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碳汇林业

2024-07-08

潜力碳汇林业(精选六篇)

潜力碳汇林业 篇1

关键词:海水养殖,碳汇潜力,浅海贝类,大型藻类,评估,中国

水产养殖生产参与碳循环, 是全球碳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浅海贝类和藻类养殖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 通过养殖贝藻的收获, 大量的碳直接从海水中移出, 大大提高了浅海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的能力, 从而体现出水产养殖的碳汇作用。但是贝壳中的碳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循环到大气中[1]。我国是一个海水养殖发达的国家, 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 以贝藻养殖为主,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提供的数据, 2007 年的海水养殖产量中贝类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6.02%, 主要的养殖种类为牡蛎、蛤类、扇贝和贻贝等。大型藻类约占10.37%, 主要的养殖种类为海带、紫菜、裙带菜、江蓠等。二者相加占了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86%。2008 年和2009 年贝、 藻产量分别占了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85.6%和85.3%[2,3,4,5,6,7]。

目前, 对于我国水产养殖碳汇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根据《中国渔业年鉴》提供的数据和有关的文献报道, 采用物质守恒定律, 对我国海水养殖的贝类和藻类的碳吸收进行了估算, 为我国水产养殖的碳汇研究统计提供数据支持[8,9,10,11,12,13]。

1 研究方法

1.1 碳汇作用的估算方法

1.1.1 藻类养殖的碳汇估算方法。一方面, 通过光合作用, 大型藻类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另一方面, 从吸收海水中溶解的营养盐, 使得表层水的碱度升高, 从2个方面降低水体中CO2分压, 促进大气CO2向海水中扩散。

大型海藻碳含量 (干重) 为20%~35%, 其营养成分见表1。在一定范围内, 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其中, 海带中碳含量最高。

碳汇估算公式:

藻类养殖的CO2吸收量=藻类养殖的碳吸收量×3.67 (1)

式 (1) 中, 藻类养殖的碳吸收量为 Σ (养殖品种产量×碳含量) ;3.67 为转换系数, 取44 (CO2的分子量) /12 (C的分子量) [14,15,16,17,18]。

1.1.2 贝类养殖的碳汇作用。养殖贝类利用海水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形成碳酸盐躯壳 (贝壳) , 除了极少量有机碳从表面海水沉入海洋深部, 大部分通过收获移出海水中。滤食性贝类软组织、贝壳的化学组成见表2[19], 部分生物学参数见表3。

碳汇估算公式为:

贝类养殖的CO2吸收量=贝类养殖的碳吸收量×3.67 (2)

式 (2) 中, 贝类养殖的碳吸收量为∑ (养殖品种产量×软组织干重比例×软组织碳含量) +∑ (养殖品种产量×贝壳干重比例×贝壳碳含量) ;3.67 为转换系数, 取44 (CO2的分子量) /12 (C的分子量) 。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汇作用的估算

2.1.1 藻类养殖碳汇估算结果。根据 《中国渔业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7 年我国海水养殖中海带产量77.55 万t、紫菜9.04 万t、裙带菜14.02 万t、江蓠9.95 万t。据此计算:

海带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77.55×31.2%=24.2万t

裙带菜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14.02×30.7%=4.3万t

紫菜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9.04×27.39%=2.476万t

江蓠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9.95×28.4%=2.826万t

海藻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总量=24.2+4.3+2.476+2.826=33.8万t

海藻养殖每年的CO2吸收量=33.8×3.67=124.05 万t

2.1.2 贝类养殖碳汇估算结果。根据方建光等[20]对桑沟湾收获贝类的一些相关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牡蛎、蛤类、扇贝和贻贝的软组织干重比例分别为1.29%、7.54%、7.29%和4.63%, 牡蛎、蛤类、扇贝和贻贝的壳干重比例分别为63.81%、45.01%、56.60%和70.65%, 其他贝类软组织的碳含量为2.30% (以湿重计) , 壳的碳含量为7.02% (以湿重计) , 不同海区和种类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海区或种类之间的C、H、N元素比例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氮含量的变化所致。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07》提供的数据:2007 年我国养殖牡蛎产量350.89 万t、蛤类295.73 万t、扇贝116.53 万t、贻贝44.87 万t、其他贝类185.81 万t。根据我国各种海水贝类养殖的产量 (湿重) 和生物学参数, 可以推算:

牡蛎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350.89×1.29%×44.90%+350.89×63.81%×11.52%=27.83 万t

蛤类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295.73×7.54%×42.21%+295.73×45.01%×11. 52%=24.75 万t

扇贝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116.53×7.29%×43.87%+116.53×56.60%×11.44%=11.27 万t

贻贝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44.87×4.63%×45.98%+44.87×70.65%×12.68%=4.97 万t

其他贝类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量=185.81 ×2.30% +185.81×7.02%=17.32 万t

贝类养殖从海水中移出碳总量=27.83+24.75+11.27+4.97+17.32=86.14 万t

其中, 贝壳中的碳含量约为65.74 万t, 贝类养殖每年吸收的CO2吸收量=86.14×3.67=316.14 万t;其中, 贝壳的CO2吸收量=65.74×3.67=241.26 万t。

2.1.3 贝藻养殖碳汇估算结果。 根据2007 年我国的贝藻养殖产量, 可以得到2007 年我国贝藻养殖的碳汇情况, 具体见表4。

2.2 碳汇潜力估算

2.2.1 我国贝藻养殖产量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 《中国渔业年鉴》提供的2007—2013 年的我国贝藻养殖产量数据, 整理后得到我国2007—2013 年的贝藻类养殖产量情况, 具体见图1。

从图1 可以看出, 我国贝藻类养殖产量2007—2013 年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根据趋势外推法的原理, 以贝藻类养殖产量的年产量为纵坐标, 以年份为横坐标, 可以得到图2。

对2007—2013 年的贝藻养殖产量的年产量进行对数曲线拟合, 可得方程:

式 (3) 中, x为年份-2006+1;y为贝藻养殖的年产量。

根据上式可以预测得到我国2016—2025 年的贝藻养殖年增产量和产量, 结果如图3 所示。

2.2.2 我国贝藻养殖的碳汇估算。以2007 年我国贝藻养殖的CO2吸收量为基数, 根据预测的贝藻养殖产量, 可以预测得到我国2016—2025 年的CO2吸收量 (表5) 。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2007 年通过大型海藻养殖和贝类养殖可以从海中吸收CO2440.19 万t。尤其重要的是移出的贝壳为较为稳固的碳汇, 其碳含量约65.74 万t, 相当于CO2241.26 万t。以2007 年我国贝藻养殖的CO2吸收量为基数, 根据我国2007—2013 的贝藻养殖产量的增长趋势, 趋势外推得到2016—2025 的贝藻养殖产量, 从而预测到2025 年我国贝藻养殖可以吸收CO2606.171 万t。

潜力碳汇林业 篇2

(姓名:罗秋月学号:0202012095)

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森林的碳汇功能巨大,是改善全球气候的主体。

一、有关碳汇的基本知识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有数据显示,全球森林碳汇中,森林植被碳贮量有2827亿吨,占全球植被碳贮量的77%;森林土壤碳贮量有7728亿吨,占全球土壤碳贮量的39%。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它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生物界提供枝叶、茎根、果实、种子,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转化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森林既是二氧化碳的“吸收汇”,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变成了排放源,比如森林火灾、森林病害、人为破坏等。

二、碳汇林业的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已深刻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减缓能力。就后者而言,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其做法一个方面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另一方面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其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是通过减少能耗、提

高能效等途径来实现,但这通常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则主要是利用森林等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CO2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积累的作用。与直接减排措施相比,增汇措施不仅可以达到间接减排的效果,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而且操作成本低、易施行,可以说是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最为经济、现实和有效的手段。在此背景下,碳汇林业的理念得以提出。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断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等政策和措施的同时,把发展碳汇林业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建设现代林业,发展山区林特产品、生态旅游业和碳汇林业;国家林业局更是紧密结合行业特点,于2009年11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我国碳汇林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规划与发展目标。因此,发展碳汇林业对我国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与作用。

三、发展碳汇林业的潜力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具备了较为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为新世纪我省林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实现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管理高效的森林生态体系和规范有序、集约经营、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山川秀美,使我省林业在全国率先跨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阶段目标:到2010年,净增森林面积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蓄积量达5.0亿立方米;树种、龄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阔叶林面积占3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25%以上,森林质量明显提高,“五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00

处,保护小区10000个,总面积195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森林公园数量达100处,总面积1200万亩。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8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3%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45%,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9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左右,森林蓄积量达7.5亿立方米;树种、龄组结构趋于合理,阔叶林面积占45%以上,近、成、过熟林面积占30%以上,森林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自然保护区数量达250处,保护小区15000个,总面积30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2%;森林公园数量达120处,总面积1500万亩。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人工林良种率达90%,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林业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林产工业产值占55%,林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

2.符合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要求

现代化城市应该达到“低碳城市”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切实履行自身的使命与责任。而碳汇林业作为行之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与途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新时期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二)面临的挑战

1.管理保障支持力度不足

依靠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觉意愿,不能满足林业碳汇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应该出台相关立法,解决培育林业碳汇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管理部门的权责、碳排放重点企业的参与形式等等,探索区域减排政策,以开辟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的新局面。

2.林业碳汇概念不够深入人心

林业碳汇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领域,虽然国外强制减排和自愿减排市场都有成功的林业碳汇交易案例,但是总体来看,世界各国在林业碳汇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措施差异性很大,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国际经验相对较少,而国内也比较缺乏管理和运作林业碳汇的实践基础。公众的认知度不够深入,有待加强。另外,碳汇林业综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碳汇林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江西森林生态的现状

1.自然地理概况

江西省处于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省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岗地等。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40.5mm,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十分有利于植被生长。在全省166947km2的土地上,孕育着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尤其是存在着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3.3%。

2.森林资源情况

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干扰和破坏 ,全省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一些种质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保存下来的原生性森林植被很少 ,多为次生性森林植被。在人工林面积中 ,以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单纯林为主。江西是全国竹类资源分布的中心省份之一 ,竹类多 ,分布广 ,其面积和蓄积量居全国第 2位。根据第6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江西省有林地面积9307500hm2,其中杉木林2893400hm2(31.09%)、马尾松2554100hm2(27.44%)、樟树19200hm2(0.21%)、楠木25600hm2(0.28%)、栎类717000hm2(7.70%)、硬阔类755200hm2(8.11%)、檫木12800hm2(0.14%)、桐类6400hm2(0.07%)、软阔类262600hm2(2.82%)、针阔混6400hm2

22(0.07%)、阔叶混25600hm(0.28%)、经济林1222600hm(13.14%)、竹林806600hm2

(8.67%)。

3.森林碳汇分析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巨大。通过地面植被观察、大气CO2和氧气浓度监测、卫星遥感信息的应用、生态和大气模型的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均表明,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森林资源存量较高,人工林多,能很好的吸收大气中的碳,起到了固碳作用。比如,仅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 1669.5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1062.7万公顷,占 63.7%;活立木总蓄积 3.53572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为 60.05%。南方森林与北方森林相比,生长速度快,森林资源存量大,森林碳储量也大。研究表明,处于生长旺盛时期的中幼龄林具有较强的同碳速度和固碳潜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 351万公顷,蓄积8821.7万立方米;中龄林面积 341.3万公顷,蓄积1.70274亿立方米,大部分森林属于中幼龄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森林固碳能力处于最高 峰,森林固碳潜力很大。

四、总结

开发林业碳汇 助推绿色发展 篇3

何谓“林业碳汇”?林业碳汇如何开发、怎样交易?湖南在林业碳汇开发方面进行得怎么样?……近日,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湖南省林业厅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调研员戴成栋。

问:近两年来,“林业碳汇”一词频频现诸媒体,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林业碳汇?在“林业碳汇”之外,我们也常听到“森林碳汇”一词,请问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碳汇是指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固定下来的过程。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来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林业碳汇侧重社会特性,强调人的参与和市场交易。森林碳汇侧重森林吸收碳的物理特性,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两者并无显著区别,只是森林碳汇更多论及物理特性。

问: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之后,“林业碳汇”几乎在一夜之间被人们所知,各种碳汇公司、碳资产公司也像雨后春笋般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甚至在偏僻的林区、林场和林农家中,“卖空气”也成为了谈论的热点。请您介绍一下林业碳汇的发展背景及其意义。

答:林业碳汇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工业革命以来,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直接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等气体,另一方面由于森林大面积砍伐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大为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近10年来,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91%来自工业活动,9%来自毁林;其去向是:44%滞留在大气中,29%被森林吸收,26%被海洋吸收。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进行的一系列评估结论显示:2003~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度,最近的3个10年要比自1850年以来的所有10年都暖;1951~201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其他人为强迫所造成。气候变化影响着社会经济、全球政治,最重要的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它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难题和重大挑战。

林业碳汇对缓冲节能减排对工矿企业造成的冲击、争取企业转型升级时间进而支撑工业发展空间具有战略意义,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选战略。与近代工业化生产活动排出二氧化碳相反,森林植物的生长过程正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是大自然的平衡法则。林木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一般而言,树越多、树越大,固碳量也越大、固碳越具有“永久性”。2015年底在法国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192个缔约国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森林及相关内容作为单独条款纳入了《巴黎协定》,表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得到空前广泛的认同。

问:有人说林业碳汇是“照进森林深处的第一缕阳光”,请问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林业具有生态效益,其价值相当于木材收益的9倍甚至更高。但长久以来,人们很少为林业的生态效益付费。虽然很多国家尝试引入各种形式的生态补偿机制,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归根结底在于林业生态价值没有以市场的方式实现货币化。林业碳汇是人类社会通过市场方式“买单”的第一款林业生态产品——它按照规定标准生产,在特定市场依照流程销售,生产者获益了,结算后可以再继续组织生产,这是一个生态价值市场化的过程,也昭示着林业生态产品开发时代的到来。

林业碳汇作为中国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纳入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成为全国碳交易试点普遍接受的碳抵消项目类型,也将是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标的之一,是国家积极鼓励和重点支持的项目类型。 专家预计,未来中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将在30亿~40亿吨/年,现货交易额最高有望达到80亿元/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旦启动,将为林业碳汇交易带来重大机遇,将会有更多的业主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促进林业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让森林的固碳能力变得“有市有价”。

问:对林业碳汇的投资者、经营者以及林农而言,要理解并把握林业碳汇该从何入手?

答:林业碳汇的核心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要理解并把握林业碳汇,必须做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具体包括碳汇林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技术,两者互为表里,经营管理技术是内核,开发技术是包装。

先来谈谈碳汇林的经营管理技术。因为碳汇要求的是“永久性”二氧化碳固定,所以,一般短轮伐期林木有固碳作用,但没有碳汇。树木生长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而转化为森林生物量,整个生长周期内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碳固定作用。但一旦树木砍伐成为木材,情况就变得复杂:若被用作建材或家具用材,二氧化碳仍将处于固定状态;若用作薪材或腐烂后,其固定的二氧化碳则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因为监管链过长、成本过高,我们很难监管木材的后续使用情况,因而短期轮伐林地有固碳作用但不能被开发为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市场交易。

国际上认定的林业碳汇“永久性”为50年以上,中国明确为20年以上。这就意味着,碳汇林至少要保持林地经营20年以上。如果一块林地,属于异龄、混交、复层结构,采用择伐经营,没有固定的轮伐期,则需维持林地蓄积稳定增加至少20年。我省2015年5月发布了《近自然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这是我们与德国合作10多年形成的本土化技术成果,是我省未来碳汇林经营的基础技术模式。这套地方标准以培育大径材、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即在森林经营期间有林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胸径,就可以择伐了,并辅以补植补播、抚育间伐等森林经营管理措施,使这块林地既能实现木材生产,又能维持森林的固碳能力,这样的经营方式才是可持续经营,这样的林地就可称为碳汇林。

nlc202309080850

再来谈谈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技术。林业碳汇必须基于“项目”进行设计、审定、核证、签发减排量,之后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项目”是指为了特定目的,按照条件和规范完成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首先,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文件必须按照林业碳汇方法学和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要求来做。否则很难通过专家审定,即便获得批准,也存在许多徒增变数的问题。例如,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基线参数、生物量方程引用不当,不但会导致违背“本地性”原则,更会导致碳汇量预估的结果粗糙。设计文本的估算数据与将来项目核证实测之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将会使碳汇收益大打折扣。其次,必须按照碳汇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技术经营管理好森林,才会有持续的林业碳汇。每5年核证一次,实际产生了多少碳汇才能销售多少碳汇。如果森林经营得不好,蓄积量没增长,甚或变少了,自然就没有新的碳汇量可以出售,也就不会有持续的碳汇收益。

问:森林的所有固碳作用都能作碳汇进行交易吗?

答:所有的森林都有固碳能力,但不是所有的固碳能力都能成为“碳汇”进行交易。简单理解是“存量不算增量算”。森林经营碳汇指的是常规做法产生的生物量不能核算为碳汇、采用新技术而增加的那部分生物量才是碳汇。比如一块林地,原来的管理方式是20年轮伐期的速生丰产杉木纯林经营,现有每公顷60立方米的蓄积量。从今年开始开发为碳汇林经营,就要编制一份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文件,记录清楚现有基线数据,按照《近自然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程》经营管理森林,5年后测定每公顷蓄积量为135立方米,则新增的75立方米即为“新技术产生的增量”可核算为碳汇进行交易。当然,具体项目核算还是很复杂的,总的原则是现有森林固定的碳存量是不可以作为碳汇随意交易的。造林碳汇这个类型比较简单:荒山没有碳汇,造林后增加的固碳量都是碳汇,在20年经营周期内都可以进行碳汇交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鉴于林业碳汇产品没有实物交割的“虚拟”属性,林业碳汇交易都需要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复杂的设计文件进行约束,因而,所有的林业碳汇项目,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审定、计量和核证,否则难以实现交易。

问:在林业碳汇交易中,卖家和买家分别是谁?

答:国家规定林业碳汇卖家只能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林场)、自然人(林农)不能作为林业碳汇的卖家。卖家首先要跟生产者签订林业碳汇开发合同,约定好彼此职责、收益分成等,之后再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生产者就是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可能是个体农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

林业碳汇的买家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政策而被要求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或实体,此外一些投资公司、私人保护组织和一般公众也可以入市“炒碳汇”。国家给每个企业下达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企业每年会定期向国家上缴“配额”,这个被称为“履约”。一旦排放达到限额,想要继续生产,就需要购买别人的多余配额或碳汇用来抵消自身超量的那部分排放。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本身的碳排放,这也是碳交易市场设立的初衷——通过市场机制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问:林农如何从林业碳汇中得到应有的实惠?

答:集体林区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但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民短期内难以从森林中获得经济收益,影响了农民经营森林的积极性。如果能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可以弥补森林经营周期长、短期没有经济收益的问题。比如拿造林碳汇来说,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在荒山荒地上,按照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的要求植树造林,20年或更长时间内林木形成的生物量(包括地上和地下的),经过审核认定后都可以折算为“多少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量”,也就是这个项目产生的林业碳汇,可以在全国碳市场挂牌出售。现有的森林、毛竹林可以根据相应的方法学开发出森林经营碳汇、毛竹林经营碳汇。对于林农来说,开发林业碳汇能在不影响木材等林产品收益的情况下增加的一笔碳汇收益。美国等一些较早开展林业碳汇生产的国家,林业碳汇收益与木材收益是6:4,“林农”变“碳农”了。

问:湖南是全国林业大省,林业碳汇资源十分丰富。请您介绍一下,在林业碳汇的开发上,湖南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 2012年,作为亚热带气候区的代表省份,湖南省被纳入全国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的13个扩大试点省份之一,当年完成首次碳汇专项调查,在全省77个县(市、区)、完成245个森林碳汇样地和74个土壤样地的外业调查、样品检测,建立了这些样地和样本的碳汇专项调查数据库。

同时,湖南省质监局、省科技厅、省林业厅联合制定的《森林乔木层碳库存调查技术规范》,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林业碳汇的地方标准。2014年,湖南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LULUCF)”碳汇计量监测项目,以LULUCF碳汇计量监测为主线,开展林业管理活动水平的历史和现状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和计算工作。

2016年初,湖南省林业厅成立了湖南省林业碳汇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行使全省林业碳汇管理职能。目前正在展开的工作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推出统一开发平台;摸清全省林业碳汇家底;林业碳汇项目试点;首批林业碳汇开发计划等。目标是组织统一的技术力量、按着统一的“湖南省林业碳汇项目设计规程”和“湖南林业碳汇参数清单”,借助统一开发平台推动全省林业优质资源的开发,为明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准备好合格的林业碳汇产品。

湖南省林业厅2016年制定的林业碳汇发展规划列入了全省《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三五”期间,全省将开发林业碳汇200万公顷,平均每年40万公顷,至“十三五”期末,预计将形成向碳市场年供应2780万吨林业碳汇的生产能力。为了确保有序开发、确保林农利益、确保技术标准,省林业厅推出了“中部林权交易中心”为全省林业碳汇统一开发平台。为了掌握技术、锻炼人才、制定开发范例,在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开展了林业碳汇CCER项目试点,面积5333公顷,涵盖造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竹子造林碳汇、竹林经营碳汇4个类型。试点形成的设计文本将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湖南第一个自主设计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结束后将依据试点验证的结果制定“湖南省林业碳汇项目设计技术规程(暂行)”和“湖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参数清单(暂行)”。

nlc202309080850

问:在未来林业碳汇资源的开发中,湖南有什么规划?如何实现这些规划?

答:今年底至明年初,借助试点经验、成果和技术力量,全省将推动50个以上县的国有林场,开发林业碳汇项目26.67万公顷,力争明年向碳市场提供37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林业碳汇减排量。从2017年起,全省林业碳汇项目全面铺开,每年开发碳汇林保持在40万公顷以上。“十三五”期间,湖南规划开发林业碳汇项目200万公顷,按每公顷吸收13.5~15吨二氧化碳的保守估计,以及目前碳汇市场林业碳汇单价15~20元/吨,预计“十三五”期间,林业碳汇年产值可达6亿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

第一,统一技术、统一开发,确保优质的林业碳汇资源得到高效率利用。林业碳汇开发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都非常强,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林业行业组织优势,动员全系统技术力量,组织统一的林业碳汇开发平台,高效率推出湖南林业碳汇产品,树立湖南林业碳汇品牌形象。现在正在湘西自治州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将锻炼队伍,规范技术,建立范本,成功后将移师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开发市县,争取实现首批开发400万吨的目标。

第二,设立机构,强化管理。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应对林业发展新业态,设立林业碳汇管理机构,行使林业碳汇管理职能,保证林业碳汇有序开发,保障林农利益有效维护,确保碳汇林实现有效管理。湖南省林业厅将组建全省林业碳汇管理网络,力争在林业碳汇开端即实现林业碳汇的“可视化”——每公顷开发的碳汇林、每年新增的碳汇量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详查、展示。以此增强湖南林业碳汇的市场可信度。

第三,国有林场先行先试。林业碳汇开发有风险性,由国有林场先行先试有利于风险控制,待技术、市场稳定后,立即启动乡村林场、林农个体林地的林业碳汇开发,最大限度保障林业碳汇利益,把好事做好,让人民满意。从发展角度看,林业碳汇的方法学在不断改进更新当中,总趋势是简化易行。林农的小块林地在林业碳汇开发中有许多不便,成本偏高,由此我们将尽全力争取湖南林业获得国家批准的先行试点权,探索林业碳汇对林农的普惠性,以便尝试“微碳汇”——林农碳汇+互联网模式。

问:“十三五”期间,湖南林业碳汇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答:“十三五”期间,我们会重点利用湖南省林业资源清查大数据,盘点湖南林业碳储量和可开发量,并编制全省林业碳汇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利用德国促进贷款湖南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整体上作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设计和管理。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涉及到8个项目市县,规划森林经营面积2.5万公顷,工程期6年。此外,工作重点还有:

建立碳汇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湖南省林业碳汇项目总体上采用湖南地方标准《近自然森林可持续经营规程》开展后续管理,借助湖南省林业电子政务网,将湖南林业碳汇项目全部上网可视化管理,做到“开发即入库”,切实保证林业碳汇真实性、可核查、可报告,让林业碳汇这个新型生态商品在碳市场有信誉、受追捧。

制定林业碳汇交易策略。省林业厅指导制定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策略,林业碳汇开发平台在碳市场开户交易方案必须符合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策略。试点期间的碳汇减排量备案后,拟采用与企业协作谈判、期货交易方式完成,以稳定林业碳汇开发和市场供求预期。后续开发项目以市场现货交易为主。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湖南“林农微碳汇配额制管理试点”。林农林地量小分散,沿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式成本过高、管理也困难,争取全面简化“林农微碳汇”管理程序,将林农小地块林地核定碳配额后,签订合同,纳入全省网络化平台管理,以“互联网+的”方式年度支付林农碳汇收益,达成精准扶贫的目的。

林业碳汇的计量方法学:目前国内在森林碳汇计量方面主要使用的方法为蓄积量法、生物量法和基于蓄积量法、生物量法的生物清单法。其中生物量法因为其简单、明确的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生物量法是先求出森林的生物量,再由生物量与碳转换系数得出碳汇量的方法。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林业碳汇项目需根据国家审核备案的方法学开展,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备案了5个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即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可持续草地管理温室气体减排计量与监测方法学、小规模非煤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方法学。

林业碳汇项目:是指为了开发出林业碳汇这一独特产品而进行的林地管理工作,涉及到项目范围、质量、时间、资源。一般来讲,范围界限可以是不连续的若干块林地,采用规定的林业碳汇方法学设计管理,计入期20年以上。

林业碳汇知识链接——

林业碳汇开发流程:

第一步:项目设计。项目业主选定设计单位(咨询机构)按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所选方法学的相关要求,编制减排量计算表、编写项目设计文件(PDD)并准备项目审定所有必需的相关证明材料和支持性文件。

第二步:项目审定。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审定机构,依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以及项目所采用的林业方法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独立审定。审定合格的项目,审定机构出具正面的审定报告。目前,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可以审核林业碳汇项目的审核机构有6家: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广州赛宝、中创碳投科技公司、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中国农科院。

第三步:项目备案(注册)。项目经审定后,向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备案,国家发改委委托专家进行评估,并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对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备案并公示。

第四步:项目实施。根据项目设计文件、所选的方法学和项目作业设计等要求,开展营造林项目活动。

第五步:项目监测。按备案的项目设计文件、监测计划、监测手册实施项目监测活动,测量造林、经营项目实际碳汇量,并编写项目监测报告,准备核证所需的支持性文件,用于申请项目减排量核证和备案。

第六步:项目核证。项目减排量由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核证机构进行独立核证。审核合格的项目,核证机构出具项目减排量核证报告。

第七步:减排量备案签发。向国家发改委提交减排量备案申请材料。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中心)委托专家进行评估(30个工作日内),并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对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备案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项目给予减排量备案签发(30个工作日内,不含专家评估时间)。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 篇4

作者:资料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6-1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目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和解决方法的研究。对于困扰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围只有三条路: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二是大力开发低碳或无碳能源,从而满足能源需求而不增加碳排放量;三是利用土地和林业的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从目前情况看,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确实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但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者在技术上均面临着诸多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工业国通过“碳汇”项目,利用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作用,中和固碳获得二氧化碳排放权是一条速效、现实的出路。

碳汇项目的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为此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国际组织制定实施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也标志着国际政策法律条件已经基本成熟。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岛路线图”,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明确了重视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三大问题的态度。此次会议的举行还首创了以植树造林来抵消排放的模式,印尼政府承诺将通过植树造林来抵消在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在资金方面,世界银行专门成立了“生物碳基金”,该基金通过向企业等募集基金,实施“干旱地区的牧草再生”、“小规模再造林事业”以及“改善森林管理”等计划,为解决碳汇项目资金问题做出了尝试。基金将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地区为实施对象地区,同时也将消除世界上的贫困地区作为目标之一。投资该基金的企业则将能够相应地得到在该计划中发生的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权。另外,世界银行要求各地区定时提交碳报告,启动森林保护计划,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手推行可持续森林政策。

同时,世界各国都积极响应碳汇项目的发展和实施,一些国际性大型企业也积极参与并积极在世界各地寻找合作伙伴,抓住由“绿色”经济增长带来的商机,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资,既实现了企业的经济目标,又产生了可喜的环保效益。据世界银行估算,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碳排放配额年需求量将达到7亿至13亿吨。2012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需减排指标约为50亿至55亿吨碳排放量,发达国家内部只能消化目标的一半,如不想耗巨资改造现有技术,其余一半则须通过“碳信用”额度转让解决。上述发展趋势无疑给全球碳交易市场带来无限商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清洁发展机制”更是为这一市场注入了活力。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碳交易额将超过千亿美元。2010年以前,仅纳入监管的碳信用市场的交易额即可望达到682亿美元。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发展被视为开发碳排放信用交易平台战略的重要步骤,意味着在不断成长的排放交易行业中将会有更多更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加入进来,通过贷款、投资、慈善投入和创造新产品及新服务等手段,刺激公司客户开发可持续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现有环保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效益的提高,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目前,各国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际间合作项目也逐渐步入正轨。发达国家积极推动高效能源和低碳无碳能源的开发;在发展中国家的资助项目以植树造林,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为主,帮助发展中国家在不影响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购买温室气体额外减排量的目的,使双方既互相协助履行减排义务,又缓和由于人类活动、工业制造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防止其对生存环境产生更为恶劣的影响。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

作者:马兴兴 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 更新时间:2010-5-17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暖工作,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并采取相应实际行动。1992年6月,中国同其他152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8年5月29日中国政府又签署了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并支持议定书中对某些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减排义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助推2007年12月“巴厘岛路线图”进程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在此次大会上提出的三项建议,包括最晚于2009年年底前谈判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切实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规定落到实处等,得到了与会各方的认可,并最终被采纳到该路线图之中。

此外,中国也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自1980年至今,中国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功能。2007年中国制定并公布了《中

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强调,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等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我国还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提出在未来5年内实现节能20%的目标等。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积极搭建碳汇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实施全球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项目和多个林业碳汇试点项目。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一些科研院所,也对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等进行了初步观测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沙区还有发展森林植被的巨大潜力,还可以为吸收二氧化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力发展林业,不仅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森林的“碳汇”功能,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努力。为增加森林资源,中国政府不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质量,而且还大力发展沼气、改灶节材,以减少森林资源低值消耗,保护和增加了森林资源。有些“碳汇”项目则以风电、水能开发等清洁发展项目的形式出现,有的还为农民、林场工人特别提供生态教育、植树造林、管理等相关的培训。

中国实施碳汇项目,尤其是林业碳汇项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林业碳汇项目可促进我国林业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利用CDM的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深入研究《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林业碳汇的相关规则,迎接林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参与国际碳汇市场的交易活动,可以引进新观念和新机制,并从更高层次上将我国林业建设纳入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中,促使我们站在全球高度,重新审视我国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对林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随着林业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人工林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森林贮碳能力将增加。碳汇项目不仅在宏观上促进全球生态区与工业区的协调发展,也在微观上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碳市场交易是将市场机制引人到生态服务领域的新概念,对形成构筑在市场准则基础上的生态服务系统,建立生态消费价值市场补偿机制,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偿化的理解和新机制的建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来自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研究的资料和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备选项目清单显示,仅仅从2002至2005年来看,就将约有77.348亿元人民币(约9.319亿美元)的资金被投入到中国四个CDM项目发展中,而2010年将达到39.442亿元人民币。权威专家认为,如果完全开放CDM市场,在第一承诺期,中国就有获得出让3300万吨碳的可能,相当于70万到110万公顷的造林面积。按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的碳汇价格计算(每吨二氧化碳约3到4美元,折合每吨碳约11到14.7美元),相当于3.63亿至4.84亿美元。

在清洁发展机制的促进下,中国积极促进碳汇项目的发展。目前中国“碳汇”项目操作办法是在CDM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批下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出售方负责对新造林地进行管理和培育,购入方则以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碳汇”。开展CDM项目将为我国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引进资金,增加新的资金来源,并通过这一机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从而为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已经联合发起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旨在促进吸纳民间资金开展以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造林、森林经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潜力碳汇林业 篇5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京都议定书》把发展林业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临安在碳汇林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引进全国乃至世界上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8.4万亩,四旁植树710万株,幼林抚育面积1114万亩,有林地面积从10年前的333万亩增加到354万亩,年均增加2万多亩;森林蓄积量同比增长210万立方米,年均净增20.9万立方米。临安市主要通过四个途径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以稳定的政策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稳定的政策决定着经营者对森林经营的权力,调节着森林经营者的利益分配和参与程度,进而影响林业碳汇的增加。

一是加强政策激励。临安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竹笋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植树造林。市财政每年安排3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竹笋、山核桃等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累计配套公益林资金2100多万元,下拨公益林资金6725万元。

二是落实保护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护林,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停止了天然阔叶林的采伐,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全市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12余万立方米。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林地保护奖惩制等制度,坚持专业队伍护林与群众义务护绿相结合,多管齐下,建立了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三是营造宽松环境。落实国家的林业信贷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世界银行及民间组织等各种无偿资金和优惠贷款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取消对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林农负担,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在林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扎实的工程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始终坚持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增加林业碳汇为目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完善功能。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1999年以来,临安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129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根据初步测算,临安市生态公益林年固定二氧化碳75.6万吨,年释放氧气53.6万吨。去年,根据临安市公益林实际,按照区位重要性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对各类公益林拟定了不同的经营方案,拟订了不同的管护标准,一、二、三类林分别给予29元/亩、24.5元/亩、17元/亩不等的补偿。

二是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建设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一体、整体绿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竹笋、山核桃等商品林基地为依托,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为基础,千余公里通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藤、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三是大力实施毛竹碳汇建设工程。2008年,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石油)浙江临安毛竹林碳汇项目基地在临安市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毛竹林碳汇项目。项目规划建造毛竹碳汇林715.8亩,预计项目期内毛竹林分可实现净固碳4485吨,每年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约820吨,20年时间里可吸收16400吨二氧化碳。按一辆机动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吨计算,相当于820辆车20年的排放量。

以富民的产业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要让林农支持、参与碳汇林业建设,必须让山区农民富裕起来。通过10多年的建设,临安的林业产业从依靠木质资源为主转为发展竹林、经济林和森林旅游等非木质资源为主,大大增加了森林蓄积量。

一是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山核桃、菜竹、花卉苗木和杨桐特色基地建设,形成了具有临安特色的市域以东“三竹”为主、市域以西山核桃等干果为主的区域产业布局。全市竹林面积从1989年的50万亩增加到100万亩,是“江南最大的菜竹园”。全市山核桃面积由1989年17万亩增加到46万亩,2009年产量达到13820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

二是培育发展循环产业。依托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天目香山炭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加大山核桃蒲、竹笋壳等林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木材、竹材、干果、竹笋、花卉园艺、药材等六大林特产品加工体系,年加工产值突破2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山核桃、水煮笋、天目笋干生产和加工基地。

三是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近几年来,临安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天目山森林旅游资源博览会,打响了森林旅游品牌,森林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各类森林旅游景点21处,经营总面积达40多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12%; “森林人家”经营规模已由当初的两三个村十几户农户参与经营,发展到目前的44个村、410户农户7564张床位,22个村成为旅游特色村。2009年“森林人家”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综合经营收入35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以创新的机制推动碳汇林业建设

临安市把发展碳汇林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实施,十分重视经营机制创新。

一是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从2001年起,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临安市全面启动了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林权证工作。去年,又出台了《临安市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了《关于做好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了林木采伐、林权流转等配套改革管理办法。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300余万元,生态公益林火灾险统保面达到100%。

二是高度重视科技支撑作用。以临安市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逐步引进以“3S”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管理,实现对森林资源消长与重大森林灾害控制的动态监测。鼓励林场、经营大户开展森林认证。国营昌化林场作为国内首家进行森林认证的国有林场,2001年以来,经认证的木材销售总额比以往增收了近百万元,尝到了森林认证后的甜头。

三是实施林业目标责任管理。坚持以林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排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与乡镇(街道),每年签订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书。年终对照目标责任抓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先进乡镇与满意单位的评选依据,从而使林业工作变成一件一件实事,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责任人。

可以说,通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临安的碳汇林业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下一步,临安将着重落实三大举措,推动碳汇林业的建设:一是大力实施5万亩碳汇林建设项目,启动森林经营模式推广行动,力争到2020年,全市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250万立方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新增90万吨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的合作,建立碳汇项目研究示范基地和竹林碳汇定位研究点,积极引进造林、再造林和现有林碳汇贸易相结合的林业碳汇项目。三是参照中国绿色碳基金章程,为企业构建一个以营造林为主、专门生产森林碳汇的临安绿色碳基金,推动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在临安的发展。

浅谈林业碳汇与全球气候变化之关联 篇6

关键词:林业碳汇;环境;气候变暖

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86-1

每一种事物在进步发展的同时,总会带伴随着负面的影响。现在的人类社会,经济飞跃发展,人类文明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就是人口的增加,给地球带来的沉重的负担。经济、工业迅猛发展,工业染料消耗巨大,乱砍滥伐森林,使林地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全球变暖。当《2012》上映的时刻,更是让人们感觉到了人类对地球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的何种的程度。所以当森林碳汇项目提出的时候,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并建立了一系列旨在削减温室体、减缓成本的创新性的合作机制。

一、碳汇与全球变暖

从大气中清除掉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者机制被定义为:碳汇。相对的,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碳源”。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碳汇”再一次成为热议的主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

“碳汇”所说的除掉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并且把他固定在植物的体内和土壤中。森林在此主要是固碳作用。森林像地球的巨大的净化器一样,而碳汇林业也就是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作的林业活动。各个国家根据条约和自己的国情,用市场、法律、和行政手段培育森林、保护森林、并制定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活动,以此来提高整个森林的固碳能力。

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自动的吸收二氧化碳,达到净化空气固碳减缓气候变暖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一天森林遭到破坏了,那么以前固定到它体内的碳会大量的释放出来,此时他就成了温室气体的释放源,也就成了“碳源”,加剧气候的变暖。据调查,目前全球排放的6-16%的温室气体是来自森林。在巴西等一些热带国家,毁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占到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所以说,森林在发展低碳经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关键就是要增强森林的“碳汇”这一功能,控制它不能成为“碳源”这一角色。

二、林业碳汇的功能和作用

林业碳汇指的是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及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依据《波恩政治协议》以及《马拉喀什协定》,造林、再造林被同意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个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功能在经济上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进入了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的时代的到来。

有关科学研究表明,1hm2森林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t制造氧气12t按每人每天排出二氧化碳1kg,吸收氧气0.75kg计算, 1hm2森林可供44个人所需要的氧气,同时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森林就像地球的“肺”,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在光能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为自身的枝叶、茎根、果实、种子的生长,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这一过程,就形成了森林的固碳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

三、对发展我国碳汇的一些建议

(一)建立清洁产业发展机制

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积极的态度,优厚的条件,有效的措施等等,来吸引更多碳汇项目来到中国实施。

(二)完善法律法规

“碳汇”虽然已经在1997年就提出来了,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督导这种行为。应该及早进行碳汇规划,来保证森林碳汇项目的正常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

这是一个新的科研方向,而且是要一直秩序的研究发展下去的。所以应该组织更多的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积极推进碳汇项目试点,积极与国家接轨,建立教学科研单位等非政府组织的联系,为中国碳汇项目的迅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加大宣传力度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需要一段时间被大众接受。在今天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碳汇、低碳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的,所以需要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宣传提醒,让每个人把碳汇、低碳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中国森林每年净吸收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18%提高到23%。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人工造林最大的国家。这两个最大,从以前的观点来看,似乎是矛盾的,因为一般而言,发展就要破坏森林资源,但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森林的面积也在增加。中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及其丰富,又是重要的碳汇国。所以说,在改善全球气候,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我国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在世界范围占有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小全,武曙红.中国CDM造林再造林项目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周洪,张晓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初探[J].中国林业,2003.

[3]赵景柱,肖寒,吴刚.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

上一篇:营造美丽的英语课堂下一篇:军队继续教育