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引流挂线

2024-07-16

切开引流挂线(精选九篇)

切开引流挂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肛周脓肿患者102例, 男73例, 女29例;年龄27~69岁, 平均44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52例, 对照组50例。观察组肛周脓肿20例 (38.5%) ,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13例 (25.0%) , 直肠壁内脓肿10例 (19.2%) , 直肠后间隙脓肿9例 (17.3%) ;病程7~21天。对照组肛周脓肿16例 (32.0%) ,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15例 (30.0%) , 直肠壁内脓肿11例 (22.0%) , 直肠后间隙脓肿8例 (16.0%) ;病程7~21天。两组患者脓肿部位、病程等大体相仿。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进行切开挂线治疗。患者骶管麻醉后取截石位, 会阴部消毒。对肛周皮下脓肿及低位肌间隙脓肿, 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与肛门呈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敞开脓腔, 右手食指进入脓腔, 分离脓腔纤维隔膜排尽脓液, 过氧化氢溶液 (双氧水) 、甲硝唑冲洗脓腔, 再以球头探针自切口探入。左手食指插入肛门内配合探查内口位置, 并将探针前端自内口引出肛门外, 沿探针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外括约肌下部浅层及部分内括约肌, 清除脓腔壁坏死组织及硬结, 切除感染的肛窦肛腺及导管组织, 修剪切口边缘呈V型, 使之引流通畅。直肠后间隙脓肿合并两侧坐骨直肠窝脓肿者, 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做放射状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用右食指探查, 分离脓腔间隔, 探查脓腔范围, 搔刮腔内坏死组织, 并用探针找到内口后, 橡皮筋挂线, 然后在左右两侧距肛缘2.5cm处各做一弧形小切口, 即开窗留桥, 并加对口引流, 脓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及聚维酮碘消毒, 凡士林油纱条填塞脓腔, 塔形敷料固定伤口。术后给抗感染治疗7~12天, 挂线脱落[2]。

1.2.2 对照组

进行切开引流术。患者接受骶管麻醉后取截石位, 会阴消毒。在患者脓肿波动较为明显的地方做一弧形切口, 使脓肿腔体开放并吸出脓液, 使用聚维酮碘和生理盐水将脓肿腔体冲洗干净, 沿着内口和脓腔之间的组织清理坏死组织, 并引流[3]。

1.3 评价标准

脓肿治愈:症状消失, 病灶彻底清除, 伤口愈合良好, 无后遗肛瘘。复发:症状一度好转, 后又再次出现脓肿症状, 需再次手术治疗。肛瘘:脓肿症状不明显, 但遗留肛瘘外口形成, 反复渗脓, 肛门镜检查及肛门指检可发现内口及瘘管形成, 需再次手术治疗。统计脓肿复发率、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及形成肛瘘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均顺利,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说明两种手术方法都具有安全性。采用切开挂线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肛周脓肿复发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是否形成肛瘘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单纯切开引流术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3 讨论

肛周脓肿发病急, 一旦临床确诊, 应尽快手术。本文采取切开挂线治疗和单纯切开引流治疗肛周脓肿, 对比结果显示, 接受切开挂线治疗患者的治愈率、术后复发率、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接受单纯切开引流的患者。

切开挂线治疗法使用橡皮筋作为挂线, 通过橡皮筋具有伸缩性的特点, 缓慢地切开括约肌, 从而使得肛门失禁的可能降到了最低。此法无大出血的危险和潜在的感染可能, 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术后肛瘘形成[4]。术后换药时, 在脓肿处放置引流管即可, 这种换药在门诊就可以完成, 较为方便。

手术切口的选择对切开挂线治疗非常关键, 它对于术后患者肛门的功能与外观有着直接影响。寻找内口可以遵循以下要点: (1) 进行诊断时, 发现肛窦的中心有凹陷并呈现硬结状, 则需使用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发现肛窦有脓液流出的部位即为内口; (2) 使用探针探测时, 如果探针非常容易地探入该处, 且有脓液流出, 则说明该处为内口; (3) 将脓肿切开排脓时, 医师要用一只手的手指在肛门中作为引导, 而另一只手则握住探针插入脓肿腔体中进行探测, 当手指感觉和探针的圆端仅存在一层黏膜时, 即可判断此处为内口; (4) 可以利用一些惰性物质 (如亚甲蓝) 注入脓肿中, 通过肛门镜观察, 如果液体从肛窦中流出, 则可以判断该部位即为内口。我们体会, 将切口做得相对大一些, 可以充分暴露术野, 并可保持引流通畅。

挂线时要充分考虑脓腔的具体情况:脓腔较深, 则对其挂线要相对较松;脓腔较浅, 则挂线就要更紧。此外, 还要考虑脓腔与肛门的相对位置, 对于距离肛门较远的脓肿, 挂线要紧一些;距离肛门较近的脓肿, 则挂线要松一些。挂线时要掌握好松紧度, 换药时要仔细清理掉已坏死部分。对于挂线2周后橡皮筋尚未脱落者,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拉紧。

参考文献

[1]丁泽民.丁氏痔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232.

[2]李淑芬, 李玲.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136例[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 (18) :1708.

[3]闫海金, 牛婧, 贺平.多切口浮线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37例临床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9, 15 (6) :418-419.

切开引流挂线 篇2

【关键词】高位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2-01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以管直肠环为标志,瘘管经过此线以上为高位肛瘘[1],目前高位肛瘘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挂线疗法是治疗高位肛瘘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技术,笔者自2010年9月——2013年5月间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39例高位肛瘘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39例高位肛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高位肛瘘的相关诊断标准,术前通过指诊、探针及瘘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排除直肠癌、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异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12-58岁,平均年龄(36.8±2.5)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2.8±0.7)年。

1.2治疗方法术前2d嘱患者进食流质食物,术前1d晚上给予清洁灌肠。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于肛瘘外口注入亚甲蓝溶液,确定内口位置,使用探针从瘘管外口探查管道的行径、有无支管以及主管和支管的关系,以便选择合适的引流口。用探针切开瘘管,直至肛门缘,同时切除周围的炎性结缔组织,用匙搔刮切开的管道和腔穴,清除腐朽组织,然后切开内口以下肛管皮肤、内括约肌、外括约肌皮下部、浅部,修复创面。在探针头部结扎一粗丝线,再在粗丝末端结扎一橡皮筋,然后退出探针,将橡皮筋留在管道内,并拉紧橡皮筋,以有效止血。以4号丝线间断全层缝合伤口皮肤至肛缘约0.5cm处,挂线处以明胶海绵压迫,用无菌纱条填塞切口,丁字带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使用抗生素,引流部分每隔3d换药一次,直至创面愈合。

1.3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李辉[2]的标准对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病灶彻底清除,创面愈合;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病灶基本清除;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病灶存在或后遗肛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本组39例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后,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创面评价愈合时间为(14.8±2.6)d。术后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患者发生尿潴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

3讨论

高位肛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是采取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

本研究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39例高位肛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了显著改善,创面愈合时间有所缩短,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总有效率为92.3%。低位切开高位挂线引流术可修剪切口和间断全层缝合可使组织对合优良,创口保持平整,避免了术后肉芽过度增生,瘢痕增多所形成的肛门变形,且手术创面较小,从而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和水肿等并发症[3]。引流挂线利用了挂线疗法中引流的机理,通过在瘘管中置入引流线,使瘘管得到引流,从而达到促进肛瘘愈合的作用[4]。

术中对保留皮肤浅表切口能够保证内口引流通畅,对切口皮下组织间断缝合,能够促进切口的愈合,也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术中使用的橡皮筋其紧缩力产生边切开边愈合的作用,挂线在对括约肌组织产生慢性机械性勒割的同时,其断端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能够很好的隔绝传染源。实施高位瘘道挂线前必须作好内口的正确定位,在内口处与近侧切口间组织全层剖开或部分切开后挂线,挂线后修剪留作开放引流的黏膜残端[5],此外还应有效处理内口及其周围感染的肛隐窝及肛腺组织,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低位切開高位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临床疗效好,术后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继辉,赵峰.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42例报告[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141.

[2]李辉,范学顺,王晏美,等.高位肛瘘的术式选择与比较[J].中国医刊,2011,46(2):63-64.

[3]廖治先,颜景颖,龚文敬.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减底缝合引流术治疗高位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1):37-38.

[4]钱海华,曾莉.低位切开结合引流挂线治疗高位肛瘘55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428-430.

切开引流挂线 篇3

关键词: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切开引流术

肛周脓肿是一种发生于肛门、肛管及直肠四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为三大肛肠疾病之一。发现疾病后, 若不采取正确的处理, 可能会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针对该疾病的治疗, 临床上有切开挂线术和切开引流术两种[2]。为探讨效果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院将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1例, 女85例, 年龄为14~71岁, 平均年龄为 (37.9±3.7) 岁。所有患者均来自住院部, 全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93例。对照组男49例, 女44例, 年龄为14~69岁, 平均年龄为 (36.4±3.5) 岁, 平均病程 (5.9±2.4) d, 肛周皮下脓肿36例, 直肠粘膜下脓肿17例, 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 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19例;观察组男52例, 女41例, 年龄为17~71岁, 平均年龄为 (37.9±3.4) 岁, 平均病程 (6.1±2.6) d, 肛周皮下脓肿39例, 直肠粘膜下脓肿15例, 坐骨直肠窝脓肿19例, 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切开引流术。

(1) 术前准备。术前所有患者接受镜检和指检, 充分掌握脓肿的位置、大小及可疑内口。取截石位进行简易骶骨麻醉, 将会阴部位常规消毒。 (2) 手术操作。于脓肿最为明显处沿肛缘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 随即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开, 用止血钳将切口分离扩大, 待脓液排除后, 将手指进入确定脓腔走形, 随后将脓腔间隔分离, 直至脓液排干净。给予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依次将脓腔冲洗, 最后安装引流碘伏纱布包扎。 (3) 术后处理。给予常规抗生素处理。切口一天换药两次。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进行切开挂线术。

(1) 术前准备。同对照组; (2) 手术操作。于脓肿最为明显处沿肛缘作放射状切口, 随即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剥离, 用止血钳将切口分离扩大, 待脓液排除后, 将手指进入确定脓腔走形, 采用刮匙将腔内腐败组织刮出, 给予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依次将脓腔冲洗。将探针穿出脓腔底部最薄处挂上橡皮筋, 顺势将切口修剪为梭形, 最后安装引流碘伏纱布包扎; (3) 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 判定标准

肛周局部红、肿、灼热、疼痛, 指诊触痛有或无波动感, 彩超显示肛周脓肿形成。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肛门失禁情况、脓肿复发情况及肛瘘形成情况[3,4]。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n (%) 计算,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计算,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发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例数均小于对照组, 两组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9,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肛周脓肿大部分是由肛腺感染蔓延所引起的,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上治疗多是采用肛门引流术, 以往研究显示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是在达到治疗的同时, 复发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大, 因此具有一定的缺陷[5]。该文则采用切开挂线术对肛周脓肿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上述数据显示, 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 (11.9±2.9) min、创面愈合时间为 (24.1±2.1) d、住院时间为 (14.5±1.1) d, 3个方面在都远远低于对照组, 从侧面说明了该方法手术效率更高,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6%,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1%, 充分说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 大大降低了术后肛门失禁、脓肿复发及肛瘘的发生, 因此, 该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方法。与以往研究相同的是[6], 该文中不论是切开引流术还是切开挂线术均进行了前期的探位处理, 术后做好了伤口的包扎和防止感染的处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7,8], 该文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证脓腔充分支撑, 保证脓液无死角的流出, 引流通畅、有助于手术患者伤口的完美愈合, 避免了炎症反应的扩大。住院时间以往观察组为 (17.18±1.37) d, 该文为 (14.5±1.1) d。因此, 较其他文章的并发症发生率6.9%, 有一定的优化。另外观察组中通过挂线使括约肌出现粘连, 阻止了括约肌的收缩, 从而避免大便失禁现象。虽然该院大部分医生的操作能力较好, 但是各医生间的手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 今后可以在增加医生间的交流, 定期开展相关的座谈会和宣讲, 提高医生的手术水平, 增加整个医疗队伍的实力。

综上所述, 切开挂线术在治疗肛周脓肿方面较切开引流术, 有更好的的临床效果, 能够显著的减少手术时间,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具有较少的术后并发症, 术后创面愈合的也较快, 减轻了患者的治疗痛苦。该方法能够对肛周脓肿进行根治, 去除了患者由于切开引流术引起并发症后的二次治疗费用和痛苦。总之,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川意义。因此, 该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天正.多切口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深部多间隙脓肿50例[J].海南医学, 2014, 25 (6) :879-880.

[2]董林波.对比切开挂线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 2 (26) :5409-5410.

[3]金志法.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评价[J].医学信息, 2014, 27 (5) :521.

[4]刘美景.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3) :4677-4678.

[5]黄卫新.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医学, 2013, 37 (9) :805-806.

[6]粟艳琴.切开引流加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在肛周脓肿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 2015, 21 (4) :73-74.

[7]王湘涛.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6) :1383-1384.

切开引流挂线 篇4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移管挂线;胶管对口引流;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69-01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部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包括高位坐骨直肠窝瘘、骨盆直肠窝瘘等,其中以高位马蹄型肛瘘最具代表性。高位复杂性肛瘘由于其根治率低、复发率高,并且疗程长、痛苦大和后遗症多,所以被认为是肛肠科疑难疾病。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科运用了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2008年10月到2011年5月我们采用该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纳入标准 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年龄在20岁到65岁之间,并排除各种并发症及禁忌症。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肛肠科收治2008年10月到2011年5月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的入院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3岁到67岁,平均45岁,病程2周到21年,平均5年。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入院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备皮。 1.3.2治疗 采用“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骶麻或腰麻后,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肛门术野皮肤及肛管直肠内,用亚甲蓝实验及挤压实验和探针探查等方法确定主瘘管及支管的走向及内口的位置,主管与支管的关系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探针自瘘管外口探入瘘道,若外口距肛缘小于2厘米,直接切开肛管及肛缘皮肤,钝性分离正常组织,清除瘘管及疤痕腐肉,用圆头探针引导橡皮筋于外口处穿入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下缘从内口穿出橡皮筋并用粗线无张力固定,即挂虚线,使高位变为低位,无论多个瘘管同法处理,低位瘘管挂虚线处理。若外口距肛缘大于2厘米,可在肛缘边缘作一新外口,使外口内移,切开肛管及肛缘皮肤,用圆头探针引导橡皮筋置于新外口处穿入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下缘从内口穿出橡皮筋并用粗线无张力固定挂虚线,无论多个瘘管同法处理,在原外口作一切口,分离正常组织,剥离清除全部瘘道、支管,分离时可切断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外括约肌浅部,其余括约肌一并保留,原外口与新外口间放置双橡皮筋挂浮线,如支管较长或弯曲者,在支管两端或弯曲处予以开窗,使瘘管变直,清除瘘道及腐肉,并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其下置双橡皮筋挂浮线。高位瘘道则剥离瘘管及疤痕组织,高位盲腔清除腐肉,分离時注意保留肛门括约肌,予以旷置,置胶管引流并固定,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稀释液冲洗伤口及深部瘘道和盲腔,术毕,塔形纱布包扎。术后每日胶管冲洗,并渐退渐小引流管,至旷置的瘘道、盲腔及空腔愈合。

1.4 术后处理 术后每日用中药坐浴,清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稀释液冲洗伤口及通过引流管冲洗深部瘘道、盲腔及空腔,并用络合碘棉球对伤口及肛周进行消毒处理,换药时将所挂橡皮筋在腔隙内转动以防扭曲或粘连等,并以九华膏纱条填入肛管直肠及各创腔内,起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作用及保护切口,充分引流。原外口与新外口之间对口引流橡皮筋,视间隙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可逐步拆除。低位挂虚线的目的在于抑制低位切口生长,待高位旷置的瘘道、盲腔、空腔愈合或即将愈合后拆除虚线再切开低位瘘管或低张力紧线,其实大部分所挂虚线已脱落,低位瘘管已挂开。高位置管引流、渐退渐小引流管保证了引流的通畅,同时也避免了假性愈合,减少了复发的几率。术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剂等,以控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4年6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肛瘘的疗效评定标准[1],拟定标准①临床治愈:创面愈合,症状消失。②显效:创面愈合,流脓、肿痛消失,仅肛周潮湿、瘙痒。③有效:创面未愈,流脓、肿痛、瘙痒改善。④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⑤远期治愈:随诊半年以上,原部位未见复发,无肛门失禁者。

2.2 治疗结果

2.2.1 总疗效治疗显愈率为95% .

2.2.2 住院时间及创面痊愈时间为23±5.7天,创面痊愈时间为26±6.2天,传统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愈合时间较长,后遗症较多,很容易导致肛周潮湿、瘙痒、流脓、伤口瘢痕生成等,甚至引起肛门狭窄、肛门畸形、盆底肌松弛、肛门完全或不完全性失禁。肛门括约肌的损伤是造成复杂性肛瘘术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采用“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对口引流术”保留了大部分的肛门括约肌,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较少,故术后肛门功能良好[2]。“移管挂线配合胶管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有效地缩小了手术创伤范围,缩短创口愈合时间。

3 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常见的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手术疗法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唯一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疗法可划分为括约肌切断与保留两类术式。国内外肛肠科专家正朝着一种组织损伤少、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及减少复发的理念迈进。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操作难度大,如处理不慎,常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肛门狭窄、肛门畸形、肛门完全或不完全性失禁,并且容易形成假性愈合、复发或迁延不愈,有时还需要分期手术,这些均给患者的身心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术式以中医微创、移管、低位挂线高位置管引流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采取移管低挂高位置管引流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损伤肛门括约肌[3],维护了肛门主体结构,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伤口愈合时间短、后遗症少等优点,其有效性优于传统的切开挂线引流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3

[2] 安阿玥主编.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3.

切开引流挂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38例, 女性22例, 平均年龄为 (35.5±2.5) 岁, 平均病程为 (3.5±1.6)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37例, 女性23例, 平均年龄为 (35.6±2.6) 岁, 平均病程为 (3.5±1.8)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且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在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前, 须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其次, 还要对患者重要脏器情况进行了解,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对其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如果患者的血压在160/100 mm Hg以上, 则要给予患者降压药进行降压。手术完成后, 要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首先, 要对患者内外口的数量、位置以及主管与支管的走向进行具体了解, 沿着瘘道将探针放入, 一直深入患者的肛内, 使其能够在内口探出。然后, 在患者的肛门后方正中相应位置作一个人造切口, 切口长约2.5 cm。在球头探针和标志探针相会之后, 将放射状部分切开, 并且通过皮下部位的低位管道、外括约肌浅部以及肛门内, 对外口的坏死组织以及瘢痕组织进行清理。将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高位管道以及耻骨直肠肌进行结扎, 并将支管切除掉, 最后完成整个手术操作过程。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联合对口引流术进行治疗。首先要对患者内外口的数量、位置以及主管与支管的走向进行了解, 沿着瘘道将探针放入, 一直深入患者的肛内, 使其能够在内口探出, 然后在患者的肛门后方正中相应位置作一个人造切口, 切口长约2.5 cm, 从同一个内口将标志针探出, 并且从人造外口将探针探入, 将处于齿线以下的主管道切开, 将其他部分从内口拉出, 将整个肝外结扎操作过程完成。同时, 以支气管外口作为中心, 作出一个切口, 并且切除增生部分, 扩大外口, 破坏支管道, 将支管部位的坏死组织清除干净, 确保引流处于通畅状态后, 在患者的切口部位将其结扎起来, 并且要确保其宽松性, 然后结束整个手术操作过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 根据《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标准,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 并且创面完全愈合;有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好转, 创面没有完全愈合;无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没有发生变化, 甚至恶化, 创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 主要包括住院时间与创面恢复时间。 (3)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40例, 有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35例, 有效10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2.3±1.2) d、创面恢复时间为 (18.3±1.0)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25.5±1.8) d、 (29.0±2.8) d,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60例中, 2例出现肛门潮湿现象, 3例出现肛门疼痛现象, 4例出现肛门狭窄现象, 2例出现肛门畸形现象, 还有3例出现肛门失禁现象,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60例中, 1例出现肛门疼痛现象, 1例出现肛门畸形现象, 1例出现肛门失禁现象,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χ2=18.18,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肛瘘指的是由瘘管、内口以及外口三部分组成的肛门周围肉芽肿性管道, 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类型。肛门静脉血流的流通受到阻碍, 因受到硬物磨损而出现细菌感染现象及肛门周围出现脓肿恶化溃烂现象等均属于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4]。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发热、乏力、寒战、肛门疼痛、肛门部位瘙痒、肛门部位潮湿以及瘘外口流出血性分泌物与黏液性分泌物等。通常情况下, 肛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且不局限于特定年龄的人群[5]。高位复杂性肛瘘除了有较高位置的病变之外, 主支管呈现出弯曲走向, 并且还有部分死腔存在其深部, 因此在治疗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手术治疗是现阶段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 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内口进行正确处理, 并且将全部瘘管清除干净, 对肛门括约肌进行合理处置, 确保创口引流的通畅。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进行治疗, 在采用探针寻找内口时要注意保持动作的轻柔, 在处理高位肛瘘时, 挂线之前要先从原发内口上方0.5 cm的地方将探针穿出, 确保内口处于充分敞开的状态, 进而促使成功挂线。将支管内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 能够确保引流的通畅性, 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支管愈合, 防止肛周组织受到更大损伤。总而言之, 该手术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功能, 促进其更好更快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 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00% (P<0.05) 。

综上所述, 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治疗方式,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切开挂线联合对口引流术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创面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00% (P<0.05) 。结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效果显著, 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且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切开挂线,对口引流,高位复杂性肛瘘

参考文献

[1]李春雨, 张丹丹, 王军, 等.二种手术方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 :12-14.

[2]王贵祥.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 (18) :14-16.

[3]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 :57.

[4]郑志杰, 黄卫平, 郭毅, 等.对口引流术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10) :1341-1343.

切开引流挂线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其中男53例,女23例;年龄29~52岁,中位年龄37.6岁;病程4个月~3年。所有患者均有肛门周围脓肿史。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予骶管麻醉后,采取截石位,以直肠指诊或美蓝注射将患者内、外口以及主、支管道的位置、数目、走向探查清楚。在内口对应的肛门处作一长2.5cm的放射状外口,由外口采用探针进入主管道后由内口出,将主管道齿线以下部位进行V形切开,将齿线以上管道部位使用橡皮筋以适宜的松紧度结扎。在支管的外口同样作一个放射状切口,破坏支管道后将主支管间引流,继而将主、支管间的切口结扎。对支管长且存在弯瘘的患者,应在支管中多作一切口,两切口间保持2.5cm的距离,便于对创口换药与定期冲洗。若患者肛瘘呈马蹄形,则在主管道的转弯处作一开口并进行挂线,防止对尿道与阴道造成损伤,继而将切口和皮缘修整,利于引流与止血。

1.2.2 对照组:

予骶管麻醉后,采取截石位,在内口对应的肛门处作一长2.5cm的放射状外口。用探针从外口向肛内进行探查,由内口出,将内、外口间组织切开后,清除坏死腐败的和瘢痕组织。将高位管道用橡皮筋结扎后切除支管,将切口修整成V形。

2组患者在术后均予抗生素治疗7d,每天常规换药2次。

1.3 观测指标

比较2组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并观察2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复发率及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肛门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复发率及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肛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临床难治性肛瘘之一。由于病变部位较高,管道多而复杂,因此治疗不仅难度大,而且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较高,并发症较多[2,3,4]。本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肛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总之,采用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成功率高,肛瘘复发率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切开挂线法治疗。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肛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切开扩创引流并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成功率高,肛瘘复发率少,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肛瘘,高位,复杂性,切开扩创引流,挂线法

参考文献

[1]蒋鑫.切扩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31.

[2]李春雨,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6.

[3]周峰,樊志敏.糖尿病合并肛瘘及肛周脓肿的处理[J].江苏医药,2002,28(10):731-732.

肛周脓肿切开挂线术40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 男24例, 女16例;年龄18~55岁;浅部脓肿35例, 深部脓肿5例;病程最短5 d, 最长10 d, 所有脓肿排除结核、糖尿病等特发脓肿。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6 h禁饮食, 术前半小时灌肠一次。

1.2.2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腰部麻醉, 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碘伏消毒手术视野及肛内, 铺无菌巾, 在脓肿波动明显处 (深部脓肿需术前B超定位) 处切开, 切口呈放射状。坐骨直肠窝或骨盆直肠窝的切口应该距肛缘2~3cm;直肠后间隙脓肿切口应距肛缘1.5 cm, 避免损伤肛尾韧带。彻底引流出脓液, 钝性分离脓肿间隔, 清除坏死组织。根据索罗门定律, 如果内口在在齿状线处与外口相对, 只需用球头软探针沿切口轻轻探入, 在相应齿状线处探查内口, 如果内口寻找困难或已闭合, 可在探针最薄弱处探出, 探针尾带橡皮筋, 将橡皮筋牵拉到最大张力, 钳夹橡皮筋根部, 用10号丝线结扎根部, 如果脓肿范围较大, 可行多个切口, 切口之间务必引流通畅, 脓腔内用油纱填充, 外敷无菌纱布, 术毕。

1.2.3 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并用中药外洗, 药物组成:

黄连30 g, 黄芩30 g, 黄柏30 g, 大黄30 g, 苦参15 g, 金银花30 g, 五倍子30 g, 蒲公英30 g, 每剂煎汤200 ml, 分2次坐浴, 1剂/d, 每次排便后用油纱换药, 利用橡皮筋的张力将组织逐渐切断。橡皮筋脱落后继续用换药, 以促进伤口愈合, 防止皮肤桥型粘连愈合。

2 治疗结果

全部40例肛周脓肿全部治愈, 无复发、肛瘘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 并形成脓肿, 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后反复发作, 甚至遗留肛瘘。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 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 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肛周脓肿是一种结直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常起病急、疼痛剧烈, 如果治疗不当, 将形成肛瘘遗留肛门失禁。手术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根本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①.单纯性切开引流术②.切开排脓挂线术。

传统的单纯行脓肿切开引流手术, 虽术式简单, 能解除患者的一时之痛, 然而术后并发症亦不少, 术中若切口较小、去除引流物较早或过创面早愈合将再次形成脓肿甚至肛瘘, 正因为诸多并发症, 患者往往需要行二次手术, 但二次手术不仅病程长, 增加患者痛苦, 医疗费用也显著增加。

笔者在继承祖国医学传统挂线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西医学理论知识, 采用脓肿切开挂线法治疗肛周脓肿, 取得了一次手术治愈预防后遗肛瘘的效果。首先准确找到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2]。其次挂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慢性“切开”的对口引流过程, 不怕感染, 也不会使炎症扩散。由于挂线的紧缩, 逐渐扩大了内口和引流通道, 内口虽然继续感染, 但确保引流通畅, 即不会导致炎症扩散, 具有切割、引流、标记及异物刺激4种作用[3], 又有利于肉芽组织从基底部生长。由于挂线的紧缩刺激使肛门括约肌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边勒开边修复, 不致使括约肌急剧离断, 故无出血和肛门失禁的危险, 不易遗留空腔, 从而消除了内口继发感染, 失去了形成肛瘘的基础。

综上所述, 切开挂线术具有疗程少, 避免遗留肛瘘、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从而减轻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等优点。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 疗效可靠。因此, 切开挂线法是目前国内治疗肛周脓肿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建平.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外科学, 2004.5第6版.

[2]李春雨, 聂敏.一次性切开挂线法治疗肛门后位马蹄形脓肿86例.中国肛肠疾病杂志, 2000, 21 (5) :15-16.

切开引流挂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过临床诊断与辅助检查确诊。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00例患者, 男76例, 女24例;年龄19~53岁, 平均 (35.8±3.8) 岁;病程15 d~12个月, 平均 (3.7±1.8) 个月。对照组100例患者, 男74例, 女26例;年龄20~52岁, 平均 (36.6±4.2) 岁;病程14 d~13个月, 平均 (3.8±1.6) 个月。本次研究排除不配合研究者和合并重要器官疾病、直肠肛门疾病 (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特异性肛肠疾病 (特指发病诱因为克罗恩病、结核的此类疾病) 以及肛门功能与形态异常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先处理外括约肌深部以上部分的挂线, 再切开其以下的支管和主管引流。观察组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要求患者保持卧位, 清洁灌肠后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或骶管麻醉。接着实施扩肛与直肠指诊, 找到肛瘘内口所在部位。接着通过肛镜对直肠黏膜情况与肛瘘内口位置进行观察, 应用亚甲蓝试验明确瘘管内口与具体走向, 从而掌握肛门括约肌和瘘管的位置关系[2]。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后, 将探针探入外口, 向缸内沿瘘管探查, 出口后引出探针并提起, 在探针球头部位系好胶线上的丝线并结牢, 之后引入橡皮筋至内口, 再引出至外口, 贯通管道后将其拉紧, 采用手术刀切开瘘管内外之间的皮下组织和皮肤, 将胶线用止血钳夹住 (与创缘紧贴) , 双重结扎, 冲洗瘘管与创面, 接着用酒精对切口附近皮肤进行消毒, 完成远端伤口缝合, 将引流管置于挂线部位, 酒精纱块覆盖于切口缝合处。用浸润烧伤膏纱条在挂线部位进行引流。采取止血与镇痛措施, 并且加压固定。完成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行抗感染治疗, 如果有需要则给予镇痛药物。便后需要用聚维酮碘液坐浴并且换药, 根据患者情况于5~7 d后将缝线拆除, 将复方紫草油纱条放于创口处, 直到痊愈为止[3,4]。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是否复发, 观察其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及创口愈合情况, 评价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重, 或者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者为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但是创口没有完全愈合的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而且窗口完全愈合, 在随访期间 (为期6个月) 没有复发的为痊愈。痊愈与有效例数之和在总例数中所占比例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经过治疗, 对照组无效20例, 有效27例, 痊愈53例, 总有效率为80.0%, 痊愈率为53.0%;观察组无效5例, 有效20例, 痊愈75例, 总有效率为95.0%, 痊愈率为75.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肛肠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肛瘘, 由于病程迁延、病情反复, 所以具有较大的治疗难度, 而且术后很可能复发, 痊愈率较低。现阶段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外科手术, 而实施手术治疗、确保临床疗效的关键就是准确定位和有效处理瘘管内口。这是因为确定内口所在位置后, 才能实施手术操作, 以免瘘口处仍然有细菌入侵, 继而导致病情反复, 不易痊愈, 这也是从根本上治疗肛瘘的重要操作。除此之外, 手术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要使肛门括约肌受损, 导致患者出现肛门失禁[5,6]。

在中医治疗中, 挂线疗法是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是利用挂线的机械勒割将括约肌与瘘管缓慢剖开, 在愈合的同时勒割, 以免引起患者肛门失禁。大部分患者手术后挂线5~12 d就能全部割开瘘管, 橡皮筋逐渐脱落。若经过检查发现只残留少量肌纤维, 可以将瘘管直接剖开并取出橡皮筋, 通常情况下, 患者创口的局部组织此时已经进行了部分修复, 可以实施后续操作一般不会引起相关并发症。本次研究中, 笔者所在医院分别采用单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肛瘘患者,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痊愈率为53.0%, 均低于观察组的95.0%和7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7,8]。

综上所述, 采用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对肛瘘进行治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 预防并发症, 降低复发率,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对肛瘘患者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肛瘘患者, 将其按照 (0, 1) 分布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单纯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 观察组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 比较两组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3.0%, 低于对照组的15.0%, 复发率为5.0%, 低于对照组的1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痊愈率为53.0%, 均低于观察组的95.0%和7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对肛瘘进行治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治疗费用, 预防并发症, 降低复发率, 效果显著。

关键词: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肛瘘,临床效果,痊愈率

参考文献

[1]廖治先, 颜景颖, 龚文敬.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减底缝合引流术治疗高位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5 (1) :37-38.

[2]王保华.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5 (10) :119-120.

[3]陈宇, 梁万强.切开挂线疗法联合外洗方熏洗坐浴治疗181例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0) :4584-4585.

[4]李勇.Ⅰ期切除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5) :28-29.

[5]秦晓静, 陈瑞超.远端缝合结合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5 (6) :141-143.

[6]黎国湖, 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6) :22-23.

[7]马真荣, 李晓丽, 李文乾.一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256例肛周脓肿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1-123.

切开引流挂线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为我院2009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采用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的高位肛瘘的病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在(21~68)岁,平均(40.09±6.83)岁。患者病程在1个月~27年,平均(3.29±0.24)个月。其中40例患者有两个外口,3例患者有3个以上外口。患者既往均有肛周脓肿病史,9例患者曾接受过院外手术。经检查,患者为单纯性高位肛瘘者54例,高位复杂型肛瘘者10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骶管麻醉的方法,术中取俯卧位。常规对患者进行消毒和扩肛。采用直肠指诊、探针探查、美兰试验等多种方法探查患者肛瘘的内口,肛瘘的主管道以及支管道的走向,明确肛瘘数目及其位置。从患者的原发外口,注入美兰液,再从肛镜探查患者肛门内,根据美兰液的溢出位置判断内口。将探针从患者肛瘘的外口沿着肛瘘的走向,逐渐谈入,并切开肛瘘的瘘管。确定内口无阻塞后,将探针穿出,将肛管的皮肤切开。挂线。挂线前测量挂线组织的周长,先将橡皮筋引入,随后用弹簧秤牵拉橡皮筋,直至所需的切割力。在挂线组织单位外缘用血管钳夹紧,扎紧橡皮筋。检查患者无活动性出血后,进行填塞加压包扎。

患者手术后进流食,术后2日控制大便。常规给予抗炎抗感染药物。术后采用消肿止痛药物进行坐浴。

1.3 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体征完全消失,创口愈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局部体征改善;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但创口未愈合;无效,患者的临床中症状无改善,肛瘘部仍有分泌物溢出。

2 结果

64例患者均采用1次性手术治愈,患者疗程在(21~60)天,平均(36.77±3.19)天。64例患者中,痊愈54例,显效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随访患者半年,有8例患者出现复发,经过积极治疗后痊愈。

3结论

肛瘘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中被称为“肛瘘”或者“漏疮”。《疡科选粹》中提到,“痔疮绵延不愈,湿热淤久,乃穿肠透穴,败坏肌肉,销损骨髓而为之漏焉”[3~5]。而高位肛瘘则是一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其根治率较低,患者容易复发,疗程较长。

手术是治疗高位肛瘘的最主要的方法,可达到根本治愈[6]。采用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是继承祖国医学挂线法结合现代解剖知识发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7]。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其远端的管道在切除后能够进行全层缝合,可明显缩小创面,使患者愈合更快。而且,挂线能够将肛管直肠环做慢性的离断,可保证肛门内括约肌的正常生理功能,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小。

经过对64例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肛瘘手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在肛瘘手术中,要正确地寻找患者的内口。一般内口多位于肛窦内及肛窦附近。寻找内口可联合使用各种方法,例如Goodsall定律、肛镜、直肠指诊、美兰注射、探针检查等等[8]。在使用探针检查时,要动作轻柔,防止形成人为的假内口。其次,对高位复杂肛瘘,要在瘘管的顶端进行穿口挂线,由于线的机械刺激,能够起到很好的分离作用,使局部组织的分离和生长同步[9,10]。其肛门的位置也能得到很好的固定,不会导致变形和移位。在挂线时,要注意挂线的松紧要适宜。如果挂线太紧,则可能导致脱落过快,无法达到慢性切割的作用,创口愈合较差,容易出现肛门失禁及肛门移位;如果挂线太松,切割作用较弱,疗效较差。术后对患者的首次紧线,一般需要在患者术后(1~2)周。橡皮筋的脱落最好在术后(18~25)天。

总之,采用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具有很好的疗效,其治愈率较高,患者疗效短,不易复发,其肛门局部的瘢痕较小,并不会出现肛门失禁等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Ortiz,H,Marzo,J,Ciga,MA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anal fistula plug1 versus 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ap for the treatment of high cryptoglandularfistula in ano[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09;96 (6):410~411

[2]Garg,P. 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 anal fistula plug: Results in high fistula-in-ano awaited[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14 (46):325~326

[3]石世平,张永中.切开缝合挂线术治疗高位肛瘘58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 (7):144~145

[4]舒洪权,颜景颖,黄梅,等.中药内服外用配合低位切开缝合高位挂线治疗复杂性高位肛瘘[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33 (2):189~190

[5]廖治先,颜景颖,龚文敬,等.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减底缝合引流术治疗高位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 15(1):1500~1501

[6]廖治先,颜景颖,龚文敬,等.高位挂线低位切开减底缝合引流术治疗高位性肛瘘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1):37~38

[7]李小林.低切高挂半缝合半开放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2;8(3):157~158

[8]刘学武,李海燕.肛周脓肿136例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6):944~945

[9]夏祖宝.复杂性肛瘘的临床处理[C].中医杂志,2003;(增刊):84~85

上一篇:定向行为下一篇:计算机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