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2024-07-06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精选十篇)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篇1

目前, 我们森林生态旅游总体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迅速发展起的森林生态旅游与滞后的远景规划管理环节间矛盾十分突出, 有些地方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 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大量损害与浪费, 这种旅游产业集约经营程度不高, 特别是旅游精品不细, 经济效益不明显已经出现, 使得风景名胜区受到日益严重建设性的破坏, 并导致其生态环境比例失调, 生态旅游群体总体素质偏低, 引进高素质游客过小, 其生态意识与保护自然的要求差距较大,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因地制宜, 尽快把森林生态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才能确保生态旅游持续开发利用, 增强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1 科学统筹规划, 切实加强管理

现阶段旅游开发程序较为混乱, 只有采取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合理统筹社会力量共同兴办旅游业方法来逐步逐块逐块开发旅游资源, 在具体实施上, 一要抛开地方观念、本位主义的思想, 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着想从实地入手, 打造旅游精品;二要以旅游业为目的疏通各种渠道, 严格保护旅游部门利益, 达到开发一处成功一处, 不敢摊大求洋, 华而不实;三是旅游开发管理上, 应由政府部门正确引导, 政策支持, 同时旅游部门积极实施, 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四是特别在具体环节操作中注意安全性监督, 严防旅游环节中漏洞和失败。始终把生态资源放在首位, 促使人与自然和谐, 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与生态环境不适应项目或建设途径坚决制止。

2 突出地方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

按照“立足天然林保护, 合理的利用开发, 合作共建森林公园, 突出旅游特色”的原则, 优化森林生态旅游区域布局, 首阳山、楼观台、车峪沟、黑河、老县城、太白山等观光区, 应发挥其地理优势, 创造旅游度假村、避暑山庄、森林休闲场所, 以及老年疗养保健院等旅游产品, 遇此同时积极做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貌保护, 严格保留人文古迹原始性, 保证旅游学习知识性、多样性、趣味性吸引游客, 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品牌等级, 增强风景区在旅游市场实力和竞争力, 扶持和促进旅游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地方就业门路, 活跃地方及区域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繁荣旅游产业市场

有些地方基础设施较差, 还没有象样停车场, 步行游路、向导、标牌旅游厕所, 通信网络, 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遇此同时, 景点安全设施措施旅客须知还没有跟上去, 对从业人员生态科普知识教育以及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欣赏价值还不透彻, 开发适销旅游产品建设还没跟上去。各自有着地方特点又密切联系旅游景点文化特色较少, 推进生态旅游产品多样化程度不高, 适应不同兴趣游客的消费要求还不能满足, 并且应自筹部分资金与文物管理部门配合修缮一些名胜景点, 增进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对那些基础设施不齐全, 未办理旅游单位相关手续, 该关的关, 该并的并, 严肃旅游市场开发, 整顿生态旅游市场秩序, 完善人们精神文化需要, 使得森林生态旅游业健康有序持久发展下去。

4 提高意识, 保护天然林资源

森林生态旅游的兴办必须对从业人员及旅客进行资源保护意识宣传, 提高宣传教育力度和广度, 倡导文明旅游, 努力使旅游做到“景点除了脚印, 什么也不要留下, 景区除了相片, 什么也不要带走”原则, 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 严格促使游客懂得景区游玩应注意事项, 确实有必要设立监督检查机制, 严防偷挖珍稀植物, 采集花草, 携带奇石出境, 管理人员应对游客到来要有一份责任感, 切实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使得更多的人们来接触自然, 学习自然, 认识自然, 有意识保护自然, 要让游客玩过觉得景区奇特, 有趣, 很有一定欣赏价值, 吸引游客再次游玩。这里应特别提醒大家把全民性森林防火放在首位, 迫使天然林资源不受一点损失。

5 发挥生态优势, 增进旅游效益

在以国家举办生态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 带动民间兴办农家风味小吃、茶舍等农家乐园, 销售精适山货土特产, 开发旅游纪念品、休闲工艺品、观光欣赏品以及阅览艺术品, 来丰富景区娱乐活动, 发展长效机制的生态旅游, 打造创新型、精品型、科普型生态旅游结构, 不断充实生态旅游空间, 扩大旅客休闲度假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全方位最大程度满足旅游市场, 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创收增资, 活跃生态景区经济, 把不同形式的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发展其多重效能的作用。

6 旅游的收入, 服务于天保

拓宽各种旅游渠道, 用项目建设投入来加强天然林保护, 切实做到旅游收入30%资金用来天保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建立健全生态旅游景区。防火了望台 (哨) , 防火检查站, 行人休息宣传站, 以及配套的防火公约、制度、协议、合同等相关制约机制, 也应与景区管理相匹配, 积极提升天保工程管理人员劳保福利及工资待遇, 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与天保工程建设保持良性循环势头, 力争达到两项都要抓, 两项都要硬的生产格局, 还可协同地方政府, 发动旅游爱好者, 将资金投入到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上, 起到永续利用目的。

7 结束语

浅析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与措施 篇2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乡村旅游规划类专业机构,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是看着北京的乡村旅游一步步的发展过来,并且专家们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如北京的CBD高端生态园的打造等。专家们认为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有着自己的特色之处。

(一)策略

1、资源整合策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各个旅游要素资源的整合开发,来构成一个完善的乡村旅游系统。一方面针对当前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护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将农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旅游者和农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及各项效益。另一方面,北京乃至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农村民俗风情多元化,生产劳作差异化的特征,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本着分类指导,突出农味的原则,杜绝一概而论,盲目跟风的发展现象,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抗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

2、产品开发策略——项目带动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通过项目带动策略来打造农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整体

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备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农村旅游资源和非开发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以优先项目带动储备项目发展,以支撑项目配合重点项目开发,实现层级开发,梯度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开发模式。

3、功能拓展策略——产业互动科技先导

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通过功能拓展来丰富旅游活动类型,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元发展的个性需求,并扩大旅游收益渠道。一方面通过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功能的提升和拓展,依托农村优越的资源环境,丰富农特产品,独特的农事活动开展旅游活动,注入现代旅游休闲观念,推进旅游产品传统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医疗康体等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旅游功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挖掘乡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更加文明的旅游环境。

4、品牌提升策略——突出主题塑造形象

品牌就是竞争力,在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品牌就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品牌总是依托于非常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形象。乡村旅游形象是对农业、农村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等多方面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提炼,既要体现区域的特色,又要能够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它对于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线路的营销推广、地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到形象的综合性,即形象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旅游者心理感受的多面性;还应考虑到乡村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即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乡村旅游形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旅游产品项目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乡村节庆活动的开展来塑造。

5、市场推广策略——区域联动平台搭建

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样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旅游景区景点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农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通过区域间农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能够更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旅游者提供最全面的农村旅游信息;不同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得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旅游者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实践中,创立乡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乡村的特色,乡村的浓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二)措施

发展乡村旅游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经营旅游的素质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大支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资源结构优势、重点开发区域及项目、相关配套措施等。要突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特别脆弱的乡村旅游资源,宁可不开发。乡村旅游规划要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杜绝重复建设和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其次,要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乡村旅游开发。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上,适度向农村倾斜,着重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要素设施。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开发乡村旅游的业主给予政策扶持,如土地流转使用、农村信贷、税费减免等。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的信息优势和平台,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引进适宜项目,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第三,要引导乡村旅游提质升档。全面推行质量评定标准等,引导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三)、乡村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农村建设案例介绍

1、怀柔区北宅村

2、延庆县东桑园村

3、昌平区香堂村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篇3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

一、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

1.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生态旅游系统

生态旅游指的是在生态学理论原则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取向,以各类自然保护区(含公园)为主要观赏游览对象,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和保护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核是生态,强调人(旅游资源管理者和旅客)与旅游资源之间的生态作用,即生态制约、生态平衡和生态反馈,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态旅游系统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模式,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主要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有人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以及创新发展新思路探讨

1.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

(1)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

(2)实现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和游客的生态享受,追求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

(3)以旅游为媒介开展生态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4)加强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生态重构,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

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中的职能。同时,也要使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要素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现实地形成和发展。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关键是要以科学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制定新的发展措施来推动。

三、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1.以名牌和精品开发为龙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发展

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名牌优势产品,避免盲目的相互模仿,复制,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地产品开发雷同,档次低,存在“有品无牌”的现象。

2.建立和创新生态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要坚持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推动和战略,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直接管理微观资源配置转向间接调控上。相应地要构架起生态旅游权威的决策管理机构,协调处理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可成立由主管旅游的部门牵头,包括发改委、交通、国土、林业、环保、工商、文化等部门参加的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通过管理机构的领导,规范市场和投资、开发行为、经营行为、规划的编制实施,建立和创新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新体制。

3.推动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予生态旅游开发、经营

从实际出发,深化体制改革,探索生态旅游投资与建设新思路。在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适合开发生态旅游的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投资者要有选择和规范,要求企业行为要符合政府法规和生态规划以及公众利益,特别是要坚决遏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配合生态旅游开发,建立起有效的,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监控、约束新机制

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严格按规划实施开发。坚持对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要多种开发形式、多种经营模式展开,防止一刀切,可以有严格的高层次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也可以有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景区,也有复合开发模式景区。可以有独资经营、股权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体制应多元化。

5.生态旅游开发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

大力拓展资本市场,配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形成投资市场化为主的新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企业集团、社会(海内外投资者)都是生态旅游投资的重要主体。制定政策保护其合法收益,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生态旅游彩票(债券),征收生态資源利用的特殊税种等。

6.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大营销和提高服务水平,价格策略和政策要符合实际

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区域实际,可选择不同价格策略:一是生态旅游项目分解,单项定价;二是按季节差别定价;三是民族文化产品特殊定价;四是针对游客不同差别定价;五是特殊旅游特殊定价;六是项目组合定价。在营销上,可采取全员营销方式,在促销上应加强区域整体市场促销。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苏维词等: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87-90

黔西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 篇4

黔西南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欠发达”、“欠开发”的州情而蕴含着的保存良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 强化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努力增创生态环境新优势, 充分发挥“中国金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和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品牌优势, 突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历史、节庆赛事、乡村旅游五个重点, 把黔西南建设成为国内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胜地。为实现这一目标, 要加强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抓紧修编《黔西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市、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的规划, 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 必须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开发的观念, 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同时, 要按照建设专业旅游城市的要求, 抓好州府兴义市等城市的规划充分突出自然生态环境和布依族、苗族特色, 争取早日将兴义市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城市和全国乃至世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之一。

2 立法保护“金州十八景”

2007年启动的“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旅游推介活动, 开展了“金州十八景”的评选命名, 评选出了马岭河峡谷、万峰林等十八处自然和人文景点。“金州十八景”, 荟萃了黔西南自然和人文景色, 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遗留给黔西南的极其宝贵的遗产, 也是黔西南发展生态旅游的极其独特宝贵的资源, 因此必须倍加珍惜和呵护, 应该采取地方立法来加以保护。建议州人大制定《黔西南州“金州十八景”保护条例》, 对十八处景点划定保护区域, 以人与自然和谐和理念, 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保持景区独特的原生态自然人文环境, 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景区建设必须注入独特的民族文化, 彰显鲜明的民族特色

人们热爱生态旅游, 不仅是渴望走近自然, 亲近自然, 更希望能了解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 体验古朴醇厚的民族文化, 感受异彩纷呈的民风民俗。黔西南目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村寨有兴义市下五屯的纳灰村、兴仁县屯脚的鲤鱼坝苗寨和贞丰县的纳孔布依古寨。对于这些村寨的建设应根据其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在景区内乡村小道和山间小路就比水泥马路好, 传统木工结构民居就比现代的砖混水泥平房有韵味, 一台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一场精巧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一场古朴的民俗表演, 都将为景区注入灵魂而吸引海内外游客。

4 控制景区的生态容量和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的对象, 大多是未开发、欠开发的最大程度保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在旅游活动中, 会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压力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超出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就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于挽回和不可恢复的破坏。在黔西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应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 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 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 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虽然现在黔西南因进入条件, 接待能力等条件限制, 还不存在景区生态和环境容量问题, 但必须未雨绸缪, 在景区规划和建设时重视这个问题, 以保护好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使黔西南生态旅游实现持续发展。

5 规范建设, 提升品位和档次, 争创国家A级生态旅游区

黔西南生态旅游资源门类多, 质量好级别高。境内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一个国家地质公园、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两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村寨与“金州十八景”, 可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上好资源。可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和旅游接待软硬件设施的限制, 未能形成在全国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至今只有贵州醇酒厂工业旅游示范区成为国家AA级旅游区。因此, 随着黔西南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进步, 必须切实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从景区规划建设、产品设计包装、宣传推介、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旅游线路的组合、旅游类型的打造、接待能力和质量的改善提高等方面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综合规范建设, 提升各旅游景区的品位和档次, 争创更多的国家A级旅游区。

6 实施精品战略, 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 在国内外生态旅游市场上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

生态旅游的基本对象是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 (包括文化遗产) , 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因此, 必须根据黔西南生态旅游资源门类多、质量好、特色鲜明的特点, 分门别类地精心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在国内外生态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某某镇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主要措施 篇5

##镇是连平县九连山下的一个农业大镇,全镇人口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8万亩,山地面积近40万亩,素有“山多水甜人好境美”之称。全镇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山林、水力、矿产等资源,镇域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多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优势,谋求山区发展新路子,创新思路,转变观念,依托山区的资源、人文优势,以生态和发展为两大主题,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几年,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我镇生态资源优势,引进了#个项目,引入资金超###万元,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力推动了我镇生态产业链的逐步形成。项目主要有##村优质蔬菜种植基地、##村永乐种养合作社、##村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村优质水果种植园、##村“连溪茶”种植基地等,另外还发展有一批规模大小不等的种养户。今年,为继续抓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我镇的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品牌,我镇党委、政府将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以此带动镇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

坚持“生态崛起、科学发展”为主题,立足山区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态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为主线,推动生态各项建设,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形成生态产业链,促进镇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增加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林业资源管护力度,保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屏障。主要抓

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篇6

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8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业迅速发展壮大,与房地产业结合形成新型的旅游房地产业,受到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旅游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相应对策,为国家规范其发展、企业与公众对其理性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一、旅游房地产涵义与类型

1.旅游房地产的涵义

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房地产差异化经营模式,是以其所在区域的旅游功能开发为依托,并期望获得物业的增值,最终用于销售的房地产项目[1]。一般研究对象为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

2.旅游房地产的类型

旅游房地产主要具有商业和居住两种性质。目前比较主流的分法是将旅游房地产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分时度假,即客户支付一定费用即可享受一定时段的使用权,但不具有所有权;二是产权酒店,即将酒店按单位分别出售给投资人,投资人具有所有权,可委托酒店管理公司或分时度假网络进行管理,用于营业,获取一定投资回报,同时投资人享有一定时间的免费入住权利;三是主题社区和景观住宅,主要是将旅游休闲设施与住宅两大块拼凑在一起,区别在于前者不出卖产权及使用权给个人,后者实际是商品住宅,可以购买完全产权。

二、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且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旅游业发展,同时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因此,与旅游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也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发展迅速,但经验不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对旅游房地产的需求逐渐扩大,需求决定供给,因此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投资其中,使旅游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新兴的热门产业。

但是,作为新兴产业,没有丰富的经验作为指导,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的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旅游房地产对于住房结构的设计与传统住房设计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旅游房地产的设计应该更适应旅游顾客的需求;旅游地产的市场营销也应打破常规,将旅游应用于营销中,从而吸引以旅游、投资为目的的消费者;由于旅游房地产的顾客流动性大等特点,该种房地产的后期物业管理也不同于传统物业管理。这些都会对旅游房地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国家机构、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于旅游房地产业这一新兴的行业未予以足够重视,因此未设计相关机构来维持该产业的正常运行。当某一项目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例如旅游部门与房地产部门之间会以“踢皮球”的方式互相推卸责任,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开发旅游房地产的企业同样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够完善,出现众多问题。不仅资源的不到有效利用,人才得不到有效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后果,从而影响旅游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关于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目前比较完善,而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例如,对于产权酒店型的旅游房地产,与国家明确规定的房地产企业不得采取范本销售或变相范本销售方式销售商品房[2]的法律相违背,这就否定了旅游房地产业中产权酒店类型的存在。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不仅无法确保旅游房地产的消费者权益,出现问题后,国家无法根据明确的法律法规做出合理解释与处理,结果必然是同时损害了多方的利益。

三、针对我国旅游房地产业发展现状的解决措施

我国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快、范围广、力度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能不断提高产业发展,使其走上规范之路。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审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

企业在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同时,应该将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从而完善旅游房地产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从质量上,应加大对旅游房地产的建筑质量、物业管理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从人力资源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开发、设计、影响旅游房地产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开发旅游房地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旅游业的保护,例如在自然风景区中,应该注意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应该注意开发与使用过程中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等。

2.规范机构设置、加强行业管理

针对国家,应设置与旅游房地产业相关的机构和部门来管理相关事务,并对人员配置进行严格要求,选择具有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针对企业,应加大旅游房地产的开发、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力度使整个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走上规范化进程。

3.健全法律,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对于旅游房地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出现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企业和个人的权益都无法得到合法保障的现状,国家应该出台关于相关法律来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法律法规,尽快健全有关旅游房地产的法律法规,不仅要对行政管理部门做出规定,还要对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做出保障与约束。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应该不断更新法律法规,以适应旅游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需要,规范行业秩序,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权利。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旅游房地产业的现状,正面看待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对策来积极应对,一定会使我国的旅游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黄亮,李刚.旅游房地产概念解析及相关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

[2]余艳琴,赵峰.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3(5).

提高营林管理措施营造生态发展 篇7

林业发展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组成内容, 林业经营生产质量与创建效益水平, 逐步变成林业管理统计工作之中一项重要的指示指标, 同时为林业发展方针、管理政策以及规律战略的明确设定提供了可靠清晰的参考依据。为全面推进森林工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提升造林整体质量水平, 应清楚明确营林生产工作中包含的偏差问题以及不足之处, 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整改管理, 制定更新发展策略, 进而持续推进营林生产的科学、优质发展。由实践经验中不难看出, 只有真正推进营林管理的不断发展, 才能令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性。为此, 做好营林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日益完善, 营林管理还需要考量经济效益, 注重生态效益, 赢得必要的社会效益, 体现多方价值。同时应明确, 生态价值远比经济价值来得更重要。林业发展始终是生态建设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做好森林宝贵资源的管理经营与全面保护, 科学进行生产, 已经变成林场部门一项核心工作。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更能够凸显出营林管理工作的内涵价值。应确保各项林场资源发挥最合理有效的应用价值, 提升森林之中的可应用面积, 保证林分产量, 进而真正凸显森林保护管理的实效性。

2 营林管理工作包含的问题

纵观目前林场营林管理工作, 其基础地位并不稳固。长久以来, 林业发展建设深受木头经济理念的约束, 因而导致林场更加注重采伐, 而对于科学管控以及种植没给予充分重视。林业方针政策中, 并不能全面巩固营林管理基础地位。伴随营林技术的不断发展, 林场成活成林的相关问题逐步得到了妥善解决。然而, 重视造林忽视抚育的现象仍旧存在。同时, 林场森林抚育管理, 由于过分考量经济利益, 因而导致没能足够重视幼林以及透光抚育。完成抚育管理后则经常出现林分质量不断降低的问题。基于我国实施营林管理过程中, 没能实施集约化的生产, 因而导致经营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通常引入粗放经营管控模式, 令林分质量较难有所突破。加之较多林场人员在经济利益引诱下, 将天然更新的内在优势忽视, 进而导致了林种较为单一, 没能创建丰富多样的林分结构。

3 完善营林管理科学策略3.1 凸显营林管理工作实效

为凸显营林管理工作实效性, 应给予营林管理任务的全面重视, 实现优质抚育, 令传统营林管理工作理念全面更新, 扩充抚育幼林经费投入。另外, 应定期进行日常核查监督管理, 提升实践工作效率。应严格管控营林管理整体质量水平, 完善营林验收控制, 明确履行有利的奖惩管理策略, 提升林场开展营林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者, 应保障生态林建设应有的补偿金, 确保资金充足到位, 提升建设效率, 扩充社会影响力与大众关注度。应引入有力的督导管理手段, 创建完善林地更新管理机制, 令其持久发挥应有价值。针对过度采伐问题, 或是为了大范围地消除病虫害现象而进行焚烧处理现象, 则应实施细致入微、整体规范的调查研究, 并创建营林迹地档案库, 为后期工作提供科学便利性。

3.2 完善更新经济结构系统

若要科学顺畅完成林业经济管理建设目标, 应有效调节、更新完善林业经济体系结构, 推进林业产业实现持久健康的发展, 将其当做持续建设发展的核心基础条件。针对第一产业的建设, 应基于市场需求, 做好较短时限的工业原料林业建设发展, 同时还包括新经济林发展之中的竹林、优质资源、丰产速生或是原料林等。就第二产业林业发展来讲, 应不遗余力地推进新产品开发研究, 引进新技术, 优化低级别层次原材料, 进而发展至综合化、全面化的深加工行业领域。第三产业建设发展, 重点应设置在森林以及花卉层面, 针对当前林产工业系统结构实施全面更新调节, 激发优势产品价值作用, 实施广泛细致的深加工, 并研究木竹林等经营产业的核心应用价值, 令产业链条继续延长, 创设显著的附加值。

3.3 优化种苗基地发展建设

营林管理工作中, 要创设显著效益, 应汲取农业发展建设较多成功经验, 提升良种应用选择力度。农业领域建设发展发达区域, 均将种子园作为抚育林木良种的核心基地。目前, 已逐步发展形成了第三代。然而, 基于我国林业部门发展现状来讲, 仍旧停留在二代水平。为此, 应树立战略目标, 基于长远利益角度入手。森林单位不仅应持续扩充已经建成种子园的空间规模, 同时还应持续地选择应用良种, 提升营林管理整体质量水平, 创设显著效益。再者, 较多森工单位体系结构不科学, 需依据实际状况作出科学的调节优化与更新。基于当前政策制度来讲, 应不断扩充母树林总体百分比, 实施有效集成与调节融合, 制定科学的抚育管理对策。另外, 应进一步强化母树林整体体系结构优化的工作效率, 进而能够更显著地体现实效性。基于目前中龄林以及近树林不断将老龄林取缔, 我们应有目的进行发展建设, 并抚育形成针阔叶林, 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合理实现良种培育建设目标。

3.4 加快产业化建设发展进程

为创设显著效益, 应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提升林业生产水平, 将滞后产业剔除出去, 并令传统优质产业通过更新优化体现更多价值, 对新兴产业给予良好的辅助支持, 确保产业结构体系的全面优良配置, 实现林业产业的全面重组。就营林管理工作来讲, 其从属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应有效管控生产建设成本, 创设良好的质量效益, 进而全面实现营林管理目标。基于该实际需求, 产业化变为苗木科学生产的必由途径。应不断吸收接纳林业人才, 进而为林场营林管理增添更多活力, 有效节约成本经费, 令产业系统布局更为科学。应基于整体目标, 确保成本最低化以及效益最大化。在夯实基础的同时, 还应不断进行市场推广宣传, 增加经费投入, 契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结束语

林业建设工作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进步来讲, 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在过去的时间里, 存在看中经济发展, 忽略了生态建设维护, 导致很多森林资源被不合理使用, 环境变差, 生态变弱。因此, 林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保林业生产及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现实状况, 应进一步加快营林管理建设进程, 提升工作实效性, 优化种苗基地发展建设, 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先进手段, 进而真正确保珍贵森林资源的科学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平衡、和谐文明的建设与提升。

摘要:营林管理措施是非常重视的系统工程, 是以研究森林资源增长的应用型学科。因此, 只有对营林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才能真正地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对推进体制改革, 开创绿色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营林管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淑香.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广东科技, 2009 (3) .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旅游管理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 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在我国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起步之初发展迅速。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乡村旅游业整体呈现出了从高速增长到逐渐下滑的态势。如何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 使其真正走上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笔者在此尝试着对乡村旅游业的运作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可持续发展中走生态旅游路线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 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的选择。因为, 只有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开发过程, 才有可能世世代代健康发展下去。

从生态的可持续角度说,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与对基本生态进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这可以为项目方确定旅客接待容量提供依据, 从而解决了在乡村旅游供给的分析时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难题。

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角度说,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 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从经济的可持续角度说,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能取得经济效益, 并且要能有效地管理资源, 以便造福子孙后代。

二、利用优势, 贴近文化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该看到自身长远发展的强大后推力———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反映在乡村旅游方面, 便是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的环境、氛围。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曾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 乡村旅游才有存在的精神意义。

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 我们可以衍生出两种旅游地的构建方式:

一种是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这样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因为, 它是保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 这是其形成的根基;同时, 旅游业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的附加, 而不是单一的生产形式, 这样的复合经济结构受旅游客源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

另一种是异地集中保护, 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这种方式的生命力就不及第一种, 容易给人一种单纯模仿、再现历史场景, 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上的感觉, 而没有真正做到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三、认清本质:注重“游客体验”

游客即乡村旅游的消费者, 是整个旅游项目兴衰的核心, 没有长久的游客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管理, 再完备的措施也不会为项目带来实际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给予乡村旅游地中的游客体验已足够的重视。

首先, 要确定游客的体验需求。乡村旅游项目在定位时最需要考虑的, 是游客群的定位, 即想吸引哪一部分游客。

其次, 要完善游客体验的供给平台。游客持着不同的体验需求来到乡村旅游地, 旅游项目应能形成有效的体验供给能力, 建立多样化的游客体验平台是重要的途径。

四、加强学界理论研究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系统而宏观的, 对规律的总结、本质的认识会为实践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目前, 国内外众多学者为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 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但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客源市场定位等的理解不同, 对其概念的阐述一直存在着分歧, 甚至尚无一个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学术理论的不稳定性显然是不利于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的。

今后在加强旅游学界的理论研究方面, 我们可以尝试:不断发展创新研究方法;重视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以及有选择地吸收、笑话国外乡村旅游研究成果。

五、加强管理, 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行业自身的管理和规范。对于乡村旅游更是如此, 它面临的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支持。

第一, 党委、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有足够的重视, 结合中心工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旅游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引擎, 是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 是就地实现非农化和改造农村的新途径。

第二, 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保障乡村旅游建设需要。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 它的产生和发展, 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反过来, 乡村旅游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 制定、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 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 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第四, 加强监督管理, 逐步实现旅游管理规范化。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 重点进行卫生管理、安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 保证乡村旅游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农村经济, 2005, (1) .

[2]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 2004, (6) .

[3]张健华等.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商业研究, 2008, (1) .

[4]杜江等.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 1999, (1) .

[5]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5) .

[6]王旭.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的几个原则.当代贵州, 2005, (6) .

[7]石培华.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当代贵州, 2005, (6) .

大通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 篇9

1 大通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大通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手抓执法监管, 一手抓标准化生产, 多措并举, 标本兼治, 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组织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食用菌质量安全、“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肥料质量、农药市场监管、农作物种子质量等七大专项整治行动, 使全县的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左右, 农药施用量降低20%左右,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4%。

1.2 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3%;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节水滴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力度逐年加大;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3 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 充分利用全县草场, 发挥草地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全县种植饲草面积达到3 333.3 hm2, 舍饲圈养力度不断加大, 草场压力逐年减轻, 草原植被逐年恢复。

1.4 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拓宽

已建成绿园、花海、神龙等6个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一个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已初具规模。

1.5 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发展较快

全县已经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73万座, 建成大中型沼气池25座, 养殖废弃物利用率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6 草原生态建设进展明显

大通县正式启动实施了以“草畜平衡奖励、生产资料奖励、人工种草奖励”为主要内容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对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 基本实现草畜平衡, 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但是, 大通县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畜-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是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是农业生产整体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四是科技对生态农业的支持能力还不强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2 大通县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2.1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 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

1) 加强特色基地建设。

建立特色种植基地30个0.324万hm2, 建立各类良种繁育基地0.267万hm2, 新 (扩) 建规模化养殖基地5个。引进大通金鹏蔬菜种植培育有限公司和青海达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新建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 (区) 。目前, 全县建成设施蔬菜农业示范基地达到19处, 规模养殖基地达到75处 (其中省级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67个, 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个) 。新建省级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 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2个。到2015年,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0.667万hm2。

2) 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技术。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 切实设定1个长期建设计划, 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提高农业机械水平。加大农业机械补贴力度, 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农户开展市场化作业, 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农业信息管理中心。

3) 示范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 实现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 减少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 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大通县农业生产特点、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方向, 积极发展“菜—沼—畜”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既能加快推进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也能很好地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

2.2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1)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制定并严格执行环保政策,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严格监测和控制灌溉农田污水的水质;加强农村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通过推广翻耕等土壤污染清理复原技术, 采取化学、生物、工程等改良措施减轻土壤污染。同时, 加强土壤污染的调查、监测、宣传、监督和管理工作, 开展土地规划使用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提高全县土壤环境质量。

2) 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为突破口, 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建立平衡施肥示范区,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作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减少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及对环境的污染。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 加强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技术的培训, 普及安全施肥、用药知识, 从根本上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

3) 开展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要结合农村沼气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重点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 积极推广可降解、易回收农膜的使用, 杜绝和消除“白色污染”。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和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后再还田技术, 改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条件。

2.3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 确保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彭阳县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措施 篇10

随着林业建设的稳步推进,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县内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取得了“山变绿、地变平、水变清”的治理成效,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仅退耕还林一项累计兑付群众退耕粮食及现金折合9.15亿元, 惠及全县4.2万户17.9万人。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改变了山区群众的传统耕种习惯, 促使单一农业发展方式向林果、草畜、蔬菜、劳务四大特色产业及二、三产业过渡, 农业综合产出翻番。现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 不断完善思路, 推进科学发展

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 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 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摆在突出位置, 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 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 二十年如一日, 坚持不懈抓建设, 实现了彭阳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提出的“要把彭阳建设成大花园、大果园”的要求, 县委、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把发展林果业纳入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倾力培育, 全力发展, 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2 加强组织引导, 形成工作合力

举全民之力, 植树造林, 改土治水, 建设生态彭阳是该县林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林业建设纳入年终综合考核, 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每年春、秋两季, 县直部门、单位停止办公2周进行义务整地、植树造林。领导以身作则, 群众广泛参与, 全民动手, 齐抓共建。同时, 抢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机遇, 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促进全县林业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 坚持因地制宜, 实施综合治理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 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 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 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 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 达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1,2]。在此基础上, 组织开展了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和“813”生态建设提升工程 (用3~5年时间, 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万户生态户) , 并成立专业造林队, 对全县退耕地造林进行拉网式补植补造, 完成加密补植5.04万hm2, 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水平, 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4 重视科技支撑, 提高建设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推行科技承包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促进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结。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坚持封造并举, 宜乔则乔, 宜灌则灌, 宜草则草, 乔灌草相结合。积极推广“88542”、大鱼鳞坑等整地模式和苗木定干深栽、覆膜套袋保墒等抗旱技术, 有效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逐步形成了北部水保饲料林及中部生态经济林、东部优质经果林、西部水源涵养林的林业生产格局。在今后的工作中, 全县上下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 培育壮大林果产业, 扎实推进林权改革,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努力开创全县林业建设新局面。

4.1 突出特色, 培育发展林果产业

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 制定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坚持新建与改造同步、设施与露地栽植搭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点与面结合的原则, 按照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4种模式, 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完成长城塬2 000 hm2优质林果基地、麦子塬666.67 hm2经果林建设的基础上, 将再建设2 666.67 hm2优质经果林, 力争到2015年全县以杏子、核桃为主的经果林达到2.67万hm2, 农民人均1 333.33 m2, 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4.2 立足实际, 积极推进林改工作

把林改工作作为解放林业生产力、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完善试点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 建立县委、政府统一领导, 部门、乡镇上下联动, 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3]。深化政策宣传, 发挥主体作用, 组织群众成立林改工作小组, 以村为单位, 对集体林进行勘界、评估、确权, 对能够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林改目标。

4.3 注重实效, 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 深入实施“813”生态提升工程, 加快生态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生态户创建步伐,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开展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活动, 强化抚育管护, 抓好修复完善[4]。进一步加大荒山荒沟治理力度, 切实减少水土流失。坚定不移地实施封山禁牧政策,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 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为实现彭阳县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摘要:从不断完善思路与推进科学发展、加强组织领导与形成工作合力、坚持因地制宜与实施综合治理、重视科技支撑与提高建设水平等方面总结了彭阳县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措施, 以期为该县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完善思路,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科技支撑,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金先来.林业生态工程[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5) :26-27.

[2]张天禄.林改促产业培育大发展——宁夏彭阳县狠抓生态经济型林业见成效[J].国土绿化, 2011 (2) :31.

[3]郭守繁.林业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 (8) :33-34.

上一篇:体验立体化下一篇:Paypal支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