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制作背景

2024-07-02

节目制作背景(精选十篇)

节目制作背景 篇1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 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 三者之间的技术功能逐渐趋于相同和相通, 三者所涉及到的业务也逐渐互通, 形成三者网状交叉互联互通, 众多资源相互分享,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语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在大数据和“融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各自领域的独立性, 形成了相互交融, 互相交叉的状况, 随着三者在业务上的不断应用, 方便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更加快速、高效地接收信息和资讯, 大大增强了技术带给人们的乐趣。

1.“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概况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三网融合”, 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三者相互交融, 逐渐形成有独特影响力的信息通信网络, 在当前技术手段下, 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中所运用的“三网融合”是指, 通过三种网络技术和平台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信息内容, 充分利用三者之间的差异化和交互性进行信息的传播, 三者的紧密配合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高效的可能。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组成的“三网融合”打破了以往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传输、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中三者的垄断局面, 确立了三者间相互交融的准则, 明确了互相间的权利, 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的制作提供了可能。

自从经济水平提高以后, 我国人民生活逐渐由物质追求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 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 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人民群众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文字、声音和形象来架构信息, 组成不同的信息类型, 其中包括生活服务类、教育生活类、新闻资讯类、故事类等节目形式, 广大受众在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表达,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维护了社会生活的稳定, 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尤其在“三网融合”背景下,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技术形式, 宣传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这就更加方便人民群众获取广播电视节目资讯, 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2.“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优势

伴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 “三网融合”也向着日趋多功能和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从最初的三网之间的物理方式相互交融, 到现在的三者间高层业务应用之间的融合, “三网融合”经历了由蚕到蝶的蜕变。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不仅制作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 节目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更为广播电视节目上一个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也从传统的影视公司制作播出转向综合性的全媒体技术制作主体。节目内容也一改以往的政治宣传和样板内容, 传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故事性和趣味性浓郁, 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以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 受众在接收信息的时间上趋于稳定, 具体的时间点必须把握好, 不然错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就很难再看到你想看的节目内容, 现在“三网融合”技术可以为人民群众存储大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 极大的方便人民群众观看享受信息内容,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益。“三网融合”背景下, 受众在接收信息传播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渠道, 互联网和手机端逐渐成为主要渠道, 广播电视节目在传统电视媒体上的播出后影响力逐渐衰弱, 新媒介技术手段的采用开阔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传播途径, 也就是说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大受众想要获得广播电视节目是可以随时随地完成的, 并且代价也更小, 获得信息资讯也更加全面。

3.“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描绘的蓝图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三网融合”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在互联网时代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制作粗糙、网络监督弱、侵犯版权等现象时有发生, 但是毫无疑问,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还是朝着日趋完美的方向发展的。电视电影审查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接触到的节目内容都是优选后的, 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有利于提升公民整体素质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多元化为群众提供多元的节目提供了可能, 合理的审查可以为我国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节目作品, 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先进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白晓龙.三网融合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J].山西电子技术, 2012, 5 (5) :76-77.

[2]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节目制作背景 篇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对我国传统媒体来说,“三网融合”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这不仅让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实现了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还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受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信息和方便的服务。本文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并提出了电视节目具体制作方法。

关键词 三网融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9-0185-01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受众带来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融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三网融合”改变了以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了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的状况。随着三者在业务上的不断应用,为广播电视节目受众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实现信息和咨讯接收效率的提升。

1“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特点

1.1 增强观众的即时参与性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增强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观众的即时参与性,比如“星光大道”,在节目进行时,主持人通过提示观众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因为得到了网络技术的支持,目前很多娱乐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积极加强对观众的互动,观众能够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参与到节目中。比如,观众可以参与对电视节目中选选手的评价或进行投票等。此外,还能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现代化手段,加强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从以往的单向信息流传递,逐步转变为双向信息流传递,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从而让电视节目能够吸引到更多观众。增强电视节目制作的参与性,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深层次的体验,这是目前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1.2 转变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以往在制作电视节目时,主要按照采编、录制和播放的流程,但是随着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视节目录制、播放和反馈的同步进行。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将观众的及时反映第一时间反馈给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这样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观众的反映特征和需求,同时也了解观众对电视节目制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在得到这些反馈后,能够对电视节目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提高观众的满意度,贴近观众的需求。衡量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尺,主要是观众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客观评价,所以基于这一点,电视节目要想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节目,就要改变以往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实现电视节目服务性的增强。

1.3 转变电视节目经济增长点

以往电视节目能够通过广告来增加收益,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手机、电脑等观看电视节目,并屏蔽了广告,这样就无法通过广告来创造收益。因此,企业就逐步减少了对电视节目广告的投入力度,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的宣传方式[1]。对此,电视节目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电视节目的营销能力,积极拓展电视节目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电视节目质量要求更高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观众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观看电视节目,时间也更加广泛。观众可以在自己空闲的时间,随时利用手机和电脑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在此期间,若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较低,则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致观众转而选择其他电视节目。此外,如果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网的融合,对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方法

2.1 改变产业运行的手段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需要对地方电视广播公司的融资和运行平台的优越条件加以利用,加快对产业运行机制和管制体系的创新,让电视广播产业得到拓展,认真做好电视广播节目制作工作。根据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广播影视企业的改革,要提高对电视剧、动漫等领域扶持力度,形成有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此外,还要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引进战略投资,实行制播分离[2]。只有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不仅实现了电视节目营销能力的提高,还形成了产业集群,让新产业经济增点得到拓展,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实力。

2.2 积极探索节目覆盖模式

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广播在缺少线数字电视网络控制权的状况下,为实现覆盖率的提升,需要加大对无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比如应用近年来我国研制出的ADTB-T无线单频电视网络数字技术,该技术经济实用、覆盖面积广、效果良好、安全性高,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青睐。这是广播电视提高节目覆盖率,解决电信“农村围绕城市”运行IPTV的重要方法。此外,还要加速internet等新媒介传播项目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广播电视项目朝着internet和移动网络方向的发展。

2.3 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品牌效应

处于信息化时代中,传播力逐步成为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实质。为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的传播力,必须坚持“新闻立台”,打造媒体公信力,确保广播电视在大众传媒中的专业性、权威性更高。广播电视必须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受众,针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要引领主流舆论,传播信息的基础上,真正承担起传播主流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角色。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生产工作,通过实施广播电视节目的专业化、地域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制作出广大受众满意的,具有较强品牌辐射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

2.4 积极寻找媒资,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广播电视节目多年累计不同种类的音乐、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是广播电视节目独有的优势[3]。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条件背景下,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画面的清晰程度,以此实现电视节目制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此,要建立以媒体财产治理体系为中心的台网构建,积极的建立起面向不同客户端的数字项目。此外,还要全面应用高像素客户端,比如机顶盒,以此将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优势发挥出来。

2.5 彰显个性化宣传,维护电视节目竞争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也为广播电视的传输内容、传播方法等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区域化、个性化体现出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优势。同时要在节目内容的制作过程中,加强对娱乐节目内容的创新,要贴近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注重由单方面传送逐步转变为双向传播,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将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彰显其个性化提点,维护电视节目的竞争力。结论

总之,“三网融合”正逐步融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为电视广播节目的变革带来了良好给予。因此,广播电视节目需要遵循“以内容为主要”的原则,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广播节目,此外,还要及时调整经营理念,拓展电视广播产业,才能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水平,从而促进自身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节目制作背景 篇3

关键词:计算机;PowerPoint;背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7.4

PowerPoint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一个组件,它是一种专业的演示文稿创作工具,利用它,可以创建各种用途的演示文稿,如课件、做宣传、产品介绍等。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Logo、动画、音效等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触摸到学习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演示文稿由一张或若干张幻灯片组成,每张幻灯片包括背景和主题内容。背景包含图形、色彩、Logo、音乐等,主题内容包含标题、图形、表格等。本文以Powerpoin2003为版本,谈谈演示文稿背景的制作。

1 选择“应用设计模板”更改演示文稿的背景

单击“格式”/“幻灯片设计”选项,在当前的应用设计模板中选择需要的模板,作为演示文稿的背景。如选择“天坛月色”,当前演示文稿的背景就为“天坛月色”。

2 利用系统自带的样式更改演示文稿背景

若对演示文稿的背景不满意,可以通过更改系统自带的背景样式调整演示文稿中某一张或所有幻灯片的背景。

打开需要更改背景样式的演示文稿,选择“格式”/“背景”菜单,打开“背景”对话框。单击“背景颜色”按钮,展开列表。

若以单一颜色作为幻灯片背景,单击“其他颜色”,选择要使用的背景颜色,单击“应用”按钮,选中的背景颜色被應用到当前幻灯片中,如图1。

若要使用更多样化的背景设置,单击“填充效果”,打开“填充效果”对话框,将指定的背景样式应用于幻灯片中。如图2。

渐变:“单色”选项是以单一颜色作为幻灯片背景。选择要使用的颜色,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背景颜色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还可以使用底纹样式,更改背景样式。

“双色”选项是以两种颜色作为背景颜色。打开“双色”项对话框分别在颜色1和颜色2下拉框中选择要使用的颜色,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背景颜色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还可以使用底纹样式,更改背景样式。

“预设”选项是系统自带的背景样式。打开“预设”项对话框,在“预设颜色”下拉框中选择要使用的样式,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背景样式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还可以使用底纹样式,更改背景样式。

“纹理”选项是以“花岗岩”、“画布”等纹理图案作为演示文稿的背景。单击“纹理”项,打开“纹理”选项界面窗口,选择要使用的纹理样式,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纹理样式色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

“图案”选项以图案作为演示文稿的背景。单击“图案”按钮,选择要使用的图案样式,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图案样式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若要对图案颜色进行设置,单击“前景”和“背景”按钮,为图案选择要使用的颜色。

“图片”选项是图片作为演示文稿的背景。单击“图片”按钮,打开“图片”对话框,单击“选择图片”按钮,从本机上选择要使用的图片,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图片被应用到当前幻灯片中。

图1中的“应用”按钮:单击此选项,当前的背景样式只应用于当前的幻灯片中。图1中的“全部应用”按钮:单击此选项,当前的背景样式应用于整个演示文稿中。

3 在制作演示文稿时,若对系统自带的背景不满意时,可以通过更改背景样式,达到满意的效果

3.1 对所有幻灯片背景进行统一修改

下面就以制作好的图片作为幻灯片的背景为例,介绍幻灯片背景的修改。(1)在需更换背景的幻灯片右键单击,选择“格式”/ “背景”,在“背景”对话框中,选取“下拉框”。(2)单击“下拉框”,在当前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填充效果”。在填充效果对话框中,选择“选择图片”(当前已制作好的图片),导入保存好的图片,单击“插入”,如图3所示。返回“填充效果”对话框,单击“确定”,返回背景对话框。这时,在背景对话框中的下拉框,会出现所选择的背景图片。(3)在“背景”对话框中,勾选上“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单击“全部应用”按钮,将该背景图片应用到整个演示文稿中。如图4所示。

3.2 对某张幻灯片背景进行修改

单击选中需要更改背景的幻灯片,按照上述操作步骤1、2、3操作,返回“背景”对话框。在“背景”对话框中,勾选上“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单击“应用”按钮,将该背景图片应用到所选中的幻灯片中。

4 在演示文稿背景中添加Logo或徽标

4.1 为演示文稿背景添加logo 。

演示文稿添加Logo时,不必对每张幻灯片进行操作,现就以在幻灯片中加Logo为例,为演示文稿背景添加Logo。(1)选取制作好的Logo,以JPG图片格式保存。(2)单击要更改背景的幻灯片,使其置于活动窗口。(3)单击“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导入制作好的图片,单击插入。(4)将插入的图片调整大小,使其完全覆盖在原Logo处。如图5所示。(5)在当前活动窗口处,单击“格式”/“背景”,在“背景”对话框中,勾选上“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单击“全部应用”按钮,将该背景图片应用到整个演示文稿中。如图6所示。

4.2 为演示文稿添加徽标

演示文稿添加徽标,不必对每张幻灯片进行操作,只要修改幻灯片母版就可以了。现就以使用幻灯片母版为例,添加演示文稿徽标。(1)选择“视图”/ “母版”/“幻灯片母版”菜单,打开“幻灯片母版”窗口,此时系统自动打开“幻灯片母版视图”工具栏。(2)单击窗口左面最上方的幻灯片母版,选择“插入”/“图片”/“来自文件”菜单,插入设置好的徽标图案,根据版面调整徽标大小,并移至幻灯片母版的右上角。(3)单击“幻灯片母版视图”工具栏上的“关闭母版视图”按钮,退出母版视图编辑,此时,除第一张幻灯片外,其他幻灯片的右上角都出现了插入的徽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几个小技巧[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02).

[2]高亮.浅谈PowerPoint 2000常用的制作技巧[].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

作者简介:余永红(1974年-),女,广西蒙山人,中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应用。

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分析 篇4

一、概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主要是指电视台、广播电台对播出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制作。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之前, 应该对每个节目播出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规划,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必须是非线性的传播, 这样才能将传播的效率提升, 才能达到有效传达节目内容的目的。

我国于1940年制作了广播电视节目, 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多数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而得来的, 没有自主创新的思想意识, 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而且节目制作的内容都是以政治新闻、宣传性新闻为主, 传播的内容处于单一化水平;第二个时期是指1978年-1997年,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电视机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普及和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在这个时期,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也开始注入了创新的元素, 同时也使节目内容开始向多种形式方向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时期里, 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成功制作了我国的四大名著, 使得电视广播节目的收视率得到大大的提高;第三个时期就是指1997年以后,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这个时期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开始迈向了一个发展的新台阶。在这个重要的时期里,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 加快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制作的全面革新。

二、制作层面的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在过去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及消费过程中, 主要是对节目和媒体进行定位, 节目策划人员专门负责节目的制作、播放及入库工作。但是, 对所有的产业来说, 都在技术和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 以达到生产成本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的目的, 并将销售的路径不断向外扩张, 使其附加值得到全面的增加, 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

在数字化背景下, 因为媒体所播放的节目内容以及所采用的消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这样就影响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制作和消费情况, 形成了产业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出现了模组化, 这对节目的策划及内容的制作就会带来影响, 为了使成本降低, 一个节目生产的过程中被利用了很多次, 节目内容遭到切割, 然而生产节目使不去录制也可以, 可以在资料库中搜集一些素材, 然后对内容进行编辑和加工, 这样就创造出一个个崭新的节目内容, 这样就注定导致产业圈的形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之上, 进行反复的编辑和加工, 不断地充实素材的内容, 并对内容加以扩展、补充, 媒体库就成为了一个交互性的产业螺旋。

在此种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因为在受到技术性因素的影响下, 对于过去的广播媒体来说, 不管是设备的自身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 都会随着人们需求而发生变化。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状态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体开始向着两个层面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使媒体生产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第一个层面中, 主要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 并加以满足, 在日常的办公及系统的制作过程中使用先进的管理系统、科学的数字化设备。比如说对电脑进行更新使用, 实现办公的自动化, 避免增加人为工作负担, 以降低人力资本, 以提高其实用性效能。

在第二个层面中, 主要是依靠数字化技术, 结合声音、图片和文字, 利用电脑软件来制定广播电视节目, 在制作上形成数字化传播的目的。数字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制作出更多类型的内容,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将信息快速的传播。

两个层面的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之后, 在更新及改变技术设备,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将向着数字化和网路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进行综合性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应用数字化技术, 能够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多层次性、多阶段性特征。在数字化背景影响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开始向着新的发展方向迈进。当前从如下几个方面, 对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进行综合性分析:

1.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 在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对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更好的发展及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当中操作人员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可以改变以往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进行改善。在后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采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给广大的观众创造出更精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实现数字化音频技术、数字化图像技术的越来越广的应用范围。同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 还可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内容, 使其内容向着其一定的深度扩展, 进而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具有很强的收视效应, 比如说, 从过去的广播电视仅有的几个频道发展到现今的几百个广播电视频道, 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另外, 我国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在播出时间上也有所延长, 有的比较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节目还进行持续性的、滚动式的播出方式。

2.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网络化技术。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网络化技术, 这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网络化技术自身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具有较低的新闻传播成本。同时也会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工作提供很大的方便, 利用网络化技术, 可以达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制作的合理应用的目的, 同时还能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到共享, 以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操作程序进行不断地完善, 以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广播电视节目能够简单、快速的进行有效传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只要能够合理地用用自动播出设备, 就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正确的选择。所以, 如果在播放广播电视节目时出现了问题, 制作人员就可以及时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修正。另外, 应用网络化技术, 能够在网上下载更多有价值的素材, 然后经过编辑及有效的利用, 进而不断提上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效率。

3.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工作水平, 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更好的发展。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传输及播控系统。通过革新各个系统, 能够使声道传输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进而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种类越来越多, 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

四、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数字化背景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媒体相匹配的信息化系统, 将数字化作为辅助性的电子应用设备, 落实好非线性的作业, 从而保证新形势下的各种工作方式得以有效运用。对于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者而言, 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应该建立一套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管理流程, 来对元件的整合情况进行有效的管控, 通过整合相应的系统来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及财务工作等方面的节目内容资讯。

作为新时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主编及主审, 其身上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他们必须要具备坚定的意志, 并结合当今的网络化环境, 打破传统的单一节目内容制作局限, 勇于创新, 从节目内容的选题、到新闻的拍摄过程、再到节目内容和时间的管控, 对于编辑和记者以及配音人员等都应该能够胜任完全不同的工作, 并对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 并实施全面的监管。

数字化给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带来了多样化的节目形态、较好的收视效应, 通过精彩的广告的呈现, 节目内容播出方式发生的改变, 都能给未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摸索出有价值、实用性强的经验和方法。数字化背景下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需要进行媒体间的互动, 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借鉴成功的节目制作经验和方法, 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真正的向互动性方向转化, 这样才能使节目类型更加多元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数字化背景下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也取得了很多实效。将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避免了以往节目制作的单一化、固定化, 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功能和作用, 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同时推动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不断向上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希睦.浅议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3 (01) .

[2]荆一峰.数字化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J].复旦大学, 2012 (03) .

[3]刘韬.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0) .

[4]闫立明.广播电视微波数字化设备的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与生活, 2013 (01) .

[5]陈积银.英国电视数字化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 2013 (02) .

经典的节目背景音乐 篇5

24-7(喜剧之王原声)Peabo Bryson.mp3 Aesthetic医龙.mp3 Athair Ar Neamh(天上之父)Andrea Bocelli.mp3 Blue Hills(instrumental)浪漫满屋原声.mp3 Come Cover MeSarah Connor.mp3 Concerning Hobbits.mp3 Contemplation(冥想)爱尔兰画眉.mp3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Ronan Hardiman.mp3 Endless Horizon(无垠地平线)神秘园.mp3 Far Away宇多田光.mp3 FIRST LOVE(木吉他指弹版).mp3 Fluss Ohne Wiederkehr(The River Of No Return)(Instrumental)Sarah Brightman.mp3 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Paramore.mp3 ImagineBeautiful World.mp3 ITMFL III(花样年华原声).mp3 Its On Tonight李闰珉.mp3 La MerLambert Wilson.mp3 Liekkas神思者.mp3 Loneiness班得瑞.mp3 LostThe Beatles.mp3 Loving You(钢琴版).MP3 Lydia(钢琴版)班得瑞.mp3 Mystic Zone(奇幻领域)神秘园.mp3 One By OneGustavo Santaolalla.mp3 Papillon(蝶舞娉婷)神秘园.mp3 Quiet Inside林慧萍.mp3 Return To InnocenceMagna Canta.mp3 Scent Of A Morning(Piano&Guitar).mp3 Shadows In SilenceEnya.mp3 Si seulement je pouvais lui manquer神秘园.mp3 Suil A Ruin久石让.mp3 Sundial Dreams群星.mp3 TearsInva Mulla Tchako.mp3 The LudlowsBrian Culbertson.mp3 Theme Scat(黄手帕电影原声).mp3 Tomorrows Rain 明天下雨(Classic).mp3 Tomorrows Rain 明天下雨(Humming Version).mp3 Tomorrows Rain 明天下雨.mp3 Top Of The WorldGreen Day.mp3 Washington Square班得瑞.mp3 悲伤恋歌-即便几度分手.mp3 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GONTITI.mp3 草原蒙古人家罗大佑.mp3 嘀答(吉它版)宗次郎.mp3 光苏曼.mp3 魂魄之挽歌卡洛儿.mp3 李香兰.mp3 恋恋风尘.mp3 乱红(笛&钢琴)林海.mp3 思念战斧乐队.mp3 诉说班得瑞.mp3 天之痕钢琴曲.mp3 童年陈绮贞.mp3 雪谱范宗沛.mp3 摇篮曲 Lullaby吉田浩.mp3 夜的钢琴曲五王磊.mp3

节目制作背景 篇6

关键词:新时代;手工制作;分析研究

科技教学作为艺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近年来,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新增了更多教学内容,被注入了更高的教学期望,其教学目的主要就是希望小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动手等,进而创作出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小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增强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手工制作课程主要是将学生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脑和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动手可以让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智,同时脑也可以让手得到发展,将它变成思维的镜子和工具。”这里充分说明了动脑和动手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手工制作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科技知识和艺术思想,在他们的大脑中完成构图,然后通过科技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和活跃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2.将想象能力和实践相结合

一个完美的手工制作品融合了创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技知识。想象和实践之间具有统一性,如果片面强调其一,都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片面强调实践技法,最终作品就会枯燥乏味,构图死板教条,缺乏灵性;如果片面强调想象,那么也无法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因此,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同时展现到作品中,这样才能展现作品的活力与生机,增强作品的生命力。这一创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挖掘他们的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课程

手工制作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美术家都需要深入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生活是进行科技创作的源泉,而科技创作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美。因此,老师在进行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让他们用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让小学生学会聆听、用心感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心灵美、自然美,从而将这些美有效地融入手工制作中,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小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时钟,并且让他们观察生活,选择身边的材料来制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易拉罐、树叶、彩带、纸板等多种材料制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不仅完成了作业,同时还增加了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产生对生活的向往。

2.采用多样化的手工制作教学形式

首先,将手工制作与绘画有机结合,他们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还能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老师示范船模的制作方法,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制作流程和思路,从而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船模,在制作完成之后,老师可以让小学生拿起画笔将自己想象的东西画在船模上,实现对手工作品的修饰。其次,将手工制作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小学生的喜爱,它可以应用到任何课程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并将其转化成技能。例如,老师在教授折纸课程时,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折出的花样最多,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手工制作作为小学科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实施和小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教学,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将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慧勇.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毛媛媛.美术手工制作课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D].合肥师范学院,2014.

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的制作 篇7

本文通过对中国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的细致化分析, 了解到目前我国时尚类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编辑制作的现状, 探求出音乐编辑制作的规律。

时尚类电子杂志背景音乐制作现状

目前我国女性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背景音乐制作有如下特点:

第一, 旋律性音乐占到女性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的半数以上。女性时尚多集中在美容、服装、饰品等生活方面, 它反应在人脑中多为优雅美丽、青春活泼等且对应的情态为欢乐愉悦等积极心理活动。由于情态活动包含着速度、节奏的特征, 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速度、节奏为中介, 悠缓、从容、急躁、紧张等情绪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性的可能。旋律性音乐节奏多为四二拍、四四拍音乐联觉相对轻松, 所以为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大量选用。

第二, 外国流行音乐。外国流行音乐的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爵士蓝调、乡村音乐、说唱音乐 (RAP) 等, 且音乐风格逐渐多样化发展也很难清晰定义各种类型。在女性时尚类电子杂志的选用, 根据杂志内容而相应改变, 首饰珠宝介绍背景音乐一般配合的是音乐舒缓、优雅的, 而少女皮肤保养等有的选用了音乐活泼的流行音乐。如《瑞丽 (妆) 》2009年33期。这本杂志是与日本瑞丽杂志版权合作的, 其内容也全为亚洲主要是日本的流行时尚。《瑞丽》各版多媒体电子杂志全选用日本流行音乐, 通常一期杂志选用四至五首目前日本较流行的歌曲。如在33期《瑞丽》选用的是日本早安少女的四首歌曲, 其曲风全是活泼清新的类型。

第三, 摇滚音乐的选用量也非常大。摇滚音乐本属于流行音乐, 但为了区分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的音乐类型而单列出去。女性时尚不能避免的一个内容便是时装, 传统时装展示所大量运用的摇滚音乐也被移植到了多媒体电子杂志中。《昕薇》2009年1月刊中介绍春季新品服装单元, 直接选用了原T台背景音乐一个片段循环播放。又如《世界时装之苑ELLE》20周年特刊, 由于介绍的是格式最新高级时装, 因此背景音乐选用了有摇滚特点的无人声、极其强烈的鼓点节奏, 以及大量电子音轨编配的音乐在这一单元循环播放。

第四, 各个知名杂志选用的背景音乐都不为人所熟知。根据心理学的分析, 人类对新事物的空间知觉上都有一定距离, 通常认为很远, 由不熟悉从而产生了注意与认知动机。

时尚类电子杂志背景音乐的不适宜性

音乐是时尚类电子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的搭配要为内容表达和整体节奏服务。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 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 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目前, 我国电子杂志音乐编辑制作上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所选音乐与杂志内容不相符合, 产生突兀、分离的传播效果。目前的电子杂志都有单元分区, 所有的杂志的做法都是一个单元配一首曲子循环播放。音乐与内容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时尚芭莎BAZAAR》为例, 这是一本与美国《HARPER’S BAZAAR》版权合作的国内时尚杂志, 其目前国内时尚类电子杂志下载浏览量较大。在其2008年10月期Style这个单元中, 主要是介绍了两位影视明星秦海璐和胡军。两位明星的个人风格迥然不同, 一位风情万种, 另一位则是铁骨铮铮, 背景音乐只采用了一段不长于十六小节的轻快音乐循环播放。与胡军所代表的阳刚、力量的形象严重不符合。

第二, 没有实行整合策划编辑, 降低了传播效果。音乐元素对于培养品牌好感度、品牌忠诚度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音乐编辑制作中显然没有重视这一点。比如在《时尚芭莎》的FASHION单元, 杂志中的时装图片源自电影《音乐之声》。如果其背景音乐借用这一品牌, 将会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可是, 在编辑制作中却选用与之毫无关联的有现代流行曲风的旋律性音乐, 不仅在传播效果上大打折扣, 而且在品牌认知上降低了时装的档次感。

第三, 洋味过浓, 鲜有民族个性特色。在时尚类电子杂志中无论是使用弦律性音乐还是摇滚音乐, 全部是欧洲音乐体系的主调音乐, 没有中国音乐。音乐是没有疆界的, 但是杂志却有国别。如果中国时尚类电子杂志从其发展初始中国音乐就属于缺位状态, 那么其编辑制作无疑是有缺失的。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国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走向世界。

此外, 多媒体电子杂志鲜有原创音乐, 多为剪辑音乐。这些都不利于电子杂志的进一步发展。

对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编辑的建议

基于上文的分析, 本文对我国时尚类多媒体电子杂志音乐编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加大音乐经费投入。由于各时尚类电子杂志制作资金少, 要提高时尚电子杂志的音乐品质, 首先要突破经费这个瓶颈, 加大对音乐编辑制作的经费投入。

第二, 培养电子杂志配乐人编辑。目前的电子杂志缺乏既有深厚的音乐知识, 又有着丰富的媒介知识的复合型人材。即使编辑们认识到了音乐元素的重要性, 也难以灵活运用音乐手段。所以, 培养专门的电子杂志配乐人编辑显得尤其重要。

美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及其文化背景 篇8

“真人秀”作为一种年轻的电视节目形态, 尚无统一的定义, 就词语本身来说也有多种表达方式, 如Reality Show, Truman Show, Constructed Documentaries等。尽管表达各不相同, 但从术语看来, 大都包括了两个相反的含义, 即“真实”与“虚构”。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指出了真人秀的两个特征:其一是在所谓“真实”条件下发生的具有娱乐要素的戏剧性事件, 其二是具有游戏节目的特点。 (1) 电视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 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要素, 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要素, 还有竞技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要素。

电视真人秀虽然是近年才大行其道, 但类似的节目形态早已出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真人秀雏形, 如《观众点播》和《这是你的生活》。1973年,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 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的真实生活。这个节目系列, 被认为是最早具有真人秀基本元素的节目。1968年, CBS制作的纪实新闻节目《60分钟》和ABC在1978年制作的《20/20》大受欢迎。NBC推出的《真实的人》再次用近似真人秀的形态给电视带来了新的变化, 它的效仿者包括《这些奇妙的动物》、《真是不可置信》等。1999年月, 荷兰艾德蒙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老大哥》在本国产生轰动后, 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个国家广泛移植, 并克隆出一系列类似节目。2000年播出了美国CBS的《生存者》、FOX的《诱惑岛》、德国的《硬汉》等等, 这些电视节目的出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也标志着真人秀电视节目形态的成熟。

在西方商业电视台, 收视率甚至己成为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 收视率的提高意味着广告量的激增, 高收视率可为商业电视台带来高额利润。从这样的现状看来, 真人秀的流行是顺应了收视群体与收视率的要求而诞生的。《生存者》2000年开始在CBS播出, 仅第二周, 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就表明, 它居当时全美收视率冠军, 最后一集家庭收视率高达28.2%, 估计全美共有将近44%的家庭、5800万人收看该节目, 创造了美国夏季节目收视率的新高。高收视率也创造了高广告价格。CBS将最后一集节目的广告费上涨至每30秒60万美金。如今, 《生存者》已被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版权, 都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还有大约20个国家制作了《生存者》的本地版。 (2)

应该说.真人秀虽然并不是近年来的发明, 但却是近年来才蔚为大观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是从节目数量或者是观众收视反映来看, 它都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形态。

二、真人秀热潮与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转向

电视文本是社会风貌的影子。不能单独地、割裂地看待电视文本, 一种新的电视节目样式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社会动因, 是社会及文化的缩影。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出现, 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 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发展与变迁, 体现了消费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变迁, 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的必然走向。

1、消费文化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对消费文化明确定义“消费文化顾名思义, 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 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遵循享乐主义, 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 (3) 消费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不提供美感, 而提供快感, 在真人秀节目中, 男女情感及关系、残酷竞争中的勾心斗角、才华的展现都变成了一种商品被出售和购买。

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民众中文化重心的转变, 即从以政治、启蒙文化为主导向以娱乐文化为主导的转变。这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趋势, 同样适应了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对于电视受众群体而言, 他们一改过去的边缘身份, 既是节目主角又是观众, 既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对象。

2、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眼中, 文化产品与普通商品一样, 能在市场上叫卖, 获得赢利。生产的工业产品进入了文化市场, 但这种文化不再把作品的美学和精神价值作为理想.而是把商品的交换和使用价值当作最重要的目的。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 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人们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 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 甚至畅销性来衡量。任何深度的出现不仅没有必要, 而且往往有可能扩展文化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从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来说, 在文化工业产品的生产中, 创作者的自由已经丧失殆尽, 个人的风格几乎无法体现;从文化生产与市场的关系看, 文化工业的生产商已经实际上掌握和左右了市场。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体系, 垄断了整个文化市场。大众不得不消费文化工业的产品, 文化产品生产出来就是让大众消费的。

电视文本依旧是通俗文化发展的产物, 但本质正在发生着变化。它消除了时间感, 排除了历史意识, 它也割断了与现实的真实性联系, 而成为了—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游戏文本。过去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 而强化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 娱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

三、真人秀的社会影响

《生存者》取得成功之后, 社会各界对其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该节目以金钱为诱饵, 用极短的时间把人性的丑恶和劣根性放大, 容易对观众造成心理上的误导。使参加者身心受到严重的扭曲, 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错误导向。法国的《阁楼故事》播出后遭来抗议者的示威, 英国的《老大哥》也因为节目中的种族歧视问题在印度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即使如此, 还是存在一些高质量的真人秀节目, 如《学徒》, 它首创了商业竞争真人秀模式。避免了对隐私私情偷窥来博取高收视率的方式, 而在体力与耐力的基础上通过完成难度递增的商业任务以激发竞争者的潜质。

尽管真人秀的娱乐功能对于人们心理结构的平衡和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文化民主化和平民化进程, 但是真人秀与商业利润过于紧密的联系, 使它不可避免地要用媚俗的方式来换取大众的青睐, 因而它对于我们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和美学理想的追求, 对于保持一种批判的、超越的、具有活力的人类进步意识带来负面的影响。电视真人秀与所有的大众文化产品一样, 在当今社会中应该不仅仅是文化商人赚取利润的手段, 还应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功能。事实上, 许多真人秀节目也将娱乐性进行了成功的伦理改造, 将正面价值融合到真人秀中。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并无所谓好坏。

摘要:电视文本是社会风貌的影子。一种新的电视节目样式的出现, 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社会动因, 是社会及文化的缩影。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出现, 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 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发展与变迁, 真正体现了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变迁, 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的必然走向。

关键词:真人秀,消费文化,文化工业

参考文献

[1]Mark Andrejevic: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 Rowman&Littlefield, 2004, P8

[2]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P4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1, P39

[1]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秀,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节目制作背景 篇9

三网融合对传媒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技术背景之下, 有力促进了电信网、电视网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能够实现互联互通, 一方面减少了重复建设,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整合了三网各自的受众资源, 扩大了受众的范围和数量。这些都给传媒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同时, 也因媒体终端的多样化, 进一步激化媒体间的竞争, 媒体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一) 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机遇。

三网融合将有力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三网原来的单一发展模式, 由于融合而呈现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态势, 网络终端更呈现出多元化, 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可以相互进入, 进行互操作, 使得各自的发展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电信和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 电信网可以传送IPTV、手机电视;广电网可以做互联网接入、语音通讯等业务, 通过数字化和交互改造, 就可实现广播与点播双功能, 在用户购买部分付费内容的基础上, 还能实现有线网内语音通讯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这些都为传媒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宽广的平台, 有利于传媒充分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

(二) 打破传播封锁、各自为战的机遇。

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 由于各自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等各不相同, 互相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发展重点, 互相间封锁, 业务的覆盖范围互不交叉, 导致传播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就拿电信网内部而言, 移动、联通、铁通、电信等公司间的相互壁垒与竞争, 都十分激烈,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媒的加快发展。实现三网融合后, 这种资源、地域、服务的限制将逐渐被打破, 受众可以通过任意一种网络获得基于IP的传媒服务。这也电视节目扩大覆盖, 提高收视率, 扩大影响力, 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三网融合的实现, 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广电网络, 也可以通过电信网络来享受包括视频、互联网应用以及通信在内的一系列服务。电视传媒作为内容提供商, 这种形势, 给电视传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 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随着三网融合的加速推进, 三网各自垄断自己领域的业务, 这种屏障一旦被打破, 原有的利益得到分散, 垄断地位被打破。原有的收费模式也被打破, 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为例,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由上级网络公司控制, 城市广电节目在传送上将失去话语权, 城市广电的所有频道、频率要想继续保持原来的传输方式, 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付费模式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延伸, 将会降低基层电视网络发展的积极性。由于三网的融合, 使得一些非电视媒体也在利用这一平台, 利用相关技术制作视频类节目, 而且可以改变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单向广播方式, 实现点对点的互动, 实现市场上运作, 这将给电视传媒的发展、节目的编排制作, 提出更高的要求, 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电视媒体必须要认真进行研究, 采取切实可靠的对策措施, 提升节目制作质量和水平。

电视观众基本群体特征

随着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不断增加, 受众由于受习惯、爱好的影响, 忠实的电视观众已经呈现出萎缩的趋势。面对三网融合带来的巨大冲击, 电视节目要想不断提高收视率, 必须要认真分析电视观众基本群体的特征, 科学进行电视节目编排, 有针对性地提高节目编排水平。

(一) 电视观众的群体区分。

电视是一个百姓式的娱乐休闲舞台, 因此, 电视观众类型比较繁杂。年轻观众群体崇尚时尚, 消费理念超前, 乐意接受新鲜、稀奇的事物, 他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往往更具动感, 更加时尚, 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年观众群体事业有成, 家庭稳定,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更趋向于放松心情, 增添情趣, 更热衷于深层解剖人性的节目。老龄观众由于年龄偏大, 更多的时间放在贻养天年上, 更加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关注生命, 电视节目的编排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性。总之, 对电视节目的编排, 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人群特征, 充分考虑年龄段、文化程度、地域等因素, 增强节目编排的针对性。

(二) 电视观众的流行风味捕捉。

任何东西都有一种流行的潮流,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与取舍, 也同样离不开时尚潮流的影响。就像社会上对某些酒品的流行一样, 电视节目同样有流行风。以电视剧为例, 从地域上可以区分为港台风、韩日风、美剧风;按题材可以区分为:武侠风、谍战风、怀旧风、戏说风、穿越风等等, 这些往往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系统编排, 往往有的电视台采取一定风格的播出季, 专题编排同一种类型的电视节目, 以满足观众跟风的心理需求。这也给节目制作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求电视制作人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迅速捕捉到观众的心理需求, 抢占流行的先机, 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

(三) 电视观众的习惯性、阶段性收视特点。

电视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具有特定的习惯, 比如:有的观众常年累月19时观看新闻联播、12时30分观看中央台今日说法, 雷打不动, 如果在这些时段播放其它电视节目, 即使是十分好的节目, 也很难打破他的收视习惯, 将他从这些节目中拉开。同时, 电视观众由于受工作、学习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对电视的依赖更多地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比如在寒暑假, 是学生大量在家休息的时间, 他们在白天更多地掌控了遥控器, 这一阶段, 电视节目的编排就应当是更加贴近青少年的风格, 比如编排各类动画片等。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对策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 电视工作者注重节目内容的同时, 要更加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 通过科学的编排, 使得节目内容更加多样, 更加时尚, 更能体现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从而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一) 新闻导读抓眼球。

信息时代, 人们面对各种繁杂的信息, 报纸变得越来越厚, 电视频道越来越多, 网页栏目越来越稠密, 往往会出现视觉疲劳, 很难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某个地方。互联网上新闻节目的刷新率可以以秒进行计算,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下大力气于电视节目编排前, 通过制作高品位的新闻导读, 列好内容提要, 使观众能够通过不经意的观看可以获得新闻的价值, 进行把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下面即将播出的新闻节目, 这就可以说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成功了一大半。

(二) 个性标题突重点。

电视新闻由于受电视屏幕所限, 其标题必须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 同时又能够突出新闻的主题, 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新闻标题是用精准的词语, 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新闻标题往往会给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电视新闻标题要反复进行推敲, 努力做到言简意赅、突出主题、活泼有趣、囊括万千, 同时, 又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富有艺术魄力。

(三) 新闻实况现实景。

实况报道往往是最具“杀伤力”的新闻报道方式, 可以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可以说,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科学合理地编排一些具有影响的最新新闻消息, 或者是正在发生事件的现场报道, 是增强电视新闻节目吸引力, 扩大节目收视率的有效途径。电视新闻编辑要高度重视新闻实况在电视新闻编排中的应用, 尽可能以事实“说话”, 将前方记者发回的最新报道视频资料, 以独到的视角、合理的编排, 客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 激发人们进一步探究新闻真象的欲望, 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新闻节目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从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节目制作背景 篇10

1.我国老年人口现状及电视节目发展需求。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万人,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万人, 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 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另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2001年至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 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20年以后, 几乎每10年要纯增1亿多;到2051年, 要达到最大值约4.37亿, 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老龄化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 而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老年人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问题, 与此同时, 老年人传播的重要性也必将随之提高, 老年人应当被作为媒介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 关注老年人的媒介需求具有更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老年人因为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 相较下运动量小且生活封闭单调;另一方面, 老年群体闲余时间充裕自由, 对精神文化需求也较高。接触大众传媒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 直观性强, 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而且超越了读写障碍, 与报刊和广播等媒介相比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 成为广大老年观众所喜欢接受且影响力最广的大众传媒。据调查显示, 89.47%的老年人对电视媒体的接触比较密切, 远高于66.67%的报纸接触率和39.47%的广播接触率。

经过百年发展, 大众传媒达到饱和状态, 同时社会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旺盛, 这种需求使得专业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必然。 (2) 在专业媒体时代, 满足老年群众个性化需求, 提供各种类型样态, 为老年受众进行细分, 建立丰富多彩的老年电视节目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用与满足”理论无疑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电视媒介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应更重视老年群体的收视需求, 创办符合老年口味的节目, 更好地发挥电视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

2.关于老年电视节目的国外经验及我国现状总概。

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地面对老龄化问题, 电视媒体踏上探索老年节目发展的道路也较早, 在老年节目的设置编排设置上, 有许多可取之处。以日本的NHK电视台为例:从1984年4月至1991年3月每周播出两次的“银发座”, 介绍老人护理、长寿饮食、老人公寓、老人运动器械、支援老人的民间组织活动等;从1993年到2000年每周播出两次的“老人健康护理”, 内容有中风护理、家庭康复体操、老人独居生活、护理者心理关怀等;从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播出的“银发人生塾”, 内容是老人生活的意义、夫妻感情问题以及老人关心所在和生活智慧等;此外还有“社会福利时间”、“人间悠悠”等节目, 在上述节目中, 老人大多处于弱势地位。但也有不少电视台更加重视报道老人的正面形象, 如千叶电视台从2004年5月开始播放的栏目“朝气蓬勃的老人”, 专题报道老人如何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如群马电视台已经组织了20年的老人歌唱比赛, 有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唱得仍十分出色。总体来看, 在各种电视节目中正面的老人形象增多, 老人形象更加丰富多彩, 这说明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老人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对象, 电视更加注意全面地反映老人的现状。NHK还开辟了老人电脑写作等老人教育节目。除此之外, 日本电视台还播放大量老人喜欢的文艺节目, 如著名时代剧《水户黄门》《平清盛》等, 这些超长连续时代剧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日本电视台对于培养老年人的欣赏情趣给予了足够的注意和了解。

二.我国老年电视节目发展困境分析及原因

1.数量匮乏、片源不足是我国老年电视节目最大的问题现状。

2005年CSM媒介研究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 各年龄段观众中年龄较大的观众群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加, 65岁以上老年观众每天收看电视时间最长, 达到242分钟, 比4~14岁的少年儿童的人均收视时间多101分钟。而与之相对的是数量缺乏、片源不足且质量较低的老年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节目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受众需求。

电视媒介对老年节目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些媒体热衷于经济创收, 把关注点全放在节目收视率上, 收视期待高的节目就不惜成本全力而为, 反之则漠然处之无动于衷, 或消极以对应付差使, 错把办老年节目这一社会责任当成负担。据统计, 目前全国开办老年栏目的电视台 (频道) 只占总数的2%左右, 一些台因为政策思想上认识不足直接忽视, 一些台开办后也因缺乏制作经费及设备和优秀采编人员而黯然收尾。老年观众这一庞大收视群体的需求与实有栏目数的奇缺现状形成了巨大反差, 也使各种年龄段的目标观众比例严重失衡。这一现状, 不仅愧对媒介的社会责任, 也不利于老年电视节目均衡健康地发展。

2.对老年群体购买力及需求的轻视导致的经费欠缺阻碍了老年电视节目的发展潜力。

“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与其他在职人群相比的确偏低, 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 总体购买力仍不可小觑。据估算, 我国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 (不包括医疗费和其他) 高达3440亿元, 按80%消费计算金额是2750亿元;社会上没有退休金的城镇老人和农村老人约6200万人, 按居民最低消费额2000元计算共约1240亿元, 两者共计约4000亿元。预测在不久的将来, 现在处于天命之年且普遍收入水平较高的人进入老年后, 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会更充分地显示出来。更何况如今的老年人消费观念也正在改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收入的提高, 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 花钱买健康、买潇洒正成为现代老人的时尚追求。现在的多数老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贫瘠的五六十年代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 留下了许多尚未满足的追求遗憾, 随着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 老年人的补偿、购买欲望强烈喷发。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市场规模=人口+购买力+购买意愿, 而老年人同时满足了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愿这三个因素, 老年消费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有需求就要有满足———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 我国的“朝阳产业”大有发展潜力。

在这一点上由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创办的老年福频道为老年电视节目经营结构开辟了先河, 创作了良好的架构。电视媒介与老年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不仅是与市场接轨, 更是通过电视美感进行诱导, 能动引导需求进而创造市场;并且经过老龄委与老年企业合作搭建平台, 通过宣传企业获得媒介运营经费, 设立专栏招商引资,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谐发展达到共赢。 (3)

三.老年电视节目内容良莠不齐、乏善可陈的现状亟待解决

我国现有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老年电视节目在反映老年受众群体时, 往往偏重于反映疾苦、关注病弱、防灾治病和延年益寿, 老有所乐也只是些琴棋书画的传统娱乐而已。不是说这些节目不好, 恰恰相反的是这些节目非常必要, 问题是当这类节目一旦成为唯一并形成扶弱模式时, 它的节目定位就成了老年人仰视式的弱者诉求。节目形式单一化、同质化, 主持人面对观众居高临下、正襟危坐, 缺乏亲切感。一旦节目为无助的老人办成了什么事或维护了什么权益, 接下来的采访肯定是老人千恩万谢的感激涕零。这些问题最大的症结是定位上缺乏平民化, 缺乏服务意识, 缺乏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杭州电视台在2003年推出的《精彩人生》, 专挑才艺杰出、业绩辉煌的老者做保护性拍摄采访, 如书法家郭仲选、作曲家周大风、中医泰斗何任、京剧表演艺术家宋保罗等, , 把本来的夕阳节目办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朝阳节目, 原则是变消极为积极, 变旁观为参与, 譬如在学习节目中, 不仅要琴棋书画的娱乐, 还要传递多种文化知识的讲座、论坛、竞赛等, 让他们掌握世界上最新的信息资讯;在健康节目中不仅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一般健康节目, 更要有那些消除和减缓不健康心理障碍的节目, 如孤独感、被遗弃感、恐老怕死感和封闭感等消极心绪的排遣;在人物专访节目中多介绍一些“老骥伏枥”, 正热心服务社会和做出成绩的成功典型, 激励老年人从暮气中走出来, 多为社会作贡献。 (4) 更要开辟一些可以提高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特定节目、法制节目, 甚至可以跟随现时潮流创办老年相亲节目。

摘要:在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老年媒介市场将成为各种媒体的必争之地。本文对我国老年电视节目的现状、问题进行概括分析, 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经验, 对改善中国老年电视节目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电视媒介从业者对老年受众和老年节目的重视, 促进我国老年电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老年电视节目,老年受众,问题现状,对策探求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7, 161.

2张景平、郭小红:《老年福数字电视频道与老年产业关系试分析》, 《三晋声屏》, 2005, 08.

上一篇:企业的社会责任下一篇:无公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