应用(反馈)——测评(活动式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教法和学法指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1.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纲应强调基础性,体现思考性,把教材上知识点、能力点提炼为简单的小问题,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层次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问题链。学生应明确学会了什么、困惑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什么等。

2.小组合作: 如何组织,如何交流、交流什么,交流中收获了什么、疑问是什么、1

生成了什么等组长要筛选整理(一要常规,二要有效)。

3.展示点拨: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预设及生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质疑释疑、总结技巧方法和知识规律的过程。学生交流预习、探究成果,教师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点拨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点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解疑。在此过程中,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设置,边展示,边点拨,教师在黑板上形成板书,学生在导学案中留下记录,做好笔记。

4.典例拓展训练:导学案中的典例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巩固性练习;二是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剖析;三是根据典例设计变式进行拓展和延伸。

5.消化反思 :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系统理顺知识,排解疑惑。

6.跟踪练习:导学案中的跟踪练习,主要是根据课堂的内容和题型,精选习题,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要避免设计成简单的练习。对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要及时总结。

7.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探究方法,注意问题,解题过程,学习中的疑惑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8.达标测评:导学案中的达标测试题目设计要全面,有基础题、能力题、综合题,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注意事项

1、本要求只是教研员提供的一个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性编写导学案。

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用好导学案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81-01

导学案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的认识其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积极的从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入手,合理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用好导学案教学谈谈几点个人的肤浅见解,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概述及重要教学意义分析

所谓的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学生借助这种学习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它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该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一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整合统一。就教学的本身意义来说,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学案的使用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保持和提高。其次,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和提高。最后,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等等,这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导学案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1、科学合理地编写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

用好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其首要环节就是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写导学案,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而要想设计一堂符合本班实际,而又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数学课,首先,吃透教材是关键。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应在内容的感知,概念的把握,性质定理的识记上下功夫,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识和定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去挖掘,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迁移,在多角度、深层次上理解把握教材之后设计导学案,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相符合的学习目标,要突出其重难点,梳理知识结构系统,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同时要注意设计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或者创设特定的问题和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最后,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课程与教材的要求进行编写,编写出的导学案需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编写导学案,才更利于其本身教学价值的发挥,更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正确充分地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导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和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也都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充分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研究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利于导学案教学时,应设计一些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要完成对于导学案的学习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指导,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必不可少,这也是导学案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还应积极的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几何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如何转化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见解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原有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心得的交流分享,从中又会得到许多的启发,促进了学生思想的交换,优势的互补,使其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和探究新知,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结: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策略的实施,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认真总结教法,不断的去完善教学策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怡虹.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让“数学发现”在“导学案”中出彩 篇4

一、设计的理论基础

首先以“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和“发现法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目标导向指以目标导向和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是以前提测评—目标认定—导学达标—目标检测为主线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模式。它强调设疑示标, 强化预习,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调查、收集资料, 将收获与问题带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通过课前导学作业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来自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补充、完善和强化。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布鲁纳强调用发现法学习的四个部分, 依据发现法的教学程序原理, 通过在一些适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我们确定了发现式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分以下四个步骤:

(1) 设置情境——提出有挑战性, 同时富有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2) 演示现象——提供感知材料, 背景知识;

(3) 提出猜想——对演示现象进行归纳, 提出猜想, 并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 (数学化) ;

(4) 验证猜想——对结论进行证明或修正。

二、设计的教学理念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 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 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或设置问题台阶,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讨论、探究, 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 发现问题, 完成第一次教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合作探究, 分析问题, 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 及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 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增加。具有目标明, 方法优, 易操作, 效果好, 适用广等特点。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既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又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学习中找出问题, 积累经验;在讨论质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在总结交流的学习中共同成长, 拓展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从“教会”转向“学会”进而“会学”。

三、设计的基本环节

“问题式导学案”教学设计, 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自然规律进行全过程设计, 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 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问题预习导学、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课后概念整合、问题拓展延伸。

1.课前问题预习导学的主要意图:

从具体的内容入手, 使之问题化,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或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 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体现导学的目的。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出发点, 课前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 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 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 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能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1) 通过预习问题初步归纳出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2)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理解内容中的方法及其他相关信息;

(3) 写下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

(4) 展示预习成果, 交流你的思考及提出新问题。

2.课堂问题学习研讨发现的主要意图:

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根据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学习中的经验,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一般是从“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入手, 它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第一,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 为后面教师与学生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做准备。

课堂问题学习研讨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差异, 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 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问题, 使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成既有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解决, 又有新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 使学生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 保证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3.课内问题成果初展、典例剖析的主要意图:

立足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学习要求进行针对性练习和拓展。一般分为“成果初展”和“典例剖析”。“成果初展”不是简单做题, 而是根据学生预习的成果和前一环节的点拨, 精选、精讲、精练, 进一步把知识点进行内化, 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典例剖析”是在研讨中实现“定位提升”。设计的典型例题是预习题中知识点的延伸与运用, 并且渗透一题多解和数形结合、类比等思想方法, 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有个性的、真实差异的。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归纳和总结。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置疑、相互评判补充, 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 实现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4.问题拓展延伸的主要意图:

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的总结外, 适度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其他知识点, 实现“知能应用”, 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交流和思辨的能力。

“问题拓展延伸”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在学案的空白处要写上学后记, 关注学生学习后的问题和指导学生有效进行方法、规律等的整合。

(2) 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设计下节课的相关课前学习问题及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走进数学世界导学案 篇5

§1.1 与数学交朋友

课时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数学家成功经历的反思,获得学好数学的经验;尝试独立思考,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成功体验,树立“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前导习】

1.人生到世界上来的第一天就遇到_____,_____哺育着你成长。

2.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这又是_____.3.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_____,改变了你的_____,使你变得_____

4.利息=_____×_____×_____

【主动探究】

1.请举一个你在生活中用到数学的例子.2.用剪刀将如图所示长方形纸片沿着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要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该怎么剪?

例题讲评

如图是6级台阶侧面的示意图,如果要在台阶上铺地毯,那么至少要买地毯多少米?

【当堂训练】

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月利率.如果以100元为本金分别参加这五种储蓄,那么到期所得利息各为多少?(提示:利息=本金×月利率×储存月数)

【回学反馈】

1.观察一座标志性建筑或雕塑,指出它包含哪些几何图形.2.猜谜语:7/8(打一成语).3.观察本节提供的股市走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午11点的综合指数是多少?

(2)上午11点和下午14点30分的综合指数哪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1年4月3日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4.在光线照射下,如图所示的图形中,哪些可以作为立方体的影子?

§1.2 让我们来做数学

课时二

【学习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什么是做数学、怎样做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导习】

1.在如图所示的4×4的方格图案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呢?

如果是5×5的方格图案,有多少个正方形呢?如果是n×n的呢?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在所示的方格中,填入1、2、3、4、5、6、7、8、9这九个数,使每行、每列和对角线的和都为15.3.把1至16这16个数填入如图1.2.3所示的方格中,使每行、每列和对角线的和都为34。

【主动探究】

1.某居民小区搞绿化,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先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原和正方形组成(个数不限),并且是花坛的面积约占矩形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画出你设计的方案,用一两句话表述你的设计思路。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

请你根据这些数据给出接受不同教育的人数的条形图.例题讲评

1.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家、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认为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2.如图,表示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下列图形中,哪一个也能通过切正方体得出来?

【当堂训练】

1.下面是上海市某公司的一则有奖销售广告.请计算奖品总金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并与该公司若实行九八折的销售方法相比较.一、有奖销售活动起迄日: 2000年4月1日起,奖券10 000张发完为止。

二、凡累计批发额满1 000元或累计零售额满400元,发奖券壹张。

三、开奖日期: 详见五月中旬的《新民晚报》。

四、本活动由黄浦区公证处公证,并请顾客代表参加当天的开奖仪式。

五、奖品设立:

特等奖2名2 000元(奖品),一等奖10名800元(奖品),二等奖20名200元(奖品),三等奖50名100元(奖品),四等奖200名50元(奖品),五等奖1 000名20元(奖品),奖品总金额51 000元,中奖率12.82%。

2.猜谜: 2、4、6、8、10(打一成语);

3.运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如何由三个5和一个1得到24(每个数只能用一次).4.观察已有数的规律,在()内填入恰当的数.1112113

3114641

1()()()()1

5.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尽可能多而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下图,就是其中的两个答案.你还能构造出其它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两盏电灯等式 【回学反馈】

一、选择题

1.图1给出的各组数学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数字依次是()

315

5219

2125

2042

168

2458

410

8A.7,8,12,18B.7,13,12,17C.13,8,12,15D.7,13,14,17

2.5名同学同台演出,在演出前,每两个同学握一次手,共握手的次数是()A.5次B.10次C.6次D.8次

3.某工厂的产品流水线每小时可生产100件产品,生产前没有产品积压,生产3小时后,安排工人装箱,每小时装产品150件,未装箱的产品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大致是图4中()

未装箱产品/件

未装箱产品/件

未装箱产品/件未装箱产品/件

时间/小时

时间/小时时间/小时时间/小时

ABCD

4.从A市到B市,乘坐火车共经过5个车站(不包括A,B两种),买车票的价格因为起点和终点不同有很多种,从A市到B市的任意两个车站的车票价格最多有()A.7种B.14种C.21种D.28种

二、填空题

1.按规律填空.

(1)1,3,5,7,9,___________;

(2)2,5,8,11,14,_____________;

1111,2,3,4,_________; 23451111

(4)2,3,4,5,__________;

491625

(3)1

(5)10,11,9,12,9,____________;

(6)2,6,15,31,56,______________.

2.在20,21,22,23,„,98,99,100,这些整数中有________个5的倍数.

3.四个空矿泉水瓶可以换一瓶矿泉水,现拿16个空矿泉水瓶,最多能喝_____•瓶矿泉水. 4.银行二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25%,到期后利息的20%交税,某人存入1000元,•二年后可得本息和_______元.

2345678

5.观察下列各式:2=2,2=4,2=8,2=16,2=32,2=64,2=128,2=256,„,找出规

律,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2的末位数字是________.

刍议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 篇6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学案和教案的关系: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案必须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导学案:数学课堂教学的罗盘 篇7

一、促进学习的路线图

导学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前热身操, 目的是唤醒孩子的旧知, 并从旧知迁移到新知上.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促进学习的过程, 而导学案就相当于路线图, 顺着路线图, 孩子们可以顺利完成迁移学习过程. 比如,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前, 我设计了三道导学题:

1. 列式解答:

5 个 7 是多少? ( ) 22 个 40 是多少? ( )

整数乘法的意义: ( ) .

2. 口算下面各题:1/6+2/6+3/6=3/10+3/10+3/10=

3. 最后一题还有简便方法吗? 试着做一做. (你可以画一画、涂一涂, 再算一算)

以上导学案的第一题是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第二题是复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第三题目的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上, 同时予以方法指导. 这其实就是课堂思路的微缩版路线图, 借助这份导学案, 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线路图先行学习、操作、思考, 当算法理解受阻时还会有操作指导帮助思考. 这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 导学案就有罗盘功用, 是促学的思路图.

二、指定教学的指南针

导学案也是老师教学的指南针, 有些知识是孩子已经掌握的, 不需要费时耗力的, 有些知识是孩子们薄弱的, 也有些知识是孩子们互相之间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 导学案中可以看出孩子需要哪些知识, 尤其在复习课的导学案中可以让孩子们找几个你认为重点的题或需要提醒同伴的知识点.

因此, 导学案的使用, 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更加实效地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 它就是老师定教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南针.

三、便于学习的风向标

导学案也是孩子学习的风向标, 如果顺风而行, 孩子学习将事半功倍, 如果逆风而行, 孩子学习将会事倍功半. 因此, 导学案的设计要给予孩子便利的、顺风式的指引. 比如, 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前, 有位老师设计了以下四道导学题:

1. 课本采用两种方法探究. 方法一:用4/5÷ 2 = (4 ÷ 2) /5计算, 每份就是 ( ) 个 ( ) . 方法二:用4/5÷2 =4/5×1/2计算, 等号两边有什么变化? ( ) 这个变化可以使我们在计算 (4/5) ÷2时可以把它转化成4/5 ( ) 2的 ( ) .

2. 在作业纸上用上面的两种方法计算4/5÷ 3, 发现第 () 种算法更适用.

3. 你发现的规律:分数除以整数, () 除外, 等于分数 () 这个整数的 () .

4. 按这个规律我会计算:8/9÷5 =8/9× ( ) = ( ) , 6/7÷2 =6/7× ( ) = ( ) .

5. 对于书本 55 页的例 1, 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 )

以上导学案的第一题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 第二题是让孩子“撞壁”, 从而发现方法二更适用, 第三题引导孩子总结方法二的算法, 第四题强化训练, 第五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多样性的算法, 如从画图、转化成小数、统一换算成低级单位等方面想算法, 力求培养发散性的思维. 这里导学案的设计, 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 既突出了主打算法的风向作用, 也培养了多样性的算法, 还大大便利了孩子们的学习.

四、利于教学的好向导

导学案也是老师教学的好向导, 它便于老师将计算课枯燥的算理、算法、运算定律以省时、全员参与的方式进行梳理, 也便于老师将复习课的众多知识点让孩子们一一回忆, 并串成知识链, 结成知识网, 还便于老师将概念课让孩子们做出来……

比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的导学案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分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学习中, 我们看到了分数的独特性. 请总结分数的乘法、加法的运算定律: () . 分数的四则运算顺序与整数是否相同? () .先算 () , 后算 () , 最后算 () .

再比如“分数乘分数”教学前, 导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1) 有一块长方形的地, 如果每小时耕这块地的1/5, 3小时可以耕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列式: ( ) ○ ( ) = ( ) .

(2) 1/4小时耕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 你们会算吗? 拿一张纸折一折, 涂一涂. 回顾两次涂色过程:我们是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 1份是这张纸的 ( ) , 又把这1/5平均分成 ( ) 份, 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 ) 份, 一份是这张纸的 ( ) .

(3) 想一想:3/4小时又该耕多少呢? 请折一折, 涂一涂, 算一算.

(4) 观察第2, 3题的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 , 我发现分数乘分数的方法是 () .

这里导学案的设计, 其实就是利于老师教学的好向导, 这个向导重在“导”, “导”知识建构的同时, 还“导”活动经验的建构. 这里的设计, 不仅单纯提升了课堂教学, 更注重学生“四基”的提升. 因此, 导学案也是利教的好向导.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8

新课标颁布以来,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学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却步履维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体参与不够、教学质量提高不大、厌学气氛严重等等. 为了彻底改变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本人在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名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中数学中推出了“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模式简介

“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精髓是教师愿教、乐教、会教

教会,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会,旨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这种教学法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了最大效益.简单说来,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三环节: 一是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二是合作探究: 学生课堂展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师生、生生交流; 三是反馈训练: 反馈、练习、拓展、提高. 当然,其中的模式及要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三、理论依据

1. 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看成是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 学生要获得教师利用媒体或信号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则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这种理解与消化主要指的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提供的新知识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新的知识在头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

四、模式应用

以“概率的意义”一节为例,来说明“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

1. 自主学习

教师在上节课结束前,先讲几个有关概率的日常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发“三段式导学案”,布置课余自主学习内容,展示此节的学习目标及思考题.

( 1) 实例引入: 连续两次抛掷一枚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吗? 如果某种彩票的中奖概率为1 1000,那么买1000张这种彩票一定能中奖吗?

( 2)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概率的含义. 2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进一步理解概率统计中随机性和规律性的关系.

( 3) 思考题:

1彩票的中奖率的含义是什么? 2如何计算? 3对实际决策的意义是什么? 4若经过检验某厂的产品合格率为90% ,问: “从该厂产品中任意地抽取10件,其中一定有9件合格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 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进行精讲释疑.

( 1) 课前检测

教师对留下的问题找学生进行回答,据此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确定需要精讲释疑的内容.

( 2) 课堂探究

让各个小组的同学进一步交流自学心得,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学生能够解决的,由学生解释,不能够完成的老师重点点拨.

3. 反馈训练

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层次性和启发性,要使优秀生从练习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五、几点思考

1. 编写导学案时,最好是集体研究,因为只有集思广益,才能保证学案的质量. 另外,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具体科学的设计,如在各栏目上,添加人性化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就更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落后学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 运用“三段式导学案”教学,学生的负担轻了,课堂实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了,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极少,很不利于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索,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三段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导学案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篇9

一、学习目标

在导学案的应用中, 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要深入研究教材, 设定学习目标, 进而使学生在明确学什么的同时, 进行下面一系列的活动。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进行导学案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即:掌握基本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灵活地进行应用。

二、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 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方式。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了解自己学什么之后, 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首先, 带着目标自主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并从中发现问题、反馈出来, 如, 有学生提出:在整数的除法中, 如果除数和被除数交换位置, 结果互为倒数。那么, 在分数除法之间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还有学生提出:分数除法计算的原理是什么?等等。接着, 在自主预习之后,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结果, 二来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探究

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我组织学生对上文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同时, 还组织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 两数相除, 所得的结果一定大于被除数吗? (2) 一个数除以真分数, 所得的结果一定大于除数吗? (3) 一个数除以一个假分数, 结果一定小于除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进而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教师精讲

在结束了上述的三个环节之后, 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高效实现, 也为了确保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五、自主测评

测评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心、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还以教学《分数除法》为例, 在该环节, 我引导学生完成了下面几个练习题, 如:

一条公路已经修了120 m, 占全长的1/3, 请问:这条公路多长?……

六、反思

在该环节中, 我们要思考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分数除法》这节课中, 一些学生在合作探索环节的参与度较低, 根本不发言, 一直等待着其他学生给出结论, 这样不仅不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也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总之, 导学案的应用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还要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探讨如何正确使用初中数学导学案 篇10

一、课前导学、提高兴趣

学生翻开导学案后, 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学过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 这部分的重点是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巩固, 同时对新知识能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 注意新老知识的衔接, 要能承上启下并具有一定的延伸度。

课前导学部分应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思想编制,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各个知识点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纸、画图、拼图等, 如:两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纸片, 用剪刀剪开后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

问: (1) 拼出的大正方形面积怎么计算?

(2)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3) 怎样剪才能拼出大正方形?有几种方法, 有什么规律?

通过这样的动手题, 能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接着可以引入要学习的知识点, 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在习题的设置上, 题目要有典型性、多样性, 难易结合,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题量贵精不贵多, 不能搞题海战术。

二、课上探讨, 增强氛围

导学案能让学生更能有重点的进行课前预习并发现疑问, 学生就可以带着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听老师讲解, 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 要以解决学生疑问为目的进行教学, 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关系, 建立能够互相探讨问题的宽松、和谐的氛围, 这样学生才敢发问, 并也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保持课堂秩序,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再次体现。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参考。

1. 自主思考

自主思考应侧重衡量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解题思路。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如:门的尺寸为宽3米、高4米, 一块长6米、宽5米、厚0.1米的木板是否可以通过, 为什么?相信很多学生会马上想到运用勾股定理a2+b2=c2, 求出门的对角线长度为5米, 而木板的宽度恰好是5米, 于是得出能够通过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 木板是有厚度的, 而这恰恰成为对错的关键。老师在教学时可以继续提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发展合作精神。”按照要求, 教师根据导学案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使每组的水平尽可能相近。让学生根据题目在小组内确立分工, 协作解决问题, 组内、组外的竞争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开动脑筋, 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或鼓励也可以合作, 最后对各组的成绩加以讲评。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相互启发、讨论、交流、带动、激励、补充、完善。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知识和技能, 思维方法等, 也有负责任的态度, 与人合作的交往技能, 多角度看问题和反省能力等。

三、课后巩固, 强化提高

课后巩固包含对所学知识要点的再理解、再思考及再应用, 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收获和困惑, 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学习心得, 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 要让题目具有梯度性,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感觉有挑战、有收获, 在数量和难度上作出层次区分, 让学生们各得其所。通过学生的答题教师也更容易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一个长9米的梯子斜放在墙上, 墙面垂直于地面, 梯子底端距墙5米, 问: (1) 梯子顶端距地面多少米 (2) 如果梯子顶端距地面的高度需要下降2米, 低端该向外移动多少米?这样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是知识点的应用, 两个问题难度有一定的差别, 又不至于太难, 学生乐于开动脑筋, 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导学案, 需要教师认真阅读理解教材, 提炼知识要点, 掌握学生情况, 加强情景教学和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较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改进。

摘要:导学案蕴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它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 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变了被动填鸭的教育弊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它更能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正确使用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宏.浅谈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杂志, 2011 (44)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下一篇:任务型游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